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2024-09-27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共8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1

《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培训材料

这次培训共分

个方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当今社会,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缺乏合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形成过程,合作学习完全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价值性目标。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3-5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很多因素能够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和要素,设计好操作程序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积极的互相依赖;2.集体责任;3.学生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4.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技巧;5.恰当合理分组。

三、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的学习。

(1)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由原来相对独立的个体关系转化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的相互依赖上。

1·目标相互依赖。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学习目标,成员个体的活动由小组的共同任务所统一,只有每个成员都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小组的目标才能达到。

2·角色相互依赖。小组需要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这就形成了小组内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角色系统。

3·资源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有关材料,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具备全部的知识及资源并独立完成课题。

4·奖励相互依赖。在小组学习目标达成后,全体成员得到一个相同的针对小组成果的评价或奖励。这一评价取决于每一个成员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与努力。

在这些相互依赖关系的作用下,学生之间由原来的竞争转化为合作,呈现出学生互动、团结协作的新局面。这与传统教学观“只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表现,而忽视学生群体的社会性合作”形成了鲜明对照。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效果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合作学习。这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我看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课过程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这,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个别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笔者听过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数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多交流,说一说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理解为什么把10根拥成一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知100的大小,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学生6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成员间没有什么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汇报自己是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五)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六)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4一组,每个班10组左右因受条件的限制即分组比不分组占的空间大),个别情况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来上课。众所周知,我国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从笔者多年来在学校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七八十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很多课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

五、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笔者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 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6)

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7. 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除了笔者论及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怎样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把握学习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方式,是保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取得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合作,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流程

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面向全体与个别化教育的和谐统一,自主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要遵循自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小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的操作流程:(一)科学分组,传授合作方法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建立学习小组要考虑到“量”和“质”两个因素:在人员数目上,小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4~6人,人数过多容易使分工和责任模糊,减少成员之间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在人员“质”的方面,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到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

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对分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的便捷按座位实施组际合作形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小学生积极采取讨论、实验、归纳等探究形式,才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二)提出研讨问题,明确要求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兹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既要把握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不能轻易达到还要含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研讨这样的问题有劲、有趣、有意义,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12,5+5+5=15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怎么样?”“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三)适时分组讨论,给足讨论时间

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而不仅仅作为小组中的一位听众,要使每个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也给那些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教师在此时要鼓励学生,特别是能力中等和较差的学生,引导其观察、审题。如果一味追求合作气氛,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第二阶段是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准备汇报。在这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从而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

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这也是该模式让人想投入而又往往不大敢投入的重要“瓶颈”,但我们认为:这个时间应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的时间。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但这种学习策略必须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否则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四)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学生合作质量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和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有效地纠正在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使每个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这样可从若干个横向纵向的比较,让生与生(每个学生)、组与组(每个小组)意识到相互之间的差距,而达到使每个学生共同进步。

八、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其成效如何?怎样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进展?其评价的原则如何?这些是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一)过程与成果的统一

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发展。如在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中,教师提问: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合作讨论及交流中先后得出:(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数;(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等。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转化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的习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此外,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或同学是否乐意进行小组合作,自己或同学是否积极地投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等等。然后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要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小组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交流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把小组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解决问题与进行教学思考的需要。(二)小组成就与个人贡献的统一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可能会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对小组探究综合成绩的评定就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小组成员集体取得的成果,二是记录和考查每个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具体工作及表现。看他们个人的责任完成得如何。按照这个思路,每个人得到的总评成绩即为两部分之和———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这样,既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也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将合作与自主这两个要求同 时在评价中反映出来。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2

关键词:探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础打好了, 数学成绩提高了, 才会使得学习生活更加轻松。所以,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 老师们大多都采用了分组学习法, 分组学习法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相互促进,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优点

一般情况下,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压力要高于其他学科, 再加上单一的教学方法, 不但不会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反而会使学生厌恶数学, 传统的教学形式会使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老师引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方法, 可以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 而不是被动进行学习, 其数学成绩才会有所提高。

