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024-05-14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共11篇)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1

困扰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常见为: (1) 情绪、行为偏执。 (2) 意志弱, 依赖性强。 (3) 自信不足, 人际交往恐惧。这些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环境及方式造成的。从家庭因素来讲, 部分家长在子女成才的问题上有一种浮躁的心态, 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就是采取简单、极端的方式。有的家长对子女从小溺爱、放纵, 有的家长对自己进入高职院校的孩子却是不闻不问, 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进行讥讽、体罚。这样的教育极容易扭曲子女正确认识事物的判定标准。造成孩子持续停留在张狂或压抑的氛围中。此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学生对“个性”的误解。 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许多学生认为:与别人不同, 特立独行, 就是“个性”, 这样就能博得别人的瞩目, 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对以上这些偏执的学生,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首先不能当头棒喝, 处处批评学生, 以免引起师生情绪上的对立, 而是要注意收集他们的不当言行, 然后在特定条件下将其“释放折射”到学生本人身上, 引起学生的厌恶, 最后点明:这就是你自己何时何地的举动,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理, 造成学生的醒悟。同时在日常就教育学生:任何人在班集体中都是平等的, 极端的自我和自暴自弃只会造成极端的隔阂和封闭。成功是人用意志控制情绪与行为, 一点一滴奋斗而来的, 不是我行我素, 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 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对追求所谓“个性”的学生, 要告诉他们正确的个性与“出风头”的区别。个性是人们向成功奋斗的过程中不违反道义独具一格的言行特点。爱因斯坦因为是著名的科学家, 他的不拘小节才是一种个性, 并不是因为他的不拘小节而成为大科学家受人敬仰。单纯刻意追求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这并不是真正的个性。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 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相处过程中, 你尊重别人, 别人也同样会尊重你, 这样就会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只有建立在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才能纯洁、长久而有活力。这样在理论指导和自身言行的对照下, 逐步矫正学生情绪、行为偏执极端的心理问题。

自信不足, 人际交往恐惧是困扰许多高职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 有30%的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近年来, 由于传统观念的误导, 高职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被误认为“次等高等教育”, 社会上不少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这就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不少高职学生也认为自己基础差、智商低, 总觉得低人一等, 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这就导致不少高职生处事过分小心谨慎, 甚至畏缩胆怯, 产生严重的心理压抑, 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 不敢打开心扉、倾其所想, 尽其所言。特别是在临毕业前, 即将走向社会之际, 这些学生更觉得自己底气不足, 缺乏自信, 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的人际交往活动中, 常常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在每次活动前准备得十分充分, 但一到现场发挥时, 便心急气短, 手足无措, 甚至当场晕厥, 事后便深深地自责, 自卑, 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对这类学生, 教师首先要让其正确认识挫折和挑战, 让学生明白, 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 都会有独立面对困难的时候。困难不会因为人的回避而自动消失。战胜困难的前提是我们正视困难, 而这种勇气的基础就是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 挫折正是锤炼自信的一次机会。所以, 我们不应该回避困难。俗话说“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跟不如自己的人比, 能够看到自身的价值;跟强者比, 可以鞭策自己求进步。世上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公式, 明白了这一点, 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点。要让学生知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那些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肯定可以在人才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其次, 要让学生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哪怕开始他只是一个旁观者, 也要让他自始至终地坚持到结束, 籍此逐步消除其回避人际交往的倾向。适当的时候, 教师设计或指导一个场景, 让学生去独立完成一件在公开场合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 哪怕这个任务在别人眼里是非常简单的。但最好要让其“首战必胜”, 老师和同学要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再慢慢增加其参与活动的频率和深度, 逐步将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 增强其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师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 除了自己教育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工作, 就是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的机制, 通过打电话、家长会、家访等各种形式,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发挥家庭的作用, 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此外还要协调其他多种因素, 整合各种资源,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给自己恰当的定位, 对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积极地悦纳自我, 有效地控制自我, 努力改善自我, 实现完整的、协调的、积极的和健康的自我, 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晋京.爱童学校──世界卫生组织 (WHO) 学校心理健康促进项目介绍[J].中国学校卫生, 1999, (02) :4.

[2]陈慧平.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要素[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01) :2.

[3]王颖.教育研究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2, (06) :85.

