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文化建设

2024-05-16

行为文化建设(精选12篇)

行为文化建设 篇1

在昆汀执导的二战题材电影《无耻混蛋》中, 由法斯宾德扮演的英国情报部门军官阿尔奇上尉由于一个微小的手势的疏忽, 导致其被德国纳粹军官辨认了出来。 这一电影桥段让很多观众纳闷, 英国人阿尔奇上尉说一口流利的德语, 与其搭档的三位土生土长的德国伙伴又与他完美地形成了掩护, 为何还是被辨认出来了?还是因为一个数字“三”的手势? 这些正与文化行为和文化核心价值有关。

一、从“国民行为方式”看“洋葱文化模式”

在有外国人士在场的环境下, 中国人喜欢抱团讲母语, 而德国人却试图用对方的语言与之交流; 在食堂或者工作餐厅吃饭时, 中国人喜欢聚在一起吃饭说话, 而德国人喜欢一人一座, 安静地享用美食;在与人交谈时, 中国人的眼神总是游离飘忽, 看着天花板或是看着脚尖, 德国人却长久有力地与之对视;在与对方握手时, 中国的握手方式短促而轻柔, 而德国的握手方式则强劲有力;在独自走路时, 中国人喜欢环顾左右, 生怕错过需要打招呼的人, 德国人却笔直向前, 昂着高傲的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对比中德民众行为方式的区别,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方式的背后, 是中德两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荷兰心理学家和文化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了著名的“洋葱文化模式”1 (Zwiebelmodell) :

他认为, “洋葱”文化模式从内到外, 共分四个不同层面: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理念文化, 即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核心文化, 在进行跨文化理解时我们常常会把这一内容和国民的整体形象划等号, 例如中国人的“和谐观”, 或者美国人的“自由平等观”等。 把理念文化付诸实践, 指导各项法律制度的拟定, 便形成了制度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能体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最核心的文化观念。 西方议会制的三权分立,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及各种国家机构的设置等都是这一核心文化内容的体现。 以上两种文化内容从精神层面, 表达了民族、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同时, 它们也是一种抽象文化。 更为外在、具体的文化内涵表现在“洋葱”模式的外面两层, 即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上述各种中德两国国民行为方式的差异正是行为文化这一文化内涵的体现。 这些行为文化日积月累, 日渐形成了各个国家的传统习俗和礼俗, 形成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如我国的各民族传统节日、服饰、食物等,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礼俗。

信仰, 核心道德准则和看法, 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 行为方式, 以及礼俗。 “洋葱文化模式”的每一个层面都由内向外地影响着它的上一层面, 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 从不可见到可见, 从精神到物质制度文化层面的发展变化。

二、中德两国的文化核心价值

在进行跨文化理解时, 我们着重关注文化核心价值和文化行为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和国家国民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文化。 具体而言, 这种关系表现为:Finalwert→Kernwert→Kulturstandard→Verhaltensart/spezifika, 即终极价值→核心价值→文化标准→行为方式。

这里我们把文化核心价值归纳成三个层面, 即终极价值、核心价值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标准, 这三个层面共同作用, 使得文化核心价值影响并指导着我们的文化行为方式。

终极价值层面, 这是各个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国人的“和谐”, 西方人的“自由”, 皆为各自的终极文化价值目标。

核心价值层面, 这是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最根本的文化层面。中国的儒家、道家、佛教文化, 西方的“两希文明” (古希腊和希伯来) , 均影响着直到近现代的中国和西方的信仰、准则、制度、行为及礼俗等。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 核心价值主要包括等级观 (Hierarchie) 、集体性 (Kollektivitt) 和礼仪观 (Ritusprudenz) 。德国文化更多地要倾向于平等意识 (Gleichheit) 、 个体意识 (Individualitt) 和法治意识 (Jurisprudenz) 。 这些核心价值层面的不同性直接导致了上述文化行为的不同, 例如就事论事与就事论人, 讲究务实和讲究关系, 法理重于情理和情理重于法理等2。 这里就不做展开讨论。

想要了解当今中国的文化, 就必须对中华民族长达2500多年的儒家文化有深入了解;要认识当代德国的文化, 也要对德国的文化历史谙熟于胸。 举个例子, 今天的德国人对于工作非常看重, 在工作中总是勤奋刻苦, 对于失业更是谈虎色变。 “工作” (Arbeit) 在西方文化中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化:在旧约全书中, 对于“工作”有着消极的描述, 认为人类的工作是一份受苦的劳作 (leiden) , 是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后的人间“苦差”。 到了新约全书, 工作有了更积极的意象, 工作被视作为能够接近上帝的唯一途径 (Man kann nur durch die Arbeit zu Gott kommen) , 因此, 德国人眼中的 “ 工作” 不再是单纯地为了生计的体力劳动, 而是带有了宗教性和神性, 工作是为上帝“工作” (vom Gott berufen) , 谁要是不幸失业了, 那就是被上帝所遗弃的灾难性事件。 有了对“工作”的文化历史的认识, 那么对德国人工作上的“勤勉”和工作至上的理念就不难理解了。

三、从“文化核心价值”再看“国民文化行为”

在两种文化接触、碰撞、交融的过程中, 双方都不免对对方的文化行为方式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认识”, 从跨文化角度看, 这是“他我” (das Fremde) 在“本我” (das Eigene) 眼中的行为方式和形象。 很多中国人认为德国人是严肃, 不苟言笑的, 有人觉得德国人是理性、细心、直接的, 有人眼中的德国人是有责任感的、守时的和勤劳能干的, 也有人眼中的德国人却是高傲、自负好胜和呆板、不知变通的。 这些异文化行为方式所造成的“德国形象”都是由不同的中国人, 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 通过不同的媒介, 直接或间接地总结归纳出来的。 这些行为方式和德国形象并没有真伪对错之分, 它们都是不同中国民众对德国人形象的真实反映。

对“他我”文化行为的认知需要“本我”了解对方文化层面中的文化核心价值, 我们处在全球化融合的时代, 跨文化接触不可避免, 更好地了解本我和他我文化的文化核心价值, 对理解本我和他我的文化行为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阿尔奇上尉功课做得再足一点, 对德国的历史文化和德国人的文化核心价值理解得再透彻一点, 那么他的这一次秘密任务一定会成功。

摘要:中德两国的国民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 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价值的不同性。文化行为方式和文化核心价值互为表里, 互相影响, 共同形成一个民族与文化的多元内涵层面。中国人的“和谐观”, 德国人的“自由平等观”, 并由此延伸出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

关键词:文化行为,文化核心价值,中德不同性

参考文献

[1]Geert Hofstede.关于组织机构的不寻常感——案例, 研究和实地考察, 1994.

[2]王志强.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行为方式——中西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不同性探究.德国研究, 2007 (1) , VOL22, 总第81期.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0.

[4]Hans Jürgen Heringe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2.Auflage, A.Francke Verlag, 2007.

