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心理矫治策略

2024-10-14

问题学生心理矫治策略(共7篇)

问题学生心理矫治策略 篇1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合格劳动者 (陈立新2008)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人才技术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技术服务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升。然而, 在积极打造特色高职院校的大背景下, 高职院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比如设备的更新速度慢、管理理念落后、专业建设的方向不明确等。其中, 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学风问题。高职院校的学风历来都被认为不如本科院校, 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低, 素质不高, 自我约束力差, 以及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在高职院校出现考试作弊、校园恋爱、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更为严重。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过分注重知识培养, 而相对缺乏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升、学习效率的提高, 并最终导致高职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高职学生心理表现的主要形式

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 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王慧琴2006) 。

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常见的表现形式有:

(一) 被动学习心理

被动学习心理也可以理解为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缺少主动性和创新性:一是指望教师将所有的知识模板化, 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说的去学;二是只学习教师在课上指出的重点, 考试会考到的内容, 最后演变成学习即为了应付考试。

(二) 急于求成心理

学生过于在意自己的成绩, 或者希望在学习中有捷径可走。这往往是学生学习习惯差而基础不扎实的表现。这样的学生更希望不劳而获, 在学习上态度消极、懒惰, 导致一直以来学习成绩很差, 最后形成恶性循环。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看出,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存在侥幸心理, “不努力—失败—更不努力”的怪圈使得他们最后对待学习出现心理畸形。

(三) 墨守成规心理

学习上的墨守成规是由思维定势演变而来的。这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受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深, 这也是“灌输式”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创新, 认为别人所有的成功经验都适合自己,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机械化、程序化、规律化的思维模式。在一直以来的学习过程中, 受到教师固定的教学流程的影响, 学生形成一个机械化、程序化、规律化、意向化的思考和解答问题的模式。在解决问题时, 学习经验的积累需要有助于学生按照一些约定俗成的方式便捷地解决问题;但是过度地依赖经验, 以至于变成思维定势是不可取的, 这不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行为, 还影响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四) 过分注重结果心理

重结果而轻过程是对学习过程的本末倒置。从学生角度来看, 注重结果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倾向于对答案、比成绩, 却很少探讨造成结果的原因, 深层次和创造性地去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以至于更难见有思维变式、问题变式。

除此之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其他许多心理问题, 比如恐惧自卑、内向封闭、排斥等。若对学生所持心理问题不能给予重视和正确对待, 将会对学生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生活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

三、正确对待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当今高职教育中,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心理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 不断创新教学理念, 使教学内容更吸引学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课堂内外尝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学会自主地学、开心地学、有效率地学。

(一) 关爱学生, 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心, 就会希望有奇迹发生, 并对一些不切实际的结果产生幻想, 把希望寄托于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想法上, 来帮助他们远离困境, 摆脱现实中所背负的包袱。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重拾信心, 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

1.转变观念, 忽视“以分数论英雄, 以考试论成败”的评价观, 加大深化高职教育评价理念的改革, 尤其是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正因为有这种体系的存在, 使得大部分高职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该在传统“知识至上”的教学体系基础上进行创新, 改变对学生考核的方式, 使学生更享受学习的过程;尝试以职业目标为导向, 个人能力为基石, 因材施教,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 在成功的喜悦中重拾信心, 不断进步。

2.在高职院校课程中,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使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保证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需要咨询时, 能够获得一定的引导。合理的心理教育和引导不仅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也有助于高职学生在挫折中重建自信心。

3.教师应学会关爱学生, 与学生保持心灵上的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并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耐心教导。同时, 通过对学生家庭环境、人际关系、性格差异等因素的了解, 给予不同情况学生正确的对待, 为学生学习创造最合适的环境。

(二) 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1.重基础:教师要对大纲和教材认真钻研, 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为指针,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不应让学生的热情和时间消耗在没有意义的纯知识学习环节上, 而是弄明白自己所学内容的整体架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2.重实际: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了解, 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能力和方法等;教师教学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实际, 能结合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等;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从而体验知识的实用性, 突出高职学校要求知识实用、够用、能用的特点。

3.重过程:培养学生追寻知识获得的规律的习惯, 注重认知的规律性特点, 摆脱传统的生搬硬套。一是要让学生明白问题产生的过程;二是要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更替过程;三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4.重方法:教师应不断钻研教学方法, 做到不仅要让学生容易理解, 也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动手操练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 (陈立新2009) 。

(三) 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心病还需心药治”, 要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还需从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着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过渡期,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在慢慢成型, 教师不应该用命令式、训斥式的方法来解决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而应在平等的基础上, 与学生耐心沟通, 给予他们尊重和关爱。只有这样, 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

结束语

总之, 学生所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这些问题对学生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同的。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该学会因材施教, 要能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 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变化,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 预防他们不良心理情绪的累积, 让其对学习建立自信心, 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摘要: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作为高职教育“迅速膨胀”后的一种“不和谐”产物, 其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从对高职学生学习现状的描述入手, 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和成因分析, 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学生,心理障碍,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陈立新.2008.师者, 道之所存也———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J].考试周刊, (22) .

