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

2024-09-18

养殖水体(精选12篇)

养殖水体 篇1

2012年中堡镇渔业科技示范户沈冬喜利用原来的3个白对虾苗种池进行小龙虾养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1 放养前准备

4月10号三个池各带水50 cm用生石灰化水泼洒,用量为150 kg/667 m2, 10 d后排掉池水。

2 水花生栽培

以行距2 m、株距1 m条带栽植。将水花生散放在池塘底部泥面上,用脚踩压,使水花生的茎贴于泥面,目的是使水花生发芽后垂直生长。15 d后水花生长出嫩芽,在水花生发芽前不加水,保持池底泥面潮湿即可,水花生芽生长到2~3 cm后,加水5cm,每隔3~5 d增加10 cm,水位达到25~30 cm时停止加水,准备放养小龙虾苗种。

3 苗种放养

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4 饵料投喂

苗种入池2~3 d内不投喂,2~3 d后投喂邦基膨化饲料(蛋白含量36%),每天投喂一次,时间为16:00—17:00。投喂量根据小龙虾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各池投饵总量为267 kg,其中1#池124 kg, 2#池99 kg, 3#池44 kg。

5 水质调控及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每10~15 d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池水总量的1/4~1/3,每10 d底改一次,每15 d用碘制剂消毒一次。整个养殖过程没有发现病害。

6 养殖结果

养殖结果及效益见表2、表3。

7 养殖体会

试验结果表明,小龙虾养殖周期短、不受小水体限制,单季养殖产量每667 m2稳定在100~200 kg是可以达到的。

小龙虾苗种放养尽量同步进行,同池口最好在2~3 d内能完成,同时要求规格整齐、密度适中(5 000~6 000只/667 m2),以避免自相残杀,提高成活率。全程投喂膨化饲料,饵料系数1.0左右,投入产出比较高。

苗种质量是小龙虾养殖成败的关健,本次试验中,3#池是收购的外地苗,1#、2#池都为小规模自繁苗种,后者成活率高,产量相对比较稳定。如何提高标准化、规模化育苗技术是今后小龙虾养殖发展的必经之路。

养殖水体 篇2

2、使用硫酸铜或灭藻制剂,进行局部用药可以起到一定的除藻效果,但频繁使用化学制剂等容易破坏养殖水体中生态系统种群结构。所以还是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制剂,推荐使用蓝藻净等生物制剂控制蓝藻群体,再用复合芽孢杆菌配合光合细菌调节水质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3、使用高等水生植物控制氮、磷含量。通过高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抑制蓝藻的大量繁殖。做法就是在养殖水体中种植一定量的水葫芦、水花生、茭白、菱角等水生高等植物,其中水葫芦是公认的去除氮、磷效果最佳的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很好的去除氮、磷功效,同时可以改善水体水质。

池塘养殖水体管护及病害防治措施 篇3

1 池塘养殖水体管护措施

1.1 池塘修整

养殖池塘首先保证进排水方便,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四周池埂牢固坚实,底部不漏,对老旧池塘做好淤泥清理。清淤最好在冬季进行,干塘清淤后经过暴晒、冰冻一段时间,有利于消除残存的病原体和鱼类敌害。修整池塘是改善池塘水环境的保障措施之一。

1.2 池塘消毒

在池塘中,除养殖鱼类外还生存着其它生物。它们有的本身就是鱼病的病原体,有的是病原体的承载体,有的是鱼类的敌害,因此必须在养殖初期注水前进行清除和药物消毒。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干塘清塘和带水清塘,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干塘清塘是在修整鱼池后,池底保留5~10 cm深的水,在池底四周挖几个小坑,数量以能泼洒全池为好。将生石灰放入小坑中吸水化解,在其冷却前向四周泼洒,遍及池塘各处并用长柄耙将池塘淤泥与生石灰浆调和以此增强除害作用。生石灰用量一般为1 200 kg/hm2。带水清塘时,先将生石灰水化,稀释后全池泼洒,带水清塘的生石灰用量为水深l m的养殖水体中用2 250 kg/hm2。生石灰清塘不仅能杀死池中病原体及其他水生生物,还能改善池底的通气条件。漂白粉清塘,操作方便,省时省力。漂白粉遇水放出氯气,具有杀死野杂鱼和其他敌害的作用,杀菌效力很强,但没有生石灰的改良水质和使水变肥的作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一般1 m深水体使用漂白粉202.5 kg/hm2。经过生石灰清塘的池塘7 d后可放鱼,使用漂白粉的5 d后可放鱼。

1.3 池塘水质调控措施

影响池塘水质的主要因素有溶解氧、水色、透明度、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等。调控好的水质是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也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1.3.1 溶解氧 池塘溶氧量一般要求在5~8 mg/L之间。水体溶解氧低的原因,一是池塘中有机质过多,如施用未经发酵处理的有机肥、残饵、养殖对象排泄物等;二是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三是养殖密度超负荷,水体承载量过大;四是增氧机开机时间不足或使用方法不当;五是池水清瘦缺肥,浮游植物偏少。对于溶解氧不足的情况应从提高溶氧量和降低耗氧量針对解决,主要措施有:适时降低池塘负载量;尽量施用无机肥、生物渔肥或经发酵过的有机肥,方法为少量多次;杀灭部分浮游动物;定时加注新水;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突发溶氧量降低时使用如过氧化钙、过硼酸钠等增氧制剂全池泼洒。

1.3.2 水色 水色是浮游生物种群数量的具体表现,好的水色主要呈现茶褐色、油绿色、绿褐色、红褐色。如果水色变混浊,透明度低就应该泼洒生石灰进行降解,保持水体的肥活嫩爽。当池塘水透明度增大、水体大量生长丝状藻类,主要原因是水质偏瘦引起的;水色发暗或暗绿色大多是因为鱼类不能很好利用裸藻类引起的。不好的水主要颜色呈现为酱油色水、灰褐色水、暗绿色水、白浊水、土皮色水。改善水色的措施最好使用微生物制剂针对性地进行水质调控,正常的养殖水体透明度应在25 cm上下。

1.3.3 pH值 pH值通常日正常变化值范围小,为1~2,水体pH值过高过低或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影响鱼体的生长。pH值过低的处理措施一是排掉老水,注入新水,反复1~2次;二是泼洒生石灰,调节水体酸碱度;三是如果pH值过低或下降过快可以应急使用小苏打稀释后进行少量多次均匀泼洒;四是充分增加水体溶氧度,控制有害物质生成。pH值过高或上升过快会增加水体毒性。pH值高的水体容易形成蓝绿藻水华,也会导致营养物质和能量循环减弱。pH值过高处理措施一是用滑石粉调节,通常以1.5~2.5 g/m3全池泼洒;二是用7.5~15 kg/hm2明矾全池泼洒;三是多施有机肥,以肥调碱;四是pH值过高或上升太快,可以应急使用醋酸适量泼洒,以中和pH值。

1.3.4 氨氮含量 正常养殖水体氨氮含量一般在0.2 mg/L以下,养殖水体氨氮过高通常是因为投饵量过大、鱼体排泄物累积、养殖密度高以及过度施肥造成的。防止养殖过程氨氮偏高的措施一是养殖初期严格进行池塘底部清塘、清淤处理,减少池塘氮存量;二是依据水体承载量制定合理放养密度;三是养殖初期控制好有机肥的使用量;四是选择优质饵料,科学投喂。

1.3.5 亚硝酸盐的含量 正常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一般不超过0.1 mg/L,超过就会造成鱼类长期处在应急慢性中毒中,严重时会有爆发性死亡。但是在养殖中后期池塘亚硝酸盐偏高是普遍的现象,与养殖中后期投饵量增加有关。亚硝酸盐偏高的防治措施一是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二是使用亚硝酸盐降解剂;三是应急使用增氧制剂全池泼洒;四是及时排换底层水,清理池塘中的污物;五是使用微生物制剂加快亚硝酸盐的分解转化。

1.4 池塘日常管理措施

定时巡塘,观察池鱼动态。一般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盛夏季节,天气突变时,须在半夜增加一次巡塘。适时加注新水,平时随着鱼体成长,结合调节水质,要适时增加池塘水量。

