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

2024-08-07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共12篇)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 篇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2002年以来, 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高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得到重视,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始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来抓。那么, 总结实践经验, 对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给予怎样的认识呢?

1 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及其酿成因素

1.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是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所反映出的普遍性心理健康问题而言的, 大致上可概括成为这样几点:一是“厌学”。表现为: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学习态度散漫, 甚至完全懈怠下来。在课堂上, 精神萎靡不振, 做一些与课程毫不相干的事情, 甚至频繁逃课, 出现了“专业必逃课, 非专业选逃课;专业选逃课, 非专业必逃课”的怪现象。在课下不愿上图书馆, 不愿看专业书籍, 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时作弊, 蒙混过关, 甚至连续补考。二是“不合群”。表现为: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且家庭条件较好, 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没有经过艰难曲折的锻炼, 团结协作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都较差。进入高职院校后, 与高中阶段相比, 人际交往更为复杂, 由于认识、个性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自我意识较强, 往往导致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有个别同学甚至对他人存在着敌意倾向, 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 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打架, 导致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四是易情绪化。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不稳定, 耐挫能力较弱, 抗压能力低下, 稍遇到一点问题情绪就会发生很大的波动, 或意志消沉, 颓废沮丧, 一蹶不振, 或走极端。五是玩心盛。责任意识差, 贪玩, 随意放松自我要求。

1.2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酿成因素

1.2.1 社会环境的压力

当今社会是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社会, 亦是充盈竞争、充盈挑战的社会。无疑, 位于学校教育的高端教育所培养出的大学生要比从高职学校走向社会的高职生更受社会的青睐。如部分用人单位提高用人的学历要求, 高职生属于大专层次, 或被框定在被选择之外, 或明显处于劣势。因此, 高职学生从入学伊始, 就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 尤其是一些成绩和技能平平, 家境一般的学生, 压力更大。临近毕业时, 这种压力表现尤为明显。且高职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 独立性较差, 社会阅历浅以及对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缺乏正确应对的能力, 因此最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

1.2.2 家庭环境的压力

家庭环境的影响是高职学生成长中必须依赖的重要因素。其中父母素质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养成状况。如父母对子女成长有过高的要求, 而考到高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往往会受父母的指责, 带着“学不如人”的压抑心理到高职学习的学生, 普遍有着学业失败的心理阴影, 对学习难能提起兴趣, 只想混个文凭回家去。而且高职学校的贫困学生相对多, 这些贫困学生又有着在物质条件上“己不如人”的自卑心态。

1.2.3 学习环境的压力

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 高职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 许多学生不仅要拿毕业证, 还要考取各种技术等级证书, 并要独立面对各种生活琐事, 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对于刚从中学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 关起门来死读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中来到大学的素质发展氛围中的学生来说, 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 并由此引发出心理问题。高职生的年龄多在18-23岁之间, 这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不能立足现实, 对自己估计过高, 认知偏离, 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 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难, 表现出了较低的抗挫折能力, 引起心理失衡。

2 从学生心理健康养成角度看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加强

2.1 高职辅导员是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 既包含着教师的教, 又包含着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依赖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运行, 而学生的“学”需要辅导员的引导和管理, 辅导员的引导和管理对学生的“学”发挥着稳定思想、调动学习积极性、奠定良好的学习环境的保障作用。因为学校作出的每一项安排, 每一项要求都要由辅导员安排并传达到学生中去。学生的思想状况, 及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都需要辅导员的了解和掌握, 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认真疏导和解决, 这是辅导员工作所必须履行的职责。

2.2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 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优化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提供健康的情绪宣泄渠道, 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创造健康、活泼、愉悦、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 注意审视和约束个人行为, 充分发展个性, 改善适应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2.3 确定和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所以新生一入学, 就应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测试, 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能力、人格特征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同时, 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调查, 充分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的第一手资料, 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各方面的困惑。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特别是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应该投入更多的“心理关照”。把心理健康中的共性教育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并坚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的心理辅导原则, 作到“防患于未然”。充分发展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2.4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紧密关联着的, 那么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与负责的辅导员与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乃至学校的有关部门, 引发该密切配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这样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为少数人服务, 而扩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潜能开发服务, 大大丰富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拉近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 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上的一些问题, 减少和避免不良行为、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而且, 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只有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修养得好, 学生关联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摘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应关注, 因为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积累专业技术知识、养成健全人格和高尚思想品质的生理年龄期。但事实上,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特殊性, 这一特点应该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重视, 进而, 能够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下, 开展有针对性的、富有成效的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生管理,针对性,成效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 篇2

结果表明,一部分高职生确实存在着自卑心理特点,自卑人数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较高,与学生的较低评价存在着较大反差。

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对症下药,有助于缓解或消除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卑心理;职教特色

一、引言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在过去5年中,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已取得成效,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逐年提高,高职毕业生在待遇与素质上都获得了持续提升。

[1]然而,我们认为,对此的评价除了要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的“硬实力”外,更应关注他们的“软实力”,如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职业价值观念等。

有研究者指出,由于高职的学历层次低于本科,因此,在高职生身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2][3][4],这无疑会对高职生的择业、就业、创业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解高职生自卑心理现状,我们对全国7省市14所高职院校1.49万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考察自卑是否是他们的一个普遍心理特点。

如果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那么,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症下药”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们还考察了468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并将其与高职生的认知与评价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如何通过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来缓解或消除高职生自卑心理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

我们课题组于10—12月采用自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对华北地区(北京、河北)、华中地区(河南、湖南)、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和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等7省市的14所高职院校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学生问卷14877份,教师问卷468份。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24道题目,其中,7题考察高职生的自卑心理状况,2题考察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共50道题目,其中,9题考察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

我们将这18题抽选出来,对高职生的自卑心理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自卑心理特点分析

1.高职生入学动机由于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低于本科教育,因此,很多人将高职教育视为“二等教育”,认为学生选择去高职院校读书多是出于分数较低的无奈。

在调查中,我们首先对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动机进行了考察,78.2%的学生表示选择高职院校的动机是“高考成绩上不了本科,只好上高职”,21.8%的学生表示“高考成绩能上本科,但还是选择了高职院校”。

这表明,在高职院校中,虽然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高考成绩都没有达到本科分数线,但大部分学生确是由于无法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了高职院校。

2.高职生自卑心理及年级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是由于高考成绩较低才选择接受高职教育,这可能是高职生产生自卑心理的现实基础。

关于高职生自卑心理的调查结果发现,11.2%的高职生认为相比于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31.0%的高职生认为一般,57.8%的高职生并没有这种感受。

显然,存在自卑心理的高职生所占比例较少,并没有达到“普遍存在”的程度。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存在自卑心理的高职生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一年级的自卑人数比例为10.2%,二年级的自卑人数比例为14.1%,三年级的自卑人数比例为14.4%;一、二、三年级认为自己并不低于本科生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8.6%、56.2%、53.6%,呈逐渐下降趋势(图1)。

另外,研究者认为,群体认同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群体认同的缺失会导致自卑感的产生。