二、小组合作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之间沟通较少, 小组合作不完善

小学生的年龄还小, 还在成长阶段, 没有成熟的心理, 有的时候, 总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不善于沟通, 不善于表达, 思维形式较为单一, 对于自己不会的问题不会主动的去问同学, 对于自己会的问题又总是有所保留, 不愿向外透露, 不会虚心接受, 不会诚心的与他人分享成果, 所以老师要加强对学生们的教育和引导, 促进学生们自主交流的能力。

(二) 学生参与不积极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为的是加强学生们之间的沟通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 所以就导致了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特征。那些在生活中较为活泼的学生,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表现非常积极, 而天生性格较为孤僻的学生已经习惯了独自学习。

(三) 过于重视集体的效果, 忽视了对个人的关注

所谓小组合作就是利用集体的力量去解决数学难题, 不能只关注集体所得的成果, 要重视每个人的理解程度, 有些时候小组的整体学习效果很好, 但对其学生单独进行考验的话, 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四) 分组合作学习方法不得当

老师要结合书上的知识, 适当的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合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而不是针对每个数学知识都进行分组讨论, 有些知识是不能被强行拆开的, 不具有灵活性, 只能进行传统的教授, 如果强行分组讨论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例如, 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法的学习, 就不适合小组讨论, 而对分数的学习或应用题的学习, 就比较适合小组讨论, 对应用题的分析, 会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定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过多的合作学习, 会使很多学生投机取巧, 利用讨论的时间去做和学习没有联系的事情, 最终更加的耽误学习。

三、针对弊端的有效措施

老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现在的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很常见, 也是教育形式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以要趋利避害, 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 老师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理念

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 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 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有效学习法, 老师和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角色转换, 这样老师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

(二)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 多数小学生和教师的关系都没有实现平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老师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彼此之间要相互信任, 正确的运用老师的权力, 不要过分的给学生们压力, 这样学生才能自主的学习数学,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三) 加强引导, 促进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 重点就是彼此之间要交流, 对于不爱热闹的学生要进行开导, 使他们快速的投入到小组的学习中来, 要用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不好的学生, 要做到人人平等, 小组成员要互相团结, 互相帮助, 不能有歧视, 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

(四) 对小组合作情况做出反馈

老师应针对每次的合作状况进行分析, 这样就会弥补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不足, 及时做出评判和修改, 在下次的小组学习过程中就会吸取教训, 进而注意这些问题, 获得最佳的合作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在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是现在教学的重点, 所以老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开拓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要改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足, 发挥其优势, 使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大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季艳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考试周刊, 2011 (68) .

[2]王世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4 (2) .

[3]刘树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东方教育, 2014 (5) .

[4]张国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3 (9) .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3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 问题 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增强了学生沟通包容能力,培养了合作竞争意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小组活动缺乏实质性合作。由于部分学生性格所致,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不能静心倾听同伴的发言,也不能将自己的意见与同伴分享。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方法的指导,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小组内的学生仍然处在独立学习的状态,不能真正进行互动、互助、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缺乏影响着合作学习活动开展。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全成了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角,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及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不能积极思考、参与活动,消极等待问题的答案,甚至在学习活动中思想开小差。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在整个小组活动中得到的锻炼比自己独立学习还要少。

3.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恰当。教师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参与度,把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和没有研究必要的教学环节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做反而浪费了学习资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4.评价重整体、轻个体,重结果、轻过程。由于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未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往往把评价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也有的教师只进行小组内的评价,忽视了小组间的评价,未能激发起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实现小组间学习资源的共享。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了传统的独立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要特别关注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活动。第一,明确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使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活动任务。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切合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兼顾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只有每个成员在小组活动时都有一个具体的任务,才能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例如,在一个小组可以安排活动的组织者、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等等。在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一段时间以后,小组内的分工可以进行适当的轮换,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鍛炼,实现全面的发展。第二,规划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尤其要处理好小组内每个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使小组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小组讨论,这样使小组成员既有讨论的内容,又能带着问题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第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和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在专注倾听别人发言之后,要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并且主动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新的、更高层次的见解。