保持水面和水质清洁。要及时捞除池中污物和残渣、剩饵。清除池边杂草,捞出池中的死鱼。

做好池塘养鱼记录,记录的内容要准确,包括日期、天气状况、水色变化、气温和水温、投饵情况、摄食情况等,以便积累经验和出现问题时,及时查找出原因。

2 病害防治

全面预防,防先于治,防重于治,积极治疗,防治结合是鱼病防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预防中查清可能的传染病来源,阻断传染和侵袭的途径,同时要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治疗中正确做出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剂量是鱼病治疗的关键。

2.1 准确诊断鱼病

准确诊断鱼病,对症下药是有效治疗鱼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一些体表症状相似的鱼病(如:寄生虫引起的烂鳃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烂鳃,病毒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等)要仔细查清病因,对症用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2.2 准确计算药物使用剂量

如果是外用药,首先要准确测量水体,计算出外用药量。计算公式常采用:外用药量(g)=养殖面积(m2)×平均水深(m)×用药剂量(g)/m3。另外,对于全池泼洒的外用药,应考虑水质肥瘦和水温等因素的影响,水质较肥,有机质较多,水温较低,用量要多些。如果是内服用药,要准确计算饲料拌药量。在鱼摄食旺盛时,可按鱼池中吃食鱼的总重量计算药量。当鱼病严重导致鱼食欲下降,应根据投饵率计算出用药量之后,再适当加大药量,将药拌入饲料中,保证吃食的病鱼能吃到足够的药量。用药剂量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使用剂量。

2.3 用药时间和方法

用药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9:00-10:00或下午16:00-17:00,原则是先喂食后泼药,阴雨天不用,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从上风处向下风处泼洒,对一些难溶、有残渣的药物提前滤掉残渣,以免残渣被鱼误食而中毒。

2.4 合理确定用药疗程,定期更换药品

对于病毒性、细菌性疾病一般用药5 d左右为一个疗程,寄生虫引起的鱼病,一般用药1~3 d为一个疗程。使用疗程的多少要根据病情而定,疗程短,治疗不彻底就有重复感染的可能。治疗过程中,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鱼病,要不定期地更换药物的品种,进行交替使用。

2.5 分清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和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用药前,要清楚所养鱼类对使用药物的敏感性,比如淡水白鲳、鳜鱼对敌百虫敏感,乌鳢对硫酸亚铁和阿维菌素敏感,无鳞鱼用药更要谨慎,不能盲目加大使用剂量。多种鱼病并发时,要分清主次,寄生虫病与细菌性病同时发生时,要先杀虫、再杀菌,用药前一定要查清用药配伍禁忌。

养殖水体蓝藻水华治理探析 篇4

蓝藻水华前期,养殖水体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的油膜状物质;水华时,养殖水体表面出现一层蓝绿色的湖靛。大多数鱼类不能消化利用蓝藻,大量的蓝藻繁殖后消耗了水体中的溶氧,造成养殖好氧生物缺氧现象;当蓝藻死亡后,会散发出难闻的腥臭味,同时会分解出藻毒素,如铜绿微囊蓝藻毒素,毒害鱼类;分解后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刺激了一部分鱼类致病菌的生长,导致鱼类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因此,如何治理蓝藻水华成为健康养殖的关键,笔者对养殖水体蓝藻水华治理进行探析,旨在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有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水华的成因

在缺乏科学而系统的养殖管理下,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其中水体氮磷比失调,养殖水体中绿藻和蓝藻取代了甲藻和硅藻成为优势藻相,蓝藻类含量逐渐增加,在水面形成蓝绿色湖靛,即为水华。

2 养殖水体蓝藻水华治理方法

养殖水体蓝藻水华治理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3种(表1)。

2.1 物理方法

当蓝藻水华时可人工用稻草绳将蓝藻赶到一边后用舀子打捞起来,或待起风时在下风口收集蓝藻,同时加注新水,但费时且不能根治;超声波和高压放电也有明显效果,缺点是不易普遍和大规模实施[4];丁彩霞等[5]通过抽水机和滤袋制作了一套循环抽水的装置来过滤掉蓝藻,效果比较显著。该方法适用于小面积且水源较好的养殖水体。

2.2 化学方法

生产实践中,蓝藻水华时常先用消毒剂杀灭蓝藻,首先可使用150kg/(hm2·m)的漂白粉于晴天上午全池泼洒,同时也可使用抗生素杀灭蓝藻,臧晓南等[6]通过药敏试验得出红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3种抗生素对蓝藻敏感,致死浓度为0.1、0.5和5.0μg/cm3,由于抗生素会造成药物残留,因此成鱼养殖中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休药期与出塘时间;杀灭藻类后可用13.5 kg/(hm2·m)的磷肥,调节氮磷比,促进硅藻等有益藻成为优势藻相,从而抑制蓝藻的繁殖;最后再使用EM菌进行水培。有资料记载,三氯异氰尿酸也可杀灭蓝藻,其效果是否明显还需进一步研究。化学方法适用于养殖面积适中且水源不佳的养殖水体。

2.3 生物方法

蓝藻不能被大多数鱼类消化利用,通过研究证实,目前罗非鱼、鲢鳙鱼及蚌、螺等水生动物可以利用或抑制蓝藻。刘健康等[7]在武汉东湖用鲢鳙鱼进行围隔试验,证明了滤食浮游生物的鲢鳙鱼可直接抑制微囊藻的繁殖,金春华等[8]通过在宁波月湖中放养鲢鳙鱼和三角帆蚌,抑制了水华现象的出现,尹春华等[9]研究发现,高密度投放罗非鱼能显著减少水体中的蓝藻。该方法适用于水库及湖泊等大宗养殖水体。

3 结语

养殖水体蓝藻水华时,可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3类方法进行治理,效果明显,生产实践中人工打捞蓝藻、消毒剂杀灭蓝藻及增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均有应用,其中化学方法由于杀灭蓝藻较彻底且成效快,因此应用较多,但是其用药量大间接地增加了养殖成本及风险,探索一种新型绿色、性价比高的蓝藻杀灭剂迫在眉睫。科学养鱼管理是防止蓝藻水华发生和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丁福贵,任丽春,任建东,等.灵武市规模化养殖场水污染物特征初探[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82-83,87.

[2]蔡鸣,李平,高立洪,等.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探索[J].农业灾害研究,2012,2(2):33-34,38.

[3]马建军,田林锋.水体COD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4):73-76,120.

[4]袁湖业.淡水养殖中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方法[J].水产工程,2012(7):250-251.

[5]丁彩霞,苏志烽,徐留芳,等.一种快速清除池塘蓝藻水华的方法[J].水产养殖,2009(9):64.

[6]臧晓南,张学成,王高歌,等.节旋藻和螺旋藻对7种抗生素敏感性的比较研究[J].海洋学报,2004,26(3):82-92.

[7]刘建康,谢平.用鲢鳙直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围隔试验和湖泊实践[J].生态科学,2003,22(3):193-198.

[8]金春华,陆开宏,王扬才.改性明矾浆和滤食性动物控制月湖的蓝藻水华[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2):147-151.

