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滞后

2024-10-19

建设滞后(精选12篇)

建设滞后 篇1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从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与管理、结算依据和资料的提供、现场签证的管理和参建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思想认识等方面来探析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滞后的原因。

关键词:工程,结算,滞后,原因

拖欠工程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 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 拖欠工程款归因于建设工程结算难, 尤其确定工程最终造价更难。“付款没有依据”已成为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众口一词的理由。所谓没有依据, 是指工程造价结算未能审定。一项工程从竣工交付使用起, 一年、二年甚至更长时间未能结清工程款的比比皆是, 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合同签订的滞后与管理不规范造成的结算困难

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一定的程序, 并且合同的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前期工程预付款的支付、施工过程中形象进度款的支付、隐蔽工程质量的验收、索赔的处理、争议的解决、竣工结算、质量保证金的扣留与返还等都要依据合同来进行。

目前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随意性较强, 签订的时间滞后, 合同条款存在的争议较多, 并且很少有专业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合同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建设工程的竣工结算又必须按照前期签订的施工合同进行, 合同内容的不明确以及补充协议签订的不及时给竣工结算的及时进行带来了困难。1999年版本的合同示范文本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司法解释) 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示范文本设计上的缺陷。

根据《招标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 发包方或者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制作的招标文件中已经包含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但是, 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是发包方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拟定的, 有些条款明显有利于发包方, 不是很公平, 甚至有些是“霸王条款”。而现在的建设市场是发包方的市场, 有些投标单位明知有些条款不合理, 还是前来投标。只有在中标后签订正式书面合同或施工过程中再想办法找回损失。如发包方现场负责该工程人员即该工程合同管理人员不熟悉该工程的招标文件, 并且在签订合同时, 又是施工单位提供建设施工合同范本, 这样施工单位就有可能把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中对其不利的条款省略掉, 发包方工程现场负责人不熟悉工程结算方面的有关规定, 往往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合同范本审核不细致, 合同前后条款之间有矛盾也不容易发现, 这样就会为以后工程竣工结算埋下隐患。

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9年发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由《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三部分组成, 并附有三个附件:附件一是《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 附件二是《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附件三是《工程质量保修书》。有的施工合同的三个附件中仅有《工程质量保修书》, 根本就没有约定《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和《发包人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 这样在发包方后来分包工程项目和供应材料时, 承包单位对发包方分包的项目不予积极配合, 在材料供应方面容易发生扯皮现象。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是国家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9年12月24日联合颁发的, 该示范文本对规范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的行为, 解决施工合同中长期存在的合同文本不规范、条款不完备、合同纠纷多等问题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使用, 该示范文本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条款设计上的缺陷, 如示范文本关于竣工结算条款在具体执行中因设计缺陷给工程款结算带来了困难和麻烦, 并由此引发较多工程款结算纠纷。司法解释对建筑业存在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问题、投资不足问题、特别是投资不足问题造成大量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问题从法律适用上提供了更加明确、有力的保障, 毫无疑问对解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但该司法解释并未能直接解决示范文本设计缺陷所造成的工程款结算困难问题。

2 结算依据和资料提供的不完整、不及时造成的结算困难

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竣工后, 承包人应在提交竣工验收报告的同时, 向发包人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可现实情况是, 承包人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的时间滞后, 提供完整的结算资料更是滞后, 有的甚至在将要出具结算审核报告时才提供完整。并且结算资料存在着不合理或者争议的地方, 特别是签证资料。这些情况都影响着竣工结算的顺利进行。

承包人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完成所承包的工程, 经验收合格, 并符合合同要求之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 向发包人提供完整的结算资料进行工程竣工结算。这里要求工程要经过验收, 但是很多情况下, 工程还没有报请发包方验收, 或者发包方不予以验收, 承包方就向发包方提供了结算资料, 并且发包方的职能部门没有审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 就接受了结算资料。

承包单位提供的结算资料往往存在不完整、不合法、不充分的情况, 在结算审计时经常发生补充资料的现象, 补充的资料有些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小, 如竣工图纸、竣工验收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发包方供应材料转账资料等, 但是, 有些补充资料影响工程造价非常大, 并且是有利于承包单位的, 如现场有关的签证资料、材料定价资料等, 后期补充的对其有利的签证、定价资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作为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应特别引起注意。不过, 有些签证、材料的定价是发包人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由于种种原因, 前期没有及时办理而已, 责任不在承包人一方。

甲供材料转账和乙购材料定价时间滞后。由于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具体的甲方供应材料, 哪些材料由甲方供应, 哪些材料由乙方购买。实际施工过程中, 甲方供应材料较多, 压缩了乙方的利润空间, 在甲供材料转账过程中, 乙方不能够积极配合, 材料转账滞后。乙方自购的材料, 其也没能及时申报甲方职能部门认可价格, 或者甲方职能部门人员没有及时考察市场, 进行定价。即使甲方对乙方自购的材料进行了定价, 也是在没有充分考察市场的基础上定的价, 对建筑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厂家等说不清楚, 价格偏高、脱离实际。另外, 乙方利用信息不对称, 工程结算审核存在难度。相对甲方材料定价的职能部门来说, 乙方人员对工程结算所用到的消耗量定额是非常熟悉的, 定额中哪些材料价格比市价高、哪些材料比市价低, 他们都比较清楚。定额价低的就找甲方职能部门审批价格, 定额价高的就不再找甲方审批价格了。这种情况, 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在审核结算时, 让乙方再找甲方审批价格是不可能的, 只能根据现有的定价资料进行审计, 工程造价容易偏高。

3 现场签证管理混乱造成结算困难

工程签证这一概念, 是在2002年6月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发布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操作指导规程》中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并统一的。工程签证:按承发包合同约定, 一般由发承包双方代表就施工过程中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技术核定、设计变更、设计修改、业务往来、发包方代表的不当行为、违约事件等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 一般均应通过签证的途径索取属于追加合同价款的价款部分, 或明确价款的调整事宜。该签证是双向的。但是现实情况确是签证事项不明确, 签证时间与实际发生时间不符, 签证时间滞后, 存在大量而又混乱的签证, 施工单位“要想挣, 办签证”的现象普遍存在, 并且很少存在甲方主动办签证来减少工程造价的情况。而工程签证的法律地位就是用于工程结算的直接证据, 对工程签证行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 仅仅是承发包双方合同自行约定的行为。由于对恶意虚假签证各方责任人的处理处罚没有规范的法定依据, 监管部门事后查出问题难以处罚, 导致恶意虚假签证行为屡禁不止。签证资料可能存在的问题:

工程签证单原件数量少。有的签证单只有一份原件, 还在施工单位手中, 施工单位在申报结算资料时往往提供的是复印件, 原件以便在核对结算时用;存在甲方现场管理人员不留原件的情况, 待工程造价审核人员与甲方现场管理人员核对签证原件时, 其提供不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

签证单没有签证日期和编号, 即便有编号也不连续, 经常给工程结算审核人员带来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审价效率难于提高。

甲方现场管理人员对签证单所影响的工程造价不清楚, 对有关结算规定不熟悉, 往往仅在上面签上名字, 不签署意见, 这样有可能重复计取有关费用。若工程造价审核人员业务精、技术好、责任心强, 可能发现一些问题, 会找甲方签证人员询问、落实;否则, 既然有甲方现场人员签字认可, 有些工程结算审核人员就会完全按照签证资料给予施工单位, 这样就会损害甲方的利益。

有的施工单位投机取巧, 在甲方已经签字的原件下面空白处添加签证项目, 这种情况, 如不与甲方现场管理人员手中的签证核对, 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很难发现。所以说, 竣工结算资料中的工程签证资料要有甲方现场管理人员整理提供给工程造价审核人员, 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签证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有利于工程结算的审核, 反映实际工程造价。

