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精选11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1
钻研教材 促进有效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 9600÷25÷4 9600÷25×
4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9厘米
21厘米
9厘米
例2.学校合唱团99个学生,每人一套报装185元,后来再加上同等价格的指挥服装一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例3.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羽毛球12个,每筒羽毛球32元。又买了8个篮球。
1。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 25×12 =25×4×3
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元? 32×25 =8×4×25
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元? 330÷5÷
2五、加强错例分析,促进有效教学
例1:25×32×125 例2: 32×125 =25×4+8×125 =4×(8×125)=4×8×4×125 例3:463-82+18 =463-(82+18)例4:9600÷25×4 ÷(25×4)=25例5:25×(400+4)×400+4
=9600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2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理念中倡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这要求英语教师从组织教学活动入手, 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
因此, 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 采用视听法、情景模拟、情感激励及任务型教学等相结合的方法, 导入、练习、归纳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与疑问句,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交替进行, 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角色扮演, 实践体验, 合作与互助等学习方式, 来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 使枯燥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易于接受。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Unit3以“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为课题, 谈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何在各项语言实践中正确使用过去进行时态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课是Unit3的第一课时, 围绕着UFO到达时人物在做什么这一话题展开, 主要通过听说形式让学生初步学习、应用过去进行时态, 让学生能使用这一时态表述在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或状态, 从而为本单元接下来的语言教学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贴近生活实际, 易于引发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进行简单的交际与交流。在学习活动中, 通过观察图片、情景思维、俩俩对话, 角色扮演等形式, 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掌握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 学会描述过去正在发生的事情或状态,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现在进行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 特别是对要用到的一些动词, 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这样便于教学内容的突破。教材选编了富有科普意义的UFO作为话题的引入,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所以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应该能较为轻松地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大部分学生能认读、听懂、理解目标词汇和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90% 的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分层情境, 两人或多人运用过去进行时态进行对话。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情境, 采取小组合作互动的方法, 开展对过去进行时态的学习,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四)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创设新闻播报、抓凶手等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 学以致用,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 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在语言情境中使学生理解过去进行时态的意义。
(二)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使用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进行会话等语言交际行为。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歌曲欣赏 :“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
(一) 学习目标
1. To be able to read, listen and understand the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with the Past Progressive.
能够认读、听懂并理解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
2. To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past events by using the Past Progressive.
会用过去进行时态谈论过去正在发生的事件。
3. To be able to cooperate with your partners and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s..
能在小组内与同伴进行合作互助学习, 并学以致用。
(二) 新课导入
1. 图片导入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老师指着图中的UFO)
S: A UFO.
T: What’s the man doing?
S: He’s looking at the UFO standing...
T: Yesterday afternoon a UFO arrived on the earth. At that time a man was standing near it.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1: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S2: I was cleaning my room. ….
T : V e r y g o o d . T h i s c l a s s w e ’ l l l e a r n “ u n i 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First 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places.
设计意图:导入课题,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出示图片
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barber, barber shop, barber chair… (新词呈现)
T: What place is it? (依次指着图片, 让学生猜什么地方)
S: It’s a bedroom…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通过各种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新课。
(三) 图片展示
出示图片: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师指向图中人物a发问)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老师依次提问人物b-f)
T: Now imagine you are one of the persons. Talk about what you wer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with your partner.
Pair Work: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front of the library.
(同学结组谈论1a图片中的人物当UFO到达时他们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练习目标词汇和句型“当什么时候某人在哪里”。
(四) 猜一猜:
依次出示五张图片:T:What was she he doingat 9:00 yesterday morning …?
引导学生回答S: Was she he doing sth. ?
T: Yes, she was. No, she wasn’t. She wasdoing sth.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创设情境, 呈现目标语言。
(五) A flash:“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UFO arrived?”
T: What was 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复述)
S: He was…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flash, 使学生能 说出当UFO到达时flash中的人物分别正在做什么, 练习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
(六) 听录音, 排顺序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听力练习目标语言, 培养学生捕捉关键词语的能力。
(七) Pairwork
W h a t w a s h e / s h e d o i n g w h e n t h e U F O arrived?
He/ She/ was doing……..
设计意图:由学生结组谈论当UFO到达时图片中不同的人物活动, 进一步练习目标语言。
(八) News Report
昨天晚上10点钟一个不明飞行物降落在我们学校, 当时你正在哪里?在做什么?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barber shop.
