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2024-12-05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精选12篇)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1

大学生本应是快乐的, 但最近许多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由于环境的变化存在隐形的心理障碍, 最常见且最具困扰的是焦虑症和抑郁症。赵艳平对广州268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18%~36%大学生存在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其中10%左右有自杀的念头。同时研究发现, 这两种心理问题与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 在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诱因中五大人格中的神经质人格消极影响最大。而在抑制这两种心理问题时发现双性化人格对此有很好的疗效。文章从人格特性和情绪管理角度出发提出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良好的情绪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 而情绪的失调易导致焦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焦虑症和抑郁症作为情绪障碍,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 焦虑和抑郁是通过负向情绪为传导机制, 而且人格特质和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焦虑症等心理问题、情绪控制、大学生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值得深一步的研究。学者赵燕平、陈灿锐指出, 大学生焦虑感随神经质倾向程度的增加而增强, 随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增加而减弱。学者肖晶发现大学生神经质得分越高, 越有抑郁症的倾向。在对人格和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中, 王玉洁、窦凯认为神经质得分越高, 表达积极情绪和抑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就越差。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总是与负面情绪相关, 但人格没有好坏之分, 因此它并不会直接产生心理问题, 它只是在特定的情景和心理环境下对负向情绪起到助推的作用, 正如学者戴琴、冯正直所示, 具有神经质人格倾向的人本身就比较关注负向情绪。

我国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以药物为主, 心理疗法为辅。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 药物治疗虽见效快, 但若患者心理障碍没有消除, 复发率是比较高的。因此对其最佳治疗思路还是从患者心理障碍开始。在对大学生健康心理模式的探索中, 有学者认为女性人格善于表达焦虑、抑郁、苦闷情绪, 能够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但有学者认为男性比较坚毅, 抗压力强。外国学者贝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性化理论, 这种人格整合了男性和女性的优点和长处, 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并且对应激事件的承受力更强, 更具有灵活性。

高神经质人格的大学生倾向于关注负向情绪, 对焦虑和抑郁的感知敏感, 而双性化人格集男女生性格优点于一体, 弥补了神经质人格单一性别特点的不足。因此本文提出可以根据大学生焦虑抑郁感产生的具体原因从其情绪的控制、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来避免此情绪障碍的产生。

二、大学生焦虑抑郁感产生的原因

本文将大学生焦虑感抑郁感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负向情绪和神经质人格特质本身特点。其中负向情绪主要来自于环境的改变, 述情困难, 应激事件的刺激。

(一) 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

相比较高中学习而言, 大学学习时间更自主, 学习方式更加开放。对于高神经质的学生来说, 本身就缺乏自信, 消极悲观, 人际交往能力差, 而大学学习缺乏教师指导, 教学更倾向于课堂发言, 这使得原本高神经质的人更加焦虑彷徨。同时考试模式的改变也增进了学生的焦虑感, 比如一些大学课程的考试不再是整个学期努力奋斗而是考前的临时突击。学者肖晶在对大学生的相关研究中曾指出, 高神经质学生感知到的学业压力要高于低神经质学生感知到的学业压力。

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压力, 最突出的表现是不断的考证增加自我资本, 考证学习加上经济困难无疑加大了大学生内心的焦虑感。研究表明, 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于城镇学生, 这可能是经济环境不同造成。同时受传统思想压力, 全家人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 更增加了其心理负担。

2. 人际交往环境的改变。

学者吕颖指出大学生人际交往易带来窘迫感和焦虑感, 其中人际交往受人格特性影响较明显。大学生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环境, 熟悉的朋友不在身边, 平时与老师接触较少, 增加了其不安和焦虑感。对外倾性和开放性人格同学来说, 他们社交能力强, 善于表达, 容易排解心中的苦闷。但是神经质类型的同学天生比较悲观消极, 交际能力较差。特别是贫困生群体, 学者孙崇勇曾发现, 我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贫困生情绪波动越大, 心理问题就越突出。可能这类学生属于易感性人群, 不仅学业压力大, 还忍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 外施内压使得他们心力交瘁。而且贫困生存在一个倾向, 即自尊心强、争强好胜, 总是把别人的帮助误认为是施舍或怜悯, 不愿推心置腹的和别人交流, 性格变得冷漠、孤僻, 情绪不稳定。

(二) 述情障碍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

述情障碍是指个体不能很好的表达内心对事物的感知, 由此产生焦虑紧张感。它主要发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 但最近研究发现, 有10%的正常人也有此倾向。其中大学生的述情困难主要表现在课堂发言和感情表达。随着大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增加, 但许多学生害怕当众发言, 有时候即使准备很充分但只要演讲就面红耳赤甚至结巴, 出现述情障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对爱情充满向往, 但在与异性交往时不能很好的辨别是爱情还是友情, 即使面对心仪的异性时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表达感情比较含蓄, 更多是压抑感情。同时大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 不自觉的将是否谈恋爱或是男女朋友的条件如何作为自己的谈资, 这无疑增加了其他同学心理的焦虑感。国内外学者都曾指出述情障碍的发生与神经质人格特性有密切的关系, 神经质得分越高, 述情障碍就越严重。学者吴彦敏、刘明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高神经质倾向的大学生情感辨别力低, 且不能很好的描述自我情感。

(三) 应激事件的发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应激事件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心理产生重创的突发事件, 比如重大交通事故、亲人的离开等。医学研究表明有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曾在近期受到应激事件的刺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人格和心理正不断完善和成熟, 应激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增加其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对此何旖旎、肖晶对其进行了探索, 发现应激事件、人格都能够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生, 他们指出神经质程度越高, 就越焦虑抑郁。高神经质和低神经质的大学生随着日常应激的不断升高, 其抑郁和激励感也会不断增加, 只不过高神经质的学生焦虑抑郁感增加更快。可见神经质人格以日常应激为中介作用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四) 神经质人格特性本身特点

高神经质人格的特点是缺乏自信、疑心重、人际关系差, 消极悲观、幸福感满意度低、焦虑紧张等情绪体验。在对神经质人格、焦虑抑郁感体验、情绪体验的研究中, 学者们倾向于用点探测范式, 即通过计算机操控来观察个体在受情绪词汇刺激时对屏幕区域呈现的词汇的注意倾向。学者戴琴、冯正直曾指出高神经倾向的个体对负性词汇的关注度比较高。同时林楠在对焦虑个体注意力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反应, 焦虑个体对威胁刺激类的词汇优先关注。其实这里也隐藏着一个信息, 即神经质特质的大学生有自我暗示优先接受负向情绪的倾向。神经质人格的另一个特点是性别取向的单一性, 即具有神经质人格的大学生要么是男性化性格倾向, 要么是女性化性格倾向, 且这些倾向大部分都是消极情绪。双性化人格倾向, 是同一个学生身上既有男性化倾向又有女性化倾向, 对男女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单一性的神经质人格随着大学生神经质程度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对负向情绪的体验。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的研究有很多, 传统的策略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建设校园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对学生长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这些措施缺乏针对性, 不能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且见效慢。有的学者还建议从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入手, 同时开设心理咨询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情绪失调, 再加上神经质人格的推动而引起的。但情绪的变化是随时随地的, 而且中国人本身比较内敛, 心理问题具有私密性, 不愿与别人谈论。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双性化个性来弥补单一的神经质人格的缺点, 弱化其本身的负向情绪。对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负向情绪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来减弱或消除。

(一) 培养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质

在以往对男生的性格描述上, 总是赋予其坚强, 有毅力, 勇敢等词汇;女生的性格一般是温柔, 细腻, 严谨, 仔细等词汇, 人们往往认为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女生强, 那么男生的心理问题较女生少, 其实不然, 在熊建练、熊燕等人的研究中发现, 男生的心理问题要比女生严重。可能正是男生那种坚毅的性格使得其不愿别人发现自己心中的焦虑或不安, 长久以来这些焦虑不安变成了心理问题。在对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探索中, 湖南大学的马莹和王红瑞发现, 双性化人格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 双性化人格的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最低, 它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双性化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神经质人格对大学生情绪的助推作用, 在负面情绪发生时起到减缓的作用, 对双性化人格的培养以人际交往为桥梁自我培养激励为主, 学校教学培养为辅, 具体措施如下。