4 对竣工结算的片面认识造成的结算困难

竣工结算报告经承发包人签字盖章后有效。合同中约定由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 还要由三方在审核报告上签字盖章认可后才能有效, 才能作为最终的工程结算依据。但是, 由于发包方资金紧张, 结算政策越来越有利于承包方, 由发包方代扣承包方的审计费用迟迟不能扣除,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规定的与结算有关的时限往往被突破, 并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以至于三方对结算都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竣工结算审核一拖再拖。

4.1 施工单位的认识

施工单位对国家的结算政策非常了解, 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越来越有利于施工单位, 并且深知甲方资金紧张, 就是工程审结后也不一定拿到工程结算款, 施工单位存在故意拖延结算的情况。施工单位预结算人员变动频繁, 不利于结算的核对。另外, 多家施工单位同时与甲方进行工程结算审核, 有的工程结构、性质、规模相近, 如多家施工单位施工的都是学生公寓, 施工单位存在互相等待、观望的心理, 都不想冒进, 都不想第一个在审核报告上签字, 都在关注着相同结构类型建筑的单方造价, 这样非常不利于工程结算的审计。

4.2 建设单位的认识

作为组织协调结算审核的职能部门人员来说, 是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结算审核的。对工程部门人员来说, 思想上存在矛盾心理。若结算审计没有完成, 施工单位催要工程款项, 工程部人员可拿结算审计没有完成的借口来挡一挡。结算审计完成后, 施工单位再来找工程部人员催要工程款, 工程部人员深知学校资金紧张的状况, 结算审核完成后也是没钱可付。工程部为缓解与施工单位的紧张关系, 在学校资金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 还非常谨慎的拨付少许工程款, 有时也是担心把工程款拨超。这是违背有关拨付工程款规定的。既然工程已经完工, 这时拨付的工程款既不属于预付款也不属于形象进度款, 应该是结算工程款, 但是, 双方都认可的结算还没有审定, 具体还欠不欠施工单位工程款, 欠多少, 还不确定, 这时再拨付工程款非常不利于审定工程结算。

4.3 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认识

工程竣工结算时, 施工单位所申报的结算值水分较高, 与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审定值出入较大, 这样施工单位所应支付的审计费用较多, 根据该校与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签订的合同约定, 施工单位所应支付的审计费用由该校在拨付工程结算款时一并代扣。但是, 这部分费用代扣的并不顺利。有的工程拨款比例已经较大, 再扣除质保金、水电费, 所欠结算工程款聊聊无几, 施工单位也不急于索要结算工程款, 甲方更不会急于拨付, 施工单位应承担的审计费用也就无法扣除。中介审计机构虽然完成了结算审计, 出具了成果文件, 但是, 不能及时得到应得的审计费用, 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基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中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对工程结算审计的不同认识, 各有各的想法和打算, 并且都不利于结算审计的进行。工程结算审计工作不是哪一个人的事, 也不是哪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事, 而应是几个单位和部门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并且, 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来共同协调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建忠.谈工程签证与技术核定单[J].工程造价管理, 2003, 4.

[2]刘畅.政府投资项目签证监督的缺失和完善[J].建筑, 2010, 12.

建设滞后 篇2

摘要:为加快农业的发展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国于20世纪在农村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规模较小,在实际的使用中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水利建设逐渐老化,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一些农田水利建设未得到及时的维修及养护,造成其发展逐渐落后。

关键词:农业;水利建设;设备;措施

农业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使农田得到充分灌溉,通过对水源的适当调配来满足农田作物生长需求,同时农业水利工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导河流的作用,降低洪灾发生的概率,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分析造成农业水利建设滞后的因素,寻找正确的措施处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滞后 篇3

疫病“凶猛”散户应对难

四川省彭州市金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城告诉笔者,饲料用抗生素残留、疫病、瘦肉精添加、注水猪肉等问题是目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隐患,也容易引起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消费恐慌。

多位专业人士表示,在产业链上各环节所存在的各项质量隐患中,生猪疫病问题是行业现在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随着养猪规模的快速增长,病毒变异的速度越来越快,除了前几年的猪流感,近年来的口蹄疫、猪瘟等发生频率也不低。

据介绍,很多重大疫病问题都是由于高密度养猪所造成的,目前大部分养猪场普遍做法就是数头猪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过密养殖,使猪极易得病,而因为空间狭窄猪缺少运动,猪肉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科学化养猪已成为趋势,养猪散户的比例正逐渐缩小,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散户仍在坚持,而高发的疫病正是这一个群体最难应对的问题。笔者在走访四川省彭山县的一家个体养殖户时了解到,目前该户养殖的生猪存活率大概仅为规模化养殖场的六成左右,极大提高了养殖户的成本。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疫病可能带来的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能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以前我国猪肉质量监管的体系比较混乱,养殖是由农业部门负责监管,屠宰是由商务部门负责监管,加工后进入市场又是由食药监督部门负责监管。所以当猪肉质量安全事件出现时,每一个部门都会试着把责任推给其他环节,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可追溯体系。”

为了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2005年,农业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开始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内蒙古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开展了相关工作。

四川省动物卫生监督所专家梁文斌介绍称,动物与动物卫生监管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动物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和贸易等各环节全过程的安全监管系统。基本做法是对动物或畜群进行标识,对有关饲养、加工场所进行登记,通过出具检疫证明监控其流动,在发生疫情或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实现及时溯源并迅速处置的目的。

而可追溯管理正逐步成为国际畜产品市场新的技术壁垒,我国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要求。

可追溯体系存在多重问题

据梁文斌表示,可追溯系统的建立,首先是按区域对农户、规模养殖场的基础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制作成统一的基础信息电子表格,由村防疫员(规模场兽医)将其所管辖养殖户、规模养殖场逐户统计,再由各乡镇汇总上报到县,及时准确反映辖区内农户数量、从事养殖农户数量以及饲养畜禽的品种、存栏、出栏、死亡、耳标佩戴等基础信息和生产、防疫信息。

同时,利用以上信息综合排查,及时准确追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饲养者、防检疫责任人,以及其流动路线,实现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快速追踪和责任追究。

而根据多位权威人士所提供的信息,因为数据库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追溯体制的建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位专家更是直言称该系统现在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可追溯体系现在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管理体制不顺。据了解,目前各省追溯办所在机构大体是三三制,即1/3在行政、1/3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1/3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加之行政、监督、疫控三大机构在追溯方面职责不清,造成管理与实施不够顺畅。

其次,可追溯体系的运转经费没有立项。各地普遍有意见,加上基建投资分散,难以集中连片全面开展,追溯效果难以显现。另外,目前政府对于耳标、识读器等追溯硬件设备生产与质量管理缺乏规定,一是造成旧标、假标和低质量标占有相当比重,严重影响识读效果。二是识读器识读效果提升较慢,对静态标识识读效果较好,对动态标识识读效果尚不令人满意。

而最大的问题,则是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中央数据库在统计、分析等多方面软件尚未开发,难以全面展现追溯体系的功能和作用。据相关专家介绍,现在全国已有九成以上的生猪佩戴了电子耳标,然而因为没有相应的数据库,能实现可追溯的还不到三成。

专家建议提升科学养殖水平

“要降低疫病所带来的影响,还是要让猪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卫生、住得快乐,住得舒服,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猪产品的质量安全。”四川省农业厅一位官员表示,建立可追溯体系的目的是“追踪和追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提升科学化养殖的水平。

笔者在多地走访时发现,已经实现规模化养殖的企业大多数都有完善的消毒系统,猪场大门口处、猪舍门口处都有相应的消毒设施,如车辆消毒池、脚踏消毒池、喷雾消毒室、更衣消毒室(装有紫外线灯)等。而由于生猪对空气质量、温度等要求比人类更高,因此猪舍基本上都装置了空气净化系统、空调,甚至还装有地暖等设备。

