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滞后

2024-10-08

管理滞后(精选12篇)

管理滞后 篇1

应收帐款是构成企业现金流的重要部分, 也是在管理上争议最大、最棘手的一项管理。

许多企业将应收帐款的管理重点放在事后阶段, 即更注重对逾期应收帐款的催收管理。帐款出现逾期后, 财务系统才进行报告或实施监督管理, 而后, 由销售人员或收帐人员花费很大的力气向客户催收欠款。这种滞后的管理方式不仅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而且往往收效甚微, 应收帐款居高不下、前清后欠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我们的管理咨询实践表明, 企业如果将应收帐款的管理重点前移,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收帐款的风险预防和有效控制上面,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们在帮助某大型企业改进销售与回款业务流程时, 开发、实施的几项有效的专业管理方法。

一、实行应收帐款的预算管理制度, 合理控制总量

所谓应收帐款的预算管理, 就是在每个销售周期 (月、季度或年度) 开始之前, 信用经理根据本企业的销售计划和财务计划, 对应收帐款的一些主要管理指标进行预测并提出管理目标。其中, 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1.预计当期新增应收帐款的总量;2.计划控制的销售变现天数 (DSO) ;3.过期帐款数量;4.争议货款数量;5.信用期内货款数量;6.现金收入;7.净应收帐款。

该企业通过对这些应收帐款指标的预测和计划, 起到了很好的应收帐款总量控制作用, 有效地减小了应收帐款管理上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例如, 企业应收帐款占销售的合理比重关系, 可以通过对销售变现天数的预测非常直接地体现出来;对当期现金收入和过期帐款的预测, 则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现金流状况进行事前的监督管理;预计的应收帐款总量, 为赊销过程中的授信总量提供了决策依据;而争议货款的数量反映了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易纠纷风险, 有利于企业关注生产和服务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除了上述应收帐款的总量指标, 还建议该企业的信用经理进行更为细致、具体的应收帐款的管理计划。例如, 预测各个主要客户的帐款回收数量, 制订详细的收帐目标和计划, 从而指导和监督各业务部门的帐款回收工作。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预见性和计划性, 应收账款的总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二、建立赊销订单审批程序, 扼住不良应收帐款产生的源头

通过调查诊断发现, 该企业的应收帐款首先产生于销售系统内的订单受理和审批环节。销售人员接受了一笔高风险的订单, 就像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最终会在收帐的环节出现问题。为此, 我们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分析, 通过这些分析使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最糟糕的管理之道便是单纯以销售业绩提成刺激销售人员拉到大量订单, 而不管后期的收帐风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科学的赊销订单受理与审批程序, 预测和控制客户的信用风险。

首先, 根据该企业的市场和客户特点, 帮助其制订了合理的信用营销策略和信用政策, 指导一线销售人员的订单受理业务。订单受理过程往往是业务人员与客户间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 到底采用何种销售付款方式, 销售人员应按照公司的信用政策执行。否则, 在实际当中很可能出现销售人员为了拿到订单, 无原则地放松付款条件的现象。因此, 针对信用销售方式 (如分期付款或按揭销售) , 我们帮助该企业研究、设定了一套合理的客户准入条件和信用标准。这样, 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对那些高风险客户贸然采用信用付款方式的问题, 而且大大提高了信用订单受理的效率, 赢得了客户的满意。

其次, 根据客户的信用能力限定客户的最大赊销限额, 是防止客户后期由于支付能力不足而产生账款拖欠的有效方法。为此, 需要在客户信用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地使用信用限额指标进行风险控制。我们在业务管理方案中, 为该企业设计、开发了一套客户信用分析模型, 用以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信用限额。同时, 我们按照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原则, 为该企业设计了授信业务管理程序, 使得该企业的赊销业务能够在一个有计划、可控的业务流程下安全地运行。

三、建立付款提醒和预警管理程序, 减低应收帐款逾期率

我们还发现, 该企业产生应收账款滞后管理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缺少对货款到期日的有效控制, 使应收账款的逾期率过高。这使得销售人员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对逾期账款的催收和协调上面。为此, 我们在账款回收业务流程的设计上, 专门建立了一套付款提醒和预警管理程序, 采用专业、规范的“应收账款跟单管理方式” (RPM方法) 。这套管理程序和方法的应用, 使该企业的应收账款逾期率由原来的45%, 降低到8%以内。

采用付款提醒和预警管理程序之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客户拖延付款, 其主要原因至少有三条:第一, 针对每笔订单采取规范的付款提醒方法, 可以有效地督促客户在付款到期日付款, 至少让客户感到你是一个管理严格的企业, 形成一定的付款压力。第二, 这种方法可以非敌对性地解决付款催收问题。在货款到期日之前, 采用统一、规范的办法提醒客户付款, 不会让客户感到反感, 也不会影响客户关系。如果账款发生严重逾期后再实施催收, 往往会使客户关系恶化。第三, 在货款到期日前与客户进行付款沟通, 有利于事先发现客户不能按时支付货款的理由和原因, 企业有时间和余地进行处理, 尽可能扫清付款到期日前的障碍。

当然, 上述方法不是万能的。如果有些客户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按时支付货款, 那么企业需要立即启动欠款催收管理程序, 采取更为积极主动地措施尽快收回欠款。

管理滞后 篇2

本文就如何理解城市化及其滞后程度提出看法,并根据这种看法,对我国的城市化滞后程度做了匡算。

一、关于“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

按照第6届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的提法,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地理位置转移和职业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完成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与工业化的关系是理解城市化问题的关键。工业化之前,有城市,也有城市的发展,但不叫城市化。如同那时也有商家、酒店,但却不能称之为第三产业一样。城市化的进程是由工业化所引起的,是工业化之后的事情。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对这种必然性认识不足,致使城市化发育不足成为制约甚至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工业化这一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的,工业化的内容,如今已远远超出了“工业”部门。在后面的统计处理中,笔者是从整个非农产业的意义上来理解工业化这一概念的。

由于上述原因,人们通常将城市化水平的本质理解为由于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劳动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配比例,并在统计上,将这一本质通过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比例来予以反应。

以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22%。

二、关于“城市化滞后程度”与“工业化程度”

以上对城市化范畴的讨论,目的在于解决如何评价和测算“城市化的滞后程度”问题。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是:“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我国只有36%”,并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毋庸置疑,我国目前存在一个城市化的滞后问题。但是,第一,对这一滞后需要一个程度上的测定。将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乃至决策,建立在“严重滞后”这样一种由形容词所构成的判断之上,是不够的。第二,在对我国城市化滞后程度进行定量判断的时候,用发达国家或者世界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做标准,则不仅不够,而且可能产生某种误导。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滞后与否,应该是相对与其自身而言的,说到底,应该是相对与其自身的工业化程度而言的。所谓滞后,是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是城市化的水平不能和工业化相匹配,不能满足自身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所以,我国的城市化滞后及其程度,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没有关系,和世界平均的城市化水平也没有关系。

根据上述对“城市化”范畴的理解,笔者主张将工业化的既有水平,作为评价城市化滞后程度的标准。在和工业化水平的比较中,来测定我国目前城市化相对与工业化的滞后程度。此外,笔者还认为,预测若干年后城市化所可能或应该达到的水平,也只能以工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为依据。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将不进行这样的预测。

这样以来,就需要先测算“工业化程度”。

用产值指标所计算出工业化程度,在这里显然是不适用的。这里,需要将工业化程度从社会劳动在不同产业间的分配比例的意义上来把握。只是,已如上述,这里的“工业”不应仅包括工业本身,而且还应该包括第二次产业的其它部分以及整个第三次产业,即通常所说的非农产业。