养殖水体 篇5

1水产养殖现状分析

据调查研究表明,开始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就已经达到上万吨以上,虽然水产品的养殖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但也产生了大量的水体污染,给部分江河湖海等水资源环境造成压力和困扰,为国内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同时逐渐形成中国水产生产中难以突破的瓶颈。由于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会对人们的生活及国家带来影响,因此,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重要性,这也使得水体净化技术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

2水体净化技术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

2.1物理方法

在养殖业中,最常见的物理方法是在水底微孔管道中应用增氧技术和耕水机、在水池中应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以及改进养殖水体的设计。其中,在水底微孔管道中应用增氧技术和耕水机是水体净化技术中最重要的物理方法,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在水底引入管道增氧技术和耕水机能够有效消除水体中的氧跃层,以充分的供给氧气,并改善水池环境,其优点不仅耗能低且具有产量高以安全性能好等特点。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应用则是净化技术中最关键的物理方法,在国外,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可观的,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对水体中的水质进行净化、消毒和杀菌,对进一步完善水体环境非常实用。而改进养殖水体的设计则是水体净化技术中最根本的物理方法,专家可以通过改进养殖水体的设计过程,采用不同的实验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水流的形势进行水体构造,其目的是提高水体空间的利用率,使水体环境进一步优化。

2.2生物方法

养殖水体 篇6

摘要:大安市嫩江湾玉龙湖水库,位于大安市嫩江湾国家级湿地公园内,为嫩江湾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的综合性湖泊区。玉龙湖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7米,养殖库容540万立方米,蓄水库容660万立方米。既有大水体不易注排水、不易用药的特点,又有似池塘小水体水体易老化的情况。

关键词:小水体;名优水产品;生态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64.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43

在试验中,通过注排水、泼洒光合细菌、科学合理设计投放鱼品种和投放数量等措施,在不用药、不施肥、不投喂的情况下,2016年进行生态养殖,鱼产量达到亩产252公斤的效果。

1水库初始情况

水体透明度为33厘米、库存鱼95公斤/亩,水体环境不好,经常泼洒灭藻药,增氧药等。

鱼类品种有鲢、鳙、鲤、鲫、草鱼、黄颡鱼、麦穗鱼及野杂鱼等。

2生态养殖

生态养鱼就是要有良好的水环境做保障,并科学利用水体空间、利用水体自然资源提供鱼饵料,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2.1注、排水

6月20日和8月1日各注、排水1次。

使得水体的透明度增大,改变了水体有机质多的状况,同时加快了养殖环境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转化率,增加和改变了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物量,稳定了养殖环境。

水库经过两次大换水,耗费电费近10万,但是鱼产量得到了提高、鱼品质得到了改善、价格高于其池塘鱼3倍以上,捕大留小,轮捕轮放,年可增收100万元左右。

2.2泼洒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PSB)是可以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有以下优点:改善养鱼水体,如氨氮下降58%、氧增加55%。对水体中可引起鱼、虾、蟹、贝类细菌性疾病的爱德华氏菌、霉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预防水霉病、赤鳍病、肠炎病、烂鳃病等疾病、调节水中浮游生物量,该菌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65%等,可作为鱼、虾、贝类幼体的优良饵料。

目前,水产养殖界在池塘养殖方面已使用了该菌,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在中、小型水体中的使用情况尚未进行研究。特别是在高密度、半精养情况下,鱼亩产量有的已从过去的13公斤增加到现在的248公斤以上,大量的鱼类粪便及肥料等残余物使水质趋于恶化,而中、小型水体用药相对比小水体困难并且成本较高,完全不能像小面积池塘用注排水的方法来调节水质,所以采用光合细菌改善水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针对有些浮游植物少或浮游植物多的水体,鱼类放养受到其限制,鲢、鳙鱼生长差,产量过低,通过光合细菌的使用,可以使水中浮游植物含量得到相应调节,达到鱼类正常生长,使鱼产量大幅度提高。对于被污染的闲置水体,可重新进行鱼类放养。此课题为健康养鱼的一个方式,亦为生态渔业所必需,省去用药预防及治疗疾病。用生物制剂提供环保、无污染养殖水环境,提供绿色食品。

3 科学投放名优品种和数量

经过水体渔类区系组成调查,根据水体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情况,底栖动物情况,鱼类食性、栖息水层、野杂鱼情况,及鲫鱼等在水中繁殖等综合因素,进行了投放量品种、规格及数量的设计。例如:长丰鲢吃浮游植物、鳙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如剑水蚤)等浮游动物。鲤、鲫、丁鱼岁杂食性,草鱼吃草,黄颡鱼、鳜鱼、翘嘴红鲌等。青鱼吃螺蛳,黄尾鲴刮吃青苔等,同时其他鱼的粪便肥水,培育浮游生物,生态系统得到有效循环。

现在鱼类有长丰鲢、鳙、鲤、鲫、草鱼、黄颡鱼、团头鲂、鳜鱼、翘嘴红鲌、乌鳢、鲢、鳙、丁鱼岁、乌鳢、青鱼、黄尾鲴等。苗种投放量为86.3公斤/亩,9月29日进行捕捞统计,水体中鱼约252公斤/亩。

吉林省共有水库面积237万亩,水库1297座,其中大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71座,小型水库1216座,对于大中型水库,基本以粗养增殖为主,而小型水库1216座,也以粗养增殖为主的居多,只有少数小水库进行半精养,但品种单一,产量又不高,水体利用率低,导致小型水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不高。开展小水库生态养殖方式,既不用施肥,又不用向水体投放饵料,同时又减少用药,避免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并且大幅度的降低养殖成本,是一种绿色生态养殖方式,对于渔业增收节支,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杨富亿.松嫩平原盐碱性湿地渔业开发途径[J],资源科学,1998,(02).

[2]边境.吉林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J].吉林水利,2009,(11).

[3]赵建华.渔业生产与渔业生态环境[J].中国渔业经济,2004,(01).

不同天气对河蟹养殖水体的影响 篇7

水是河蟹生活的主要环境,水质状况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因此水质调控是河蟹养殖中的关键所在[1,2,3]。通过对苏南地区河蟹养殖池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水体监测,探求不同天气对水体的影响,以期为水质精准调控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在江苏省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随机选择面积1.0 hm2的2口河蟹养殖池塘为实验监测对象。河蟹养殖池塘以水深40 cm为浅水区,水深100 cm为深水区。参考天气预报,选择连续3 d为晴朗天气的中间1 d为晴天组;降雨量为中到大雨的天气为阴雨天组;梅雨季中期的1 d为梅雨天组;8月份连续气温35℃超过3 d的中间1 d为高温天组。在晴天、阴雨天、梅雨天和高温天气,每隔2 h分别对实验塘口的浅水区、深水区进行水温(T)、溶氧(DO)、酸碱度(p H)、氧化还原电位(ORP)监测[4],连续进行24 h。监测数据通过Quanta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获得。实验监测数据取平均值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水温的变化

浅水区,晴天水温24 h波动范围为17.50~22.89℃,水温最高时间14:00,最低6:00,温差相差30.80%。阴雨天水温为22.20~26.30℃,水温最高时间18:00,最低8:00,温差相差18.47%。梅雨天波动范围为23.72~25.66℃,最高时间16:00,最低4:00,温差相差8.18%。高温天水温波动范围为30.15~32.06℃,水温最高时间20:00,水温最低时间6:00,温差相差6.33%。

深水区,晴天水温24 h波动范围为17.23~18.40℃,水温最高时间22:00,最低18:00,温差相差6.80%。阴雨天水温为22.10~24.10℃,水温最高时间22:00,最低10:00,温差相差9.05%。梅雨天波动范围为23.55~24.60℃,最高时间18:00,最低8:00,温差相差5.61%。高温天水温波动范围为30.13~31.30℃,水温最高时间22:00,水温最低时间6:00,温差相差3.88%(图1)。

2.2 溶氧量的变化

浅水区,晴天的氧量24 h波动范围为10.26~15.75 mg/L,最高溶氧量出现在16:00,最低溶氧量现在6:00,绝对值相差5.49 mg/L,溶解氧含量4.0mg/L以下时段比例为0。阴雨天溶氧水平24 h波动范围为4.22~13.50 mg/L,最高溶氧量出现在16:00,最低出现在6:00,绝对值相差9.28 mg/L,溶解氧含量4.0 mg/L以下时段比例为0。梅雨天溶氧水平24 h波动介于1.94~14.56 mg/L,最高溶氧量出现在16:00,最低出现在4:00,绝对值相差12.62mg/L,溶氧量4.0 mg/L以下时段比例为33.33%。高温天溶氧水平24 h波动介于0.55~10.29 mg/L,最高溶氧量出现在14:00,最低出现在4:00,绝对值相差9.74 mg/L,溶氧量4.0 mg/L以下时段比例为41.67%。