[4]高美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26.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2

职生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家庭学生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高职生心理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单亲家庭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高职生 心理问题 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未婚先孕等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近年来随着离婚这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新入校的高职生中单亲家庭的学生逐年增加,据我院不完全统计,高职新生中单亲高职生占10.3%,部分班级单亲高职生比例高达24.6%,这部分学生个性缺陷较明显,认知能力欠缺,心理压力较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社会变革给高职单亲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歧视和偏见,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中父母角色的残缺、部分单亲家长过分溺爱或者放纵孩子、甚至教育孩子憎恨等多种原因致使单亲学生问题日益突出。

2 单亲家庭高职生的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生活、心理等问题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单亲高职生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较完整家庭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他们有明显的厌学心理,对人焦虑、抑郁倾向严重、性情孤僻自卑,对学校对社会对生活不感兴趣等,如何帮助和促进单亲高职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单亲家庭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首先,我们需要改变对高职教育的传统偏见,从政策和舆论上引导单亲高职生摆脱不自信、冲动、孤僻、焦虑、胆怯、恐惧等不良心理问题,以提高社会工作待遇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帮助他们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家长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管理,形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第四,要做好单亲高职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在离异单亲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情感世界会变得残缺不全。也正是这样的家庭,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常常溺爱孩子,因此也造成了孩子脆弱的心理。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这方面的讲座或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活动。

3.2 完善单亲家庭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国家在政策层面要高度重视单亲家庭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成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从宏观上指导各高职院校开展单亲家庭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加以巩固落实;各高职院校可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教研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经费中,从硬件、人员、设备设施上给予保证,形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

3.3 优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首先,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地开展,学校要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其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队伍,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目前,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辅导员、专职心理咨询师这三者共同承担单亲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使命。

3.4 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我们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一方面要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开展高职单亲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职业规划中存在的心理误区,指导高职单亲学生心理特征与职业特征的双向选择;另一方面可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和悄悄话信箱、心理热线、心理座谈会、“心灵驿站”校园栏目、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心理电影赏析、相关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等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运用内部语言暗示法进行自我调适、培养单亲高职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幽默感,促进单亲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总之,单亲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调作用,改革高职院校教育评估制度,深入高职院校健康心理教育,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制,同时,我们要让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接触社会,与人多打交道,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人群中得到锻炼,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引导孩子走出心理脆弱的怪圈。

参考文献:

[1]刘裔涛,刘书铭.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0期)

[2]盖玉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期)

[3]蔡敏,喻国良,张建安.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和对策研究[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期).

基金项目:

2011年度湖南省哲學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单亲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YBA117)。

作者简介: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3

制度的伦理价值取向对工作人员具有熏陶、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制度伦理来保障制度的道德性,以此不断熏陶、培养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良好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因当现有的教育制度无法满足高校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时,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和完善相关制度。如果不改变旧制度,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行事准则都不会变也不能变,否则他们就会成为现有制度下的违规者。因此,学校应对各项原有的规章制度不断进行规范和完善,使规章制度能够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并积极呼吁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与心理咨询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具体的职业伦理道德规范,设立与心理咨询配套的职业监控和管理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职业资格认证等,以便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使心理咨询工作者和来访者的权益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 2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伦理培训,重视人文关怀

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者专业知识和技巧的培训,更应重视加强伦理培训。虽然伦理辨析在帮助解决来访者的所有心理咨询问题上并不是万能的,但它应该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工作中日益复杂局而不可缺少的,它更能体现心理咨询中的伦理价值和人文关怀,从而使心理咨询者更多地从来访者的实际感受、承受能力考虑,强调人文关怀,以“关心人、服务人”为宗旨,关注人性和人的情感为特点,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尊重来访者的意愿,将生命的价值和人的感受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应过多依赖于心理测量量表和客观的咨询技术。学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增强心理咨询意识,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和意义,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心理帮助,以便及时矫正不良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咨询的形式可以是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也可以是当而咨询、电话咨询、邮箱咨询、QQ在线咨询等便捷方式,以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选择咨询;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助人自助”,咨询工作者在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指导与帮助的基础上,应主动教给来访者一些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磨练意志、调整情绪、战胜自我等,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其心理健康成长;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让学生以宽容、接纳、愉悦的心情去而对所要而对的`人或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美好的未来。

3. 3应重视角色理解,形成不同工作部门及个体间的良性沟通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篇4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 者:刘杰 张蓉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300280刊 名: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ULT HIGHER LEARNING年,卷(期):4(4)分类号:B844.2 G444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5

1开展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针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调查问卷和各班设立心理观察员等形式,了解学生中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以采取集中的心理辅导讲座或个别谈话的方式,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使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一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包括校园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专业前景等都很迷茫;大二学生学习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忙于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证件的考试,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也会困扰他们;大三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就业。

2广泛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活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心理热线,心理室聊天,心理专家讲座,QQ聊天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方式。既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又可以得到心理安慰,既可以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又可以排解心中忧难,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的适应环境。其实,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学生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并不见得是他一定有心理问题,有时他们也不一定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只是需要一个倾诉对象,需要老师的肯定或安慰。毕竟无论是学习,生活,就业,感情,人际等多方面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