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我国20的工业化程度为50.00%。

三、“城市化滞后程度”和“城市化累积缺口”测算

在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差数,就全国来说,这一差数为工业化程度50.00%-城市化水平36.22%=13.78%。

看来,似乎可以将这一差数理解为“城市化的滞后程度”,但是:其一,这样一种理解,其背后的假定前提是,将“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这两个相对数完全相等,视做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应状态。这是令人怀疑的。这样的适应状态将意味着,所有的乡镇企业都不复存在、整个农村不再有非农产业从业者。其二,现行的城乡人口统计,是将一些本来是城市化对象的人口,当作已经城市化了的人口予以统计了的。我国城乡人口统计所采用的是常住人口登记原则,而所谓常住人口,按《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规定,是包括那些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而常住户口仍在乡下的那一部分人口的。就是说,人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也被统计为已经城市化了的人口。但是,“农民工”是一些虽说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职业转换,却尚未能顺利实现相应的生活方式转换的人口。应该说,正是这一部分人口的存在,使城市化成为了一个“急所”,成为一项亟须大力推进的历史性任务。他们应该是城市化的首要对象,而不应被列在城市化的任务之外。

因此,需要专门探讨测算城市化滞后程度的方法。下面,笔者利用工业化程度、城市就业人数、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等指标,经过一些必要的调整,来匡算城市化的滞后程度:(1)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数21274万人,就业人员总数7115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29.90%。(《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就业人员数是个户口数,不包括乡村人口在城市就业者在内,其内容是完全城市化了的社会劳动。(2)2000年中国工业化程度50.00%,与城镇从业人员比重29.90%之间的差数为20.10%,其内容是规模为14301万的“未城市化的非农从业者”。(3)对这14301万未城市化的非农从业者,须做若干扣除,才是亟待城市化的非农业社会劳动者人数。这些扣除应包括:(a)农村教育、卫生工作者;(b)乡政府工作者;(c)农村商业、服务业从业者;(d)不宜向城镇集中的农村企业从业者(如对本地资源高度依赖的工、矿业和手工业),等。

笔者对河南省调查匡算的结果,这些扣除,总计约占其农村人口的7.20%、农村就业人员的10.90%;占其“未城市化”的非农从业者的45.0%。若用上述占农村人口7.20%比例去对全国进行匡算,则这些扣除项总计约为5,800万人,约占全国“未城市化非农从业者”的40%。即全国未城化非农从业者14301万-各项扣除5800万=8501万人。

这里,不妨与上面的“未城市化”相对应,再提出一个“待城市化”概念。这8501万劳动者,可称之为“待城市化非农从业者”。这批劳动者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已经在城市非农产业就业;另一种情况是已经在乡镇企业这类的单位就业,而这些单位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角度看,是应该向城市集聚和迁移的。这批劳动者的共同点是,已经脱离或基本脱离农业生产,但却尚未获得城市居民身份。在中国,所谓“城市化滞后”,说到底,是因为存在这样一批“待城市化”的劳动者及其应抚养的人口。这8501万劳动者加上其应抚养人口,其总规模为:待城市化非农从业者8501万×扶养系数1.52=待城市化人口12921.5万人。这8501万待城市化劳动者,或者12921.5万待城市化人口,是城市化滞后效应的直接承担者,是我国多年来,在城市化方面的累积缺口和我国当前城市化滞后的具体内容。

换言之,给这8501万劳动者以与城市人口从业者平等的.身份和有关待遇、为这12921.5万人口提供教育、居住、交通以及其它城市基础服务等,便是我国当前城市化的基本任务。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任务中是不包括为这8501人提供就业这件事情的,他们已经是从业者,且已经“工业化”,只是尚未“被城市化”。在笔者看来,提供和创造就业机会,使农业人口不断得以转变为城市人口,是工业化的任务,不能记到城市化的账上。有关方面和学者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测算出比这8501万要大得多的城市化缺口来,那是由于混淆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的原故。

至此,城市化滞后程度相对数的计算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就全国而言,2000年的城市化滞后程度应为工业化程度50.00%-(城市就业人数21274万人+未城市化非农就业人员14301万-待城市化非农就业人员8501万)/社会劳动者总数71150万=11.95%

当然,也可以用如下的方法更简便地算出:待城市化非农就业人员8501万/就业人员总数71150=11.95%

由于上述缺口和滞后的存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成为当前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弥补这一缺口之前,我国的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无疑应该快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笔者甚至认为,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建立一个统计上的标准,去反映全国和各地城市化的“加速”程度。就是说,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不仅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发展速度”指标去反映,而且用“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工业化发展速度”两指标的差数或比值去反映。无论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是明显高于本期、本地的工业化发展速度,就应该说,其城市化是实现了“非常速”,亦即“加速”发展的。不过,按照这一思路,现行的“城乡人口统计”的标准还得做调整。已如上述,现行的不考虑“常住户口”的“常住人口”登记办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统计出的城市化水平指标,将诸如“农民工”这样的城市化的对象和任务,当成了城市化的成绩。对正确反映和分析城市化进程不利。目前,废除户口人口数统计的呼声很高。但在笔者看来,在户口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内容都基础消失之后,这种废除才是合理的,目前还为时过早。因此,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提出的“常住人口”登记办法,如果从统计本身或从于国际接轨的角度上看都是合理的,但却不能不说是有点操之过急。这就使得,以其为基础所统计出的城市化水平指标,在确定城市化的任务时,难以直接使用。笔者认为,计算出上述城市化的“缺口”,以每年“消化”这一缺口的可能性为依据,去安排今后若干年城市化的任务和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妥的。目前流行的那种从全世界去寻找确定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依据的做法,多少是有点不着边际的。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只是由于上述全国8501万劳动者和12921万人口的缺口存在,“加速推进城市化”才是必要的和可能的,才具有工业化方面的依据。一旦这一缺口被弥补,“加速推进城市化”就会失去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城市化将会成为以工业化为动力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不论现在还是将来,城市化和工业化都不是一回事。不能以城市化去代替工业化,如果将必须靠工业化解决的问题用城市化去解决,将来,我们可能会面对比如今的城市化滞后更难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是不无隐忧的。

【参考文献】

[1] 陈相成,云伟宏.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滞后程度测算研究[A].李贵基,杨承训 河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Z].北京:统计出版社,.

