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24-07-14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共12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1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从目前各地的调查结果来看, 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达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存在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因素。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有不少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的一个部分, 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只要加强德育就可以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尽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开展的, 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学生观、内容、目的、原则、方法等方面不同。诚然,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某些心理素质发展水平联系密切, 但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 无论从问题的性质、内容, 还是从产生源上看都不是一类问题。在新的形势下, 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思想问题可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仅靠传统的学校德育是解决不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完善其人格, 这就要突出心理教育特点, 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在学校教书育人的统一活动中, 它们要互相配合, 互为借鉴与提高, 同时又要各有侧重, 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可收到更好的效果。还有不少学校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 由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学校占大多数, 他们一般只进行过非常简短的培训或根本没有培训过, 不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理解非常浅,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 而且由于他们往往都有非常丰富的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经验, 这些经验所造成的思维定势, 易使他们在工作中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 分不清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由于这些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平时不大关心性格内向、情绪失调的学生, 往往把有些学生的孤独感和好静说成是脱离集体、把学生的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学生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等。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人际适应、个性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过分保护型。表现为父母为子女代劳生活中的一切事情, 帮助他们解决一切难题, 其本质就是溺爱。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形成懦弱、依赖与无能的个性心理特征, 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 使他们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 智力发展受到限制。二是过分干涉型。表现为父母过分限制子女的言行, 画框框、定调子。子女只能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做事没主见。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 也缺乏创造能力。三是严厉惩罚型。这类教育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家长教育子女的态度生硬, 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常挖苦责备, 甚至打骂孩子, 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 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变得性格压抑, 心理自卑, 遇事唯唯诺诺, 缺乏独立能力, 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2. 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重分数轻能力, 重智育轻心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评价学生, 社会衡量学校, 理论上是关注全面发展, 实质上还是重视考试分数。这种局面使学生疲于应付, 心理极度紧张, 导致他们用脑过度, 皮层机能降低, 影响了学习效率;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持续下降甚至丧失, 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 当这些不良情绪体验长期持续下去, 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 现代传媒信息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发达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现代传媒信息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电影、电视中对武打暴力行为的渲染, 容易使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的学生去模仿、学习, 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误导作用, 使其冲动性倾向以不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另外, 一些地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 对未成年学生开放, 一些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 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看。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一切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和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 而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素质培养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专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项活动, 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具有专门目的的特别教育, 它包括了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首先在于发展, 是一个向前的过程, 是针对于每一名学生的, 而不是单纯针对某些有“问题”的个体采取补救措施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发展性的目标, 但矫正与预防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也不能一概否定。和发展性目标相比, 预防与矫正目标显得相对次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对策

1.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成长。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 许多父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 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有失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等。要改变这种现状, 学生的父母需要接受一定的再教育, 如:通过举办家长学校, 使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正确认识和处理父母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 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 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2. 转变教育观念, 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前,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学校往往会因为片面强调升学率和智力发展, 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 从而造成他们的焦虑、紧张、敏感、恐怖、脆弱等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及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 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成才观, 把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全面地考察学生, 要认识到分数只不过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之一, 某一次或几次考试没考好, 并不表明学生的学习就一定不好, 更不代表学生的智力或品行存在问题;应从学生全面发展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角度, 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各方面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享受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3. 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行为科学的研究也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 而高于“期望值”的表扬、鼓励、肯定, 就等于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树立自信心。学生的自我否定, 对自己能力、价值缺乏信心的自卑或自责心理常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体验, 自尊得不到满足, 从而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学校及教师应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 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 增强其信心。学校和教师还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及各种表现, 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志趣, 多采取积极的鼓励和引导措施, 为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学校可适当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吃苦”甚至是受挫折的机会, 让他们学会在劣境中求生存和发展, 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克服困难、诚信、乐于与别人交往、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等优良品质。

4. 根据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 交往与活动范围的扩大, 个体独立性已非常明显, 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甚至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当社会评价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时, 便产生了肯定的自尊感,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追求更高的社会与群体需要。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够稳定与准确, 一旦在学习与人际交往中受挫, 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内疚、紧张等情绪症状。学校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 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贯穿心理教育的思想, 通过游戏、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的形式,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殷炳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宋宁, 陈世锦, 潘月俊等.儿童心理解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张文英.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教学与管理, 2003 (3) .