3心理素质教育离不开各科教学的配合

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一系列综合教育的体现,它不仅需要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各科任教师的配合教育。近年来各高校教师纷纷抱怨大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抱怨学生的性格越来越“怪”,抱怨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等诸多心理因素。使学生真正把学习的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各高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心理教育应注重“五学”教育。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这要比单纯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而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学会关心同学朋友,学会体谅父母,学会不断的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有条件的学校都应该配备专职的心理老师,开设心理课程,没条件的也应经常聘请专家开设讲座。同时建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自学,以提高自己的自我教育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广阔的社会实践。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里,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健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 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也要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投身社会,迎接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社会瞬息万变的时代。90后的大学生们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造就一个强大的心脏,以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应对各方的压力,是我们这些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摘要: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措施得当,事半功倍。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 高职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246-01

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不同的地域,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文化、风俗背景,这就造成了学生们的心理表现各不相同,也出现了不容忽略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旨在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原因,针对怎样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性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抑郁心理

这往往是在校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病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等一系列复杂情绪,表现为忧伤、沮丧的心情状态,高职学生往往出现“心里非常空”、悲观、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浑身乏力、不想活动、不想吃饭、睡觉等症状。

1.2 冷漠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的冷漠心理分为对“自我”的冷漠和对他人的冷漠,前者主要是缺乏积极的认知动机、情感淡漠、遇挫后一蹶不振、丧失自信心、放弃人生的目标、无所事事、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后者表现为对待班集体和同学不关心、不爱与老师、同学交流、没有兴趣参加任何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面无表情。

1.3 自卑与怯懦心理

这个问题主要是个人认为自己应该优越但不优秀、最终又无可奈何的心理状况,因个人的努力方向或者方法不对、没有达到“量变转换为质变”的程度、因而总觉得自己无用、样样不如他人,缺乏对学习的激情,喜欢独处、意志消沉、总感觉周围人歧视自己、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把自己当正常人,导致人际关系欠佳。

1.4 焦虑心理

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经常焦急地思索自己能否顺利完成课程学习、顺利走出校门、在社会上有立锥之地,既忧虑眼前的,也忧虑未来的事情。处于这种情绪的人,往往坐立不安、好像自己会面临灭顶之灾,因长期焦虑可能会引发情绪波动剧烈、做出反常举动,这是最值得关注的。

2 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1 大学生心理成熟度较低

他们进入学校时,才十四五岁,适逢青春叛逆期,特别是男生,心理矛盾较大,然而此时也正好处于选择未来的紧要关头。他们因未走向社会,终日处在封闭式的校园教学环境中,不与外界接触,再加之对自我认识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经常会表现出失落、焦虑的情绪状态。

2.2 社会、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一方面,社会上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讲座或者咨询机构,社会较为轻视个人心理的培养和健全;学校虽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但形同虚设,对学生只强调技能培训教育、单纯追求学生技能、学历双过关、高就业率,而没有开设过心理健康辅导课,辅导员只重视生活上的辅导,缺乏心理上的关怀;第三,由于高职学生是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入校后,便会暴露出他们学习基础较差、与之前所学知识衔接不上、知识结构较为不完整等弊端,直接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时,并给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习压力偏大,久而久之,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在所难免。

2.3 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大多由父母做主,缺乏个人意愿,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不佳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崭新的环境,其不同于过去熟悉的中学群体。再加上如今绝大部分学生又是独生子女,在各方面包括选择院校和专业都由家长代劳,经调查发现,有40%左右的学生在学习现有专业时感到模糊、迷茫,几乎没有兴趣和专业认同感,一想起将来毕业后立马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会担心所学无用,毕业后可能马上失业,从而有很强烈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3 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高职院校都要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聘请富有经验的高素质心理教师,应针对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师通过定期去课堂、去宿舍,与学生们谈心,鼓励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向学生们讲述:在挫折面前不畏缩、不服输、要有胆量、有勇气去同一切困难作斗争,暂时的失败不等于永远失败、调整一下方法、改变一下思路,就能获取质的飞跃。在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善于自我调节,出去跑步、散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找老师、同学谈话,排解不良心情等等道理,通过心理教师的耐心、细致地开导、讲演,学生们会逐步从心理困扰的阴影中走出来。

(2)高职院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情绪调节方法系统地讲授给学生,并把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学生期末统考的必考科目,以强制手段激励学生学好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种有益于培养健康心智的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征文和开展社团活动,使大家都从心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鼓励学生们参加营销、台球、篮球等开发智力、培养协作精神的社团,在自我砥砺中消除不良心理给身心造成的伤害。高职院校暂时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当想到及时转移注意力,在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出现时,要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不仅能够克服心理疾患,还可以锻炼自己动手操作能力,为就业作准备。

(4)亲情、友情激励。人际交往对人们培养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高职学生通过与同学、家长之间的感情理解和沟通,彼此敞开心扉、倾诉衷肠、经常开展思想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也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家人和身边人,并从我做起,这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步骤。

4 结语

高职学生要努力查找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将其遏制,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怀和努力,积极奋发向上,挖掘自己的“闪光点”,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汪秉权,李小松.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解析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S1).

