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共7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1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 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说明人们 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2、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3、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同伴相互介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2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3、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2、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3地球的内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3、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4、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
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
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
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指导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2、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4、火山和地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4、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5、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了解火山。
指导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2、认识地震。
想学生讲解地政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位置。
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 仪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5、地表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 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 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
和沙子。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这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3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优美的,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和谐、自由的DO、MI、SOL: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同时,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就得换一个音唱,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手势唱谱:
A.5 3 5 3|5. ˇ 3 4 5|6 4 6 4|6. 6 0|5 5 5 4 3|4 4 4 3 2 ˇ|5 5 5 6 7|1. 1 0|
B.3 1 3 1|3. ˇ 1 2 3|4 2 4 2|4. 4 0| 3 3 3 2 1|2 2 2 1 7 ˇ|5 5 5 6 7|1. 1 0||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看表情,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师:听了这首曲子,有熟悉的感觉吗?(前面唱过旋律)
4.复听(带合唱)。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再听(不带合唱)。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双手上举表示增强,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用“LU”哼唱齐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9.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
10.唱歌词,随琴一起,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一边唱一边晃,体验6/8拍的韵律。
11.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2.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同时注意聆听,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在这个环节中,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C.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对这首歌曲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体现个性的学习方式(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分小组练习、小组演唱、集体演唱等)表现歌曲,场面热烈,使教学进入高潮。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4
活动一:古代人认为的地球形状是怎样的?搜集有关资料。
活动二: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活动三:收集当前关于地球形状、大小的资料。
《第1课 地球的形状》限时作业设计
1、填一填
(1)、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的猜想。(2)、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3)地球赤道周长是()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千米,地球表面积是()平方千米。(4)、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乘坐“神舟()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2、实验:
你是怎么做论证地球形状的模拟实验的?
《第2课 地球的表面》预习活动设计
1、收集各种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和资料。
2、查阅资料了解我们家乡的地形地貌。
《第2课 地球的表面》限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
1、地球表面是()。
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等。
3、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表示水,用()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表示冰川,用()表示山地沙漠。
二、判断题。
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
三、选择题。
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 ﹞ ①平原 ②高原 ③山地
《第3课 地球的内部》预习活动设计
1、收集资料:你认为科学家会从哪些方面收集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
在这些资料中你认为哪些方法更科学?
2、收集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资料。
《第3课 地球的内部》限时作业设计
1、我会填:
(1)、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钻孔的最深深度是()。(2)、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来猜测地球内部的秘密。
(3)、地震波在()的岩石中传播较(),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4)、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它主要有各种()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
2、画一画你制作的模型图,并标出内部构造各部分的名称。
《第4课 火山和地震》预习活动设计
1、收集资料:有关火山和地震方面的各种信息(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前的征兆、火山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等等)
2、收集资料: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第4课 火山和地震》限时作业设计
1、我会填:
(1)、()是由于地下熔融的()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2)、1991年,法国火山学家()夫妇在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时不幸遇难。
(3)、地壳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4)、我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年。
(5)、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2、简答:
当地震发生时,你怎么保护自己?
《第5课 地表的变迁》预习活动设计
1、查阅有关喜马拉雅山脉很久以前的资料,推测:喜马拉雅山脉以前是什么样的?
2、查阅资料: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文字或图片)
3、调查了解家乡历史上地表改变的情况
4、了解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5课 地表的变迁》限时作业设计
1、我会填
(1)、在长期的()、()、()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
(2)、风化后的岩石被()、()、()或()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
(3)、世界最高的山脉是(),最高峰是(),海拔()米。这里在很久很久以前是()。(4)、北宋的()在《 》中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后札记: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讨论策略
1、出示例2,读题。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策略?
3、你准备怎样假设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出示提问: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大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50人与42人比较,多出了几人?为什么会多出8人呢?(3)有一只小船被当成大船会多出几人?
(4)一共多出8人,说明有几只小船被当成大船?
2、列式计算:
3、你还可以怎样假设呢?你能根据以上的提问,用你的假设方法解决问题吗?(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一):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2)30人与42人比较,少了几人?为什么会少12人呢?(3)有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出几人?
