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功能

2024-06-16

景观功能(精选11篇)

景观功能 篇1

大学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关于大学的重要性, 许多知名人士阐发了自己的看法。如亨利·纽曼指出“我理想中的大学像一座千年庭园。她古朴, 但不古板。她是庭园, 却敞开门扉。你进来的时候, 双眼迷茫, 走出时, 双眸澄澈。智慧之火点燃了你的心, 你的使命是传扬这生生不息的智慧之火。”“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 她描绘出理智的疆域, 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大学不仅是规模大, 学科门类众多, 更重要的是成为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典范和中心, 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在评估一所大学的时候, 可以从大楼、大师和藏书量等方面来进行量化, 但是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风景优美, 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从选址、整体构图到材料选择无不渗透着斯坦福夫妇及其创校者、建设者对校园景观建筑环境应当产生教育力量的希冀。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曾在开学献词中说:“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 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但在具体校园环境的建设方面, 还是有一些误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把校园环境建设等同于绿化;其二, 把校园环境建设等同于美化。前者的错误在于简单化, 只是在建筑的周边栽花种草, 而缺乏对校园空间整体的理解以及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把握;后者的错误在于把校园景观建设等同于视觉愉悦的营造, 或者是政绩的显现。而事实上人是生活在景观中的, 这是师生生活的场所, 而不仅仅是视觉的欣赏。

因而, 我们在营造校园景观的时候, 要认识到景观不是纯物质的存在, 它不能脱离人的感知和体验, 不能脱离人的需要和向往, 不能脱离人在这种场所的生活。所以我们倡导的校园景观建设的原则是以人为本, 使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使环境在人才的全面培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景观建设

有助于青年学子感性的培养

感性是人的本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的人类学家麦克斯·穆勒在其《宗教学导论》一书中, 通过对早期的人类宗教状况的考察, 得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人性中通常包含三种天赋:感性的天赋、理性的天赋和对无限性向往的天赋。与此相对应, 人性中也就包含着三种不同的倾向:感性的倾向、理性的倾向和对无限向往的倾向。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机构。高校校园作为第二课堂,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青年学子感性的培养;其次, 文化景观在育人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第三, 营造各种尺度的交往空间,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有极大好处。高校校园通过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可以在熏陶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知识和探索未来的激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品格。

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是高等教育的场所, 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理性能力。大学生将在这里接受系统的知识储备, 使智力得到极大发展。但人是感性和理性、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体, 人的发展应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的同时, 不应该忽视或抛弃人的感性能力 (如直觉、想象等) 的培养。只有感性和理性均衡发展, 我们所培养的才不是单向度的学生, 而是全面发展的学生。

感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其重要性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 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敏锐性。长期生活在水泥丛林里, 人的感性很容易出现物化、钝化的倾向, 而一个麻木迟钝的人是谈不上创造性的。环境美尤其是自然美保持了感性的生动性和直接性。与自然亲密接触, 会把人的感性从麻木、迟钝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重新恢复它的敏感、生动和丰富。而这些品质不管是对于艺术创造还是科学探索都是非常重要的。罗丹说:“对伟大的艺术家而言, 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这是因为他的坚决而直率的观察, 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意义。”据说牛顿就是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楼旁的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虽然该树早在1820年已被暴风雨刮倒, 但后来又补栽的一棵冠状苹果树, 仍然成为象征牛顿科学精神的重要物标, 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剑桥人。

其次, 能够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当代学子面临很多压力, 如紧张的学习压力, 找工作难的就业压力, 经济压力和个人的情感问题。这一切都需要学子正确对待,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 轻则使人的性格孤僻, 带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重则可以危害社会。优美的生活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和缓解, 使其以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挑战。

其三, 通过感性可以通达理性。感性和理性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中国古代画家宗炳面对自然景观会“澄怀悟道”;古希腊柏拉图认为要最终认识美的理念, 必须一步步从具体的感性的美开始;当代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一首短诗:“于一粒沙粒看见世界, 于一株野花看见天堂, 无限集于掌中, 永恒驻于瞬间。”他们都赋予感性很重要的意义。

其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绿色校园”不仅改善和优化校园的物质环境, 同时又能对师生乃至周围的市民起着教育和示范的作用, 使生态教育作为一项各科师生的必修课, 并鼓励师生参与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和维护, 增强其生态意识。

其五, 化育心灵、陶冶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 并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性格、美的行为和美的语言,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些都要求校园景观的塑造要具有丰富性、生态性和宜人性。

具体到校园景观, 其感性塑造可以采用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来形成。自然本身是感性的存在, 有效运用自然素材是增强环境感性能力的途径之一, 如地形、植物配置、草坪、水景的营造等。好的校园景观通常拥有卓越的自然条件, 可以加以巧妙地利用。如北京大学校园, 其前身是从明到清几百年中利用这里丰富的水源建起的古园林遗址。美国设计师墨菲主持的燕京大学整体规划保存了这里原有的山形水系和建筑风貌, 加之以现代的西方校园理念和使用功能。武汉大学的选址也是这样, 李四光选定依山傍湖、风光旖旎的珞珈山下为校址之后, 美国设计师凯尔斯依山就势, 利用原有的地形, 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和整合 (图1) 。

植物的配置:植物配合不同的季节, 形成各个不同的季相。武汉大学校园春季之樱花烂漫, 秋季之桂子飘香、枫叶如火, 冬季腊梅怒放, 形成以植物命名的生活区:樱园、梅园、枫园、桂园。北京大学春天的迎春和连翘, 夏季的满园荷花, 秋季金黄的银杏、火红的火炬树、斑斓的黄栌和枫树, 冬天白皑皑的雪花落在姿态独特的白皮松上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郑州大学新校区的植物主要树种是梧桐和柳树, 同时栽培各种花卉, 春季牡丹、月季等花卉次第开放, 秋天芦苇一片金黄在风中摇曳。还有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 依据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 创造性地用水稻作为景观元素, 可以让学生参与劳作和收获, 在稻田中读书, 感受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植物不仅以其感性外观使人得到审美的享受, 而且花草树木还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活标本。

空间的感知序列:在对空间的感知上, 人不是位于环境之外, 而是置身于环境之中。通过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共同营造出一个具体的空间。北京大学的空间设计是从平面上展开, 移步换景, 曲径通幽, 游览路线没有强烈的导向性, 通常是不确定的。武汉大学的空间设计立体感强, 校园形态高低错落, 校园道路设计大量使用台阶, 既有壮阔之象如东湖, 在校内的宿舍楼内、教室、珞珈山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欣赏东湖的浩瀚之美;也有珞珈山带给人的神秘性和所有树木尽力向上升腾产生的无限性和崇高感, 这些特征使武大在高校中独树一帜。郑州大学新校区原有土地是一片平整的农业用地, 附近也没有水源可以利用。空间感知序列平面展开, 游览路线相对确定, 是线性的。随着行人向前不断行进, 景观出现丰富的变化, 从开始的空间较为收缩, 通过水景和水生湿地植物营造出宜人的亲水景观, 到中部大面积舒缓的草坪和白杨, 景观较为开阔, 再到后部山景、瀑布和湖泊, 给人一种探索的冲动和欲望。应该说郑州大学的校园景观在空间的把握上是相当成功的 (图2) 。

环境体验的多感官性。景观不仅是让人看的, 仅仅满足人视觉的需要是不够的, 还要多方位地和人全部的感官相接触。我们置身于环境之中, 可以感受到有风吹过, 有鸟飞过, 我们能够嗅到鲜花的芬芳, 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徐志摩曾对剑桥的草坪有着如诗的赞美:“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 在清朝, 在傍晚, 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 有时读书, 有时看水, 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 有时反仆着搂抱着大地的温软。”环境有多种可利用性, 而不仅仅是视觉。

人工元素包括道路和建筑等。就道路而言, 传统横平竖直、棋盘式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在满足通行功能的同时, 道路的设计更加自由, 更加富有景观效果, 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如郑州大学的整体规划的道路设计就值得研究。其主干道天健大道和厚德大道并非笔直的通道, 而是略微弯曲, 不能一眼望到头, 而是只能看到整条道路的一部分。连接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四座仿铁道桥, 巧妙地把景观与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 满足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其支路则是直接在湿地上设计各种木质小道, 使学子直接行走在水面之上。同时还利用曲线, 设计了环形的教学区道路。总之, 道路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要求, 还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 满足人的环境体验。