1. 自我暗示。

在中国社会男尊女卑, 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过几千年的沉淀, 男性就应该顶天立地, 女性就该贤良淑德。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暗示, 打破性别角色认知, 弱化性别在学习和工作等活动中的影响, 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 女生可以和男生一起打篮球、排球等激烈运动, 摆脱自我身心束缚;男生可以选择健美操舞蹈等, 在活动中释放身心的压力, 在与舞伴的配合中更能发现慢节奏的美, 是使自己变得沉稳、冷静, 性别角色的改变有助于双性人人格的培养。

2. 自我激励。

在众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中, 女生的焦虑或抑郁主要是面对挫折时缺乏勇气、害怕、恐惧、孤独等, 而男性主要是不够冷静、执着、细心等。双性化的人格就是此时能够果敢睿智、细腻灵活。大学生首先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 鼓励自己走出去, 放下心理包袱与异性接触, 在人际交往或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 发现异性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以别人的优势作为自己的榜样。人格特质是比较稳定的, 但不是不可改变的, 只要自己不断激励自己就能避免或减弱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伤害。

3. 团队训练。

在教学特别是体育教学中团队合作更有利于双性人人格的培养。可以把性格互补男女同学分为一组, 在长期的共事过程中各自的性格特征就会暴露出来, 经过不断地磨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潜移默化改变性格。

(二) 情绪压力管理

不是所有的焦虑和抑郁都能够成为心理障碍, 而是当焦虑和抑郁使得个人出现述情障碍, 情绪失控或崩溃时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所有的焦虑和抑郁感都以负向情绪作为传递机制, 那么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要从情绪的调节和管理入手。本文对大学生由于环境变化和情感问题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通过根据Gross的情绪调节来进行排解。

Gross认为个体情绪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 情绪的调节应根据情绪发生时间的先后选择不同的调节策略。他将情景的选择、情景修订、注意分配和认知的改变称为情绪发生前的调节策略;情绪发生后的调节方法主要是表达抑制, 包括表情抑制、表情宣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时可以选择情景鼓励自己勇敢面对, 也可以采用情景修正, 改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模式, 使自己摆脱当前的困境。同时注意分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面对当前无法克服的困境时, 适当转移注意力, 比如参加聚会, 体育运动等让大脑充分放松, 在自由的环境下容易找到解决方法。认知的改变对大学心理问题的解决帮助最大, 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事件对自我的意义来调节情绪。有学者认为认知能够很好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而且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人或事认知的失衡。为了更好的应对心理问题, Gross等进行不断地研究, 最终发现在情绪发生前的认知改变法中的认知重评和情绪发生后的表情抑制能够更好的降低负面情绪体验。

1. 运用认知重评来预防情绪失控。

认知重评是指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重新评估原来的情绪事件, 减弱此类事件对自我心理的刺激, 认知重评包括评价忽视和重视。评价忽视是暗示自己减少对情绪事件的关注以减弱负向情绪对心灵的冲击, 降低情绪事件对自身的价值;评价重视是提前设想情景带来的情绪体验, 增加心理防备它强调情绪事件对自身的意义。大学生可根据个人偏好采用评价忽视, 比如忽视表白失败给自身带来的影响, 凡事向积极乐观的方向看起, 表白失败至少能够让自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增加下次表白的成功率, 或认为表白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 至少自己有更多的学生和交际时间。也可采用重视评价, 比如重视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情绪事件, 强调此类事件对自身的意义督促自己积极投身进来。

2. 运用表达抑制来预防情绪失控。

表达抑制是指在情绪发生后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如何控制情绪对心灵的影响, 表达抑制主要分为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于内心的焦虑和抑郁, 表情的抑制只会增加心理负担, 加重心理障碍, 本文主要选择表情宣泄的方式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大学生可以将在应激事件中的焦虑感和抑郁感讲给同学朋友, 甚至可以去抱怨, 内向或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可以选择做剧烈运动, 研究发现大笑或是大哭是情绪发泄的很好方式, 那么大学生在情绪极其压抑时可在隐蔽的场所尽情释放。

四、结语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 焦虑抑郁感、情绪控制与大学生人格特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现有的研究更加注重探索单一的焦虑症或是抑郁症与大学生人格之间的关系, 或是情绪控制与人格特性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调节之间关系的研究, 此类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 研究成果也比较少。本文虽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指出了方向但只是对理论研究的梳理缺乏更多的实证依据。希望以后的学者能够对此展开深层次的实证研究, 并从新的角度提出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摘要:以大五人格模型中的神经质人格为线索, 发现它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显著相关性, 易诱导焦虑和抑郁症的产生, 就大学生所处环境分析病症产生主要来自情绪的失调, 且发现双性人格能很好的弥补神经质人格的不足减低焦虑、抑郁感。因此, 从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性和情绪管理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预防和疏导。

关键词:神经质人格,大学生心理问题,情绪管理,双性化人格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2

我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以及语文教学工作,谢智浩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每堂语文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自然,没少挨批评。家长方面也很重视。可是,他还是老样子。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厌学原因分析: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中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和过分溺爱,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个性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该做的小事不做)带到学习中来(自己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

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分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全是因父母的过分期望和粗暴的惩罚手段引起的。孩子考试考得不错了,父母还不满意,课内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的,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责骂,受皮肉之苦,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造成严重的身心疲劳,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中这样传统的棍棒式教育,孩子怎么会视学习为乐事呢?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许多资料都表明,“问题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样,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也较多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

二、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今天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一位厌学的学生来信说:“知心姐姐: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自从换了新老师后,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那么笨吗?从那以后,我不想再上数学课了„„”老师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

三、学生的学习障碍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

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小刚虽已上了六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另外,客观因素方面也会影响小刚上课专心听讲。例如,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或者,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小刚是不会听课的学生,这点对他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方法:

1、由于张慨不会听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采取方法之前必须进行成因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教师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6、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学生定个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制订。其次,遇到困难内容可让学生用假想的敌人来处罚和激励自己。

7、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将大目标明确化,能够明确目标,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让学生把目标用文字或图形来表示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辅导效果 :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3

【摘要】旨在研究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采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对参与团体辅导的20名大学生进行前后测,结果发现,辅导后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与之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团体辅导活动能显著改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觉察,进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理解和运用,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控,最后表现出来的过程[1]P3。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与矛盾性并存的阶段,特别需要情绪管理。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常常是大学生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却也是颇感无力的问题[2]。在面对情绪问题时,有近两成的学生会以消极的方式来对待[3]。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开展对帮助大学生学会使用合理、科学的情绪应对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共选取20名民族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对其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前后进行实测,以考察团体辅导活动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前期对招募而来的大学生进行筛选,选出2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9名,女生11名,汉族学生13人,少数民族学生7名。

1.2 测试工具

本研究采用孟佳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为测试工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包含5个因子: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1]P20。

1.3 研究程序和内容

采用成长性和结构性的团体辅导,每周一期共6期,每期持续时间2小时,活动内容如表1。

表1 团体辅导活动的程序和内容

阶段

单元

次序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团体

开始

1

相逢是

首歌

放松心情,相互认识,

建立团队,制定规范等

2

情绪知

多少

认识情绪,了解情绪,

理解情绪管理,讨论情绪管理方式

团体

过程

3

快乐老家

愉快情绪的唤起,活跃气氛,

发现快乐,积极的自我谈话

4

哭吧不

是罪

愤怒情绪的管理,

觉察愤怒和反省練习

5

情绪ABC

讲解情绪ABC理论,

识别发现不合理信念,情绪调节

团体

结束

6

路长情

更长

回顾与巩固,分享,

处理离别情绪

2 结果

2.1 辅导前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在团体辅导前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情况如表2,得分最高的是情绪表现能力(3.06±0.39),其次是情绪觉察能力(3.03±0.36),其它依次为情绪理解能力(2.87±0.47),情绪辨别能力(2.80±0.48),最低的是情绪控制能力(2.77±0.51)。男生除了在情绪辨别能力得分上高于女生,其它四个因子得分都低于女生,但所有5个方面的得分男女生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方面,汉族大学生在情绪理解能力上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其它四个因子得分都比少数民族学生得分低,但所有5个方面的得分民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辅导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变量