(4)一共少12人,说明有几只大船被当成小船?(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
(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练一练
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教后札记: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2-4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1、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2、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3、练习十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遇有生字词做上记号,参照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尝试理解词语意思。
(2)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3)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赞美北大荒的秋天,该怎么说? ②北大荒的秋天美,美在哪里?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3)指名朗读课文。
(4)同座讨论分段意见。组织交流后小结:全文可分四段。第二~四自然段为一段,其余各自然段自成一段。
(5)赞美北大荒可以用“美”或“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6)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天空,美在小河,美在原野,美在丰收。
三、指导书写 1讲解字形。
半包围结构。首笔“撇”起笔要高,要写短平,“秀”下面的“乃”先写横折折折钩,后写撇。最后一笔是“平捺”。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九月开始的。北大荒的树林里第一片树叶落地,就告诉人们秋天来到了)(2)教师讲成语“一叶知秋”:看见一片树叶凋谢落地,就知道秋天将要到来了。2学习第二段。(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天空一碧如洗和落日映照下的流云美。)
(2)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流云”、“几缕”和“一碧如洗”。
(3)揭示句子: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①读一读,用彩色笔画几缕流云,说说你的感觉。②读“银灰、橘黄、血红”,每读一个词,你会联想到什么?(读到“银灰”,会想到像银子一样的灰色;读到“橘黄”,会想到像橘子一样的黄色;读到“血红”,会想到像血一样的红色)(4)学生轻声读第三自然段:①找出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读读,说说是用什么比什么的。(用“透明的蓝绸子”比小河,用“明镜”来比水面。)②哪些词语是写小河“清澈”的?(清澈见底、如同透明的蓝绸子、明镜一样的水面)(板书:小河 清澈见底)(5)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理解“非凡”的意思。“原野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北大荒的原野到了秋天非常热闹)②课文是怎么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6)指导朗读这一段。3让学生默读第三段。(1)引导学生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一段话里想到它的意思吗?(2)“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有双手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指导朗读。
4齐读第四段。提问: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景美:天空一碧如洗,流云像锦缎;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物丰:大豆摇铃千里金)5指导背诵:选自己喜欢的章节练习背诵,边背诵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6指名背诵。7小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词语,着重正音。
2说说“银灰、血红、橘黄、金黄”表示什么颜色。每读一个词你联想到什么?能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吗?(雪白、漆黑、桃红、天蓝)
二、欣赏句子
1揭示句子: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思考:什么像火?(红红的榛树叶子像火)什么地方相似呢?(都是红的)教者讲“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提问: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1)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2)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3)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各自朗读这些打比方的句子,体会打比方的好处。
2揭示句子:成片的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思考:大豆会有笑声吗?(不会。大豆的豆荚,在风的吹动下,发出的是响声)谁才会发出笑声?(人)这里是把大豆当做人来写。提问: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1)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3)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各自朗读这些把物当做人的句子,体会它的好处。
三、朗读指导
四、背诵指导
西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各自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练习用“犹如、像”或“仿佛、宛如”说话。
教学重点: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各自喜欢的自然段。教学难点: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俗语,引出课题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要求学生口答:下有苏杭。2教者讲:人们把生活幸福美好的地方称作“天堂”。“苏杭”指的是苏州和杭州。苏州,在江苏省;杭州,浙江省省会。杭州的美在西湖。3板书:西湖。领读课题。4简介西湖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2)指名读词语,着重读好前鼻音的字。(3)理解词义:
(4)教者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指导书写 1讲解字形。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问:这一段共有两句话,重点是哪一句?(重点是第二句:“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2)理解:①“美称”是赞美的称呼。
②“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中间加了逗号,突出了“西湖”
③开头这两句话总起全文。下文就是写西湖的。(3)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山峦?哪几句话写湖面?山峦和湖面各有什么特点?(2)读第一句话,结合看课文下方的插图理解“层层叠叠、连绵起伏”。(3)湖面有什么特点?打了一个什么比方?(板书:湖面 犹如银镜)(4)引导学生理解“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思考:十里明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2)口头填空:
①十里明湖中,孤山----。②白堤和苏堤就像-------。
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三个小岛----。(3)读了哪一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仙境?(4)学生各自诵读,体会景象的美。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此节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西湖景色呢?(2)引导学生理解“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承上启下作用。
(3)学生读第二、三句话,读好短句“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理解比喻句:“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4)除了写华灯,这一段还写了什么?(琴声)(5)小结:这样,西湖就更加美了。5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6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西湖的美。7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6西湖
远 山峦 真像山水画 湖面平静
近湖堤 像绿色绸带 小岛 仿佛仙境 夜 华灯 宛如银蛇 琴声 悠扬 “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说西湖美在哪?
