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后原因

2024-09-18

滞后原因(通用12篇)

滞后原因 篇1

体育保险不仅具有保险的经济性、互助性及科学性的一般特征, 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其独到的特点。一是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二是体育保险多以一年或几年的短保险为主, 它覆盖面广, 涉及人险、财险、再保险, 不同的运动项目涉及不同的险项;三是体育领域广泛存在大量的风险, 且风险的发生危机性强。在国际体育保险日渐覆盖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同时, 我国体育保险却仍徘徊在运动员意外伤害和死亡险种上, 其他的责任险和财产险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面对如此现状, 要加大对体育保险的研究, 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状况

1. 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历程。

我国体育保险的起步比较晚, 1998年9月28日, 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出资100万元, 为所有奥运项目的1099名国家队运动员实施了保险金额从0.3万~30万不等的运动伤残保险, 承保单位为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这是第一个国家队运动员体育保险合同。1999年10月18日, 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再次出资100万元, 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签订了国家队运动员人身保险, 保额7.2亿元人民币。2000年悉尼27届奥运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为我国体育代表团的官员、运动员、教练员与随行记者投保了1.6亿元人民币, 包括人身意外保险和财产保险。2002年9月,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 2004年3月7日, 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京成立。公司从事保监会批准的所有保险经纪业务, 主要以运动员保险、赛事保险、体育保险咨询为主体业务。可见, 体育保险已日益引起体育管理和从业人员的重视, 并已经在大型赛事中引入。

2. 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基本法规。

1998年, 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 并设计了《国家运动员伤残体检表》。2002年9月27日,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 此前运动员致残是依据民政部1989年制订的关于革命残废军人的评残标准及补助办法, 以及现在国内5家人寿保险公司的普通人身意外伤害和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伤与职业病的分级鉴定标准来进行补偿的。目前, 专门针对体育保险的法规制度及实施细则尚未建立。

3. 我国体育保险的主要对象。

我国目前体育保险的主要对象是各类体育联合会、体育协会及其下属的体育俱乐部。由官方出资体育保险的受保对象目前主要为所有奥运项目的国家队运动员, 这些受保名额由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根据各项目的不同, 危险程度分配到各管理中心, 危险性相对较大的躯体接触性项目如柔道、篮球及利用器械的项目如体操、举重、击剑等名额相对较多。

二、我国体育保险发展落后的原因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大致有如下几点原因:

1.起步晚、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是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不发达的主要表现。

从我国体育保险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到目前仅有4期体育保险, 且这4期体育保险的投保对象均为参加奥运项目的国家集训队队员, 人数仅仅为1500名左右。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已注册的运动员约2万人, 若加上二线、三线运动员则不下10万人, 除了少数人员所在单位投了场上运动保险外, 大部分人没有参加任何保险。从参加保险的情况看, 普遍存在着保障范围小、保障程度低的问题。例如, 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体育基金会为国家队队员投保的前两期体育保险, 一期最高保额特级20万元, 仅承保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和比赛期间的死亡和成为植物人的风险;二期最高保额虽然增至40多万元, 但仍是仅承保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的伤残和急难救助风险, 如运动员发生桑兰那样的意外事故。这样的保额, 不说以后的生活保障, 恐怕医疗费用也不够用。

2. 运动员市场观念的淡化, 保险意识的薄弱。

在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受市场熏陶, 运动员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保险意识。很多运动员不惜重金为自己的一条腿、一只手甚至是一个手指投下巨额保险。而在我国, 首先社会体制是影响国民意识提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自然灾害、人身伤害事故、疾病等都由国家和集体承担, 专业运动员意识不到保险的需求。最后, 不少国民抱有侥幸心理, 认为危险发生不一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3. 保险公司对体育市场缺乏研究。

保险涉及体育的险种比较少, 无法覆盖种类不同的体育项目。另外, 理赔程序十分复杂, 处理不够迅速, 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体育运动员投保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体育保险是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参照以往的保险条款在基金会内部完成对国家队队员的投保和理赔工作, 即所谓“内保”。从需求主体来看, 需要投保主体保险意识薄弱。从国内的需求情况看, 体育保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运动员的保险, 主要是伤残保险。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国内已注册运动员约2万人, 若加上二线、三线运动员则不下10万人, 每年参加全民健身的人数在亿次以上, 仅国家队运动员的保险, 一单就是100万元的保费、7.2亿元的保额。二是体育产业保险。我国90年代末体育产值为1400亿元人民币, 每年的传统竞技和商业性的国内外大型赛事有599场。全国各类体育场馆1997年统计数字已有615693个, 应该说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4. 制度与法规缺失。

我国体育保险业刚刚起步, 很多制度、法规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仅有国家体委1998年起草的《国家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 这已远远落后现代体育的发展。在《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中第二条规定:“所称优秀运动员 (以下简称运动员) 是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所属正式在编、享受体育津贴奖金制并从事奥运会和全运会项目的运动员。”而全国的基层体校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包括在内, 使体育保险的覆盖面很狭窄, 不利于体育保险的全面发展。因此, 国家应加强这方面的法规制定, 消除国民参加体育活动和运动员从事体育职业的后顾之忧。

5. 险种单一。

体育风险大、赔偿多、投入大、产出小, 是目前保险公司对体育风险的基本认识, 因此各大保险公司对体育保险这一块大蛋糕也是望洋兴叹, 都不敢轻举妄动。此外, 体育保险险种的设计需要根据运动项目、参加人群以及体育场地的特点对出险概率、赔付率和保费进行精确地计算,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精算水平不高也是制约了新型体育险种开发的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 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开发了一个综合性的运动员保险产品, 还没有针对各类运动项目风险的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徐勤儿.我国体育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 2005, 9.

[2].张军.我国体育保险政策运行机制探讨[J].体育与科学, 2006.

[3].周兆欣.我国体育保险经纪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3.

滞后原因 篇2

原定施工进度计划自2012年6月11日开工,总工期60天。按原进度计划,截止到2012年7月18日。本工程目前施工现场实际完成了773根管桩施工。现对工程进度滞后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赶工措施。

一、进度滞后原因分析

1、工程场地土地基承载力不足造成工期延误

在工程管桩施工中,场地土地基承载力不足。在管桩施工前未制定可行的场地硬化施工方案,需对场地土进行换填,待静压桩机械进场施工后才开始对场地内土地进行换填。

2、前期施工进展缓慢,6月份阴雨天气持续,受天气影响,延误工期。

3、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不合理

施工方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过于理想化,未考虑因雨天滞后及机械维修因素。

4、因2#桩机机械故障较多,出现故障未能及时排除。

5、因受场地内宴会厅等设计变更影响桩基线路,造成桩基线路重复行走。

二、赶工措施

1、增加劳动力:根据本工程的工程量,适量增加桩机特种作业人员人数,合理安排,在技术可靠,质量安全保证的基础上,以最合理的方式达到工程的各项管理目标。

2、原材料及时供应,提前采购,落实货源,保证及时供应。现场材料堆放合理化。

3、加大设备维修保养投入,现场准备1#、2#桩机易损件,出现故障能及时排除。

4、夜间施工措施:夜间施工不超过有关部门所规定的时间标准。保证夜间施工有足够的照明,并安排专门电工跟班,随时排除电线路及机械故障,尽量减少噪声。合理安排夜间施工的工序,实行两班制连续施工。

5、雨季施工措施:受雨天天气因素影响时,在施工现场搭设防雨蓬,及时抽除场地内积水,以保持场地土地基承载力。增加安全防护措施,确保雨季安全施工。

6、合理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桩机重复行走线路平,保证两台桩基工程同步进行施工。

