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为

2024-06-25

文化行为(共12篇)

文化行为 篇1

在昆汀执导的二战题材电影《无耻混蛋》中, 由法斯宾德扮演的英国情报部门军官阿尔奇上尉由于一个微小的手势的疏忽, 导致其被德国纳粹军官辨认了出来。 这一电影桥段让很多观众纳闷, 英国人阿尔奇上尉说一口流利的德语, 与其搭档的三位土生土长的德国伙伴又与他完美地形成了掩护, 为何还是被辨认出来了?还是因为一个数字“三”的手势? 这些正与文化行为和文化核心价值有关。

一、从“国民行为方式”看“洋葱文化模式”

在有外国人士在场的环境下, 中国人喜欢抱团讲母语, 而德国人却试图用对方的语言与之交流; 在食堂或者工作餐厅吃饭时, 中国人喜欢聚在一起吃饭说话, 而德国人喜欢一人一座, 安静地享用美食;在与人交谈时, 中国人的眼神总是游离飘忽, 看着天花板或是看着脚尖, 德国人却长久有力地与之对视;在与对方握手时, 中国的握手方式短促而轻柔, 而德国的握手方式则强劲有力;在独自走路时, 中国人喜欢环顾左右, 生怕错过需要打招呼的人, 德国人却笔直向前, 昂着高傲的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对比中德民众行为方式的区别,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方式的背后, 是中德两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荷兰心理学家和文化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了著名的“洋葱文化模式”1 (Zwiebelmodell) :

他认为, “洋葱”文化模式从内到外, 共分四个不同层面: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理念文化, 即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核心文化, 在进行跨文化理解时我们常常会把这一内容和国民的整体形象划等号, 例如中国人的“和谐观”, 或者美国人的“自由平等观”等。 把理念文化付诸实践, 指导各项法律制度的拟定, 便形成了制度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能体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最核心的文化观念。 西方议会制的三权分立,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及各种国家机构的设置等都是这一核心文化内容的体现。 以上两种文化内容从精神层面, 表达了民族、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同时, 它们也是一种抽象文化。 更为外在、具体的文化内涵表现在“洋葱”模式的外面两层, 即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上述各种中德两国国民行为方式的差异正是行为文化这一文化内涵的体现。 这些行为文化日积月累, 日渐形成了各个国家的传统习俗和礼俗, 形成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如我国的各民族传统节日、服饰、食物等,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礼俗。

信仰, 核心道德准则和看法, 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 行为方式, 以及礼俗。 “洋葱文化模式”的每一个层面都由内向外地影响着它的上一层面, 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 从不可见到可见, 从精神到物质制度文化层面的发展变化。

二、中德两国的文化核心价值

在进行跨文化理解时, 我们着重关注文化核心价值和文化行为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和国家国民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文化。 具体而言, 这种关系表现为:Finalwert→Kernwert→Kulturstandard→Verhaltensart/spezifika, 即终极价值→核心价值→文化标准→行为方式。

这里我们把文化核心价值归纳成三个层面, 即终极价值、核心价值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标准, 这三个层面共同作用, 使得文化核心价值影响并指导着我们的文化行为方式。

终极价值层面, 这是各个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国人的“和谐”, 西方人的“自由”, 皆为各自的终极文化价值目标。

核心价值层面, 这是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最根本的文化层面。中国的儒家、道家、佛教文化, 西方的“两希文明” (古希腊和希伯来) , 均影响着直到近现代的中国和西方的信仰、准则、制度、行为及礼俗等。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 核心价值主要包括等级观 (Hierarchie) 、集体性 (Kollektivitt) 和礼仪观 (Ritusprudenz) 。德国文化更多地要倾向于平等意识 (Gleichheit) 、 个体意识 (Individualitt) 和法治意识 (Jurisprudenz) 。 这些核心价值层面的不同性直接导致了上述文化行为的不同, 例如就事论事与就事论人, 讲究务实和讲究关系, 法理重于情理和情理重于法理等2。 这里就不做展开讨论。

想要了解当今中国的文化, 就必须对中华民族长达2500多年的儒家文化有深入了解;要认识当代德国的文化, 也要对德国的文化历史谙熟于胸。 举个例子, 今天的德国人对于工作非常看重, 在工作中总是勤奋刻苦, 对于失业更是谈虎色变。 “工作” (Arbeit) 在西方文化中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化:在旧约全书中, 对于“工作”有着消极的描述, 认为人类的工作是一份受苦的劳作 (leiden) , 是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后的人间“苦差”。 到了新约全书, 工作有了更积极的意象, 工作被视作为能够接近上帝的唯一途径 (Man kann nur durch die Arbeit zu Gott kommen) , 因此, 德国人眼中的 “ 工作” 不再是单纯地为了生计的体力劳动, 而是带有了宗教性和神性, 工作是为上帝“工作” (vom Gott berufen) , 谁要是不幸失业了, 那就是被上帝所遗弃的灾难性事件。 有了对“工作”的文化历史的认识, 那么对德国人工作上的“勤勉”和工作至上的理念就不难理解了。

三、从“文化核心价值”再看“国民文化行为”

在两种文化接触、碰撞、交融的过程中, 双方都不免对对方的文化行为方式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认识”, 从跨文化角度看, 这是“他我” (das Fremde) 在“本我” (das Eigene) 眼中的行为方式和形象。 很多中国人认为德国人是严肃, 不苟言笑的, 有人觉得德国人是理性、细心、直接的, 有人眼中的德国人是有责任感的、守时的和勤劳能干的, 也有人眼中的德国人却是高傲、自负好胜和呆板、不知变通的。 这些异文化行为方式所造成的“德国形象”都是由不同的中国人, 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 通过不同的媒介, 直接或间接地总结归纳出来的。 这些行为方式和德国形象并没有真伪对错之分, 它们都是不同中国民众对德国人形象的真实反映。

对“他我”文化行为的认知需要“本我”了解对方文化层面中的文化核心价值, 我们处在全球化融合的时代, 跨文化接触不可避免, 更好地了解本我和他我文化的文化核心价值, 对理解本我和他我的文化行为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阿尔奇上尉功课做得再足一点, 对德国的历史文化和德国人的文化核心价值理解得再透彻一点, 那么他的这一次秘密任务一定会成功。

摘要:中德两国的国民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 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价值的不同性。文化行为方式和文化核心价值互为表里, 互相影响, 共同形成一个民族与文化的多元内涵层面。中国人的“和谐观”, 德国人的“自由平等观”, 并由此延伸出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

关键词:文化行为,文化核心价值,中德不同性

参考文献

[1]Geert Hofstede.关于组织机构的不寻常感——案例, 研究和实地考察, 1994.

[2]王志强.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行为方式——中西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不同性探究.德国研究, 2007 (1) , VOL22, 总第81期.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0.

[4]Hans Jürgen Heringe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2.Auflage, A.Francke Verlag, 2007.

文化行为 篇2

海尔的物质文化是高酬,包括基本工资与股权 薪酬激励: 海尔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激励,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组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人单合一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基础福利: 海尔提供社会统筹的五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构成的法定福利,同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除此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企业福利和弹性福利。乐活计划: 为保证员工在海尔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除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由丰富的特色项目组成的“乐活计划”,如:员工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讲座、个人成长讲座、流行时尚讲座、图书阅览室等。

员工关怀: 包括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

生活平衡计划: 为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集团除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外,还为员工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培训、以及丰富生活沙龙项目。

海尔的制度文化是创新

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另外,组织结构不好也会窒息速度。过去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市场上用户有什么需求、员工有什么反映,很难传递到决策层来,决策过程非常慢,因而不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都变成现实。现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等于是把企业与市场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

如何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了用户资源,创新就是要留住这个资源,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全球化。为什么突出体现这“两个化”呢?因为现在市场供大于求,顾客选择的余地很大,谁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就选择谁。

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创新的本质——创造性地破坏;第二就是创新的途径——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即借力。全球化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上,用户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用户需求的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价格最便宜的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本土化满足个性化,以竞合实现全球化。

SBU定义: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 战略的Business 事业的Unit 单位(单元)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为什么要成为SBU

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我们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或者说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SBU。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成为SBU

