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习

2024-05-26

行为学习(精选12篇)

行为学习 篇1

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 导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增多, 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 总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以应对社会竞争, 因此, 拼命让孩子在学习上加班加点。“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像一台机器, 开足马力, 高速运转。铺天盖地的AB卷、优秀习作、三点一测、过关练习等像一支支离弦的箭射向孩子, 使孩子毫无招架之力。我们的努力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赏识教育, 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 赏识就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作为学生, 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如果老师能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就会看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发现学生的优点时, 教师发自内心地鼓励、表扬学生,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大做文章, 激励他们,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产生积极的兴趣。这样他们必然会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当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 他会不断前进, 创造出更多成功的记录。当然赏识要有技巧, 夸孩子不能简单地给其“戴高帽”, 否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表扬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化, 要用真情打动学生。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 将会充满自信;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 将会爱人爱己;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 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 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二、给学生一个平台, 让他走向成功

我们常给学生定目标, 我们定的目标千万不能盲目追求赏心悦目, 一定要让学生感到切实可行, 让他“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试想, 如果让我们一下登上2000米的高峰, 我们会觉得颇有难度。但要给我们搭上台阶, 我们就会一步步走向顶峰。记得前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派特雷利在湖人队最低潮时, 告诉12名球队的队员说:“今年我们只要每人比去年进步1%就好, 有没有问题?”球员一听:“才1%, 太容易了!”于是在罚球、抢篮板、助攻、抄截、防守一共五个方面都各进步了1%。结果那一年湖人队居然得了冠军, 而且是所有人感觉最容易的一年。有人问教练:“为什么这么容易得到冠军呢?”教练说:“每人五个方面各进步1%, 则为5%, 12人一共60%, 一年进步60%的球队, 你说能不得冠军吗?”湖人队教练让每个队员比去年进步1%, 结果湖人队得了冠军。我们的学生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 天天坚持, 也一定会做到最好的自己。

三、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他朝理想状态发展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微妙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调动人的内在潜能, 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拔·罗散塔鲁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选定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 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测验, 然后各班选出五名天赋较高的孩子的姓名给他们的老师。其实这五名孩子, 不过是教授随意挑选出来的, 并不是学习能力测验中的优秀者。一个学期下来, 这些被老师认为有天赋的孩子, 成绩都比其他孩子好。可见, 老师的态度和对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孩子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说老师的心理暗示使这些孩子变得优秀了。因为老师对于这些被认为天赋较高, 而实际上天资普通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积极心理暗示, 于是他们就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好。这个实验说明:当老师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 孩子也会更快乐地学习, 普通的孩子自然变成优秀的孩子。由此看来, 我们也应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他们朝着我们期待的理想状态发展。

学生的学习行为, 包括兴趣与意志力, 自学与交流, 听课与记笔记, 复习考试与自我总结等。学生的学习行为因人而异, 但是适合不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 到是否正确地进行数学学习, 这是有差别的, 而区分的标准应该有以下两点: (1) 能否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2) 是否符合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 也就是这些行为的科学性。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需要做到的是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此为标准来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是一个需要多种心理活动参加的复杂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在诸多相关因素中不论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要想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 必须从心理状态上同学生进行交流,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才能找到帮助学生改进的目标和方向, 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内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不在家长、老师的重压下被动学习, 而是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我们育人的成效就能事半功倍。

行为学习 篇2

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点是,人类有思想,善于总结经验,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再创新,再总结反思,再提高。做为教师,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因为它关乎着知识传授的准确程度,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关乎着学生的未来,本人涉足教途三十余载,几乎对所教授的每一节课都进行反思,下面就《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一节知识的讲授过程做如下反思。

一、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1、通过设问导入

“人与自然是大家都喜欢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经常出现幼小动物跟他的双亲玩皮戏耍的场景,这对小动物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设问学生在电视节目中已经知道答案——幼小动物在向他的双亲学习本领,这样的行为是学习行为,这样本人就可以直接切入本节的主题,在黑板上大字写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趣味讲解展开

在讲授学习行为前,首先,要讲清先天性行为。在上节课中已经学过动物行为的概念,因此本人可以先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先天性行为的例子来启发学生,如家养的小猫、小狗等宠物,他们刚出生时不用谁教,就会吃东西,就会睡觉,这些行为是怎么来的呢?学生自然知道是“与生俱来”的,教者进而点拨“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前面所例举的猫狗生来就会吃、睡等属于先天性行为,幼小动物与双亲嬉戏就是学习行为。

3、通过资料分析巩固提高

这节课的教材中给出了6个图文资料,本人要求学生逐一分析,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进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不同的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学生讨论分析做答后,教者再给予肯定总结,使这节课达到预期效果。

二、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以下优点:

1、用最快的方法拉近距离。在开始上课前走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预习,用亲切的语言和他们进行沟通。在讲课进行时刻关注学生,用手势、眼神引导,用话语鼓励,讲课思路清晰,抓住学生的思维变化,缩短距离。

2、尽可能少的时间了解学生,开始问题的难度降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通过简单的问答,快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判断,用浅显的语言讲课,面向中等生,推动潜能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将知识还原在生成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学习生物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优生的发展。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1)在判断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时,通过大屏幕展示动物的图片,及行为产生的原因文字辅助,对教材进行补充。在判断大山雀喝牛奶属于什么行为时,播放录像片段,将过程真实再现了,促进学生实际生活与理论的理解和沟通。

2)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为主,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解决、理解,促进思维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深入小组内部,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研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长综合本组观点,选派发言人表达本组观点,全班大组交流时组织大家及时评价,在问题交锋中教师适当引导,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恰当的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避免“审美疲劳”。