三、赶工进度计划 1、1#桩机每天20根基础上增加3根,每天施工达到23根。2、1#桩机每天18根基础上增加4根,每天施工达到22根。

浅析海南农村文化长期滞后之原因 篇3

关键词:海南农村;文化;滞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019—02

引言

随着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和中小城镇的文化建设也出现了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中部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文化长期滞后的局面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果这种现象一直都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本文将就海南农村地区在文化上的长期滞后现状做一探源性的分析。

一、环境封闭

封闭的环境是海南农村文化滞后的地理原因。海南岛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南海的碧波之上。据历史考证,海南岛是一个移民岛,自古以来一直接受着来自祖国大陆的移民。也正是这些一批批移民的到来,才创造了今天的海南文化。因此,也就有人把海南的文化称为移民文化。但是,海南岛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又有海洋作为天然屏障,几千年以来几乎使海南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边缘。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因素,使海南不能跟外界进行很好的交流和互相促进,造成了海南文化整体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

首先是黎族(据说是百越的一支),她们大约在三千年前来到这片茫茫的海岛上,当时,他们正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到岛上后,他们只能在沿海的平原上过着原始的狩猎和采集生活。由于地理环境封闭,使他们不能跟外界进行交流和学习,几千年来几乎都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生产和生活一直都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十分落后。据记载,在解放前,有关学者深入海南中部地区调研时,还可以看到当地黎族人民保留有很多原始社会的遗风。如“峒”,愿意是“具有某种血源或地缘关系的人们共同体居住的一定地域”。它原本是黎族原始社会的一种政治组织,但由于黎族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和社会发展缓慢,迟至1950年以前,在今五指山、保亭、琼中等实行合亩制的“生黎”地区,仍然保留着这种原始的氏族组织[1]。同时,这些地区的某些地方还遗留着只有原始社会才有的合亩制、纹身、“放寮”等习俗。

其次是汉族,据有关文字记载,自秦以来就有汉人不断迁入海南,给海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但是,也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海南自古都被视为蛮荒之地、瘴疫之地。这就造成了汉人向海南岛移居变成了一个十分缓慢而且是一个很不情愿的过程。如他们中大多只是为了避开战乱、逃亡流贬、赴边戍守等等[2]。这也就造成了海南一直都是属于人类活动的外围,因此,也就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就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的确,没有很好的对外进行学习和交流就很难取得进步,甚至是徘徊不前,中国明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海南人民也是一样,由于地理位置与世隔绝,造成了海南一直都不能很好与外界交流与学习。因此,也就造成了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必然使海南农村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

二、移民素质

首先,据历史记载,海南历来都被当朝统治者视为:外域、蛮荒之地、瘴疫之地、国防前线等。因此,也就被朝廷当作理想的流贬之地、兵戍之地。如大学士丘浚在《南溟奇甸赋》中写道:“三代之前,兹地在荒服之外,而为骆、越之域;至于有汉之五叶,始偕七郡而入于中国。曼胡之缨未易也,椎结卉服之风未革也,持章甫而适之,尚懵而未之识也。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聚庐托处……。”[3]从丘浚的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海南的居民主要是从大陆迁徙过来的,在他们当中有官员,有商人、有普通移民、有戍边的将士。

据历史记载,虽然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的衣冠之族或流官贬谪陆续被贬来海南岛,但是他们毕竟是少数,况且他们大都在海南呆的时间不长且作用不是很大,如有的贬官不到贬所就被处死了,有的到海南当了几年官便又因为各种原因返回了。总之,这些人对海南文化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十分的巨大。而刚好相反,占海南移民主体地位的是戍边的兵丁、逃亡战乱的移民和流动的商贾。这些人的到来带来了中国大陆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据史书所载:唐天宝(742—756年)以前,汉族进入海南岛的移民计有34 272人,主要来源于中原各地。这些中原移民的成分,有战乱南迁的农民,有历代举家赴琼的朝命职宦,有戍边驻琼的将官和从征兵勇,也有不少贬官谪宦和贸易山客,他们率先带来了中原封建文化[4]。而这些人大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相对文化素质不会太高,这些人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后来海南文化的主体。但由于这些人的文化水平一般比较低下,他们所带来的只能是一部分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

其次是外来的移民,他们大都是来自东南亚或伊斯兰的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商人或农民,其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来自欧美地区。但是这些人到来海南岛都比较晚,在他们到来之时,海南的文化已基本形成。再加上这些人相对群体都比较小,对海南文化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在这里就不再做详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海南岛的主体居民是从大陆迁徙过来的戍边的兵丁、逃亡战乱的移民和流动的商贾。这些人相对文化素质都不是很高,再加上海南封闭的地理位置,他们给海南带来的大都只是表层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深层文化则很少。这就是造成海南整体文化普遍偏低,农村文化长期滞后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海南农村文化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就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是直到现在,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占据着主导地位。

首先,在经济体制方面,海南的广大农村地区还只是处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初级阶段,即他们只是进行初步的个体承包(即以家庭承包为主),而没有在这种承包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联合,从而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综合经济。这就是说,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还处于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阶段,并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其次,在组织方式上,相应的也是以单个家庭经营为主。农户之间很少联合起来进行生产。这种极其简单的组织方式必然不会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也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这就必然会成为阻碍海南经济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在管理方式上,也是以单个家庭为主进行单独管理,农户之间或村社之间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联合或者几乎没有成立农会。这是一种以感性经验为主的粗糙型管理方式,手段十分落后,水平极其低下。

这是千百年来一直在海南广大农村地区深深扎根的自然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状况虽然有所改变,但就整个海南农村而言,以农业为主体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建立在这种小农经济之上的农村文化必然是十分落后、保守和封闭的。这就是海南农村文化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

四、封建文化

封建文化的长期存在是海南农村文化长期滞后的主要原因。海南岛的封建文化是在长期接受中原地区封建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一段时间后在海岛生根、发芽最后得以形成并在岛上占据主导地位。至今这种文化还在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位海南人。而其中尤以宗族文化引人注目。宗族,简言之是一种实体性的宗法组织,是以血源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形成的封建伦理体制[5]。而宗族文化正是建立在宗族制度之上的文化,包括它赖以存在的小农经济基础和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文化。这种文化的表现主要是:以血源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等等。这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一整套完整的封建思想文化。这种文化就像一个大牢笼,严严的套着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这种文化到现在还在海南的广大农村中普遍的存在着并且深深的扎根于当地的自然经济沃土之中。这就是海南农村文化长期滞后的又一重要原因。

正是由于在海南的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封建残留文化,这是海南农村文化长期滞后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牛志平.海南文化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67.

[2]牛志平.海南文化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1).

[3]唐玲玲,周伟民.海南史要览[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209.

[4]符和积.海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融汇发展[G]//海南先民研究:第一辑.海南省迁琼先民研究会编,2001:167.

