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2024-07-1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篇1

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因此,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获得题目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解题能力, 能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掌握解题策略, 才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不管遇到什么难题, 都能得心应手, 迎刃而解。下面就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 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数学情境, 既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 让原来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现在的教材借助学生身边大量解决问题的资源, 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 提供了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教学时,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选择适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提取,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理清思路, 弄清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 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个难点。面对一道道变化多端的数学题,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找到突破口, 打开解题思路呢?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解题的思路, 逐层探索,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1. 重视审题能力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现在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审题习惯不是很好, 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审题能力和审题习惯不是一个星期和一个学期就能养成的, 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在训练时, 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 要学生知道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 即已知条件是什么, 求什么问题。此外, 还要学生知道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我们教师平时也出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让学生训练, 学生在训练中出现错误, 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常见的数学思想。

到了小学高年级, 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 并将其上升为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就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它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 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学生只有学会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书本的知识、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数学能力。像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面积计算问题, 学生如果掌握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解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

三、对学生进行开放题训练, 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训练, 让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将数学、语文、科学等学科综合起来, 通过丰富多彩的开放题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 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题目, 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正确的评价

评价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求出答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评价, 让学生进一步提示数学问题的本质,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评价一直是教师单方面进行, 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学生本人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家长与学生之间评价。这样多元的评价, 才能激励学生在不断地评价中得到发展。

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 我们可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互相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篇2

夏茂第二中心小学 张舜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一)培养提问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 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 “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教育家刘国正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棉,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因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年龄实际,要以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二、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一)转变教学观念

1.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要适当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

过去的应用题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的是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因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分析数量间存在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法”作为目标,进而是模仿与记忆,“识别”类型成了学生主要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教学,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有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和操练,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学生掌握的不只是解题的技巧,还有的就是学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培养问题解决的策略 1.正确理解题意

小学生“问题解决”有困难,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帮助他们理解题意,我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学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一层,以达到理解题意的目的,鼓励学生以多种途径寻求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动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

2.分析数量关系

中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经常性让学生讨论、复述题意或采用对话、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重视把应用题中的文字叙述成的具体情境语言,既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能提高解题的兴趣。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中高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画图能力,平常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习惯。

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反思

(一)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1.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

2.为学生营造反思的空间

儿童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最普遍地被人们接受的一个词是“理解数学”,它强调了学生的背景知识(材料信息、语言信息、人际交流信息)在理解中所起的重要支持作用,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也认为,儿童学习数学是自己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背景性,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弗莱登塔尔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称为再创造,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来 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学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对数学思维活动进行监控,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反思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3.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己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

4.布置反思任务

数学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内涵相似性,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然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将作业当任务,题目解完之后,根本不去思考、回顾,久而久之,学生墨守成规、思维僵化,甚至成为做题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作业,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反思时间。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其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解决完一个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此问题、此结论、此方法是否可做一般性的推广和引申。

(二)如何培养学生反思技能 1.课前三分钟的上节课的回顾

反思是没有终结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真理、敢于质疑、勇于反思的思维品格,培养学生科学无止境、反思无终结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情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格。数学反思学习的形成要靠教师的示范、引导,但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反思、自觉的反思,逐渐形成一种反思意识和习惯。在班级我安排每节课之前有三分钟的课前回顾的时间,可以是对前一节的回顾,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的回顾和再探究,或者是预习内容的以问题形式的提前出示。

2.组织数学交流

在小数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学习讨论,对帮助参加者加深对自己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讨论会可以分为自评和互评两种形式,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的过程、结果、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数学学习上的优缺点,评价自己的进步状况,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3.与同伴建立反思小组,进行对照评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反馈环境。在其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让学生 发表见解,使认知活动公开化,这可能使学生因自己的见解遭到否定,或者听取了别人的见解后发现其观点与自己有出入,从而反思自己的观点。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现状

0引言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比较有利。在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策略的科学应用,对数学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就能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上有效提高。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研究,就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1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遵循的原则分析

1.1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教学因素影响,在教学中会存在诸多问题,加强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措施实施,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就能有效突出。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对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重视,这对学生思维动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就有着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1]。

