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2024-08-30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通用10篇)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篇1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了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校长以及骨干教师的新一轮培训,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但在具体培训中,培训内容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较少,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研究部署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

要尽快完善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试制度、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台和实施,将大大减轻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在参与课改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难的信心。再者,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清醒地认识到对新课程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老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较为迟缓应持宽容的态度。

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主动提高心理素质。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转性,是大势所趋,因而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并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妄自菲薄只会降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并最终动摇自己对做好自身工作的信心。

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

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筹资,筹集资金,筹资渠道,筹资方式

0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增加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 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 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筹资难的困境, 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在筹资中的问题?主要从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两个方面着手:

1 通过企业自身解决

1.1 加强自身的管理, 特别是财务管理和企业信用等方面;

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进行长期规划。中小企业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管理, 以争取可能的筹资机会。

1.2 盘活企业内存量资产, 出租或出售闲置资产, 实现结构优化。

1.3 企业也可通过其企业内部来筹集资金, 如筹集企业员工个人存款。

员工以其个人存款投入企业运营中, 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一则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热情,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二则可以帮企业有效管理员工和筹集资金。

2 多元化中小企业的筹资方式, 拓宽中小企业的筹资渠道

我国加入WTO后, 将逐步放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越来越多的外国金融机构进入, 必将使我国金融市场发生全面而深远的变化,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如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资金供给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为我国企业筹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我国的制造业、电信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这些新特征对中小企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中国入世所带来的种种际遇, 在我国金融市场变化的情况下, 走向市场, 大胆使用创新金融工具、拓宽筹资渠道、多元化筹资方式, 筹集更多的资金。

2.1 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

由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熟悉当地情况, 容易了解到地方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 因而得以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障碍, 降低服务价格, 满足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

2.2 建立中小企业的数据库, 通过各地区政府网站向国内外宣

传, 并由政府牵头组织中小企业与外商、银行或是大型企业洽谈筹资, 以增加各地区中小企业筹资的机会。

政府也可适当推行优惠政策, 增加企业资金。如实行有利于中小企业增加自有资金、鼓励中小企业投资行为、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

2.3 信用担保筹资信用担保筹资是指信用机构以注册资金的

放大倍数来为企业提供资信担保, 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如中小企业信用协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各地区政府可以积极组织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 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机构的建设, 为企业筹集资金创造条件。近一两年来, 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迅速。以福建省为例, 全省现有40家左右的专业担保机构, 如福建省中科智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中联信担保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宏发担保有限公司等。目前全国30个省 (市、区) 组建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则已达260个, 共筹集担保资金76亿元。

2.4 利用股权进行筹资。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自2004年6月25日正式启动以来, 已有34家公司完成了公开发行, 发行总规模8.34亿股, 发行总融资额82.21亿元;平均发行规模2452万股, 平均融资金额2.42亿元。目前, 已有30家公司在中小企业板块挂牌上市。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内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筹资, 或是通过海外证券市场进行资金的筹集, 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

2.5 通过海外筹资。

国外大多数国家都设有专门为中小企业筹资服务的机构和银行。如日本有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德国有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合作银行、大众银行和储蓄银行;韩国有中小企业银行、国民银行、大东银行和东南银行等等,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海外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筹集资金。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担保, 向海外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筹集资金。

2.6 创业风险基金方式筹资。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 由于存在高风险、高潜在利润的特点, 因而在创业阶段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创业风险基金实行筹资。美国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就是在70年代由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进行创业风险投资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库拉当年对苹果公司投资9.1万美元, 十几年后便拥有了苹果公司1.54亿美元的股票。这种高风险、高回报可能性的创业风险投资也正是我国一些有眼光的投资企业目前正在大力开展的事业。1998年初, 上海新黄浦集团投资1亿元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发人类基因工程, 就是一种创业风险投资。

2.7 杠杆购买也称举债购买, 筹资企业以拟购企业的资产做抵

押取得贷款, 然后取得的贷款支付购买企业所需的价款, 不够的部分则通常由筹资企业发行股票来补足。杠杆购买的前提则是企业并购决策必须正确, 并拥有足够的经营管理能力, 否则会有较大的负债经营风险。这种筹资方式在我国不失为一个新的筹资方式。