深水区,晴天溶氧量24 h波动范围为4.57~11.04 mg/L,最高溶氧量出现在16:00,最低溶氧出现在0:00,绝对值相差6.47 mg/L,溶氧量4.0 mg/L以下时段比例为0。阴雨天溶氧水平24 h波动介于3.39~12.15 mg/L,最高溶氧量出现在16:00,最低出现在2:00,绝对值相差8.76 mg/L,溶氧量4.0 mg/L以下时段比例为16.67%。梅雨天溶氧水平24 h波动介于3.35~8.64 mg/L,最高溶氧量出现在16:00,最低出现在6:00,绝对值相差5.29 mg/L,溶氧量4.0 mg/L以下时段比例为25%。高温天溶氧水平24 h波动介于3.22~5.63 mg/L,最高溶氧量出现在18:00,最低出现在6:00,绝对值相差2.41 mg/L,溶氧量4.0 mg/L以下时段比例为41.67%(图2)。

2.3 酸碱度的变化

浅水区,晴天酸碱度24 h波动范围为8.86~9.39,酸碱度最高值9.39,出现在16:00,最低8.86出现在6:00。阴雨天酸碱度24 h波动范围为7.45~8.90,酸碱度最高值8.90出现在16:00,最低7.45出现在2:00。梅雨天酸碱度24 h波动范围为7.82~8.63,最高8.63出现在16:00,最低7.82出现在4:00。高温天酸碱度24 h波动范围为7.45~8.65,酸碱度最高值8.65出现在18:00,最低酸碱度7.45出现在6:00。

深水区,晴天酸碱度24 h波动范围为8.4~8.94,酸碱度最高值8.94出现在8:00,最低8.40出现在12:00。阴雨天酸碱度24 h波动范围为7.05~7.91,酸碱度最高值7.91出现在18:00,最低7.05出现在2:00。梅雨天酸碱度24 h波动范围为7.29~8.72,最高8.72出现在14:00,最低7.29出现在22:00。高温天酸碱度24 h波动范围为7.31~8.24,酸碱度最高值8.24出现在18:00,最低酸碱度7.31出现在8:00(图3)。

2.4 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

浅水区在晴天氧化还原电位24 h波动范围为55~168 mv,最高值出现在10:00,最低在6:00,绝对值相差113 mv。阴雨天氧化还原电位24 h波动范围为115~297 mv,最高值出现在12:00,最低出现在4:00,绝对值相差182 mv。梅雨天氧化还原电位24 h最高值68 mv出现在16:00,最低-19 mv出现在2:00,绝对值相差49 mv。高温天氧化还原电位24 h波动范围为54~163 mv,最高值出现在18:00,最低出现在24:00,绝对值相差109 mv。

深水区在晴天氧化还原电位24 h波动范围为-11~174 mv,氧化还原电位最高值出现在10:00,最低出现在6:00,绝对值相差163 mv。阴雨天氧化还原电位24 h波动范围为73~286 mv,最高氧化还原电位出现在16:00,最低出现在4:00,绝对值相差213 mv。梅雨天氧化还原电位24 h波动范围为11.8~85.8 mv,最高氧化还原电位出现在8:00,最低出现在14:00,绝对值相差74 mv。高温天氧化还原电位24 h波动范围为71~201 mv,最高氧化还原电位出现在16:00,最低出现在22:00,绝对值相差130 mv(图4)。

3 讨论

3.1 水温

河蟹养殖池浅水区的水温变化幅度较之深水区明显,除了水深的原因外,深水区多种植水草以供河蟹栖息、摄食之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温的快速传递和交换,避免了河蟹因水温骤变而引起的应激反应。虽然河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但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水温30℃以上时,为躲避高温的水域中生活,其穴居的比例大大提高,从而影响到河蟹的正常生长发育[5]。因此,建议在高温季节采用加深水位、调整水草种植结构和品种等降温措施以防止“穴居蟹”的出现。

3.2 溶氧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水中溶氧的主要来源,白天水生植物利用太阳光吸收水中的CO2进行光合作用,然后释放出氧气,水中溶氧浓度逐渐升高。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加强,水体中的溶氧在16:00时达到峰值,光照强度的减弱,光合作用产出的氧气也随之减少,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开始趋向下降。在夜晚,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主要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体中的溶氧,水体中的溶氧水平持续下降直至第二日新一轮的循环开始。

阴雨天、梅雨天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够,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较晴朗天气减弱,因此水体中的溶氧水平也较晴朗天气低。高温季节,由于水草的死亡、腐败,水体中光合作用较其它时期减弱,而且水草的腐败以及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加剧对水体中溶氧的消耗,因此高温季节水体中溶氧水平较低。

河蟹对水体的溶氧要求需保持5.0 mg/L以上,溶氧过低会导致河蟹不摄食、不蜕壳,当水中溶氧低于4.0 mg/L时,河蟹就会不适,开始打洞穴居,久之变为“穴居蟹”。苏南地区河蟹养殖池在阴雨天、梅雨天、高温季节的溶氧水平自24:00之后基本都低于4.0 mg/L。因此,24:00开增氧机或向蟹池投放增氧剂是十分及时、必要的,尤以深水区为重。

3.3 酸碱度

酸碱度的变化与溶氧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池塘底层的酸碱度除了受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外,还受水生生物呼吸作用以及底质的生物化学作用,故深水层的酸碱度水平较低,变化幅度较平缓。

河蟹适宜的水体酸碱度为7.5~8.5,阴雨天的平均酸碱度为7.34,为避免河蟹产生应激反应,建议在阴雨天使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体的酸碱度。

3.4 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电位是反映水体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可解释为水质的“活力”,水体的氧化能力或还原能力。当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高时,表示水体氧化能力强,即处理生物代谢的还原性有机物能力强,系统可更快更有效地处理污染物。氧化还原电位受水温、酸碱度以及化学可逆性等因素的影响。苏南地区河蟹养殖池的水体在高温季节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其他天气状况,深水层的变化较浅水区明显。

河蟹养殖的水质要求“鲜、活、嫩、爽”,其中的“活”即为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针对苏南地区河蟹养殖池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建议梅雨期投放水质改良剂以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

摘要:为探讨不同天气状况下河蟹养殖水体的变化波动情况,达到对养殖水质进行精准调控的目的。通过对苏南地区河蟹养殖水体24h水温(T)、溶氧(DO)、酸碱度(pH)和氧化还原电位(ORP)的监测,分析主要水质指标的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水体浅水区水质变化波动强于深水区;②溶氧量低于4.0mg/L的时段比重为:高温天>梅雨天>阴雨天>晴天;③阴雨天水体的酸碱度较低;④梅雨天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较低。

关键词:天气,河蟹,养殖水体,影响

参考文献

[1]周聪,李启浩,祝东梅.河蟹养殖中的水质调控[J].渔业致富指南,2009,(6):64

[2]陈伟杨,夏大伟.河蟹养殖前期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方法[J].科学养鱼,2010,(4):23

[3]张厚冰.加强水质调控、创建和谐水产[J].科学养鱼,2008,(4):42-43

[4]隋桂荣.水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板社,1996:159-160

沟域水产养殖水体净化研究 篇8

有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絮凝剂在完成养殖废水净化的同时,还可以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粪便转化为絮体饵料,在絮凝体形成中对氨氮等物质有明显的去除效果[11,12]; 而且可以将养殖用水换水率从24% 降低到10%[13,14]。利用固定化微生物制剂除去网箱养殖废水中的氨氮具有良好效果,并且还有增加水中溶氧和保持p H稳定的作用[15]; 通过构建养殖—湿地生态系统,实现废水净化、达标排放[16]。本研究针对怀柔渤海镇沟域养殖中存在的氮磷流失率大、水环境遭受破坏严重等问题,探索并建立了一套养殖水体生态调控技术模式,将先进的生物技术与水处理技术相结合,以解决沟域水体不合理养殖的问题。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工艺

整个处理系统由养殖用水净化系统和养殖废水净化系统组成( 图1) 。养殖用水净化系统包括生物絮凝沉淀池和纳米功能陶粒 + 生物菌种处理池,养殖废水净化系统包括表面流人工湿地和复合生态多功能净化塘。

1.1.1养殖用水净化系统

( 1) 生物絮凝沉淀池。微生物絮凝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能使反应体系中的胶体和悬浮颗粒物相互聚集,形成絮体沉淀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聚合物。本工程采用的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红平球菌研制出来的,其产生的具有絮凝活性的次生代谢基团,可使水中不易降解的悬浮颗粒物、胶体颗粒物等发生桥连作用。絮凝剂投药点设在最前端的入水口,利用较高的流速使絮凝剂分散,以降低净化工程能耗; 根据模拟现场沉降水池的试验,水流速在1. 5 m/s左右。水流经6 m段流动即可使絮凝剂得到充分分散,考虑到处理效果与运行成本,确定最佳添加比例为0. 5% 。