大餐滞后解脱法 篇3

被误以为解腻的食物

B 发酵食物

经发酵制成的食物,例如泡菜、纳豆以及活性乳酸饮品等,虽含有大量酵素,但均不可能发挥消滞作用。“消化酵素”其实在食物发酵过程中制造了较多益生菌,其功效是维持肠道健康,若不够就有可能出现不适,常见如便秘。其作用主要在肠内发挥,而不是胃部。加上它在日常饮食中,膳食纤维帮助其生长,一般常人都有足够的益生菌,已经不需要刻意去多吃,更别说在吃腻的时候再加重肠胃负担。

A 芒果、木瓜和菠萝

虽然这几种亚热带水果经常入馔,以其酸酸甜甜的味道,中和肉类的肥腻口感,但这些纯粹是在口感和味道方面的感觉而已。虽然这些水果都有酵素去分解“蛋白质”如肉类,尤其在烹饪或预先腌制肉时,的确可令肉质变得更松更软,但绝不代表这情况对胃部消化有帮助,不少人都因此而误会。

C 茶水

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其实是一种茶独有的天然香剂,同时也是抗氧化剂,其功效主要体现抗衰老的层面。日常饮用茶水可以起清理肠道作用,但是饱餐之后不宜饮用茶水,因为茶中的大量鞣酸,会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鞣酸蛋白,这种物质有收敛作用,使肠道蠕动减弱,容易导致大便干燥。吃腻了喝些温开水有助肠胃蠕动,但不能在吃腻后要大量灌水。也可尝试热柠水,但不要加太多柠檬,为免刺激胃酸分泌过多,适得其反。

回归正轨饮食法

如何才能在吃腻之后赶紧调理好肠胃?恢复健康轻盈的体态?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你的工作与学习需要维持较大体力、脑力支撑,可以选择轻盈主食法,如果你是急于让身体恢复苗条的爱美女性,就可尝试果汁断食法。

轻盈主食法

在吃腻后应该尽快重拾正常饮食,份量方面可自行略减,但绝对不可能节食。建议大家可以用粥式清淡食物来当正餐,因为淀粉质不宜减,而肉类方面包括蛋、豆及鱼等,可以减少分量或完全不吃,而今次为大家介绍了两个轻盈餐单作为参考,可以随意代替正餐。

A餐?节瓜肉碎上汤米粉

材料:米粉 大半碗(煮熟不连汤计)、节瓜 一个(切小件)、肉碎 两汤匙(用少量调味腌)

做法:少许酱油及糖腌肉,放入肉碎及节瓜滚汤,最后放入米粉略煮即成。

B餐?杂菜土豆汤

材料:土豆 半个(切小件)、甘笋 一条、椰菜 半个、西芹 四分一棵(切粒)、洋葱 一个(切粒)、番茄 两个、水 五百毫升

做法:爆香洋葱粒,加水及其他汤料,煮开一个半小时,即成。

果汁断食法

现在流行的Juice Detox果汁断食法是以浓缩果汁、奶制品及果仁制成饮品,能为身体提供丰富营养和低热量。短暂(3至4天)尝试尚可,但作为长期减肥方法则有碍健康,因为我们日常需要摄取的基本营养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他命和食用纤维,Juice Detox热量未足够应付日常所需,而且营养还未算全面。

果汁断食要注意

浓缩天然果汁果糖相当高,相比直接吃水果的GI值(血糖效应),果汁的GI值较高。变相容易刺激胰脏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胰岛素,从而加速脂肪积存在体内,所以大量摄取会容易变胖。果汁内一般纤维量比原本水果少约1/3至1/2,当然要视乎其榨取的方法及水果的类型而定。排毒果汁疗程已榨汁数天及冷藏于冰箱,其维他命B、C自从暴于空气、水分和光的一刻起便逐渐流失,所以果汁愈新鲜喝愈有营养。

配合运动为上策

喝这些排毒果汁有些人会配合断食数天,如一般健康人士断食2至3天,身体并无大碍。但断食期间,新陈代谢会减慢,肌肉糖与肝糖会先被分解而利用,脂肪囤积而不利瘦身。因此,还是建议通过运动消耗热量而避免断食,效果更理想。

D.I.Y五青汁

juice detox目的是排毒瘦身,混合3至4种不同的蔬果,便能达至较均衡的养分吸收和高纤排毒的效果。至于蔬菜和水果之间的配方,并无显著的功效分别。其实大家耳熟能详的五青汁便是排毒果汁的表表者,只要根据个人喜好并选择低糖分的水果,去核但连果渣饮用即可。

五青汁材料:西芹2条、青苹果1个、青瓜1/4条、苦瓜1/4条、青椒1/2个

别拿标准滞后说事 篇4

据报道, 哈尔滨市工商部门认定苏泊尔81个规格炊具不合格, 依据的是“1988年制定的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 属于国家强制标准, 该标准规定, 各种存放食品的容器和食品加工机械应选用3种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虽然报道引用了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张东立“1988年标准已经严重滞后, 因为不锈钢材料在过去20多年里, 已经有了很多新突破”的说法。但是, 这项标准规定3种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的原则并未滞后, 除非不锈钢炊具被证明在煎炒烹炸的使用条件下, 而且无论含多少锰都不会析出, 或者无论析出多少锰都对人体无害。

所谓国家标准滞后, 至少不能成为苏泊尔等龙头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借口。如果说标准滞后是个严重的问题, 那么苏泊尔在产品质量安全上存在的问题比严重滞后的国家标准还要严重得多。当然, 严重滞后固然是标准的问题, 但滞后是绝大部分标准所固有的特质, 因为标准不可能超前于技术, 标准一旦制定发布, 就要实施三五年。即使个别标准确已严重滞后, 但是其中体现的一些原则和理念却未必滞后。不是所有的不锈钢都可以用于生产食品容器的, 这是个常识, 行业巨头苏泊尔不会连这点常识都不懂。

在标准虽然滞后但标准中体现的原则和理念并未滞后的情况下生产不合格产品, 虽然很多时候不容易判定产品不合格, 但生产者十之八九会违反处于这项标准之上的法律。多年来, 我们常常在具体标准上纠缠不清,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作为产品质量安全主体的企业没有将实施标准置于法律框架之下, 缺少在法律的精神、法律的原则下规范自身行为的自觉。

从这个层面上就不难看出, 苏泊尔声明存在的问题, 即在标准上纠缠又不能把标准落到实处, 顾中国标准而言外国标准。

声明的第一条称该公司的产品经历次国家权威机构检测, 各项重金属析出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中卫生理化指标的要求。诚哉此言, 我国不锈钢食具容器国家标准只规定检测铅、铬、镍、镉、砷的析出量。苏泊尔声明中的“各项重金属”不会没有包括“铅、铬、镍、镉、砷”, 但应该没有包括锰, 因为标准条款没有要求对锰的析出量进行检测。这项标准对锰析出量的要求, 体现在所使用的不锈钢材质上。

第二条说的是外国的国家标准或国际组织的标准, 结论是除意大利外, 没有不锈钢食具容器锰析出量的限量标准。这其实和我国执法部门判定其产品中锰含量超标没有多少关系, 除非意大利工商部门跨国执法或苏泊尔的产品向意大利出口。

第三条刚刚说到正题就跑偏了。正题是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关于锰析出量的相关标准。跑偏是马上又回到了第二条, 说什么委托德国某某检测机构在上海的实验室检测, 相同材质的产品符合意大利的标准云云。苏泊尔的声明是对消费者的, 所以不能说苏泊尔拿意大利的标准对抗中国的执法部门。但不能不说的是, 开口意大利、闭口德国, 苏泊尔是不是拿意大利的标准和德国的检测来蒙骗中国消费者?苏泊尔大概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消费者已不再这么天真, 更不会如此犯傻。

关于工程进度滞后告知函 篇5

*****建设有限公司:

由你公司中标承建的***工程,合同工期为90日历天,合同开工日期为2016年11月23日,竣工日期应为2017年2月23日。截止2017年*月底完成合同工程量的65%,工期严重滞后。我单位提出如下要求:

1、要求你公司履行合同义务及投标承诺,立即采取有针对性赶工措施;同时,倒排工期,制定详细的月计划、周计划,将具体的施工进度细化到“天”,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确保项目顺利完工。

2、切实加强组织管理,项目经理及时到场,按合同规定的工作日履行职责,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组织好施工队伍,并抓紧施工。

我单位特函告你公司,希认真整改并加以重视。否则我单位将按合同约定事项处理,并上报行政主管部门。

**********

争议背后的中医理论滞后 篇6

看过中医的人,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治疗某个病症时,医生反复开出过多种不同成分的中药材,但是吃过一段时间后,病情却并不见有所好转;或者在看同一种病的时候,在不同的医生那里,也会开出内容迥异的两种药方。这样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中医师开药似乎全凭经验,如果吃好了,万事大吉。如果疗效不明显,则可以将问题推给中药起效慢。

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还固守着旧观念。是否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呢?

