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2024-05-1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共11篇)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篇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不健康的大学生日后是难以立足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而片面、错误的认识方式和观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要进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健康情绪情感.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做好预期干预.要做好心理危机的监控工作,预防干预;要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干预.

作 者:田云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444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危机干预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篇2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

1. 高职学生强烈的失意感, 导致心理失衡, 形成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首先, 他们在高考时的失利使得这批学生只能屈就读一般院校, 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非正规”院校学生的感觉。其次, 由于目前很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使得高职学生就业相比全日制学生处于劣势。加上教育改革, 也无形使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形同原来的技工学校。再次, 很多学生一说在职业技术院校读书时, 社会上一些人都认为是在民办学校读书, 学生更感到丢脸。由此, 高职学生入学时已经产生自己仅仅是上高职水平, 自卑心理因此产生, 一部分人甚至觉得自己基础差、智商低, 甚至低人一等, 心理负担日趋严重。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进入高职院校的事实不能接受, 更是促成学生自卑产生的根源之一。

2. 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基础较差, 形成厌学心理

高职学生由于基础比较差, 到学校时对学习普遍缺乏动力, 逐渐产生了早些就业的想法, 由此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具体学习中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乏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久而久之形成了厌学心理。另一方面, 学生对高职院校能力拓展训练无从下手、更加使自己的信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于是对一些生动的讲座课、实践课也失去兴趣。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缺乏行动的毅力, 不能够坚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最终形成学习动机的短视。

3. 高职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 没有远大理想, 造成毕业时择业焦虑和困惑心理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 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有史以来的困难, 目前的就业形式十分严峻, 很多高校毕业生为了避开就业危机, 采用继续读书的形式。考研的火爆, 其实就集中表现为就业焦虑, 而到临近毕业时这种心理压力更加明显, 于是许多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恐慌,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究其原因, 还是许多学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尚未适应, 加之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 使本无优势可言的高职毕业生, 在求职时更是困难重重, 很多人感到前途渺茫, 就业信心丧失。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病因的成因分析

1. 社会环境因素是造成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宏观原因

(1) 办学及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由于传统观念在对待高职学生的态度及基本待遇上不够重视, 客观地在这部分学生中形成低社会地位的印象, 导致一些意志薄弱的高职生容易形成消极心理。

(2) 部分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和技能教育十分重视, 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疾病的教育, 对其隐蔽性和突发性估计的不够, 从而低估了心理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危害度的教育与防范。

(3) 社会对现有学生的认识偏见, 是对大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部分学生感到贫困就是无能, 引起心理畸形, 普遍见到的是郁抑症的大量出现。

(4) 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变更, 加上金融危机的持续, 目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企业单位由于开工不足, 成本费用增加,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产品销路不畅, 对人员需求暂时缺乏弹性, 而大量的毕业生却急需就业, 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一时的供过于求的现状, 就业竞争越发激烈和严峻。

2. 学生自身因素是造成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微观原因

(1) 学生家庭环境和家庭遗传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心理疾病的因素之一。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 很多遗传病症出现导致一些学生天生身体残疾, 加之部分家庭生活贫困导致一些学生发育不健全或外观劣势, 这些同学基本上是带着自卑的心理进入学校学习, 当遇到同龄孩子的歧视时, 这种自卑心态就会激烈爆发出来。因此, 像外表缺陷、长相一般等同学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 目前很多学生心理不成熟,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均处在不断学习阶段。当学生进入社会以后, 原来的为人处事方法和现实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及观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些学生一时无法适应, 在遇到如何处理上述问题时, 不免会出现焦躁、不安、矛盾、困惑、迷茫等心理反映, 加上原来心理素质的不同, 心理承受能力有高有低, 于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低, 心理素质不高的的同学就有可能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继而出现心理障碍甚或疾病。

3. 家庭环境因素是高职学生心理疾病形成的主要内因

家庭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 自身综合素质的现状, 家庭及家族文化的历史背景, 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 家庭的消费观念等, 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加之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属于“80后”和“90后”, 家长对孩子进行综合教育的时候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孩子的情商教育, 更很少有家长对孩子进行相关心理辅导和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 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4. 学校环境及学校周边不良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形成高职学生心理疾病诱因

(1)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盲目扩大办校规模, 发展速度过快, 追求人数规模, 追求短期效益, 在学生住宿、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上都不能满足常规教学要求, 对待学生的心理教育在心理预防、干预机制的建立上重视不够, 预防和干预机制缺乏, 处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况。另一方面, 学校在心理教师的配备上也严重匮乏, 师生比严重偏差, 有的学校一般是将搞计划生育的医生作为心理辅导老师, 没有专门的专家和相应的专职心理教师, 对学生日常心理辅导也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工作, 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普及教育, 更没有进行相关的专业心理技能辅导培训课程和相关的教育。

(2) 部分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恶劣也是给学生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之一。学校周边的一些洗脚房、卡拉OK厅、网吧等或多或少充斥暧昧的场所, 不良文化和意识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那些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 各种非法出版物, 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意识的渗透等都对学生心理进行着巨大的冲击。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及预防功能作用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现有20多万人自杀, 200多万人自杀未遂, 自杀年龄处在15至34岁人群的居多数。因此, 建立心理干预、预防机制系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应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处理系统与危机重估系统。危机预警系统主要起着预防心理危机和在危机发生前预警的作用。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 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可通过几方面的协调来发挥作用, 具体如下:

1. 家庭的和谐氛围建设方面

学生的家庭是孩子踏入社会的最早启蒙教育的场所, 学生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子女影响很大, 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三观”, 以此来有效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时期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多与孩子交流, 注重教育方法, 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 多和孩子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内容进行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榜样, 注意孩子的情商教育, 在孩子遇到人生挫折时多给予鼓励, 在心理上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做孩子坚强的精神后盾。

2. 学校健全的干预和预防体系方面

学校建立健全的干预和预防体系是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预防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在有效的相关系统内, 学生心理干预和预防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可如下来开展工作:

(1) 学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及相关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 完善并认真实施心理教育的日常教育课程计划,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在新生入校时, 系统地对新生做相关的心理辅导教育, 着手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及时发现有心理异常、家庭困难、生理有残疾的学生, 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心理疏导, 在新同学中倡导有心理问题找老师的校园习惯和风气, 鼓励学生能主动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 在学校逐渐形成接受心理咨询是极其正常的事情这样的宽舒氛围。

(2) 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大协助心理干预及预防的辅助管理工作, 充分运用学生管理的便利条件, 将学生心理干预和预防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按班级、专业、系部、学院逐级建立学生心理管理委员会, 培养和培训心理信息员, 建立及时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 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可即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 以便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3)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努力培养一批思想作风过硬, 心理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 必要时对辅导员先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培训, 在工作上关心爱护他们, 使他们能没有压力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员在具体工作时候轻装上阵, 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和心理教育工作中去, 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4) 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余, 应该注意正面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教育辅导学生, 可由学生心理协会自己组织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组织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 相关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这样效果会更好。在实践中学生心理协会可以开展诸如健康心理培训、同学之间的心理咨询、大学生生存适应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管理才能拓展训练、成功心理训练、就业前的心理训练等相关活动。

3. 心理危机重估系统的方面

心理干预与预防工作的效果好坏不能单看表面现象, 应该注重其评估的绩效好坏。一般情况下, 在进行了危机处理系统的干预和预防以后, 学生中一般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积极的结果, 学生排除了心理不良因素, 由此健康学习、生活;另外一种是学生继续消极, 甚至更加消极, 有的出现自杀倾向, 严重者无法挽回。无论上述哪种结果出现, 干预和预防体系都应该重新对心理危机状况进行系统评估, 对干预和预防的情况做分析和反思, 评估干预和预防绩效, 找出危机干预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对本次危机干预进行总体总结, 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 充分发挥干预和预防体系的功能作用。

四、预防和干预机制的构建途径

学校在充分认识心理预防和干预功用的基础之上要切实的将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认真建立起来, 并要求尽快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建立预防干预机制时可以从如下做起:

1. 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 把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工作放在首位

学校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心理问题, 把学生心理教育干预和预防放在首位。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要专人、专部门来抓、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教育计划, 主管部门要认真督促落实并检查执行情况。在全校范围逐步建立和健全学生心理干预和预防体系, 努力实现教师、辅导员、家长、社会的学生心理教育干预和预防体系, 真正建立一支健康、专业素质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队伍。

2. 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加大校园正面宣传力度, 倡导健康的校园舆论导向

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校园电视台、学生社团、网络等传媒工具的作用,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动态反馈体系。专职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在具体教育中注意教育方法, 针对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疏导方式, 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人为本, 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活动来启发教育学生,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相关的舆论工具倡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在宣传中多以真诚、善良、感动社会的人物为主题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进而转变学生原有不健康、扭曲的心态。

3. 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周边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需要齐抓共管

学校周边的单位和社会应该本着共建和谐社会、社区的理念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协同学校共同建立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因为学校的稳定关系到家庭的稳定, 直接关系到社区和周边环境的稳定问题。只有顾全大局, 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来看待和重视, 齐抓共管, 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谐, 才能真正将社区建设成文明社区、健康社区, 学生在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健康, 才能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 高职教育的利益也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4. 用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建立的根本保障。学校社会应该不断加强校园和社会环境的整治, 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愉快的视觉环境。社区、社会应该加大不良环境的治理, 将政府相关部门的整治力度和社会学校周边治理结合起来, 对学校周边上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网吧、按摩、歌厅等予以取缔, 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5. 将学生信息管理体系纳入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体系内, 使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管理科学化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信息收集系统, 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形成学生心理收集信息系统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前期应当做好学生辅导对象的心理状况和特点的信息搜集, 然后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学生的相关档案, 应该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信息系统建立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由学生社团经常对学生相关信息做更改和必要的补充。在信息管理上要科学化和现代化, 努力做到学生可以在网上咨询, 有问题可以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

综上所述, 只有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建立健全相应的预防、干预机制, 将大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才能真正防止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的出现进而导致各类突发事件和悲剧发生, 使大学生能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 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车文博, 张玲, 黄冬梅, 等.大学生心理感受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3 (9) .