[5]符泰光,陈丽.新时期海南宗族势力复兴之原因[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Analyse the Long Lag Reason of Hainan Rural Culture

LUO Xue-shu,LIN Yi-quan

(Hainan normo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ainan’s vast rural areas are being carried out activities to build an ecological village of civilization. At the moment, the backwardness of rural cultur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attention once again. In this contex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of the backward culture from the four aspects: closed environment、migration quality、small-scale peasant and feudal culture.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滞后原因探析 篇4

关键词:工程,结算,滞后,原因

拖欠工程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 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 拖欠工程款归因于建设工程结算难, 尤其确定工程最终造价更难。“付款没有依据”已成为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众口一词的理由。所谓没有依据, 是指工程造价结算未能审定。一项工程从竣工交付使用起, 一年、二年甚至更长时间未能结清工程款的比比皆是, 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合同签订的滞后与管理不规范造成的结算困难

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一定的程序, 并且合同的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前期工程预付款的支付、施工过程中形象进度款的支付、隐蔽工程质量的验收、索赔的处理、争议的解决、竣工结算、质量保证金的扣留与返还等都要依据合同来进行。

目前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随意性较强, 签订的时间滞后, 合同条款存在的争议较多, 并且很少有专业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合同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建设工程的竣工结算又必须按照前期签订的施工合同进行, 合同内容的不明确以及补充协议签订的不及时给竣工结算的及时进行带来了困难。1999年版本的合同示范文本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司法解释) 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示范文本设计上的缺陷。

根据《招标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 发包方或者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制作的招标文件中已经包含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但是, 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是发包方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拟定的, 有些条款明显有利于发包方, 不是很公平, 甚至有些是“霸王条款”。而现在的建设市场是发包方的市场, 有些投标单位明知有些条款不合理, 还是前来投标。只有在中标后签订正式书面合同或施工过程中再想办法找回损失。如发包方现场负责该工程人员即该工程合同管理人员不熟悉该工程的招标文件, 并且在签订合同时, 又是施工单位提供建设施工合同范本, 这样施工单位就有可能把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中对其不利的条款省略掉, 发包方工程现场负责人不熟悉工程结算方面的有关规定, 往往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合同范本审核不细致, 合同前后条款之间有矛盾也不容易发现, 这样就会为以后工程竣工结算埋下隐患。

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9年发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由《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三部分组成, 并附有三个附件:附件一是《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 附件二是《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附件三是《工程质量保修书》。有的施工合同的三个附件中仅有《工程质量保修书》, 根本就没有约定《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和《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 这样在发包方后来分包工程项目和供应材料时, 承包单位对发包方分包的项目不予积极配合, 在材料供应方面容易发生扯皮现象。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是国家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9年12月24日联合颁发的, 该示范文本对规范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的行为, 解决施工合同中长期存在的合同文本不规范、条款不完备、合同纠纷多等问题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使用, 该示范文本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条款设计上的缺陷, 如示范文本关于竣工结算条款在具体执行中因设计缺陷给工程款结算带来了困难和麻烦, 并由此引发较多工程款结算纠纷。司法解释对建筑业存在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问题、投资不足问题、特别是投资不足问题造成大量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问题从法律适用上提供了更加明确、有力的保障, 毫无疑问对解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但该司法解释并未能直接解决示范文本设计缺陷所造成的工程款结算困难问题。

2 结算依据和资料提供的不完整、不及时造成的结算困难

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竣工后, 承包人应在提交竣工验收报告的同时, 向发包人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可现实情况是, 承包人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的时间滞后, 提供完整的结算资料更是滞后, 有的甚至在将要出具结算审核报告时才提供完整。并且结算资料存在着不合理或者争议的地方, 特别是签证资料。这些情况都影响着竣工结算的顺利进行。

承包人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完成所承包的工程, 经验收合格, 并符合合同要求之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 向发包人提供完整的结算资料进行工程竣工结算。这里要求工程要经过验收, 但是很多情况下, 工程还没有报请发包方验收, 或者发包方不予以验收, 承包方就向发包方提供了结算资料, 并且发包方的职能部门没有审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 就接受了结算资料。

承包单位提供的结算资料往往存在不完整、不合法、不充分的情况, 在结算审计时经常发生补充资料的现象, 补充的资料有些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小, 如竣工图纸、竣工验收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发包方供应材料转账资料等, 但是, 有些补充资料影响工程造价非常大, 并且是有利于承包单位的, 如现场有关的签证资料、材料定价资料等, 后期补充的对其有利的签证、定价资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作为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应特别引起注意。不过, 有些签证、材料的定价是发包人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由于种种原因, 前期没有及时办理而已, 责任不在承包人一方。

甲供材料转账和乙购材料定价时间滞后。由于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具体的甲方供应材料, 哪些材料由甲方供应, 哪些材料由乙方购买。实际施工过程中, 甲方供应材料较多, 压缩了乙方的利润空间, 在甲供材料转账过程中, 乙方不能够积极配合, 材料转账滞后。乙方自购的材料, 其也没能及时申报甲方职能部门认可价格, 或者甲方职能部门人员没有及时考察市场, 进行定价。即使甲方对乙方自购的材料进行了定价, 也是在没有充分考察市场的基础上定的价, 对建筑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厂家等说不清楚, 价格偏高、脱离实际。另外, 乙方利用信息不对称, 工程结算审核存在难度。相对甲方材料定价的职能部门来说, 乙方人员对工程结算所用到的消耗量定额是非常熟悉的, 定额中哪些材料价格比市价高、哪些材料比市价低, 他们都比较清楚。定额价低的就找甲方职能部门审批价格, 定额价高的就不再找甲方审批价格了。这种情况, 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在审核结算时, 让乙方再找甲方审批价格是不可能的, 只能根据现有的定价资料进行审计, 工程造价容易偏高。

3 现场签证管理混乱造成结算困难

工程签证这一概念, 是在2002年6月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发布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操作指导规程》中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并统一的。工程签证:按承发包合同约定, 一般由发承包双方代表就施工过程中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技术核定、设计变更、设计修改、业务往来、发包方代表的不当行为、违约事件等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 一般均应通过签证的途径索取属于追加合同价款的价款部分, 或明确价款的调整事宜。该签证是双向的。但是现实情况确是签证事项不明确, 签证时间与实际发生时间不符, 签证时间滞后, 存在大量而又混乱的签证, 施工单位“要想挣, 办签证”的现象普遍存在, 并且很少存在甲方主动办签证来减少工程造价的情况。而工程签证的法律地位就是用于工程结算的直接证据, 对工程签证行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 仅仅是承发包双方合同自行约定的行为。由于对恶意虚假签证各方责任人的处理处罚没有规范的法定依据, 监管部门事后查出问题难以处罚, 导致恶意虚假签证行为屡禁不止。签证资料可能存在的问题:

工程签证单原件数量少。有的签证单只有一份原件, 还在施工单位手中, 施工单位在申报结算资料时往往提供的是复印件, 原件以便在核对结算时用;存在甲方现场管理人员不留原件的情况, 待工程造价审核人员与甲方现场管理人员核对签证原件时, 其提供不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

签证单没有签证日期和编号, 即便有编号也不连续, 经常给工程结算审核人员带来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审价效率难于提高。

甲方现场管理人员对签证单所影响的工程造价不清楚, 对有关结算规定不熟悉, 往往仅在上面签上名字, 不签署意见, 这样有可能重复计取有关费用。若工程造价审核人员业务精、技术好、责任心强, 可能发现一些问题, 会找甲方签证人员询问、落实;否则, 既然有甲方现场人员签字认可, 有些工程结算审核人员就会完全按照签证资料给予施工单位, 这样就会损害甲方的利益。

有的施工单位投机取巧, 在甲方已经签字的原件下面空白处添加签证项目, 这种情况, 如不与甲方现场管理人员手中的签证核对, 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很难发现。所以说, 竣工结算资料中的工程签证资料要有甲方现场管理人员整理提供给工程造价审核人员, 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签证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有利于工程结算的审核, 反映实际工程造价。

4 对竣工结算的片面认识造成的结算困难

竣工结算报告经承发包人签字盖章后有效。合同中约定由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 还要由三方在审核报告上签字盖章认可后才能有效, 才能作为最终的工程结算依据。但是, 由于发包方资金紧张, 结算政策越来越有利于承包方, 由发包方代扣承包方的审计费用迟迟不能扣除,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规定的与结算有关的时限往往被突破, 并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以至于三方对结算都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竣工结算审核一拖再拖。