建筑是增强人的感性认知能力的重要媒介。墨菲在北京大学以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四合院为模本, 改建为以三合院为主体的院落, 建筑外观采用古典大屋顶和梁柱结合的形态。校园点缀着钟亭、花神庙等单体古建筑, 古色古香, 形态多样。凯尔斯在武汉大学留下了一批经典的建筑, 代表性的作品有火石山上的理学院 (现武大行政楼) , 小龟山上的工学院和狮子山以老图书馆为核心, 两翼配有文学院和法学院以及学生活动中心, 它们围绕在下沉运动场周围, 相互呼应, 别具一格。由英国设计师主持的苏州大学老校区的古建筑设计也非常令人称道, 主楼、精正楼和红楼等, 非常具有美感和质感 (图3) 。建筑大师们熟练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体型、品位、比例、尺度、质感、色调、韵律等手法, 创造出了一个个丰富的形体体系, 提升了我们的审美品味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作为文化景观的校园景观

校园不同于公园, 校园景观突出的一点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校园一草一木、一楼一阁都应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彰显大学精神, 使学子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这个特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建设者应大力发掘和组合各种文化资源, 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合理利用好这些资源会使校园充满人文气息, 对学生也会产生激励作用。

善于运用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如郑大新校区建设, 中原文化线索成为校园文化环境规划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源, 这是其他地区的大学建设所不具备的专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线索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脉络中的主线和大部分精华内容,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整体意义, 它在郑大校园里可以极为自然、恰到好处地得到运用和展示。整个校园具有统一的文化体系和清晰的文化脉络, 使郑州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让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以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意义重大而深远。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知名人士、逸闻趣事以及与校园有关的历史事件, 如北大校园冯友兰故居三松堂、斯诺墓、西南联大纪念碑等。这些景观担负起沉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等重任。校园文化景观可以使学子更好地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所以, 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应具有一种奋斗精神的感染力, 以一种高雅、富有人情味的氛围来熏陶和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

植物的文化寓意:用桃树、李树营造“桃李园”, 既希望学生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品格, 同时也是蕴涵着教师希望“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愿望。“春华秋实园”, 以橘子树、柚子树为主要植物, 春天花香弥漫校园, 秋天果实累累, 象征着收获和吉利, 寓意有了努力才有好成绩。还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凌霜园”, 以柿子树为景观营造树种, 秋天来临, 满园的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 不仅可赏, 而且寓意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 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雕塑竖立在校园中成为一种独特的环境艺术, 这是由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决定的。因而雕塑的主题、立意和构思都要仔细推敲, 使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厦门大学的主体教学楼前, 该校创始人陈家庚先生和几个学生交流的场景雕塑, 把一代教育家勉励学子刻苦学习进而报效祖国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楼前少女手持天平和利剑的雕塑, 象征着政法人员须具备的公正、无私和威严的品格。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树立的DNA旷神怡, 身心得到陶养, 时时焕发模型, 凸显了科学探索的主题。武汉大学新建了李四光牵毛驴的雕塑, 把李四光先生不畏艰辛不辞劳苦为武大觅得风水宝地的校史展现了出来。

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理念还可以通过校训和景观命名的方式加以传达。如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创新”, 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等, 这些校训常常以比较醒目的方式镌刻在校门处, 成为校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进入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校内的道路和广场通过景观命名也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如郑大的“天健大道”、“厚德大道”、“毓秀路”等。武大的“鲲鹏广场”寓意学子经历了艰苦的学习生活, 能够象鲲鹏一样展翅高飞, 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华中师范大学的博雅广场, 其设计创意体现了“博学”、“博爱”、“儒雅”、“刚毅”的意境。青岛大学教学楼西边的绿地, 为烘托出培养造就人才只争朝夕的精神, 景点取名“惜阴园”。

三、作为交往空间的校园景观

从知识的获取而言, 现代教育观念已经打破了以往由师到生的单向传递, 而被一种多元的互动所取代。大学生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成长。因而, 如何创造促发人们交往的空间至关重要。在这样的空间中, 人们可以进行学业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 而封闭呆板的校园空间格局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交往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天性就有觅求伙伴、集合群体的倾向。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见, 交往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又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和手段。如果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 必然产生消极孤独感。脱离社会交往或情感交流的孤独生活将对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相反, 良好的交往不仅给人带来愉悦和健康, 还是获得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因发活力。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素和条件。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文中写到:“年轻人集会在一起自由相处的时候, 即使没有人教他们, 他们肯定也会相互学习, 一天天地自己获得新的思想和观点, 新鲜的思想素材, 以及判断和行为的确定无疑的原则。”国外一些教育家指出:一个比较灵活的环境, 就能造就一个灵活的人;“一潭死水, 养不出活蹦乱跳的活鱼。”

有意识地创建各种交往空间,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有极大好处的。

首先, 可以促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孤立隔绝的环境和建筑设计不利于思想的相互碰撞。当代的环境设计更主张不定型、敞开式的设计方式, 空间的使用更灵活, 打破了僵死的封闭型的空间构造, 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教育理念上说,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良好的知识结构、很高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向。很多高校开设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课程。正式的学习是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能在空间上, 有意识地创造更多非正式的让不同学科学生交流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成才会更有好处。

其二, 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使学子在参与和组织活动中增长才干。校园景观不仅是可游可赏的, 而且是可居的, 学子们就生活在校园之中。海德格尔说“人之居也以诗”。这当然不是指专业诗人的居存方式, 而是说人真正的居存方式应该象诗作一般。怎样才能诗意的居住?创造多尺度、各种类型的活动空间给诗意的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郑州大学的泊月长廊, 经常组织一些展览, 并为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提供了场地。松园生活区的下沉式的广场, 经常不定期地组织舞会, 组织文艺演出, 夜晚成为学生溜冰的旱冰场。武大的梅园小操场, 夜晚的露天电影是同学们的最爱;鲲鹏广场是音乐爱好者活动的舞关注的台。

其三, 交往空间的创建可以促进完美的情感生活和强烈的认同感。在景观理论中, 段义孚提出的“恋地情结” (Topophilia) 一词产生了广泛影响。“恋地情结”可被宽广定义为包含了所有人类与物质环境的情感纽带。这份情感联系是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的。未名湖畔的歌声, 静园草坪上的热烈的交谈, 激荡的东湖水, 樱花树下的掩卷长思。景观是充满故事的, 载满了记忆的, 它见证了你的快乐和悲伤, 奋斗和希望。建立和环境深厚的情感联系可以使学子产生对景观的认同感、自豪感。而良好的物质环境, 可以诱发适宜的交往活动, 给青年学子留下美好的情感记忆, 成为他们走向未来的推动力。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环境, 也是学校育人的环境, 它是第二课堂, 对青年健全品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大学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同时青年学子在这一阶段又有很大的可塑性。高校校园通过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客观环境, 在熏陶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知识和探索未来的激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品格。

摘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机构。高校校园作为第二课堂,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青年学子感性的培养;其次, 文化景观在育人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第三, 营造各种尺度的交往空间,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有极大好处。高校校园通过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可以在熏陶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知识和探索未来的激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品格。

参考文献

[1]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 2004 (2)

[2]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7 (2)

[3]肖友民.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传承[J].设计平台, 2007 (5)

[4]邢勇.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育人环境问题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2006 (5)

[5]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C], 东南大学2003硕士毕业论文

[6]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

[7]徐庚阳.大学新校园景观的人文性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2007 (4)

景观功能 篇2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研究

进行科学有效的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多要素类型图空间叠置分析,把南京市划分为四个反映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和生态特征的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和体现行政区划特点的九个景观生态功能亚区.通过计算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的整体特征指数、景观类型面积及百分比,对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进行了科学分析评价.

作 者:刘存丽 LIU Cun-li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71刊 名:南京晓庄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年,卷(期):200925(6)分类号:X171.1关键词:南京市 景观生态 功能区划 评价

景观功能 篇3

关键词:道路绿化;树种组成;佳木斯

中图分类号: S68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54

在园林城镇建设中,道路绿化的树种组成及结构对生态功能和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配置行道树,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是道路绿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1研究对象

以某城镇道路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城镇的典型街道绿化树种组成及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时间为2016年5~7月,共调查了6条主要道路,取样22个,每个样方的长度为50米。本次调查6条街道共有树种23种,共1909株。每条街道有4~11个树种。

2 结果与分析

6条典型道路中,乔木隶属于5科7属,灌木隶属于4科9属;常绿树3种,其余均为落叶树种。

2.1道路常用树种构成

常用常绿乔木的树种构成频度(Frequency)是指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百分率。树种的应用频度和数量如表1所示。

常用落叶乔木的树种构成。常用的落叶乔木的种类较常绿树种要多,表2记录了常用的5种落叶乔木的数量和频度。

常用灌木的树种构成灌木是道路绿化中经常使用,表3记录了的道路绿化中11种常用灌木的数量及频度。结果表明,蔷薇科植物是道路绿化的主要灌木种类。

常用绿篱植物的种类调查发现,道路绿化中出现的绿篱植物有6种,图1记录了6种常用绿篱植物的频度,结果表明,红瑞木和辽东水腊应用频度是最高的,其次为红皮云杉和连翘,榆树和珍珠绣线菊和应用频度较低。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行道树但在一定程度上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单一,这就造成了景观的单调;主干路的行道树胸径有些偏小,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大量的落叶树种使得街道绿化景观的季节完整性受到很大破坏。

3.2建议和对策

道路绿化需要进行树种比例调整。应该考虑到一定的地方特色,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利用,构建乔、灌、草结合且生态效益高的道路绿地系统;主干路的行道树胸径偏小,应增加大胸径树木的比例,让它发挥出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作用。在今后的道路绿化中,可以增加行道树绿带的宽度,既能增加绿化量,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又可以丰富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王孝本,刘向阳.哈尔滨市道路建设及绿化力度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6):42-43.