如何成为SBU?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实际是企业的四个目标,现在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

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

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

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力

SBU的目标

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

海尔的行为文化是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用心做事,增强凝聚

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

就这样被你感动

2002年6月22日,国际培训中心在接待山东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金锋给青岛市学习型组织研习班学员讲课的工作中,服务员刘瑞标在帮助客人上网时,发现金先生的电脑屏幕上有很多污渍。小刘找来酒精和软棉,给客人送到房间,但客人刚好出去了。因服务员未经客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客人东西的,小刘便把酒精和软棉放到电脑旁边并留言:“先生您好!刚才帮您调电脑的时候发现屏幕上有点污渍,想到您可能是外出没带擦拭的用具,这是我特意为您准备的酒精和软棉,您先用软棉醮酒精擦一遍,然后用干软棉擦干……”

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客人回到房间看到留言,既惊喜又感动,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客人次日找到经理说:“我到过全国各地讲学,第一次遇到像海尔这样的超值服务。我会把这件事列入我的教材。”

用户永远是对的三次上门心不烦 海尔社区服务美名传

家住重庆市竞地城市花园的祖文霞女士最近听说海尔社区服务站在小区落户

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小区物业打了个电话,要对家中1999年买的两套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哪知刚放下电话不到十分钟,服务人员就上门了,令祖女士惊讶不已。然而就在工作人员刚把空调部件打开时,祖女士家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祖女士的一位好友带着一家人来做客。看着满满一屋子人,祖女士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小心翼翼地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暂且停止下次再来?”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带着微笑收拾工具退了出来。

第二天,当祖女士再次打电话时,和上次一样,服务人员又在十分钟内就登门了,然而这次正当保养工作接近尾声时,祖女士家的电话突响,接起一听,是公司电话,上司要求祖女士立即回公司处理事情。怎么办?当祖女士再次为难地表达歉意时,服务人员像上次一样,依然面带微笑悄然退出。

一周后,当祖女士第三次打电话时,服务人员再次登门,这一次进行得顺顺当当,而且服务人员的热情不减,工作仔细周到。当祖女士送走服务人员,回头看着焕然一新的空调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而海尔服务人员保养空调三次登门的事迹也在竞地城市花园以及周边居民小区流传开来。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孙悟空”的一碗长寿面

2001年,一位加拿大设计师为海尔山庄二期的别墅设计造型,因此住在了山庄内。每天他都会到餐厅来用餐,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有趣的中国名字“孙悟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学《西游记》并崇拜孙悟空)。

语文教学是文化行为 篇3

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它能给学生生命发展奠基。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本,通过阅读感悟来完成生命的体验,丰富生命的内涵,用文本中的灵魂去唤醒生活中学生的灵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吏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文本以其强大的文化魅力感染、启迪着每个人的心灵和灵魂。

语文是一种文化,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曹明海指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性情、建构精神、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文化过程。”语文应纳入文化的视野,语文教学应在文化视野下实施,应体现一定的文化价值。所以,语文教学要关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连接,关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沟通,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做一个文化的人。教学活动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孤立地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不能离开文化去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内容充实,富有文化气息,在文本所提供的天地里,学生经历精神的旅行。古代的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中国文化人物,传递给我们的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阅读过程中我们生命感受诗意的栖息,感受灵魂的震撼,内心得到温暖,开始寻找永恒。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师生情感得到提升,精神充实了,内心变得丰富了,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语文为他们生命发展奠基。

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够给予学生以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也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用文化的方式交给学生文化的语文。一旦语文教学无视、消解了语文的文化内涵,学生感受不到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最终也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建构起学生的文化视野与文化人格。所以,目前许多学校提倡学生读经典,通过读书,启迪智慧、充实心灵、传承文化,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看”行为的文化解读 篇4

看是一种选择性的视觉投射行为

人的眼光从来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和单纯的。“在观看一个物体时, 我们总是主动地去探查它, 视觉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 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 我们在周围的空间运动着, 我们走出好远, 来到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地方。我们触动它们, 捕捉他们, 扫描它们的表面, 寻找它们的质地”[3]与其说捕捉景物是眼睛的本能行为, 毋宁说看是一种主动地发现和寻找。那些不能引起我们兴趣或是和我们不相关的事物, 我们看一眼之后不会留下什么印象, 但是, 对于我们感兴趣的, 与我们潜意识里相匹配的事物会迅速刺激我们大脑的兴奋区域, 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我们观看的事物受到我们自身文化的制约, 甚至我们的观看方式也必然受到我们所知和所信仰之物的影响, 我们看的东西就是我们要看的东西, 视线一方面是某种发现, 亦即发现我们想要观看的东西;同时视线又是一种遮蔽, 它对不想看的东西常常是视而不见的。在看的过程中, 我们对映入我们眼帘的事物已经作了过滤和筛选。举画家为例, 与其说他是看到什么画什么不如说他总是在大千世界中寻找他想要画的哪些图形和图像, 诚如贡布里希所说:“绘画是一种活动, 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他要画的东西, 而不是画他看到的东西”[4]贡布里希认为, 人的脑海中事先已经存在了事物的某种“图式”, 当我们发出观看动作的时, 就是尽量寻找能与我的脑海中的“图式”相匹配的当前物象, 脑海中存在的“图式”不同, 所寻找的当下物象肯定也会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处风景不同的绘画家会画出不同的景致的原因之所在。这里其实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主体运用现有的图式来寻找可以理解的物象的过程, 即眼光的一种投射的过程。另一方面, 由于物象和图式并不总是一致的, 有时现有图式和当下物象之间会出现不一致乃至冲突的状态, 这就有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因此, 看是一种现实的活动, 他总是和当前物象以致艺术形象的历史构成有关。看是一种选择性的心理投射行为, 看事物时, 人们总是喜欢把主体身上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情愫投射到所看之物上, 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命名就很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诸如“断桥残雪”“迎客松”“神女峰”“睡美人”等等, 均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积淀了深刻的历史传统, 离开了这些意蕴和传统, 这些景物便同其他自然之物无异, 视线也会流于空泛而显得苍白。一旦融入传统, 其内在复杂的意味便向观众展开。这样, 我们不得不重申约翰·伯格的观点:“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信仰之物的影响”[5]因此, 看又是一种历史活动, 它与看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看与被看

我们若把贡布里希的投射理论与精神分析结合起来, 那么,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看”乃是一种欲望的投射和实现, 而弗洛伊德则直接认为眼睛是一个“性刺激区域”。当代电影的发展很好地诠释了“看”——这一欲望的视觉行为, 电影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好看”, 当然“好看”所蕴含的内容很广, 但首先最直观的则是能够勾起观众的视觉快感, 这种视觉快感隐含着更为复杂的欲望。当这种欲望发展到一种变态的境地时, 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观看癖, 甚至是窥淫癖。有些学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观看癖和窥淫癖, 并且提出了电影的视觉快感和分析模式:主动/男性与被动/女性。

女权主义者劳拉·穆尔维认为好莱坞的众多电影中, 都是由男性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的, 其间则穿插了许多男主人公注视和占有女性身体的镜头。在这样一种文化模式下, 女性作为被看的形象而男性则作为看的载体。女性作为影像是为了男人——观看的主动控制者——的视线和享受而展示的, 在这样的视觉格局中, 视觉快感始终与欲望纠结在一起, 视觉满足不仅是画面的优美, 而且包含了某种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 包含了男性眼光对女性的审视和窥视。这种看与被看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 它不仅表现在电影这种现代艺术中, 也存在于绘画和雕塑等传统的艺术中。周宪先生在他的《视觉文化转向》一书中认为, 这种看与被看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我们”与“他者”的不平等视觉关系, 在这种不平等的视觉关系中, “我们”是处于观看者的地位, “他者”则是处于被观看者的地位。欲望的眼光强化了观看者的自我认同, 这种身份是在和“他者”的弱势地位和被审视关系中得以强化的, 即是说观看者是主动的、欲望性的, 而被观看者则是被动的和被展示的。作为观看者的“我们”身份的优越性显然是凌驾于被观看的“他者”弱势地位上的。[6]观看的快感也就在这种不平等的处境中产生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如果我们认真读这首诗并作进一步思考的话, 便不难发现, 看与被看的状态不仅存在于我与他者的层面上。就主体而言, 视觉行为还存在某种反身性。梅洛-庬蒂将这种看与被看的矛盾状态称之为视觉现象学的一个悖论:“不解之谜就在于我的身体同时既是能见的, 又是所见的, 身体注视着一切事物, 他也能注视自己, 并在它的当时所见之中, 认出它的能力的‘另一边’, 它在看时能自视, 在触摸时能自触”, [7]在这个悖论中, 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 主体的我在看对象时, 对象同时也在看我;第二, 我不仅在看对象, 这种看本身又包含了自视的可能性。当我们看某物时, 主体感觉像是以一种局外人的立场自居, 其实不然。当我们试图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评价时, 看的行为则包含着一种“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的自我审视的意味在其中。从这种观念来看, 视线本身是一种我之存在及其与他人关系的证明, 人不但看见他身外的世界, 而且也能把自己呈现在世界面前, 从而构成了看与被看的互动关系。