2听写:悠扬 葱绿 围绕 荡漾 一般
二、背诵指导 1默读课文,确定你想背诵的自然段。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背诵这一自然段。3自由选择,练习背诵。4当众背诵。
三、指导造句 1出示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2学生自由读读句子,想一想:这是些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 子)3学生讨论:把什么比作什么? 4让学生任选两个说话,先自己准备,后当众交流。5评议。
板书设计: 6西湖 犹如„„ 仿佛„„ 宛如„„
7拉萨的天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2学生读题。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简介拉萨
1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之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湛蓝或湛蓝、透亮)2学生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各自然段的内容。
(1)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2)拉萨的天空离人近;(3)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4)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蓝晶晶;(5)拉萨的天是圣地的窗帘。3指名分节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联系实际理解生字词。
湛蓝 宝石 掬 河畔 圣地 4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将生字按结构分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3用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窗 帘 忍 圣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写出跟下面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太妙()河畔()越发()宛如()2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过渡: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知道了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显著的特点。2看课题上方的插图,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
(1)“那里”指哪里?(拉萨)“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是)“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是一个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2)齐读。
3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1)可以读懂的:“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拉萨的蓝天离人很近)(2)不太好懂的地方: ①“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说明天与人的距离近,另一方面,暗藏了一个比喻,蓝天就像一池碧水,可以用来洗脸。
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这是两个对比的句子:拿“白云”与天空对比,形成了白和蓝的映衬,突出了“纯净”;再拿“草地”和天空对比,形成了青和蓝的对照,突出了“明洁”。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板书:离人近声音碰到 手能摸到)4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的。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布达拉宫的上空一年四季总是蓝晶晶的)(2)结合插图介绍布达拉宫(3)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五自然段。
(1)蓝天是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2)教者讲:为了让这块神圣的地方永远保持明洁、纯净,我们要注意环境保护。7指导朗读课文。
三、背诵指导
1理清全文层次,回忆第一—五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2熟读并记住第二自然段。3熟读第三~五自然段。4试背课文。教学反思:
习作2 教学目标: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习作提示,明白写人的要领: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兴趣等展开介绍。
2画好自画像,在自我观察和相互提示下,写一段关于自己的话,注意抓住特征,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教学重点: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的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教学难点:写出个性特征。教学过程:
一、导人习作 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儿吗?拿出你的小镜子,欣赏一下镜子中的自己吧!杜小虎真逗,他对着镜子还给自己画了张像呢!画好了,还写了篇作文,题目就是“我的自画像”,想读吗?
二、读懂例文 1指导看图。
(1)小朋友,你看杜小虎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哪些地方画得特别像呀?(2)你能看图说说自己对杜小虎的印象吗? ①说给小组的同学听。②指名说。
(3)小结:小朋友说得都很准确,他抓住了自己主要的外貌特征来画的,瞧那笑眯眯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多可爱呀!2学习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想想他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2)对照插图,再读例文。
①小朋友,我们再来看看杜小虎的自画像,从这张自画像上,你能看出杜小虎是个怎样的孩子? ②我们再来读读杜小虎的习作,他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了吗?
三、指导习作
1学生给自己画像。
2同桌互相欣赏,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练说。
(1)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画像,像杜小虎一样给同学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如果小朋友觉得你说得不像,那就要请你唱歌儿啦!(2)出示“好词语花篮”,供学生写作时选用。
活泼开朗 天真烂漫 美丽大方 愣头愣脑 憨厚 4学生练写。(1)学生写草稿。(2)指名读。(3)师生评议。(4)学生誊写。
(5)习作和画像展览。板书设计: 我的自画像
外貌特点 性格 兴趣
练习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字词句。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3读背8条成语。4学写毛笔字。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长生活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弄清本题要求。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体会字义。(5)小组汇报:根据上下文意思,谈谈朗读的感受。体会“漾”:水面轻微动荡。2第二部分。
(1)读题明确题意。
(2)自由读通、读顺句子。
(3)小组学生合作查字典,讨论选择确切的解释。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查字典、选词义方面的指导。
(4)小组交流:根据句子和字典选出合适的字义。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挎:在这里是指篮子是在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蹑:这里指小彼得踮着脚,动作很轻。3第三部分。
(1)师: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不准确的书写姿势。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出示8条成语,四人小组学生合作学习,读准成语的音。(1)小组汇报朗读。
(2)指名做小老师朗读8条成语,学生连读成语歌。
3分小组讨论这8条成语的意思。老师点拨:可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书上的插图,展开联想和想象。
4连读成语,体会意思。
