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2024-07-16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精选12篇)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1

我们作为中职校的教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将中职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在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思想品德、个人心理素质以及心态与情绪等方面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当我们面对一个特殊的个体时,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复杂矛盾呢?本文通过一个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案例]:闵月是我校电工专业二年级学生,入校以来一直担任班长,并在学校学生会工作,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关心班集体,学习成绩优秀。自上学期代表学校参加全省楼宇自动化大赛获得一等奖,并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以来,一直很消沉。

一、把脉:面对学生的异常反应,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经过短暂的观察,并前后对比该同学的情绪,判断其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于是,有一天我抓住一个很好的机会,将闵月同学叫到办公室,微笑着看着他那张忧郁的脸。

“老师,我想找个单位实习,不想在学校读书了。”闵月感受到我的真诚,便开口阐述自己的观点。

“联系好单位了吗?”我淡淡地顺着对方的思维询问。

“没有。”该同学说着低下了头。

“家里经济出现困难了吗?”我试探着探明对方发生变化的理由。

“还行。”他的态度硬气了一点。

“那为什么?”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

闵月还是低着头,眼里含着泪花,但话语连贯了起来。“不想再在学校待了。这学期以来,不知为啥,班主任连老师撤了我的班长职务。有一次,在课堂上,她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骄傲。我真无语!”停顿片刻后,他接着说:“在实践接线课上,好几次都是我第一个接完,同学们都说我完成得又快又好,而专业课王老师却给我打B下,其他不如我的同学则给打了A上。我跟他理论,他说我骄傲,后来评价更低了。我实在不知错在哪儿,于是就给班主任写了字条:‘我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小鸟。’班主任回了句:‘小鸟很快会长大的。’我觉得她一点也不理解我!”闵月显得消沉、无耐,有些抑郁。

抑郁 (depressin) 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悲伤情绪,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伴随有无望感、疲劳感、紧张感、焦虑甚至食欲改变等症状。面对此情此境,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或者说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二、思考:我们究竟应将中职校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1. 提升基础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群体,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依然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在入学的时候是处在高中生这个群体的中下游,个体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只要学校能够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做到科学合理,再加上优秀师资队伍的谆谆教诲,这些学生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

2. 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

在学校,教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甚至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根本的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打基础。要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要培养他们应对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能力。

3. 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标志。

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认知事物的角度、高度和深度。学校就应该从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着手,以提高其认识水平为基础、认知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到社会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4. 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良好的心态能帮助人冷静思考问题,稳定的情绪则会让人稳重行事。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都是人生修炼的一个基本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也应该将这两个方面作为训练学生素养和技能的内容。

三、用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克服弱性,发扬优势

1. 人性的弱点依然是教学中难以规避的矛盾问题。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至19岁之间,因知识、经验的不足,难以处理好师生、同学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心理、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困扰和波动。闵月今年18岁,优异的成绩使他不自觉地飘飘然起来,细心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为使他更加优秀,采取了负激励的方法,而他年幼的心灵无法接受老师对他态度的改变,更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情绪从积极向上一下子跌到了消沉、沮丧甚至逃避现实的境地。他也曾寻求过班主任的理解和帮助,但班主任鼓励的语言并没有使他领悟到个中的道理。

2. 改变闵月心理抑郁的关键是改变认知,采用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干预技术,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干预技术,从改变人们的不合理认知和观念来调整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达到克服心理障碍,使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错误认知产生的根源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看法。据此,改变闵月对老师评价的看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闵月来讲,班主任连老师和任课王老师为了使他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他取得更好成绩,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方法,激励他继续努力,不要自满。而年轻的他不能领悟,误解了老师,以至于情绪低落,甚至走向抑郁。为此,我采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方法,改变其错误的认知。

“连老师在电学方面的知识丰富吗?”这样问的目的主要是想化解闵月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丰富,他懂的很多。”很显然,闵月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

“连老师讲课认真吗?你觉得她一直很敬业吗?”我进一步将话题引向深入。

“很认真,很敬业。”闵月开始恢复自信。

我说:“一个学识渊博、工作一丝不苟、十分敬业的老师,值得你尊重吗?”他讪讪地笑道:“值得!”“那么,你何不按他的要求,把专业知识学得再精细些呢!”这时,闵月的眉毛如旗般展开,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我明白了。连老师用的是激将法,激励我努力学习呢!王老师也是!”

3. 克服弱性,发扬优势,尊重个性,是一个永不会钝的锐器。

闵月是个聪明的孩子,良好的品质和优异的成绩使他形成了自尊、自爱的个性。班主任对他评价的降低使他有失尊严,在同学中抬不起头,错误地认为老师对他有看法,导致心理抑郁。当点透老师的学识和品格后,他自然就明白了老师的用心。

由此看来,对待学生要以正向引导为主,老师要将自己的意图给学生讲清楚,负激励还是要慎用。后来,在校园里遇见闵月时,他是那样的灿烂,还热情洋溢地跟我打招呼。在次年的全省和全国楼宇自动化大赛中,他代表学校参赛,又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2

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一、现状分析

由于企业与大学毕业生的双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就业市场也同时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从机遇来说,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第三产业发展,为就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机遇。大学生对于就业行业,领域的选择较以前宽广的多;另外国家对于就业关注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大学生就业已经与农民就业,下岗再就业齐并为社会就业三大人群,受到国家密切关注。

