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景观评价体系

2024-06-14

水体景观评价体系(共5篇)

水体景观评价体系 篇1

1 水体景观的作用

1.1 以环境景观要素呈现

水体景观的形式多为喷泉、水池、人工湖、人工瀑布、人工潭涧等。这些水体景观装点着市容市貌, 有的甚至起到隔离城市交通道路的作用, 也能够使居民开展一些划船、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

1.2 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众所周知, 水能够降低空气中的尘埃量, 增加空气湿度, 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对改善周边环境、净化空气有一定的作用。在水中适当进行鱼类养殖既可减少蚊虫的滋生, 也能够减少青蛙的数量, 使夜间环境变得安静。

1.3 为观赏性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环境, 绿化美化城市

城市园林水体是水生植物的理想生长场所。适度多样的城市水体动植物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的功能也是多样的, 首先成为连接新城区和老城区的纽带。这两部分之间适当安排水体, 可以使空气以及生态物种相互沟通转化, 使城郊的良好生态效能向城区流通。其次, 对城市空间有分隔功能, 可以遏制城市的空间扩张, 为城市带来勃勃生机。

1.4 体现防灾和蓄水排水功能

城市生活离不开水, 建筑、绿化等对水的需求也很大, 城市园林水体为消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水源, 同时也是防涝抗旱的天然管网。城市的排污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否则会对城市水体造成损害。

1.5 城市历史风貌的体现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保留有许多古代的护城河、水池等, 将这些遗留下来的水体作为城市的空间隔离带, 既保留了城市的人文景观, 又起到了人性化的隔离设计效果。

1.6 城市园林水体景观对历史的承载作用

(1) 横向传递作用。分析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可以发现, 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其水体景观的建设投入越大, 节水技术相应也越高超, 并且这些会作用于其它国家的城市园林水体设计。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中就有着发达的城市水系。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同样也是一个沙漠城市, 在总体面积340km2中, 露天水域面积就达到0.16km2, 其水循环利用技术也位于世界前列。 (2) 纵向传达作用。水体景观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巨大, 在古代这一部分的城市建设往往耗去相当的国力。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 其欧式水景中的规则对称、黄金分割运用娴熟。巴洛克时期雕塑水景装饰更加华丽, 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这些也对中国的圆明园, 法国的凡尔赛宫产生了影响, 使得水景艺术的应用有了大的提升, 呈现柔美旖旎的风格。

2 水体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水体景观的静态评价

(1) 水体景观的美学评价。美学评价也就是主观量化评价, 既是主观评价, 其评价就具有伸缩性, 人们更希望用一些量化指标来评价美, 例如, 从色彩、形态、比例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水体景观的评价应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美是评价主体的主观反映, 所以, 应该尽量扩大评价主体的数量, 以达到评价的真实反映。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向大众传输选择样本供大众选择。计算机通过数据的统计和计算, 实现美学评价的量化。大众的审美尽管受潮流的影响, 但是设计师的设计本就是为大众服务, 所以, 大众的审美是可信的。 (2) 水体景观的物理评价。水体景观的物理评价就是参数量化评价, 其项目包括:景观水体的水质、来源、环境容量、水深等, 这些对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有一定影响, 例如蓄水、泄洪等。物理评价具有客观性, 由此可以看出, 优美的水体景观在生态调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3) 水体景观的强制力评价。强制力评价不具有弹性, 只有“可行、不可行”2个标准。由于城市水体景观的开放性, 使得其具有潜在的无法预知的危险, 因此, 需要在保有其美学性的前提下, 进行一定的障碍和约束。

2.2 动态评价指标

静态和动态的评价相结合才是完整的园林水体景观评价体系。动态评价是多样和连续的。水体景观的适应范围越大, 结构越稳定, 生态效益也就越高。园林的水体景观既有自然元素, 也反映一定的人文元素和文明程度, 反映流域水体的整体特征, 水体景观各元素和单元之间的融合、延续、变化, 会对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形成动态的评价指标。

3 小结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 水体园林景观设计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不但要满足人们对水的亲近心理, 还要克服材料的单一性, 体现休闲娱乐和参与性。对水体景观营造进行前期的评价可以减少浪费, 改进设计缺陷, 对园林作品的生成和水体园林学科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旭, 陶联侦.城市园林水体景观功能及其评价体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10 (9)