2.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结合知识的特点,在重要的教学环节上,在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得到锻炼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习“认识圆锥”的过程中,关于圆锥的高,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生就不太容易理解。圆锥高的测量更是学生难以独立操作的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根据高的概念进行讨论关于圆锥有多少条高,然后小组成员合作,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在播放的视频中统计一分钟时间内某一路口不同种类汽车通过的辆数,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这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同的成员统计不同的车辆数,就容易得多;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4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五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六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 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 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 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 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 不仅关注

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 以发现, 《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 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 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 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转变教师的角 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 还沿用传统的方法 和方式进行教学, 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 一个整体, 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前所述, 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 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 成人已经完 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 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 种问题, 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 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 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 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

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 因此, 要处理好 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 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 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 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 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 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 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 可以用一 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 把每 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 “ 一言 堂 ” 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 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 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 不能光 注重形式, 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 务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 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 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 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 或者让组长做 小老师, 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 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 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 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 按照异质分组, 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 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 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 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 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 问题要有一定的 开放

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 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 中, 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 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 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 在需要合 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 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 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做有利于

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 反 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 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五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 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 需的有效技能, 因此,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 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 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 通过什么途径, 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 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 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 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 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 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 意合作学习, 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 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 助的关系, 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为一个共同的目 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 一部分责任, 不要有依赖思想, 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7.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 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 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 决问题, 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 争议时对事不对人, 始终保持 团结。

(六减少班级人数、提供合作学习的教室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 很多学校为了贯彻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 精神,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控制班额,但有些好学校仍然达到每班 60多 人。因此, 学校在招生时, 宁可多招一个班, 也要把班级人数控制在 50人以内, 这样才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另外, 学校要打破常规, 不按班级分配教室, 按上 课需要分配教室, 每个年级安排一个固定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室。总之, 学 校要从硬件设施上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5

谷城县庙滩镇黄畈中心小学:卢桂莉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及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使语文阅读教学实现高效,语文教师必须废弃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这种学习活动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会学”、“我乐学”,真正意义上的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这种学习形式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相比,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实现高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精选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导致阅读效果事倍功半。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1、选择可具体分解的内容。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那些可分解的内容,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坐井观天》一文时,在帮助学生分清小鸟和青蛙的对话内容后,我采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品读对话内容,然后指生佩戴青蛙和小鸟的头饰再进行课本剧表演,使学生在合作阅读课文中感悟出青蛙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不听劝告的人。小鸟是一个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敢于批评错误、善于观察的人。理解课文后布臵了一次说话训练:假如你是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再推选一名学生在班上交流,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个人。由于说话交流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同学们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都显得格外地专心。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紧紧抓住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在小组内反复朗读感悟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不保护环境,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小村庄为什么变成什么都没有了”?我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学困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我调动起来了。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如在学完《掌声》全文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文中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第二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你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而感受英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出结论,从而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开展阅读合作学习的氛围。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合作朗读中感悟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以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于是我设计了分小组“开火车”朗读小兴安岭春、夏、秋、冬这一环节。在小组合作阅读中品读文中“抽”、“浸”等词用法好在哪里?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做到用词准确。同学们的齐声感情朗读使老师感受到小兴安岭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小兴安岭那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谁愿意来做一名小导游,把我们美丽又物产丰富的小兴安岭介绍给大家?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小兴安岭旅游的话,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后来我就点了几名学生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季节,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来描写景物使自己的文章语句更优美生动。

三、教师正确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开展阅读合作学习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加以整合,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以此达到教和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这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促使传统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更不是让学生“自由地”任意活动,而是力图破除“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的思路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它要求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但是,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把握得不好,仅流于形式,这种合作将会收效甚微。

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阅读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语文老师所左右,学生受益大,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就大,高效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效果也就会更显著。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6

一、课题研究背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我们都在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实效显著,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谈论很热闹,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

针对上面的现象,更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1)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

(3)教师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

因此,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提出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课题的提出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知识。我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两年多了,通过对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讲解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个人与小组的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的物理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知识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个性强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们充分挖掘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意义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减少差异,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五、研究对象