我们看到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诸如科技进步排挤旧行业使毕业生专业不对口;高校专业设置滞后;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大学生理论与工作能力难呈正比使用人单位增加营运成本;另外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逐年增多,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难以适应如此迅速的需求。所以想找一份如意工作难度相当大。据有关部门的信息表明:200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近400万人,按70%左右的就业率估算,全国至少有80万名毕业生要面临“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随着高校继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愈发突出。从表面上看,这种就业难是大学扩招带来的,因为从1998年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按照国际上15%的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但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是“结构失业”,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职位却空缺。国内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5%,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据已达到25%以上,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

另外,存在大量毕业生高才低用,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关以及毕业生虽已签约但并未到岗等大量的隐性失业现象。

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供求因素,而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自身素质和能力不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深刻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途径。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 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

(二)教育层次与教育内容的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

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某些毕业生却同时被多家用人单位录用。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用人单位门槛过高,职场“经验准入”,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2至3年的工作经验。而多数大学生知识陈旧,知识转化率低,表现出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这势必造成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三)教育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层次教育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加注重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应用能力。而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难以就业。如: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同时,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新的学科及专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因而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在数量、学科层次和专业结构上的需求,出现部分冷门或过时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无业可就或有业不能就的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

(四)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胜任素质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开发的趋势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知识单

一、技能单一的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人,是没有竞争力的。目前高等教育虽然也强调素质培养,但效果甚微。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素质差,独生子女自幼在父母的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下长大,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社会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及中小学时期素质教育薄弱,使得一些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有很大欠缺,而大学生时期的素质教育因前期基础薄弱而效果不佳。

(五)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 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发展观、人才观,培训他们的求职技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实际才能的倾向,使得专科生的就业率比例偏低。如:目前研究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在90-95%之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能达到80%的就算相当不错了,而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的人数中专科生就占了70%。

三、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四、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完善人力市场机制,培养一个机构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人力市场体系;提高人力服务机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程度,通过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内容,领域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大学生就业机制社会化程度的升级。

(二)做好学校与企业的好中介,鼓励校企合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大增,企业与高校合作,一方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科技创新与保持活力。

(三)更新毕业生本人及用人单位的思想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政府和社会应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种有利的政策性扶持和帮助,鼓励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创办更多的经济实体;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逐步消除用人单位在用人上存在的性别、学历等偏见,建立公开平等的用人机制。

(四)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学校的配套发展,强化学生的特殊职业技能,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行“宽专业,厚基础”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五)鼓励大学生再深造。目前高级人才的短缺局面短期内不会消失,这些高级人才首先是各类高科技人员,设计到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其次是精通外语,学有专长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具有涉外知识,擅长商务谈判的人才等;再次是产业调整,发展相关的人才。要鼓励大学生成为这样的高级人才,进入或重

新进入高校进行再深造,减轻就业压力。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3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调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10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其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自身原因、家教不当与学校教育的问题。

其一,自身原因。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这一阶段,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为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表现在行为上,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想以成人自居了,喜好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特别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但又缺乏生活经验,不恰当地理解自尊 ,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这时家长的“ 关怀”、“叮咛”,反被认为伤害了其自尊心, 从而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逆反心理。

其二,家教不当。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家教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初中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三,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可能还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主要表现在:1. 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探索教育最佳、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2.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初中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3. 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一点小错揪着不放,使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教师对立甚至背离并反其道而行之。

“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的逆反心理,最容易引起教师、父母的恼火。而教师、父母越是恼火,对学生就越发训斥,这样就使学生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他们与父母、教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学生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对学生进行情绪调适,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刻不容缓。下面,笔者就从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来谈谈如何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 。

一、学生可从以下三方面来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

1. 理解。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教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大人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教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2. 把握自我。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教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 学会适应。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二、家长可从以下三方面来防止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1. 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活动。孩子升入中学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一般不会发生越轨的行为,家长们不必过分担心。特別是不要过于盘问孩子的电话、信件,一般也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这样才能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架起信任的桥梁。

2. 多与孩子交流。比如在吃饭时和孩子谈谈学校里的事情。家长也可以说说自己单位里的趣事,在看电视的时候互相交流想法,或者找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氣,全家出去玩玩,让孩子把家长看成朋友,而不是整天逼着他做作业的那个“凶巴巴”的人。

3. 适时正确引导。青少年都不喜欢別人对他的行为横加指责,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要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以在新年或生日时送孩子几本积极健康、可读性强的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外伟人故事》等;也可以给孩子讲一讲自己青年时的经历。

三、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来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1. 确立切合初中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2.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初中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3.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方式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四、积极利用逆反心理,创造完美人格

当然,在防止和消除当前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时候,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想到可积极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来创造完美人格。如:1. 教师可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2. 在向学生进行思想灌输时,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逆向思维。3. 在学科教学中,可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因势而导,让逆反心理为我们服务,从而造就学生的完美人格。

总之,防止和消除当前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需要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互相协调,缺少任何一方面都很难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适,也不利于培养人、造就人。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4

一、小学生不提问的原因

1. 传统教育观念作祟。

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一方面体现了对老师、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另一方面则树立了老师绝对的权威。在“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等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先行者, 还是塑造学生情操的培养者。很多家长在送孩子入学时嘱咐最多的便是要听老师的话。久而久之, 逐渐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强化了教师权威的印象, 加上小学生年龄小, 分辨能力弱, 只能惟老师所说是从, 并形成了依赖的习惯, 对教师所说深信不疑, 从心底里没有提问题的欲望, 同时也不敢向老师提问。

