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共13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联系分析,求商的近似值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根据两个具体的情境,将求商的近似值的各种情况作了梳理与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求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灵活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真正体会到了他们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帮助梳理,总结概括;走进生活,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看书质疑,为对新知有疑惑的学生搭建解答疑问的平台;小结新知内容等五个环节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等形式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后,能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从而使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去思索,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解题策略的巧妙运用,体验数学
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能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
1、计算,求出下面各题的商的近似数,得数保留两位小数。27.6÷17
124÷7.2
0.66÷3.7
67.5÷2.6
2、爸爸给王朋买了一筒桶羽毛球(内装12个),花了19.4元,一个羽毛球大约多少元?
二、预习展示
谈话:这个单元我们刚学习了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我们来回顾一下。
师:同学们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可真牢固,还记得因为本题问的是钱数,所以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或两位小数。看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上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附近超市周年庆搞活动,小强的妈妈王阿姨也跟着去凑热闹,并买了很多特价的东西回来。“买了这么多东西,该怎么处理呢?”小强的妈妈王阿姨遇到麻烦了,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好吗?
小强的妈妈首先遇到的难题是:
2、课件出示书本P39例10(1)和(2):
(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4、问题导学
(一):请大家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看看列式解答后你发现什么问题?把问题记录下来。
5、学生汇报列式:2.5÷0.4=6.25(个)25÷1.5=16.666„„(个)
6、学生汇报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不能找到6.25个瓶子和16.666...个礼盒。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整数)
7、问题导学
(二):根据题意,需要准备几个瓶子才合适?王阿姨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呢?说出你的理由。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预设1:2.5÷0.4=6.25≈6(个),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所以需要准备6个。
预设2:2.5÷0.4=6.25=7(个),因为6×0.4=2.4(千克)<2.5千克,6个瓶子不够装,应该需要准备多一个瓶子,所以应该需要准备7个瓶子。
8、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学生会产生了2种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想法更符合实际?从而得出结论: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9、点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像“分油到瓶子里”这种情况,出现了不满5也要向前一位进1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10、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11、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预设: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用24米丝带,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丝带,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12、追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13、点拨:像这样的题目,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 3
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14、示范教学:25÷1.5=16.666„„(个)≈16(个)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那么聪明,王阿姨说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结合实际,在括号里填上近似数。
(1)一堆货物需要3.2次运完,实际需要运()次。(2)一些图书能分给10.7个学校,实际能分给()个学校。
2、我是小判官(判断下列各题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1)做一个奶油蛋糕要用8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3)有一批15吨的货物,用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至少要几次才能运完?()
(4)每套衣服用布3米,28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5)一袋大米63千克,如果每天吃4千克,够吃多少天?()
3、(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汉语词典》每本定价18.5元,请问张老师可以买回几本词典?(“去尾法”)
(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呢?还剩一些葡萄怎么办?(“进一法”)
4、开放题:同学们那么聪明,轻松通过王阿姨的挑战,真厉害!不错,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应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例子吗?
五、全课小结
1、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教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有时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有时也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总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四舍五入法
进一法 : 2.5÷0.4=6.25(个)≈7(个)答:需要准备7个瓶。
去尾法: 25÷1.5=16.66„„(个)≈16(个)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2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作品《茉莉花》教学设计的主导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学生感受不同风格与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民歌《茉莉花》中表现的场景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是江苏民歌, 曲子精美绝伦, 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质朴的情感。从歌词的内容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纯洁的少女对洁白无瑕的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 这样的题材本身就是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好素材。
三、教学策略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播放《茉莉花》视频与音频, 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独特的风貌,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
在课堂上有表情地教演歌曲《茉莉花》, 师生共同鉴赏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演唱风格与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乐曲, 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内心体验能力与感受能力在逐渐地增强。像《茉莉花》这样的优秀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 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开展教学更能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了解民歌的特点, 通过《茉莉花》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江苏民歌具有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作品的欣赏与学唱活动, 感受民歌特点, 然后通过演奏、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茉莉花》这首乐曲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演唱、欣赏民歌《茉莉花》, 引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演唱、欣赏《茉莉花》, 感受《茉莉花》具有的风格。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地域风格的《茉莉花》音乐的风格特点的理解, 以及如何感受民歌所具有的生命力。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到江南水乡, 感受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生活。 (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
师:大家能说说大屏幕中美丽的花叫什么名字吗?
