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本土资源

2024-09-18

开发本土资源(共12篇)

开发本土资源 篇1

在美术教学中, 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可以最大化地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为此, 我校积极开发本土美术课程资源, 组建了十几个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美术校本兴趣小组, 把地方美术资源渗透到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既改变了美术教师教学过程中“惟教材、惟教参”的现象, 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内容丰富的地方美术。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与本地学生的生活背景贴近, 本土美术作品是创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反映, 真实的往往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 易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和学习兴趣的产生。我们学了很多的世界大师、名画, 学生也许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 没有情感和共鸣。本土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是因为在每一件美术作品中都能够融入作者对生活、对民族以至对永恒的理解与追求, 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虽然现代美术在表现方式、思维方法上与民间美术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情感的真实性是相通的, 缺乏了情感的真实性, 美术作品也就失去了魅力, 本土美术创作所追求的真情实感正是现代美术作品所追求的。在美术教学中, 让学生从本土美术情感的传达中汲取营养, 充分领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进行美术创作, 更能表现出作品的深度和艺术底蕴。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目前我校开设了纸工 (剪纸) 、书法, 篆刻、国画、麦秆画 (本地麦子是最常见的农作物) , 等等。将来自身边的乡土材料引入课堂, 特别容易使学生可亲可信, 产生对家乡无限眷恋的情感。在教学中因地制宜, 挖掘本乡本土的材料为载体, 使美术教学更贴近生活, 学生的兴趣更能持久。

本来看似无任何作用的麦秆经学生整理好带进学校就成了美术创作的资源, 一开始学生对这些经常看到, 却不知有什么作用的麦秆不知所措, 在欣赏了原汁原味的麦秆画艺术作品后, 又让学生参观了民间的麦秆画制作车间, 师生发现本地的麦秆画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 以精湛的制作手法, 巧妙地制作出了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画。看到那一幅幅成型的富有立体感觉的漂亮麦秆画, 学生都惊呆了, 也许都不相信这么漂亮的美术作品竟然是用我们田里的麦秆创作的, 不知道自己能否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来, 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让学生收集本地的风土人情作为麦秆画的创作素材, 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 总想把自已的家乡表现得优美一些, 对麦秆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有更多的期待, 所以学生创作的热情比较高。学生把麦秆中最好的部分用剪刀剪下来, 使一个空心柱的麦秆变成一个平面形。在保持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 进行裁剪小组分工合作, 有时一件作品要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合作创作好几节课。学生边创作边思考,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收集本地的美术资源, 创作出一批有浓厚地方风情的麦秆画作品。

三、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院美术教育都是从基本功练起, 从大师的范画临摹入手, 所谓“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窒息了一批学生的艺术细胞和创作思维, 让很多艺术爱好者“知难而退”。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自主、合作、探究是现在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从开设出了扬州剪纸、装饰画 (麦秆画) 等本土课程资源以来,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运用这些本土的美术资源进行创作时不再是以像或者不像为唯一的审美标准, 教师不再是以讲授的方法呈现给学生, 而是以学生自主发掘、总结提炼的方式归纳。一幅手工作品要经过一个小组的全方位的合作:搜索乡土资源, 内涵构思, 准备素材, 合作制作等。思维的不断碰撞, 操作分工的协调与磨合既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也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幅画往往要历时几个课时, 教师既是指导者, 亦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 亦可以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在开发过程中, 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 师生相互作用、影响, 最终达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有利于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老子曰:“有之以为器, 无之以为用。”地方美术资源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样的。虽然学生创作的看上去并不精美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 也谈不上精致, 但是它们无一不透露着学生的灵感与别出心裁的创造力。这虽看上去对学生目前考大学没有直接的作用, 但在以后对其人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一定会有帮助。看着学生用枯枝做的腊梅, 用麦秆贴的家乡运河美术景……感慨学生的潜力是挖掘不尽的。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而把握民族、民间美术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其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美术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训练, 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借助地方文化资源,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 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健全的人格。

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是我校艺术教育的重点,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我们的本土美术资源将更加丰富, 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更加科学、合理。我们一定会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描绘出更新更美的蓝图。

开发本土资源 篇2

易接受法律。然而,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法治解决乡村问题带来的困惑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外在看来,普法活动已经进入了乡村,但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点和身份的差异、农民利益的流失,造成农民认识法律、学习法律的同时,又不信任法律,甚至遗弃法律。“农民工”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城市挣钱谋生,游荡在农民身份与城市新市民的身份之间,导致这个群体缺失身份认同感和地点的归宿感。社会学的研究清晰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地点承载了身份的认同,承载了文化的意义。引入法律的视野,我们的法律考虑到了地点和身份的差异了吗?正是因为当下法律主要以城市为规制对象,忽略农村地点的特殊性,农民或者认为法律与他们无甚关系而放弃维权,或者即使利用法律维权,或者由于具体的生活场景导致维权成本过高而予以放弃。除此之外,农民权利与国家权利的不对称,如土地征用权的滥用,导致农民利益在流失,农民利益的流失,必然导致对国家的不信任,更不会信任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最终出现的窘境则是法治无法渗入农村,无法建立现代法治国家。

追溯历史,中国推行宗族制,在传统乡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以伦理为核心,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家族社会,为了适应维护家族制度稳定的需要,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礼治的社会。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介入,各种革命或者改革以新的理想冲撞着旧的传统观念,传统思想受到批判、讨伐,宗族制度与现代法制的冲突,以及地缘、业缘等经济发展在动摇着宗族的基础。从形式上看,中国吸收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在立法上加以完善,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法律制度却缺乏西方的法律土壤。现代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的工具,其适用于陌生人的社会,而中国传统的“民间法”是在村民长期合作中自发形成的,其适用对象是熟人间的社会。“民间法”与现代法律蕴含着东西方的传统背景,其碰撞导致现代法律无法在中国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同时传统的“民间法”亦遭到外在的破坏。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治进程看,法律正试图排斥传统的村规民约。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又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建立法治国家是任何一个民主国家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国家发展前进的方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能为文明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和支持,但是科学的法律制度不能脱离本土资源和本土文化,中国的法律体系需要尊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更要尊重中国百姓的法律道德情感。法治与礼治的冲突是当前乡村社会法治建设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农村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3

关键词:本土资源;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我们周围,各种教育资源越来越被我们所利用。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幼儿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一、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纲要》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机场是幼儿感兴趣的地方,为了让幼儿掌握飞机知识、对飞机感兴趣,我们组织幼儿参观机场,请飞行员给我们讲解飞机知识。参观后,教师跟幼儿共同创设了适合幼儿发展的飞机教学环境,有的教师跟幼儿一起在活动室里设计了各种飞机挂件、图片,室内还摆放了一些可以操作的飛机玩具和实物模型;有的教室的墙壁、橱窗等,都作了精心设计,绘制出了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飞机故事图画和情景图画,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夸张、充满稚气,贴近幼儿生活;有的在幼儿园的许多设施、墙面上都贴有飞机图片、活动场地设有各种飞机玩具,给幼儿创设了认识飞机的条件和机会,增添了飞机教学的气氛。

