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2024-06-26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篇1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是第五单元第二章的第二节知识,本节知识内容不多,但有些知识不容易理解,并且本节课强调培养同学们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因此课堂中充分列举实例,并结合板图和练习,使同学们边学边练,总体上教学效果还不错。回顾本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灵活,对生物这门学科比较感兴趣,有热情。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深层次分析能力较弱,立体够建立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故事导入着手,从而快速将学生带人课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便于同学们充分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给同学们列举了大量动物行为的例子,并且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判断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面稍有欠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讲课内容缺乏与学生自身相结合,还有课堂练习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不够深入。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弥补不足,争取每一节课都成功,都有好的效果。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篇2

一、引言

澳大利亚教育在世界享有较高口碑。基于奉行英国教育模式, 澳大利亚教育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每年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生到澳大利亚求学, 体验他们的高品质教育。根据澳大利亚政府移民局公布的数据, 从2008年9月到2009年8月, 获学生签证到澳大利亚学习的学生数量从92444增长到111588, 涨幅为20.7%。

根据澳洲教育部颁布的2008澳洲青年教育目标墨尔本宣言, 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发展学习者的潜能, 使他们成为创新和自主独立的人才。中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河北科技大学每年组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立项, 立项经费从两千元到三千元不等。本文将从学习行为, 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方法, 学术态度和评估体系来探讨澳大利亚和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的各自特点。

二、学习行为培养

澳洲政府培养学生发展独立的自主学习行为。学生在听课前需进行大量的自学, 课后还需做更多的研究。每学期的第一堂课, 教授将课程介绍发给每位学生。课程介绍包含本门课的要求, 阅读书目, 课程评分标准以及每周教学计划。在学生走进教室之前, 需打印好本次课的教学幻灯片。此外, 学生若只读课本是不够的。学生需课前浏览阅读书目上大量学习材料以便对该课程有较深理解。

中国高校教学比较侧重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授, 欠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教授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而学生静静聆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的消化和吸收, 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以通过考试为实际目标, 忽视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目标不明确使学生陷入到上学就是要通过考试拿文凭的怪圈。

三、教学模式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侧重在多文化环境里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澳大利亚高校教学结构集合了教授的讲座和导师的分组讨论。为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需每周参加教授讲座。之后, 学生又被分到各小组和导师以及其他学生进行面对面讨论。上好讨论课的前提是课前已对教授的讲座有较深理解, 并充分和小组成员讨论, 否则只听其他学生交流无法更好的消化吸收课程。

中国高校的基础课通常以大班或合班的形式进行。上课人数多, 除了教授的单向传授, 学生很难有发问, 参与, 讨论, 交流的氛围。这种气氛使学生被动, 思路狭窄, 交流能力缺乏, 失去课堂参与性和互动性。学生对上什么课, 怎么上好课比较盲目, 不懂和周围同学交流获取学习经验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会越来越沉默, 消极, 长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式方法

澳大利亚高校注重案例——分析, 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教授采用实际案例或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需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解决问题, 并通过演讲或幻灯片演示的形式将案例——分析或问题——解决呈现出来。

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案例教学和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培养。学生要具备专业内和专业外知识扩展的能力。

五、学术态度严谨

澳大利亚在教学教研过程中, 对学术研究和原创作品保护抱有严谨, 神圣的态度。在学术研究的任何领域, 任何人不得抄袭, 窃取或剽窃他人作品。引用原创作品, 不得有五个词和原创作品雷同, 不加任何注释或出处, 就会被认定为抄袭。任何引用他人观点和想法都必须在文中做标示。

中国的学术成果在数量上居世界榜首, 但在质量上不容乐观。由于评定职称和职务晋升的需要, 一些学术论文空洞, 缺乏创新。中国当今非常重视学术打假。这不仅是媒体的责任, 更是中国学术者反对抄袭的重大责任。强调学术规范和自律会有效控制抄袭门事件的发生。

六、评估体系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已形成了有效, 可行, 严格的学习效果评分系统。评分标准包含多种形式, 例如课堂演讲, 个人或小组论文, 期末笔试。学生的最终评分将分为HD, D, C, P和F。HD表示80-100分。D代表70-79分。C呈现60-69分。P说明及格为50-59分。F代表50分以下不及格。这些等级可协助老师评估学生的学术级别。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导向作用, 是一种激励机制。

中国高校已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估系统。学生的评分可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又根据各学院课程设置划分更细的标准。总分根据设定系数不同, 由系统软件核算出最终成绩, 提交后便不能修改。此外, 中国高校重视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的评价和反馈。学生每学期在校园网上对教师进行评价, 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评估项目包含:教风师德, 师生交流, 课堂掌控,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效果。