你们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交流)
情境二师:你对这个画面有什么印象?这个背景音乐你听过吗?你能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吗? (茉莉花) 今天, 老师与你们一起学唱我们江苏人的民歌———《茉莉花》。
(设计理念: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了解这首曲子, 通过情境导入, 唤醒学生曾经的记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学唱歌曲
1.听视频范唱
师:通过刚才的聆听, 下面思考两个问题:1这首歌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柔美、抒情、欢畅、明快
2.学唱歌曲
(1) 学生试唱 (教师钢琴伴奏) 。
(2) 找出难唱的地方, 师生共同解决。
(3) 跟着钢琴伴奏一起唱曲谱。
3.学唱歌曲
(1) 教师伴奏学生自学跟唱。
(2) 跟琴唱全曲。
教师点拨:要把这首歌曲唱好, 就必须把握好速度、力度。
(教师钢琴伴奏, 学生跟着学唱)
4.体验唱法 (教师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曲)
(1) 教师领唱, 师生齐唱。
(2) 师:大家感觉哪种演唱形式比较难?你喜欢哪一种演唱形式?敢不敢挑战最难的演唱形式?
(尝试最难演唱的形式, 全体学生跟着伴奏学唱)
(设计理念:在学唱实践中尝试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演唱,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拓展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风光, 把民歌与地方文化结合到一起 (学生观赏)
1.教师质疑:通过对江南风光与风土人情的欣赏, 你能说说江南的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
2.师:江南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之地, 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富有灵性的生命。江南女子最明显的特征是阴柔与细腻。《茉莉花》这首乐曲就发源于清代的江南, 把江南女子的纯情融合在江南小调中。所以, 民歌《茉莉花》明显的具有细腻、清秀、委婉等特点。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不同风格的《茉莉花》乐曲, 有同感乐器演奏的, 也有人演唱的。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
接着, 播放不同民族风格的《茉莉花》旋律
(1) 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图兰朵》。
(2) 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的中国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3) 女子十二乐坊组合演奏的《茉莉花》。
(4) 运用萨克斯独奏的《茉莉花》。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民族、不同乐器演奏同样旋律的《茉莉花》, 让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尤其是西方音乐运用了我国民歌改编的乐曲, 更体现出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的融合,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我国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八、总结与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3
1.6的倒数是( ),0.3与( )互为倒数。
3.右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是( )€? =( ) , 根据除法的意义,把它改写成两个除法算式: ( )( )。
4.12的倒数与2.5的倒数的积是( )。
5.在里填上“>”“<”或“=”。
7. kg芝麻可榨油 kg,1kg芝麻榨油( )kg,榨1kg油需芝麻( )kg。
8.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是21,乙数是( );丙数是甲数的 ,丙数是( )。
9.一个数的是45,这个数的是( )。
10.一项工作,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1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做( )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二、准确判一判。(5分)
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如果,那么a与b互为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
5.a>0。 ( )
三、精心选一选。(5分)
1.一个数的倒数比它本身小,那么这个数( )。
A.大于1 B. 小于1 C.等于1
2.根据 €?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的倒数 B. 和互为倒数 C. 和都是倒数
A.> B.= C.<
A.真分数 B.假分数 C.1
5.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四、仔细算一算。( 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9分)
五、认真解一解。(6+6+4+8+4+5=33分)
1.苹果有84kg,_________________,香蕉有多少千克?根据算式补充条件(x为香蕉的千克数):
(1) x=84,应补充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x+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 84€祝?+),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4) (1-)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骑车小时行4km,照这样计算, 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 km要用多长时间?
3.植物标本有24件,是动物标本的。你能算出动物标本有多少件吗?
4.
根据图中信息,你来算一算:小明和小军各有邮票多少张?
5.爸爸买来两袋一样重的大米,如果从第一袋中取出,从第二袋中取出5kg,第一袋就比第二袋多2kg。原来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4
重点难点:进一步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准备复习整理有关比和比的基本性质的知识
导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练习反馈等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分清化简比和比值的区别;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并能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组织学生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迁移、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导学目标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关注要点
一、复习巩固,梳理知识
1、组织回忆: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1)比的意义是什么?比与除数、分数有什么联系?
(2)讨论: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和比值的意义,怎样求比值?(3)讨论: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2、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合作交流,整理回顾
1、复习比的意义
(1)回忆:比的意义是什么?
(4)总结: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2、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回忆: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比较
引导学生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
三、回顾整理,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
对于这个单元的学习,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觉得哪些地方表现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差距,打算怎能样改进?
四、拓展延伸
巩固成果 拓展练习
活动一,辨一辨.活动二,说一说.师:比的应用很多,我们身边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事也能用比来说一说,你会说吗
师:在生活生产中还有其他一些有趣的比,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调查研究,我们下一堂课再来交流,好吗?