一位专家告诉笔者,在科学化养殖水平较高的猪场,不仅是疫病发生率低,就连猪的气味也能完全控制住,同时也能降低愈发严重的养猪场环境污染现象。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可追溯体系的应用,多位专家表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数据中心建设,确保系统功能到位,抓紧数据中心软硬件招投标工作,尽快完成软件后续开发工作,使其功能尽快全面到位,适应追溯体系建设大发展的要求。

试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滞后的原因 篇4

一、定位不清晰

新型农村社区不仅仅是简单的去农村化和单纯的城市化,而是在城乡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农村的现代化、新型化、宜居化。目前如火如荼展开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是停留在农村人住楼房、住洋房的简单认知层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既有城市的各项功能又充分考虑了农村的特色,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大多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的现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包括制度、精神层面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仅有花园洋房,更应当有团结一致、治理完善的自治机制。

由于重农抑商和编户齐民制度的长期存在,传统中国社会就是一个放大了的乡村社会,这种社会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言,是一个有着差序格局的熟人社会,除了赋税之外,基本就是王权不下县。乡村社会或社区是由缺乏流动的农民自我管理的。然而,由于时过境迁,中国已由小农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有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已无法被固定在特定的乡村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应适应这一趋势,而非传统缺乏流动的模式。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划分城市和农村,区分“村民”和“市民”,是一个离我们并不久远的体制性措施,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深深受其遗毒之害。自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实施以来,城市与乡村就被人为的割裂开来。由于认为农民能自给自足,而城市无法提供粮食等农产品,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保障等方面偏向城镇,但是忽略了城市工商业生产财富更多,而农业则是低产值产业,造成了城乡之间的鸿沟存在。由于制度的倾斜,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对立愈发明显,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日益拉大。

(一)户籍制度及其附属福利的存在,造成了今日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

城市化是历史的必然,城市人口集中而且吸纳国家绝大部分人口,采用功利主义建设更为发达的基础设施这一方式本无问题。但由于我国早先定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以及形成的户籍制度使得基础设施偏重城市,严格限制农民进城,使农民无法享受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如果不限制农民进城,即使基础设施偏重城市,也不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因为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变为市民;如果我国城市人口早早占据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较差些问题也不大;如果农村人口大为减少,其财富也就更为集中,即使没有国家的投入,农民自己也能提高基础建设以改善社会生活。然而,这只是假设,农村人口多、财富少,即使国家投入多,也会由于农村村庄分散、人口众多而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国家虽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已难以挽回农村基础建设落后的局面。实际的基础建设也差强人意,很多乡村生活环境依旧脏、乱、差,依然有大量农村居民还未能有效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2015年全国人代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说,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近2亿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绝大部分都在乡村。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新型农村社区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虽然国家对农村基层采取放权让利政策,但如果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放权让利不会使得农村社会共同体与城市社区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如李昌平先生所言,现在的的制度如产权、财政、社保、金融、税收、资源配置、教育医疗、就业、工资、土地、干部、法律、科技推广、市场主体、户籍、招标、监督、代表十八种,种种都是农村资源的“抽水机”。只是简单的放权让利,而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新型农村社区就难以建立。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仍然需要时日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消除城乡差异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粮食保护价、粮食补贴、老年补助等,尤其是最近几年对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幅度较大,在体制上城乡差距日益减少,一体化明显增强。然而迄今为止,由于户籍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之间的二元化并没有完全消除。

2016年春节前夕,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在网络上被刷屏,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感到城市日益光鲜亮丽,农村日益凋敝,农村的颓败好像无法改变一样。所以,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否则新型农村社区不但无法建设,还会造成更大规模的逃离乡村现象。

三、强制因素过多而自愿因素欠缺

社区建设属自治性事项,而自治则以自治当事人自己的意愿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应当保证他们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其历史创造性。在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受到了太多强制性因素,农民的意愿和切身利益并没有被很好的关注和保护。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过多强制因素

由于下级官员实际上的任免由上级尤其是中央决定,许多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升迁,在利益驱使下片面追求政绩,如强制合并村庄。这样既造成被合并村庄农民生活成本的加大,也造成了原有农民房屋的浪费。由于村庄土壤硬化,并不适合农作物种植,在中短期内,这部分“节约”出来的土地并不能产生效益。农民生产生活区并非像城市那样明显区分开来,农民上楼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副业,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在生活成本的加大和收入的减少综合考量之下,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以产生热忱。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村民自治受到了极大制约

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没有在宪法中对社区(或村民或农民等)自治进行专门规定,但是由于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所以没有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等,其自我服务性质的社区自治等建设、运行,发展良好。择业自由、迁徙自由等形成良好的自由意志氛围,使得不同的管理机构及管理者行使不同的职权,互相配合,社区管理非常规范。国外的社区建设模式经验就是充分尊重公民自由、自治。政府负责宏观方面,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由社区自我承担,有利于调动社区积极性,真正利于社区的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有赖于社会组织培育和作用的发挥,社区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发达得益于结社自由,因而解除对社会组织成立的限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发挥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拥有居住和迁徙自由、结社自由、择业自由等的农民及其形成的组织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自治功能。政府的责任就是把城乡的基础建设、社会保障统一化,其他事项交给城市和农村的社区,让社区公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激发公民的参与和创新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及自由。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把居住在农村的公民作为建设主体,充分尊重公民的意愿,剔除或明或暗的强制因素,打消传统“为民做主”的思维做法。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践中,宪法应当恢复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国家应当保障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统一城乡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等。

四、基础设施跟不上

新型农村社区首先就是基础设施配套,不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无从谈起。一些基本的服务设施已经建立起来,但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还没有有效地开展,导致“走过场、看热闹”的现象还比较明显。

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乡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广播电视、文教、医疗、活动场所等。交通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社区建设基础的基础。虽说当前农村道路硬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整体状况不甚理想。我国实行严格的公路分级制,除省道、国道外,乡村公路都是级别最低的,其路面宽度、路基质量等都较城市道路差。由于缺乏排水措施,农村道路更容易溃烂。

水电供应跟不上,部分地区交通不便捷,不利于社区居民的日常出行。通讯网络的覆盖而较窄,限制了社区居民从外界获取新知识开阔新视野的渠道。同时,社区警务室、社区医疗站、社区商场、社区娱乐场所的建立也完全不配套。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一个长期存在并且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很多村在美化、绿化方面投入不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较差。

五、农业人口的身份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农民”变“市民”,做有技能有素质的新型农民。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楼房、洋房普遍建成的情况下,农民仍然没能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父母是农民,孩子出生自然就是农民,除非户口迁至城镇,否则即使在城镇工作依然只是“农民工”。农民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择业自由,但是由于出身的原因,农民的身份依然难以改变。即使农业户口改为城市户口,由于缺乏城镇社保,其农民身份依然难以根除。

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即使当地政府推行区域内统一的居民户籍管理,但全国范围内并未建立城乡户籍统一管理制度,加之农民失地以后的生活保障问题也是多方关注的问题,因此,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体现了农民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定尴尬身份。

社区与行政区不一样,社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不肩负生产、行政管理等职能的居民区,可以选择自己的治理模式,而行政区却是根据宪法规定设立并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区域,组织模式全国一致。现在的农村组织形式是由宪法确立的全国统一模式,不具有可选择性。农村居民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居民区组织模式。所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不少地区都存在着建设跟不上规划的滞后性问题,原因在于其定位不清晰、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强制因素过多而自愿因素欠缺、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从业人者的身份化(或固定化)等。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二元结构,强制因素,自由

参考文献

[1]王景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益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梁淑华.3种典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对比研究[J].世界农业,2015,(1).