九年级学生

六、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

(二)、研究内容

研究课上学生合作学习新内容如何实现高效的策略。研究课后学生学习如何实现合作,巩固学习效果的策略。

研究如何通过评价来衡量和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物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物理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小组长。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七、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八九年级学生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2、问卷法:了解学生对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3、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通过不断完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八、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4年3月1日——2014年3月10日

1、我们从新目标教材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性着手进行分析,认为新教材倡导合作探究。提偿在活动中学,由此得出结论合作学习更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2、确定课题 我们确定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在于通过小组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探索交流技能及合作精神。

(二)实施阶段(2014年3月11日~2014年11月30日)课上实施

(1)小组会话,互帮互助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2)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全班共享与互教。(3)知识点互考,小卷互批,作业互相监督,形成组内互相制约,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

(4)课堂评价策略的有效运用为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自觉性,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习题随堂跟踪测评,取平均成绩,同时进行小组的跟踪评价。

(三)总结阶段(2014年12月1日~12月30日)

1、在总结前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并按新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3、以优秀课和总结报告结题

九、保障措施

1、关于本课题,在这之前许多的报刊杂志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阐述,这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2、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可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查阅到很多的资料,既快捷又方便。

3、我校有较浓厚的科研氛围。

十、成果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合作学习的主体构建不科学

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的主体应该不同。个体学习的主体是个人, 学习的时候, 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但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是整个小组, 应该保证全体组员都参与到学习之中。然而在现实教学中, 我们常常只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 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 合理的分析, 他们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 成了配角, 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 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 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准确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理念下先进的学习方式, 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 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 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合作学习存在一个时机问题, 即什么时候该用, 什么时候不该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 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 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3.合作学习的素材提供不恰当

教师提供的素材即为学生讨论的内容。内容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对学生能力的估计。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造成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 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甚至导致群体认识的偏差。内容深奥超出了学生思维和知识承受范围, 学生讨论不起来, 讨论就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4.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

有些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 看似热热闹闹, 可是学生才讨论30秒、1分钟, 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 教师就把手一拍;“好!”“停!”———这就存在着一定的“假讨论”“假合作”成分。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害怕学生讨论会使预定环节教学时间延长, 40分钟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讨论的时候“蜻蜓点水”。

5.教师的调控不得力

在合作讨论的时候, 主体无庸质疑应该是学生。教师应合理引导, 积极调控, 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因而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及时调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组在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静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 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而且, 几乎每次分组学习, 总有人“夸夸其谈”, 也总有人一声不吭。笔者认为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是教师没有对讨论过程实施有效的调控造成的, 使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 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 这就是“浮躁”的合作。

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策略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的主体

合作学习的主体构建应该强调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综合能力大致平衡, 组内成员间学习长处的互补。组建学习小组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 各班学生人数较少, 便于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我首先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收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阅读书本的能力、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归纳和记录整理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 方面进行综合调查评定, 然后把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5人分为一组, 由一名学生任组长, 保证同一个学习小组里有好、中、差3个层次的学生。这样, 各组间的整体水平较平均。小组打破日常的座位制, 采取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 小组成员围坐在桌子四周进行学习, 这样有利于学生间关系的融洽, 彼此乐于接受。小组长定期轮换, 便于协调。还要用特定工作确定学生的角色, 如记录员、联络员、资料收集员、总结者等等。每次活动前让每个成员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 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三个星期后, 小组各成员角色进行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 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道理。不仅能够锻炼能力, 又能提高学习成绩。

2.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但也并非所有时间和内容都可应用, 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适宜的内容进行。

(1) 答案多样时。汉字的千变万化决定了一个问题答案的多样性。但是学生个体由于思维方式单一, 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 这就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 拓展学生思维, 寻求答案的多样性。

(2) 思维受阻时。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存在解决的困难时, 或对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时, 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

(3) 探求规律时。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要学生在诸多的素材中找出异同、归纳特点、全面总结, 探讨出知识的内在规律时,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活动。

