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水体

2024-06-20

景观水体(精选10篇)

景观水体 篇1

在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中, 水体植物及景观的设计逐渐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园林中的水体景观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安静和静谧, 还可以提升园林空气湿度, 使水体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将重要载体提供给沼生植物、水生植物以及湿生植物, 为园林增色的同时, 也有助于园林绿化面积的扩展。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体植物及景观往往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表达方式, 设计时需要结合水景的实际内涵, 从水的角度出发, 合理把握水体植物及水体和环境的关系, 营造优美的景观。

1 园林水体植物配置

水体植物作为依水景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水体植物和水边植物的合理配置, 同时也要结合园林的实际设计理念, 实现水体植物的有效规划。对于小型水池的设计而言, 可以在水面植物上栽种水体植物;对于大型水池而言, 可以在局部独立空间中栽种植物。园林水体植物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要依据园林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 进而实现栽种的目的, 有效增加水景中的艺术美感。

2 配置水面植物

当前园林景观中的自然景区中, 通过在水面上铺设红萍保留田野风味, 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景观。水面一般配以漂浮植物、水植物及挺水植物, 形成与园林景色相适应的水面景观, 一方面对水面空间具有分割作用, 另一方面增加了园林景深。园林水面植物配置应该和水边景观相照应, 重视水面面积和植物比例, 植物在质感与形态上相得益彰。水边景观与水中倒影相结合, 堪称入画美景, 因此, 水面面积至少应该留出60%以供人们欣赏植物倒影。

3 配置水边植物

园林水边植物不宜出现大小相同、树种相同、距离相同、绕水一圈的栽种方式, 这样会显得景观呆板、单调, 应该和地形、道路相结合, 灵活栽植。园林湖边应该留出一片空地栽植树丛与乔灌木供游人行走于水边, 给人一种或郁闭、或开朗的视线, 在湖景强烈的明暗对比中带给人一种游湖情趣。配置水边植物的关键是线条构图, 水面植物景观大多由挺水植物与乔灌木共同组成, 各种植物通过线条与形态将水面的平直格局打破。乔木具有丰富天际线的重要作用, 应该选择有别于周围绿树、轮廓分明以及体型巨大的树种。湖边树丛林冠线应该具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由此对岸观望时才会产生浑厚、雄伟的视觉表现力。此外, 也有以湖边小山树群为衬托来丰富水边植物变化的情况。我国园林水边植物通常都是以柔条拂水、垂柳, 动感的竖向线条打破水面水平线条, 将动感注入至水景中。挺水植物以群丛的方式搭配小桥、石矶及栈道, 别具情趣。

4 配置驳岸植物

在园林水体景观中, 驳岸是道路与水面的过渡地带, 这些驳岸在自然状态下通常为生产力较高、物种较为丰富的区域。在配置岸边植物时, 应该有效结合水体驳岸, 使水体和水岸融为一体, 以此给水面足够的扩展空间。在驳岸配置规则性植物, 坚固且整齐, 游人可以随意地在岸边活动, 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园林水景中。然而, 结构性驳岸具有较为生硬的线条, 特别是一些规则性驳岸。所以, 将植物种植在水岸边, 柔化驳岸线条, 能有效弥补驳岸所存在的不足。在驳岸配置非规则性植物时, 应该与园林地形、道路及水体岸线布局相结合, 通常非结构性驳岸具有线条优美、自然蜿蜒的特征, 所以, 在配置植物时主要是自然种植, 避免出现等距栽植与整形修剪等情况。与园林环境、地形相结合, 所配置的植物疏密适宜、远近适宜、高低适宜, 以此增加沿岸植被景致的生动性、趣味性。

5 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规范

园林中的水景设计, 需要全面掌握和理解水体景观的独特点, 充分把握水的特性, 借助于水体多样性的变化特点, 更好地表达园林水景设计的意图, 将水体景观的艺术性加以体现, 从而展现出一种独特审美视角的园林水体景观。

5.1 园林水体景观应该彰显层次感

在布局与设计园林水体景观时, 主体突出, 层次感较为明显, 借助水的动态元素结合周边静景形成一种独特的园林艺术效果, 同时在构成上增加园林环境空间的灵活多变性, 柳暗花明与曲径通幽之景令游客目不暇接。通过分析国内古典园林设计风格发现, 古人极为注重自然和人的完美结合, 给人一种触景生情之感, 如此优美的自然意境往往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启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得到了充分发挥。

5.2 园林水体景观设计应该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在布局园林水体景观方面应该严格遵循回归自然原则, 但避免出现形似模仿, 园林设计者应该将自然水体美和园林建筑美两者结合起来。同时在设计园林水体景观时, 还应该严格追求自然原则, 将不对称、不规则建筑格局完美呈现出来, 如借助于壁和岩的设计方式, 对小溪、瀑布以及河流进行人工塑造。在错落有致的园林水体景观布局中, 景观构图以山水为主体, 各种形式的园林水体景观是营造园林气氛与供游人观赏的点缀物, 与园林山水相配合, 自由布置植物。游人置身道路曲折回环的园林中, 能够领略到一种自然风光, 以此实现审美情趣、自然环境及美的交融境界。

6 园林水体景观设计应该注重视听感受

设计现代园林水体景观, 也延续了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于动静结合中加入大量现代手法, 比如通过灯光喷泉将园林景观、人文及周围环境三者有机联系。在设计喷泉造型时, 切忌设计形式的单调、重复, 由此极易让游人产生厌倦感与视觉疲劳感, 应对多种水型综合利用, 通过组合让形式不同的喷泉在游人面前展现出来。还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通过设立音乐喷泉, 并借助于喷泉的动态美, 丰富水面的动态变化, 通过造型的不断变换, 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格, 带给观景者一种美的影像。园林水体景观:一方面能够带给游人一种视觉美;另一方面在听觉方面, 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不同美的意境营造出来。

通过分析, 我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形式, 不管是气势如虹的水流还是涓涓细流, 这些水声总能够吸引到很多游客, 有的水流清脆悦耳, 有的水流则令人振聋发聩, 这就是水声的魅力。在喧嚣、浮躁的城市生活中, 水体景观更应该通过水声对周边噪音形成弱化作用, 通过听觉与视觉立体感减轻游人思想压力, 以此为其提供一个愉悦、轻松的园林环境。

7 结语

21世纪的今天,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以及视觉上的享受。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 同时也是野外生灵的生存栖息地。在现代化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这项独特的艺术品, 更是结合了园林中的其它景观, 呈现出一种独特优势的艺术作品。园林中水体植物及景观的设计, 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和聆听, 同时也能带来创作上的一种灵感。水体植物及景观的设计主要是融入绿化的内容, 在立体绿化中将水资源和水体的可动性充分调动, 并提倡节约用水的理念, 实现现代化水体植物及景观的合理设计。

摘要: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自然美, 并主观寻找一种和人文、环境、水体三者相统一的园林设计理念。深入了解与观察大自然, 再从中将感染力比较强的艺术形象提炼出来, 通过写意手法将情境交融、寄情于景的园林意境创造出来, 此为设计园林水体景观的目的, 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美学对园林水体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水体植物,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蒋琳.园林水体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J].建筑与文化, 2013 (10)

[2] 李丰果, 张亚芬.园林景观配置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 2013

[3] 郑文德, 张薇洁.园林水体景观设计中如何进行植物配置[J].魅力中国, 2013 (14)

景观水体 篇2

一、江河景观

(一) 长江

(二) 黄河

(三) 珠江

(四) 黑龙江

(五) 新安江——富春江

(六) 京杭大运河

二、湖泊景观

(一) 湖泊的.类型及分布概况

1、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

2、按湖泊成因可分为:河迹湖、海迹湖、构造湖、堰塞湖、火山口湖、洋渍湖、人工湖等。

3、就地势区域来看,主要有五个湖区:东部平原湖区、青藏高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湖区和云贵高原湖区。