4.1 施工单位的认识

施工单位对国家的结算政策非常了解, 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越来越有利于施工单位, 并且深知甲方资金紧张, 就是工程审结后也不一定拿到工程结算款, 施工单位存在故意拖延结算的情况。施工单位预结算人员变动频繁, 不利于结算的核对。另外, 多家施工单位同时与甲方进行工程结算审核, 有的工程结构、性质、规模相近, 如多家施工单位施工的都是学生公寓, 施工单位存在互相等待、观望的心理, 都不想冒进, 都不想第一个在审核报告上签字, 都在关注着相同结构类型建筑的单方造价, 这样非常不利于工程结算的审计。

4.2 建设单位的认识

作为组织协调结算审核的职能部门人员来说, 是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结算审核的。对工程部门人员来说, 思想上存在矛盾心理。若结算审计没有完成, 施工单位催要工程款项, 工程部人员可拿结算审计没有完成的借口来挡一挡。结算审计完成后, 施工单位再来找工程部人员催要工程款, 工程部人员深知学校资金紧张的状况, 结算审核完成后也是没钱可付。工程部为缓解与施工单位的紧张关系, 在学校资金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 还非常谨慎的拨付少许工程款, 有时也是担心把工程款拨超。这是违背有关拨付工程款规定的。既然工程已经完工, 这时拨付的工程款既不属于预付款也不属于形象进度款, 应该是结算工程款, 但是, 双方都认可的结算还没有审定, 具体还欠不欠施工单位工程款, 欠多少, 还不确定, 这时再拨付工程款非常不利于审定工程结算。

4.3 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认识

工程竣工结算时, 施工单位所申报的结算值水分较高, 与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审定值出入较大, 这样施工单位所应支付的审计费用较多, 根据该校与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签订的合同约定, 施工单位所应支付的审计费用由该校在拨付工程结算款时一并代扣。但是, 这部分费用代扣的并不顺利。有的工程拨款比例已经较大, 再扣除质保金、水电费, 所欠结算工程款聊聊无几, 施工单位也不急于索要结算工程款, 甲方更不会急于拨付, 施工单位应承担的审计费用也就无法扣除。中介审计机构虽然完成了结算审计, 出具了成果文件, 但是, 不能及时得到应得的审计费用, 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基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对工程结算审计的不同认识, 各有各的想法和打算, 并且都不利于结算审计的进行。工程结算审计工作不是哪一个人的事, 也不是哪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事, 而应是几个单位和部门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并且, 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来共同协调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建忠.谈工程签证与技术核定单[J].工程造价管理, 2003, 4.

滞后原因 篇5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同一等级的学校、同一类办学规模的学校,同一生源的学校,同一个分数段的学校,都存在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差异,而导致校风与学风的差异,学习能力和纪律的差异,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人格品味的差异,文化思想的差异等等,其结果,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没有形成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文化受到干扰,后进生问题的增多和学生个人文明行为的缺失都值得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反思与思考;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教育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更新否?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心理、性格研究否?只有这些思想教育问题解决了,才能够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问题。学校德育工作滞后问题解决了,才能够解决中学生这个重要群体的思想教育问题。

一、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的原因。

(一)、没有读懂学生“这本书”。

我们从事学校德育的工作者,较容易有1个思维定势,即今不如昔,过去的孩子多乖,现在的学生难教。今天剧烈多变的社会转型中,由于人的思想相当复杂,学生也受到多方面的时代影响。现在的学生,在家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思想也变得复杂起来,许多学生的自律、自强、自立、自爱、自尊的意识相对浅薄,个人主义相对突出,集体主义意识不强,可是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是合乎它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新变化,新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1、对过去学生抽象思维、追求事业、追求理想,追求人生最高生命价值观的弱化和对财富疯狂的渴求,更讲究实际的意识增强,这方面问题较多是受社会的因素影响。如大量下岗、失业大军的背景,加大了对青少年学生家庭背景的压力/大学生的就业不再由国家包分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工作,一般化的学生甚至较差的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与熟人的关系,很早落实了优势的工作岗位。这些问题对我们搞好学生教育工作不利。

2、分配形式发展变化,拉大了贫富差距,众多的百万富翁和贫富分化趋势的出现,严重冲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理想信念。

3、某些领导干部为了追求花天酒地的腐败生活方式,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向堕落,在青少年造成恶劣的影响,由于学生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思想变得复杂起来,加上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这些学生较容易产生一些极端行为,老师同他们说道理,学生也会认为老师的话视为陈旧的说教,老师的教育就变得

苍白无力。因此,学生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讨厌空洞说教,对老师讲正面的道理有抵触情绪,比较强调自身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逆反心理导致了师生之间的不信任感,就无法建立联结师生关系的精神纽带。

4、学校德育工作较多按照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及内容进行,譬如,三月学雷锋、四月扫墓、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生活、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但教育形式和方法及内容单调,造成方法单一,形式单调,削弱了传统节日的教育效能。学校的思想德育工作,只有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正确认识把握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才能懂得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过程。只有读懂学生这本“书”,学校德育工作才能理论实际,摆脱过时的空调说教方面,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二)、就德育而抓德育的单一性。

(1)这是学校传统德育工作的一大特点。其特征,比较多的是用外压式代替内诱式,用命令式代替了倡导式,用禁绝式代替了诱导式,用管的方式去规范学生的行为,用惩的形式去治理校园,用法制课去拓展德育的效能。这种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师生之间始终处在一个管与被管的地位,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紧张的。造成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缺失和漏洞。

(2)没有开展“以美辅德”校园文化活动传统德育工作过于严肃、呆板,没有引入“以美辅德”的教育理念,使美育本来对于德育、智育、体育有着特殊的辅助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因而它在塑造学生人格美中没有起到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与美育的关系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传统德育工作的整个严格管理过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需要用美育去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审美意识,提高人们鉴赏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个教育理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肯定。

(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去参与,其结果,造成老师做工作代替了自己管理自己的工作,老师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该是学生管的纪律问题得不到落实,该是学生班干部负责组织的班委会,级委会工作会议,没有形成制度。

(四)、制度管人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还存在人管人的现象,这种人管人的现象,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大忌,人管人始终管不好人,管理靠制度,制度不光对学生,也对老

师而言,对学生管理来说,既要靠师生情感交流与沟通,让学生服管,也要以制度作坚强后盾,对老师来说,各项制度同样需要老师的遵守和执行,如出勤制度、家访制度、家长学校制度不完善,班委会、级委会健全会议制度。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读懂学生这本书,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及精神世界。

学生是一本书,是时刻变化的活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经常从更高的角度去研究学生、观察学生、陶冶学生、激励学生。要搞好工作,读懂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优势。

(二)、保护学生自尊,尊重学生自尊,从而让学生达到自爱。

学生自尊才能自爱,没有自尊心,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没有学生的自爱,学生有时不可避免地违反纪律,面对学生的违纪,要作详细的分析,批评要有个度。批评有度而不损他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教育好一个学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平等的原则才能促进师生两者共同参与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两者互动平等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尊,得到尊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与被教育者通过进行这种交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

(三)、加强大美育,塑造人格美

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精神境界,作用于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借助于美的形象,以陶冶人的情感为目的教育。美育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艺术教育,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的教育,它已不再是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育,而是一种兼顾知识和发展,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加强美育的同时,要克服以下出现的思想误区,用德育代替美育整体,或只重视与德育相关的美学方面内容的有限的美育,甚至把美育仅仅作为德育的手段,或用唱一首歌或画一张画来代替美育整体,只重视显见的简单化的所谓艺术教育等。