[4]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2

韩爱琼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魄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而我们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事例:我班里大多数是农村学生,我上课时,一个男同学和前桌发生了小纠纷,动手打了同桌。我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批评了他几句。可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理直气壮地质问我:“凭什么说我?你再说,我打死你!”更离谱的是竟然从座位上起来拿了一根木棍朝我走来„„我上前制止,他竟然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我安慰了他很长时间,他才停止哭闹。

分析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我做过小调查:你长大了做什么?孩子们大多回答是:将来赚很多钱;长大了做老板等等。对于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我们不能完全地否定。但对一些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的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思,不能不产生忧虑。

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挫折,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还有部分学生有以下心理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作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不得不思索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

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影响。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一部分家庭相当贫困,因此家庭教育,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心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

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

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在家备受父母、祖父母等几辈人的呵护,几乎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同时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新闻媒体、网络世界对当今的农村小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4、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

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虽然正常的居多,但有问题者所占的比例也不少。因此不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德育的教育现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

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二、提高认识,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

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大多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使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三、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

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此外,在德育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师生讨论、热线电话、举办各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心理问题调查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问题 健康 对策 人生观

我们国家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从90年代开始,开始不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多次经过专家呼吁和尝试,才有所发展。目前已经深入推进。取得了一定效果,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但是局部地区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有人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夸大其词,没有那么严重。

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其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加之当代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身心脆弱,正值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我们大人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源自于社会的压力、学习的压力。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采取专业的疏导。在美国对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值得我们去借鉴。不仅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五年以上的从业经验。而我们国家在小学设置上并没有专职的心理教育老师。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1.过分注重应试教育,课程单一。应试教育在我们国家根深蒂固,老师授课都是按照书本的既定内容,往往忽视心理教育,考试、作业繁重,对学生疏导少,客观上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不良情绪反应也以说教为主。长此以往影响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探索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不受传统教育束缚,建立适合学校校园的健康心理教育模式。

根据课程设置合理设置心理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我教育,必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到达科学育人的目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跟进的过程,不能单凭几节课,几个讲座就能达到目的。当今的小学生心态极为复杂,教学过程难度可想而知。课程设计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多些感悟和体会。在课堂上采取正确的疏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自己讨论、个人展示、游戏、表演、运动会等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

2.小学生惯性的养成。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好的习惯可以带来好的结果,而坏的习惯只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在许多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由于有一些坏的习惯在作怪。

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时完全凭情绪。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上课时忘带课本和学习用具,作业经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上课时经常精神溜号,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自习课时常沉迷于空想,或者东翻西看,浪费时间。过于害羞,虽然学习上有许多没有搞懂的问题,但也不敢问老师。作业本发到手里,虽然上面有许多老师的订正,可很少往心里去;学习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洞的过程。

3.依赖班主任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存,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学生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学会忍受一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复杂的环境,是一门新课程,客观上对老师要求很高。甚至比语数外教学都难,必须针对固有的课程制定专门的长期计划,放在突出的位置。有的学校老师年龄偏大教学结构单一,小学生心理教育程度认识不高,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被平时被应试教育牵制, 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形成不了科学性、规范性、长期性的系统教育。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制定适合的教育方针,减轻老师和学生的应试压力,对老师采取定期的培训,学校针对学生多搞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被拿来与他人比较而感觉不舒服。只不过,有的人可能只是感觉不舒服,但有心理专家却表示,“别人家的孩子”甚至会诱发个别孩子的心理问题。每个孩子身边都不可避免地有众多“别人家的孩子”,但如何正确对待他们却是所有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看到学生的优点,多注意他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别将学习成绩看得太过重要,也要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如果孩子有缺点,就鼓励他战胜缺点,而不是将“别人的优点”这个“大盐块”撒在孩子的缺点这个“伤口”上,否则他也许会因此而放弃继续努力,进而变得自暴自弃。比如,我听说你的同桌数学成绩不错,你也完全可以从他那里‘偷师’嘛,互相学习学习还能增进同学情谊呢!”这样的说法就摆脱了“比较”的影子,既让孩子看到了自身的实力,同时也提醒了他自己的缺陷。

