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2024-08-11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共12篇)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篇1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一、印象篇

心理课是我第二喜欢的课(第一是结构设计与分析),在这门课上我没玩过手机, 只是第一次上课第一节课的时候我把机械制图作业拿来赶了,希望老师不要介意啊!第二节上课的时候抬了一下头便喜欢上了这门课,欲知详情,请听学生娓娓道来…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让我发现在大心理课与其他科是完全不同的!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习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习时枯燥乏味的练习,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习。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学习当中,我们分别学习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习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学习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大学语文》这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名著,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习之后,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习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是一幅美丽的锦绣山河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语文的学习,在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学习中能宁静致远优点轰炸(戴高帽子)

游戏目的: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赞扬他人;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提升自信。游戏时间:约30分钟活动材料:海报纸(每小组一张)游戏规则:(1)摺帽子。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海报纸,每组利用8-10分钟的时间发挥团队的智慧用海报纸摺一顶帽子,要求摺的帽子必须能戴,且具有创意。(2)秀帽子。由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戴上本组制作的帽子上台展示(3)戴高帽子。各组成员围成一圈,由一个同学开始戴上帽子,接受本组所有同学真诚的赞扬(切记虚夸),之后该同学谈谈听到同学们赞扬的感受和体会。然后摘下帽子给右手边的同学戴上,以此类推,让本组每位同学都戴上帽子接受全组同学的赞扬,当本每位同学都戴上帽子接受完表扬后,游戏即结束。游戏目的:认识个性,知晓个性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并努力塑造。并保持好的优点 游戏结束后他们对我的评价是大方阳光潜力股幽默勤劳平易近人(勤劳….?难道是每天下课都关窗的好习惯?)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篇2

他是外来民工子女, 来自广西, 现与父母同住。他平时话很少, 眉头时常皱着, 表情冷漠, 性格孤僻。课间他基本不外出活动, 就坐在位子上。当有同学经过, 不小心碰落他的书本时, 他一声不吭, 出手就是给对方一拳;当有人不小心碰到他手肘或踩到他脚时, 他依然一声不吭, 但脚已经使劲地踢出去了。我每一次与他谈话时, 他都气冲冲地争辩:“谁叫他 (她) 先碰 (撞、踩等) 我的!”每一次, 我都耐心地引导他:对方不是故意的, 同学间交往要大度, 别斤斤计较, 更何况对方已向你道歉了;我们要学会宽于待人, 自己才会快乐。但每次听完我的劝导, 他总是冷冷地回一句“知道了”, 转身就走。最初, 我当他的暴力冲动是由于性格内向、孤僻、自卑造成的。因此, 我就经常找机会鼓励他, 有时还特意安排活动开导他。

他的暴力冲动、蛮横无理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为了能尽快解决他的问题, 我多次找他父母了解情况。但其父母也一样认为他性格内向, 不喜欢说话, 平时他与父母都不愿意多交流。从与父母的沟通中我了解到, 他父母也经常针对他的这一特殊问题教导他, 对他的各方面都挺关心的, 可是依然没效果。我就提议其父母平时多与他聊天, 周末多带他参加户外活动、集体活动。但是, 一年过去了, 两年过去了, 别人都已学会避着他了, 他还是“本性不改”, 真是一个铁打的人啊!虽然因为同学们的“小心”关于他的这类冲突事件少了一些, 但是每当看到他那孤冷的身影, 充满敌意的眼神, 就感觉他好可怜, 快乐的童年与他无关, 我总忍不住想帮他。

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的一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有一道开放题, 要求学生写写自己最想对某人说的话。他写道:“爸爸妈妈, 你们从小就把我一个人丢在老家, 你们不爱我, 我恨你们!”读完这句话, 我心头一震, 马上去看姓名———是他!我心头又瞬间转亮, 终于找到打开他心结的钥匙了。随即, 我就约他妈妈来了解具体情况。

午饭后没多久, 他妈妈来了。我带她到教室外私下问她, 孩子是否小时候没跟他们一起生活。她沉默了一下, 红着眼告诉我:孩子两岁时, 因为经济拮据, 他们就外出打工了, 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 直到可以上小学了才接来一起生活。她还告诉我, 因为这事, 孩子一直有怨言, 说父母不爱他, 丢下他不管。了解这些事后, 我心中更加肯定了, 孩子的冷漠与敌意就是因为心中的这个阴影造成的。我马上安慰他:“别担心, 我帮你们解开心结。”于是, 我让她到教室后面的餐厅等我, 自己走回教室, 叫这位孩子出来。当我边走边搭上他肩膀, 对他说:“妈妈有话要对你讲。”他满脸敌意, 加快脚步, 肩膀使劲一甩, 挣脱了。我又马上搭回去, 俯耳轻声对他说:“老师叫你妈妈来, 不是要说你的坏话, 是想帮你, 这几年来, 老师发现你总闷闷不乐的, 心里也不开心, 老师想让你快乐一点。”这时, 他脚步缓慢了, 肩膀也不甩了。