(四)、与学生要多进行及时及多样性的思想交流

学生现时承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竞争压力、期望压力。由此产生许多思想问题。这方面的思想问题,急需老师的疏导和教育,急需老师与学生及时及多样性的思想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心理健康。

(五)、克服德育单一性,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建设应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特质文化入手,物质文化直接表现出师生间的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建设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要有科学生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校园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

(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率、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七)、老师要处处表现出真诚可信的品格

老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学生的表率。要坚持体现真诚可信的原则。真诚必须懂得求真,真诚必须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否则,老师就会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是老师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八)、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我们积极开展学校丰富多彩的新活动,并遵循这个制度。

一是,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成立多种文体活动小组开展活动,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课外活动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如青年志愿性,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和知识性(如学生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

(九)、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滞后原因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因;对策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滞后的原因

1.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在面对校本课程这一新理念的时候,要求学校教师具有对校本课程的接受意识和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产生推动作用。现今阶段,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普遍不高,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非常单一,非常固定,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出现了一种面对校本课程的时候无从下手的现象。

2.学生和家长缺乏参与

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好,就是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有所改变,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帮助,这是一个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参与的过程,大多数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总是认为学校让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而且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兴趣所在,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出现滞后现象。

二、针对现阶段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滞后提出的对策

首先要对学校的办学宗旨有所明确,从而提高领导层的素质,只有学校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才能在农村的小学中加大推广力度;其次,要在整个农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普及,针对各地区不同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进行一定的联系,只有教师、学生、家长对其接受,才能实现完整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最后,要对学校教师进行一个系统的培训,对其掌握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挑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滞后的原因与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王小兵.“友善用脑”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03).

温州招商选资工作滞后原因浅析 篇7

做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温州,从1984年兴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利用外资已经历了26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些成效,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和全省乃至全国比不尽如人意,一直处于落后水平。那么,在全国利用外资水平健康良好发展的态势下,同样的城市规模,同样的宏观政策环境,同样的发展起点,为什么其他地方上得很快,而温州却会如此的不同步?对此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将有利于温州招商选资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

一、近年来温州市招商选资工作的基本情况

为了改变温州招商选资工作的落后局面,2003年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列为“一号工程”,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对政府每个部门及其领导层层下达招商选资的指标与任务。从2003年开始,温州市的利用外资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2003年—2007年五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7亿美元,这项指标的完成额是温州市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前19年(1984年-2002年)总和的2.3倍和2.6倍。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13.05万个工作岗位、4亿元地方税收和17.61亿美元的出口,为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温州的招商选资工作2007年达到最高峰,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1753万元,随后逐年下滑,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仅26175万元、2009年又同比下降10.4%至23448万元,到了2010年低至17574万元,回到2004年以前的水平。截止到2010年底,温州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708家,投资总额136.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1亿美元。

二、近年来温州市招商选资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温州,利用外资落后,已成为其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十分明显的薄弱环节,与其城市地位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称。这有着温州特殊的历史背景及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高。

对开放型经济在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建设的依托等主要载体来抓。温州走的是一条内向型、自给自足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聚的“自力型”发展道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本身带有一定的排外性,给引资工作带来一定的思想障碍。

对外资的紧迫性认识不强。这首先表现为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受传统观念束缚还比较重,安于现状的思维定式严重,满足于纵向比较,把外资落后往往推到客观原因,缺乏对工作的反思。由于温州市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内资相对较多,以往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往往掩盖了温州市与先进地区利用外资的巨大差距,使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对利用外资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其次表现为缺乏强烈的机遇意识。1984年温州被列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具有十分难得的先发优势,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利用外资方面坐失良机。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经济建设春潮涌动的机遇到来时,温州利用外资也未能形成热潮。1998年南方台资企业向北迁建和台资第二次投资大陆高潮到来之时,温州再次失去了赶超机会。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机遇意识薄弱,坐失包括台商在内的外资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大好先机,是造成温州吸收外资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性质制约。

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主体中最活跃的成分,尽管民营企业队伍庞大,发展较快,但与国外企业合资动力和阻力并存。从内在因素看,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许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过来,一部分企业主尚不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缺乏融入全球经济的勇气和继续发展的进取意识;而另一方面,相当多的企业采取的夫妻店式的家族管理和习惯于暗箱操作,不愿也不敢与外资结合。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推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和国外企业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有的还起了示范性作用,但要民营企业大范围地与国外企业合资仍然存在现实难度。

(三)投资环境欠佳。

温州利用外资的区位优势在弱化。温州市位于浙南一隅,处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断层”,较难受到这种潮流的影响与辐射。再加上温州土地资源稀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仍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区域竞争力不强。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工作中忽视了外商的特殊性,在服务机构建设上,各县(市、区)、各级开发区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投资服务机构,未能为外商提供咨询、注册、建设、经营全过程、全方位专家式服务。对外商生产、生活许多环节存在的问题,服务效率不够高。

全市利用外资的工作合力尚未真正形成。集中反映在某些部门和区域自身改革的滞后性以及在简政放权、强化服务、政策促进上的不适应性上,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方式、服务水平与新形势的要求反差强烈,往往把利用外资工作当成额外负担,而不作为份内责任。合力的不足,降低了温州市招商选资的综合竞争力。

(四)配套条件薄弱。

温州的产业基础承接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能力不够强。长期以来温州市的工业产业层次低,企业单体规模小,引资主体实力不强,能与跨国大公司进行对接的企业很少。

温州城市化的步伐还难以适应大规模引进外资的需要。温州城市规模较小,市场容量有限,经济腹地不大,对周边地区的幅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外商的吸引力。作为利用外资主要载体的各级开发区,规划和功能定位比较滞后,规划起点低,发展框架小,产业布局乱,城市功能弱,难以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温州的配套服务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温州利用外资的区域竞争力。表现为:温州的口岸环境较差,空港至今只开通香港国际航班,海港缺少主干线,口岸作业效率较低,通关速度较慢;投资经营成本偏高,地价、水、电、气费及海运费比苏南浙北等地高;中介服务机构太少,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人力资源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人才引进和培养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机制;外商及子女就学、就医等条件尚不完备。

参考文献

[1]夏漫.关于招商引资存在问题的分析[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4) .

[2]周金.现代招商引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 .

[3]陈琦.“以民引外, 民外合壁”——温州招商引资工作的创新[J].中国外资, 2009, (2) .

[4]陈丹.经济危机下温州的自主创新之路[J].商业经济评论, 2010, (2) .

[5]邹建辉, 王红毅.浅议当前招商引资存在问题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 (7) .