激发幼儿学习飞机知识的兴趣是幼儿园飞机教育首要的、基本的目标,只有激发起幼儿对飞机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幼儿飞机教学的效果,使幼儿学而知乐,破除学习设计飞机的畏惧感与神秘感。在运用飞机特色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

二、在区角活动中提高幼儿探究性学习兴趣

探究是幼儿学习的天性,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幼儿学习的创造性、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发展、生长,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知识。

以研究性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我们把探究性学习活动理解为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活动,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为幼儿创设多种途径,让幼儿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上,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积极地从活动中去探寻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过程。只要是孩子通过自己去调查、交流、讨论、实验、亲身经历的体验都是探究性学习。

在我们幼儿园内,还布置了一些与幼儿学习飞机内容有关的区角,如,军中小乐队、小小飞行员等角色表演游戏区及科学探究区、手工操作区等,让幼儿在这些区角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意识和兴趣。

三、遵循教育原则,运用合理教学方法培养幼儿探究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遵循探究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地方性原则,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结合我园幼儿的实际,我们先在大中小各年级选择一个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参加研究的老师都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通过一年实践后,开始向其他领域扩展,教师也人人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他们之间结成老带小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把有关专家请到幼儿园来指导,把教师与专家结合起来协同攻关。

各课题组老师根据自己制订的研究计划,大胆设计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方案,通过实践尝试,形成了“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科学探究活动《飞机飞得远》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参观飞机、观察飞机碟片、图片等,让幼儿充分地掌握飞机知识再设计各种各样的飞机,最后让孩子探索飞机的奥妙。

活动后,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写好反思记录及对活动方案的改进意见,然后再一次组织活动,证实自己的反思和改进意见是否正确。其实,这也是教师的探究过程。

经过对飞机的探索、操作、总结经验等教学活动开展以来,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提高。孩子们活跃了,对学习更专注了。在区域化活动中,孩子们只觉得在玩,玩得很开心、很投入。经验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都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的学习。

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针对这些活动情况,我们还对幼儿进行了“快乐教学”的实验。通过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快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效应。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幼儿园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彰显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探究学习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身边的人、事、物,就会发现身边有用不完的幼儿感兴趣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潘佳慧,金玛莉.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开发本土资源 篇4

关键词: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

读了临沂大学李同胜教授等撰写的《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8) 一书, 感受很深。书中对乡村教育的剖析深入透彻, 针砭时弊;对乡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索深刻具体, 切中实际;对乡村本土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清晰, 科学全面;对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策略探讨深入具体, 可学可用。我通过读书中的基础篇, 更新了教育观念, 从操作篇里学到了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 从模式篇里我认识到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

本书充分吸收了来自乡村学校一线的课程改革经验, 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与升华, 对相关理论进行面向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校作为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的实践学校, 我作为一个探究实验的实践者, 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正如书中所述:“挖掘利用乡村社区特有的课程资源, 促进乡村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 不是权宜之计, 更不是突发奇想, 而是有坚实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 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根基, 符合教育规律, 特别是乡村儿童成长规律。厘清这些理论基础, 可以提高我们重视本土课程资源的主体自觉性, 明确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思路, 指导我们更好地探索乡村学校特色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利用规律。”[1]从美国教育家杜威 (Dewey) 主张的“教育即生活”, 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育实践, 到20世纪“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 等等, 都是我们做好乡村学校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根基。这些真知灼见, 是经过无数的教育家历经艰苦卓绝的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得的, 在沂蒙山区乃至我校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中再次得到证实, 孩子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的体验中, 收获了幸福, 得到了快乐, 也获得了成长。

其实,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深刻地指出了教育实践中“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活书”呢,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 树木是活书, 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 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 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 便都是活的书。”[2]用今天的话说, 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产生活实践都是活书, 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乡村孩子生活在庄稼、蔬菜、大树和野花、小草等丰富的植被世界里, 行走在山石、小河、树林和广阔的田野之间, 与山羊、水牛、小兔、小狗为伴,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科学世界的起点;他们在祖辈的神话传说中走进梦乡, 在浓郁的风土人情、乡村礼仪和人际交往中长大, 在土地庙、观音寺、家族祠堂中感受神秘与庄严, 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他们跟随父辈田间劳作, 帮助妈妈料理生活, 与同伴一起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生活, 这些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感性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善于挖掘, 就会发现乡村社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它们都能进入学校、进入课程、进入课堂, 成为乡村孩子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我校地处沂蒙山腹地孟良崮下, 乡村孩子尽管不乏自卑、自闭, 但他们从小在玩石子、和泥巴、弄树枝、捡树叶中长大, 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时, 他们的自信就会受到激发, 他们的特长就会得到彰显, 他们的个性也能得以张扬。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 把课堂搬到大山里, 引导孩子们把生活当作课堂, 把兴趣变成特长。我们领着学生们翻山越岭寻找奇石, 挖掘树根, 捡拾落叶;组织他们集体为奇石命名, 创作根艺, 制作树叶画;引导他们利用泥巴制作小泥塑, 进行美术创作, 等等。

孩子们在广阔的乡村田野里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 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美, 欣赏生活中的美, 继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如我们利用石头树叶做教具,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从小进行党史、国史教育,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刘婷婷同学发现了一块像女人小脚的石头, 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老奶奶的小脚, 我们借机让孩子们探究封建社会歧视、残害妇女的历史, 让他们感受到新社会的优越性。尹传奇同学发现了一块酷似中国版图的石头, 如获珍宝, 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中华石, 我们抓住契机, 在各班召开了“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 激发了孩子们爱我中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其“中华石”以及由这块石头引发的动人故事, 和学生的感悟体验文章, 都给学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可以运用到乡村学校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

乡村本土课程资源以乡土文化为核心, 是乡村儿童耳熟能详的现实经验。从教育的实际出发,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 因地制宜地挖掘利用本土教育资源, 可以融入到乡村学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层面, 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通过激活儿童的感性经验和现实基础, 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的本土化实施;通过学习方式的活动化和学习空间的开放化, 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区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等课程, 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的融入和凸显, 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建设。”[1]乡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与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沂蒙山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 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进抽象的数学王国, 创设英语学习的现实情境, 打破科学与生活的层层壁垒, 实现滋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乡村学校的课程实践只有与乡土文化相结合, 才会贴近乡村学生, 亲近乡村学生, 才能与乡村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获得生机与活力。

我们指导孩子们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制作方法, 采集形态万千的动植物标本, 按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 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 拼凑出精美的图案, 制作出数以千计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卡, 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成功和喜悦, 还可以将形态各异的标本卡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客人。

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捏泥塑, 巧制作”活动, 制作了大量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为充分展示孩子们的创新成果, 学校分别创建了“孟良崮奇石、根艺、标本、泥塑”展室。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观看了作品后, 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纷纷为展室题字。

