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食行为

2024-10-15

摄食行为(精选3篇)

摄食行为 篇1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又称七节狸、麝香猫,系食肉目、灵猫科动物,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小灵猫在我国分布较广,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台湾、陕西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都有分布[1,2],在湖南主要产于湘西、湘西南及湘南丘陵地带。小灵猫能分泌灵猫香,可代替麝香入药,同时灵猫香是四大动物香料之一,与麝香、龙涎香、海狸香齐名,是香料工业的贵重原料,以及皮革工业的重要定香剂。灵猫皮是一种珍贵的裘皮,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由于小灵猫的经济价值高,长期以来猎捕过度,以致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但对于小灵猫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有一些研究[3,4,5,6,7],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摄食量变化及摄食行为研究报道较少。笔者于2004年3月~10月在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就小灵猫食性驯化、夜间摄食量、温度与湿度对小灵猫摄食量的影响以及小灵猫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该中心内5只健康的小灵

猫,体重2~3kg,分两笼饲养(A笼、B笼),其中A笼有3只雄性小灵猫,B笼有1只雄性和1只雌性小灵猫。

1.1.2 笼舍

箱式水泥笼,笼长1m、宽1m、高1.5m,笼舍周围用铁丝网包被,在正面有一扇高0.6m、宽0.4m的小门。根据小灵猫的穴居习性,笼内设有一个长0.6m、宽0.35m、高0.35m的木箱,作为小灵猫的窝。房舍为半露天式,向南。

注:(1)为实验用过的兔肉、猪的下脚料(猪肺、猪肠等)、消毒过的兽禽尸体,以及鱼类(鲢鱼、鱼杂等)等。(2)为胡萝卜、马铃薯、南瓜、菜叶等。(3)为土霉素、庆大霉素等。

单位:g

单位:g

注:(1)表内各时段数据为平均每只小灵猫的摄食量;(2)饲料重量为湿重

注:(1)表内摄食量为平均每只小灵猫的摄食量;(2)饲料重量为湿重。

注:(1)表内摄食量为平均每只小灵猫的摄食量;(2)饲料重量为湿重。

1.1.3 饲料

采用该中心自配的饲料,饲料组成及比例见表1。

1.2 试验方法

1.2.1 饲喂方法

在食性驯化过程中按文献[7]方法进行,首先以投食动物性饲料为主,辅以混合饲料,然后逐渐过渡用混合饲料取代动物性饲料。新鲜动物性饲料采用单独投喂。

1.2.2 观察方法

每天16:30~17:00投食,次日7:00清洁笼舍,并于当日投食前(16:20)与次日上午清洁笼舍前(6:50)分别记录当日下午与次日上午的温度、湿度与摄食量;夜间摄食量和摄食行为观察记录在3月和5月每月的21日、22日、23日连续进行3日,每天饲料在16:30一次性投放,摄食量与摄食行为观察记录时间在17:00、19:00、20:30、22:00、次日7:00,每个时间段观察半小时。

1.2.3 数据处理

每天的温度、湿度分别取当天下午与次日上午湿度的平均值;夜间摄食量变化采用剩量称重法记录,逐笼记录每个时间段的称重结果,扣除饲盆剩量,得出每天各笼各时段的进食量,计算出平均每只小灵猫各时段的采食量。

2 结果

2.1 食性驯化过程

在驯化过程中,小灵猫刚捕捉引种时对混合饲料很少吃,只食肉、鱼类,以后逐渐适应。采用梯级式递减单独投喂肉、鱼类和呈梯级式递增饲喂混合饲料,并注意混合饲料成分的配比,稳定饲料品种,避免过度应激。5d~7d后不投食肉、鱼类,结果完全适应吃混合饲料,其食量变化见表2。

2.2 小灵猫夜间摄食量变化

从表4可以看出小灵猫夜间摄食量变化具有规律性,摄食高峰在19:00~20:30这一时段。

取记录的数据列表分析,结果见表3。

2.3 温度对小灵猫摄食量的影响

任取3~9月几组记录数据列表分析,其温度对小灵猫的摄食量的影响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小灵猫的最适摄食温度范围为20~28℃,由于观察时间和个体营养方面的影响,其数据可能有所偏差。

2.3 湿度对小灵猫摄食量的影响

取3~9月几组记录数据列表分析,其湿度对小灵猫的摄食量的影响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小灵猫的最适摄食湿度范围为75%,由于观察时间和个体营养方面的影响,其数据可能有所偏差。

