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应先经济建设(精选5篇)
文化建设应先经济建设 篇1
谢谢主持人,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方的辩题是:工业强县应先抓基础设施建设
众所周知,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工业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重工业:又可以分为三类:1.是如石油、煤炭和金属矿的开采2.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
3.是如生产化肥、农药等的工业。轻工业:也可分为两大类:(1)主要包括食品制造、烟草加工、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2)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日用玻璃制品、手工工具制造等工业。
工业基础设施就是为社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服务系统,具体包含煤、石油、水电、交通、土地等各项资源。
我们再来看这个“抓”字。传统意义上来说它有挠、拿、取等着重突出动作行为的意思。现代社会,根据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大家又赋予了它一个更贴合时代脉搏的意思:特别重视,加强领导。
那么,根据辩题所蕴涵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解析:要成为一个工业强县应特别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当然我们不否认项目建设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这我们也不讨论二者孰轻孰重,我们要辩论的话题在于二者时间上的先后和逻辑上的引导关系。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项目建设的基础,是项目建设得以“着陆”得以良性发展的基石。
事实告诉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盲目引进建设项目不仅造成损失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对地区工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假想一下,我们先于基础设施建设来谈项目建设,你能想象在文笔山上采钻石,在武笔坡上凿水井的情形吗?
无论是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工业发展,对当地自然资源情况的调查、水电交通设施的了解、人力资源状况的掌握都是进行针对性项目建设的前提,这是不可逾越的客观存在。所以,工业强县应先抓基础设施建设,谢谢!
成长型企业应先建设后优化 篇2
半年过去了,这个客户又来电话咨询。我问他产品开发上的进展,他说:“我们已经讨论过好几次新产品的事情,但开始时大家都不满意新产品的创意,后来又都不满意做出来的新产品的样子,再到后来又定不下来新产品的价格,讨论来讨论去,没有办法做决定,直到今天新产品还是没有上市。”
我又问他产品研发部是否已经成立,他说:“这个事情我们也讨论过好几次。第一次我们想从内部找个有能力的人负责这个事情,但发现内部没有一个人合适。我们就把注意力转到外部招聘,但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好像市场上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加上其他事情很多,这个事情也没有做。”
这是一个企业里典型的“优化”阻碍“建设”的例子。建设就是把一件事情从无到有做出来,优化就是把一件已有的事情做得更好。建设的效果往往是让业绩以倍数增加,优化的效果最多让业绩有百分之几十的增长。
在成长型企业里,过早和过分的优化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做会导致企业在应该进行建设的时候没有资源做,而效果不大的优化又会占据企业大部分的资源。企业业绩真正的大幅增长(倍增)来自不可预计的创新(建设),而不是对已有东西的改造(优化)。
成长型企业的学习对象往往是大企业。大企业做的事情往往是优化,而不是建设,因为几乎所有该做的建设工作都已经在大企业漫长的历史中完成了。但这往往导致我们形成错误的判断,尤其是当我们从大企业挖人来帮助自己时危险更大,因为这些人大都不是大公司前期历史的见证人,而是后期的优化者,他们的经验容易导致我们错误的判断。
大企业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它们现在做什么,而是它们在发展历史上做过什么;不是它们在发展历史上做过什么优化,而是做过什么建设。
其实,优化不用学习,因为人人都会本能地做优化,也容易做好,但建设必须学习,因为从无到有的工作不容易做,我们更不会本能地做。因此,优化不用老板去管,但建设必须老板亲自管。
真诚地建议成长型企业的老板,做企业要先创造,后改进;先建设,后优化。■
面试前,HR应先搜寻面试利器 篇3
面试时,HR的三大法宝
主讲人:东方控股集团高级人事经理Cindy