四、乡村本土课程资源的运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书中提出了“立足课程要素回归本土资源的实践模式”和“立足本土资源挖掘课程价值的实践模式”两个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基本模式, 具体阐明了乡村学校发挥本土课程资源育人价值的途径。针对本土资源的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 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技能、拓展知识视野的科学价值;也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掌握思考的规律与策略的方法论价值;还可以挖掘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情意性价值。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来源于生活, 又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 如我校创办的“柳笛”文学社和《柳笛》手抄报, 利用废旧挂历的背面, 自己到皇上寺、孟良崮等实地采访, 于撰稿、编辑、排版、美工于一体, 创办出成千上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校报校刊, 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先后登载学生习作5000余篇, 其中有200多篇被《中华少年》等十几家报刊发表, 有20多篇征文分别获全国、省、市一等奖, 并于2014年在全国校园媒体评选中获全国校报校刊一等奖。

这些来自于乡土, 来源于生活的鲜活实例, 成为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宝贵素材, 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特长, 拓展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综合素质。寓能力培养于实践活动之中, 在创新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感悟升华中实现自我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总之, 本书依托沂蒙山区的红色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构成、乡村教育内涵的挖掘、利用模式的探讨等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书无论在理论的引领, 还是价值的追求, 无论是对学生健康的成长、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还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 乃至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文明建设, 都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掩卷沉思, 本书事例鲜活, 分析理性, 旁征博引, 道出了来自乡土的本真东西, 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使人容易接受。乡村学校固然有其短板, 但也有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 只要带着发现的眼光, 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 以创新体验教育为载体, 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教育能量, 塑造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同胜, 等.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43.

人力资源本土化浅析 篇5

人力资源简单的讲就是把人的能力当作资源来看待和管理。人的本质上是人的能力,能力的载体是人,因而能力的发挥受人性和个性的强烈影响,而人性和个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巨大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是人性学-社会学。能力转化为资源是因为需求,企业对能力的需求,人有出卖能力以求生存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人和企业的需求,把人的能力当做资源来看待和管理,研究能力与需求的关系,能力与能力的关系,能力与人性-个性的关系,人性-个性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总之,研究人与企业。人与人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就是关系学。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研究需求,满足需求。企业的需求、社会背景的需求、行业领域的需求、个性化需求。

人与企业的需求有三种。职位的需求(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态度、经验)团队需求(人格、性格)员工需求(人性-个性 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模型

研究需求(工作分析、胜任力模型,薪酬、职业生涯规划)

满足需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

维系权益(绩效与激励、劳动关系、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最棘手的问题:西学东渐,解决途径尊重本土社会背景,掌握行业领域规律,研究和满足个性化需求。

中国本土社会背景,包含着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经济的冲突。

行业领域规律,体现出商业模式。行业惯例的演变。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决定着这个企业发展和这个人未来的轨迹。

本土化:研究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中国人的人力资源。解决:规律化研究行业、领域和角色群。个性化研究这个企业和这个人

国人的人力资源由于等级社会与商业社会并存人的能力是半奴才化半资源化。国企的人力资源本质上研究人情世故

国企的需求:特权 团队 岗位

国人的需求 :自我 人性 养老平等

国企人力资源的最棘手的问题:权力切割,利益分配

开发本土资源 篇6

基于本校实际,本人以为,农村中学校本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本人是个文史爱好者,几年来,本人对本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一直情有独钟,经常利用家访之机,与学生一道游山玩水,探访古民居,听当地老人讲传说,唱歌谣,了解当地风俗民情,手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材料,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这一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愿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农村中学比不上城市中学具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只有另辟蹊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小米加步枪,照样能使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例如:有一个杨姓学生,平时厌学,语文成绩尤其糟糕。有一次语文考试该生作弊,被别的同学检举,该生仍拒不承认。针对这名学生姓杨,他们村杨姓宗庙的堂号叫“四知堂”的情况,我给他讲了杨氏祖先杨震当官时拒不接受贿金,并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劝诫行贿者,使行贿者无地自容的故事,劝导他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该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果然有所悔悟,事后我还向他讲了杨震苦读诗书的故事,终于使这位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导学生,激发兴趣要善于从学生的具体特点,比如姓氏、村落出发,才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同安区多名胜古迹,许多村子都有悠久的历史,我经常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探究家乡的历史。

比如探究“阳翟村”村名的来历和读音。启悟中学所在地为阳翟村,是在1913年陈延香先生创办的“阳翟学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阳翟”的“翟”是个多音字,有“zhaí” 和“dí”两个音,当地大部分居民包括“阳翟小学” 的师生用普通话读“阳翟”时都叫做“yáng zhaí”,虽然陈延香的儿子陈笃豪及一部分村老认为普通话应读“yáng dí”,但曲高和寡,接受的很少。

究竟是哪个读音,我们组织了班里的同学到学校旁的陈氏宗祠中了解到:同安区祥平街道的阳翟村,来自金门的阳翟。而金门的阳翟又是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之阳翟,同安区祥平街道的阳翟村再分支同安灌口,亦名阳翟。

金门阳翟社,日据时改为“洋宅”,日军撤退后改作“阳宅”,1996年参加同安阳翟陈氏宗祠奠安庆典时,发现同安族谱书写“阳翟”,终于1998年元月正式核定复名阳翟。由上看出,现在金门的阳翟,同安与灌口的阳翟,都是一脉相承的“浯阳”村名。

原本以为金门阳翟社知道村名的来历和读音,没想到他们反而是从同安阳翟族谱中才获知自己村名的正确写法的。

到底应读哪个音,我们上网一查,终于明白:河南光州固始县之阳翟,在嵩山之阳,原取名“阳城”,后受北方狄族入侵,村名改称“阳狄”,“狄”又通假为“翟”,故村名为

阳翟,读作“yáng dí”。

这次村名探究,学生更加深了对文言文“通假”的理解,也纠正了谬误多年的读音。

通过对当地文化历史资源的探究,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探究所取得的成绩,更刺激了他们对语文的求知欲。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知识缺漏,并通过不断查找资料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快乐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过程中,语文综合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生到村中采集了解乡土资源,必定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其中最多的是老人,与老人交谈,应注意什么礼节,采用什么口吻,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这些都有讲究。因此,那些对人有礼貌,说话得体,注意倾听记录的学生,总是满载而归。那些说话粗鲁,询问时东拉西扯,没有重点的学生总是收获不多。这就促使学生间互相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

学生采集到的乡土传说、民俗等还要在班级口头交流,如何在讲述中吊起同学的胃口,如何才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这也促使说话者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这样才能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要求其他同学在听讲的同时必须把重点内容记下来,有时还要复述一遍,这又训练了其他学生的听记能力。

此外,我有时还利用语文活动课,举办唱念民间童谣比赛或说民间俏皮话、谚语、歇后语、答嘴鼓比赛。学生在比赛中既开拓了视野,传承了地方文化,更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几年来,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热情都很高,除了极少数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搜集到1个以上的传说或民俗、典故。即使是那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两个来,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事物,他们有话可说。我所教的两个班级120名的学生,共收到不同版本的传说50多种,习俗20多类,名人典故近十个。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无米下炊的常见难题。在活动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同一种事物,有时有好几个版本的传说。比如莲花山山脚下的后埔村信奉“山神公”,山神公的来历,传说就有6种之多。