A: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
B: I was cutting hair.
(活动要求:可以小组内两两对话进行展示, 也可由一人提问, 轮流回答。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 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运用过去进行时进行交流和汇报, 使学生熟练掌握重点句型。
(九) Activity: Catch the Killer
昨天夜里, 一名男子被谋杀了。张警官对此事进行了调查。但是每名嫌疑人都能说出当时他在做什么。凶手到底是谁?请你来当“一分钟警官”。
(游戏规则:请每组扮演警官的同学在一分钟内, 尽可能多地询问其它小组同学, 那时他在哪里、在做什么?无法回答或回答不符合逻辑的同学即为“凶手”。完成任务最多的警官即为“最佳警官”。被抓到的“凶手”在课后要完成警官布置的额外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在游戏中再一次复习了重点句型。
(十) Group Work: A Lifestyle Survey
请学生调查组内的其它同学上周一晚上8点分别在做什么, 然后由调查人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 进一步使用目标句型进行交流, 增进对彼此生活的了解, 让学生懂得要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十一) Summary
小组合作归纳过去进行时的用法 (过去进行时表示什么样的动作或状态, 你认为常与哪些时间状语连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 加深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印象, 让学生学会小结、反思, 知道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十二) 课堂即时性评价
每个小组准备一套题 (每人一份) , 八个小组交换题目, 当堂完成, 由出题的小组对其进行现场评价。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出最佳出题小组, 最佳完成小组, 本课最佳合作小组、明星小组各一个, 其余小组为希望小组。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十三) 布置作业
以“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现) 为题, 写一写在昨天这些不同的时刻你和家人在哪里、在做什么, 60词左右。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写作的形式使学生灵活地应用目标语言,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板书设计: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T: What was he / s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 He/ She was……..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 例如:提问、竞争、表演、游戏、调查等, 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能够在情境中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别。同时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合作、创新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这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评价的主体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
2. 针对本课所学语言点, 由学生小组互相评价。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体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乐于合作, 勇于创新的精神, 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 评价方法:
1. 观察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4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使得结果不变,并后面写出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1)45×32=32×____()
(2)69+53+47=____+(____+____)?()
(3)43+55+57+45=(43+____)+(55+____)()
(4)103×42=____×42+____×42()
(5)61×43+57×61=61×(____+____)?()
2、a×6+6×15=×(+)。
3、计算(23×125)×8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算(),这样计算是根据()。
4、一套校服,上衣59元,裤子41元,购买2套,一共需要()元。
5、在□里填上“>”“<”或“=”。
12×6+6×28□6×12+28?40×15□16×40
125×8×25×4□125×8+25×4197-37+63□197―37―6
3200÷4×5□200÷(4×5)1200÷4÷6□1200÷2
4二、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6分)
1、125×8×9=125×8+9…………………………………()
2、125×16=125×8×2……………………………………()
3、134-75+25=134-(75+25)……………………………()
4、25×(4+40+400)=25×4+25×40+25×400……………()
5、1250÷(25×5)=1250÷25×5………………………()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测试题 篇5
一、判断题1. 小数都比1小. ( )
2. 小林身高是11.4米. ( )
3. 0.14读作:零点十四 ( )
4. 0.1是1的十分之一, 是0.01的10倍. ( )
5. 把6写成两位小数是0.06. ( )
二、填空题
1. 比较大小.1.75□1.745
2. 比较大小.1.5□1.50
3. 比较大小.0.07□0.70
4. 比较大小.0.46□0.464
5. 比较大小.4.020□4.002
6. 比较大小.15.08□16
7. 在小数的( )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 )不变.
8. 0.48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 )个百分之一.
9.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9分=( )
10. 1里面有( )个0.1, 0.1里面有( )个0.001.
11. 4个十分之一, 九个百分之一, 组成的数是( ), 它的计数单位是
( ).
12. 化简下面小数.
0.090=( ) 0.750米=( )
13. 化简下面小数.
0.30=( ) 1.350=( )
14. 化简下面小数.
140.00元=( ) 0.2400=( )
15. 与5.7相邻的两个整数分别是( ), ( ).
16. 零点二零五, 写作 ), 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17. 2.508读作: ( ), 这个小数四舍五入到百分位约是( )
18. 写出大于5, 小于6的一位小数两个是( ), ( ).