再者,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有着积极作用。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自身的个性发展就能得以呈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思维来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对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比较有利。还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热情得以有效激发,以及能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1.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遵循的原则分析

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实施要遵循相应原则,要充分注重问题真实性的追求,让学生能认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价值以及意义。在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能有效激发,在对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方面的把握能力也能加强,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真实性能有更深的了解。在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还要充分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呈现,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上能系统化,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得以加强[2]。通过这些原则的遵循,就能有助于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作用充分发挥。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实施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要注重和实际相结合,笔者就具体的策略实施内容加以探究,这就能从理论上对实际教学发展加以促进。

第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中的画图策略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数学题目是需要通过画图进行解答的,也就是在画图方法的应用下,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抽象问题能直观化的呈现,来帮助学生在思路上能够理清,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通过画图方法的应用,就能对数学问题直观性的呈现,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调动[3]。能在图形下对数量关系条理性的呈现,让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

例如: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讲述到植树问题的时候,老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画图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线段来表示小路,让学生在小路上模拟重视,每隔6米种一棵树,在线段的两端也种上。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确种树的棵树和隔数间的关系。

6米

第二,小学数学问题解答策略中尝试策略的实施。小学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注重方法的多样化应用,在尝试策略的应用中,就是采取试误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逐渐的向着正确解决方法靠近。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有着不同,老师就要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能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用。其中尝试措施的应用就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数学教学中在对应用题的问题解答过程中,一辆汽车中最多能够承载10人,我们班有66位同学,需要多少车承载呢?在以往教学中老师通常会直接引导学生采取除法进行计算。这一方法虽然有效,但是让学生失去了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老师就要能让学生采取多方面的方法加以应用。首先采用乘法进行计算,6×10=60(人),6辆车可坐60人,多6个人需要7辆车。还可采用10个10个的进行相加的方法,也能得到答案。或者是从总人数中逐个去掉10人进行计算。在这一尝试方法的应用下,就能有助于学生通过多思维的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比较有利。

第三,小学数学问题解答中等效转换方法的应用[4]。将等效转换的方法在数学问题解答当中加以应用,也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在对最终效果相同保证的情况下,采取最为简便的事件以及条件,来进行将原条件进行转化,这样进行考虑问题就能将问题多方面的解决。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中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应用已经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应用,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实际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丽婷.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6(27).

[2]李青兰.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书文摘.2016(04).

[3]达秀清.小学三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新课程(上).2015(03).

刍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篇4

一、画图的策略, 数形结合

“画图策略”是指通过用画图的方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找到解题途径的一种策略。图形不仅直观、简洁, 利于思考, 而且其信息量大, 概括性强, 同时图还有助于记忆。因此, 图形是帮助人类思考的一种很好的工具。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 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确实, “画图策略”在理解概念、解决问题以及空间与图形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让学生掌握这个画图的策略对学生的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来讲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 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 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如在学习人教版第5册“植树问题”时, 为了能更直观、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策略, 用一条线段代表小路, 让学生在小路上模拟种树, 每隔5米种一棵, 两端都种。学生通过画图模拟种树, 很直观地找出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又如“搭配问题”的教学, 教材里出现二件上装搭配三件下装的搭配问题。刚开始学生会用文字描述, 可是文字描述比较麻烦。这时教师引导学生, 是否可以运用画图策略, 把一些复杂的数量关系变成直观的图画, 用连线的方法, 直观、快速地找到搭配方案, 并在画图中引导学生有序连线, 做到不重复, 不遗漏。

在画图这种策略的“运作”中, 教师应让学生经历两次提升阶段:首先是由“杂”到“简”的提升, 即由例题文字叙述的繁杂发展到线段图示意的简明。刚开始, 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领略线段图的意图, 可以把线段图做全、做细, 这一教学过程, 教师一般都能操作到位;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进行由“实”到“虚”的提升, 即由线段图据实反映信息的齐全发展到线段图大体反映信息, 这样, 可以进一步提高画图策略实用性和抽象性。

