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通用13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1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角的度量(2)
总课时数:第15课时 上课时间:2012年9月29日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进一点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⒉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教学难点: 度量位置“变式”的角 教学准备:量 角 器 课 型:练习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复习旧知
量角的工具是什么?(量角器)量角器中心一点叫什么?(中心)它有几圈刻度?
有两圈刻度(内圈和外圈)
怎样量一个角?(两重合一看数)具体阐述、小黑板出示(指名量角)观察板演同学的度量方法以及读数方法、交流
二、自主探究 第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仔细观察这几个角,它们的位置一样吗?不同位置的角,我们应该怎样来量?(位置不一样)
看量角器上的刻度,交流角度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有一条边与外圈0刻度重合,就看外圈的刻度,反之„„)指出:不论角的位置如何,量角时都要注意“两重合,一看数”,注意要分清是看外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
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模仿量出几个角的度数并交流,指名回答。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刻度? 图1:看外圈刻度;
图2.图3内圈刻度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量角器?
三、精讲点拔
第6题
下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正确吗?
观察,判断,互相交流。
交流判断结果:
只有图4的方法是正确的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结合两重合一看数回答。请大家用正确的方法再量一次
操作,互相检查。第7题 指名读题
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仔细观察图,交流观察结果。请量出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巡视)
操作,交流,错的订正。
四、运用提升
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图1三角形
图2正方形
图3五边形
图4六边形 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请量一量图中每个角的度数
讨论交流(依据:两重合一看数)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用量角器量角,指名口答(60° 90° 108° 120°)你有什么发现(主要应该是角的情况)(引导初步感知三角形内角和)
四、课堂评价、拓展延伸。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达标作业 第9题
出示队旗图,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交流:估计一下图中的三个角各有多少度?估计并填表格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分别量三个角并填表
比较估计与测量结果 交流 完成思考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按要求画一画,数一数,填表格 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直线数=1+2+„+(n-1)] 观察分析表格,交流发现: 如:3个点,有(1+2)条直线你知道吗?
组织交流
量角
量角器 两重合,一看数
(角或边的情况,内角和的情况等等,只要是正确的,均可以)
用量角器,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3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4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
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一找,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直尺边线。
强调从哪里开始就要从哪里结束。
2.观察:篮球场、游泳池、树叶的边线。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3.揭示课题:周长
用自己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二、自学例2。
(15分钟左右)1.同桌合作要求:
①打开书本39页,如何知道两个图形周长?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②先自己测量,计算,再交流
③哪个图形周长长?
提示: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小组合作要求:
①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每个小组只要测量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
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②准备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③一人固定树叶,一人用线缠绕,一人准备直尺,一人记录。
细线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
3.集体交流:
每个小组测得树叶的具体长度;
在测量树叶周长时有什么注意点。
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
三、练习。
(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3题。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如何计算各个图形周长?说说自己列式时思考过程。
(二)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三)创编练习。
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的周长()A长方形长
B正方形长
C三角形长
D一样长
这句话中的重点字词是“分别”
不管怎么围,围成什么图形?什么不变?体会“变与不变”。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5
10、《九寨沟》第二课时
四年级上册 语文学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五自然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说说九寨沟的美丽景色(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激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 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欣赏了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不知九寨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现在就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九寨沟。
2、一进入九寨沟,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世界上真有仙境,那九寨沟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九寨沟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欣赏这篇课文是怎样来表现九寨沟的美的。【自主学习】
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写出九寨沟是个童话世界的?
2、讨论,交流。
板书:自然风光 珍稀动物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划出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①、交流
(出示描写雪峰的句子)
从作者的介绍中你知道了雪峰的什么特点?(高、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银光闪烁)圈重点词 “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指名读句子。
②“大大小小的湖泊„„五彩池呢。”这几句话又告诉我们什么?(湖泊多,湖水清„„)有感情地练读这一句。
过渡:我们欣赏了雪峰湖泊,那瀑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③出示下载的九寨沟瀑布图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你想到了哪首诗?齐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瀑布真是白练腾空,多壮观呀!
④句式训练。
我喜欢九寨沟,因为那里的,跟童话世界一样。我喜欢九寨沟,因为那里的,跟童话世界一样。我喜欢九寨沟,因为那里的,跟童话世界一样。
俗话说: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的水美,而作者描写的文字也非常优美,让我们带着赞叹地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过渡:欣赏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在这里,你可能有幸结识哪些珍稀动物?(2)、轻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里写了哪些珍稀动物?
①你最喜欢作者介绍的哪种动物?为什么? ②学生谈感受,读句子,互相交流。
③如果让你和小动物交朋友,你愿意谁做你的好朋友? ④指名说。金丝猴—体态粗壮
大熊猫—憨态可掬
小熊猫—行动敏捷
羚羊—善于奔跑
你听,小动物们正在窃窃私语呢!你听,蓝天、白云也在说着悄悄话呢!你听,游客们也赞不绝口呢!请你以不同的身份来说说九寨沟吧!