[2]周俊岭, 张涛.浅析我国城市园林景观水体的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8)

对园林水体景观设计的思考 篇2

[关键词] 园林 水体景观 特点 要点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39

园林水体景观主要是一种仿照大自然天然山水景观的形式,溪流、瀑布、人工湖、喷泉、水幕以及池塘等景观常被运用。园林水体景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利用水体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控制噪音,而且还能够借助水体流动性的特点,减轻园林周围其它建筑物的凝滞感,动静结合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立体感。

一、园林水体的景观特点

(一)有动有静

地形不同,造成的水的形态也不一样,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的水受地形影响,水的状态表现为静水和动水两类,静水宁静安详,能形象地倒映出四周环境的景色,给人以轻松、温和的享受;动水活泼灵动,或缓流,或奔腾,或坠落,或喷涌,波光晶莹,剔透清亮,令人感受到欢快、兴奋、激动的氛围。水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可以展现出静处则静,动处则动的“情感特征”。水平如镜的水面,给人以平静、安逸清澈的环境和情感,飞流直下的瀑布与翻滚的漂水又具有强烈的动势。

(二)有声有色

运动的水,无论是流动、跌落还是撞击,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效果.使原本静默的景色发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律动水声和天真活跃的生命力,这就是水的音响。瀑布的轰鸣,溪水的潺潺,泉水的叮咚,这些模拟自然的声响给人以不同的听觉感受,构成园林空间特色。

(三)扩大空间景观

水边的山体、桥石、建筑等均可在水中形成倒影,另有一层天地。很多私家园林为克服小而挤给视觉带来的阻塞,常采用较大的水面居中,建筑周边布局,用水面扩大视觉感。水是一种平淡无奇的物质,它与周围景物结合便会表现出或幽静宁远,或热情昂扬,或天真质朴,或灵动飞扬的意境。

二、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要点

(一)园林水体景观的层次感

园林水体景观设计布局上主体要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利用水这一动态元素与周围的静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使得园林的环境空间在构成上显得灵活多变,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使人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让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身处园中,感受真实自然的山水,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天人合一。

(二)园林水体景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林水体景观设计在布局上追求回归自然的基本原则,切忌形似的模仿,需要设计者将园林建筑美与自然水体美相互配合。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要遵循追求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不规则、不对称的建筑格局,在错落有致的景观布局当中,自然的山水是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水体景观则是观赏和营造气氛的点缀物,植物配合山水自由的进行布置,道路回环曲折使人置身其中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从而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的交融境界。

(三)园林水体景观的视听感受

现代园林水体景观设计延续着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并在动静结合上融入了现代化的手法。例如使用灯光喷泉的设计方式,通过对喷泉的造型设计和灯光处理来体现园林景观、周围环境以及人文三者之间的联系。在对喷泉的造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综合利用不同的水型,让各具特色的喷泉以组合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用不断变换的造型给观景者带来更加奇幻、美妙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高亚红,王志佳.浅谈扣何利用自然风景地貌营造园林美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2]何建伟.浅谈斟林的水景设计与应用【J】.科技信息,2007(08)

作者简介

成都景观体系演变对水体的影响 篇3

成都这个城市与水是分不开的,从城市的形成到城市的繁荣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城市历史,可以发现成都的水文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1.1 建城历史与治水历史

成都最初的城市用地就形成在岷江、沱江两江围和而成的区域之内,从汉晋时期的“二江珥市”到唐代以后的“二江抱城”,两千多年来,城市傍水而建,进而因势利导,疏浚开凿。

古时每至洪水季节,平原的低处常常变成泽国。城市能够诞生在这片洪涝频仍的土地上,根本原因在于先民的治水活动。治水活动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伟大信念。这也是成都水文化高于别地之处。

1.2 码头商业文化与生活水文化

李白“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杜甫“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都反映了古代成都水路航运的发达与当时成都工商业的繁荣。另外,成都大大小小的桥和井就是人们的生活中水文化的最好体现。

文化虽然是精神层面的概念,但物质载体在其形成延续的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是水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要保持成都的水文化特色必须保护水体,尊重人的亲水性。