浅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4

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远远大于素质教育, 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向及关乎其以后的就业。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在学校, 我们作为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活动, 对于情况比较突出者, 进行善意的交流, 加强引导。

2 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诱因

2.1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

记得在上个学期的时候, 班上有一个学生比较内向, 不太爱说话, 总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所以导致后来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对于学习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上课根本就听不进去, 并且还有退学的思想。在与其宿舍的同学交流后得知其思想活动, 并在随后找该生聊天, 慢慢的学生的思想转变过来, 并且知道自己每天该干什么, 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情况依然很好。

2.2 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

对于新生来说, 要真正适应环境恐怕要个半年一年的, 再加上90后的学生, 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来到学校, 看到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 难免会有不适应, 再加上在家里什么都是家里安排好, 来学校却要什么都自己做, 这种心理落差也需要时间去平愎。

2.3 人际交往困难

“风声雨声读书声, 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 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 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 不懂如何与人沟通, 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 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 随波逐流。以往在初中的时候, 学生们面对的学生都是自己村子的, 或者说是一个地方的, 而到了中职学校, 一个班上往往同村的不到十个, 少的甚至只有一个, 有的一个都没有, 所以来学校之后, 所面对的全部都是陌生面孔, 对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 不爱说话, 不会表达自己的学生来说, 那就真的是一件难的事情了。这样的压力之下, 她们渴望交朋友, 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迈出这第一步, 这也就成了其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4 情感困惑和危机

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 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 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 是诱发学生问题的重要因素, 有人因此走向极端。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学生的主体, 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 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 不但易使学生诱发心理疾病, 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2.5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在上个学期快自考的时候, 晚上查寝去看看学生的情绪怎么样, 毕竟是她们第一次自考。就听见一个宿舍里传来哭声, 我进去一看, 是个班干在哭, 我问她什么, 她不说话, 只是走出门去, 我跟着出来之后。她说, 她的爸爸结婚了不告诉她。就觉得爸爸不爱她了。然后她就说了她家里的情况, 我就对她说:“你爸爸不告诉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不告诉你不表示他不再爱你了,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理由。而且, 你可以找你爸爸谈谈, 现在你就要自考了, 如果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心情而考不好, 是不是会觉得遗憾呢?”后面还聊了一些, 渐渐的学生没有再哭, 也没有那么激动的情绪, 并表示考完后会跟爸爸谈谈, 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做。之后我再问她的时候, 情绪非常好, 跟爸爸也和好了。

其实学生要的东西很简单, 自己是单亲家庭, 时间久了会习惯, 她们只是希望得到更多的爱, 更多的关心。

3 对当代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学生处在青年早期, 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 情绪不稳定, 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 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 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 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

特别是当代学校学生, 为了在激烈的考试中取胜, 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 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 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 以致出现心理疾病, 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 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 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 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 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3.1 客观方面

一是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 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中职学的是专业知识, 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专业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中考课程, 我们是自考的班级, 不仅老师天天进教室讲, 还要自己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 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二是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 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 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中职学校后, 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 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 日常生活全要自理, 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 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三是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 由少数同学承担的。中职学校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 班里事情多, 社团活动多, 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 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 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 缺乏工作主动性, 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 感到压力大。

3.2 主观方面

一是缺乏自信。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基本上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 考生不上高中, 在学生的心里在上, 本来就成问题, 再加上, 学医也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就缺乏自信心, 这样就会渐渐的放弃自己, 成绩也会越来越差。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中职学校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 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因而产生失望感, 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 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 进入中职学校一下子不受重视了, 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 社会活动不参加, 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 无所事事, 生活单一, 有碍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香君.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2]潘书波.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2, 1.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5