19. 150公顷=( )平方千米
20. 3.45这个数中, 3在( )位上, 表示( )个( ), 4在( )位上,表示( )个( ), 5在( )位上, 表示( )个( ).
21. 0.65元=( )角( )分
22. 3.6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23. 800千克=( )吨 1米3分米=( )米
24. 2.05千米=( )千米( )米
25. 改写成两位小数.
4米3分米=( )米 1米2分米5厘米=( )米
26. 改写成两位小数.
1千克250克=( )千克4元零五分=( )元
27.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8分米7厘米 6厘米5毫米
28.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9元=( )元 7角=( )元
29.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
3元2角4分 7角6分
30.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1米的( ), 写成分数是( ), 写成小数是( )米;取其中的7份, 写成分数是( )米,写成小数是( )米.
31. 把下面各数从小到大排列.
0.7 0.701 0.71 1.7 0.711 7.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口算题
1. 2.51×10= 2. 148.3÷100= 3. 4.03÷10=
4. 7.5×100= 5. 0.034×1000= 6. 5÷1000=
7. 45.2×100= 8. 45.2÷100=
五、判断题
1. 两个数相除,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
2. 3个十和7个百分之一组成30.07. ( )
3. 千分之一大于百分之一. ( )
4.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的值就扩大20倍. ( )
5. 去掉小数点后面的零, 小数的大小不变. ( )
六、填空题(
1. 105分=( )元
2. 把465900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
3. 把99500000元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 ).
4. 在0.64和0.644这两个数中, 比较大的数是( ).
5. 0.8元=( )分
6. 0.04米=( )厘米
7. 0.09吨=( )千克
8. 9.3千克=( )克
9. 4.05千米=( )米
10. 30千克=( )吨
11. 18平方分米=( )平方米
12. 1.2平方米=( )平方分米
13. 9吨25千克=( )吨=( )千克
14. 6千米140米=( )千米=( )米
15. 在括号里填上“×”或“÷”和适当的整数.
16.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或文字.
把0.43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_倍是430.
17.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或文字.
把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倍是0.01.
18.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或文字.
把1.7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倍是172.
19. 0.924是由( )个十分之一, ( )个百分之一, ( )个千分之一组成 的, 它共有( )个0.0001.
20. 求下面小数的近似值.
5.074(保留一位小数)≈________
21. 207厘米=( )米
22. 6.8里有( )个0.1, 有( )个0.01.
23. 0.05去掉小数点是( ), 比原来扩大( )倍.
24. 21.363(精确到百分位)≈________
25. 2.0476(保留三位小数)≈________
26.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 )里填上“×”或“÷”和适当的整数.
27.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8.百位的2是百分位上2的( )倍.
29.甲乙两数的差是3.6,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和甲数相等,甲数是( )
30. 6元3角5分=( )元=( )角=( )分
31.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3.8=( ) 6=( ) 4.0900=( )
32. 0.7的计数单位是( ), 有( )个这样的单位, 写成以百分之一为单位的数是( ).
33.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99=( ) 5.8400=( ) 2.05=( )
34. 大于6, 小于7的小数有( )个, 写出其中的两个是( ), ( ).
35. 把下列各数从大到小排列.
6.6 0.66 6.06 6.606 6.06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比较大小.
60.60□60.6 0.43元□0.34元
37. 比较大小.
9.33千克□9.356千克 75.75□75.07
38. 比较大小.1.4米□1.399米0.99□1.01
一、填空
1.10个0.1是( ),100个0.01是( ).
2.0.23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一个数由8个一,4个十分之一,6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是( ).
4.0.089扩大( )倍是8.9;0.73缩小10倍是( ).
5.9.38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6.把268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
7.把369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亿,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亿.