2. 教育观念和评价手段的偏差。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自制力比较弱, 思维活跃, 爱问为什么。其实, 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应该鼓励。但是, 很多小学老师却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为什么呢?原因有几个:一是担心学生提问会破坏稳定的教学秩序, 引起班级的无序和混乱, 带偏了其他同学的思路;二是认为学生们掌握的知识有限, 提问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 基础阶段还是应该以听讲和识记为主。如果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地思考和提问, 记不住老师所讲的内容, 最终的结果还是不能考好成绩。

3. 教学方法的僵化。

从孔子讲学开始, 中国学校里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便是老师在前边讲, 学生正襟危坐地听, 不能有丝毫的坐姿不正, 以讲为主, 以听为辅。填鸭式的教学带给学生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的感觉, 不用动脑筋, 知识和答案便有人自动送来, 听了吸收即可。即便教师设置了提问的环节, 也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 该怎么提问, 怎么回答, 学生必须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提出问题或者总结答案。倘若稍微出离了这个范围, 教师便会以跑题为由赶紧把学生的思绪拉回, 步入学习知识的正题。提问的前提往往是质疑和探究, 在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哪里有质疑和探究的余地和动力?当然, 也不可能会提问、能提问。

二、解决对策

1. 遵循思维习惯, 让学生学会质疑。

探究人们的思维习惯, 必定是先产生疑问, 再进行质疑, 进而提出问题。产生疑问是思维开动的导火索,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和动力, 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行思考以寻找合理的答案, 找到答案后会再次进入探索求知的过程, 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的学习习惯。因此, 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出疑问的兴趣, 教给他们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质疑权威。

2. 消除学生心理恐惧感, 鼓励他们勇于提问。

小学生年龄小, 尚处于学习语言表达的阶段, 总会有表述不够准确、完整的时候, 且没有掌握纯熟的提问技巧和方法, 所以在提问时, 难免会害怕和紧张, 担心回答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担心提出不合适的问题受到同学的耻笑;还担心自己的提问不合适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重重的顾虑下,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采取各种方式疏导学生的畏惧情绪, 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感, 用宽容的心态和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提问。例如, 有的学生由于紧张而不能流利地说话, 要允许他调整心态后再次提问, 或者课下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教师要允许他先书写成文, 在课堂上念出来;另外, 老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极为重要。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教案教程, 在教学中注意各个环节的扣合, 稍微放慢节奏, 让讲课有条不紊地进行, 舒缓学生的紧张心理, 诱导他们慢慢提出心中的问题。很多老师都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 对于熟悉的内容, 就会容易产生疑问, 为课上提出问题做好前期准备。同时, 老师还可以开展讨论、小组竞赛的形式, 让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消除恐惧感和顾虑, 勇于质疑和提问。通过进行多种学习形式的尝试, 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 体会到课堂的乐趣, 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才会真正地热爱思考和质疑, 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5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 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统计数据测算,西部地区约有3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尤以重庆、四川两省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占比最高。这使西部地区土地撂荒严重,新技术推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大片良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这其中的缘由就是社会的“重工轻农”思想所导致的 现象,农民都纷纷到城市去发展。

(三)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长期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经营形式,但是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开放经济,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强者淘汰弱者的过程,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没有竞争优势,故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乡村社会落后出现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开放有序的大市场。随着市场经济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仅靠分散的农户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然而传统的“个体家户生产”的小生产模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农民自身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危朝安说。据农业普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小学文化水平占42.1%,初中文化水平占38%,中专文化占5.。1%,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2%,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农民的自身素质是比较低的,这个缺陷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闭门的就业机会,所以许多农民到城镇去发展,大多数人也只能从事于社会最低层的工作,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困惑,在农村发展没有前途,然而到城镇来发展仍然由于自己自身的文化水平受限,生活也是的很困难。另一个方面,知识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了解新科技的应用,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工作量大,收获却甚少,与当今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发展农民的自身素质是十分至关重要的。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由“城乡分割”转向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上述的原因分析,我们知道,“三农”问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二元结构不合理性的政策,国家没有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过分的注重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国家对“三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定一个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即由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注重统筹城乡的发展。把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以农反哺”转向“以工反哺”。必须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刚性, 给予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一样的国民待 遇, 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来化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的涉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问题,不公平的制度必须得到改正,特别是对于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而代之以居民身份证制度。乡经济统筹发展,主要在政策上体现出城乡居民平等待遇,从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拆除农民进城面对的各种高门槛,实行一体化平等管理。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农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个改变就是由中国的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产业化的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这个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这就需要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来 实现这种联合。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不是实行公司制的生产 作业管理经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联合,更重要的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要善于利用这项技术,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农业,达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统一。当然,这个发展过程需要农民的意识观念,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发展的局限性,不论是农民要发展社会大生产的农业,还是农民进入城市发展,都需要知识技能。然而中国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同现代化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一现实问题。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言,/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

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生产出许多食物,节约和勤劳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后。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多样化,对进城农民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针对农民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国家应该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文盲率,提高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率来实现。加强对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进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继而提升农民自身的能力。因此,在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也不断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缩小自己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四)真正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得以贯彻

真如李昌平所说的,“中央政策虽好,但是地方政府可以不执行。”如粮食收购政策,中央是0.55元的保护价收购的,然而有的的地方却0.35元的价格收购,毋庸置疑,农民的收入 很大一部分收到削减;中央实施农民负担政策也是好的,但是在地方真正贯彻起来就成了天壤之别了,只有农民负担出了恶性案件,给社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才追究责任。所以说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实践,好的政策提出来了,是不是真正得到好的贯彻,好的实施,如果不是,再好的政策也解救不了问题。因此,中央政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政策只要已出台,就一定要得到很好执行,中央要保持绝对的权威。参考文献:

[1]赵阳.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8年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6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解决方法

在当前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厌学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产生的后果也是骇人听闻的,有的学生休学,有的学生甚至会辍学,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心理原因也是由外部压力导致,我们知道现在的小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老师不厌其烦的教导……这都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障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适当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是否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解决办法。

一、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不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学习,他们会把它和其他活动混为一谈,一旦这个活动对他失去了吸引力,那么他就会选择性地不想去触碰,最后发展成为逃课、休学,甚至辍学。最开始的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和周围同学说话……早期表现还有很多,希望能够得到广大老师的注意。

二、学生厌学的解决方法

1.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对他们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比如说,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规定学生桌面上尽量不要放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对于记忆力来说,我们要讲究方式方法,老师可以用图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记得更加牢靠,其次就要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坚持性。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方面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积極配合,老师必须帮助学生重新找到对学习的兴趣,及时地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有了自信才会大胆往前走。在学习中,学习习惯不容忽视,我们应要求学生养成精神集中、积极发言的习惯,认真预习,独立完成作业,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这些都应该是老师培养的重点。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才会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小学生厌学的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家长、教师的重视,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7

1. 方言对语音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方言。这就造成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受到汉语语音尤其是汉语方言的负迁移影响,在英语发音中常常存在着各种错误。英语唇齿摩擦音/v/在汉语拼音中有与之相对应的字母,它是唇齿浊擦音。汉语也有一个与英语的半元音/w/近似的声母(w)。在汉语中(w)、(v)发音上的区别不影响意思的理解,受此影响,有些学生经常将这两个音混淆,有的把/v/发成/w/,有的把/w/发成/v/。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学生将five,very,we和well误读成/faiw/,/weri/,/vi:/和/vel/的现象。

2. 教师水平差异

目前,许多教师在听、读、写方面掌握良好的技巧,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应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在学生时代并没有掌握良好的发音规则,或者说并没有重视对语音的学习,从而导致自身的口语发音也不标准。学生从开始接触英语发音就是不标准的语音,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许多学生的英语口语发音不标准了。

3. 教材编写的缺失

首先,教材中有发音教学的内容量少,安排的教学课时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会发音的要求。其次,教材中拼音训练很分散,体现不出发音的规律性,也缺乏科学性。拼音素材的编写没有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且缺乏连贯性。最后,教材中的拼音训练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化。这样的编排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发音教学安排的自觉性。

二、解决中学生英语发音的几点策略

1. 提高教师水平

(1)改变语音教学方法。现今,多数教材中关于语音教学的内容数量较少,教师就需要自己去找一些英语语音的材料在课堂上补充给学生。在发音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音标转换成具体的图像。同时,在中学生初次接触系统的语音学习时,教师可以教他们为每一个单词标注正确的音标,而不是让学生单凭谐音标注汉语拼音来方便记忆,使学生在最初接触新词汇时就能接受一个良好的发音教育。

(2)增强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标准自己的英语发音,这样才能在日常的英语语音教学中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作为未来教师的中坚力量,英语专业的师范生在日常增强英语能力的时候还要注重提高自身英语发音的准确性和标准化。要不断加强有关英语语音的训练,锻炼出一口标准的英语发音。

(3)提高对语音教学的重视。中学英语教材的编者可以适当地增加教材中语音教学的比重。将英语语音教学系统地编入教材而不是分散地介绍有关语音的知识,这样给学生一种暗示,语音学习也如语法学习一样需要重视。

2. 改善学生学习方法

(1)纠正学生观念。很多学生对学习英语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在被问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时,很多学生都会说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以及未来的四六级考试等其他各种考试。这种错误的学习理念就不利于学生学习英语,更何谈学好英语语音。所以,纠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对学好英语语音和学好英语都至关重要。

(2)重视模仿学习。模仿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模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发音的要理。所以,对中学生来说,模仿不失为一个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语音的好方法

总之,提高中学生口语发音水平是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希望本文能给教师的日常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启示

摘要: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扩展,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从听写能力向实际交流能力转变。对中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更加注意口语方面的提高。然而,笔者发现,由于地域条件、教师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中学生英语发音水平不同,从而造成其口语的水平也大相径庭。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成为了英语口语教师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英语语音,发音教学,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高若腾,胡荣欣.影响英语发音的因素及解决办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8—20.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8

关键词:房屋,屋面,渗漏,原因,对策

房屋屋面渗漏水不仅影响房屋的质量, 而且还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房屋渗漏水问题会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因此, 为了保障居民能够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就要从房屋建筑的多个角度考虑房屋渗漏水问题的原因。本文主要阐述房屋屋面渗漏水的原因, 以及预防房屋屋面渗漏水的措施。

1 房屋建筑屋面渗漏水的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房屋出现渗漏水问题, 就会引起房屋的墙体表层脱落, 室内会进入很多水, 从外观上看, 影响墙体的美观, 从室内的角度看, 影响室内的装饰效果, 这些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建筑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因此, 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知识对房屋渗漏水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房屋建筑屋面渗漏水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在房屋建造的过程中, 因为, 最初选用的材料要有砖块、水泥、混凝土、砂石等建筑材料。在购买这些建筑材料时, 没有看生产的厂家, 在一般情况下, 砖块的生产是要有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的, 砖块的质量不好, 将导致房屋在最初打地基的时候, 由于所用砖块收缩性大, 造成使用水凝混凝土的时候, 墙缝不够密实。所以, 选择好建筑施工材料是防止日后建筑屋面渗漏最重要的环节。