行为文化建设 篇2

企业家行为

企业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特殊的“角色丛”——思想家、设计师、牧师、艺术家、法官和朋友。

企业家是理念体系的建立者,精通人生、生活、工作、经营哲学,富有创见,管理上明理在先,导行在后。

企业家高瞻远瞩,敏锐地洞察企业内外的变化,为企业也为自己设计长远的战略和目标;企业家将自己的理念、战略和目标反复向员工传播,形成巨大的文化力量。

企业家艺术化地处理人与工作、雇主与雇员、稳定与变革、求实与创新、所有权与经营权、经营权与管理权、集权与分权等关系。

企业家公正地行使企业规章制度的“执法”权力,并且在识人、用人、激励人等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企业家与员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爱护员工及其家庭,并且在企业之外广交朋友,为企业争取必要的资源。

在一定层面上,企业家的价值观代表了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企业老板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模范人物的行为

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企业的模范行为可以分为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和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两类。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标准是,卓越地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一个企业中所有的模范人物的集合体构成企业的模范群体,卓越的模范群体必须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是企业模范个体典型行为的提升,具有全面性,因此在各方面它都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

员工群体行为

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了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各种开发和激励措施,使员工提高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勤奋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企业行为文化的营造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规范。在规范的制定和对规范的履行中,就会形成一定的企业行为文化。例如,在企业管理行为中,就会产生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对内部成员的责任、企业经营者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责任、企业在各种具体经营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等问题。承担这些责任就必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加以保证。

行为识别系统与企业行为文化

行为识别系统(BI)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第二个构成要素。它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所有企业行为、员工操作行为实行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以便形成统一的企业形象。它是动态的识别形式,受企业理念的支配。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教育,以及对社会的一切活动。具体说对内的活动有:干部教育、员工教育、工作环境的改善、职工福利等。对外的活动有:市场调查、产品推广、公共关系、促销活动、沟通对策及公益文化活动等。企业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活动,如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科学技术活动;另一类是关于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活动,如人际关系的协调活动、教育宣传活动、文娱活动等。

企业行为文化,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成功。它不像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以既成的静态形式作为文化成果存在,而是以动态的形式作为文化成功存在,是创造其他文化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一方面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另一方面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行为识别与企业行为文化在各自系统中的作用是相同的。不注重行为识别,是不可能有完整的企业识别系统的,而不注重企业行为文化的建设,也形成不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人们了解一个企业,很多情况是透过企业的行动给他们的印象。消费者来到企业购买商品,如果店员的态度和举止不佳,比如接待客人不够亲切,总机小姐应答电话不够礼貌、售后服务差等,不管企业怎么树立划一的标识招牌,穿着同一制式的标识服装,也不管该企业多么费心设计华丽的店铺外观和装潢,都无法使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从事CIS活动,必须先从企业员工的教育训练做起。只有通过行为识别的各项活动,使企业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里,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CIS。

日本东芝公司前董事长岩田贰夫上任初,就总结过松下公司的经验,他对员工说:“松下电器日益兴盛的理由,就在于员工与松下先生上下一心,具有相同的观念,所以工作效率非常好。”确实是这样,松下公司为了使企业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潜意识里,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全日本每个分公司、办事处和工厂都要举办早会就是这些活动中一项有名的活动。在早会上20万员工都要高声朗诵松下董事长颁布的“松下公司要遵守的七大精神”。凡是成功的CIS实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行为识别都与企业理念一致。

麦当劳公司之所以赢得世界良好的评价,就是因他们在全世界所有的连锁店中都做到了企业理念与行为一致。他们经常派出监查员巡视各连锁店。监查员再把审查结果向总公司或地区总部报告,如果审查结果不良,该店的店长考绩就会受很大影响。如在温尼伯克的麦当劳特许快餐店里,一次发现了一只苍蝇,虽然只是一只苍蝇,但是它破坏了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的企业理念。两星期后,这家快餐店的特许权被吊销。这件事被宣传后,给所有麦当劳快餐店以很大教育。企业的行为文化,直接塑造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因而,优秀的企业家总是通过英雄人物和各种文化仪式来开展各类活动,用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统一人们的行为,用一种强大的,似乎是无形的意识教化人们。如果不重视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员工就不可能逐渐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也不可能起优秀的企业文化。

抓行为文化建设 促学校特色发展 篇3

一、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

从理论渊源上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从做中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儒家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主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等。这些教育理论都是行为文化的思想支撑。经过立足实际的梳理,我校的特色发展就此定位于行为文化建设上,并以“用智慧开启智慧,以生命润泽生命”为目标,以文化引领行为,以行为诠释文化,办有灵气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概念;80年代新信息通讯出现;90年代,经济全球化、教育服务贸易从新生事物变成人所共知;21世纪前10年,联合国千年目标与教育可持续发展开始引发关注。这些新技术、新概念对教育的影响都已日益显现。如此的大环境,提醒教育工作者应在传承中生成,在生成中吸纳,努力使学校文化建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保守走向开放,由控制操纵走向自由。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放弃原有陈旧落后的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德育观、教材观,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机遇中寻求一种能动的、非教条的和多元共生的教育出口。

这个出口,正是基于回到每一个人当下的价值考量而确定的。在承认和尊重其个性、爱好、志趣的同时,学校创造了更多的平台,为教育实现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也为成全每一个农村学生的梦想而探索新路。在这个意义上,我校提出的“行为文化”才更具有人文价值和时代气息,符合一所农村学校的特色发展需求。

行为文化建设是我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必然选择,包含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文化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内容,代表着学校的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也是学校特色的整体体现。行为文化成为了学校特色建设的纲领,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校领导的行为,用校领导的行为改变教师的理念,让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的行为,用教师的行为改变学生的理念,让学生的理念改变学生的行为。再根据学生的行为追寻新的、更科学的理念以指导领导班子的管理行为,进而全面推进学校文化的进步和办学事业的发展。

二、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之路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行为文化初起之时,着眼点在哪里?我们知道,学校的生命线在于教学质量,而其中最难的又是课堂生态的改善和课堂结构的优化。研究特色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抓住课堂。如何让教师在不断学习和研讨中把握新的理念,从“要我改”到“我要改”,从内驱力上改变教学行为,是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学校由校领导上“下水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汇报课,教研组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与诊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细节进行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逐渐形成对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成为教学的主人。

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几十节研讨课,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使教学着重于研究、植根于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享受到有效教学的成果。

行为文化的精神在于教师的引领、示范和点拨。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时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与方法,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着这一宗旨,学校革新性地开启了以“学教案”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教案”把教学内容区分为“应该帮助学生达到的学业水平”和“培养学生潜在的学业水平”两个层面,结合科学预设与有效生成,注重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静下心来研究教材和学生,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在最近发展区多做文章,谋求全体学生的发展。各学科教师纷纷通过集体备课等努力,打造符合本学科实际的行为文化理念下的新兴课堂。

经过五六年的锤炼,我校课堂中已经培育出了一批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不再只是由教师和学生执行预设的教学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双方和多方的互动,主动创造和生成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很有好处。

除了课堂,行为文化的建设还体现在广泛阅读和交流活动中。如学校长期开展“为责任而读书”教师读书月活动,倡导教师与书为伴,要求教师通过诵经典、品名著,走近孔子、苏霍姆林斯基,重温鲁宾逊、格列佛。同时,倡导“请进来,走出去”。一方面邀请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来校,通过专家讲座、论坛对话、主题研讨等形式,引领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校又将许多教师送往省内外的教育机构进行研讨和培训,甚至进行跨国交流,为教师成长提供助力。

行为文化所要坚持打造的,是以文化管理和生命课堂为主体的生命化校园,致力于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张扬师生的生命活力。班旗文化、厕所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周末影院等,都已经成为我校特色发展的内容。几年来,学校不仅在教学工作中成绩斐然,同时在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中也有了自己的探索和成果。这一切都是行为文化建设的成效,也是学校特色由发展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三、学校特色建设的希望之路

特色建设,是一所学校独有的价值属性和个性标签,是区别于世的自我宣告。近几年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朱佳木、国家督学成尚荣、知名学者张文质、许锡良等来学校指导和讲学,山东北宋一中、重庆冉家坝小学、上海老港中学、江苏省如皋高等师范等多所学校前来访问和交流。

现在,行为文化建设已极大推动了我校的特色建设,其对教育的全面观照,有一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勇气和智慧。开放的社区校园能让学生更接近社会,并利用各自所长去发展特色,行为文化就是一场充满力量和生命力的现代教育实践。当特色成为一种教育常态,一种文化共识和心理基础时,学校的发展之路就是希望之路和成功之路。

“行”立天地,“文”化春秋。历经沧桑的二甲中学筚路竭力、薪火相传,坚持以行为文化为引导,走出了一条文化立校、人文关怀、和谐兴教的特色之路。如今,一路奋进的二甲中学,正在这条希望大道上阔步前行。