2.4 小灵猫摄食行为的观察

在连续3天晚上的摄食行为观察中,发现小灵猫首先把饲料中的动物性饲料(猪肺、泥鳅、羊肉)吃完,再吃其余的植物性饲料。在寻找动物性饲料的时候,小灵猫用前肢把饲料翻到饲盆外,饲盆周围有零星分散的饲料。3个晚上的观察,笔者还目睹A笼的两只小灵猫为争夺一块猪肺而发生打斗的现象。小灵猫在摄食时非常机警,当听到有异常声响时便停止摄食,注视舍外环境,竖耳仔细倾听,待声响停止确定安全后才摄食。若有人接近笼舍,小灵猫会绕笼舍周围攀爬,并发出“呼呼”的叫声。小灵猫有在潮湿角落排粪的习性,有时会把粪排到饲盆内,若出现该情况,小灵猫当晚的摄食量会有所减少。

3 小结与讨论

3.1 试验结果表明,小灵猫夜间摄食量变化具有规律性,摄食高峰在19:00~20:30这一时段,该时段也是小灵猫的活动高峰,摄食量大,活动强度大。

3.2 温度对小灵猫的摄食量有影响,适宜的温度可提高小灵猫的摄食量。试验结果中,发现小灵猫摄食的最适温度在20-28?C左右,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都会影响摄食量。但该温度是否是小灵猫真正的摄食最适温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湿度对小灵猫的摄食量有影响,适宜的湿度可提高小灵猫的摄食量。试验结果中,发现小灵猫摄食的最适湿度在75%左右,湿度大摄食量反而降低,可以知道小灵猫喜欢干燥的生活环境,但湿度太低又会抑制小灵猫的摄食量。

3.4 小灵猫的食性很广,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其食性驯化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在其食性尚未完全驯化前,饲料中必须添加动物性饲料,以增加饲料的营养和适口性,减少因缺乏动物性饲料而发生同类相残的情况。

3.5 小灵猫的摄食量与摄食行为除受温度、湿度影响外,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如饲料成分、饲喂方式、声响刺激、光照等。在小灵猫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结合养殖场自身的环境与特点,掌握小灵猫摄食行为规律变化,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养殖效益。笔者建议在前半夜巡查饲料是否吃完,对食量大的小灵猫要进行添食,但饲养人员的动作必须轻快,以免小灵猫受到惊吓,影响正常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应祥.灵猫科[A].见:高耀亭等编著.中国动物志[C].1987.282~293

[2]白庆余主编.特种经济动物[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1~122

[3]徐宏发,朱兵.发情期小灵猫行为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5,16(4):359~364

[4]楚嵩峰.人工饲养小灵猫[J].北京农业,1989,(7):26~27

[5]Wemmer C M.Comparative ethology of the large-spotted gemet(Genetta tigrina)and some relared viverrds[J].Smithsom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gy,1977,239:1~93

[6]徐汉光,何桂宝.环境因素在小灵猫繁殖中的作用分析[J].野生动物,1994,(3):27~29

[7]刘振湘,钟福生.野生灵猫的捕获与驯化[J].特种经济动植物,1998(5):13

摄食行为 篇2

关键词:光照强度,光照颜色,眼斑拟石首鱼,摄食,分布

眼斑拟石首鱼(Sciaemops ocelletus)俗称美国红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拟石首鱼属(Sciaemops),为广盐、广温、溯河性鱼类,分布于南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水域,是美国和墨西哥的重要垂钓和捕捞对象。该鱼肉味鲜美,已成为中国引进海水养殖的一个重要的新优良品种[1]。

目前,关于眼斑拟石首鱼增养殖和行为习性等方面已有报道,包括盐度对眼斑拟石首鱼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夏花越冬养殖技术[3]和海水网箱养殖技术[4];眼斑拟石首鱼对环境因子及营养的需求[5]以及幼鱼饵料的生物学综合评定[6]等。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光照对眼斑拟石首鱼行为习性影响的报道。该文主要研究光照强度和光照颜色对眼斑拟石首鱼摄食和分布行为的影响,从而寻找有利于眼斑拟石首鱼生长的环境因子,为开发和利用眼斑拟石首鱼提供基础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用的眼斑拟石首鱼购于舟山眼斑拟石首鱼养殖基地,体长33.5~35.8 cm,体重571.3~649.0 g,暂养在水族箱中。