宽敞的食堂里, 静悄悄的, 就我们三人, 我让他们母子紧挨着坐一起, 我坐他们对面。我先开口:“XX, 妈妈是爱你的, 爸爸也是爱你的。小时候, 他们丢下你外出打工, 他们也是迫不得已。那时家里穷, 买菜买衣服都没钱。他们为了你有更好的生活, 才外出打工的。你还小, 带上你就只能一人工作, 爸爸妈妈才狠心把你留在老家的。离开你, 他们也心疼, 也不舍得呀, 孩子。你看, 后来他们工作稳定了, 就把你接过来了。还有, 为了让你过得更好, 他们就只要生一个你, 不再生第二个了。XX, 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呀!”

在我说这些话时, 他妈妈已泣不成声, 抱着孩子, 眼泪不住地往下流。此刻, 这个孩子也终于伸出手抱住了妈妈, 哭了。看着这一幕, 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 只是自己也没控制住, 眼泪顺着脸颊滑落。

下午课后, 几个学生正排着队改作业。一个学生有一题做错了, 我问他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不懂, 他摇摇头表示不懂。这时, 一个欢快的声音响起:“老师!这题我会, 我教他!”我猛一抬头, 看到的是上扬的眉头, 上扬的嘴角, 这是一张写满快乐的、自信的笑脸。是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主动帮助同学, 第一次看到他活泼的笑, 也是我见到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笑脸。就是他, 他终于卸下了戴了三年多的冷漠面具。那一刻, 我感到自己好幸福, 感到当老师好幸福。

如今, 他六年级了, 这两年来, 他再没打过同学, 相反, 还交到了几个很要好的朋友。相遇时, 他总是带着丝腼腆的微笑主动向我问好。课后, 也时常能看到他与同学一起玩耍的快乐的身影。

这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个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个案例,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外来民工子女或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 并且总结出了如何进行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尊重对方, 给对方安全的空间

良好的沟通要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当谈论内容涉及到对方面子、隐私方面的问题时, 不要选择有他人在场的场合, 即使办公室也不适合, 要给对方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这样, 对方才可能会打开心扉, 才会有真情表露, 才会达到有效的沟通。在该案例中, 午饭后空无一人的食堂就是个“安全”空间, 不会有他人闯入, 而办公室, 随时都有人进出, 缺乏安全性。

二、要让对方体会到自己是真心要帮助他

首先, 自己的态度要诚恳, 轻轻地指出对方哪个地方有待改善, 直接告诉对方希望他拥有怎样美好的结果, 让对方明白自己是真心的, 将大大提高对方对意见的接受程度。如该案例中, 我的“搭肩”、“俯身贴耳”及直接告诉对方我的目的, 就让他明白了我的心意, 态度发生了大转变。

三、建立和谐关系, 耐心引导

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一般在沟通交流能力方面相对弱一些, 也许还有明显的抗拒、抵触心理。因此, 在与他们沟通时一定要耐心, 语气亲和, 要建立和谐的沟通环境, 不可居高临下, 咄咄逼人。

四、坚持不懈, 相信未来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贵在坚持。当对一个学生的一次、两次教育失败后, 不该气馁, 应该坚持不懈, 要相信未来, 要相信铁打的心也有被感化的一天。如上述案例中, 我的班主任工作手册上还清晰地记着, 我约他们母子俩交心谈话的时间是2012年1月12日。从2008年9月到2012年1月, 长达三年之久, 我一直把“他”当成一个任务放在心头, 终于, 我找到了那把钥匙。

五、做有心人, 从多方面搜集信息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篇3

【关键词】高职生 寝室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设计 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06-0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寝室度过,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是正常生活、学习的前提。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中心较强等原因,大学寝室内部的人际关系问题较为常见。2013年5月在“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针对人际关系问题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四成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寝室关系不够融洽。高职生多来自农村,自卑心、自尊心都较强,而且相比城市的学生,其在人际交往的技能(人际关系建立维持能力和人际关系冲突平息能力)等方面都较弱。针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900名学生的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调查也显示,有人际交往困扰人数超过了半数。