[2]成建梅, 李卉.自杀干预, 让挽救成为可能[N].株洲日报, 2005-12-12.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篇3

本文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从心理危机内涵的界定,以预防为主,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创新等等方面,论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收稿日期:2011-12-16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河北省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全面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编号:1001028。プ髡呒蚪椋汉丽丽(1960-),女,辽宁兴城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咨询与科学研究。

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青春期,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身体的成熟和能力的迅速增长,使青少年开始试图摆脱家庭、老师的束缚,成为自主而独立的人,他们面临着独立、职业选择等问题。但由于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成熟,还存在着幼稚的一面,对学习的压力、挫折,以及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调适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由于我国高考压力十分巨大,多年来在高中校园里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它极大地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共中央、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曾多次下发文件和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素质教育内在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生命进行对话的最重要工作。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内在特点和规律,这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一、以预防为主,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危机的含义,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主观上认识的失衡,即当事人认为自己所经历的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个人资源和原有的应付能力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引发的无助感和困擾冲突,当得不到及时缓解或帮助时,导致当事人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甚至冲动地自毁或伤及他人,其后果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

2.以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基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问题的筛选和高危人群的确定。根据UPI筛选标准,将青少年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Ⅰ类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者、Ⅱ类为应引起关注者、Ⅲ类为心理健康者),并确定本届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学校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对Ⅰ类(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人群发邀请函来咨询室面谈,掌握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再将面谈学生分出A、B、C类。筛查出可能存在自杀、抑郁、精神分裂倾向的学生,将这些学生列为高危人群,作为重点关怀对象。(2)SCL-90测试和进一步访谈。对可能存在自杀危机意念、抑郁倾向、精神分裂倾向的学生进行SCL-90测试。根据SCL-90测试结果,进一步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决定提供心理咨询或转介专门医疗机构治疗(必要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学生处或与所在班主任取得联系)。(3)根据普查情况,制订具体的心理教育计划。咨询室针对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具体的教育和帮助方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并确定当年心理健康教育周主题。对有自杀意念、抑郁倾向、精神分裂倾向的学生,第一时间预约访谈,跟踪帮助,或转介到专门医疗机构治疗。通过这项工作能够挽救一些学生,帮助一批学生,使他们能以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投入青少年活动。

3.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我们把每年的5月份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在活动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电影赏析、展板宣传、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再次,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学”辅导课,并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计划。(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创新:课题组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训练”通过教学计划安排在体育课里进行。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完美结合,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更新的境界,更高的水平。同学们非常欢迎“拓展训练”课,它不仅训练了同学们的正确认知,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课程。多年来,同学们受益匪浅。

4.以心理咨询为主阵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1)全天为学生作多种形式的个别咨询,主要形式有在咨询室当面咨询,还有电话咨询、书信自信、短信咨询、网上咨询等,使个性不同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帮助。(2)积极探索团体咨询,我校心理咨询室每个学期都要用一周的时间举办团体咨询,提前半个月向学生发出报名通知,主要有“怎样学会与人共处”、“超越自卑,拥抱自信”、“提高网络素质,远离网瘾”等内容。通过在情境中、在游戏中的训练与自助,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5.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具有覆盖面广,青少年喜闻乐见等优点,为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心理咨询室还建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站。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心理咨询”网站,开设了“心理知识”、“咨询指南”、“校园心理”、“心理测评”、等多个栏目。心理健康网站一方面介绍很多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方法,很多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网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不愿面对面咨询的学生的心理要求,他们可以往咨询员信箱发邮件,咨询员给他们作网上咨询。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创新

1.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我国中学普遍配备了至少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果仅仅靠1或2名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从事全校繁重而艰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没有数量可观的学生参加,这项工作是肯定做不好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设立,将逐步建立健全辐射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体系,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更加完善。

班级心理委员的独特优势。心理委员来自学生,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接触学生,心理委员作为班级里的一员,他们非常了解和熟悉每个同学的基本情况。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早察觉的往往就是身边的同学。心理委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班级心理委员对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他们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帮助寻找专业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解决。这样,就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就会提高干预和治疗的良好效果。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委会成员一样,是班委会的成员,与老师接触的机会更多,当身边同学出现心理异常情况时,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向班主任教师提供相关信息,特别是对于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专业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组建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队伍。危机干预的难题是没能及时发现危机学生,现在我们在每个宿舍选出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信息员,成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利用这一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每个学生中去,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通过培训心理健康信息员,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基础,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班主任及校心理咨询机构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

3.对高危人群实行动态心理辅导与管理。心理危机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学校应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建设,制定预警干预预案,建立起由“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映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多渠道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实施心理援助方案;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特别是对有自杀意念以及具有抑郁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等倾向的学生,采取主动访谈并提供心理辅导;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

4.迅速反映,及时启动救助机制。通过危机干预机制,发现危机预兆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时,立即启动心理咨询室、学生处、保卫处、医院、家属救助机制,及时有效进行干预,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聂衍刚,刘伯兴,梁君倩.青少年大五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特质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

[2]蒋赟,钟惊雷.学校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和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

[3]吴锡改,胡聪聪.关注心理危机引领校园和谐——青少年常见心理危机及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4]曾祥岚,茄学萍,王惠惠.认知评价对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0,(4).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篇4