1.2 方法

试验在光照垂直循环水槽(图1)中进行,水槽规格为3.0 m(长)×0.6 m(宽)×0.5 m(高),通过充气石补充氧气。试验时在水槽的一端用玻璃纸制成滤光片控制光色,用调压变压器调节光源强度,获得不同强度的水平光梯度。光照强度以照度(lx)做指标,用水下照度计(ZDS-10W)进行照度测定。

试验在晚上19:00~23:00进行,取17尾健康无损伤,活力较强的个体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充气、投饵和不换水,试验时水温为20℃。水族箱四周和上面用遮蔽物遮光。该试验共设5种光照颜色(红、白、橙、绿和蓝),每种光照颜色下设置4个档的光照强度[2(200 lx)、4(900 lx)、6(1 800 lx)和8(2 100 lx),此光照强度为光强控制器可调档下的光强,为不加滤光片时的光照强度]。先让眼斑拟石首鱼在试验条件下适应30 min,试验开始后每10 min观察、记录眼斑拟石首鱼的摄食(试验开始前将10只虾饵用线穿好,试验开始后将其系于光源附近)和分布情况;每种光照颜色下的每个光照强度共记录6组数据,即其试验时间为1 h。

1.3 试验数据处理

1.3.1 光照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将3 m长的水槽分成6部分,计算每部分的中心位置到光源的距离,并测定该处在5种滤光玻璃纸下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的测定方法为测定水槽的上、中和下3个位置,取其平均值。

1.3.2 光照对眼斑拟石首鱼摄食的影响

将眼斑拟石首鱼在不同试验时间的摄食情况用摄食率(摄食数量/总数量)来表示。

1.3.3 光照对眼斑拟石首鱼分布的影响

先将眼斑拟石首鱼在不同时段和不同位置的分布用百分比来表示;然后计算眼斑拟石首鱼分布的加权距离,即把整个光照垂直循环水槽分成6部分,计算各部分的中心位置离光源的距离。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照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红、白、橙和绿4种光色均形成不均匀水平分布梯度的光场,即正对光源某一位置的光照强度随着离光源距离的增大而非均匀减少。红、白、绿和橙4种光照强度与离光源距离间的关系呈显著的对数关系,而蓝光由于其对光的筛选非常强,所以不呈现对数和其他的关系(图2)。

2.2 光照对摄食的影响

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不同的光照颜色对眼斑拟石首鱼摄食的影响以蓝光最为显著,其在4种光照强度下的摄食率都为0%(图3)。其他4种光照颜色,在低光照强度条件下(光强2),白光和红光下的摄食率很高,分别为45%和40%,而橙光和绿光下摄食率较低,分别为15%和5%。故低光强条件下绿光对鱼摄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橙光。在中强度光照条件下(光强4和光强6),光强4下绿光的摄食率最低(25%),其他光色接近,分别为白光(50%)、橙光(60%)和红光(65%);光强6下橙光的摄食率最低(30%),其次是红光(50%)和绿光(55%),最高为白光(95%)。可见中强度光照下,绿光和橙光对鱼摄食的影响最大。在高强度光照条件下(光强8),摄食率较低的是绿光(15%)和橙光(20%),较高的是红光(75%)和白光(80%)。可见,高强度光照条件下绿光对鱼摄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橙光。

从相同光照颜色下不同的光照强度对眼斑拟石首鱼摄食的影响来看,白光和绿光对其摄食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光强6下摄食率最高,光强2下摄食率最低,即低强度的光照条件影响摄食;红光和橙光对鱼摄食的影响趋势一致,光强2下摄食率最低,即低强度的光照条件影响摄食。

2.3 光照对分布的影响

2.3.1 相同颜色不同光照强度的影响

以红光为光源,在光强2下,眼斑拟石首鱼一直处于离光源较远的方向上;在光强4下,眼斑拟石首鱼在前30 min内逐渐向远离光源方向游动,第40分钟开始向光源方向游动,第60分钟又远离光源;在光强6下,眼斑拟石首鱼总体向光源方向游动;在光强8下,眼斑拟石首鱼逐渐在远离光源。总体来说,红光条件下,眼斑拟石首鱼较喜欢光强6,其次是光强4和光强8,最后是光强2(图4)。

以白光为光源,在光强2下,眼斑拟石首鱼一直处于离光源较远的方向上;在光强4下,眼斑拟石首鱼总体趋势为逐渐向远离光源方向游动;在光强6下,眼斑拟石首鱼总体趋势为向远离光源方向游动;在光强8下,眼斑拟石首鱼总体趋势为向光源方向游动。总体来说,白光条件下,眼斑拟石首鱼较喜欢光强8,其次是光强4和光强6,最后是光强2(图5)。

