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解决策略

2024-07-26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策略(精选7篇)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策略 篇1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听解决问题两课例有感听了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和曹思思老师的《可能性》两节课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思思老师以同学们喜欢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为主线,带领学生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数学和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一课,以游戏为主线,通过四个游戏让学生在很积极的状态下掌握了取中、对应、列举、转换和估算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并无这样的课例,这是教者自创的教材,足以看出教者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是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 1

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我思考着: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

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策略 篇2

因此,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获得题目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解题能力, 能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掌握解题策略, 才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不管遇到什么难题, 都能得心应手, 迎刃而解。下面就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 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数学情境, 既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 让原来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现在的教材借助学生身边大量解决问题的资源, 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 提供了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教学时,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选择适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提取,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理清思路, 弄清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 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个难点。面对一道道变化多端的数学题,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找到突破口, 打开解题思路呢?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解题的思路, 逐层探索,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1. 重视审题能力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现在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审题习惯不是很好, 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审题能力和审题习惯不是一个星期和一个学期就能养成的, 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在训练时, 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 要学生知道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 即已知条件是什么, 求什么问题。此外, 还要学生知道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我们教师平时也出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让学生训练, 学生在训练中出现错误, 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常见的数学思想。

到了小学高年级, 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 并将其上升为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就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它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 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学生只有学会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书本的知识、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数学能力。像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面积计算问题, 学生如果掌握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解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

三、对学生进行开放题训练, 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训练, 让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将数学、语文、科学等学科综合起来, 通过丰富多彩的开放题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 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题目, 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正确的评价

评价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求出答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评价, 让学生进一步提示数学问题的本质,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评价一直是教师单方面进行, 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学生本人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家长与学生之间评价。这样多元的评价, 才能激励学生在不断地评价中得到发展。

解决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策略 例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29-01

解决问题,顾名思义,就是旧教材里常说的“应用题”。对小学生而言,虽然接触的多数解决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于年幼的学生而言,由于逻辑思维和辨别能力的不够完善,导致对题型的分析能力和做题技巧不够成熟,往往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经验,来探讨其《解决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仅供同仁参考。

一、读懂题目是掌握解决问题的前提

众所周知,读题的目的就是读懂题意,找出相应的“已知”和“未知”来解决问题。但在课堂运作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虽然他们也在读题,但其根本注意力不在题目上,而其天马行空,敷衍了事。不能读懂题目,就无法找到相关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从而也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题策略。

二、不能死记硬背,该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时受教,终身受益,是学习本领的基本要旨。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之、用之,这样才学懂了所学知识的要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部分学生,如果讲解的题目内容与习题的内容完全吻合,他们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否则则反之。对于这样的学生,其实他们并没有弄懂题目的含义,只是采取一种猜测、遐想的推理方式求得准确的结果。老实说,即便他们做对了,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未曾剖析透彻。

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才弄懂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其个人而言,真乃受用终生。

从一些例题中,我们不难发现,用好各种不同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很好地解决应用题中常出现的一般问题。多数学生之所以对解决应用题感到茫然,是因为缺少寻根问题的好习惯。当然,这些好的解题习惯,并非在于一朝一夕,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努力。有了一定的基础,解决应用题的疑难问题,也并非难事。

三、遇题要处处冷静,切莫操之过急,影响解题的思路

古人有云:“欲速则不达。”此话不假。对于一名求知者而言,更应该知道此话的分量。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极易操之过急,结果未能把基础的知识掌握透彻而反受其害,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甲、乙两辆车从相距32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6小时后在途中相遇,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4/5。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碰到此题时,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时间、速度以及路程之间相关的等量关系。但由于未曾解读“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4/5”这句此题中关键的等量关系,结果不知从何下手,更不要说如何去解决了。

如果面对此题,心儿平静下来,冷静地对之,不难发现解决此题的一般过程,那就是:甲车行的路程+乙车行的路程=324千米。又因为:甲车行的路程=甲车的速度×6,乙车的路程=乙车的速度×6,这样就能确定二者之间的等量关系了。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则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而得出方程:4/5X×6+6X=324。

当然,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等量是根据题意而定。因此,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以上题为例,我们也可以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相遇路程列方程为:(4/5X+X)×6=324。最终能够求出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冷静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缺少冷静的态度凡事都无法做好。我在从事五年级数学教学时,把“鸡兔同笼”应用题讲解给在座的众生,并加以强化练习。当我把此题展现在屏幕上,并要求学生去解题时,发现多数学生束手无措而又惊慌失措。甚至,每当多数学生遇到比较繁琐的题目时,由于惧怕而表现出不知所措的表情。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策略 篇4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作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不再是固定的题型,而是灵活富有挑战的,进行创造性思考去探索和解决。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也有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通过数学模型,求解,假设,推理的实际问题。而对新问题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呢?运用知识和体现数学在世界周围的力量,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具有指导性,灵活性,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策略形式多种多样的,有:选择一种运算,发现一个模式,制作图表,画线段比例分析,画图和列表,猜测,假设,逻辑推理,逆向反推,检查和修正等等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发展和运用好的同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有方向,有条理,达到的效果更好。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一:实际操作一知识迁移:实际操作就是通过学生的割一割,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等,对事物进行调整理顺,直到发现正确的答案。所谓知识迁移:就是把看起来比较抽象复杂的,没有现成计算方法的,通过发现的方法将新的知识转移到学过的知识上去,从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来。如数学第九册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就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要学的知识化成旧的知识。如将将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让学生通过各种的操作,推理获得新知识,感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二:推理策略的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1.所谓逻辑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要求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和推理,而不是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这类题和我们学过的数学题不同,没有数字和图形,也不用我们的数学方法,而根据已知条件,分析推理得出答案。