护士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析 篇4

1 护士行为文化培养的环境分析

近年来, 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焦点、医患冲突愈演愈烈, 医护人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1]。这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现象不管是对医护人员形象的塑造还是医院的社会效益, 都产生了较差的影响。我国呼吸科专家钟南山院士曾就此提出, 这些年医患关系越来越糟的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医护人员的人文精神沦落了。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也曾呼吁过, 医疗界应该倡导医学人文精神。可见, 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继续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构建医院人文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同样,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 各级医院在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中, 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临床护理服务[1], 这也倡导护理人员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理念。所以, 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建设是医院人文建设的基础, 护士的行为文化建设在医院人文建设中也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护士行为文化建设的意义

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集体的态度、行为、语言和自身的一种精神面貌。医护人员行为文化的形成是医院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志, 从某种角度而言, 护理团队作为医院改革和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护理人员的素养决定着医院整体的内涵气质, 所以提高护士人文素养是医院管理者关于人文医院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是医院整体精神风貌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护士行为文化的本质是指护士在执业过程中恪守护理职业道德, 将“以人为本”的基本文化理念融入到护理实践中。

3 护士行为文化建设措施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植护士的人文理念

护士的职业道德要求护士不仅在工作中遵守规范, 严格要求自己, 学会自我约束, 对自己的思想、情绪、言语诸方面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和管束, 更重要的是, 要求护士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环境下, 有高度自觉性即慎独精神, 知名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知识都遗忘掉的时候, 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就是一种专业素养。同样, 护士将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地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从而在职业实践中对职业道德的意识、情感和信念上升为护士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进而形成自身的人文理念。护士在护理实践活动中, 以病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为最终诉求, 即护理服务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2], 在工作中时刻要表现出敬业、诚信和博爱的情操和慎独精神。人文素质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 更是一个倡导实践的过程, 实践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掌握人文知识, 发展思考决策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将熟知的营养饮食、宗教信仰、方言特点、个人喜好、文化背景、家庭社会关系、生活习惯等贯穿于照护病人的全程, 让病人随时能得到护士专业的照顾、专业的协助治疗和健康教育指导, 体会到优质服务的细节, 凸显出护士“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3.2 提高护士学习能力, 树立护士职业认同感

在我国以往的护理制度中, 护士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成长路径设计, 部分护士存在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随着近几年来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专科护士的培养及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等, 临床护士看到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中明确指出, 现阶段的护理模式是责任制整体护理, 它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实践, 为病人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而且医护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熟知本专业最新的知识, 根据病人生理需要和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专业照顾和健康指导, 这就要求护士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责任意识和综合素养要不断增强。同时, 要灌输新护士对于护理事业的认知, 当你无法选择工作时, 只能让工作来选择你, 你能选择的只有自己的工作态度, 所以你应该满心欢喜你现在的工作[3]。例如:目前随着高学历护士增多, 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 面对护理工作繁琐、护士地位低下、重医轻护的现状时, 心理难免落差较大, 存在一些不良情绪, 针对这些护士不仅要一对一的开导交流, 还要给予支持与资助, 通过增进护士自主护理实践的能力来提高他们的职业价值认同感, 提高护理质量。

3.3 增强有效沟通的能力, 促进护患和谐关系

良好沟通是护理工作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护患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良好的仪表、文明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是沟通的基础。钟南山院士曾经讲过, 他的工作秘籍就是和病人多聊“1min”。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护士技术操作并不差, 但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或不善于和病人进行感情交流与心理沟通[4]。在沟通中, 护士要以“真诚服务”为基础, 完全尊重病人的思想、人格和习惯。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护理管理课程倡导的“真诚强于微笑”, 通过有效的沟通, 让病人感受到护士为其尽心尽力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样, 护士通过沟通, 感受病人的就医痛苦, 重塑同情心、责任心, 坚持以真诚待人。同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期望值, 病人的期望一般来源于自身主观的感受、以往住院或者其他医院的经验、广告的暗示、医护人员的承诺, 通过有效的沟通来避免一些因期望过高而产生的纠纷。护士还可充分运用护患沟通中的人际交往吸引学说, 即“人际魅力”学说, 来认识、预测、引导和控制双方的沟通行为, 用心聆听病人的主诉, 理解病人的痛苦和家人的担心, 让病人得以倾诉, 然后从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如:初诊传染性肺结核的城市年轻病人, 担心自己对身边的家人朋友产生了传染性而存在羞耻感, 对关心他的朋友也不愿意告知自己的真实情况。针对这样的病人, 护士首先要倾听病人的烦恼, 而不应该急于告知病人传染性肺结核应该怎么消毒、怎么隔离。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解答病人的疑问, 循序渐进给予病人专业指导。在面对不同病人的态度方面, 护士首先应理智地面对, 用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去聆听, 对于合理要求给予积极解决, 不合理的要求给予充分解释。不推诿拖拉、敷衍塞责, 从心做起、知行合一, 在细微处体现护士的职业精神。

3.4 关注护士心理素质, 增进护士身心健康

有满意的护士, 才有满意的病人。在临床中, 护士因为工作量大、责任重、易遭迁怒、职业认同感低等原因, 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护士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易导致头昏、无力、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不稳等生理问题和焦虑、抑郁、愤怒和依赖等心理问题。医院管理者给予临床护士定期心理健康体检和干预, 正确的减压, 使护士保持较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 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 医院管理者也要给予护士相应的人文关怀, 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 促进和谐环境的建设。美国管理者认为快乐的员工才能提供良好的护理[5], 临床中, 如果护士心情愉悦的工作, 那么就会从内心感到满意, 工作的胜任力也会越来越强。医院管理者对胜任力强的护士给予多途径的表扬、薪酬奖励或者晋升机会, 这些奖励反过来又会增强护士的工作满足感, 良性循环下, 将会创造出医院内病人满意和护士满意的双满意局面。

4 小结

近年来, 提高病人满意度, 对病人实施人文关怀得到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护士的人文培养也已经成为国内护理管理者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但对长期护理实践积累形成的护士行为文化尚无系统的研究。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习惯是护士行为文化中最直接的表现, 在临床中, 护士行为表现的越好, 病人的健康促进行为则体现的越充分[6]。同时, 护士的行为也影响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和职业道德的判断, 进而影响病人对于医护人员医疗技术的满意度和就医过程中对医院整体印象[7,8]。所以, 护理管理者帮助护士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培育人文理念、增进有效沟通、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等几个方面促进护士的行为文化形成, 潜移默化中彰显“以人为本, 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 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和全面提升医院文化建设, 达到扩大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摘要:[目的]加强护理人员行为文化的培养, 促进医院文化建设。[方法]培养护士在认识行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整体素质提高来培植人文理念, 营造文化氛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来创造环境条件, 增强有效沟通、促进护患关系来增强认同感, 关注自身身心健康, 确保行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结果]护理管理者帮助护士认识到护士的行为文化形成的意义, 提升医院整体人文水平,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促进护患关系, 提高病人满意度。[结论]通过护士的行为文化建设, 使护士的人文素质得以持久提升, 潜移默化中彰显“以人为本, 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 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和全面提升医院文化建设。

关键词:人文素质,行为文化,护士

参考文献

[1]宋红, 徐连英, 任华玉.对医生人文关怀的价值思考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7) :17-19.

[2]徐亚英.试论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下的护理人文[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9) :713-714.

[3]孔玲娟.新加坡优质护理见闻[J].全科护理, 2012, 10 (1B) :161-162.

[4]梁利, 杨海浩, 孙丽红.从技术至上走向人文关怀——现代医学模式在实践中转化的必要条件[J].医学与社会, 2002, 15 (1) :33-34.

[5]李漓.美国爱荷华大学附属医院的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17 (5) :70-71.

[6]张盼, 景丽伟, 旺凤兰, 等.护士行为和病人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9) :1637-1638.

[7]雷鹤, 徐巧玲, 张银玲, 等.“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培养工程”方案设计与创新[J].护理研究, 2012, 26 (2B) :472-473.