以绿光为光源,在3个光强条件下,眼斑拟石首鱼的游动趋势大体一致,即开始时逐渐向远离光源方向游动,后来又向光源方向游动(图6)。

以橙光为光源,在光强2下,眼斑拟石首鱼在逐渐远离光源方向上;在光强4下,眼斑拟石首鱼总体趋势为逐渐向光源方向游动;在光强6下,眼斑拟石首鱼总体趋势为向光源方向游动;在光强8下,眼斑拟石首鱼总体趋势为向远离光源方向游动。总体来说,橙光条件下,眼斑拟石首鱼较喜欢光强6(图7)。

以蓝光为光源,在4种光强条件下,眼斑拟石首鱼一直处于远离光源的方向上,表现出对蓝光明显的负趋性;该4种光强相对来说,眼斑拟石首鱼较喜欢光强2(图8)。

2.3.2 相同光照强度不同颜色的影响

选取在光区照度基本相同的光照条件下,观察眼斑拟石首鱼对红、白、橙和绿4种光照颜色的反应。由于蓝光对光的筛选非常强,经过蓝光滤光片的筛选后水槽中最大的光强是1.3 lx,与其他光色没有相似的光区照度,所以在此不加以考虑。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眼斑拟石首鱼在橙光条件下的趋光率最高(24.0%),其次是红光(11.8%)和白光(6.0%),绿光最低(0%)(表1)。

3 讨论

3.1 光照对眼斑拟石首鱼摄食的影响

光照对鱼类摄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光照颜色和光照强度会促进或抑制鱼类摄食。该试验结果得出,蓝光对眼斑拟石首鱼摄食的影响最大,即抑制其摄食行为,4种光照强度下的摄食率都为零。在蓝光的条件下,眼斑拟石首鱼一直躲避光照,在离光源最远的方向上游动。有研究表明,过弱的光线会降低鱼类对于饵料的察觉,从而影响其生长[7]。蓝光对光的筛选非常强,在4种光照强度下,经过蓝光滤光片的筛选,水槽中最大光强是1.3 lx,最小光强是0。白光和红光下眼斑拟石首鱼的摄食率较高,分别为80%和75%。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利用光照颜色和光照强度来调节眼斑拟石首鱼的摄食强度,发挥其在养殖上的重要作用。

胃饱满度对鱼类趋光性有较大的影响。鱼类通常在摄食前行为更为活跃,花在游动与觅食上的时间更多[8]。该试验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摄食率随时间的延长都呈显著下降趋势。在摄食初期,不同光照强度下摄食率相差很大,后期摄食率趋近相同。这表明眼斑拟石首鱼摄食率很快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摄食时间的延长,胃饱满度的增加,摄食量明显减小,摄食率不断降低,导致各光照强度下的摄食率接近。在所有的光照强度下,眼斑拟石首鱼开始摄食的第一时段(试验开始0~20 min)摄食率最高;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摄食率逐渐下降;在第五时段(试验开始50~60 min)摄食率降至最低点,表明这时整个摄食过程已趋于完成。

3.2 光照对眼斑拟石首鱼分布的影响

鱼类对光刺激产生的定向反应行动称为“趋光性”。鱼类对光的反应有2种表现形式,朝光源的定向行动称为“正趋光”反应,远离光源的定向行动称为“负趋光”反应。中上层鱼类大多数表现正趋光反应,而底栖鱼类由于栖息、繁殖和索饵于海底,光线对其作用不大,因此对光线刺激呈负趋光反应[9]。该试验结果得出,在光照颜色相同、光照强度不同的条件下,光照强度对眼斑拟石首鱼有不同的影响。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源的强度越强,鱼群游动的趋势也越大。当超过一定的强度,鱼群游动的范围越少且比较集中。在光照强度相同、光照颜色不同的条件下,眼斑拟石首鱼对蓝光表现出负趋性,避光最强,分布最集中,在离光源最远的方向上游动,且游动的幅度不大;在其他颜色光照中鱼群都有游动,且都比在蓝光中活跃。眼斑拟石首鱼对绿光也表现出负趋性,避光较强,所以活动的范围较小,且鱼群活动较为集中,以群体活动为主。眼斑拟石首鱼对中强度的橙光和红光表现为正趋性,鱼群比较靠近光源,游动较为分散,行动比较自由。由此可以看出,眼斑拟石首鱼对光色表现出一定的辨色能力,原因是眼斑拟石首鱼是一种底栖性鱼类,对光照强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对光照的反应也与其他负趋光性鱼类类似,如带纹丽脂鲤(Astyanax fasciatus)[10],这也是鱼类视觉对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因此,在实践生产中可以利用橙色灯或红色灯来诱集眼斑拟石首鱼。