七、结语

通过关于中澳高等教育教学特点的五个方面的比较和探讨, 可以得出中澳两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中国高校在许多方面仍需向先进教育和文化借鉴。积极有效改善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对高校教育有重要意义。

注: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立项。

参考文献

[1]http://www.immi.gov.au/media/fact-sheets/50students.htm

[2]http://www.monash.edu.au/study/teaching methods/index.php

[3]http://jw.hebust.edu.cn/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行为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但要不断提高组织教学能力,方式方法要切合实际,合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能够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秩序、节奏和气氛,做到放得开,收得拢,严而不死,活而有序,而且还要使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得到转变。尽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多看、多听、多说、多做,去获取知识,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开放型教学环境。就此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交流“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之我见: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未来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因此,真正樹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课改的立足点放在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上,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地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学关系由“学跟着教走”转变为“教为学服务”。

因为备课时,在了解课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需了解学生和学生集体的需要、兴趣、学习基础、学风、班风诸方面,否则就难以做到教学的针对性,不能把教学信息的有效输出变为学生的有效输出。只有因材施教,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最有效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轻松的接受所学的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由教师“牵引式”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式”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并不是全盘吸收、机械反应,而总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选择,按照自己的态度、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作出反应。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他们在活动的实践中所显示的积极性、能动性,才能成为它们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学习过程由“吸收——存储——再现”转变为“探索——转化——创新”。

过去的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只能机械地吸收教师传递的知识,并把它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进行运用。完全把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的角色定位本末倒置。这样根本培养不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让学生去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周围的社会环境,关注了解自我,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养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及乐于尝试、主动探索的精神。能与伙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索,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经历从发现问题、尝试探究、初步解决问题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过程,获得相应的各种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能从周围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研究的方法和设计简单的研究步骤,然后将研究的结果用图画、实物、语文字等形式进行初步的表达和展示,这样就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具备了能力,就会厚积薄发创造出新的奇迹。

(四)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再到“创造性学”。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的教”。由此可见“学会”不如“会学”,而“会学”只是基本技能,要想学好、学精还要“创造性学”。如让学生对书中的每一问题都经过小略不等,规格有异的“细嚼慢咽”,在真懂后还要把书中各部分内容穿起来,形成结构。以便融会贯通,更要学生弄清其主要问题的关系,抓住全书的基本线索,用以贯穿全书。同时还要让他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想一想这本书给自己添加了什么东西。原先就懂的部分可以快读或不读,紧要的是对重点进行钻研,对新的东西要花更多的力气,使学生做到“凡读书就能添加点新方法、新内容”。这样,基础逐渐宽厚,就能越读越快。形成习惯后,知识便能用、多用,就有变活用和创新的趋势。知识有序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养成和增强了。

(五)学习的时间、空间由禁锢、封闭的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课堂。

俗话说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把课堂、校内、校外彼此连接形成学语文、用语文、求发展的广阔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能只限于课堂和书本,课外同学之间的交流,校园环境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外社会、家庭还可以通过看报刊、看电视、听广播等诸多方面,都可获取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下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 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应做到:“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民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辩论,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片面;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等十大措施,构建起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一是以“重读书、重感情、重积累、重运用、重习惯”为原则,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指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述结合、读问结合、读议结合、读写结合,形成自学自悟——评价深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二是以“重感情、重内容、重语言、重评议、重激励”为原则,抓住“读写结合”的特点,指导形成“自主审题,明确要求——选定内容,酝酿材料——自练互说,口述作文——独立写作,交流评改”的自主学习作文教学模式。三是以“重生活、重情境、重经验、重想象、重活动”为原则,抓住“多向互动”的特点,形成“激发情趣”‘我要学’——明确要求‘说什么’——互动练习‘怎样说’——交流汇报‘我能说’——形成能力‘我会说’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一生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种内化的、稳定的、自动的良好学习品质,它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也为创新奠定了必然的基础。它包括许多方面,如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前预习与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做作业等。尽管这些学习习惯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它们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创新行为。因此,导向于创新的学习习惯,除了这些必备的外显行为以外,当前更应当强调内陷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对于创新,“思维习惯”尤为重要,创新首先意味着“思维”的突破与超越,那首先应具有不同寻常的思维,才有可能创新。创新为本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创设各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各种现成的传统观念,不拘常规,经常作超功利的追问,作自由的思索、自主与独立的思考,作大胆的推论和猜测,不懈的探求真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除了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好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它们是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工具,甚至是学会创新素质的组成要素,基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新课程十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此确立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学探究学习等为工具形式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个性的呈现,即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合作学习表面上看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体现,是人的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层面。它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和天赋的人权,只不过这种天生的权利被长期的接受式学习所剥夺罢了。