⑤文中出现了四个“也许”,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⑥除了课文给我们介绍的四种动物外,你还知道九寨沟有哪些珍稀动物呢?(可根据搜集的资料说)(如金钱豹,大天鹅,猕猴,白唇鹿等)
你能选一种仿照课文的描述方法,也用上“也许,你还会看见„„”说几句话来介绍一种你所了解的珍稀动物吗?
⑦看来同学们都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请大家展开想象,你们还可能和哪些动物交上朋友?
过渡:九寨沟林深叶茂,自然环境优美。是动物们的乐园,难怪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
1、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思考:省略号前面半句和上文的关系是什么?后半句和上文什么地方有关系?
3、读读文中句子。交流。
(前半句是对九寨沟风景名胜的概括,后半句和“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互相照应。)
4、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对我们的习作有什么启示?
二、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总——分——总)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选取典型的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美,让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这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课堂达标】
一、给下面的一段话加上标点。
每当天气晴朗时 蓝天 白云 雪峰 森林 都倒映在湖水中 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 五花海 五彩池 呢
二、读下面的句子,再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⒈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⒉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作业布置:
背诵3-5自然段;完成《课堂练习册》。板书设计:
9、九寨沟
雪峰 插入云霄 金丝猴 体态粗壮 湖泊 宝石镶嵌 羚羊 善于奔跑 森林 古木参天 大熊猫 憨态可掬 瀑布 高低错落 小熊猫 行动敏捷 自然景观 珍稀动物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6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及判定物体的形状。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观念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利用教具和学具学习观察物体,组织学生在实际摆一摆和观察后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判断。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激发参与观察和操作的兴趣,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空间想象力。
2课时
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教材第32~35页的内容。
1.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来观察上述三种立体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1.教学例题。
(1)出示教材第32页例1。
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①认识前面、右面和上面。
生活中,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已约定俗成,如下图所示。
从同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一个物体的3个面。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来说,正对观察者的面是前面,而对于前面位置靠上的面就是它的上面;另外,观察者右侧的面就是它的右面。
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观察物体时要注意,无论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视线都要平视所观察的面。(2)出示教材第33页例2。观察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先摆一摆,再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
你能根据看到的图形连一连吗?
从不同位置观察所搭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连线,可以先用正方体学具摆出立体图形,然后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观察到什么形状就画什么形状。
(3)出示教材第34页例3。
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物体。摆出右边的物体,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再连一连。
如果摆成右边的样子,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课堂演练。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画一画。
分析:从前面看到的是下层有4个正方形,上层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共有6个正方形。从右面看,下层有2个,上层也有2个,共有4个正方形。从上面看,从左到右依次为1个、1个、1个和2个正方形,共5个正方形。
从前面看:
从右面看:
从上面看:
1.先观察下面的物体,将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前面是(),右面是(),上面是()。
2.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以下几种物体并画一画。(1)从上面看到的是 ,它是怎样摆的?从前面和右面看,是什么形状?
(2)从上面看到的是 ,它是怎样摆的?从它的前面和右面看,又是什么形状?
在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数字1~6。小明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图中的情况。这个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上的数字各是几?
课堂作业新设计
1.①⑤ ③④ ②⑥ 2.略 思维训练
2—4 1—3 5—6 教材习题
第32页练一练 1~2.略 第33页试一试 前面: 右面:
第34页练一练
1.前面:2.前面: 右面: 右面:
上面: 上面:
第35页练一练 1.前面: 右面: 上面:
2.从前面和侧面看到的相同,从上面看到的不同。
观察物体
1.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通过让学生搭积木的活动,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加深空间观念。
2.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动手再动脑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练习题的设计,遵循了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题安排了观察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在观察者的位置和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从例1到例2,通过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认识,锻炼直观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先让学生按要求搭积木,再让学生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自己刚刚摆成的物体,并画出观察到的视图。这样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在学生已经获得从正面观察的方法后立即拓展,让学生从上面、右面观察这个物体,放手让学生利用从正面观察物体的经验,自己思考、推理,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观察物体的体验。
练习六
教材第36~39页。
1.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培养空间观念。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一起学习了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如何来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判定从某一方位观察到的实物的形状,会根据给出的规则物体选视图,也能根据给出的视图摆图形,还学了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物体。请大家带着回忆,一起来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基础练习。
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第3题,指名学生分别描述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第7题,指名学生上讲台动手摆一摆,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其他的摆法。第8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指名4位同学板演。
第10题,指名学生上讲台动手摆一摆,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并画出相关的视图。第15题,看一看,说一说。交流看法,集体订正。
第16题,指名学生上讲台动手摆一摆,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交流,看谁的摆法多。引导学生思考,要是用6个、7个、8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呢?