[2]金莹杉,何兴元,陈玮,徐文铎.沈阳市建成区行道树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 .生态学, 2002, 21(06): 24-28.

[3]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学校园植物功能景观建设初探 篇4

1 大学校园人群和环境特点分析

大学校园人群包括学生、老师和后勤服务人员。他们的活动类型可以分为:必要活动、自发活动和社会活动[2]。学生居住在宿舍,必要性活动有休息、上下课、就餐、自习、室外教学、健身等。自发性活动有散步、观望、沉思等。社会性活动有球类运动、比赛、展示、交友、社团聚会等。老师居住在职工住宅区(也有部分居住在校外),他们的必要性活动有休息、上下课、就餐、室外教学、健身等。自发性活动有散步、观望、沉思等。社会性活动有球类运动、交友等。后勤服务人员居住在职工住宅区,他们的必要性活动有休息、就餐、健身等。自发性活动有散步、观望、沉思等。社会性活动有球类运动、交友等。

基于主要服务人员特点,大学校园环境要求空气清新、安静、卫生、污染物少、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当代大学校园环境有一些新的特色:开放性、复合化、社会化、个性化及可持续发展[3]。注重建造多层次开放空间,满足大学多学科建设复合化要求;注重校园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学校与社会双向交流。注重发展大学自身的特质和个性,促进校园环境可持续利用。

2 大学校园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有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4]、调节温湿度、改善光照、隔声减噪[5]、吸收有毒有害气体[6]、滞尘[5]、调节小气候等[6]、防风[5]、防火、防雪、固定沙丘、控制扬尘等生态功能。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要求景观设计满足师生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7],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师生教育、学习、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等[4]。从美学角度师生拥有更高的美学欣赏能力和艺术性要求[8],在意境、园景、色景、香景、造型艺术等方面要运用美学的观点,通过对比、烘托、均衡等艺术手法[8]建造植物景观。充分发挥植物的个体、群体、衬托美等美学功能。从生产角度出发,如果大学校园面积比较大(尤其一些农林院校),可在校园内建立观光果园[9]、药用植物园[9]、苗圃、种子园等,如“桃李园”“樱花园”“梅园”“梨园”等。不仅给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为知识传播及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3 大学校园景观功能区划与功能实现途径

根据大学校园活动的类型可以将大学校园的功能区划分为7个区:校园出入口区、教学科研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学生居住区、职工住宅区、休闲娱乐区、后勤服务区。

3.1 校园出入口区

校园出入口区是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它是作为来到学校的人们最直接的印象,并且是学校的门面。所以不仅要具有可识别性,更应体现这所大学的特色。目前校园出入口区现状是人多、车多、细菌含量高、噪声大和有害气体多等。所以主要功能是抑菌功能、文化功能,次要功能是美学功能、降噪功能和吸收有害有毒气体功能。

大学校门一般在主路两侧对称式种植高大的乔木,也可配植修剪整齐的灌木和花卉,一方面可以抑菌防风,隔离街道噪音、粉尘,杀菌,吸收街道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有毒气体。另一方面可以达到简洁、明快、大方、景深的效果,体现作为高等学府的庄严、肃穆和显示校园的历史文化感。考虑美学功能要求,校门植物景观要与大门的建筑形式相协调,大门外面的植物景观设计应与街景相协调,但又要有学校的特色。大门内可设小型广场,点缀花坛、雕塑、喷泉等园林小品,创造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且大学校门要考虑蕴含的文化意义,宣扬大学的文化思想或教育理念等社会功能。

3.2 教学科研活动区

教学科研区的绿地主要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实验和学习的需要,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实验基地、苗圃等。在教学科研区的景观设计上的主要功能是科学研究功能、教育功能、学习功能、抑菌功能和降噪功能,次要功能是美学功能及休闲功能。

教学科研区可以建立隔离带,隔离噪音为师生提供一个安静的研究学习环境,抑制细菌为师生提供一个清洁的研究学习环境。而且有一些实验室会要有毒气体,所以要种植对这种毒气抗性强,并吸收这种有毒气体的植物。科研、实验区有一些精密仪器在植物选择无飞絮、无粉尘、不易遭受病虫害、不落叶(常绿阔叶树或针叶树)或落叶整齐、枝叶茂密、生长健壮、吸附空气中粉尘能力强的树种。同时注意低矮的地被和草坪的应用,以固土和减少扬尘。在植物景观建设中还要注意美学功能及社会功能,因为师生常常在楼上俯瞰,所以绿地布局要注意其平面图案构成和线型设计。植物品种丰富、叶色变化多样,植物景观也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并对建筑起到美化、烘托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间可以进行适当活动的绿色空间。也可建造各种不同教育意义的雕塑,对学生可以起到的启迪或教育作用,从而营建满足师生精神需求的优美空间。植物景观在生态功能充分建设的基础上,使美学功能和社会功能也得到建设。

在教学科研区中,还可以设立一些花圃、苗圃、气象观测站等。这些场地的植物景观建设,要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进行配置。特别是农林、生物等大专院校,还可以结合专业建立树木园、果园、蔬菜园,以园林形式布置,有利于专业教学、科研以及师生们课余休息、散步、游览。如武汉大学的植物园,根据气候和地势的特点建造园林特色的植物园,山水掩映,动静相宜,构成诗情画意般的园林景观,产生多种不同的神韵和诗的意境。

3.3 体育活动区

体育活动区主要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体操场地等。在景观设计上的主要功能是吸尘功能、降噪功能,次要功能是分隔空间、休闲娱乐、防风和防雪等功能。

体育活动区离图书馆应有宽50 m以上的常绿与落叶乔木混交林带,减弱来自运动场地噪声,吸收运动引起的粉尘,并隔离视线分隔空间,以不影响教师和同学的教学和休息。还要考虑休闲娱乐功能,为了满足学生夏季乘凉的需求,可在距非竞赛型球场边界4 m外种植大树,可用大树遮蔽单双杠等体操活动器具。并可以减弱大风、降雪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3.4 学生居住区

学生居住区是学生学习和休息的地方。该区绿化的主要功能是降噪和抑菌功能,次要功能是文化功能、调节温度、改善光照、美学功能、防风、防火和防雪功能。

学生居住区要建隔离带,隔离噪音,减少粉尘,杀灭病菌,创造安静、卫生的环境,便于学生学习和休息,夏季还可以降低空气温度,减弱太阳对宿舍楼的直接照射。在植物的选择上,多选防风、防火、防雪效果好的植物,尤其在我国北方风雪比较大的地区。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留出部分活动空间,方便学生就近活动。种植植物的品种也可以相应的丰富些,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植物配置的原则应简单、实用、抗破坏,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形式。由于学生宿舍区内可识别性较差,每一栋建筑都很相似,可通过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或不同的配置来区分地方。建议在不同的地方(如男生公寓、女生公寓、研究生公寓等)前使用不同的代表性植物,这样达到景观丰富,识别性增强的效果。

3.5 职工住宅区

教工生活区一般都不位于校园的内部,与校园的其它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也有少数位于校园。这里的人群年龄段比较复杂,从婴儿到退休的老人都有。该区的主要功能是抑菌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次要功能是美学功能和生产功能。

教工生活区由于老人孩子比较多,他们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种植上多选择抑制细菌能力强,而且易管、易长、少修剪、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植物配置形式要求比较自然,更加生动,更加适合人群居住。在四季景色的变化中,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由于这里的人群文化水平较高,可以建造一些文化气息较浓的小游园、雕塑。儿童游戏场、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活动场地及体育锻炼场地忌用有毒带刺植物。也可以种果树和药用植物,很多退休的老师喜欢自己种植植物和蔬菜,更加丰富了教工生活区的环境。

3.6 休闲娱乐区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除了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有时候学生也在校园里走走。而且大学师生没有严格的8 h工作制度,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此就可以在宿舍楼周围及多数园林景点周围开辟休憩读书和小游园等休闲游览区,以方便师生休息娱乐。该区的主要功能是休闲娱乐功能,次要功能是美学功能、生产功能和文化功能、调节温度功能、改善光照功能、保持水土功能、疏散人群功能。