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各写一个比,再相互说说比的各部分名称? 能给全班同学介绍你写的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整理生1:比分中,后面的数可以为0,像足球经常出现几比零;而比的后项不能为0.生2:比分表示两队分数相差的情况,而比是一种关系.生3:比与比分也有一定的联系:比分也可看作两队分数的比.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班里最胖的同学与最瘦的同学的体重的比, 生2:我作业中做对题数与做错题数的比……平均的话大约为9.5:0.5 学生的回忆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拉开本节课的序幕
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叙述,思考,计算以及交流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进行探究 板书设计
学生板书练习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层次性,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精讲多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篇5
一、单选题(每道小题7分共14分)
1.每千克桔子3.5元,每千克苹果2.8元,妈妈买了3千克桔子和2千克苹果,一共花了多少元?正确算式是[]
A.(3.5+2.8)×(3+2)B.(3.5+2.8)×3
C.3.5×2+2.8×3D.3.5×3+2.8×2
2.汽车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出发6小时到达乙地,从乙地返回甲地时,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6.75小时才能返回甲地.求汽车往返甲乙两地时的.平均速度.正确算式是[]
A.(45+40)÷2B.(45+40×6.75)÷(6+6.75)
C.(45×6+40×6.75)÷(6+6.75)
二、填空题(16分)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三、口算题(30分)
4÷0.5=
7×2.1=
8.89+0.1=
24×0.25=
0.1÷0.01=
2.4×0.8=
9×0.4=
10×0.01=
30.2-3.02=
4.3-0.25=
1-0.82=
9.6÷0.3=
2.6×0.01=
0×25.4=
4.8×0.4=
四、应用题(每道小题10分共40分)
1.粮店上午卖出12袋面粉和8袋大米.每袋面粉重50千克,每袋大米重42.5千克.粮店上午共出售粮食多少千克?
2.一辆汽车0.4小时行驶了1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往返于AB两地共用了7.2小时.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筑路队修筑一条长64.5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3天,平均每天修6.5千米,剩下的每天比原来多修2.5千米.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6
一、填一填
( )+5=7 6+( )=9 ( )-4=6 ( )+6=8
二、填空题
1、5比( )大1,比( )小1。
2、在3、6、8、10中比9小得多的数是( )。
3、5连续加2 :__ __ __ __ __。
4、最大的一位数加( )是最小的`两位数
5、从0数到10一共数了( )个数。
6、减数是2,被减数是9,差是( )。
7、10里面有()个一。
8、一个也没有用()来表示。
9、一个加数是5,另一个加数是2,和是( )。
10、7的前面是( ),后面是( )。
三、解决问题
1、红萝卜和白萝卜一共有10个,红萝卜有5个,白萝卜有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共汽车上有3人下车,现在车上还有4人,车上原来有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本故事书,我两天看了10页,昨天看了6页,今天看了多少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军做了5个纸船,还有4个没有做,小军一共要做几个纸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附加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7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水里拼命地游,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 努力让头伸出水面, 睁大眼睛盯着货轮远去的方向。
船越走越远, 船身越来越小, 到后来, 什么都看不见了, 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 实在游不动了, 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 他对自己说。这时候, 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 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 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 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 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 下令返航, 回去找。这时, 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 就是没有被淹死, 也让鲨鱼给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 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 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 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 船长赶到了, 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 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 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 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 一定会的!”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 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 泪流满面:“孩子, 不是我救了你, 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感到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 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8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2.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口算:
3.6 29.60.36+0.0424.8-86.441.32
2.0.360.09=()91.190.17=()171.191.7=()17
3.用竖式计算:2.76÷2.3=12.64.2=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前面我们以“闸门的高是小男孩身高的多少倍?”为题学习了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除法。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我们课桌的高是0.77米”交流讨论。
(一)学习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位数少的计算方法
求“闸门的高是书桌高的多少倍”该怎样解答?
1.列出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38.50.77
教师巡视,请算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
2.集体交流反馈。
刚才在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该怎么办?
小结:在计算此类题目时,我们仍要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要用“0”补足。
3.巩固练习:13.60.28
(二)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算?