(二) 湖泊的景观类型及名湖举例

1、湖泊的景观类型

(1)平原大湖——浩大平远型

(2) 山地秀湖——形态多变型

(3) 高原旷湖——湖光潋滟型

(4) 人工湖——秀美型、多岛型

2、旅游名湖举例

(1) 鄱阳湖

(2) 洞庭湖

(3) 杭州西湖

(4) 太湖

(5) 滇池、洱海

(6) 镜泊湖、五大连池

(7) 青海湖

三、海洋与海滨景观

(一) 我国的海域景观分布概况

1、北部海滨景观

2、南部海滨景观

(二) 景观类型

1、海蚀景观

2、红树林景观

3、沙滩景观

4、珊瑚礁景观

5、海底风光与海底公园

6、海岛景观

7、海潮景观

四、涌泉景观

(一) 泉的类型

1、观赏性奇特泉

2、品茗性淡水泉

3、沐浴性温泉

4、康体性矿泉

五、瀑布景观

(一) 概述

(二) 我国著名瀑布举例

1、黄果树瀑布

2、壶口瀑布

3、吊水楼瀑布

4、庐山飞瀑

5、雁荡山奇瀑

景观水体 篇3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亲水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了人类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同城市的水体景观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所以城市的水体景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的发展对每个人身心需求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城市的建設加入对于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努力实现城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以及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休闲需求。

城市水体景观的概述

自然界里的湖泊瀑布众多,而且个个都怡人心脾。而在城市里到处充满了工业冷清的光辉,如果有那么一丝清泉在活跃,有那么一点点潺潺的水声,那将又是一种新的感观。除了绿化之外,在公共空间里水景的营造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水体景观的建造要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并且相协调,与所在的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以及硬件设施相互衬托,同时还要考虑水源的多少、环境条件的好坏、安全系数高不高等,在一些居住区以及观赏区尤其是对儿童的安全玩耍的考虑要尤为慎重。

城市水体景观的分类

城市水体景观分为动与静两种:静态水的特点在于水面开阔大面积且基本不流动的水体,有流动也只是紊流状。静态水的形式和整体营造的气氛与意境要和整个环境相协调统一;而动态的水就与观赏者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人们能够接近它并且展开活动,以人与水的亲近度为标准。

本人认为它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流动、落水、喷水和涌泉。如溪流、渠流等就是流动的水体一类,其特点是沿水平方向流动的水流;落水则是突然跌落与水声相配,主要体现在叠水、瀑布、水帘、壁流、管流等;而喷水的形式有喷泉,冰柱、水膜、水雾等,由特别的喷头喷出的水流;涌泉则是自低处向上涌起的水流。

现代水体景观设计风格及其特点

在景观的建造活动中,人类通过自身的审美需求,当水进入环境内后再加以改造或进行关于水体的创造,满足使用者自身亲水性的需求。水景不一定仅仅只有观赏性,有时也具有教育意义,让教育与观赏相结合,比如让物理原理以及科学常识相结合。例如在儿童游乐浅水区安放一个水车,让孩子明白水车的原理等等,诸如此类的水景也是受欢迎的。

欧美各国公共艺术的观念已深植人心,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就是公共艺术,水与景观相融合的案例也很普遍。美国弗罗里达州艾普廊中心内代表性地标,球型太阳能建筑,便是与一个大水池搭配,让水作为背景来突显此地标。在园区内也可见到与花槽相结合的水池,展示悠闲恬适的意境。另一个水池则是平台瀑布与晶体结构造形的结合,在艺术作品中呈现科学的知性意向。

传统水体景观设计风格及其特点

以中式庭园来说,小桥流水是不可或缺的,中式水景一般都与假山叠石、小桥或凉亭相搭配,水池、溪流、涧水、喷泉和瀑布这五种形式则是水的表达语言。中国的历代名园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内皆有湖。苏州园林虽然小巧也有各式各样的水景搭配其中。

1.水体景观与植物配置

水体植物根据栽植的区域来说,堤岸边缘上的植物可以使山水融为一体,结合岸边地形、道路、岸线布局,有远有近、有疏有密、有段有续、弯弯曲曲等不同的形状来搭配相应的植物。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描绘的正是这样的场景:水体与水中荷花相互衬印,在加上月色在水中的倒影,真是别样一番风味。

2. 水体景观与山石配置

园林中的重要表现也体现在水体与山石的结合。运用石头坚固的特征,可以用来坚固堤岸,围池作栏,又能置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喷水成景。在石与水的配置上,要根据具体素材比如在城市中建造时要考虑城市的人文环境以及人文背景,取形必立其意,借助天然的形状或者有雕琢过得人工石景来完成自然与人居环境的融合。

3.水体景观与桥

古代诗词中的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就直接阐明了水与桥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桥的安放要也有一定的讲究性,这样桥与水景观相协调互相衬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园林景观中的一项经典景色,不可或缺。

著名江南水乡周庄,犹如“浮在水面上的一朵睡莲”,它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因水闻名,水养育了周庄的所有生灵。所以周庄别具一格的桥梁设计非常有观赏价值,桥洞时方时圆,时大时小。在船上游览时穿过一个一个的桥洞,可见一桥便是一景,桥变而景新,具有别样风格特色。

水体景观设计的发展

水,不仅是人维系生命的东西也是生存的必须品,水的存在总是会引起人的注意,吸人眼球。即使是小孩见到水,也会情不自禁的去玩一玩,踏一踏。所以现在公园的水景建设不再止于观赏,而是希望能够接触、亲近,因此亲水性公园便慢慢发展起来。如日本的横滨的亲水公园,将公园内有很多特殊造型的设施配合人文历史,与流水相呼应,又可欣赏又可以游玩的亲水性水景。将水道再延伸为浅沟,可供孩子戏水。这样的建设就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安全,以及达到了对人们对水体景观的亲水性要求。

结语

生物在与大自然中本着各自的生存方式,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彼此互相通融共生。本着这样一种设计理念,现代的景观设计致力于在商业环境、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中追求这种和谐思想,创造出最佳的生存方式。

环境是人类整个文明体系的载体,人适应自然,并改造自然,未来城市水体景观的发展方向将会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去建立。同时,还要增强人们对水的理解,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建设出更有文化气息有节水环保的城市水景观。

水体景观风向标 篇4

然而在医院水体景观设计中, 不同的形式有哪些特点?在日常维护时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造型设计:常依靠喷泉设备造景

水体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地势或土建结构, 仿照天然水景观而成。如溪流、瀑布、人工湖、泉涌、跌水等, 这些在我国传统园林中应用较多。二是依靠喷泉设备造景, 如音乐喷泉、程序控制喷泉、旱地喷泉、雾化喷泉等, 这类水景近年来在医院建筑设计中被广泛采用。

现在设计医院水体景观时, 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广场地埋式沉井喷泉、多级叠水瀑布喷泉、工艺水池喷泉、结合雕塑的灯光音乐喷泉、结合建筑小品的自然流水等。因此, 医院在选择规划水景设计时, 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 即不同的景观形式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

土建设计:安全原则是首位

医院外部环境中常见的景观水池深度均为0.6m~0.8m, 这样设计可以保证吸水口的淹没深度, 并使池底为一整体的平面, 以便于池内管路设备的安装施工和维护。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医院外部景观的服务主体多为患者和儿童, 在设计中, 安全原则要放在第一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和幼儿落入景观池中的危险性, 所以要将水池深度适度降低。

管道材质:UPVC与铜或不锈钢管材较为经济

较早的水景工程多采用热镀锌钢管, 但是钢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表面锈蚀, 影响美观, 且使用寿命较混凝土结构短。UPVC管材可避免锈蚀, 但存在耐候性差, 且光直接照射加速其变色老化等问题。

若将UPVC管材暗埋在池底板下 (北方使用时注意布设坡度并在低端设放空阀, 冬季需排水防冻) , 在裸露部分采用铜或不锈钢管材, 这是较为合理经济的办法, 在无日光直射条件下, UPVC管的使用寿命可达50年。

