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景观(精选5篇)
未来景观 篇1
1 城镇景观照明概述
由国际照明工程领域中的户外照明应用、视觉与色彩、光辐射测量等部门组成的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 将城市景观照明, 称为“夜间室外城市景观装饰照明”。我国则是在2004年《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最早使用了“城市景观照明”一词。2010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发了《城市照明管理规定》, 其中明确指出, 城市照明是指公共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名胜古迹、隧道、公园或其他建筑物的景观照明或者功能照明。
2 现今城镇景观照明系统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的各个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规划并实施了各自的照明系统, 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各大城市, 其照明系统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2.1 各自为政, 缺乏整体规划性
城镇照明系统是一个整体性很强的体系, 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遥相呼应的补充对应关系。一处古迹的公路照明和其固有建筑之间的照明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突出其整个区域乃至城市的整体感。做好整体的规划, 这样照明体系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2 雷同点多, 缺乏艺术性和文化特色
有的城市照明体系, 仅仅只是为了照明, “亮”起来是他们唯一目的。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城市区域为了照明而照明, 千篇一律的现象众多。让城市各个区域“亮”起来, 并不等于就是让城市各个区域“美”起来。各种大型的广告牌, 企业、商业名灯, 巨型广告屏幕, 充斥着整个城市的夜空, 毫无艺术的美感可言, 更不用说具有本地区文化特色的照明系统了。
2.3 光污染严重, 能源与资金的双重浪费
有些市政机构, 好大喜功, 为了提高夜晚经济, 盲目上马灯光景观工程, 不顾自身条件, 把整个景观装饰得恍如白昼, 完全无视大量的用电需求和以此带来的光环境的污染, 大大加重了整个城市供电系统的负荷, 造成了能源与资金的双重浪费。
由此看来, 在新的发展时期, 我们更需要全新的、科学的城镇照明系统来完善我们的城市生产与生活。
3 未来城镇景观照明系统展望
“人的需求、经济、环境和建筑”是IESNA提出的评估照明系统质量的三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三个衡量标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城镇景观照明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得出以下的结论:
3.1 照明系统中功能照明与景观照明相结合
根据《城市照明管理规定》中的定义“功能照明是指通过人工光以保障人们户外活动和出行安全为目的的照明”, 而“景观照明是指在户外通过人工光以造景和装饰为目的的照明”。在未来的城镇景观照明体系中, 这两种照明将得到协调和统一。普通的功能照明, 同样具有营造景观的作用, 公园、广场个性化的照明设施, 虽然是以方便人们户外活动为第一目的, 但是在满足此目的的同时, 稍加设计, 就会同样营造出一个新的微型景区。而以造景和装饰为目的的照明, 也同样具有方便人们户外活动和出行安全的功能。因此, 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相结合, 相统一, 既解决了艺术性问题, 又解决了景观照明的实用性问题, 势必会成为未来城镇照明体系的发展趋势。
3.2 照明系统的艺术性和人的生理、心理性相结合
照明系统作为公共环境的一部分, 既要美观具有艺术性, 同时也要具有照明的实用性。在照明系统的设计中, 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 而同时要兼顾照明系统对于大众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影响。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见, 夜晚的照明系统决定了明度和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从而决定了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生理和心理体验。幽暗的小径和灯火通明的大厦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是不一样的, 照明系统就要合理地运用这些功效而营造出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3.3 照明系统的科学性与经济性相结合
为了节约能源,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光污染, 照明系统的科学性和经济性是至关重要的。在灯具的材质上, 被称为人类照明领域的第三次革命的LED灯, 其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新型气体放电灯技术的产生, 都使节能和高效成为了一种可能。同时采用集中控制技术, 集中控制灯具的规模和供电时间, 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如香港维多利亚港, 时长半个小时的“幻彩映香江”节目, 每晚的固定时间, 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标志性建筑就会定时打开自己的照明系统与激光一起汇成一道动态的江边灯景, 随着音乐的节奏时暗时明, 不断变化, 就像一场灯光与建筑的舞剧。这就是科学而经济地使用城镇景观照明系统的最佳案例。
4 结语
城市景观照明系统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 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学而艺术的照明系统, 不仅能带给群众愉悦、舒适的个体感受, 更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创新的氛围。展望未来的城镇景观照明系统, 以上三方面的结合, 势必会促进整个照明系统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鑫, 张潍, 潘慧锦.景观照明设计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张听, 徐华, 詹庆旋.景观照明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北美照明工程学会 (IESNA) .北美照明手册第九版[M].2000, 徐磊青, 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未来景观 篇2
关键词:未来景观;设计;发展探讨