二、替换策略, 以旧换新

这种策略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 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如学习人教版第6册“等量代换”时, 为了能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就可采用替换策略。先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原理。曹冲的聪明就在于他通过把大象的质量替换成质量相等的一船石头, 从而得知大象的质量, 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这就是替换策略巧妙之处。例题的教学引出天平, 要想使天平平衡, 右边可以怎么放?让学生动手放水果, 不管是把苹果替换成梨, 还是把梨替换成苹果, 前提是质量不变也就是让天平保持平衡。第三次体验替换策略, 教师拿出大小两个杯子, 让学生通过倒水, 体验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这一数量关系, 学生通过替换, 从而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这节课设计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让学生了解“替换”策略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还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 获取了新知识。

三、假设的策略, 拨乱反正

假设策略就是依据己知条件, 通过先设定某一情节或某一结果, 从假设的情况入手分析、推理、计算, 从而解决向题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主要运用于解决“一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的问题, 它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 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算, 对数量上出现的矛盾进行适当调整, 从而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策略。

如学习人教版第11册“鸡兔同笼”时, 为了能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明朗化、简单化就可采用假设策略。教师出示下列题目:有鸡和兔共8只, 鸡的脚和兔的脚共有26只。鸡和兔各有几只?这里可以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程进入, 然后告诉除了可以用方程、列表方法外, 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策略来解决———假设策略。假设8只都是兔子。这是教师用画图策略帮助学生理解, 假设8只船都是兔子,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能多几只脚呢?为什么会多出来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交流反馈:当我们把8只都假设成兔子时, 也就是把一些鸡兔都看成了4只脚;当一只鸡被看成兔子时, 每只鸡会多出2只脚, 所以会多出6只脚, 每只鸡多出2只脚, 多出的6只脚就是3只鸡的。用同样的假设法假设8只都是鸡, 让学生分析, 全部假设成鸡, 脚的数量为什么少了?

讲解假设法时, 要充分利用画图策略来帮助理解替换的过程, 让学生有一个策略形成和策略选择的过程。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合理的假设;还要弄清楚由于假设而引起的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并作适当调整。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综合上述, 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能让学生从小养形成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养成用数学思想的眼光观察生活中数学,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时学习的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例题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发展解题策略。解题的关键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前面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学生是合肥市区六年级的学生。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二、能力目标:

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选择相应的解题策略。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教 学 内 容教学活动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一、复习

引新。1、提问: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画图、列举还原)、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知识。组织学生回忆旧知、交流、汇报。以旧引新复习引新

二 、探究

新知

(一)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问题

1、出示例题(图文结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理解题意

(1)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回答完成板书:

小杯6个

小杯的容量 720 ml

是大杯的1/3,

大杯1个

你认为哪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它们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现在根据已知的条件能直接求出 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不能!

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可以:

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或是

把3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

3、自主探索,研究替换策略

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下面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

(1)先画出换杯子示意图。

(2)然后根据图再列式计算。

4、汇报交流

请个别学生回答解题的方法

生A、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13=3(个)

6+3=9(个)

7209=80(毫升)

803=240(毫升)

生B、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

63=2(个)

2+1=3(个)

7203=240 (毫升)

2401/3=80 (毫升)

5、检验结果

怎样知道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

我们要来检验一下。

这题怎样检验?

生: 806=480(毫升)

240+480=720(毫升)

符合果汁有720毫升这条件就行了吗?

生:80240=1/3 或是

24080=3

还要符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重要的条件才行。

都符合了题目中的条件才说明我们做对。

请大家写上答语。

6、比较方法,提升策略

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完成板书:

小杯6个 6+3=9

1/3 720毫升

大杯1个 2+1=3

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把两种不同容量的杯子换成同一种容量的杯子,来计算的。

7、小结方法,揭示课题

也就是把两种不同的量换成同一种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策略。

(二)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关系问题

1、理解题意

出示变式题(图文结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还是刚才那道题吗?

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

关键句是什么?

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

还可以怎么说?

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

你会解答吗?