2 成都市景观体系演替

依据景观生态学,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在本研究中,将自然生态定义为基质,城市用地和水体分别定义为定义为两种斑块。研究清代、50年代、80年代、近年四个阶段的城市景观体系,可以总结出成都景观体系的三个主要趋势。

2.1 城市用地斑块扩张

在改革开放过度建设的这几年中,城市快速向外扩张,周边的耕地、林地等被大量蚕食,各类工业、城市垃圾对该区域造成极大污染。而城市中心区由于绿地的匮乏与生态廊道的欠缺,难以与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沟通,致使城市污染不断积聚,生态日益恶化。

2.2 自然生态基质减少

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存在的有力基质,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尤其对水的自我净化起着积极作用。这里主要分耕地和林地两种。根据成都市历年耕地面积及人均占有量统计,平均每一农业人口占有的耕地面积由建国时的2.1亩降低到不到1.0亩,已经低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人。在研究区内,林地覆盖率很低,分布不均,整体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其类型主要包括自然林地、果林及田间林盘等。自然林地覆盖面积有限,且面积不断减少,现在主要分布于东部龙泉山脉及丘陵地带,而该地区垦殖率颇高,自然林地破碎化十分严重,虽有一定改善局部地区环境的作用,但对整个生态平衡的贡献已十分有限,自身系统十分脆弱。

2.3 水体萎缩

研究区内的水体以河流为主,另外包括湖泊、池塘等。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成都市的河流生态体系受到了很大损害。许多河流被严重污染,更有一些河流在城镇内被填埋或覆盖,这对河流及其生态体系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另外,水库水坝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河水流量,致使河流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降低,依赖于此的生态系统愈发脆弱。

成都自然湖泊面积不大,数量亦有限,由于历史上围湖造田、城市扩张等原因,导致湖泊进一步缩减。研究区内的池塘主要是与耕地相互结合,用以种植饲养鱼虾及水生植物,可以与周边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微妙的生态平衡。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农田减少,与之毗邻的水塘也相继消失。

3 景观格局变迁对城市中水体的影响

3.1 城镇建设将部分明沟变为暗渠

成都原本是一个水系纵横的城市,在城市的发展中出于对交通地块完整性等的需要,许多水系都被建设用地埋在地下。导致原本许多滨水自然景观丧失。

3.2 城市用地的发展导致水污染严重

城市建设中的许多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水系中,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比如说成都主城区内的府南河、沙河,虽然得到了一定治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河流能见度依然有限,已经不能打到游憩滨水空间水质的要求,成为一大憾事。

3.3 自然基质减退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自然生态基质,尤其是林地,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声、防风固沙等作用,其对于区域的生态平衡极其重要。他们的破坏对整个水系生态的自净能力都有影响。

3.4 亲水空间被其他建设用地侵占

城市滨水空间是稀少空间,但以往由于缺乏统筹考虑,这类空间资源没有物尽其用,成为人们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水系统必须要进行改善。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对水系的治理,单独解决水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城市的景观体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自然生态、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和水系三者相互影响,应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统筹整治,才能使水体重新焕发生机。才能传承成都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凸显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冯文兰.成都市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规划,2004.

水体景观评价体系 篇4

关键词:景观水体生物操控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25-01

The application of bio-manipulation technology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cenic waters

Abstract:Scenic waters in cities were often excluded from outside water sources;lack of water circul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pollution substances resulted in ecological imbalance and the loss of landscape value.In this study,we applied the technology of water circulation to celebrate water mixing and enhance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and their capacities of absorbing pollutants in waters.It could be a new integrative approach of restoration in scenic waters.

Key words:scenicwater,bio-manipulation,phytoplankton,Cladocera,filter-feeding fish,ecological restoration

城市景观水体与外围水网的隔绝,面源污染的不断汇集使水体受到污染,结果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结构退化并失去景观价值。本试验是在静态水体中使用Solarbee太阳能循环增氧装置(美国Pump System Inc公司)连续对水体进行增氧以提高自净能力,并在水质许可和生物群落转化的“节点”适当投放鱼类,达到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的双重目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置

试验在张家港市万红苑小区的人工河塘内进行,时间为2009年3月至2009年9月。安装一台太阳能循环增氧装置,每天运转20小时。在4月10日枝角类大量繁殖时期向试验水体中投放鳙鱼(10g/m2)和鲫鱼(30g/m2),并于6月16日轮虫大量繁殖期间投放观赏鱼(75g/m2)。