陈立新.2009.高职英语学习女生成绩优势现象的研究[D].苏州大学.

王慧琴.2006.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消除方法[J].China Academics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sHouse, (12) .

问题学生心理矫治策略 篇2

[关 键 词]感染 、兴趣、成功、分化点、自信心

在普通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中,不少人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外界压力(如教师的批评、训斥)过大,会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对学习从焦虑发展到厌恶,见到上课、做作业就感到头痛。要转变这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必须他们在学习上的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及措施来加以矫治和消除。

一、以饱含情感的健康心理去感染学生和帮助学生

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接受教育的效果,而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往往又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所以创造愉快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教师亲切的话语、轻松的动作、友好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赞许的手势等等能使学生消除畏怯感。教师在课堂上用诸如“你太棒了!”“对极了!”“你的想法得很独特,真有科学家的脑袋!”等称赞、鼓励,能呵护学生的良好心态,使学生以饱满精神投入课堂学习。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阶段进入高中,由于课程难度、深度的增加,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困惑,总希望找到一种好的方法,以求快速、全面、高效地掌握知识,适应新的方法,但愿望与实际往往有所偏差。本人对所带班级的51名学生进行了《学习技能检测》,结果:属于优秀等级的只有18% 、较好的为32% 、一般的为26% 、较差的为18% 、很差的为6% 。这从中说明,要想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必须培养和指导学生建立一系列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持久性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创设有趣情境,设置一些有趣问题。如高一化学《摩尔》一节教学引题时,老师可以先设计下列一问:要求学生试一试1、6.02×1023、22.4 三个数的后面添上单位名称,使它们相等?同学们一起讨论,反问:它们是什么单位呢?然后引入“摩尔”的课题,进行新课的传授。这样设疑引趣,使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吸引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引起学生的探究意向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轻松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去诱导、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大量的兴趣因素,在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的基础上,动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用别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

三、分层教学、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心理体验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习气,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新生的调查摸底工作。通过摸底测验、查看入学前的成绩,把所查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好、一般和较差,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上课中对各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进行。在课堂提问、演板时,把简单易做的题留给困难生,让他们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抓好作业的分层处理这一重要环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安排难度低的习题,保证基本要求。经过努力,使他们独立完成基础知识内容以便巩固之。针对基础较好学生安排稍难一点题目,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能力训练,另外布置适量的选做题,让“尖子”钻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把作业分三类:第一类,基础题;第二类,提高题;第三类,选做题。根据基础好坏,完成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题。这样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不同因难题束手无策,更不会因为碰壁而失去信心。使全体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机会。

同时教师还要提供让学生成功的各种机会,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如开展“露一手比赛”、“特长比赛”、“小窍门比赛”、“自理能力比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树立自信心,建立自觉性。

四、要注意处理好学习知识内容上的转化点和分化点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高中生学习成绩差,都可追溯到是从某一个知识点尤其是分化点开始的。一个分化点没解决,又加上第二、第三个,这许多分化点的积累,就造成了学习成绩差。因此这第一个分化点是一个可怕的.分化开端,它不仅影响到有联系的后继内容,更严重的是会挫伤学生学习的锐气及自信心。当然,分化点的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而综合教学问题,需要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对高一学生来说,分化点是一个“徒坡”。在分化点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学习困难生的接受程度,发现他们可能分化的前兆,为学习困难生爬坡增设阶梯;另一方面,对于分化点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精心安排。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程序和态度上,都要比教学其它内容付出更大的代价,反复深化强化分化点的知识,放慢速度,减少坡度。使学困生平稳渡过一个个险滩。

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不断磨练意志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高一学生由于刚从初中升上来,不太习惯和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因此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相对较多,一旦遇到疑难问题,知难而退的现象不少,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学困生往往为应付检查而抄袭别人作业。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他们显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从中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时,教师要合理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的一些问题,及时向他们指明,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困难的背后,有成功的希望。要不断培养他们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心理矫治是一项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复杂工作,上述做法可以归纳为下表

①情感(感染、帮助、培养兴趣) 自信心

②教师 学生 学习习惯

③知识(分层教学、分化点、转化点) 意志品质

问题学生心理矫治策略 篇3

关键词:职高学生;职业心理障碍;矫治策略

一、背景

《职业教育法》规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教育应培养素质型人才,更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机能,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更是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从调查来看,农村中职生的心理现状令人担忧,标新立异、任性执拗、懒惰怕苦、得过且过等状态比比皆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促使他们在各方面不断进步,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进入社会,是中职老师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学校和谐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当前职高学生职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状态。对任何人而言,健康的心理是一切的前提。多年的观察告诉我,农村中职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读书还是挣钱”的动摇心理、“选专业”的从众心理、“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我不对吗”的过敏心理等等。