公司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篇5

员工行为规范

员工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员工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准则与服务行为准则三大项目。首先,由于集团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存在于国家社会之中,因此从国家文化、社会文化中吸取其主流意识和良性要素,也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主题中应有之义务。近年来,各地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普遍把道德规范或职业道德规范列入了项目。企业道德规范除了受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外,主要是指集团全体(或多数)员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的道德原则。企业道德受习俗、舆论的支持,它对其集团全体员工的约束是非强制的,企业道德的优劣对集团与其权属企业的发展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在文明竞争占主流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没有企业道德的集团公司是没有前途的企业。

其次,在同一个集团之中所有员工应该具有一些共同的行为特点和工作生活习惯。这种共性的行为习惯,一部分是广大员工在长期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部分则是企业理念、企业制度长期作用的结果。这种共性的行为习惯越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越容易实现,对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整个集团公司工作效率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员工行为规范设计就是在集团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有意识地提出员工在共同工作中行为和习惯的准则,把这些准则形成大家易懂易记的文字,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指南。员工行为规范带有明显的导向性和约束性,通过在集团中的倡导和推行,在员工群体中形成共识和自觉性,从而起到促使员工的言行举止和工作习惯向集团战略所期望的方向和标准转化的目的。员工行为规范已经成为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集团企业行为识别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员工行为规范的内容大体包含下列内容:仪容仪表、岗位纪律、工作程序、待人接物、环卫安全等。

集团企业文化管控流程与制度

集团企业文化管控流程制度既是企业集团实践企业文化重要保证,又是制度文化建设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来说集团企业文化管控制度至少需要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集团典仪风俗规范;二是集团文体宣传规范;三是集团企业文化的教育培训制度。

所谓的典仪风俗,是指集团公司的典礼、仪式、节日、活动、习惯行为等等,由于风俗随企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因而成为区别不同企业的显著标志之一,在企业行为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集团型企业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其典仪风俗又受社会风俗的影响,服从于社会风俗。由此可见典仪风俗并无固定的模式,既要有自身的特色,又要从社会风俗中汲取积极的因子。从员工的上岗、员工的生日、重要的会议、周年的庆典、节日的传统等等,都可以发展成为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典礼、仪式,形成一种风俗习惯,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因此它是集团企业文化管控流程、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集团的企业典仪风俗一般要规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文体宣传规范主要是指对通过文体等活动来宣传企业文化的一种制度性规范,一般来说文体宣传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语文教学是文化行为 篇6

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它能给学生生命发展奠基。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本,通过阅读感悟来完成生命的体验,丰富生命的内涵,用文本中的灵魂去唤醒生活中学生的灵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吏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文本以其强大的文化魅力感染、启迪着每个人的心灵和灵魂。

语文是一种文化,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曹明海指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性情、建构精神、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文化过程。”语文应纳入文化的视野,语文教学应在文化视野下实施,应体现一定的文化价值。所以,语文教学要关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连接,关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沟通,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做一个文化的人。教学活动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孤立地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不能离开文化去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内容充实,富有文化气息,在文本所提供的天地里,学生经历精神的旅行。古代的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中国文化人物,传递给我们的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阅读过程中我们生命感受诗意的栖息,感受灵魂的震撼,内心得到温暖,开始寻找永恒。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师生情感得到提升,精神充实了,内心变得丰富了,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语文为他们生命发展奠基。

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够给予学生以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也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用文化的方式交给学生文化的语文。一旦语文教学无视、消解了语文的文化内涵,学生感受不到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最终也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建构起学生的文化视野与文化人格。所以,目前许多学校提倡学生读经典,通过读书,启迪智慧、充实心灵、传承文化,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看”行为的文化解读 篇7

看是一种选择性的视觉投射行为

人的眼光从来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和单纯的。“在观看一个物体时, 我们总是主动地去探查它, 视觉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 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 我们在周围的空间运动着, 我们走出好远, 来到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地方。我们触动它们, 捕捉他们, 扫描它们的表面, 寻找它们的质地”[3]与其说捕捉景物是眼睛的本能行为, 毋宁说看是一种主动地发现和寻找。那些不能引起我们兴趣或是和我们不相关的事物, 我们看一眼之后不会留下什么印象, 但是, 对于我们感兴趣的, 与我们潜意识里相匹配的事物会迅速刺激我们大脑的兴奋区域, 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我们观看的事物受到我们自身文化的制约, 甚至我们的观看方式也必然受到我们所知和所信仰之物的影响, 我们看的东西就是我们要看的东西, 视线一方面是某种发现, 亦即发现我们想要观看的东西;同时视线又是一种遮蔽, 它对不想看的东西常常是视而不见的。在看的过程中, 我们对映入我们眼帘的事物已经作了过滤和筛选。举画家为例, 与其说他是看到什么画什么不如说他总是在大千世界中寻找他想要画的哪些图形和图像, 诚如贡布里希所说:“绘画是一种活动, 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他要画的东西, 而不是画他看到的东西”[4]贡布里希认为, 人的脑海中事先已经存在了事物的某种“图式”, 当我们发出观看动作的时, 就是尽量寻找能与我的脑海中的“图式”相匹配的当前物象, 脑海中存在的“图式”不同, 所寻找的当下物象肯定也会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处风景不同的绘画家会画出不同的景致的原因之所在。这里其实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主体运用现有的图式来寻找可以理解的物象的过程, 即眼光的一种投射的过程。另一方面, 由于物象和图式并不总是一致的, 有时现有图式和当下物象之间会出现不一致乃至冲突的状态, 这就有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因此, 看是一种现实的活动, 他总是和当前物象以致艺术形象的历史构成有关。看是一种选择性的心理投射行为, 看事物时, 人们总是喜欢把主体身上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情愫投射到所看之物上, 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命名就很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诸如“断桥残雪”“迎客松”“神女峰”“睡美人”等等, 均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积淀了深刻的历史传统, 离开了这些意蕴和传统, 这些景物便同其他自然之物无异, 视线也会流于空泛而显得苍白。一旦融入传统, 其内在复杂的意味便向观众展开。这样, 我们不得不重申约翰·伯格的观点:“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信仰之物的影响”[5]因此, 看又是一种历史活动, 它与看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看与被看

我们若把贡布里希的投射理论与精神分析结合起来, 那么,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看”乃是一种欲望的投射和实现, 而弗洛伊德则直接认为眼睛是一个“性刺激区域”。当代电影的发展很好地诠释了“看”——这一欲望的视觉行为, 电影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好看”, 当然“好看”所蕴含的内容很广, 但首先最直观的则是能够勾起观众的视觉快感, 这种视觉快感隐含着更为复杂的欲望。当这种欲望发展到一种变态的境地时, 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观看癖, 甚至是窥淫癖。有些学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观看癖和窥淫癖, 并且提出了电影的视觉快感和分析模式:主动/男性与被动/女性。

女权主义者劳拉·穆尔维认为好莱坞的众多电影中, 都是由男性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的, 其间则穿插了许多男主人公注视和占有女性身体的镜头。在这样一种文化模式下, 女性作为被看的形象而男性则作为看的载体。女性作为影像是为了男人——观看的主动控制者——的视线和享受而展示的, 在这样的视觉格局中, 视觉快感始终与欲望纠结在一起, 视觉满足不仅是画面的优美, 而且包含了某种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 包含了男性眼光对女性的审视和窥视。这种看与被看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 它不仅表现在电影这种现代艺术中, 也存在于绘画和雕塑等传统的艺术中。周宪先生在他的《视觉文化转向》一书中认为, 这种看与被看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我们”与“他者”的不平等视觉关系, 在这种不平等的视觉关系中, “我们”是处于观看者的地位, “他者”则是处于被观看者的地位。欲望的眼光强化了观看者的自我认同, 这种身份是在和“他者”的弱势地位和被审视关系中得以强化的, 即是说观看者是主动的、欲望性的, 而被观看者则是被动的和被展示的。作为观看者的“我们”身份的优越性显然是凌驾于被观看的“他者”弱势地位上的。[6]观看的快感也就在这种不平等的处境中产生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如果我们认真读这首诗并作进一步思考的话, 便不难发现, 看与被看的状态不仅存在于我与他者的层面上。就主体而言, 视觉行为还存在某种反身性。梅洛-庬蒂将这种看与被看的矛盾状态称之为视觉现象学的一个悖论:“不解之谜就在于我的身体同时既是能见的, 又是所见的, 身体注视着一切事物, 他也能注视自己, 并在它的当时所见之中, 认出它的能力的‘另一边’, 它在看时能自视, 在触摸时能自触”, [7]在这个悖论中, 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 主体的我在看对象时, 对象同时也在看我;第二, 我不仅在看对象, 这种看本身又包含了自视的可能性。当我们看某物时, 主体感觉像是以一种局外人的立场自居, 其实不然。当我们试图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评价时, 看的行为则包含着一种“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的自我审视的意味在其中。从这种观念来看, 视线本身是一种我之存在及其与他人关系的证明, 人不但看见他身外的世界, 而且也能把自己呈现在世界面前, 从而构成了看与被看的互动关系。