[6]因此,我们也对高职生的群体认同水平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34.2%的学生对高职生的认同水平较高,63.0%的学生认同水平一般,2.8%的学生认同水平较低。

总体上看,高职生的群体认同水平较低,这可能对他们的自卑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换言之,高职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可能与所处环境有一定关系。

3.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就业的信心及年级发展趋势高职生自卑人数比例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这一方面可能与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较低有关。

为此,我们考察了高职生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以及知觉到的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

结果表明,79.1%的学生认为,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会越来越重要,3.0%的学生认为不会,17.9%的学生对此表示“不知道”。

一、二、三年级认为职业教育会越来越重要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4%、75.0%和76.1%,认为职业教育不会越来越重要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5%、4.4%、4.9%。

总体上看,二、三年级的学生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信心低于一年级学生。

在对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上,60.2%的高职生认为和本科生相比,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是有竞争力的,30.7%的高职生认为差不多,9.1%的高职生认为没有竞争力。

在年级发展趋势上,认为在未来的就业中有竞争力的人数百分比从一年级的62.1%,下降到二年级的56.4%,再下降到三年级的50.5%,而认为在未来的就业中没有竞争力的人数百分比从一年级的8.2%,增加到二年级的11.3%,再增加到三年级的12.3%。

也就是说,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没有由于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就业产生信心,反而越来越不看好职业教育和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现象。

4.高职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及年级发展趋势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发展的信心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问题。

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不强可能是影响高职教育地位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7]因此,我们也考察了高职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

结果表明,70.3%的高职生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8.6%的高职生认为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21.1%的高职生表示“不知道”。

与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发展信心的结果相一致,高职生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在年级发展趋势上同样存在着越来越差的倾向。

一、二、三年级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70.4%、70.3%、68.9%,认为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8.1%、9.5%、11.5%。

另外,在问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否与本科教育雷同时,20.9%的高职生认为是雷同的,25.8%的高职生对此持否认观点,53.3%的高职生表示“不知道”。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教特色:教师与学生的认知与评价

在调查中,我们还考察了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并将其与学生的认知与评价进行对比,以探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满足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调查结果表明,51.6%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对高职学生具有针对性,70.4%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68.8%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表1)。

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研究 篇3

关键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01-02

身心健康包括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体育词典》指出:体质是指人体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它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什么是心理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1]。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身心健康问题,其身心健康障碍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城)为例,调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而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针对性提出对身心健康促进的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城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食品系、城建工程系、旅游系、公共管理系、商贸系、财会金融系、应用外语系、艺术系等10个系2010-2012级部分在校大专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期刊数据库广泛查找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阅读和整理了该领域的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利用,作为本研究的资料来源和基础。

2.专家访谈法。走访了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向有关体育部领导、专家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3.问卷调查法。根据国家大学生身心理健康制定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其中男生225份,女生157份,有效回收率为95.5%。

4.数理统计法。所获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8.0进行。

二、结果

(一)广城大学生体育锻炼问题研究

1.体育教学现状。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广城只有一年级(上下两个学期)有体育课,每周为2节,每学期为27节,上课采用学生自选喜欢的项目,每个自选项目人数不限,一般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太极、舞蹈为主。这样的自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选择,通过这样自选项目的体育课,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这样的不限人数的自选项目,会造成有些项目过于人多,影响上课的效率,上课老师甚至需要分开上课,这样就减少了学生上课的练习锻炼时间。在体育课的调查中发现,体育开课率不足、锻炼密度不大,质量难以保证。但在此次的调查中,只有35%不到的大学生经常自我锻炼。出于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考虑,学校应该增加长跑、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高、锻炼效果好的体育项目,并建议学校老师进行自选项目时,限制一定的选择人数。

2.学生余暇体育现状。广城学生分布在三个不同的校区,分别为南校区、北校区、海珠校区。南校区的场地较为富裕,有400米的塑胶跑道、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排球、足球场地,武术馆、舞蹈馆、健身房也一应俱全。北校区虽然只有2个系,但离南校区也只有几百米而已,也有200米的塑胶跑道、羽毛球场、篮球场地、排球、足球场地。而海珠校区只有一个系,那里则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地。广城有这么丰富资源的场地,学生在余暇时间锻炼的话,可以自由地进行。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南校区的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进开放的时间较少,以致喜欢这些项目的学生锻炼时受到一定时间的限制,建议学校多些时间给学生进行锻炼。其次,学校每年也会定期举行校运动会,一些球类比赛,例如足球、羽毛球、排球、足球比赛等等,不断丰富学生的业余体育锻炼。同时,学校也鼓励一些体育拔尖的同学参加校外的一些体育比赛,以此鼓励学生不断加强体育锻炼。最后,学校社团成立武术、跆拳道、舞龙舞狮、轮滑、太极拳、足球、篮球、排球、小球等协会,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也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体质健康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爱好调查分析。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大学生体育锻炼关系密切的10项运动为:慢跑、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乒乓球、舞蹈、网球、跳绳、武术。形式简单、投入经济、时间合理的运动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都很大,诸如慢跑、篮球、羽毛球等运动,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激情、活力、阳光的运动越来越受当代大学生的宠爱,舞蹈、足球就是这一类运动的代表。培养自身特色,蓄积文化底蕴的运动也受到了部分大学生们的追捧,主要体现在武术运动上。但传统的运动虽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却被大学生们一天天地遗忘,例如跳绳,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下降便能说明问题。

4.广城体育场地满意度调查分析。在对广城的体育场地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一般满意度比较高,其选择百分比为53.6%。说明广城体育场地环境还不是令人很满意,学校应该要加强广城体育场地的保护与利用,认真做好场地各项安全措施,努力提高场地的利用空间与时间,改善体育场地的基础设施。

5.学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与频率的调查分析。在余暇时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每周运动时间、每周运动频率呈现不均衡性。广城一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每周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分别为集中在每周6小时、每周为3-5次。三年级学生每周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仅为每周2小时、每周1-2次。调查发现:目前学校实施一年级上体育必修课,而二、三年级就没有上体育课,从而造成学生在非体育课学习期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总量和次数大幅下降。

(二)广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于2002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的。它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它的测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2]。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握力等六项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进行监控。国家评分标准是:86分以上优秀、76-85分良好、60-75分及格、59分及以下不及格。

一年级的学生身体素质的优良率为总体第二,二年级排名处于第一的位置,而三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优良率处于最差。一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整体不高,可能原因是高考,高考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家长、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中,从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锻炼,造成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水平的下降。三年级由于没有体育课,同时学生面临就业、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锻炼次数逐渐减少,从而造成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下降。

(三)广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二十年来,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对于至今你是否感觉到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吗?有25.7%的学生认为自身健康不容乐观,需要加强。对你曾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是否有问题?有32.4%的学生选择是有问题的,对心理卫生知识不了解,觉得学校宣传渠道不够,特别是性教育知识。在调查学生是否曾接受过心理咨询与治疗吗?只有2.1%的学生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治疗,这说明了有些学生自身存在一般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去接受心理咨询,觉得很丢脸,怕同学异样的眼光。

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环境压力,心理压力随之增加,并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也变差,学习压力越大,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差,学习压力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与有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很少参加或根本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够融洽,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同学关系和谐的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好,心理健康状况较好[3]。在问及对你有健康或者心理咨询有问题吗?居然有43.2%选择是,说明学生还是想多了解关于一些健康或者心理咨询的知识。在选择获取健康知识调查中,有66.3%学生选择性知识,位居第一,62.5%学生选择心理健康知识,位居第二,48.6%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知识,排在第三,43.25%学生选择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6.2%学生选择加强社会适应。

(四)建议

第一,适当增加体育在高考中的分数。

第二,出于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考虑,学校应该增加长跑、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高、锻炼效果好的体育项目。

第三,建议多开展一些身心健康知识的讲座,从多角度去关注和研究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明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8,(6).