1.动摇心理

社会的拜金热、家长目光短浅、就业的困难、职高教学缺陷,许多家长都以为读职高没出息,读与不读都一样,于是在中职生中就产生了“读书还是挣钱”的动摇心理。

2.从众心理

对当前及今后行业趋向不明,对子女的失望,让农村中职生父母在对待子女职业选择上不很上心。中职生社会阅历浅,难从自身各因素出发去选择专业。我曾调查过,班上三分之二学生在填写专业时不是听从初中老师或好朋友意见就是跟从别人填报,等到高

二才发现自己无此方面的兴趣和专长,但已不能选择。其实,人职匹配,是人生选择职业的最理想目标。

3.过敏心理

小农经济的定向思维、长期的自卑心理,使农村中职生容易产生过敏倾向。一句不经意的话、一点小误会,都会认为别人“瞧不起”。据调查,这种心理在农村职高很普遍,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过敏心理导致了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极度敏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抵触叛逆,严重者就是违纪违法。

4.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表现为自控能力差、乱交朋友、屡次犯错、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勇敢”;或大手大脚,用钱来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声誉;或拉帮结队,自立“山头”,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威”,这种虚荣心理在职高很常见。

三、影响职高学生职业心理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全球性金融海啸,给中职生的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市场需

求跟职业教育的不和谐,也让学生产生了职业畏惧心理。社会教育和学校的职业教育的冲撞、社会上的偏见心理、学生自我认知上的偏差,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心理。

2.学校教育因素

纵观整个教育,农村中职生心理教育依旧是空白地带。学校管理的压力,中职教育体制跟就业体制脱节严重,对岗位的需求、企业的具体管理等的不到位、自身调控能力的缺乏,对职业前途的迷茫,都会影响他们专业技能的学习,导致职业心理的失衡。

3.家庭因素

从调查看,“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抬头的迹象。家庭经济条件的隐性辐射,父母价值观的不健康,亲子关系的障碍,教育方法不当,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都能使学生性格发展不正常,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职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4.个体因素

在追求个性飞扬的今天,学生个体素质分歧也越来越大。大多数中职生能力差却又自以为是,想独立却又有很强的依赖性,麻木又敏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稳定性,这些都影响着良好职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他们无法很好地把握时机、赢得自己喜欢的

职业。

四、职高学生职业心理障碍矫治策略

“职高学生职业心理障碍”已引起学校的重视,各位老师在教学中开始摸索矫治的策略。现略谈这几年我的一些策略。

1.建立心理辅导系统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个人档案有三张表格。第一张表格填写本人资料;第二张表格填写个人情况:健康状况(最重要)、爱好、特长、人际关系,个性和亲情评定;第三张表格是回忆过去经验,期盼班级氛围,展望职业未来。建立档案袋和电子文档,随时加入学生三年中的点滴进步。

(2)进行心理辅导

学校设立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不但让学生有宣泄心理的方式,更给他们职业心理疏导的机会。开展师生结对活动,关注言行比较极端的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灌输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3)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定期进行AAT测试,定期开展职业指导,及时介绍专业特性,对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法,利用家长会、通讯等手段,为家长提供亲子和专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让家长、学生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

2.重视学校职业心理教育

(1)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受性

由于知识面的狭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很迷茫。我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成果展览,邀请往届毕业生作报告,制作“创业创新——优秀职业毕业生汇报”,进行“现代人才观”专题教育,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开展“就业洽谈会”,提高学生坚信职高前途同样光明的信心。

(2)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针对职高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学校引进竞争管理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制性、创造性、管理等能力,通过各种竞争、评比等手段,培养学生在技能、专业等方面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顽强进取、奋发向上等优秀的意志品质。

(3)强化校内外的职业衔接

在设置专业,我校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错开与兄弟学校的专业碰撞,如我校最近开设的鞋样专业和美容美发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加强专业课程亮点的建设,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引进企业优秀的师傅,强化校内外职业的衔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提升他们的职业学习兴趣。

3.转变家教观念

近几年,我校利用社区学院这个平台,开展家长职业关注培训班,定期召开家长会,让他们清楚子女所选专业的整体情况,明白专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子女一起分析本专业的优劣,在高中三年的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培养子女对专业的喜好和热爱。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如何调准职高生职业心理素质这根琴弦,是社会对职高教育的新要求。唯有调准、调亮他们的职业心理,职高生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丰收。

参考文献:

[1]李拯.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1).