一说是:古代一烧炭工在莲花山上伐木烧炭,无意中砍了一棵千年檀香木放入炭窑,香气直薰天庭,玉皇大帝误以为是人间哪位善男善女如此虔诚,烧了许多的香,便派了神仙下凡来赐福。神仙循着香气来到莲花山上,恰巧烧炭工外出不在,只看见一条狗在看守炭窑,于是神仙就封这条狗为“山神公”。

一说是:古代一书生在山上读书,只有一条狗陪伴,半夜老虎来袭,义犬为救主人,与老虎搏斗而死,后人将它敬为“山神公”。

……。

由“山神公”的来历竟存有6种不同的版本这个事实,我告诉学生,传说都是人编出来的,并非事实。既是人编出来的,除了历史人物必须根据史实外,我们都可以加工润色,甚至还可以自编。

另外,我还根据莲花镇所特有的植被或土特产,让学生写观察说明文,如内田村的金光湖原始次森林中生长着罕见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据说这种植物曾是恐龙的食物。我就让该村的学生回去观察该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功用,写成说明文向全班同学介绍。军营、白交祠、西坑、淡溪盛产山茶,我就让这些村的学生写说明文介绍制茶的工艺流程及品茶的讲究。张厝村有一棵红豆树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厦门市最古老的红豆树,我就让学生采来红豆籽让大家观赏并介绍该树的习性和历史,并顺便教给学生王维的那首红豆诗。

此外,根据莲花镇2004年2月份通过国家审批成为国家级森森公园这条新闻,我还让学生将本镇的风景、传说、特产组织成导游词,并为森林公园拟写广告词,看谁写得最引人入胜,最优美动人,并向莲花镇镇政府旅游开发办推荐好的作品。

五、结论

开发本土资源 篇7

1. 符合思想政治课课程特点和科学性的原则

政治教师与学生在开发和应用本土课程资源时应遵循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目标。本土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要遵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两个基本规律:一要适应社会发展, 符合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要促进人的自身发展。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因而, 开发和应用的本土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要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服务。这门功课具有系统性和常识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理论和行为导向的一致性特点, 所以我们开发的本土课程资源应符合以上这些思想政治课课程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 这一点除了体现在我们每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还体现在我们大量的综合实训中。我们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为26/74, 其中专业课生产性实训的学时占专业课总学时的比例为88%。我们采用4个学期项目与1个毕业项目加强学生做事的主动性和成功率, 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组织上, 我们采用柔性化、模块化、学段化的FMS教学组织模式, 保证项目制教学的开展。详见下表2。

我们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一方面, 对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意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 应该培养学生对本土课程资源的质疑精神。 (1) 我们要将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寓于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保证其科学性。学校可以通过科研课题, 借助课程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开发和应用本土课程资源, 使得所开发和应用的课程资源做到因地制宜, 确保思想政治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提高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学术性价值。

2.适合中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原则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 我们在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 应该坚持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学生的发展是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 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必须面向学生, 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 又要科学估计学生未来发展的最大可能性。本土课程资源的设计只有高度关注学生的发展, 才能有科学的课程目标。学生的发展要求本土课程资源开发要“以育人为本”, 离开了育人, 任何一种课程资源开发都将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

其实, 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都是一种资源, 所以我们在开发与应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时候要多关注本班学生的亲身体验, 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把本班学生的体验和当地社会生活信息开发成很好的本土课程资源, 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不断发展中的主体。

六、结语

我们此次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如下几个特色: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形成职业特色鲜明, 行业特色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

2. 在职业素质课上,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注重人文素质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软技能。

3. 在专业课上, 注重知识“必需、够用”, 技术“先进、实用”,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4.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 采用4个学期项目与1个毕业项目加强学生做事的主动性和成功率, 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5.在课程组织上, 采用柔性化、模块化、学段化的FMS教学组织模式, 保证项目制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高中政治解题方法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评价

黄映坚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 广东广州

摘要:在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的过程中, 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和应用有其固有的一些方法与模式, 本文作者从对其利弊分析入手, 结合本校在此方面的具体做法, 提出“高中政治解题方法的复习”流程, 构建高中政治解题方法的教学模式:例题练析—多题反复—归类总结—个性把握, 以期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促进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或行为。

关键词:高中政治解题方法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一、“高中政治解题方法”一般的教学模式及评价

在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的过程中, 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和应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一过程及其作用在于:教师将孤立的、零散的、单个题目的解题知识整合为系统的解答高中政治各

3.本土性原则

各地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 历史、生源、教职工的素质结构不同, 其办学特色、校风等会有很大的差异, 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本土课程资源。 (3) 因此, 学校在开发本土课程资源时, 首先要注意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出自己的优势、文化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 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 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本土资源优势, 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 又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学校要积极开发和应用自身的校本人文资源, 让本校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 例如, 南通市二中是一所具有90年历史的老校, 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近代教育家张謇的哥哥怀着推己及人的情怀亲自创办了这所学校, “勤奋好学、笃实耐劳”是校训, 全国知名科学家闵乃本、巢济平、吴蔚祖等院士和全国特级教师李虞楠都是该校校友, 该校的风筝队曾在国际风筝节中获国际大奖, 这些都可以开发成该校独特的本土课程资源, 应用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以彰显该校独特的教育魅力。

4. 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

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原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和要求。 (4) 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课程资源生态观, 从本质意义上说, 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本土课程资源体系中的有机统一, 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本土课程资源的基本来源。

坚持这一原则,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适应地方发展和学生需要的角度看, 本土课程资源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比国家课程更强, 更易贴近本地学生文化和思维的现实基础, 渗透在课程中的创新思想更易被学生所体验与接受, 更能让学生在解决身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体验到创新意识和过程的价值。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须在本土课程资源建构上贴近现实生活, 深入实际。本土课程资源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接轨的重要桥梁,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5. 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和应用的原则

开发本土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不能单打一, 我们要充分调动政治教师和学生参加政治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此外, 这一活动要和本地的资源有机紧密结合, 要和本校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 要和当地的社会、家庭的教育相结合, 使学生在其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教师在其

类试题的策略性知识, 再通过一定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对知识的梳理与迁移能力均有所提高,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促进或改善学生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或行为。

在以往的教学中, 这一过程所运用的方法通常是“讲练结合”, 即:在课堂上, 以某年的高考题为例, 教师将自己总结的解题方法用演绎的方式直接讲给学生听, 学生听明白后, 再自己运用相应的方法解题, 教师就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巩固运用。用这样的方式来复习,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不太高,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到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稍加总结, 就可以教给学生, 所以对教师细致分析问题和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求不太高。而聪明点的学生只要在课堂上听懂了, 在做一般的主观题时就能拿到较高的分数。而且, 这种方式效率较中也能更好地理解本土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能比较成功参与开发和应用的本土课程资源, 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 教师同时还要起主导作用。我们开发和应用本土课程资源要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进行引路、搭台。教师可用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本土事实、材料、舆论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师生可以共同努力设计班级文化园地、修造校园文化角等开发和应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形式, 来着力开发校园内的隐性德育资源, 营造德育环境;师生也可以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 收集和编写名人故事和本校的校史以生成本土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地方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 教师可结合本地和学生的实际, 有的放矢地利用之,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摒弃以往以“教材为本”的一元课程资源观, 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开阔信息视野, 拓展思维方式, 从而弥补课程缺陷。

注释:

(1) 吴刚平.解析课程资源.现代教学, 2006, (1, 2) :1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7.