2.8 场外交易市场筹资, 是指OTC筹资, 即买卖不上市证券的市场, 一般由证券商在其营业所自营或代客买卖。

这种筹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上市筹资困难的问题, 同时可以对外引进更的投资者参与, 从而筹得所需资金。目前,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设有场外交易市场。从我国情况来看, 为了控制金融风险, 政府近年来已将证券交易严格控制在证券交易所范围之内, 其余的场外交易基本上均属于非法交易, 但这种筹资方式仍值得我国借鉴并推广。

3 充分利用银行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业务服务, 为企业筹集资金

中国银行先后出台了《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 而中国建设银行也在2005年3月28日正式出台了《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全面启动推进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系统工程。目前中国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达3200亿元人民币, 扶持一批中小企业走出了困境,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看出, 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应充分比较和利用各银行为中小企业制定的不同业务服务, 选择适宜本企业的业务服务, 为企业筹集资金。

4 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 完善资本市场

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 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 完善资本市场。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应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刘俊彦《筹资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23-001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的人才。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初中毕业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从现实情况来看,中职学生在校可以接受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培训,可以在集体生活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中职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深入细致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现象,发现其中的不健康因素,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中职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其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寻求对策,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个人的价值,可以多方位地体现出来。社会需求才是个人价值取向的风向标。企业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更需要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的技能型人才。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将越来越受到青睐。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要从心理上战胜自我,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把职业学校的学习当作人生新的起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特别注重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努力成为本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二、创造健康的环境,塑造健康的心灵

中职的学生脱离了初中时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全新的环境,在心理上必然会有很大的变化。他们渴望有个全新的开始,渴望与同学老师交流,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在活动中展现自我,有所作为。作为职教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并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走出心理阴影。具体来说,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

1.加强校园设施和文化建设

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卫生的宿舍,营养可口的饭菜,都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舒适感和愉悦感。图书馆,阅览室,宣传画廊,运动场地是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地方。教室墙上的一句名人名言,也可能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老师一声亲切的问候,同学间的相互关爱,也会给学生的心里带来温暖。全校师生应共同努力,让校园成为一个文明、舒适,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

2.加强班集体建设,创造良好的班集体

作为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宽松和谐、融洽合作的班集体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要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赏罚分明的班级规章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其次,要建立好班级干部队伍,选拔素质较好,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鼓励他们科学管理,大胆管理,在工作中磨练自己,使得他们在为集体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才干。发挥干部,团员的带头作用。同学之间友爱互助,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

3.教育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学习形式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目标。在教学中,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作为专业课的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而且要是本专业的技师,学生就业的导师。在课堂上,教师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究专业知识,共同关注本专业的发展趋向和本行业的最新动态;在实习基地,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掌握操作技能;在生活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采取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如课外兴趣小组,学习互组小组等。

三、加强对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

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发育上已接近成熟,性别意识明显增强,在身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对异性的萌动,早恋现象较容易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此采取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措施。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教育学生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有学好知识,学好技能,才能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有了良好的事业基础,个人的,家庭的幸福才能得到保障。男女同学之间应该正常交往。其次,要教育学生,爱情和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关系到终身的幸福,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对已经发生早恋的学生,要予以正面教育,讲明道理,晓之以利害关系。经常举办生理知识的专题讲座,让他们了解关于生理知识和性的知识。

四、建立和完善校内的心理咨询机构

在校内设立心理咨询室,聘用有资质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组织协调各学科的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人力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训练。加强对教师心理知识的培训。在班级中可以选拔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心理健康服务小组,在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学生以关怀和温暖。建立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动向。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篇4

通过对五个班200多名学生的调查了解,我就现阶段中职学生道德素质建设中现存的问题,以及今后管理中的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学习效用认识不清,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教育困难。经调查有11%学生认为学习没用,21%不知道学习有用,两项加起来有33%学生对学习作用认识错误或者不正确。在对语、数等理论课是否有用的调查中发现,40%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9%的学生认为根本没用,这是他们失去学习动力,产生难管现象的原因之一。另外,被调查学生中愿今后进人企业,工作专业对口的占18%,愿参加其他轻松工作的占62%,其余12%对进单位工作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来混个毕业证,还有8%纯粹是在给父母读书。由于学生的不情愿,加上对学习要求不高、动力不够,必然导致厌学,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二)学习基础差,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教育困难。调查发现,生源中29%在初、高中为下等生,67%为中下等生;6%初中只念了两年半,基于这样的学习基础,采取统一标准管理学习,肯定造成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最终导致不学,而无事生非,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课程开设不适当,教育方法陈旧,导致厌学难管。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同学向老师反映说:我们正因为基础课差才到中职学校来学专业课的,对语、数等理论基础学科根本没兴趣,这和调查情况相符合。调查中发现有87%学生喜欢学专业课,只有13%愿意学语、数等理论课,所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厌学文化课的学生来讲,无疑理论课便是“致命”打击。从而增加了教育教学管理难度。