N=20

男生(n=9)

女生(n=11)

t1

汉族(n=13)

少数民族(n=7)

t2

情绪觉察能力

3.03±0.36

2.94±0.27

3.09±042

-0.896

2.99±0.37

3.11±0.35

-0.736

情绪理解能力

2.87±0.47

2.83±0.53

2.91±0.45

-0.346

2.90±0.46

2.83±0.54

0.280

情绪辨别能力

2.80±0.48

2.82±0.62

2.79±0.37

0.162

2.72±0.52

2.95±0.41

-1.004

情绪控制能力

2.77±0.51

2.67±0.47

2.86±0.54

-0.826

2.67±0.58

2.96±0.27

-1.270

情绪表现能力

3.06±0.39

3.11±0.47

3.02±0.32

0.541

3.04±0.37

3.10±0.45

-0.305

2.2 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如表3和图1所示,大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在情绪管理能力的5个方面得分分别为3.83±0.62,3.77±0.75,3.52±0.67,3.58±0.49,3.73±0.56,与辅导前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 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情况

变量

前测

后测

t1

情绪觉察能力

3.03±0.36

3.83±0.62

-6.327***

情绪理解能力

2.87±0.47

3.77±0.75

-5.265***

情绪辨别能力

2.80±0.48

3.52±0.67

-3.866**

情绪控制能力

2.77±0.51

3.58±0.49

-4.837***

情绪表现能力

3.06±0.39

3.73±0.56

-4.021**

注:** P<0.01,*** P<0.001

图1 团体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变化情况

3 讨论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发展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情绪的类别,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并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团体辅导具有与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团体辅导活动为成员提供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多元价值观与信息交流的平台、探索和成长的机会[4]。在本次研究中,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不佳,情绪表现能力和情绪觉察能力得分在3分以上,介于“不确定”到“比较符合”之间,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在不确定以下。经过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性改变。本次团体辅导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佳.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3-24.

[2]安静.ABC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启发—基于一项调查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4):103-106.

[3]解小青.大學生情绪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06:82-84.

[4]潘赛.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今日南国,2010,(7):17-18.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4

情绪是影响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的学生大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但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学业压力增大、人际间竞争加剧以及学生们在自我探索等方面存在困惑等原因,许多高中生经常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困扰。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高中心理辅导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任务,也是满足高中生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迫切需求。

由于心理辅导课在新课程中并无明确的教学大纲,心理辅导课的教材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指定,再加上不同学校心理辅导课的课时设置也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授课时,心理辅导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参考不同的心理辅导教材内容而灵活选取。我校是《上海市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试用学校。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参考该手册第五单元《情绪管理》第16节《境由心生》一课而确定的。

[问题提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并非都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不同的人对诱发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导致产生不同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许多学生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让他们经常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引起情绪障碍。

对于情绪调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课上已经有所接触。学生们对于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基本情绪类型、常见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宣泄、倾诉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高中生情绪调节的授课内容就不能重复初中的内容。除了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外,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把情绪调节的重点聚焦于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改变一些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和调节情绪,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含义,理解认知观念对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2.学会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3.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情绪ABC理论在情绪自我调节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上课前播放周华健的歌曲《最近比较烦》。

设计意图:听音乐能起到热身的作用,通过歌曲创设情境,帮助教师引出情绪调节的授课主题。

(2)通过幻灯片让学生看两幅经典的心理两可图(鱼和鸟的两可图、老太婆和少女相互转换图)。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一幅图,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启发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进而为下面情绪的认知分析提供启示。

2.情绪产生的认知分析

(1)引入“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

本故事由网上流行的“十八只狐狸吃葡萄”改编而成。故事背景: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一天,果园里先后来了六只狐狸,由于葡萄架太高,所有的狐狸发现,无论它们怎么跳都无法吃到葡萄,六只狐狸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略)。

问题:为什么同样在吃不到葡萄的情况下,不同的狐狸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猜想不同的狐狸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往往因内容趣味性、体验哲理性、记忆深刻性等特点,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呈现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狐狸因对待吃不到葡萄这件事想法(心态)不同,导致了它们的情绪反应不同,进而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很大。这个哲理寓言故事的导入和讨论为教师下一步引出情绪ABC理论做好了铺垫。

(2)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为说明认知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指引起情绪的事件;B (Beliefs)指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或称信念;C(Consequences)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人的情绪及行为表现。艾利斯认为: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一些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情绪ABC理论让我们懂得,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在生活中,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持有一些不是很合理的信念,如某次考试前,一个学生心想,我这段时间这么努力学习,这次应该要考好。其潜在的信念就是我努力付出了,就应该要取得好成绩,如果没有考好,就是不应该的。实际上,考试要取得好成绩肯定要付出努力,但也并不是每个付出都有相应的回报,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果我们能改变“付出就一定要有收获”的不合理信念,考前出现考试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几率或许会大大减少。

3.典型案例剖析: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情绪

[案例]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小张,在学校某次测验考试中,语文学科成绩很不理想,竟然排到了班级的末端。现在临近期中考试,小张发现自己整天烦躁不安,非常郁闷,看到或听到同学讨论有关考试的问题时就特别紧张,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害怕、焦虑情绪比较严重。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小张同学对考试可能存在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如何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考试焦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验如何剖析影响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并学习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来驳斥和替代不合理的信念,进而达成情绪调节的目的。

同样是考试失败,不同的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根据情绪ABC理论,一个人产生的不良情绪往往是由于他所持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小张存在的考试焦虑情绪,可能与他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有很大关系。要想改变小张的焦虑情绪,先要找出这些不合理信念并进行驳斥,用积极正向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信念。当小张不再担心自己考不过别人,也不再把得高分看得那么重要,不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不合理要求时,他若能通过努力把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消除,在复习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本身,不再焦躁不安,上考场前情绪平和、头脑清晰、充满自信,我们相信,他考试前害怕考试的焦虑情绪将会大为缓解。

4.情绪调节求助台

学生结合真实的情绪求助案例,在帮助别人解决情绪困扰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并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小组活动:请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情绪困扰案例,指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分析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求助(1):班级里好像有很多同学不太喜欢我,我真的好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应该被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喜欢。积极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完全建立在别人的喜欢上,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部分同学喜欢自己就足够了。

求助(2):我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值日打扫任务,他们非但不表扬我,反而责备我,心情真是糟糕透了!

不合理信念:完成工作任务就应该受到表扬。积极信念: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都理解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该想办法努力去改善现状,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事情实在不能改善时,我们应学会接受事实和现状。

求助(3):我的同桌上课反应敏捷,写作业速度快,成绩比我好,我处处不如他,我感觉很自卑、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也应该处处像同桌一样优秀。积极信念:与这么聪明的同学成为同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他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可以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得到他的帮助。况且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只用他的优点和我的不足进行比较,这样永远让人失望。我只是学习方面不如他,其他方面如乐器演奏我就比他好。

求助(4):自己的妈妈很唠叨,感觉很烦。

不合理信念:妈妈不应该唠叨。积极信念:妈妈的唠叨代表了对自己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享有妈妈的唠叨。也许自己可能哪些地方做得确实还不够好,所以妈妈对自己不放心,这提醒今后自己做事要认真仔细些,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好了,妈妈的唠叨也许就会减少。

学生通过解答“情绪调节求助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积极的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没有糟糕的环境,只有糟糕的心态”,面对烦恼,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如何真正成为快乐者?我想,消除我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保持对事情的积极心态,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保持好的情绪状态。当然,除了改变心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外,也需我们正视问题中的现实矛盾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我们要学会接纳;对于那些自己可以努力改变的,我们要积极采取行动,通过解决问题最终消除烦恼。

课后实践:请根据情绪ABC理论,从积极的角度调节自己的其他烦恼,进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自我反思]

情绪ABC理论是情绪认知调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和技术。情绪调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观点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逐步完善的过程。从理想的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环节是比较清晰的。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认识和剖析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用积极合理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在活动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运用“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认知观念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学效果比较好,因为在学生的课后反馈中,70%的学生都表示这个寓言故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教学设计中,由于考虑时间因素,本节课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一些不合理信念没有过多展开,对有关如何驳斥不合理信念的过程细节没有详细展开,只是教学生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消极不合理的信念,对学生应用情绪ABC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示范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