“从中医的起源不难看出,中医理论是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孕育而生的。中医讲究阴阳五行、讲究气。但是从科学的层面上看,这些哲学层面的东西并不具象。”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皋永利认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属自然科学。鉴于此,中医想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就应该摆脱哲学的笼统。比如传统中医认为,“人身分阴阳,脏腑分阴阳”,而这阴阳究竟是什么却说不清楚。所以中医要想作为具体的科学,必须摒弃这种含混不清的概念,发展出一套精确的表述。用“意象”去解读医学,只是古代医学受时代所限的权宜之策。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的中医理论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从“意象”走向“具象”。

而从另一方面,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看来,中医理论的发展与其说是滞后,不如说是超前。某种角度来看,中医理论的超前性,将时代背景远远抛在了身后,所以反而显得中医理论不合时宜,不如西方。

田金洲说,比如中医讲究“一人一方”的治疗方法,就是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药方。而这种方法用西医来解读,就是“个体化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也是目前西医比较推崇的方式,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病因都不相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但不论是“一人一方”还是“个体化医疗”,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医生的技术和医德要十分过硬。这样制定出的治疗方案才能手到病除。但是目前中医师的素质千差万别,有些经验不足、治疗能力不高的医生也敢自称名医。他们开出的方子,虽然也可以算作是个体化治疗方案,但是功效就很难保证了。所以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个体化治疗方案反而会显得作用不强,有时还会贻误治疗。

“中药无毒副作用”不科学

中药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是一种秉性温良的治疗手段,不但药性温和副作用小,还是一种能彻底消除病灶的方法。这与西医给人的治标不治本的观念完全不同。但实际上,中医也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温和无害、治病除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教授周平安认为,所谓“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由于体质不相对应、用药量过大、疗程过长,近10年来有关服用中药导致中毒及严重毒副作用的事件屡见不鲜。

这些事件,有的是因为觉得中药无副作用而长期服用某种中药引起的。比如,龙胆泻肝丸具有清泻肝胆湿热的作用,临床效果非常显著。许多患者,特别是女性,常常由于肝火旺,或肝胆湿热,或肝胃不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目赤、胁痛、心烦、急躁、失眠等症状,就医时被告知宜服用龙胆泻肝丸。结果一服便起效,症状很快就能消除。很多患者根据自身体验把龙胆泻肝丸当作家庭常备药,上述症状一出现,便服用龙胆泻肝丸,于是就形成了长期地、间断性地、小剂量地服用龙胆泻肝丸的情况。有的患者断断续续服用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长期小量累积的结果,最终导致马兜铃酸中毒性肾损害,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是药三分毒。目前,预防非典常用的两类中药——清热解毒方药和扶正补益方药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清热解毒药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种药性味苦寒,特别是老年人和体质虚寒者用药后会造成胃寒、腹泻、神疲、乏力,反而使人体抗病机能下降。而扶正补益药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分。一般人气血阴阳是平衡的,一补反而打乱了平衡。尤其是青壮年体质好,乱用补药容易上火,造成口干咽燥,尿黄便秘。所以,中成药跟西药都是靠化学成分作用于机体来治病的,只不过大部分药性相对比较缓和而已,绝非没有副作用。

“同时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说法也并不确切。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一套治疗方法,不存在谁治本,谁治标的关系。比如,如果是病菌引起的疾病,西医采用的抗菌药物就能将它治好,这就是找到了疾病的根源,肯定是一种治本的疗法。”田金洲说。

中医药走出国门遇到尴尬

目前在世界上,中医药在很多国家遇到了尴尬的境地:中药不被允许进入主流的医疗市场,只能够以食品、保健品出售。在去年4月,中国的中药企业就撞在了欧盟的“注册门”上。因为欧盟在2004年出台了《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要求所有国家的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 2011年 4月 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就得在欧盟禁售。

有观点认为,中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之所以遇到了众多的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的理论滞后了。

此前接受采访的针灸专家告诉记者,中国的传统医学,体系复杂,又往往与文化交织在一起。虽然往往被人们统称为“中医”,但实际上,有很多差别迥异的理论体系。

有的外国人对经络延续了“管道”的思想,吻合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但也有人产生了一种基于西医的认知,他们看到一些经脉与神经的走向很像,就认为经络实际上是在说神经。

此外,中医药的标准问题也亟待完善。比如同为附子,药典规定常用量为3-15克,但有的地方却根据病人的不同病症,用到30克。而且各地对于附子的炮制方法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规范。但是,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普遍要求中医药学也要像现代医学一样,对任何问题的解释都要有客观依据,所以中医药标准制定的难度也影响了中医药走出国门。

基层法院司法功能滞后问题研究 篇7

1 强抓法院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法官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高效的高素质法官队伍,是做好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基础,必须把队伍建设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坚持以公正司法为核心,以职业化建设为着力点,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广大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1.1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建设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班子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可见,大力强化基层法院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仅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基层法院面对新形势的新要求,也是使基层人民法院领导班子成为坚强领导集体的必由之路,更是强抓法院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如何强化和提高呢?笔者以为领导班子需强化“四个意识”、确保“四个过硬”。一是强化政治意识,确保思想过硬,班子政治引路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强化团结意识,确保作风过硬,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三是强化表率意识,确保执法过硬,自觉修身奉法,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队伍;四是强化廉政意识,确保自身过硬,狠抓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保证队伍思想不乱、作风不散、纪律不松、干劲不减,逐步把法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感召力的集体。

1.2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

当前要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引向深入,使广大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把握更加全面准确,能够自觉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审判实践。始终保持人民法官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1.3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以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

法官是司法的主体,人民法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关键在于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法官队伍,必须以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为目标,不断加强法院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关键是要扎实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法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切实推动此项工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法院工作的很多问题。具体地讲,人民法院必须努力培养广大法官的“六个能力”:

(1)增强勤学善研的能力。法官是专业性极强的职业,法官必须具备与法官职业需要相适应的业务素质,这不仅需要储备大量的法律知识和其他知识,还要有理解法律精神的能力,不具备法律职业素质也就失去了法官生存的根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各类新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要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履行法官的职责,这就要求法官必须养成勤于学习、善于研究的本领。必须具有甘于吃苦、坚忍不拔的司法研习能力。法官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积极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努力做学习型、知识型的法官,才能以严密的司法思维、高超的司法知识、熟练的司法技能、文明的司法行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增强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能力。法官的职责就是运用法律惩罚犯罪、维护稳定、调处纠纷、化解矛盾。这要求法官必须对法律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法律知识融入每个案件之中,理清法律关系,弄清法律事实,找准法律依据,正确做出判决。这就要求法官不仅要有忠于党和人民的坚定思想信念和严谨的法官职业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这也是提高司法能力的基础所在。因此,要成为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先进司法能力的人民法官,就必须熟悉法律、了解法律、对案件事实能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能够准确运用法律,做出公平公正的裁判。