看是一种权力的视觉行为

同话语一样, 视觉行为也体现着权力的内涵, 掌握着什么权力的群体, 使用这属于这个群体的话语。不同的社会群体, 他们能看到的和所看到的也不尽相同, 借用福柯的话来说, 视觉乃是“权利的眼睛”。在充满了暴力与压制的人类文明史中, 眼睛作为重要的权利器官施行着复杂的权力机能。对于视觉行为所包含的权力关系, 福柯在其著作中作了系统的论述, 他发展了边沁的“全景监视监狱”的理论, 提出了“全景敞视社会”的概念, 他认为边沁的“全景监视监狱”是用来监视罪犯的, 是用来对付特定情境的, 而全景监视社会则是一种普遍化的运作模式。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权力的眼睛之下, 都是目光的猎物:“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公开场面的社会, 而是一个监视社会……我们远不是我们自认为的那种希腊人。我们不是置身于圆形竞技场中, 也不是舞台上, 而是处于全景敞视机器中, 受到权力效应的干预”[8]今天这种全景敞视主义可以通过机器装置更加广泛地加以实现, 无论春夏秋冬抑或白昼黑夜, 各种电子装置可以不休息地全天候的监视人们, 达到彻底的敞视主义。现代社会创造了许多关于眼光的规范, 确立了许多审美的科学的理性的观看原则, 这些原则制约着每一个人如何去看, 也决定了他看什么, 能看到什么或者喜欢看什么。今天权利的眼观无处不在, 警察对嫌疑犯的监视, 老板对员工的窥视, 商场保安对顾客们的打量, 随身携带微型摄像头的便衣记者, 大量的可以拍照和摄像的手机, 上网使用的IP地址, GPRS定位系统, 各个重要路口的电子眼和闭路电视, 各种入口处的安检设备等等, 表明这种全景式的敞视监视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透明的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53.

[2]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8.

[3].转引自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63-64.

[4]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7:101.

[5]转引自周宪.视觉文化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77.

[6]周宪.视觉文化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0.

[7]梅洛-庬蒂.眼与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29.

企业文化行为层 篇5

企业员工群体行为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因此,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把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塑造简单理解为组织职工思想政治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学习、科学技术培训,开展文化、体育、读书以及各种文体活动。诚然,这些活动都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但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不仅仅限于此,至少还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激励全体员工的智力、向心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勤于学习和善于钻研的好风气,为企业创新做出实际的贡献。

第二,把员工个人的工作同自己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这是每个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的源泉,它能使企业的个体产生组合--即超越个人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同作用,进而产生1+1〉2的效果。它能唤起企业员工的广泛热情和团队精神,以达到企业的既定目标。

当全体员工认同企业的宗旨、每个员工体验到在共同的目标中有自己的一份时,他就会感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是临时的,权宜的,单一的,而是与自己人生目标相联系的。当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之间存在着协同关系时,个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就会因为有了企业而扩大,把这种“组合”转变成员工的个体行为,就会有利于员工形成事业心和责任感,建立起对企业、对奋斗目标的信念。

第三,每个员工都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是自己最可宝贵的资产,它是个人和企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以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去从事企业工作,以勤劳、敬业、守时、惜时的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事企业工作就象从事其他一切经济活动一样,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和内在动力去推动。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把它称之为“经济伦理”、“工具理性”。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

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在整个企业行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体现了企业价值观的企业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

这些模范人物大都是从实践中涌现出来,被职工推选出来的普通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因此成为企业的模范。

企业的模范行为可以分为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和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两类。

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标准是,卓越的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和企业的理想追求相一致。在其卓越体现企业精神等方面取得了比一般职工更多的实绩,具有先进性。他们的所作所为离常人并不遥远,显示出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完成,可以成为人们仿效的对象。企业模范的行为总是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无可挑剔。所以,对企业模范不能求全责备,不能指望企业员工从某一企业模范身上学到所有的东西。

一个企业中所有的模范人物的集合体构成企业的模范群体,卓越的模范群体必须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是企业模范个体典型行为的提升,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各方面它都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

企业模范可按不同的类型划分。美国学者曾把企业模范人物划分为共生英雄和情势英雄两大类。而情势英雄又被划分出格式英雄、引导式英雄、固执式英雄和圣牛式英雄四类。他们所说的共生英雄,是指优秀的企业创建者,共生英雄是企业模范中的最高层次,因为他们不仅建立了企业组织,而且还缔造了一个能使他们生存并将个人的价值观付诸实践--改变公司经营方式的企业理念,且这种企业理念的影响力不断的被扩大。

从企业模范行为的类型上划分,可分为领袖型、开拓型、民主型、实干型、智慧型、坚毅型、廉洁型。

领袖型企业模范具有极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有整套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念体系。开拓型企业模范永不满足现状,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开创新领域,敢于突破新水平。他们具有创新意识,自身充满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意识。民主型企业模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能把许多小股力量凝聚成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实干型企业模范总是埋头苦干、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智慧型企业模范知识渊博、思路开阔、崇尚巧干、常有锦囊妙计,好点子层出不穷。坚毅型企业模范越是遇到困难干劲越足,越是危险越能挺身而出,关键时刻挑大梁,百折不挠。廉洁型企业模范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办事公正,深得民心,为企业的文明做出表率。上述七类人的行为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只不过是在某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因此把它归为某一类型,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企业模范既有某一方面的长处,又有另一方面的优点,常常是相互交融的。企业文化的行为层

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又称为企业行为文化。如果说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那么企业行为文化可称为企业文化的幔层,或称第二层,即浅层的行为文化。见下图:

从上图看: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第二层是幔层的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从人员结构上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家行为

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式和决策行为主要来自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家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化生产和大股份公司的迅速成长,企业家队伍日益壮大。企业家是具有卓越才能的人,他们强调长期行为,不断把利润进行再投资,以发展企业。他们善于创新,干实事而不尚空谈;有领导能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判断能力和坚韧的意志;有监督和管理才能;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善于把握时机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和创新。他们目光远大,不斤斤计较眼前利润的多少,而是注重于对整个企业发展的全局性设想。

成功的企业家在经营决策时总会当机立断的选择自己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并一如既往的贯彻这个目标直到成功。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一件易事,它要求企业家在制定决策时必须体现宏观性、预见性、创新性、联想性和韧性的统一。

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来说,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一个局部,从企业本身来看,它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自己的结构与层次。作为企业家,是整个企业的统帅,既要决策,又要指挥。因此,企业家必须统观全局。但若不分巨细,事必躬亲,必会消耗企业家过多的精力而影响他对全局的决策。企业家首先要学会宏观性的思维方式。那些具体的环节和事务,可委托他人或具体职能部门去做。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一个企业总体上的谋划、决策,就要靠统帅--企业家来担任。企业家的决策行为与企业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军事上把瞄准一个正在前进的目标定位在目标之前的那一段距离叫“提前量”,只有精确的计算提前量,射击目标才会准确。进行企业的决策,也应考虑提前量的问题。美国一名著名的企业家在介绍他的成功之道时说,“我把75%的精力放在考虑未来的事业上,只留下25%的精力处理昨天和今天的事情。”高明的企业领导总是处于高峰是准备应付低潮,企业的开拓方向,经营战略,要随形势而变化,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企业家就应当与新闻界、科技界、信息情报界、文化界的人士多交朋友,在社交中获取信息。

如何让员工行为体现企业文化 篇6

你的企业有文化吗?你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你的企业文化到底是文化还是口号?是老板一厢情愿的思想,还是融入所有员工血脉的行为?

