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行为(精选8篇)
推广行为 篇1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农技推广工作也引起了基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有效的农技推广工作, 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1]。农技人员下乡推广作为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如农技人员工作不积极、推广体系老化或断层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提高对农技人员下乡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 并做好全面、系统的组织和完善工作至关重要, 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
1 当前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的现状
1.1 数据调查
为了更好地对当前农机推广人员下乡推广的现状进行调查,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对各地区农技推广工作的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 调查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农技人员的时间分配上[3]。同时, 在调查中也涉及了投资和人员等几个方面的调查。
1.2 农技推广人员的时间分配
本次调查发现, 我国当前农技推广人员在时间的使用上很少, 有的甚至达不到全年的1/4。而在所有农技推广人员当中, 投入下乡推广时间最多的是本科类人员, 其次是中专及以下人员。同时, 不同地区的农技推广人员在具体工作上也存在很多差异, 无法实现统一, 这主要是由于地区不同导致的。
2 影响农技推广人员推广行为的因素
目前, 从我国农技推广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 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归纳起来, 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均经费
人均经费不足成了当前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推广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经费得不到充足保障, 使大部分推广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山区, 由于交通、住宿和活动等经费不足, 使推广活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 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切实提高人均经费数额, 为推广人员下乡推广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促使推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体制与政策
在不同时间内, 不同级别的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 在体制和政策的建设上不同一概而论, 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就我国目前与下乡推广工作相关的体制和政策的现状来看, 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如运行机制不合理, 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效果。所以, 在未来的时间里, 政府部门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相关的体制与政策进行合理构建, 无论是推广人员的数量, 还是推广时间的设定, 都要充分满足本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2.3 农技人员的特征
目前, 我国下乡推广的农技人员大多为专业农技推广人员, 这些人员推广工作的开展往往与下乡的时间具有直接联系, 专业对口人员的下乡时间比不对口人员的下乡时间要多, 在专业对口的这种情况下可以发现, 农技推广人员在从事推广的时间过程中, 专业是否对口是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的。而很多数据都表明, 男性农技推广人员要比女性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对口上更适合农技推广工作。
2.4 其他
在我国, 农技推广部门的改革过程中可以发现我国相关农技推广工作下乡天数逐渐从之前的数据开始下降, 且比县级要少, 这表明在相关农技推广部门的改革过程中很多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正在普遍下降, 而且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时间中, 留给农民的时间正在逐渐减少。因此, 要增加服务农民的时间, 大力提升用于下乡推广的时间。另外,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拨款单位的拨款, 保证自收自支单位的措施不影响到农技推广人员下乡工作的积极性。在推广人员的下乡天数过程中, 自收自支单位的农技推广人员要比全额拨款单位的农技推广人员下乡天数要少。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中, 能够对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所以,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技推广的整体效果, 对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进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3.1 稳定农技推广政策
就我国目前农技推广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 政策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对推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技推广体系, 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农技推广政策。农技推广部门需要严格遵循市场运行机制, 促进资金、技术、人力等各方面资源的有效结合, 对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 以此来有效解决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3.2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宏观领导和统筹规划上。在政府相关机构设立农业化部门, 要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制定管理措施, 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 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库系统。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 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和人才资源信息等。
4 结语
在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中, 能够对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技推广的效果。因此, 在未来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农技人员下乡进行推广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 切实提高农技推广效果, 为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是当前农业技术宣传与推广的一个主要途径, 在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已经成为了基层政府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首先对我国当前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的现状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与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以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技推广,下乡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孙顶强, 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4 (11) .
[2]肯杰汗·斯牙孜拜.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4) .
[3]陈朋.基于农户视角下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2.