3)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不仅在知识的对与错上面,还在学生表达是否流畅、语言是否恰当、态度是否积极等方面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个别小组回答问题时,看到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按照我想要的思路回答问题时,抢过学生的话,直接说出老师的结论,过于直接、过于着急了,如能再稍加引导,多给些时间,或许效果更好。

2、对小组学习评价过于简单,没有来量化考核,对学生来说有些遗憾。

行为学习 篇3

关键词:体育;学习行为;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56-01

对于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主要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进行培养和训练,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渐约束不良体育学习行为。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意识

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首先需要教师加强良好的教育,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体育学习行为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使学生尽早进入到自我行为的监督与调控状态。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才会寻找相应的策略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形成对自己行为的认知习惯,进行行为方式的反思与调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必须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情绪、兴趣、健康状况等有所认知。提高认知水平、发展自觉行为的主要渠道,一是利用开学第一周的理论课进行有效的教育;二是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的增加对学生自觉行为培养的内容;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不良的“苗头”要抓住时机,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育技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师要严格执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行为习惯的关键。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保证了体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目的就是规范教与学的行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具有规范的体育学习行为状态,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课堂常规的执行是否严格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运用课堂常规教学,不但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还能从组织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体育教师可在入学初向学生宣布一些具体的要求与做法,并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严格执行。一旦学生形成自觉行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趋于稳定化,体育课堂效率和体育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和保障。

三、运用有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目的是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更进一步利用体育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养成,需要教师正确的把持好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作用与价值,根据学情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使用这些学习方式。体育教学评价的及时性、激励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大胆体验、主动参与,与同伴积极合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养成,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因此,力求运用新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是实现学习行为的规范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必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主要指教师在课前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养成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从自我做起,努力落实和提高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如自我仪表的着装要求,课前认真备好课,教学资源的准备,都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严格要求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树立威信和形成教师人格魅力,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散发出独具的影响力,有益于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感染性,不仅可以调控体育教学,而且可以沟通师生感情,影响并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

五、充分发挥小组长和体育骨干的优势带动作用

培养小组长与体育骨干有益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规范的养成。课堂秩序的维持和常规习惯的养成,单靠体育教师一个人显得力不从心,小组长与体育骨干对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良好课堂常规的养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何培养体育骨干呢?①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选出最能胜任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强,自己能积极参与,又能组织和带领同学一起活动,可以作为全班学生的榜样。②小组长实行定期轮岗。使每个学生都有管理的机会。学生大多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爱受到表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认真地投入到体育课学习中去,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③体育教师可以尝试“帮扶制”或“师徒制”进行规范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教师将学习行为较好的小组长或骨干与那些体育学习行为相对弱的同学帮扶或者师徒进行结对,这样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防止从众心理现象的发生。

六、重视评价在学生学习行为养成中作用

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规范的途径有多种,但体育教师切不可忽视利用评价的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在对学生进行各种不同的评价时,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等这些良好的学习行为,在重视考察学生的技能与技术掌握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意志品质的体现等予以适当评价。

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篇4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的特点

对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较强和内容广泛性较大的课程而言, 一方面, 需要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灌输形式, 尊重学生在认识背景、认知策略、认知速度上的差异, 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 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 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 不断探索、应用新的学习行为方法。

1.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技术课程发展而来, 其可操作的内容并没有根本变化, 仍然依赖于计算机作为基本工具进行信息活动。由于该课程没有确立丰富而核心化的课程价值, 课程内涵与地位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由此, 有的教师仍然是局限于软件应用学习, 只是在教学内容、形式、载体上进行了任务化、主题化、情境化包装, 可一旦落实到实践操作部分, 却出现尴尬:要么支解软件、技术, 要么因综合学习产生技术、软件重复;倾向信息教学的虽然在信息内容上做足文章, 而技术含量却较少, 内容的翻新甚至与技术的功能特点相去甚远。我们必须认识到, 既然学习行为不能离开操作实践, 那么, 就要让行为在操作中不断熟练, 逐渐产生主动创新意识。

2.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新课程倡导关注以生为本, 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实际需求。由于信息技术操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实用性, 学习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在知识体系上的关联不甚密切, 而在实用性上很强。因此, 理论过强、过细、过杂都会给学习行为造成较大的局限和影响。尤其是中小学生更愿意接受感性的学习行为, 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疑问、探索等是他们学习的源动力。如果过多的理性、抽象的学习行为, 他们会因为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而造成认知障碍过大, 或者因为离他们的生活过远造成认知动机缺乏。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的学习行为趋向其年龄特征, 适合其生活应用, 才真正利于学习行为的正常化。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的优化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由于更倾向于知识结构、操作技能、素养养成的三维, 所以, 无论在哪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都要注意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优化。否则, 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 或者是形成教条的套路, 都会有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为此, 我们列举了几种学习行为, 并探讨如何优化的措施。

1.模仿学习行为的优化

作为技术教育, 尤其是基础阶段的普及性技术教育, 模仿学习是学习初期不可否认的一种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教育的初期, 训练式的模仿操作学习行为非常普遍, 只是由于后来提倡研究性学习而逐渐被忽视。其主要理由可能是认为模仿行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造成生搬硬套的局面。然而, 我们却并不能忽视从模仿到逐渐熟练的过程中, 会自然达到融会贯通。优化模仿学习行为, 就要克服简单、教条的重复, 掌握标准、科学的操作方式。现有教材大多按作品创意、规划、创作的顺序进行学习, 学生没有制作体验, 不了解技术的特点, 创意与规划不能结合技术特点由内心而发, 只能沦为形式化。可见, 对于操作性极强的技术学习, 先模仿, 后探索, 再创造, 这无疑是一种更为优化的行为。