东莞市厚街镇中心小学 符玉忠

2018年 8月31日,9月1日在合肥接连发生3起学生坠楼事故,坠楼孩子均为中小学生。31日凌晨5时10分左右,合肥市上元公寓内,一名15岁的男孩从28楼的家中坠下,不幸当场身亡。据了解,这名男孩今年要升初三,坠楼时,写字桌上还有未完成的暑假作业。同日清晨,一名12岁的小女孩从自家6楼的天台坠下,经过数小时的抢救,还是未能挽回小女孩的生命。在其留下的遗书中,表示自己学习压力过大。1日上午7点多,在合肥滨湖世纪城琼林苑小区,一名13岁的小姑娘从13楼坠下,当场身亡,据悉,小姑娘今天准备上五年级。

小学生自杀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重视。几乎每次悲剧发生前都有细微的先兆,只不过在一般人看来太过普通,不容易被发现。举例说,有时孩子会随口说出你们明天就看不到我了之类的戏言,或是将自己最喜爱的东西郑重地赠送给他人,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都应当引起周围人的重视,我们千万不能把这些看成是孩子气的胡言乱语,这个时候作为孩子周围人应该重视也许孩子的心理已经出现震动,这时候予以干预,悲剧很可能会避免。

一、具体步骤

1.与家长联系,如有发现学生的异常现象,除了关怀他之外,也要赶紧联络家长注意学生的行为,并与辅导导老师商量解决方法,明确的展现教师的关怀风格,让学生有选择信任老师的的机会。

2.不能轻易答应学生的要求,以免以后成为一种习惯,对学生的发展也不好。但可以答应暂时不把成绩公布给家长、同学,并鼓励他下次努力考好。

3.谨慎处理每一个问题,即便是短短的一句话玩笑。

4.有效的将学生成立相互关怀小组,促进学生间的彼此关怀与互助。5.资讯的宣导,增加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知觉。

二、辅导计划可分为下列4个部分: 1.个别辅导

老师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绪及思想,也可以鼓励或是强迫学生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借由参加活动来舒解其内心的阴影,并鼓励他好好学习。2.小团体辅导

同班同学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这样的事件有些情绪,如果有机会分享彼此的情感,就能感觉到彼此是一体的,并接受团体的爱心、支持、真诚及温暖。以上的种种辅导,可以坚定持续的进行辅导,直到帮助学生走出阴影。

3.寻求辅导中心

老师在辅导工作中缺少经验或训练,为了避免造成负面影响,最有利的方法就是寻求辅导中心。而辅导中心的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人物,平时没有接触,不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先借由教师做引言,说明来意以降低学生的防卫。老师也可以从旁协助辅导老师进行辅导工作。4.寻求家长帮助

老师可以借由来接送子女上下课或是以书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帮助小孩健康的长大。

幕幕悲剧让人不得不反省,中小学生跳楼事件引人深思同时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中小学生的压力与日俱增,随之带来各种微妙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些强压下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脆弱,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对前途充满恐惧迷茫,生活上学习上挫败感时时刻刻在浸蚀他们并不成熟的心灵,在这些重压下,他们害怕了,绝望了,他们眼睛里看不到明亮的色彩,灿烂的阳光,如水的月色,落入他们视线的是满眸灰暗,红尘滚滚,雾霭笼罩的人生渡口终究等不到一艘可以摆渡自己的小舟,于是乎,消极的念头在心底萌生催生,逃避厌世的情绪在心灵深处如蔓藤盘盈,如果这时,他们不能及时得到社会、老师、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帮助,就很容易头脑发热,从而走极端或轻生。

我们从小就要告诉孩子:珍惜生命,因为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生命。要勇敢去面对,相信自己,相信风雨过后一定是阳光普照。我们要时时告诉孩子,成功永远属于不言放弃的人。要成长就要经风沐浴雨,要承受无数次涅槃的痛苦。生命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总一天孩子要如小树一样长大长高,要像小鸟一样翱翔在蔚蓝的天空,总一天他们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和困惑,总一天他们要经受生活的磨砺,总一天他们会面对父母亲人的离去,总一天他们要独立踏上自己的人生旅途。他们的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前途的渺茫、命运的多舛、生活的艰辛,爱情的波折、友情的薄凉、疾病的缠身如此种种,每一种每一次对于他们都或是成长和收获,每一次患难都会让他们加倍珍惜生命,每一次磨砺对于他们都是一次生命的馈赠和诠释。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篇5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文章通过对多校区大学诱发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因素的分析,认为建构以预防性干预为主的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全面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 者:何放勋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刊 名:黑龙江高教研究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40-012关键词:多校区大学 心理危机 预防 干预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篇6

干预重在预防。对于心里危机干预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危机自救手段,增强学生心理机能;第二,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前者方便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把心里危机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后者则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这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一个优良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必定拥有一个固定的心理干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这有利于平稳求助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帮助,帮助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一个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亦能够在长远规划上发展成为一个预警中心、协调中心和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完善,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更加有理有据。

2.2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

2009年,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心里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这三级系统分别是:学校一院系一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细化,把它细分为心里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即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参照学生干部的建制,招募心理健康保健员,并提供系统的培训。结业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在学生中间开展有效工作,帮助受困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第二层,即政治辅导员组成的二级网络。由于政治辅导员具备一般专业老师所没有的敏锐洞

察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中潜在的危机隐患,当有事件发生时,这些同志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三层,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级网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717-720.

[2]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5-120.