5小组讨论对成语的理解,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表扬。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习“竖”的写法。指导: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悬针竖和垂露竖的运笔方法。3小组汇报。
4教师书写悬针竖,指导运笔方法。
悬针竖的写法:逆锋右上入纸,旋即右折稍按,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学生练习书写悬针竖。
5教师书写垂露竖,指导运笔方法。
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悬针竖,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注意一定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保持中正,防止歪斜。学生练习书写垂露竖。
板书设计: 练习2 高堂广厦 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曲径通幽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眼花缭乱 美不胜收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颗:口语交际 1板书: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学生自己读题目,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
(1)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小组讨论: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3)小组汇报。
(4)集体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可以开门;当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师:说得好,但与人说话时仍要注意得体,态度要十分坚决。)(5)谁能把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话连起来说一说。3练习。
(1)分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将后一种情况作为练习重点。(2)指名上台表演。
(3)讨论评析,师生共同给予指导。
二、总结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李先进
授课人: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写景的文章。有《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这组课文都是描绘祖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北大荒的秋天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北大荒秋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板书:秋天,1并出示秋天田野课件)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教学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生齐读课题。
(3)简介北大荒并出示建国前的北大荒的图片。(课件2)
2.师范读。
过渡:如今的北大荒的秋天是怎么样的呢?文中介绍了北大荒的秋天的哪些景物?请在文中画出来。
3.师相机板书:景物:天空
小河
原野。
(1)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和部分词语的解释)
(2)指名分节读课文。
过渡:北大荒的秋天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课文中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课件出示))4.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知道的?(一叶知秋)(课件出示)
5.北大荒很美!那它的美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6、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语。
(2)分析字形,指导描红。
荒:上中下结构,“亡”不能带点,与“流”比较区别。紫:上中下结构,与“紧”比较区别。比一比:荒 拨 板书:
慌
壁
碧
烧
绕
拔
教学
天空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原野
5北大荒的秋天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俗话说,一叶落而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通过昨天的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近北大荒。
二、讲读课文
1、北大荒的美在哪?(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美在 天空
小河
原野)
2、北大荒的天空怎么样?(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理解:一碧如洗(蓝天仿佛被冲洗过一样,非常亮丽。)这就是一碧如洗的天空(课件出示一碧如洗的天空)
3、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很美,到了傍晚,绮丽的晚霞更令人陶
教学
醉。(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①
西边的天上会有什么?
②
这些流云是怎样变化的?(课件流云图片)
③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你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它吗?(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等)
4、文中把多彩的流云比作什么?(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点击课件
5、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练习朗读和背诵。
6、小结:见到如此美丽的画面,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啊,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真美呀!”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抬头看见一碧如洗的天空,低头又看见什么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们看到了什么?小河给你什么印象?(显示小河图片课件)清澈见底:清而透明,能看见河底。
3、出示: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怀抱里。(课件)
作者把小河比作什么?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你能用“因为……所以……”来回答吗?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在这清澈见底的小河里,会做什么?心情怎么样?(课件)
教学
5、游览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啊,北大荒秋天的小河真美呀!)指导朗读,背诵。学习第四自然段
1、放眼望去,北大荒的原野上怎么样?什么叫热闹非凡?具体表现在哪些?(课件出示)
3、指导朗读,读出原野的热闹非凡。
4、观察第四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比喻句的作用。(像这样先围绕着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再具体说原野怎样热闹非凡的方法叫先概括后具体。)
4、这时你想说些什么?(啊,北大荒秋天的原野真美呀!)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是呀,原野上,人们的心都要燃烧起来了。让我们来看看人们的心为什么要燃烧起来?
(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收获呢?
(2)(课件显示)“大豆摇铃千里金”,这句话描写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描写出北大荒丰收的景象,告诉我们北大荒的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3、引读:你 瞧,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4、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让我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显示: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板书:景色优美 物产丰富)
教学
三、总结全文
1、课文学完了,你们觉得北大荒的秋天美吗?
2、北大荒原来是一片荒芜,没有人烟,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美丽富饶呢?