当前,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多采取单一的团体心理辅导或个人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活动时间有限,缺乏对团体成员个性和认知方面的深入挖掘,对改善由于不良个性和不合理价值观念引起的人际困扰,效果的时效不足;个人辅导则容易陷入说教式教育,学生缺乏内省自悟和人际交往技能实践过程,难以达到自我改变和自我成长的效果。本研究针对高职生在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以往解决方法的不足,进行寝室心理健康教育——“同一屋檐下”活动,目的是创新高职生寝室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索此活动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研究结果将为高职生寝室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法,对高职生培育、践行“友善”、构建“和谐”寝室提供经验与指导。

二、高职生寝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思路。通过各方面收集人际关系不和的寝室作为辅导的对象;然后通过宿舍走访座谈、个人咨询、心理测量,了解具体情况并给予初步的心理指导;再设计在寝室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调解寝室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相关技能;之后根据个体具体情况增加个体咨询和真实情景训练,强化团体辅导后的效果;最后通过多方面测评评估此项目开展的效果。

(二)活动方法。运用团体心理游戏、个体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画分析、设置行动作业、行为矫正、环境营造等方法。

(三)活动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筛查确定辅导对象。向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了解人际关系不和的寝室以及心理普查结果异常(SCL-90量表测试中人际关系、敌对、偏执三个因子分在3-5分之间)的学生。最后确定5个寝室40名学生作为活动对象。

第二步:了解辅导对象。主要通过寝室走访座谈、个人咨询,了解寝室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紧张及冲突情况,了解个体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困惑、烦恼和需求,了解个人成长史,初步给予一些心理指导,进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SCL-90”前测,为接下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三步: 一名老师带领一名心理委员在寝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大概90分钟。团体心理辅导包括六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知你知我”,有三个活动:签署团体契约、无家可归、走出圈外。第二个环节是相互欣赏,有两个活动:自画像、戴高帽。第三个环节是“我建我家”,有两个活动:同舟共济、制定舍(名、徽、歌、训、规等)。第四个环节是“做自己的主人”,目的是帮助成员学会在宿舍中合理地拒绝别人。第五个环节是冲突解决,目的是使成员学会如何解决宿舍人际冲突,学会道歉。第六个环节是合唱相亲相爱一家人。每个环节结束后都有学生分享和指导老师点评。

第四步:心理组老师做个人心理咨询,每次50分钟,共1-2次。结合上一步在寝室发现的新问题,通过心理辅导专项组研讨提供的辅导意见,对人际交往困扰严重学生进行个人心理咨询,并提供生活辅导。

第五步:设置行动作业。对内:寝室中的成员给每个过生日的成员自制一张祝福卡片。对外:寝室中的成员去某个地方通过主动交往与一个三口之家合影,另外在学校接触一个不认识自己的老师,说服其在自己的笔记本留言签名。

第六步:营造寝室和谐环境。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强化团体辅导后的效果。在寝室墙上每周贴挂两张传统文化中强调“和”的格言或谚语,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人心齐,泰山移”、“人不和,百事不兴”等,每周变换不同的两张,并要求寝室成员能够背诵。

第七步:效果总结。通过问卷、组员访谈、师生评价、工作人员的观察等多方面来评估此项目开展的效果。一是团体满意度评定量表:通过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来检验成员对活动的接纳和认同度,显示团体辅导的效果;二是比较活动前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三个因子的得分;三是比较活动前后“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四是比较辅导对象前后的师生评价。

三、高职生寝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

(一)问卷测量结果。由表1可知,实施团体辅导后,学生在人际困扰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方面的分数有较大下降,差异显著。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交际性增强,在人际交往的个性特征、交流的感受和行为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改善。

(二)学生的主观评价。由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满意并认为有所收获。成员选择“不满意”的题项集中于“我对自己越来越了解了、参加团体使我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等方面。团体满意度量表的主观报告表明,本次团体辅导对成员生活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在开放性、接纳自我和他人方面有显著提高,团体辅导设置的具体活动能促成个体认识上的积极转变和领悟。在对于“您认为本次活动辅导的效果如何”的选择上,40%人认为效果很明显,60%的人认为效果较明显。

四、高职生寝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体会

第一,本活动不是说教、号召式的,而是以一种融入、体验、渗透式的方式开展。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以个体咨询对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另外,利用“和”格言和谚语营造一个寝室的文化环境,不仅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格言大多可以作为“为人法则”,谚语简短有力的词句表达方式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引用或奉行。过程融入了核心价值观中的 “友善”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功能。

第二,深入寝室进行活动有利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语言;加深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信任;加强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咨询中建立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运用到实际中,从人本主义观点来看,学生会把对老师的信任扩展出去,其人际关系会慢慢得到改善。