休闲游览区应规划建设较宽裕的绿化空间,利用地形、建筑、水体、植物园林小品等创造出美丽优雅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是莘莘学子散步读书、锻炼身体和休息的好场所。在植物配置中,以高搭浓郁的乔木为主,配以季相变化丰富的花灌木,不但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安静、空气清新的园林空间,还可以调节温度、改善光照和保持水土,并在地震、火灾等灾害来临时疏散人群,做为临时的避难所。由于高校肩负着育人的重任,除了课堂、教育、会议学习之外,环境育人也不可忽视,所以,建好一个清新向上、朝气蓬勃的园林空间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有益的影响。

3.7 后勤服务区

后勤服务区主要抱括餐饮区、医疗区、后勤服务休息区,绿地主要满足全校师生饮食、医疗和维修需要,环境设计要求清洁、防尘、抑菌、降温,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所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上的主要功能是滞尘功能、抑菌功能,次要功能是组织交通功能、调节温度功能和改善光照功能。

后勤服务区建立植物隔离带,选择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如落叶乔木毛白杨,花灌木丁香、紫薇、锦带花、天目琼花等;种植可以产生杀菌素较多的树种,如黑胡桃、柠檬桉、樟树、桦树、核桃、臭椿、悬铃木、黑松、马尾松、白皮松、雪松、柳杉、云杉、冷杉、紫杉、杉木、桧柏、黄连木、紫薇、茉莉花等。建造一个对师生健康有益的环境。其次,餐饮区是人流比较集中地方,所以植物配置还要有引导交通,疏散人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配植方式可以调节温度和改善光照,使饮食和医疗环境更好。

4 结论

该文首次将植物功能景观理念融入到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从大学服务对象和大学的特殊环境入手,将大学校园植物景观功能分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美学功能和生产功能四大类。并根据大学校园活动的类型将大学校园的功能区划分为校园出入口区、教学科研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学生居住区、职工住宅区、休闲娱乐区、后勤服务区。根据不同功能区的植物景观功能要求,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改变大学校园千校一貌的现状,使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目的明确、依据准确;使得正确、定量评价一个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案成为可能;使大学校园植物景观更能发挥其综合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赵明.高校扩招引发债务风险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7):93-95.

[2]朱捷.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8(4):39-40.

[3]徐燕.浅议大学校园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08(1):158-159.

[4]戚继忠.城市植物功能景观建设理论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4):513-516.

[5]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8-79.

[6]徐舟跃,鲍晓曙.大学校园绿化的植物品种选择[J].农家之友,2008(10):62-63.

[7]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4):1027-1028.

[8]许福金.探讨高校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与艺术[J].宁夏科技,2002(3):31.

景观功能 篇5

来 源: 舞美中国

一、舞台布景

作为舞台表演形式的一种,舞台布景对于音乐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能够为剧目创造适当的戏剧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为观众心目中的永恒。正是舞台布景的出现和发展,拓展了音乐剧的演出空间,形象地加强了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从而使音乐剧的所有舞台活动和场景得以顺利进行。

舞台布景设计是音乐剧进入具体创作后极为重要的一环。舞台设计师必须要仔细阅读剧本,深切理解剧本,在此基础上,根据导演的创作思路,为音乐剧建构将来演出的空间,为演出提供合理的调度,并用艺术手段揭示剧作的内涵和意蕴。

舞台布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通常会涉及到建筑、材料、照明、科技及美学等诸方面。它的风格和形式对于一部剧作来说至关重要,能从根本上影响一部音乐剧的风格和样式。因而,导演和舞台设计师合作的默契与否,舞台布景设计的是否得当,常常会关系到剧作演出的成败。

同音乐剧自身的发展相似,舞台布景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在早期的音乐剧剧目中,由于音乐剧本身剧情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几个场景,甚至是发生在一个场景的独幕戏,加上一个音乐剧中的演员人数也比较少,所以舞台布景可有可无,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在当时,音乐剧中的舞台布景设计师也不是一个专职固定的工作,往往是剧目上演之前,剧场经理觉得有必要进行一下舞台设计,才会临时找一位设计师来进行执导。但当时的舞台布景设计师没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音乐剧对舞台布景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和规范,所以舞台布景往往是设计师的即兴创作。

在这种环境之下产生的布景,基本上都同设计师自身的水准和兴趣爱好有着极大的联系,而同剧情则没有直接的关系。尽管设计师可以画出漂亮的舞台幕布背景,但只能看作是与剧情无关的美丽的画布,无法起到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的作用。而且布景也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旧日歌剧和歌舞剧中的传统的方式,局限于平面的镜框性的舞台模式,戏剧环境只是通过挂在演员身后的画布来展现。如果发生在王宫之中,就会挂一副画着富丽堂皇的宫殿的幕布,而如果发生在森林内,则把绿油油的森林场景搬上舞台。像早期的《鸾凤合鸣》、《俄克拉荷马》等剧作,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这种布景方式。由于早期剧目场景较少,且不需要承载更多的戏剧内容,所以这种平面化的设计还能够适应当时音乐剧的要求。

但随着音乐剧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剧本在音乐剧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舞台布景和设计在表现音乐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开始逐步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实物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幕布方式受到怀疑和挑战,布景设计师开始打破舞台镜框式的模式,寻求更新的、适应现实发展的布景装置形式,舞台布景设计也成为音乐剧演出所不可缺少的艺术之一。平面式的幕布逐步被摒弃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栩栩如生的舞台道具所营造的逼真的戏剧环境。1930年的《姑娘疯狂》中就已经出现了“邮局”布景,并且在舞台之上搭建了小型的楼梯和在舞台一侧打开的房门,这使得演员的表演更加自然和真实。

科技的加强也大大增强了舞台设计和表现的能力。现代科技的许多成果被应用到舞台中来,从而为我们创造了布景、道具越来越精美,气势越来越宏大的舞台奇观。韦伯的另一力作《歌剧魅影》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长盛不衰,除了剧情惊险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外,舞台布景的功劳不可抹煞。

变化多端的舞台机关成为它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手段,也许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剧中的地下湖场景了。作为“幽灵”的栖身所在,这个地下湖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怖色彩,玛利亚·布琼森通过声音、光线和各种灯光,为我们传神地塑造了这个虚幻而美丽的世界。类似

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令这个恐怖的世界不再令人畏惧,使观众对孤独和敏感的“幽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完成烘托剧情、营造氛围的基本任务,舞台布景有时还需要承载更多的使命。在剧场导演天才哈罗德·普林斯的眼里,舞台布景往往可以成为反衬主题的最有力手段,有时会比剧本和舞蹈更为直接和有效。在他的成名之作——1966年的《酒店》中,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来增强剧作的舞台表现力。舞台幕布上悬挂着一面巨大的镜子,可以直接反射出剧场观众的模样。镜子中反照出的观众的扭曲的面容,反衬出剧作所想表达的主题:镜后的哲学暗指着美国当时横行的种族主义,而扭曲的面容暗示着人内心的阴暗面。普林斯尖锐地指出,当时的美国同德国一样,存在着出现法西斯集权而堕落的危险。这个创意令人拍案,也使得普林斯一举成名。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普林斯与桑德海姆后来合作的《伙伴们》和《富丽秀》,普林斯重视舞台布景的理念同样贯穿于这两部剧作之中,而舞台设计师哈里森很好地领会了导演的意图,从而为观众呈现了独特的舞台表现奇观。

在《伙伴们》中,为了展现这部剧作所探讨的现代婚姻的矛盾和疏远隔膜以及缺乏交流的现状,哈里森凭借他多年对纽约生活的理解,设计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舞台:用金属骨架搭成不同的平台,平台之间是透明玻璃组成的帷幕,整个平台中间则是一部可以上下活动的电梯。这种“结构主义”的手法形象地为观众们展现了一种冷清而又压抑的都市生活画面。在这样的舞台设计中,演员们能够通过透明的玻璃看到平台中央的电梯中发生的一切,但对于身边左右的世界却无从得知,这很好地影射了都市生活中人造的樊篱。而中间的那部电梯除了供人上下楼方便之外,还有着更深的寓意:都市男女的活动和交往大部分是垂直性的,很少是平面的。人们为了社会所推崇的地位和名利而不断地向上攀登,却总是忽略身边最珍贵的亲情和其他一些东西。电梯成为他们逃避现实,麻痹自己的最好工具。这种寓意深刻的设计手法,很好地完成了桑德海姆所要表达的“概念”。

《富丽秀》中的舞台布景设计更是很好地再现了导演普林斯所要追求的“瓦砾废墟”的意境,在冬园剧场内营造了一个充满回忆的环境。舞台布景设计师鲍里斯·阿龙桑充分利用了冬园剧场的高度,在舞台两侧搭起了多层次的高台,而且高台可以随意地移动,这样就把现实和回忆巧妙地通过同一高台的不同高度连接起来。但高台全部出现在舞台之上时,演员们在高台之上完成从过去到现在的转变,不同的高度代表了演员们的不同演出时期;而一旦当高台全部撤出,整个舞台显得愈发宽敞空旷,把人们带回到昔日那个风光无限的富丽秀表演场。此外,舞台上还刻意放置了缺损的塑像、凋敝的舞台镜框等暗示残缺的道具,这些交替出现的“残骸”和整个剧作所营造的“废墟”的感觉交相辉映,给观众以无限的遐想。