笔者在该试验中还观察了眼斑拟石首鱼的游泳状态。当光照强度突然增强时,光照刺激会使眼斑拟石首鱼产生回避的行为,此时鱼群表现得比较急躁,游动的幅度也比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群对光照的适应能力加强,表现得比较稳定,游动的幅度减小。在该试验中将观察到的眼斑拟石首鱼的行为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1)紧密集群。在刚打开光源进行光照射的条件下,由于水槽中没有遮蔽物,因此所有的试验鱼都从光源处向远离光源的方向游动,且不停地向鱼群的中心钻,不时能观测到从鱼群上方钻出的试验鱼又立即从鱼群的底部钻入,鱼群可能以此行为来互相遮蔽;2)分散集群。在光照较长时间后,眼斑拟石首鱼的游动减缓,游动的方向性不强,以个体游动为主;3)游泳集群。在试验结束后,对鱼群进行暗处理时,眼斑拟石首鱼队列整齐,游动方向大致相同,鱼群的间隔基本相等,且分布于整个水槽。

参考文献

[1]谢忠明.美国红鱼,大口胭脂鱼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姜志强,刘刚,金柏.盐度对美国红鱼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5,20(2):91-94.

[3]杨洪志,李俊.美国红鱼夏花越冬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2005(1):62-63.

[4]林秀春.美国红鱼的海水网箱养殖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0,(3):43.

[5]候俊利,刘存歧.美国红鱼对环境因子及营养的需求[J].水产科技情报,2000,27(2):175-178.

[6]陈振禄,苏永裕.美国红鱼幼鱼饵料的生物学综合评定[J].水产养殖,2002(7):47-48.

[7]BROWMAN H I,SKIFTESVIK A B,KUHN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ltraviolet and polarized light and growth rate in the early larval stages of turbot(Scophtalmus maximus),Atlantic cod(Gadus morhua)and Atlantic herring(Clupeaharengus)reared in intensive culture conditions[J].Aquac,2006,256(1/4):296-301.

[8]ALMAZAN-RUEDA P,SCHRAMAJ W,VERRETHJ AJ.Behav-ioural responses under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s and light regimes of the African catfish(Clarias gariepinus)juveniles[J].Aquac,2004,231(1/4):347-359.

[9]茅绍廉.鱼类行动与捕鱼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西施舌的摄食与饵料 篇3

1 西施舌的摄食习性

1.1 西施舌的摄食方式

壳长560μm的西施舌稚贝,初生的出入水管开始形成,鳃丝呈弓状,三角形的内外唇瓣紧贴在口腔的左右侧。摄食时食物粒从入水管伴随水流进入外套腔,依靠鳃纤毛和唇瓣纤毛的活动,食物粒沿着鳃基部,经唇瓣运送到口腔。较大的颗粒,被运送到鳃上腔至出水管排出体外[4]。

1.2 西施舌的食谱

西施舌所摄食的食物,与其个体的大小、发育及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刘德经等[5]在西施舌胚胎发育至直线铰合幼虫时,分别投入6种单细胞藻类为食料,投饵后2 h幼虫开始摄食湛江叉鞭金藻和小球藻,12 h、16 h、36 h分别摄食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盐藻。而开始摄食扁藻的西施舌幼虫,体长为136~144μm的壳顶幼虫。西施舌在幼贝期间,主要摄食10~40μm的绿藻或硅藻。成体西施舌主要摄食浮游硅藻,其食物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和海区以及西施舌的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有差异[6]。刘德经等[4]通过对120粒壳长5.2~12.3 cm的西施舌胃含物的分析结果,西施舌胃含物中的食物以小型藻类为主。其中,硅藻有35属114种,甲藻有2属4种,绿藻有2属2种。此外, 还含有原生动物的网纹虫、拟铃虫、抱球虫、小型挠足类、蔓足类的六肢幼虫以及有机碎屑和少许粉质细砂。