看是一种权力的视觉行为

同话语一样, 视觉行为也体现着权力的内涵, 掌握着什么权力的群体, 使用这属于这个群体的话语。不同的社会群体, 他们能看到的和所看到的也不尽相同, 借用福柯的话来说, 视觉乃是“权利的眼睛”。在充满了暴力与压制的人类文明史中, 眼睛作为重要的权利器官施行着复杂的权力机能。对于视觉行为所包含的权力关系, 福柯在其著作中作了系统的论述, 他发展了边沁的“全景监视监狱”的理论, 提出了“全景敞视社会”的概念, 他认为边沁的“全景监视监狱”是用来监视罪犯的, 是用来对付特定情境的, 而全景监视社会则是一种普遍化的运作模式。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权力的眼睛之下, 都是目光的猎物:“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公开场面的社会, 而是一个监视社会……我们远不是我们自认为的那种希腊人。我们不是置身于圆形竞技场中, 也不是舞台上, 而是处于全景敞视机器中, 受到权力效应的干预”[8]今天这种全景敞视主义可以通过机器装置更加广泛地加以实现, 无论春夏秋冬抑或白昼黑夜, 各种电子装置可以不休息地全天候的监视人们, 达到彻底的敞视主义。现代社会创造了许多关于眼光的规范, 确立了许多审美的科学的理性的观看原则, 这些原则制约着每一个人如何去看, 也决定了他看什么, 能看到什么或者喜欢看什么。今天权利的眼观无处不在, 警察对嫌疑犯的监视, 老板对员工的窥视, 商场保安对顾客们的打量, 随身携带微型摄像头的便衣记者, 大量的可以拍照和摄像的手机, 上网使用的IP地址, GPRS定位系统, 各个重要路口的电子眼和闭路电视, 各种入口处的安检设备等等, 表明这种全景式的敞视监视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透明的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53.

[2]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8.

[3].转引自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63-64.

[4]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7:101.

[5]转引自周宪.视觉文化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77.

[6]周宪.视觉文化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0.

[7]梅洛-庬蒂.眼与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29.

行为文化建设 篇8

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更是企业稳定、高效生产的根本。由于矿工常年在阴暗潮湿的巷道里高劳动强度地工作,企业更应该把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作为生产工作的最高职责。虽然煤矿企业通过采取强化安全培训、加大安全投入等措施,近年来安全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仍没有降到预期的水平。从这些事故分析来看,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仍是重要的事故诱发因素之一[1]。为此,如何规范矿工安全行为是煤矿企业日常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于安全行为的问题,学者普遍认可安全文化能提升员工的安全动机和行为安全性。但是在安全文化维度研究中,Lucas[2]发现,管理(领导)维度最为学者所采用,这说明了管理者(领导者)作为企业的代理人,带领着组织成员朝共同目标前进时,对安全文化推动有重要作用,肩负着安全实务运作、安全文化落实、员工安全防护等重要角色。而Brown等[3]认为,领导者的安全承诺和安全态度等感知对员工安全行为有重要影响,但深入研究领导行为对安全行为影响机理的较缺乏。既然管理者是组织因素的重要组成,其领导行为贯穿于企业内部的整个运行过程,是影响员工工作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安全文化促进安全行为过程中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认为管理者的领导行为与企业安全文化有关,而安全文化又会影响员工安全管理表现和自身的安全行为。鉴于此,文章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式,以煤矿企业为案例背景,选择组织因素的重要表征“领导行为”作为切入点,分析领导行为、安全文化与矿工安全行为之间的影响路径和影响强度,希望为煤矿企业进行矿工行为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

1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1 领导行为与安全行为

国外从1999年开始在制造业、化工业、建筑业等领域研究领导者在员工安全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如:OSHA、HSE等组织承认安全领导的力量,并认为领导者是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4];O’Dea等[5]学者认为管理者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地工作,并且能够激励员工更加自觉地采取安全行为,同时也发现若管理者有更多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则员工会有较多的安全行为;Larsson[6]证实了管理行为的改善能改变员工的安全行为;Zohar和Luria[7]通过对制造业工作场所的安全观察和监督,发现现场管理者对安全的关心会加强员工安全行为,等等。可见,在各种工作环境中,如何引导员工的行为融入到企业运行,关键是领导者能否起到有效的作用。随着研究深入,学者将领导理论的焦点置于领导者的行为上,认为决定领导效能的是领导行为,而非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并且企图找出能够创造高领导效能的领导行为。由于Bass[8]提出的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理论最能够厘清领导行为,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得到学者广泛应用,如Barling等[9]学者发现变革型领导与员工的安全行为正相关;Wu[10]研究认为安全领导行为由安全关心、安全指导和安全控制构成,安全关心和安全指导属于变革型领导范畴,安全控制属于交易型领导的表现;Krause[11]认为变革型领导不仅能给员工展现信服的价值,而且会提高安全行为进而降低事故率;Zohar和Tenne-Gazit[12]认为变革型领导能够显著提高员工安全行为。本研究也认为煤矿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行为具有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的属性。其中:变革型领导是指在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中,管理者让矿工意识到工作任务的重要意义,并激发矿工的高层次需要,促使矿工为了企业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并达到超过原来期望的结果;交易型领导是指管理者以奖赏方式来引导矿工完成特定的工,整个过程好像一项交易。

安全行为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在安全运作上的整体表现,更易于观察和测量,对其测量可以评估安全系统的优缺点。Motow和Scotter[13]从安全角度把安全行为划分为安全任务行为和安全情景行为;与此相近的研究是Neal[16]提出的安全行为模型,该模型认为包含安全服从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之后,Borman和Motowidlo[14]以高危组织为背景,认为更应关注“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两类行为。结合煤矿实际,安全遵守行为是指矿工员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能按照安全流程规定进行工作的行为,这是维护井下安全工作的矿工最本质行为;安全参与行为是指那些并不能够直接确保个人安全,但能通过帮助周围矿工、提高自己工作主动性等构建一个支持安全环境的行为。由于煤矿企业属于高危组织,本研究将借鉴该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假设:

H1:领导行为对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关系。

1.2 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个体的特定行为是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好处的交流活动的结果。基于该理论思想,安全文化与员工表现的安全行为是等价互惠的,即:安全文化影响员工对工作安全环境的理解,通过安全制度、安全程序等因素调整自身的交换性安全行为。所以,安全文化作为组织的次文化,将影响组织成员态度与行为的思维观念,并与组织安全绩效相关。于是,Clarke[15]、Grote[16]、Neal[17]等学者通过对大量行业的元分析证实了安全文化对安全行为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由于安全文化属于社会心理学领域,会因为不同理论依据、调研行业等不同,所以学者应用了不同的研究维度。比如:Zohar[18]采用安全沟通、安全训练、工作风险等来衡量;Clarke[15]指出安全文化应包含管理承诺和组织透明度、组织沟通、生产效率和安全的权衡、学习型组织等10个成分;Singer[16]认为通过安全承诺、教育和知识、监督程序、人员投入来衡量;曹庆仁[19]认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划分为:安全承诺、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激励、安全目标和安全沟通这6个维度,但是安全激励更多体现在安全承诺中,而且安全目标更多是组织层面的问题,为此,借鉴该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