为什么员工行为能够决定企业生死?因为员工行为直接代表着企业的核心思想、核心价值观与核心执行力。我总是拿著名的华为公司的狼性文化来举例子,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华为公司初创之时就昭告天下,华为的文化是狼性文化:“狼嗜血如命,狼不畏艰难困苦,狼都是群狼战,注重团队合作。”多好的对狼性文化的诠释呀,当年很多人都为任正非所倡导的文化理念所鼓舞、所激励。

但是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任正非倡导的狼性文化在公司的发展中到底是任正非想象的文化、是一厢情愿的口号,还是华为全体员工真正表现出来的文化?说白了,任正非说得再漂亮,如果华为的基层员工遇事表现出来的都不是“狼性本质”而是羸弱的“猫性本质”,那么我们就可以下结论,华为的文化是猫性文化,狼性文化只不过是任正非一厢情愿挂在墙上的口号。现在来看,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如果华为全体员工个个表现得像猫而不像狼,华为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到现在的世界级的大企业。

案例:老板的思想到底是口号还是企业文化

在工作中,我经常会接这样的咨询项目,就是帮助企业梳理、传承品牌文化,将口号变成真正的文化。这样的咨询工作其第一步就是对整个企业进行访谈和调研,研究一下这家企业到底有没有品牌文化。而我访谈和调研的第一个人一定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发起者。我的问题也很简单,只有两个:“你认为你的企业有企业文化吗?有的话,请用几个精炼的形容词描述出来。”一般我这样问的时候,企业的创始人都会很认真地告诉我几个常用的词,例如创新、包容、热情、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等等。接着,带着创始人给我的这些代表公司文化的形容词,我开始对最能代表公司形象,也是最基层员工所在地的“企业前台”展开调研。

电梯门“咣当”一声打开,再“咣当”一声合上,我走出来,径直走向这家企业的前台,当前台小姐听到电梯门响时,眼神已经望向这里,当看到有人出来走向她,她立即习惯性地起身,眉、眼、口立刻堆满笑意,我还未走近,悦耳的声音已经传到我的耳中:“您好,欢迎光临××公司,请问这位女士您找哪位?”当我报出想要找寻的人的名字,她立即熟练地拨打电话、反馈、回应并积极安排,直到我接洽上了要找的人,她才重新回到前台岗位。

如果企业前台接待做出如上表现,我会基本断定,这家创始人思想中的关于文化的想法已经不再是想法,已经超越了想法与挂在墙上的口号,已经基本成为这家企业的文化,因为连最基层的前台人员都能将创始人热情、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的思想用行为表现得如此优秀,说明这些思想已经扎实地融入员工的血脉中,变成了他们日常的习惯行为,而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的基础。

反之,电梯门“咣当”一声打开,再“咣当”一声合上,我走出来,径直走向这家企业的前台小姐,将脸贴在她的脸上询问某某人士在不在时,她才懒洋洋地抬起头,爱答不理地挤出一句:“等会儿。”之后便没有下文,任由我茫然地站在她前面,视我为空气地继续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直到我气愤地质问某某人士到底在不在时,她才又从鼻子里哼出一句“开会呢”,就又低头干别的事情了。

如果这家企业的前台接待是这样的表现,你觉得创始人关于热情、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的思想是企业文化还是创始人一厢情愿的口号?如果这家企业连天天直接面对客户的前台接待都做出如此恶劣的行为,你能指望这家企业的其他员工有更好的表现吗?员工都是这样的恶劣行为文化,那这家企业离死、离倒闭还会远吗?

案例分析到这里,你明白我想要表达的观点了吧。如果你是企业的创始人,请你反思目前你的企业有文化吗?你的企业文化是真正的文化还是你一厢情愿的口号?记住,创始人的思想如果不能够通过培训或者其他手段输送到员工思想中,不能融入员工的血脉,变成员工的行为习惯展现到客户面前,口号永远就只能是口号。如果你的思想仅仅是口号,同时你又没什么兴趣改善,你把这些漂亮的口号挂在墙上,很快会有一天,这些挂在墙上的漂亮口号只能供你这个创始人自己瞻仰了。

中日言语行为与文化要素 篇7

一、中日言语行为对比

经常听中国人说, 他们在和日本人进行交际时感到别扭, 觉得日本人不够热情、很冷淡。也常听日本人说, 他们和中国人进行交际时感到别扭, 觉得中国人不够礼貌、很随便。中日言语行为的差异导致交际活动的尴尬状况。

首先, 在称呼和敬语使用方面, 中日两国有较大的差异。在称呼上, 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 但日本人只用先生称呼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大师。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 一般只有达到一定造诣的女性才会被尊称为“先生”, 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 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另外, 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年龄距离以表示亲密, 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 往往要抬高对方的年龄以示尊敬, 关系熟识的人之间常常以老自居, 自嘲说自己老了。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 说话人为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日本人对自己所作出的成绩不喜欢张扬, 多予以轻描淡写。例如, 当别人夸奖自己时, 中国人会说“谢谢”, 而日本人会自谦地回答;“まだまだです” (还不够好) 等。此外, 日本人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言语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睦, 其程度往往令中国人不可思议。在中国人看来, 亲密的朋友、家人之间通常不把“谢谢”、“对不起”的话挂在嘴边, 而日本人则频繁使用。为此, 很多人认为日本人太过礼貌, 甚至认为这样很虚伪。另外, 日本人在言语行动上处处谨小慎微, 往往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他们会根据对方的状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示敬意。其中使用较多的接续词如“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失礼ですが”等, 都用于顾及交际对方的心情、感受, 为将要展开的话题进行铺垫。这一类用语在日语里被称作缓冲语, 是为了避免话语太过唐突而必要的用语。而中国人的交际最多以“请允许我冒昧地…”、“对不起, 请教一下…”之类的客套话。甚至省略这些话让日本人感觉太过单刀直入而不符合日语语言运用习惯, 导致交际不愉快。

其次, 日本人认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勤于日常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基本、最重要的礼节。因此, 日语中的日常问候寒暄语种类繁多, 表达形式多样。自然条件中, 天气是主导左右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 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 例如, 寒いですね (今天真冷啊!) 、今日はいいお天気ですね (今天天气真好啊!) 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 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吃了吗?”“你上哪去?”等, 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语言特点。

日本人在聆听对方谈话时往往频繁地点头并随声附和, 伴以“そうですね”等声音。中国人常会将此误解为对方同意或接受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其实不然。日本人是严格区分感情与逻辑世界的, 他们不张扬在身体语言上的反应。日本人这种融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于一体的随声附和与中国人完全不同。中国人只有在自己同意对方的意见、主张时, 才点头并伴以“对”、“是的”。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 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眼神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

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言语行为的一大特色, 这主要是受“和”意识的影响所致。日本人在与周围人相处时, 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 使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好感, 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 委婉的谢绝、似是而非的回答、巧妙的迂回暗示等模糊的表达方法, 就成了他们的选择。从语言学的角度看, 日语通常不使用断定的表达方式, 在句尾基本上是用“不是…吗”、“…吧”之类的说法。与此相对, 汉语里则经常使用“应该”、“要”、“一定”等表述。

二、言语行为与文化要素

在语用学上, 言语事件的具体性不仅在于具体场合, 还在于具体文化要素。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规范、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种种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运用是截然不同的。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关系协调的过程。由于言语行为所带有的社会文化特征, 言语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 言语行为参与者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识别等等, 使言语行为在具体的语境,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变数的干扰, 进而影响到言语行为的实现。