2. 任务学习行为的优化

任务学习是一种源自真实应用的学习行为方式。本来, 它是让学生体验、感受和经历真实的途径, 由此把握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实际价值。但是, 我们对任务泛化之后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 为了让任务更加

苍山点题

通过阅读本期两篇热点文章, 您有什么感想呢?困惑与共鸣, 赞成与反对都会有吧?如果这样, 我们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因为我们就是要激发大家首要思考两个问题:教是为谁服务的?学是为谁服务的?在此前提下, 方能进一步思考怎么服务的问题。

很明显, 教与学都要为学生服务, 这已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在这个前提下, 或者在此终极目标下, 我们对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改造与优化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方式。

改造也好, 优化也罢, 我们只要着眼于让学生得到更有益的知识、技能和观念, 教与学的效益就会彰显。因此,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域情况,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资源、情境、方法等进行实用性、科学化的优化施教行为, 这是效益获得的必由之路。当然, 针对不同的教的行为、学的行为进行优化, 同样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比如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可持续学习行为等。

期望大家能够针对更多教与学的细节进行教学策略优化, 让我们逐步把课堂与实际、学习与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精彩而夸大技术功能, 或者过度照顾任务主题层面而忽视了技术特点。优化任务学习行为, 首先, 要选择源自真实、生活化的任务, 不能太过空泛、宏大, 甚至生编硬造。其次, 要注意技术任务与主题任务的区分。简单的一个操作式的技术点的实例不能言之为任务。第三, 要注意任务完成与操作模仿的区分。任务完成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完成操作和思考、交流的空间, 适当的步骤指导是必要的, 但不能完全是说明书式的操作流程。总之, 任务学习行为的最优化, 要针对学习内容、环境、时间进行恰当布置, 引导学生得到实际体验, 最终产生技术运用的成就感。

3. 游戏学习行为的优化

游戏学习行为的目标是学习, 而不是游戏。可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对游戏过程失去控制, 让学习目标迷失。优化游戏学习行为, 让游戏与学习结合得更紧密, 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游戏化活动, 即游戏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与学习的内容不一定有关。大家只是在某种游戏规则中进行竞赛, 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第二个层次是游戏化内容, 即将学习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呈现以突破重点、难点, 提高技能应用, 就像“购物街”等电视游戏节目, 游戏与内容合为一体。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习热情, 而且能够提高应用技能;第三个层次是制作游戏, 即通过运用技术制作游戏内容或软件, 提高技能创新。这种形式是在学习动画制作时采取具有游戏特点的实例, 在具体的角色、场景制作上进行技术学习。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教案 篇5

官寨中学 胡兴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通过分析各种资料,使学生能够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述、分析、比较,能够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通过探究、合作、讨论,能够说明动物行为对动物生 存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习行为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主动积极学习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发 挥主观能动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

1.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以及对一些动物行为的判别。2.探究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能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导入:欣赏歌曲《可飞蛾扑火》,引出课题。

提问:飞蛾为什么要扑火?

教师适时点拨: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生来就有的,有些是后天学会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一、动物行为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二、动物行为的分类

按行为目的分: 取食行为、防御行、迁徙行为、繁殖行为 按获得途径来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教师展示资料:

毛毛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来到陌生的主人家,刚开始有点怕人,只会乖乖的吃饭、睡觉。后来经过主人的训练以后,毛毛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大小便,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它还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呢!于是,这家的主人对毛毛是疼爱有加,每顿饭都有好吃的,还直夸它聪明呢。请你分析毛毛的三种行为:会吃饭与睡觉,会到指定地点去大小便,会简单的加减法。

⑴以上这三种行为一样么?有哪些行为是一样的? ⑵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达成一致。学生相互交流后,得出结论。

教师强调:要抓住两点去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是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二是动物的某种行为是否生来就有的行为。

教师总结: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3)学生举例 3.资料分析

(1)刚出生的小狗眼睛都还没睁开,就会主动的爬到母亲的腹部和其他小狗一起挣奶吃。华南虎亦称“中国虎”,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最悠久的虎亚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几乎在野外灭绝,仅在各地动物园、繁殖基地里人工饲养着100余,但人工饲养的华南虎放到野外之后,自己不会捕食猎物,所以饲养员会事先用活鸡,活羊喂食华南虎,在华南虎具备了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后,才能将他们放归大自然。对比分析资料,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先天性行简单,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学习行为是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

(2)某些昆虫或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行为习性。趋向光源的为正趋光性,背离光源的为负趋光性。

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多数非常明显,如夜蛾、金龟子。其中“飞蛾扑火”最为人们熟知。

现代研究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杜鹃不自己营巢和孵卵,而是将自己的卵产在喜鹊等其他鸟的巢中,让这些鸟替它们孵卵和育

雏,而这些鸟也会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小杜鹃,直到小杜鹃离巢而去。思考问题:学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吗??