面试中HR各有各的绝招,Cindy在面试过程中则有三大法宝:难得糊涂、不断追问、适时笔录。
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绝对不是真糊涂。也就是说,HR经理不要扮演讲师这样的角色,不能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应该让应聘者多说,充分地表现。自己多听,听过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也不能只是听,要边听边记,特别要记录对方讲的一些和简历有出入的地方。通常,人事经理在面试时,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请介绍一下你的工作经历”或“请介绍一下你自己(针对学生)”。之后,HR基本上“三缄其口”,一言不发,听对方讲,不会随便打断应聘者的介绍,也不会贸然下结论作评价。从表面看,HR似乎很“糊涂”,走过场,其实,这才是面试的重点。这是让对方先“出牌”,让应聘者积极表现自己,他好从中发现“目标”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或可疑的地方,很多问题就会从这段简介中衍生。
Cindy记得,有一次在面试一位IT项目经理时,应聘者的简历上写自己“9月8月在用友工作”,可是他在自我阐述时,居然把时间改为“209月底”,缩短超过8个月。同时在说领导项目小组工作时,对于下属的工作安排,前后阐述都不一样。“当时,在他滔滔不绝地阐述时,我只是静听,没有指出他前后矛盾的地方。等他介绍结束后,就这些地方开始提问。”这就要运用第二个法宝了
不断追问。HR在面试时,需要拿出“刨根问底”的精神,以便获得实实在在的信息。特别是在对方描述自己取得的辉煌功绩时要不断追问对方的细节,这可以帮助 HR认识到应聘者到底做过什么,是怎么做的。当对方的表述前后不一致,或者和简历中描述有出入时,HR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Cindy还是以那个IT工程师的面试为例:当对方描述工作年限和简历有出入、谈工作安排时也前后矛盾时,Cindy毫不客气地请他解释原因。“究竟在用友工作了多久?为什么回答和简历有出入?领导项目小组时你的工作安排具体是什么?”如果应聘者简历做假,或者回答夸大其辞,那么在这样的追问下,自会露出马脚,难以自圆其说。 Cindy提醒,“在追问时要注意尺度,不能一味采用压迫式提问,尽量不要问一些比较唐突的问题,以免打击应聘者的积极性。”
适时笔录。HR在面试时通常都会做笔录,或者在预先设计好的评分表格上对应聘者的各项面试表现、能力打分;或者记录应聘者回答的要点、自己的结论;或者记下应聘者回答中的漏洞,以便接下去继续提问。Cindy推荐一种坐标笔录方法:横坐标是该应聘者历年服务的公司背景情况,纵坐标为该应聘者历年职业发展变化。她以一名销售人员为例:
A先生先后的工作经历是:大学毕业A公司销售助理销售经理B公司国内知名广告公司客户主任销售经理C公司4A广告公司大区销售经理
在每个变化结点注明离职原因,在面谈时候可以对疑点地方发问。其优点是可以把一份简历剖析成一个曲线图,很直观地看到应聘者的职业发展趋势。
掌握STAR原则灵活运用
主讲人:新天药业人力资源总监陈珏蓉
招聘是HR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既然人才是企业立足之本,那么为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就是HR的首要任务之一。陈珏蓉也经常听到HR的牢骚,现在的求职者 “越来越精明”,很难考核。以她十几年的HR管理经验看,通过面试,还是能够部分完成对应聘者的考察,并起到筛选作用。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STAR”原则的灵活运用。陈珏蓉对这项原则的应用体会是:
首先,事先准备,考察内容了然于胸所谓“STAR”原则,即Situation(背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这是TargetManage-ment(目标管理)的核心内容,应用在面试中效果非常好。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都采用这个原则面试。“倒不是说外企用得多就一定好,但是从1993年我刚从事HR开始,就接触并使用了这个方法,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这个方法确实很有效。” 它的原理是基于应聘者过去的经历,考察他是否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
面试前,HR对招聘岗位的要求会有分析。“通常企业对每个职位都会有一个岗位描述,它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决定所需的能力”,据此HR就能列出各项重要的必备的能力。陈珏蓉认为每个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而应聘者也不可能具备所有必要的能力,而与职位完全契合,所以HR需要挑选出适量的最重要最需要的能力。“光挑出重要的必须的能力还不够,还得将其分成‘先天不可培养’和‘后天可培养’两部分,面试重点考察的就是不可培养的那部分。”