(2) 建筑屋面的渗漏和气候温差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 在炎热的夏季, 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受高温照射, 混凝土吸收的热量会超过砖块吸收的热量, 这样就会造成建筑房屋的墙体变的越来越大, 由于温度不断变高, 墙体变形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 会有水渗入到房屋里。

(3) 建筑方法的不正确, 会造成施工材料不够, 如果材料不够用了, 建筑施工人员在用剩下较少的材料涂抹建筑屋面时, 涂抹的地方不够均匀, 有的地方很薄, 有的地方却很厚, 致使建筑屋面抹灰层有开裂的部分, 从而导致了墙体不断渗水的现象发生。建筑施工人员, 在精心设计屋面的墙体时, 没有充分考虑屋面的构件, 没有做滴水线, 如果建筑屋面没有滴水线的话, 就会导致大量的水从屋面流淌, 这样, 就会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导致房屋出现渗水现象, 影响了建筑屋面的美观。在相同的温度下, 然而建筑材料所体出来的差别是不同的, 由于砖块和混凝土受温度的影响, 在温度高的情况下, 受热的程度不一样, 混凝土的伸缩力要比砖块的伸缩力大, 所以, 会膨胀。当发生膨胀的时候, 墙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墙体有裂缝, 就会出现房屋渗漏。

(4) 在建筑房屋过程中, 由于用砖块砌墙的时候, 所使用的砂浆不够饱满, 有空隙, 这样就导致雨水很容易透过墙体, 造成房屋渗水的现象。

(5) 房屋建筑的施工人员在给房屋内墙面进行抹灰的过程中, 在墙面的抹灰层有裂缝, 由于抹灰层太薄了, 有的房屋内墙用砂浆作为保温, 这样就会导致墙面的粉刷太疏松。

(6) 在建筑房屋的过程中, 由于所砌墙体与屋内的梁接触不够密实, 这样就导致墙体与柱子之间的连接部位有空隙, 会引起热胀冷缩, 甚至会使墙体混凝土产生裂缝。

2 房屋屋面的渗漏的解决对策

2.1 屋面的渗漏概况

(1) 在房屋建筑的过程当中, 对屋面的设计要注意防水, 在防水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排水, 如果屋面的排水不够畅通, 那么就会造成水流的拥堵现象。

(2) 由于屋面的基础层没有完全的清理干净, 防水层和屋面的结构层之间相互脱离, 这样就会导致阳台或者屋面产生气泡, 然后出现破裂的现象。

(3) 在阳台好屋面施工过程当中, 所使用的屋面发热卷材搭接处铺贴的不够严密, 有漏缝, 这样就导致屋面的防水和排水不好。

2.2 防止房屋屋面渗漏的对策

(1) 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施工材料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直接性因素,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施工材料, 即使使用高质量的施工技术也无法真正提高工程的质量, 因此, 在工程施工材料进入施工场地时要对材料进行抽检, 以确保施工中所应用的材料为合同以及相关规定中所规定的材料。首先, 砂浆质量控制。对于砂浆而言, 要保证其强度就要保证在砂浆中所含有的泥土量要小, 含泥量应该在总量的5%以下, 同时, 砂粒的大小也要进行控制, 投料误差要控制在2%左右, 除此之外,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外墙的抗裂性能, 需要在外墙涂抹防裂剂, 防止渗漏的出现。其次, 砖的质量控制。对于砖而言, 其构造是随着工程需要而进行确定的, 所以, 在砖进场时要对砖的材料质量、规格、尺寸扥进行仔细的检查, 不符合规格的砖禁止使用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 如果发现砖存在质量或者尺寸问题, 一定要进行退场处理。最后, 水泥质量控制。施工中所选用的水泥一定要是符合防渗漏高标准的, 尽量不要使用那些存在着较大收缩性的“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硅酸盐水泥”等, 在水泥运进施工场地时要进行抽样检查, 经过试验检验之后确定质量合格后才能进行施工。通过以上对施工材料质量进行控制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住宅建筑屋面质量, 避免渗漏问题的出现。

(2) 优化屋面设计方案, 在屋面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设计方案细节的注意来提高抗裂防渗性能, 主要就是在“现浇挑檐沟、平屋面适当设置伸缩缝;檐沟加贴防晒层”, 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太阳接口处的直接辐射所造成的热胀冷缩问题的出现, 有效避免裂缝的出现。在施工过程中, 尤其是现浇屋盖施工时要尽量避免在盛夏进行, 因为, 如果在盛夏进行施工, 檐下墙的砂浆会在没有达到龄期、强度没有提升时就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出现开裂, 给外墙渗漏留下隐患, 所以, 在屋面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施工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裂缝的产生。

(3) 在对房屋屋面进行施工时, 应该用水泥砂浆把基层部分找平了, 将屋面抹平以后, 还要进行第二次压光, 把里面的水分收均匀, 并且能够保证不能出现疏松, 起砂的现象, 要保障施工的质量, 保证屋面基层表面的平整, 干燥和清洁, 在给阳台与屋面粘贴卷材的过程中, 在贴卷材的时候要对屋面的基层表面进行提前两天的彭刷工作, 主要是彭刷油, 应该好好保护铺贴好的卷材防水层, 防止扎破卷材层, 进而避免脱落。