2.练习小结。
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不同的视图,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给出正确的答案。
3.课后练习。
将练习六其他的练习,留给学生在课后完成。
1.看一看,填一填。
(1)右边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2)下面三个立体都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从上面看哪个立体看到的图形与右面的图形一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他的四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长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一定都是正方形。()(3)观察正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都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
(4)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搭一个长方体。
()
(5)两个正方体搭在一起,所看到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都是一样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上面 前面 右面(2)③ 2.(1)
(2)✕(3)
(4)
(5)✕ 教材习题
练习六
1.前面 上面 右面 前面 上面 右面 2.正方形 也是正方形 3.前面、上面 右面 4.略 5.前面: 右面:
上面:
6.相同。
7.(1)(答案不唯一)(2)
8.4 17„„35 74„„2 7„„74 9.(1)2种(2)2种
10.从前面或右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11.(1)(答案不唯一)(2)(答案不唯一)
12.20 20 50 12 90 300 100 18 13.前面: 右面: 上面: 14.前面: 右面:
上面:
15.(1)①④⑤(2)①⑤
()16.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7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8
一、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对计算更是退避三尺,因此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呈现方式及练习题的简单重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当运算以生活场景为背景,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去理解和建构数学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数学的源头,又是计算数学的归宿。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生活场景,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及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本节课中,学生学得比较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还培养了他们在观察、分析、比较方面的能力。我感觉在教学中进行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起到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课堂习题时应该尽量做到题型丰富、层次合理,努力做到好中差兼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9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插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
有磨拭过的铜镜。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读好诗句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峨眉山月歌》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
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10.练习背诵。
1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处?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2.默写《峨眉山月歌》。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秋 月 半轮秋 教学反思: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10
分析苏教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背诵、写字
教学过程:
一、检查练习朗读情况
指名三人感情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二、指导背诵、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听录音
3、教师指着板书内容,逐段引背,学生分段试背
4、学生看板书内容,练习全文背诵
5、指名全文试背
6、同桌二人交替互背
7、全班齐背
三、指导写字、出示生字卡片:壮、蓝、芒、伏、更、余、沉、涨、傍、慢
2、指名认读
3、对照田字格,自己看看,想想,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范写并指出注意点
四、作业练习
、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成词语
皮()
夕()
运()摇()
披()
多()
远()遥()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的天空
()的太阳
()的云朵
板书设计:
22、夕阳真美
西斜
收起光芒
山坡
余挥
壮丽
往下沉
脸涨红
染云
黄
红
紫
西山背后
脸更红
天边
留
霞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寓言故事《蒲公英》告诉小朋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则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能从事物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神话故事《哪吒闹海》刻画了一个为名着想、不畏强暴、赶斗邪恶的小英雄。
总体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2.学会本单元生字。掌握多音字“泊”、“干”的用法。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并能学习运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蒲公英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3.朗读课文内容,懂得着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地的幻想。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2.体会寓言的含义: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蒲公英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有关知识。
2.教学生字:蒲绒降伞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出示自读要求。
⑴自由轻读练读课文两至三遍。
⑵画出生字词,练读生字字音。
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读出下面生字词。
⑵指导朗读长句子。
⑶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范读课文。
三、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小降落伞”指什么?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
3.指导朗读。
指图1,小朋友看,你们看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去,它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多么愉快。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要用什么语气?
四、作业。
1.描红。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2.按要求填空。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⑶理解词语。金光闪闪 银花朵朵 黑黝黝
⑷指导朗读。要求用亲切的语气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⑴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地话,有什么不同地说法?
⑵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⑶理解重点句。
①出示投影片。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在就会变成百万富翁。
这颗种子说了几句话?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指导用蔑视的语气读这句话。
这颗种子认为哪儿有意思?它为什么认为那儿有意思?
理解“百万富翁”
指导用肯定的语气、兴奋的感情来读2.3两句话。
②出示投影片。
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欢乐!
指名读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光粼粼”。
指名说说另外一颗种子为什么要落到湖面去。
指导用得意的语气读这句话。
③指名有感情读两颗种子的对话。
3.细读第4自然段。
⑴她们的结果怎么样?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
⑵指名读第4自然段。
说说几种小降落伞的不同结果。理解“竞相开放”“装点”
⑶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⒈齐读全文。⒉复述课文。⒊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词。
1.教学生字字形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五、作业。
1.读下面几个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一阵阵 黑黝黝 金灿灿
2.用“可爱”“亲切”造句。
三袋麦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讲述这个故事,知道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能讲述这个故事。2.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
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⑴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一说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⑵会读、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烙饼 发霉 麦囤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学习。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卡片:
⑵指名读生字卡片,注意练好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及一字多音。
⑶理解词语:
烙饼 发霉 麦囤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快要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说一说每部分讲什么?