第三,心理画分析能够发现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情绪、性格倾向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通过个体辅导和心理画的分析,兼顾了个体差异,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在团体辅导中暴露出的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和价值观问题。

第四,设置行动作业,可以加强行动倾向。人际交往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它必须在行动中培养和发展。由于团体辅导时间有限,通过布置行动作业,辅导得以向外延伸,引导成员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有目的地进行交往训练,养成主动交往的习惯,改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回避倾向,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和开放性。

第五,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形式丰富、内容充实。在实施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给学生自主权的同时,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说出自己的心声。侧重学生自悟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悟,然后有时间自己去讲体会,与众人分享活动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知道怎么做,达到自我改变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次活动结合团体心理辅导、个人咨询、问卷测量、行动作业设置、环境营造等方法,以“知行合一”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接纳自我和他人;使学生倾诉对寝室问题的不满,排解负性情绪、消除误解;帮助学生探讨寝室中发生矛盾后的解决策略,从而解决在寝室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能够改善、增进与舍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设置行动作业,增强人际交往技能。本次活动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改善寝室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

[2]杨爽,王瑶.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2)

[3]宋大力,袁红波.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

[4]郑凯,何元庆.团体心理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

【作者简介】曹 莉(1984—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覃 智(1984— ),男,壮族,广西宜州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心理。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篇4

灵璧县九顶中学肖兴明

2012年9月22、23日两天,在淮北实验中学举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方法创新”培训班。作为班主任的我和来自全省各地的300多名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学习。专家们的报告,内容精彩生动,个案典型且具有普遍性,时常迎来阵阵掌声。可掌声之余,更多引发的是大家对自身常规教育与管理的感慨和共鸣。

一、以人为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以人为本,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人本主义疗法与积极心理辅导应用”的主题报告,结合了自己多年心理健康咨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典型案例分别从 “教育有效的必要条件——真诚、通情、尊重”“表扬为主——塑造学生良好行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滥用惩罚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也是教师职业枯竭的表现。例如“两个看书睡觉的学生”,一个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另一个是成绩差、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两人看书时都同时睡着了。试问,我们班主任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状况?莫让偏见蒙住眼睛。可现实中,我们很多班主任老师却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但你可知,你的一个小小举动或一句很平淡的话语却会影响或制约着孩子的一生。

二、净化心灵,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职业倦怠,在每一行从业人员身上都会或多或少有所体现。随着社会巨变、市场竞争、生活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偶尔会出现“这山望那山高”的现象,心理产生犹豫和波动,但又担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或“前怕狼后怕虎”的选择冲突,从而导致了教师心理的倦怠。我个人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就

应该在教育岗位上“好好过日子”。“克服职业倦怠,提高幸福指数——教师压力与情绪管理”郑教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启发教师重新审视教育以及教师这一职业为出发点。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宣泄、转移、幽默、放松、脱敏、满灌、暗示、升华、代偿、希望、自慰、助人等12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思想冲突或思想悲观状况下,我们教师更应该理智,力求做到“三思”:一思是否有理,二思发怒后果,三思替代办法。“万事万物,皆有阴阳。”我们只有首先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善待别人。

三、调整心态,踏踏实实做人师。

人的成长是不可预测的,而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优秀、让人幸福,为受教育者指明一个方向。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用文化来“化”人,使人文化,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约束人。一个不能教育、管理、发展自我的人,即是一个不能教育、管理、发展别人的人。一线的全国十佳班主任、特级教师郑立平老师以“七个问题、五点感悟”诠释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郑老师认为教育有两个任务,即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成长道路以及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扬、发挥人的真、善、美。报告中,他以七个问题即“你如何理解教育?”、“你如何认识工作?”、“你怎么看待学生?”、“你如何对待选择?”、“你如何证明自己?”、“你怎样理解人生?”、“你如何拥抱未来?”,引发所有教师的深思。尔后,结合案例谈及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传达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他认为,导致班主任工作“五无”(即无情、无趣、无闲、无序、无效)的重要原因是被动等待、反应过度、主次不分、无视规律、急功近利。他以自己的人生实际感悟,引导了班主任老师去重新认识教育、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帮助老师们树立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