[2]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太平高级职业中学)

问题学生心理矫治策略 篇4

1 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概念界定及日常表现

本文所称的问题心理, 在性质上是指发生在职高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偏差, 常表现为行为上的异常。具体表现:在人际认知上, 表现为自我中心, 交往中无视他人的感受, 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在情感上, 表面上傲慢、狂妄不羁, 但内心里却又十分自卑;在意志上, 带有显著的盲从性、动摇性、寡断性和冲动性特征。另外, 在问题心理学生数量上, 常常和他们的中考成绩成正相关。具体表现:在入学成绩相对较好的职高预科班, 人数相对较少;而在入学成绩相对较差的中专班, 人数则相对集中。问题心理分析关注的焦点不是先天遗传因素, 而是学生成长的后天环境, 特别是教育对问题心理形成的作用。由于问题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往往是违法犯罪, 因此无论在数量分布上是多还是寡, 其所带来的危害, 均不可小觑。有资料显示, 多数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或多或少都与问题心理的存在有着密切关系。

2 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原因分析

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原因, 因学生个体和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但归纳起来, 无非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因素, 即职高学生自身的因素和职高学生生活的外部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生理因素

职高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到19岁之间, 正处于青少年心理学所称的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青少年中期) , 身体外型变化显著、生理机能接近成人、性器官发育迅速、性功能趋于成熟。与此同时, 思维发展水平已达到了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身心的剧烈变化, 使得青少年在心理上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和不平衡性。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心理能力的滞后与自我意识的超前、注重朋友与渴望尊重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矛盾。倘若这一时期职高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心理指导, 就很容易形成问题心理。因此, 青少年心理学常把这一时期称为“危险期”或“暴风骤雨期”。

2.2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 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共同体, 家长的思想品德, 文化修养, 生活习惯, 教育经验, 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直接影响。因此, 职高学生问题心理形成的首要诱因, 就是家庭教育的失当。常言道, 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一点在职高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家庭的不健康 (包括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传统的放任自流、暴力专制、过分溺爱家庭等等。) , 再加之, 独生子女“先天”的人际交往缺陷, 使他们在人际交往的“经验之塔”中, 留下了“断层”。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 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 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 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对理解也不同。) , 这些学生家庭所造成的人际交往经验积累上的“瑕疵”, 不可避免地要给其日后人际交往顺利展开造成障碍。

2.3 学校因素

社会心理学认为, 学校教育是加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 与学校教育的异常有着密切联系。首先, 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是应试教育对分数狂热追求的直接产物。职高学生普遍是中考的失意者。他们在经历无数次无休止的摸底、选拔、淘汰、分流考试之后, 自尊之心几乎消失殆尽, 至于马斯洛 (Maslow) 先生所称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中高级需要, 则更是一种奢望, 以至于“破罐子破摔”, 直至“心死”。其次,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职高问题心理学生常常是班级麻烦的制造者, 且教育起来, 往往效果不佳, 易造成教师工作自信心降低, 产生挫折感、紧张感、害怕与学生接触, 进而出现工作缺乏热情和投入, 否定自身的教育能力与水平, 缺乏应有的成就感, 即产生所谓的职业倦怠。而职业倦怠的形成无疑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师生之间的对立, 客观上增加了学生自暴自弃的风险。再者, 职高问题心理学生常常被其他学生视作与自己有别的异类而遭受普遍的排斥, 因而在集体交往中, 一般会被边缘化而倍感孤独和自卑, 以致于在问题心理的挣扎中不能自拔。可见, 在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过程中, 学校的因素难辞其咎。

2.4 社会因素

在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过程中, 社会因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相对于前三者, 社会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更具决定意义。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运行市场化、社会生活多样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深刻变革之中, 传统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界限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模糊, 使人们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其次, 受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 部分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作者在趋利心理的驱使下, 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职责, 而热衷于各种形形色色的选秀、走穴等活动。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都流露出强烈的媚俗倾向, 且格调低下, 社会影响恶劣。受此影响, 近年来“读书无用论”、“一夜成名”等论调再度抬头, 这对涉世未深的广大职高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 客观上加速了问题心理的形成。第三, 广大青少年学生课余普遍存在的“无地方可去, 无东西可学, 无项目可玩” (《中国青年报》2007年07月08日) 的“三无”局面, 无疑也给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3 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矫治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以为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是多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此矫治起来, 并非一件易事, 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 综合予以矫治。问题心理的形成是以上四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 但各自扮演的角色却显著不同。由于青少年在高中阶段, 都会出现身心的剧烈震荡现象, 因此在矫治对策中, 可以将其视作一个常量。矫治的关键显然应该放在后三点上。由于问题心理产生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显然改善家庭教育应是矫治的第一步。然而, 这种想法在现实中, 却是行不通的。前文已经述及, 问题心理产生的家庭背景, 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问题, 仅凭教师个人甚至是学校是无能为力的。另外, 在职高学生问题心理形成过程中, 社会因素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业界有句俗语, “5<2”, 说的是职业校五天的教育效果不如社会上两天的教育效果。但是体制转型、社会变迁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冲击是客观的, 妄图去阻止或逃避, 无疑是唯心的。所以, 矫治问题心理的重任, 就天然地落在学校的肩上。这不仅是因为学校是育人的主战场, 更是因为作为教师而言, 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 唯有学校因素最为可控。当然, 这并不是要忽视乃至抛却其余两者, 而搞单打一。正确的矫治思路应该是以学校为主, 家庭、社会协同。具体措施如下。