工期滞后的监理通知 篇5

事由:关于要求你项目部采取一切措施解决进度严重滞后的通知

内容:根据你项目部与国土资源局所签合同的工期要求,到目前为止合同工期已到,可你项目部仅完成总工程量的60%(左右),工期的严重滞后。为了不给国土资源局造成较大的影响,尽快完成此项工程,现要求项目部做好以下工作:

1、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调整后的施工进度计划,报我监理项目部审批,尔后严格按审批计划实施。

2、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确保工程尽快完成。

3、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把关,施工进度定期【每天(周)】进行汇报,定期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核查校对,出现偏差及时处理。

4、解决好各工序施工中的窝工、怠工,并尽可能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上述几点意见,要求你项目部尽快报我监理项目部,并切实可行的落实和执行到位。

特此通知

抄报:(业主或其他上级主管单位)

(某监理公司):

总/专监理工程师

法规滞后 练眼为要 篇6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指望书画市场会因这场洗礼而出现只赚不赔的局面。收藏、投资,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所谓经济行为就是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风险;风险的作用力,又必然会衍生自古皆然的狡诈、欺诈、投机、侥幸等现象。

我们应该清楚这样一个现实,书画赝品始终是依附着买卖双方的利益而层出不穷,继而成为书画市场的主打“产品”,尤其是在书画市场的运作模式日趋成熟的今天更是如此。要言之,极具投资和升值价值的名家作品面对如此庞大的收藏、投资需求,不管是书画家作者本人,还是书画商都是捉襟见肘的,而不能“再生产”的已故的古今名家作品就更不用说了。赝品制造者和兜售商正是瞄准了这一连上帝也束手无策且充满着诱惑、欺诈、诡秘的市场格局,堂而皇之地挺进了市场,并以其“货源充足”的绝对优势填补着玩家的购买欲和市场份(缺)额。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也就成了书画市场买卖双方默认的游戏规则。

客观地说,赝品的介入,才得以构成书画市场的神秘性、趣味性、风险性以及“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诡秘性。几人欢喜几人愁无异于搏击股市的感概——其乐无穷,其悲也无穷。然则,喜者也好,悲者也罢,对“吃一堑,长一智”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认识和体会几乎都是深刻至极和深信不移的,而且也同样是“在劫难逃”的有着一段羞于言表且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原告苏敏罗的全部诉讼请求的苏敏罗诉萧富元和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一案就是其中一例。

该案的要点是:一、原告苏敏罗认为,一审判决过分强调竞拍人的责任,忽略了拍卖行、委托拍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二、被告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在本次拍卖交易中就诉争拍品的真伪瑕疵作出苏敏罗应当知晓的免责声明,也就是竞拍者应当承担风险责任。从而导致法院驳回原告上诉。

对于该案的最终判决,我以为还有再研究的必要。

案件回放:

该案第一次开庭时,据王建轶律师介绍,在法院最后宣判前,法庭还将进行进一步调解,但翰海公司答应先还出120万元,余款以后商议解决。被告瀚海拍卖公司答应先行退还230万中的120万元竞拍款,而这一先行退还的承诺是在原被告对簿公堂时,翰海拍卖公司提出“拍卖不保真,是一个行业惯例。艺术收藏品的真伪鉴定方式,在实践中分为目鉴(眼力)和史鉴(考证)两种,但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技术手段。油画等现代作品的鉴定,则更加困难。拍卖公司作为一个中介性质的买卖平台,不可能对每件拍品的真伪做出鉴定,因此对拍卖品所做的介绍、描述及评价都属参考意见,不能代表对拍卖品的任何担保。”以及强调“拍卖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瑕疵,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的强硬答辩后作出的。尤其值得玩味的是,答应先退出120万元钱款的一方,原先是书画商萧富元,转眼间,付款方转成了翰海拍卖公司。

就该案而言,原告之所以最终败诉,究其原因败就败在原告以及法院对《拍卖法》条款中“瑕疵”一词词义的无限延伸以及超过了有效诉讼期限等。

如:书画商萧富元强调:根据我国《拍卖法》等规定,认为拍卖方和他本人都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而北京翰海公司答辩称,作为拍卖公司,他们已履行了《拍卖法》所规定的全部义务,在拍卖前一个多月刊印的《拍卖图录》上刊登了《业务规则》,作出了免责声明,并在拍卖前7日发布拍卖公告,对拍卖标的原件进行了为期3日的展示。拍卖会前,拍卖公司要求包括苏敏罗在内的竞买人办理登记手续,告知《拍卖规则》内容,苏敏罗也书面认可。

所谓“苏敏罗也书面认可”,无非是认可《拍卖规则》内容“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即是不承担真假担保责任。

我以为,“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即是不承担真假担保责任是对“瑕疵”一词的故意曲解和无限延伸。

解读《拍卖法》法条中“瑕疵”一词,其解读应该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条,即微小的缺点。足见“瑕疵”与“赝品”不是一个概念,所谓瑕不掩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瑕疵是对真迹而言的,讨论赝品的瑕疵问题是绝对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竞买人在对待标的享有对‘真假’的知情权和对标的‘瑕疵’的知情权。拍卖公司如果不告知作品的真假,是无视竞买者最关键的知情权的;倘若拍出赝品,即便是拍卖人主观上对标的的真假不知情,都是对竞买人利益的侵害。在侵权上,只是有故意和非故意的区别。竞买人竞买到赝品,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向拍卖人主张自己的权利。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主张(诉讼)的理由不是瑕疵问题,而是真假问题。”

《拍卖法》第61条“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那么,现代汉语语义解释与法规的法理解释是不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解读《拍卖法》第61条,即“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一条款。

“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对“拍卖人、委托人”而言或情有可原,因为二者很有可能不具备对“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鉴定和检验的专业技能,前者是中介机构(尽管该机构设有鉴定部门和聘用有鉴定专家),后者只是拍卖标的委托者。但二者在实施拍卖行为时“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的正确合理的解释是对拍卖标的的品质而言。

品质,汉语词条解释:物品的质量:江西瓷品质优良。据此,“品质”如何是指物品质量的好坏、高下,属于优、劣范畴,亦即存不存在质量上和品相上的瑕疵问题,它的前提是这个物品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是假的物品,属于假、冒、伪范畴,因而它不存在品质上的问题,而是真伪的问题。因此,“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只能是指“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品质”,而不应该是指“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这里的“真伪”,在汉语语义上是真品(真迹)与赝品、赝本的对应关系,真即真实(跟‘假、伪’相对)。“真迹”:出于书法家或画家本人之手的作品(区别于临摹的或伪造的)。赝品、赝本范畴,即:“赝品”:伪造的文物;“赝本”:假托名人手笔的书画。二者是有着严格区别。《拍卖法》将“伪”(赝品、赝本)纳入“不能保证”范畴,其法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相悖。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之间虽是独立成章,但在执行时,任何一部法律都是有“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的声明。《拍卖法》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因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而并未废止的《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对造假、出售赝品的单位或个人也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从以往诸多因拍卖标的引起请求赔偿诉讼的案例,几乎全都是因拍卖标的系赝品(赝本)所造成的。国家之所以要制定《拍卖法》,这在该法的第一章总则里就开宗明义的予以阐明:第一条为了规范拍卖行为,维护拍卖秩序,保护拍卖活动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但是,《拍卖法》第六十一条中的“拍卖人、委托人违反本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给买受人造成损失的,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属于委托人责任的,拍卖人有权向委托人追偿。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条款,非但有悖“总则”,且与该条款的“因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不能自圆其说,这还是因为该法在用词上模糊“瑕疵”的语义所造成的。“规范拍卖行为,维护拍卖秩序,保护拍卖活动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不能理解为拍卖人、委托人对拍卖赝品(赝本)不承担法律责任,而竞买人竞买到赝品(赝本)是咎由自取。