打招呼。中国人见面时, 常用“吃了吗?”或“上哪儿去啊?”等施事行为来表达“寒暄、问候”的言外之意。然而, 如果我们将此句式直接译为日语, 用来跟日本人打招呼问好, 他们会感到十分惊讶, 甚至引起某种困惑或反感。因为根据他们的理解, “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的言外之意是“你想请他吃饭”, “どこへ行きますか”则是你要打听他的隐私了。双方可能因此陷入困境。

道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别也存在类似问题。在汉语中, 人们除了说“再见”之外, 很多时候还会嘱咐客人:“慢慢走、下次一定再来”。以此施事行为来表达体贴、关切的言外之意。然而, 如果我们真的对日本人说:“今度、必ず来てくださいね”, 对方的直接感觉更多的是在接受命令, 说话人原来的施事行为就会被听话人彻底误解, 听话人可能困惑或恼怒。

邀请。中国人喜热闹、爱串门, 经常未经他人邀请便主动登门拜访。而日本人则往往先向对方发出正式邀请, 表明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并要求对方给予明确的答复。如果不是这样, 而只是在握手道别时说上一句“また、いらっしゃってください”等, 这便很可能是句客套话。但如果不了解情况, 把这些表达“客气”的套话理解为“真正的邀请”, 那便会导致不愉快的后果。中国人热情好客, 饭桌上经常对客人“劝酒”、“劝食”, “干了, 干了”、“吃好, 喝好”是我们在饭桌上时常听到的话语, 它本是中国人表达热情友好之意的施事行为。但若直接译作日语“たくさん食べてください”、“一気に飲んでください”则是类似于强迫饮酒、进食的命令了, 会导致客人的尴尬和不安。由于原有的言外之意不能被正确领会, 期待的结果自然不能实现。

在言语行为中, 言语事件的具体性不仅在于具体场合, 从更大层面上来讲, 还在于具体文化要素。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单词和语法, 更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参考文献

[1]FREDRIK CHR BROGGER.Culture, Language, Text:culture studies within the stud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何刚.文化设定与言语行为——语用方式的文化解释[J].外语研究, 2004 (5) .

[3]曾文雄.语用学研究新取向:文化语用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10) .

文化行为 篇8

关键词:文化,行为,方式

篮球运动从简单游戏发展到竞技运动再到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的多功能体, 这无不说明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对于现代篮球运动, 人们更多地是把它当做一种文化来理解, 从篮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的哲学基础等方面来看, 篮球中处处体现文化。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 面对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篮球文化,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团队协作, 拼搏进取, 发挥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发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篮球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篮球文化是一种篮球的活动, 反映人从事篮球运动独特的想法、价值观和行为。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历史现象, 篮球文化对篮球运动的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篮球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和特点, 只有准确把握其含义、结构和特点, 才能开展科学的篮球文化建设和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出的篮球比赛, 在本质上是一种球的游戏, 作为一种工具具有延长寿命的功能, 同时也作为个人生活和社会需求的一种方式。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它承担的意义。它的意义具有其特殊的价值、心理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总之, 篮球运动蕴涵的体能、技巧、智慧和欲望的基本元素, 决定了它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 也是它在人类社会中历经百余年而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篮球文化对高校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

(一) 篮球文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学生学习在大学篮球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行为是指学习活动和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行为有更大的自主权, 具有团结、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一个更大的空间, 由于具有共同爱好, 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容易受到其他爱好者的感染和影响。

(二) 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生活行为的影响

篮球是通过锻炼身体、力量和意志力来发展自我的活动。篮球不仅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娱乐项目, 同时充满了艰辛和疲劳。要培养持久的运动习惯, 我们首先要争取克服自己的惰性。很多大学生生活不规律, 在其特定的生活中, 不自觉地形成懒惰的坏习惯, 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健康。要想克服这种惰性, 必须自觉地努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 文化对高校篮球学院篮球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们对篮球的篮球意识的价值和评价。其反映的是事物或现象与人类的关系。属性的事物或现象本身的价值构成了客观的依据。人们根据它们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和满意度发现其价值的大小。

三、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一) 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现代大学篮球是一项注重“人性化”的社会形式的教育, 而不是仅仅强调“物化”的竞技体育。需要双方按照公平、公正的行使原则, 要求每个团队内必须紧密团结, 相互合作工作。参与者的行为, 同时也满足了体育伦理的要求, 即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二) 篮球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影响

创新素质教育质量的主要焦点是学生应该养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 使用科学思维, 并最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设大学生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疗效。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力量的建设, 其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员, 深入素质教育, 促进高尚的道德, 积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目标。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形式, 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存在。

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以及社会和文化运动, 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体育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不仅成为校园娱乐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发展成为一个集教育、文化、科技、艺术等文化为一体的新载体之一。

2. 篮球是体育运动, 在校园有深厚的文化影响力, 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融入到整体素质教育中。校园文化和大学知识的熏陶与培养, 对大学生情操的陶冶、学习效果的提高、思路和合作意识的开拓以及团队精神培养等方面, 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 建议

1. 独特性。

篮球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体育运动, 现在高校都非常重视篮球运动的发展, 要想篮球在校园中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篮球文化的教育, 提高学生自身对篮球文化的行为方式, 只有在行为中发展自己, 篮球才会更加的强大。

2. 文化体系。

篮球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体系具有很深的穿透力, 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两者的意义。建立篮球行为系统, 大学校园篮球比赛对学生的影响比较深, 同时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么多的篮球比赛,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体验到篮球文化的魅力, 对活跃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颖川, 孙民治, 于振锋.新视角下的篮球文化涵、现状与趋势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6) .

文化行为 篇9

一、学生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更是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着一种风气,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在校园内具有教育引导的功能。

物质文化是校园的硬件,是一种直观的文化,为校园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基础;制度文化作为管理手段,为学校的高效运转提供了规范和保障;精神文化作为校园的精神内涵,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理念支撑;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在校师生身上,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文化现象,就是校园行为文化,是一种“活”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极其突出的作用。

二、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学生校园行为文化本身可以细分为政治行为文化,纪律行为文化,道德行为文化,学习行为文化,生活行为文化, 交往行为文化,消费行为文化、网络行为文化等等,囊括学生在校园一切表现。其中大部分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透露出大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一面,同时也有期待改进,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中做好平衡的一面。

在政治行为文化方面,学生能够积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养成了胸怀“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文化心态,关注国际时局,痛斥国内不良现象,指点江山文字。但在实践中政治行为不成熟,感情有余,理性不足,自控缺乏,冲动等现象时时存在,爱国心容易受到外界的蛊惑和利用。

在纪律行为文化方面,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纪律对一个集体和个人的重要性,养成了学习纪律、熟识纪律,维护纪律,知错能改的良好文化心态,但是在遵守纪律方面存在个人“开后门”现象,对于他人违纪口诛笔伐,对个人则放宽标准,缺乏约束,违纪后自我辩护行为普遍化。

在道德行为文化方面,作为社会受教育较高的群体,继承了我国传统社会美德的精髓,能够做到团结互助,相济共勉等普世的道德规范要求,但是在道德规范的理解上却存在巨大差异,用潮流、时尚等观念不断的减弱了传统道德行为的执行力,造就了大学校园经久不衰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等现象。

在学习行为文化方面,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够认识到在校期间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关注学习成绩和效果,做到严谨治学、积极敬业、深入钻研、理论联系实际, 形成了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就自我为标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由于受中学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上也存在“机械学习”、“考试学习”等现象,唯课程安排、 唯考试要求的学习概念,因此考试作弊屡禁不止,逃课现象频现,读书做官论、读书谋生论、读书无用论、读书报思论, 在学生中还很有市场。

在生活行为文化方面,分为物质行为文化和精神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整体来讲时代的进步给学生的生活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从温饱走向享受,精神生活从单调走向多元化。但是大学生对生活行为的选择上出现跟风现象和庸俗化,缺乏必要的理性选择,因此营养越来越好,身体素质却不见提高,知识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低,学生中快餐文化盛行,心理问题频发。

在交往行为文化方面,交往严格来讲属于生活行为的一部分,在传统教育体制影响下,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中最需要弥补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交往出现交往动机强烈,交往范围宽泛,交往内容繁杂、形式多样,展现出大学生活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动机不纯正,选择不慎重,交往基本规范和底线不清导致出现交往障碍,甚至造成对个人的伤害。