3.1 加强心理辅导, 科学面对成长中的烦恼

古人云, “心病还须心药治”。职高问题心理学生尽管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偏差, 但他们毕竟还是身置二八年华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在遭遇身体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时, 同样会有同龄人都有的美好梦想和羞于启齿的困惑。因此, 学校应该积极联合家长, 开设青春期生理卫生课程, 帮助职高问题心理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出现的微妙变化, 懂得必要的心理健康调节技巧;建立心理卫生咨询办公室并配备专职的心理卫生咨询教师或专家, 对因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异常的学生, 予以及时的“救援”。同时, 学校应该积极联合高校有关专家, 定期开设有关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专题讲座, 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释疑解惑。实践证明, 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抑制甚至延缓问题心理的恶化, 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 安全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3.2 解放思想, 更新育人理念

受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教授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 笔者以为职业中学, 顾名思义, 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促进学生就业为办学宗旨的, 为“就业”而教, 为“就业”而学应是职业中学的主旋律。因此, 在职业中学里, 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尺度不应该再是文化课分数的高低, 而应是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水平, 即考量学生的尺度不再是学生纸上写的怎么样, 而是手上做的怎么样。若能以此标准去审视我们所谓的问题心理学生, 我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 他们原来和我们所谓的正常学生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所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职业中学的这一“先天优势”, 努力改变学生的习惯认知, 积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 为接下来的进一步矫治, 奠定信心基础。同时, 作为育人者, 也应该解放思想, 克服“首因效应”和“光环效应”, 防止仅凭入学成绩或档案上的个别词句, 而轻易对一个学生下结论。

3.3 以“做”为核心, 不拘一格创新教学方法

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有效方法的支持。普通心理学认为, 行动可以改变态度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层面) 。职业中学以“就业”立校, “行动” (或“做”) 是全部学校生活的主题词。所以,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基础课, 都应该紧紧围绕“行动”二字做文章,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中学的专业课, 是学生技能习得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形成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的主战场。因此, 专业课的教学绝不能像传统的应试教育那样, 只“说”不“练”, 搞“背”多分。目前, 不少学校都进行了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 其中尤以“项目教学法”最为流行。该方法首先向学生呈现项目终端成果, 然后要求学生设计操作过程。如给定一张班级每天使用的“课程表”, 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知识进行完成。要求过程越简练、越巧妙越好。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提升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一切只要有利于增强课堂实效, 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生成的方法, 都应该不拘一格加以采用。同理, 作为文化基础课, 也必须要在“做”上面下功夫, 不能搞教师——教材——学生式的线性灌输。尽管其实施难度相对专业课要大, 但对问题心理的矫治效果却具有决定意义。对于职高学生, 文化课尤其是数学、英语课, 一直是他们身上的软肋和心底的隐痛, 能否成功地创新课堂教学, 事关矫治工作的成败。近年来, 我校广泛开展了以文化课“够用”为指导思想的职高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广大教师努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简化考评手段、创新考评模式。通过这些做法, 有力地改变了学生的习惯认知, 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极大地缓解了师生之间的对峙情绪, 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和谐。

3.4 努力打造以“就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职高学生问题心理课堂矫治的效果, 必须依托浓厚的校园文化予以巩固和强化。古人云,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先秦·荀况《荀子·劝学》) 可见, 环境的优劣也直接关乎矫治工作的成败。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加速学生人际认知的转变, 唤醒学生内心的自尊需求, 促进主观态度的改变。近两年来, 我校广泛开展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主的技能大赛、技能汇报活动, 努力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平台。同时, 我们依托本地企业, 广泛开展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为特点的多边交流学习活动。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企业论坛、参观企业车间、毕业校友经验报告会等形式, 努力营造“人人争学技术、人人争当技工”的良好氛围, 实现了问题心理矫治工作的事半功倍。

此外, 强调上述工作的矫治意义, 不能否定传统力量的加盟。首先, 应一如既往地抓好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 发挥思想政治课育人主渠道作用。专业课和其他文化课固然重要, 但它们只能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而不能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 (毛泽东主席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能堪此重任的只能是思想政治课。通过系统灌输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原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择业观、金钱观、财富观、爱情观等。因此, 对待思想政治课, 绝不能厚“彼”薄“此”。第二, 应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模式, 着力德育工作实效。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矫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改变的, 妄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职高问题心理学生由于人际认知水平肤浅、情绪化倾向严重、意志力薄弱, 普遍会出现频繁反复、时常起伏的现象。因此必须依托学校德育, 进行管教结合、打防结合、恩威并施, 通过制度设计, 重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借助习惯的力量, 改变他们的认知、增强他们的理智、磨练他们的意志, 进而改变他们的态度。自创办以来我校一直紧紧围绕“养成教育”这个主题, 进行德育制度创新, 努力从卫生、礼仪、宿舍等点滴细节上, 锻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全校教职员工几年的不懈努力, 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 教师们普遍感到学生更懂事了、更成熟了、更可爱了, 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形成。第三, 应坚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家长委员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平台。通过该平台, 可以有效地实现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学校与学生的双边或多边的互动, 有利于提升家长的育儿素质, 开阔学校的育人眼界,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最终形成矫治的合力。