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三个小动物都意外的得到了一袋小麦,他们各自作了处理。
第二部分:(5~9自然段)讲土地爷爷向三个小主人公询问他们各自处理麦子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小猪、小牛、小猴意外地得到了一袋麦子后诗怎样做的?他们地做法不同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理解关键词语:开心迫不及待捧起慢慢吃全种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关键词语。
3.指导口述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看板书练说:先分组说一个小动物的做法,在连起来说。
4.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课文,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2.3.4自然段分组竞赛读。
五、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的习惯。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2.练习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理解课文内容。
听这部分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完成练习。
土地爷爷夸______________(谁)______________(怎么样)
讨论并理解有关词语:“舔了舔舌头”、“节俭”、“满满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部分全是人物对话,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个人说话时四什么语气,说话时地心情怎样,该怎样读才正确?
同座位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纠正读得不正确得地方。
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听后纠正。
教师范读难点:小猪回答土地爷爷的话。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口述这部分内容:
⑴看板书:自己练读。
⑵指名口述:其他学生纠正口述中的毛病。
⑶学生练习口述,同座位分角色口述。
⑷指名学生口述。
三、总结全文:
1.指名学生口述全文。
2.讨论:小猪、小牛、小猴在处理得到的三袋麦子上,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3.教师小结:课文给我们见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叫憨厚,什么叫节约,什么叫聪明能干。小猴富有创造性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我们启发很大,今后我们要想小猴学习。
四、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书后第三题。
2.课后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板书:
小猪--吃光了---憨厚 小牛--保存---节约 小猴--全种地---聪明能干
哪吒闹海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哪吒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哪吒闹海的经过。教学准备:
1.课件。以便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故事背景,为学习本课作准备。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本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最喜欢哪个人物呢?
2.看来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屏幕上出现的这些动画人物,你们认识吗?(屏幕上依次出现米老鼠、柯南、飞天德、孙悟空、哪吒的图象。)
3.你们听说过哪吒的故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出示“哪吒”两字并加注拼音。)
4.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看,小哪吒多神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哪吒出生不久大闹东海的故事。
5.出示课题《哪吒闹海》。(用动画片的片头。)
二、初读课文
1.你们想了解这个故事吗?请大家先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中的生字不多,你掌握了吗?有没有不理解的?
(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摇晃、洗澡、机灵、作恶多端、随即、火焰、捉拿、兴风作浪、混天绫、乾坤圈、称霸一方、巡海夜叉、嗷嗷直叫、扔。)
3.学生交流。
4.小朋友,你喜欢这个神话故事吗?你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吗?
5.指名读课文并纠正字音。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哪吒闹海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齐读第一节并回答:出示句型:因为--所以--
3.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做了很多坏事,出示动画片片断,东海龙王父子作了哪些坏事?
(不下雨,要百姓送供品;吃童男童女等。)
不仅这样,他们还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一边说一边出示动画片)
4.所以哪吒决定治一治他们,为百姓出口气。
5.你觉得小哪吒这个想法说明什么?
6.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总结课文
1.哪吒是怎样制伏东海龙王父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抄写课后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本课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说到哪吒来到大海边,他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的呢?
2.说得真好,看,哪吒来了。
(电脑出示巨幅哪吒画像,下面有各种兵器:金箍棒、九齿钉耙、乾坤圈、禅杖、大刀、板斧、长枪、锤子、混天绫。)
3.请小朋友仔细看图,哪吒就这样来的吗?
(由学生上来点击加上混天绫和乾坤圈。)
4.谢谢这位小朋友,你很细心,看出了老师的疏忽,并能勇敢地指出来,老师要向你学习。
5.原来哪吒有两件宝贝,(字幕出示:混天绫、乾坤圈)你们知道什么是混天绫、乾坤圈吗?
6.哪吒带着乾坤圈、混天绫是怎样大闹东海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板书:哪吒闹海,“闹”字加点。)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哪吒第一次是怎么闹的?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他跳进大海,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3.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摆”和“掀”上加上红色。)(板书:摆、掀)
4.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喜欢他么?请看--
5.(出示动画加上声音:混天绫一摆,巨浪滔天,水晶宫摇晃的情景。)
教师范读:哪吒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6.哪吒不仅本领高强,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充满正义,要为百姓出口气,我们一起来把哪吒的这种精神读出来(板书:正义)(学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哪吒的混天绫只是一摆,就把龙王给吓了一跳(板书:吓)连忙派巡海夜叉上去查看,于是小哪吒就二闹东海斗夜叉。
2.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想,小哪吒面对可怕的夜叉,表现如何呢?(指名读课文)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机灵)你从哪里看出来?
4.(出示句子: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1)哪几个字最能表现哪吒的机灵?(板书:闪、扔)
(“一闪”闪耀几次;“躲过”闪耀几次;“随即”闪耀几次,“扔”闪耀几次。)
(2)理解“随即”:表示随手马上,说明哪吒动作很快,多机灵啊!