香河县渠口镇牛济河中心小学马淑青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心理不健康”这个词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受到了波及,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甚至出现性格缺陷、精神分裂症、轻生意念等心理疾病,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了不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 发展 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延伸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使学生的行为产生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机制不够健全,造成了农村部分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问题,那么作为农村教师怎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结合自己多年在农村任教的实际,从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现状和举措三方面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和社会因素: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小学生生活的环境急剧变化,他们承受着父辈没有过的心理压力,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对事情满不在乎。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块糖或别的一点奖励就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现在,物质丰裕,家长非常宠爱孩子,对孩子物质上的要求是有求必应,要什么买什么,有的孩子手上的零花钱成百上千的,学生对表扬、鼓励也习以为常、无所谓了,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了。

2、隔代抚养。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小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将教育孩子的责任转 1

移给祖父母辈,形成了“留守学生”。祖辈疼爱第三代,他们只注重孩子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恰恰是这些生活的照顾让孩子们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甚至让孩子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经常进出“游戏厅”、网吧,作业不完成的学生,大多数是这些留守的孩子。

3、家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9分还要受罚。休息娱乐时间少,寒暑假及周六日时间全在各类补习班中,孩子没有任何自由。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一出家门好象是小鸟飞出了樊笼,到了学校就放纵、任性。

4、独生子女的自私、任性。独生子女说成是“中国的小皇帝”一点不为过,他们在家没有玩伴、缺少交往活动,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没有合作的意识和精神。表现欲望有特别的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但是老师如果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有得甚至闹得无法上课,形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三)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四)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

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

虽然教育部要求在2000年秋季开学起,就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是到目前为止,在农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是徒有虚名,大多数学校只是课程表有心理课程,实际上根本没有心理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心理课程教材也没有,向学生调查根本就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程,少数条件好的学校只是配个校医。大多数学校里,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说法,小学生言行出现问题,还是任课老师跟班主任处理。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滞后

在农村小学,一个学生被指认“你心理有问题”,那就等同于被贴上了“精神病、神经病”的标签,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偏差,他们不会承认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观念里,家长更不可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被指为精神有问题。而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眼光几乎还只是投注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学生的言行问题,教师和家长各自针对具体事件作一些简单的惩罚与教育,谁也没有想到要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心理

3、学习方面问题。父母的希望、教师的期望和同学间的竞争使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厌学、考试焦虑等问题。

4、人际关系问题。其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其二是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5、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农村的家长大多是农民,知识层次相对较低,也不懂得怎样去真正关心自己的孩子,遇到孩子犯错时,总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拳打脚踢,久而久之,就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6、挫折适应问题。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小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小学生授课。教学辅导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特别重视小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于参与和活动之中。

2、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结构是多元的,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人格因素构成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因而小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不仅是健康心理辅导课的任务,同时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每一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健康心理的辅导作用,即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健康心理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

3、与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小学生,通过谈心、交流,深入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内心体验和烦恼;把握小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队会。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与辅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篇6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的是其情感丰富、智力发展正常、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意志。但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心理以及外界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厌学,缺乏理想。很多学生厌学怕学,平时玩世不恭,不思进取。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经常拖欠作业,甚至是逃学去上网。他们一般都是父母逼着学,对学习抱着混日子的态度。部分小学因为某一学科的基础差,不能及时地补差,学习上不懂的知识逐渐增多,进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往往容易导致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思想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或抄袭别人的作业。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消极、缺乏生气,对学习失去信心。容易出现自卑和性格内向,对学校和班级的集体生活缺乏兴趣,往往比较任性,对老师的教育有抵触情绪,甚至会顶撞老师。

其次,是存在不良品行现象。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比较娇,造成性格十分脆弱。平时主要表现为贪图享受,讲究吃穿,但不爱劳动,怕累、怕脏、怕苦。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对他们的要求一味地满足和迁就,导致其经常出现自大和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当老师对其进行教育时感到厌烦,对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帮助有抱有抵触情绪。惧怕挫折和困难,遇到挫折往往灰心丧气,不能正确地面对。