[3]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一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p62.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篇7

一、“校医合作”的现状

1.高校与医院合作的形式。

目前“校医合作”的形式有三种:一是部分高校聘请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定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值班。二是个别高校与医院签署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战略合作共建协议。三是部分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团体, 主动搭建“校医合作”的平台, 促进校医间的密切合作。

2.高校与医院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 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由于高校与医院的合作还处于自发的探索阶段, 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合作进行规范, 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议或合作范本, 所以对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等缺少相应的规定, 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快速处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二, 高校和医院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时段与干预方法有所不同。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以发展性和障碍性咨询为主, 强调对正常学生暂时性心理紊乱或精神障碍的咨询与辅导,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精神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危机发现识别、评估转介和随访跟踪, 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医院采取的是以医学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 侧重于对“病人”的诊断治疗, 特别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治疗“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对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学生采取住院观察治疗, 使“病人”的疾病得到治疗并康复。高校一般是在遇到有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学生需要救治时, 才将学生送到医院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医院也只是把接收的心理危机学生作为普通的病人来进行诊断和处理。因此, 高校和医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认知存在差异。实际上, 针对严重心理危机和重性精神障碍的学生, 高校和医院需要考虑危机者既是学生也是病人的情况, 然后根据这一特殊危机学生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这才是校医合作的真实目的。第三, 从高校向医院转介疑似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 危机干预的转介渠道不畅[1] 。一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可控性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有关信息的保密性, 致使医院的专业人员参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向医院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尚未完全打通。

二、探索“校医合作”的新模式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提出, 高校“应积极在院 (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校医院、精神疾病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 或聘请精神专科执业医师到校医院坐诊。对有较严重精神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学生, 及时指导学生到医院就诊。针对以往“校医合作”存在的不足, 我们应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校医合作”的新模式, 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1.制度化合作。

高校与医院应有合作双方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 作为约束与激励合作双方的制度和行为保障。因此,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需要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搭建合作的精神卫生公共服务平台, 制订合作的相关法规或规定, 明确合作目标, 提供合作的有关程序, 指导合作行为, 从而引导和促进高校与医院的合作顺利实施;制订合作的规范文本, 明确高校与医院合作的权利和义务;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家指导委员会, 为高校提供专业、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技术指导。

2.快速危机干预合作。

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特殊性”,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应改善管理体制[2] , 建立对疑似严重心理危机学生的特别诊治制度并保证其畅通。高校通过与医院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处理渠道, 将具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转诊到医院, 由医院为心理危机大学生提供优先会诊、检查、治疗与住院等便利, 减少周转环节, 使危机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评估、诊断和办妥住院手续等。

3.专家会诊合作。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长效机制, 发挥医院的专业优势, 畅通工作渠道, 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能力和水平。在必要的情况下, 高校或学生的监护人可聘请医院的专家对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的学生进行会诊或复诊。一是医院外会诊。针对病情严重又暂时无法前往医院进行诊治的学生, 可由高校或学生的监护人向医院提出申请, 然后由医院选派专家到学校对该学生进行会诊。二是医院内会诊。对经诊断复核未能确诊或者对诊断复核结论有异议的学生, 学校或学生及其学生监护人可以再请医院组织专家在医院对学生会诊。医院对确诊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 诊断医师应当提出医学保护性住院建议。三是医院复诊。学校根据医院的诊断、会诊和复诊结果, 协助医院敦促学生家人采纳精神医学专家意见,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对危机学生进行干预治疗。

4.信息交流合作。

高校与医院之间建立日常联络机制, 密切“校医”高层领导互访、工作部门经常联系、业务人员沟通交流等, 为及时处置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相应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一是建立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校、医负责人联席会议, 加强双方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然后根据不同问题类型和发生时间段的情况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二是经常交流重点学生的有关信息。高校对接受诊断治疗的危机学生的有关背景信息以适当方式提供给医院作参考, 提高医生的诊治率。医院针对危机学生的特殊情况, 应为高校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注意事项。当然, 高校与医院共享危机学生的相关信息时, 应严格遵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 (第一版) 》的有关要求, 不得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为促进“校医合作”的信息畅通, 双方应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合作模式。

5.督导评估合作。

高校与医院经常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督导活动, 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和医生的专业成长。一是高校主动聘请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值班, 使临床精神卫生专科医生通过在学校内的心理咨询接触学生, 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的类型、特点和共性, 在咨询过程中融入心理治疗的方法, 宣传心理治疗的途径和手段。二是精神卫生专科医生监督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办法。医生要经常提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兼职教师, 对那些已超出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范围的学生, 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到医院接受心理评估和诊断, 避免延误学生最佳心理或精神疾病治疗时机和有效方式。同时, 医生若发现高校处置心理危机学生的方法或手段不科学时, 要及时指出并给予相应指导, 防止处于危机中的学生出现极端行为并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三是医院协助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培训形式既可以是专题讲座、课程教学, 也可以是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操作性较强、容易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四是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专家督导。参加心理专家督导活动, 既可以学习心理危机处置技术, 也可以提升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五是医院可定期接待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医院进行参观实习。通过实地考察学习, 加深对医院工作的了解, 以进一步掌握精神卫生的相关知识, 了解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熟悉求医治疗的相关流程等, 提高转介的说明力和成功率。