(3)增强调解疏导,妥善处理纠纷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社会和政治的不安定。这就要求法官具有较强的社会认知力和妥善调和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法官既要理清当事人之间的复杂法律关系,还要细致入微的了解他们之间的思想、情绪、性格乃至和周围的关系,需及时掌握当事人的心理变化,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说服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掌握更多的司法知识,具备更强的综合力和沟通力,以法官自身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增强驾驭庭审的能力。庭审是法官履行职责的重要平台,是法院审判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法官审理裁判纠纷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庭审水平的高低,开庭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案件审判质量的优劣,司法水平的高低。驾驭庭审能力是每个法官的一项基本功,直接反映出一个法官的业务素质和人格魅力,是法官司法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不断提高庭审水平既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官司法能力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因此,法官应在审判实践中不断积累庭审经验,深刻体会驾驭庭审过程中的艺术内涵,掌握高超的驾驭庭审技巧和方法,较准确地把握当事人的心态,较好地掌握诉辩平衡的技巧和措施,力求使每一个审判活动达到法律追求的最高境界。

(5)增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审判工作的职业特点使得法官的所有裁判活动需要通过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来完成。在讲解法律和调处纠纷中,在裁判文书的制作中,法官用法言法语表明着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传达着法律原则,表达着法律意志,规定着法律判决。因此,法官必须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精湛文字写作能力。这要求法官的语言和文字即法言法语必须规范、标准和精炼,同时又必须严肃、准确和简洁。法官应当加强对语言艺术的研究,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加强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培养,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提高裁判文书的质量。

(6)增强清正廉洁,拒腐防变的能力。注意在作风建设中强化法官的职业意识、中立意识和平等意识,告诫法官作为社会的一员既要遵守好社会规范,当好公民;作为一个职业者,又要遵守职业规范。不论是业内行为,还是八小时之外的业外活动,都不能忘记自己是法官,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人民法院,影响着司法形象,使干警自觉树立文明办案、热情服务、中立公正、廉洁高效的形象,时时自重、自警、自励,处处慎权、慎欲、慎微、慎独。使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经常提高警惕,警钟长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以实际行动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2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以全面提升人民法院的公信力

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解决的好与否,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影响到人民法院的公信度。加强法院基层基础建设,是优化诉讼环境,彰显司法权威,展示国家形象的客观要求。

2.1健全基层法院物质保障机制

要克服《诉讼费交纳办法》实施带来的种种困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在“两庭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加快法院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一要实现两级法院计算机联网,达到信息传输数字化;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等实现微机化;同时利用局域网对审判、执行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二要为各人民法庭配备办案用车,为法庭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物资保障和支持。

2.2全面加强基层人民法庭建设

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的基层,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民法院展示司法文明的窗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加强基层法庭建设。一要加强法庭队伍建设,为法庭选好配好庭长及其他工作人员。二要加强法庭的物质装备保障。三要落实法庭待遇,政治和经济待遇要向法庭倾斜,要使法庭有人去,留得住,能办事。四要改善法庭的司法环境。人民法庭要做到“四个围绕”,一是要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不断提高法庭的案件质量和效率。二是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不断加强人民法庭的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力促社会和谐。三要围绕“一心为民”的方针,不断深化为民、便民、利民的各项措施。四要围绕“三化”目标,不断加强法庭的自身建设。

总之,提升人民法院司法能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强抓法院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法官整体素质,实现法官的精英化,建立法官职业保障,又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以全面提升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着眼长远和大局,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争一流业绩,以不断增强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殷切期望。针对基层法院司法功能的滞后集中反映在“人”和“物”的问题上, 尤其注重从基层法院的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两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以提升人民法院司法能力。

关键词:基层法院,司法能力,法官素质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利明.法治的社会需要司法公正[M].北京:法制出版社, 2005.

[3]肖扬.当化司法体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4]刘凤霞.关于基层法院法官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理论观察, 2007, (1) .

管理滞后 篇8

“虽然《宪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一些解释条例都列出了关于保障公民人身权益的条文,也有一些条文对骚扰电话进行认定约束,但是违法行为认定难度大、举证查处难度大、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使得对“400”等骚扰、诈骗电话的认定和打击存在一定难度。”某地方管局人士向记者表示。

取证难、查处难

在骚扰和诈骗电话的认定方面,2011年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是最为细致和权威的说明,它明确了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为打击电信诈骗活动提供了依据。

《解释》提到,“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应酌情从严惩处”,具体标准是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的,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解释》还规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发送诈骗信息5000条以上,或者拨打诈骗电话500人次以上,亦或是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虽然《解释》规定了具体数额,但是并不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谢永江副主任认为:“实际上,如果某个电话不是连续骚扰你,而是偶尔给你打一两次电话,很难认定为‘危害严重’。”

此外,现实生活中诈骗分子一般广泛撒网,流动作案,大部分单笔难以达到3000元,要积累500人次电话、5000条诈骗信息也很不现实,由此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不利于被精准打击。

有鉴于此,专家建议应尽快完善和修改相关法律,一方面可以降低诈骗罪的起刑点,另一方面可以明确规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行为的,应当可以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监管条例滞后,运营商处境尴尬

在打击“400”骚扰、诈骗电话的过程中,运营商作为网络设施的提供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规定使得运营商的地位非常尴尬。

《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电信用户依法使用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因此,运营商如果没有充分证据就关停骚扰电话,那么骚扰分子可以上诉,并且运营商并不占理,这也成为打击骚扰、诈骗电话取证难的主要原因。

从监管层面看,工信部与各地通信管理局、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公安局网警支队是打击诈骗、骚扰电话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通信管理局只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地方监管部门的缺失导致了监管空白。

面对“400”诈骗和骚扰电话的泛滥,我国法律条文的滞后已经非常明显,因此,修改和完善相关条文已经时不我待。

浅析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 篇9

一、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状况

1. 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历程。

我国体育保险的起步比较晚, 1998年9月28日, 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出资100万元, 为所有奥运项目的1099名国家队运动员实施了保险金额从0.3万~30万不等的运动伤残保险, 承保单位为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这是第一个国家队运动员体育保险合同。1999年10月18日, 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再次出资100万元, 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签订了国家队运动员人身保险, 保额7.2亿元人民币。2000年悉尼27届奥运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为我国体育代表团的官员、运动员、教练员与随行记者投保了1.6亿元人民币, 包括人身意外保险和财产保险。2002年9月,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 2004年3月7日, 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京成立。公司从事保监会批准的所有保险经纪业务, 主要以运动员保险、赛事保险、体育保险咨询为主体业务。可见, 体育保险已日益引起体育管理和从业人员的重视, 并已经在大型赛事中引入。

2. 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基本法规。

1998年, 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 并设计了《国家运动员伤残体检表》。2002年9月27日,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 此前运动员致残是依据民政部1989年制订的关于革命残废军人的评残标准及补助办法, 以及现在国内5家人寿保险公司的普通人身意外伤害和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伤与职业病的分级鉴定标准来进行补偿的。目前, 专门针对体育保险的法规制度及实施细则尚未建立。

3. 我国体育保险的主要对象。

我国目前体育保险的主要对象是各类体育联合会、体育协会及其下属的体育俱乐部。由官方出资体育保险的受保对象目前主要为所有奥运项目的国家队运动员, 这些受保名额由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根据各项目的不同, 危险程度分配到各管理中心, 危险性相对较大的躯体接触性项目如柔道、篮球及利用器械的项目如体操、举重、击剑等名额相对较多。

二、我国体育保险发展落后的原因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大致有如下几点原因:

1.起步晚、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是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不发达的主要表现。