[2]《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介[EB/OL].http://www5.ctgu.edu.cn/tyxyweb/bencandy.php?fid=24&id;=22.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 篇4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以及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高职学校体质健康测试条件发生了良好的变化, 体质健康测试步入了科学化、正规化和系统化管理轨道。但是, 测试活动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 如测试过程管理粗放, 数据准确率大幅度降低等。因此, 有无完备的规章制度、有无严格的监控措施、有无流畅而合理的工作流程等都将对数据采集结果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 数据采集是否科学、客观和准确,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 如何解决测试数据采集的准确度, 如何构建测试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以及如何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是每个高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2]

1 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持续得到改善, 总体上是好的, 但确实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提高, 营养状况继续改善, 低血红蛋白等常见病检出率继续下降, 握力水平有所提高;然而, 包括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 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 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1.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校多数实施了《标准》, 体质测试机构健全, 基本完成了任务, 但是部分高职学校连测试的场地都不能保证。学校领导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职学生对健康的概念比较清晰, 但对《标准》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体育锻炼意识不强, 缺乏科学健身和运动保健知识。学生认为《标准》的突出优点表现在:测试的项目与身体健康状况相关, 通过测试, 学生可以知道自己体质健康状况, 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与平时的体育锻炼很好结合, 这也反映出大多学生并未领会《标准》实施的意义所在。部分高职体育教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不足, 课程设置中涉及的有关运动处方的教学内容很少, 仅仅是为了测试而测试, 就很难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测试过程中存在部分高职学校测试仪器配备达不到规定要求, 测试机构不完善、测试仪器稳定性, 精度较差;测试结果反馈不及时甚至不反馈, 测试管理力度不够等。测试人员参加《标准》的业务培训不够, 测试主要在体育课上完成, 这样势必占用很多体育课的上课时间, 影响体育课的正常进度;在测试器材配备上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测试项目的单一。

1.2 重视测试过程的标准化及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仪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测试工作, 软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报工作, 测试人员上岗前的培训不足。测试仪器生产厂商应加强研发, 设计出高职学校买得起、用得好、售后有保障的系列产品。上报工具软件应进一步升级, 解决遗留问题和新问题, 并能通过简便的数据格式和各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软件协调配合。做好测试人员的培训、分工, 加强上级的督察力度, 完善基层的组织管理。目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的重点在数量, 难点在质量。从部分高职学校上报测试情况的比例看, 《标准》施行面较窄, 与原定计划有较大的差距。施行情况较好, 要在数量上有所突破, 需要重点关注。测试过程的规范和质量, 是整个高职学校实施学生体制健康测试工作的核心,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积极的保障措施。[3]

2 标准化概述

所谓标准化, 就是每项工作, 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统一的标准, 并按标准来衡量工作水平的高低。[4]

标准化工作是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作, 对于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和标准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要求必须要拓宽标准化工作领域, 要用抓工业标准化的思路抓好服务、教育等其他行业标准化, 把标准化工作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对日常的服务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5]

3 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化管理与控制

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化管理就是把标准化这个科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中, 采用过程控制的方法, 将各项工作分解成具体的、相互联系的环节, 对每个环节都制定统一明确的操作程序和质量标准。而对于质量控制, 就要求识别和协调各质量要素和各活动之间存在上下关系、平行关系以及纵横交叉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有效运转, 使质量活动处于控制状态。[6]要建立运行性能优良的组织框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 必须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职能, 设定相应的组织结构, 从整体角度正确处理测试中的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职权关系, 把质量、职权合理分配到各个层次及部门, 明确规定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具体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建立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化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一项涉及机构内部各个部门的综合性工作。测试工作、质量控制千头万绪, 涉及多部门。机构领导要在整个体系的建立、运行、资源配置和改进等决策工作中占主导地位, 要根据现状并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识别和确定保证质量方针、目标实现的体系的要素接口, 并完成体质健康测试的质量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总体构建。[7]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在其中占核心地位, 要起到组织、协调作用, 确定关键接口和相关的工作流程。全体高职教师无论在思想认识上, 还是实际行动上都应该积极响应与参与, 采取针对性措施, 加强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工作, 使数据采集科学、客观、真实。[8]

4 影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过程要素

明确测试过程的前提、目标和具体工作及其程序, 并基于每个过程中资源的输入、输出、活动来考虑其具体要求, 包括资源的选择与投入、过程的管理方式与测量方式、质量改进、后续过程要求等, 按照过程识别方法将每个过程出现的流程控制与职能分配接口作为测试质量改进的重点, 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保证其过程及结果的增值增效。

4.1 质量控制要素

4.1.1 流程控制

识别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系统、要素和过程, 要充分考虑接口处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质量控制的实施过程中, 协调部门内部职能活动之间的接口问题, 并当部门负责人或综合部门均无法协调时, 由机构领导作出最终协调、裁决, 通过一定程序进行修订、完善, 将接口协调控制好。实现测试工作的实用、完善的功能布局和系统化管理, 对每一个工作流程均进行规范的设计与策划, 并要求教师严格按文件开展工作。

4.1.2 测试学生的组织与安排

通过对学生测试前和测试时的合理组织与安排, 减少各项测试所用时间。如测试时, 仪器在每个学生测量完毕后学号将自动后移一位, 而相同班级学生的学号是相连的, 因此根据学校的场地容量、仪器设备、工作人员现实情况, 每次进入测试的人是按班进入, 进入测试的学生尽量按学号顺序进行测试, 这样既能使测试速度最慢项目的机器满负荷工作, 还可以减少学生等待测试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省去了不少信息录入的时间, 提高了仪器的工作效率。

4.1.3 测试仪器及场所容量的配置

根据测试工作需求配备仪器, 要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对其采购、验收、流转进行控制, 根据仪器设备运行特点, 建立仪器设备的定期维护程序, 并建立维护记录。每一台仪器设备还应有明显的标识表明其状态, 同时,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和使用记录, 包括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制造厂名称、生产日期、验收日期、验收记录、检定日期和维护记录、维修记录等等。而测试场所是测量过程的载体, 测试场所的大小要根据测试学生的数量和测试仪器的多少而定, 测试场所的容量过小, 将影响测试的顺利进行;但也并非越大越好, 过大会增加场所建设费和日常维护费用, 又使得测试过程复杂、混乱, 难以管理。因此只要保证在一阶段的测试过程中能容纳下不让测量仪器空缺的人数即可。[9]