1继承中西特色,发展传统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具有独特美学思想,优秀造园传统,在文化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成风格多样性。“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造园的基本原则,在狭小、局促的空间内再现自然,经过造园家的艺术处理,将自然美和人文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为人作,宛如天开”。中国古典园林以真山真水为基础,以植物做点缀,在布局上因山就势,灵活布置,一切都顺应自然。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应该是“道家情思”和“自然为万物之本”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虚静,讲求“出世”“无为”,这些思想都推动了园林的发展,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发展。大多数文人怀才不遇、逃避现实、隐逸于山水之乐,更在自己的寓所周围营造园林,一方面供自己娱乐之用,另一方面借山水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怀。追求“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又一特征,意境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最高成就,意境是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的艺术整体,是体现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场景的溶合———情景交融,是美的创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书画、园林等艺术共同的创作原则,是创现意境的重要条件。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用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灵活的空间,引起人们产生联想、引起共鸣,构成意境。特别是通过墙和围廊的似隔非隔,达到空间的渗透、对比、主从、对景、借景、虚实等。(2)追求“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真景,反映真景,同时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为园林增色,反映虚境,共同创造富于诗情画的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往往和文人联系在一起,文人追求清新、雅致的精神境界,他们在赋诗作画中更多地反映这种思想,正是由于他们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在他们的园林中才能创造出“诗画”般的情趣,同时也为自己的园林赋诗作画题字,增添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趣”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情”“境”的同时,也追求空间的“趣”。趣是较高层次的空间意境,园林的趣是指园林空间中融入了文人的活动,是文人感情的升华。“趣”之本意也非景物的奇形怪状,而是借景物的形式表达某种心境。中国古典园林在封闭、局促的空间内再现自然山水,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咫尺山林,由于空间狭小、不可能完全模仿自然山水,只能通过种种空间处理手法,“小中见大”,在市井之中创造山林之趣。
2现代景观发展的三个趋势
(1)向自然的回归。希望在城市中重现大自然的美景。虽然城市空间不允许更多的自然风光,创造“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自然景色,取得和自然协调的生理,心理的平衡。(2)向历史的回归。历史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人类能够从历史文化中直观自己的天性。历史文化具有继承性,人类也更喜欢历史文化、历史遗迹,这也是人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①人们本能地对属于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怀有感情,心理上会接受;②人们具有怀旧的情绪,觉得过去值得人去回忆,是一种逆反、拓补的心态;③这也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接受历史展望未来,人们靠历史的对比来看到未来的希望。因此,人们更加怀念历史文化,喜欢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环境,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现代的环境设计中:a.应保持这种文化延续性,使建筑景观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形态;b.从历史片段、历史符号的联想,到历史文化遗迹的凝缩,在建筑景观中能够再现的历史文化。(3)向高技术、高情感的发展。建筑环境更是技术展示的舞台,各种尖端技术、高技术产品陈列在城市中,向人们传达各种技术信息,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建筑环境的技术含量在增高。这不仅反映在建筑景观中组成空间的材料、制作和工艺的高技术上,也包括设计方法的高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电脑中可以模拟环境。建筑环境的高技术正需要高情感的建筑空间,人们在同技术交道的同时,更需要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如在办公场所多设置小吧台、小休息区等空莘正是满足情感上的交流。在室外同样应设置一些建筑景观,在紧张之余进行情感上的放松。
3结束语
总之,建筑环境景观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观念、思想的综合表象,是社会文化的外在载体,也是文化的映射。建筑环境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小环境,而是包含在文化形态中的空间,也不能简单地凭视觉去把握,而是用身心去感受,领会真正的涵义,应该知道建筑景观确实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未来景观 篇3
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方面:要充分发掘并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生态环保的准则。
1 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 主要是朝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凸显人文关怀这2个方面发展。
1.1 多利用自然元素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 自然元素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 它能够突出体现人们全新的生活理念。在景观园林的设计发展过程中, 很多设计已经发现了自然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 很多的就是自然元素运用的特别单一, 从选择的品种, 再到设计的层次感都不能很好的与其它景色进行协调。在多运用自然元素的情况下,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要追求艺术, 体现一定审美要求;要合理布局, 体现层次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要与周围的建筑达到和谐与统一。这3点都将成为未来景观、园林在设计中的重点。
1.2 凸显人文关怀