[2]王小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咨询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

[3]何立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浅谈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篇7

河北赞皇中学胡旭东

高中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据一个专业杂志社做的问卷调查显示,80%左右的高中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有严重者甚至采用极端方式走上了不归路。因此,关注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十分必要和急迫的。

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

1、学习焦虑型

2、自卑型

3、人生观偏差型

4、青春期错位型。下面笔者就这四种心理问题分别来分析它们的成因、表现方式以及解决方法。

先说学习焦虑型。这一类问题是比较轻的。这一类学生想好好学习,也确实下了苦功夫去学,每天花费的学习时间不比任何人少,但是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于是心中苦闷、烦躁,压力极大,甚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认为我学也没有用,干脆不学了。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说他们的本质是好的,只不过因为得到的和付出的不成比例而苦闷,甚至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对待这类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地加以正确的引导。首先,老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因为他们的功夫下了,欠缺的可能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所谓指点迷津,老师的作用正在于此。其次,要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和其他同学比成绩,也不要不成绩看得太重。成绩只是一方面。不是人生的全部。有这样一个调查,在人获得成功的要素中,专业成绩只占20%。其他都是非智力因素。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一种前进的平和心,和昨天的自己比,看看今天的自己有哪些进步,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和别人比,毕竟,人与人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保持平和心态最重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存在很广泛、影响很严重的一类心理问题。自卑心理在高中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家里条件不好,吃不如人,穿不如人,总之事事不如人。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甚至发展到不愿和人交流,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不敢说话的地步,这种心理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极其不利。对待这类学生,首先应进行心理疏导。别人没有瞧不起你,实际上是你自己看不起自己。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学会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最后,对少数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和老师要在经济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要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

人生观偏差型也是一类严重的心理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但是,社会上各种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心理也越发严重了。加上不良的电影、电视剧和网络的影响,这一切都对高中生的人生观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让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了偏差。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某地一位教师在教育班上一名违纪的学生时,学生竟然质问老师,我一个月的零花钱比你一个月的工资还高呢,你凭什么管我。由此可见,许多高中学生的心理早已不健康了。许多学生就认为能喝酒抽烟就是潇洒,能打架斗殴就是本事,哥们义气至上,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谁都不怕,不服管教,打骂父母,顶撞老师,通宵上网,夜不归宿,有这种心理的学生绝不是少数。对待这类学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应塑造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社会风气,就老师这方面讲,首先应加强纪律管理,严格杜绝各种严重违纪行为,其次,要和这类学生多谈心,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最后,要用正确的典型引导他们走正路,告诉他们什么事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事不该做的。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8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第59期培训班_09_北京协和医学院李冀

当代大学生面临诸多的压力和困惑,学业的压力,就业的竞争,情感的困扰,人际关系的交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如何让自己的心态心理能够健康的成长,使得当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性格、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如何能够更好的融入大学这个环境,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它会给人以愉快、充实、幸福、成功、欢乐,而当人际关系紧张、失调时,它又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失望、忧伤和阴影。大学生由于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紧张、敏感、不适或障碍,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和健康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心理咨询的实践告诉我们,人际交往问题在大学生来访者中占第一位。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与人际关系不适有关。

从“云南的马加爵”事件,到“吉林的郭力维”事件,再到“北京科技大学的段晓宇、赵秋瑞”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反思,从“马加爵事件”来看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我们失去的是五个优良的学生,或许有人不认同我把马加爵说成优良学生,但是我觉得这一切社会要负的责任远比他本人多,性格不是先天形成的,是后天的环境培养出来的。如果我们给他们足够的帮助和关注的话,也许就不会痛

失5个有为青年。这个事件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放大了,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问题及人际关系的交往和处理。

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是校园里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在一个班,有人用钱大手大脚,追求“卓越时尚”的现代贵族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却交不上学费,生活拮据,常常省吃俭用,还要四处勤工俭学。虽然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更容易忍耐,但更容易让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压力。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给贫困生物质的帮助,是对他们心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进行调适的基础,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助学解困体系。让奖学金和助学金真正对贫困生的生活起作用,使他们避免流于形式。开设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

据社会不完全统计,影响贫困生心理症状的因素有人格特点、自尊、健康信念。另外,社会支持可能通过其他心理因素影响贫困生的心理症状。人格特点较其他影响心理症状的心理因素稳定,一旦形成不易改变。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里他们可以过滤掉以往生活的不良影响,为进入社会作准备。因此,在大学阶段,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尤其是完善贫困生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高校可开设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促进大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当代的高校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为

求询者提供了更加积极的方法和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对于心理行为正常的人,心理咨询所提供的新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排除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学会新的适应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开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讲座等方式,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他们各自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应地给予帮助,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通过不断的工作,健全他们的心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自信是面对生活,取得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同学关系十分重要,通过学习、课余活动等增强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同学间的相处制造良好的氛围。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9