此外,从整个授课过程中的情境创设而言,虽然整体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活泼,但还是感觉活泼不足、理性有余,离“创设生动活泼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今后我授课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专家点评]

鞠瑞利老师设计的心理辅导课《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紧密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认知特点,通过有趣的心理两可图以及富有哲理的“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们意识到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影响。鞠老师还以高中生学习中常见的考试焦虑问题为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解决情绪困扰,后面接地气的“情绪调节求助台”的实战演练更是强化了学生对情绪ABC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5

摘要:本文是一例男医生因被动与妻子离婚后的情感困惑导致心理痛苦的一般心理问题,求助者离婚后出现焦虑情绪,睡眠不好及吃不下饭,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的饮食、睡眠问题基本解决,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

果。一,一般资料

王×,男,32岁,身高1.74米,五官端正,体态匀称,装扮朴素,外科医生,在家是长子,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母经商,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家庭和睦。王×2年前抱养一个女儿,本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心理测验结果:

1、EPQ:E42;P52;N40;L45;显示求助者的个性为粘液质

1、SAS:标准分67分,为中度焦虑.2SDS:标准分50分,为中度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一个月来心情极度痛苦,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反复想和妻子离婚的事,担心自己照顾不好孩子。

个人陈述:妻子30岁,二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分在乡镇医院,婚后感情还可以,因妻子不能生育抱养一个女儿,这二年单位效益不景气,想找家好一点的医院,一直没能如愿,妻子有些不满,埋怨王x无能,总说这日子没法过了,近几个月还经常发脾气,一个月前李×突然提出离婚,王x感到非常突然,难以接受,但还是答应了。

王x在与妻子离婚后的出现焦虑、烦躁,入睡困难一个月,王x仍然深爱着李×,觉得二人的关系很深一时无法隔断,所以会时不时打电话联系李×,关心李×的情绪状态。这时的李×对王x的关心不屑一顾,使王x更加无法自拔,过去经历的很多事情都一一浮现,前天又听说李×和一个有钱男人成双入对,每天上下班车接车送,自感痛苦万分,所以前来咨询师处求助。

三 咨询师观察到的情

况:

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装扮比较朴素;在谈话过程中情绪激动,面容显憔悴,说话有时带哭腔·流泪,此外,咨询师还注意到,在说到自己过错的时候却比较平和。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王x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其本人对症状有自知,主动求医。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王x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排除王x有重性精神病。根据王X的症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诊断为焦虑情绪,王x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离婚引起的,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一个月,不良情绪未泛化,经过检查排除器质性的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主要表现为:

(1)情绪焦虑、睡眠不好,食欲下

降(2)反复想自己和李×之间的事情,担心孩子的未来

鉴别诊断:

1.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反应已泛化,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2.与焦虑症相鉴别,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为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不明显

2、社会因素:和妻子的婚姻出现了问题

3、心理因素:求助者自幼很受老师和家人的喜爱,个性追求完美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求助者协商,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A)、帮助求助者改善其情绪反应,改善睡眠和饮食;(B)、帮助求助者理清思路,接受离婚的事实。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促进王某心理健康发展,完善其人格,学会自我心理调空,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及情绪和行为方面重新建立新的反应模式。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使用原理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原理: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使人格的全面发展。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A、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B、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B、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C、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咨询次数4次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

心理测验:EPQ,SAS、各3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分为

A 诊断评估和咨询关系的建立

B 心理帮助阶段

C 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次咨询:时间2007年10月8日

目的:

A 了解基本情况;

B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C 找出求助者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

D 确定咨询目标

E 进行咨询分析,发现不合理信念。

方法:会谈法 心理测量法合理情绪疗法

程:

A、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与规则;

B、做心理测验;

C、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D、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E、确定咨询目标;

F、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G、布置咨询作业强化求助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

——要求求助者,按照下列表格的模式,尝试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表示出来:

诱发事件A:昨天手术没成功

不良情绪C:心烦、沮丧

不合理信念B:我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好医生,这次手术没成功真是太糟糕了

——告诉求助者,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问题思考、检查越认真、全面,咨询的进步就会很

快。第二次咨询:时间:2007年10月15日

目的:

A、加深咨询关系

B、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C、帮助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很认真地列出了自己的许多不合理信念,但涉及此次情绪问题的不合理信念并没有完全列出;

B、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和妻子离婚后感觉,他强烈情绪反应的理由,以及假设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会怎么样。从而打破求助者认为“我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应该对我怎么样”的反黄金规则。从深层次上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C、通过交谈、启发和引导,最后,求助者列出与此次问题有关的容易造成心理矛盾和痛苦的不合理信念:

(A)、我那么爱她,可是她却不再爱我,竟然离我而去,真是太过分了,太让我伤心了;

(B)要是我家庭和工作条件好点的话,我们之间的关系会一帆风顺;

(c)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身

上。(d)孩子将来受到影响都是妻子离婚造成的;

(E)、我身边的同事都是那么相爱,我永远都不会拥有幸福的婚姻了

——要求求助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目的是为了帮助求助者把注意从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诱发事件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来,并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要求求助者与身边的好朋友就他们的婚姻经历进行沟通,帮助求助者明白婚姻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三次咨询 时间:2007年10月22日

目的:

A、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

B、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与同事,朋友进行了认真交谈,得知大多数人的婚姻并不是像他所想象中的那样幸福和完美,也有些人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婚姻失败。

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强度降低,但仍然对离婚被抛弃事实念念不忘,问咨询师该如何对待,咨询师表示接纳和理解,仍然没有正面回答;

B、针对上次列出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运用“黄金规则”与求助者进行商讨与辩论,让求助者分清合理与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学会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C、经与求助者进行商讨与辩论,得出如下建设性信念:

(A)、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利,她可以选择离开我,我也可以有新的选

择;(B)我并不是一无是处,我有我自己的优势,外在的物质条件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其内在的素质和品质修养;(C)谁也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发生了就应该用一种最理智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要必须要求什么。(d)如果教育的方式有所改变,换一种交流的方法,相信我的孩子一定会健康的成长;(E)我很多朋友感情也曾经出现过问题,他们现在都比较幸福,说明爱情和婚姻中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对自己完全失去信

心。

D、布置咨询作业

——要求求助者将原来列出的不合理信念与此次提出的建设性信念列表一一对比,并进行认真思考。——要求求助者在情绪稳定后,多接触朋友,从多角度去分析和建立合理的对待人与事的态度。第四次咨询:时间:2007年10月29日

目的:

A、巩固咨询效果

B、结束咨询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

A反馈作业,焦虑情绪基本消失,自我感觉目前心理状态基本正常

B、进一步引导求助者将此次学会的合理情绪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鼓励其再遇到引起自己情绪的事件时,再次尝试这种方法。

C、鼓励求助者自己正确面对与妻子离婚的事实。指导求助者深刻领会“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的含义;

D、、做SAS、测验,标准分为46分。基本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估:)王某情绪明显好转,自述睡眠食欲也基本恢复正常,尽管还会去想一些事情,但是不会影响睡眠。无明显的焦虑情绪,心情舒畅。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及观察,了解王某目前情绪稳定,精神面貌好转,其饮食和睡眠已经有改善,不再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咨询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3、心理测验评估:

求助者的SAS测验得标准分从67分降到了46分,说明焦虑情绪基本消失,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6

关键词:小学生;情绪智力;校园心理剧

一、何为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它强调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对情绪的认知和管理(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国内外的学者在对小学生的情绪智力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后发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小学生的情绪智力发展与其学业水平以及今后的社会地位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小学生的情绪智力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可塑性强。

二、校园心理剧的意义

校园心理剧指的是相关当事人通过舞台将日常生活学习的相关问题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教師及家长发现、重视并给予帮助来应对这些问题的一个工具。校园心理剧的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校园心理剧活动通常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发现问题,也就是要发现不同年龄段孩子在心理方面会存在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次是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在校园心理剧的展示过程中,对解决方式予以展现;最后是所有参与者的讨论环节,参与者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校园心理剧可以在学校的心理课、家长会以及班会上发挥作用。校园心理剧的推行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情绪智力而言有很大的意义:形式直接,便于接受。校园心理剧通过演出的形式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很直接地表达出来,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校园心理剧所呈现的问题被更多的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知晓,有利于引起大家对相关问题的重视,便于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快乐成长。