四、放手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等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在所有教育活动中体会和掌握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国家关工委特聘专家、湖南省优秀班主任郑学志老师关于“自主教育管理的机制建设”的报告围绕了“七个机制”和“八自教育”两方面展开。其中,“七个机制”包括:全员参与机制——全员参与才能确保管理无死角;竞争机制——让学生身不由己地为你奔忙;奖励机制——恰当的奖励让学生喜不自禁;协调机制——良好的协调机制是班级自主的润滑剂;干部机制——把每一个人都变成独当一面的领导;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个阳光、透明、高效的监督机制;自纠机制——让班主任彻底放手的关键武器。“八自教育”包括生活自理、行为自律、责任自知(基础)、学习自主、道德自省、精神自强、意志自制、人格自立——终极目标。郑老师提出,班主任带班有四种境界——权利管理境界、情感管理境界、制度管理境界、文化管理境界,认为这四种管理的境界逐次提升并以四种境界结合为最佳。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5

2013年,我光荣的成为了心语室的一位志愿者,孩子们心中的“知心姐姐”。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从此以后对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不由的留心注意起来了。

我们的宗旨是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适应与发展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使学生能适应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缓解情绪困扰,消除心理危机,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寄宿生,在校时间长,家庭生活环境复杂。造成了很多孩子心理的危机和困惑。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来信,针对孩子们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分类回信,最大程度的给予了心灵的帮助。

本学期我很荣幸的听了名师们的示范课。下面是我对此次活动的一些感想和大家来分享交流。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那节由赵文芹老师讲的“唠叨声声、爱意浓浓”课堂中围绕学生在家都发生多被父母唠叨的事情,在这过程中孩子是如何应对的?为什么会造成家长唠叨以至于暴躁的表现呢?老师设计了这么几个大问题来进行的。其中又在小环节中有一个特别精彩的部分让我至今难忘,学生经过讨论老师提出的在家什么时候会让家长唠叨发脾气,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变现的淋漓尽致。当时场下也是掌声不断啊!这足以证明学生是能够理解体会到家长的心理角度的。在此老师也进行了总结分析:

1、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2、父母的工作压力大;后面又通过播放老师对家长的一次采访录音,学生在课堂中听到了家长的心声。家长对孩子唠叨、发脾气的那份无奈;家长担心孩子的理由。学生通过课件上的父母是如何为自己的孩子时,那份真挚的爱时,联系实际你又是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的?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要求眼前就能做到的,要具体,有可行性。这时孩子们动手写出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在课后老师还留了作业,那就是“给父母的一份信”。学会用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用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课后的总结那就是:让学生理解父母,让父母理解学生,让理解搭起孩子与父母的桥梁。

那么具体自己的工作中又该怎么做呢?自己也在不断的查找资料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以下是自己的一些片面见解仅供参考。希望也能让老师们进行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臵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柯赖齐亚和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想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同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校只有靠学生内在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作文源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人或事。

小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由此我想到把作文教学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是可以起到教、育两不误的作用的。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想法的实践

这一实践的宗旨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教、育共长。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便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小学生学习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矗写作文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内在动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记录。因此,抓住这一切入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把对整体学生的心理教育与个别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抓住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利用作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力求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学习写作文和提高认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高年级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字和词汇,视野逐渐扩大,能主动地观察周围的变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对于生活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

三、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四、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

五、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1.保持愉快的情绪

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思维活跃,记忆敏捷,学习效率高。那么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绪?

(1)建立适当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

(2)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

(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4)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2.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

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主要有以下方法。

(1)宣泄调控。宣泄调控就是当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时,把它释放出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即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感,间接宣泄是通过其他途径使情绪得到释放。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自、已痛哭一场或把心中的不平事向教师、家长或好朋友说出来,请他们开导,也可以在他们面前哭一哭,以减轻心理压力。

(2)遗忘调控。遗忘调控就是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绪时,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不要老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所以,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善于遗忘消极情绪。

(3)转移调控。转移调控就是当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可做一些别的事情,通过注意力转移而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老想这件事,可以看电影、打球、下棋、唱歌、画画等,通过其他活动来缓解消极情绪。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初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等。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困难;自我约束力不强, 思想活跃但相对散漫;思想意识的欠缺使得他们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他们处理问题不冷静、走极端;逆反心理较强, 形成某些过激行为。这些易导致道德的知、情、意、行的分离。

大部分高职院校关注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力度, 却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德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避免“德育问题心理化”和“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出现,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个体品德的形成与提高以个体健康的心理为前提, 良好的品德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任何品德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心理过程的内化与外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下, 学生克服意识障碍, 建立起良好心境, 消除心理问题。