H2:安全文化对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关系。

1.3 领导行为与安全文化

良好安全文化对于促进安全行为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安全文化促进的前置因素在于提供导入策略,而管理者被认为是一个关键因素。管理者是文化的表达者,当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某些价值时,组织文化就会展现出来,而且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会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Nahrgang和Morgeson[20]的一项元分析就显示出领导行为和安全文化高度相关。所以说管理者对安全问题的支持和沟通,能影响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和推广。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H3:领导行为对安全文化有正向影响关系。

1.4 理论模型的构建

上述分析了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安全行为的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表明管理层的领导行为会直接决定组织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从而影响工人的行为决策以及最终的行为。而且,Hofmann和Morgeson[21]证实了班组长的管理行为与工人对安全的投入、事故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该相关关系以安全氛围作为媒介变量;Williams和Geller[22]也主张通过改进安全领导来改善安全文化,进而增进安全绩效;吴聪智[23]也认为安全管理者对安全绩效具有间接影响效果,而安全气候对安全绩效具有直接影响效果。为此,提出研究架构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量表设计

研究问卷参考已有成熟问卷,并充分考虑矿工的特点经过安全管理专家进行修订,问卷经过两次初测试后形成最终问卷。最终问卷分为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安全行为、个人基本信息4个部分。其中:领导行为问卷参考Bass[8]编制的问卷,从“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两个构面解释员工所描述的领导行为;安全文化问卷参考曹庆仁[19]编制的问卷,从安全承诺、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和安全沟通这4个构面进行测量;安全行为则参考Borman和Motowidlo[14]编制的问卷,从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两个构面测量。量表均采用李克特的5点量表记分法进行测量,依次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给予5、4、3、2及1分。

2.2 数据收集及样本分析

研究对象以辽宁、内蒙古等几家大型国有煤矿的矿工为主,针对已选择的单位随机抽取被测人员,均利用矿工升井后进行安全学习、开会等机会,当面发给矿工进行填答,并指导完成和收回,矿工分属于掘进队、采煤队、运输队、通风队等多个部门。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10份,问卷回收654份,筛选出有效问卷为436份,占回收问卷的65.2%。参与调查的矿工均为男性,年龄30岁以下占12%、31~40岁占30%、41~50岁占42%、50岁以上占16%;学历情况为:小学占31%、初中占49%、高中占16%、专科及以上占4%;工龄情况为:5年以下占19%、5~10年占57%、11年及以上占24%。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首先,应用SPSS 20.0软件计算各研究变量的Cronbach’sα值来检验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各因素量表的α值均大于0.7,符合测量学所建议的标准,说明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其次,在区分效度方面,通过进行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来检验问卷的区分效度,结果见表1,显示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初步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情形与原件假设预测的趋势相符合。最后,由于问卷设计中参考已成熟的量表并听取专家的意见,因此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注:***、**、*分别表示:P<0.001、P<0.01、P<0.05。数字1~8分别表示: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安全承诺、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沟通、安全遵守、安全参与。

3.2 假设检验

为了探讨研究架构中的假设关系,首先将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安全承诺、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沟通、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纳入同一框架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然后采用Amos17.0软件以路径分析法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并依据模型运算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对影响不显著的路径的三条路径删除后,得到最终变量之间影响关系和影响强度的关系模型(图2),模型最终适配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各项指标拟合结果基本满足或接近合理值,说明最终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实际观察到的变量关系,整体而言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从路径分析结果看,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均对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而且领导行为也通过安全文化间接正向影响安全行为。首先,领导行为对安全行为影响中,“变革型领导”对“安全遵守”没有通过检验,可能原因在于单纯的变革型领导特质不能引导低文化素质的矿工遵守安全操作等行为;而其余维度间均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1得到部分验证。通过计算各维度间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得到:变革型领导对安全遵守的总影响效果为0.31、对安全参与的总影响效果为0.296;交易型领导对安全遵守的总影响效果为0.607、对安全参与的总影响效果为0.326。从影响效果看,虽然交易型领导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效果强于变革型领导,但也体现出管理层的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有利于一线矿工安全行为的表现,生产管理中两种领导方式能相互补充而不发生冲突。

其次,安全文化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中,安全文化各维度对安全遵守均达到了显著的影响效果,其中安全规程和安全培训对安全遵守影响效果最强(0.413);但安全文化各维度对安全参与影响中,除“安全规程”对“安全参与”和“安全培训”对“安全参与”没有通过检验外,其余维度间均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

最后,领导行为对安全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交易型领导对安全文化各维度的影响效果(0.302、0.312、0.284、0.257)大于变革型领导对安全文化的影响效果(0.221、0.237、0.204、0.313),假设3得到验证。各维度间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果如表3所示。

4 结论

1)构建“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安全行为”的SEM模型。该模型说明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均对安全行为有一定的预测力,而领导行为又对于安全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并间接通过安全文化影响安全行为,这与Neal和Griffin[17]学者的研究相同。这从理论上证实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和安全行为三者间关系在煤矿企业的适用性,从实践上说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需要通过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影响,将有助于提升矿工安全行为的绩效。

2)领导行为中“交易型领导”要高于“变革型领导”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力。该项研究成果与Zohar和Tenne-Gazit[12]研究略有不同,可能是研究样本的差异性导致的,因为矿工生活水平偏低,文化素质不高,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低层级,各种政策规定、流程、工作指令等对矿工的安全行为更有效;同时该研究成果也提示出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要把变革型领导作为交易型领导的补充,二者要在不同情境中结合应用。

3)领导行为对安全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该结果说明管理者作为安全文化的传递者,其自身表现出的领导行为是安全文化建设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与Nahrgang和Morgeson[20]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所以煤矿企业要想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一定要关注管理者的领导能力的提升。

4)安全文化对安全遵守行为的影响力强于安全参与行为。虽然安全文化的不同要素对安全遵守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力不同,但这足以说明了矿工的安全行为会受到企业安全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重视安全培训、安全沟通、安全承诺和安全规程,对矿工个人安全的参与感和安全规范遵从性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行为文化建设 篇9

企业行为文化即企业文化的行为层, 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从人员结构上划分, 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领导者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等。行为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 是企业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的转换中枢,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践行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行为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环节,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关系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开展, 关系到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东胜公司行为文化建设现状

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东胜公司) 是我国陆上石油行业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同时也是石油石化行业内最早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会员单位之一, 曾荣获2004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特殊贡献单位”称号。东胜公司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构建了以“精益求精、攻坚必胜”为基本内涵的东胜文化, 以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保障企业实现健康、快速、和谐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胜公司的行为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2001年以来, 东胜公司持续推进行为文化规范体系建设, 明确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和生产人员五类人员岗位要求, 制定出台了员工行为“四守”“十讲”、仪容仪表“四要”、待人接物“六注意”、纪律“四要求”等员工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 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文明礼仪, 引导、规范员工态度和行为, 确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员工行为标准。另外, 积极践行“人尽其才, 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东胜公司完全实行内部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用竞争上岗实现对员工的动态管理。岗位不搞终身制, 不是“组织安排”的, 而是自己竞争来的。实现了每个岗位“明码标价, 责权利对称”, 每个员工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通过竞争上岗、岗位交流, 构建“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 精干了队伍, 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 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同时, 东胜公司始终注重树立公司的杰出模范, 通过典型引路方式引导员工行为, 将企业倡导的精神理念人格化, 通过员工的效仿来引导员工的行为。2003年以来, 东胜公司创新提出了“文化讲故事, 管理出案例”的理念。深入开展了“我与东胜”主题教育活动, 挖掘创业文化故事, 树立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先后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20余场, 收集整理故事140余个, 在员工队伍中培养树立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 激励和鼓舞着员工为东胜公司的发展不懈努力。