(3) 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3.8.

(4)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2004.3, 第1版:39.

摘要:当前的校本教育, 在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发和应用本土思想政治课程资源, 要充分利用本土的特色教育资源, 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以实现地方课程的特有功能。本文作者认为在开发和应用本土课程资源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原则, 即符合思想政治课课程特点和科学性的原则、适合中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原则、本土性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和应用的原则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本土课程,开发和应用,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基[2004]5号.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吴刚平.解析课程资源.现代教学, 2006. (1, 2) .

[5]凌平.以人为本, 构建校本课程资源体系.基础教育.2006.11.

[6]赵树利.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求实效.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9.

开发本土资源 篇8

一、学校教育在保护与传承地方性艺术方面具有 较大优势

红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3个县市。世居少数民族有哈尼、彝、苗、傣、壮、布依、拉祜,还有少为人知的金平地区莽人。在这些民族中,同一个民族不同支系也有着不同的民族乐舞。如哈尼族的铓鼓舞、健身舞乐作舞,彝族的阿细跳月,苗族的芦笙舞、巴乌、葫芦丝以及彝族花腰海菜腔歌舞。学校在发扬地方音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红河学院为例,在舞蹈方面,开设《红河本土舞蹈》课程、《本土歌曲演唱与赏析》课程、《乐器演奏》课程等。在器乐方面,教授学生学习芦笙、葫芦丝、巴乌等少数民族乐器。将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授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学将本区域内的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势必对教学、科研、学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把本土音乐引进高校课堂,增强学生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文化奠定了情感基础。本土乐舞课程的开设是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核心。

二、本土乐舞引入大学课堂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一)充实素材,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为了充实和丰富本土乐舞的资源,红河学院音乐学院的教师经常深入到乡村、田间,参与到本土民间音乐的挖掘工作中。

(二)注重教学方式,使之与高校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红河学院”通过设置《乐器演奏》、《红河本土乐舞》、《云南民歌欣赏》等课程,加强对本土乐舞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及加深学生对本土乐舞的掌握程度。《梯噜噜》是哈尼族歌曲,由李元庆作词作曲,创作于1981年,现在这部作品在我们学校经常演出,深受学生的喜欢。

(三)注意积累,研究深入形成科学教学体系。经过采风、调研、收集、整理,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红河本土乐舞的素材,编写了《红河本土舞蹈组合·哈尼族舞蹈组合》教材、刻录了《红河本土舞蹈课堂教学成果汇报演出》CD、《红河哈尼族·彝族成品舞蹈精选》CD等,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学习经验及教学经验的同时,使红河本土乐舞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

三、红河学院本土乐舞课程的价值研究

价值问题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本土艺术,为什么要将本土乐舞引入大学课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表述。

(一)有利于保护传承本土乐舞文化。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舞台的实践、学生的展示等,将本土乐舞推向更大的舞台。积极开展校园本土音乐艺术活动。我们在学校开设了《云南民歌欣赏》、《舞蹈鉴赏》等课程,让全校的学生学习本土乐舞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二)有利于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们通过对本土乐舞的研究来体现课程的价值。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生活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艺术教育要与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传承相结合,再现优秀民间艺术。本土乐舞文化要与音乐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参加招聘会时, 可以展示各方面的才艺:葫芦丝、巴乌、乐作舞、烟盒舞、棕扇舞等。

(三)有利于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素材。本土乐舞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红河学院音乐专业教学的课程素材。本土乐舞文化被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重视,学生也懂得了很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他们在与当地艺人交流、互动时学会了主动关注、关心地方音乐文化。让本土音乐进入校园,融入到课堂中,也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带来了一定的研究价值。

四、结语

开发本土资源 篇9

一、发挥优势, 优化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本学年我们结合美术教学, 在高一美术欣赏课中开展了“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整合”这一教研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利用莆田的本土工艺美术资源优化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课, 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 在可行性的讨论和实践中也看到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

莆田工艺美术历史悠久, 风格独特, 蕴涵了深厚的人文底韵, 在海内外广享盛誉。莆田工艺美术包括十大门类:木雕、玉雕、石雕 (含寿山石雕) 、铜雕、漆器、工艺编织、古典工艺家具、宗教雕塑、金银首饰、油画框业。特别是莆田木雕, 它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有许多绝艺贡品跨越时空, 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莆田民间尚存的古建寺庙及民居精细木、石雕遗迹等, 也是一笔笔弥足珍贵的传统艺术遗产。而现在在政府的“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推动下, 莆田工艺美术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莆田工艺美术发扬光大, 取得了长足发展。

莆田的工艺美术与我们的《美术鉴赏》课中的许多内容可以整合并且扩展, 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欣赏美术的同时很好地认识我们本土的、身边的美术。本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本土美术文化的传承和学习。

高中美术课是艺术学科, 既区别于其他文化课程和科学课程, 又区别于中学及专业院校的基本技能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相对于小学、初中大量动手实践的教学形式, 高中美术课偏重于学生的“眼到”“心到”“口到”。从大纲的教学性质、内容、目的、要求出发, 高中美术课在教材编写、课时设置、成绩考察等方面都体现了其教学是在以欣赏为主线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现阶段美术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目前中学美育的基础、现状都决定了高中美育的性质和目标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欣赏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养的教育。美术教材的使用是大纲和主线, 围绕教育目的发挥所能获得的美术资源, 发挥欣赏课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主渠道作用。

在《美术鉴赏》教材中的中国欣赏部分, 像传统手工艺品、古建筑、民间美术章节都涵盖了大量的莆田本土工艺美术的内容。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 本土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 也有利于本土美术教育的发展, 容易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二、利用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整合”是立足于新课改中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扩展性的新思路;依托莆田的本土工艺美术的资源优势, 将其扩展和利用, 开发出对高中学生有益的美术营养。

莆田的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悠久, 文化发达。包括十大门类:木雕、玉雕、石雕 (含寿山石雕) 、铜雕、漆器、工艺编织、古典工艺家具、宗教雕塑、金银首饰、油画框业。工艺美术是我们高中美术课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 我们可以将莆田工艺美术的请进我们的美术课堂, 让学生直观地、真实地、靠近地感受到工艺美术的魅力, 并且教育他们对莆田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课程基础

高中美术教学, 是针向高中生的审美教育, 是对人类美术作品的一次综合性的介绍, 其中涉及到的美术作品有:

工艺美术是美术课程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块内容。在《美术鉴赏》的教材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工艺美术, 为我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在现在的《美术鉴赏》教材中将工艺美术的内容分别渗透在各个不同的章节中, 例如:《原始人的创造》中对陶器艺术、玉器艺术的介绍;《礼仪与教化》中对青铜器艺术、陶塑艺术的介绍;《心灵的慰藉》中对宗教石雕艺术的介绍;《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对木雕艺术、剪纸、工艺编织、古典工艺家具等艺术的介绍;《走进博物馆》中对瓷器的介绍等一些美术课程对工艺美术的介绍。还有许多工艺美术的内容是渗透在各个美术课的教学中的。