在消费行为文化方面,大多数学生消费能够做到量入为出,自我开源节流,制定合理消费规划,具有较为前卫的消费理念。同时存在激情消费,人情消费因素,资金分配上享受观念强于发展理念,资金多来源于父母,缺乏合理的权衡。

在网络行为文化方面,大学生网络行为已经成为现今网络行为文化的主流,网络已经成为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应用网络,在网络中遵守基本的法规和道德要求,驾驭网络对生活带来的便利,有效利用网络促进个人的发展。同时部分意志力缺乏的学生沉迷网络,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造成行为方式异化、道德缺失等现象。

三、形成高校大学生校园行为文化的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以“90后”为主,从家庭生活环境来看,多数学生生活在少子的环境中,多数家长对孩子有过度关注、溺爱、包庇等行为,造成学生个人价值观膨胀, 关注自我远远超过周围,集中体现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从国内社会生活环境来看,学生消费关注点超越父辈生存温饱的层面,逐渐向享受、发展的层次迈进, 集中体现在超前的消费观念,“感觉消费”重于“实用消费” 等。从国家教育环境来看,目前国家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精英教育模式”到“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教育消费概念” 逐渐加大,“严进宽出”传统培养模式造成“精英成才意识” 逐渐缺失,集中体现为自律观念不强,责任意识缺乏,学习成才动力不足等;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国策初见成效,国力蒸蒸日上,建设三峡工程、托举“神九”飞天、承办奥运会等系列百年梦想,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大国风范,赢得世界各国的尊敬,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学生的社会荣誉感、自尊心高涨,集中体现为国家意识强烈,对国家、 学校的时政等内容敢想敢疑敢问,参与动机显著等。

以上因素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大学生行为认知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大学生的校园行为文化。

四、学生校园行为文化培养的措施

对学生个体行为实施过程来讲,涉及到个人思想认识、 个人对行为环境判断、个人行为实施过程以及行为后外界评价反馈四个环节,这些概念来源于每一个学生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又不断指导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细节。因此学生行为文化的培养应该从以上四个部分加强落实。

第一、围绕校园文化核心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文化理念群,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做好学生行为文化观念引导。行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言行举止在入校将受到学校核心理念的影响,学校应依据自己的核心理念建立主次分明、互为补充的文化理念群,依靠理念群体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主要是建立以政治、纪律、学风为方向的严肃的行为文化理念,以道德、交往为方向的人文的行为文化理念,以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为方向的活泼的行为文化理念, 三种理念共同维护校园文化主体的正统性和先进性,保持着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培养每一位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文化观。

第二、围绕学术传统、地域文化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影响学生对行为环境的判断,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不同的高校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主体、客体,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学术传统,优秀的校园文化往往建立在一条清晰而明确的学生脉络上,时时影响学生日常行为。一方水土一方人,优秀的校园行为文化离不开与地域文明的结合,因此校园学生行为文化的培养必须结合学术传统和地域文化形成清晰的行为环境参考,为学生的行为文化培养建设大环境。

第三、围绕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完备的过程体系,协助学生改良日常行为模式,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学生校园行为是为了完成校园学习、工作、生活等要求而产生的,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程序。行为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改造自身并形成某种行为文化形态的实践,主体和客体集中于一身,培养学生行为文化就是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这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激励体制调动学生积极投身到行为文化培养的实践中来,履行好主体义务,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活动实践体系,要求学生作为客体,主动接受良好的文化行为的熏陶,摒弃不良行为文化的影响,不断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强化自己。

第四,坚持鼓励原则,强化舆论监督,完善评价机制, 为学生在校园行为文化培养过程中提供正能量。在学生校园行为文化培养过程中,正确运用鼓励原则建立行为评价机制,启发行为主体的动机,测试主体需要,从而把握主体行为的正向性,不断为学生行为提供参考标杆,并不断的进行检查评估,随时进行调控,祛除不利因素,吸取教训,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广交流好的做法和经验。

校园行为文化培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可持续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科学、完整的运作机制来整合各方因素,同时它承担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传播职能,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工作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和证明,校园行为文化的培养将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突破点,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校园文化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要通过受教育主体人群的日常行为表现来体现,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学生校园行为文化的培养来进行,并且结合行为产生的动机、判断、实施、反馈四个环节进行着重工作,进而带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

刍议基于组织文化的会计行为优化 篇10

一、会计行为与组织文化关系分析

若以社会学角度出发,会计行为本身可作为道德文化现象。一般会计行为中有利益问题存在时,便会使整个会计系统产生道德伦理问题,而会计系统自身所体现的价值又会影响会计行为的具体表现,可见会计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表现在会计系统价值层面,这种价值实质便为组织文化。假定该文化中渗透出腐败理念,那么会计行为也会出现相应的如舞弊等腐败问题。但若换种角度看,组织文化本身要求有自身的载体,而会计行为恰好可满足这一要求,企业在考察自身文化发展程度中,完全可以会计行为模式为依据,寻找文化建设中的弊端,并采取完善企业组织文化的策略。由此可见,二者在关系上表现为明显的相互作用,如会计行为对会计价值起决定性作用,而会计行为又是对组织文化发展情况的具体反映,承担起自身的载体作用。

二、组织文化优化功能具体表现

(一)会计行为价值的明确

所谓组织文化,是企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若以实践角度出发,其又可作为作风习惯、行为方式,是企业人员操作的标准。会计人员作为企业中特殊群体,其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也极为明显。假若企业组织文化发展程度较高,便会将文化内容中的价值理念传递给会计人员,潜移默化中完成诚信、道德教育过程。同时,这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应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多元文化冲击的重要手段,如较多西方拜金思想、享乐主义近年来如潮水般的融入企业中,若企业组织文化无法保证构建相应的道德防线,便会使会计人员陷入不良文化的深渊。

(二)对企业控制机制、激励机制的优化作用

关于会计控制机制,其在组织文化中主要表现为正式、非正式两方面规则,如在正式规则上主要以制度文化为主,包括法规章程、会计规范等,能够起到刚性约束的作用。而非正式规则方面,强调职业道德、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可发挥柔性约束作用。由此可见,组织文化能够对制度约束进行补充,有利于完善控制机制。从激励机制角度看,现代大多企业在组织文化方面多以以人为本理念为主,可为会计人员构建关心人、尊重人以及理解人的环境,人员成就感、归属感都会得到增强。因此,良好的组织文化可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对补充现行的会计激励机制可发挥重要作用。

(三)和谐会计环境的构建需依托组织文化实现

组织文化本身被赋予一定的教化作用,这样所营造的环境多会表现出融洽、互助等特征,会计人员在该环境下能够共同进步、相互帮助,构建较为和谐的关系。同时,组织文化作为企业中无形力量的体现,强调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无需利用生硬的规范标准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便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事实上,组织文化实质为企业所有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利用其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和谐会计环境的构建。

三、规范会计行为的相关建议

(一)伦理准则的构建

组织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如诚信为本等都可划入职业伦理范畴中,所以会计行为的规范要求构建相关伦理准则。所谓伦理准则,其实质为用于约束会计行为的一种文化形式,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充分认识自身社会责任,且用这些伦理准则作为刚性约束的补充,进而发挥和谐会计环境构建中组织文化的作用。除此之外,伦理准则的构建也要求引奖惩机制,其目的在于通过考核与监管会计职业道德,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标。

(二)文化激励的强化

文化激励是会计人员自律能力提高、心理认同感增强的重要手段。在强化这种激励作用过程中,要求企业做好主流文化的培育,将社会文明体系精髓引入主流文化中,确保组织文化能够为会计人员带来正面积极影响。需注意的是主流文化构建后,应做好推广传播,避免出现病态组织文化作用大于主流文化作用的情况,这样才可为会计行为提供指导。

(三)诚信文化的引入

如同会计领域中常提及的“会计本身为诚实人的职业。”充分说明组织文化建设中应保证将诚信文化融入其中。实际进行诚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求在企业中推行“以身作则”的理念,领导与会计、会计与会计之间都应构建一定的监督关系。同时,组织上下对于会计信息等内容,也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可适时引入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会计人员成为诚实守信的榜样,这样才可使诚信价值理念不断深入。