(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不过问导致管理困难加大。调查发现有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愿意让孩子到职高读书,认为一到职高就没有了发展前途,也就失去信心,失去了希望,所以造成家长们很少过问、关心子女,加上有些家庭内部原因,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家长的问经、管教,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形成难以管理的局面。

(五)学生对学习期望值不高是导致教学困难的原因。在调查中有很多学生认为对学习成绩优秀者表扬不表扬无所谓,也有人认为学习成绩差不多就行,无需太好,明显看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清,无成就感,缺乏上进心,这样使得班上学习气氛受到严重影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不复存在。从而,捣乱违纪就占了上风,造成教育困难。

二、有效的管理对策探讨

(一)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现在学生认为学习好坏用处不大,只要学点技术能挣钱就行了,因此不努力去学习,也容易导致其它不良行为发生,其实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水平之上的,目前一些学生不愿学语、数等文化基础课,实在是缺乏远见,对自己未来不负责任。因此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就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学习目标,重视文化学习是对学生未来着想的必要工作,也是让学生主动配合,从而解决教学矛盾的上策。

(二)要逐渐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中职学生素质总体较差,多多少少存在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一下子能改掉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勤观察、勤谈话、勤检查和勤管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问题激化。另外,适时对一些小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挖掘根源,使学生真正明白错误要害,也是改变不良习惯的较好方式。

(三)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学管理的关系很大程度体现为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良好,教学关系才能融洽,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就要对学生热爱,也只有教师对学生付出情感,学生才能尊敬和喜欢教师,也只有以学生为本展开教学,激发他们学习,才能使其走向成功。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篇5

人类心理疾病是远比自然灾害更加危险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大多数没有适当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学生是现代社会中比较脆弱的群体,在心理正处于由懵懂转为成熟的过程中,处于矛盾的过渡阶段,心理发展具有独特性,由于判断能力、承受能力以及自我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依赖性和幼稚型又同时存在,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喜欢显露内心,重视人际关系,极其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发生的高峰时期,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篇6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010070 王晓玲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用重要比例,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但由于受家族观念和特殊经营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针对新时期以来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是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生力军,它们生产经营模式自由灵活,经济效益好生产效率高,企业内耗小。但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财务制度不健全,同时又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的影响,受自身发展方式的限制,出现了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情况。对于阻碍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切问题都应高度重视,体现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弊端更是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清查和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不规范等问题。民营中小企业大多数仍习惯于家长式管理,财务是由老板单线控制,表面上看好像财务控制很严,其实不科学不规范的管理恰恰给混乱的财务状况带来了危险的信号。由此必然产生财务管理整体失控,会计工作不规范,管理基础薄弱,尤其没有必要的财务制度对潜在的风险投资等进行有效的约束。时下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尽管表面上制定出非常细致的财务管理制度,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由于企业主权力和欲望的作祟,从而导致有序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自始至终执行下去。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个体、私营属性所限,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较差。中小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而带来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使其丧失偿债能力。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表现在特定的时间点上,资金的流出量超过流入量而产生的不能偿还本息的收支行财务风险。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整个系统,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等各方面有关,受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二、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大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财务管理观念比较保守,他们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效应,管理中只注重控制成本的绝对额,靠减少短期投人来提高企业利润,常常不安财务管理常规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

1.财会管理方面任人唯亲。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职位多由家族成员或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出任,缺乏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考核机制与人员准入制度,缺乏相互约束与相互制衡的符合行业规范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人员素质直接导致财务管理职能没有能力发挥。

2.财务管理核算形同虚设。民营企业的老板在资金运用与市场开发方面往往只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把自己的大脑预测能力估计的过高。而由于实际情况,一些民营中小企业限于生产经营环境或其它方面的制约,经营活动涉及的时空范围相对较窄,资金流转程序比较简单,导致其会计业务相对单一,并使企业会计职能仅限于日常的记账、算账和报账上,而财务分析与管理控制方面的职能作用却很难得到发挥,所谓的财务控制更是形同虚设,对于一些财务控制方面的问题会计根本无法插手。