[摘要]建立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联动机制是保证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文章从宿舍、班级、教员、心理辅导中心、学工处和团委、学校保卫处等方面的功用和协作出发,对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的联动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问题 联动机制

[作者简介]陈铭(1971- ),男,侗族,广西融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陈利鲜(1968- ),女,侗族,广西融安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规划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广西柳州545004)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69-02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化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社会需要的高职生并非“纯技术型”的,而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且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相当多的高职生一时难以适应,感到困惑和迷惘。学业和就业带来的压力,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苦恼和忧虑,生活消费引起的心理失衡,情感产生的心理困扰等等,导致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然而,长期以来,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相对单一,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不通畅,相互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严重影响到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如何全面有效地预防日益增长的高职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一整套针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的联动机制势在必行。

一、将宿舍作为对高职生进行心理问题早期预警的“前哨”

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是一种超前的预防机制,其首要任务是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心理问题因素并及时给予疏导。大学阶段是高职生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因为高职生心理不够成熟,一旦遇到烦恼的事情总会在别人面前流露出来,表现出不平常的举动。而宿舍是高职生学习、生活的第二个“家”,宿舍成员之间的接触是最频繁的,彼此之间也是最了解的,当宿舍的成员有心理问题时,宿舍的舍长和其他成员一般会最先察觉和发现。所以宿舍是高职生心理问题早期预警的前沿哨所,一旦发现宿舍成员有异常举动,宿舍的舍长应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对该成员进行前期简单的疏导。因此,首先宿舍舍长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并经过严格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掌握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宿舍所有成员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心理问题发生前能做到早期预警,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杜绝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将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线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级作为学校最基层的单位,是第一线,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长期以来,班级中设有各种各样的班干部,如生活委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但唯独缺少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2)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示范和宣传,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者只能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心理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能否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要想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改变,就要使学生的“自我意向”改变。它需要学生个体自我发起、主动进行。通过这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主动监控自我,提高心理水平。(3)通过朋辈交流、辅导,发挥同伴效应。心理委员和班级同学接触频率较高,互相了解,加之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相近,使心理委员更容易和同学沟通。可以利用朋辈辅导这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使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委员为班级同学提供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三、将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的关键联系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能回避的责任,无疑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利用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合各方心理教育力量的最佳策略。由于他们长期与学生打交道,对高职生的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非常熟悉,拥有较丰富的思想工作经验,因此,辅导员、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用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问题,适时地充当学生的心理医生、心理卫生保健者,已成为当前学生工作的必需。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1)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际交往观、人生观等。这样可以使高职生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积极的心理层面,防止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2)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班风、学风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给高职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3)及时对班级心理委员反映上来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对有心理问题倾向或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开导和治疗。

四、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作为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核心力量

心理辅导中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设机构,心理辅导中心在学校的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不仅负责全校高职生心理普查、心理档案的建立工作以及学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对全校学生进行发展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对已形成心理问题的高职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工作,在高职生心理问题干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对高职生意识的矫治。预防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或纠正一般的偏差行为,教会学生防治心理疾病的办法。(2)培养高职生的适应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作出适应,在此前提下,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等。(3)培养高职生的发展心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佳境界。

此外,心理辅导中心通过指导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心理健康宣传周”,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正面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学校的卫生所主要是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门诊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并能及时将学生情况告知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与该生所在院系取得联系,共同关注该生的心理及行为状态,防止恶性事件发生。同时,由学校与该生家庭取得联系,由家庭协助并配合学校做好该生的心理问题防护及心理问题干预工作。

五、将学工处和团委作为开展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组织保障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学校学工处和团委的主要职能是规划、主办全校性的大型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高职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学校整体的和谐发展。所以,学校学工处和团委在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学校学工处和团委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组织各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保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工处和学校团委不仅要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积极的心态;要突破单一单调的教育教学辅导方式,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使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高职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参与社会工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逐步提高应对各种压力和复杂局面的应对能力,促进全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

六、将学校保卫处作为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的后勤保障

学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对高职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学校保卫处的工作至关重要,为培养新世纪人才起到了提供优良成才环境的作用,是保证学校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实施教学、科研,培养人才,学生能正常有序地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无所谓高职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校保卫处不仅起到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作用,而且也规范了学校学生的正常作息习惯,从而消除了心理问题的隐患。此外,保卫处是应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机构。学校保卫处不仅是校园环境安全的直接保障,也是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的后勤保障。

七、建立协同联动的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

如图所示,高职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以心理辅导中心为枢纽,联系着校学生工作处、校卫生所、校保卫处、辅导员和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在校外,又与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工作网。

一旦高职生出现个人心理问题,最接近他的个体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是舍友、同班同学、经常来往的朋友、宿舍管理员等,他们能最早察觉问题存在。此时这个小型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密切关注高职生的言语表达和行为举止,并及时把情况报到心理辅导中心;班级辅导员也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在经过沟通后若发现不能解决其心理问题,也应及时求助辅导中心。