3.科学挖掘讨论的素材

语文课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这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 教师要课前选准合作讨论的内容。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 它往往值得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 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印象。难点因理论性较强, 或因距离学生认知水平较远,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对此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进行讨论, 各抒已见, 然后教师加以点拨, 加深理解, 化难为易。例如《第一千个球》中可设计:贝利能踢进一千个球, 得益于哪些因素?贝利的父亲用怎样的方法劝贝利戒烟? 为什么那么奏效?这些重点问题值得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又对学生很好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而且为文章前后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个难点问题的理解作了铺垫。

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合作交流讨论, 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对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 使学生明辨是非, 学会做人。例如《第一千个球》中可设计:贝利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发?联系我国足球队在2004年亚洲杯赛的表现, 讨论获得亚军的原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活跃了课堂, 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心。

4.准确分配合作学习的时间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利于收到实效, “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合作时间可长可短, 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 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 每次合作学习, 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 发表意见, 充分酝酿交流。

5.教师合理进行组内调控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 时而是一个合作者, 时而是一个帮助者, 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的时候, 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 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 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 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 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 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分析他们的解法, 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 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 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 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8

一、时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组长单干,组员旁观,缺乏合作。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小组成员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做,组内的一些优秀成员就成了他们的信赖对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小组长的组织能力不强,组员之间互不相让。

2.急于表现,突出自我,缺乏交流。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缺少合作学习的心理和技能,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接纳他人、不主动与他人合作,更缺少宽容和理解精神,即使是同一小组,也是互不买账,听不进不同意见。例如译林版教材每单元都有“Story time”版块,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结果往往成了组内“学霸”的表演,其他组员成了观众。组员中有一向“优秀”的孩子,他很受关注,这使得他信心百倍,有时甚至不考虑他人的需要;也有一向“沉默”的孩子,仿佛觉得自己就该这样,这里没有展现他的舞台,从而显得更加的“沉默”。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的需求在整个活动中得不到满足,这使得整个小组活动形同虚设,当他真的要与他人合作时,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合作。

3.分组随意,拈轻怕重,缺乏责任。不少教师在分组时,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或者只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乖巧程度或者个人喜好来进行分组,但事实上小组的搭配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来进行分组,小组分配会不均衡。这样一来合作学习就无从谈起。分组随意也会出现有的组员嫌自己的任务重而不愿承担的现象。

二、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更有效

1.适当分组。合理的分组能使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合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分组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固定分组,根据班级学生座位将前后邻座的几个学生组成一组。一般的课堂教学常采用这种分组方式。按学习兴趣分组,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归类这种划分方式能够保证同一组同学的学习兴趣一致,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但是容易受学生兴趣分布的影响,导致有些组人数多,而有些组人数少,同时当涉及给某些同学调配到其他组时也容易产生矛盾。自由分组,由学生根据喜好自由组成小组,这种划分能保证小组内气氛的和谐,易于分工和组织,但由于受平时关系的影响,容易出现“中心人物”,影响小组合作的效果。这几种划分方式各有其优劣,教師可以根据班级的传统情况、学习兴趣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意愿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

2.明确的目标。小组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之所以组织小组是因为有些学习任务无法用个人的力量完成。所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最重要不是确立个人目标,而是确立小组学习目标。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Unit 1 I like dogs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本单元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like,dog,cat,panda,horse,tiger。(2)能用句型:I like/ I don’t like …,Do you like …? Yes,I do./No,I don’t.进行简单会话。(3)在理解单词、句子意义的基础上,能作适当的发挥和想象,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等。(4)能够对本单元的主要句型进行综合描述,编成一个完整的对话。其中(1)、(2)目标是基础目标,是小组所有成员都能达到的,而(3)目标则预备内容目标、(4)目标则是扩展内容目标。

3.分工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承担各自不同的责任,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分工应根据个人的特长、爱好进行,以有效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分工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特别是要照顾那些平时在班上处于劣势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

4.建立制度。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几个学生简单的组合,小组应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如果只是把学生简单地组织在一起而不注重小组的组织建设的话,小组很难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合作,也难以达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建立小组合作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主要起到一个规范的作用,可以根据学生的协调,经历一个由简单、粗略到精细、全面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可以不完备,但绝不能空白,这是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上一篇:中国棉花行业市场行情动态报告目录下一篇:一级建造师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