6.科学研究合作。

高校与医院联合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为高校和医院处置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有益的指导。通过联合研究, 既可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也可以尝试改变高校教师与管理者以及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对心理危机学生的看法, 使心理治疗模式和医学治疗模式得到有效融合, 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摘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拓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新途径。为此, 在分析“校医合作”现状的基础上, 探索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六种“校医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校医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喜亭.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转介策略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0, (3) :43.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现状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目前在总体上我国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3.25%上升到近几年的3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0%。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分为两类:一是成长危机(发展性危机),即大学生在生命成长发展方面出现的心理失衡;二是情景危机,由外部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具体表现为:学业危机、经济危机、情感危机、突发性危机、家庭危机、社会环境危机、自然灾害危机等几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源分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既有内在主观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客观因素,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应对危机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对危机源的认知错误,自身人格因素以及个体社会支持缺乏等;外在因素主要是导火索,即外部环境及不可控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的身心刺激。根据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因素主要有:重大与突发性事件、家庭与经济问题、学业就业压力、性与性成熟压力、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大致归纳如下:①危机源,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急事件,其应激强度超过个体承受能力即会使个体陷入心理危机;②人格特质,同一个应激事件对不同个体产生的心理危机严重程度和应对方式都是不同的。如性情偏执、情绪易激惹、做事欠思考的个体容易发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过激行为;内向、敏感、孤僻、情感体验深刻的个体受挫能力差,也易产生心理危机;③社会支持系统,即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总和和可获得的精神、物质支持。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方式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方式是积极和健康的,较少采用逃避否认的方式。常见的应对方式分为六种:①解决问题,通过理性面对,积极寻求方法解决问题;②自责,当积极应对无法扭转事件时,大多数大学生选择自我防御的方式抵消事件带来的压力和焦虑;③幻想,不愿意接受和正视现实,用幻想缓解不快;④合理化,通过不合常理的理由为自己辩护,以达到解脱使心理平衡的心理防御行为;⑤寻求支持,部分大学生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解决问题;⑥逃避、回避问题不去解决,放任问题存在发展。研究显示,大学生在遇到刺激事件时会优先选择积极应对策略和适应行为,并通过多种途径调整心态,而在自身资源无法处理问题时会非理性应对。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構建。以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监管保障,建立功能完善的校级心理健康中心,负责网络、宣传、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院系按比例配备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咨询人员的指导下,于各院系设心理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心理社团为载体,配合班级心理委员上传下达、监督落实各项校心理健康中心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和定期排查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可疑个体及时予以干预治疗。

2.大力开展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教育工作。实际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对心理危机的概念缺乏了解,在突发事件和压力处理方面缺乏知识经验,造成部分学生发生心理危机而不自知,不能及时自救或求助,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因此学校应构建危机培训系统,通过定期讲座、选修、网络和热线干预等方式普及心理危机知识,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对班主任、教师、辅导员等进行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专门培训,具备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

3.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合理应对方式指导。以往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来自于突发事件、家庭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就业压力、交际压力等几方面。只有主体将事件解读成压力事件,才会对个体心理造成影响引起失衡。因此高校需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大学生压力自我感知、应对、减压能力培训,让大学生不但有自查意识也有简单的抗压、减压方法和能力。其次,高校需要制定一定的措施争取从客观上减少危机源的发生,比如针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国家贷款补助、发放奖助学金;对人际关系有压力的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及心理咨询;对存在学业压力的同学开展学习方法经验交流和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等。

4.建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从他人处获取物质特别是精神支持是心理问题康复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当适时考虑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从大一开始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学生应对社会竞争和就业的能力。同时节假日多举办联谊茶话会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社交能力,增进情感友谊交流,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后盾。

参考文献:

[1]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王丽萍.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几点做法[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心理危机干预发言稿 篇9

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中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

1.辅导员应扮好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参与者”

辅导员工作侧重点主要在于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对心理危机苗头的发现与辨别等;工作内容主要是关注发展性危机,协同专业心理健康助人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如做好心理普查、危机排查等工作。根据心理危机各阶段的特点,辅导员应偏重于进行全程性、动态性管理,定期访谈,定期排查,及时与专业心理助人者共同研判状态。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危机预防中,应更偏向于价值观的引导,解决心理危机的思想根源。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做好陪伴和与各方的协调以及学生相关情况的及时提供。觉得我们也应该效仿一些高校,细化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手册,一方面明确各部门权责,另一方面提供指导型工作流程和范例式处理办法,使指导员拿来能用,用之有效,事后无责。

2.辅导员不应扮演“庇护者”的角色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简单粗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一导向下,我们容易产生同情心理,犯过渡保护的错误,最终错误的扮演了“庇护者”的角色。我们应当学会甄别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做思想问题谈心谈话了事,而是需要提高我们的敏感性,自己迷惑和无法把握时及时转介。

3.辅导员不应当扮演“专业人员”的角色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别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至于业务上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不是要求其代替专业人士从事心理危机的诊断和干预工作。这背后有三个原因:一是辅导员如果兼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会引起角色冲突。心理危机干预或者辅导要求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二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面临着相当大的专业受限性,所以真的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三是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也就是说法律只赋予我们进行心理健康说明教育的权利,并且明令禁止我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心理障碍的诊断。此外,现阶段关于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方面的管控制度局限于如何从源头来解决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心理干预的指导员法律途径的保护以及进行不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所造成的后果的法律责任的认定,这也导致了我们指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心理问题问题谈虎色变。所以我们应当对二级学院的生活辅导室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作用定位,从宏观制度上细化明确指导员的权责义务,促使指导员健康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在交流中引发的思考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工作中应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危机的积极作用是取得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一致认可的有效办法。大家总会听说这个官员那个老板不堪重负自杀了,娱乐明星今天吸毒明天抑郁后天离婚了,但你很少听说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我想可能算做是一种证明吧。