再次,是很多学生存在抑郁心理。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后,通常在情绪上表现为消极颓废、悲伤以及孤独,觉得自己什么比不上其他的同学,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前景持怀疑的态度。这类学生平时比较遵守纪律不调皮,也不犯错误,经常会被老师和家长所忽视。但随着这部分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的不断发展,不断加重其内心的紧张程度,会逐渐消沉下去。这类学生严重的可能会患上抑郁性的精神病,有些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出现自伤、轻生等极端行为。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包括:尊重和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有着奋发向上的理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严谨的教学风格等。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地掌握。教师只有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正确地开展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了要对学生品德表现充分的了解,还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其健康成长。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日常的活动联系紧密。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多组织一些针对性强、密切联系学生日常实际学习和生活的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随时发现问题,借此为契机开展直观、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4.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老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然后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广大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如果学生做了错事或有出格的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采取粗暴的方式处理。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错误。发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和治疗。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名小学教师都必须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不断探索适合本班学生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对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及时地给予矫正。

参考文献:

[1]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8).

[2]李静艳.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0).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7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很多心理问题开始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调查表明, 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有:自卑、自控力差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 如不及时调整, 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农村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因素。

(一) 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了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具体来说, 学生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与遗传因素有直接的联系。此外, 还有的心理问题的形成与生理疾病或者是身体发育有关。也有一些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冲突有关, 如心理挫折以及不良的个性等。

(二) 家庭因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家庭环境也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甚至有些负面的因素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长。通常来说,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家长的素质以及家庭氛围等。

(三) 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 其实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学校的校风、班风、师生关系以及学校环境等, 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校风与班风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 高素质的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导。

(四) 社会因素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社会环境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治安、休闲娱乐等方面。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及社区环境等, 都会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一) 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与技能。针对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情况, 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 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并扶持高等学校设置相应的专业, 培养专业人才。[1]同时, 还可建立心理健康教师的评审制度, 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由此扩大教师队伍。第二,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培养, 鼓励教师参与各高等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与进修活动, 由此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能。第三, 学校还需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分析和考核, 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保证教师能在良好心态的引导下, 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借助科学知识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使自身处于平和稳定的状态, 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

(二) 抓好课堂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 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一些农村小学虽然开设了心理辅导课, 但是还不够成熟。想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就需要将其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小学教师应当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 恰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这也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最佳途径。在现有的课程中, 融入一些心理辅导活动,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与挫折, 学会控制情绪, 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消极情绪,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生活习惯进行恰当的指导。

2.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 如“热爱生活”联谊活动, 或者以“热爱生活”为主题, 让学生讲述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或寻找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歌, 在课堂上进行朗诵等, 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交换意见, 通过师生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 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使学生充分地展现自身的优势, 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

3. 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外, 教师还要根据农村学生性格内向、有些话不好意思当着面说给老师听等特点, 开设“悄悄话”咨询信箱, 对于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性辅导。通过不同的方式, 如书面交流或当面谈话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 消除负面心理, 排除心理障碍,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1.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辅导

长久以来, 德育工作都强调了教师应当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 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逐渐成为符合社会道德需求的人, 但是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 几乎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作为教师, 在学生出现问题时, 不能急着批评, 也不要随意地下结论, 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 看清楚事情的因果, 通过现象来理解学生的心理, 找到问题所在, 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有些学生意志消沉, 始终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而且经常不交作业。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 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家庭原因等方面入手了解, 教师要耐心与学生交谈, 看看是否是家庭原因导致。比如学生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的, 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开导, 使学生了解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 但是仍然关心他们。教师需要多关心学生, 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走出心理阴影, 改变自己的状态。教学中, 教师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入手, 因材施教, 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2. 开设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是有效的团体辅导。如在课堂上, 有些学生非常急躁, 稍有不如意就很容易暴躁生气。此时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心理辅导课《当愤怒接近我们时》, 让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 学会调节心理, 由此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使学生将愤怒转变为快乐。假如有些学生很自卑, 并且厌学, 教师就可设计《生活的色彩是责任》,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了解到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责任。还可带领全体学生大声朗诵《自我确认歌》:“我是最棒的!我要对自己负责……”心理辅导课的氛围非常轻松, 能够让学生尽情倾诉, 对于学生的自我调节非常有帮助。