2、自主尝试

请自己试一试,用我们学习解答例题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画图列式计算

2、交流方法

生C、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

720-20=700(毫升)

7007=100(毫升)

100+20=120(毫升)

小杯6个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个

生D、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6个大杯

206=120 (毫升)

720+120=840 (毫升)

8407=120(毫升)

120-20=100 (毫升)

小杯6个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个 6+1=7 720+120

4、检验结果

互相检验结果.

生: 1006=600(毫升)

600+120=720(毫升)

120-100=20 (毫升)

符合已知信息我们就做对了。

4、小结变式题思路

仔细观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也是把两种不同的量通过替换变成同一种量,这样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组织学生画图、列式解答、研究方法,使学生充分感知替换策略

引导学生利用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再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

组织学生自己尝试根据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继续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替换中,总量变化的疑惑点。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替换策略能解决的两种不同情况的问题的特征。充分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

通过自主研究,汇报交流,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发展,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感知替换策略。

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尝试算法,汇报交流,进一步理解替换策略,体验它的实用性。

通过比较集体研讨发现问题的不同类型的特征。

画图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通过相互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策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充分体验策略的真正的价值。

引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比较例题与变式题

例题与变式题都是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它们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这两道题目我们都是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的。

倍数关系,杯子个数变化,但总量没有变。

相差关系,杯子的个数没有变,而总量却变化了。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纸盒问题

2个大盒,5个小盒装满球,正好100个,一个大盒比一个小盒多装8个,一个大盒装多少个?一个小盒装多少个?

(1)先画出替换示意图

(2)再交流自己是怎样来解答的

2、门票问题

六(3)班43名同学和王老师、杨老师一起去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470 元,成人票的价格是学生票的2倍,每张成人票和学生票各多少元?

3、练习十七的第1题

钢笔和铅笔的问题

4、机动练习

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0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5、生活实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分析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新知,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替换

小杯 6个 6+3=9(个)720ml

小杯是大杯的1/3 变了 没变

大杯 1个 2+1=3 (个)720ml

小杯 6个 6+1=7 (个)720-20

大杯比小杯多20ml 没变 变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有利于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浅谈一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表明: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设计一个学生熟悉、能够理解并且一目了然的教学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问题是激起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首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其次,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

二、因材施教,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着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师应充分鼓励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理解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如,针对性格内向偏静的学生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问题的探讨中,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应注重对他们的启发和诱导,激发和维持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解决问题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价值。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长足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篇7

1. 模式法

通过对一类问题的解读, 让这部分学生学会寻找相同的模式:咱们是不是解决过此类的题目? 我们当时是怎么解决的? 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这道题吗? 例如:六年级的鸡兔同笼问题当教了新课后, 大部分同学都能建模, 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知道可以运用假设法、方程法等等去解答. 但班中学困生除了跟例题一样会模仿着做, 稍一变化就无从着手. 例鸡兔同笼中有一道习题是:三轮车和小轿车共8 辆27 个轮胎, 三轮车, 小轿车各几辆? 学困生无从着手. 解答时我引导他们谁相当于鸡谁相当于兔, 通过引模他们就知道了三轮车相当于变异的三脚鸡, 小轿车相当于变异的四脚兔, 学生竟然顺利地解答出来了.

2. 情境法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如人教版四上的《烙饼问题》, 我是这样教学的:

情境导入:

(1) 同学们吃过麦饼吗? 喜欢吃吗? 有谁观察过妈妈是怎么烙饼的呢? 能给大家说说烙饼的过程吗? (学生结合手势进行演示)

(2) 这好吃的烙饼中也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 去找一找这里边的数学知识.

这个引入环节,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他们的学习情感变得丰富起来.

……

同桌合作, 探索三张饼的烙法.

上台板演并说过程, 同桌相互烙一烙三张饼9 分钟的方法.

课前我准备了用海绵纸做成的小圆片代替饼, 让每一名学生都经历了从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围绕着一个优化思想: 使锅尽量不空着才是最省时的. 把课桌当成是锅, 用实践来“演习”烙饼, 学生充满了兴趣. 就是学困生也兴趣盎然, 积极地探究着, 沉浸在问题的思考中.