4.1.4 测试方法的选用和标识确认

测试方法是指导测试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正确的选用是保证测试质量的前提之一, 选用和确认必须采用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有效标准方法。无论因何种原因产生的测试方法偏离或采用非标方法时, 都要作好记录, 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同时, 要对体质健康测试的各个控制点作明确的界定, 规范与测试有关的各种物品标识、服务标识和危险源标识, 分类整齐上墙或摆放, 服务过程有记录标识;各种测试仪器等要定期检测,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2 测试健康安全维护

保证发现的不合格品始终处于受控之中, 并随时可根据记录来追溯不合格品。在持续改进质量的控制运行过程中, 进行内部质量体系构建的审核和测试流程管理评审, 针对问题及时制订纠正措施, 并在规定时间内将问题纠正, 使所有的不合格项都能及时关闭。将管理评审时出现的影响测试健康安全的要素识别出来, 进行质量分析。另外, 测试人员和受测学生的着装必须符合自我保护要求, 在测试过程中避免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

为有效地做好测试器具的消毒供应服务管理, 还要对物品的每一个交接环节制定表格进行交接记录, 包括室内、外流动过程的交接。为方便操作, 表格打印好器具名称, 交接时只要填写时间、数量和签名即可。对有特殊灭菌要求的物品要特别做好记录和交班, 特别是有特殊消毒要求的器具 (如肺活量测试吹嘴) 回收时更要严格按要求进行分类标识和密封, 确保师生及测试财产安全。对在整个回收过程, 测试人员应按消毒隔离规范, 注意手、鞋的消毒和清洁, 器具密封放回整理箱中, 不污染环境, 消耗的物品要按测试管理标准化过程规范进行处理。[10]

5 结束语

《标准》的实施关系到每一位高职学生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了解程度, 并据此来指导自我健身。《标准》落实的到位与否, 直接对测试过程的标准化产生直接影响。此外, 《标准》的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它需要高职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11]传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侧重结果, 希望在终端处控制质量;融入标准化管理的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控制的方向是将结果转向到过程, 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 让学生了解自身体质与健康水平, 并懂得利用测试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指导自我体育锻炼活动。质量是体现结果的重要指标, 过程是控制结果的方向盘。利用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对测试过程进行控制, 保证每个测试部门、每个测试人员、每个测试学生以及所有测试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安排和优化, 高职体育教师对测试的结果要认真地分析, 明确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与自己的教学质量的密切关系, 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调整教学计划、内容和手段, 使学生的测试优秀率逐年提高。还要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安排教师答疑解惑, 简化工作环节, 不断改进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测试管理的质量和影响, 真正实现测试结果的科学、真实和客观, 准确地调查、了解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2]

摘要:标准化管理可以为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过程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平台, 是建立科学化、规范化体系的过程。随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咨询、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 针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职学生群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测试标准化体系的管理、规范化动作的控制和系统化过程的改进等问题进行研究, 阐述利用质量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作好质量控制, 以提高体质健康测试管理的科学性及结果的客观性。

关键词:高职,体质健康,测试,过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11]王庆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19 (5) :20~22.

[2、8、10、12]王勇等.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化管理与质量控制要素[J].体育科学研究, 2008, 12 (2) :14~17.

[3]高鹏飞等.我国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 2011, (4) :63~65.

[4]马朴勤, 董新强.以标准化促进公文处理工作的规范化[J].秘书工作, 2005, (7) :30~31.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 篇5

关键词健美操 高职学生 健康

0 前言

现在高职学院许多学生都是在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下成长,在体育锻炼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因而形成了他们不重视锻炼、不爱锻炼、不喜欢锻炼,使得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据广东和河北两省对其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与测试,发现有25%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的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必须马上接受治疗,这个结果触目惊心。目前,在校高职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加上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远离父母来到城市,面临的人际关系复杂,生活的环境改变、学业压力、恋爱受挫、个人前途、就业竞争激烈、个人家庭经济状况、交友、同学间攀比等等使得高职学生的出现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日益加剧。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高职学生成才的物质基础,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国家教育部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体育与健康教育重点内容,已经充分体现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

1 健美操的概念以及特点

健美操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它是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学校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是以健身为主的健身健美操,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强度和难度比竞技健美操要低。因此,健美操的目的是健身,通过使身体全面活动,使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增强体质,促进人体的健美,使人精神焕发,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健美操以健身美体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健美操这一运动。它符合现代人追求健美身心的需要。在激昂振奋的音乐声下,舒活筋骨,又能给人带来欢快奔放的情感体验,因而深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它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也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适合学生练习。

2 身心健康的概念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6

[关键字]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在当代中国,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大学生提高和改善身心素质。大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强、自知、自律、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更要有顽强的意志、勇于创新的精神;教育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本文从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出发,研究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形成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职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歧视,以及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都给高职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通过对当今各大高职大专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欠缺,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影响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和个体因素的影响等。

2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自我意识偏差、性心理障碍、强迫、冲动、精神病倾向等方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这六个方面的表现劣于普通高职大专学生。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对社会过分疑虑。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与尊重,因而极易产生敌对、猜疑情绪,一旦遇到生活事件容易冲动。高职学生与异性交往的愿望较为强烈,但往往思想比较单纯简单,希望与异性交往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交往,常常受到情感的困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全面提高,尤其在上述六个方面有待改善。

3 高职学院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方法

根据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经验,本文认为高职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按照不同群体和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法来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具体开展工作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才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出心理健康的高素质的学生。而多数高职院校,都还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往往是一些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心理咨询的兼职。这些教师,一方面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容易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另一方面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也缺少经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往往不能够达到较好的结果。因此,对高职学校教师进行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3.2 健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首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目标为主,以矫治性目标为辅,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即从学院—系部—班级的层层推进,做到教育的范围广,效果佳;最后,建立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互助部门,设立院学生会心理委员会、系学生会心理委员会和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互助组织,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使心理健康走进学生日常生活,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班级,做到个人,有利于完善学校危机干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3.3建立心理咨询室,抓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以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应用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可能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应通过广泛的宣传,让新生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使自己的心理能更健康地成长。另外,教师还应在指导学生树立信心、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加强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等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地、愉快地、迅速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

3.4制定合理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通过早期危机干预,可以预防重大心理问题的发生,让学生尽早脱离心理问题,变心理危机为心理矫正、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机遇。

3.5抓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如老生,因此应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以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与预防,及时干预心理危机。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开展的入学教育中加大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告知他们可能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另外,辅导员还应在平时的工作中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加强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培养、消除部分因高考失败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地、愉快地、迅速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

3.6 抓好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实际工作情况看女生的心理健康相对于男生要差,因此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首先,学校应积极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安排有教育经验和医学背景的医生担任老师,分专题、分重点、有计划地开设适合女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健康教育选修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普及女生健康保健方面的相关知识,帮助女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认同自我,提高适应社会、成就自我的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其次,应组织女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有助于她们投身社会实践、陶冶情操、提高综合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促进和帮助她们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另外,女生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一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也可以解除烦恼、不安和自卑,使情感得到发泄,精神紧张程度得到缓解,情绪趋向稳定,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及自豪感和自强精神。

4 结论

本文为指导研究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工作的方法。本方法主要是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心理咨询室,抓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档案、制定合理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抓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个方面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此方法在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凤丽,吴杰,张福玲.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方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1).