品德高尚的人, 一般心理都比较健全。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往往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能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促进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脱离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 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 德育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培养健全人格是其共同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研究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等。德育主要研究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思想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结构是四种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 缺一不可, 它是道德教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依据。[2]从中可以看出, 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3.心理素质可以促进道德素质的形成, 道德素质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重要的作用。以“自律”为例, 从心理学角度看, 自律能力强的学生, 生活严谨, 更易接受社会规范和学校纪律;从道德角度看, 能够约束自己行为的学生, 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 会更自觉、更主动。

4.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立场和科学的世界观, 是最高层次的德育工作;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 如人生观、价值观等, 是中间层次的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 是最低层次的德育工作, 是学生形成良好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基础。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 如普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 具有社会自然科学色彩。德育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价值判断。

2.心理健康教育依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情况进行, 关注个体差异, 强调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德育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和一定社会背景下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在一定的阶段进行相应的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学生能否积极适应社会, 能否健康愉快地成长并充分发挥其潜能。德育的评价体系以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历史阶段的行为准则为标准。

4.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放到人际关系层面上考虑, 要求学生同周围的环境、人保持心理上的适应。德育把学生放到社会关系层面上考察与培养, 要求学生按他现在和将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

5.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接纳、指导、协助学生, 达到助人自助。主要用倾听、讨论、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方式进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教育、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方法, 是一个教导过程。德育工作者习惯以自己的要求去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 尊重、理解、接纳学生, 使他们感到自身价值、自尊心的存在, 强化其剖析自我,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

6.心理健康教育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以个别咨询为主要方式, 以“倾听”为主要任务, 双方充满情感和信任。德育多以主动工作、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 其重心在“讲”和“教”, 具有更多的灌输和教育色彩。

五、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提高主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和考核。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年级心理辅导机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设,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切忌理论说教和单纯的科学知识灌输,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 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常识。促进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协调发展,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导师制的实行。通过双向选择, 每位教师 (导师) 有针对性地选定3—5名学生, 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和学生沟通, 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改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接纳、尊重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 避免德育问题心理化和心理问题德育化, 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学校成立成长对话室, 室内进行富有情趣的布置, 使学生在里面不胆怯、不害羞, 敞开心扉轻松与老师交流, 乐意接受老师的指导。提高道德认识, 使心理因素和道德品质达到新的整合。

5.成立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室。教育室要协助学校领导做好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 组织教师培训, 组织、指导开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的工作, 编辑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成果集, 建设德育心理网页。

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1.德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把如何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的处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问题, 纳入到整个德育系统中。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才能准确理解、认识思想品德教育, 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 的功能。

2.德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年龄特点分布在各年级的德育课程中, 当作一种心理知识传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和社会道德知识, 培养良好的心理与道德素质。

3.德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和自制力。培养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能力、控制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确立合理的个人目标。

总之,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中, 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13.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心理健康;学生教育;实践与思考

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分为积极性状态和消极性状态两种类型。而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行为实践的灵魂和力量。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铸就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对行为实践发挥指向、稳定和强化的正能量作用;反之亦然。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迅速发展,职校生群体队伍日益壮大起来,职业心理素质和健康教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性问题。近些年来,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类恶性事件频仍发生。这种现象警示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发展境地。本文立足于对高职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现状进行简要剖析,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

一、简要解析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成因

普遍说来,高职学生心理状况可用“不良”一词予以概括:他们程度不等地处于亚健康状态,少数甚至存在“病态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考“落水”在心灵上划下了难以抹平的创伤,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加上传统世俗的偏见,越发地显得羞惭自卑甚至自我封闭。二是与普高生相比容易产生挫折感,深感前途渺茫,加上缺失应试学习的动压,失落之下逐步变得无所事事和自暴自弃。三是许多高职生本来就是学习能力不强、品质意志欠佳,缺乏逆流而上、败而不馁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加上各方期望值不高,他们或者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者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和“自我幻想而不得”的怪圈。四是大多高职院校迫于激烈竞争下的生存性压力,把更多精力倾斜到新生源招生和准毕业生推销的“两头忙”上,疏于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性监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学术性口号。五是部分高职教师既承受着“招生”和“推销”的硬性负担,又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在“自我式发展”方面,对“弹性大、消耗多、见效难”的软性任务根本无暇顾及或者不屑一顾。这些都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低迷的重要原因。

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要实践

1、构建多元化教育方式,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卡耐基指出:在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因素中,学识和专业技术仅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占85%。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要始终本着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并重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如把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教学与常规性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起来,与加强生命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充分结合起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心理辅导站、电脑网络和热线电话等形式,把心理健康理论性教育与专题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正面引导与挫折性教育、心理危机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把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通过目标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成功典型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就是说,通过“推、拉、引、促”等多元化方式,努力构建一种综合立体式的教育体系。