先天性行为有很多局限性。

如果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生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而被大自然淘汰。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学习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3)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黑猩猩,会利用一根蘸水的树枝从洞穴中钓取白蚁作为食物。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在高处,徒手拿不到时,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大山雀、幼猩猩和黑猩猩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4、列表总结先天性行为我学习行为的区别

三、小结:

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叫做动物的行为

按行为目的分:取食行为、防御行为、迁徙行为、繁殖行为

按获得途径分:

概念: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先天性行为

意义: 必不可少,是生存的基本条件

在遗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概念:后天的,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学习行为 的。

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提高生存质意义:

量的重要保证

四、练习:

1、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大雁南飞 B黄牛耕地 C狗辩主客 D老马识途

2、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A蚯蚓 B青蛙 C蝗虫 D黑猩猩

3、在紧急情况下,很多动物都喜欢假死,这种行为属于()A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迁徙行为

4、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所具有的特点是()①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 ②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 ③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④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A ① ③ B ② ③ C ② ④ D ① ④

5、母狼如果在哺乳期失去幼仔,它会继续哺育其他动物的幼仔甚至人类的婴孩。母狼的这种行为属于-------------------()

A先天性行为 B学习行为 C先天性行为中的繁殖行为 D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的学习行为

6、动物具有学习行为,其意义是()A便于找到食物 B能够逃避敌害 C便于找到配偶 D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

7、有一种蜜蜂的工蜂,它会掀开已死幼蜂巢室盖子,然后把死蜂取走。这种行为是一种 行为,是由它体内的 决定的

五、作业 教师展示资料: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这两个女孩,大的有七、八岁,起名为卡玛娜,她后来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救下后不到一年就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娜喜欢用四肢爬行,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很相像:嗅觉灵敏,牙齿尖利,喜欢吃生肉,耳朵还能抖动。她十五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根据上面的材料,思考下面的俩个问题

1、狼孩最终为什么会死去

2、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这对你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什么启示?

浅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篇6

【关键词】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教学应用

引言:

学习理论长此以往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者两种对立观点的互博中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外界行为,认为学习的动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通过掌握这种刺激反应来预测和控制学习效果。本文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旨在让读者对其有初步了解。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产生以后很快在欧美国家乃至全球流行起来,在心理学史上引发了一场“行为主义革命”从上世纪初到中叶,长达近小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行为主义几乎占领导地位,故而有“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的称号。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外界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任何知识的获取都直接来源于直接经验。反对研究人的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常常采用科学直接的实验来进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它强调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做的一系列实验,总结了学习问题、提出了学习理论。他关于心理学的主张属于联想心理学说,其学习理论被称为“联结主义”。他认为学习的基础是感觉印象与 反应之间的联合,并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是S-R。这种联结是直接作用的,不需要其他媒介作用。正如桑代克著名的笼猫实验(饿猫实验):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猫急于跑出笼子去吃鱼,要想打开笼子,必须完成三个连续动作。猫经过多次尝试后,逃离了笼子,吃到了鱼。他把这个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学习的过程具有渐进性、盲目性、尝试性。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俄国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在研究狗的时候发现:狗在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热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后天学习。这种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射,引起该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叫无条件刺激。每次在狗进食时摇动铃铛,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候铃声就是条件刺激,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这就是有名的“经典条件作用”。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理论的主要规律是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揭示了学习现象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厚影响,是其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斯金纳是心理学领域和行为主义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用白鼠和鸽子做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动物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强化作用刺激而发生的。他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属于前者。操纵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白鼠会有停顿反应,在下次强化之前反应率达到最高值,表明它学会了根据时间来进行反应。这就是有名的“扇贝效应”,提示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他把操作性条件理论运用到教学上,提出了程序教学论。采用连续接近法,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在使用中,程序教学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小跨度重视教学内容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实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他还提出“教育就是塑造”,一次一次,一点点地直到完全达到所要求的高度,塑造新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影响着教育,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领域。他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指出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是环境、个体和行为。这三因素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互动和决定关系。班杜拉从儿童行为总结出学习的实质就是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观察,从而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修正已有行为的过程)它有三个显著特征:不依赖直接强化,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行为反应,有一定的认知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具体行为化教学目标,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外语教学课堂上,老师会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活动。使用较为直观的手段,反复给学生示范,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直观信息,使新旧行为形成联系。2把教学重心放在“学”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看重教材讲解上,还应扩展到学生行为上。3媒体作用的联结。在教学过程中,现代多媒体设备不仅要呈现教材,还要同学生们的行为相结合起来。及时接收学生做出的反应,把握学生的学习顺序,让学生自行调整学习步调。4积极肯定的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作为老师,理应时常表扬具有良好行为的学生,为班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促使更多良好行为的产生。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的这种正面强化手段更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一定的负向强化也是必要的。老师采取惩罚时要注意把握程度,要在学生心理可承受范围内。总之老师要了解学生心理,根据学生不同的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卲瑞珍 《教育心理学》 1988年

[2]朱曼殊 《心理语言学》 1989年

行为学习 篇7

一、设计课前预习任务,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 英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做起:一是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强化认识;二是通过实时观察, 指出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并督促其改善提高;三是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 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并学会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及时巩固新知识;养成课堂注意倾听的习惯等。以下主要从预习这个角度, 分析以预习任务作为牵引,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例如, 在学习初中英语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设计了预习任务, 调动学生去预习、发现, 提前感受新知。本次预习任务如下:1. Please name Chinese festivals and western festivals as many as you can. 2. Choose one festival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d find any information about this festival and share with us. 以上预习任务的设计与传统有所不同, 这个任务不仅与单元主题相关, 而且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 去挖掘自己感兴趣的节日, 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如此一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也尊重了学生兴趣、学习的需要;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强调的是, 预习任务的设计不宜过难;也不宜以枯燥的词汇、课文学习为单一主线;而应以基于学生兴趣设计任务。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更为主动的投入预习,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的激发应该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狠抓。作为教师要狠抓学生的“兴奋点”, 以此激趣, 调动学习。