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基本的存在和生存方式,是人的本质体现。探究、学习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与“冲动”,只有在不断的探究中,人类才能持续探索、积累新的经验,不断提升人的境界,探究、学习是人的本真状态,更是学生的天性。

总之,在教学中的“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在新课程背景要求下教学,主要凸显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革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符合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符合“以人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使教师与新课程得到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专辑》;

2.《创新教育专辑》;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方法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

课前准备:龟,木块,沙土,湿草,新鲜的猪肉碎末(馅)

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设计探究

阅读资料、小组讨论、设计探究

指导、组织、

完成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实施探究、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指导、

倾听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的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哪些属于学习行为,并且我们也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师:(导入新课)是的,动物行为学家通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行为学研究,即综合法。今天我们就运用综合法来做一个探究实验,看一下乌龟(已饿了一段时间,食欲较强)是否可以绕道取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部分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

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从课本35页到36页。

师:根据课本给出的背景资料和老师已给的实验材料,请你提出动物绕道取食行为的探究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老师已提前给乌龟用沙土和湿草筑了个巢,并且在它们的巢穴中喂食过新鲜的猪肉馅。

学:提出假设“乌龟可以绕道取食”

师:那你如何来证明你的假设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可书36页的有关内容)

学生活动二:

学:分组讨论后完成探究。

师:请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

学:在班上交流各组的探究。

师:大家的各有所长,下面由我和大家来在刚才的基础上共同讨论找到一个最佳探究。

先将饿了一段时间的小乌龟放好。

用木块挡成几条道路,每条道路宽约15厘米,长大约100厘米,其中有4条是走不通的(取不到食物的),一条是可以取到食物的通路。

把乌龟放在入口处,出口处放好沙土,湿草和新鲜的猪肉馅,观察乌龟要经过多少次错误尝试才能找到食物,并记录下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填入表格中(5次)。

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结论。

学:实施新的探究,并记录观察结果,填好表格,得出结论

师:让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学: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师:引导学生结合此探究活动,谈亲身感受(不要过多限制学生)。

学:先各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最后。通过此探究,认识动物的学习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本探究,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促进作用。

(三)课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篇5

动物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innatebehavior);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learnedbehavior)。

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

攻击行为——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或战斗。

例子:a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

b两只公鸡为争夺一只母鸡而争斗;

防御行为——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行为。

刚孵出不久的小鸡,由母鸡照看和带领觅食,当母鸡发现天空中出现老鹰时,就会发出警戒的鸣叫,让小鸡赶快躲避在母鸡翅膀下,或随母鸡藏起来。

3)、贮食行为——动物贮藏食物的行为

a蚂蚁把麦粒贮存在蚁巢内的“粮仓”,以供缺粮时充饥

b美洲狮把捕杀的动物埋藏起来,以后再多次回去吃,每次吃剩下大肉食又重新仔细埋好。

4)、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子女后代的哺育等。

5)、迁徙行为——随季节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行为

2.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3.抓住两点去区分:一是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二是动物的某种行为是否生来就有的行为。

4.动物行为的特点总结

1)、无论哪一种动物行为,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

2)、动物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作用重要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篇6

关于开展学习贯彻《法官职业道德基本

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的通知

各庭、室、局、警队: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2月15日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简称《职业道德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简称《行为规范》),明确了对法官的道德准则要求和监督惩戒措施。此次修订后的《职业道德准则》主体内容分为五章,分别是:忠诚司法事业;保证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形象。每章包括3至5条具体条文,连同总则和附则,全文共7章30条。修订后的《行为规范》,以“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为指导,以新的法律、司法解释、司法理念为依据,特别是按照调解优先、能动司法、司法便民的要求,对部分条文的具体表述进行了修改。全文共10个部分96条。修订后的两个文件均设置了专章或专条明确规定了监督和惩戒措施,把职业道德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纪律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对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院党组研究决定,在全院干警中开展学习贯彻《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的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学习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2、《法官行为规范》

二、学习方式

1、各庭室召开专题会议,集中学习。

2、干警个人自学。

三、学习时间

2011年1月10日至3月10日

四、具体要求

(一)召开会议进行系统学习。各庭室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时间,对《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行系统学习,每周学习两次。各庭室负责人为本部门学习组织者,记学习笔记,本部门学习记录,会后组织干警书写学习体会。通过学习要使干警充分认识到《职

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保证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践行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形象的重要文件

(二)联系工作实际自查自纠。以庭室为单位,召开讨论会,组织干警进行自查自纠活动,认真查找本部门、个人工作中存在不规范问题,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司法理念,本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学习《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把学习贯彻《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活动与“司法管理年”活动相结合。通过学习,结合本部门实际,对原来的《制度汇编》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操作更科学。