景观、园林的设计与再创造是一种文化创作, 不仅是单纯的以美化环境, 服务民众为目的, 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创作。景观作为一个外来词汇, 它本身的含义是强调, 通过人为造景来吸引大众的观看。这往往就忽略了景观自身虽具备的内在涵义, 以及深层次的文化理念, 导致很多景观并没有体现出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思想。而园林一词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头了, 它包括了很多的内容, 如亭、台、楼、阁、池等。其实在当时这种园林的设计, 只是为了满足少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欣赏口味, 并没有给普通老百姓“发言”的机会, 就谈不上所谓的“人文关怀“了。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就深刻纰漏了“病梅”, 这种只为少部分人“欣赏”的梅, 这里面缺少的就是一种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人文关怀是要体现景观园林设计它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 这样才符合景观园林设计的理念。
2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向有: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策略。
2.1 要充分的发掘并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多元, 融合这将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但是, 一味的追求多元宽容的精神, 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会丢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 中国拥有优秀灿烂的文化传承, 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秀的资源, 对于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来说, 是一个绝佳的利器。对于不同的地区, 其区域文化也是不同的, 打造优秀的园林设计能够弘扬当地的文化特色, 也能铸就其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充分的利用和发掘民族文化, 将是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2.2 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生态环保的准则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虽然主打文化这一块, 但是也不能忽视与自然的结合, 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生态环保的理念。要把景观设计当成一个大的有机体, 它必须拥有与生态自然一样的功能, 这就要求正在设计的过程中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设计, 要将低碳环保的理念植入其中, 学会运用新的清洁能源、新的雨水收集系统等。风景园林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漂亮模式上, 而是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有机循环、新陈代谢功能的生态系统。
3 总结
全文分析了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 主要就是提供了4个发展方向。对于景观园林设计来说, 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从自然元素和人文关怀2个方向发展, 而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原则, 要朝着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个方向前进, 对于景观园林和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 2005 (2)
[2]金柏仁.园林景观中自然要素的分析[J].现代园艺, 2011 (17)
[3]李涛.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研究[J].现代园艺, 2012 (12)
未来景观 篇4
当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开始把目标纷纷面向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园林景观的建设,开始研究、出台相应的标准,如美国的《可持续基址的发展倡议》《气候友好型公园计划》、新加坡的《公园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出台,让我们对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从一个更加持续的角度获得认知。我国在20世纪出台过相应的园林景观标准,但是那些标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园林景观的发展要求,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需要我们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发展体系,出台自己的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评价标准。
4、2建立关于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建立定量的评估方法
园林景观材料是园林景观中能源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是园林景观生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园林景观材料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应该综合统计这些数据材料,逐步建立起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同时作为景观的从业人员,也应对园林景观材料的能耗有着初步的认知,了解和应用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作为其在设计中选择园林景观材料上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建立起园林景观的碳平衡的定量评估方法,使得园林风景园林在遵循定性的标准的基础上,能够有定量的评估方法,作为相关部门指导园林景观建设的依据。
5小结
未来景观 篇5
1. 雨水收集的场地设计实践
公园整体规划设计于2012年,针对北京缺水的地理环境特点,该项目设计策略中包括两大水系功能区:湿地与主湖区和多点雨水收集区。设计最大化地保留和恢复了原有的自然湿地,并在花园办公区增设了雨水收集系统来恢复城市发展进程中自然生态湿地的破坏和流失,同时也是对温榆河沿岸历史价值的尊重与追溯。滨水森林公园人工湿地不仅可以恢复温榆河沿岸区域因城市扩张而被破坏的生态多样性环境,同时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用于园区内植物景观场所的灌溉,形成的实用而自然的功能性景观[1]。
未来科技城办公园区作为可持续景观设计设计策略,首要目标是对现状自然植被、生境的原生生态保护与修复上,通过雨水净化收集、植物种植和漏水性景观设计等改善和恢复沿岸湿地作为涵养水源,作为蓄滞洪水场地,建立植被浅沟为主的多个雨水收集区,以实现湿地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目标。