四、结束语

会计行为的优化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实际优化中,应正确认识其与组织文化的作用,确保组织文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会计行为提供指导,且在优化会计行为中应注意进行伦理准则的构建、文化激励的强化以及诚信文化的引入,这样才可使会计行为更为规范,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从现行企业会计行为情况看,舞弊现象极为常见,容易为整个财务管理活动带来影响,究其原因在于组织文化未发挥其重要作用,难以为会计人员实际操作提供指导。对此,本文将对会计文化与组织文化关系、组织文化优化功能表现以及会计行为规范的相关建议进行探析。

关键词:会计行为,组织文化,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曹升元,赵周杰.基于组织文化的会计行为优化研究[J].会计研究,2011

[2]兰辉.基于组织文化的会计行为优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

基于行为改善的安全文化在班组 篇11

安全文化落地目标

通过行为改善在基层班组的试点实施,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建立思想政治保障工作的责任传递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班组党员模范作用,以文化的软实力引导和激发基层班组员工参与到班组规范化建设当中,从而推动基层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真正做到体系运转、制度落地、管理到位;加深班组成员对工作中风险的认识,培育员工树立习惯性遵章的行为习惯,并辅以员工辅导计划的手段,通过团队互助,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执行意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创立互相关心、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和指导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常怀安全之心,常思安全之患,常谋安全之策”,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从而减少风险行为的发生;当好安全文化建设的“试验田”,提炼总结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供推广的优势、可探索改进的突破点,为深入探索试点工作改善提供现实的经验和依据,并为下一步的试点工作推广开启思路。

安全文化落地实践

佛山供电局运用“基于行为改善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探析”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先后在部分班组开展试点工作,实现理论成果在班组的落地实践,以帮助基层员工进一步认识工作过程中的风险和行为规范,并辅之以员工辅导计划的手段,从员工心理上给予关怀和指导,帮助员工形成良好情绪状态和安全责任意识,养成遵章的行为习惯。

落地实践采取“边试点边推广”的工作方式,从基层班组中选取4个典型的班组作为试点班组。分别为:输电管理所电缆一班、乐平供电所运维一班、变电管理一所巡维中心、试验研究所高压试验班。试点工作先在电缆一班和运维一班实施,随后在巡维中心和高压试验班实施。

基于行为改善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借助到行政手段的保障,重要的是需要从内心上让员工产生动机,从思想上改变理念与行为模式。因此,需要精心准备,建立组织让全员参与,重点突出党员作用,让行为改善的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工作紧密结合。为此,佛山供电局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行为改善的试点工作实施计划。

安全文化成果的落地实践主要呈现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建团队

团队的组建以班组为基础,以员工辅导计划为辅助手段,对应员工辅导计划的人员架构,即部门负责人兼任督导员、班组长兼任辅导员的方法来确定行为改善试点工作的负责人,并赋予行为改善新的工作职责。团队的组建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工作人员向班组介绍试点工作的背景、目的及主要的工作内容,强调试点工作贯彻不给班组“增负”的原则,以取得班组成员对试点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其次,工作人员明确需班组配合的工作事项,以助于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且避免影响班组的工作。再次,班组确定行为改善管理者、行为改善协调员和行为改善辅导员(一般选择党员担任),组成行为改善督导小组。督导小组的作用是协调和促进安全行为过程的执行,并且监测安全行为过程的效力。最后,明确督导小组成员的职责。各成员的主要职责如下:

改善管理者:提供行为改善过程执行的资源和支持;支持和鼓励所有员工对安全协议的遵从;监督和引导安全行为流程的执行。

行为改善协调员:确保班组制定安全协议;审核、监督行为改善过程的执行情况。

行为改善辅导员:组织班组成员共同参与制订安全协议和行为观察表;支持和鼓励班组成员执行安全协议内容,通过班前班后会、班组安全活动等机会强化班组成员对安全协议的遵从意识;组织班组成员进行行为观察、行为模式分析和安全协议的提高与回顾;执行行为观察,识别安全协议的执行障碍;识别和报告安全行为负面的障碍。

班组成员:按照承诺执行安全协议内容;定期参与行为模型讨论和安全协议修订;把所有安全行为的障碍告知班长或者辅导员。

第二阶段:制订并签订安全协议

为了加深班组成员对工作中风险的认识,建立达成一致改进的意愿,明确应遵守的安全行为模式,为行为观察提供依据,务必按照一定的方法与步骤制订并签订安全协议。我们结合班组的作业指导书、关键任务分析及作业风险评估等资料确定班组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风险行为,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依据作业风险评估中的控制措施确定关键行为的正确行为模式和协议内容。

首先,结合班组作业指导书、关键任务分析、作业表单及作业风险评估,确定各小组成员可能发生的关键风险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带来人员的伤害或生产系统的中断。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共同探讨,各班组最终确定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风险行为。第二,拟定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风险行为分析表,即针对上一步确定的关键风险行为,从“具体行为”“行为产生的动机”“行为导致的后果”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确定关键行为的正确行为模式。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经过班组成员的讨论分析,各班组确定了自己的行为模型分析表。第三,根据关键风险行为分析表中的关键风险行为和正确行为模式来拟定班组的安全协议内容,内容包括班组的风险行为、安全行为、目标及承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经过班组成员的讨论分析,各班组建立了自己的安全协议。最后,在安全协议制订完成之后,各班组成员达成了一致的主动改进和防范的意愿,一致同意安全协议内容并签字承诺遵守协议内容。

在第二阶段中,通过与班组成员的交流,工作人员了解到班组因工作任务重、人员不足导致员工的心理压力大。因此该阶段,针对有些班组所面临的员工心理压力大的危害以及这些危害所导致的社会风险,提出了结合员工辅导计划的工作思路来关注成员、理解员工和帮助员工,倾听员工的心声。由班长作为辅导员,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个案辅导,引导员工自我认知情绪和心理现状,并向员工讲解沟通技巧、自我心理帮助、压力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开展舒缓压力的小组活动,通过聚餐、运动、班组活动等形式,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实施“心理按摩”,统一班组行动思想和方向,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组氛围。

第三阶段:执行安全协议内容,开展行为观察

本阶段是为了了解协议内容的依从性,识别新的风险行为,发现优秀的安全行为,为协议的回顾和修订提供依据。我们根据协议内容中的安全行为拟定各项工作任务的行为观察表,在班组成员工作时观察他是否遵守协议中的内容,并在观察表上做观察记录,即在观察表中对应项“是”或“否”上打钩。若观察内容中未涉及,在观察内容下方“新增风险行为”“优秀安全行为”等内作好记录。本阶段的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工作人员指导班组拟定各项工作任务的行为观察表,行为观察表中的内容是依据安全协议中的安全行为内容而定,以反问的形式表示;第二,通过每天的班前班后会、每周的班组安全活动对班组成员进行安全协议的强化,加深员工的行为意识;第三,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班长进行行为习惯观察,观察的过程既包括对风险行为的及时制止、改进和指导,同时也包括沟通与数据的记录;最后,工作人员整理记录行为观察表,并根据数据做好行为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

在这第三阶段中,首先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为观察表,表格中的观察项应与工作任务密切结合,为了便于员工更好地理解,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其次,在进行行为观察之前,还需向班组员工明确行为观察是对团队小组行为依从性进行了解的一种手段,遵循不记名、不处罚、不责备的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改变某些不安全的工作行为及习惯,确保一个更安全的工作场所,与绩效考核无关,消除员工对行为观察结果的担心和压力。再次,要求党员做好表率作用,以安全的操作行为影响身边的同事,并注意过程中主动与同事分享安全经验。

除此之外,在开展行为观察的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员工的工作情绪和状态,并及时做好现场沟通和心理疏导。例如在输电管理所电缆一班的行为观察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个别新入职的青年员工认为岗位分配“不合理”、自身“大材小用”“没有发展前途”,针对这种现象,工作人员配合班组的辅导员采用员工辅导计划的手段,对青年员工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组其规划职业发展,并依托安全教育培训基地,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与青年员工结成“师徒关系”,签订师徒合同,提高其业务能力,增强其对基层工作的认可感、成就感和责任感,并逐步树立起以“提升自身能力去获得企业的尊重和认可”的积极心态。乐平供电所运维一班在行为观察过程中,充分利用党、政、工、团的政治工作优势,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班组安全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班组成员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并与员工辅导计划相结合,加大对员工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减缓班组成员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组文化氛围。