水泵形式:宜选离心泵

目前许多水景工程为了节省建筑面积和降低工程造价等原因, 采用无需泵房的潜水泵作为水力提升设备。由于潜水泵的可靠性均远低于干式离心泵, 故潜水泵损坏使得水景产生局部缺陷等情况时有发生, 更要引起重视的是, 潜水泵绝缘的损破会导致水体带电, 国内已有多起因潜水泵漏电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

如医院资金允许宜首选离心泵, 因为在保证水体景观长期可靠运行和维护方面, 离心泵有着潜水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要注意在使用离心泵时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开关, 同时水泵应设可靠重复接地, 同时池体钢筋网应等电位接地, 严格遵守建筑电气及施工规范设计。

照明灯具:塑料支架式使用较多

水下照明灯具是水景设计中的常用设备, 尤其是在喷泉中广泛使用。目前国内医院使用较多的是塑料支架的水下灯具, 但是这种形式存在着结构强度较差、在喷泉池水波动强烈或受其他外力作用时易损坏, 并且塑料在日照下老化迅速等问题, 如果灯具损坏或密封失效便会漏电使水体带电, 成为水景安全的隐患。

建议医院在无隔离、易于接近或者参与性较强的水景, 按照泳池用电设计规范使用安全电压, 并将灯体完全屏蔽在高强度的灯具壳体内, 其灯具外壳应紧靠接水池, 灯具的位置应考虑利用管路喷头等物体对其进行保护。

如输电距离较远时, 应采取提高输出电压的方法补偿电缆的压降损失。变压器高低压绕线圈之间需要确保绝缘, 最好将初级、次级分开, 变压器铁芯亦应接地。

当灯具安装功率很大时, 可考虑在水景旁边就近设置变压器。因特殊需要必须使用高压灯具时, 必须使用隔离变压器和漏电保护开关, 以确保人身安全。

喷头选择:从实际出发

水景喷泉设计中喷头的选择很重要, 在水景中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喷头, 以生成形态各异的水形, 在实际使用中, 应注意各种喷头的特性和选择, 特别是水景观工程喷头的出水是否美观, 射流平滑稳定。

*水膜喷头

一般来说, 水膜喷头的抗风性较差, 多使用于室内。

*射吸式喷头

如雪松喷头或涌泉喷头等, 由于对水位变化要求较为敏感, 使用时在注意水位变化的同时, 还要兼顾池体设计上相应的抑制波浪的措施, 可设置较长的溢流堰或水下挡浪墙。但也有利用波浪共振水力现象建成脉动喷泉, 由规律的波浪涌动使水流喷射有规律地跳跃。

*高技术喷泉设备

目前许多高技术喷泉设备也逐渐应用于水艺景观设计。例如光亮泉的喷头射流光滑稳定, 外观如同玻璃棒一样, 可以准确落在受水孔;跳泉喷头可在智能系统控制下, 生成可变化长度的水射流;跳球喷泉可以喷出大小可控的光滑水球, 这些都极具趣味性。

水位控制:宜采用独立的水位控制阀

在采用射吸式喷头时, 由于喷头对水位的变化十分敏感, 水位稍有升降, 喷泉高度及水形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为此, 医院在建设水体景观时, 应配置可靠的自动补水装置和溢流管路, 较好的做法是采用独立的水位平衡水池和液压式水位控制阀, 并采用足够直径的联通管与水景水池连接。

在室外水体需要考虑对水位平衡井进行伪装, 如外形做成树根或假石山等, 在北方地区还应充分考虑防冻问题。溢流管路应设置在水位平衡井中, 由于平衡井加顶盖, 屏蔽溢流和补水噪音。

水质控制:重点在于去除水中的磷

在建设绿色医院中, 如何既节省水资源, 又保持景观水质, 已经成为重要课题。业内较为普遍的倾向是采用中水再处理后作为水景观的水源。

景观水体 篇5

关键词: 水生植物;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净化能力;氮;磷

中图分类号: X1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354-03

景观水体在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增强居住舒适感、改善城市微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因而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常规的水体污染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处理技术等,然而由于景观水体大多为微污染,具有发生期短、流动性差、美学要求高的特点,难以直接采用常规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污染治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氮、磷去除率,而且具有建设及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效果好、适用面广、耐负荷冲击能力强、美化环境等优点 [1],因此适宜用作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生态处理系统。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其根系可以向基质释放氧气、改变水力传导能力、创造生物共生条件,还能够调节微生物和酶的分布。因此,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生态处理系统中水生植物的构建已经成为环境领域和水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在污染物吸收能力、根系分布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抗逆性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各异。本研究在分析适合北京市现有水体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特点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典型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以水体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等为目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的生长情况、污染物净化效率及景观效果,同时考虑植物取材方便等条件,优选出适合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污染处理的水生植物,并进行优化搭配组合 [2-3]。研究结果可为富营养化景观水体高效修复水生植物的选择和提高系统污水处理效率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选取北京市广泛分布的3种水生植物美人蕉、黄菖蒲、水葱作为研究对象。供试水生植物均从当地市场上采购,试验前先在试验用水中预培养10 d左右,从中挑选性状统一的健壮植株进行移栽、试验。试验用水取自北京市某景观水体,水质指标如表1所示。

1 2 试验设计

3种水生植物的培养采用150 L的塑料圆桶,水容积均为100 L。供试圆桶水面用有定植孔的塑料泡沫板作为栽培定植板,在定植孔中用海绵固定植物。每桶为1个重复,每种植物设3个重复,并设1组覆有泡沫板无植物的空白对照、无覆盖物无植物的空白对照。每次取样时以原水补充蒸发、蒸腾、采样所耗的水量。

试验于2012年7月至2012年8月在北京建筑大学实验室内进行,持续时间为50 d,室内温度30~35 ℃。

1 3 测定方法

水样的pH值、溶氧量、水温指标每天现场监测1次,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指标每3~5 d监测1次,各指标测定方法均参照相应国家标准方法。

采用卷尺测量水生植物在种植前后的株高、根长,计算其生长量。

2 结果与分析

[BT2+ 3]2 1 植物生长情况

在试验过程中,3种植物生长状况均良好,且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变化较大。特别是株高和根长较初期有明显增长:植株变高,并产生分蘖;根系上长出大量须根,整个根系在水中宽松展开。除此以外,每株植物也都有新叶长出,叶明显增长、增多。试验过程中各系统植物的生长量变化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试验前后美人蕉、黄菖蒲、水葱各系统中植物的平均株高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40 6%、154 4%、143 0%;最长根长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205 4%、333 7%、262 4%。可见各系统植物的生物量变化都较大,尤其以黄菖蒲最为突出,而且3种水生植物的最长根长的相对增长率都比平均株高的相对增长率高。这说明3种水生植物对于富营养化景观水水质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可生长出发达的根系,而水生植物根系则为水中污染降解微生物、微型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4-6]。

2 2 总体净化效果

由表3可以看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美人蕉、黄菖蒲、水葱水生植物系统均能有效净化受试水体的水质。相对于空白对照系统,3种植物浮床系统对水体氮、磷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对COD的去除效果一般。美人蕉、黄菖蒲、水葱水生植物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8 8%、70 0%、30 0%,对NH+4-N的去除率分别81 9%、87 6%、60 0 %,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2 2%、43 4%、33 3%,对PO 3-4的去除率分别69 0%、42 9%、32 1%,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仅为302%、31 7%、29 5%。黄菖蒲水生植物系统对氮(包括总氮、NH+4-N)的去除率高于磷(包括总磷、PO4 3-),而美人蕉水生植物系统对于磷的去除率高于氮,对氮的去除效果稍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将美人蕉、黄菖蒲这2种水生植物混合种植于同一系统内,以达到同时去除水体中氮、磷的效果 [7]

nlc202309011511

2 3 各水生植物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

由图1可以看出,各水生植物系统中CO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试验初期(前5 d),各水生植物系统主要是通过沉淀作用去除COD,去除效果相当且去除速度较快;随着试验的进行,沉淀作用逐渐减弱,而系统中植物直根、须根不断生长,植物根系对COD的吸附、截留作用及根系附着的微生物对COD降解作用逐渐增强,各水生植物系统对COD去除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COD去除效果提高的幅度与试验之初相比较差,降低趋势相对平缓。各水生植物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从大到小依次为黄菖蒲系统>美人蕉系统>水葱系统。