在探究三张饼的最佳方案时, 花了较多的时间, 所幸的是主体思想最终还是由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的. 学生各个小组通过交流和动手操作后, 从多种方法最终优化成一种, 即锅没有空着的方法.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 首先问学生, 饼是否烙熟了? (即是否正反面都烙过了) ;其次要求学生观察方案一 (一张一张烙) 和方案二 (两张两张烙) 的区别, 也就是要求学生观察锅是否因空着而浪费了.

3. 倒推法

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进一步思考,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 而这个条件已知了吗? 如果没有, 还需要寻找什么条件来求解. 用倒退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人教版四下第101 页, 我是这样教学讲解的:

张英跳了1.1 米高, 李强比张英高0.15 米, 肖红比李强低0.09 米, 问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先让学生反复读题.

师:求什么? (生:肖红跳过的高度)

师:与谁有关? (生:李强)

师:李强跳过的高度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吗? (生:没有)

师:那有办法求出李强跳过的高度吗? (生:有, 李强的高度比张英高0.15 米, 张英跳过的高度已经知道了. )

师:所以这道题目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生:先求出李强跳过的高度, 再求肖红跳过的高度. )

通过这样一步步倒推着分析,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题目的意思, 自己就学会了解决问题.

4. 图示法

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弱, 空间观念特差, 所以借助题目已给出的图或者自己画图, 形象直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鸡兔同笼有一题, 从上面数有8 个头, 从下面数有26 只脚, 鸡兔各有几只? 如果让差生用假设法或方程来解答都有困难, 但如果让他们画图来解决就一目了然了, 如下:

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有5 只兔, 3 只鸡. 也可以列表如下:

通过列表, 既训练了学生的有序思维, 又能一目了然找到了鸡兔各有几只?

又如在五上教材中教了乘法运算定律后, 我出了一题:五年级学生补做校服, 女生有4 名, 男生有8 名, 每套校服125 元, 一共需要多少钱?

正确列式:125 × (4 + 8) , 结果有生错列为125 × (4 × 8) .我为了区分这两题的算理和算法, 进行了数形结合. 画了下面两幅图来理解帮助学生区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不同, 效果比较好.

图示法可以帮助后进生解决思维的绳结, 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搭起一座桥, 从而使“画图”内化成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5. 操作法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 儿童认识的发展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小学阶段, 如果能让他们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问题, 实践证明会使问题简单得多. 例如教学<<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困生真正理解三线之间的关系, 我是这样引导的: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 先猜一个数学名词“无始无终” (直线) , 接着让学生画一条直线, 然后让学生继续在直线上创作出射线和线段, 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以后, 师问你们画了几条线段和射线, 有学生说我画了一条线段和4 条射线, 也有生说我画了三条线段和6 条射线……

师说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画下去你们能在这条直线上创造出几条射线和线段啊! 得出了在这条直线上能创造出无数条的射线和线段. 紧追着问:那直线有几条呢? (一条) . 此时全班同学都明白了直线生出了射线和线段. 真正理解了射线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学困生原先靠死记硬背记住的结论现在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也能真正理解了. 有句经典:“看过了, 可以忘掉, 想过了, 可以记住, 做过了, 便真正理解了! ”

6. 体验法

学困生不管是记忆还是动手能力, 理解能力都比较差, 所以要重视他们的参与, 让他们亲身体验才能记住理解.例如教学四上《数学广角》中的排队等候问题, 求3人等候总时间最少的问题.我先让三个学困生手拿一本作业本面批, A生模拟3分钟, B生1分钟, C生2分钟, 通过老师改作业, 他们亲身经历体会感知到A等了3分钟, B等了4分钟, C等了6分钟, 三人等候总时间3×3+1×2+2×1=13分钟.然后再调换顺序改, 先改B, 再改C和A, 这样三人等候总时间1×3+2×2+3×1=10 (分钟) 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理解每个人等候的时间以及三个人不同顺序等候的总时间, 然后怎样安排他们等候的总时间最少等等问题.又如教学四下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定理, 好生从书上就能理解这个新知识了, 差生靠死记就是理解不了.因此我就让2个学困生在小操场上进行走路比赛, 俩人同时从C点出发, 一个沿着蓝线走到A, 一个沿着红线走到A, 亲身体会哪个快, 其余几个当裁判.