(4) 应该把屋面的基层转角处制作成一个钝角或者圆弧形的形状, 这样就要求要认真的选择所需要的材料, 应该选择那些具有高强度的、韧性比较好的卷材, 同时要增设补助层, 粘贴好屋面转角的轮廓, 要将其粘贴严实, 不能有空隙。

(5) 要将铺贴卷材上下层以及相邻两幅卷材应该进行错缝搭接, 并且能够控制好搭接的宽度, 卷材要清理的干净和整洁, 在铺贴的过程中, 要严实。

3 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要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我国的房屋建设施工人员要时刻保障施工的质量, 避免施工后, 出现房屋屋面渗漏水的现象发生, 提高施工的质量, 给人们营造一个舒心、放心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志奎.屋面防水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安徽建筑, 2003 (4) .

[2]高荣贵.从屋面维修实例谈屋面防水[J].安徽建筑, 2003 (4) .

[3]尹辉.民用建筑房屋防渗漏技术措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4]金裕文.建筑物屋面渗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5.

[5]林建家.建筑物屋面渗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9.

[6]屋面防水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GB50207—2002.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9

1 浸出法制油浓缩磷脂生产工艺流程

大豆预处理→油脂浸出→混合油过滤→油脂脱溶→水化脱胶→磷脂干燥→成品磷脂灌装

2 浓缩磷脂的主要质量问题

2.1 乙醚不溶物偏高

乙醚不溶物是衡量浓缩磷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浓缩磷脂生产过程中, 经常会产生乙醚不溶物偏高现象, 不但影响了浓缩磷脂的感观质量, 而且严重影响了浓缩磷脂的品质, 给销售环节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从而引起了生产厂家的高度重视。

2.2 丙酮不溶物偏低

丙酮不溶物也是衡量浓缩磷脂品质的重要指标。丙酮不溶物偏低, 磷脂含量偏小流动性好, 浓缩磷脂含油量高水合试验产生分层现象;当浓缩磷脂中丙酮不溶物偏高时, 浓缩磷脂流动性较差。

2.3 色泽偏高

色泽是继乙醚不溶物、丙酮不溶物之后的又一衡量浓缩磷脂品质的重要指标。当浓缩磷脂色值较低时, 磷脂外观呈浅棕黄色或黄色, 透明度高;当浓缩磷脂色值较高时, 磷脂外观呈棕色或棕黄色, 透明度较差。

2.4 水分及挥发物偏高

浓缩磷脂水分及挥发物偏高时, 使得磷脂颜色发白、易酸败、在常温下储存时间大大缩短, 从而影响了浓缩磷脂的储运周期及销售。

3 浓缩磷脂质量问题产生原因

3.1 乙醚不溶物偏高产生原因

浓缩磷脂是以水化脱胶产生的粗磷脂为原料经高温脱水干燥产生的。浓缩磷脂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生产环节中一些杂质未能从油脂中分离出来, 在水化脱胶阶段, 这部分杂质被分离到水化产生的粗磷脂当中, 使得生产的浓缩磷脂乙醚不溶物偏高。

3.2 丙酮不溶物偏低产生原因

在水化脱胶工序, 由于水温偏高、加水比例过大、水化时间不足、油温偏高等原因, 使得分离出来的水化磷脂含油量偏高, 水化磷脂在经高温干燥后, 含油率增加, 丙酮不溶物含量偏低。

3.3 色泽偏高产生原因

浸出毛油含杂量较大, 水化脱胶产生的粗磷脂杂质含量也较高。在高温脱水过程中, 由于细碎的大豆粉末等杂质在高温下较磷脂更易变色, 因此产出的浓缩磷脂色值偏高;当水化磷脂含杂量正常时, 水化磷脂在浓缩过程中控制温度过高, 也会使磷脂过热产生颜色变化;另外, 由于设备结构原因, 使水化磷脂在设备内停留时间过长, 磷脂中可变色组分在长时间受热后会产生颜色加深。

3.4 浓缩磷脂水分偏高产生原因

在水化磷脂进行干燥浓缩过程中, 当喂料量过大时, 由于设备处理能力有限, 设备不能将所有需去除的水分完全去除, 从而产生水分偏高现象;由于系统负压不足、加热温度不够等原因, 使得水分不能将需去除部分全部去除, 也会造成产品水分偏高的现象。

4 浓缩磷脂品质改良对策

4.1 改进油过滤系统, 去除水化磷脂中料末等杂质

在浸出混合油进入蒸馏系统前, 增加过滤装置, 将浸出混合油中夹带的粕末等杂质分离出去,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水化磷脂中杂质含量, 同时也改善了蒸馏系统的进油情况。在混合油过滤这一工序目前行业中大多采用“粗旋分离+沉降过滤+精旋分离”的工艺。混合油在进入粗旋分离器后, 将颗粒较大的杂质从混合油中分离出来, 分离后的混合油进入沉降罐中, 进一步沉降分离;混合油泵入精旋分离器中, 将颗粒较小的杂质从混合油中分离出来, 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混合油, 做到从源头上对水化磷脂的杂质含量进行控制。

4.2 调整水化温度, 严格控制加水比例

在连续水化脱胶加工环节, 水化温度对水化效果影响较大, 将水化油温控制在85℃左右、热水温度控制在90℃左右、水化时间控制在30~40min, 由此分离产生的水化磷脂中含油量较少, 一般可控制在35% (干基) 以内。