2. 重塑水体生态环境
温榆河河道底宽50m,平均水深为2.7m,流量为120立方m/s,沿岸的陡坡地形以及现有的防护林使行进的水流保持较低温度。温榆河作为城郊内部绿地的涵养水源,不仅面临水质改善的问题,河道同时也承担着丰雨期城市防洪安全的问题。森林公园滨邻温榆河道,沿河场地地势较低洼,两岸适度陡坡(比例为整个区域5%至10%),受周围沿河工业区、居民区污染影响影响,沿温榆河道污水收集管网的雨污合流通过管线未经排污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严重影响了水质,现状水质为劣Ⅴ类型,丰雨期较枯水期水质更差。在设计初期的场地调研中表明,温榆河河流非点源污染对节流水质影响日益严重,点源污染与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正相关性,在改变原有沿河区域排放方式以及建立旁路离线净化方法。
3. 基于雨水收集的生态恢复设计
由于场地原生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水土保持能力差,在丰雨期水土流失严重。在设计初期策略制定中,以周围湿地作为涵养水源作为蓄滞雨水场地,建立植被浅沟为主的多个雨水收集区,达到结合雨水收集促进生态恢复的效果。温榆河两岸多为排水性较差的黏性土壤,土壤成分农业污染较重,土壤修复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或物理清除方法,采取生物修复对环境更为友好且长期效果更佳。滨水公园生态恢复设计策略中尽可能多地保护和保留湿地周边的成熟树木,植物配置以本地原生为主,极少应用了外来物种。整个区域湿地和下沉坡地多用北京地区常见花菖蒲、水陆两栖的常绿水生鸢尾、马蔺等挺水植物配合芦苇等混合种植构成不同色彩的湿地花境系列,如图(1)所示,达到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利用这些植物生长特性及对习水性的偏好,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的分解满足雨水净化的作用。
4. 雨水收集的透水性路面设计
雨水渗透利用是指通过地表渗透或辅助设施使雨水下渗至浅层土壤以及地下水层,使雨水得以利用的方式[2]。雨水渗透根据入渗量和入渗能力的不同,主要分为雨水的自然入渗和利用辅助设施渗透两种。由于滨河园区紧邻未来科技城办公区,路面承担着巨大负荷,路面雨水径流是雨水去污和收集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在方案设计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降低这种路面的雨水负荷。一是雨水收集的透水混泥土路面设计。园区内停车场与主干道路都是由沥青和混凝土渗透性材料铺装,该透水路面厚度为30mm,横向和纵向坡度为0.5%到0.7%之间,结构上到下分由透水混泥土面层、普通石料的透水垫层、密实混泥土基层、土基构成。结合下凹式的植被浅沟,密实混泥土基层以一定的坡度导向设置的蓄水调节池,在调节池附近路面下方布有雨水暗管,用以对路面雨水收集。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考虑到停车场等汇水面的雨水径流量一般比较集中,在园区停车场北向依据地形设置雨水调节池并铺设少数的排水管。透水混凝土路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强降雨情况下,雨水可以自然渗入透水混凝土面层和透水垫层,结合沿坡地表径流导向和排水管,将雨水导入周边湿地和植被沟中。二是引导路面雨水径流。园区内步道路宽度大多在1.2m到1.8m之间,路面设计略高于毗邻边沟,并在临近植被浅沟的混泥土基层表面沿路挖有雨水明渠,如图(2)所示,以缓解高降雨强度园路雨水径流。园路与湿地水体之间通过植被缓冲带进行隔离,如图(3)所示,根据地形沿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向内侧植被浅沟设计一定的角度倾斜,这样既减少雨水径流在园路沉积时间,又利用植被缓冲带降低雨水速度。三是使用乡土材料扩大透水性铺装。整个园区在最大化保留湿地和乡土植被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植物景观用地性质,选择相适宜的透水性铺装。这样不仅在取材、运输方面大大降低成本,而且便于后期蓄水与灌溉,如图(4)所示,同时从设计意图及目的上都是为了体现景观的地域性及生态性的可持续性设计。
5. 雨水收集的生态功能性景观
城市景观水体的设计,常常考虑到水源、管理等因素,将水池池底、池壁等固化,做成密闭的不透水水池。这种水池切断了水体与外界环境的自然交换和渗透,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3]。在园区中心结合设置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根据地形采取了下沉式台地的布局形式,自地面而下分为4层,每层高度为0.2m到.5m之间,整个景观利用坡地和不同层级的高差为雨水净化提供动力之外,也最大化地为雨水净化提供停留空间。景观前2层为污水净化湿地,第3层为雨水渗透花园,最后一层池底保持渗水功能。池底为自然基底的集雨面,并将收集的雨水通过自然渗透与周围土壤及地下水自由交换水分,使雨水得以回灌地下水,完善景观水体的各项生态功能。为了满足对雨水氮磷有更好的去污效果,在第3层和池底铺有砾石,相对于沸石对氮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砾石作为常用材料成本低廉且便于维护,结合挺水水生植物形成优质的视觉景观效果[4]。
6. 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5]。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项目是雨水利用的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下实现的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和实施的成功案例,其沿温榆河森林公园绿地的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场地生态恢复,同时为建设健康慢行城区提供了场地生态可持续性、经济性的发展能力。
摘要:城市绿地中雨水资源涵养与利用实现了地区达到白给自足的水平衡,是当今可持续生态景观设计回归自然理念的解读。本文以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森林公园为例,阐述节水型绿地中雨水利用,在实现了生态环境恢复同时解决了场地经济性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雨水利用,绿地,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Breen P,Markwell K.Walsh G,et al.Constructed storm water wetland Design dry and wet tropicslCI//Building the Water Sensitive Community.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SUD,Melbourne.2012:106.
[2].王大乐,城市园林绿地中雨水利用的景观探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王沛永,张媛.城市绿地中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得与方法[J].中国园林,2006():75—81
[4].Reed S C,Crites R W,Middlebrooks E J.Natural Systems for Wast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lMl.England:A McGraw-Hill Special Reprint Edition,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