甘肃广告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思考 篇8

关键词:广告经济,发展

现代广告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广告经济的快速成长, 广告经济是一项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市场经济为舞台、以广告活动为纽带、以营销策划为轴心、以商品促销和塑造品牌形象为目标的现代经济运作形式。广告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财富的增长, 而经济增长是指当前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 以价值衡量就是当前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在数量上比前期增加。从增长内容上看,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大规模的物质财富, 如水泥、钢铁、工厂、铁路、公路、港口、耐用消费品等财富的增长为主, 另一种是以大规模的信息和服务经济, 如通讯、广告、电视、咨询、商业、金融、旅游等信息和服务的增长为主。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 国民财富的内容开始向信息时代转变, 人们的生活向非物质的服务和享受转变, 这时的增长方式已经转变, 增长内容从物质经济向信息和服务经济转变。广告虽然不是物质生产部门, 但是通过整合市场, 促进销售, 引导消费, 扩大产量等, 具有为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正如《当代广告学》一书的作者威廉·阿伦斯所说:广告对于经济的作用就如台球的开杆, 企业从开始做广告的时候起, 经济上的连锁反应便开始发生了。连锁反应的结果虽然难以预料, 但是一定与击球的力量有关系。甘肃省的第二产业比重远高于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属于广义的服务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推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解决人口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而广告经济既是服务经济又是利润经济, 因此, 深刻剖析甘肃省广告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正确认识广告经济、重视广告经济、发展广告经济, 才能促进甘肃省广告业的积极发展和甘肃经济的迅速起飞。

一、经济落后致使甘肃省广告业发展环境恶劣

2009年3月甘肃经济信息网发表的统计公报显示, 2008年甘肃省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176.11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462.27亿元, 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471.43亿元, 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2.41亿元, 增长13.2%, 其中金融业增加值72.49亿元, 增长9.4%,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96.93亿元, 增长9.4%, 房地产业增加值93.8亿元, 增长1.4%。按常住人口计算,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 比上年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3%∶47.3%∶38.4%调整为14.6%∶46.3%39.1%, 与上年相比,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 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3和0.7个百分点。

2009年2月26日,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初步核算,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767万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九。而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经过核算可知, 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22648元。

比较分析, 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只占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一半, 同时甘肃省产值结构比例也存在问题。中国学者根据对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资料计算, 得出如下结论:当人均收入水平为600美元时, 三次产业间的产值比例大致为21.8%∶29%49.2%;当人均收入水平为1000美元时, 三次产业间的产值比例大致为18.6%31.4%∶50%。而根据以上数据分析, 甘肃省2008年全省人均GDP按当时汇率折算为1755美元, 但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6%∶46.3%∶39.1%, 可见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方面, 我们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甘肃省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存在着农业技术装备和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产销率下降, 产品积压严重等问题, 致使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不高, 造成低水平的结构性过剩。同时,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推进, 知识、技术的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显然这从客观上使劳动力转移的门槛增高了。目前东西部地区之间不仅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距, 而且这种信息差距大大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 甘肃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值比例低效益、信息化水平落后等等因素在甘肃自然环境恶劣的基础上进一步制约了甘肃经济的发展和甘肃广告业的发展。经济的内在需求决定着广告的存亡, 而经济的发展进程则决定着广告市场的规模、广告媒介的种类和规模以及广告代理业、广告理论和广告手段的发展程度。广告通过直接作用于受众而达到目的, 而受众作为社会总人口的一部分和商品的消费者, 又处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的影响之中。经济环境是广告发展的外环境, 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广告的生存与发展, 全面影响着广告的内环境、广告本体和主客体。

二、甘肃省经济发展模式造成本土企业广告投资规模有限

甘肃是中国的一个资源大省, 主要生产石油、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性产品, 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大都与国际接轨, 甚至在伦敦金融交易所直接挂牌买卖, 因此, 甘肃省的工业强省战略决定了甘肃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石化、有色、冶金、电力、食品、机械6大支柱行业等方面。甘肃省在国内有规模影响力的消费品企业数量很少, 即便是在省内, 能够让消费者指牌购物的本土消费品品牌也非常有限, 而作为广告主流的商业广告, 其广告主大多集中在消费品领域, 只有针对大众的产品才会重视广告这一促销手段, 而生产资料产品的营销手段则完全不同于消费品市场。所以, 甘肃省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商业广告的广告主数量有限。另外, 就一般消费品生产企业来讲, 甘肃省的这些企业发展缓慢, 其市场范围也大多局限在本省和西北地区, 市场规模小, 销售额有限, 产品创新不够, 再加上许多企业是家族式管理, 难以引进高水平人才, 致使企业始终在进行低水平运作, 发展难以上规模、上台阶, 广告投放能力自然微弱。因此, 在工业主导发展的环境下, 甘肃省本土广告主数量少、投资规模小, 造成甘肃省广告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三、甘肃市场的消费能力有限难以引发省外广告主的投资热情

2009年3月甘肃经济信息网发表的统计公报显示,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628.12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10.96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844.94万人, 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2.15%, 比重比上年提高0.56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783.18万人, 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7.85%, 比重比上年下降0.56个百分点。甘肃省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72.67万人, 比上年末增长0.7%;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61.64万人, 比上年末增长8.8%。甘肃省人口较少, 其中消费能力较强的城镇人口不到1/3, 而农村中农民40%的收入来自于劳务输出,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大量农民工返乡, 导致农民收入进一步降低。人口少, 消费能力有限, 导致甘肃市场狭小, 在全国消费市场中处于边缘化位置, 难以引起省外广告主的重视。这些广告主通过选择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广告媒体, 既能覆盖到甘肃市场, 同时还有较好的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 因此, 他们的产品可以在甘肃市场稳定的销售, 且不需要专门在甘肃市场投放广告。

四、甘肃省广告媒体的竞争力不强

任何媒体都有特定的传播范围与对象, 但泛泛的传播范围实际上是无任何意义的, 重要的是媒体传播范围的分布及分布范围内的主要对象。甘肃省的广告媒体中, 除《读者》杂志外, 其他大多数媒体, 无论是电波媒体还是印刷媒体, 都欠缺自己鲜明的特色栏目和受众群定位。节目内容趋同化, 竞争手段单一化, 技术设备落后, 经营理念不明确, 使得甘肃省内的大众广告媒体对广告主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省级卫视广告媒体的竞争对手并非省内媒体, 而是众多同类全国覆盖的电波媒体或全国发行的平面印刷媒体, 因为都具备全国覆盖率, 根据影响力、公信力、千人成本等指标, 即便针对甘肃市场, 广告主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而市、县级广告媒体中, 竞争不但存在于同类广告媒体中, 也存在于不同类广告媒体中, 在一个狭小的市场中, 广告主可以在电视、广播、报纸、交通这些借用广告媒体和户外、POP (售货现场广告) 、DM (直递广告) 这些专用广告媒体之间充分选择。在“内容为王”的环境下, 由于甘肃省的大众传媒不能在内容上培养忠实的受众群来吸引广告主, 因此最终的竞争就局限在价格战上, 造成广告市场价格混乱, 广告媒体利润降低, 违法虚假广告泛滥, 消费者信任度下降, 广告主逐渐流失。

五、甘肃省广告主缺乏现代广告理念

广告主首先应具备科学的现代广告理念, 才能进行正确的广告策划与实施。就甘肃省广告主而言,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 对广告媒体的理解过于单一

很多人一提起广告投放, 第一反映就是“我没钱”。这种心理往往是由于把广告媒体单一地理解为大众传媒, 而大众传媒自然广告费用比较高, 超出中小广告主的支付能力。实际上, 从定义分析, 只要能有效传递广告信息的物质工具和手段都可称之为广告媒体。因此, 如果是食品终端销售商, 只要让香味四溢、香飘万里, 这就是很好的气味广告。而全球著名的“柯达”公司, 早期曾在一旅游山区景点免费提供自行车供游客使用, 自行车通体被“柯达”广告宣传页包装, 于是就看到漫山遍野的“柯达”广告宣传车。所以, 广告主身边不缺媒体, 而是缺少善于发现广告媒体的眼光。

(二) 广告信息面面俱到, 没有重点

广告主总力求在每一次广告宣传中能面面俱到, 详细阐述产品的所有优点, 却殊不知说得太多就如同什么都没有说, 消费者大脑中一片空白。人云亦云的优点不叫优点, 消费者不在乎的优点不叫优点, 华而不实描述的优点也不是优点, 优点太多同样不是优点。因此, 在广告信息的诉求中, 广告主题一定要单纯、集中、精炼。