三、有效运用校园心理剧的建议

1.校园心理剧的参与者,即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要重视校园健康心理建设活动

校园心理剧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家长、教师更好地认识、重视并解决心理方面的相关问题。那么,学校要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建设问题足够重视,要按照规定安排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

要给学生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特别是校领导要重视校园心理剧的发展。教师在平时的常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疏导。家长是最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一个群体,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群体,因此,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健康心理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学校或老师沟通,争取最好的解决方式。

2.与常规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在心理课上,心理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让孩子了解这个年龄段可能会产生的障碍性心理问题都有哪些、发展性心理问题都有哪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了解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可以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在班会上,班主任在进行上周工作总结以及本周工作安排的时候,可以运用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将班级内出现的相关问题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以及重视。在家长会上,可以通过校园心理剧的方式与家长在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上进行沟通,使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与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及日常行为,在家校合作下,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3.校园心理剧主题与内容的选择要恰当

在对校园心理剧的主题进行选择时,要把握以下几点:要选取典型的剧本主题,要选取该年龄段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大部分都被相关的问题所困扰,不知如何应对;要可操作,校园心理剧最终是要通过舞台展现给大家的,所以主题的选择与内容的编写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反复验证,剧本的内容及台词是否恰当、是否合适、是否涉及敏感词汇、是否会让人产生误解、是否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必须经过反复验证,找出最合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情绪智力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有所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当前情绪智力的培养已被列为教学内容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的考核之中。如今,培养情绪智力的主要手段便是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作为近几年新出现的校园心理辅导方式,有着鲜明的特点与长处,对于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良好的效果以及广泛的积极意义。但在运用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有效发挥校园心理剧的作用,还需要更多、更深、更广的研究。希望校园心理剧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剧的功能,让更多的小学生受益,从而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再析[J].普教研究,2009(3).

[2]许素梅.校园心理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3]刘玉娟.小学生特质型情绪智力的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8).

谈当前学生一些心理情绪的引导 篇7

学生这一心理状态的研究, 由于以下典型现象 (以我班级为例) :A.开学第一天, 由于没有为班级做出实事, 老班长杨星星 (化名) 被卸职。可他凭借着自己在班级中学习成绩的优势, 闹了我刚接班时的第一节数学课, 使全班同学没有心思学习。B.学期结束, 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比较多, 刘苹苹 (化名) 等5~6个女生知道自己不能评上“三好学生”, 在课堂上便“呜呜”大哭起来。C.杨刚 (化名) , 一个刚正不阿, 正直无私的孩子, 但是脾气暴躁, 一不如意, 便对你“咬牙切齿”。D.杨晨博品学皆优, 简直是数学上的一匹极度灵性的“黑马”, 可是不巧身体不好, 在家休学。第一次家访, 明理与宽容的家庭氛围, 震惊了我。

查看各方面的资料, 发现著名心理健康教育教授刘华山老师对我所关注的现象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从这一方面来说, 以上A、B、C所折射的心理问题与D之间形成的对比告诉我们, 需要引起警示: (1) 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业成败。如果没有“摆平”杨星星, 他的学业将一蹶不振。 (2) 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性格成长。如果没有恰当疏通孩子的心理, 她们的个性心理会受到压抑。 (3) 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个人发展空间。气结于胸, 如此暴躁的人, 后果不堪设想。 (4) 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创造能力水平。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能促进人潜能的激发。

教师为了使学生学好, 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不厌其烦地传授学习方法, 苦口婆心地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注重了学习指导, 忽略了心理疏导。心理学研究显示, 一些心理素质 (动机、情感、意志、个性) 与学习密切相关。因此, 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辅导过程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了解与识别情绪, 增强情绪的调节能力, 我进行了以下集体心理辅导:

(1) 先把几对情绪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 (高兴-生气, 喜欢-厌恶……) , 并告诉学生:情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跑出来的小家伙, 高兴啦, 生气啦, 兴奋啦, 悲伤啦……等等感情上的变化。

(2) 请学生朗读, 认识这几对情绪。

(3) 陈述以下情境, 分别让学生说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样的情绪?情境一:你终于获得了盼望已久的老师的赞扬, 心情怎样?情境二:上课铃声响了, 你回教室, 发现自己的铅笔盒居然打翻在地。情境三:老师突然说要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你昨天居然忘了预习!情景四:今天的作业已经全部完成了, 看看时间, 才下午4点钟!

(4) 启发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情绪反应, 鼓励踊跃发言, 敢于认识自己。

(5) 将班级以4人为一组, 分成若干小组。

(6) 各小组成员表演其中的一种情绪。

(7) 各小组代表到“演绎台”表演, 根据表演, 其他组同学说说看出是什么情绪。

(8) 由学生小结自己对于情绪的理解。要点:每个人都有各种情绪, 一个人的情绪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要正视自己不当的情绪。

(9) 对于这个情境下的这个情绪, 谈谈看法。评选出“最佳情绪评委”。

实践表明, 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情绪冲动的不足, 以及由此带来的隐患, 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控制情绪,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明白事理, 宽容他人。

心理健康教育不在于一个统一的形式, 而在于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同的对象, 可能有不同的方法。针对本文最初所提出的几个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个别辅导:

于A:我带着他参观比较了其他班级的班干部的业绩, 认识到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好;再拿出各班历年的班长名单, 表明班长这个职位不是一个“赏赐品”, 而是需要努力得来的。加上新班长的杨青青 (化名) 的兢兢业业, 他明白了自己的不足, 便也脚踏实地, 准备“东山再起”。

于B:设身处地理解其他人的努力, 知道每个人都付出了劳动, 反省自身的不足, 为别人的获奖感到高兴!

于C:润物细无声地一步步导引他克制自己的情绪, 以熟悉的《水浒传》人物、身边的一些脾气过激的人的典型实例, 比较成败, 吸取教训。

于D:作为正面人物, 给别的同学以榜样引导。

三、几点反思

个别辅导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弹性, 除了以上的辅导以外, 也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比如因受到外界刺激而冲动发火, 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 当你感到怒气正在上升时, 在心里对自己说:克制, 再克制!或者默默地从一数到十。往往只需几秒钟、几十秒钟, 你的心绪就能够平静下来, 那时再去处理问题, 就不会做出使自己后悔的事了。

1. 意识调节法:

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情绪的发生和强度, 一般来说, 思想修养水平较高的人, 能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因为他们在遇到问题时, 善于明理与宽容。

2. 语言调节法:

语言是影响人的情绪体验与表现的强有力工具, 通过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情绪反应, 如林则徐在墙上挂有“制怒”二字的条幅, 这是用语言来控制与调节情绪的例证。

3. 注意转移法:

把注意力从自己的消极情绪上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俄国文豪屠格涅夫劝告那些刚愎自用、喜欢争吵的人:在发言之前, 应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这些劝导, 对于缓和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4. 行动转移法:

是把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即把怒气转变为从事科学、文化、学习、工作、艺术、体育的力量。

5. 情绪释放法:

让愤怒者把有意见的、不公平的、义愤的事情坦率地说出来, 以消怒气, 或者面对着沙包、人像猛击几拳, 可达到松弛神经功能的目的。

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的辅导, 必须在适宜的时机下, 让学生深刻体悟。否则, 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起到预设的效果。比如, 在思想问题比较突出时, 对于情绪比较平和者, 可立即找其进行心理疏导;对情绪比较激动者进行引导, 找机会再疏导教育;对情绪在火头上的, 要等他冷静下来, 再采用恰当的形式, 耐心开展进行疏导工作。仔细观察, 做好记录, 用心教育, 你便可以看到每个孩子动态的个性成长的过程, 便可以与他们一起享受健康成长的快乐!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8