2.出示填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提炼并板书: 一看……二移……三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9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这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生对四则运算的学习从加、减法到乘法,是认知过程中一次重要的飞跃。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含义,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材结合乘法口诀的教学,还分散编排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这对于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乘法的含义。
2.引导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并在理解乘法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口诀。
3.把认识乘法、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与区别,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经历探索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1—6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乘法;知道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使学生在认识乘法和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经历根据乘法的含义解决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习惯,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发展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应的口算;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4和6的乘法口诀。
五、教学措施:
1.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乘法的含义。
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探索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3.采用动手操作、题组对比、游戏活动等丰富的练习形式,为学生提供有意义记忆口诀的机会,并学会一些记忆口诀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同时发展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1. 乘法的初步认识………………………1课时
2. 练习四 ……………………………… 2课时
3.1—4的乘法口诀……………………… 1课时
4.练习五………………………………… 1课时
5.5的乘法口诀………………………… 1课时
6.乘加、乘减…………………………… 1课时
7.练习六………………………………… 1课时
8.6的乘法口诀……………………………1课时
9.练习七 ……………………………… 2课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课前预习】
1、读准下面的字音,在括号里填上笔画数。
遥()遍()插()
2、想办法写出近义词。独()()【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2.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3.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4.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5.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6.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7.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重点指导写“忆”)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拓展学习】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
5,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合作交流】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
4.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课后作业】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背诵这两首诗
二、课堂作业
1、我会给下面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表示。chù()bâi()fïnɡ()cā()促 倍 逢 插
cù()pâi()fãnɡ()chā()
2、我能比一比,组成词语。
促()忆()异()遍(捉()亿()导()骗(3、我能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
每逢:__________________ 倍: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反思: 风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情绪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略)【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在课文里找出词语填在括号里。这样,理解《风筝》就清清楚楚了。
(做)风筝,()风筝,风筝线()了,四处()风筝。
2,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3.认读本课词语。
4.指名读课文,正音。
5.再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课堂练习】
1、我会读拼音,写汉字。
jīnɡ mínɡ pīn yīn mìnɡ lìnɡ yī rán()()()()bēn pǎo mî fánɡ sànɡ shī dǒu dînɡ()()()()
2、我能读一读,组词语。
bân()mî()zháo()奔 磨 着
bēn()mï()zhe()
3、我会照样子,填一填。
高——(低)飞快——()古代——()沉——()紧——()()——()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组内默读
2、组内交流:将你画出的句子和写出的体会读给你的同伴听。【合作学习】
1.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好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词语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描写心情的,我还知道描写心情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写得好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的带数字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交流】
1,从这三件事中你发现孩子们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
2,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心情产生变化的事情呢?试着写一写,学习作者把这种心情变化写出来?
(课后小练笔)【课堂作业】
1、积累词语
精心、希望、依然、垂头丧气
拼命、奔跑、磨坊、大惊失色
2、写下你知道的描写心情的词语
3、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0、风筝
事情: 做风筝、放风筝、心情: 憧憬 快 活 希望(高兴)教后反思
找风筝 垂头丧气(伤心)6
.11、秋天的雨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难点: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略)【课前预习】
反复朗读课文,想想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与该段下面内容的叙
述关系。
【合作学习】
1、你最喜欢哪段课文?赶快去读读,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会把词语与它的读音用线连起来。钥匙 衣裳 趁机 喇叭 粮食
yī shɑnɡ liánɡ shí lǎ bɑ yào shí chân jī
3、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bō luï liánɡ shuǎnɡ ɡǎn jǐn shān fēnɡ()()()()yī mãi yïu piào liǎnɡ bǎ shàn zi()()
4、我能比一比,组成词语。
邮()粮()仙()扇()油()娘()灿()房()
5、习写生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a、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b、练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积累
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听写词语,复习检查
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合作学习】
出示填空,回忆内容
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秋天给我们带来什么。
2、引发兴趣: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秋天吗?现在,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秋天的画。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清凉 留意 五彩缤纷 炎热 邮票 加紧 油亮亮 丰收
2、按原文填空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我会填一填,说一说。
五()缤()()涯()角()干()净
你()我()()疲()尽()模()样 4,我会填空。
黄黄的()橙红的()红红的()雪白的()金色的()紫红的()教后反思:
12﹡、听听,秋的声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教学难点: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略)【自主学习】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1.西北风刮过树梢。
()西北风()刮过树梢。2.雪花飞舞。
喜欢的话多读几遍。【合作学习】
一、我会比一比,组成词语。
叮()厅()阵()滴(盯()订()陈()摘(二、我能在课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一片()一排排()()音乐厅 一滴()掠过()()叮咛
三、我会照样子,写词语。1.例:匆忙(匆匆忙忙)
_____()_____()_____()2.例:思考(思考思考)
_____()_____()_____()【交流展示】
一、我能在()里填上适当的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雪花()飞舞。
二、我能创作句子。
春天来了,农民伯伯正在地里播种。
夏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黄 叶
蟋 蟀
大 雁
秋 风 „„ 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1、给所选择的图画配上内容。
2、练习对对子。教学难点: 练习表达秋天所做的事。教学课时:3课时 实物投影仪。我爱秋天
今年秋天,爸爸妈妈又带我去爷爷家玩。这天,天那么高,那么蓝,万里碧空飘着一丝丝白云,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爷爷家。(蓝天、大雁,全是秋天独特的景色。)
爷爷家门前是一片果园,葡萄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葡萄架上挂满了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红里透青,清理透亮,像颗颗珍珠,亮晶晶的。那慌黄澄澄的橘子,五个一群,三个一伙,头挨着头,脸对着脸,好像再说:“小主人,欢迎你回来。”最让人垂涎三尺的是那一个个大大的鸭梨,一口咬下去,全是甜滋滋的汁水,多可口啊!(葡萄好美!橘子好可爱!鸭梨好味道!)