拍卖人、委托人与竞卖人在实际拍卖过程中,都是在实施商业买卖行为,既然是买卖行为,那就必须无条件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约束,即:

第二章消费者的权利

第四条 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第十一条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条款与《拍卖法》的“第六十一条 因拍卖标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的条款是相一致的。

竞买人(消费者)在实际拍卖过程中竞买到赝品(赝本),其合法权益即财产就收到损害,那么就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应该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的。

另外,竞买人在竞买到赝品时还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呢?因为拍卖成功即拍卖标的拍出、竞买人竞拍到所拍标的,实际上是买卖的合同关系已经形成。

最后,有鉴于拍卖行为中不断出现索赔纠纷,因此,竞买人竞买到赝品,有权依据《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向拍卖人主张自己的权利。

诚然,在书画市场实际运作中,我们不能将规避风险寄仅仅希望于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和相对滞后的今天,收藏、投资者最有效的自我维护是要提高自我的收藏品位和鉴赏水平。

别拿标准滞后说事 篇7

据报道, 哈尔滨市工商部门认定苏泊尔81个规格炊具不合格, 依据的是“1988年制定的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 属于国家强制标准, 该标准规定, 各种存放食品的容器和食品加工机械应选用3种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虽然报道引用了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张东立“1988年标准已经严重滞后, 因为不锈钢材料在过去20多年里, 已经有了很多新突破”的说法。但是, 这项标准规定3种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的原则并未滞后, 除非不锈钢炊具被证明在煎炒烹炸的使用条件下, 而且无论含多少锰都不会析出, 或者无论析出多少锰都对人体无害。

所谓国家标准滞后, 至少不能成为苏泊尔等龙头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借口。如果说标准滞后是个严重的问题, 那么苏泊尔在产品质量安全上存在的问题比严重滞后的国家标准还要严重得多。当然, 严重滞后固然是标准的问题, 但滞后是绝大部分标准所固有的特质, 因为标准不可能超前于技术, 标准一旦制定发布, 就要实施三五年。即使个别标准确已严重滞后, 但是其中体现的一些原则和理念却未必滞后。不是所有的不锈钢都可以用于生产食品容器的, 这是个常识, 行业巨头苏泊尔不会连这点常识都不懂。

在标准虽然滞后但标准中体现的原则和理念并未滞后的情况下生产不合格产品, 虽然很多时候不容易判定产品不合格, 但生产者十之八九会违反处于这项标准之上的法律。多年来, 我们常常在具体标准上纠缠不清,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作为产品质量安全主体的企业没有将实施标准置于法律框架之下, 缺少在法律的精神、法律的原则下规范自身行为的自觉。

从这个层面上就不难看出, 苏泊尔声明存在的问题, 即在标准上纠缠又不能把标准落到实处, 顾中国标准而言外国标准。

声明的第一条称该公司的产品经历次国家权威机构检测, 各项重金属析出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中卫生理化指标的要求。诚哉此言, 我国不锈钢食具容器国家标准只规定检测铅、铬、镍、镉、砷的析出量。苏泊尔声明中的“各项重金属”不会没有包括“铅、铬、镍、镉、砷”, 但应该没有包括锰, 因为标准条款没有要求对锰的析出量进行检测。这项标准对锰析出量的要求, 体现在所使用的不锈钢材质上。

第二条说的是外国的国家标准或国际组织的标准, 结论是除意大利外, 没有不锈钢食具容器锰析出量的限量标准。这其实和我国执法部门判定其产品中锰含量超标没有多少关系, 除非意大利工商部门跨国执法或苏泊尔的产品向意大利出口。

第三条刚刚说到正题就跑偏了。正题是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关于锰析出量的相关标准。跑偏是马上又回到了第二条, 说什么委托德国某某检测机构在上海的实验室检测, 相同材质的产品符合意大利的标准云云。苏泊尔的声明是对消费者的, 所以不能说苏泊尔拿意大利的标准对抗中国的执法部门。但不能不说的是, 开口意大利、闭口德国, 苏泊尔是不是拿意大利的标准和德国的检测来蒙骗中国消费者?苏泊尔大概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消费者已不再这么天真, 更不会如此犯傻。

谁为阅读习惯的滞后“埋单” 篇8

这只是一个特例吗?为了找到答案, 笔者将此作为下一阶段课堂调研的主要问题。

带着这一问题, 笔者从四年级以外的二至六年级的30个班级中随机选择了12个班级进行重点调研 (每个年级任选3个班, 每个班听2节阅读课, 一节为预约课, 一节为推门课) 。每个年级选择3个班, 是为了尽可能保证所取样本与总体的特性趋于一致;每个班各听一节预约课与推门课, 一方面是为了尽量避免教学特例出现, 另一方面是为了观察不同课型的差异性。听课时, 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老师的阅读引导, 包括阅读话题的设置、阅读习惯的培养;二是学生阅读表现, 包括阅读过程表现、阅读效果表现。

听课中发现, 学生的阅读表现在“预约”课上大多较“推门”课更为理想, 也许这与老师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了纪律上的约定有关。综观24节阅读课, 尤其是“推门”课, 从某种角度而言,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被老师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安排时学生自由阅读时间不足。以一篇课文两节课计算, 80分钟时间中真正让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平均不足12分钟, 而且这12分钟的读书时间又多是安排在课文的初读环节, 其他环节也基本上只能算作象征性阅读了———不少同学尚未读完, 见有学生举手老师便迫不及待地与之对话了。

二是多媒体小平台的使用让学生失去了许多阅读实践的机会。24节课, 其中17节课使用了多媒体, “预约课”几乎有90%使用多媒体。老师们比较习惯的做法是, 备课时已经很有准备地将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摘录在多媒体上, 上课的时候只要某个学生说出某个句子, 老师便轻点鼠标呈现出来。客观而言, 这种方法本身似乎也并无什么不妥, 关键是不少速度较慢的学生还来不及找到句子在课文中的具体位置, 老师已经将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了, 阅读被迫中止。

三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所听的15节第一课时教学, 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前, 老师提出的几乎是比较一致的要求,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有7节课老师要求学生手里拿笔做阅读记号, 但遗憾的是7节中至少有3节缺少真正的落实———学生并没有都按要求做。

试想, 学生在阅读方面没有一个长期的实践, 这种阅读的习惯又何以养成?长此以往, 学生仅有的一点阅读能力恐怕也要“退化”了。

无独有偶, 一次应邀参加某校语文教研活动, 笔者就学生在阅读课上的“阅读现象”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他们表示, 这种现象在他们学校同样存在, 也仅程度的不同而已。

学生阅读习惯滞后是怎样导致的呢?通过与多位不同年段老师的深度交流, 发现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下面三种:

一是教学任务艰巨。为落实教学任务, 教师难免抢时间, 没有为学生留够充足的读书时间。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开始, 严格说来从一年级甚至更早就应该着手。但事实上, 中低年级的老师们普遍反映教学任务繁重, 特别是大量的识字任务让老师们忙得不可开交, 那么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自然就少得可怜了。

二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备课时, 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运用课件摘录一些重点段落、重点词句, 以方便在教学时相机出示。这种做法虽然从某种程度为老师赢得了从容的教学时间, 但也无可回避地掠夺了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

三是教师在意识形态上没有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只把本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热点, 至于学生的阅读习惯, 以为并不重要。殊不知, 这是一种短见, 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 从语文教学的长期战略上去思考关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问题。

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课外又如何呢?不少学校、不少班级, 三年级甚至四年级以下的班级藏书或学生自购图书, 除“优秀作文选”之外, 就很难发现文字较多的读物了。课余, 学生三个或五个一群, 他们在干什么?———读动漫书, 诸如《老夫子》《叮当猫》等。正如一些专家所说, 这是一个“读图时代”, 阅读时不需要阅读思维了。长期如是, 课内不得法, 课外不得益, 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何谈培养、何谈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乃至于提高整个语文的学习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指哪些呢?