(四)加强工作督促。对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或者出现问题的,要在全院大会上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通报,表彰讲效率、有方法、善沟通的先进典型,督促慢节奏、存私心、误工作的后进人员,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促进作风进一步转变,办案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法院内部营造出干事、谋事、成事的浓厚工作氛围。

通过学习贯彻,广大干警能够严格按照《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使之成为提升司法水平、规范司法行为的强大动力。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在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上下功夫,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为树立良好司法形象、增强司法公信力打牢基础。

五、本次学习活动需要上交的材料(心得体会文章、学习笔记、部门学习记录)于3月15日交到政工科备存。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篇7

一、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目前, 高职院校的教育家们已经认识到了学生行为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学生行为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在高校乃至中学教育界争论很多, 多数人认为这应属于幼儿园、小学阶段养成的事, 而大学生已有自己的独立能力, 如何做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行为。另外, 高校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不重视, 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也由于难度比较大不能坚持。尽管高校扩招 (1996年) 以来, 虽然提高了学费不断强化了学生的“顾客消费”意识, 但是不能忽视其第一角色还是“受教育者”, 需要通过高校的教育, 学习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让其更加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当下,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更新变化, 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引导与规范应当坚持与时俱进。

二、要抓好学生培养关键期, 使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常态化

新生入学期是大学的起点, 是大学阶段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时期。新生来自四面八方, 他们在生活习惯及方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个人品德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无论学生在高职前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是怎么样的, 当这些学生走到一起, 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自身来说, 都是新的开始 (新人、新事、新环境等) 。从高职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 学校管理部门及班主任如果能抓住时机, 狠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正确引导, 从规范学生仪容仪表以及学生的不规范发型入手, 这样做的意义是从“头”做起, 重新开始, 使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步入正轨, 对今后班级的班风、学风、舆论导向和班级的建设有决定性的影响。

助新同学赢在新起点, 有了良好的开端, 还需持之以恒狠抓学校第一学期和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教育以及养成。鲁迅说:“不耻最后, 即使慢, 驰而不息, 纵会落后, 纵令失败, 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严抓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教育和养成, 要坚持教育在先, 考核、激励和惩戒在后, 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趣、竞争和创新精神, 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做不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的人格, 而且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三、要强化纪律观念, 使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当下高职院校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服务于学生”, 致使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怕学生有不满、怕学生出现问题, 使各式各样的纪律层出不穷, 其中纪律的教育性太少, 而惩罚因素又执行不力, 导致其约束力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有的学生在管理较严的初高中阶段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但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里, 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仅反而倒退了。人是群居生活的, 在任何地方, 纪律都是必要的, 有纪律不执行, 比没有纪律约束更糟, 高职院校应强化规范, 常抓不懈, 要使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最终使其内化于心, 习惯成自然。

在以纪律强化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既不能雷厉风行、大刀阔斧, 也不能决绝果断、快刀斩乱麻。在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有耐心, 在关注学生逐步成长的动态过程时也要加强监督。纪律教育和奖惩措施必须有的放矢, 纪律的考勤、考核与奖惩的方式方法, 要坚持严格、诚信、科学与准确的原则, 学校应做好学生的考核、考勤工作。由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 应随时关注, 及时表扬好的行为, 对不良的行为习惯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 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信息的反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四、要重视各方面建设, 使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自主独立性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进行人生演练的最好舞台, 班集体是这一舞台最真实、最直接地写照, 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 功利性少, 最善于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和相互模仿。一个良好班集体犹如一座熔炉, 陶冶着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和品行, 带动着班级每个成员前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 尤其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训练, 对于每个人都是有益处的。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成长得更快, 即使是一些品行和成绩较差的学生, 由于受到班级良好风气的感染和熏陶, 可以克服和抑制自身的不足吸收积极的力量, 从而向好的方向转化。

班委是学生中的核心力量, 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 他们的良好思想品行、精神面貌与风气对全班同学起着示范作用, 对管理班级同样重要。如果有一支有责任心、思想活跃与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班委, 这样的班级就会有凝聚力, 学生会愿意为班级奉献, 愿意配合班委做每一件事, 从而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所以说选出优秀的班委, 对良好班级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充分发挥高职班委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中的作用, 为班级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光靠学校、老师的重视和努力, 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高职学生在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是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学团管理、社团活动是高职学生队伍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最佳场所, 具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自己。依据高职学生身心特点、所学专业, 鼓励和引导高职学生, 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来, 在学团管理活动、社团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各种竞赛活动、以及各个社会实践中, 获取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技能, 让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能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 培养其对获取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及兴趣, 树立对人生、社会生活的自信心, 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五、要注重榜样作用, 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中树立具体鲜活的标杆