作为核心部分的心理辅导中心起着协调整个体系运行的关键作用。接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辅导中心可以调用校内所有资源,包括校卫生所、校学生工作处、校保卫处的人力物力来帮助高职生解决问题,渡过危机。危机情况下,要确保图中的各个网络结点之间联系通畅,使危机中的个体得到及时的预警、帮助和干预。

总之,高职生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仅关系到高职生的学业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高职生的发展和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当前,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多样化和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学校及学生家庭带来了极大影响。各高职院校应该把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当做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只有构建一个有效地预防和干预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才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宗继军.高职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陈世联.大学生心理危象及其干预[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高职生精神健康问题的理性思考 篇10

从广义上说, 精神健康指在精神上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能够很好地把握环境和现实, 积极面对人生和自我的状态。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精神健康标准测量, 这种状态表现为“三个良好”——良好的个性人格, 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狭义上看, 精神健康便是指没有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1]。

富士康事件表明, 这些年轻人的精神健康出现了异常, 从而成为他们追求事业和幸福的障碍, 当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时, 便无以应对, 采取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也就不感意外。我们的责任是, 在为这些失去的生命惋惜之时, 应该走进事实的深处, 分析其中的原委, 思考如何改善和促进在校高职生的精神或心理健康, 减少障碍。

“北京市海淀区的16所大学调查发现, 由于精神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学生占休学、退学的第一位”[2]。另有资料显示, 大学生中重症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 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大学生群体中, 高职生因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他们比普通本科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精神健康异常。

高职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部分, 虽然与普通本科大学生一样, 同属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 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 其心路历程和精神健康的发展趋势却独具特色。分析如下。

1 应试教育中知识第一, 对高职生的伤害更大

因为高职生在基础教育中多属于学业成绩较差的个体。他们在始于童年的漫长求学路上, 因受重智育轻德育, 重物质轻精神的思想影响, 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为发展智力而进行严格的训练, 为追求高分而全力以赴, 然而收获尚少, 得不到认可。就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学习机器似的生活中, 他们不知不觉已走过童年、青年, 步入成人行列, 在缺乏精神营养的困境中人格初步形成。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相比, 他们在成长的经历中因学业较差受到的冲突、惩罚、归罪、羞辱等消极情感体验相对较多, 过早产生了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 较易发展成为人格障碍, 而人格障碍就为精神障碍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不仅如此, 由于高职生多半是高考失利后无奈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在经历了高考失利的再次打击后, 学生的自信心较低, 这种心理阴影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心境。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学业失败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令人十分痛心的浪费, 它挫伤士气, 对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它还往往导致社会排斥, 这些青年人在整个成人生活中将深受其害”[3]。

2 高职教育发展不够成熟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虽说是蓬勃发展, 但至今也就十几年的历史, 许多还是由原来的中职教育升格而来, 与其他类别的普通大学相比, 其文化积淀少, 没有厚度。从校园文化、师资力量到学校管理都缺少一份成熟。学生入校后深感与理想中的大学校园相距甚远, 因而产生失落感。他们面对新的校园环境和学习任务时所产生的心理失衡、茫然、忧郁甚至恐惧不安等精神体验实为适应障碍 (属心因性精神障碍) 的临床表现。

3 学生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高职培养目标是实用型技术人员而不是高端专业人才, 同属高等教育, 为何自己不是人才?部分学生因此自感在大学生群体中低人一等, 接受高等教育的自尊和优越感“烟消云散”, 从而导致高职生自我意识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冲突和分化, 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和焦虑挥之不去。久而久之, 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会出现混乱, 致使他们陷入自卑、自闭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4 精神追求的迷惘

进入高职院校后, 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理想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冲突与分化, 长期无法排解又容易使高职生精神悲观、颓废。曾经激励上辈人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影子在这些学子身上也寻不见踪迹。这代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幸福观与父辈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喜欢追星、好上网,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承受力差。虽然他们整体上比父辈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但因少了正确积极的精神信仰的指引, 容易迷失方向。他们渴望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对幸福和事业的追求有着较高的目标, 而当这些目标与现实的冲突出现时, 容易意志消沉、缺乏坚韧。没有理想支撑的肩膀毕竟太单薄, 扛不住这样的冲突, 于是他们内心体验的痛苦比父辈更加剧烈, 这带给他们的精神伤害自然也就更严重, 各种各样的神经症和心因性精神障碍出现在他们身上在所难免。

5 高职教育中学生人格教育相对薄弱

至今, 在高职教育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人格教育或精神健康的课堂, 即使在医科类高职院校中部分专业也没开设精神疾病学课程。这与高职教育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形成反差,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极不利。雅克·德洛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目前, 教育青年人的方式, 对于青年人的训练, 人们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为了训练的目的, 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 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 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 对许多青年人原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弄得残缺不全”[4]。是啊, 分裂症已经叩响青年人精神的大门!由于教育没能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时没能“亡羊补牢”形成稳固、健康的个性人格, 以至于他们缺乏独立性、没有思维的批判意识, 把握环境和现实的能力较差, 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认知障碍, 没有健康恋爱观的情感困惑等精神健康问题, 甚至出现无法面对人生和自我的状态, 富士康“连跳”事件就是例证。