(三) 广告策划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很多广告主投放广告往往随心所欲, 广告主题常换常新, 广告风格变幻莫测, 一会儿阳春白雪, 一会儿下里巴人, 缺乏系统的广告策划, 就难以树立鲜明的品牌定位。无论是广告主题策划、广告创意策划, 还是广告媒介策划, 都喜欢凭经验决策, 不深入细致地进行目标消费者调查, 就难以做到广告策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 广告创意表现一味追求都市时尚文化

甘肃省本土的广告创意表现, 无论是日用消费品广告、服务性广告, 还是旅游类广告, 都一味追求都市时尚文化, 营造一种消费潮流, 想达到一种让消费者跟风的消费热潮。殊不知这种潮流来得快去得也快, 更何况甘肃省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根本不具备时尚前沿代表性。因此, 根据产品特性挖掘有代表性的广告文化, 才能塑造品牌产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甘肃省既有伏羲庙祭祖、敦煌壁画、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也有沙漠、戈壁、冰川、雪山的地域文化, 还有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文化等, 这些神秘的文化瑰宝对省内外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但遗憾的是甘肃省本土企业却摒弃这身处的文化聚宝盆, 一味东施效颦了。

六、甘肃省广告公司的广告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弱

广告公司是广告经营业的基本组织形态, 属于服务性行业, 广告公司的发展是推动广告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 目前甘肃省的广告公司普遍规模较小, 经营水平比较低, 其中广告调查与策划水平低是最突出的问题。重广告表现, 轻广告策划;重艺术, 轻市场是普遍现象。其次, 甘肃省广告公司的管理薄弱, 很多广告公司的经营策略是“三年不开张, 开张吃三年”, 高费用、一锤子买卖现象严重。再次, 甘肃省广告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重拉轻维, 不是以高质量的广告和优质服务来维系客户, 而是采取拙劣的拉广告、给回扣等手段, 使广告公司不能稳定发展、扩大规模, 而是陷入一个各种复杂关系的怪圈, 形成短期行为。再加上一些“草台班子”的存在, 或是个人工作室, 或是三两人组成小团队, 他们混杂在市场上低价竞争, 对广告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包国强.传媒策划与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兴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滞后原因 篇9

1.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在面对校本课程这一新理念的时候, 要求学校教师具有对校本课程的接受意识和一定的理论知识, 这样才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产生推动作用。现今阶段, 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普遍不高,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非常单一, 非常固定, 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出现了一种面对校本课程的时候无从下手的现象。

2.学生和家长缺乏参与

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好, 就是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有所改变, 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帮助, 这是一个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参与的过程, 大多数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 总是认为学校让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 而且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兴趣所在, 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出现滞后现象。

二、针对现阶段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滞后提出的对策

首先要对学校的办学宗旨有所明确, 从而提高领导层的素质, 只有学校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才能在农村的小学中加大推广力度;其次, 要在整个农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普及, 针对各地区不同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进行一定的联系, 只有教师、学生、家长对其接受, 才能实现完整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最后, 要对学校教师进行一个系统的培训, 对其掌握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挑战,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滞后的原因与对策进行研究,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 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校本理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小学中, 校本理念带来的课程开发却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中出现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滞后, 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 就现阶段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滞后原因进行了研究, 做出了一定的分析, 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四川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篇10

一、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文献

㈠城镇化的概念我国的城镇化概念源于西方“城市化” (Urbanization) 这一术语[2], 西方的“城市化”指的是伴随工业化进程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西方城市的概念与我国城市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我国的城市建制极为严格, 而西方国家只要人口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就被定义为城市 (city) ;许多西方国家没有镇 (town) 的建制, 我国较大的镇与西方的小城市的概念相当。我国城镇化的内涵除了包括乡村人口向城市和乡镇集聚的含义之外还包括限制大城市规模、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3]。

㈡相关文献城镇化的进程与动因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探讨。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城镇化是与工业化相伴随但并不同步的产业演变的过程, 根据Clark定理[4], 在国民人均收入水平 (可以用人均GDP度量) 逐步提高的过程中, 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在这两个进程中, 前者主要由工业化推动, 后者主要由城镇化推动;根据Myrdal理论[5], 城市中一种新产业的发展会引发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城镇发展动力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增强, 相关产业相互推动, 从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乘数理论, 城市发展的初始投资会引发乘数倍的消费支出从而拉动城市经济的乘数倍扩张;从集聚效应理论看, 由于工商企业向城市集聚会形成正的外部性, 从而有利于城市形成市场、降低交易费用、刺激技术创新扩散, 进而推动城市扩张;根据增长级理论, 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城市会对整个地区形成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从而引发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形成[5]。以下是笔者结合上述相关理论对四川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现状及原因的分析。

单位:%

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13》。

单位:%

二、四川城镇化滞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㈠城镇化滞后发展现状分析相对于工业化进程, 四川城镇化发展滞后十分突出。如表1所示, 全省21个市州, 除成都市和巴中市之外, 其他19个市州城镇化都滞后于工业化, 这19个市州城镇化率滞后均值为9.27%。从城镇化发展速度看, 全省共有13个市州城镇化发展速度低于工业化速度, 攀枝花市和绵阳市“两化”速度持平, 其他6个市州的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工业化速度。根据纳瑟姆城市化理论 (Northam Urbanization Model) [6],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会经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三阶段:第一阶段,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较弱,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大致持平;第二阶段,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助互动, 城市化率加速提高, 以至高于工业化率二十个百分点;第三阶段,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逐渐减弱, 第三产业对城市化推动增强, 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从以上城镇化发展三阶段分析, 四川城镇化发展滞后, 城镇化率未达到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发展水平, 而且大部分市州城镇化率低于第一阶段发展水平。四川中小城市城镇化严重不足。如表2所示, 四川20个中小城市城镇化率均值不足40%, 且差异巨大, 城镇化率最大的攀枝花市达到63%以上, 城镇化率最小的甘孜不到25%, 四川20个中小城市城镇化率方差为60%, 极差为38.6%。

㈡城镇化滞后发展原因分析对于四川城镇化滞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 四川工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 地处西部的四川在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布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的省份, “三线”建设时期, 国家在四川兴建和内迁了许多大型骨干企业, 改革开放后, 这种重工业畸重轻工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并未改观。由于四川自然资源丰富, 客观上造成四川原材料和能源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过重, 从而工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 城乡差距加大, 消费需求不足, 招商引资亦为艰难。第二, 户口管制制度抑制了四川城镇化率的提高。四川是农民工供给大省,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四川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却难以迁移到城镇定居, 即使农民工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 举家迁移到城镇生活仍然难以实现, 从而割裂了四川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的内在联系。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 使得四川各城市不能有效发挥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 无法吸收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从而难以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 最终削弱了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 使得四川城镇化率不能加速提高。同时, 由于城乡户口统筹管理难以实现, 城乡二元经济难以从制度上根本扭转。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13》, 四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0307元, 如表3所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001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2.9∶1,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差异更大, 为3.2∶1, 川内的巴中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比甚至达到9∶1以上。城乡二元结构固化成为四川城镇化发展的瓶颈。第三, 现有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四川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要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分工协作和生产经营规模化发展, 促进土地流转, 但四川农地自由流转障碍重重。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 允许农民以互换、出租、股份合作、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发展适度农地规模经营, 但是由于国家《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农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 从而导致农地产权模糊。农业税取消后, 由于农村社保制度发展滞后, 农民不愿轻易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同时由于城乡信息流通和资金融通障碍重重, 地处我国西南的四川相对我国东部地区更难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从而制约了四川城镇化进程。第四, 四川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较弱, 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吸纳农业人口能力有限。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13》, 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4948.46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9.55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2.79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8416.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3.7%。

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13》。

三、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对四川农村城镇化滞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 探索四川城乡一体化的新办法, 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逐步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制, 同时加强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增强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第二, 统一规划四川产业布局, 防止地区间同质化竞争, 促进四川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最强, 如果能有效规划四川产业布局以防止重复建设, 就能不断增强四川城镇化动力;第三, 加强四川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就业能力, 防止其盲目进城导致的城市病。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宗义湘.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Liu D P.The Research of New Urbanization Model in Hohhot-Baotou-Ordos Region[J].Applied Mechanics and Mterials, 2013, (357) .