( 2) 纳米功能陶粒 + 生物菌种处理池。纳米功能陶粒直径5 ~ 6 mm,由多种无机矿物、电能材料、吸附性材料等组成,孔隙率40% 以上。根据现场情况,在进水端分段采用5个不锈钢网箱,将纳米功能陶粒置于其中以保证处理效果。为避免不锈钢网被水中大絮状物堵塞,特在进水端加一套可方便清洗的过滤棉。

本工程选用现场河道活性污泥,从中提取出基本菌种,经培育和驯化,使其成为高效、高浓度的菌液( 浓度为4 × 109个/m L) 。

1.1.2养殖废水净化系统

( 1) 表面流人工湿地。该系统充分利用养殖场现有环境条件,在现有的排水沟区域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选取原则: 净化能力强、良好抗逆性、易管理和综合利用价值高, 兼具良好处理效果和美观特点。选择植物为水葱、菖蒲、香蒲和千屈菜。

( 2) 复合生态多功能净化塘。该净化塘利用养殖场目前设在尾端的沉淀池,正常水位约为1. 3 m,进水为上游的养殖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前端沉淀池的出水,还有部分餐饮垃圾和废水倒入。 通过设置太阳能曝气机、碳素纤维生态草和生态浮床,初步构成人工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转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降解和转化进入塘中污水的有机污染物。

1.2检测项目及仪器

p H( PHS-25型p H测试仪,上海雷磁公司) ; 浊度、溶氧及余氯等( 多用途北大快速化学分析盒,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 COD、TN及TP等( DR890型便携式水质分光光度检测仪,美国哈希公司) 。

2净化效果与讨论

2.1养殖用水系统净化效果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 ,养殖用水需要达到地表 Ⅲ 类水标准[17]。 由图2可知,经养殖用水净化系统处理后,出水中的化学耗氧量( COD) 在2011年6月份和7月份超过了标准; 总氮( TN) 浓度仅在2012年6、8、9月达到了标准; 总磷( TP) 则基本稳定达到标准。

对养殖用水的净化效果( 表1) 表明,絮凝沉淀处理后,水的浑浊度均降了80% ,COD下降了10% ,TN和TP下降约5% 。经载微生物功能陶粒净化处理,水中的TN、TP及COD都有明显减少,去除率分别达到45% 、35% 、35% 左右。絮凝沉淀处理对浊度的降低有很好的效果,而COD、 TN及TP的去除主要是通过载微生物功能陶粒。

2.2养殖废水系统净化效果

经过多级冷水鱼养殖和一级甲鱼养殖后,水质逐渐变差,池水浑浊,并伴有明显的臭味。在完成养殖废水净化系统的水生植物移植几周后,净化效果明显( 表2) ,不仅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枝叶郁郁葱葱,开花的植物花朵艳丽,使环境得到了美化,而且池水明显变清澈,可以清楚地看到池中游动的鱼; 池水不再有臭味。相关水质指标除TN以外均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浊度和色度分别由原来的80NTU和90分别降为10 NTU和25以下,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2.5%、44.32%、 56. 25% 。

注: 表中的 DO 以 O2计,下表同。

2.3讨论

由养殖用水和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可知,本示范工程实现了对养殖用水和养殖废水的净化, 尤其是对有机物、浊度、总磷等,这与陈智[18]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但TN去除效果不理想,成为水质达标的限值因素。研究表明,河流脱氮方式有反硝化作用、厌氧氨氧化作用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19,20],其中反硝化作用是河流氮去除的重要途径[21]。因此,本示范工程TN浓度不达标可能是由于有机物浓度低和DO浓度较高,限制了反硝化作用。

关于硝态氮、有机物、厌氧三者对反硝化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当河流有机污染物增加,微生物也会大量增加,降解有机物,同时消耗水中的氧, 正是因为微生物的作用,所以反硝化过程在夏季高于冬季。夏、秋季DO浓度低,反硝化速率较高,冬季水中DO浓度高,反硝化作 用几乎消 失[22]。这与图2中TN浓度仅在2012年6、8、9月达到了地表Ⅲ类水标准的结果一致。

因此,在示范工程后续的运行过程中,为了实现系统脱氮效果的强化,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 一是强化反硝化反应,通过适当增加有机物浓度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 二是引入其他脱氮途径如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分离自养氨氧化细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并对其分别进行挂膜或吸附培养,然后将固定好的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放在同一个反应器中,控制好环境因子,使其同时能够发挥作用,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23]。

3结论

养殖用水通过生物絮凝沉淀池和纳米功能陶粒 + 生物菌种处理池处理后,除TN外可以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 养殖废水通过表面流人工湿地和复合生态多功能净化塘处理后,除TN外可以稳定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 通过种植植物,水体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恢复。针对TN浓度不达标的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机物浓度和引入在DO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实现脱氮的微生物等途径来解决。□

摘要:针对北京怀柔渤海镇沟域水产养殖中饵料利用率低、氮磷流失严重造成的水体中氮磷含量高、流域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研究并建立一套集“源头净化—过程消减—尾水深度处理”的养殖水体综合养护示范工程。该工程通过生物絮凝沉淀池+纳米功能陶粒生物菌种处理池以及表面流人工湿地+复合生态多功能净化塘,分别对养殖用水和养殖废水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养殖用水除总氮(TN)以外均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养殖废水则除TN外可稳定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通过种植植物等使水体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处理后TN不达标可能是由于有机物浓度低和DO浓度较高等限制了反硝化作用。

养殖水体 篇9

1 水体缺氧对养殖环境和养殖动物的影响

水体缺氧对养殖环境和养殖动物的影响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而在认识上亦有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一是来源于人类环境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 二是来源于人们对提高水产品质量的呼唤, 三是来源于农民增产增收的需求。水体缺氧使水域自净能力下降, 水体中的有机物得不到快速有效的分解, 有毒有害物质增多, 饲料利用不充分后使水底残饵粪便累积, 营养盐类的富集加剧了水质的恶化。水体缺氧使多数养殖动物生活史中各个阶段均面临着缺氧的胁迫, 特别是高温季节的夜间可以说所有养殖动物均生活在低度缺氧的水环境中而处于“亚健康”状态, 其代谢速率减慢, 摄食、消化与吸收、活动、生长以及抗病力等方面都不如正常状态。在这种环境中生产出的水产品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健康的水产品。如何来解决环境缺氧, 把养殖动物从“郁闷”的水环境中解救出来, 生产出健康的水产品, 除了进行池塘环境清整、消毒, 采用合理放养、科学搭配等生态养殖技术外, 最直接的办法是向水体增氧。目前增氧的方式有很多, 但如何做到合理而有效地使水体溶解氧能一天24 h (特别在高温季节) 保持符合养殖动物所需的量, 则在增氧方法和操作方式上有待必要的改进。