结果发现红线比蓝线快, 斜边大于直角边. 亲身体会真正理解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这样抽象变具体了, 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教学是一门艺术, 不仅仅需要教学方法的改进, 还要投入更多的感情, 不断地研究探索, 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好老师, 正确诱导学困生. 我们相信, 我们对他们的爱不会白白流走, 有付出就有回报, 他们一定可以渐渐转化的, 一定可以提升的.

摘要:素质教育的基本是确保所有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新课程背景下, 这种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艰巨任务.因此怎样提高学困生这个群体的数学成绩, 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解决问题这块内容又是学困生最难掌握最头疼的问题, 如何让学困生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享受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篇8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

一、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

1. 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 “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 信息。

2. 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1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2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3. 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具体如下:

1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2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3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4. 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 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2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二、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全面参与

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呢? 1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根据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就可以提出它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关系,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等问题。2在知识怎么样上找。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师生猜数游题。3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学习商不变性质时,在观察一组算式的商的特点后,学生就可以提出商为什么会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等问题。

2. 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

例如,在学习“尝试与猜测”中鸡兔同笼问题时,不是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解上,而是放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上,运用列表、画图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通过逐一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检验,最终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还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和估计能力,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发展自己进行判断的能力。

3. 对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 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 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 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 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 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然后,学生就可以提出老师猜得这样快有什么秘诀,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篇9

一、算术思想,从难到易

在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时,要合理选择解题方式,有时算术方法解题比用方程更通俗易懂, 只要抓住解题关键,教学难点将不攻自破。如:甲、乙两仓共存粮食140吨,如果从甲仓库调入乙仓库10吨, 甲仓库还比乙仓库多1/3,那么甲仓库原来比乙仓库多存粮食多少吨? 很多教师在教学此题时,让学生用方程来解,即:设乙仓库原来存粮x吨,则甲仓库原来存粮 (140-x) 吨, 列式:140-x-10=(+10)×(1+1/3), 解得x=50,所以甲仓库 原来存粮 食 :140-50=90(吨 ), 甲仓库原来比乙仓库多存粮食 :90-50=40(吨 )。不难看出 ,这个较复杂的方程式容易造成学生不会解或错解,费时费力, 我们不妨采用算术方法解题,把后来乙仓库存粮食的吨数看做单位“1”,则甲仓库存粮食是乙仓库的4/3倍,因两仓库共存粮食140吨,所以乙仓库存粮为:140÷(4/3+1)=60 (吨 ),乙仓库原来存粮为:60-10=50(吨),甲仓库原来比乙仓库多存粮为140-50-50=40(吨)。相比之下,前者繁杂多步,后者便捷快速,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教会学生采用算术方法解题。

二、方程思想,豁然开朗

虽然算术法解题给我们带来了快捷,但有的应用题(单位“1”未知时),用上述方程式解题, 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光明小学大课间活动选择打乒乓球的女生30人,比男生人数的2/3少10人,选择打乒乓球的男生有多少人? 如果用算术法解题学生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思路列式:30÷2/3-10=35,解题时错把女生30人看成正好是男生的2/3, 而用方程式就不会造成这种误解,即:设选择打乒乓球的男生有x人。列式:2/3x-10=30,解得x=60。当有些应用题用算式法冥思苦想而得不到思路时, 不妨采用方程式解题,方程思想总让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人豁然开朗起来。