3.会计工作无法按行业规范操作。民营企业会计人员多数情况都是老板的亲信,他们在企业领导的授意下,往往为了某种目的,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许多中小企业为达到融资贷款或逃税避税等目的,往往让财务人员违规虚造数据,减少收人账目、多列开支费用、绞尽脑汁作假账,费尽心机编报表。一个目的就是应付银行、工商、税务等各种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逃避相关部门的规制。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私营性质,导致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管理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规范管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财务人员整天看着老板的脸色行事,稍不注意就有被老板炒鱿鱼的可能,所以只好迎合老板作一些明知不可为的违规操作现象。

三、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制定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体制,民营中小企业最关键是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方式与明确的企业管理制度约束,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把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财务规制同时又适合本企业经济运行的可操作财务模式统一起来,围绕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有利于企业运行的基本保障,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财务制度的科学出台与严格规范执行标准,必要是需要聘请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帮助规划,在科学决策和充分了解企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细化,把明确而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企业的命运紧紧凝结在一起,这说明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产生与落实是建立在企业整体管理模式与先进的管理理念上的,是民营中小企业的领导集体全部关心的现实问题,而决不仅仅是授权与规制财务人员的制度和责任。除此而外,民营企业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对财务制度落实考核的相对独立有序的内部审计管理约束制度的出台,否则再完善的财务制度也不可能靠企业老板或财务部负责人来考评其绩效,事实证明,时下的民营中小企业必须把对财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功能发挥出来,才能使规范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服务于企业的长效发展,才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科学而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有序化实施。

2.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对企业实施科学决策管理的过程中,民营中小企业老板与其他管理者坚决摒弃那些家族式的管理理念,在落实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避免一言堂和瞎指挥,必须改变过去所谓的个人经验式管理策略。为保障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实行,企业领导要在充分民主的意识中,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财务人员共同维护先进模式的实施与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程序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中,最关键的是建立权利和责任高度统一的有利于现代化财务管理活动的运行模式,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模式的科技化渗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财务管理的流程与运行方式进行有序化管理。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创造性与规范性。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将高度集中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建立科学合理、职责分明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模式,把企业管理的核心与财务制度与管理方式的科学运行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树立起规范而先进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减少财务风险,促进经营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

3.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而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规制似乎有所缺失。中小企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模式实施,影响了企业的整体运行与科学决策,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制造了人为的障碍。新时期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发展给予,离不开对经济环境科学的预测与企业自身发展的科学决策,在此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有序化运行和精准的财务预决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企业财务预决算功能的高效作用完全由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所以在强化民营企业财务功能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整体素质。坚持从企业的长效发展利益角度出发,严格考核财务工作的实施情况,把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放在工作第一位,重点抓落实,集中搞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质,并且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

4.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要高度重视人才经济与人才战略。新世纪以来,人力资源也是新经济时代最关键的竞争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经济迅猛增长的国家或者地区,没有一个不对教育和人才高度关注和重点投入的。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的重视需要构建相应的人才机制,同时也是现代会计管理与财务职能科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政策,把约束机制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在各种财务管理活动中既能体现出人性化因素,同时又要建立健全科

学规范的财务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高水平高素质财务人员的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工作潜能。

四、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效能的建议

1.提高财务预算职能的有效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预决算工作是经济有序化发展和企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对于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道重要命题。它在某种程度客观反映了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预计状况和经营发展图示,是财务管理人员对未来经济状况和经济行为的科学判断与设想。民营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效能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企业的财务预算能力,并且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对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财务决策依据,对一定时间范围内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以及各项目标责任进行有关财务方面的分析,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强化财务分析功能的科学性

在市场经济与企业发展日趋规范的过程中,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职能必须尽快强化其科学性,保障企业科学发展战略的高效运行与实施,是一个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企业财务决策是一个整体运行过程,它具有完整的科学的财务计算程序的支持行为。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发展资金的筹集,企业再投资的风险预测与财务管理规制。通常使用会计标准化计算方法和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为企业确定最理想的经营目标,选择最佳经营方案提供可靠性很强的财务支持。