总之, 造成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矫治这些问题心理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爱心, 更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最近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关于促进职业教育的若干扶持补贴政策, 这对于眼下正举步维艰的职业教育改革来说, 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我们应该乘此东风, 努力推进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矫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争取实现减少问题心理, 直至消灭问题心理的美好愿望。相信, 只要我们思路正确, 方法得当, 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随着近年来普高扩招和新生人口绝对数量减少的影响, 大部分职业学校为了生存, 入学门槛不得不一降再降, 以至于出现了“问题学生”扎堆现象。如何有效地管理好、教育好这样一批学生, 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学校的稳定, 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由于问题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要表现出一定的问题行为, 而问题行为的内在依据则是因为问题心理的存在。因此, 解决问题学生问题, 必须从解决问题心理开始。本文从生理、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问题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治对策。

关键词:职高学生,问题心理,形成原因,矫治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 .新华社, 2006, 12, 2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新华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 11, 7.

高三学生语文学习后进心理的矫治 篇5

1.前者之殇 自觉无望

前车之鉴很重要,我们对每一届高三的同学都讲,例如上届考生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但当同学们参加完几次重要的模拟考试后,就觉得前者的经验教训是救不了自己的。并且事实胜于雄辩,每年的高考平均分都摆在那里,不高啊。如果再来点小道消息,说得有模有样:上届的一位师兄,两次模拟都上一本线,而且语文分数很高,可是今年高考,语文只有七八十分,比平时低了四十分,最后连二本都没有录取。同学自然地拿他与自己比较,心想:我高考的时候会不会出现这种事呢?还有一些平时语文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就会觉得他都这样了,我肯定完蛋。这样语文学习的后进心理就生成了。这样的心理压力源一旦生成,会给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急功近利 适得其反

高三的学生有“三紧”要面对:一是时间紧;二是功课紧;三是家长老师“逼”得紧。这“三紧”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语文后进心理的压力源。在这种态势下,学生们希望能很快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于是有一些同学突击数理化,上补习班,疯狂做题,短时间内成绩上来了不少。既然有效果,他们就马上用学习数理化的方法开始学习语文,认为只要努力一两个月,自己的语文成绩肯定会突飞猛进。但是用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来学习语文,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经常有同学问我:老师,我已经努力了两个星期了,怎么一点效果也没有啊?由此,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受到打击,生成了语文学习的压力源。而这样的压力源又会阻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强化语文学习后进心理。

3.成败天定 不以为然

班上有一位同学,平时语文成绩一般。由于生病,他在家里休息,两周后复课,恰好赶上期中考试。本以为掉了两周课,成绩要下降很多了,果不其然,数理化成绩都掉了,让人吃惊的是语文却考得挺好的。一次可能是偶然,但有时候一两个月内班级中会出现好几次类似情况。于是有同学就会总结,语文学习的成败天定啊。还有一类同学,平时用在语文上的精力可以说很多,学得很刻苦很累。几次考试下来,成绩没有进步,他们渐渐放弃对语文的希望,渐渐对语文学习不以为然。其实这种“成败天定,不以为然”的态度恰恰是学生在极度失望后的一种消极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高三学生语文学习后进心理产生的力源之一。

4.学科偏差 舍本逐末

历来就有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且,从学科特点来看,理科科目逻辑性强,学生一旦掌握原理和公式,就能掌握这门功课的规律,再加上勤练,一般来讲就能取得相对满意的成绩。而语文学科则不同,它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材的设计维度,知识内容丰富甚至可以说庞杂。这样一来,语文学科相对就比较难把握。另外还有作文,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就更加高了。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同学就会采取一种方法:语文上拿不到的高分,靠数理化等科目来弥补。毕竟高考中数学拿满分的有很多,而语文拿满分的几乎没有。这样看来“学科偏差,舍本逐末”也可以看作是高三学生语文学习后进心理的力源之一。

作为高三的语文老师,我们针对以上的四个语文学习后进心理,可以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来矫治。

1.悉心诱导 现身说法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又处于青春期末,心理状态趋于成熟。他们虽然对事情的发展有一定的研判能力,但是依然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我们高三语文老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针对前车之殇,要有科学的舆论导向,我们应该邀请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本校毕业生前来现身说法,让他们与高三学生交流语文学习的成功经验,从正面加以积极引导。同时,我们应该将这种交流常态化,不断巩固,帮助同学们树立信心,克服语文学习后进心理。语文教师要注意观察,通过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发现语文学习后进心理显现的同学,及时加以干预。采取的方法是:个别交流、悉心诱导。教师在找同学交流之前应该做足功课,剖析出这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在与同学交流时,教师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分析出其目前语文学习后进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避开直接的说教方式,而以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技术指导来帮助学生调整语文学习心理。这样,矫治效果会较好。