[2] 赵杨群。重庆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9 第11期

[3]刘红.略论加强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2).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 篇7

一、研究对象、测试项目及测试仪器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全体学生, 大学一年级3821名学生、大学二年级学生3117名学生和大学三年级2270名学生。

(二) 测试项目。

根据《标准》, 测试项目包括必测项目, 并结合仪器设备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米 (男) 或800米 (女) 、50米或立定跳远、握力六个测试项目。

(三) 测试仪器。

本次测试全部使用由教育部权威部门认定的电子测试仪器, 并有专职人员在测试过程中实施人工监控。

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分析

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 身体形态比较。

1.身高。

身高作为身体形态特征的一项基本指标, 不仅反映学生骨骼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 而且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水平。结果显示 (见表1) , 一至三年级学生身高平均数, 女生三年级最矮158.17cm, 二年级最高158.37cm, 一年级158.27, 差异不是非常显著;男生三年级最高170.97cm, 二年级最矮169.58cm, 一年级170.85, 差异也不是非常显著。

2.体重。

体重是反映身体的营养状况和肌肉的发育程度。表1结果显示, 一至三年级学生体重均数, 男生一年级60.83kg, 二年级59.64kg, 三年级60.32kg, 差异不是非常显著;女生一年级50.49kg, 二年级50.14 kg, 三年级最低49.84kg, 差异也不是非常显著。

3.身体形态的现状。

通过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 (见表2) , 三个年级标准体重的比例分别为一年级34.91%、二年级34.91%、三年级32.78%, 也就是说60%以上的学生体重无法达到标准体重。其次体重偏轻等级的人数分别达到了一年级46.66%、二年级48.41%、三年级47.62%, 偏轻体重人数严重超过标准体重人数。

(二) 身体机能比较。

1.肺活量。

肺活量是反映呼吸机能的一项简易指标, 它与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的发育密切相关。表1显示, 一到三年级学生肺活量均数, 男生三年级最高3878.99ml, 二年级3750.23 ml, 一年级最低3701.69ml;女生三年级2601.23 ml, 二年级2598.35ml, 一年级2494.59ml。体现出男女学生的肺活量在大学期间呈上升趋势。

2.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体重指数是人体测量复合指标之一, 用肺活量体重指数使肺活量更能反映个体或群体肺功能的变化, 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个体的有氧耐力水平。结果显示 (见表3) , 一到三年级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比例, 男女学生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都在大学期间呈上升趋势;不及格率呈下降趋势。

(三) 综合体质评定指标比较。

通过对检测对象所有测试数据 (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800m、50m/跳远、握力) 进行综合评分, 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进行分析比较, 见表4分年级总体综合评定分析, 得出结论是优秀和良好率明显偏低, 最高的是大三年级, 也才达到29.52%;但是总体来说无论男子还是女子优秀率、良好率和总及格率都在大学阶段有明显提高的趋势。

所以通过对身体形态、机能和综合体质评定进行分析, 研究对象三个年级的身高、体重对比差异不显著, 但是学生偏轻严重;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析得出学生的肺活量在大学阶段有所提升, 身体机能有一定进步;综合体质评定分析得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不高, 但是通过大学期间体育课的开设和课余体育运动的开展, 学生体质水平有缓慢增长。所以说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开设和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 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锻炼强度还不够, 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太缓慢。

三、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一) 学校组织方面。

现阶段绝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未组织学生出早操, 且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课外锻炼管理模式。学校在体育课的设置上每周只有一次课, 且在二年级只有一学期体育课;课外运动方面, 由于学生学习任务重、生活没有条理、课外锻炼缺乏指导和监督等。由此可见, 仅靠现阶段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量, 达到增强体质是不现实的, 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二) 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体质健康。大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 即使学校宿舍管理严格, 规定作息时间, 但还是大部分学生经常熬夜上网打游戏和聊天, 而无法养成按时休息的生活习惯, 更别说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 体育师资、运动场地等严重欠缺。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 学校招生规模扩大, 然而体育教学师资、课外体育锻炼监管、运动场地设施等严重欠缺,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

由于《标准》的测试工作还处于初步阶段, 目前对《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也还是初步和浅显的, 建议广大体育工作者集思广益, 在实践中注重经验的积累, 逐步提高认识, 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和健身方法的教学指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尚健康的理念, 着力培养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使大学生自觉强化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意识, 掌握自主锻炼和自主调节的有效方法。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逐步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改善。

在高职高专体育课的教学中, 各校应足额引进优秀体育教师, 优化运动场馆的建设, 增加体育课的课时。通过引进教师和优化场馆资源, 增加体育课授课项目, 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 并通过课时的增加, 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朱卫.江苏省职技高师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改善对策[J].科技信息, 2009

[3].李立伟.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对策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 篇8

关键词:体质健康,健康第一,体育锻炼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标准》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测试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评奖评优和毕业,测试所得成绩基本上能真实反映一个学校全体学生的体制健康状况,为校方正确掌握当前形式,有效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院1497名同学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列举的测试内容选出身高、体重、肺活量指数、台阶试验、立定跳远、握力(男)、坐位体前驱(女)等测试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对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进行系统的分析。利用Excel和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院学生情况说明

2009年,我院全体1497名在籍学生进行了测试工作,真正测试人数为1478名,其中男生459名,女生1019名;一年级学生共726名,男生234名,女生492名;二年级共472名,男生137名,女生335名;三年级共280名,男生88名,女生192名。测试项目分别为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坐位体前驱(女)、握力(男)和立定跳远。

2.2 我院学生体质测试综合评定分析

从表1得出,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价等级中,优秀占0.14%,良好占20.09%,及格占49.12%,不及格占30.65%;其中男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价等级分别是,优秀占0.44%,良好占13.29%,及格占36.38%,不及格占49.89%;其中女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价等级分别是,优秀无,良好占23.16%,及格占54.86%,不及格占21.98%。

从身高标准体重来看,我院总体学生中,过轻占5.28%,偏轻27.88%,标准体重40.66%,超重7.1%,肥胖19.08%;我院男生中,过轻占4.36%,偏轻22.00%,标准体重30.72%,超重7.19%,肥胖35.73%;我院女生中,过轻占5.69%,偏轻30.52%,标准体重45.14%,超重7.07%,肥胖11.58%。总体情况中标准体重所占比例偏低,男女对比来看,女生成绩在各项所占比例中优于男生。