三、一题多解,拓展思路

“一题多解”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复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隘性的有效方法。如:一个人从东村步行到西村,走了路程的2/5后,离终点还有30米, 东西村间的路程长多少米? 教师可通过讨论、辩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开拓解题思路, 让他们越辩越明,越辩越简单。解法1:算术式解,它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用题中的部分量与其对应分率(“分率”就是不带单位名称的分数,它表示所对应的数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相除,列式为:30÷(1/2-2/5)=300(米 )。解法2:用方程式解 ,设东西村的总路程为x米, 根据等量关系式半程的距离-全程2/5的距离=30米可列方程:1/2x-2/5x=30, 解得x=300。解法3:算术式解,也是最简便的方法:(30×2)×5=300(米 ),画线段图就不难看出列式的算理。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多种解题的方法。再如:鸡兔同笼,有15个头,鸡脚比兔脚少18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解法1:算术式解,先假设加入18只鸡脚,则鸡脚和兔脚相等,列式为:18÷2=9(只),15+9=24(只),兔的只数:24×2÷(2+4)=8(只),鸡的只数:158=7(只)。解法2:方程式解 ,找出等量关系式: 兔脚的只数-鸡脚的只数=18,设鸡有x只,则兔有15-x(只),4×(15x)-2x=18, 解得x=7, 兔的只数 :15-7=8(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题型多变的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进入解题佳境。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首先, 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数学问题的大致思路和方向, 然后才能对题意有更好的理解。其次, 我们要做出解题的设想, 继而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检验上述设想。数学由于它自身的学科特性, 其抽象性、逻辑性和概括性等理性思维模式使得很多学生难以接受和适应, 使得众多学生数学学不好, 成绩下滑, 但是依然继续痛苦地学习数学,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本文旨在说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并对开展“问题解决”的教学形式提出具体的方法。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形式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老师是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随着时间的推移, 小学数学的课堂越来越沉闷无味, 老师的教学激情慢慢在减退,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早已荡然无存。“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更加重视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以及通过与他人讨论最终得出答案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的不断推广, 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 通过具体例题进行分析

(1) 关注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这样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还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和估计能力, 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 发展自己进行判断的能力。

(2) 通过结论开放性问题以及设计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体制。在新的教育模式下, 老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由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再由老师去正面引导学生, 最终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小学数学特有的特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善于思考, 找出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3) 通过启迪式的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所有的学习阶段中, 我们可以认为小学是最重要的, 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 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仅可以培养出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 应该是自主、独立地完成, 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 应该具体表现在引导、启迪思维以及创设情境等方向。例如, “有甲乙两杯盐水, 甲杯中装有浓度46%的盐水100克, 乙杯中装有浓度为23.5%的盐水200克, 现将甲杯的1/2倒进乙杯混合均匀后将乙杯的1/5倒进甲杯, 混合后再将甲杯的1/4倒进乙杯, 再混合后将乙杯的1/9倒回甲杯, 求此时甲杯的溶液浓度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是通过预设的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 老师应该有一定的启迪式思维。提出问题时, 不仅是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概括, 而且还有利于改善老师枯燥无味的总结, 提高学生学习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思考

对于学生自身来讲, 学习数学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掌握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或学习到数学的一些技巧, 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创建以及发现新的知识, 也就是说能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学习内容。小学生在自身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对他们来说很有创意、有兴趣并且是新鲜的东西, 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 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也渐渐培养起来。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学生在学习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 其实也算是在学习一些创造性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累积过程。我们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正好相反, 教师必须把学生的解题活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之下, 而这种所谓的合理性则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按照他们自身的主动发挥精神, 这样更加有利于让学生巧妙地发现解题思路的程序, 并更好地进行解题活动,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情感、爱好以及学习兴趣等的发展, 利于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去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更加坚定学好数学课程的决心。教师接受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要求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心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技巧。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生活、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试卷进行考核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掌握知识的情况,在小学的数学试题中,对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将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应用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找到解题的技巧,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设置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将实际生活的情境与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来解决统计方面的问题,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教师是图书管理员,所有的学生来买书,我的纸箱里面有和学生一样数量的纸条,里面有一个一等奖、有一个二等奖,现在就请大家一边表演一边计算,每个人抽奖的几率是多少?”学生一边结合教师设置的情境一边进行思考,然后,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某一个情境来解决书本上的问题,在领悟了知识的要领之后,学生能够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通过合作沟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给学生分发了玩具、学习用品及纸币,让学生自行进行买卖,这时就有学生成为组织者,安排谁当买家、谁当卖家,小红说:“这个小熊多少钱”,小明说:“50元”,小红给了小明100元,小明一边计算着找给小红多少钱,一边将小熊递给小红。小兰正在买铅笔,得知铅笔2元一支,马上说“太贵了,不买了,去看看便宜一点的”,然后,教师让学生将每个小组进行买卖的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检查各组的完成情况。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印象,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并使学生们能够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进行思考,并积极地参加教师举行的各项活动。