2、构建和谐型教育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行动。古语云:“与善人住,如入芝兰之室,久闻不见其香;与不善人住,如入鲍鱼之肆,久闻不见其臭。”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和谐文明的班风与校风,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既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鉴于学生已具备比较成熟的心智条件,教师应通过提高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倡并创新民主化管理模式,构建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良师益友关系,充分发挥亲师信道作用。再如,教师可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在逐步激发学生群体意识和主人公精神的同时,明确提出可行性的创优争先目标,让这些激励性目标不断充实学生的心灵,逐步占据思想阵地,并促使他们在“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地驱使下自觉付诸于“比、学、感、帮、超”的实践行动之中,从而有效发挥“激励、唤醒、鼓舞”的正能量教育效应。

3、创设开放性教育平台,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各类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高职学生的心灵缺失,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够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张扬个性和提高素养的平台环境,从中收获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无数事实表明,许多高职学生虽然心理脆弱、精神贫乏,但是并不缺乏智力和潜能,只要给予科学正确的引导、唤醒和激励,他们就会新鲜光亮甚至无比灿烂起来。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在班级群体、系院之间和校园内外,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大小赛事、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平台,还可通过成功学长返校事迹报告会、校友结对联谊等形式,促使高职学生摈弃失落感、自卑感和受挫感,逐步代之以正确地自我认识,在增进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地把自己培养成既具专业性能力又有全面化素养的人,为步入社会积聚实力、储备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9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需要教师经常检查自己、反思自己。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培训,我感受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学习,我知道了教师必须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质工作,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做到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就应该自觉树立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并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增强心理问题的自我判断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增强积极寻求外界解决心理问题的意识,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其次,保持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一名教师要善于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我,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也要悦纳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增强自信,避免自卑、紧张或者不安全感。

还有,合理宣泄,自我调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宣泄的话,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就会出现不良的后果。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而且还会投射到学生身上。这个时候就要进行合理的宣泄,例如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游泳和骑车等,呼吸新鲜空气,会让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从而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诉说也是一个方法,当我们因为某事而痛苦、悲伤、愤怒或者抑郁时,要能够寻找一种表达自身情绪的方法,因为一个人只有首先妥善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因此,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到心里轻松多了。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人才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国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实现现代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一方面,注重人人才教育的理论积累的多元化、全面化发展;另一方面,注重现代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保障与提高,本文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引导,以高职健康心理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为例进行分析,促进我国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一、积极心理学简述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知识进行总结,同时又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的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从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身体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系统的信息辅导,从而引导人能够建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分析,符合高中职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全面性发展[1]。

二、我国高职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应用现状

(一)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

高职心理教育课程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平台,但从我国高职心理教育课程的实际实施情况开看,我国高职心理教育课程内容额趣味性较低,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的教育结构中依据存在“三段论”式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以理论教育为主,同时教育内容中大部分为书面式教育内容,高职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处于被动状态,高职心理教育课程的实际作用性较低[2],对高职学生的心理辅导作用性较低。

(二)心理教育课程形式僵化

高职心理教育课程在实际开展中,教育形式受到学科教育的影响,导致高职心理教育课程的课堂教育中教育形式上缺乏灵活性,例如:高职心理教育课程课堂中坚持“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3],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缺乏适当的教育互动,导致课堂教育的模式循环处于恶性循环中,心理教育课程变成枯燥的理论知识,大大降低了高职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作用,是我国实施全面化改革的重思想教育阻碍。

(三)心理教育课程的主体作用性较低

高职心理教育课程在我国教育中的设置是为了引导高职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三观和坚强的意志力,从我国高职心理教育课程的实际实施情况来看,高职心理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依旧占据着教学主体的作用,课堂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引导上,主体地位缺失严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心理教育状态,缺乏积极心理状态的调整,从而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的课程教学学习主体性较低。

(四)高职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整体性过强

此外,高职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整体性过强,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课程时,采用设定高职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整体,对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进行统一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的主体性和目的性较强,严重限制了高职心理教育课程的实际作用的发挥,对我国高职心理教育的实际应用造成阻碍。

三、实现高职开展心理教育课程优化实施的措施

(一)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的完善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相对完善爱的心理学指导理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在高职教育心理课程的教育内容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理论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转化,心理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教育的辅助部分,在心理课程开展中,也应当对心理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例如:开展心理教学内容中侧重引导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实现心理教育可以启发和挖掘高职学生自身价值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心理教育措施,有助于树立高职学生的自信心[4],培养学生的发展内在动力。或者,建立高职学生的教学课堂中设置问题情境,采用困难教学理论,教师给予学生学习困难中心理知识的正确引导。此外,高职心理教育课堂的丰富,也体现在教师进行课堂教育时,要以书本为基础,同时突破书本知识,使高职心理教育内容逐步丰富。