1.2 水体中总氮、总磷的检测方法

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89);

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

1.3 浮游生物的检测方法

分别用13号和25号浮游生物网采集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鲁戈氏液固定,使用浮游动物计数框和浮游植物计数框对采集水样进行取样计数,取样5次,取其平均值。

2 试验结果

2.1 浮游藻类的变化趋势

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多达27种,试验之初万红苑小区池塘的蓝藻组成以小颤藻和微囊藻等蓝藻为主,至试验后期则以小色球藻为主,色球藻个体非常小(5μm左右),其巨大的个体数量不足以代表其有巨大的生物量。另外,小色球藻为单细胞分布的,与微囊藻的群体状态不同,很少浮到水面上,并且其个体较小可以被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等)取食而进入食物链。

2.2 万红苑小区池塘水体中主要浮游动物类群的变化趋势

本试验水体中的主要浮游动物类群以枝角类(以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为主,其密度在试验开始时出现快速上升,与水体循环增氧曝气后溶解氧增加、枝角类得以快速繁殖有关,高密度的枝角类抑制了藻类的生长。

当富营养化物质(污染物)被藻类吸收,并被转化到枝角类体内后,鱼类的捕食作用进一步将这部分物质转化富集到鱼类组织中,而不是由于枝角类因耗尽藻类而死亡后把污染物重新释放到水体中。

2.3 试验水体中的总氮与总磷的变化趋势

总磷的趋势与总氮的变化趋势相仿,但是在试验后期的起伏高于总氮,主要是动物排放的氨氮、尿素(酸)等可以被浮游植物直接吸收,而所排放的颗粒有机磷必须被分解为无机磷后才能被吸收,因此水体中的磷存在着排放与吸收的时间差;同时水体生物群落的不同浮游动物种群的变化并非一致,引起氮、磷的含量在一定小范围的浮动。藻类对氮、磷吸收作用是氮磷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该过程已經被多方面的试验所证明,藻类吸收氮磷的特性因此经常被应用进行污染水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3结论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连续循环增氧通过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并破坏静态水体的分层现象,有效提高了水体浮游藻类的多样性,促进藻类对污染物的吸收;加快氮、磷及其它污染物质通过“藻类—浮游动物”生物链向更高营养等级的转化。

由此可见,循环增氧技术与生物操控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水体的水质状况,并通过人工补充缺失生物延长食物链,形成可持续的转化和富集污染物质的人工生物链条,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是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军,徐亚同,陈洽群等.城市半封闭河道水体生态恢复试验[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9):28-20.

[2]孙从军,张明旭.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1,(4)12-20.

[3]张丽彬,王金鑫,王启山等.浮游动物在生物操纵法除藻中的作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7,16(6):1648-1653.

[4]王吉桥,赵睿,高峰.不同食物和光照时间对黑龙睛金鱼体色和生长的影响[J].中国观赏鱼,2002(2):24-26.

[5]章宗涉,黄祥飞.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33-371.

水体景观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景观水体;生态净化;去氮除磷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3-49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8-05

城市景观水体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具有承载水体循环、改善区域小气候、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和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实用生态价值较高,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中明文规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及地下井水。然而,过去许多的公共绿地、公园等场地所设置的景观用水水源大多数来自市政自来水,由于没有考虑其运行成本,加上没有配备相应的水处理循环及净化系统,许多城市景观水体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变黑发臭,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景观功能尽失,严重影响周围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

如何有效利用城市水资源,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通过海珠区儿童公园景观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工程的建设,介绍人工节水型生态净化系统设计的一些理念和基本设计程序,并通过该工程实例研究生态净化系统的一些净化能力特性。

1景观水体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海珠区儿童公园一期工程人工湖水处理项目涉及的治理水域面积约780m2,平均水深大于0.6m。景区水体岸线示意图见图1。

为更充分地利用好周边地理环境,设计出一个节水生态水体净化处理方案,重点调查了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