8.不改变数的大小,把105.300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
二、判断1.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 ( )
2.把一个数扩大10倍后是0.9,原来这个数是9.( )
3.8.5和8.5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 )
4.根据小数的性质,80.600可以写作8.6. ( )
5.小数点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
6.整数比小数大. ( )
三、直接写得数(6分)
0.55×10= 0.375÷10= 4.05×100=
10.04×1000= 0.03×10= 2.01×1000=
7×59÷100= 0.7÷1000= 7.8×100=
4.5÷100= 0.516×100= 7.05×100=
四、读出下面各小数
(1)0.8 (2)10.4
(3)24.05 (4)0.04
五、写出下面各数
(1)十五点零八 (2)二百点九三 (3)零点零七五
六、改变计数单位写数(26分)
(1)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6分)
0.800=( ) 20=( ) 8.530=( )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2分)
2075千克=( )吨( )千克
2米9分米=( )米
0.85米=( )分米=( )厘米=)分米( )厘米
4米2厘米3毫米=( )厘米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或“万”作单位的数(8分)
684900=( )万 720300900=( )亿
67万=( )亿 10万=( )亿
七、化简下面的小数(12分)
(1)8.9060= (2)203.4600= (3)0.0074000= (4)0.807060=
(5)6.060600= (6)9.400000=
八、比较小数的大小(12分)
(1)0.87○0.870 (2)8.09○8.9 (3)7.65○6.75
(4)2.99○3 (5)7.009○7.09 (6)8.5○8.487
九、应用题(12分,每题3分)
1.100千克稻谷可碾米75千克,1千克稻谷可碾米多少千克?
2.1千克黄豆可出油0.38千克,100千克黄豆可出油多少千克?1000千克黄豆呢?
3.张老师用43.20元买了10支钢笔,每支钢笔多少元?买100支这样的钢笔应付多少元?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6
1.10个0.1是( ),100个0.01是( ).
2.0.23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一个数由8个一,4个十分之一,6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是( ).
4.0.089扩大( )倍是8.9;0.73缩小10倍是( ).
5.9.38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6.把268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
7.把369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亿,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亿.
8.不改变数的大小,把105.300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
二、判断1.小数部分的位是十分位. ( )
2.把一个数扩大10倍后是0.9,原来这个数是9.( )
3.8.5和8.5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 )
4.根据小数的性质,80.600可以写作8.6. ( )
5.小数点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
6.整数比小数大. ( )
三、直接写得数(6分)
0.55×10= 0.375÷10= 4.05×100=
10.04×1000= 0.03×10= 2.01×1000=
7×59÷100= 0.7÷1000= 7.8×100=
4.5÷100=0.516×100= 7.05×100=
四、读出下面各小数
(1)0.8 (2)10.4
(3)24.05 (4)0.04
五、写出下面各数
(1)十五点零八 (2)二百点九三 (3)零点零七五
六、改变计数单位写数(26分)
(1)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6分)
0.800=( ) 20=( ) 8.530=( )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2分)
2075千克=( )吨( )千克
2米9分米=( )米
0.85米=( )分米=( )厘米=)分米( )厘米
4米2厘米3毫米=( )厘米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或“万”作单位的数(8分)
684900=( )万 720300900=( )亿
67万=( )亿 10万=( )亿
七、化简下面的小数(12分)
(1)8.9060= (2)203.4600= (3)0.0074000=
(4)0.807060=
(5)6.060600= (6)9.400000=
八、比较小数的大小(12分)
(1)0.87○0.870 (2)8.09○8.9 (3)7.65○6.75
(4)2.99○3 (5)7.009○7.09 (6)8.5○8.487
九、应用题(12分,每题3分)
1.100千克稻谷可碾米75千克,1千克稻谷可碾米多少千克?
2.1千克黄豆可出油0.38千克,100千克黄豆可出油多少千克?1000千克黄豆呢?