[4]许崇正.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5]张建华.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滞后原因 篇11

为了是适应新世纪,新形势对英语教育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英语教学最终确立了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becomeCommunicatively)的指导思想。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然而英语口语在农村中学教学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问题。怎样才能搞好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呢?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因素

1.学生自身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意识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异很大。大多数学生缺乏学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学英语主要为了满足升学需要。更有少数同学持有“我又不出国,我不要学英语”的错误思想,缺乏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有些学生对开口说英语有种恐惧的心理:怕出错,怕被同学耻笑和老师责怪。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觉得英语枯燥无味,以致丧失兴趣。

2.教材问题。伴随新课程的改革,英语教材容量大,生词多而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而时间紧,因此教师和学生平时对英语口语的练习投入明显不足。

3.教师原因。目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主地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

4.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语言的学习效果,不仅仅依赖教学手段,设备,更重要的是学习环境。教师在讲授外语时,要把语言形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展大量的交际活动,在此过程中获得信息和提高口语能力。但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课堂是他们唯一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地方,而且课堂的口语练习大多是教师控制的,机械的练习,缺乏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有意义的交流。

二、提高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对策

1.重视英语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方面训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面发展。但语言先是有声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要重视培养听说能力。听说训练比重应该大些。并且中国逐步和世界接轨,全国上上下下都掀起了学外语热潮,在这样热浪袭人的大环境中,作新世纪的弄潮儿——中学生,更应该积极响应,为自己将来设计宏伟蓝图改变思想——重视口语。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也应该深入学习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更新观念、重视口语。

2.培养口语表达的兴趣,建立自信。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有所起色。教学中可采取创设情境、短剧表演、小组对话、讲故事、学唱歌曲等多样化的课内教学方法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实际,诱发学习兴趣,如初中英语9A Unit 2(Reading)介绍颜色和性格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真实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What is your favourite colour? Do you know anything interesting aboout colours?Doyou think that colours can affect our moods?How many kinds ofcolours are there?

上述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激发表达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英语大胆发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并养成自身学习意识。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大胆主动地进行口语表达。特别对平时不善于口语表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使学生体验进步的喜悦,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意识,有想说欲望。这就创设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生除了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心理学家认为“颜色是知觉或记忆的基本模块,因人类视觉系统对环境影响具有一种自动的估算和抵消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初中英语预备教材Unit7(WelcometotheUnit)教学颜色和服饰时,笔者要求学生准备各种色彩服装,自行组织排演,而后在课堂上演出,学生都很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分角色排演。直观的服装和形象的表演,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活跃了气氛,增进了交流。

4.因材施教。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分别培养和提高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如笔者在讲授初中英语每单元时总是设计一连串问题指导学生多边参与,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都具有阶梯性,以初中英语9AUnit6(Reading)为例,可以先给学生提表层的理解题,然后提深层次理解题。如:

(1)Where was the victim killed?

(2)Are there any suspects so far?

(3)What have the victim’s parents offered?

以上问题均为细节性问题,可以多让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后进生参与,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自己并不差。而:Who do you think may be the murderer:

以上问题为深层次问题可以让中等生先回答,然后优等生补充。多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和说话的机会。

河北省贫困地区经济滞后原因分析 篇12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中将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燕山-太行山地区是其中之一。燕山-太行山贫困带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的33个县, 属于河北省的有22个县 (保定市8个县、张家口市9个县、承德市5个县) , 这22个县和环首都贫困带中河北省的贫困县重合, 耕地资源贫瘠, 基础设施匮乏, 生态状况有待改善,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表现

对河北省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不仅要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状况, 而且要兼顾消除区域间比较差异。在综合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选取区域总量、人均值或比率形式等可以反映整体和局部差异的指标, 建立了由人均GDP (元) 、三产比重 (%)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元) 等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 人均GDP。

根据2013年河北省各市人均GDP来看, 河北省人均GDP为38, 149元, 承德市低于省人均GDP水平5个百分点, 张家口市低于省人均GDP水平21.78个百分点, 保定市低于省人均GDP水平33.3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 保定、张家口、承德等3市的人均GDP水平在河北省各市排名中均靠后。

(二)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2013年河北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最高的为秦皇岛, 比重为47.4%;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最低的为保定, 比重为31.5%。张家口三产产值比重40%, 位于河北省第三名, 排名靠前;承德三产产值比重为32.4%, 保定和承德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

(三)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2013年河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638元。唐山、廊坊、石家庄、邯郸、秦皇岛、保定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省平均水平, 沧州、邢台、衡水、张家口、承德等地低于省平均水平。承德和张家口位于倒数第一、第二位。张家口农民人均纯收入6, 583元, 低于省平均水平23.8个百分点;承德农民人均纯收入6, 031元, 低于省平均水平30.2个百分点。

(四)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13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713元, 廊坊、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沧州5个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省平均水平, 其余6个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省平均水平。保定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757元, 低于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张家口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641元, 低于省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承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896元, 低于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五)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

2013年河北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4, 008元。从各市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来看, 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的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高于省平均值, 保定、张家口、承德等三市的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低于省平均值, 分别低16.45%、19.16%、19.38%。

三、河北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原因解析

(一) 自然地理因素。

河北省的贫困县, 其自然地理的主要特点是:石化、高寒、干旱、少田。这些地区大多位于高寒地带和深山区, 干旱缺水, 灾害频繁。2012年, 保定、张家口、承德3市共遭受的旱灾、水灾、风暴灾、霜冻灾、病虫害等灾害面积占到河北省总受灾面积的47.6%。2013年, 保定、张家口、承德3个市共遭受的旱灾、水灾、风暴灾、霜冻灾、病虫害等灾害面积占到河北省总受灾面积的48.6%。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结果造成这些地区扶贫困难大, 稳定脱贫难。

(二) 历史因素。

位于首都周边的这些县区, 解放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 地势山高谷深, 深山区未受到国民党统治力量统治, 依然处于封闭状态, 发展滞后, 速度缓慢。建国后,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隐蔽优势, 长期被列为军事禁区, 在很长时间内, 基本上不修路、不通电、不上项目。使得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也逐渐拉大。

(三) 制度因素。

作为首都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有关部门要求河北省的一些地方, 山区全面禁牧, 严格控制高耗水农业, 大规模关停高污染企业等。对河北省这些县域的限制开发政策阻碍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是造成这些地区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的因素之一。河北省因紧邻北京, 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节奏难以自主, 发展节奏被打乱, 从而使陷入发展乏力的困境。

(四) 基础设施因素。

山区基础设施和产业投入成本, 分别是平原的20倍和5倍。首都周边的革命老区, 大多自然条件恶劣, 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些地区给予了一定的倾斜和支持, 但由于总体投入不足, 扶持力度不够, 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产品交易难、与外界沟通难、信息利用难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五个经济指标进行对比, 找出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进而从自然地理、历史、制度、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 以期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利光, 葛幼松.基于量图分析法的河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4.

上一篇:科研反思下一篇:开发本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