果园旁边是稻田,一阵阵芳香从一片黄灿灿的田里飘出。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不住地向我点头。
一条清澈的小河轻轻地流过爷爷家门前。河边那一棵棵枫树,红得多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好耀眼的颜色。)
啊!我爱秋天的景色。
点评:从小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活泼,欢欣可喜的秋天。这个秋天,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尤其是小作者在文中运用的拟人手法,更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趣味.同学们,你们愿意拿起手中的笔,为秋天涂抹一笔最美的色彩吗?
一、阅读导引
1、画出文中比喻句,并仿写黄叶像_______________。葡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按_______________顺序写,分别抓住了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几种景物来写。
二、方法索引
1、仔细观察,理解图意,做到言之有物。
2、注意顺序,说写具体,做到言之有序。
3、确定中心,展开想象,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4、仿写引路。作文时,抓住景物色彩、形状、数量、大小、神韵、变化等特点写具体,运用修辞写生动。
秋姑娘不知不觉地来到田野里,她一来就不停地忙起来。她给高粱抹红了“脸蛋”;给玉米穿上了桔红色的“裙子”;给稻谷穿上了金色的“西装”。一阵阵秋风吹来,稻谷连忙弯下了身子,像在给秋姑娘致谢。
秋姑娘来到了森林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姑娘又来到了果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姑娘还来到了我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景荟萃。作文时,景色应具有代表性。
秋天的天空:天空高远,太阳柔和,云朵洁白→蓝蓝的天上飘着几片薄纱似的白云。
秋天的田野:田野里的稻谷已成熟→沉甸甸的穗子压得稻秆抬不起头来。
秋天的果园:一个个挂满枝头的橘子像是挤在一起的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向外张望。∣苹果像小灯笼似地挂满枝头。
其他:菊花五颜六色 / 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落 / 一群大雁往南飞 / /
6、开头结尾例举:作文时,首尾既要简短,又要紧扣中心。
秋天真美,我爱秋天!
我爱深秋、爱这爽朗的天空、爱这有一丝凉意的季节!
有人说:“秋天真美!”我听了特别想去寻找秋天。
秋天,天高云淡,凉爽宜人,爸爸决定带我去农村游玩。
有人喜欢花红柳绿的春天;有人喜欢那骄阳似火的夏天;也有人喜欢那大雪纷飞的冬天,而我却偏偏喜欢那果实累累的秋天.我爱百花齐放的春天,爱火辣辣地夏天,也爱那雪花飘扬的冬天,但我更爱绚丽多彩的秋天。
秋天到了!秋天到了!秋姑娘慢慢地来到了人间
三、训练站台
1、词句积累
金秋时节 秋风习习天高气爽 遍地是金秋高气爽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意深浓、秋兰飘香、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2、说说我的图画
我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我在天空中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在地面上画了许多东西,远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处有_________。在画上,有我最喜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多美呀!我爱这幅画,我爱这美丽的秋天。3、劣文诊断(按诊断改写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1
2.笔算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 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3.练习十五第13题。(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2
自忠小学 赵益涓
一、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听懂课文所描述的故事。能听懂同学、教师的谈论。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积极与同学一道探讨本单元学习内容;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相应问题并能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2.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能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并能通过表演体会课文思想教育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积极思考,了解童话内容,体会童话特点;讲述童话故事,品味童话语言,并就同学所讲的童话故事,说出自己的见解。
4.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识字、写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型。学会运用本科新字生词,探讨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认识21个生字,掌握16个生字,44个新词。
5.学习过程中,掌握童话创作特点,能自编童话,写出童话故事。开展读童话、讲童话、写童话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一组童话故事。这组童话故事写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巨人的花园》讲的是巨人回家,不让孩子去他家的花园玩耍,结果,连春天都不光顾他的花园。后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了对孩子的偏见,春天和孩子一起来到了他的花园。这篇童话是告诉人们,孩子是未来,是春天,是快乐的源泉,快乐要与人分享,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找到快乐、健康和幸福。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一课告诉我们劳动就能创造幸福,为他人带来好处,就是幸福。
《去年的树》是一篇沉重的话题,保护森林人人有责,这是关乎千秋大业之事,连小鸟都看出人类的错误,何况人类自己。通过小鸟的视角,我们了解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和承诺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人类的生活的需求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留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小木偶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光有笑的表情是远远不够的道理。笑非常重要,但是笑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寻求人家的帮助。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可以认识到社会上是有不讲道理的人存在的,这个时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战胜困难也很重要。
四篇文章虽然都是童话,但是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懂得如何生活,这是该单元最突出的地方。
在《语文园地三》的“我的发现”中,介绍了童话的特点: 1.童话的主人翁都是神仙精灵,能说人话,有超常的魔力。2.童话想象丰富,故事有趣,令人回味。