以销售人员为例。对一个销售来说,亲和力、说服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是否具有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是先天性格决定的,“这个人就是见面自来熟,特别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有的人就比较拘谨内向,这些很难改变。”不像销售技巧可以通过培养获得。而是否具备亲和力等等先天素质、能力对未来销售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是必须考察的。
其次,围绕“STAR”提问题面试中,HR应尽可能省去无效的问题,如“谈谈你对销售的看法”之类。这类理论性问题并不能获得足够的有效信息,判断应聘者是否具备需要的能力,是否胜任应聘的岗位。宝贵的面试时间应留给更有效的问题,围绕“STAR”着重让应聘者谈过去的经历,看他做过什么事,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如何完成的,结果怎样。陈珏蓉有过在百货零售业任面试官的经历。如果是面试一个曾经做过商场经理的应聘者时,便可请他谈谈他某一天的工作内容,刚上班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他可能回答,上班先和员工开例会,布置工作,然后去点货等等。通过这个问题,HR就能知道他过去都做过些什么,相对应的能力,如时间管理、逻辑性、应变能力等等达到什么程度就清楚了。
“因为应聘者,有时候不会很自觉地说出HR需要的信息,所以HR需要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例如招聘客服。对应聘者,如果有相关客服工作经验,不妨“请他谈谈遇到过的最棘手的客户投诉”,然后问“为什么觉得棘手”,接着可以“请他谈谈他是如何解决的”,最后问“客户是否满意”。整个过程就能看出他是否胜任客服这项工作。
再次,对新人用旁敲侧击迂回战术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HR无法从过去的工作经验中提问,但是可以旁敲侧击地问一些问题,以考察他们的潜质。陈珏蓉的经验是,尽量问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的回答比较自然而真实。“现在学生也很聪明,他们会准备,然后告诉你,他们在学校的学生会干得多么多么出色,在社团活动中多么活跃。”这些精心准备的问题已经不能提供多少有效真实的信息,改用迂回战术更有用。
如“你最好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交友的品位大致就能判断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打工挣来的钱都怎么花?”有人都用来买名牌服饰,有人会买书或购置电脑等。消费习惯其实透露出该学生的成熟度。“你如何安排打工时间?”这类问题考察的是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抓重点能力。“生活化、私人化的问题学生无法准备,也不能做假,回答中可真实传递很多HR需要的信息,据此判断学生潜质。”
小学生书法入门应先学毛笔字 篇4
小学生是书法学习的最佳阶段,在心理学上,人们认识这一阶段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尤其是对技巧的训练的培养。现代教育中,书法教育的地位被逐渐突显出来。但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很难顺利的进行。当今书法脱离实用,应用群体减少,加之电脑的普及,在这样的情况下,书法教育的普及就成了问题。显然现在很多小学也开设书法课,但多为写字课,书法知识的涉及非常少,而且由于书法师资的极其缺乏,更加导致了书法教育在基础阶段先天性营养不良,我认为在“三笔”字中,作为小学生学习书法起步,当以毛笔书法为佳,其原因至少
有四。
第一,毛笔书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丰富的历史遗存,优秀典范精益的作品。入门学习毛笔书法,无疑是符合“取法乎上”之理的,在毛笔书法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可以从毛笔书法的产生上讲,也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中国书法的深层理解,加强他们对书法历史与其背景的认识,了解毛笔的性质,书写的规范等。
第二,东汉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现在许多少儿书法教学都是在教写字并不是体验书法艺术美感。我们可以利用毛笔“软”的特性,可以选择许多象形文字作为入门的范本,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去探究和表现书法的能力。
第三,毛笔书法的入门首先是姿态的讲解与规范。从坐姿、站姿到拿笔的姿势,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正确的姿势不仅能较好的作品,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
第四,毛笔书法的学习有利于德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毅力的磨练。通过笔墨的线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象形文字、刻符文字的学习和认识,还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父母应先种好心田 篇5