一是专心致志的习惯。阅读时精力集中, 字字入目, 或纵情吟诵, 或静思默想, 切忌漫不经心、囫囵吞枣。

二是边读边想的习惯。没有思维的阅读, 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阅读。

三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圈、点、画、批, 画出重点、难点, 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四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五是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书籍、报刊, 通过课外阅读, 不断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对于阅读指导, 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相关层面的思考,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建设滞后 篇9

“虽然《宪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一些解释条例都列出了关于保障公民人身权益的条文,也有一些条文对骚扰电话进行认定约束,但是违法行为认定难度大、举证查处难度大、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使得对“400”等骚扰、诈骗电话的认定和打击存在一定难度。”某地方管局人士向记者表示。

取证难、查处难

在骚扰和诈骗电话的认定方面,2011年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是最为细致和权威的说明,它明确了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为打击电信诈骗活动提供了依据。

《解释》提到,“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应酌情从严惩处”,具体标准是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的,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解释》还规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发送诈骗信息5000条以上,或者拨打诈骗电话500人次以上,亦或是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虽然《解释》规定了具体数额,但是并不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谢永江副主任认为:“实际上,如果某个电话不是连续骚扰你,而是偶尔给你打一两次电话,很难认定为‘危害严重’。”

此外,现实生活中诈骗分子一般广泛撒网,流动作案,大部分单笔难以达到3000元,要积累500人次电话、5000条诈骗信息也很不现实,由此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不利于被精准打击。

有鉴于此,专家建议应尽快完善和修改相关法律,一方面可以降低诈骗罪的起刑点,另一方面可以明确规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行为的,应当可以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监管条例滞后,运营商处境尴尬

在打击“400”骚扰、诈骗电话的过程中,运营商作为网络设施的提供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规定使得运营商的地位非常尴尬。

《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电信用户依法使用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因此,运营商如果没有充分证据就关停骚扰电话,那么骚扰分子可以上诉,并且运营商并不占理,这也成为打击骚扰、诈骗电话取证难的主要原因。

从监管层面看,工信部与各地通信管理局、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公安局网警支队是打击诈骗、骚扰电话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通信管理局只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地方监管部门的缺失导致了监管空白。

面对“400”诈骗和骚扰电话的泛滥,我国法律条文的滞后已经非常明显,因此,修改和完善相关条文已经时不我待。

中国城镇化是超前或是滞后 篇10

城镇化现状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若干以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为核心的城市集群, 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群, 沿长江、陇海铁路、哈大沈大、京广铁路、济青烟威、绵德成渝沿线、南昆铁路七大城市带, 此外, 以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为核心还构成了约30个城市圈。

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城镇化率越高。根据2009年数据计算, 各地区人均产出与城镇化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872, 存在极高的相关性。中国的政治中心也通常吸纳了大量的经济资源, 并发展出一系列相关服务产业, 加速了城镇化发展速度。

由于中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各地的城镇化发展程度大相径庭。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是中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 城镇化率依次高达85.0%、88.6%和78.01%;在各省和自治区中, 广东的城镇化率最高, 达到63.4%;而西藏的城镇化率最低, 仅为23.8%。

总体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整体城镇化率为57.0%, 中部地区为43.4%, 西部地区为36.4%。

中国城镇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把原来的农村工商业和交通中心进行改建扩建, 提升行政级别, 更改行政区划, 建成新城镇。二是把原有旧城的近郊地区划为城镇新区, 征收农民土地, 投资发展工商服务业, 使得近郊农村变成城市的一部分。

由于旧城扩大可能产生超级城市, 导致大城市病, 因此中央政府较为倾向于前一种发展路径, 但由于旧城占有大量的经济政治资源, 财力雄厚, 在实践中旧城扩张仍然是城镇发展的主要途径。

城镇化发展滞后

虽然过去30年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 但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在改革开放之初, 由于严格的城乡人口流动控制, 中国的城乡发展严重二元化, 城镇化显著滞后。以1980年为例, 仅有2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镇, 却有约30%的非农业就业人口, 约70%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来自非农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且部分小工业企业分布在农村, 而这种分散化的工业布局经济效益较低, 违背经济规律。在过去30年, 非农业产出比例、非农业就业比例都大幅增长。从1980年到2009年, 中国非农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从70%上升至90%, 非农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从30%上升到60%。与之相比, 城镇化率增速也很快, 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从国际比较来看, 中国的城镇化率明显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以韩国为例, 到1989年, 韩国经济中90%的产出来自于非农业部门, 与中国2009年类似, 但当时韩国非农业部门就业比例占总就业人数的80.4%, 城镇化率达72%。与之相比, 中国城镇化率至少比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低10%。

造成中国城镇化滞后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户籍制度和福利非均等化影响城镇化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建立了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 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随着中国社会发展, 户籍制度逐渐与社会福利相联系, 成为一种福利歧视依据。医疗、养老、补贴等福利通常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 非本地户籍的孩子入学和升学也受到一定的歧视, 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只对本地户籍人口开放。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到基本福利, 特别是子女教育和养老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很多人因此放弃在城市中长期定居, 所以不能成为彻底的城市人, 完成城镇化。

二是中国的城镇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模式造成在城市定居成本高昂, 抑制城镇化发展。中国各城镇虽然都有保障性住房, 如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廉租住房供给, 但供不应求, 而且政府通常只对有本地户籍的居民提供, 因此, 进城农民工基本上无法享受到住房福利。而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 农民工基本不可能买房, 甚至也无法承担起条件相对较好房屋的租金。

有些企业为了给员工解决居住问题, 通常采取建立集体宿舍让外地员工、特别是农民工居住, 但这种居住环境只适合员工个人而不能满足整个家庭的居住需求。因此, 农民工通常只能把家人留在农村, 只身一人进城打工, 这使得他们无法彻底进城。

三是受农村土地制度限制, 农村居民最重要的财产——土地无法以合理价格变现, 影响农民进城、城镇化发展。根据目前的土地制度, 只有通过政府规划和征收, 才能将农村土地转变用途, 变成城市用地, 用于工业发展或是建造住房, 但政府征收土地通常只按农业产出的价值进行补偿, 远远低于其未来的实际价值。因此, 在目前的制度下, 农民无法把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套现。

如果农民要离开农村在城镇长期定居, 就必须放弃农村土地, 通常只能得到很少甚至没有补偿。因此, 很多农民即使长期进城工作谋生, 也不愿放弃农村身份并因此失去土地, 于是选择让部分家人在农村“留守”, 这样就无法真正城镇化。

城镇化滞后的影响

一是使农村劳动力受到限制, 无法得以有效利用。一方面, 由于很多农民无法在城市中扎根, 而表现为“城乡两栖”, 进城工作的固定成本增加, 部分剩余劳动力放弃进城工作, 从而造成劳动力浪费。近年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不断爆发用工荒, 但农村仍有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 即使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 由于缺乏稳定的预期, 企业和工人双方都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因为对双方而言, 均无法判断投资是否能够获得正收益。因此, 农民工的劳动力素质无法提升, 技术类工作技能严重匮乏, 产业升级受到阻碍。

为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 部分乡村发展乡镇企业, 但由于缺乏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 经济效益不高。虽有一些乡镇企业在运营, 但生产技术落后, 且产品质量不高, 并常常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这些企业虽然部分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 但效率低下, 常常污染环境, 问题多多。