(3)谁能把小哪吒的机灵读出来?
(4)为什么哪吒能一下就把夜叉给打死呢?有没有更重要的原因在支持哪吒呢?
5.夜叉钻出水面,蛮不讲理地举起斧头便砍,小哪吒十分机灵,一点也不怕,用乾坤圈一下就把夜叉打死了,为老百姓出了第二口气。(板书:打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哪吒二闹东海,打死了夜叉,龙王气得嗷嗷直叫,这一次派谁来了?小朋友,你们想象一下,龙王三太子当时的心情如何?
2.出示动画:龙王三太子气势汹汹,带着虾兵蟹将来到海面上。
3.这次哪吒是如何三闹东海战太子的?你觉得那几句话写得最精彩?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小哪吒一闪身,随手取下混天绫,朝三太子扔去。那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哪吒又拿出乾坤圈,只一下,便把三太子也给打死了。
(1)(同时出示前面两句话。)请小朋友比较一下,哪吒这第三次闹东海和前两次由什么不同?
(2)(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在第一句话后面加上“混天绫”,第二句话后面加上“乾坤圈”,第三句话后面加上“混天绫、乾坤圈”。)为什么哪吒将两件法宝都用上了呢?
(3)龙王三太子本领也很大,这时哪吒表现的怎样?(板书:勇敢)
(4)哪几个词语看出来?(板书:扔、喷、裹)
5.虽然龙王三太子来势汹汹,本领也大,但哪吒勇敢、机灵、充满正义,凭着混天绫和乾坤圈这两件法宝打死了他,老师很敬佩哪吒,你们呢?
6.让我们怀着对小哪吒的敬佩读好这几句话。
四、朗读提升:
1.哪吒三闹东海:搅乱龙宫,打死夜叉和龙王三太子,他的正直、机灵和勇敢使得人们过上了太平生活。我们完整地把这个故事来看一遍。
2.出示动画片
3.你们喜欢哪吒吗?喜欢这个故事么?
五、作业:
1.我喜欢的哪吒--把哪吒闹海的故事说一说。
2.我敬佩的哪吒--把哪吒闹海的故事画一画。
3.我心中的哪吒--把哪吒闹海后的故事写一写。板书设计: 哪吒闹海 正直 摆、掀 吓 机灵 闪、扔 打死 勇敢 扔、喷、裹 打死
(正义战胜邪恶)
习作3 教学要求: ⒈观察插图,有选择地描写景物,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⒉读懂例文,引导学生地进行景物描写时,学会使用简单的修辞和积累的好词、好句子。教学重点、难点:
1.想象作画,并把想象的内容描写出来。
2.有选择地进行描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课前准备:
⒈课本插图的黑板画。
⒉准备几篇描写小动物的片段。
⒊好词语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跟你们一起来作画、说话和写作,高兴吗?
二、观察插图练说
1.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自由练说)
(1)指名说。
(2)评议:我们可以按照从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
2.想象作画,补画小动物。
(1)你们觉得这幅图上还少了点什么?你把耳朵贴上去听一听,除了风吹树梢的沙沙声,小河里淙淙的流水声,再没有其他声音了,一切都是静谧的,安静得有点寂寞。小朋友,拿起我们的画笔,再画点什么呢?(小动物)
(2)学生自由作画。
(3)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所画的动物。
3.学习例文,学说话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有位小朋友简单地写了天空、树林、小河等景物,然后写了他画在河里的小鱼。他是怎样写小鱼的,请小朋友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例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可爱,为什么。
①小组讨论。
②指名大组交流。
(3)教师朗读三段写小动物的精彩片段。
模仿练说,要求学着例文,可以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让人听了觉得很舒服,很美好,很有生气。
①说给同桌听。②指名说。
(4)师生评议。
4.给画面填色,练习说话。
(1)我们已经把把自己画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了,如果我们要把这幅图的景色写下来,是不是仅写一下小动物就够了呢?
我们还要把天上的云呀、地上的草呀、树呀、花儿呀简单地写一写。不过没有颜色,太单调了,我们来帮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学生自由填色。
(2)展出填好色的画。
(3)学生自由练说。
5.出示好词语花篮,好句子筐。
★天高云淡白云悠悠五彩缤纷点缀
★生机勃勃一碧如洗生机盎然涟漪
★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地低语,像是大树妈妈给小鸟唱的摇篮曲。
★白云悠悠,不时地和小鸟说着甜蜜的话儿,多美呀!
★路边的小花涨红着脸,害羞地躲在叶子中间,绿油油的小草大方地跳着摇摆舞,有趣极了!