教育的“道”其实是普适的,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不论是对于专业教师,还是对于一个普通的母亲。而《种好心田》一书,就是把这种“道”通过两位教育家的感悟和实践加以阐释。而反映在家庭教育中,究竟其核心之妙,应是作父母的,要种好心田,修身懿德;对待孩子,要放手信任,自负其责。
现在,在普遍的中小学生父母群中,弥漫着一种显见的焦虑心态。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没有带来精神和心灵的深度平和,反而使人们落入物质的满足与不满足的怪圈中走不出来,从而造成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身为父母的,价值观被社会的混乱价值观影响,似乎只有追求物质的更大化、权力的更大化、拥有更多才能使自己有安全的保证,方能在社会上得以立足。有了大公寓,又想要大别墅;当了主管,又想当经理;有了一千万,又想要一个亿……就像人老珠黄,却非要厚脂浓粉来装饰,却是“涂”得越多,越见内在的苍白。恰如老子所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离开自己的心灵越远,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越少。在物质大潮中沉浮的人们,终会发现,当他似乎拥有更多的时候,反而是他感觉内在更为恐慌不安的时候。因为,从开始时,就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那么越努力地行走,就只能错得更加离谱。
而身为父母的不安全感不仅在于自身,也在时时以场效应的方式影响着孩子们。现在家长们都说如今的孩子太浮躁,太物质,太骄纵,却不知其实是自己的身先示范,使孩子得以模仿;是自己的外强中干,从而导致孩子如无根却疯长的野草。同时孩子也成了父母寻求自身安全感的一个工具,成了粉饰自己身份的一道重要手笔。于是,学习好,当干部,上名校,出国留学,高收入,稳定工作,几乎成了父母对孩子惟一的期盼和定位,特别是社会阶段的精英化需求,成了父母为孩子塑造的生命蓝图。却从未想过孩子的生命虽然是父母创造的,却最终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父母们在自我物化的路上越陷越深,如一头永远在寻食却无法感觉到饱的困兽,被不断的“饥饿”驱使而不得安宁。却希望孩子同样走自己追求物质的路,而获得不一样的满足结果。如此悖论,却被多少父母视之为真理啊。
基于这荒谬的出发点,孩子的成长教育被父母以简单的技能化、知识化所代替,孩子也只能向着工具化、机器化的方向成长。只有极少数,被内在的自我召唤,意图活出自己,却终究成为父母眼中的“孺子不可教也”。在这场改造与被改造的“战争”中,教育对家长和孩子,都成了一场不堪其负的苦役,教育的幸福感尽失,教育的灵魂无处安身,教育的生命荡然无存。就像禅宗六祖慧能所言:“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人的心在动。”父母的心已经乱了,把人的价值都赋予在外在的物上了,完全不能安住于当下,又如何能以恬淡之心陪伴孩子的成长,更不可能以好奇之心欣赏孩子的变化了,便也完全泯灭了孩子生命的创造力和成长的潜力,更无法体味生命的神奇发展。老师不可能把自己不会的东西教给学生,人也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作为父母,更不可能把自己未曾体验的生命的美与孩子分享。
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的美,在于一个老师面对若干孩子的多样化,因为不同,所以精彩;而家庭教育的美,在于一对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敬畏之心”,这个从我们而出的小小的人儿,眉眼间有父母的影子,他的某一个动作,某一个眼神,都会让我们想起自己曾经的时光故事。仿佛在看着另一个自己,因为有对生命的敬畏,所以不会意图做上帝去改变他,更愿以大地般厚德载物的情怀去滋养他、欣赏他。然而,有些父母会误会了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所有物或替代品,从而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自己没有完成却渴望完成的事,要由孩子来完成;自己做得好的事,孩子也一定要做得好;孩子如果不能如己所愿,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而这种视角使父母所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做不到”、“还没做到”,而全然屏蔽了孩子的“已经做到”和“努力去做”。从而面对孩子是永远的咆哮和指责,在不断地打击着孩子的自信,斫伤着孩子的自尊,污辱着孩子的自爱,使孩子不但丧失了学的动力,甚至丧失了活的尊严。“爱”成了父母手中的一把利刃,用来对孩子“削足适履”。然而,我更愿时刻铭记纪伯伦的诗般哲言:“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因为它关乎生命、关乎成长、关乎成人。而爱的功课,其实是做父母的必修课,学会不带占有的爱,学会爱孩子现在如是的样子,学会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满到已不得不溢出,从而流经自己的孩子,从而滋养到孩子的整个世界。所以,真正的家庭教育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是父母自己的学习,自我的教育,自我的发现,自我的修炼。