班主任或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承担着加强班集体建设、学生成长的重任, 负责这个班级的协调、管理、组织和教育等工作, 由于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与学生长期朝夕相处, 其言行举止都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 他们的言传身教, 使学生终生难忘。加之他们作为教育者, 有着丰富的知识以及长时间与学生相处的生活经历, 学生很自然地就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楷模、生活的指路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做班集体管理工作时, 要深入到班集体中去, 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 想学生之所想, 做学生之所需, 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例如:在纪律方面, 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应做得到靠的上、坚持的住, 自始至终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改变学生。另外, 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在对学生教育的同时, 要提高自身能力。如果老师认为教育只是学生的任务, 忽视对自身的提升, 那么说得再多讲的内容再丰富, 都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

课堂教学是高职学生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任课教师是学生们学习和获取认知的源泉, 担任各科教学任务的教师, 在各自教育领域内都有丰富扎实的功底。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受教师的影响, 学习、甚至模仿教师的某些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什么样的老师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可见任课教师对学生强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应把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点、每一面, 让每一堂课都能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功能, 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担负起教育职责。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过程毫无疑问, 就是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的最好过程。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在高职院校中, 优秀学生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能激励、感染其他学生的成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学生素质基础参差不齐, 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可以通过一些活动, 例如:优秀学生事迹展、学生交流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向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习、沟通与交流。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 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养成效果最佳的, 同时也是最有益于学生的。

六、结语

改善高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长期共同努力, 需要教师不断地严格督促及引导, 需要在教学、课下、课余生活中, 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 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成就个人的未来。

摘要:笔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大专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对策。一是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要抓好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学三个关键期;三是要强化纪律观念, 奖惩结合;四是要重视班级、班委、社团的建设;五是要注重班主任或辅导员、任课老师和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 进而使高职院校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养, 成就自己的未来。

关键词:高职,学生,日常习惯,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金丹, 沈瑾薇.论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养成教育引导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5) .

[2]陈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J].中学语文, 2010 (36) .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中职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并不是先天的就有的、也并不是遗传而来的,是个人在后天的环境逐渐养成的,是在思考与做事情的时候在行为上的条件反射。习惯是在不断地反复的动作下形成的自动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刚开始是被动的,在一段时间后才会转换为自身主动的行为习惯。但是,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职生的生源都是不太尽如人意的,一般都是在中考失利的状态下,基本上没有希望上高中的学生,在无奈的心情下才选择中职学校的,还有许多问题少年也纷纷的涌入到中职学校中。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许多的中职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上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在传授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中职生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中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学习

从中职生的学生生源上来看,大多数的中职生都是被中考刷下来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来说比较差,中考成绩比较差。由此可见,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觉性比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点情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坚定的毅力与耐力,在上课的时候总是迟到、早退、逃课甚至一个学期都不上课,在考试中一般都是瞎猜,有的交白卷,学习中缺乏自觉的、主动的意识,不按时完成作业,在上课的过程中玩手机、看小说、听歌、打瞌睡等等。

(二)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职生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饮食习惯不良、随意花钱,吸烟、酗酒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常常说脏话、打群架、逃学、厌学、甚至是偷偷摸摸等等。还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守纪律,有的学生不讲个人卫生,不叠被、不洗衣服、不洗脚,懒惰成性,这些行为习惯使学生长期处于非正常的状态下,学生屡教不改,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状态下。

二、中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与方法

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学习,因此,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技能与习惯。针对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给与改进:

(一)促进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具体化

在中职生的教学中,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感知的状态下,需要引导家长与教师来进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先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下去。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会倾听呢?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细化的、具体化到措施:在上课的时候,精致一些小动作、不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认真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看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看看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补充;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的活动,逐渐的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合作、善于读书、善于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的习惯,定期的向学生宣读《中专生日常行为习惯,教师根据这个孤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尊重他人、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将就卫生等良好习惯。

(二)对学生监督、训练,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90天的重复动作就会将这种习惯稳定住。根据闭着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的时间又不听,但是总体来讲,坚持时间越长、习惯越是牢固。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但是在最开始的第一个月是关键的时期,在经过一个与月之后,学生就会逐渐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的时候,要向学生反复的宣传规范与规范,这样学生在反复的提醒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是被动的状态下遵守行为习惯,经过实践的深化,在长期的持之以恒下,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渐被强化。因此,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被不断地强化,教师要给与监督。

(三)构建网络教育管理的模式

在学校的学习中,教师要随时的到班级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的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还有文明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的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学习上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逐渐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另外,在新生的入学中,要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思想教育、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上,对学生尽心养成教师,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学生自己行为良好的习惯。同时,为了使养成教育更更加具有有效性,需要建立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中心的德育教育体系,继续深化养成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育必须要引导每个学生知法守法,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保障

中职生是学校中的学生,更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是社会中的公民。当今社会的共同追求与目标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主要基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因此,中职教育教学中,要有效的进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白自身作为公民,需要履行自身的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明白自己的行为要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要将法治意识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学生的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精神,否则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公物的现象。在当今的中职教育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想象层出不穷,犯罪逐渐的低龄化,这些都是学生不懂法、不守法、不知法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引导学生知法守法,这也是学生行为规则中“爱国守法”的重要的体现。

总而言之,在中职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同坤.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5.