黄菖蒲水生植物系统对COD的去除率最高,浓度由初始的28 1 mg/L下降到19 2 mg/L,对COD的去除率达317%;其次为美人蕉水生植物系统,试验结束时COD浓度为19 6 mg/L,对COD的去除率为30 2%;种植水葱的水生植物系统对COD的去除率稍差,为29 5%。

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黄菖蒲水生植物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可能是由于系统植物的生物量较大,沉淀、过滤作用明显,而且根系附着的微生物种群数量较多,对COD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较为突出 [8-9]。同时,空白对照系统的COD浓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去除率呈波动趋势,可能是空白水样系统中的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状态下受到微生物的作用转化所致。

2 4 各水生植物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本研究还比较了美人蕉、黄菖蒲、水葱、空白对照系统对试验水体中总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试验初期,各水生植物系统总氮下降趋势较快; 而后总氮下降趋势变得平缓;试验结束时,各植物浮床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均优于空白对照系统。3种植物浮床系统中,以黄菖蒲系统的去除效果最佳,总氮浓度由开始17 0 mg/L降至5 1 mg/L, 去除率达到70%,美人蕉、水葱系统的总氮去除率分别为488%、30 0%,空白对照系统的总氮去除率仅为5 3%。因此,各系统对总氮的去除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黄菖蒲>美人蕉>水葱>空白系统。

水生植物系统对总氮的去除主要包括沉淀、吸附、挥发,植物的吸收、截留,以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10]。在最初阶段,总氮的去除主要依赖于沉淀和植物根系的吸附、截留作用,去除速率较快。随着试验的进行,沉淀作用减弱,根系吸附逐渐达到了饱和,总氮的去除主要依靠植物的吸收和根系微生物的降解作用。首先,将有机氮氧化为NH4+-N;其次,在有氧条件下,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将NH4+-N转化为NO3--N;最后,一部分氮被植物吸收,一部分在植物根部所在的底质周围厌氧条件下,由反硝化细菌将NO3--N反硝化为氮气 [11-12],这一系列过程较为缓慢,总氮的去除速率降低。

试验条件相同时,黄菖蒲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可能是由于黄菖蒲生长速率高,生长过程中对氮素的需求程度高、吸收能力强。

2 5 各水生植物系统对总磷的去除效果

本研究还探讨了美人蕉、黄菖蒲、水葱、空白对照系统对试验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果。由图3可以看出,包括空白对照系统在内的4个系统中,总磷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各水生植物系统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系统。除美人蕉水生植物系统外,其他系统水体总磷降低的速率相对较为平缓,且呈现一定的波动。试验结束时,美人蕉系统水体的总磷浓度由0 90 mg/L降至0 25 mg/L,去除率达72 2%,而黄菖蒲、水葱系统内水体的总磷浓度分别由0 90 mg/L降至0 51、0 60 mg/L,去除率分别为43 3%、33 3%,可见美人蕉水生植物系统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

水体中总磷包括PO 3-4、酸式水解磷酸盐、可溶有机磷酸盐、单质磷等形态,植物、微生物对各种形态磷的同化、转化、去除途径不同。可溶性有机磷须通过微生物转化为无机磷,然后被植物同化;单质磷通过植物根的吸附和过滤被去除。试验水体中,总磷主要是以PO 3-4形式存在,各水生植物系统通过植物根区对磷的截留、吸附、吸收、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PO 3-4。

在相同条件下,美人蕉水生植物系统对于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可能是因为美人蕉水生植物系统具有生物量大、对总磷的吸收吸附性能好、根区酶活性强,以及聚磷菌数量多等优势 [13-14]。因此,可用美人蕉水生植物系统来净化磷含量较高的景观水体。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从水生植物生物量变化,对COD、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特性方面综合考虑,美人蕉、黄菖蒲水生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氮、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黄菖蒲水生植物系统对氮的去除率高于磷,更适合于净化氮含量较高的景观水体;美人蕉水生植物系统对于磷的去除率高于氮,对氮的去除效果稍差,更适合净化磷含量较高的景观水体。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为同时取得较好的水体氮、磷去除效果,可将美人蕉、黄菖蒲2种水生植物混合种植应用 [15]。

3 结论

通过美人蕉、黄菖蒲、水葱水生植物系统的植物生长量和生长率变化、在水体中的适应性和对水体COD、总氮、总磷净化效果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美人蕉、黄菖蒲、水葱水生植物系统的相对增长率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黄菖蒲>水葱>美人蕉;(2)美人蕉、黄菖蒲、水葱3种水生植物系统对景观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黄菖蒲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最好,美人蕉系统对磷的去除效果最好;(3)美人蕉、黄菖蒲水生植物系统分别最适合净化磷含量、氮含量较高的景观水体。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同时达到较好的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可选择美人蕉与黄菖蒲混种的水生植物系统。

参考文献:

[1] 张振华,高 岩,郭俊尧,等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滇池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实践为例[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29-135

nlc202309011511

[2]江福英,陈 昕,罗安程 几种植物在模拟污水处理湿地中根际微生物功能群特征的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4):764-768

[3]陈丽丽,李秋华,高廷进,等 模拟生态浮床种植6种水生植物改善水质效果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2012,33(4):78-83

[4]胡智勇,陆开宏,梁晶晶 根际微生物在污染水体植物修复中的作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5):75-80

[5]Landman M J,Ling N Fish health changes in Lake Okaro,New Zealand:effects of nutrient remediation,season or eutrophication?[J] Hydrobiologia,2011,661(1):65-79

[6]郑建初,盛 婧,张志勇,等 凤眼莲的生态功能及其利用[J] 江苏农业学报,2011,27(2):426-429

[7]毛 昕,王丽红,张光生 不同生育期美人蕉-微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J] 环境工程学报,2013,7(12):4689-4696

[8]傅明辉,郑李军,蒋丽花,等 富营养化水体中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S2):133-137

[9] 陆开宏,胡智勇,梁晶晶,等 富营养水体中2种水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1):1508-1515

[10] 张志勇,郑建初,刘海琴,等 凤眼莲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贡献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1):152-157

[11]Han P,Kumar P,Ong B L Remediation of nutrient-rich waters using the terrestrial plant,Pandanus amaryllifolius Roxb[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2014,26(2):404-414

[12]李先会,朱建坤,施练东,等 富营养化水体细菌去除氮磷能力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4):28-32

[13]Stow C A,Dyble J,Kashian D R,et al Phosphorus targets and eutrophication objectives in Saginaw Bay:A 35 year assessment[J] 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2014,40(1):4-10

[14]李淑英,周元清,胡 承,等 水生植物组合后根际微生物及水净化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3):148-153

[15]白晓琴,赵 颖,崔 雪,等 几种植物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分析[J] 天津化工,2013,27(5):13-16

浅析景观水体污染处理 篇6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人们越来越向往“小桥流水”如诗如画的生活及工作环境, 向往“碧波荡漾, 鱼鸟成群”的自然美景, 景观水池也就成为房地产开发中的一大热点, 住宅小区, 办公建筑中的水景设计, 随处可见, 但景观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 水体透明度下降, 溶解氧降低, 水质严重恶化, 因此, 应当避免出现“死水”。加强景观水体环境设计和治理研究, 这对于从事房地产景观设计管理者是一项紧迫艰巨的课题。笔者结合清华同方信息港景观水池设计对景观水体环境设计与治理进行讨论。

1 工程概况

清华同方信息港位于深圳市高新技术开发园区, 是新型高新科技产业园的典范, 秉承科技、人、自然充分交流互动的设计理念, 在整个园区设计有大小不一的四个景观水池, 水体总面积约为830 m2, 其中大三角形为消防池, 进行景观设计, 水深为1.8 m, 为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及水体的洁净, 消防水池和倒影池是两个独立水体, 有自己的循环及过渡系统, 若有消防需要, 消防水池的水会通过管道抽到消防车用, 管道的开口安装在消防车便于取水处, 中间的结构隔板设置活动盖板, 满足消防水池的总水量要求, 同时容许专业人员进行消防水池的维修保养工作。