6.学生有选择地引用上面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模仿,再进行说话练习。
(1)自由说。(2)小小组交流。(3)指名大组交流。(4)师生评议。
三、练习写作。
1.讨论讨论怎样写。(从顺序、主次、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2.学生写草稿。
3.交流草稿,评议、修改。
4.学生认真誊写。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进行字词句练习。
2.练习用钢笔写好上下结构的几个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儿童诗。
4.口语交际——学会求救。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点”。教学重点:
学用字词句、积累语言、口语交际、写字。教学难点:
1.能用几句话写出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2.遇到危险时有效自救或求救。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师:自然界中有许多植物用有趣的方式传播着种子。瞧——(出示图片:椰树,学生叫出名字)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就很特别,自己读读吧!
(2)学生自由读短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3)指名读短文,然后集体交流: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是什么。
(4)区分“漂流”与“漂浮”的意思差别。
A 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理解、体会。
B 指名说。(教师点拨:可从“流”和“浮”的字义上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想想椰果原来在什么地方,后来呢?)(5)学生小组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新安家”的意思。
(6)齐读短文,边读边想象椰树种子旅行的情景。
2.第二部分。
(1)出示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植物?
(2)学生自由说它们靠什么来传播种子。
(3)自主连线,集体交流答案。
(4)拓展:你还知道其它的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吗?
3.第三部分。
(1)学生默读题目,弄清要求。
(2)练习口头表述。(先在小组内说,再指名说。)
(3)集体评议:听了同学说的,能否弄清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他说得通顺吗?听起来有意思吗?
(4)根据大家的交流、评议,学生练习用几句话介绍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写的情况。(指名读自己写的)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素、晃、荒”。
2.指明说三个字结构上的相似点。(上下结构)
3.观察字形,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4.提示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学生描写三个字。
5.教师范写“素”和“荒”。
6.学生再次写字,体会字形要点。
7.说说类似字形的其它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一)成语
1.成语竞说:学生说自己积累的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比比谁一口气说得最多。)
2.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几个关于动物的成语。
3.学生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
*雏()贯()倾巢()豕()窟()
4.指名当小老师,带读成语。
5.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互相补充。
6.集体交流,大致理解成语含义。(师小结:许多成语的创造灵感来源于动物,现在更多地用它的比喻意。)
7.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成语歌,熟读成诵。
8.背诵成语歌。(自由选择形式,展示背诵)
(二)儿歌
1.出示插图,学生看图说小男孩在干什么?(早晨放鸭子)
2.板书“晨牧”,学生读题。师:这首小儿歌就是描述了农村孩子清早放鸭子的情形。
3.学生自由读儿歌。(给学生8分钟,看谁能读得最棒。)
4.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想象,看看谁的读能让大家感受到画面。(师生比赛读。)
5.自由练习背诵儿歌。
6.指名或指小组展示背诵。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师:板书“点”,它是汉字笔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笔画,但可别小看它哟,它是非常重要而且变化最多的一个笔画,传说东晋王献之小时侯练书法很勤奋,练完了三缸水。有一次,他写一个字忘记写点了,父亲王羲之见了就顺手在上面补了一个点。后来王献之的母亲见了这个字后说:“吾儿写完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
2.指导学生观察“方”字中的点——露锋点
(1)向右下直下起笔;(2)逐渐按笔;(3)提笔,笔锋至中心处;(4)自右向左圆转收笔。
3.教师执毛笔范写点(这叫露锋点)
4.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5.指导观察“小”中的第一点——藏锋点:将点起笔处的笔锋藏起来,不是直下起笔,而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提笔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其它步骤与露锋点相同。
6.学生临贴描红。
7.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点,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程度高的学生还可以练习写含有点画的字。)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学生搜集一些自救或求救的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课前可适当交流。
一、谈话揭示话题。
1.师:当发生失火、落水、中毒等意外事件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相机小结:学会求救)
3.学生读提示,弄清交流内容。
二、指导交际
1.出示挂图,问:发生什么事了?(着火了,小姑娘在拨打119报火警。)
2.学生情境表演发生火灾时该怎么办。
(1)拨打火警求救(说清发生火灾的具体地点,火势情况,要沉着,语言要简洁、清楚。)
(2)采取自救措施(匍匐前进,用毛巾或衣物(最好弄湿)捂住鼻子,防止烟雾吸进鼻子。从安全通道逃离。)
3.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其它意外事件的求救。(自选情景)
4.集体展示、评议。(教师、学生相机小结各种求救注意事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12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3课时 图形王国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教学目标:
1、复习学习过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2、能观察由此来看个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并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
3、知道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测量角的度数.教学重难点:
角度数的测量与画角
教学准备: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升和毫升
1、我们学习过表示容量的单位有哪些?升和毫升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完成P102页第12题和13题.3、指名汇报交流.二、复习观察物体
1、我们已经学习过从哪几个位置观察物体?
2、完成第14题.三、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1、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几种角?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直线有什么特点?