[3]李巍.给养成教育以实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篇9

二、《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第280页,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摘抄500字。

三、《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第121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摘抄500字。

四、《保持党员先进性教

育读本》第192页,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书面》。摘抄500字。

五、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要点。摘抄500字。

胡锦涛同志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一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在报告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口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

领导集体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一脉相承,为我们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强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都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又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水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必须把做好经常性工作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加以推进。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此文来源于:wenmi114.com握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二是要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三是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四是要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五是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六是要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胡锦涛同志强调,全体共产党员都要积极投身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干部尤其要发挥表率作用领导干部带头,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做起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给广大党员作出示范要带头学习,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搞好整改。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先进性教育作为当前党建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同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水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六、摘抄龙检发18号、19号“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文件500字。

七、学习贾春旺检察长在贯彻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抄500字。

最高人民检察院昨天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精神,部署进一步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及领导班子为重点的检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检察业务工作等任务。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出席会议并讲话。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张耕主持会议。

贾春旺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

指导全党肩负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献,对做好检察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0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了高检院关于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情况的报告,吴邦国委员长对加强基层院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全国检察机关一定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

贾春旺指出,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必须以公正执法为核心,这既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最

大的期望,是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委员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本质要求。检察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的各项措施,都要以保障公正执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他提出了保障公正执法的三项措施:一是要通过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保障公正执法;二是要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保障公正执法;三是要通过加强科学化管理,保障公正执法。

贾春旺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干警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观念,弘扬“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认真落实检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教育培训计划,优化基层检察队伍的学历、专业结构,培养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干警的法治观念,健全完善业务规范体系和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对办案工作的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以程序规范保障司法公正;要认真探索建立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深入推进以检察官为主体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等,切实提高基层检察院的管理水平。

在部署加强检察机关的领导班子建设时,贾春旺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严明纪律,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要以班子建设带动队伍建设,通过抓领导班子建设,推动检察工作的开展。为此,他代表高检院党组对各级检察院领导干部明确提出“六条”要求,并强调对这“六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严格遵守,违者一律严肃追究,决不姑息。

这“六条”要求是:(1)严禁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2)严禁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办案;(3)严禁买官卖官、跑官要官,违反规定任免干部;(4)严禁插手工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经济活动,谋取私利;(5)严禁接受可能影响公务活动的吃请和礼物;(6)严禁利用职权为亲属子女或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贾春旺特别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做到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不该要的坚决不要,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勤反省,慎交友,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切实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法。

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篇10

偏见和误会源自狂妄、无知和狭隘。我真实地感受这句话的正确。一套名为《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现在在我看来就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而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颇不以为然,我心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所谓“批判的态度”使我变得狂妄和无知。当我转变观念,深刻反思后,我发现这套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杀人、卖淫、嫖娼、吸毒、偷盗、找情人、堕胎、收红包、卖假货、忤逆父母„„凡是能想到的罪恶,在一场场汇报,一次次忏悔中都可以看到,我深为义工老师们真心忏悔的勇气而感动。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这些老师们的现身说法、勇敢剖析真的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其难以做到的程度不亚于面对屠刀和枪口的勇士。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忏悔和反思呢?

你对传统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就敢狂妄地去曲解,去批判。你曾经对《学记》中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智。”进行过质疑,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其”指的就是“善教者”,其实是吗?未必是,它完全可以理解为“听者”和“学者”——因为善教者的启发,使学习的人随着自己的志向来学习。一知半解,断章取义,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这是我对你从前的评价。

再反思一下我的教育教学方式。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曾经体罚过学生,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罪过,我深深为此感到羞耻。记得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有老师采访于永正老师,他问于老师有没有体罚过学 生,于老师很坦然地说体罚过,然后就忏悔。于老师是小语界的名人,这样的忏悔并无损于他的形象,相反,还赢得了尊重。还有让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从中得回扣的“恶”,这种“恶”大概就是潜规则吧。明明知道不对,很多人却都做过,如果你不做,反而不正常,对于这种“恶”,很早我就忏悔过,但我一直没有断“恶”,我只能以给学生发奖品的方式使我的心灵得到平静。这样话,在我心里憋了很久,今天才说出来,这样的话,会让很多人看到,任你嘲笑,任你不齿。我的脸面比那些在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的那些老师们的脸面还重要吗?其实《弟子规》早就教育我们“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对于不好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会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过而不改,错上加错呢?我想其根源在于没有“发耻心”,不知耻,就不会反省,不会忏悔,不会改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及早地断恶修善,你必定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