从肺活量体重指数来看,我院总体学生中,优秀占4.19%,良好占9.81%,及格占36.16%,不及格占49.86%;我院男生中,优秀占2.40%,良好占8.71%,及格占31.81%,不及格占57.08%;我院女生中,优秀占5.01%,良好占10.30%,及格占38.08%,不及格占46.61%。总体情况中及格及以上人数所占比例偏低,男女对比来看,女生成绩在各项所占比例中优于男生。

从速度灵巧类项目来看,我院总体学生中,优秀占8.70%,良好占29.21%,及格占50.39%,不及格占11.70%;我院男生中,优秀占13.50%,良好占28.80%,及格占44.00%,不及格占13.70%;我院女生中,优秀占6.60%,良好占29.40%,及格占53.20%,不及格占10.80%。总体情况中及格及以上人数所占比例略低,男女对比来看,女生成绩在各项所占比例中,优秀低于男生,及格及以上比列高于男生。

从耐力类项目来看,我院总体学生中,优秀占5.50%,良好占39.70%,及格占44.19%,不及格占10.61%;我院男生中,优秀占5.39%,良好占24.00%,及格占45.51%,不及格占25.10%;我院女生中,优秀占5.60%,良好占46.80%,及格占43.60%,不及格占4.00%。总体情况中及格及以上人数所占比例适中,尤其女生及格率达到94%,男女对比来看,女生及格率高于男生。

从柔韧、力量类项目来看,我院总体学生中,优秀占17.30%,良好占36.10%,及格占38.79%,不及格占7.71%;我院男生中,优秀占11.80%,良好占21.10%,及格占47.90%,不及格占19.20%;我院女生中,优秀占19.80%,良好占42.90%,及格占34.70%,不及格占2.60%。总体情况中及格及以上人数所占比例适中,尤其女生及格率达到97.40%,男女对比来看,女生及格率明显高于男生。

3 结论与建议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认识到,高校体育在人文素养、行为导引、保健意识,休闲娱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第一”不仅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而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测试,就是检验各级学校贯彻落实指导思想的重要工作。通过对我院最近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细致分析,不难看出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突出问题如下:(1)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整体得分较低,不及格率偏高;(2)从各项得分来看,学生在“肺活量体重指数”一项上得分最低;(3)性别对比来看,女生在各项上得分比例明显高于男生;(4)从年级对比来看,大二学生在总体得分上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学生高于大三学生。

综合以上结论,建议如下:(1)对我院体育课进行改革,初步向“俱乐部”和“三自主”上课形式过度。(2)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系统化和程序化,领导高度重视,由专人和专项资金进行保证测试工作顺利进行。(3)整体统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处与体育教研室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锻炼计划和项目;以兴趣为引导,针对学生体质不足方面,进行合理锻炼和监控。(4)增强体育师资队伍,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和工作分工模式,专兼结合,整体配合,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合理引导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锻炼奖罚制度,营造广大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薇.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

[2]黄春林,刘志鹏.论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高职学生学习健康心理探析 篇9

一高职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趋势与特点

高职生群体正处在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 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 追求宏大的成长目标, 成为高职生发展的主流。但由于高职生生活经历、人格个性、求学目标等的差异, 其学习心理、学习动机也有所不同, 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了解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将有助于采取相应的对策, 因势利导, 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 发展其健全的人格。

2008年秋季学期, 我对任教的教学班进行了一次“高职生学习状况综合素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大部分取决于他们对课程是否感兴趣, 有兴趣的高职生, 就会多关注, 会努力去学。对课程不感兴趣或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的高职生, 就会逃课。由此可见, 高职生的学习动力受到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深刻影响, 高职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高职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激发其课堂学习与持续学习热情并将学习导向正确目标的内在心理因素。

二 影响高职生学习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1. 影响高职生学习心理的客观原因

第一, 社会发展因素。由于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的大环境, 使就业竞争夹带了一些社会关系的竞争, 社会选择中包含了某些利益关系的选择, 从而挫伤了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 助长了厌学风、关系风的蔓延。另外, 由于就业应聘对技能的较高要求, 促使学生采取“选择学习”的对策, 产生了对现实有用的知识与能力就努力学习, 而对基础知识的学科学习采取“60分万岁”的态度, 处于一种应付的心理状态。

第二, 学校教育因素。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还不能完全跟上社会发展, 其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师资素质水平、质量评价标准等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些都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习投入。

第三, 学习环境因素。由于高等教育已成为人们提高与完善自己能力的重要渠道, 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因而赋予了教育许多不恰当的希望:学校希望学生都是高素质、高智商的锻造材料, 稍加锻造就能成才, 家长希望自己的儿女出人头地、“成龙成凤”。这些希望与认识对高职生形成了无形的压力, 使之形成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 影响其学习动力正确和持久地发展。

2. 影响高职生学习心理的主观因素

第一, 学习焦虑心态的影响。由于就业压力与学习难度及考试压力, 使高职生形成了不适当的学习过度焦虑和心理压力。为了减轻焦虑, 他们或采取强迫学习方式, 用超时间、超强度的学习方法强迫自己学习, 或采取回避和退缩等消极方式对待学习问题, 常常在内疚中过早放弃努力, 由此进一步增加焦虑, 导致恶性循环, 影响学习的持久动力, 影响身心健康。

第二, 过度学习身心疲劳。由于高职生在学习上时间安排不当, 加之课业选修过多, 使高职生学习时间过长或过密, 生理、心理得不到应有的调整与恢复, 从而产生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疲劳现象。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忧郁、易怒、打瞌睡, 致使学习记忆错误增多, 学习兴趣减弱, 学习效率降低, 严重的会造成心理失衡, 学习行为畸变, 产生内心自我否定意识, 导致学习动力弱化, 学习成绩下降。

第三, 学习偏离社会目标。在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高职生在学习上缺乏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的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偏重于个人, 更多关注个人利益获取, 较少思考高职生将来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出现个人事业心强而社会责任感弱的现象, 造成高职生学习目标偏离社会, 学习动机狭隘。

三 开展高职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加强学习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

理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固有信念, 学习理念是关于学习的理性认识、理性信念。在学习化社会中, 新知识学习必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潮流, 我们要对高职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教育, 要培养高职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确立创造性学习理念, 转变接受性学习方法, 确立自主性学习理念, 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成才意识, 建立实践学习、最优化学习、理解学习、高效高质学习等科学的学习价值观。

2. 激励学习动机的心理健康教育

激发高职生高尚的学习动机。不同的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动力, 如果仅仅是为个人成名、成家而学习, 为“光宗耀祖”而学习, 那么他虽然可以暂时忍受学习上的清苦, 但当其在前进道路上受到挫折, 个人理想不能实现时, 便会彻底灰心失望, 弱化或丧失学习动力。只有那些具备献身事业, 献身社会、祖国和全人类的高尚动机的人, 才能产生强大与经久的学习动力。所以, 高职生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了解国情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个体学习需要的目标, 激发自己正确的成就动机。