积极情绪是指积极的心理态度或者状态,它是一个人对待自身、他人或者事物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是一种良好的建设性的心理状态。拥有积极情绪在面对工作、面对学习、困难和挫折时,都会从正面的角度去想,从积极的一面去想,从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去做。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用阳光向上的心去把生活中的一切当作一种享受的过程,这就是积极情绪。随着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断发展,情绪发展与学生的健康心理息息相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避免学生出现消极情绪等违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我国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在庞大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在增加,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日益严重,这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上都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上,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推动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一)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积极作用。积极心理能够让学生在面临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时,能够积极去应对各种困难,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了潜力开发的作用。大学生属于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群体,刚刚走出高中校园,对大学里一切的新鲜事物和环境都会有新奇感,要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来到大学校园喜欢校园的氛围,喜欢校园的环境,增强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够让学生习惯在大学的生活,增强其智力的开发,以一名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二)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战胜负面情绪。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就要懂得在大学里的为人处世,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上的各种关系,要处理好在交往中的人际关系,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脚步不断加快,大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学生工作给予学生的各种压力,在这些压力不断聚集的过程中,就会使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就会阻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工作。与消极情绪相对的就是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就是指积极向上的状态,它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消极情绪的阴影,帮助学生战胜负面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满足感。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定性可能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可能和各种各样的挑战,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有着不同于之前的挑战。让大学生用积极的情绪来面对未来未知的不同挑战,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所带来的困难,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情绪的引导下,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周围的环境和各种突发状况的发展。以积极情绪来适应提高学生的满足感,学生以积极的情绪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适应周围的环境,他的满足感也就会随之上升。

三、发挥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促进作用的途径

(一)丰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不能仅仅在心理课的教育上,这种专业心理课的教学形式不能够满足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和学生身心健康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其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灌输积极情绪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叙述名人的故事熏陶学生对积极情绪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他专业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发挥教师情绪感染作用。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对象。但是在积极情绪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积极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发挥教师在教学中情绪感染的作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一是教师在和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适当调节学生的负面情绪,纠正学生在某一事件上的不正确的想法,掌握方法时时刻刻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绪;二是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为学生树立起优秀的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高昂的情绪,为学生树立积极情绪奠定基础;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的谈话要互相平等,用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学生,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逐渐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上的问题。大学生在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积极情绪对成长的重要性,他们会以一种偏见的视角走进心理健康的谈话,这是教师和学生间沟通的阻碍,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学生,要有积极活泼,富有感染力的姿态来接纳学生,亲近学生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特殊群体,虽然已成年但没有迈入社会,虽然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还需要完善。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态度欠缺,不能准确客观认识自己,身处于矛盾的状态,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工作不积极。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带头的作用,丰富教学课堂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认识到积极情绪对自身的积极情绪的影响,从而纠正学生的负面情绪,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健康度过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成长问题成了高等教育在教学中的关切点。大学生有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不断地激发人自身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能够顾获得更好的生活和投入到学习中来。本文就对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并给予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积极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罗晴.新形势下引入心理咨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出国与就业,2010,20

[2]李旭冉.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9

一、学生烦恼集中表现

1.升学压力烦恼。担心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回去挨骂, 扣生活费;被分流到B班, 不得参加高考;考不上大学, 考不好对不起父母。

2.父母教育烦恼。每天唠叨要我好好学习, 要考大学;父母不理解, 不信任我, 干什么得父母决定;取得好成绩时, 想得到父母鼓励, 结果都不是我想听的话。

3.课堂学习烦恼。上课老想睡觉;不专心, 不能集中精神, 老走神;有些题目听得懂但不会做;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理解得慢。

4.自控能力烦恼。自己管不住自己, 原本计划好的方案始终做不到, 担心自己吃不了苦;自习课上老讲话;想要做得更好却不努力;自己的事总是做不好, 每回想帮人, 却总是帮倒忙;整天被逼做一些不愿做的事;生活费不知怎么花才能省, 钱总是不够用;别人认真学习, 自己却不能努力, 玩的时间太多, 没心思学习;烦自己总要上网吧, 认识的人也上网吧。

5.人生定位烦恼。无目标, 整天无精打采;不知做什么事充实自己, 不知自己理想能否实现;考不上大学高中白读了。

6.课余生活烦恼。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下课, 自由时间太少, 觉得无聊, 生活三点一线, 没有乐趣;除了作业, 没

7.自我认识烦恼。身体不好, 容易发火;情绪阴晴不定, 不了解自己;老是担心到了半路才想起东西落在家里;自己为什么不能获得成人的自由, 为什么性格如此内向, 为什么老师对自己不信任, 有偏见;为什么不能和别人一样开心, 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烦自己的体重不断上升。

8.同学关系烦恼。与同学相处不洽, 不合群, 没有真正的朋友;同学、朋友不信任自己, 害怕得罪朋友, 变成孤家寡人;怕别人把自己当成傻瓜玩;烦别人乱讲自己的事, 用异样的眼光看男女交往。

9.师生关系烦恼。烦老师什么事都要管, 没有绝对自由空间;歧视后进生, 对自己有偏见;思念同学, 想写信寄托一下情感, 老师要扣信;不准带通信工具, 不准寄宿生出校门。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

1.最突出的是学习压力问题, 其次是强迫症、焦虑、适应不良等, 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 其中21%的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 1.8%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 0.6%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2.认为学习负担很重, 害怕考试, 担心考试, 讨厌作业、考试的学生近六成, 较严重的占3.8%。

3.与父母不沟通或很少沟通的占16%, 表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竟占31%。

4.读中职学校说不清选择的占33%, 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占19%, 说不清的学生占30%, 说明部分学生上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

5.近三成学生明确表示中职生素质低于高中生, 有11.75%的学生选择“中立”, 完全不同意的占34.81%, 中职学生放大的“自我”里隐藏着深刻的自卑, 对自我的评价弥漫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悲观、失意、消极、迷惘等情绪。

6.对于自己的前途, 选择有信心的只占31.71%, 对于自己目前的学生生活, 近一半学生不满意、失望, 甚至麻木。

7.中职学生的疲劳更多的是因为生活的单调而引起的心理疲劳。因为精神空虚, 以致32.82%的学生都认为谈恋爱是因为“生活无聊, 找个寄托”。

8.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适应性不强, 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存在着对生活、对学业无所适从, 缺少归属感, 无人生追求的困惑。

三、对学生情绪状况的基本判断

从调查中可知大部分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综合课程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变成青年的过渡时期, 身心发育和成长快速变化, 他们有追求, 有理想, 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渴望学到一技之长, 渴望提高综合素质, 渴望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和尊重。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阶段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 面临着就业或升学的双重选择。多元化的状态使多种力量相互抵消, 使得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增加, 目标的多样化或者目标不明确, 也使得教师感到教育收效不大、教育的无所适从和教育的难堪;学生对现状的无奈、迷惘、困惑与对未来的追求、信心构成对立的矛盾统一体。

四、情绪调适策略与方法

1.定期联系家长, 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的成熟, 一方面, 中职学生主体意识日趋增强, 他们渴望摆脱约束, 打破权威, 获得自由, 不再是家长、教师的应声筒。他们开始关注自身内心的需求和自我感觉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思考“我”的地位与价值。另一方面, 中职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是一种失衡的、充满矛盾的主体意识, 在追求个性张扬的过程中, 中职学生对应有的尺度不能正确地把握, 不加分析地蔑视权威, 把纪律当成束缚个性自由的东西, 看不起家长老师, 不屑于学校的规章。[1]再者, 中职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不懂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不了解该如何科学地去教育孩子, 只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缺少情感的交流沟通。通过交谈, 我一直提醒家长, 对待长大了的子女要像朋友一样, 父母应该充满爱心去对待孩子。如果父母一味地责骂, 就会加剧孩子与父母的对立。作为父母应该主动找孩子交谈, 关心其学习, 倾听其理想, 并加以赞扬和肯定, 建立起子女对父母的信赖感。对于一些精神空虚、不安心学习的学生, 要让其多参与劳动和体育活动, 转移其注意力。同时我也通过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多多理解父母的苦心, 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要多与父母沟通。

2.多正面鼓励欣赏, 克服自卑, 培养自信心。

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变得经常注视自己, 有时只因相貌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以为低人一等, 而把他人看得过高, 产生劣等感, 变得孤僻。[2]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 也认为自己干不了, 于是畏缩犹豫, 裹足不前, 无益于内在能力的发挥。自卑的学生更需要在老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信心, 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 教育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长和短, 认识到长和短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知难而进, 奋发图强, 是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特别给不爱出头露面的学生以“露脸”的机会, 让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3.培养稳定健康的情绪体验, 提高抗挫折能力。