简单地说,音乐剧中的布景设计可以大致分为两部份:一为布景设计,一为布景制作组。布景设计当然是通过布景设计师来完成了。布景设计师的工作通常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在详细地研究了剧本之后,将创作概念与导演讨论、沟通,然后把自己的想象与导演的想象结合,找到一个合适恰当的切入点作为创作舞台布景的入手处。

然后就要开始绘制草图,大致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舞台形象和布置,然后与导演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接下来,一旦方案被导演和整个创作小组所接纳,设计师就要充分了解演出的剧场,特别是舞台空间及其设备,对需要加以调整和改进的部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认识。

在实地考察结束之后,设计师就要绘制平面图和立体透视图了,在平面图中要准确注明每一幕布景的位置及尺寸,每一个道具的具体摆放时间和位置以及舞台区位的运用等,作为制作装置布景及道具的依据。同时需要为灯光设计师提供明确的舞台环境,使他们的工作可以同步进行,并根据现实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

最后,在一切都基本确定以后,舞台设计师就可以依照整个装置布景的比例,缩小制作模型,作为进一步制作布景的参考。布景模型对于剧场其它工作部份有很大参考价值,可以使导演和演员更好地了解所要接触的戏剧环境。

布景制作组的工作相比起来就更为琐碎,他们要在拿到设计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后,采购材料,并按照图示制作出符合演出要求的各种布景。正是整个小组默默无闻的努力,才有了缤纷舞台之上五颜六色的奇妙景观。

过去,观众们都是通过舞台上镜框式的布景来观看各种演出和戏剧画面,但今天,一切都得到了改进,舞台设计师已经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和限制,立体化、人性化的舞台给观众以更多的剧场感受,观众与表演区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表演变得越来越融入观众之中,现场的感觉越来越成为导演追逐的目标所在。相信随着布景技术的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舞台表现的手法会更加多样,舞台也会变得越来越美丽。[fenye]

二、舞台灯光

在谈到舞台灯光在戏剧中的作用时,20世纪戏剧艺术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之

一、瑞士舞台美术家、舞台灯光之祖阿庇亚(AdolpheAppia),认为“这种能给舞台空间带来变化和运动节律的光是舞台上的灵魂”。当电灯于19世纪末初次应用于舞台时,他就预言灯光将改变整个戏剧世界。的确,光线、色彩与音乐的结合,其表意性是强烈的,又是极其美妙的。随着舞台灯光技术的发展,灯光在任何形式的舞台演出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一种在舞台上展开表演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同样离不开灯光强有力的支持。

舞台灯光又称舞台照明,是舞台美术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如照明灯具、幻灯、控制系统等以及技术手段,在演出过程中,随着剧情的进展和表现人物的需要,以光色及其变化显示环境,渲染气氛,创造舞台空间感、时间感和剧作所要求的意境,并提供必要的特殊效果如风、雨、云、水、闪电等。正是灯光的存在,使得舞台上立体的布景与运动着的演员统一起来,形成一幅幅移动着的画面。

安德鲁·韦伯早期作品——于1984年3月27日在伦敦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上演的《星光快车》是典型的高科技音乐剧。剧中为了表现背景幕布上的星空效果,使用了1500个灯头,1200套不同的灯光设备以及6000个装饰用灯泡。当观众进入剧场,等幕布开启,群灯闪烁时,就会有真的置身于苍穹星空之下的感觉。

舞台灯光的作用深受灯光科技的影响,它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同科技的飞速进步分不开的。

早期的戏剧演出中,火把和蜡烛为舞台提供光源,起到照明的作用。后来随着煤油灯和汽油灯的发明,舞台上有了更加稳定和耀眼的光线,但这仍然没有改变灯光只是简单的照明工具的本质。爱迪生发明电灯不仅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对于舞台表演来说,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电灯不仅为舞台带来了从来没有过的光明,更为之开启了一片五颜六色的天空。人类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舞台灯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舞台技术特别是灯光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取得长足进展,引起了音乐剧舞台风貌的巨大改观,使得戏剧对灯光技术越来越依赖。

灯光技术很快被应用到音乐剧的演出中来,并且极大地增强了剧作的魅力。1907年歌舞大王齐格菲尔德喊出了“让美国姑娘们光艳照人”的口号,推出一系列豪华歌舞综艺秀——“富丽秀”,这档在奥林匹亚剧院顶楼的屋顶花园小剧场上演的剧作正是凭借五颜六色的灯光、金壁辉煌的装饰和年轻貌美的舞蹈演员而取胜。灯光将这部奢华的、现场的、真人演出的娱乐秀节目装扮得富丽堂皇,为齐格菲尔德赚取了数不清的钞票,同时,舞台灯光的作用也开始真正引起音乐剧界的重视。

在20世纪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中,灯光技术的任何一个进步和发明都被迅速应用到音乐剧的舞台。科技的发展使灯光得以超越基本的照明功能,成为一项专门的舞台美术手段。发

展到今天,灯光技术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融合高科技的舞台技巧,在为整个舞台和剧场带来光明和色彩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协助导演完成烘托剧情、制造戏剧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带动剧情转折等多项功能。

综观百老汇近年来的成功之作,无不以精彩的灯光设计而见长。从《富丽秀》到《悲惨世界》,从《猫》到《西贡小姐》,从《巴黎圣母院》到夺得2003年八项托尼大奖的《发胶》,都有着非常出色、设计新颖的舞台灯光。它们流光溢彩的舞台效果,各种电脑灯及大量新光源所形成的动感的线条美、浪漫的色彩美和抒情的旋律美,赋予整个舞台和谐统一的整体美。音乐剧中的舞台灯光概括说来,具备以下几种功能:

1、视觉照明。这是灯光的基本功能,使剧场观众得以清楚地观看到舞台的全部和演员们的表演。

2、突出人物。这项附加功能主要通过舞台追光来实现,用一束明亮的光线扫过较暗的舞台,由于人的视觉原理,自然地会去注意舞台上最亮的区域,从而完成对剧中人物的特写。

3、加强美感。这项附加功能需要通过舞台诸因素合力才能够得以实现,在灯光、舞台布景、服装、化妆等多要素的联合作用下,将观众带入一个如梦幻般的氛围,从而对故事发展和行进的戏剧环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音乐剧中的灯光一般会由专门的灯光师负责完成,他需要在同创作小组不断协调后,准确掌握演出剧场和舞台所需灯光的数量、灯具的负荷量以及灯光布置的大致位置。在剧本和音乐以及舞蹈都基本确定并进入排练后,依据剧情和演出剧场的实际条件,设计出最佳的灯光方案。在进入最后的排练阶段后,作为舞台美术的重要一环,灯光应该参加演员的着装走台排练,检查灯光设计是否有不合理之处,直至最终确定灯光方案。

景观功能 篇6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 功能性 老年人 道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中的居住区环境承载人们的越来越多的活动,是居住区内所有家庭共同的庭院,也是人们休憩与交往的空间,居住小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城市居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是居住区内生活的老年人。许多城市居住区在活动场所布局以及景观空间的组织上缺乏对老年人应有的关爱,对当下老年人居住、休憩行为及心理的认知和研究相对较少,从而给年人的户外活动造成不便。因此,在做景观设计时,应更加关注如何使环境更加适合老年人活动。

一、道路

步行是城市居住区内的老人比较普遍的活动行为,也是老人最喜欢的一种户外活动的锻炼方式,因此创造良好的居住区步行环境是应当被关注的,建筑艺术、园林绿化、小品设施、交通设施与标志物、雕塑、照明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共同创造了居住区步行环境,另外良好的居住区户外步行环境还要由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组成。

在铺装设计上满足老人与儿童生理特征,不易有过多的踏步台阶能硬性的高差变化,现在很多新兴的居住区营造过程中,过多的追求环境的形式美,表面看起来很精美,却在使用过程中给居住区内的老人与儿童造成许多不便;满足老人与儿童的心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如采用鹅卵石铺地,老人们可以在上面散步的同时按摩脚底,多样的铺地形式也可以引起儿童的活动兴趣,还可以在色彩、线性上多做改变,明亮鲜艳的颜色可以表现出空间的欢快情绪,步行道的设计中也多采用曲折蜿蜒的路线,增加人们在散步的时候的趣味性,漫长笔直的路线往往使老人与儿童失去活动的兴趣,曲折富于变化的道路对于减少风力的干扰也有帮助,在路途中适当的设置环境节点,节点可以是一个小型雕塑、一棵树、一个凉亭,增加环境趣味性。