3. 开发学习潜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高职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引导高职生增强学习的广泛兴趣和自信心, 开发高职生的学习潜能。要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营造活泼热烈的学习氛围, 注重高职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建立心理上互相支持的学习集体, 积极开设高职生学习指导课、举办系列学习讲座、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报告会等活动, 引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和关注, 自觉完善学习心理品质, 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方式, 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 从而更好地掌握记忆、观察、思维规律, 学会学习。

4. 培养积极调控学习行为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充满矛盾和困难的智力活动。具有学习矛盾心理的高职生, 其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调节意识不明确, 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优缺点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调控性心理辅助教育, 可以使之对自己的期望与要求较客观与恰当, 主动地调节学习矛盾, 缓解学习压力, 制定较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进度、目标, 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 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境界。

总之, 在“素质决定命运, 性格成就未来”的21世纪, 开展高职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和任务。

参考文献

[1]秦玉.大学生学习心理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 篇10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 高职学生刚进入青年期, 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从社会大背景来看,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与不安日趋加剧, 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 由于高职学生中农村生源较多,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相应也比较多, 经济压力较大。其次, 他们大多高考成绩不佳, 因而被动选择高职深造;加上受知识基础的限制, 学习兴趣不浓, 信心不足, 学习压力较大。最后, 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 其就业层次较低甚或就业困难。种种原因都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负面心理;从日常表现症状来看, 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处世消极、不思进取。另外, 青春期成长的自然烦恼, 人际关系的困扰, 生活的单调乏味,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使他们感到压抑、空虚和孤独;恋爱、情感问题也困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 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痴迷网络甚至网络成瘾是高职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 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加大力度,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1.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 实行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并行的“两条腿走路”模式。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院、处、系三级构成:院级即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危机处理委员会;处级即学生工作处管理下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管理下的心理课程专程教师;系级即系主管学生办公室管理下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由院系学生会心理部、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理咨询员构成。

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危机干预预案》等指导性文件, 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

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疏导机制。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 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普查制度以实现学生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 一旦发现有学生情绪异常, 及时上报辅导员, 再由辅导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 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情况严重, 就应上报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心理咨询中心, 中心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

要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理系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系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院分管领导”五级危机处理系统。发现危机预兆时, 立即层层上报, 危机处理委员会根据《危机干预预案》, 迅速行动, 启动应急措施, 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果有必要, 就应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 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2.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能力。

尽管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但是有的学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仍出现知识性失误。有这样一件事情:某高职院校一个大二的女生由于失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辅导员异常重视, 向系主管领导作了汇报, 系领导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因为保密不严, 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知道了这件事, 出于“好心”纷纷前去看望与安慰, 连宿舍管理人员也“关切”地开导她。结果, 过多的“关爱”压垮了她, 她不堪失恋和内心世界被“透视”的双重压力, 选择了退学。

这是一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起的事件。因此, 有必要在全体教职人员中普及心理教育知识,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 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 使全校学工系列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 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方法, 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

(1)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 又有个体差异性。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 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给予系统讲解、分析, 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 针对个体实际, 进行心理疏导。要开通网络咨询热线, 便于随时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 提供心理健康测试, 实施心理健康调查;运用QQ、BBS等网络工具实现师生在线心灵互动, 使教师和朋辈咨询员对学生在线咨询和即时辅导成为可能。另外, 由于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还要承担起培训本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的职责。

(2) 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加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挖掘自身潜能, 突破自我局限, 建立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学校要给予辅导员专业的培训, 鼓励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证, 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3) 提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或企业, 心理学知识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外聘心理专家作专题讲座、派遣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 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使教师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习效果,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 学生干部、朋辈咨询员和宿舍管理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舍管理人员又称“生活老师”, 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管理者与引导者,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宿舍中度过, 宿舍管理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学生干部和朋辈咨询员是遍布全校学生的“触角”,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他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 使他们掌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及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的方法, 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 加强理论研究, 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近20年才得到充分的重视, 而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较短,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待提高。所以, 高职院校既要借鉴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 又要系统调查、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努力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 适时地拿出对策和措施, 为提高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 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此外, 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教学方法, 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 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从源头上解决厌学情绪;作深入的社会调研,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 实现体面就业, 减缓学生就业焦虑;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方法, 增强学生自信心, 减轻学生自卑感;依托国家和学校日7) 完善的资助体系, 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4. 纳入课堂教学, 传授健康知识。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列入课程计划之中, 既系统讲解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传授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 又用个案分析、角色扮演等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 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 优化校园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 构建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心理咨询中心网页, 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报纸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观看心理电影等活动, 以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校风、班风建设, 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 强化自我教育, 倡导自助互助。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 树立其主体意识, 并体现其主体参与, 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 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相互影响作用, 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 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 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各班在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下,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每个班可以邀请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长期联系班级, 和学生作经常性的交流, 给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心理委员带动和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塑造良好人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高职院校应该从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提高队伍能力、深入理论研究、提高办学水平、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自我教育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确保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善文.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管理 篇11

关键词:健康素养 大学生 现况调查

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理解、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作出正确的健康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是近年来健康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健康素养的高低关系整个社会公民健康和卫生系统的状况,而大学生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状况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素养状况的调查,积极探索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技能等的掌握情况,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影响健康的问题,促进学生提高健康素养,自觉维护自身的健康。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周口市某高职院校每个系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共932名。发放问卷932份,回收问卷932份,其中有效问卷92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57%。其中男生436名,女生492名;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5岁,平均年龄为20.24±1.39岁。

2.方法

参照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在人口学特征部分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设计出自填式问卷,以匿名的方式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统一回收。该问卷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技能。判断标准按照《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试行)》执行。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回答正确率在80%以上者135人,占14.55%;回答正确率在60%~79%者占45.14%;回答正确率在40%~59%者占37.68%;回答正确率小于40%者占2.63%。按照健康素养问题回答正确率在80%以上者即判断为具备健康素养。研究显示14.55%的调查对象具备健康素养。其中具备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技能三方面健康素养的比例分别是33.62%、8.51%、60.02%。

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正确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生病应采取的措施(97.89%)、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的内容(96.77%)、正确为自己测量腋下体温(96.24%)、认为用人单位应为员工提供职业危害防护培训(96.13%)、身体很好的人也应该注意健康问题(95.35%)。回答正确率最低的依次为:有人在你面前吸烟时所采取的行为(5.56%)、对肥胖的正确界定(7.98%)、妇女怀孕后孕期检查的次数(17.27%)、成年人每日奶制品的饮用量(21.34%)、安眠药能否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服用(23.60%)。

由表1可见,女大学生具备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的比例高于男生(X2=9.89,P<0.01)。由表2可见,不同家庭收入、学生具备健康素养总体情况、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及健康技能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

表1 某高职院校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比较

表2 某高职院校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比较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比例仅为6.48%,15~25岁年龄组人群具有健康素养比例为6.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有14.55%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技能的总体回答正确率达到了80%,虽然明显高于我国居民同年龄组,但是与我国同等学历居民比较仍明显落后。另外,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的内容回答正确率高达96.77%,但具备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者只有8.51%,出现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可能与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对行为的影响较大,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有关。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更应该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促进健康的行为着手。