2、完成P102页第15题
把一条线段延长,表示射线;另一条线段延长,表示直线.线段、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
归结小结:共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一个端点 线段两个端点
3、P102页第16题
下面各是什么角?哪几个角的度数可以直接说出来?其余的角你能用量角器量一量吗?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4、P102页第17题
你会用量角器量角了,那你会画角吗?
(1)画一个70度的角.(2)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平行线?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复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共同点:都是直的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一个端点
线段两个端点 教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篇13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课文安排了写景的文章。有《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这组课文都是描绘祖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4.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图文结合抓住主要特点向大家介绍自己。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朗读法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 课件北大荒的秋天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北大荒秋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板书:秋天,1并出示秋天田野课件)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生齐读课题。
(3)简介北大荒并出示建国前的北大荒的图片。(课件2)
2.放“思乡曲”师范读。(课件3) 过渡:如今的北大荒的秋天是怎么样的呢?文中介绍了北大荒的秋天的哪些景物?请在文中画出来。
3.师相机板书:景物:天空
小河
原野。
(1)认读生字词。(4-5课件出示生字词和部分词语的解释)
(2)指名分节读课文。过渡:北大荒的秋天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课文中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课件6)(7课件出示)
4.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知道的?(一叶知秋)(8课件出示)
5.北大荒很美!那它的美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6、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语。
(2)分析字形,指导描红。荒:上中下结构,“亡”不能带点,与“流”比较区别。紫:上中下结构,与“紧”比较区别。(3)作业:按笔顺在习字车上描红。
(4)比一比:荒 慌 壁 碧 烧 绕 拔
拨 板书:
天空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原野
北大荒的秋天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俗话说,一叶落而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通过昨天的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近北大荒。
二、讲读课文
1、北大荒的美在哪?(学生回答课件9出示:美在 天空
小河
原野)
2、北大荒的天空怎么样?(课件10出示第二自然段)理解:一碧如洗(蓝天仿佛被冲洗过一样,非常亮丽。)这就是一碧如洗的天空(课件11出示一碧如洗的天空)
3、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很美,到了傍晚,绮丽的晚霞更令人陶醉。(课件12出示第二自然段)①
西边的天上会有什么?
②
这些流云是怎样变化的?(课件13流云图片)
③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你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它吗?(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等)
4、文中把多彩的流云比作什么?(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点击13课件
5、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练习朗读和背诵。
6、小结:见到如此美丽的画面,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啊,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真美呀!”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抬头看见一碧如洗的天空,低头又看见什么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们看到了什么?小河给你什么印象?(显示小河图片课件14)清澈见底:清而透明,能看见河底。
3、出示: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怀抱里。(课件15)
作者把小河比作什么?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你能用“因为„„所以„„”来回答吗?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在这清澈见底的小河里,会做什么?心情怎么样?(课件16)
5、游览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啊,北大荒秋天的小河真美呀!)指导朗读,背诵。学习第四自然段
1、放眼望去,北大荒的原野上怎么样?什么叫热闹非凡?具体表现在哪些?(课件18、19、20)
3、指导朗读,读出原野的热闹非凡。
4、观察第四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比喻句的作用。(像这样先围绕着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再具体说原野怎样热闹非凡的方法叫先概括后具体。)
4、这时你想说些什么?(啊,北大荒秋天的原野真美呀!)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是呀,原野上,人们的心都要燃烧起来了。让我们来看看人们的心为什么要燃烧起来?
(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收获呢?(2)(课件21显示)“大豆摇铃千里金”,这句话描写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描写出北大荒丰收的景象,告诉我们北大荒的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3、引读:你 瞧,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4、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让我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显示: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板书:景色优美 物产丰富)
三、总结全文
1、课文学完了,你们觉得北大荒的秋天美吗?
2、北大荒原来是一片荒芜,没有人烟,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美丽富饶呢?