(四) 利用家庭教育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言谈举止以及处事方式, 都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当联合家长,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可以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当代学生家长基本都受过教育, 也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家庭指导小组, 向家长推荐并订阅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杂志, 在家长中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 在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此外, 在农闲时期, 很多家长都愿意走进学校来了解学生的表现, 学校可以把握这一机会,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为家长提供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开展家访工作, 将学生的健康情况作为家访的其中一项内容,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 小学教育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 学校与家长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不同的形式, 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共同推动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英良, 吴秀娟, 张训保.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5) .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8

一、农村小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在农村小学,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有很多教师都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己分内的事, 做与不做, 只是学校政教处、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的事, 可以说从学校层面上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 在农村小学, 缺乏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农村小学面对学生的一线德育工作者, 从政教处的领导到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及运用技能方面均缺乏应有的素养。对学生心理辅导, 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有的教师甚至在理论上还很模糊, 在实际教育中, 就显得很随意, 不仅没有引导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还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 在农村小学, 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小学高年级学生, 他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生可塑性的最强时期, 面临着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成就动机与接受挫折能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种种矛盾。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 农村小学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 是教育教学中一项新的课程, 它是党和政府对当前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 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 提升全民素质, 具有重要意义。

(二) 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 有明确目的地培养农村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并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遇到生活与学习中的任何压力和挫折, 能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 从而全面提升自己在各学科学习中的成绩。

(三)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入手

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讲解理论、传授知识之外, 更应注重课堂外的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进行。

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认为对农村小学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品行端正的家长的影响下, 孩子也将会品行端正, 受益终身;相反, 家长如果为人粗暴、自私自利等, 对孩子的品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因此, 学校应与家长紧密结合, 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加强沟通, 互相交换意见, 做到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共同培养孩子朝着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2.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要因人而异, 面对不同的学生中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应作出不同的教育策略。总的来说, 首先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通过情境模拟、谈话咨询、小组交流等方式;其次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 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 进行个案分析等形式在无声无息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应注重在实践中去完善学生的人格, 可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去深入社会, 参与社会实践。

3.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尽量在农村社会环境里消除不正之风和消极影响,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少数阴暗面和社会转型时期暂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9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又是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 必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对小学生进行不健康心理的预防和矫正,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一、当前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差。

农村小学生是学生群体中最易产生负面心理的群体之一, 他们在面对挫折与不顺时, 自我调控与自我解压的能力是很难自觉形成的。 在教学中, 常常会发现, 一些学生一旦出现失败与挫折, 就自暴自弃, 容易走极端, 或沮丧, 或失望, 有的甚至绝望,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一些学生有过敏倾向, 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 表现为爱哭、胆怯、担忧、小心眼。 有些学生还具有攻击行为, 他们在觉得自己吃亏时, 往往采取报复行动, 或骂人, 或打人, 有的甚至对玩具有虐待行为。

2.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 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 无形当中, 这种溺爱成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 这让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 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 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 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 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 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小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就开始争吵,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 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 在这样的环境里, 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 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 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 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3.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 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的。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 广大农村的多数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 在教学中, 将学生当做没有思想、情感、人格并等待被填充的物体。 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是没有平等和民主的主客体关系, 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 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意志怯懦、不能克服挫折、自控能力差、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 心理问题增多。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把心理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实现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各学科中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都蕴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所以, 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相机点拨, 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效应, 减少或消除负效应,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创造“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展示的场所。 同时, 让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发展,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必须教会小学生如何面对挫折, 培养他们的自强精神。

老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使他们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经受挫折是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使小学生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老师要教育小学生将个人理想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成败、荣辱, 使小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通过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适度的挫折情境,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3.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 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行为观念的形成。 没有了溺爱, 孩子才能独立, 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意志力,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 和老师要正确教育孩子。 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 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 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 用什么称呼等, 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 同时, 学校老师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 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 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 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 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 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 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 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应该同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 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 对于有问题的孩子, 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 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 总之, 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 为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艳华, 王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 1995, 04:41-43.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10

(一)问题的表现

目前,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调查和中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和生理问题。