研究显示,大学女生具备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的比例高于男生,可能与女生群体比男生群体更关注自身健康及生活细节的特质有关。如女生对自身体重是否超重、心理问题、癌症的报警信号、被动吸烟的危害等问题知晓率明显高于男生。本研究还显示出,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产生一定影响,说明良好的健康素养可能与经济因素有关系,这与很多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呈现以上特点,可能与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接受学校相关的健康教育不到位有关系。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值年轻体健的最佳时期,对健康与疾病的关注度比较低;又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改变,城市生活作息时间的多样化等,大学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建立受到了很大挑战。

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学校具备环境适宜、教育对象可塑性强、组织效率高、健康教育成本低、社会传播效益大等优势,是健康教育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场所。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健康知识,促使养成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所以在各高校应广泛开展能被理解和接受的健康教育活动,内容上要顾及我国学生在各阶段接受学校健康教育的情况,参考学生群体目前的健康素养水平。教育方法应保证实用性、创新性、形式多样性,保证专业知识和教育质量,引导学生树立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健康观念。

参考文献:

[1]孔燕,沈菲飞.健康素养内涵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

[2]张国庆.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素养的调查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1(8).

[3]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2009.

[4]李莉,程玉兰,刘中华等.济南市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

[5]朱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篇12

1 高职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有:自卑、焦虑、抑郁、易怒、恐惧、孤独和冷漠。

(1) 自卑。一部分高职生怀着没考取普通院校而被迫上高职的心态进入了大学校园学习, 认为与的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 因而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加上就业与升学的空间都比较有限, 使得他们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2) 焦虑。一些高职生缺乏自信, 远离家乡亲人来到全新的大学校园生活环境, 社交活动中凡事都要自己做主, 但又认为自己能力差处理不好, 便出现消极、忧虑等情绪。

(3) 抑郁。正处在青年期的高职生, 恋爱心理不够成熟, 成功率低, 常常为情感困扰在抑郁中感到痛苦和煎熬, 普遍表现为情绪低落, 闷闷不乐。

(4) 易怒。个别高职学生比较冲动, 在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或不受尊重时, 很容易勃然大怒, 甚至拳脚相加, 高职学生中的一些违纪的事件, 大多数是在发怒的情绪下发生的。

(5) 恐惧。有些高职学生在一些社交活动中会不自觉地紧张, 以至手足无措, 为此不愿或拒绝与人交往, 甚至发展到害怕见人的地步。

(6) 孤独。一些高职学生在认识交往的过程中感觉真正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人太少, 由此而产生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的心理, 给自己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学业以及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7) 冷漠。高职学生中的冷漠表现多为不关心集体, 不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进步、人生的价值、国家的前途等也漠然置之, 看破"红尘", 既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也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2 高职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至客观的外部压力和内心的心理承受力两个方面。

2.1 客观外部压力的因素

(1) 环境改变的影响。大学校园全新的学习生活对于高职新生而言一下很难适应, 他们不能再依靠父母, 必须独立生活, 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培养新的生活习惯、融入新的社会环境, 这些变化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 就业压力的影响。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近达到630万人, 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相对于本科生而言, 高职生的处境就更加艰难。随着毕业的临近, 许多学生并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迷茫中很多高职毕业生为就业困难的问题困扰而生产生焦虑心理。

(3) 学习压力的影响。与高中应试教育相比, 大学学习内容专业化, 深度难度加大, 学习方法灵活, 这对高职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要取得毕业证和各种技术等级证书, 独立面对各种生活琐事, 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诸多不适便接踵而至, 并由此引发出心理问题。

(4) 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 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 家庭不和等因素, 都会影响高职生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 容易引起心理失衡。

(5) 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高职院校存在相当多的贫困生。贫困学生和家境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同学在一起, 无法保持相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容易受到别人的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一些旨在对贫困生进行扶持的行为由于操作方式不当反而会伤害贫困生的自尊。

(6) 家庭突然的变故与不幸的影响。一些突然变故与不幸常常会使涉世不深的高职生茫然无措, 如家庭的突然致贫、疾病、亲人去世、父母离异等, 都会使高职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诱发心理危机。

2.2 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因素

(1) 心理发育未成熟。18-23岁之间的高职生心理发育尚未真正完全成熟。他们不仅在心理上渴望异性的认同, 而且还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 更多的人在内心中产生了迷茫、困惑、冲动、自闭等等焦虑情绪。

(2) 自卑心理。不少高职学生都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 看到课本封面上印着的高职高专教材的字样, 心里就感觉特别自卑。更有一些高职学生的家长对子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一事实不满, 家长的这种自卑感更加加重了高职学生的自卑。

(3) 厌学心理。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把读高职当“跳板”, 去挤“专升本”这座“独木桥”, 然而因学习成绩差或家庭经济条件受限挤不上的学生便容易自我放纵, 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破罐子破摔”荒废学业。

(4) 择业焦虑心理。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都没有做好步入社会的心理准备, 其表现出对就业信心不足, 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 就业岗位及薪金期望值过高等心态失衡的问题, 择业价值观模糊错位, 心理上感到无所适从而焦虑, 甚至感到恐慌。

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整个社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 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对于帮助高职生缓解心理压力, 提高心理素质,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 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1)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培养体系。制定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教学方案, 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上。

(2) 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常设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3) 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机制。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为有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建立档案, 以辅导员或班主任、学生骨干为主力, 定期开展隐患排查, 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 对高职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咨询、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热线和心理健康网站。

(4) 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机制。入校第一年的新生, 主要针对学生摆脱父母的“束缚”的欣喜、恐惧及充分塑造自我的意识与其心理的脆弱之间的矛盾, 从心理健康常识着手, 培养其独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进行自强自立的教育, 形成坚强的性格, 使之尽快适应新环境。二年级学生, 着重良好个性的塑造、交往能力的提高、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宽容心和生命尊严教育以及性心理与性健康的教育, 学会与人沟通的实际应用方法, 培养健全人格。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 应从缓解学生的就业方面的压力着手, 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 树立应有的自信心, 提高自主抉择能力, 愉快的步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逐步建立对从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资格认定体系;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 如心理咨询人员岗位职责、咨询教师值班制度、心理咨询员职业道德规范、班级心理委员职责、学生问题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心理危机管理制度等。认真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比例, 及时划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

3.2 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 既可以对高职学生心理疾病在有效防治, 同时扩展了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潜能开发服务的功能和内容, 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这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对他们心灵世界的深层干预和正面引导。

(2) 心理健康教育与优化育人环境相结合。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环境, 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积极为高职学生提供健康的情绪宣泄渠道,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一致, 这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 其性格形成和个性发展各异, 要在及时了解掌握高职学生的家庭情况的同时, 保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积极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及时通报学生的心理状况, 争取家长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高美华, 孔玉芝.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未来景观下一篇:成人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