例如, 在学习初中英语Fashion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以图片刺激的方式进行导入, 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出来。首先, 英语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 搜索最新的时尚资讯, 如服装类的、鞋子类的等, 然后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图片, 制作成PPT形式;其次, 利用幻灯片播放图片, 并配上与主题相符合的背景音乐, 调动学生的感官。此时, 学生学习的欲望开始膨胀, 越来越想知道本单元学习的fashion内容是什么呢。等图片和音乐结束, 英语教师立马抛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fashion呢?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了, 开始热闹的探讨, 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又如, 在学习初中英语Welcome to Sunshine Town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了一个互动的环节。互动内容如下: (学生学完Reading内容后) 假如你是当地导游,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Sunshine Town。由于学生需要挑选角色, 融入角色去互动, 因而学生的兴趣很浓厚。紧接着, 学生开始设计对话, 并努力做好“导游”与“游客”的身份。最后, 学生展示扮演结果。展示不仅为学生得到尊重、充满成就搭建了平台, 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展示中得到提高, 学习效果倍增。

三、设计合作探究任务, 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合作互动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 英语教师要注重合作探究任务的设计, 以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更为关键的是,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如主动交流、思考获取知识;分析问题, 得出答案。此外, 合作探究方式的运用能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例如, 在学习初中英语Shopping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结合学生能力和特点, 设计了合作探究任务,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合作探究任务如下:请探究实地购物和网上购物的优势与不足。探究之后, 再交流你更喜欢哪一种购物方式, 为什么。这一探究任务是基于单元主题引申出来的。由于这一任务具有极强的时代感, 并与学生生活相关, 因而学生的探究兴致高涨。有学生提观点;有学生记录;有学生倾听再发表等。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尤为浓厚;学生也学得更深入。由此可见, 英语教师可以以合作探究任务为牵引, 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在设计探究主题时, 融入贴合学生的元素或者是时代元素, 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在互动时教师还要适当进行调控。

关注学习行为促进主动发展 篇8

一、营造教育教学情境

学生在校期间大约75%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在教师、学生、教室等因素组成的环境中, 师生关系、教师行为、环境布置的优劣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首先, 师生之间应体现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 教师要消除师道尊严、“恨铁不成钢”、“朽木不可雕”等陈旧错误观念,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让学生作为独立的、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与教师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合作中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其次, 教师的行为要有助于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放开的状态, 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 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 以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 以工整、精辟的板书指导学生, 以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 以灵活的教学机智组织学生……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第三, 教室环境的布置要体现教育思想, 组织方法要利于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如开辟“相信我们能行”专栏, 学习之窗里展示优秀作业及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的成果等,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节奏, 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的活动。

二、注重指导学习行为

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要靠教师的关注、指导。为此,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1、发现各种问题, 激发主体参与

我国古代文人郑板桥把“学问”拆成“学”和“问”, 他认为有学无问, 只是一条“钝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样一个问题, 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 价值大不一样, 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问题上。例如:在学习《鸟岛》时, 我设计让学生首先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鸟岛在哪儿?为什么叫鸟岛?鸟儿在鸟岛上干什么?……提得多好啊!二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 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从自己的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 主体参与能力锻炼的过程。

2、引导主动探究, 获取主体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并设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创设机会, 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在学习。如在学习《鸟岛》时, 我巧借绘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表现自己的理解, 学生果然兴趣大增, 读书、思考、想象、绘画、交流, 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学得孜孜不倦、情趣盎然。

3、加强互助合作, 启发主体完善

由于个体间的差异, 每个学生总是呈现出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风格, 而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与互补, 能把学习知识、技能和交往能力的锻炼熔为一体, 能把积极的互相依存和个人的责任感高度统一起来。小组合作、大组交流为形式的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既优化了学习过程, 又培养了团结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有利于学习主体逐渐趋于完善。

4、增加成功体验, 促进主体发展

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业效能 篇9

一、我们的选择:确定“四环节十六字”, 改善学习行为

我校高中学生学业属中等水平。这些学生, 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类型是“学习比较认真, 但学习方法需要进一步改善”;另一种类型是“脑子比较聪明, 但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改善”。从总体看, 他们的学习行为需要改善, 为此, 学校于2007年3月组建专题研究小组, 分别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三个角度进行调研, 寻找对策。2007年暑假, 研究小组提出以“四环节十六字”作为基本要求推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工作, 经教师广泛讨论后, 于2007学年开始试行。

二、我们的思考:改善学生学习行为, 提高学习品质

“行知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段力佩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更多的也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中, 我们隐约地感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是教育的开始, 也应该是提高学生学业效能的重要途径。

审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可控保障系统, 也可以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和养成的途径、方法与手段。因此, “过程与方法”可以认为是三维目标的纽带和中介, 是教育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个关键要素。

由此, 针对学业中等、学习习惯与方法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学生而言, 改善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 是学生学习的开始, 通过改变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方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提升学习品质, 提高学业效能。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 既能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供基础性保障, 而且可以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显性的, 容易被观察的, 因此, 学习行为的改变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三、我们的行动:落实“四环节十六字”, 提高学生学业效能

华东模范中学从2007学年开始, 点面结合, 有计划地推进“四环节十六字”的落实工作, 努力通过改善学习学习行为, 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

(一) 全校性的重点推进

1. 作业:

2007学年, 学校以作业规范作为落实的重点。主要工作包括:明确作业基本规范;各学科确定作业规范要求;在不同年级班级分步实施;组织全校性作业展评……

2. 笔记:

2008学年, 在推进作业规范同时, 将学习笔记规范作为推进重点。主要工作包括:明确笔记基本规范;指导学生按要求学习记笔记, 使用笔记, 开展笔记展评……

(二) 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推进

1. 年级组的推进: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毕业年级:有选择地实施;其他年级:有重点地推进。

2. 教研组的推进:每个教研确立1~2个字重点研究、落实;学校选择12个备课组重点研究。

四、我们的体会:提高学生学业效能, 呼唤教学行为的变革

(一) 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有利于学生学业效能的提高和其他行为的改善:

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对学生学业效能的提高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对学生其他行为的改善具有迁移作用。

(二) 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具有持久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学生学习行为是学生学习品质的具体表现, 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和学习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而且会出现反复。

(三) 落实“四环节十六字”, 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四环节十六字”是对学习四个环节中主要学习行为的一种细化, 在对学生学习行为指导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因此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四) “四环节十六字”的落实, 须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教学的实际:

由于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的差异, 不同年级和学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它们的整体影响构成了对学习学习行为和品质的综合培育。

(五) 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呼唤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革:

行为学习 篇10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2011和2012级的2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男生96名, 平均年龄21岁;女生169名, 平均年龄21岁。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使用网上下载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问卷。问卷内容有学习动机30题, 学习态度8题, 学习方法6题, 学习环境3题等。评分采用5分制形式 (1=完全不符合, 2=通常不符合, 3=有时符合, 4=通常符合, 5=完全符合) 。在指定的时间和教室统一进行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 在学生正式填写问卷之前, 简单明了地向被试说明目的, 讲解答题方法。确信所有被试都明白指示后, 正式开始填写问卷, 给予足够的时间。完成后收回, 然后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 学习动机。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习专业知识和获得毕业证。调查显示, 8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现实社会生活”, 3.4%的学生是对专业感兴趣, 对13.3%的学生是“为获取毕业文凭或学位等形式的资格证书”。由此可见,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工具性, 内在学习动机虽然强烈, 但外在社会性学习动机则表现较弱,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整体上层次不高。调查表明, 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较为长远, 他们很少定位, 缺少近、中期的学习目标, 而且普遍不能吃苦耐劳, 呈现高认知、低欲望、低意志的倾向。

2.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决定一个学校和班级学习的风气。而且学习态度对学习具有选择性或过滤的作用, 当学习内容符合个人的需要时, 则容易被吸收、同化、记忆;当学习内容不符合个人的需要时, 则可能被阻止、歪曲、排斥。调查结果显示, 有41%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认真, 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占53.8%, 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占5.2%。这说明学校的学习风气有待改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方面是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设计的能力比较欠缺, 另一方面是高职学生长期习惯于在家长、老师督促下学习和生活, 不适应大学管理方式。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善, 则势必对高职办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存在不利影响。

3. 学习方法。

35.2%的学生采用良好及优秀的学习方法, 采用一般学习方法的学生占42.3%, 有22.5%的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不正确。这说明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有必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

4. 学习环境。

笔者从高职学生所处环境 (校园、宿舍和教室) 出发, 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作分析。研究发现90%学生认为宿舍的学习氛围很不浓厚, 70%的学生认为校园的学习氛围一般, 65%的学生认为教室的学习氛围一般, 50%的学生偶尔在教室问老师问题, 70%的学生对待考试是平时积累加期末考试。

5. 学习效能。

学习效能感来自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本研究结果表明: (1) 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把握, 也就是自我效能感较低, 而且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女生, 这不利于有效开展高职教学。 (2) 高职学生以前的学习经历会影响学习效能感。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 失败的经验会降低高职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笔者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作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 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成绩感到“很满意, 很好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仅占5.3%;“比较满意, 基本完成学习目标”的占46.2%;而“不满意, 没有完成学习目标”的占41.3%;“很不满意, 完全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占7.2%。在学习效能感上, 超过半数学生对学习感到上课勉强跟得上。

三、讨论建议

1. 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效果。

高职教师要把竞争与团队合作有效地结合进来, 以便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一方面, 老师要唤醒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 在教学中适时地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通过生生合作会使学生产生突破性思维, 这样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老师可以利用竞争强化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竞争, 学生能在相互比较中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学习方法或者不好的心态。

内部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培养高职学生求知需要和求成欲望, 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内部动机。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及对教学材料的挖掘和利用。如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应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中, 造成高职学生心理上的悬念,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将电视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相结合, 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交流平台, 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 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这样既可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又可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情感, 激发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

2. 加强高职学生学习策略培养。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反思也是影响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有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自我意识和意志力量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 培养其合理管理、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 这样有利于高职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经常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策略,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 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有必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如在指导学生记忆无意义或难理解的材料时, 可以建议学生采用谐音法、表象法、图示法、符号转换法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元认知策略和行为控制策略等, 并能采取合适的学习行为面对干扰和其他有诱惑力的非学业活动,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以便高职学生有效管理与调节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进度。

3. 及时表扬, 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应对和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能力的主观信念。它是人行为动因的中心控制, 影响人行动的思维模式、动机和情感过程。成功的学习经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能感, 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失败的经验只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感。因此, 老师应该尽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采用多种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如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 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提高自我效能感,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强化培训效果。老师要善于表扬学生, 要乐于表扬, 及时表扬。现在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对其多加鼓励。

4. 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与专业差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应对压力能力等心理素质, 从而预防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障碍的产生,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转变学习方式, 带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参与学习活动, 这样有利于促使高职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 最终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吴增强, 姚鑫山, 冯永熙.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刘萍, 郝英.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 (6) .

[3]辛涛.年级、学业成绩与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4) .