从我国体育保险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到目前仅有4期体育保险, 且这4期体育保险的投保对象均为参加奥运项目的国家集训队队员, 人数仅仅为1500名左右。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已注册的运动员约2万人, 若加上二线、三线运动员则不下10万人, 除了少数人员所在单位投了场上运动保险外, 大部分人没有参加任何保险。从参加保险的情况看, 普遍存在着保障范围小、保障程度低的问题。例如, 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体育基金会为国家队队员投保的前两期体育保险, 一期最高保额特级20万元, 仅承保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和比赛期间的死亡和成为植物人的风险;二期最高保额虽然增至40多万元, 但仍是仅承保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的伤残和急难救助风险, 如运动员发生桑兰那样的意外事故。这样的保额, 不说以后的生活保障, 恐怕医疗费用也不够用。

2. 运动员市场观念的淡化, 保险意识的薄弱。

在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受市场熏陶, 运动员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保险意识。很多运动员不惜重金为自己的一条腿、一只手甚至是一个手指投下巨额保险。而在我国, 首先社会体制是影响国民意识提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自然灾害、人身伤害事故、疾病等都由国家和集体承担, 专业运动员意识不到保险的需求。最后, 不少国民抱有侥幸心理, 认为危险发生不一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3. 保险公司对体育市场缺乏研究。

保险涉及体育的险种比较少, 无法覆盖种类不同的体育项目。另外, 理赔程序十分复杂, 处理不够迅速, 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体育运动员投保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体育保险是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参照以往的保险条款在基金会内部完成对国家队队员的投保和理赔工作, 即所谓“内保”。从需求主体来看, 需要投保主体保险意识薄弱。从国内的需求情况看, 体育保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运动员的保险, 主要是伤残保险。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国内已注册运动员约2万人, 若加上二线、三线运动员则不下10万人, 每年参加全民健身的人数在亿次以上, 仅国家队运动员的保险, 一单就是100万元的保费、7.2亿元的保额。二是体育产业保险。我国90年代末体育产值为1400亿元人民币, 每年的传统竞技和商业性的国内外大型赛事有599场。全国各类体育场馆1997年统计数字已有615693个, 应该说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4. 制度与法规缺失。

我国体育保险业刚刚起步, 很多制度、法规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仅有国家体委1998年起草的《国家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 这已远远落后现代体育的发展。在《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中第二条规定:“所称优秀运动员 (以下简称运动员) 是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所属正式在编、享受体育津贴奖金制并从事奥运会和全运会项目的运动员。”而全国的基层体校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包括在内, 使体育保险的覆盖面很狭窄, 不利于体育保险的全面发展。因此, 国家应加强这方面的法规制定, 消除国民参加体育活动和运动员从事体育职业的后顾之忧。

5. 险种单一。

体育风险大、赔偿多、投入大、产出小, 是目前保险公司对体育风险的基本认识, 因此各大保险公司对体育保险这一块大蛋糕也是望洋兴叹, 都不敢轻举妄动。此外, 体育保险险种的设计需要根据运动项目、参加人群以及体育场地的特点对出险概率、赔付率和保费进行精确地计算,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精算水平不高也是制约了新型体育险种开发的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 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开发了一个综合性的运动员保险产品, 还没有针对各类运动项目风险的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徐勤儿.我国体育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 2005, 9.

[2].张军.我国体育保险政策运行机制探讨[J].体育与科学, 2006.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滞后原因探析 篇10

关键词:工程,结算,滞后,原因

拖欠工程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 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 拖欠工程款归因于建设工程结算难, 尤其确定工程最终造价更难。“付款没有依据”已成为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众口一词的理由。所谓没有依据, 是指工程造价结算未能审定。一项工程从竣工交付使用起, 一年、二年甚至更长时间未能结清工程款的比比皆是, 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合同签订的滞后与管理不规范造成的结算困难

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一定的程序, 并且合同的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前期工程预付款的支付、施工过程中形象进度款的支付、隐蔽工程质量的验收、索赔的处理、争议的解决、竣工结算、质量保证金的扣留与返还等都要依据合同来进行。

目前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随意性较强, 签订的时间滞后, 合同条款存在的争议较多, 并且很少有专业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合同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建设工程的竣工结算又必须按照前期签订的施工合同进行, 合同内容的不明确以及补充协议签订的不及时给竣工结算的及时进行带来了困难。1999年版本的合同示范文本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司法解释) 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示范文本设计上的缺陷。

根据《招标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 发包方或者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制作的招标文件中已经包含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但是, 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是发包方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拟定的, 有些条款明显有利于发包方, 不是很公平, 甚至有些是“霸王条款”。而现在的建设市场是发包方的市场, 有些投标单位明知有些条款不合理, 还是前来投标。只有在中标后签订正式书面合同或施工过程中再想办法找回损失。如发包方现场负责该工程人员即该工程合同管理人员不熟悉该工程的招标文件, 并且在签订合同时, 又是施工单位提供建设施工合同范本, 这样施工单位就有可能把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中对其不利的条款省略掉, 发包方工程现场负责人不熟悉工程结算方面的有关规定, 往往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合同范本审核不细致, 合同前后条款之间有矛盾也不容易发现, 这样就会为以后工程竣工结算埋下隐患。

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9年发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由《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三部分组成, 并附有三个附件:附件一是《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 附件二是《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附件三是《工程质量保修书》。有的施工合同的三个附件中仅有《工程质量保修书》, 根本就没有约定《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和《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 这样在发包方后来分包工程项目和供应材料时, 承包单位对发包方分包的项目不予积极配合, 在材料供应方面容易发生扯皮现象。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是国家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9年12月24日联合颁发的, 该示范文本对规范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的行为, 解决施工合同中长期存在的合同文本不规范、条款不完备、合同纠纷多等问题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使用, 该示范文本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条款设计上的缺陷, 如示范文本关于竣工结算条款在具体执行中因设计缺陷给工程款结算带来了困难和麻烦, 并由此引发较多工程款结算纠纷。司法解释对建筑业存在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问题、投资不足问题、特别是投资不足问题造成大量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问题从法律适用上提供了更加明确、有力的保障, 毫无疑问对解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但该司法解释并未能直接解决示范文本设计缺陷所造成的工程款结算困难问题。

2 结算依据和资料提供的不完整、不及时造成的结算困难

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竣工后, 承包人应在提交竣工验收报告的同时, 向发包人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可现实情况是, 承包人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的时间滞后, 提供完整的结算资料更是滞后, 有的甚至在将要出具结算审核报告时才提供完整。并且结算资料存在着不合理或者争议的地方, 特别是签证资料。这些情况都影响着竣工结算的顺利进行。

承包人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完成所承包的工程, 经验收合格, 并符合合同要求之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 向发包人提供完整的结算资料进行工程竣工结算。这里要求工程要经过验收, 但是很多情况下, 工程还没有报请发包方验收, 或者发包方不予以验收, 承包方就向发包方提供了结算资料, 并且发包方的职能部门没有审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 就接受了结算资料。

承包单位提供的结算资料往往存在不完整、不合法、不充分的情况, 在结算审计时经常发生补充资料的现象, 补充的资料有些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小, 如竣工图纸、竣工验收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发包方供应材料转账资料等, 但是, 有些补充资料影响工程造价非常大, 并且是有利于承包单位的, 如现场有关的签证资料、材料定价资料等, 后期补充的对其有利的签证、定价资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作为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应特别引起注意。不过, 有些签证、材料的定价是发包人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由于种种原因, 前期没有及时办理而已, 责任不在承包人一方。