2、演绎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同个命题获得一个命题的思维形式。每个推理都是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在推理中用来得出一个命题或几个命题是推理策略的前提,得出的那个命题是推出的结论。

策略三:化简问题和从问题找条件

1.问题的策略:如想想用什么方法算出圆木的总根数。从图中可以看到将问题化简为一层有2根,2层有3根„..即总根数为2+3+4+5„..这一步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看来比较复杂又是比较简单.但是得出结论后回想如求n层的和又如何呢?这个问题又变得复杂了,想想能不能改变考虑一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还可以借助以前的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的方法求.将上下底的长度总和改变为只数,高改变为层数去考虑,便实际从中得出等差数列求和,和高斯求和的原理.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中得到创新.这样先尝试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再将解决简单的问题类推到复杂中去,也将最终的目标分解为比较简单的阶段目标策略.有很多问题看起来很麻烦,但化简后就不同了.2.从问题中找条件去解决的策略.如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180米,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米,实际用多少天完成?

在解答这类型题目时必须要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知道什么?后确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找出相应的解题策略。当然策略是多样的下面我就介绍其中一个,从问题中找条件的解题策略:这道题的问题是“实际用多少天完成”。

一条公路的长度(工作总量)÷实际每天修的米数(工作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策略 篇5

青岛版教材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从众多信息中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问题解决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91页,比一比哪个同学赢了?先让学生找出3个运动员各投了几个沙包?掉外面几个?用相应的个数减去掉在外面的个数就是投中的个数。需要学生整理每个运动员投的、未投中的个数。同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如列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合理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本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老师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问题,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我们在课堂上可通过动手操作,“18瓶酸奶平均分给几个人?”先让学生知道必须知道每个人可以2、3、4„„9瓶,再利用圆形纸片让学生摆一摆,看看分的过程,可以分给几个人还余下几瓶,紧接着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能力。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研究 篇6

首先, 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数学问题的大致思路和方向, 然后才能对题意有更好的理解。其次, 我们要做出解题的设想, 继而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检验上述设想。数学由于它自身的学科特性, 其抽象性、逻辑性和概括性等理性思维模式使得很多学生难以接受和适应, 使得众多学生数学学不好, 成绩下滑, 但是依然继续痛苦地学习数学,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本文旨在说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并对开展“问题解决”的教学形式提出具体的方法。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形式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老师是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随着时间的推移, 小学数学的课堂越来越沉闷无味, 老师的教学激情慢慢在减退,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早已荡然无存。“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更加重视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以及通过与他人讨论最终得出答案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的不断推广, 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 通过具体例题进行分析

(1) 关注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这样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还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和估计能力, 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 发展自己进行判断的能力。

(2) 通过结论开放性问题以及设计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体制。在新的教育模式下, 老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由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再由老师去正面引导学生, 最终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小学数学特有的特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善于思考, 找出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3) 通过启迪式的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所有的学习阶段中, 我们可以认为小学是最重要的, 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 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仅可以培养出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 应该是自主、独立地完成, 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 应该具体表现在引导、启迪思维以及创设情境等方向。例如, “有甲乙两杯盐水, 甲杯中装有浓度46%的盐水100克, 乙杯中装有浓度为23.5%的盐水200克, 现将甲杯的1/2倒进乙杯混合均匀后将乙杯的1/5倒进甲杯, 混合后再将甲杯的1/4倒进乙杯, 再混合后将乙杯的1/9倒回甲杯, 求此时甲杯的溶液浓度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是通过预设的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 老师应该有一定的启迪式思维。提出问题时, 不仅是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概括, 而且还有利于改善老师枯燥无味的总结, 提高学生学习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思考

对于学生自身来讲, 学习数学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掌握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或学习到数学的一些技巧, 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创建以及发现新的知识, 也就是说能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学习内容。小学生在自身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对他们来说很有创意、有兴趣并且是新鲜的东西, 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 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也渐渐培养起来。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学生在学习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 其实也算是在学习一些创造性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累积过程。我们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正好相反, 教师必须把学生的解题活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之下, 而这种所谓的合理性则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按照他们自身的主动发挥精神, 这样更加有利于让学生巧妙地发现解题思路的程序, 并更好地进行解题活动,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情感、爱好以及学习兴趣等的发展, 利于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讨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有利于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浅谈一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表明: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设计一个学生熟悉、能够理解并且一目了然的教学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问题是激起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首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其次,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

二、因材施教,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着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师应充分鼓励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理解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如,针对性格内向偏静的学生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问题的探讨中,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应注重对他们的启发和诱导,激发和维持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解决问题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价值。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长足发展。

上一篇:热门唯美感恩节祝福感言90句下一篇:2011 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工作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