二是使一部分长期进城但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农民工成为边缘人。大量农民工因无法在城市扎根, 年纪大以后就会返回农村, 但也有部分农民工由于种种原因, 在城市中长期停留下来。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 进城打工后感受到城乡差距, 更向往城镇, 希望在城镇中长期定居, 但由于不能享受基本社会福利, 生活条件较差, 与城镇原有居民形成隔阂。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居住地往往都与本地原有居民泾渭分明, 社交圈也基本局限在农民工圈子内, 事实上形成了与本地居民不同的社会阶层, 有时还会受到歧视。由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等限制, 大多数缺乏上升空间, 很难融入城市。

三是抑制了消费需求, 不利于中国经济模式转变。总体而言, 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 缺乏社会保障, 因此消费率较低。农村居民交易成本较高, 自给自足程度高, 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金融危机以后, 外部需求疲软, 中国必须从外需拉动型经济转为内需主导模式, 但城镇化滞后不利于启动内需, 实现结构调整。

城镇化发展建议

首先, 政府应当尝试放松对农村土地的限制, 在配额模式下推行全国性土地额度交易, 推动土地流转, 真正赋予农民土地产权。目前, 中央政府对农村土地市场严密控制,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 农村用地转换必须符合“增减挂钩”政策, 无法形成真正的土地市场。政府可以尝试推行跨省耕地额度交易, 鼓励农业区开垦更多耕地, 同时提高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具体来说, 农业区开垦了耕地以后, 可以向经济发达但土地短缺的地区出售耕地配额, 让发达地区可以把农田转换为工商业用地。

放宽对农民使用农村土地的限制, 让农村土地可以进入城镇土地市场交易, 农民可通过土地额度交易获得收益, 保证务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也便于进城发展的农民套现土地收益, 获得资本金。

其次, 在逐步降低入户门槛的同时, 可考虑通过建立基金或是公司的模式, 逐步剥离户籍和部分超额福利的关联, 政府保障基本社会福利, 利于跨省农民工完全城镇化。考虑到东南沿海地区的客观条件, 只能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降低入户门槛, 让农民工城镇化。在部分地区, 原有村民人数较少, 享有较高的福利, 可考虑把超额福利逐渐剥离为基金或是独立公司运作, 原有村民成为所有者。

这些地区主要是一些原来的乡村, 由于地理位置之利吸引了大批外来投资和村集体创业, 逐步成为制造业中心转化为城镇, 本地村民凭借丰厚的村镇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享受了较好的社会福利。为了保证本地村民的利益, 可把村镇企业所有权明晰化, 成立由本地村民控制的基金会, 掌握村镇企业所有权, 与政府脱钩, 如有必要, 政府可用一定的财政投入加强基金会财力。基金会用企业利润和基金来支付本地村民的高标准福利, 条件成熟时本地村民也可以套现退出基金会, 外来人口也可以投资加入。

我国汽车出口滞后亟待振兴 篇11

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步入快速增长期,从1999年起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3年汽车产量达到444.37万辆,同比增长35.2%,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的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经济的拉动力,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可比。预计今后每年增长将稳定在10%上下,约占我国GDP新增总量的14%,约占世界汽车市场1/10的份额。届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大体与其汽车产业的位置相当。汽车产出的高速增长,必将逐步改变目前我国汽车贸易“高增量、大进口与出口少”的失衡局面。也正是由于长期依赖进口替代技术引进,而没有适时做出以出口导向推进汽车发展的战略转移,致使今天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下的出口滞后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一是汽车贸易条件极度恶化。2003年,我国汽车进出口贸易逆差达67.5亿美元,贸易逆差占进口的59%。2004年1~7月其贸易逆差已达61亿美元,预计全年要超过120亿美元,这个局面可能在近年还会进一步扩大。

二是汽车产业出口依存度低,且出口附加值不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由投资拉动为主逐步转向消费拉动为主,但出口拉动力极弱。2003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13.3万辆,占产量的3%,与产出规模极不相称;汽车零件出口43.1亿美元,占产量的10.9%。在世界汽车及零部件市场总额中,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仅占0.4%。2003年,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国际价位差距呈扩大化趋势,进口车与我国出口车的平均每辆当量价值比:2001年高出2倍,差价值为1.6万美元;2002年高出2.78倍,差价值为1.6万美元;2003年猛增高出9.3倍,价差值升为2.7万美元。

三是汽车出口低档化与进口高档化的产品结构级差日益拉大。2003年,我国出口整车产品中,按其占出口总数的比例,前三名依次是挂车及半挂车、载货车、汽车底盘,这三种车型合计占出口整车总数的93.1%。全国整车出口前五名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香港、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及越南,出口量占整车出口总量的10.5%,出口额占整车出口总金额的45.1%。而在我国进口整车产品中,按其占进口总数的比例,前三名依次为轿车、越野车(载客用)、小客车(9座以下),这三种车型合计占进口整车总数的88.7%。全国整车进口前五名国家为日本、德国、美国、韩国及瑞典,进口量占整车进口总量的89.4%,进口额占整车进口总金额的93.2%。

四是汽车关税下调对近期出口的影响。2004年我国汽车关税继续下调,2005年将取消进口车许可证,汽车进口关税也将降到25%的底限,进口车价将大幅缩水。即将出台的《整车特征认证管理办法》、《汽车生产一致性认证制度》,是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促进汽车的国产化,推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创新。但其办法中关于“构成整车特征的CKD零部件按进口整车征税”的规定,对国内一批按CKD组装生产的汽车企业,将是个致命打击。这样汽车厂家很可能不再组装,而是直接进口。随着进口车数量的增加,国产车的价格也会随之下调,一方面将减少汽车生产企业为推进出口的自主开发积累;另一方面影响外资的技术转移和汽车转包、组装生产,导致中外合资企业汽车出口的减少。

五是出口导向转型滞后给未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全球转移带来根本性的制约。到2015年,全球汽车贸易总量预计达到8000万辆左右。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加快汽车产业全球转移的速度,其本土汽车产量的占比,有可能由1998年的76%,缩减到52%左右。而发展中国家汽车产量的占比,将可能由同年的24%上升为48%左右。预测全球转移进程和份额最快最大的是美国,其次是日本、德国、俄罗斯、巴西。从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向境外转移的实际看,要达到未来汽车生产大国的全球转移水平,尚存在诸多的难题和困难。

零部件出口的国际比较

汽车零部件是整车投入产出的基础,汽车零部件的创新与整车相随相伴,是一个国家整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是发展理念上的差距。国际汽车产业集团坚持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与整车相结合的理念及科学的发展方针,在投资、研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上向汽车零部件企业倾斜,而我国汽车产业一直没有走出“重整车轻零部件”发展的误区。

二是产出规模上的差距。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投入产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集中、大规模和集团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时期。全球最大的100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中,居第1位的德尔福公司,其汽车零配件的全球销售额为264亿美元;第100位的卓越公司为50.6亿美元,超过了我国2003年近6000多家企业的汽车零配件出口总额。反映出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上存在的“散、乱、差”问题。

三是供应采购链上的差距。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采购链,已形成了供应系统集成化、区域聚集化、国际采购信息快捷化和采购链全球化的现代新格局,美国的德尔福公司,用先进的模块化供应方式,可以将来自6个国家35家供应商的140种零部件组成不同需求的各型驾驶室,供应给汽车制造厂。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的系统化和模块化供应方式尚处在小规模初始阶段,而且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采购主流行列的条件不具备,尤其是参与全球供应采购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效率严重滞后。