正如信念有好坏,知识有优劣,书也有良莠。所以,身为父母,最怕的是像获取自己的物质化外壳一样去学习家教观点。想的都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越管事越好,就会失去分辨力,反而更易陷入泥藻。正如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的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言:“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而第二类家长的不懂教育,其实是没有了悟教育的真谛,把教育简单地归类为知识、技能等;另外其有的责任心,其实更多的是把孩子的成才理解为使之成为高度工具化的人。如此,必然越努力越不得其门而入。所以,父母的学习,应“取乎其上”,去更多地看教育经典,去更多地“接近”教育大家,去参透至简核心的教育规律,去找到自己爱的源泉。
无数教育大师们已为我们倾囊相授教
育的“根”,其实诸家之道“一以贯之”,万法同宗。就手边的《种好心田》一书中,魏书生先生说,请“种好心田”,陶继新先生说,请“向内求”。魏书生先生用他的“松、静、匀、乐”为自己种好心田,并以其幽默恢谐的言语传达着他的活在当下的生命状态;陶继新先生以其亲近大师、道法自然为自己种好心田,并以其沁人心脾的亲切温暖着每一个靠近者,并鼓励着大家去“止于至善”。在这本书里我感受不到说教,却使我满心地想去活出他们的境界。影响力,我想,这就是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吧。
教育的使命是促人觉醒。家庭教育似乎是指家庭中对于孩子的教育,然而,没有父母的觉醒,又如何谈得对孩子的教育。一个蒙昧的人又如何影响一个清醒的生命。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首要的是父母的自我觉醒,而对于孩子,不过是影响的过程。一对觉醒的、清明自在的、懂得享受生命的盛美的父母,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不言之教”。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目不识丁的农村父母却可以“不教而教”出优秀的子女。这就是活出自我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所以,适时地静下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回归到自己的内在,体会自我的丰足,不需外求的饱满。去体会自己内在一直都在的爱,把这份爱活出来。身为父母,其实需要的不过就是这种状态和智慧吧。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父母,是不去对孩子要求什么,只是把自己的生命精彩活出来;不去试图改造孩子,只是去让他做他有能力做的事,让他活出他的价值来。正如股神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在《做你自己》一书中所说:自己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真正财富是一个理念——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做自己。对于孩子来说,不论他未来可以成为世界首富或业界翘楚,还是可以成为一名普通售货员或者清洁工,只要他安享于他的工作和生活,快乐于他的状态和价值,作为父母的,夫复何求?其实大自然和这个世界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甚至家庭教育的智慧,大树享受着他的枝繁叶茂,小草享受着他的柔软纤弱;太阳享受着他的光芒万丈,月亮享受着他的清幽沉静;大海享受着他的辽阔深远,小溪享受着他的清透雀跃……有哪种自然之物意图成为别的么?没有啊,所以才成就了这世界的精彩和美好!父母和孩子,都彼此不意图成为谁,就一定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如此,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去忙着“反思”过去,而是真诚地“正思”当下,创造未来。大家都管好自己的事,种好自己的田,人人各自精彩着,教育之效果就在不为而为中达成了。
【文化建设应先经济建设】推荐阅读:
文化建设优先于经济建设09-24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09-13
党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06-14
企业文化管理文化建设08-28
建设执行文化05-11
建设精神文化07-11
文化人才建设09-28
文化氛围建设10-05
文化事业建设11-21
文化服务建设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