3.张老师用43.20元买了10支钢笔,每支钢笔多少元?买100支这样的钢笔应付多少元?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7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8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汉字。(18分)
二、火眼金睛选一选。
1. 在正确的字音或生字下划横线。(6分)
羊圈(quān juàn) 笼(lǒnɡ lónɡ)罩 和谐(xié xéi)
蔚为(状 壮)观悠然自(的 得)变(画 化)多端
2. 为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入括号中。(2分)
辟:①开辟,从无到有地开发建设;②驳斥,排除;③透彻。
(1)王老师语言精辟,深得学生爱戴。( )
(2)搜救队员开辟出一条通道,迅速展开营救。( )
3.选择合适的词填空。(3分)
决心决定决断
(1)小明( )把零花钱捐给灾区。
(2)究竟该选哪个地址建学校,应该让教育部门( )。
(3)小猪改掉了坏毛病,( )做个让大家喜欢的孩子。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10分)
辽( )无( ) ( )死( )生 ( )( )益彰
( )( )壮观山外( )( )( )死( )伤
(1)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的折磨。
(2)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的景象。
(3)这次比赛,我输得心服口服,它让我知道了 的道理。
(4)清明时节,想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的革命先烈,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四、句子长廊。(10分)
1. 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礼花()绽放。(将句子写具体)
2. 球员手中的一只球牵动着千千万万颗心。
改成“被”字句:
3. 山泉叮叮咚咚地流向远方,一群群鱼儿在泉水里游着。
改写成拟人句(至少改两处):
4. 句子细体会。
(1)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
最能体现火种的重要和盗火的不易的词是。这个词的意思是 。
(2)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这句话突出了普罗米修斯的高贵品质。
5.听了我的话,妹妹七嘴八舌地嚷起来。(修改病句,在原句上改。)
五、口语会表达。
1. 从这幅漫画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2分)
2. 看了这幅漫画,你有哪些想法?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2分)
六、多阅读,多积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桂花雨》节选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1.从“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中我们体会到了 。(2分)
2.用“”画出表达“我”心情的句子。(1分)
3.桂花纷纷下落时,还会像什么呢?(2分)
(二)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拉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草丛里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 大自然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仔细地读读课文,你能在文中找到许多表示声音的词。请任选五个认真抄写下来。(5分)
、、、、
2.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课文中的这句话来写的,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4分)
3. 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2分)
4. 读完这篇课文,你同作者一块儿走进大自然,感受美妙的声音,你有什么新的发现?(3分)
七、快乐写话。(28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9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分)24的所有因数:_______,50以内7的所有倍数:_______。
2.(1分)在8×9=72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在56÷7=8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
3.(1分)先估算,再计算.
311×28≈_______
311×28=_______
4.(1分)一个数既是19的倍数,又是19的因数,这个数是_______.
5.(1分)一个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32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_______。
6.(1分)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二位数的积是_______,差是_______。
7.(1分)365的17倍是_______,185是5的_______倍。
8.(1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_______×_______=3600
_______×_______=4200
9.(1分)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行驶了125千米,12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25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
10.(1分)校园里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20米,宽50米,这个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沿着花圃边沿走一圈,大约是_______米。
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分)4÷8=0.5,所以0.5是4的因数。
12.(1分)如果10÷2=5,2和5是因数,10是2和5的倍数.()
13.(1分)450×20的积的末尾有2个零。()
14.(1分)两个数相乘,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15.(1分)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50米/分,求2小时行了多少米,列式为250×2。()
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分)一份稿件有800个字,吴老师每分钟打105个,7分钟能打完这份稿件吗?()
A
.能
B
.不能
C
.不能确定
17.(1分)一个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24的倍数,这个数是()。
A
.12
B
.24
C
.48
18.(1分)下面()的积可以根据“16×20=320”的积直接写出来。
A
.160×20
B
.20×19
C
.12×60
19.(1分)一个乘数缩小1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它们的积()。
A
.不变
B
.变小
C
.无法确定
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分)直接写得数。
60×90=
500×80=
600÷30=
20×34=
13×600=
75-18=
70-30=
8000-300=
120÷3=
45×20=
210×4=
70×200=
25×100=
75÷3=
125×8=
300×40=
21.(1分)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34×910=
②※337×50=
③800×64=
④※59×42=
⑤308×21=
⑥993×19=
22.(4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700+900÷15×6
(2)490÷[210÷(750÷25)]
(3)4×7×250
(4)125×45-45×25
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23.(1分)挖一条长1500米的引水渠,水渠横断面是一个梯形,面积是2.7平方米.
已知水渠上口宽2.4米,渠底宽1.2米,求水渠深.
已知每人每天挖土2.5立方米,计划20天完成,每天应安排多少人参加挖水渠?
24.(1分)某超市购进雪碧和可乐两种饮料各28箱,可乐每箱54元,雪碧每箱46元,一共应付多少元?
25.(1分)一列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50千米,一列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95千米。它们分别行使20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
26.(1分)王爷爷家的蔬菜丰收了!王爷爷把一车蔬菜送到了菜市场,去时的速度是520米/分,用了15分钟送到。你知道王爷爷从家到菜市场有多远吗?