3.童话里,有有益的启示,让聪明的学生自己感悟。“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口语交际与作文”都围绕童话这个体裁进行训练的,因此,所有的听说读写训练都要围绕这个体裁进行。通过四个星期的训练,学生应该基本掌握童话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四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写的童话故事。
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童话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掌握童话故事的特点。
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的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4.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想象的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
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童话所描写的内容进行分类训练。6.培养学生撰写童话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7.认识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8.感受童话魅力,体会真、善、美。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生字卡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师入情入景的导语略)
2.出示: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读书情况。2.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交流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3.学生再读课文。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允、墙、牌、添、训”认读。2.引导学生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3.重点指导:
“允”应该读yǔ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回忆上节课内容: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分段朗读课文。
二、初读感悟:
1、师:这是王尔德童话中最优美、最富有诗意的一篇。据说,王尔德给儿子讲《巨人的花园》时,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是多么美呀!我是为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流泪。接下去,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篇感人的童话,读完后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使你感受最深,用笔划出来。
2、交流感受。
3、出示句子: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三、精读感悟:
1、请同学到文中去找当花园里有了孩子时,是怎样的一派景色?当花园里没有孩子时又是怎样的景色?
2、全班交流。
3、为什么当花园里有了孩子时是春天,没有孩子时是冬天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巨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句子,然后再出声读一读。
分别出示:
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读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他的态度越来越粗暴,想像巨人当时的态度,读一读。)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4、巨人从砌围墙、立牌子到拆围墙,行为在改变,想法和情感也在变,你能想象,巨人每一次都在想什么吗?
5、全班交流。
6、教师小结:
是啊,正是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粗暴,才一次次地赶走了孩子,也一次次赶走了美丽的春天。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既分工又合作读一读课文。男同学读巨人一次次发火和花园中春天不在的句子,女同学读孩子带来春天不同变化的句子。
四、感悟道理:
读到这里,你知道春天又到花园来的原因了吗?
五、总结学法、初步谈谈自己理解的童话特征。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阳光明媚 狂风大作 草翠花开 树叶飘落 绽出绿芽 鲜花凋谢 开出花朵 冰雪覆盖 有分享才会有幸福和快乐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3、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
三、教学难点:理解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学生们齐读课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幸福是什么?你们认为的“幸福”是什么呢?
2、检查预习读课文情况。
3、浏览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三个牧童们小时候挖小水井时,为什么快乐?那时他们认为幸福是什么?十年后再回到这“看着这一切”,三个人为什么而快乐?他们这时知道幸福是什么了吗?
5、三个人是怎么知道“幸福”的含义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到底分别做了什么,最终知道了幸福是什么?
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6、出示句子: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反复读智慧的女儿的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
7、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若不行,老师给出事先备好的名言让学生读读)
8、演课本剧 分角色朗读。
学生排练,教师巡视。汇报演出。
9、布置作业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推荐阅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
尽义务
做益事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以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朗读体悟课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生字卡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读课文字音准确等情况。
2、质疑。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交流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4、再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下面这段话来思考。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因为。
三、通过了解本文中出现的人物,使学生再度感知童话特点。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
○回忆上节课内容,想想课文写了一件谁与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二、初步感知、入情入境:
(过渡语略)
问:鸟天天给树唱,树天天听鸟唱,你觉得鸟会为树唱些什么呢?