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组织大量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赛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在培训、资金、场地、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尝试建立学生工作与体育工作的协调配合机制,让学生工作部门与体育工作部形成合力,大力提升校园的运动氛围,让体商建设工程更上一层楼。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体育场对网络游戏这场攻坚战的胜利。再如我们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观看大型赛事,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伴随着比赛的无限激情与跌宕起伏的是观众们的呐喊、鼓掌和感动,可以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如果你去过辽宁主场,喊过辽宁,削他这样的口号。就一定能感受到这种作用的真实存在。此外,我们也应当强化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全方位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寻求传统课堂理论性质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大力提倡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将其制度化体系化,努力实现在活动中教育,在笑声中学习,在快乐中思考。

以上即为我此次学习的一点感悟和一点思考,由于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以上感悟和思考会存在大量不科学的结论和内容,也希望大家给与理解和原谅。最后,再次感谢学生工作部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出外参观学习提高的机会,让我们真正的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更加认识到了自己业务上的巨大短板与显著差距,让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和预案 篇10

篇一

1、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员由德育分管、少先队、教导处、班主任、心理兼职老师等担任。全面规划和领导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

2、各年级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年级组长负责,全体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各班班主任应积极协助学校负责人抓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3、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4、学校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心理辅导室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班主任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6、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7、学校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心理辅导办公室报告。

8、对于名单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其危机程度由心理危机评估小组确定。

篇三

为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减少或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伤害事件,及时、有效、稳妥地处置校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预案。

一、校园心理危机

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学校校园生活范围内,由于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所引起的校园成员心理严重失衡状态。

二、工作原则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组织健全,职责明确;预防为先,教育普及;预警及时,重点突出;干预到位,专业科学;支持系统,家校结合。

三、领导工作小组:

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xx

xx

成员:各年级组组长,各班主任。

四、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体系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个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分工负责,才能取得实效。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如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

(一)一级预警和干预

工作职责:把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融入学校处置突发性事件工作体系中,全面指导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实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之凝成合力,使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对于突发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处理、负责审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定期听取下级的汇报、决定向有关医疗机构转介学生。

(二)二级预警和干预

主要职责:指导与部署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危机救助工作。排摸和掌握有关信息,及时向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报告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并根据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的意见,开展心理评估和干预等工作。

二级预警和干预工作小组要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学生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要尽快安排专(兼)职心理老师了解相关情况,采取必要的看护措施和妥善的援助措施,以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问题,防止发生意外事件。对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要在第一时间报告,以启动本预案。

(三)三级预警和干预

心理老师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中的心理委员定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常识性培训。以便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通报、干预、转介。各班级设心理委员1名,主要职责是在班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及时掌握和报告学生异常心理信息。

五、心理危机事件分级和危机报告

根据心理危机事件可能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心理危机事件分为重大事件、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三级。

(一)重大心理危机事件

发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精神病人处于急性发作期,自伤或伤人行为正在发生。

(二)较大心理危机事件

1.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并伴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已经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三)一般心理危机事件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因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等导致的心理或行为异常。

3.因学习困难、经济困难、适应困难、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

4.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的学生等。

(四)危机报告

1.发现有较大或一般心理危机事件,相关二级预警和干预工作小组及时以电话的形式上报校心理辅导室,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学校心理咨询室报告。

2.当有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各相关人员应立即向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机构报告。

六、危机干预措施

(一)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干预措施

1.对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须报告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会诊。

2.经评估认为该学生可以在学校边学习边治疗的,学校须指定专人密切注意该生情况,加强管理,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必要时请精神卫生专家会诊治疗,家长并要签订协议书。

3.经评估认为该学生回家休养并配合药物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的,学校必须派专人监护,确保其人身安全后,通知学生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

4.经评估认为该学生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的,学校必须及时通知该生家长将其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

(二)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的干预措施

一旦发现或知晓某生有自杀意念,即该生近期有实施自杀的想法和念头,学校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将该生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家长到校。

2.报告心理咨询室,对该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或请专家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

3.经评估认为该生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的,学校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

4.经评估认为该生回家休养有利于其心理康复的,学校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带回家休养治疗。

(三)对实施自杀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1.对刚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实施紧急救治。

2.及时保护、勘查、处理现场,防止事态扩散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刺激,并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事件调查取证。

3.对于自杀未遂的学生,经相关部门或专家评估,如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的,通知其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如回家休息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的,在其病情稳定后由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

4.正确应对新闻媒体,学校应有专门对外发布信息的人员(一般是办公室主任),防止不恰当报道引发负面影响。

5.学校应及时对本校师生通报情况,在同专(兼)职心理老师商讨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老师对相关人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四)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1.对于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由相关部门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双方当事人安全。

2.学校须报告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会诊。学校根据评估意见进行后续处理。

(五)危机干预后期措施

1.学生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再申请复学时,应向学校提供相关治疗的病历证明,经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评估确已康复后,必要的情况下并签订协议后,可办理复学手续。