3.优化财务管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优化创新资本结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其原则是通过融资和投资的财务分析与管理核算, 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平台,发挥信息渠道的整体优化功能,多渠道实现企业的有效信息管理与财务咨询结合,及时掌握公司及各部门经营状况,对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及早采取预防性措施,做到提前预防和全程监管,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运行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明确性与可控性。并且在财务分配方式上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结构,科学考量和分配财务利润标准,,实现财务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性,并以多种财务管理方式改善资本运营的结构,进一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束语: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微观管理的组成部分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和自身先天发展条件不利造成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搞好财务管理,组织好资金运作,处理好财务关系,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及时有效的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劲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永海:《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07.36

[2]侯琛、宋敏修:《财务管理职能的创新刍议》[J]现代企业教育,2009.16

[3]陈文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初探》,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9

[4]杨金洁:《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跨世纪(学术版),2008.16

[5]张文慧:《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的现状与创新》,成才之路,2008.32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策,诚信

一、 我国商业银行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途径

1.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质量问题。

解决中小企业质量问题的核心是银行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对企业质量的甄别能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中小企业贷款申请中筛选出优质贷款,从而提高中小贷款的总体质量。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风险识别与评估技术、组合贷款技术、综合风险控制等方面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促进中小企业信贷技术的革新。例如,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规模小、客户数量大的特点,可以借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中管理个人信贷风险的客户信用评分方法,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和信息技术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这一方法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分析贷款申请人的各种特征对违约和不良行为的影响,通过计算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分数来预测其违约或不良行为的概率,银行通过对各类客户的历史和现实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信用阈值,并以此为贷款审批依据,对高于阈值的客户的贷款申请予以批准,对低于阈值的客户的贷款申请予以拒绝。

2.多管齐下,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减少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1)建立中小企业客户经理专职队伍。客户经理工作在一线,长期与企业内部人员和往来客户接触,可以搜集到一些不可能通过贷款申请的纸面作业发现的软信息,这些软信息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质量的鉴别来说非常有价值,往往对信贷审批具有重要影响。以此降低外源融资方式中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2)利用中小企业交易记录搜集。中小企业要与政府有关部门打交道,如工商部门、税务部门、质检部门等,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配套企业。因此,大型银行可以通过交易系统和网络查询出中小企业的交易信息,从而正确判断。(3)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这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数据的更新速度和使用效率,减低信息活动成本。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行业工会协调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行业互换提高客户信息数据库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4)提高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水平。信息分析不仅可以提高搜集中小企业信息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为信贷审批提供参考依据,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3.解决担保不足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担保不足的问题,大大降低了贷款获得率。如果有了充足的担保,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违约概率,银行业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从而促进了信贷交易。解决担保不足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解决。一方面,可以借用担保公司的平台。随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日益强烈和政府强有力的推动,目前国内形成了一大批担保公司,有政府担保性质的担保公司,也有民营性质的担保公司。商业银行可以加强与这些担保公司的合作,接受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另一方面,要进行业务创新。大型银行要充分利用产品创新,根据中小企业特点,拓宽现有金融产品的运用空间,开发配套使用的金融产品。中小企业往往固定资产很少,或者价值不足,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不以中小企业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作抵押,而用其权利资产作质押,如存货、仓单、应收账款等。

4.解决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体制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体制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信贷政策不配套。二是商业化的经营机制客观上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三是推行贷款责任人和终身责任制度。四是缺乏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标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针对风险补偿问题,银行除了在贷款利率上可以根据中小企业风险状态进行合理上浮之外,还应进行风险补偿创新,银行可以通过与担保公司、其他金融投资公司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来实现,实现收益与风险分摊、收益与风险平衡的问题;银行还可以根据中小企业预期损失提足风险准备金,用以弥补风险。(2)针对审批权的问题,银行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授权审批体制,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减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3)针对中小企业责任追究问题,大型银行要切实根据银监会的“六项机制”要求,采取不良率总体控制,主要针对各个中小企业经营机构而不主要针对客户经理,并放宽客户经理免责范围,通过机制建设和加强激励手段来提高客户经理营销和管理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针对评价标准问题,大型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

二、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

1.制定更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

例如,进一步明确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问责制度,采取对机构贷款不良率总量控制方式,极大弱化客户经理问责制度,不得采用中小企业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可以降低营业税率、提高损失准备金比例;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单独核算、单独考核,激励客户经理的积极性; 鼓励银行经营权和审批权适当下放;司法部门可以单独制定银行处置中小企业担保物的司法程序和办法,简化流程,提高可操作性,通过法律手段减少借款人悬空担保物的行为、严格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供法律保障;禁止商业银行向有违约记录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2.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管理。