国内外“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篇11

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受个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这一行为有时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下列几方面的误区:1.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2.片面追求技巧训练而淡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3.广种薄收,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不成正比。从学生上述学习结果与行为的偏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个人成才目标有重大影响。只有学生正确对待这两方面的影响,才能端正其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对于学习的重要影响已为教育部门所认可,很多小学的成长手册中已将学习行为列入考核目录。

国内外学者对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研究文献做

个简要综述和总结,为学习行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行为的概念界定

所谓行为,泛指完整的有机体外显的活动,包括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米尔腾伯格尔(Miltenberger,R.)还指出行为是可以被观察、描述和记录的,但是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引发行为的环境事件来改变行为。

2.学习的概念界定

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有两种解释,其一,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其二,效法第一种释义,认为学习还包括个体的实践过程,即学习不仅指特定环境条件下(学校、课堂、书本)的学习过程,还包括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全部实际生活和劳动过程,即实践过程。

3.学习行为的概念界定

专家对于学习行为的内涵从不同的层面有着各自不同的评定,可谓百花齐放,冀芳在《不同课程形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个案研究》中有如下阐述。

(1)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系列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包含着由学习动机到实现学习目标这一过程中的一切行为活动。学习行为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

(3)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4)学习行为是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的结果,它的产生与持续首先基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价值判断及对学习结果的估计。

(5)学生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获取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而存在差异。

本研究将学习行为界定为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涵盖注意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策略运用等四个层面。这些行为有公开的,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获得;也有隐蔽的,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由学生自己描述获得。

二、国内外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

1.国外对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

国外的学习行为研究一般都是把学习行为置于一个狭义的概念范畴下进行的,将学习行为等同于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研究如何改变和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

起源于西方管理学的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以及起源于前苏联并流行于西方的行为理论(Activity Theory)是研究网络学习行为的理论基础。

尹福春在《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行为研究》中有如下阐述。

(1)(美)古德(ThomasL.Good)、布罗菲(JereE.Brophy),从教师角度着眼探讨改善学生课堂行为的研究,就如何研究课堂行为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研究内容。

(2)杜勃鲁(Durbrow)等考察了学生的学习行为、焦虑、注意问题、认知能力以及家庭背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焦虑、注意以及学习行为对成绩的影响占32-35%,而认知能力和家庭背景只占11-14%。从中得出可以通过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和促进适当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学者卡特里(Cartledge)和米尔本(Milburn)研究了合作学习对改变有问题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作用,指出建立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提高问题行为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者罗兰(Dolan)认为消极学习行为是学习面临失败的危险信号,并指出较之年龄、性别、种族、入学分数等因素,更能判断哪些学生存在学习失败的危险。还有学者斯伯宁(Sperling),对早期学习行为与阅读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儿童早期的学习行为与以后的阅读能力有显著的相关性。

除此之外,斯金纳的操作反射学说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学习领域,尤其是在行为目标的设置、程序教学、相倚行为契约和凯勒计划的实施方面。研究结果一般都表明这些应用对学生的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Karin Anna Hummel等通过一种基于Web的在线学习平台,分析数据库访问记录和Web服务器日志文件,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Du Jin等曾将网络学习者模型分为学习者个性模型和学习者行为模型,并对学习者行为模式作了简单介绍。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开始兴起,并在20世纪前半段占主导地位。该理论的主要特征即用环境中的事件来解释学习过程,而不是以心理过程来说明行为的获得、保持和推广。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的学习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学习看成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美国的Thmas J.Zirpoli对行为学主义的理论作了概括:

多数行为是习得的。

多数行为是依赖特定刺激的。

多数行为是可以传授的、改变和塑造的。

行为改变的目标必须明确地界定。

行为改变应该关注儿童的环境。

斯金纳的操作反射学说应用于教学和学习领域。他们最大的用途是在行为目标的设置、程序教学、相倚行为契约和凯勒计划的实施方面。研究结果一般都标明这些应用对学生的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20世纪后半段,认知理论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主张,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学习。从班杜拉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机能活动就是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这一框架下,学习被构想为一种信息加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为一种符号表征,人们依此从事各种活动。学习可以分为有实际表现的行动性学习和通过观察榜样、听指导以及看材料而进行的替代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尤其重要,带来成功结果的行为被学习者保留,而导致失败的行为被舍弃。

但是与教师行为以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相比,关于学习行为的研究不仅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没能有效地利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2.国内对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

学习行为本身的含义就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从已有的关于学习行为的文献中可以发现,探讨的内容多数是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和具体的学科心理方面。同时人们都希望建立起学习行为与提高学习效率之间的必要联系,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更多是从某些学习行为出现的频率来说明问题的。

由于学习行为的内涵存在一定的争议,还有很多研究者把学习行为等同于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学科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转变,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等,并对学习方式的这一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与国外有关学习行为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对教师行为的关注多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虽然由于目前的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已经有个别学者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但主要还停留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现状调查上,仍处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起步研究阶段。

在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者的相互作用的探究中国内学者发现,要想使基于资源的学习更加有效,就应该减少学习者对学习过程随意性的终止,增加两者间的互动,利用动机去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行为。首先,注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效果的普遍性因素。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效果的普遍性因素有三个,即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其次重视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正确的理想、合理的目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理想能把学生学习行为引向崇高的境界,促使学生发奋求知,合理的目标,会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成长过程,并走向成熟。学习兴趣则会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深刻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内在动力增强。

还有其他国内学者在学习行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尹福春(2008)曾在研究中还提到如下两位学者对学习行为研究的贡献。

(1)邓兴军对北京市中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学习欲望、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考试准备、考试技巧等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问题,而家长、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关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关注、研究就成为目前十分迫切的一项课题。

(2)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桂生教授还提出了试行“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他指出“课堂学习行为设计”旨在把学生被动的学习行为变为带有一定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把主要靠听讲、读书的学习行为变为或多或少从自己“做”中领悟学习内容的学习行为。设计的以“学习行为”为教与学中心环节的课,主要程序包括引导学生解读自己的“学习行为”,其中包括对学习行为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评价等.