在现代居住区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己经开始专门考虑人们在居住区内专门的步行路径,而老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步行路线的选择有他们自己的要求,如比较喜欢选择路面平坦没有地面突出物的道路,步行道的边界与机动车道最好有一定距离,增加老人与儿童步行活动时的安全感,避免走过于台阶过多,材质光滑易摔的铺地,这些会威胁老人安全,所以现代小区中水上汀步这些设计看似美观,却未必受到居住区内老人喜欢,给儿童的安全也造成一定威胁。

另外老人在散步过程中多喜欢较安静的小路或者局部隐蔽的路径,可以在散步过程中或走或停留都免受打扰,可以观察环境和人,又不用在众目睽睽之下,局部隐蔽的路径也是儿童热爱的游戏场所,可以成为他们捉迷藏等游戏场所,还可以满足他们心理的渴望独立的需求,形成可以让家长放心安全的。孩子私密场所。在步行道環境中应适当设置一些座椅,方便老人步行过程中的休息、聊天交流之用,步行道的宽度也应当保证两人以上能够同时通过。

由于老人记忆力及视力的减退,儿童辨识道路能力较弱,在道路设计中的一些的标志物,不仅是景观环境的点睛之笔,还增加了步行道可辨识性,防止老人与儿童在居住区内迷路,在道路转折与终点处应设置一些标志物增加导向性。

二、道路照明设施

居住区的户外环境的照明设施首先要满足老年人和儿童的视觉要求,一般来说老年人和儿童比年轻人要求更高的照明标准,以满足他们对高差的辨识能力,在居住区的入口、建筑物入口、坡地、台阶处等人流集散地和危险地段应采用高亮度的照明,延长老人儿童在晚间户外活动时间,在常有人使用的区域附近应设置照明,以界定铺地的边界,增强环境安全性。

照明时尽量避免光线向上或向外的照明设施,应采用光向下的照明设施,避免眩光,并备有局部照明或者辅助光源。

三、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即在道路用地地界线以内的绿地,如花坛、行道树、草皮等。对于老人绿地是非常喜爱活动的环境,一棵植物本身就是一个三维实体,因此植物也能像山、水、建筑一样,能起到构成、分隔、引起空间的作用,住区中的绿地点、线、面相结合是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间宅旁绿地、组团绿地等相结合,为老人提供了不同层面、不同感受的户外活动空间。植物空间构造的功能包括障景、构成空间、创造私密性等。

植物四季呈现的景象不同,将植物的不季相用于居住区户外环境中,即构成了四季交替的时序景观。根据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营造出的景观时序变化的景观,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使居住区的环境更体现自然规律,给生活其中的人们更有贴近自然的感受,也在混凝土铸造的城市里,给儿童创造一个认识四季植物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居住区外环境的道路设计中需要全方位考虑到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便捷、易辨识的居住区环境,也是让大家更放心让老人和儿童外出活动。因此如何让居住环境更适合于老人和儿童活动,是居住外环境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美)亚历山大.模式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英)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景观中石材功能转变的探讨 篇7

石材坚固, 用其建设建筑可全面的存储财富, 创建出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工程, 体现经久耐用性。为此古代逐步发展形成了巨石建筑。英国的巨石阵则很有可能为石材建筑的最初雏形。而卡米遗址则相似于巨石阵的布设思想, 成为联合国明确认定的文化遗产之一。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历史悠久, 即便经历千年历练, 仍旧屹立不倒、坚固如常, 没有产生变形, 体现出了古代人民精湛的建筑施工技术以及丰富的智慧。上述建筑经典实例无不证明, 石材在建筑景观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其功能则实现了全面扩充与持续优化。

2 结构功能石材应用

2.1 石拱结构体系

我国著名的赵州桥便是石拱体系的代表, 石材坚固、抗压的特征令桥梁功能同景观设计有效的融为一体, 为我国桥梁建设历史上应用石材的经典案例。自唐宋时期, 较多石拱桥梁得以保留, 其桥孔形式多样, 包括半圆孔以及单孔与多孔桥。明清时期, 伴随砖结构体系的形成以及逐步推广应用, 砖砌拱券模式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明代时期的无梁殿便是基于砖砌筒拱形成的典型建筑其施工设计水平均实现了显著提升。

2.2 梁柱体系中石材的应用

伴随施工建设技术的逐步发展, 人们快速掌握了石材大体积、大规模加工开采以及标准生产的实践技能, 进而为构建大规模石材的建筑创建了基础保证。该背景环境下, 梁柱体系石材的功能性应用得以出现。其起源为石柱的诞生, 将结构以及维护部件实现了有效的分离, 进而令建筑建设的高度不再受到石墙砌筑施工工艺水平的影响, 快速向着更高的建筑形式发展。我国南方省市, 例如广东以及安徽地区等, 仍旧保留了一些石柱木架结构建筑。古埃及梁柱体系则由木质梁柱演变而来。与我国的差异在于, 梁柱体系属于一类较为广泛应用的空间结构, 基于石材功能的独特性不能对其强度精准的管控与掌握, 因此埃及建设的梁柱体系石材结构, 体现出一定的粗犷性。希腊并没有注重对拱结构的应用, 而是采用同当地环境气候相适宜的建设材料以及符合社会现实的结构体系要素。石材则多用于进行柱子的制作。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 一些庙宇则大量的应用石材进行施工建设, 令其发挥了主体建设功能。罗马则在希腊柱式的结构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发展, 他们发觉拱券结构较梁柱体系具备更显著的稳定性, 且可实现大跨度的建设, 进行室内空间的设计划分则体现出一定的便利以及灵活性。因此罗马建筑工程较多的应用拱券结构形式, 对其支撑的墙以及柱子则体积庞大, 重量标准较高, 为此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装饰处理。通过长期探索实践, 形成了券柱式的有效结合, 即位于墙以及墩子之上粘贴装饰性柱式, 令其好似石材质地的浮雕, 形成气势恢宏、精雕细琢的建筑景观效果。

2.3 维护功能石材应用

石材发挥维护功能在于, 构建建筑承重墙体, 涵盖支挡形式挡土墙。其属于一类支护结构, 为园林工程之中较为常见的景观元素。园林景观工程中, 需要堆山挖湖, 进行场地的良好平整, 为符合景观建设的需求, 便会引发设计以及土壤安息角不相符的问题。为此应利用挡土墙应对突然推力作用。园林景观的水体建设应规划可靠、稳固以及优美的水岸, 确保陆地以及水面构成适宜的面积比例, 预防陆地面积的缩减, 被不良淹没, 还需应对水面由于坍塌而令其面积持续的扩大问题。为此, 位于水体边缘应构建驳岸以及护坡。前者的施工规划与设计均应统一衡量, 体现适用、合理、美观以及经济的功能效果。石材护坡主体用于河道施工、公路建设、路基修建以及园林、建筑景观工程之中, 不仅可发挥强化岸坡, 令其稳固安全的功能, 同时还形成了美化的优质效果。

2.4 装饰功能石材应用

深受工业革命的冲击, 在新型社会需求的强烈召唤下, 形成了全新的建筑形式。博物馆以及现代化办公楼建筑逐步代替了宫殿、庙宇以及教堂, 并稳居建筑领域的主体地位。该类建筑多需要大跨度设计施工, 并面向高层方向全面发展, 因而与建筑体系结构内部产生互相矛盾的传统柱式建筑模式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应用钢铁材料、玻璃以及坚固混凝土材料建设的建筑结构体系, 可符合新型建筑工程的各类复杂建设需求, 体现优质应用功能。还可在工业大生产背景下, 实现高效、优质、快速、经济建设的核心目标。体现了新型建筑形式的持续、长久生命力。当然, 人们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对该类型材的全面深厚认识与积累, 因此仍旧需要应用石材, 促进其功能价值的延续。经过实践探索, 人们逐步将石材合理的加工形成石板, 并装设于结构部件以外, 构成了美观、精致的建筑项目。建筑工程则呈现出更为独特的设计风格。例如, 在抛光技术大行其道的时期, 较多建筑应用石材均利用抛光处理方式。这一时期, 一些设计师独树一帜, 应用开采形成的原始、没有经过抛光处理的粗糙、不规则的石材表面, 营造出一种视觉层面的强烈冲击, 进一步印证了人们在建筑景观建设施工阶段中, 对于石材功能的更新演变与科学发展应用, 通过认识的丰富、思维的开阔、理念的升华将继续激发石材优质应用价值, 建设出美观、耐用、丰富、生动、富于灵魂的建筑景观工程, 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3 建筑景观中石材应用发展前景