2 水的标准分类

3 处理方式与应用

景观水体污染处理可以通过物理方式、化学方法、生态方式三种水处理方式, 下面分别介绍:

3.1 物理方式水处理

(1) 机械过滤:中间的结构隔板设置活动盖板, 满足消防水池的总水量要求, 同时容许专业人员进行消防水池的维修保养工作, 清洗池底方便, 只需要排约350 mm深的水便可清洗, 盖板起到上下水连通与截污清淤的作用。

(2) 池内循环法:在消防水池中设计一喷泉, 景观上一枝独秀, 而在水体上又取到推动池水循环, 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 既提高喷水池的景观效果, 又保障了人的健康。这种方式可以起到辅助效果, 但耗电, 有死角。

(3) 加自来水/地下水法:水池的面积达到830 m2, 由于受到自然蒸发和外循环绿化浇灌的消耗, 消防池必须适当的补水, 可以采用深井水与自来水, 有效增加流动性, 并且是必要的方式。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还有光调节、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 这些方法引水换水, 循环过滤和机械过滤并没有从水体营养化、生成机制上处理问题, 不用多久还会引起重新污染。

3.2 化学方法水处理

化学方法主要指投加化学灭藻剂来杀死藻类。虽一时效果较明显, 但久而久之, 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 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 导致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 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 灭藻剂的品种也需频繁的更换, 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 而这种污染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并且投加的化学药剂, 使得一般水生景观植物无法生长, 也就根本无法达到生动美丽的水景效果。所以用化学的方式处理水质, 虽然是立竿见影, 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3.3 生态方式水处理

湿地:增强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 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将芦苇, 美人蕉, 水葱鸢尾等水生植物进行配植, 种植时由沙子、细石等填料构成在水池中。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 蓄洪防旱, 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 湿地对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 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 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 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 投入最少, 养护费用最低, 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然, 清华同方项目景观面积有限, 但还是积极的提倡生态方式水处理。

水上花碟:水上花碟是在水池中放入浮体, 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 不但可以净化水质, 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4 结语

景观水体设计与治理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过程。根据生态设计理念规划, 我们应充分考虑污水治理, 中水回用, 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本文依据清华同方信息港实际工程, 分析了景观水体设计如何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目前, 该项目正在施工准备中, 相信在产品研发上会有很好的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

[1]程航, 陈旭远, 等.城市景观水体污染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6) .

[2]王艳春, 李延明.北京公园水体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现状调查[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11) .

谈校园水体景观建设 篇7

先哲老子的名言“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自古以来就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水体是校园重要的景观要素, 水作为最具魅力的园林景观, 在现代校园建设中被广泛应用。水景在校园景观建设中的突出地位, 决定其无论是气势恢宏, 还是潺潺细流, 都是学校的标志和名片。

1 水景在校园绿化建设中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效应

1.1 水景在校园绿化建设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自然水体资源充沛的城市中, 进行校园绿地水景设计时, 往往将水景作为主体景观, 充分利用溪水、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 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景观内容, 例如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利用岷江的支流江安河、明远湖等自然水体, 通过打造学校独有的历史文化水景来突出大学精神。在自然水体资源缺乏的城市中或者局部缺乏的城市片区, 常常通过开挖人工河湖、修建人工叠水喷泉等人造水景提升校园绿地景观层次, 例如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利用地形特点设计叠水喷泉和人工湖形成以水为主题的景观大道。总之, 大学校园水体规划应立足通过点 (泉眼, 喷泉等) 、线 (溪涧、江河和沟渠等) 、面 (水池、湖泊等) 三种水体形式的理水手法, 实现动静适宜、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水景。

1.2 水景在校园景观中的作用效应

1) 景观效应:水景作为校园景观中最具魅力的审美对象, 是园林造景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校园规划中, 水景作为一种软质空间以其优美的流线, 在校园总体构图上起到了活化空间的效果[1]。驳岸系统和水景周边园路景观系统的植物种植也具有重大的观赏价值。利用水的造景功能, 能构筑出富有感染力的现代大学校园环境[2]。因此, 水体被广泛应用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 特别是学校新校区的景观规划建设更是离不开水系或水体景观。只有富有生命活力的水景才能给园林景观带来生机, 将整个校园景色之美灵动展现。

2) 生态及人文效应:校园水景规划由于受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等限制, 往往在水景尺度上因地制宜, 形成了许多微缩水体景观。小尺度体验式生态水景应运而生, 它们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生态体验, 还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3], 如调节学生的情绪、舒缓紧张心理、强化师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意识等。当然, 在校园内进行水景建设本身就蕴含着重大的生态价值。园内掘地开池不仅有利于排蓄雨水、调节气候、降低周边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 还能为园中浇灌和消防用水提供水源[4]。

3) 融合效应:水景独特的观赏特性, 其表现形式多样, 且易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因此, 在进行园林水景工程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水景工程的作用及其特点, 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美[5]。水景不仅是美丽的景观, 更是良好的融合剂, 能将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建筑物等有机融合在一起[6]。现代园林水景由观赏性向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环保性及纪念性开拓。在校园水体景观建设中应高度重视亲水性, 努力创造人与水接近的条件, 如建设亲水平台、亲水广场、入水踏步、漫水桥、斜坡绿地等, 实现寄情于山水绿色校园的构想。

2 校园水景建设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

校园水景建设的重要性日渐显现, 水景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设计和规划工作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 目前水景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肆意模仿、缺乏创意、注重短期效果和水景外在形式、忽视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性。

2.1 水景规划设计和施工缺陷

1) 水景设计忽视场所特性, 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一般的景观水体 (如人工湖, 人工水池等) 大都设计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 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联通的校园水生生态系统, 存在片面追求高档豪华、以人工代替天然、景观缺乏自然风貌的现象。

2) 景观“软化”处理有待加强。设计大面积的硬质广场、硬质基底、硬质驳岸, 这样不仅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差, 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韵味, 破坏了水生生态群落的稳定性, 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而且还增加了投资成本[7]。

3) 规划设计文化缺失, 不能体现文化精神。

4) 盲目设计加上不完善的管理与维护体系, 给后期维护带来诸多不便。

5) 水景设计施工过程中生态环保意识差, 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项目配套的绿化设计不合理, 不注重对原有植被的保护, 往往是先破坏, 再改造, 对未破坏的环境也不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2 绿地水景水源获取途径单一

校园绿地水景中景观用水水源主要有自然水源、地下水、自来水、雨水等。在没有自然江河、湖泊的校区主要水源通常是地下水与自来水, 造成了追求景观效果和水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校园人造水景往往忽视当地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 水景观的建设规模和用水与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不顾水资源现状而大量运用水体进行校园绿地造景的现象直接导致了绿地水体景观效果不佳。

2.3 绿地水景中生物多样性缺乏

水中生物的多样性和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及水质的稳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动物的存在能创造很好的园林意境, 使园林水景工程变得更有灵性和生机, 如“鱼翔浅底”“听取蛙声一片”“清风半夜鸣蝉”等。从生态和理水的角度上看, 很多景观水体硬质驳岸人为地割断了水、陆生物的联系, 水边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无法形成, 水中完整的生物链无法建立[8], 忽视了周围生物群落特别是动物的存在。

3 学校水景建设生态性体现和可持续性发展

学校水景建设要满足生态需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水景, 丰富校园的园林景观。生态可持续的水景设计方法应该遵循充分运用自然及地理因素、体现文脉并节约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则。现代学校水景建设中越来越重视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建立生态型和可持续型水景才是我国大学校园水景发展的最终目标[9]。

3.1 营造生态良好的校园水体景观 (生态型水景)