此外国内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研究论文有很多,但大多是从一般性的层次上进行研究,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仍不多见。

三、总结与建议

学习行为本身的含义就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从已有的关于学习行为的文献中可以发现,探讨的内容多数是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和具体的学科心理方面。同时人们都希望建立起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必要联系,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更多是从某些学习行为出现的频率来说明问题的。还有很多研究者把学习行为等同于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学科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转变,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等,并对学习方式的这一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笔者建议今后对多种学习环境下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并制定一系列学习行为规范,服务于教学和课程建设改革;更加重视对学生理想与兴趣的引导,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凡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都善于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靠教师调动,因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富有弹性,要给学生体验和思考的时间,哪些问题由学生看书自学;哪些问题由教师启发再让学生解答;哪些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哪些问题由学生独立练习;在练习中教师要帮助哪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哪些优生可能有创造性的发挥;学生质疑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将内容和时间安排好,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避免学生出现麻木情绪,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主动学习行为的次数,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快乐氛围中,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鲜活的教学资源。学生上课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当教师对这些经验进行了针对性的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脑子不停地转,产生许多奇妙的、有创造性的东西,这就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兴趣盎然。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思考形成“学习共同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活跃,才能敢想敢说。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关于试行“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现代中小学教育报,2004(5):17.

[2] 邓兴军.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大众科技报, 2005(11).

行为学习 篇12

中职卫校生大都是因学习成绩比较差没有考上高中才入读职业中学的,往往学习基础都比较差,缺发学习积极性,甚至有些同学“破罐子破摔”,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虚度光阴。相比于语文和数学,英语的学习难度更高一些,所以这种现象在英语教学中更加突出。然而卫校生并非天资愚钝,他们也渴望被认同,也渴望着成功。因此针对卫校生的这一情感诉求,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激发其学习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四种动机类型

动机(motivation)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以使活动满足某种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个体为完成这一需要会产生、持续和矫正一系列的行为。学习动机则是指可以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学生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产生的积极学习的内部驱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果。根据不同的需求指向,可将动机分为内部和外部学习动机,本文中所研究的认知性动机属于内部学习动机,威信性动机、附属性动机和成就性动机属于外部学习动机。

认知性动机也称为内部学习动机,其产生是源于学生为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而产生的需求指向,具有这种动机的同学大都是对所学知识有探究的欲望,是学习动机中最关键、最稳定的一种,这种动机存在于中职各个年级中,而且随年龄增长,这种动机的比例会加大。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为学生的求知之路保驾护航。

威信性动机是指学生学习不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自身的威信。如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很多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威信、获得他人尊重等而努力学习。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成绩设立学习委员、课代表、学习小组组长等职位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附属性动机是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既非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非为提高自身实际地位,而是更多的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为了获得教师、家长或同伴的表扬、认可和接纳。例如刚入校的新生,进入新环境后,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接纳的附属性动机较强烈,该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多鼓励、多表扬,肯定其学习成果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成就性动机是指学生认为学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成功取得成就,例如中职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考上重点大学、在学校取得优秀成绩等这些成就,会备加努力的学习。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多开展相互竞争活动,培养优秀学生的火车头作用,建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组织英语竞赛,召开英语学习经验交流会,形成后进奋起直追,中等力争前茅,先进再上台阶的学习风气。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1.学习动机启动学习行为。动机的出现势必会在某种情况下启动相应的行为,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关系亦是如此。学习动机越强,表现出来的启动作用也越强。这是因为:一方面,内在学习动机启动的是与个体基层需要相关的学习行为;外在学习动机启动的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或自我发展需要等高层次需求有关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说明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但并非充分条件,学习动机可以启动学习行为,而非直接产生学习行为。

2.学习动机推进学习行为。学习行为被某种学习动机启动并发生后,该动机就会对学习行为具有持续推进作用。有关调查显示,在同等智力水平条件下,学习动机越强,所学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且更加深入,学习成绩也更加突出。这也直接证明了,学习动机不仅可以启动学习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给予学生持续学习行为始终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动力,这种动力可以使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时,依然保持学习的劲头,当然这股劲头与学习动机的强弱呈正比关系。总而言之,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持续推进作用,可以更有效的影响其学习成果,动机越强,成果越明显。

3.学习动机矫正学习行为。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相关的学习行为常常会受到自身因素或所处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如改变学习目标、转移学习兴趣、诱因发生改变、外界要求与本身目标的冲突等,以上种种都可能改变学习行为,分散其注意分配,进而阻断学生学习的劲头。倘若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那么,由之引起的学习行为的过程就会受到有意或无意的监督和矫正,排除一切干扰,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直到目标的实现。

总之,英语学习无疑是一个认知过程,但更重要的是一个情感过程,因此在中职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教学能力与客观学习环境外,还要提高对学生情感因素的重视,而学生情感因素中,学习动机是关键。因此,中职英语教师加强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学习动机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定向和内驱力作用。现阶段的中职英语教学中,中职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影响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业水平;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动机设计,提高可操作性等,成为中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上一篇:新型工业化水平下一篇:阅读与灵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