经过两个多月工作的开展,电缆一班和运维一班共进行了64次行为观察,共发现安全行为324次,风险行为37次。其中,电缆一班的安全行为和风险行为数量分别为185和22,安全行为比率为89.3%;运维一班的分别为139和15,安全行为比率为90.3%。说明员工较好的依从了安全协议,但也有个别班组员工在作业时未遵从安全协议,且在行为观察外执行风险行为,因此需要强化员工之间的监督指导作用。

同时,在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优秀的安全行为,如:电缆一班的员工在上山巡视时,携带棍棒防备被蛇咬;在驾驶过程中,能够相互监督提醒以防超速和走错路;也发现了一些风险行为,如:驾驶室内堆放了空瓶、文件,在拔除杂草时没有戴手套容易割伤等风险行为。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工作人员制订了以下预防措施:

①制订行为观察计划表,安排员工轮流执行行为观察,以此来培养互相监督和提醒的习惯;②对新增风险,在下一周的行为观察中应特别注意,如果出现频率较高,则应在安全协议修订时加入,同时利用班前班后会及班组安全活动的机会共同探讨风险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正确的行为模式,以加深员工对风险行为的认识。

第四阶段:协议回顾修订

在第三阶段执行安全协议内容、开展行为观察的基础上,第四阶段对原先的协议进行回顾、修订,目的是针对试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从而实现行为改善的闭环管理和循环提升,促进员工安全工作习惯的形成。协议的回顾修订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首先,整理行为观察发现的出现频率较高的风险行为,以及协议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相关内容;其次,修订协议内容和观察表,并应用到后期的行为改善工作中;最后,针对风险行为分析的结果,制订改进措施。

总之,行为的改变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它事实上是通过一个个行为改变与巩固而实现。因此,在行为改善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应不断沉淀,不断积累。

安全文化落地成效

佛山供电局经过近两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工作,基于行为改善的安全文化在班组落地的试点实施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创新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载体,提高了员工安全意识,保障了刚性制度实施的效果。员工对于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及行为改善的理解加深,部分员工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习惯,变为主动接受和学习应用。员工辅导计划是推进行为改善体系的重要补充手段。在试点过程中,“员工辅导计划”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以“开心工作 共同发展”为目标,对基层员工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员工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爱;在班组整体士气低落的时候,通过开展班组活动、文体活动、户外拓展等活动,改善班组的氛围,从心理上对员工给予关怀和指导,化解人的不稳定心理因素,实施精神激励,激发人的最佳状态,优化了试点工作的执行过程和效果。

同时,试点工作中的行为观察遵循不记名、不处罚、不责备、鼓励讲出来的“三不一讲”原则,对员工工作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及时提醒与纠正,在基层班组的工作团队中建立了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使每一位班组成员从执行制度开始,在良好的安全氛围下形成行为规范,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上升到通过意识的能动性来指导安全工作,日常工作中及时预见风险,消除风险,真正做到“安全在心中”,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推进了“员工辅导计划”在安全生产业务工作中的推行。

文化行为 篇12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行为

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的校园体育文化, 是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和发展形式, 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学、体育学习、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 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 以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来反映、传播精神和物质文明需要的各种文化现象。本文以华北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天津四省、市自治区的50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 首先把校园体育文化所包含的指标具体化为: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然后就这八个方面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做了具体的调查分析, 并就如何通过建设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来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探讨。

心理学认为, 兴趣和爱好是活动的动力和产生基础。兴趣的产生要靠培养, 而且有“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的发展变化过程。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亦如此。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要求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把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运动技能的掌握看得更为重要。而学校体育的教学, 恰恰主导着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 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前提。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休育兴趣, 已有很多研究。本文从兴趣的三个层次角度论述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体育认识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调查发现:85.7%的大学生单纯将体育理解为娱乐、运动或者是脱离人身心发展的其他教育, 仅仅为了发展力量和肌肉的运动, 14.3%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前者21.7%能够主动参加体育生活, 后者77.4%能够主动参加体育生活。由此可见, 能够认识到体育本质的, 绝大多数都能够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反观对体育还停留在表面认识的同学, 只有小部分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2) 体育情感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发现:大学生有浓厚体育兴趣的占55.7%, 能够热情参与体育活动的占32.4%, 经常在一起参加体育生活的大学生能互相尊重的占85.3%。对体育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72.6%能够自觉地采用一些体育方式进行锻炼, 能够热情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能够自觉采用体育方式进行锻炼的占到了85.2%, 因为在体育活动中能赢得尊重的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占82.3%。由此可见, 体育情感深厚的同学和在体育生活中能够培养体育情感的同学绝大多数能够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3) 体育价值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体育的价值表现在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医疗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科学价值。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懂得体育的健身价值, 74.1%的人知道体育的娱乐价值, 52.3%的人知道体育的医疗价值, 10.4%的知道体育的其他价值, 可见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1.2%大学生能够自觉地采用一些方式进行体育活动。由此可见, 对体育价值认识的不完整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很重要的一种因素。无论是就广义的文化 (人化、人造) 还是狭义的文化 (人的精神生活过程及其成果特别是知识性成果) 来说, 文化都是可以判断和检验的, 判断的标准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和特殊意义上的标准之分, 最根本的是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建立“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并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和提高精神境界诸方面的功能, 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

(4) 体育理想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理想是职业体育, 82.5%大学生的体育理想是健身, 14.8%的人是医疗和交往, 2.7%的大学生是艺术价值和其他。从大学生的体育理想状况可见, 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 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这也是大学生总体体育行为不够积极的一个影响因素。

(5) 体育道德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体育道德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在体育活动中调整和制约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体育道德范畴包括义务、良心、荣誉、勇敢、自信。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素质是高的, 在体育活动中, 95.6%的人能够遵守体育道德, 85.2%的人认为在集体体育项目中能够强化个体的义务、良心、荣誉、勇敢、自信, 激励大家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不断提高自身体育技能。

(6) 体育传统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对有体育传统的学校和一般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 对比发现, 在有体育传统高校就读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更多样, 更积极, 更主动, 更具群体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在贯彻“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时, 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并将其纳入体育教学的总体构架内,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发挥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应用性等优势, 拓宽师生体育文化视野, 丰富体育教学内涵, 提升体育文化品位。

(7) 体育制度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00%的学校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制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21.4%的高校对制度执行得很好, 28.9%的高校执行得较好, 40.6%的高校执行得一般, 9.5%的高校执行得很差。在这些高校中, 学生的体育行为的种类、主动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制度执行好的高校, 学校的体育氛围好, 学生的体育活动繁荣, 他们的体育行为也是多姿多彩。

(8) 体育物质条件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 加上设施、场地等, 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 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 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 作为一种依托, 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调查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对象, 都肯定了物质条件对于他们体育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结论及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全面关心、热爱学生, 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 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 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做到言行一致,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 愿和教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 向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感受, 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教学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地开展,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几个方面是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内在动力, 但是我们现在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 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传统、体育制度能够不断强化学生体育行为, 培养他们良好体育习惯的形成, 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然而现状是有优良体育传统的高校还比较少, 体育制度贯彻得还不够彻底。体育物质是意识文化的载体, 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吸引作用。此外, 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 作为一种依托, 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目前高校的体育物质建设还需要加强。

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 而休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体育活动, 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 师生情感在教学中的融入, 就会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 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就会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 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 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实验证明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 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 因此, 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 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 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学生在这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里成长, 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华倬.学校体育现代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选择[J].中国学校体育, 2000, 6:56-58.

[2]张永保.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及其结构的划分[J].成人体育教育学刊, 2006, 4:44-46.

[3]杨新平.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因素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 2006, 6:96-98.

[4]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4:26-28.

[5]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334-336.

上一篇:高职院校课程下一篇:运动学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