2.允许反复 阶梯递进

针对“急功近利、适得其反”这一后进心理,语文教师不能采用急功近利的方法对同学提压迫式的要求,比如“你必须在几天之内考到多少分,否则就怎样”、“你要在语文上多花点时间啊,再这样的话,我可要联系家长了”。针对平时语文学习较好的同学,要科学地看待他们在平时考试中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语文老师要让他们明白目前自己语文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是很正常的,叫做“高原现象”,帮助他们找到现状的突破口,主要是从语文学习和应试的技术方面加以指导,具体化到每一种题型、每一道题目,这样有助于改善他们语文学习的心理。同时,在平时的练习中,语文老师要允许学生的成绩出现反复,不能动不动就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至少在表面态度上表现出鼓励和容许的态势。当然,老师应该帮助波动大的同学做好分析,找出原因,让他们的语文成绩有阶梯式的递进。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对于有“成败天定、不以为然”的后进心理的同学,语文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以及与同学的交往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语言特点,细致地将学生按不同的气质类型区分。胆汁质型的有语文学习后进心理的同学,常常表现为坦率、好冲动,经常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但有时缺乏耐心,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语文老师应该采用规则的、逐级递加的方式,不间断地调动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考试中,要制造兴奋点,要有意让这些同学尝到“甜头”,不断产生好奇,让他们乐此不疲。这种被动式的“锲而不舍”在实践中效果很好,可以有效地矫治胆汁质型同学的语文学习的后进心理。多血质型的有语文学习后进心理的同学,情感、行为发生得快,变化也快,但较温和,学习语文时思维灵活,但不求甚解,注意力和兴趣容易转移,不稳定,毅力不强。语文老师可以将这类同学联合起来,成为一个语文学习的小团体,制定一个适合他们的共同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只要有一个同学在某个时段对语文学习兴趣较大,就可以带动整个团体的同学一起行动起来,从而形成团体式的“锲而不舍”,矫治学生的语文学习后进心理。黏液质型的有语文学习后进心理的同学,反应性低,注意力稳定、持久,但难转移,学习语文时思维灵活性较差、可塑性差,对新的学习较难适应。语文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平时多鼓励他们。从实践看,效果也不错。抑郁质的有语文学习后进心理的同学,语文学习时感受性强,想象丰富,观察敏锐,易多愁善感,受挫后常心神不安。这样的同学,语文老师应该经常找其谈话,表示对他(她)的重视和关心,他们会很敏感的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会觉得“老师认为我能行,所以我不应该放弃,要更加努力”。这样一来,无形中他们学习语文就会有“锲而不舍”的意志,就能很好地矫治他们语文学习的后进心理。当然,所有的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心中形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志力,进而从根本上矫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后进心理。

4.综合协调 齐头并进

有些语文老师,往往也会像部分理科老师一样,贬低其他科目,强调本门功课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重视语文。可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观察总结后发现,这么做往往会适得其反。语文老师应该在那些语文学习比较后进的同学面前,首先说其他功课的重要性,然后讲语文的不可或缺性,希望他们能够多放些时间到学习语文中来。当然,这样做效果有,但不是很明显。那么,我们不妨退一步,可以具体分析语文学习后进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找到他(她)没有时间来学习语文的原因。若是数学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那么他的数学学习肯定有问题。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可以主动帮助他想办法、出主意,联合数学老师抓紧时间解决好他的数学学习问题,从而为语文争取应有的时间。若是其他学科的问题,亦可采取这种办法解决。这样,各学科老师的配合就显得相当重要了,看来,高三学生语文学习后进心理的矫治离不开各科教师的联合会诊和治疗。

问题学生心理矫治策略 篇6

一普通高中学困生心理疾病分析

1. 自卑心理严重

学困生都有一定的自卑心理。长期以来, 由于学困生得不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重视, 长期处于被人看不起的阴影中, 这样就会让其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感到学习上没有奔头而产生厌学、破罐子破摔等自暴自弃的心理疾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家长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困生就会因感到升学无望而产生混日子的想法, 学习兴趣十分低下。

2. 自控能力较差

学困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 究其根本原因是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教育环境有关。从家庭成长环境来看, 有的学困生是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 从小就生活在百般宠爱的家庭里, 可以随心所欲, 于是就形成了放荡不羁的习惯和性格。加上对学习无望, 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或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 或是抄袭作业, 不爱思考问题等等。有的甚至具有较强的厌学心理, 多次无故请假、旷课和逃学, 沉迷于校外的网络和早恋世界里。

3. 抗挫能力薄弱

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 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到学困生的特殊性,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与学困生不适应, 教学目标过高、学习任务过重、学习难度过大等, 都会影响学困生的学习心理, 一旦遭受挫折, 就会习惯性地放弃, 从而进一步感到学习困难大、枯燥无味、进步无望而加重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

二矫治策略

针对高中学困生存在的心理疾病, 教师应该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树立新成才观, 正视学困生的心理疾病