甲供材料转账和乙购材料定价时间滞后。由于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具体的甲方供应材料, 哪些材料由甲方供应, 哪些材料由乙方购买。实际施工过程中, 甲方供应材料较多, 压缩了乙方的利润空间, 在甲供材料转账过程中, 乙方不能够积极配合, 材料转账滞后。乙方自购的材料, 其也没能及时申报甲方职能部门认可价格, 或者甲方职能部门人员没有及时考察市场, 进行定价。即使甲方对乙方自购的材料进行了定价, 也是在没有充分考察市场的基础上定的价, 对建筑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厂家等说不清楚, 价格偏高、脱离实际。另外, 乙方利用信息不对称, 工程结算审核存在难度。相对甲方材料定价的职能部门来说, 乙方人员对工程结算所用到的消耗量定额是非常熟悉的, 定额中哪些材料价格比市价高、哪些材料比市价低, 他们都比较清楚。定额价低的就找甲方职能部门审批价格, 定额价高的就不再找甲方审批价格了。这种情况, 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在审核结算时, 让乙方再找甲方审批价格是不可能的, 只能根据现有的定价资料进行审计, 工程造价容易偏高。

3 现场签证管理混乱造成结算困难

工程签证这一概念, 是在2002年6月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发布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操作指导规程》中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并统一的。工程签证:按承发包合同约定, 一般由发承包双方代表就施工过程中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技术核定、设计变更、设计修改、业务往来、发包方代表的不当行为、违约事件等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 一般均应通过签证的途径索取属于追加合同价款的价款部分, 或明确价款的调整事宜。该签证是双向的。但是现实情况确是签证事项不明确, 签证时间与实际发生时间不符, 签证时间滞后, 存在大量而又混乱的签证, 施工单位“要想挣, 办签证”的现象普遍存在, 并且很少存在甲方主动办签证来减少工程造价的情况。而工程签证的法律地位就是用于工程结算的直接证据, 对工程签证行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 仅仅是承发包双方合同自行约定的行为。由于对恶意虚假签证各方责任人的处理处罚没有规范的法定依据, 监管部门事后查出问题难以处罚, 导致恶意虚假签证行为屡禁不止。签证资料可能存在的问题:

工程签证单原件数量少。有的签证单只有一份原件, 还在施工单位手中, 施工单位在申报结算资料时往往提供的是复印件, 原件以便在核对结算时用;存在甲方现场管理人员不留原件的情况, 待工程造价审核人员与甲方现场管理人员核对签证原件时, 其提供不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

签证单没有签证日期和编号, 即便有编号也不连续, 经常给工程结算审核人员带来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审价效率难于提高。

甲方现场管理人员对签证单所影响的工程造价不清楚, 对有关结算规定不熟悉, 往往仅在上面签上名字, 不签署意见, 这样有可能重复计取有关费用。若工程造价审核人员业务精、技术好、责任心强, 可能发现一些问题, 会找甲方签证人员询问、落实;否则, 既然有甲方现场人员签字认可, 有些工程结算审核人员就会完全按照签证资料给予施工单位, 这样就会损害甲方的利益。

有的施工单位投机取巧, 在甲方已经签字的原件下面空白处添加签证项目, 这种情况, 如不与甲方现场管理人员手中的签证核对, 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很难发现。所以说, 竣工结算资料中的工程签证资料要有甲方现场管理人员整理提供给工程造价审核人员, 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签证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有利于工程结算的审核, 反映实际工程造价。

4 对竣工结算的片面认识造成的结算困难

竣工结算报告经承发包人签字盖章后有效。合同中约定由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 还要由三方在审核报告上签字盖章认可后才能有效, 才能作为最终的工程结算依据。但是, 由于发包方资金紧张, 结算政策越来越有利于承包方, 由发包方代扣承包方的审计费用迟迟不能扣除,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规定的与结算有关的时限往往被突破, 并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以至于三方对结算都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竣工结算审核一拖再拖。

4.1 施工单位的认识

施工单位对国家的结算政策非常了解, 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越来越有利于施工单位, 并且深知甲方资金紧张, 就是工程审结后也不一定拿到工程结算款, 施工单位存在故意拖延结算的情况。施工单位预结算人员变动频繁, 不利于结算的核对。另外, 多家施工单位同时与甲方进行工程结算审核, 有的工程结构、性质、规模相近, 如多家施工单位施工的都是学生公寓, 施工单位存在互相等待、观望的心理, 都不想冒进, 都不想第一个在审核报告上签字, 都在关注着相同结构类型建筑的单方造价, 这样非常不利于工程结算的审计。

4.2 建设单位的认识

作为组织协调结算审核的职能部门人员来说, 是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结算审核的。对工程部门人员来说, 思想上存在矛盾心理。若结算审计没有完成, 施工单位催要工程款项, 工程部人员可拿结算审计没有完成的借口来挡一挡。结算审计完成后, 施工单位再来找工程部人员催要工程款, 工程部人员深知学校资金紧张的状况, 结算审核完成后也是没钱可付。工程部为缓解与施工单位的紧张关系, 在学校资金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 还非常谨慎的拨付少许工程款, 有时也是担心把工程款拨超。这是违背有关拨付工程款规定的。既然工程已经完工, 这时拨付的工程款既不属于预付款也不属于形象进度款, 应该是结算工程款, 但是, 双方都认可的结算还没有审定, 具体还欠不欠施工单位工程款, 欠多少, 还不确定, 这时再拨付工程款非常不利于审定工程结算。

4.3 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认识

工程竣工结算时, 施工单位所申报的结算值水分较高, 与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审定值出入较大, 这样施工单位所应支付的审计费用较多, 根据该校与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签订的合同约定, 施工单位所应支付的审计费用由该校在拨付工程结算款时一并代扣。但是, 这部分费用代扣的并不顺利。有的工程拨款比例已经较大, 再扣除质保金、水电费, 所欠结算工程款聊聊无几, 施工单位也不急于索要结算工程款, 甲方更不会急于拨付, 施工单位应承担的审计费用也就无法扣除。中介审计机构虽然完成了结算审计, 出具了成果文件, 但是, 不能及时得到应得的审计费用, 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基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对工程结算审计的不同认识, 各有各的想法和打算, 并且都不利于结算审计的进行。工程结算审计工作不是哪一个人的事, 也不是哪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事, 而应是几个单位和部门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并且, 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来共同协调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建忠.谈工程签证与技术核定单[J].工程造价管理, 2003, 4.

地质勘查工作滞后的现状 篇11

一、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配套措施

现在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几点具体配套措施如下。

1.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

矿业权市场是矿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中介,只有矿业权市场运转灵活而高效,中小型高风险勘查企业才能实现其潜在的高收益,真正的融入风险投资市场中。为了迅速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矿业权市场的进程:(1)尽快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2)建立合理的矿业权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矿业权资产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市场。因此,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维护良好的矿管秩序,没有良好的矿管秩序,就无法建立规范的矿业权资产交易市场,应加强矿管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矿业权资产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努力拓宽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只有顺利地实现退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但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需大力加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1)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2)利用国外的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在合适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筹资需要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

3.加快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

中小型的地勘企业是勘查风险投资机制中的客体,该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地勘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企业化经营的行政指导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改革遇到的政策性障碍,如企事业离退休待遇的不同、财政预算管理的新规定等,以及在改革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或改革的方向性问题,都需要加强行政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企业化经营上。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尽快制定国家有关勘查风险投资的指导原则、战略方针、中长期规划;尽快出台政府低息贷款制度、银行贷款政府担保制度、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勘查补贴制度、勘查税收减免政策等;进一步完善矿业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勘查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矿权流转市场。还要注重培养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人才,以运作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活动。