2 常见增氧方法的利弊及对养殖水体环境和养殖对象的影响

2.1 适时注 (换) 新水增氧

这是一个原始而简易的方法, 其依据是注入的新水能给池塘带进较多的氧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元素, 冲淡水中耗氧的有机质以及一些有毒有害的代谢物, 补充新的浮游生物种类形成新的平衡, 使之池水上下混和、消除氧债、水色嫩爽、水质清新。养殖动物摄食旺盛、活动自如、生长加快。但这一方法的前提其一是:注入的“新水”必须是未受污染, 达到地表径流水Ⅲ类以上标准, 且水体溶解氧丰富。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例如苏南, 大环境水质遭受污染的状况十分普遍, 水体中不仅严重缺氧, 且有毒有害物质甚于养殖池塘, 注入这类水不仅无益反受其害。其二是:注入水的水温要与池水水温基本一致或注 (换) 水的量不宜超过池水的1/3。根据水体溶解氧的发生 (主要靠水生植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 而浮游植物在水体中的繁生和分布在营养盐类平衡时是随光照的强弱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原理, 其溶氧含量受光照强度和温度、风向风力的变化产生昼夜节律、季节变化和垂直 (热温层效应) 、水平分布的差异及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在春秋季节, 气温相对温和、光照时间相对少时, 应选择在晴天的中午 (11:00到14:00) 吸取上层 (1 m内) 的水进行注换水为宜。而在夏季高温天气宜在晴天的9:00前吸取表层 (50 cm) 的水进行注换水。注 (换) 入这样的水, 浮游生物种类全面、数量多溶氧亦就丰富。水温相宜, 对养殖动物不会产生应激反应。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补充后, 经一个下午的光照, 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 注水搅动引起上下水层对流混合作用的协同下不仅消除“氧债”, 亦使池底层累积的有毒有害物质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得以释放和缓解, 同时还能使表、中层水体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 而底层水亦从“还原状态水 (还原环境) ”转化为“氧化状态水 (氧化环境) ”。而池塘底层水能保持“氧化状态水 (氧化环境) ”状态则对提高养殖动物的摄食能力、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报酬是极为有利的。其次还减少了残饵粪便的累积形成的耗氧, 使池水藻相适宜, 水色向嫩、活、爽转变, 达到既促进养殖动物的生长又减少了养殖投饲形成的污染。其三外源水质确已污染且十分严重无法使用时, 有条件的应考虑采取另用一池蓄水净化后再进行注换水等方法。

2.2 机械增氧

当外源水域水质不良, 无法采用注换水的方法增氧、或养殖容量较大, 池水已达最大水位时就应考虑采用机械增氧。机械增氧是一个传统而先进的增氧方法, 使用增氧机增氧已有数十年历史, 增氧机械在形式、性能、材料、功效等方面亦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大致可分为搅水式和充气式二大类型。其原理是通过搅水或充气扩大空气与水体的接触面而把空气中的氧气输入水体中, 同时推动池水的上下和平面的交流与混合。其优点是不受池塘条件所限制, 特别是对于高密度的养殖池塘碰到恶劣天气时的严重缺氧和平时的预防性增氧十分有效。其缺点是投入成本大、能耗高。现对广泛使用的几种增氧机作简单的比较和分析, 并在使用方法上提出一些建议。

2.2.1 搅水式增氧机

这一类型的增氧机常用的有叶轮式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二种。工作原理是通过增氧机的叶片搅动水体, 使水体发生流动一方面促进水体的上下和平面的对流混合, 另方面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 加快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体。所不同的是叶轮式在搅动水体向四周扩散的同时亦带动水体作垂直的行动, 而水车式则是单向推动水体作平面流动, 其推动水体作垂直流动的力则大大小于叶轮式。这类型增氧机较之充气式增氧机而言, 有体积小、搬运安装方便、使用不受池塘条件限制等优点, 但噪音大、单位增氧效能低等不足。而在生产实践中这二种增氧机在使用上亦有明显区别:一是虾蟹养殖池因有水草而搅动水体有一定难度。二是因水深相对较浅而叶轮式增氧机会把水体搅混、且噪声太大不利于虾蟹生长, 甚至会直接损伤虾蟹。三是为了搬运和安装方便单个水车式增氧机功力相对较小, 在10×667 m2以上的养鱼池和南美白对虾养殖池要安装多个增氧机才能奏效且安装要有一定的角度和方向。四是开机时间掌控不当反而会受其害。因此使用这种类型的增氧机增氧时一定要视天气、水质、养殖动物摄食活动情况来灵活掌握, 业内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晴天中午开、阴天次日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傍晚时分不宜开”等开机原则, 否则可能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 甚至反受其害。

2.2.2 充气式增氧机

由动力电机、空气压缩机、充气总管、微孔管 (也有人称纳米微管) 等整套设备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机作功于空气压缩机, 把空气经充气总管压送到微管, 再从微管的纳米级气孔中压出, 形成微小气泡, 散溶入水体中。根据池塘形状、底形和水深的不同, 合理装配设置微管的排列密度、间隔距离和距池底的高度。其特点:一是空气直接输入池底部, 且形成微小气泡, 增加了空气与水体的接触面而更容易溶入水体。二是微孔管均匀排列在整个池底, 其增氧不留死角。三是从微孔管排出的微小气体能形成气幕, 在空气上升的过程中产生的空气与水体的摩擦作用推动底层水体向上层流转, 把池底低温缺氧状态的水体带向水体上层, 使整个池塘水体 (含氧量) 交流混合, 从而促进了底层“还原状态水” (还原环境) 转化为“氧化状态水” (氧化环境) , 使整个养殖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四是整个动力系统在岸上或水面以上, 其产生的噪声不直接传入水体而对养殖动物的影响较小, 尤其是青虾、河蟹、南美白对虾、鳜鱼、甲鱼等特种水产品养殖池更为有利。但相对搅水式增氧机而言有设备投资大、安装难度大、不利于捕捞等缺点。

2.3 化学增氧

养殖水体 篇10

池塘养殖是贵州省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绥阳县的池塘养殖面积较大, 常有鱼病现象发生。有必要了解绥阳不同类型的养殖池塘水质背景, 以及池塘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和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 为池塘水质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和样品采集

贵州绥阳县的养殖池塘是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贵阳试验站的示范点。根据池塘低质 (土质或沙质) 、水流交换周期、是否构建浮床植物系统等因素, 选择养殖池塘6个, 于2012年夏季和秋季, 采集水面下50 cm处水样各1次, 用于环境因子对比分析。采样池塘分别标记为1—6。其中, 仅池塘6为沙质泥;4和5水流交换周期均较长;1—3、4—5分别为水源相同且相邻的池塘。夏季采样约1周前, 已经在池塘2与5、以及池塘3构建了试验植物为空心菜 (Ipomoea aquatica) 的浮床植物系统, 系统面积分别占池塘面积的10%和20%左右。秋季采样时, 浮床植物已开始衰败。

1.2 环境因子测定

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3]对p H值、溶解氧 (DO) 、化学耗氧量 (COD) 、总氮 (TN) 、氨氮 (NH4+) 、亚硝酸氮 (NO2-) 和硝酸氮 (NO3-) 进行了测定。p H值用酸度计测定;溶解氧 (DO) 采用碘量法;化学耗氧量 (COD) 采用高锰酸钾法;总氮 (TN) 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 (NH4+) 用钠氏试剂光度法;亚硝酸氮 (NO2-) 用N- (1-萘基) -乙二胺光度法;硝酸氮 (NO3-) 用酚二磺酸法。

1.3 实验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计算数据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差异性分析采用单侧检验。对不同季节养殖池塘的环境因子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环境因子分析

2.1.1 p H值

夏季, 池塘6的p H值最高为8.39;池塘1和2其次, 为8.38。秋季, 池塘6的p H值为最高为8.29;池塘1为8.24。夏季到秋季, 池塘1的p H值变化最大, 降低了0.14 (表1) 。

mg/L

2.1.2 DO

夏季, 池塘6的DO最高为2.84 mg/L;池塘4的DO最低为0.88 mg/L。秋季, 池塘2的DO最高为2.56 mg/L;池塘4的DO仍是最低为1.28mg/L;池塘6的DO为1.60 mg/L。夏季到秋季, 池塘3和5的DO, 分别由2.48 mg/L和2.28 mg/L, 变化为2.24 mg/L和2.16 mg/L, 都呈略降趋势。池塘6的DO随季节变化最大 (表1) 。

2.1.3 COD

夏季, 池塘4的COD最高, 为29.00mg/L;池塘5与6的COD次之, 都为28.78 mg/L;池塘1-3的COD均为26.00 mg/L左右。秋季, 池塘4的COD仍为最高, 为26.42 mg/L;池塘5和6的COD分别为23.42 mg/L和24.32 mg/L。池塘5的COD随季节变化最大, 池塘6次之 (表1) 。

2.1.4 TN和NH4+

夏季, 池塘4的TN最高, 为18.60 mg/L;池塘5的TN次之, 为18.40 mg/L。秋季, 池塘4的TN仍为最高, 池塘5的TN仍为次高, 分别为18.40 mg/L和18.00 mg/L。各个池塘的TN随季节变化均不大 (表1) 。