过渡:一个动情地唱,一个幸福地听,多深的情义呀。可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他们约好来年再重温这美好的友情呢。他们是怎么约定的呢?(指读1-5自然段)
三、研读对话、深入文本:
1、第二年春天,鸟回来了,可树却不见了,大树哪去了?自读6-15自然段。
2、(出示大树被砍,被做成东西的图片)师动情的过渡语(略)○鸟如约而至,看到的却是这般景象,鸟的内心是怎样的呢?默读画批这部分课文。
3、全班交流
(问:鸟的内心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生谈
4、(出示遍地树根的图片)
师:鸟回来看到的不是健壮的大树朋友,而只剩下树根。“只剩下树根”那,没剩下什么?
生答„„
师:鸟回来是给树唱歌的,可见到这情景,鸟哪还唱得出来呀。此时的鸟会想什么?
生答„„
5、指导读6-9自然段
6、(出示木头被切割的图片)听了大门的回答、看到这悲惨的一幕,鸟依然不可能唱出歌来,此时,它会想什么? 生答„„
7、指导读10-12自然段
8、(出示灯火的图片)听了小姑娘的话,连火柴都没见到的鸟又会想什么? 生答„„
9、指导读13-15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感受真情:
1、师:多感人的场景呀。鸟对树有这样深的感情,那树对鸟呢? ○想象:伐木工人来看大树的时候,树会对伐木工人说些什么? 生答„„
2、师深情的过渡语(略)
3、指导多种形式的读6-15自然段
五、回到文本、再现真情:
1、师:多么情深意重的一对朋友呀,但冬去春来,却物是人非。面对灯火,这次,鸟终于唱起了歌,唱的什么歌?齐读16-18自然段
生答„„
2、追问:为什么还唱去年唱过的歌?(你从哪知道鸟答应树了?)
3、指导再读3-5自然段
4、师:守信的鸟回来了,面前却只有灯的火在跳动,她睁大了眼睛盯着看,鸟仿佛看到了什么?
追问:此时,它会想什么?
出示句子:鸟盯着灯火看时,它在想。
唱完歌,鸟又对着灯火看时,在想。
六、拓展文本、升华感情:
师煽情的过渡语(略)
问:此时的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谁说吗?
七、教师小结。
八、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情深
鸟 树
信守诺言 意浓 树根
珍惜友情 大门
小姑娘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4、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读遍故事。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我小木偶被曲解后的内心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读课文情况。
2、质疑。
二、初步感知:
简要说说:本文写了在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小木偶虽然拥有了“笑”的表情,但却由此遇到了好多挫折。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小木偶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2、在每一次遇到挫折时,小木偶会想什么?
3、在小女巫的点化下,最终,小木偶明白了什么?
4、出示句子: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最后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
拥有了各种表情的小木偶,也拥有了各种感情,经历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后来,在小木偶的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你继续往下编这个故事。
五、推荐阅读:
《同步阅读》中的《18.最棒的还是我自己》和《19.木偶奇遇记》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用真情去感受
用不同方式体验生活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激发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并养成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3、会抓住童话的特点编、写童话。
4、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展示自己在童话故事方面的收获。教学重点: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兴趣。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结合自己读的童话故事谈对童话的认识和感受。日积月累:
1、反复读诗歌。
2、谈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大胆表达。
3、有感情地读。口语交际·习作:
1、认识童话。
①导语:同学们都爱听童话故事,爱读童话故事,心里也装了不少童话故事。许多离奇有趣的童话故事,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你愿意像童话大师那样,试着来编写童话,展示出来后也给大家带来乐趣吗?