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制定担保公司监管办法,将担保公司列为重要监管对象,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支持担保公司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政府性质的担保公司资本实力,财政可以为政府类担保公司代偿提供部分补偿。

3.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建设。

政府应在改进服务、创造环境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大力宣传信用观念,重塑社会信用秩序,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其中重要一环是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综合管理职能,将中小企业在不同机构的经营信息、产品信息、融资信息、交易信息、违约记录整合在一起,提高公共信息产品的数量和透明度,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的社会化。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自身原因和解决途径

中小企业出现融资困难也有自身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及其融资需求特点决定了其先天的融资劣势。中小企业规模小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极易受到冲击,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报表不规范,造成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和审查成本。三是总体经营业绩不佳,持续经营能力不足,银行对偿债能力心存顾虑。四是总体信用状况较差,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形象。中小企业应通过以下途径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1.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努力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不守信用的企业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自始自终坚持贯彻诚实守信的原则,定期向社会各有关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逐步在社会上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

2.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管理模式,吸收专业性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配备精通财务的专业人员,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资金使用、周转和财务核算方面的管理。

3.努力和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篇8

【摘 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生肥胖人数增加,肺活量下降,心血管机能水平下降,耐力素质下降,下肢肌肉爆发力下降,弹跳力下降,速度素质下降,上、下肢力量薄弱等。造成以上问题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家庭及应试教育原因、体育场馆设施缺乏等方面的原因。为此,要使学生树立科学体育锻炼的理念,采取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科学体育锻炼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是21世纪中期社会不同领域中的人才来源,他们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关心和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对加速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现阶段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用什么样的科学锻炼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笔者对全国各地高校学生体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针对各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科学体育锻炼方法,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1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意义

要真正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而高校学生处于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关键成型期,尤其值得我们重视。2007年4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青少年体育工作,党和国家如此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2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学生体质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处于持续提高的状态中。高校学生的形态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等持续增长,其中城市男女学生的形态指标均值高于农村学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生活条件特别是营养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二,高校学生营养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营养不良的比例逐年下降。较低体重与营养不良检出率在大学年龄段较多,主要的原因是青春期生长突增造成的影响。第三,高校学生在部分体能指标方面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况。当前,高校学生在速度、力量等其他几个体能指标方面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况,其中下降幅度最为明显的就是爆发力。依据高校学生体制健康的现状可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建立已经刻不容缓,通过高效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来适应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为高校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必要的措施。

3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问题的建议

3.1化阳光体育,师生人人有责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那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怎样更有效的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将成为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

3.2重开展科学的体质健康测评

通过近年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部分高校已具备了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条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的学校开展体质健康流于任务式的应付,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所反映的动态变化与规律缺少科学的分析,在引导学生对自我体质健康结果的关注及改进方面缺乏相应的方法。因此,应注重建立科学体质健康测评体系,使其在分析学生体质健康、反馈测试结果、提供健康改进建议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3.3富活动项目,开展传统体育

体育传统效应在广泛普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开展特色项目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在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受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那就是“重在参与”。中华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已经受到无数国际友人的青睐。当中国传统文化迅速走向世界的时候,高校武术的教学也应该厚积薄发,使武术传统文化这颗宝贵的明珠熠熠生辉。

4结语

高校学生体质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与掌握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调查与研究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注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的高校体育改革措施。总而言之,必须以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为基础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0.

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 篇9

一、“三农”问题的概述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民、农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三位一体的问题。

农业、农民和农村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党中央在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问题,目前突出的一个问题时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指文化素质。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我国“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差、竞争力弱,其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过于分散化,无法获得良好的 专业化服务,因而导致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关键是要通过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低成本经营。

二、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

1、一般特点

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其中既含义经常性支出,也含有投资性支出,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我国的特殊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三农”的投入也是如此,而且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这是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

对农业和农村来说,政府主要是提供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农民急需的生活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可以说,凡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入,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2、特殊性

首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因此,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置于政府的高度关注之下。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农业投入的资金应当主要来自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国家投资只应发挥辅助作用。要使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成为农业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高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否则,农业部门的积累就无从产生;二是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必须高于、至少不低于全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否则,农业部门即便产生了利润也不会向农业投资转化,社会资本也不会转向农业投资。