再来反思一下现在学校的行为。唯分数,唯名次,唯升学率,唯名校,更快,更高,更强,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竞技赛场。在这个本该是教育人、尊重人的地方,却常常上演着违背人性、违背天理的事情。

就拿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各种各样的惩罚来说吧,当一个老师用罚抄课文N遍的方式惩罚学生的时候,当他(或她)用诛连的方式(一人犯错全组全班受罚)显示他(或她)的专制、残暴、无能时,他(或她)可曾想过“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样的话,他(或她)可曾想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话。对!这正是《弟 子规》和《论语》中的教导。陈大惠老师说,圣贤教育在中国已经断掉了半个多世纪,也就是说,已经至少两代人已经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这当然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有受过做人的教育,长大后,他站在讲台上,又怎么教育下一代人做人的道理。

孔门四科中,德行排第一,其次是言语、政事,最后才是文学。《弟子规》中也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里力行的就是德行。所谓文学、学文,在现代社会中就是指的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人说学校里不是有品德课吗?是有的,但实际的情况是书本和实际相脱节,这个我们只需回想一下品德课老师是怎么上的和这门课在各科中的低位就明白了。导致学校教育出现诸多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把它归罪于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包括我在内,以前也是这样想的,想的多是从外部,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缺少内省与反思。当我们的学生浮躁不学习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爱学习吗?当学生的课外作业没有完成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学校布置给自己的任务,我好好完成了吗?我的业余时间荒废了吗?当我们抱怨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有没有过错?有没有缺点?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说的这段话用现代化说就是“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智慧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斯言善哉!“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古代医学家裴一中的这段话完全可以作为每一个老师的座右铭。这段话中的“仙”和“佛”绝非神话中的仙和佛,而是指真正觉悟的人,是人修行所达到的一种高境界。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平等心是佛,佛对众生没有有分别心,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佛说众生平等,不能有分别心,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早就把这些教导忘记了。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吧——

政府办重点学校,人为地制造等级,收择校费,把扩招生变成摇钱树。

学校办重点班,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不平等、不公正,重点班的师生要为学校的升学率而战,因而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为公是学校的荣誉,为私是领导、老师的奖金和学生的前途。

而每一个班级里面,又会因老师的分别心而分成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坏的学生,品质好的学生和品质差的学生,守纪律的学生和不守纪律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分别,就有了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侮辱、谩骂、冷漠、孤立、体罚„„种种不善的行为都源自分别心。

当下教育界比较的时髦的说法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这句话的前半句说的是教育教学行为,后半句说的是教育教学观念。正确的行为又源于正确的观念,是观念决定着行为,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平等,只有平等,只有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然后用慈悲心和真诚心对待已经形成了坏习惯的孩子,就会达到“没有教不好的孩 子”的境界。想起以前我曾对这句话报以的轻蔑态度,真是罪过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我对真理的嘲笑恰恰证明了我是一个“下士”。好在我已经在反思了,但这种反思还远远不够。《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不是让我们光用来训导孩子们的,反观自我——我对职业待遇产生过不满吗?如果真的嫌教师这个职业不好,完全可以辞职嘛,干嘛还要受这份罪呢?“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常生戚”的老师越多,教育就越趋向腐败和堕落。

如果你有心反省了自己的德行,然后去学习传统文化,在德行上有了进步,你就成了有福的人。如果你是教师,你这样去做了,德行有了进步,这还不够,我们还要用传统文化指导我们具体的教学行为。《礼记·学记》中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先学后教,在教中学。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已经忘掉了祖宗的教诲,仿佛觉得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很时髦,是新生事物。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学习是重要的,不学习,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不会去自我反省,就不会进步,也就教不好。

再来看“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 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这段话也出自《学记》,翻译成现代话是说,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像这样,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并厌恶老师,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不懂得学习的好处。他们虽然勉强完成了学业担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这里吧!我不能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讲的“今之教者”固然是当时的时代,但又分明说的是当今社会的学校教学现状。我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之喜我们有这样有智慧的老祖宗,惧之惧几千年来我们鲜有进步,我们愧对先祖。