2.莆田工艺美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学年我们开展的“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整合”课题在课堂实践中, 内容设计上紧扣《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 整合《美术鉴赏》教学资源, 在此基础上介入莆田工艺美术内容。根据莆田工艺美术品的内容和特点, 以及美术课堂中的工艺美术内容, 将课的内容分成四大块:

(一) 结合美术课本知识, 以教师辅助教学、学生收集和查找资料的形式介绍工艺美术概况和莆田工艺美术的发展。

在上美术课程中, 介绍了大量的莆田当地工艺美术资料, 并且让学生利用“十一”假期留意、收集自己生活周围的木窗、石雕刻、宗教艺术等, 返校上课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采取介绍与分析对比与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并适时借助多媒体手段, 结合进课堂的美术教学, 让学生为主, 分组介绍他们各自收集到的内容和资料。

(二) 依托教学资源结合莆田工艺美术的主要内容, 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莆田本土工艺美术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的形式介绍和欣赏。

1.巧夺天工的玉雕艺术 (莆田的玉雕艺术)

2. 百年传承的石雕艺术 (莆田的石雕艺术)

3. 盛名远扬的木雕艺术 (莆田的木雕艺术)

4. 绚丽的民间工艺美术 (莆田民间工艺美术)

我把收集整理的本土工艺美术资源制成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当我在《各异的风土人情》 (湘教版) 教学时, 采取介绍与分析、对比与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并适时借助多媒体手段, 展示出教师收集的资料和现代民间艺人制作的实况录像。带有浓浓乡土气息制作工艺和那种风格独特艺术品把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 学生的学习气氛浓郁, 兴趣高涨。把莆田的木雕艺人制作的录像、莆田民间工艺美术的图片结合进《各异的风土人情》的课程内容中去, 看到莆田本地人在制作本土工艺品, 说的是本地话, 一下子让学生感到这些工艺美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种新颖的内容和教学形式给课堂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全体学生均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他们品尝到了美术带给人的欢心和愉悦。这种参与体验,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艺术美的真正内涵。

(三) 利用地方资源, 将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去, 实地参观欣赏莆田的优秀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及它们的加工和生产。

课堂的教学如果能延伸到课外, 对学生是一种立体的教学。莆田的工艺美术资源十分多, 比如莆田的工艺美术城就是一座十分大的莆田工艺美术馆。我们在学校的第二课堂学习中, 可以尝试组织一小批对美术有兴趣的同学, 分成小组到课外实地参观莆田的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这对于这部分学生是非常好的美术教育, 而且有助于对传统本土艺术的传承。

(四) 以交流、讨论的形式, 与学生讨论莆田工艺美术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特点, 并且整理教学思想, 升华学生对本土美术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实践的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教学资源和地方美术资源加强学生对美术的认识, 同时, 有助于学生对本土的、身边的美术产生兴趣, 提高学生对整个民族文化的热爱。

开发本土资源 篇10

遵照中央和省委精神, 近几年我校根据教学需要, 分期分批派遣老师一不限时间方式, 到各地进行旅游、学习考察, 不仅是对老师们的犒劳,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考察能提高老师们的文化素养, 增强老师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 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把老师们的考察收获集中起来, 进行整理, 则有以下关于遵义地区各个旅游景点的介绍。下面进行展示, 也算是从一个方面对遵义地区旅游事业所作的小小贡献。

一、杨璨墓

杨璨墓在贵州省遵义市东南永安乡。三面环水, 一面靠山, 风景优美。史称冉家林, 因杨璨墓规模宏大为境内所未见, 时人称之为“皇坟嘴”。墓建于南宋淳祐年间 (1241—1252) 。占地面积50平方米, 是一座分室合葬的大型石墓, 左为男墓室, 右为女墓室, 全部用白砂石砌成, 无灰砂黏合痕迹。墓内雕刻装饰, 极具艺术水平。其中以石雕人像最为精彩, 墓主人身着朝服, 端坐龙椅之上, 武将各佩剑、斧、弓、箭, 仕女各执长镜油壶, “进贡人”赤脚露体, 呈献贡品, 栩栩如生。杨璨在南宋嘉泰年间袭播州 (今遵义) 沿边安抚使, 其始祖杨端于唐乾符三年 (876) 由山西太原入播, 世袭官爵统治播州, 在元、明两代是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土司之一, 传至杨璨为十三代。杨璨执掌播事期间, 治政宽简, 留意艺文, 标榜忠孝, 崇尚儒术。

二、桃溪寺

桃溪寺在贵州遵义市西南5公里的桃溪畔。原名延禧寺, 是明播州宣慰司杨氏家庙。主体建筑为正殿、前殿和左右两厢, 由此而组成一个四合院。连同庙前的荷花池, 共占地2600平方米。山门两旁是对称的八字墙, 门上横匾上书写“桃溪寺”3个大字, 书法遒劲。山门前的荷花池, 池畔环植杨柳建有雅楼, 每当夏天荷花盛开之际, 登楼赏荷者络绎不绝。

前殿和正殿为面阔3间, 前檐带廊的悬山顶建筑, 上盖板瓦, 雕梁画栋。殿中供奉释迦牟尼塑像, 慈祥瑞正。左右侧长台上, 塑有十八罗汉像, 形态生动。寺周林木蓊蔚, 山重水复, 风景优美。

三、娄山关

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县大娄山中, 又称太平关, 北拒巴蜀, 南扼黔桂, 自古为川黔两省交通要道, 有川黔公路经过。两侧峻崖直立, 峭壁嶙峋, 山峰奇险, 线路如蛇, 地势极为险要,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 的平播之役, 清咸丰、同治年间 (185l—1875) 的黔北农民起义, 都以全力占领此关。1935年2月25日至26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 经过反复争夺, 黔军惨败, 被歼两个团, 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毛泽东同志填有《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 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关上现立有大理石碑, 高14米, 宽25米, 上刻毛泽东同志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 金光耀眼, 矗立隘口、益增雄关声色。

四、十丈洞瀑布

十丈洞瀑布在贵州赤水市境内, 是神州又一瀑布奇观。它位于赤水河的支流风溪河上游, 离赤水市区约38公里。瀑布宽度68米, 高度72米, 与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相比, 其宽度约窄3米, 但比黄果树瀑布高4米多。瀑布为典型的帘状瀑布, 其珠帘状况, 流量大小变化不大, 场面相当壮观。飞瀑从绝壁上飞泻而下, 几百米之外, 水珠扑面, 瀑布跌落之声。犹如沉雷轰鸣, 震人心弦, 在瀑布之上, 有一个1公里长的天然湖泊, 景色宜人, 可荡舟游览。距瀑布下游2公里, 还有中洞瀑布, 高度为18米, 宽度为45米, 仍然气度不凡。距十丈洞瀑布下游4公里的两河口半崖上, 有一座会水寺, 龛内有8尊摩崖造像。瀑布附近生态环境良好。由于水量充足和人烟稀少, 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生态环境。两岸植被繁茂, 悬崖绝壁上生长着高大的乔木和杂竹, 河床滩地灌木丛生, 杜鹃成片。森林中还栖有多种动物, 如豹、山羊、苏门羚、恒河猕猴等。