伴随经济建设、现代社会的持续进步,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其更加需要建筑景观工程体现综合功能与优质质量。文化的回归, 人们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对天然材料的需求, 令天然石材势必发挥优质应用功能。该石材体现了无可取代的应用特性, 因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其质感无论是合成材料还是复合型材均无可匹敌。建筑外墙施工, 则呈现出欠缺理想型材的状况。天然的石材则因其经久耐用、外观优美、易于清洁, 耐受酸雨腐蚀等特征, 而具备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将体现复合性应用功能。由节能层面出发, 开采加工石材较混凝土消耗能量较小, 因而适应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应用发展。由废渣应用状况审视, 建筑工程墙体更多的采用包含粉煤灰以及废渣成分的建材进行墙体制作, 这样对于人身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可考虑应用石材装饰降低废料应用产生的负面影响。再者随着石材生产产品自身质量水平的持续优化提升, 其将更利于全面的推广应用, 发挥优质功能, 完善建筑景观建设, 并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4 结语

总之, 建筑景观中石材应用功能实现了不断的转变与延伸丰富, 由早期的石拱体系、建设、梁柱体系应用, 逐步发展为对建筑景观的良好维护功能, 同时在现代建筑工程中体现了优质的装饰维护功能。还印证出人们对石材功能的丰富性认识, 以及思维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为此, 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石材的根本特性、独特功能, 将其良好的应用于建筑景观建设之中, 方能激发其核心价值, 丰富施工设计经验, 应用石材优点以及特有属性, 创建出真正精品、优秀, 凸显时代特色及艺术性, 值得传承与发扬的精品建筑景观工程, 实现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1]严惟玮, 朱华, 张晓华.建筑石材装饰用胶粘剂的应用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 2012 (5) .

[2]张迎春.水泥业在规模中求发展[J].建材工业信息, 2009 (7) :22.

[3]杜明.人造浮石成建筑石材新宠[J].建材工业信息, 2004 (7) :22.

园路在园林景观中的功能 篇8

1 划分、组织空间

在园林中, 园路能以其独特的方式起到划分和组织空间的作用。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 实则以园路为纽带,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性的布局, 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 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通过园路的线性、轮廓、图案等的变化, 暗示空间性质、景观特点的转换以及活动形式的改变, 从而起到组织空间的作用。同时又通过园路把各种不同的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 并深入到各个景区和景点。园路通过色彩、质感、图案、尺度、组织方式等的变换, 不仅是划分空间、界定范围的重要手段, 也是空间联系和过渡的重要方法。

2 组织交通、引导游览

园路的曲折是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园路铺地纹样具有空间的指引性, 经过铺装的园路能耐践踏、碾压和磨损, 可满足各种园务运输, 并为游人提供舒适、安全、方便的交通条件;园林景点间的联系是依托园路进行的, 园路能给游人以方向感, 通过布局和路面铺砌图案, 自然而然地引导游客到达各个游赏空间。沿园路行进, 游人获得的是动态的连续风景画面, 并利用花、树、山、石等造景要素为诱导, 使各种景色或逐渐接近或戏剧性地突然出现, 吸引游客不断前进, 从而得到一种满足和愉悦。

园路是园林的“血管”。园路起到一种引导、输送“血液”的作用。因为造园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让人欣赏游览, 园路规定各景点的展示程序, 显现方位和观赏距离。从园路看到景点的距离是最佳审美间距, 而其方位则是观景的最有利、最合理方位。园路把所有的景点都控制在游路网的有效欣赏范围之内, 既不重复, 也不遗漏, 使游人在循序渐进的观赏中, 领会不同景点的形式美, 并随着景区意境的上升和变化, 产生相呼应的审美感受。

3 提供休憩和活动场所

园路形式多种多样, 或高低跌落, 或平直如线, 或曲折幽静, 或雅致怡人。在建筑小品周围、花坛、水旁、树下等处, 园路可通过其材料、质地和图案的变化扩展为广场, 为游人提供休憩和活动的场所。将卵石园路配以山石、植物、石桌、石凳等硬质景观, 即满足了居民的健身休闲的目的, 又构造一个独特的园林小品供人们欣赏。所以园路可行可游, 行游统一。

4 构造园景

园路作为园林环境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 不但能划分、联系园林中不同的景区、景点, 也可成为观赏的焦点, 以其优美的线形, 丰富多彩的铺砌图案, 与山、水、植物、建筑、石头等共同构成美丽的园景。作为园林空间的下界面, 园路始终伴随着游览者, 并以其意境、质感、色彩、纹样、尺度以及光影效果影响着风景, 参与着景观的创造, 构造优美丰富的园景。不仅是“因景设路”, 而且是“因路保景”, 形成路随景转, 景因路活, 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园路可以放大空间。园林是一种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的综合艺术, 要表现咫尺山林的意象, 需要通过园路的起伏曲折、回环往复, 于限制中求自由。“一丘藏曲折, 缓步百跻攀”, 蜿蜒的曲折, 增加了游园的时间和空间, 并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 增加了游人感知的审美信息量, 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5 组织排水

园路可以借助其路缘或边沟组织排水。一般园林绿地都高于路面, 方能实现以地形排水为主的原则。园路汇集两侧绿地径流滞后, 利用其纵向坡度即可按照预定方向将雨水排除。

石材在建筑景观中的功能转变 篇9

关键词:石材,景观,功能

作为一种材料,石材的三个基本功能为:结构功能、维护功能和装饰功能。在早期人们可用于建筑的材料很有限,石材以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石材同时发挥了结构、维护和装饰三方面的功能。随着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人们选择的材料越来越多,石材逐渐淡出了结构材料的角色,而在装饰和维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此为主线,探讨石材在建筑景观中的功能转变历程。

1 巨石建筑的出现

在古代,创造坚固耐久的建筑是一种存储财富的办法,统治阶级尤其需要奢华、宏大的建筑。古代统治者懂得石材建筑的永恒,于是出现了巨石建筑。

英格兰索尔斯伯里等处遗留的巨石阵,或许是石材建筑真正的雏形(见图1)。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 m的环形土沟与土岗。非洲津巴布韦的卡米遗址反映了类似索尔斯伯里巨石阵的设计思路:圆形围合的开敞低空间(见图2)。津巴布韦的卡米遗址是南部非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巨大石造建筑遗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1]。埃及金字塔历经数千年沧桑,地震摇撼,不倒塌,不变形,显示了古代不可思议的高度科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 南美洲的马丘比丘遗址,使用重达200 t的石块堆砌成石墙(见图3)。而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巨像以及我国的乐山大佛也具有类似的单体规模。

2 结构性石材

2.1 石拱体系

在中国河北赵县,有历史上著名的赵州桥。赵州桥既发挥了石材抗压、耐磨的特性,又将桥梁功能与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是我国桥梁史上利用石材的完美典范。唐宋以来,全国各地有大量的石拱桥保留下来,桥孔多为半圆拱,有单孔的、三孔的和多孔的。其中,尤以金代所建横跨永定河的卢沟桥,为一座造型雄伟的11孔长桥。宋代称半圆拱为“券”[3],宋时拱券已应用于河流穿城墙的水门中。明清两代,随着砖结构的应用和推广,砖砌拱券有了较大的发展。明代早期出现的无梁殿,就是以砖砌筒拱为主体,上覆以传统的瓦屋顶构成的砖结构建筑。早期如明初所建的南京灵谷寺大殿,较晚的如北京颐和园智慧海,都反映着拱券结构的运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4]。

2.2 梁柱体系

人们掌握了石材的大规模开采与标准化加工成型技术以后,就有了建造大型纯石材建筑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石材梁柱体系随即而生。石材梁柱体系的诞生首先起源于石柱的出现。它是把结构部件与维护部件分离开来的思路,这样建筑的高度就可以不受石墙砌筑水平的限制而往高处发展了。

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如广东、安徽等地现在还保存有石柱木架建筑。古埃及的石梁柱体系也是从木质梁柱发展而来的。与中国不同,梁柱体系一直是埃及应用最广泛的空间结构形式。由于对于石材的材料特性和强度无法准确的把握,所以古埃及的石质梁柱往往都显得十分粗壮。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的柱厅内巨大的空间由许多石头过梁来覆盖,殿内石柱犹如原始森林,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见图4,图5)。希腊人放弃了对拱的发展,而集中发展那些适应当地气候、材料与社会情况的结构要素[5]。石材先用来做柱子,在檐部,先把石材用于充填部位,后来才用于额枋。到公元前7世纪末,有些庙宇,除了屋架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罗马人在继承了希腊柱式的基础上又将其大大加以发展。罗马人发现拱券结构比起梁柱系统来更具稳定性,跨度更大,而且室内的空间划分更灵活。于是罗马建筑大量采用了券拱形式,支撑券拱的墙和柱子又大又重,必须装饰。经过长期的实践,产生了后来被称为券柱式的组合,即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如同一层石质的浮雕。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