支撑产品出口的自主开发能力不足

高自主知识产权、质变性技术标准和世界级名牌,是当今汽车全球化竞争的制高点。以“6+3”(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丰田、大众、雷诺6大汽车战略联盟集团,加本田、宝马、标致——雪铁龙三大独立自主公司)为主体而形成的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已成为引领全球汽车未来技术开发创新的主力军。代表汽车时代潮流的技术开发,主要集中在轿车柴油化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加速产业化上。柴油机在当今保持汽车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中,具有解决汽车环保与节能双重压力的特点,使柴油轿车的技术开发成为全球热点。轿车用小型直喷高速柴油机的新技术已经成熟,如德国大众公司自主开发创新的3缸1.2升TDI柴油机,较同等汽油发动机油耗降低30%、寿命延长20%,排放达到欧Ⅳ标准,在欧洲已率先进入商业生产。预计到2006年每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柴油轿车。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进程也加快向产业化逼进。而我国汽车以汽油为主导的地位和汽车柴油机“缺轿少重”的状况没有改变。

一是汽车自主技术开发创新能力薄弱。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市场上属我国自主开发、自主品牌的轿车只占10%。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与日、韩等国家的汽车技术开发能力相比,我国在轿车通用技术上(车门装饰、门铰链、玻璃、保险杠等)上的差距约为3~4年;标准技术领域开发(车轴、活塞、散热器、车身内装、制动器、稳定装置等)上的差距约为6年;高新技术领域和发动机总成、底盘总成的融合技术领域开发(MT、手动方向盘、ABS、方向指示器、导航系统)上的差距约为8年;超高新技术领域开发(发动机总成控制器、AT、液压转向器、安全气囊等)上的差距约10年以上。

二是汽车引进技术上存在较大产业差距。我国引进轿车技术与同期我国家电引进技术的绩效相比,汽车产业在引进技术上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十分突出,即引进落后技术多,引进前沿技术少;引进技术投入多,自主消化投入少;引进国外品牌多,自主嫁接创牌少。罗兰公司的进一步推理分析认为,如果将轿车合资企业都换成中资企业,以上的轿车技术开发差距还要扩大2~5年。

三是汽车研发投入太少。以汽车零部件研发投入为例,美、日、德三大汽车强国的汽车零部件投入是整车平均投入的1.2至1.5倍,而我国只有0.3倍以下;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在3%~5%,而我国则低于1.5%。2003年,我国57家较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能从事产品开发的有23家、能进行一般性开发的有18家、不能开发的有16家。而且大多只能进行满足国产化要求的适应性开发,很少能开发超前性、系统性和高新技术质变性的技术开发。

振兴的思路及对策

一是营造振兴民族汽车产业出口导向的社会氛围。我国2003年汽车产业的超高增长,是世界汽车跨国巨头在华竞相抢占中国汽车市场至高点的集中表现。振兴以出口为导向的自主民族汽车产业,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重点,也是在入世后过渡期实现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为此建议,制定《国家汽车产业出口导向促进法》,使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更加法制化和规范化,从而使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转变为国家级的法律法规。通过法规治理汽车行业的无序竞争、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培育和提高汽车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及自主出口能力;促进汽车产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加大法规宣传,掀起公车购置国产化和鼓励私车购买自主品牌的谅解性公益活动;奠定扩大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国内市场基础,营造全民振兴民族汽车产业出口导向的社会氛围。

二是推进国家汽车技术标准工程建设,坚持以法规和标准引领汽车自主出口。建议加快推进汽车产业领域的国家技术标准工程建设、汽车产业高新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和相应法规订立,把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惠政策移植到汽车产业,并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首先要在汽车制造厂区和车间建设与改造的技术标准中,全面融合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标准;其次是柔性化技术标准,按照客户从网上订购,并参与汽车生产过程,实现网络订单化生产;生产线自动化及其集成系统技术标准;第三是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全部采用信息化集成的技术标准。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的汽车进出口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与规范汽车产业与市场的准入及退出标准及其相适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出口能力、维护汽车产业安全和推动汽车产业出口导向中的先导性作用。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汽车标准的制定,为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汽车技术标准竞争赢得主动权。

三是实行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战略,尽早形成汽车产业自主开发和自主出口的能力。要在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开放汽车市场和开放投资限制的前提下,走引进技术专利与消化创新和扩大自主出口相结合的路子。建议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要在与外资合作股份比例各半的基础上,坚持技术和品牌共享的原则,达到培育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和提升出口比重的目标;要注重从专业化第三方汽车技术专利供给公司手中购买前沿技术专利,防范高价购买中低技术的陷阱,并加大后续技术专利的消化与创新,达到提高汽车自主出口能力和规模的目的;建立健全汽车技术专利引进后续保护机制。一经完成汽车技术专利引进的承购合同,就要建立出口为导向的专项技术专利的保护法规,并同时健全技术引进专利的应用、消化、创新与其对出口市场的控制和反控制管理机制。

四是实施关键汽车技术自主开发策略,提升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竞争力。建议从八个方面入手,确立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国际汽车市场高端需求的关键原创性汽车技术自主开发的战略性原则;建构企业研发投入为主导的汽车自主开发创新长效机制;组建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国家汽车科学技术研究院;健全和完善以三大汽车产业集团为主体的国际汽车工程研发中心,促进企业研发由垄断封闭和相互防范向企业间研发竞争与合作,成果与利益共享及共同扩大出口的理性化方向发展,实现由汽车集团生产主导型向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出口和汽车金融为一体的综合型汽车国际供给基地转变;积极推进民营汽车技术开发机构的成长,鼓励民间将进口高档轿车的外汇用于民族汽车品牌的自主开发;鼓励跨国汽车公司和第三方汽车技术专利供应公司在华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发机构;鼓励汽车企业与院校,外资共建自主技术开发机构;鼓励汽车集团在境外建立国际一流汽车研发机构;有重点有选择的委托世界汽车专业技术开发公司,为我国设计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汽车。

五是把集中发展汽车整车出口与整车创牌和汽车零部件出口相结合的方针,作为我国汽车产业出口为导向的主打战略。国家商务部近期提出,到2005年要实现汽车零部件出口130亿美元左右,到2010年要实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700亿美元左右。产业组织的高度集中、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世界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成熟的现代标志。建议国家按既定目标,把集中发展汽车整车带动其零部件作为出口导向的重大发展战略,列入汽车产业的强制性产业发展政策,并采取特殊的财税支持政策与国际前沿技术支撑政策和认证制度,尽快建成三、四个世界级的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出口基地。

建设滞后 篇12

事实上, 这两个事件有较大的共性, 一是都体现各自领域下一代的技术发展方向, 二是成果得到了产业链各方的支持, 商用前景良好。这些共性显示出这两家公司作为技术创新“领导者”所具备的实力和前瞻性, 也是其多年技术研发经验的集中体现。

近日笔者在关注多芯光纤发展的时候, 发现国内在光纤引领性技术创新上远慢于国外, 而且该现象在通信业其他领域也并不少见。对此, 业内很多人士这样解释:“企业搞研发需要考虑投资收益比, 满足客户实际需求是关键, 这样才能迅速把实验成果转化成市场收益。”

的确, 笔者同意不能盲目选择研发方向, 但是国内企业不能仅由于某项引领性创新技术当前需求不足、研发投入巨大、前景不看好就止步不前, 只关注而不实际行动。长此以往, 企业永远只能成为创新的“跟随者”。

事实证明, “跟随者”可获得一时的收益, 但长远必然失败。这就是为什么国内企业在美国上市筹措的资金远不如Google等国外企业, 因为没有多少投资人会相信技术“跟随者”可一直成功下去。

企业要保持长久不衰, 需要多个因素, “领导者”的技术创新是关键。这里的创新并非打破技术垄断, 实现别人已经实现的技术商用实力, 而是做出别人不能做到的, 并且引领发展潮流的创新, 就如上述阿尔卡特朗讯的400G芯片。

至此, 有人要问了:要实现“领导者”创新, 市场需求不足、短期难有成果怎么办?投资太过庞大怎么办?未来商业前景无法预测怎么办?

上一篇:110KV以上下一篇:金蝶K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