健康稳定的情绪有益于感知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力。[3]就综合课程班学生而言, 他们学习压力大, 人际交往单纯,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定差距, 普遍存在不稳定情绪, 主要表现在:易受挫、易动感情、冷漠孤独、敏感任性、有较大依赖性、紧张焦虑, 缺乏信心等。这些不良性格特征往往会减缓和削弱他们的感知活动和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记忆力下降, 意志力薄弱, 行为乖张多变。作为老师, 我更像是一个朋友, 经常以平等的姿态同他们谈心, 倾听他们的心声, 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亲切而愿意讲出心里话。当他们把苦恼、痛苦讲出来的时候, 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再帮他们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办法。对于考试分流淘汰, 我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竞争, 根据自身的实际确立奋斗目标, 保持中等期望水平, 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不要盲目害怕竞争, 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来的。人只有经过挫折和教训才会变得聪明和成熟, 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4.关注学生闲暇教育, 丰富精神世界。

许多学生觉得生活乏味, 课后没有多少事做还在于生活态度不明确, 意志力薄弱, 若不加以引导就会使其向后进生转化。为此, 我经常举办一些讨论会、读书会等班级活动, 定期让同学们交流成长烦恼、读书心得, 开阔视野, 增长心智。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我号召他们从点滴小事做起, 加强自我锻炼, 如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 坚持定好学习计划, 严格执行, 每天坚持写日记等, 引导他们锻炼意志, 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学首先就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什么教育”。[4]只有了解分析并熟悉学生的全部情况, 才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学生们的行为不可理解, 事实上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 只有了解学生的烦恼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荷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现状特点与分析.职业技术, 2008.2.

[2]青春期保健常识.扬子晚报, 2003-12-23.

[3]姜秀玲.情绪与健康.中国健康报, 2005-10-26.

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健康

一、积极情绪的含义

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积极情绪与人们心理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积极情绪是与人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人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积极的情绪, 相反就会出现消极情绪。一般认为人的积极情绪主要有高兴、喜悦、兴奋、满足等。从积极情绪的表现程度不同可以将积极情绪的激烈程度分为以下几个程度轻松、宁静、快乐、兴奋、惊奇等。根据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显示, 积极情绪与人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尤其是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心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积极情绪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联系。积极情绪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积极情绪体验还有助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在心理问题治疗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对于患者而言, 积极的心理情绪可以使患者可以通过对人的身体机能的调整, 促进病情的恢复。

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在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下,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积极情绪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甚至成为一种奢望。根据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作用, 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的体验, 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情绪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 积极情绪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积极的心理情绪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心里负压能力。积极情绪可以拓展当代大学生的知行能力,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个人资源的能力。认知灵活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积极情绪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惯性, 是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 是大学的认知水平更加成熟。杜建正通过研究指出大学生积极情绪可以减少大学生在知识识记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几率。

(二) 积极情绪可以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与之并行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强, 一方面是来之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 另一方面家庭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较高, 除此之外, 加之学业给大学生的压力, 是大学生的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这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及时排解淤积的情绪是大学生长期处于烦躁、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产生的, 抑郁的情绪之中。相对于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在一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释放当代大学生压抑在心中的消极情绪, 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观念, 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使得当代人一直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 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适应性,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周边环境的改变, 及时适应社会环境, 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事件。对周围环境适应性的增强必然会提升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性,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如何发挥积极情绪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 通过丰富的形式诱发积极情绪

心理教育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需要发挥积极情绪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情绪的发挥,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是只有通过心理专业课程才能进行, 应该将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高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名人故事的发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如,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积极情绪,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高校进行教学的主体使教师学生是进行学习的主体, 发挥积极情绪在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高校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应该被充分重视。在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过程中, 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 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教师要进行有效调节, 将积极情绪传递给学生而不是消极情绪。其次,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榜样。依据班杜拉的理论, 教师的积极情绪会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传递学生, 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 在教师向学生传达积极情绪的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学生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三) 通过心理课程培养积极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所谓高素质人才不仅体现在拥有丰富的知识, 很强的实践能力, 还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高校教育的中一般开设心里课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培养学生积极情绪,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就可以利用心理课程教学课堂这个载体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并推动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积极情绪在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已被广泛认可, 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 充分积极情绪在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对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11

例如,有些学生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不让听的报告却千方百计地挤进去,听得津津有味;许多学生对老师指定的阅读书籍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而对那些禁止阅读的书刊却想方设法地偷读。诸如此类,都是青少年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严重影响音乐教学效果。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呢?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常教常新

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就在学校造成的逆反心理而言,其中最主要的是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更换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识谱教学,长期以来,识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会不会识谱,是衡量音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教学生识谱,甚至搞集中识谱训练。结果是,不仅学生的识谱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形成了逆反性情绪。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识谱教学虽然是音乐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内容,但它只是一种学习音乐的工具和辅助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为此应避免把识谱教学变成理论说教、机械记忆的教学形式,将其与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识谱,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提高识谱能力。识谱教学的时间也不要过长,以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产生逆反。如果将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就会提高学生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境,设计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经常给学生调换口味,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可能被克服。

二、利用课外活动,巩固学生兴趣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对传统的从老师讲解示范到学生练习、由学生练习到考核再到老师讲解示范的程式化的循环式课堂教学常常感到厌烦。因此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就成为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展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如组织音乐第二活动兴趣小组、校乐队、校合唱队等,还举行了三独(独唱、独舞、独奏)比赛、五四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汇演、合唱比赛等,使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获取技能和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为终身音乐打好了基础。

三、正确处理好少数尖子生和多数中、下等生的关系

音乐素质好的学生每个班都有,而音乐教学目标是不仅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而且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样对教师来说,决不能把眼睛盯在几个少数尖子学生身上,否则,就会伤害中、下等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信心,从而造成两极分化,形成逆反心理。为此,要面向全体,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音乐素质好的学生有“吃不饱”之感,要给他们定出更高的标准,适当提高音乐水平要求,鼓励他们自我超越。音乐素质较差的学生也同样希望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教师应查明他们素质差的原因,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素质和兴趣爱好,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音乐活动的成功感。

四、树立师表,正确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较高的素质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也会抑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作为音乐教师不能只教音乐知识、技能,而且还应当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和学会做人的向导,确立音乐教学做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音乐教师如能做到这一点,可以产生双重效应。其一,通过对学生心理和生活指导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树立音乐教师的崭新形象:音乐教师不仅懂音乐,而且懂生活;不仅会技术,而且会做人。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性格,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不识真、善、美和假、丑、恶。如有的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甚至不健康的音乐,而不喜爱古典的高雅的,这时作为教师就必须循循善诱。如果某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强,能感化学生吗?只有教师的威信建立起来了,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人不热爱音乐教学,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难免会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成功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博大的“教育爱”的基础上的,以满足爱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学中,师生双方应作为真实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积极对话,敞开心扉,形成师生的互动和心灵无拘无束的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有偏爱学习好的学生而疏远学习差的学生的心理行为。对学习差的学生应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主动接近他们、关怀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增强学好音乐的信心。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 篇12

团体心理辅导英文名为group counseling, 翻译为团体咨询、团体辅导, 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 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领导者, 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 协同团体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 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团体心理辅导的心理学理论有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 人际沟通理论中申农和韦弗提出了沟通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提出“ 五W模式”[3], 指出了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并实现思想、情感的互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了个体与团体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的学习和模仿。团体动力学中勒温的“ 场论”指出在动力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和心理会发生变化, 团体的气氛会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4]。

团体辅导在处理大学生时情绪问题时, 充分为大学生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社会人际关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下面根据真实的团体辅导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1 背景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张某, 女, 22 岁, 汉族, 独生子女, 大学三年级, 心理学专业。 五官端正, 体态端正, 身高165, 无重大疾病史。 父母均为工薪阶层,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无家族精神病史。

1.2 成长史

张某性格内向, 不太喜欢和人交流, 自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自小学至高中学习成绩良好。 大学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 与父母分开在不同的城市。 进入大学后与同学朋友相处较好, 与同宿舍的女生也能和睦相处, 但是父母对其学业关注过多, 让她感觉烦恼。大一以来都能够认真学习, 大三开始出现心情低落状况。