五、茅台镇

茅台镇在贵州仁怀市赤水河畔, 群山环峙, 形势险要, 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之地。1935年3月中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此第三次渡赤水河向川南挺进。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 建有红军渡河纪念碑和红军烈士陵园。这里气候温暖, 草木葱郁, 水质淳美, 是茅台酒的产地。据记载, 早在明嘉靖八年 (1529) 就建有“大和烧房”。道光年间 (1821—1850) , 这里的酒坊已不下20余家。所产“茅台春”与“茅台烧春”, 到二十世纪初已跻身世界名酒之林, 曾屡获金奖, 可谓香飘四海, 誉满全球。

六、大沙河自然保护区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部, 山峦重叠, 溪谷纵横, 林木繁茂, 植被完整。林区总面积69000亩, 区内有乔木树种60科、130属、3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 被誉为“活化石”, 十分珍贵, 银杉的分布有17片, 约有1000多株。除银杉外, 刺柏林、楠木林和道真独有的“道真润捕”, 均在国内罕见。此外, 还生长着天麻、黄连、七叶一枝花等名贵中药材, 苍翠的林区, 又是花卉的世界, 其中以西南山茶和杜鹃最为独特。西南山茶, 耐阴耐寒, 四季常绿。当白雪满山, 万物凋零时, 山茶花盛开, 色彩鲜艳, 气味清香, 赏心悦目。杜鹃花品种繁多, 五彩缤纷。茫茫林海又给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条件。有野生动物100多种, 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有苏门羚、毛冠鹿、林麝、大灵猫等。保护区不仅资源丰富, 而且山清水秀, 景色宜人, 景观资源众多。有城门洞、甄子岩的岩溶地貌, 老龙洞和大河坝的瀑布碧潭等, 令游客流连忘返。

七、仙女洞自然保护区

仙女洞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北角, 面积10万余亩。区内山势雄伟, 林木繁茂, 是具有多重保护价值的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有森林树种近300种, 其中罗汉松、黄杉、红豆杉、穗花杉等孑遗植物, 属国家保护植物, 颇为珍贵。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系列植被, 包括山地常绿、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野生动物有50多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黑叶猴、红腹锦鸡、水鹿等。其中黑叶猴仅有百余只, 更为珍贵。保护区不仅动植物种类繁多, 景观资源也独具色彩。其中最著名的是仙女洞溶洞群。溶洞群坐落在灰磏河西岸, 分上、中、下三洞, 景观各有千秋。下洞洞口宽敞, 洞内有一钟乳石柱, 状似仙女亭亭玉立, 仙女洞由此得名。中洞规模最大, 景观最多, 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 琳琅满目。上洞曲折迂回使入迷离, 景致甚佳。

八、仙米洞

仙米洞在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双河乡金竹山腰。传说洞中有仙人, 饥荒年常以米周济贫民, 仙米洞由此得名。洞为岩溶洞, 有正道和岔道, 其中钟乳石构成若干景观, 处处引人入胜。进洞入正道, 有一大厅, 平坦宽敞, 可容千人。洞顶弧形, 高20米, 顶上有无数石幔下垂, 四周有石柱群, 像仙人聚会成蹲或立, 姿态各异, 人称“群仙聚会厅”。离厅北行, 经曲径可以看到农田坝、花园、仙米池等景观。农田坝两边似丘陵起伏, 连绵不断, 中间田埂弯曲, 田水汪汪, 一派田野景象。花园内有石葡萄、石蘑菇等, 还有泉水瀑布、清澈溪流。沿溪行数十步, 过“虎口挟”, 则见仙米池, 宽约2平方米, 穹顶石隙出水注入池中, 池内有小石如莲子, 洁白晶莹, 闪烁生光, 人称“仙米”。出仙米洞是巴渔水库, 水库为群山环抱, 碧水如镜, 游鱼成群。西北角建有两跨拱桥, 在桥上小憩, 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九、申祐祠

申祐祠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城北波罗山麓,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7) , 清道光时重加修葺。系为明正统十四年 (1449) “土木之变”中死难之臣申祐而建, 名“申忠节公祠”。主祠4立3间, 正中供申枯木雕坐像, 两厢为配房, 中间是石院坝。垣墙正中为4柱3门的石牌楼, 门上均有横额, 两侧墙上嵌有石碑, 刻《申御史三烈事迹》等。皆保存完好。

申祐 (1425—1449) , 务川火炭丫人, 15岁中举入国学, 19岁中进士, 授四川道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 (1449) 秋, 瓦刺集团侵犯中原,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 师至土木堡 (今河北怀来县东) 被围困, 英宗被虏, 文武大臣死难者众。当“土木变起, 群臣以公貌似英宗, 代乘舆死难” (清道光碑碑文) , 终年24岁。其平生事迹有“三烈”之美谥:救亲于虎口, 脱师于逆鳞, 殉难于从龙。

参考文献

[1]张兴智.贵州旅游业发展方略[J].贵州社会科学, 1997 (01) :123-125.

[2]冯长明.喀斯特旅游地的系统定位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 2004:49-53.

开发本土资源 篇11

关键词:园本课程 开发实践 园所特色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98

随着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本土化、游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逐步地认识到,在幼儿教学时只有将园本课程和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课程改革更好地进行,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行为,落实以园为本,给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我园从本学期开始,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一、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我园在开发研究园本课程时,应该遵循下面几项原则:首先,坚持本土化原则,根据本土文化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根据需要深入地挖掘农村中存在的教学资源,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其次,坚持生活化原则,切实贴近幼儿的生活,通过挖掘幼儿身边的资源,来将幼儿科学研究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激发出来。再次,坚持整合性原则,应该将教育目标和其他领域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并进行有机整合,为幼儿长远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最后,应该坚持适宜性原则,园本课程的本质特征便是和本园的实际相符合,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全面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比如,我园教师、幼儿情况、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实际,并将其作为基础来进行园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教师、幼儿以及幼儿园更好地发展。

二、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本课程

新《纲要》倡导:“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从这一理论“本土性”开发原则出发,我们积极挖掘本土的教育资源,利用它们各自特点开发了许多园本课程内容,凸显地方特色。如我们所在的乡镇正好有“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仙公山,每天各地来的游客不少,幼儿也熟知仙公山,但却没有认真了解过仙公山风景区里的特色。为此我们将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去探究仙公山风景区里的特别之处,因此,而开展了《美丽的仙公山》建构主题活动。在幼儿已经熟悉的仙公山景区,了解其不同文化等,并借助幼儿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鼓励幼儿设计拼插出更漂亮的仙公山,幼儿从九仙天门拼插到空中缆车、天公亭、丰山仙洞、白水岩等各个风景区的特色,创造出幼儿心中美丽的仙公山,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亲近本土的园本课程

我们从幼儿周围的环境出发,围绕家乡的小河、小溪及水里的动植物,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追踪,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独特的体验,真切地感受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及热爱家乡的情感。如我们园附近杏川村有个蔬菜基地,中班的教师抓住这个自然资源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蔬菜一族》主题探究活动。通过《我知道的蔬菜》《小菜籽》《菜园里》《山羊种菜》这些活动让幼儿知道种植蔬菜需要科学的方法,知道种子和蔬菜的关系,让幼儿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炒菜的生活情景,并设计了体育活动《小兔摘萝卜》,让幼儿学会双脚行进跳,体验参与集体体育游戏的乐趣。