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归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宗统计了近5年来所接收的6万多次的热线咨询内容,把各类问题作了分析,其中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占42%,学习方面问题占27%,两项占了近70%,余下的是“自我”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咨询者来自重点学校的占45%以上,可是重点学校在所有中小学里的比例仅占5%,可见,重点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远远超过普通学校的学生。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析如下:(1)师生关系的问题;(2)亲子关系的问题;(3)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4)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这四个问题还可以细细分析,只要某一个环节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产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具体分为:(1)学习压力问题,并由此造成种种心理行为问题。(2)厌学问题,即厌学情绪突出。(3)学习困难问题。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学习基础差的中学生占40%以上。(4)学习障碍问题,甚至出现极个别的“学校恐惧症”。例如,一进学校就头痛或肚子疼,一上某教师的课就恶心或拉稀。

再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具体分为:(1)自我评价问题,评价过高或过低,于是在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2)自我体验问题,由于体验的错误,往往出现自卑、焦虑或逆反心理;(3)自制力问题,因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出耐挫力过弱。如果这三个方面问题联系在一起,会造成心理行为的严重问题。北京某校初一女学生,因母亲工作繁忙来不及为其做好饭菜又来不及做详细解释,只是让她匆匆吃了顿方便面,而这个女生自我认识较差,误认为母亲对她有看法,自我体验又不准,觉得失去母爱,再加上缺乏自制力,结果为吃一顿方便面而自杀,从而酿成极大的悲剧。

人际关系、学习和自我,三方面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构成并发症。有位在上小学时获得大奖的三好学生,其母在其上市重点中学后对她寄以很大的期望,希望她在班上保持在前10名,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排在第35名之后,母亲就以自杀相威胁。这不仅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而且给她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她自己感到失去自信心之后,离家出走3天,险些造成严重事件。幸亏学校及时发现,及时寻找回来,对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才使她逐步摆脱心理阴影,最后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问题的起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这里具体又分为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其一,外部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助长了她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3)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像离婚家庭子女失去正常教育,易产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使品德滑坡、人格异常。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4)大众传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一切,都同《意见》指出的“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都是产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根源。

其二,学生自身原因。除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是青少年期,这正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这种观点表现在各派心理学家的思想上。例如,斯普兰格将这个时期比喻为“疾风怒涛”阶段;霍林斯基称这个时期为“心理断乳期”;艾里克森提出,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就是避免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等等。我们不必照搬西方心理学家的这些观点,但是,青少年期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阶段,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青少年心理发展,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之日趋成熟化。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11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小学生 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缺陷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心理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对此做了较多的研究,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傅文弟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中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发展较快,但实效性差,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形式多样,但缺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人员匮乏,且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亟待提高;整体化不够,还没有形成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心理服务系统。其对策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积极推广已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借鉴国外经验,加速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杨燕在《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中指出: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过分夸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德育化地倾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科化;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其认为对策是: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重视个别。

俞国良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3]中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作得较好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科化倾向,单调、乏味的讲授概念、理论,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二是形式化倾向,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硬件之一;三是表面化倾向,工作缺乏整体思路,专职人员素质较低,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得到深入和待续的开展;四是孤立化倾向,封闭、孤立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家长、学校、社会的影响。因此,应该结合国际上综合化和整合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来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申继亮、彭华茂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4]中指出: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标准混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医学化等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当前的困境,还要澄清标准,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

姚本先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5]中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是: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广泛而普遍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将迅速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特色将更加显著。

3、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3.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由以游戏与学习相间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对于诸多的学习事件,如作业、听课、回答问题、考试等都有可能感到无力应付,或者自信心不足,从而引起他们的紧张与焦虑。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相当繁重,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在学习时养成咬手指、多动症等不良习惯。

学习压力大。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分看重分数,加上升学竞争、学校间的生源竞争的加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奥赛”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

考试焦虑。近些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小学生,加之父母对子女寄予的过高期望,使他们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小学生学习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尤其是对升学考试的焦虑。

3.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师生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关系,也是小学生人际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前很听父母的话,可一旦进了小学,就开始不听自己的了,而对学校老师的话倒是说一不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又主要来自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价值,使孩子的心理遭受创伤;二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三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公正、民主精神。