②什么是童话呢?它是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a、人物童话。例《买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安徒生)b、拟人童话。例《稻草人》(叶圣陶)、《会摇尾巴的狼》(严文井)c、神奇童话。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普希金)d、知识童话。例《我的土壤妈妈》(高士其)
2、编写童话的要求。
①童话故事要具有一定的情节。通话故事主要以形象感人,以情节吸引作者,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童话表现的思想是由读者去理解、体会、掌握的。初学编写童话,故事情节不要太复杂了,以免出现情节混乱和不符合逻辑的毛病。
②童话故事要具有生动的形象。学写童话可以从世上一切事物中去寻找形象,要注意童话表现的思想内容,与物体本身的特征保持一致。童话中的形象最好写人们常见的,但鼓励创造出新形象。
③童话的写作手法。多采用拟人、夸张、比喻的手法,把内容写得生动形象,以合乎情理的想象把形象人格化,对其语言、行为、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写得十分鲜明。
④童话故事的语言。要有儿童气息,准确、自然,不要用大人的话。
3、指导写童话。
①回忆本单元的这几篇童话故事的写作方法。②要求自编童话或续编《小木偶的故事》,展开想象,运用方法。
4、讲童话。
①小组内讲自编故事,听的同学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讲。
②品评谁讲的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③各组推荐一人在全班交流,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和最佳创编奖。
5、演童话。
组内选出一个作品,全组参与表演。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展示台: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13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p38—3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课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有两个
大小一样,但边的长度不一样的三角形纸)、三角板等。
一、游戏导入: 有这几个图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呀?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现在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个猜一猜的游戏。我把这些图形藏起来,只露出一部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一起来试一试吧!(玩猜一猜游戏)
二、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猜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点呀?(都有角)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课件板题:角的初步认识,同时出现主题图)
三、引导探究: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当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哪里有角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表态)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找到了那么的角,请你们摸一摸你找的角,有什么感觉呀?(尖尖的)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点课件,出现“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点课件,出现“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课件重新出现2个角)
师:你能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吗?
3、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能把它画在纸上吗?自己先试一试,并在你画出的角上,写出顶点和边。
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示范画,并说说是怎样画的。
4、判断角:
师:谁还愿意把你画的角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角吗?为什么?(把不是角的取下来)
5、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有大有小)师:谁能把这些角从大到小排一排?
师:他排对了吗?大家意见都不相同,到底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师:每个小组都有①②号两个角,请大家先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个边长些,一个边短些)
师: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总结:
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开口的大小有关。师: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能把上面的这几个叫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四、练习:
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呀?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具、学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学生用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角,并说一说你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做的几种角:锐角、钝角、直角。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边画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的大小就不一样。”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与边,教师—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跟其他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
1.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让学生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出各有几个角?并且跟黑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使学生发现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的角,跟黑板上教师指出的角的形状、大小差不多。教师说:“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到的角,跟黑板上的角(指着直角)是一样的,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教师在直角上画出直角的符号。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看一看,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拿出纸,仿照书上的方法
折出直角。
2.寻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能找到直角?(学生分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3.如何判断直角
教师发给学生画有三个角的纸,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纸上画的角哪一个是直角。教师说:“先将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再看另一边是否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另一条边和三角板的一边也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最后,让学生检查自己折出的角、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否都是直角。2.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然后让学生回答。3.教学画直角。
师:“我们已学过怎样画角。那么,你能用三角板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吗?”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完后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着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充分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物品中的直角,还要让一部分学生来判断是否正确。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画直角需注意的要点。
3.让学生自己在带来的纸盒上找直角,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盒子上各有24个直角。)这道题也可以作为一个数学游戏,分组进行比赛。
四、小结
教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多,在几何知识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
第三课时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P38~40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师:“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师:“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贴上“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师:“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按要求填空。”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师:“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学生合作拼。
师:“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第四课时 剪角和数角(活动课)活动目的:
1、通过实际“剪一剪,数一数”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学会数角的方法。
2、通过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3、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 展学生的智力。教具、学具准备:
吹塑纸或硬纸片所做的角的图形3个,长方形纸,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出示小黑板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边指图边说,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指图)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生答,师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最大?哪一个角最小?
二、操作活动
师:同学们对角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角的基本概念来做游戏,看谁会动脑!
1、拼角游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4人小组,作好准备。(1)请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角;
(2)象老师这样把它们拼起来(吹塑纸做成的模型在大黑板上示范: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4)找出它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3个)(待生讨论出结果后,抽代表上台数给全班看)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操作、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角加上一个角所拼成的图形中所得到的是3个角,而不是2个角。
2、数角游戏:
(1)请每组同学再拿出1个角,角老师这样拼在刚才拼的图形上。(2)小组讨论,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1个角1个角地数,有3个;2个角拼在一起数有2个;3个角拼在一起数,有1个,一共有3+2+1=6个)
(抽代表上台数给全班看)
3、剪角、数角游戏:
(1)放录音,教师讲数学故事: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看谁会动脑,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 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
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
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
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它们的答案谁正确的。
(学生分4人小组各自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的情况)
(教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
4、拓展活动:如果把长方形的角剪掉2个,那么剩下的图形中还有几个角?
(学生操作,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一边讨论一边折、剪,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一刀剪: 两刀剪:
请几个学生把自己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贴在黑板上)
三、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试卷07-14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教学计划10-02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检测题06-30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检测试题08-12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09-23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教案07-25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10-0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测试题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