1.1水源条件的影响

该景观水的水源主要为自然集雨水或附近的河涌水。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整治河涌的力度,但由于河涌受污染的时间长且污染物成份复杂,大多河涌水质指标还达不到景观水质的要求。另外,广州地处珠江流域下游,上游大量富营养物质积聚在此,造成河道水源中所含的氮(N)、磷(P)、碳(C)和钾(K)等元素较高。

1.2面污染源的影响

景观水体地势较低,雨水的冲刷和浇灌水的渗透,将周边植被中的N、P、K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树叶、枯草等汇集到景区水体中,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1.3社区周边环境活动的影响

相对于周边整体开放的大环境(大量污水及中水汇入),景观水体环境容量显得较为弱小,水体自净能力差。水中自然生物群落极少,生物多样性差,不能建立完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健全的生态链系统以消除周边环境活动持续带来的污染源。

1.4景观湖面及岸线特点

景区水域面狭长、水体流动性较差,出现死角的区域较多,各种污染物较易沉积在该处,成为湖中的一个内部污染源。

1.5蓝绿藻入侵

水体富营养化时,蓝绿藻繁殖速度极快,并消耗掉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影响各种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造成水生动物缺氧死亡。

2景观水体生态净化系统设计

2.1水质生态净化系统方案优化

为更好地了解景观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利用水动力学一水质模型定性、定量预测分析水体的水动力学特征、全年水质变化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展开水质维护及水生生态系统构建工程设计,水动力学一水质耦合分析流程见图2。

根据水动力学一水质模型模拟的水体流态情况、水质时间及空间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儿童公园景观湖水维护及水生生态系统构建工程,采用了“水下地形改造(清淤)+护坡堤岸改造+生态建设”的优化方案。

2.2项目生态修复技术路线

图3是儿童公园景观湖水水质生态工程技术路线。

表1是湖泊生态净化系统构建方案具体措施及规模。

2.3入湖污染源整改措施

为有效控制湖区面污染、构建水边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在湖岸缓冲带构建透水路面、浅草沟、雨水花园等,减少入湖的面源污染及外界因素对湖区的影响,恢复湖岸水生生态系统。

2.4生态净化系统中物种的选取

水生植物的筛选原则为:对N、P及有机物去除率高、适于污染水体环境生长且种源来源方便。不同植物种类,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和水体净化效果存在差异,且随生长期而变化,因此要对水质进行充分分析,在不同水域合理选择及搭配,充分发挥水生植物之间的协同性,达到生态净化的目的。本项目环湖净化带植物群落配置见表2。

水生动物配置应充分考虑其活动的空间结构和采食对象,从而科学合理地设计其放养模式(重点考察种类、数量、雌雄比、个体大小、食性、生活习性、放养季节等),提高其生物净化效果。项目中动物种类主要选择鲢鱼、鲤鱼、鳜鱼、罗非鱼、虾、螺蛳及贝类等来延长食物链,完善生态系统,实现水体中营养向可食性动物蛋白转化。

3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技术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为便于分析评价该方法对污染物去除的效果,分别在湖区4个不同部位取样化验,对总氮、总磷、氨氮及CODcr等指标进行了考察。

3.1对COD的去除效果

系统对COD指标的去除情况如图4所示。由此可知,景观水体经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净化后,CODcr由原水的101mg/L降至8.92mg/L,去除率为91.2%,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

3.2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分析

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知,系统对TN、TP及NHd-N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TN由原水的5.69mg/L降至0.276mg/L,去除率为95.1%;TP由原水的0.322mg/L降至0.038mg/L,去除率为88.2%;NH4-N由原水的2.28mg/L降至0.071mg/L,去除率为96.9%。

4结果讨论

景观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对富营养化的水中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ODcr去除率达到91.12%;TN、TP及NH4-N去除率分别达到95.1%、88.2%和96.9%。

由微生物治理、水生植物净化和生态系统重建等水质改善与水体修复技术构建起来的景观水体生态自净系统,是一种符合节能低碳的社会建设理念、能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和城市面貌的水质净化技术。

景观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对于污染负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过其承受能力时不仅会降低水处理效果,还会造成基质的堵塞。在实际应用中,有必要对污染负荷较高的污水进行预处理以减轻生态系统的处理负荷,延长系统使用寿命。

此外,温度的降低也会影响生态净化系统的水质净化效率,因此该系统在冬季的处理能力有所降低。

上一篇:保护劳动者下一篇:交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