以上这段话反映在现在的学校课堂上,就是教师讲的太多,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李炳亭先生是反传统课堂的,他“给传统课堂打0分”这话听上去哗众,但也有些道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是早该反的,填鸭式教学是早就应该废止的。但为什么至今还有呢?我看问题还是出现在老师身上——不学习的老师太多了,量变到质变,小气候终于形成大气候大顽疾。“大学之法”他不学,现代教育学他也不学,学了不去用,学了也白学。“大学之法”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 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教师如果能够这样教学,就能使学生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即是说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感到容易,又能进行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在这里,古圣先贤早就告诉了我们教学的原则,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把它束之高阁,抛到九霄云外,现在在那里折腾出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课改经验,有用吗?好好聆听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它深入到自己的骨髓和血液里面,用得着折腾吗?老祖宗最眷顾他的子孙,他留给子孙的是最实用最简单的课改经验。

其实,当下课程改革的“纲”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德行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部《弟子规》和一个《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光盘就可以。公益论坛上的一个个真实事例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证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那么恶的人都教得好,何况是老师呢?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或是领导,或是教师,他(或她)首先是一个人,他(或她)同样的会受到名利和种种欲望的污染,或多或少地丧失掉了人纯净纯善的本性,变成了“厨房里的油灯泡”,通过传统教育的方式,恢复了人纯净纯善的本性,“油灯泡”变成了“明亮的灯泡”,那时,教育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想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就不必详细论述了,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或她)怎么可能没有智慧,怎么坑让他(或她)的学生厌恶学习,厌恶学校,他(或她)必将用自己心中的光明点亮学生心中的光明。一部《弟子规》、一个《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光盘、一篇《学记》足矣!

回郭镇万达实验小学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篇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合(简称联结学说),桑代克是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通过动物和人的系列学习实验,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和五项学习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学习理论。

一、“准备律”

准备律指的是S—R之间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当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换言之,准备律就是在做某个事情时使我们感受到“满足”或者“痛苦”的条件,比如学生有些时候很想玩游戏,他们为了这个冲动采取行动时,就获得了“满足”;相反,如果他们想玩游戏但是被教师抑制,或者不想做作业而被逼着去做,则会产生“痛苦”。自然带来满足的行为学生会继续重复,带来痛苦的行为就会尽量逃避。要很好地利用这个规律,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带来的快乐,而不要把学习比喻成痛苦的事情。我们经常告诫学生:学习一定要吃苦! 其实这会给他们带来负强化,让他们更远离学习。而当我们经常告诉学生:你做得真棒! 他们就逐渐会把这些受到表扬看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做好了“享受幸福”的准备,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二、“效果律”

效果律是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当出现主客体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反之联结力量就削弱。也就是说,如果反应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就会强化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联结;如果最后得到的是痛苦的效果,就会削弱两者之间的联结。这个定律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奖惩:学生学习成绩好,我们就给予奖励;反之,就惩罚。这种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奖惩措施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往往也会出现问题:第一,学生会认为自己获得奖惩是由于成绩的原因而非学习的原因,而增加成绩的方法并不仅仅只有更加认真学习一条途径,投机取巧、运气都会发挥作用,这样很可能给学生造成误导;第二,会强化一些错误的学习行为,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他并不明白是什么方法真正起了作用,在受到奖励之后,可能会强化某些并不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形往往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行为联结,影响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奖惩实际上是很有学问的。首先要让学生有尝试错误的机会,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让学生体会不同学习方法给自己带来的效果,然后慢慢选择出适合自己、效果良好的学习行为;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奖励,每当学生出现正确的学习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符合自身特征的学习行为。

三、“练习律”

练习律是由使用律和失用律构成的,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即使用率);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即失用率)。换言之,就是用训练和练习的方式来学习,如果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加以反复训练应用,就可以较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反之,就不能掌握甚至会完全遗忘。不管是根据我们自身的学习经验来看,还是根据“遗忘曲线”来看,“练习律”都是无可非议的,它与我国传统的“熟能生巧”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甲乙二人的智力及各方面能力相当,同时背诵一篇课文,若甲背诵次数较多,必定比乙熟练。另外,练习率的消极方面是失用率,即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在一段时间内不加以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因此而减弱。

“熟能生巧”的教育观念在很多老师、家长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让学生将习题多做几遍,学生就会模仿着做类似的题目。于是机械性地反复讲解和训练,一个知识点学生需要做数十道练习题来熟悉、巩固,各种各样的变式训练一应俱全,“题海战术”也就产生了。但是,将训练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一味采用灌输知识、加大训练量的教学方法,就有可能使学生生厌,产生“熟能生厌”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某些方法理论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没有理解的练习是机械的、盲目的,没有练习的理解也是不扎实的、不稳固的。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将两者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和学习,实践“练习律”是无可厚非的,但练习应该练到什么程度,老师就应当根据实际状况来控制好这个度。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者、交流者、合作者、激发者、咨询者角色的作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探索求真的精神。

上一篇:高三历史时间线索下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