三、东胜公司行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行为文化与理念文化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员工的价值观念是行为文化的核心内容, 价值观念支配人的行为, 决定着企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道德行为规范是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每一位员工每天工作都必须时刻遵守, 而企业文化的相关理念, 如东胜愿景、东胜使命、东胜价值观等, 是在宏观层面上体现的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宏观是对微观的导向, 而微观是对宏观的保障。因此, 两者必须紧密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有机联系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导向作用和规范的约束效果。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是从观念层面解决问题, 形成正确的导向, 并使这种思想观念得到全体员工的认知和认同。目前, 东胜公司员工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尚可, 但对理念文化的了解程度一般, 并且对部分理念的认同度方面还存在着分歧, 公司的行为文化与理念文化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 公司领导层的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企业中, 领导不仅是决策者和执行者, 同时也是行为文化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公司领导层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 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 公司领导做重大决策时, 民主化体现得不够, 不能够充分听取全体员工的意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 在领导层与基层之间的沟通问题上, 许多员工也反映领导层缺乏沟通主动性, 成为影响公司信息渠道畅通的主要障碍因素。另外, 公司目前在行为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机关作风严重, 有强烈的等级观念, 论资排辈的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办事程序复杂, 工作效率比较低。上述问题表面上反映的是公司核心团队的领导能力与工作作风问题, 而深层次则体现出公司的企业文化在领导层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正因为领导层未能做到以身作则, 未能达到领导干部岗位的行为规范要求, 因而削弱了企业文化理念在基层员工中的影响。

3. 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司现有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成为制约公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东胜公司员工整体素质问题, 一方面, 由于公司员工来源渠道单一, 员工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等参差不齐;另一方面, 公司对基层员工的培训一般局限于生产技能方面, 而缺乏诸如心理辅导、团体凝聚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提升整体素质的培训和学习。在整个企业内部未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气氛, 公司内的学习气氛较为淡薄。员工对公司评出的先进典型认可程度较高, 认为值得学习或某些方面值得学习, 但是还有部分人认为评比未能反映员工的真实想法。也就是说, 评估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并不能像一个人整体素质高那样发挥出榜样的巨大影响作用。公司在努力发掘各个岗位上的模范人物, 大力弘扬和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的同时, 应进一步将他们的行为“规范化”, 将他们的故事“理念化”, 使公司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得以“形象化”, 从而在公司内部培养起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用以激励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动, 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提升员工整体素养。

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家企同构, 融文化于规范中。

突出东胜公司整体和谐文化建设、规范提升各基层的家文化内涵、形成家企同构格局、融企业文化于行为规范之中是针对解决公司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倡导的企业文化融合度问题的有益尝试。基层家文化是职工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创造的文化范式, 人性化的管理、亲情般的关爱、家庭式的温暖, 可以极大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职工安居乐业, 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2008年11月, 东胜高青公司被胜利油田授予首批20家“家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 但从总体上看, 由于缺乏统一性的标准要求, 基层单位的文化建设参差不齐, 有的内容繁杂, 有的太过简单, 需要进行指导和规范。一是要用共同愿景目标引领员工, 鼓舞士气;二是用共同价值追求激励员工, 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队伍的凝聚力;三是用共同制度规范约束员工, 使规则与其传递的价值和谐一致, 并确保有效执行;四是用共同行为习惯培养员工, 把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结合起来, 培养员工的良好行为习惯。

2. 荣辱共生, 领导者率先垂范。

东胜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层的模范带头作用, 而领导层的决策在科学化的基础上尚需进一步民主化, 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决策离不开广泛而充分地听取群众意见, 民主化的建议又可以进一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领导接待日、设置合理化建议箱等方式让员工有更多途径参与民主, 会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另外, 从领导层自身角度出发, 也需要积极主动地走到群众中间, 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与生活环境。只有将荣辱共生的理念通过行动展现出来, 才会对企业员工起到最直接也是最深切的激励作用。对此, 美国学者曾把优秀的企业创建者称为共生英雄, 他们是企业模范中的最高层次, 因为他们不仅建立了企业组织, 而且还缔造了一个能使他们生存并将个人的价值观付诸实践从而改变公司经营方式的企业理念, 且这种企业理念的影响力不断地被扩大。东胜公司的历任领导都应致力于传播和践履企业的传统理念, 并且领导层应努力将自身锻造成为公司的模范群体。而卓越的模范群体必须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 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 是企业模范个体典型行为的提升。因此, 在各方面它都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

3. 比学赶超, 榜样力量来引导。

行为文化建设 篇10

研究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 进而制约他们的行为习惯。当今社会上存在不良的文化, 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和离经叛道的行为, 对于身心还不成熟喜欢模仿的青少年产生了很坏的导向作用, 而且当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他们十分溺爱和娇惯, 往往忽视子女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不利于他们正确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养成。十八大以来, 中央加强了对网络、图书等文化传媒的监管, 文化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担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 在当前还无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前提下, 应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 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 健康的心理和恰当的行为。

1 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三个途径

1.1 明之以理

学生的认知是学生行为的基础, 应该通过认知来引导行为,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当代青少年是最具个性的一代, 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这是这一代青少年的优点。但是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 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也会获得不良的信息, 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学校不能完全采用强制的办法约束学生遵守行为规范, 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形式, 弘扬主旋律, 提倡正能量, 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要注意的是, 不能强行灌输和要求学生认可我们提倡的价值观, 而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分析, 自主辨别, 自主选择的能力, 自觉抵制来自网络和社会的不良文化的侵蚀和误导, 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追求健康的人格, 并能够学会自律, 控制自己的行为。

1.2 动之以情

意识的获得和实践, 都需要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后, 才能自觉的推行。学校必须把青少年看作主体,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体需要, 设计一些活动, 激发道德情感, 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比如可以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观看电影, 参加学校活动, 从而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 激发道德情感。学校还应充分发掘网络的优势, 通过聊天室、游戏等调动学生参与, 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1.3 喻之以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当前社会环境存在诸多的问题, 比如金钱至上、道德堕落等, 这些对学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学校虽然不能成为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 但是绝不能任凭社会文化对校园环境的污染和腐蚀, 应该积极营造健康、和谐、关爱、文明的校园环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能够自觉地分辨良莠、区分善恶, 辨别美丑, 从而培育美好的心灵和行为。

2 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

2.1 以环境为载体, 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人文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用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应从实际出发, 使学校建筑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 应该追求审美性。学校要努力营造优美的园林式环境, 精心地选择花草树木, 营造湖光山色, 精心设计, 巧妙布置, 充分发挥自然景物对人身心感染作用, 让学生在自然景观中愉悦身心, 领悟人生, 培养情趣。自然景物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要注重采用文字说明、口头讲解等形式, 让学生在“乐”的同时, 也能有“悟”。建筑也是无声的艺术, 它们的的颜色、形状、材料往往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学校应从学校传统、教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出发, 使建筑具有积极丰富的精神内涵, 激发他们斗志, 陶冶他们的情操。

学校还要建设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环境, 这包括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文化。有形的文化建设有, 设置学校德育宣传栏, 推荐好书好报, 编写教室内外黑板报, 布置文化广场, 播报好人好事、师生佳作, 创编校园歌曲等形式, 宣传法律法规。有寄宿生的学校还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舒适、整洁的宿舍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有形的文化是学校的躯体, 无形的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无形的文化包括校园舆论、学校风气、人际关系、教育理念等。学校应重视舆论文化建设, 培养正确的舆论, 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引导他们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认同要求的评价会促使学生按照要求去做, 而负面的评价则会瓦解学生努力的意识, 从而变得消极。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推崇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传统观念、弘扬自由、平等等西方文明成果, 让学生牢固树立最基本的价值观。

2.2 以制度为依据, 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规范性

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物质文化的工具和精神文化的产物, 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制约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推行等方面。学校应该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借鉴其他学校或组织的先进成果,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民主协商的基础上, 以我们国家法律、道德和意识形态为依据,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行为规范。制度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进行宣传, 监督实行。应该在教师领导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制度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从而让制度能够落到实处, 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教师要运用评价手段, 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 激发学生遵守规范的荣誉感, 提高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决心和意志。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过程中, 尤其要注重制度的平等性, 严肃性, 要做到在制度面前, 所有师生一律平等, 遵守制度光荣, 违反制度必惩, 让制度成为行动的标尺, 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遵守制度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才能成为自觉地习惯。