(因为这里的人们非常勤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美丽的家园。)
3、学生齐读课文
四、作业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察一下家乡的秋天,把你的收获写成一段话。
3、这篇课文写得非常美,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读给大家听,美要大家一起来分享。板书:
天空
一碧如洗 北大荒的秋天
美
小河
清澈见底
原野
热闹非凡
物产
丰富
教学 西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西湖的美。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西湖的美。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西湖的美。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课件)
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3.这么美的地方大家想去吗?老师介绍推荐大家去西湖走走看看,那
教学
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板书:西湖(课件)4.简介西湖:(课件)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课件)
2.读了课文,你仿佛看见了西湖哪些美景?(出示西湖美景图)
(指名说,并板书:山峦 湖面 湖堤 小岛 华灯)3.出示生字词(课件)
三、感受西湖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置身西湖,我们的眼里有山,有水,有景。一切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生读。
2、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指名生交流。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指导理解 “素有”、体会“天堂”。△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指导理解“明珠”。
3、请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西湖这颗镶嵌在人间天堂里的明珠的魅力展现出来吧!齐读第一段。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把文中美的句子画下来,再根据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
教学
3.朗读课文。
6西湖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下面词语。
镶嵌 掩映 悠扬 远眺 层层叠叠 荡漾 葱绿 轻柔 围绕 心旷神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西湖的哪些美景呢?(山峦 湖面 湖堤 小岛 华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数一数这一小节一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句话是写山峦的,哪句是写湖面的,并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2、指名说描写山峦的句字,并结合图片理解层层叠叠和连绵起
教学
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
3、指导朗读。体会真像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4、指名说出描写湖面的句子,并指导朗读,理解硕大和犹如。体会比喻句。能用犹如、好像、仿佛说一句话。5.课件出示白鸥掠过湖面。(课件)6.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课件)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放眼远眺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真是美如仙境。(板书:远眺)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三段。
(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
(3)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 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
(4)课件出示(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
(5)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2、出示西湖其它美景的图片,并练习说话: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
教学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月下西湖,我们又能欣赏到什么美景呢?(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1、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西湖月下图片,生谈谈感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明月东升、华灯倒影、琴声悠扬)
2、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总结;同学们,置身西湖,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5、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板书:一颗明珠。
五、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读课文,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他们留下了一首首赞美的诗。现在,让我们以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作业
教学
1、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背诵。
2、收集赞美西湖的诗句。
板书设计:
山峦 湖面 远眺 西湖 湖堤 小岛近赏 一颗明珠
华灯 琴声 夜游
7《拉萨的天空》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揭题
教学
1、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2、学生读题。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简介拉萨。(课件)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之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湛蓝、透亮)
2、学生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各自然段的内容。(课件)
(1)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2)拉萨的天空离人近;(3)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4)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蓝晶晶;(5)拉萨的天是圣地的窗帘。
3、指名分节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联系实际理解生字词。
湛蓝
宝石
掬
河畔
圣地
4、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将生字按结构分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3、学生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4、用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亮
教学
7《拉萨的天空》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拉萨的天空》,请同学们猜一猜:在藏语中,拉萨是什么意思?那湛蓝的天就是?
2.你想知道这是一扇怎样的窗帘吗?生齐读课文。
3.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________。(湛蓝、透亮、蓝晶晶)
板书:湛蓝
透亮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课文中描写拉萨天空的句子画出来。(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
5.“湛蓝”是什么意思?(非常蓝、特别蓝)
5.“透亮”的天空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出来吗?(干净,没有一点杂质)
6.湛蓝、透亮的天空像什么?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课文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课件)
7.拉萨为什么会有这么美的天空呢? 简介日光城:(课件)
拉萨海拔3658米,大气层薄而且空气密度稀,水汽含量少,加上空气中含尘量小,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十分良好,因此阳光充足,全年无雾。拉萨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照射。因此有“日光城”之称。
8.日光城的天空自然与众不同,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9.从这一自然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0.理解“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夸张说法。(课件)(1)净。你从课文的那句话感受到的?(2)洁。你从课文的那句话感受到的?
(3)地间只有湛蓝,那拉萨多单调呀。而现在,天空并不孤单,有白云、绿草的陪伴,它越发——,更加——。
11.到拉萨纯净、明洁的蓝天,你们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啊?
小结:天空真蓝啊,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那就让我们把这纯净、明洁的蓝天
教学
一起读一读吧!