3.通过实践发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可以证明一切,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更是要通过让学生们亲身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用实物进行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测量长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小小测量员”,首先,教师讲授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测量工具“尺子”拿出来,让学生测量自己书桌的长度、高度以及宽度,学生都拿着自己手中的尺子,认真地进行测量,教师仔细地观察所有学生的动态情况,看学生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看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最后,教师检查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予积极的帮助与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实际测量方面的问题,不断地培养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展现出学生学习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总而言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找到解题的思路,吸取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在数学试卷的综合性习题上得到更多的分数,从而使数学成绩得以提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永生.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

[2]黄秀琼.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12

数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运用要求比较高,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突破,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提高就会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对于相同的题目,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很差,对于问题没有思路,也解不出来;有的学生思维比较直接,只会使用一种解题方法;而有的学生思维则比较发散,采用的解题方法比较多,有的还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学生之间存在这种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什么在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产生着影响呢?我陷入了思考。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也逐渐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上。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整个教育进程的重点,教育界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讨论应该以何种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问题解决的两种策略

我几番查找资料,也整理了一些国外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的文献与研究,并与我国小学数学的实际相结合,了解到了一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关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这些策略有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利用的一些具体的、能够看得见的策略,我们将其称为一般策略。第二种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在这种方法引导下所采用的思路,我们将其称为思维策略。一般策略与思维策略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般策略是比较直观的,我们可以看到的。而思维策略则是比较抽象的,我们无法看到,是隐藏在学生大脑里的。一般策略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猜想与尝试

在进行猜想和尝试时,学生需要调动已有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直觉思维,通过一种非逻辑的形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判断。一般来说,经过猜想,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这种猜想的来源是学生以往的经验,在科学性与准确性方面就有很大的缺失。并且经过猜想所得到的结果概括性比较大,如果没有对其进行认真的验证,就很容易产生错误。

(二)图表

利用图表的解题策略不仅对学生的作图能力要求较高,还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图工具熟练利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中,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小学阶段有很多类型的应用题,这些应用题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利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去解决,难度是非常大的,也超出了学生目前的思维水平。而如果利用图表,则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顺利解题。小学阶段常用的图表解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图,一种是线段图。图表解题的优点是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更迅速、有效地解题。它的缺点表现在学生理解的局限性上。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或是在利用工具画图时技术不娴熟,就有可能使解题的时间变长,甚至得到错误的答案。

(三)模拟操作策略

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需要学生改变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角度,通过与常规解题策略相反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逆向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挑战性也很大,但是往往能够出奇制胜,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思维策略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要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部分,而综合则是要将问题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二者都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受智力水平影响,小学生经常采用分析的解题策略,综合法用得则较少。

2. 演绎归纳。

在数学中,有些公式、法则等是人们在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后归纳所得的一般结论,我们将这个从个别问题到一般结论的过程称为归纳。而演绎则与归纳相反,它是将公式、法则等运用到某一个具体的题目中。演绎和归纳在小学低年级段使用得比较少,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达不到归纳与演绎的水平。在高年段时,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使用归纳与演绎,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3. 类比。

类比的主旨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之处,以相似展开推理。这种问题解决策略比较常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从个别到个别。小学生利用类比的机会比较多,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练习、掌握,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类比的问题解决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使问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有时候,学生会自觉地利用类比的问题解决策略,因为类比的方法比较直观、简单,在高年级的小学生中,类比的使用率更高。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应该基于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当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调查、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的问题解决,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二、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因素

(一)教育客体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会减缓。

(二)教育主体的影响

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是否形成最终由学生起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努力为他们组织一些形式灵活、参与性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非常有帮助。如果学生每天只能面对一大堆重复率极高的问题,只是机械地应付作业和课堂,很难相信学生会培养出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一味地灌输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上一篇:汽车节油驾驶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化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