对每加工批次的毛油做小样确定含磷脂量范围, 按含磷量的3~5倍添加热水, 由此避免了由于加水量过大产生的水化磷脂含油量偏高现象。

4.3 去除毛油杂质, 控制干燥温度

利用混合过滤装置, 去除混合油内多数杂质, 通过改善毛油品质减少水化磷脂内粕末等杂质含量;采用负压蒸发、薄膜干燥的方法, 将磷脂干燥后出料温度控制在110℃以内、干燥系统负压在-0.08MPa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磷脂色泽一般可控制在12 (加特纳比色法) 以内。

4.4 控制物料流量, 保证系统负压

由于设备处理能力限制, 必需将进入设备内物料流量调整在设备处理能力范围内, 同时保证系统负压在-0.08MPa以上, 使物料中水分得以充分蒸发去除。

5 结束语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10

关键词:数学解题,理解困难,解决对策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数学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取代的[2]。但是, 数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往往是学生最害怕的学科, 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学科。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 很多学生本来是怀着一腔热情来学习的,后来却越学越厌烦,最后不得不放弃数学。据了解,现在的学生之所以普遍感觉数学学习枯燥, 主要是因为当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将精力都放在了强调形式化训练上, 并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后果就是学生已然成了解题工具, 致使数学学习变成了让学生禁锢思维的“牢狱”。这样的教学不仅耗费的时间多,还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因为枯燥的训练已经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消磨殆尽[1]。纵观世界各国的数学课程及我国新研制的数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它们都非常重视数学理解,并把数学理解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1.对 “学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 ”的调查

要对学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进行研究, 首先需要对现在学生的数学解题理解困难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所以,我对苏州市学校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采集到第一手调查资料,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真实、可靠的依据。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对审题这一环节都十分重视, 因为审题是将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基础知识点 (概念、定理、原理、公式等)与题目结合的一个环节。只有审题清楚,准确理解题目意思,合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才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否则,时间一长,该建立的知识体系没有建构好 ,造成所学 知识混淆 ,没有条理 ,解题时就 不能举一 反三。

2.学生数学解题理解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在教材中基本上都进行了证明讲解,但一些学生忽视了这些,在学习过程中逃避思考或是为了节约时间只记忆结论,导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点很熟悉,就是不知如何运用,导致无法下笔。因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不能正确理解数学词语、数学符号、数学图形和数学句子的含义,一些性质、定理、原理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分不清它们的使用条件。这说明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耐心引导或时常重复提醒,使得头脑中的知识体系逐渐完善和牢固[7]。

3.导致学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的原因

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而产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 主要是指学生在解决有关于实际的一些问题时, 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经验背景, 或是对其他学科的专业术语了解甚少而造成的。牢固掌握好各个知识点,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是迅速找到解题思路的前提条件。但是,部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过程中,由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不完善,因而根本不能理解新的数学知识或在理解新的数学知识时产生困难, 亦即学生原有数学基础欠缺而造成数学解题理解困难。

4.学生数学解题理解困难的解决对策

(1)注重基础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应首先以身作则,重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并详细地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教授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及背景,所以要正确理解数学知识,不能急功近利,只把注意力放在最终结论上。只有对知识演变的全过程有所了解才能深刻记忆,在以后的解题中也才能更精确地运用。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恰当、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2)注重整体性、实践性教学 ,建构良好的知识系统。

数学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新的知识点也只有在与已有知识点联系时, 才能将新的知识片断不断纳入相应的知识体系中,才能被理解、被应用,并发挥它的作用。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材中通常并不是明显呈现给读者的, 往往是隐含在知识深处的,需要教师研究和挖掘,并与学生一起将知识直观化、系统化、结构化。同时要教授学生如何将一个个知识点变为解答的最佳“武器”,这不是仅仅靠公式就可以的,还要深入理解公式、定理、结论等,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过程也是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知识的过程。

(3)注重生活经验 ,结合理论知识 ,完善知识体系。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11

关键词:情境教学 存在问题 原因 解决方案

何谓“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场境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我就“情境教学”做一个综合的探讨,揭示其内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探索创设情境和挖掘文本情境的方案。

一、当前“情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媒体使用过多过繁。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众多教师所追求的时髦,很多教师一提到“情境教学”,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多媒体,并认为在“情境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越多,创设的教学情境就越真实,也就越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于是就导致了部分教师在“情境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的运用不加选择,凡是课文涉及到的东西都要想方设法找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滥用多媒体。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过多使用多媒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偏离教学重点,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我们应该认识到適当的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但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有一个度。

(二)偏离了教学目标。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曾说: “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基于此,在情境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活动和游戏,追求宽松、愉快的气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部分教师常常照顾不到教学目标,把握不住教学重点,对无关痛痒的一些环节采用演绎现实生活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虽然课堂上充满了活力,由于没把握住教学重点,看似气氛活跃的课堂,创设的情境游离于文本之外,非但不能批文入境,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三)情境教学的随意性。

可以肯定地说,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创设出的“情境”是生动逼真的,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行训练和学习,也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老师也为自己创设情境成功而自豪。但是,在“情境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还缺少深思熟虑,想什么时候创设情境就什么时候创设,想怎么创设就怎么创设,重点不突出,难点没解决,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把“情境教学”当成一种形式,没有统揽课堂全局,更没有把握好整个教学内容,失去了“情境教学”应有的价值。