其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

4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农民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既然是政府起主导作用,自然也就是财政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三、我国财政支农出现的新问题

1、财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增长,但始终由于财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严重不足。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调、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性支农资金到位率低下,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比重上升,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的比重降低。这就无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也就很难提高农业投资者集中土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近年来一直没有超过1%。大大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另外,在财政支农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直接用于生产的补贴资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受益,而农民受益少。目前,次财政用于农村的支出的1∕3是农产品政策补贴,农产品政策补贴多数还是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最终落到农民头上的不足50%。

2、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经营

科学的、合理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因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下成效。但遗憾的是,这一改革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角度出发而进行的思考与统筹安排并不合理,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与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滞后性明显,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推广。

3、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保证不了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涉及部门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实施效益不理想。而且,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并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且内支农资金支出不平衡;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资金使用效果差。

四、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财政支农的新政策

1、中共中央关于财政支农工作的会议及新政策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支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之后于2008年12月2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重点,会议明确了旨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2、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资金420.2亿元。比2008年增加168亿元,增长

6.7%。探索建立就业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更好地利用现有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将资金投入落到实处,专款专用,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

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补贴先缴后补办法,完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与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引导各类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就业服务,以做好促进农民工就业和稳定困难企业就业局势为重点,加大各项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实际行动的帮扶手段增加农民收入,缓和城乡矛盾,减轻贫富差异。

五、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对策

1、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短期内,由于我国长期扭曲的农村不合理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乡镇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加之各地区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基层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公共物品筹资制度的重新安排,能够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负担反弹等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填补税费改革中发生的财政收支缺口,减少改革的阻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国家和农民的收入分配关系。

2、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为39%,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很大。因此,我国要重点支持那些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农业科技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包括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优势的利用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辐射技术等研究;加强重点的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使一批农业技术项目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利益驱动成为农民吸纳科技的动力。

3、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高于上年,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同时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利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方面手段。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以县为主,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整合支农资金;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通过合理

配置机构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性措施,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4、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

所谓的“三补贴”,即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六、结束语

员工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篇10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管理人员必须明白考核工作的重要性,注重绩效考核工作的各个阶段的执行情况,从各个阶段着手解决,使绩效考核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1、尽量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标准

古人云:“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在绩效考核中,应保证向所有的考核对象提供明确的工作绩效标准,完善企业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把员工能力与成果的定性考察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客观明确的考核标准,定量考核,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

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必须根据工作分析而设,即由员工岗位职责及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确定哪些是完成工作所必须的要素并且必须对各指标的标准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1)量化考核指标

根据具体岗位,建立有针对性的、切实符合企业实际管理要求的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尽量以可量化的、可实际观察的为主,同时应尽量简洁,否则会加大考核组织者的工作负荷。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员工制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即态度考核指标(服从性、协作性、积极性和态度)、能力考核指标(各种综合能力、业务知识和基本常识、体力、技能)、业绩考核指标(根据职位不同制定)。并且根据考核重点的不同,确定主要考核指标和辅助考核指标,既要突出重点,也要避免顾此失彼,主辅指标考核权重要合理,安排好恰当的比例与权重,在突出业绩的前提下兼顾对素质的要求。

(2)完善考核标准

在描述绩效考核指标时,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界定,将考核活动公开化,并通过制度规定下来,让所有员工明确企业的考核的标准。例如:描述基础职业素质中的“行为规范”指标的标准,“杰出”——在所有各方面的绩效都十分突出,并且比其他人的绩效优异;“很好”——工作绩效的大多方面明显超出职位的要求,工作绩效是高质量的,并且考核期间一贯如此;“好”——称职的和可信赖的工作绩效水平,达到了工作绩效的要求;“合格”——基本达到了工作绩效的要求;“不合格”——不称职的和不可信赖的工作绩效水平,没有达到了工作绩效的要求。并且要将这些标准量化成不同的分值.这样就会使考核者容易打分,很清晰地可以看到员工之间的差距在哪。并且对考评结果进行解释,便于对考核实施进行指导。