与TN类似, 夏秋两个季节, 都是池塘4的NH4+最高, 分别为1.84 mg/L和1.78 mg/L;池塘5的NH4+次之, 分别为1.80 mg/L和1.72 mg/L。各个池塘的NH4+随季节变化均不大。

2.1.5 NO2-和NO3-

夏秋两个季节, 都是池塘4的NO2-最高, 分别为0.020 mg/L和0.018 mg/L;池塘1、5的NO2-次之, 都分别为0.018 mg/L和0.016 mg/L。夏季到秋季, 池塘3的NO2-变化最大, 降低了0.005mg/L (表1) 。

夏秋两个季节, 池塘6的NO3-最高, 分别为0.014 mg/L和0.012 mg/L;池塘1的NO3-次之, 分别为0.012 mg/L和0.011 mg/L。夏季到秋季, 池塘3的NO3-变化最大, 降低了0.004 mg/L。

2.2 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2, 3) , 夏、秋两季, p H与TN、NH4+总是极显著负相关 (P<0.01) , TN与NH4+总是极显著正相关 (P<0.01) 。夏季, COD与TN、NH4+显著正相关 (P<0.05) ;秋季, NO2-与COD、TN、NH4+显著正相关 (P<0.05) 。说明随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注:“*”表示显著相关 (P<0.05) ;“**”表示极显著相关, P< (0.01) 。

注:“*”表示显著相关 (P<0.05) ;“**”表示极显著相关 (P<0.01) 。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采样时间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 对不同季节养殖池塘的环境因子进行配对t检验, 分析两组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发现夏、秋季的COD (t=6.707) 、NO3-值 (t=5.534) 差异极显著 (P<0.01) , p H值 (t=3.717, P<0.05) 差异显著。其他理化因子没有类似关系。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水源相同的池塘之间p H差异较小, 提示水源是影响池塘p H的重要因素。池塘4、5的COD与氮素水平最高, 提示池塘水质受水源与水流交换速度的影响较大, 这两个池塘可能有机物和氮素污染较重。而水源相同的池塘中, 又以存在浮床植物系统的池塘DO较高, 可能与浮床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 高等水生植物Lobelia dortmanna, Littorella uniflora[4], Glyceria maxima[5]等可通过独特的通气组织将超过它们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从叶面运输到根, 多余的氧气被释放到根周围水环境。

秋季池塘水中的COD、NO2-与NO3-的和相对夏季均降低, 且秋季时, 池塘3的COD、NO2-与NO3-的和取得最小值, 池塘2与5的次之, 提示可能与浮床植物系统的构建及其所占池塘面积有关。吴伟等[6]发现构建占池塘面积20%的浮床植物系统一定时间后, NO3-的去除率超过65.0%。池塘6的DO随季节变化大, 可能与沙质底泥特性有关。

p H、TN、NH4+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示, 可通过控制某一环境因子达到调控绥阳县养殖池塘水质的目标。构建一定面积的浮床植物系统, 可促进池塘中有机质和氮素的去除和DO的增加, 从而优化池塘水质。

摘要:为了解贵州绥阳养殖池塘水体环境因子的背景、季节变化规律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池塘, 在夏、秋季分别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显示, 从夏季到秋季pH值的最大变化值为0.14。夏季DO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2.84 mg/L和0.88 mg/L;秋季DO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2.56 mg/L和1.28 mg/L, 沙质泥池塘的DO季节变化最大。夏、秋季, 池塘COD最大值分别为29.00 mg/L和26.42 mg/L。夏季池塘TN和NH4+最大值分别为18.60 mg/L和1.84 mg/L;秋季池塘TN和NH4+最大值分别为18.40 mg/L和1.78 mg/L。NO2-与NO3-的最大变化值分别为0.005 mg/L和0.004 mg/L。结果显示有池塘存在有机质和氮素污染。水体的pH与TN、NH4+极显著负相关, TN与NH4+极显著正相关。COD、NO3-随季节发生极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控制某一环境因子的手段来调控水质, 构建浮床植物系统是优化水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池塘水体,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时间变化

参考文献

[1]ANTONIO T, CARLOS M, MANUEL P M.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intensive aquaculture in marine waters[J].Water Research, 2000, 34 (1) :334-342

[2]Conley D J, Paerl H W, Howarth R W, et al.Controlling eutrophica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J].Science, 2009, 23 (5917) :1014-1015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4]Sand-Jensen K, Prahl C, Stokholm H.Oxygen release from roots of submerged aquatic macrophytes[J].OIKOS, 1982, 38:349-354

[5]Bodelier P L E, Libochant J A, Blom Cwpm, et al.Dynamics of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root-oxygenated sediments and adaptation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to low-oxygen or anoxic habitat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6, 62 (11) :4100-4107

养殖水体 篇11

关键词:地衣芽孢杆菌;降解;盐度;pH值

中图分类号: X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206-02

在高密度、集约化的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养殖管理,养殖户一味追求高产量往往会过度投饵,导致养殖水体中积存了大量残余饵料,加上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使得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浓度增加,水质环境恶化,从而诱发各类水产疾病。微生态制剂的调控技术已成为解决养殖水体污染病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1-2]。以往研究表明,硝化细菌[3]、光合细菌[4]、芽孢杆菌[5-6]等有益菌在减少病害、净化水质和促进动物生长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但对降解水体残余饵料蛋白质、淀粉的功能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用从自然养殖池塘筛选到的1株地衣芽孢杆菌DSY002-2011,对其饵料蛋白质、淀粉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获得其降解规律,为养殖水体的饲料残饵去除探求一种更为有效的办法,也为今后在水产养殖中科学使用地衣芽孢杆菌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DSY002-2011由笔者所在实验室分离、鉴定并保存。

1.1.2 饲料 市售鳖配合饲料,由优质白鱼粉、淀粉、酵母粉、维生素、矿物质等组成。

1.1.3 药品与试剂 菌株生长及试验所需药品与试剂:营养肉汤培养基、0.85%无菌生理盐水、氯化钠、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等。

淀粉测定所需药品与试剂:碘、碘化钾、硝酸钙[Ca(NO3)2·H2O]、可溶性淀粉。

蛋白质测定所需药品与试剂:硫酸铜(CuSO4·5H2O)、硫酸钾、硫酸、20 g/L硼酸溶液、混合指示液(1份1 g/L甲基红乙醇溶液与5份1 g/L溴甲酚绿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400 g/L氢氧化钠溶液、0.050 0 moL/L硫酸标准溶液。所有试剂均用不含氨的蒸馏水配制。

1.1.4 仪器 生化培养箱、振荡培养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凯氏定氮仪、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取样器、试管、培养皿等。

1.2 方法

1.2.1 1%饲料培养基 鳖饲料1.0 g,纯净水100 mL,混合后溶解均匀。

1.2.2 菌株生长与养殖水体中饲料残饵降解的关系

将保存的地衣芽孢杆菌DSY002-2011在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上培养24h,接种于pH值为7、灭菌后的1%鳖饲料培养基,28 ℃ 振荡培养。接种后在0、24、48、72、96、120 h时取样测定(从24 h时开始测定)、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

1.2.3 初始pH值对地衣芽孢杆菌降解饲料残饵能力的影响

配制1%鳖饲料培养基5份,pH值分别调为5、6、7、8、9,灭菌后接种地衣芽孢杆菌,28 ℃振荡培养,培养至72 h时取样测定蛋白质、淀粉含量。

1.2.4 盐度对地衣芽孢杆菌降解饲料残饵能力的影響

配制pH值为7的1%鳖饲料培养基6份,盐度分别为0、0.5%、10%、1.5%、2.0%,灭菌后接种地衣芽孢杆菌,28 ℃振荡培养,培养至72 h时取样测定蛋白质、淀粉含量。

1.2.5 细菌计数及细菌蛋白氮测定

地衣芽孢杆菌DSY002-2011接种于普通营养肉汤中,28 ℃摇床培养24 h。将细菌培养液于4 ℃、3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用生理盐水反复吹打,重复以上步骤3次。将细菌悬液进行适当稀释,分别用血球计数板法(此方法可测得活菌和死菌的总量)和平板菌落计数法(此方法测得活菌数量即细菌生长量)进行计数,计算两者的比例。