(四)教学条件的局限。

据我了解,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普遍差,很多地方经济落后,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学校为数不多,一个村完小连一间多媒体教室都不具有,甚至连具有光盘播放、录音设备的学校也很少,在这样的地方开展“情境教学”,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要利用一曲音乐、利用一幅图片等简单的方式来创设情境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查找和播放相应的影视资料就更成问题了。单凭通过教师的引导挖掘身边的景和物、人和事来创设情境,一些抽象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就难以找到一些相应的资料和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导致“情境教学”受到局限,得不到多形式开展。

二、原因剖析及解决方案探索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

“情境教学”体现的是教育新理念,主要是关注学生能力的训练,涵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事,因此,人们对这种“长期性”抱有怀疑态度,很多家长也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拿自己的孩子来搞试验。教师面对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对得住家长和社会,同时又要树立新理念不能落伍,所以偶尔也得搞搞“情境教学”之类的课改,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更是大张旗鼓地探索,然而在平时就不敢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改试验上了。要提高孩子们的应试能力,老师就得把基本的知识演变成千姿百态的题型来让学生训练,不但浪费了师生大量的精力,且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所以情境教学徘徊不前,始终不见效果。

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绝非易事,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扭转社会、家长对学校、教师的评价舆论,形成一种与现代教育新理念相协调的评价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才能走出应试教育阴影,“情境教学”才不会有羁绊。

(二)来自教师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很多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工作在边远落后的山村,信息封闭,观念落后,方法传统,不具备深入研究“情境教学”的能力,连操作简单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不会,只知道一些“情境教学”的表面现象,在“情境教学”中情境创设方法单一,多媒体运用不恰当,经常偏离教学目标,把握不住重点。总之,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驾驭能力不高,对“情境教学”认识肤浅,只能从形式上开展,取不到实效。

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教师培训力度,打破传统保守思想,促使教师从根本上革新思想,“改头换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

(三)学生基础素质差。

当前“情境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学生的基础素质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生活情境的模拟要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表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胆识和良好的习惯,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然而这一切大家都是清楚现实状况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统一,社会的负面影响,师资的缺乏,导致学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不扎实的。所以我们要使“情境教学”取得实效,就必须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就必须先解决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基础素质问题。

(四)办学条件落后。

上面已提到,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差,导致了教师开展“情境教学”的局限性,开展“情境教学”很多时候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客观问题面前,我认为不能等,更不要因条件局限而放弃。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能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经常了解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整合教育资源,为“情境教学”丰富内容,更新手段,让有限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在学校间流动起来,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的作用。

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 篇12

关键词:水泥地面,通病,防治

在目前的房屋建筑中, 水泥地面质量问题是最常见的通病, 是影响房屋建筑的使用和质量评定等级的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因此, 我们必须分析其原因, 找出对策, 使之得到彻底的根治。

1 地面的开裂

1.1 产生原因:

(1) 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下沉, 导致预制楼板之间和现浇楼板与预制楼板之间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的开展随沉降量大小而定, 随时间推移裂缝不断增宽, 直至结构达到稳定。 (2) 落地灰、碎砖、碎模板等杂物还存留在里面。板缝没有按规定设置 (不得小于3cm) , 灌缝所用细石混凝土没有按规定配置或没有使用试验室出具的配合比报告, 施工过程中没有按操作规程要求施工, 灌缝不严不实, 最终导致地面开裂。 (3) 水泥品种和强度以及水泥砂浆强度未有可靠的措施进行操作控制, 致使强度不足导致地面开裂。

1.2 防治措施:

(1) 从基础施工开始就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 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基础沉降。 (2) 板端头按规定用C20细石混凝土堵孔。板与板间的缝隙按规定设置不小于3cm, 用室验室出具的配合比进行灌缝, 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 (3) 进场的水泥必须有出厂合格证, 且应进行二次复试。对有质疑的水泥或超期的水泥应进行二次复试, 现场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

2 地面起砂

2.1 产生原因:

(1) 水泥标号过低:没有按操作规程施工, 级配不合理, 配合比不准。 (2) 未能把握住初凝前进行找平压光的最佳时间。 (3) 在地面强度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时上人, 致使面层被破坏。 (4) 水灰比过大, 压光时任意撒干水泥, 致使上下层收缩不一致, 导致地面面层破坏。

2.2 防治措施:

(1) 采用425#以上普通水泥或矿渣水泥, 要求牌号、品种、颜色必须一致, 要有出厂合格证及二次复试报告, 不得使用小窖水泥, 确保水泥地面的耐磨性。砂用平均粒径大于0.5mm的粗砂, 含泥量不得超过2%, 使用前要过筛。配制砂浆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 (2) 将配制好的砂浆铺在地面上后, 用刮杠刮平, 木抹子搓平, 再用铁抹子压一遍, 在抹第二遍时要把握最佳时间, 即待水泥砂浆开始凝结, 人踩上去略有脚印, 但不下陷为好, 夏季一般压一遍至二遍时为4-6h, 春秋季一般为8-10h, 冬季不宜施工。 (3) 防止在压光过程中任意撒干水泥, 要有切实的控制措施, 做好产品的保护工作, 洒水养护, 一般十四昼夜后方可上人。

3 地面空鼓

3.1 产生原因:

(1) 地面基层处理不净, 操作前一天未将基层洒水湿透。 (2) 墙基和室内回填不实, 造成地面开裂空鼓。 (3) 水暖、电气管线没有按规定固定连接, 人为造成地面空鼓。

3.2 防治措施:

上一篇:士官基础课下一篇: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