只有生态的景观设计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 而水景设计又是生态景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景设计应当融入生态关怀[3]。在引入自然河流的校园景观理水中, 要建立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 实现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良性过渡。在人造水景中, 要加强对水生植物群落系统的重视, 同时实现驳岸陆地生态系统中遭受破坏生物群落的再生与恢复。在进行校园水景建设时, 要根据学校的地理环境特点及环境现状等因素, 运用生态学、生态规划等原理, 综合考虑景观生态美学的要求, 确定水体生态景观的规模和形式, 构筑有机的大学校园生态系统, 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10]。

3.2 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校园水景建设 (可持续型水景)

现代园林理水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把握时代的脉搏, 汇之以现代艺术的特质, 进而塑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现代水环境[11]。在校园水景设计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设计者在安排最佳的师生活动的同时, 要考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尽可能小地干扰水资源的循环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生长等。水体驳岸的处理不应损害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生植物的布设、水生动物的放养密度都应有利于水体的净化。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水体生态系统。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水景设计的终极目标,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增强水景设计的现实意义。水景的可持续运行, 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水源, 节约水资源。

3.3 学校水景雨水利用、中水回用技术

雨水是校园景观水体的理想水源, 校园雨水的调蓄利用是校园节水的方向之一。中水的产生是不间断的, 这些中水补充至景观用水, 经过循环, 可令“死水”复活, 从而使景观水体水质得到很大改善[12]。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在学校人工水景设计中的应用, 可有效解决绿地水景水源紧缺的问题, 实现水景的美观与可持续运行[13]。

雨水和中水利用在大尺度上的城市绿地水景应用上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或者规划缺失而显得捉襟见肘, 而在小尺度上的学校绿地水景应用上则游刃有余。例如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利用校园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中水喷灌及校园水景补给用水;天津大学以建设以水为主体的生态大学为目标, 其污水经过中水回用系统处理后, 被输入天津大学的四个人工湖中, 有效的解决了校园景观用水的需求问题[14]。

4 结语

水体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 篇8

水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 它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 水的触感, 水的影像, 水的声音也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从景观诞生那天起, 水就与其紧密结合在一起, 并成为景观艺术创造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现代景观的创作越来越重视对水这一要素的运用。水景正从环境的点缀逐渐过渡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依水而建过渡到大面积的人工水景设计。因此我们在进行水体景观设计时, 如何既能真实地表现出自然水体的特征;又能充分利用水体来增加景观环境的效果, 创造良好的水体景观环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水体景观的功能作用, 提出水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基础, 探讨水体景观的设计方法。

一、水体景观的功能

对于“水体景观” (Water Environment) , 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概念, 按其构成原理和与环境概念相对应的原则, 水体景观可以界定为:针对某一主体, 围绕它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分布于地表空间所有水域组成的有机系统。水体环境可分为原生水环境与人工水环境两大类。水体景观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其自有的独特功能。

1、增益于景观

水可以从空间的一面或多面限定另一物体, 从而创造特定的环境, 水体还具有丰富的内涵, 具有连接空间的纽带作用和净化心灵的效果。

2、改善环境

水体景观具有很强的生态作用。可以用以隔离噪音。另外, 还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作用, 以保持水体景观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3、承载人们的活动

水体还可以为娱乐活动和体育竞赛提供场所, 如划船、游泳等。大量新兴的城市公园、广场绿地中水体景观成为主角。只要有了水, 一切都活了起来, 水体景观已成为园林和城市建设的灵魂。

二、水体景观的设计原则

基于水体景观上面的功能作用, 我们可以分析出在设计水体景观时应遵循的原则:

1、本体性

水体景观的创造, 就是将大自然的水, 或更好地呈现于自然风景, 或再现于人工的景观中。人们营造景观环境的目的, 就是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舒适、优美、自然, 故以大自然的水态为蓝本进行水体景观的设计, 是一个基本原则。因此, 水体景观的设计要遵守以下的原则:应该满足水体景观设计的本体性;符合自然水体形态、形成与演变的规律;符合自然容体形态、构造特征。

2、生态性

自然水体有其严密的协调秩序, 表现出的形态是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结构、气候水文条件、植被生长状况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水体景观设计时, 要依据水体与环境的关系塑造一个和谐的景观生态系统, 避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应遵循水体景观环境系统相协调原则;充分发挥水体的环境功效原则;节约用水原则。

3、文化性

人类聚落环境“以水为先”, 把水从真实状态向虚拟抽象状态的转化, 使水具有了物质属性、生态属性、生命属性和精神属性。水体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重水体景观的文化性:水体景观的审美特征;水体的使用对环境气氛的强化作用;利用自然水体特征进行创新。

4、游赏性

除了客观的物——水体本身的特性外, 进行水体景观设计时, 还须注意观赏者的特性-----亲水。水是充满生气的元素, 不同状态的水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 水带给人额外的情趣。可以说, 水引发了人的参与性。人们向往水, 希望悠闲地沿着河流或湖泊漫步或旅游, 在水边休息以享受其声其景, 或穿过水面到达彼岸, 这是一种本能的倾向, 水体景观设计应满足这些欲望。

三、水体景观的设计表达

在漫长的岁月中, 在不同的地域, 人们将水体运用于各种园林景观中, 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水体景观形态。在当代, 水体景观的形态已发展得十分丰富与复杂, 然而, 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化面貌之后, 有哪些因素在水体景观表达效果中起到决定性和可控制性的作用呢?

毋庸置疑的决定因素是水体本身的基本的形成与演变规律。我们应该认识到:水体景观的设计应达到体现水体自身的特征, 表达所处空间性质、环境特质,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在水体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考虑以下各方面的表达因素:

1、空间性质与环境特征

根据塑造水体的具体类型、形态和使用要求等目的确定空间的性质, 不同空间形式表达的空间性质差异较大。表达一定的功能空间要从空间尺度、空间形状、空间材料和质地等方面充分考虑分析, 使空间性质能够充分表达水体塑造的目的和效果。

环境特征制约水体景观的形态设计。水体景观设计的最佳选择是顺应自然地势和地形地貌形态来延展水体, 并划定水体边际, 所以, 空间性质确定以后, 就要充分发挥空间环境要素的特征, 尽可能的表达环境特征在水体景观中的作用效果, 以达到水体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2、水体景观环境表达的其他要素

(1) 建筑物

建筑元素处于一种点缀的地位, 用于增进景色, 因为“主”、“宾”地位的不同, 建筑物就必须强调和景物协调及配合。水体景观中的建筑往往是开放性的, 体量不是很大的个体建筑, 在造型上和空间上更要求与水体协调。

(2) 植物的配置

植物是水景的重要依托, 植物变化多姿、色彩丰富的季相变化, 可以使水体的美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水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配置。

(3) 生态性驳岸设计

驳岸是水中生态体系和陆上生态体系的接点, 水体的岸线部分是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 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这里有活跃的物质、养分和能量的流动, 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驳岸的设计, 是水体景观中表达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

(4) 道路的设计

水体景观环境中的道路包括水边的路和水面的路 (即桥) 。它除了为众多的游人集散、消防和运输的功能以外, 游览观景是其主要的功能。游人是依靠道路流动的, 故如何从游园赏景的角度来完成其导游的作用是水体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部分, 同时充分考虑道路设置对水体环境生态的影响, 及相关的植物配置。

(5) 声和光的设计

合理安排的照明设施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欣赏水体的夜景, 并且令水体产生新的内容, 增添无穷魅力。声音的设计主要针对动态水体。水滴、波浪、流水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因此对水体的声响设计应包括从高音到低音多种声音效果。

(6) 视景线与空间序列的设计

视景是从一个给定的观察点所能见到的景致。它是从各个角度都能观察到的一幅全景或全境的一部分。进行水体景观环境的视景设计时, 选定的空间范围内, 合理地配置水体与自然环境诸要素之间位置关系, 从心理和生理的多方面要求来确定水体的形态、大小, 从多方面要求来决定自然环境要素的保留和增添, 并明确它们之间相对应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效果。最终决定水体景观环境中水、驳岸、植被、建筑等诸要素在环境中的位置, 产生的运动、使用及视觉路线。