由此可见, 高职生精神健康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令人担忧, 其矛盾性、自闭性和波动性较为突出, 加上他们在基础教育中先天不足的心智水平与认知发展程度使他们走向成熟、自立、面对人生和自我的步伐显得更加艰难, 一系列的精神健康问题会随之出现或加剧。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理性的思维、健全的情感和正常的意识行为等精神健康品质, 切实改善和促进高职生知识、技能和精神健康的协调发展。具体的做法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高职教育管理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出台新的教育政策时, 应围绕学生的4种基本学习, 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从整体上加以设计, 帮助学生构筑坚实的四大学习支柱。未来这些支柱将足够为学生的一生撑起一片精神和物质的蓝天, 在这里学会认知最重要了。幸福是生命的永恒主题, 人生问题不是简单的生死问题, 而是根本的意义问题。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应该设置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健全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营造励志的校园文化氛围等。学生身处其中感到学校是他们的学习乐土、精神家园, 有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2) 教师应以良好的精神健康状态引领、感染学生。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 在于心灵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动力和空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真正同时体味到学习、求知、成长的艰辛和快乐。教师的身份具有教育性、示范性和激励性, 因此教师对学生精神健康的培养、影响是最直接的, 其责任重于泰山。具体方法有: (1) 培养学生客观的认知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使学生获取自我整合认知、情感和行为协调一致的能力, 获取社会认同、寻找社会归属感的本领, 这样他们将来无论身在何处, 都不会让自己的心漂泊。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具体专业, 给学生多的职业角色体验机会, 带领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 教师本人应以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悦纳自己, 亦悦纳学生。 (2) 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活动。实施情感教育, 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 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 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2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或情感以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一个责任感强的教师在课堂内应尽量多的让学生体验积极和良好的情感氛围, 使知识的互动、情感的共鸣融入学生的血肉, 植入他们的神经, 真正实现师生间知识和心灵的沟通。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内外多与学生交流;尊重、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教育以鼓励为主, 对学生的错误是指出而不是指责;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引导学生通过与周围师生、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来改变不良的精神状态, 积极愉快地投入到职业学习生活中。在高职生中, 引导他们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学习并不总是有乐趣的, 知识的获得从来都是与求知的困惑相联系的。学习没有付出就不会有真正的乐趣, 也不会有战胜自己心理障碍而获得质的突破。

(3) 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精神专门人员共同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首先, 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做个有理想的人。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观察他们自身, 引导学生知晓自己的使命, 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做出合乎人性的价值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成功者同样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赞扬。其中做好自我规划, 确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较为重要, 人生目标决定个体的认知方向。其次, 提供机会锻炼学生,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学会批判、质疑。人云亦云、趋之若鹜只会大大扼杀学生的自我。最后, 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和健康宣传活动。解析心理现象, 传授心理自我调试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试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起维护个体精神健康的自觉意识, 及时解除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惑, 防患于未然。

(4) 学生应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修养。人类的实践获得蕴含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它表现为一种无限的理想的指向性。这种理想的指向性是人类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 是一种境界性的寻求。人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 都渗透或融注着他对人生整体意义的觉解。每个人所觉解的整体意义就构成了人生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折射出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现代人的困惑是寻求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因为世界的多元化和自然的隐退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 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没有标准的选择, 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 形而上的迷失和意义的失落成为当代人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日暮乡关何处去, 烟波江上使人愁”。为了能解决这个现实问题, 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 主动多读人文及精神医学方面的书籍, 多参加实践活动, 注重反思和创新, 从思想境界、意志决心、审美情趣等诸方面, 不断提升个人的精神品质, 有益于自身的精神健康。

(5) 注重历练对促进高职生的精神健康也是十分必要的。“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自磨砺出”, 不受苦难哪懂幸福的真谛, 不经历练何以成就丰富的人生。社会、学校、家庭该放手时则放手, 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生活的历练中成长、成熟。一方面, 我们可以创造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挫折磨炼活动, 丰富学生的挫折经验。比如:野外生存训练、军事拉练、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另一方面, 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平常事历练他们。比如:该坚持的原则和制度, 教师和家长就一定要坚持, 古人云“不懂规矩, 不知收敛深藏”;该学生亲身体验的酸甜苦痛, 家长和教师不能代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所以, 该饿则饿, 该冻则冻, 一定要走的“冤枉路”就让他们去走, 即使错了, 撞了“南墙”, 头破血流的经历会使他们收获直面人生的经验, 提升抗挫能力, 从而培养其承受苦难的品质。如此种种, 个体在遇到痛苦和不幸时, 不断对其懦弱的意志做淬火、锤炼, 使自己的人性通过历练得到升华, 成就钢铁意志。有了这样的意志, 人才敢于迎接更严峻的挑战, 才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从而坚定信念, 永葆不畏困苦的精神, 这正是个体精神健康的正常表现, 也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宝贵精神财富。

社会的发展, 竞争的加剧, 个体面临的精神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拥有精神健康是个体走向成功与幸福的基础。真切希望和祝愿高职生群体精神健康, 无论现在、将来都能积极面对人生和自我, 服务社会, 温暖他人, 幸福自己!