2.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后复学时,学校咨询室和班主任应对其定期进行心理访谈,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3.对于有自杀未遂史的复学学生(有自杀未遂史的人属于自杀高危人群),心理老师进行定期心理访谈及风险评估,密切监护,及时了解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并同家长签订协议,确保该生人身安全。

七、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注意事项

(一)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工作时,应坚持保密原则,不得随意透露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尽可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实施干预。

(二)对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制力不完全的学生,不得在学生宿舍里实行监护,避免监护不当造成危害,以确保该生安全。

(三)在与家长联系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做好记录,并妥善保存。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心理危机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75-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忧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为有厌学、厌世情绪,终日感到焦虑和忧郁,严重者会出现行为失控、有轻生趋向或伤害他人的现象。从近年的“马加爵事件”、“药加鑫事件”到多起大学生跳楼轻生事件,无不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人格障碍、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心理危机的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影响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有心理病症的人数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增加到90年代的25%,近年已经增长到30%以上。笔者于2010年对本院管理系600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验,结果显示有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人际关系障碍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百般宠爱,过分的娇惯使得他们的独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在人际交往中跳不出“以我为中心”的框框,不会关心他人和公共事业,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会有孤独感,严重者会引发心理危机。

(二)存在自卑心理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和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颇会存在自卑心理,绝大多数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到高职院校就读,实属无奈的选择。同时,从家庭背景看,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受到经济和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缺乏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城镇生源相比,农村生源多存在地域、经济条件、见识等方面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心理危机。

(三)个人感情遭受挫折

大学生已步入青年时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随着我国教育法规对在校大学生恋爱婚姻相关规定的包容,大学生谈恋爱由原来的半遮半掩到现在的完全公开化,而且比例趋高。但由于他们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对恋爱对象的包容和责任心,多数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并没有把结婚作为恋爱目标,因此,他们的恋爱往往以分手而告终。有的对青春期的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感到紧张和恐慌,甚至产生不正当的行为。这一人群中因受失恋、单相思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苦闷、失望、悔恨与愤懑,给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引发精神疾病的也屡见不鲜。

(四)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

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群体中产生心理危机的概率很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历程比较简单,承受挫折能力不强,一旦遇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父母离异等,会引发过度悲痛与无助情绪,一时难以接受现实,如果这样的情绪持续过久,可能会引发心理危机;另一种情况是,自身出现严重疾病,个人感觉很痛苦,如果治疗周期较长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严重者会产生轻生念头。

(五)来自学习的压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是很牢固,对他们来说,纯理论的学习常常比较困难。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也只能将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忽视了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和培养,他们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疲惫,有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成绩不如别人时,又没有意识到挖掘自己在特长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优势加以弥补,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六)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

高年级大学生普遍存在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忧郁和茫然。经过三年苦读,较之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支付的学费,他们对择业的期望值都比较高,然而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他们的择业梦想往往难以如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产生心理扭曲,出现对未来的茫然和不同程度的焦虑、厌世情绪,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疏导策略

(一)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疏导体系

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学生工作处是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是具体负责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工作的专职机构,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心理危机疏导的主要参与者和协助者。高职院校要组建由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危机疏导体系。全体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组建和大力扶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工作,指导他们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心理沙龙、团体讨论等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在心理危机疏导工作中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防止心理危机的产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应以教育为先,重在预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适应环境问题、情绪管理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首先,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这也有利于新生顺利进行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根据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变化规律,如新生阶段的适应环境、中间阶段的交友恋爱、毕业阶段的就业困惑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各种宣传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再次,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环境。

(三)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缺乏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和就业前景的不明朗,往往会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推荐和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学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方法。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本专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四)关注心理健康缺陷学生群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群体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要重点从中排查有产生心理危机趋向的个体,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中心每年要对全校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筛选出心理健康缺陷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疏导。此外,每年还要对以下七类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和心理危机排查:大学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大三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失恋的学生;不善交际的学生;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开展疏导工作。

(五)对心理危机学生开展疏导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

对心理危机学生应及时给予疏导和治疗。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的,以在校内接受心理咨询疏导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的,要到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的,要立即通知其家长并送到专业精神医院接受治疗。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正常学习的,应成立以同宿舍的同学、学生干部为主的学生监护小组,对监护对象进行安全监护,并注意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状况;对心理危机程度较高,但尚能坚持在校学习并接受治疗的,应及时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并由家长到学校陪伴监护,如果愿意回家治疗的,则让学生休学回家治疗;经专门机构检查确认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办理休学手续,让家长接学生回家或送医院治疗。

在整个心理危机预防和疏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骨干、班长、心理委员、舍长等学生骨干的桥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心理疏导中来,使心理健康问题得以及早发现、及早疏导。

(六)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疏导的后期跟踪观察

对成功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后的学生要继续做好后期跟踪和心理辅导工作,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在申请复学时要求其出具有效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复学后组织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心理专家以预约咨询或随访咨询等形式对其进行跟踪咨询和风险评估。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或平时与其关系较好的同学进行松散型的监护,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趋向时及时给予疏导,避免心理危机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李云.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危机干预策略[J].职业圈,2007(19)

[2]孙凡,丑文亚.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疏导[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

[3]陈红艳.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的实践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4]韦立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1(21)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高而物理教学计划下一篇:紧紧把握三个环节 提高人大会议审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