西施舌从幼体到成体所摄食的食物,具有以下特点: (1) 食物粒从小到大。 (2) 食物的细胞壁从簿到厚。 (3) 从摄食浮游的微型单细胞藻类到底栖硅藻和易于下沉的浮游硅藻。 (4) 从摄食植物性食物到兼食少许动物性食物[4]。

1.3 西施舌的摄食率

西施舌的摄食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摄食时间及饵料的个体大小、浓度等都会影响西施舌的摄食率。西施舌幼贝昼夜滤食有一定的节律,白天滤食率低于黑夜[7]。高如承等[8]研究发现,当云霄微型藻、四爿藻、牟氏角毛藻等3种藻类按相同的密度混合投喂后,在相同的摄食时间内,西施舌稚贝摄食率随着藻类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对体积较大的四爿藻具有高摄食率,且在摄食5 h期间,随着摄食时间的增加,摄食率明显增加。而罗彩林等[9]发现在以亚心形扁藻为饵料时,西施舌稚贝的摄食率在投饵2 h后逐步下降。单胞藻投饵量在适宜的范围之内,随着投饵量的增加,摄食率也随之增加,而超过一定投饵量时,摄食率有所下降[9]。

2 西施舌人工育苗的饵料研究

2.1 西施舌浮游幼虫的饵料研究

在西施舌的人工育苗中,外源营养是影响西施舌幼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饵料及饵料搭配都会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采用的金藻、扁藻、角毛藻、小球藻饵料系列中,金藻是西施舌幼虫理想的开口饵料,角毛藻、扁藻作为后续饵料效果较好,而小球藻无论作为开口饵料还是后续饵料效果都极差[10]。幼虫在始终用湛江叉鞭金藻为单一食料,以及用湛江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为混合食料的玻璃缸内发育与生长较好,日平均增长12.15~12.32μm,稚贝平均体长都超过220μm[5]。刘德经等[11,12]以异胶藻+扁藻为饵料,直线铰合幼虫经14 d培养,附着变态,日平均体长增长14.69μm。以小球藻+扁藻为饵料,直线铰合幼虫经12 d培养,附着变态,日平均增长16.98μm。以绿色巴夫藻、球等鞭金藻和扁藻为饵料,直线铰合幼虫经9 d培养,附着变态为初期稚贝,日平均体长增长为22.43μm。以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扁藻、角毛藻、菱形藻等为饵料,幼虫生长良好,日增长11~36μm。D形幼虫经9 d培育,附着变态为稚贝。

2.2 西施舌稚贝的饵料研究

在西施舌的浮游幼虫期,人工培养的单胞藻饵料容易满足其生长需求。随着西施舌的生长发育,其对饵料的需求越来越多,人工培育的单胞藻饵料有时会出现不足,其他来源的饵料也被使用。刘德经等[13]在初期稚贝投喂湛江叉鞭金藻与扁藻。初期稚贝经20~30 d培养,大多数体长达到l mm。此后,增加扁藻投喂量。扁藻不足时,从海滩潮两侧刮取金黄色的底栖硅藻(个体大小不超过20μm),经多次淘洗、沉淀、筛选、定量后,投入稚贝培育池作为补充饵料。再经过20~30 d培养,稚贝体长达3~5mm。李晓旭等[14]在稚贝培育前期(变态后20 d内),投喂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等。培养后期保持原投饵量不变并采用未经砂滤的虾池水进行流水培养,日流水量为育苗水体的3~4倍。变态后的36 d内,壳长平均生长速度为76.3μm/d,成活率为80.4%。吴进锋等[15]利用水泥池进行西施舌苗种中间培育,以亚心形扁藻为主,兼投牟氏角毛藻等,经6个月培育其苗种平均壳长从24.0 mm长至40.0 mm。其壳长生长速度为0.09 mm/d,体重生长速度为0.04g/d,壳长日平均增长率为0.28%,体重日平均增重率为0.75%。

2009年在福建省长乐漳港海蚌场进行西施舌人工育苗,以室外池培养的混合藻类为主投喂西施舌稚贝,获得良好的效果。混合藻类的藻种通过2次过滤取得的体积较小的天然藻类为主。接种到室外水泥池,加营养盐培养,待藻色变深,混合藻类长浓就可使用。在多数稚贝体长达到2 mm后,以室外池培养的混合藻类为主,辅以金藻、扁藻等投喂西施舌稚贝。11 d后西施舌稚贝体长达到5 mm。

3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上一篇:电力电子课程下一篇:中学图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