(因为这里的人们非常勤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美丽的家园。)
3、学生齐读课文(配乐)
四、作业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察一下家乡的秋天,把你的收获写成一段话。
3、这篇课文写得非常美,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读给大家听,美要大家一起来分享。板书:
天空
一碧如洗 北大荒的秋天
美
小河
清澈见底
原野
热闹非凡
物产
丰富
6.西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西湖的美。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西湖的美。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西湖的美。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课件1)
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3.这么美的地方大家想去吗?老师介绍推荐大家去西湖走走看看,那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板书:西湖(课件2)4.简介西湖:(课件3)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课件4)
2.读了课文,你仿佛看见了西湖哪些美景?(出示西湖美景图)
(指名说,并板书:山峦 湖面 湖堤 小岛 华灯)3.出示生字词(课件6)
三、感受西湖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置身西湖,我们的眼里有山,有水,有景。一切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生读。
2、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指名生交流。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指导理解 “素有”、体会“天堂”。△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指导理解“明珠”。
3、请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西湖这颗镶嵌在人间天堂里的明珠的魅力展现出来吧!齐读第一段。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把文中美的句子画下来,再根据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3.朗读课文。
6.西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下面词语。
镶嵌 掩映 悠扬 远眺 层层叠叠 荡漾 葱绿 轻柔 围绕 心旷神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西湖的哪些美景呢?(山峦 湖面 湖堤 小岛 华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数一数这一小节一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句话是写山峦的,哪句是写湖面的,并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课件7)
2、指名说描写山峦的句字,并结合图片理解层层叠叠和连绵起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课件8。9)
3、指导朗读。体会真像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课件10)
4、指名说出描写湖面的句子,并指导朗读,理解硕大和犹如。体会比喻句。能用犹如、好像、仿佛说一句话。(课件11)5.课件出示白鸥掠过湖面。(课件12)6.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课件13)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放眼远眺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真是美如仙境。(板书:远眺)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三段。
(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课件14)(3)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 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
(4)课件15出示(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
(5)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2、出示西湖其它美景的图片,并练习说话: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月下西湖,我们又能欣赏到什么美景呢?(课件28出示第四自然段)
1、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西湖月下图片,生谈谈感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明月东升、华灯倒影、琴声悠扬)
2、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总结;同学们,置身西湖,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5、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板书:一颗明珠。
五、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读课文,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他们留下了一首首赞美的诗。现在,让我们以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作业
板书设计:
山峦 湖面 远眺 西湖 湖堤 小岛近赏 一颗明珠
华灯 琴声
夜游
7《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揭题
1、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课件1出示课题)
2、学生读题。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简介拉萨。(课件2.3)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之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湛蓝、透亮)
2、学生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各自然段的内容。(课件4)
(1)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2)拉萨的天空离人近;(3)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4)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蓝晶晶;(5)拉萨的天是圣地的窗帘。
3、指名分节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联系实际理解生字词。(课件5)
湛蓝
宝石
掬
河畔
圣地
4、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将生字按结构分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3、学生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4、用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亮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拉萨的天空》,请同学们猜一猜:在藏语中,拉萨是什么意思?那湛蓝的天就是?
2.你想知道这是一扇怎样的窗帘吗?生齐读课文。
3.课件6出示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________。(湛蓝、透亮、蓝晶晶)
板书:湛蓝
透亮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课文中描写拉萨天空的句子画出来。(课件8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5.“湛蓝”是什么意思?(非常蓝、特别蓝)
5.“透亮”的天空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出来吗?(干净,没有一点杂质)
6.湛蓝、透亮的天空像什么?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课文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课件9)
7.拉萨为什么会有这么美的天空呢? 简介日光城:(课件10)
拉萨海拔3658米,大气层薄而且空气密度稀,水汽含量少,加上空气中含尘量小,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十分良好,因此阳光充足,全年无雾。拉萨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照射。因此有“日光城”之称。
8.日光城的天空自然与众不同,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9.从这一自然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0.理解“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夸张说法。(课件12)(1)净。你从课文的那句话感受到的?(课件13)(2)洁。你从课文的那句话感受到的?(课件14)
(3)地间只有湛蓝,那拉萨多单调呀。而现在,天空并不孤单,有白云、绿草的陪伴,它越发——,更加——。
11.到拉萨纯净、明洁的蓝天,你们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啊?(课件15)
小结:天空真蓝啊,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那就让我们把这纯净、明洁的蓝天一起读一读吧!
12.作者也和同学们一样,来到拉萨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写出了人们的感受呢?(让人神往、紧紧吸引、不忍离开)。
13同学们,让游客神往的是(),紧紧吸引游客视线的是(),让游客不忍离开的又是什么啊?()(是拉萨天空的蓝。”)(课件17)
14.萨的天空真蓝,蓝得让人神往,它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同学们!你们的视线想离开吗?(不想)那就是蓝得——(让人神往),蓝得让你——(不忍离开)(课件18)
过渡:你们看,当这湛蓝的巨大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看到了圣地气势恢弘的美,我们继续来拉,去欣赏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15.介绍布达拉宫。
小结:了布达拉宫的骄傲,成了拉萨的骄傲。这片神奇的天空今天湛蓝、透亮,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一年四季一直这样迷人。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16.是藏语中“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课件21.22)句子,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课件23)17.课件出示窗帘。三.总结全课
1.多么湛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齐读课文)
2.引导:当我们感受到拉萨湛蓝天空的美时,当我们看到圣地气势恢弘的美时,当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就完全理解了“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了”,如果这些神往的人中有老人、孩子,有中国人、外国人,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领导、官员,请你张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他们面对此情此景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3.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清水洗过 纯净 明洁 神往 紧紧蓝晶晶 圣地的窗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推荐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1-18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6-2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05-28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教案11-15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10-22
《九色鹿》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1-29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3》教案09-21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2》教案10-25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