(三)转变观念,活用教材,开发美术教学园本课程

农村的本土资源十分丰富,诸如小溪边的鹅卵石、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农家的各种秸杆等等,都是美术教学的材料。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其找到不同的材料并进行尝试,探索绘画创作的手段,材料不同、工具不同能够很好地将幼儿的美术兴趣激发出来。比如,在大班美术《有趣的稻草画》活动前,教师先带幼儿走进田野,观看农民收割稻子,并邀请幼儿去田里检稻草,然后回到幼儿园让幼儿用捡来的稻草来作画。在创作过程中,幼儿不仅玩得兴趣盎然,而且想象奇特。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如:《蔬菜印章》《种子镶嵌画》等美术课,这些材料都是幼儿身边最为熟悉、垂手可得的事物,得来容易又能开发幼儿无限的创造潜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农村幼儿的绘画兴趣,在画画过程中能够使用很多常见的材料,学生也会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美感,这种情况下,很多不愿意绘画,对绘画没兴趣的学生也会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

三、园本课程开发与探索的认识和体验

(一)鼓励幼儿在生活过程中主动寻找和发现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幼儿是在生活中得以实现的,这便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帮助幼儿找到和生活以及主题有关的相关资料,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将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获得知识和生活经验。

(二)鼓励幼儿通过探索获得更多的材料,给幼儿活动提供更多材料

开展生存课程的主要意义便是将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出来,在确保满足幼儿需求和兴趣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问题探究,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提高幼儿的境界。为了做到这点,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操作性强的材料,这样能够让幼儿通过活动开展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在幼儿进行活动时,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观察,全面地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若是幼儿有比较好的想法,教师应该肯定幼儿的想法,表扬他们的想和说的举动,使他们尝试实践和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幼儿进行操作实践,教师扮演好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帮助者的角色

若是幼儿的思维以及实践不自由,那么便无法进行创造。在幼儿的头脑中原本就没有对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观念,若是教师和家长不对其进行约束,那么幼儿的思维会更加自由,运用材料也会更加自如,能够很好地调解自己的一些行为,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便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其进行实践和操作。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帮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

开发和实践园本课程不但能够帮助本幼儿园更好地建设和课程改革,还更新了幼儿园的教学观念、管理模式以及课程模式,教学氛围也更加的平等开放,这对于幼儿发展和幼儿园教学完善都非常重要。

开发本土资源 篇12

关键词:课程资源优势,美术教育生命力

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 美术课程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 甚至更广的领域。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而当地农村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校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向省教科所申报了题为“农村本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研究”课题, 并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深入开展各种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一、家乡文化放异彩, 美术教育得良机

张掖位于千里河西走廊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 南枕祁连山, 北依合黎、龙首二山, 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 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 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张掖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 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原始遗存、月氏古迹、汉代墓群、明朝烽燧, 暗示出古张掖的文明历程, 隋代木塔、西夏大佛、明代钟楼、绝世金经, 折射出古张掖璀璨的文明。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法显僧人西行、隋炀帝西巡、唐玄藏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等历史长河中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 中国工农赤军第四方面军转战河西, 浴血奋战, 写下了气壮江山的一页。张掖古迹甚多, 景观奇特, 既有黑水国遗址、隋代木塔、唐代五松园遗址、西夏大佛寺、明代镇远楼、古汉墓群等名胜古迹, 又有绚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 共同为“张掖”这颗丝路明珠增添光彩。这些都成了我们美术教学的宝贵素材。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家乡文化的调查和学习, 在家长的带领下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 在美术课上给学生介绍家乡悠久灿烂的文化, 并通过视频播放, 让学生加深了解,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结合生活编教材, 课程内涵得提升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经过我们留心观察后发现, 当地农村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 如四季的田野风光、美丽的黑河风貌、广阔的湿地景色、家乡的动物植物、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家乡特产等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素材。于是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努力地把这些材料引进美术课程, 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学生的知识。我们自编了美术工艺教材《草编手工》、《蔬菜拼贴画》、《种子粘贴画》、《捏泥巴》《布贴画》、《儿童蛋壳画》、《儿童石子画》、《毛线粘贴画》、《树叶粘贴画》、《废旧物品手工》等,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的国家美术课程资源, 提升了美术的课程内涵。

三、专业成长有保证, 课程资源理念新

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教学手段, 美术教师不但决定美术课的开发、集合和利用, 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重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作为学校, 要十分重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教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 尤其是与课程资源相关的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 一直把美术教师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注重教师的训练和提升, 以及向教师说明课程的论证和践行研究的新成果, 积极普及老师在课程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汇总出好的体验。

四、“以农为本”搞活动, 热爱家乡情意浓

1. 农村自然材料的收集利用。

农村自然材料可谓丰富多彩, 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种子、泥土、麦秆、石子、农作物的种子等。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 如带领学生采集自然物做标本、书签、插花环等, 和孩子一起收集干枯的树枝、树叶等。把这些好用的原生态材料作为教材引进美术教学, 这样, 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内在的体验, 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得开心。

2. 参加农活, 从中得到情景体验。

鼓励学生到田间劳作, 春天帮着父母铺薄膜、点种、种菜, 夏天帮着抽天花、割麦子, 秋天帮着掰玉米、挖洋芋、收蔬菜、摘果子, 冬天帮着挖玉米根等。通过亲自参加这些活动, 去体验、感受劳动的苦于乐, 再把这些劳作情景作为绘画素材, 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我们正是由此受到启发, 从教室延伸到课外, 引导他们去发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 丰富视觉感官, 扩展他们的想象和表现的天地。

3. 走出课堂, 去外面写作。

乡下的风景美丽绕人, 这是学生学做的最好题材, 满盈盈的水稻、黄的发金的油菜、麦粒饱满的小麦、广阔的玉米地、五颜六色的蔬菜, 各具风韵, 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 又各具特点。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 手拿画笔, 走出校园, 来到外面写作,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兴致盎然, 不但能体会大自然的美, 也能激励学生对家乡的喜爱, 提高了学生捉捕材料的能力。

4. 变“废”为“宝”的手工艺活动。

在学生自主性美术活动中, 我们在为学生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 尤其重视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物品, 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易拉罐、包装袋、雪糕棒、饮料盒等, 孩子们喜欢摆弄它们, 教师带领孩子们把这些废旧物品经过摆弄、组合、艺术表现, 一件件生动形象的艺术品在学生灵巧的手中产生了。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在收集的过程当中促使学生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总之, 美术教学教养中要广泛把持全体可用, 要做到对各类设备、校外运动基地及教育场合、学校附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都很充实。只要根据当地的实践情况和独特的课程优点, 扩散新课程的特性进行渗入, 变积极为主动, 英勇展开地方特征化美术解说, 才能使美术说明注解满盈活气与生命力, 学生才会爱上美术课, 赏玩美、感触美、发现美的能耐才能正确地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滞后原因下一篇:养殖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