二、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矿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总额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初见端倪,整个行业的资金市场有所扩大,矿业权市场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逐渐增加。中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向着开放的、法制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行业的投资增长较慢,计划性财政地勘投入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11.83%下降到2003年的6.02%;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64.58%上升到2003年93.55%。但是,如果除去油气矿产,这一比重则要大大改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非油气矿产的矿产地质勘查资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部门投资比重过大,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比重过小。整个资金市场规模偏小、发育不健全。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采”的体制性障碍,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国家投资低效、社会投资进入受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的发展。

2.勘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政策法规的稳定性、透明性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性投资的要求。

3.市场发育的程度不高,矿产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资本市场缺失,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的投入规模偏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发育,数量少,不规范。市场主体改革滞后。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老矿山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继续依赖于旧的运行机制,对市场信号和市场调节不灵敏。我国符合完全市场主体要求的涉勘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事企混合运行的地勘单位。

4.探矿权流转不畅。我国目前探矿权的流转不活跃,转让方式单一。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市场仍然是为“大而全”的国有地勘单位所垄断,缺少机制灵活、经营有进有退的中小型勘查公司和找矿人,整个矿产勘查市场缺乏活力。在矿业权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往往作为矿产勘查风险企业的股东参与运作,并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财务等专长,一方面保证矿业权融资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又在谈判中保障了风险企业原有股东的权利。

三、结论

矿产地质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且在当代日益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趋势,这些特点决定了矿产地质勘查业很难像一般产业一样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现阶段财政支出在矿产地质勘查中仍占相当比重,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保障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现状和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集中体现于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胡魁.振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J].资源产业,2002,(4):14-16.

[2]郭战英.内蒙古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1):1-6.

[3]梁珂.我国地质勘查业与矿产开发业协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9):20-23.

管理滞后 篇12

目前,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下派;二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而优则仕”, 当上校长;三是校内的“社交明星”, 各方面关系协调处理得好, 被推上校长的岗位。这些不同类型的校长身上都有其自身的优势, 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校长, 在其专业成长的过程中,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成长滞后”现象。在由初任期到称职期、由称职期到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该到称职阶段的校长不称职, 该到成熟阶段的校长不成熟, 在时间上拉长了校长正常的成长历程。究其原因, 除了校长自身的原因外, 校长成长的外部环境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中小学校长“成长滞后”现象外部原因分析

1. 社会是产生校长“成长滞后”现象的宏观背景

校长的专业成长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办学环境, 但是从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的实际情况来看, 是不太可能的。究其原因有三:首先, 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 由国家承担责任、提供各种物质和人员条件, 经济上依附于国家, 在教育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离开政府的支持得到生存和发展,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其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校与其他组织、个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可能使学校部分工作乃至长期发展偏离正确方向, 不加以必要的调控也是不行的。最后, 中小学以传递系统性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工作内容, 稳定性和保守性较大, 对社会急剧变化所提出的要求不敏感, 这就特别要注意对学校加以引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学校运行的秩序规范了、效率提高了, 但却失去了自由舒展的氛围、创造性及和谐的人情味, 这都导致了学校管理运行的僵硬和教育划一现象。伴随着官僚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盛行, 严重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也大大滞后了校长的专业成长。

2. 教育主管部门是发生校长“成长滞后”现象的直接推力

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的专业化发展重视不够。上级主管领导对校长越是支持、关心、赏识和重用, 就越有利于校长的专业成长, 越有利于校长获得成功。现实中, 尤其是一般中小学的校长, 与那些名校校长相比, 他们争取不到上级的支持和信任, 受到冷落, 自身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备受打击。此外, 很多主管教育的部门领导本身并不是教育的内行, 不懂得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在情感与态度上没有共鸣, 不可能重视教育并且最大程度地支持他们发展。另一方面, 维持校长自觉努力成长的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大部分校长通常把“服从上级领导的指示与分配”“出于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当校长的主要动机, 视工作为事业, 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常常缠身于政务, 顾及不了对校长激励机制的建立和维持, 校长体会不到上级领导的信任, 产生不了足够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在自身持续成长方面缺乏必要的外部刺激。同时, 很多主管领导只是一味站在较高立场上, 持官腔向校长宣传或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工作, 与校长们缺乏平等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反馈, 使校长们总是在迫于压力、迫于无奈的境地之中工作。

3.学校是滋生校长“成长滞后”现象的主要温床

学校的和谐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人们处理事情往往以个人利益得失作为衡量标准, 该顾全大局时很难脱离个人狭隘的选择和取向。面对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 校长作为协调人, 有时也的确束手无策、难觅良方。校长一旦外出、开会或学习, 学校就乱了套, 根本就无法让校长安心于专业发展。校长的专业成长不但要有适合的环境, 还需要物力、财力的支持, 许多处于滞留和落后状态的中小学校长, 并不是自身缺乏成长的能力和意识, 而是受所在学校方各面现实条件的制约所致。特别是在一些农村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没有充足的财力支持、物质保障, 严重束缚着学校的发展。校长疲于应付的是学校生存压力, 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专业发展。再者,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追求客观化、标准化的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刻板性和僵硬性, 造成许多校长的创新理念和想法找不到施展的时间和空间, 缺乏应有的弹性和自由度, 从而影响了校长的专业成长。

面对中小学校长“成长滞后”现象, 如果我们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仅是校长自身的损失, 更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冲击。如何改变这一现象?

中小学校长“成长滞后”现象的对策

1.扩大办学权, 激发工作动机

动机是直接引起、推动、维持人的活动, 以实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因。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激励作用。只有激发工作动机, 使正确的活动动机由内隐的潜在状态变为外显的活动状态, 成为行动的直接动力, 才能激励人们自觉努力去实现预定目标, 提高工作绩效。要激励中小学校长专业成长的积极性,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应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善于运用直接激因 (即工作本身会有的能激发直接性工作动机的激励因素) , 从工作本身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通过生动的教育活动,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需求水平, 以工作内容为核心, 强调内感报酬, 力求工作丰富化, 使工作本身成为目标对象、无形的激励因素, 进而使之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社会价值,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做到主动负责、发挥能力, 从事创造并取得成就。要坚决落实校长负责制, 使校长真正成为一校之长, 全面负责, 领导管理学校工作, 做到有职、有权、有责, 克服过去长期存在的责权分离现象。

2. 确立任期目标, 提高抱负水平

目标是个体或群体对行为预期结果的超前意识, 是活动的最高“调节器”, 是积极性中最自觉的因素。它在人的有意识的行动中, 具有启动、导向、激励、聚合等心理功能。在学校管理中, 作为管理主客体的中小学校长, 其专业成长不仅取决于动机的动力状态, 而且还取决于其所确定的目标期望。为此, 不仅要适应外部刺激有效地引动需要, 使之转化为工作动机, 而且要形成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目标。恰当的目标, 能给中小学校长以期望, 激发其工作动机, 使之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推动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应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认真研究目标的设置、效价和期望值对激励力量的影响。在了解、研究学校的性质、规模、条件等基础上, 对学校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建议和指导, 使校长立足任期, 面向未来, 在规划学校未来中规划任期的现在。同时, 要提高适应期校长的抱负水平, 引导其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调整自己的需要, 全面理解效价, 恰当估计期望值, 根据任期目标和个人实际, 确立恰当有效的专业发展规划, 并吸引他们为之奋斗。

3. 运用绩效强化、激励其不断进取

上一篇:全电制动系统下一篇:信息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