3、水体景观设计取向

在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 水体景观用水体系不完善, 水资源利用率低。水体景观设计目的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水体的环境功效。而且, 随着这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要求回归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以, 现在再进行水体景观设计应趋向于生态性。对于水体景观设计表达而言就是走生态化的道路, 表达水体景观的生态美感。

结论

文章所探讨的生态化的水体景观设计, 强调从系统环境入手, 重视秉持自然水系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 既符合水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真实地表现出自然水体的特征,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充分利用水体来增加景观环境的效果, 创造良好的水体景观环境。这种以生态性为主要特征的观念对实际工程中的水体景观改造或引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当代的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发挥水的美学、精神、生态等功能, 水体景观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文章在理清水体景观及其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研究水体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体,水体景观,设计,生态

参考文献

[1]曾坚:《水景游赏与信息构成》, 《建筑师》, 第20期.P37-42。

[2]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林业调查规划》, 2002.27 (2) :93-97。

成都景观体系演变对水体的影响 篇9

成都这个城市与水是分不开的,从城市的形成到城市的繁荣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城市历史,可以发现成都的水文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1.1 建城历史与治水历史

成都最初的城市用地就形成在岷江、沱江两江围和而成的区域之内,从汉晋时期的“二江珥市”到唐代以后的“二江抱城”,两千多年来,城市傍水而建,进而因势利导,疏浚开凿。

古时每至洪水季节,平原的低处常常变成泽国。城市能够诞生在这片洪涝频仍的土地上,根本原因在于先民的治水活动。治水活动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伟大信念。这也是成都水文化高于别地之处。

1.2 码头商业文化与生活水文化

李白“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杜甫“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都反映了古代成都水路航运的发达与当时成都工商业的繁荣。另外,成都大大小小的桥和井就是人们的生活中水文化的最好体现。

文化虽然是精神层面的概念,但物质载体在其形成延续的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是水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要保持成都的水文化特色必须保护水体,尊重人的亲水性。

2 成都市景观体系演替

依据景观生态学,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在本研究中,将自然生态定义为基质,城市用地和水体分别定义为定义为两种斑块。研究清代、50年代、80年代、近年四个阶段的城市景观体系,可以总结出成都景观体系的三个主要趋势。

2.1 城市用地斑块扩张

在改革开放过度建设的这几年中,城市快速向外扩张,周边的耕地、林地等被大量蚕食,各类工业、城市垃圾对该区域造成极大污染。而城市中心区由于绿地的匮乏与生态廊道的欠缺,难以与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沟通,致使城市污染不断积聚,生态日益恶化。

2.2 自然生态基质减少

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存在的有力基质,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尤其对水的自我净化起着积极作用。这里主要分耕地和林地两种。根据成都市历年耕地面积及人均占有量统计,平均每一农业人口占有的耕地面积由建国时的2.1亩降低到不到1.0亩,已经低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人。在研究区内,林地覆盖率很低,分布不均,整体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其类型主要包括自然林地、果林及田间林盘等。自然林地覆盖面积有限,且面积不断减少,现在主要分布于东部龙泉山脉及丘陵地带,而该地区垦殖率颇高,自然林地破碎化十分严重,虽有一定改善局部地区环境的作用,但对整个生态平衡的贡献已十分有限,自身系统十分脆弱。

2.3 水体萎缩

研究区内的水体以河流为主,另外包括湖泊、池塘等。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成都市的河流生态体系受到了很大损害。许多河流被严重污染,更有一些河流在城镇内被填埋或覆盖,这对河流及其生态体系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另外,水库水坝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河水流量,致使河流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降低,依赖于此的生态系统愈发脆弱。

成都自然湖泊面积不大,数量亦有限,由于历史上围湖造田、城市扩张等原因,导致湖泊进一步缩减。研究区内的池塘主要是与耕地相互结合,用以种植饲养鱼虾及水生植物,可以与周边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微妙的生态平衡。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农田减少,与之毗邻的水塘也相继消失。

3 景观格局变迁对城市中水体的影响

3.1 城镇建设将部分明沟变为暗渠

成都原本是一个水系纵横的城市,在城市的发展中出于对交通地块完整性等的需要,许多水系都被建设用地埋在地下。导致原本许多滨水自然景观丧失。

3.2 城市用地的发展导致水污染严重

城市建设中的许多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水系中,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比如说成都主城区内的府南河、沙河,虽然得到了一定治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河流能见度依然有限,已经不能打到游憩滨水空间水质的要求,成为一大憾事。

3.3 自然基质减退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自然生态基质,尤其是林地,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声、防风固沙等作用,其对于区域的生态平衡极其重要。他们的破坏对整个水系生态的自净能力都有影响。

3.4 亲水空间被其他建设用地侵占

城市滨水空间是稀少空间,但以往由于缺乏统筹考虑,这类空间资源没有物尽其用,成为人们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水系统必须要进行改善。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对水系的治理,单独解决水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城市的景观体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自然生态、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和水系三者相互影响,应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统筹整治,才能使水体重新焕发生机。才能传承成都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凸显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冯文兰.成都市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规划,2004.

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篇10

(一) 景观水体的现状及生态法的应用现状

1. 景观水体的情况

公园、风景点等的大小湖泊、河道由于其大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水体周围的污染物和尘土等由于风力、雨水或人为因素会大量进入, 污染物经长时间的累积, 导致这些水体混浊, 藻类大量繁殖, 水质较差, 水色深绿。

2. 景观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建立的关键

景观水体中的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 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 它们各自占据重要的生态位。水体中污染物的过量进入破坏了水体中的生态平衡, 使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即呈现不完整的水体生态, 水体自我净化能力降低乃至丧失。景观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建立, 就是通过引入相应的生物物种, 达到景观水体生态的平衡, 使景观水体获得自我净化的能力。景观水体中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建立, 关键在于三个环节: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增加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引入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种群。

3. 景观水体生态处理应用现状

如今应用生态学处理水体的方法有好多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即曝气法, 生物曝气法及生物净水法。

(1) 曝气法。该技术主要采用潜水型曝气机和提水式曝气机, 对景观水体进行充氧,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潜水型曝气机一般采用下倾角或水平式安装方法, 在使用的过程中无噪音污染, 对周围环境无不良影响, 也不改变水体的景观效果。与传统的固定式污水处理方法相比, 在相同的处理水量条件下, 其一次性投资只有固定污水处理设施的1/5;而且不受空间条件的限制, 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浓度、降低水体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指标, 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操作便利、适应性广等优点。很多的地方在使用该方法进行水处理。

(2) 生物曝气法。该技术是在景观水体处理技术是在曝气法技术基础上发展的水处理工艺。在曝气增氧的同时向水体中投加微生物菌种, 是一种增氧强化生物技术, 可对水体进行快速修复。要强调的是生物药剂的投加是非连续的。仅在水体趋于恶化时进行, 本系统具有即开即用的特点, 没有设备闲置, 不需专人管理。

(3) 生物净水法。系统中增加了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等净水生物。该方法是最接近生态法的, 当然这种方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应用在池塘、花园水塘等有养殖性的水体, 而不太适用于雕塑喷泉等没有动植物放养的水体。

(二) 景观水体生态处理的概念及主要修复技术

景观水生态处理的概念及应用原理简单地说, 生态水处理就是在水域中人为地建立起一个综合全面的生态系统, 整个生态系统能适应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 处在自然的生态平衡状态, 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1. 生物操纵控藻技术

生物操纵是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摄取原理和生物相生相克关系, 通过改变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来达到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其实现途径有两种:放养滤食性鱼类吞藻, 或放养肉食性鱼类以减少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数量, 从而壮大浮游动物种群。闫玉华等通过控制凶猛鱼类及放养捕食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鲢、鳙) 来直接控制蓝藻水华的生物操纵方法, 取得良好的效果。Kajak等在波兰Warniak湖中放养鲢 (密度为30~90 g/m3) , 导致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和蓝藻份额大大减少。