1.3 精神状态

情绪稍有低落, 轻微紧张、淡漠, 注意力良好, 神智清楚, 定向力良好, 无强迫观念, 自知力正常。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自己感觉内疚、有时会感觉悲伤, 会无缘无故的心情低落。不好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不愿意和同学交流, 内心感觉非常痛苦。

2.2 个人陈述

进入大三后, 感觉压力非常大, 不知道以后该去干什么, 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父母给自己的压力很大, 以前会打电话和父母说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生活状况, 大三开始就不愿意和父母谈论这些问题。但是父母会经常打电话询问自己的学习情况。前几个月, 父母因为工作的问题吵架, 自己节假日回家, 父母也依然吵个不停, 感觉在家待着也十分压抑。回到学校后, 不想去教室上课, 有时候就一个人待在宿舍, 躺在床上, 从早晨一直到晚上。 班级的活动也不想去参加, 宿舍的室友问到自己, 就说自己心情不好。自己知道要改变这种不好的状态, 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希望父母吵架, 想为父母尽一些力, 但是感觉没什么可以做的。对于未来也很迷茫, 不知道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工作。

3 评估与诊断

3.1 咨询师的观察

咨询师观察发现, 此学生在交流时, 情感稍微显得淡漠, 注意力能够集中, 但是神情低落, 言语交谈中流露出彷徨和迷茫的话语。自知力良好, 主观上希望改善自己的状况。

3.2 评估和诊断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 PANAS) 显示厌恶、伤感、内疚、愤怒、悲伤得分都异常偏高。 SCL-90 量表测验显示饮食睡眠、人际关系、抑郁指数都存在偏高的状况, 智力测验得分属于正常。

根据临床分析, 该学生的状况持续存在有三个月, 依据其行为和状态分析, 从病程和症状、严重标准, 可以排除其有心理障碍。 该学生的问题属于一般负性情绪问题。 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悲观的想法;

(2) 饮食和睡眠问题;

(3) 情绪低落;

( 4) 内疚感强烈。

4 团体辅导的目标

4.1 具体目标和近期的目标

(1) 改善其悲观和内疚情绪;

(2) 帮助其完善自我;

(3) 提升其自信心, 良好应对学业压力;

(4) 改善负性情绪。

4.2 长期目标

(1) 正确认识自己的负性情绪;

(2) 学会自我调整;

( 3) 提升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

5 辅导方案

针对其负性情绪, 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 PANAS) 和SCL-90 量表进行筛选, 选取同样存在学业压力问题、被负性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 团体辅导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 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 该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引起, 在团体中的其他学生也有相似的问题, 属于一般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 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团体成员间的互助和支持也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成长。 团体活动以讨论、游戏、交往行为训练和角色扮演与体验为主, 每次团体辅导后均布置家庭作业, 帮助成员分析辅导效果和认识自我, 根据成员的反馈及时对团体辅导进行调整。

5.1 团体组建

团体名称:认识自我互助成长 ( 战胜负性情绪)

团体目标:认识自我的负性情绪, 寻找问题的原因, 通过团体的活动提升自己情绪调控能力。

团体性质:封闭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成员:大三学生共39人, 分为两组

时间:每周五上午9:00-11:00

次数:共九周, 每周一次

领导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地点:心理学团体辅导室

6 团体辅导过程

第一周

主题:与你相聚

目标:团体成员相互认识和简单的了解, 接纳团体的其他成员, 初步了解团体辅导的性质和活动方式, 团体活动以游戏和成员交流为主。

活动材料:背景音乐, 彩色纸片, 速写笔。

活动内容:松鼠和大树, 大风吹, 照镜子。创建小组, 让成员们互相了解, 认识彼此, 培养合作的默契, 每一个小活动结束后, 辅导老师进行讲解, 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正式的团体辅导活动中。 活动中间安排休息时间, 每次活动在45 分钟左右。 活动开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咨询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避免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情绪,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感受, 谈一谈自己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和对下一次活动的期待。

第二周

主题:他人与自我

目标:了解自我, 认识他人, 悦纳自我关爱他人。

活动材料:便利贴, 速写笔, 素描纸, 铅笔。

活动内容:小画家, 在素描纸上画出团体中的某位成员, 画完后进行解释, 被画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接着团体所有成员进行总结, 发表感想。找优点, 利用便利贴, 写下其他成员的优点, 评选优点最多的人。活动结束后, 分享感受。

家庭作业:总结自己的优点, 陈述自己的活动感想。

第三周

主题:认识压力

目标:帮助成员发现自己的压力来源, 认识压力的两面性。

活动材料:放松音乐, 速写笔, 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压力分析师, 放松训练。 成员扮演压力分析师, 帮助其他成员发现压力, 提出意见和解决办法。接着进行放松训练,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放松。

家庭作业:列出自己的压力清单, 设计解决压力的方案。

第四周

主题:自我调控

目标:帮助成员学会自我调控, 进行行为管理。

活动材料:木椅, 彩色纸, 速写笔。

活动内容:运送木椅, 你说我做。 主要是行为训练, 在其他成员的指导下进行行为活动, 完成领导者给出的任务。 通过行为感受他人的想法, 在训练中进行自我调控训练。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 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行为训练计划。

第五周

主题:管理自己的情绪

目标:促进学生认识负性情绪, 学会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材料:彩色纸, 速写笔。

活动内容:情绪表演。 成员自己设计情景, 编写情景剧本, 由小组成员进行情景剧表演, 观众进行点评, 演员在结束后进行分享[5]。 针对情景剧中的情绪问题, 全体成员进行讨论, 寻找解决方法, 领导者总结分析, 阐述负性情绪的影响, 帮助学生认识负性情绪。 情景剧再现, 调控负性情绪。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情绪调控计划。

第六周

主题:家庭角色认知

目标:促进学生对家庭成员进行认识, 理解家庭不同成员的角色感受。

活动材料:木椅, 速写笔, 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家庭情景扮演。利用木椅进行家庭成员的位置排列, 接着让成员们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 让成员们揣摩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情感, 加深对家庭中各个成员的理解, 帮助他们更好的处理家庭问题, 与家人和睦相处。

家庭作业:家庭日记, 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令人难忘的事情, 分析自我。

第七周

主题:圆桌会议

目标: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去理解他人, 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

活动材料:圆桌, 速写笔, 便利贴。

活动内容:设置学习压力情景和矛盾情景, 成员选择不同人物进行发言, 可以从父母、老师、学生的角度发表观点, 活动中领导者做好记录, 活动结束进行总结分析。

家庭作业:分析自我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 尝试列出解决办法。

第八周

主题:关注我的朋友

目标: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友谊, 人际关系的维系。

活动材料:报刊, 剪刀, 胶水, 水彩笔, 便利贴。

活动内容:制作小礼物送给团体里的成员, 写下祝福的话语。送出礼物后, 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收到礼物也分享感受。 领导者总结。

家庭作业:成长日记。

第九周

主题:团体的分离

目标:处理分离焦虑。主要是全体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 促使成员适应分离情境。

7 团体活动效果评估

7.1 团体成员评估

张某现在情绪状态良好, 看待事物更加积极向上, 能够轻松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

7.2 咨询师评估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 追踪访问发现: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提高, 生活适应良好, 社会活动增加, 人际交往良好,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 PANAS) 分数减低。

7.3 学生个人自我评估

我感觉现在比以前乐观多了,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 学会了自我调控, 能主动和同学交流, 积极融入群体活动。

摘要:依据一次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 探讨分析团体辅导在处理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上的应用价值。团体辅导对象为大三学生, 因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而出现较为严重的负性情绪, 在搜集学生个人资料和心理评估诊断后, 进行团体辅导, 帮助其摆脱负性情绪困扰。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团体辅导

参考文献

[1]宋大力, 袁红波.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王小凤, 刘捷.团体辅导在解决寝室人际冲突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3]梅思佳, 陈庆健, 金伟琼.朋辈团体辅导对寝室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 2011.

[4]潘雪.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J].牡丹江大学报, 2014 (1) :187.

上一篇:军校教育下一篇: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