摘要:现从精神疾病学教师的角度出发, 结合教育学与医学知识理性分析目前高职生在大学生群体中较易出现精神健康异常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和促进高职生精神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生,精神健康,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肖巍.精神健康的伦理分析[N].光明日报, 2010-3-30 (11) .

[2]杨眉.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6:401.

[3]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浅谈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论文 篇11

作者简介:刘泓阳,女,民族:满族,籍贯:辽宁省本溪,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留守儿童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该是天真无忧、承欢膝下的这些孩子因为远离父母,已经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儿童,而是已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阐述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呼吁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应该如何能够改善这一现状,让孩子们能够生活的更加快乐幸福。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加入到了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在他们为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添砖加瓦的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这些本该是由父母亲自养育的儿童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共同生活,缺乏了正常的管教和亲情的沟通,许多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他们的性格、人格、品格以及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健全甚至畸形的因素。由此引发的学习下降、心理畸形、社会问题等等都要求我们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对她们进行特殊关注,使他们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普遍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是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都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1、自卑心理障碍

父母本该是孩子最坚强的保护和依靠,但是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越是内向的孩子,这种问题越明显。有的父母将孩子托付给亲属,孩子的敏感纤细的心理会让他产生寄人篱下之感,只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说话做事思前想后、畏首畏尾,长期下去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抑郁的心理障碍。

2、孤独孤僻心理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成长期所有遭遇的“成长的烦恼”无人关注也无人倾听,不仅如此,他们内心所产生的的一些错误的意识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也可能导致他们无法融入社会。周宗奎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严重的失落感,一段时间内不爱与人说话交往,变得自闭而又孤僻。

3、逆反心理

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对人和社会的对抗情绪比较严重,较为严重的还有可能出现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等“学坏”的行为。那么当出现了这些情况时,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和劝阻,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错误,甚至会觉得这样的方式是引发父母关注的一个方法。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对于无法照顾孩子的所产生的负罪感,往往通过“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留守儿童在这种高自由度的环境下根本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而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花钱摆阔等陋习。

4、厌学心理

儿童的学习主动性是在幼年开始形成的。缺乏父母管教、长期受祖父母溺爱的留守儿童很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较低,负责接管他们的亲人也不会生活学习面面俱到,不能为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由此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有的儿童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去了大城市赚钱,因此也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我认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抚养方式。

在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家打工期间,他们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即“隔代监护”;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等生活在一起,即“委托监护”;再有一些大一点的孩子能够自己独立生活,甚至照顾弟弟妹妹,属于“无人监护”。那么无论哪一种生活方式,这些孩子的身心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首先,对于“隔代监护”这一群体,这些老人本就年事已高,操劳一辈子到了老年还要照顾这些孩子,由于身体等原因各方面都不能够像年轻人那样有精力。而且隔代人往往更容易对孙子孙女溺爱,舍不得管教也会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对于“委托监护”。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寄人篱下”很难让孩子从心底产生家的温暖。一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时,也存在与这些寄养家庭难以明说的障碍,很可能给以后留下阴影。

第二,学校教育模式。

这一代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因为自己吃到了没文化的苦,他们努力拼搏的很大原因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好的教育,以后不要走上自己的路。大多数留守儿童也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教育,喜欢学习,甚至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但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却缺乏校方的关注。首先,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第二,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据调查,留守学生中48.4%的学生成绩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辍学。虽然教师的关注、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抵消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当教师知道他是“难以管理的”,就听之任之,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第三,来自外界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心理较他人更为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来自于他人的看法,一些社会偏见可能会认为,他们普遍缺乏家教,甚至影响了老师、同学对待他们的态度,这种态度会给这些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另外,网吧、游戏厅等这些游乐场所,对于缺乏父母管教、又不愿与人沟通的留守儿童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所在,沉溺于其中影响学习、甚至结交不良朋友,都与这些场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充分重视起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心理情况的重视。首先,学校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不仅重视知识的教育,也要关照他们的心理情况,教师对于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对于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注;其次,我们也应该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多跟孩子沟通,也让监护人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总之,我们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入手,为了每个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有一个健康预约的环境,成长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现代农业科技》,第11期;

[2]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中国农村教育》,20第10期;

上一篇:大班游戏教案:小蚂蚁和西瓜皮下一篇:党员档案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