细菌培养液润洗后于10 000 r/min离心10 min,弃液体,平铺在滤纸上,37 ℃鼓风干燥30 min,称质量,计算1 g细菌的数量(活菌和死菌的总量),并通过干燥恒重法(105 ℃)测定细菌水分含量,从而得出1 g细菌干物质的质量,再测定 1 g 细菌干物质中的氮元素,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7]。

1.2.6 饲料蛋白质降解率的计算

地衣芽孢杆菌的生长并不会使培养液中氮总量发生变化,只是将饲料蛋白质转化成了细菌蛋白质,所以转化的饲料蛋白质可以根据地衣芽孢杆菌培养前后含量变化来换算。培养前的初始饲料蛋白质含量由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氮换算为蛋白质的系数是6.25。

饲料蛋白质降解率=细菌生长转化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培养前饲料蛋白质含量×100%。

1.2.7 饲料淀粉降解率的测定

淀粉含量的测定采用碘显色法[8]。饲料淀粉降解率=(培养前淀粉浓度-培养后淀粉浓度)/培养前淀粉浓度×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计数及细菌蛋白氮测定

平板计数法测得地衣芽孢杆菌活菌浓度为9.8×1010 CFU/mL,血球计数板法测得24 h培养的地衣芽孢杆菌数量为3.0×1011 CFU/mL,两者比例为1 ∶3.06。测得1 g地衣芽孢杆菌为5.3×1011个,细菌菌体水分含量为76%。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得1 g地衣芽孢杆菌干物质中含氮量为128%。测得2 mL模拟残饵培养基蛋白质含量为0.010 2 g, 100 mL培养瓶中饲料蛋白含量为0.51 g。

2.2 地衣芽孢杆菌生长与水体中饲料残饵降解的关系

经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1%鳖饲料培养基中的初始饲料蛋白质含量为5.1 mg/mL。在pH值为7的含1%鳖饲料培养基中,接种地衣芽孢杆菌后于28 ℃振荡培养,表1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中,细菌数量迅速增加,并在96 h达到最大值;接种后24 h饲料蛋白质、淀粉降解率分别为588%、629%;蛋白质降解率在96 h时达到最大值74.5%,淀粉降解率在72 h时达到最大值72.1%。由此说明,在培养液中地衣芽孢杆菌的生长与蛋白质、淀粉的降解具有同步的相关性。

2.3 初始pH值对地衣芽孢杆菌降解饲料残饵能力的影响

图1结果表明,pH值为6~7时,地衣芽孢杆菌对蛋白质和淀粉的降解效果比较好,在pH值为7时,蛋白质、淀粉降解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2.5%、72.1%。另外,pH值为 5~9 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饲料蛋白质、淀粉降解率均接近或高于60%,说明菌株降解饲料残饵能力受pH值影响较小。

2.4 盐度对地衣芽孢杆菌降解饲料残饵能力的影响

由图2可见,盐度为0~2.0%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的蛋白质降解率在50.2%~72.5%之间,淀粉降解率在 61.7%~72.1% 之间;盐度为0时,地衣芽孢杆菌的蛋白质、淀粉降解率均最高,随着盐度增加,蛋白质、淀粉降解率均逐渐下降;盐度超过1.0%后,蛋白质降解率下降更快。试验结果表明,在盐度为0~1.0%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对饲料蛋白质、淀粉的降解效果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高密度的养殖水体中,水质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大量残余饵料、养殖动物的粪便以及浮游生物的尸体等[9],这些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淀粉。这种水质污染情况会随着养殖期的发展越来越严重,尤其到养殖后期,成为各种病害频发的诱因。本试验从自然养殖池塘筛选到1株地衣芽孢杆菌DSY002-2011,对其饲料蛋白质、淀粉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水温28 ℃、pH值为7的1%饲料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对饲料蛋白质、淀粉的降解率分别达到588%、62.9%,说明在养殖水体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对水体残余饵料的降解是非常有效的。有研究报道,地衣芽孢杆菌能产生多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胞外产物,如肽类或非肽类的抗菌物、小分子活性物质及多种胞外消化酶[10],因此它可促进养殖水体的营养循环,从而净化水质[11-13]。

在实际应用中,地衣芽孢杆菌的生长、产酶能力及胞外产物的活性均会受到水质环境因子的影响[14],如温度、盐度和pH值等除了影响菌株的生长,也会影响菌株的酶系活性[15],从而影响菌株对饲料蛋白质、淀粉的降解能力。本试验中,较合适的降解条件为偏酸性至中性(pH值6~7) 、 适温(25~30 ℃) 、低盐浓度(0~1.0%),这与谢航等的研究结果[16]一致。朱彦博等研究表明,随着盐度增加,菌株相对蛋白酶的活性趋于减弱[17],这與本研究蛋白降解率随着盐度增加而降低的结果一致。另外,从很多报道看,不同菌株在相同pH值条件下蛋白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14,17-18],最大酶活性出现在pH值7.0~10.5之间不等,这可能是因为涉及了不同地衣芽孢杆菌菌株,说明不同菌株的最适pH值是存在差异的,在今后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不同菌株环境因子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学芬,杨瑞斌,齐振雄. 微生态制剂在水质调控中的应用[J]. 水利渔业,2003,23(3):40-42.

[2]王彦波,邓岳松. 微生态制剂对虾池水质影响的研究[J]. 水利渔业,2003,23(2):16-17.

[3]张 巍,赵 军,郎咸明,等. 硝化细菌在不同温度下对氮素的去除效能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6):83-86.

[4]丁爱中,陈繁忠,雷剑泉,等. 光合细菌调控水产养殖业水质的研究[J].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6):339-341,344.

[5]尹文林,沈锦玉,沈智华,等. 枯草芽孢杆菌B115株对水质改良效果研究[J]. 渔业现代化,2006,06(6):9-11,20.

[6]Lin Y,Kong H N,He Y L,et al.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and isolation of heterotrophic nitrifying bacteria[J]. Japanese Journal of Water Treatment Biology,2004,40(3):105-114.

[7]马广慈,唐任寰,郑斯成. 药物分析方法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9-190.

[8]沈 萍,范秀容,李广武. 微生物学实验[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曹煜成,李卓佳,林小涛,等. 地衣芽孢杆菌De株对凡纳滨对虾粪便的降解效果[J]. 热带海洋学报,2010,29(4):125-131.

[10]曹煜成,李卓佳,冯 娟,等. 地衣芽孢杆菌胞外产物消化活性的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2005,24(6):6-12.

[11]Moriarty D J. The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aquaculture ponds[J]. Aquaculture,1997,151(1):333-349.

[12]Sahu M K,Swarnakumar N S,Sivakumar K,et al. Probiotics in aquaculture:importan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In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08,48(3):299-308.

[13]曹煜成,李卓佳,林黑着,等. 地衣芽孢杆菌De在优质草鱼养殖中的应用研究[J]. 南方水产,2008,4(3):15-19.

[14]曹煜成,李卓佳,吴灶和,等. 地衣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的纯化及特性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2006,30(3):262-268.

[15]张庆华,封永辉,王 娟,等. 地衣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氨氮、残饵降解特性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2011,35(3):498-503.

[16]谢 航,邱宏端,王秀彬,等. 地衣芽孢杆菌降解水产养殖中残余饵料的特性研究[J]. 福建水产,2008,26(3):31-35.

[17]朱彦博,唐叶玲,陈圣丰,等. 盐度、温度和pH对2株海南地衣芽孢杆菌相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2):133-138.

养殖水体 篇12

浙江兰溪市自2011年4月份启动水生高等植物净化池塘水质工程以来, 经过2个多月的水生高等植物种植和参照对比, 目前进行种植的池塘水质明显好于非种植池塘, 水生高等植物净化池塘水体效果显著。在养殖池塘内种植菖蒲、香蒲、美人蕉等高等水生植, 就是利用水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物质、降解氨氮、转化有毒有害物质为无毒无害物质的性质, 在养殖水体内营造一个人工湿地系统, 起到净化水质的功用。在养殖池塘内种植水生植物, 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 而且有些植物艳丽多姿、枝叶清秀、花姿优雅, 还可以起到美化养殖环境的作用, 同时为稳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起到示范作用。

上一篇:开发本土资源下一篇:黄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