12.作者也和同学们一样,来到拉萨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写出了人们的感受呢?(让人神往、紧紧吸引、不忍离开)。
13同学们,让游客神往的是(),紧紧吸引游客视线的是(),让游客不忍离开的又是什么啊?()(是拉萨天空的蓝。”)14.拉萨的天空真蓝,蓝得让人神往,它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同学们!你们的视线想离开吗?(不想)那就是蓝得——(让人神往),蓝得让你——(不忍离开)
过渡:你们看,当这湛蓝的巨大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看到了圣地气势恢弘的美,我们继续来拉,去欣赏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15.介绍布达拉宫。
小结:了布达拉宫的骄傲,成了拉萨的骄傲。这片神奇的天空今天湛蓝、透亮,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一年四季一直这样迷人。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16.是藏语中“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句子,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总结全课
1.多么湛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齐读课文)
2.引导:当我们感受到拉萨湛蓝天空的美时,当我们看到圣地气势恢
教学
弘的美时,当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就完全理解了“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了”,如果这些神往的人中有老人、孩子,有中国人、外国人,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领导、官员,请你张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他们面对此情此景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3.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四.布置作业
(1)把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3)试着背诵这一课。
(4)给拉萨的天空设计一句广告语,要突出拉萨天空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清水洗过 纯净 明洁 神往 紧紧 久久 蓝晶晶 圣地的窗帘
习作二 我的自画像
一、教学要求: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学
2、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
3、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图文结合抓住主要特点向大家介绍自己。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的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难点:写出个性特征。
二、课前准备
1、课本插图投影片。
2、例文录音。
3、用来画自画像的卡纸和小镜子。
4、好词语表。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张名片,它是干什么用的呀?对,向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介绍自己,需要名片。有个叫杜小虎的同学,就有一张特别的名片,不仅有他自己的介绍,还有自画像呢,你想去看看吗?想去认识杜小虎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己读例文,并结合图说说你对杜小虎的印象。
2、你是从图或例文的哪些地方产生这样的印象的?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3、请生全班交流。小结:图画中的小虎的外貌笑眯眯的眼睛……告诉大家他是一个爱笑的孩子。介绍中告诉大家他的爱好,知道他是个
教学
爱学习的孩子……
三、学习例文
1、图文对照,说说,杜小虎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哪些地方特别像?
2、杜小虎除了介绍自己的外貌还告诉大家什么啦?小结:介绍自己我们要向别人讲清自己的长相、年龄最重要的是要向大家讲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特点。
四、指导习作
1、学生自己对着镜子画自画像,画出自己最有特点的样子。
2、同桌互相欣赏,提出修改意见。
3、全班玩“猜猜看”的游戏。贴出自画像,猜猜他是谁?
4、学生自己练说后,拿着自己的画像,找到你最想介绍的伙伴,介绍给他听。老师提供一些可用词句。
5、学生认真誊写。
附上例文:
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我长着一对又黑又圆的大眼睛,像两个黑宝石一样,两个脸蛋儿白里透红,头发短短的。两只小巧的手儿还可以做家务呢。我有喜欢画画、看书、做手工等爱好。我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先说坏习惯吧,吃饭吃得慢,做事没有耐心,不爱动脑筋,上课不爱发言。这些都是我的坏习惯。好习惯是,不爱打架,尊敬长辈,热心帮助别人。我一定要把坏习惯改掉,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学生。
教学
练习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学习方法。
2、书写“异、齐、养”三个字中的“撇”和“竖”两个笔画。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出示:
漾: ① 水面轻微动荡。② 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5、指名说应选哪一种解释并说明原因。第二部分
我的十分钟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懂题目要求。
② 小组成员合作查字典,并选择确切的解释。③ 由组长记录下答案。
教学
2、组织学习小学汇报。
3、师引导其他学生评议。蔫性子:性格内向,不好动。挎篮子:胳膊上挂着。蹑着脚:踮着脚,动作很轻。第三部分
1、小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
1、理解成语,熟读成诵。
2、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审题。
2、我的十分钟
出示8个成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准字音,把成语读正确。
② 结合课前的预习,小组成员合作理解成语的意思。③ 组长记录下自己小组成员不理解的成语。
3、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4、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并提出以下问题全班同学交流。①每一行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八个成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5、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② 针对不同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小组内讨论。③ 小组内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表演。
教学
组织学习小组汇报。
3、师相机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集体讨论: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①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高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就要充满热情,礼貌接待。
②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陌生人,首先要询问他的身份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接着要设法核实。如果一时无法核实,而又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
5、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6、教师总结。
三、教学第六题:学写毛笔字
1、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教师书写,指导运笔方法。
① 悬针竖:逆锋右上入纸,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② 垂露竖:起笔同上,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
③ 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不要歪斜。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7-14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1-18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10-2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09-2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08-23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06-20
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13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