27.(1分)一种篮球运动服的单价是150元/套,学校买了22套这样的运动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8.(1分)青青水果超市上半月卖出750筐苹果,下半月卖出、550筐苹果,每筐苹果重27千克。青青水果超市这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千克苹果?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12-1、13-1、14-1、15-1、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17-1、18-1、19-1、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21-1、22-1、22-2、22-3、22-4、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10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
xún luó
wén zhānɡ
yù liào
zì háo
fú lǔ
pò liè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7分)
1给汉字归归类。(2分)
诉 识 触 自 少 次
平舌音:____ 翘舌音:____
2解释下列诗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4分)
门泊东吴万里船。____
(2)疑是银河落九天。____
3给多音字“挨”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áiāi
(1)朱德总司令挨()着藏民们坐了下来。
(2)藏民们在山洞里挨()了一天又一天,得知这一消息后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
4给“冒”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冒:①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 ②冒充; ③向外透,往上升。
(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
(2)我们要严厉打击那些假冒伪劣产品,不让它们坑害消费者。()
5选字填空。(3分)
影影绰绰 平平展展 干干净净
(1)当他们看到红军把院子打扫得_____、土地整治得的时候_____,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2)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_____蹲着一只老虎。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4分)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_____;二是指要把红军真心帮助藏胞的精神永远_____。
四、读句子,选择正确的说法写在括号里。(2分)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A“我”穿着白衣服,变成了一朵荷花,站在阳光里。
B“我”就是一朵荷花,正站在阳光里。
C看着这一池美丽的荷花,“我”深深地陶醉了,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娇艳的荷花,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10分)
1把下面的句子改一改,使意思不变。(4分)
我抓住了一只小海星。
_____把。_____
_____被。_____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6分)
(1)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_____
(2)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_____
六、课内阅读。(10分)
(一)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_____。蜻蜓飞过来,_____。小鱼在脚下游过,_____。
1把横线上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2面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我们深深陶醉了。在这个美妙的境界里,如果我是画家,我会_____;如果我是歌唱家,我会_____;如果我是诗人,我会_____。(3分)
3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呢?展开想象写一写。(4分)
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这句话中的“他们”指,“我们”指_____。藏胞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是_____。 (4分,前两空每空1分,第三个空2分)
2一位小姑娘竟然能成为大作家萧伯纳的老师,难道是她有出众的才华吗?请你好好想想小姑娘能成为大作家老师的原因,试着给大家分析一下。你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萧伯纳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2分)
_____
3默写古诗《塞下曲》并填空。(4分+2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
诗中的“将军”指的是_____。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位_____的将军。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4分)
爱读书的孩子最美丽
“爱读书的孩子是最有出息的孩子。”爸爸妈妈常常这样叮嘱我。古今中外,哪一个取得成就的人不爱读书?是读书让他们对这个世界,甚至对这茫茫宇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是读书让他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走上成功的道路。读书就是他们求知的动力,是他们通往成功的铺路石。
“爱读书的孩子是最富有的孩子。”我的语文老师最爱这样说。书能让我们悟出很多道理,受到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读书就是获得人生财富的一个途径。
“爱读书的孩子是最美丽的孩子。”我和小伙伴们都这么说。通过《爱的教育》,我知道了爱是伟大的,爱是美好的,爱能融化一切。《一个小学生的美丽人生》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是平淡无奇的,我们应该用心、用爱创造出自己的精彩。
一(段段 篇篇 句句)动人的话,一(段段 篇篇 句句)哲理的片段,一(段段 篇篇 句句)优美的文章,洗涤了我的心,使我变成心灵纯洁的人。
书就像海浪,每一个浪的背后都蕴藏着无价之宝,就让我们一起来挖掘这些宝藏吧!
1 读短文填空。(3分)
爸爸妈妈说:“爱读书的孩子_____。”语文老师说:“爱读书的孩子_____。”我和小伙伴们说:“爱读书的孩子_____。”
2用对勾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3分)
3你爱读书吗?请用简短的几句话向大家推荐你喜欢的一本书。(4分)
_______
4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收获?(4分)
_______
九、我是小作家。(25分)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一些人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奉献出真诚之心,我们应当向他们表示感谢。现在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你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篇11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01-17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0-28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06-02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05-14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05-14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例7教学反思05-24
五年级下册数学四单元10-22
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训练11-25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检测试题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