2、制定合理的考核周期

绩效考核的周期不但与考核的目的有关,还与考核的指标有关,不同类型的绩效考核指标也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企业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考核指标来合理制定企业的考核周期。对于任务绩效的指标,企业可以设立较短的考核周期,例如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在较短的时间内,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某些方面的工作有着清晰的记录和印象,如果等到一年的年底再进行考核,恐怕就只能凭借主观的感觉了;另一方面,对工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及时地改进工作,避免把问题积攒到年底再来处理。对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则适合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进行考核,例如半年或一年,因为关于人的行为、表现和素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观察性,需要较长时间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但是也应在平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行为记录作为考评时的依据。具体的实践中,中小企业的考核周期应该采用月度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基层的员工,他们的工作绩效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一个好或者不好的评价结果,因此评价周期就可以相对短一些;而对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才能看到他们的工作绩效,因此对于他们的业绩考核的周期就应该相对长一些。

3、提高对绩效考核工作的认识,实现全员观念的转变

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宣传绩效考核的理念。首先,人力资源部在推行绩效考核时,根据绩效考核制度,要对绩效考核的发展、概念进行全员性宣传,使得绩效考核深入人心。其次,通过

强化学习和培训的手段,使员工掌握绩效管理的基础知识,起到互相学习、沟通的作用。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企业应该督促各主管在相应的部门中贯彻落实绩效管理思想,让员工认识绩效管理的真实目的,消除那些存于他们心中的疑虑,让员工参与其中,激发他们自我管理绩效的热情,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实施和执行中获得员工最大的支持和参与。最后,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经理的职责,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在绩效管理推进过程中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绩效管理责任,各级管理者应该把绩效管理作为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同时为了确保在考核方案实施过程中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必须对承担主要考核职责的考核者进行培训,否则就容易出现诸如晕轮效应、趋中倾向、成见效应等倾向。在绩效考核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主管人员及考核主体必须具备的各项绩效考核技能,如确定工作目标的技能、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和标准技能、面谈的技能、修正目标的技能、评价的技能等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人本管理成为大家的共识,从而想方设法地发掘企业中蕴含的丰富的人力资源,达到考核的预期目的。

进行考核培训,首先,通过培训提高考核者对绩效考核重要程度的认知水平,从而加强其对考核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其次,要指导考核者认真学习绩效考核的内容和各项考核标准,使其深刻了解整个考核结果。最后,要通过对考核者认真讲解各项考核指标的含义,使其把握对被考核者进行日常观察的关键点,从而提高其观察力与判断力。此外,还要让考核者了解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4、注重绩效考核反馈,建立绩效面谈制度

绩效反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绩效。中小型民营企业应该加强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通过反馈,使被考评者知道自己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何种进步,尚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为了有效进行考评结果的反馈,应建立与员工面谈的制度。绩效面谈为主管与下属讨论工作业绩,挖掘其潜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绩效反馈面谈不仅能让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就工作表现达成共识,能够全面了解员工的态度和感受,从而加深双方的沟通和了解,也提供了建立彼此感情和默契的大好机会。但是必须注意面谈前的上级与员工的事前准备是不可缺少的,而面谈时掌握原则与技巧则可以成功达成目标。

5、充分运用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在持续提升员工能力的基础上,使其持续的改进绩效,通过员工绩效的提升来推动企业绩效的提升,而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绩效考核工作结果具体运用上更多的是作为是扣减绩效工资。真正的有效的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是偏向激励性和非处罚性的,所以绩效考核结果应该作为为人事决策提供信息和组织是否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依据,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应用于员工的招聘和选拔。根据绩效考评的结果分析,确认采用何种指标和标准在召聘和选拔员工时使用,以便提高绩效的预测效度,提高招聘的质量并降低招聘成本。

(2)应用于企业的培训系统。通过考核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了解到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不同员工有待于提到的具体方面,这样有的放矢的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培训效果,降低培训成本。

(3)应用于报酬方案的分配与调整。绩效考核的结果为报酬的合理化提供决策的基础,可以使企业的报酬体系更加公平化、客观化,能够很好的发挥激励作用。以此可以对提薪的标准和提薪的方式进行设计,为有贡献的人追加奖金和福利待遇等。

(4)应用于员工的保留与辞退。每一个企业都会有正常比例的员工流动,绩效考核成为员工进行合理流动的一个衡量标准。通过绩效考核,将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员工辞退,保证了员工队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引进新鲜血液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

总之,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时,出现不同问题在所难免,只有清楚地分析问题的根源,根据

上一篇:基层共青团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篇:减速机技术规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