同学交往困难。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因过于关爱,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许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当他们走进学校时,明显表现出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缺乏,这样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难于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助人等个性,以及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都会造成他们交往的困难。

3.3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高年级以后的小学生逐渐开始了青春期发育,生理机能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表现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相貌体态十分关注,对异性同学也会产生好感。但这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并不与生理发展同步,要求独立成长的渴望与生活学习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与同学关系的紧张,学习活动的成败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如紧张、困惑等,因而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

4、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培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2)加强师资培训。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而家校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建议:每600名儿童应不少于一名学校心理教师为他们提供服务。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按这一标准,国内现有的培养机构无法从质和量上保证这一需求。当前,要提倡多层次的全员师资培训,培训的渠道大体为以下几个方面:(l)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专业教师要能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家长开设讲座,解决疑难问题。这一类教师要靠师范院校的教育系、心理系或一些综合性大学中的有关专业来培养。(2)为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开展,提高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技能,便于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通过各级相关学术团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进行中短期的上岗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3)通过召开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素质,扩大视野,开阔眼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4)提倡校本教师培训。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培训师资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现实,因此,广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注意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经验,刻苦自学,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事实证明,校本教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2]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

[3]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12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碍和疾患及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小学生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摸清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 针对他们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及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是班主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做好这一工作的同时将德育渗透其中,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育。针对班上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方法, 既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 又要采取措施做好预防干预工作。下面,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以“尊重”为前提, 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班级内打造民主平等的班风氛围, 以自己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言行去“润物细无声”, 使学生明白后进生也有闪光点, 从而教会他们正确看待他人, 同时培养有自卑心理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放下包袱, 快乐成长。

张某是班里一个平时见人“溜边儿”走的孩子。一次, 我发现他正在认真地帮助大家扫地, 教室里的卫生搞得很干净。我把此事说给大家听, 得到了全班42个同学的正眼看待, 他的脸上乐开了花, 腰杆子也挺直了许多。此事过后, 教室里认真搞卫生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而张某这个从来不敢正眼看人的孩子, 因为得到了老师、同学的欢迎认可, 有了自信心, 天天都有进步, 脸上有笑容了, 自卑心理也不见了。

二、以“活动”为形式, 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 在这些活动中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渗透德育

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长、接触面最广的老师,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得天独厚, 事半功倍。我利用主题班队会、手抄报比赛、设计班级文化墙等活动, 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通过参加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社会调查和快乐社团等活动, 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 陶冶学生情操,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的班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班级有了凝聚力, 学生的上进心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那些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同学敢于大胆充分地展现自我了。

“六一”儿童节的节目排练, 虽然只能有八位同学上台表演, 可是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了, 帮忙买扇子的, 解决音乐录音的, 请家长帮助联系租借服装的, 都忙得不亦乐乎, “拉帮派”、“小山头”不见了, 因为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都展现了自己的特长, 也养成了正确看待别人优点、正视自己不足的健康心理。

三、以“实效”为目的, 建立悄悄话通道, 疏导学生的问题心理

我在班级内建立了一个悄悄话通道, 告诉学生谁有心里话想要对老师说都可以, 老师一定保密。

付然是一个先天发育不足的孩子, 身体的残疾使她具有了自卑、自尊、敏感、脆弱、多疑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其他同学说个悄悄话, 她就认为是在笑话她, 躲在一旁悄然落泪。有一段时间她总是旷课, 多次教育效果都不好, 批评挨多了, 同学们就有议论了, 身体羸弱的她居然跟同学动手打架了!在我与她多次谈心后, 她终于告诉了我原因:爸爸经常深夜醉酒后回家闹, 她晚上不能睡觉, 第二天没办法上学, 只好旷课。我立即与其父母取得了联系, 要求他们维护孩子的情感, 保证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这之后, 付然的旷课现象明显好转, 孩子的情绪也开朗了许多, 今年的运动会她居然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跳绳比赛, 多疑的心理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上一篇:小高考下一篇:整数变换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