教师应该正确地看待学困生, 树立新的人才观, 避免单一性的成才观, 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并采取有效地帮扶转化措施, 扬长避短, 因势利导。首先, 要树立全面的成才观。教师应该树立全面性的大人才观, 充分地认识“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增强学困生也可成才的信心。其次, 宽容地对待学困生。学困生因为自身的缺陷, 容易在学习上出现各种问题, 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 不能够苛求他们, 并多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期待和信任。在教师良好心理暗示的作用下, 激励和引导学困生逐步找回自信, 找到学习的快乐、进步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2. 采用分层教学, 疏导学困生的心理疾病

针对学困生, 开展分层教学, 降低其学习目标, 建设学习任务, 按照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让学困生在分层教学中更容易达到学习目标, 让其更多地感受到学习进步的喜悦, 从而产生学习成就感。对于学生对学习的消极认识和看法, 要积极疏导, 让学生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亮点和长处。譬如让学困生完成难度低一些的作业, 提问时让其回答更加容易一点的问题等方式, 都可以有效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减少消极心理, 在进步中逐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开展各种活动, 矫治学困生的心理疾病

对于不爱交往、性格内向和具有较强自卑心等问题的学困生,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 根据学困生的实际进行相应的安排。让组织能力较强的学困生从事活动组织类的工作, 安排热心集体的学困生参与到活动的后勤服务中来。对于具有某些特长的学生, 则可以引导其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亮点, 感受到展示自我的快乐和满足, 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在活动中, 要注重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思想上的开导, 帮助学生逐步消除心理上的顾虑, 从而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来。此外, 作为教师, 必须关心学困生的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 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关爱的温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学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教师应该正确地看待学困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点滴进步, 多采用激励等正面、积极的评价方式。针对学困生存在的自卑、缺乏学习兴趣、自控力差、意志力不强等心理疾病, 教师应该讲究语言技巧, 从话语上多开导、多沟通, 以有效地疏导他们的心理。从行动上多关心、多帮助, 用热情感化和温暖学困生, 用多种方式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信任感和敬佩感, 从而达到有效矫治心理疾病的根本目的。

摘要:学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不仅学习成绩较差, 而且在心理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学困生心理疾病问题的研究, 教师应该摸清实情, 因势利导, “对症下药”, 这样才能够“药到病除”, 达到“治病医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困生,心理疾病,干预,矫治

参考文献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篇7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做到“学而不厌”, 这又是现实教学活动中每一位老师都在努力探索、积极寻找答案的一个永恒课题。学生厌学心理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 必须采用社会、学校、家庭结合的方法予以矫正。因而必须要有“大教育”意识, 即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联手创设一个有利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1.家长要不断学习, 做好镜子。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地, 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第一课堂, 能否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在家里家长是孩子的镜子, 孩子则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 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 相互沟通, 并邀请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使家长拼弃陋习、持续更新、获取知识和经验, 给孩子作出学习的榜样。

2.家长要转变观念, 自山之石也可成玉。教师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不要死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每个家长都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每一个孩子都是未经开发的一座矿山, 就像一块未雕琢的玉石,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家长要与孩子做“朋友”, 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压力。

3.客观面对,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当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众多家长追捧的潮流,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盲目为孩子选择“特长”项目, 如弹钢琴、学英语、学绘画等, 殊不知自己的孩子是否爱好, 这样的“特长”项目是孩子的需求还是家长的需要。作为家长, 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 要求也不能过严, 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切实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的认识, 这样才有利于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1.创设和谐舒心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搞好校园美化, 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陶冶师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同时还能增进健康、增长知识。学校还应通过文艺演出、作品展览、文化名人讲座、小报展评、歌手大赛、影评活动、演讲会、朗诵会、摄影展等活动使学生有运用知识和发展个性的机会。这对于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十分重要。

2.构建真诚、理解、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

家达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氛围。”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 教学要符合现代特色, 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性。曾有一个孩子对我说“我最讨厌老师的偏袒, 因为讨厌老师, 导致我很厌学”。教师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消极作用, 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称作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 心理疾病包括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正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 只要教育得法, 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不应让学生一直遭到学习上的失败。如果一直失败, 学生就会产生焦虑, 或导致极不实际的志向水平。焦虑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破坏学习情绪。因此, 教师要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表扬评价, 燃起他们希望的火花。

3.给学生“老师是我的朋友”的感觉。尤其面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时, 更应是朋友式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大多有自卑感, 老师要时刻注意他们的各种反应情绪, 不能总是一副严师的模样, 那样学生就不愿跟你交流, 你就不能知道学生的想法, 同时, 也不能跟学生打成一片, 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厌学和自卑情绪的转化。对待学生要公平, 不要偏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 而忽视了那些坐在角落的, 不爱读书的, 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要善于引导学生,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永远不要给学生戴帽子, 因为学生时刻都在改变。让学生有一种“老师是我的朋友”的想法, 就可以激发他们潜在的内驱力, 慢慢地克服厌学情绪, 促使他走向成功。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上一篇:EMTP下一篇:产业大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