在实际应用中, 生物操纵的操作难度较大, 条件不易控制, 生物之间的反馈机制和病毒的影响很容易使水体又回到原来的以藻类为优势种的浊水状态。

2. 水生植物净化技术

水生植物是营造水体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 而且还能有效地净化和维持景观水体的水质, 因此研究水生植物对水质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意义。因此, 合理利用某些具有造景功能的水生植物, 一方面可提高景观水体的景观效果, 另一方面, 对水体的生态修复也起着重要作用。

高等水生植物与藻类同为初级生产者, 是藻类在营养、光能和生长空间上的竞争者, 其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质对藻细胞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在水体修复中应用较多的是水生维管束植物, 它具有发达的机械组织, 植物个体比较高大, 按生存类型可分为浮叶, 挺水, 沉水和漂浮4种类型: (1) 浮叶植物:根茎生于底泥中, 叶漂浮于水面, 如睡莲、满江红、萍蓬莲、菱等。 (2) 挺水植物:根茎生于底泥中, 植物体上部挺出水面, 如芦苇、荷花、千屈菜、水葱、泽泻、雨久花、香蒲、菖蒲等。 (3) 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于水气界面以下, 根扎于底泥或漂浮于水中, 如金鱼草、伊乐藻、轮叶黑藻等。 (4) 漂浮植物:植物体完全漂浮与水面, 具有特殊的适应漂浮生活的结构组织, 如凤眼莲, 浮萍, 大漂以及稀有的品萍等。

国内外许多学者早就认识到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调控作用, 对其生物净化的机理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Jurgen用芦苇处理生活污水, COD、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均达80%~90%。沈耀良等对金鱼藻、苦草和伊乐藻三类沉水植物净化受污水体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 三种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均有良好的净化效果, 可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N、P类植物营养物。

浮床种植技术的发展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该技术以浮床为载体, 在其上种植高等水生植物, 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化感效应和根际微生物的分解、矿化作用, 削减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和有机物, 抑制藻类生长, 净化水质。李先宁等研究开发了一种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膜构建的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通过中试研究, 考察了该浮床对富营养化湖泊水体在动态条件下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 水体交换时间为7d时, TN、TP、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为53.8%、86.0%和35.4%。

3. 多自然型河流构建技术

德国、瑞士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展开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 这些构建多自然型河流思路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恢复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针对城市河流采用时可提高其景观功能价值及自净能力。多自然型河流构建技术包括生物和物理两部分。

(1) 多自然型河流的生物部分。自然型河流构建技术中应用的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河水吸收水中的氮、磷。有些水生植物如凤眼莲、满江红等能较高浓度富集重金属离子, 芦苇则能抑制藻类生长。此外, 水生植物还能通过减缓水流流速促进颗粒物的沉降, 利用人工种植的植物强化河流自净能力。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冬季水生植物枯萎后自净能力如何保持以及水生植物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目前已有经济利用植物净化水体的报道。

(2) 多自然型河流的物理结构。多自然型河流的物理结构包括多自然型河道物理结构和生态护岸 (河堤) 物理结构。多自然型河道物理结构建设的思路是还河流以空间, 构造复杂多变的河床、河滩结构;富于变化的河流物理环境有利于形成复杂的河流动植物群落, 保持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杨荟提出河床要有弯曲变化的自然流路, 要有浅滩、深潭, 且要多孔质化, 以便水流形成不同的流速带。

目前, 生态护岸常采用蛇笼护岸、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几种结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采用有较强结构强度的材料包覆部分或者全部裸露的河堤或者河岸, 这些材料通常做成网状或者格栅状, 其间填充有可供植物生长的介质, 介质上种植植物, 利用材料和植物根系的共同作用固化河堤或者河岸的泥土。生态护岸在达到一定强度河岸防护的基础上, 有利于实现河水与河岸的物质交换, 有助于实现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削减河流面源污染输入量。

4. 其他生态技术

(1) 人工湿地是对天然湿地净化功能的强化, 利用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净化, 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去除。严立等采用由砾石、沸石和粉煤灰填料组成的三级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 对TP、TN、COD、浊度和蓝绿藻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5.1%~65.3%、28.7%~62.9%、36.0%~79.8%、78%和63%左右。闻岳等利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修复受污染景观水体, 试验结果表明, 湿地系统对有机物、NH4+-N、TN和TP均有较好的去除作用, 去除率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温度、填料和植物种类对处理效果也有很大影响。人工湿地占地面积较大, 且填料层易堵塞、板结, 限制了其在城市景观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2) 生态型混凝土技术。生态型混凝土是指能与动、植物等生物和谐共存的混凝土。根据用途, 这类混凝土可分为植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海洋生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淡水生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以及净化水质用混凝土等。

植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又称为植被混凝土或绿化混凝土, 利用多孔混凝土空隙部位的透气、透水等性能, 渗透植物所需营养, 生长植物根系这一特点来种植小草、低的灌木等植物, 用于河川护堤的绿化, 美化环境。日本研制的绿化混凝土有连续的空隙, 在多孔混凝土块材的空隙部分, 使用特殊的工艺技术填充无机培养土、肥料和种子等混合生长基料, 施工后种子即在混凝土的空隙中发芽和生长, 生长情况良好。在使用绿化混凝土的河道护岸上栽种的植物, 经过3年的实践, 其生长情况非常良好。在积雪融化和集中暴雨水流速度较快时绿化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冲刷性。生态型混凝土克服了传统混凝土护坡植被无法生长的缺点, 连续孔隙适于植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附着, 具有良好的生态净化功能。

(3) “水体系统生态修复技术”。针对住宅景观水存在的问题, 北京当代东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上海水产大学合作, 采用其专利技术“水体系统生态修复技术”对万万树Moma样板水体景观生态进行修复。该技术基本原理是:先驯化北京本地的浮游动物控制水体蓝绿藻水华, 使水体透明度增加, 之后逐步导入北京本地的沉水植被, 保持水体持续变清;再优化水体沉水植被的种群结构组成, 建立强大的沉水植被自净效应, 通过光合作用把大量的溶解氧带入水体底泥, 使底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 促进底栖动物包括水生昆虫、蠕虫、螺类、贝类、虾类的生存, 进而使水体生态系统恢复多样化, 恢复自然生态的抗藻效应, 使水体保持稳定清澈状态;最后有序地放入北京本地更高一级的鱼、虾类等水生动物, 平衡沉水植被的生产力, 同时优化水体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形成良性循环的水生生态自净系统, 全面恢水体应有的水生生态系统。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自净的万万树Moma水体景观生态。

(三) 讨论与建议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 对于景观水处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必将有更深入的认识, 景观水处理也必将成为继生活用水处理、工业水处理后的又一水处理新领域, 其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巨大。由于目前仅对景观水处理的几种生态技术分别进行了单独研究, 但是景观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复杂多变, 往往不是单一这一技术可以达到理想效果的, 因而在工程实施中需要对实际情况充分掌握, 以便于进行优化、组合, 才能获得满意的处理效果。水生植物作为水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其对于改善水环境、保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每一种植物的耐污能力、净化能力及适应性均有所不同, 因此因地制宜的选择配比水生植物, 对于保持水环境系统平衡十分关键。

对受污染的景观水体进行治理和恢复, 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治理方法是适用、长效性的办法, 许多措施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通过生态治理, 控制水体中COD、BOD、TN、TP等污染物的含量及藻类等的生长。保持水体的清澈、洁净和美观, 使景观水体真正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摘要:针对景观水体的特点及当前水质污染状况, 介绍了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实例阐述了生态修复技术是治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维持水体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富营养化,景观水,生态法,修复

参考文献

[1]沈昆根, 姚俊杰.景观水体生态修复[J].现代园林, 2006, (5) :60-62.

[2]王华胜, 应求是, 王彦.富营养化观赏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中国园林, 2008, 5 (21) :21-27.

[3]闫玉华, 钟成华, 邓春光.非经典生物操纵修复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3459-3460.

[4]KAJAK Z, RYBAK J L.Influence of the planktonivorous fish, Hypoph2thalmichthys molitrix, on the plankton and benihos of eutrophic lake Poi.Arch[J].Arch Hydrobiol, 1975, 22:301-310.

上一篇:英语四级快速阅读练习下一篇:住院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