2.3 以教师为榜样, 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模仿性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个性还没完全形成, 喜欢模仿, 教师作为他们的老师, 自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影响他们的意识形成、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学校应该狠抓教师的管理, 加强师德和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对学生的教育, 学生在崇敬教师的同时, 会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 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是管理者, 也是实践者, 在行为养成方面,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做到,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严肃性, 从而自觉履行。教师还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 用自己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治学精神影响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实践证明, 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有的甚至持续终身。

2.4 以活动为抓手, 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指向性

活动是课堂的补充,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提高思想修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学校要统筹规划, 根据培养学生的目标, 设计形式多样, 主题明确, 前后衔接的活动, 比如培养学习习惯的读书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等, 培养意志品质和体育技能的运动会、各种体育比赛等, 培养道德情操、文明礼仪的学雷锋活动,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争当文明标兵活动等。在举办活动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也能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学校要派专人管理学校社团, 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制定社团的管理措施和制度, 筹划和开展社团活动, 使社团成为学校联络学生的组织和展示文明行为的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要想取得成功, 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兴趣, 取得他们的认同, 并且要采取新鲜多样的形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可以充分采用互联网的形式, 这样, 才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产生思想的碰撞, 情感的火花和行为的养成。

总之,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只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才能形成正确的氛围, 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感受, 调动他们自觉地追求美好的精神世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文化是人创造的, 反过来, 文化又可以塑造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养成和矫正学生的行为。本文着重研究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行为养成,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史华楠.校园文化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 篇11

德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l874-1945)在《人论》中指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基本特征。文化因人而存在,人是文化的目的和依据,文化的本质是它的人性内涵。

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伴随着活动过程本身,世世代代生长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它与人类如影相随,是漫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总结。“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是人类实践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实践的过程。文化在形塑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上,是一个关键元素。文化是蕴含在社会背后的起综合和体系化作用的价值体系。

教育过程是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历程,在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展开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三者构成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这既是教育要着力去引导的,也是教育过程必然会影响产生的。

社会文化作为个体精神生活与心理活动的重要的环境因素和背景,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比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易形成谦卑、内敛、不直率等个性品质。还比如语义的变化、词汇的增加、人们交流方式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文化更深层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对人有强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下述事实中发现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有口音。口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很难清晰地解释,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文化塑造了我们。教育要使人在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教育要提升人的主体价值与意义、发展人的自主品质与精神、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而这取决于我们对于浸染于其中的文化的理解。

然而,一个生命意义上的人,就必须要把文化纳入自己的发展系统,因为他本质上是社会属性的,是在民族文化中生存的。人在某种传统中作出尽善尽美的努力时,确实,在他对传统的忠贞里有一种高雅的情操,但另一方面,我们愈是更多地了解并理解我们自身,我们自身的传统以及他人的传统,我们就愈能获得自由。我们关于文化过程的理解愈深,我们发现真善美的概率就愈高,人的自由,是包含了信仰在内的。

文化作为我们行为的规定性因素,制约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如何对待儿童?我们如何对待我们内心的冲动?我们如何解读一个历史文本?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获得的“文化修养”(acculturation)。

行为文化建设 篇12

(一) “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历史渊源

“民本”思想从政治角度讲是以民为执政之本;警察行为文化要以民为本, 是指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执法工作的首位, 强调人民是立国兴邦的基础, 因此执法为民的价值理念正是“民本”思想在警察行为文化中的体现。[1]

“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思想地位, 孟子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则轻” (《孟子·尽心下》) , 意思是说人民最为尊贵, 君王不应高于人民之上。为此, 孟子进一步提出“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唐太宗时, 宰相魏征有言“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先哲虽表述不同, 却均强调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 强调人民是国家的基础, 施政须以人民为政治主体, 以人民的福祉为治国的最高目标。[2]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党和政府的工作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在警务实践中, 警察的职责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为警务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民为本, 执法为民。

(二) 警察行为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特征

1.规范性与职业性相结合

警察文化包含政治性、强制性、职业性等特点, 与“民本”思想结合最为紧密的就是职业性, 警察行为首先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及职业操守的要求, 公安干警的执法行为必须有其合法依据, 符合职业要求, 体现出强烈的规范性与职业性。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民本”思想不仅要写入警察制度中, 更须由广大干警自觉实践于警务工作中。对警察行为文化的研究必须要以反思实践为前提、以指导实践为方向, 争取在实践的作用下架构起完善的理论框架, 并以此指导警务实践工作。

3.警务性与基层性相结合

警察行为可以分为警务性行为和非警务性行为, 警务性行为是公安机关和公安干警直接面向社会群众的职务行为, “民本”思想应当作用于警务性行为, 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警务性行为, 因为基层公安民警的警务性行为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最为广泛、关系最为密切、内容也最为复杂。

二、“民本”思想指导下的警察行为文化建设

(一) 以建设“服务社会型”警察行为文化为价值理念

长期以来, 打击违法犯罪被认为是警察的首要任务, 当下而言公安机关应当向群众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首先, 改造民警的执法观念, 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其次, 摆正警民关系, 以服务人民为工作宗旨;再次, 将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衡量警察工作成效的标准;复次, 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民和财产安全不受非法侵犯作为警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最后, 将便民利民、亲民爱民作为警务工作的具体落脚点。

(二) 以基层民警的执法工作为建设重点

基层警察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基层民警的工作范围广, 事物繁杂, 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 将基层警察行为文化建设作为警察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有助于使群众了解警察工作的辛苦, 从而消除误解、加强对警察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三) 以树立警察形象为警察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警察礼仪

人民警察的行为举止是警察行为文化的外在表现, 是体现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所在。警察既要学习警容仪表、言谈举止等基本礼仪, 又要学习窗口接待、社区走访、执勤工作中的礼仪, 以及日常生活、公务往来、涉外往来等正式接待工作中的礼仪。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要引导民警把学到的内容付诸实践。[3]

2.服务质量

警察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以扎实的执法能力为基础, 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尽量给群众提供方便, 高效、便捷的执法工作既能节约警察机关工作成本, 又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满意, 对于提升警察形象、增强群众信任和改善警民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3.执法手段

建设服务型警察行为文化不仅仅是指服务于守法的普通公民, 同样包括公安机关执行侦查工作时对于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等的人权保护。警察在询问知情人、证人或被害人时应当做到文明取证、安全保密;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尊重人格、保护权利;切忌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4]

4.职业道德

改造警察形象离不开职业道德建设, 特别是遵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职业道德要求。人民警察在警务行为中, 需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 忠于法律, 不徇私情、不畏权势、不枉不纵, 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四) 以加大宣传、加强监督作为警察行为文化品牌战略

打造品牌文化需借助媒体大力宣传警察行为文化建设的亲民性和服务性, 强化警察的服务意识, 加深人民群众对警察工作的了解, 理解警察工作的困难, 认可人民警察的工作。群众和媒体有权利指出警察行为的不当之处, 公安干警应当谦虚地接收监督和批评, 反思自身行为, 树立健康的警察形象, 打造警察行为文化品牌。

三、结语

“民本”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 警察行为应当遵照“民本”思想的指导, 在警务实践中, 树立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高效便捷、合法合理的警务工作打动人民群众, 逐渐取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重建公正廉明的警察形象以及良性互动的警民关系。

摘要:本文以改善警民关系、重塑警察形象为初衷, 从警察行为文化建设途径角度入手, 讨论“民本”思想在警察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关注重点、主要内容、品牌战略等途径设计, 将执法为民思想融入服务社会型的警察行为文化建设, 从而达到改善警民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警察行为文化,“民本”思想,警民关系

参考文献

①康大民.《论中国特色的公安》.群众出版社, 1998年版:第12页。

②吴晖.《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当代警察文化建设》.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中国期刊网。

③李阳.《论当前警察在秉公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对策》.载于《公安教育》, 2005年第4期。

上一篇:高中美术考前指导下一篇:国有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