(二)心理教育课程形式层次化

实现高职学生心理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辅导,优化高职心理教育的极教育形式。社会思想多元化使当今高职学生的思想选择空间增加,实现高职学生的科学性应用,注重对学生教育形式的层次化管理。例如:部分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传统型,教师实施心理教学时,实施激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相对的,如果,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为活跃型,教师开展心理课程辅导时,要选择抑制教育法开展教学,实施高职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开展,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入手,合理实施层次化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法的开展实施层次化教育,可以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心理教育的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应用聊天的形式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或者协助学生建立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心理理念[5],实现高职信息教育课程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特征,发挥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对高职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

(三)心理教育课程目标多元化

高职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与实现,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实现心理教育课程目标设定的多元化。高职学生在身心发展阶段处于青春期向成年过度阶段的,合理实施心理教育辅导,发挥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实际意义。例如:实施心理教育的目标设定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心理教育目标不仅对学生具有心理辅导的作用,学生将心理学习内容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打破传统心理教育仅仅作为指导理论,缺乏实践作用的教学观点。教师开展心理教育中要充分深层的挖掘其内在发展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优越感,树立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课堂情景模拟环境[6],为学生提供优势展示平台,召开小型辩论会等,引导高职学生能够树立辩证的思维观念,发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激励作用。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指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稳定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从积极心理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高职学生开展心理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措施,实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实际教育中的完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雅婷.小学高年级学生生命教育系列课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高明.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1-112.

[3]顾问.江苏省高职院校拓展训练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佘懋钦.“短刑期”服刑人员心理健康课程改进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篇12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长沙民政学院商学院各个年级、各个专业为依据划分层次, 在每个层次中, 分别进行随机抽样, 共随机抽取400名学生, 共收回386份, 剔除无效问卷11份, 获得有效问卷共375份。其中男生178人, 女生197人;城镇户口162人, 农村户口213人;独生子女182人, 非独生子女193人。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测量法。一是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由L.Dergoatis1975年编制。该量表共90题, 有10个因子, 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症状因子。二是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含FF1 (情感温暖、理解) 、FF2 (惩罚、严厉) 、FF3 (过分干涉) 、FF4 (偏爱被试) 、FF5 (拒绝、否认) 、FF6 (过度保护) 六个主因素, 共58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包含MF1 (情感温暖、理解) 、MF2 (过度干涉保护) 、MF3 (拒绝、否认) 、MF4 (惩罚、严厉) 、MF5 (偏爱被试) 五个主因素, 共57个条目。该量表采用1-4级评分, 1、2、3、4这四个等级分别代表“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二、研究结果分析

从SCL-90和EMBU的施测结果统计分析上看,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同因素下的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并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男生感受到的父母亲惩罚、严厉和父亲拒绝、否认要多于高职女生;而高职女生感受到的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要多于高职男生。来自城镇的高职生比来自农村的高职生能更多的感受到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度保护;而来自农村的高职生比来自城镇的高职生则更多的承受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能感受到更多的父母过分干涉、保护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且相对于高职学生中非独生子女而言, 他们所遭受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要少得多。总之, 消极的教养方式越多, 可能使他们产生越多的心理问题, 还有可能导致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障碍, 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 父母教养方式对高职生的成长是不容忽视的。

三、建议

1. 改善家庭父母教养方式

首先父母要尊重、理解子女, 加强亲子沟通。父母要尊重和理解子女, 把子女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 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爱好、情感和隐私等。要尊重子女的自主选择, 不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其次父母要改善教养方式。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适度地采用父母情感温暖等积极的教养方式, 避免过分干涉和保护, 使子女能够顺利的通过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期”。最后, 父母对子女教育方面态度要一致。在纠正子女的缺点错误时, 父母最好事先分析情况, 交换意见, 统一认识, 在教育过程中配合默契, 互相支持, 这样才能受到教育子女的预期效果。

2. 探索合理有效的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模式

积极努力构造学生主体、家庭、学校、社会的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系统, 从而为探索合理的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模式提供良好的架构平台, 学生需主动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赖和沟通的关系, 而不是让家长来管教。高职院校需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学生成长成才思政教育的工作计划中来, 加强家校沟通, 社会需给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宣传氛围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谷月姣.父母教养方式及行为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2]郭振娟.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 (1) :31~34.

上一篇:财政部关于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大班礼仪教案《从小讲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