3 维护性石材

1)石材墙体。本节所要讨论的墙体,既包括承重墙体,也包括作为支挡结构的挡土墙。作为一种支护结构,挡土墙是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见图6)。在园林中,需要挖湖堆山,需要平整场地,为了满足景观的需要,就会产生设计与土壤安息角不符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挡土墙来抵抗土壤的推力。2)驳岸。园林水体需要稳定、美观的水岸以维持陆地和水面一定的面积比例,防止陆地被淹或水岸坍塌而扩大水面,因此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与护坡。驳岸的建造和设计要统一考虑实用、经济、美观等多方面的因素。3)护坡。石材护坡主要用于河道或公路、铁路的路基或路堑工程以及园林工程中。护坡除了起到稳定岸坡的作用外,还起到美化效果。

4 装饰性石材

20世纪初,在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新的社会需求产生了新的建筑类型,博物馆和办公楼取代了宫殿、神庙和教堂而占据主导的地位。这些建筑或是要求大跨度,或是要求向高层发展,因此同建筑内部结构体系相矛盾的古典柱式变得完全不能适应需要了。以钢铁、玻璃和混凝土为代表的新材料及其相应的结构形式不仅能够满足新型建筑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而且能够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实现快速建造,因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人们对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意象还没有深厚的积累,仍然需要石材时代延续下来的种种“记忆”[6]。于是人们将石材制成石板,安装在结构部件的外面,形成建筑外表。建筑表现结果的独特就成了比较可能的一个途径。例如在抛光技术普及以后,绝大多数的建筑石材都使用了抛光手法,而这时有的建筑师采用石材开采直接形成的不规则表面则获得了视觉上的冲击。这体现出人们对于石材的认识在不断改变、不断深化。

5 结语

本文从石材的兴起入手,以石材的三个基本功能为主线,探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石材功能的变化。从本文所述的石材应用历史来看,在建筑景观历史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设计师们,都合理地利用了石材的优点,使之发挥出特有的性质,成为设计的典范,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经典的景观作品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斯卡尔.世界古代70大奇迹:伟大建筑及其建造过程[M].吉生,姜镔,剑锋,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法]罗兰.马丁.希腊建筑[M].张似赞,张军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景观功能 篇10

1 评价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北京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体系研究的对象是北京公路用地两侧5 m的绿化地,包括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地地区。景观功能的评价是公路绿化评价体系中综合评价的三个功能模块之一。是在对公路绿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公路绿化景观功能,着重研究其中的公路绿化景观评价的目标、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

2 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1)确定公路绿化景观的敏感区域,避免因公路建设或改造对其绿化带来不良的影响及破坏,应充分有效的对这些资源加以保护。2)识别和发现公路绿化景观现状中存在的优势和具体的不足之处,以对有关部门的养护和管理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3)为公路绿化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科学、现实的信息和规划依据。4)对由于公路建设或改造造成的不同程度景观破坏,提供相应的减缓和保护恢复措施,尽可能减少公路建设对路域绿化景观带来的影响。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要求评价体系各个功能模块指标选取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主客观因素,评价指标的筛选必须遵循科学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地域性等原则。

3.2 评价指标建立的思路

本文建立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指标的筛选程序如图1所示。采用专家咨询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筛选指标,以满足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

3.3 初拟评价指标

基于公路景观的特点以及实际公路的调查研究,主要从公路绿化景观的美感度、丰富度、舒适度、协调度四个方面来进行分类,具体选择了12个指标作为公路绿化景观功能的初拟指标,如图2所示。

3.4 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

理论评价模型是根据公路绿化景观功能的角度并结合大量文献的研究结果来确立的。上述评价指标中包含了我们的主观成分很大,因此,必须要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专家筛选,以增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3.5 主成分分析

经过专家筛选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仍然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且是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问题。这种相关性会导致被评价对象信息的重复使用,从而降低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有必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优化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建立一项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为以下3个层次:1)北京公路绿化景观评价的最终目标——景观功能。2)准则层:由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构成。3)指标层:视觉效果这个准则有体量、形态、层次、色彩四个指标;心理感受有协调度和舒适度两个指标。

4 景观功能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评价方法的确立

在公路绿化景观功能的评价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一般地,可以把不确定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具有随机性,另一类具有模糊性。前者要用概率统计学去加以研究,后者则要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去解决。对于公路绿化景观而言,它是一个具有模糊性的问题,所以要使用模糊数学理论去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采用了模糊综合数学法。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实际工作中权重的设定一般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同时进行。本文采用了德尔菲法专家直接对每个权重进行打分,得出的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4.3 评价标准的确定

为了使公路绿化的评价结果更加容易辨别好坏,根据最终评价的得分情况,我们将公路绿化评价标准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达标、未达标。由于平原路段跟丘陵山区路段的自然条件不一样,对公路绿化的质量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区别对待(如表2所示)。

5 评分方法及评分标准的确定

5.1 评价结果的表示方法

为了便于实际操作,我们确定用数字分值来表示,范围为1~100。

5.2 评分标准制定

我们将公路绿化评价中每项指标的评分标准分为四个等级——甲、乙、丙、丁。即:

V={甲(80~100),乙(70~80),丙(60~70),丁(〈60〉)}。

5.3 评分方式

由于我们对公路绿化景观的分析为定性分析,所以采用问卷调查法来取得公路绿化景观的评价结果。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主要以文字方式,需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了解公众对公路绿化景观的主观感知。因篇幅所限,调查问卷的内容不再详述。

5.4 评价主体及其权重的确定

5.4.1 评价主体的分类

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的主体构成丰富多彩,个人和群体都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表达他们对公路绿化景观的看法。为了研究方便,根据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的不同把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的主体分为公众、专业工作者、司机三类。

5.4.2 评价主体权重的确定

考虑到不同评价主体各自的特点,通过德尔菲法专家讨论的方式确定了评价主体的权重值(如表3所示)。

6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首先确定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的范围和内容;根据公路绿化景观的特点和绿化景观功能评价的原则,初拟评价指标,然后通过专家筛选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最终的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方法为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其进行说明,并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和公路绿化景观等级的分值;设计公路绿化调查问卷以及确定评价主体的权重值,最终建立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JTJ 005-96,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S].

[2]李旭洪.道路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景观功能 篇11

1 景观设计与教育之间的结合

一般情况下,景观学主要是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相关事物、物体合理安排,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教育的执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每个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一个人性化的、方便的教育服务过程,这样不仅能保证人们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中学习到更多知识,还能掌握人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机会与发展机会,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身品质。因为一个人的自身特点、健康情况以及生活的环境等都存在较大关系,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能够减少人们的工作压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思想品质。而且,设计一个良好的景观设计工作,还能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身心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1]。在这种形式下,景观设计与教育两者存在一致性,环境是人们生存的主要空间,所以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较好要求,并能够体现城市景观设计的巨大感染性,也能使人们从环境中获取到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人们自身的道德品质。

2 景观设计在教育中存在的负面现象与产生的原因

2.1 负面现象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教育负面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在景观设计工作中呈现一定的铺张浪费现象,我国城市与城市在建设中存在相互之间的模仿现象,在景观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开始实现喷泉建设、草坪建设等景观,这样不仅浪费政府资金,阻碍城市的经济发展,还给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人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摆设,是政府实现过度消费的一种表现,并不能给人们留下一个富有教育的效果。(2)在景观设计工作中,也没有体现出一定的人性特点,因为我国景观设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政府在对其实施建设中,并没有考虑到人们对它产生的需求,在实际设计期间,只是根据设计者的思想构建。而且,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场所,只有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较高的社会能力,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才能实现人性化创造。

2.2 产生的原因

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体现在2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设计景观的相关人员并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因为园林设计主要涉及的专业比较广,要涉及到更广的方面,各个专业之间并没有形成较大联系。设计工作者自身并没有掌握好专业知识以及进行过系统学习,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也没有设计出有意义的作品,从而失去了一定的教育功能[2]。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比较大,在对城市中的套房进行规划设计工作中,很多开发商为了在销售工作中获取更多利益,在景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人们对它的购买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按照人们的潜在需求合理设计,从而降低了教育功能的实现。

3 景观设计功能的类型

3.1 自然、艺术型

自然类型的设计是一种美的艺术,在景观设计工作中,能够利用自然类型实现一种生态美。在这种生态性的景观设计工作中,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舒适、美好的环境中,并体现到自然美,以培养他们的自身审美情操。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能够在设计工作中将景观设计价值完全体现出来[3]。

3.2 道德、环保型

在景观设计工作中,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是其中最为主要的目标,因为人们的道德情操能够体现出我国的文明素质教育、团结合作等精神。在对景观实施设计工作中,精神品质的形成能够在其中发挥表率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人们对环保问题的不断关注,在景观设计工作中也增加了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从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 总结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工作在整个城市发展中占有较大位置,景观设计工作主要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使他们能创造美丽生活。其次,在景观设计中增加教育功能,还能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以良好途径将教育功能完全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袁磊.景观设计中教育功能的类型及体现探讨[J].河南建材,2012(3)

上一篇:学生求疑质疑能力培养下一篇:让学生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