推广行为 篇2
关键词:推广行为;农技员;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99-01
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来看,管理是一种能够对人力、财力及物力有效进行协调的方式,那么从这点上来讲在农技员推广行为当中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
一、基层农技管理制度的范畴
在基层农机管理制度当中针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农技员所开展的管理,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具体的管理内容涉及到了对农技员的招聘、发展、评价等;财务管理设计到推广费用的分配和管理方面,主要指的是推广总经费及分配的经费。既然本研究是从制度管理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那么其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制度的功能应该主要表现在激励及约束两个维度,其中约束表现在了管理制度当中对农技员行为的准则,也就是对农技员应该做什么的要求,对其行为指明了方向;前者指的是利用工作环境和推广条件的改变实现对农技员的激励。所以从上面的分析,笔者将构成农技推广管理制度的要件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经费保障制度、人员管理、工作设计及对外合作管理制度。
二、推广管理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作用
在新疆地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主要的职责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及农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农技员是最为活跃的群体,其承担着农技推广任务实现的主要工作,技术推广行为的发生和玩完成对于整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绩效和组织职能的发挥飞铲关键,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建立起一定的制度和管理规程来对农技员推广行为进行激励及约束。
农技推广工作面向的群体基本上都属于分散型的、规模较小的农户,这样的散户农业经济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也使得对农技推广员行为发生的监督难度加大了,而管理制度等的不完善使得农技员推广中出现懒惰的行为概率相对也就增加了。
三、基层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完善措施
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主要涉及到了对资金投入、人员安排、技术信息交流等各个环节,作为农业推广机构为了使得这些推广环节的有效保障,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及方式来充分的调动起技术推广主题—农技员的推广潜力,从而使推广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那么就需要从经费保障制度、人员管理、工作设计及对外合作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分别的进行制度层面的完善。
1.经费保障制度的完善。
在农技推广的过程当中经费是保障推广效果保障的重要因素,其不仅会对农技活动开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农技员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影响,经费的短缺会造成在推广的时候无法使得农技员无法使信息沟通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故笔者认为应该不断的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的经费保障制度,在制度当中应该从事业经费投入强度上进行规定,将推广费用不断加大,从而有效的保证对有限经费资源的利用、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2.工作设计制度的完善。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当中,基层的农技推广部门属于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当中的基层部门,所以实际上农业推广工作是由其来完成的,那么基层工作的性质就是琐碎和繁重,并且在推广当中经常性的出现临时任务,故在制度应该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农技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例如农业部在“科技入户工程”中就指出了,各个示范单位需要当地的实际情况去进行相应农技推广方案的制定,在管理制度当中要对农技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要在农机指导方案当中对农技员所开展的技术培训、入户指导等内容进行明确,同时还应该在管理制度当中规定农技员要做好推广记录工作,另外还需要结合每个推广点的特点对不同的农技员设定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在管理制度层面上做到合理和公平性。
3.人员管理制度的改善。
农技员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对于农技员的有效管理将直接决定着农技推广工作的成功与否。故建立起抑制健康、积极向上的、有活力的农技员队伍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上存在着定位不准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对其开展的管理采用的是公务员管理模式,在制度上明显的有所不足,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对人员管理制度上应该加强,通过制定出有效行为约束制度、人员进出制度、激励管理制度等来实现对人员管理的加强。
4.对外合作管理制度的改善。
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参与社会化服务的机会也是角度的,并且参与社会化服务也是一种提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发展的有效之路,当前国家公益职能下农业推广机构主要是围绕着化肥、种子、农药等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资料进行经营,将代耕、代管等作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内容。那么要想实现农业推广的不断渗透和创新发展就需要在对外合作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建立起政府干预和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新模式。
总结:
在农技推广过程当中制度管理对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发生的效率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经费保障制度、人员管理、工作设计及对外合作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进行制度层面的完善措施。这些完善措施能够保证基层农技员行为懒惰性的有效降低,同时制度当中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的发挥能够对农技员在农技推广过程当中的行为发生有着规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蕾,陈超.农户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渠道与需求状况分析一基于个粮食主产省份个县的抽样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78-83.
推广行为 篇3
1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所承担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在世界各国都存在较大争议。由于推广服务具有很显著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世界上80%推广服务都由公共财政支持(Feder,Willett and Zijp,2001)。但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农业公共推广服务的能力和绩效持保留意见,尤其是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公共推广仍存在财政困难(Andrew P.Davidson,2002)。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组织、控制将公共农技推广的成本限制在可支付的财政预算范围内;二是寻找公共推广的替代途径,私有化、分散化和商业化为解决公共财政农技推广的可持续问题提供了可选择途径(Charles Ameur,1994)。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公共推广向各种商业化推广转变的案例。
从我国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30年历程来看,同样存在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的反复讨论和若干次商业化改革。1989年11月进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商业化初期,国务院发布《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国发[1989]78号),允许农技推广单位从事技物结合的系列化服务,标志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由无偿技术推广拓展到有偿技术服务。此后,各地农技推广单位均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部门,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工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1)。1992年起为商业化中期阶段,农业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试行)》(农人字[1992]1号)明确规定:“积极鼓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展有偿服务,兴办经济实体,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有条件的,可逐步实现独立核算、字符盈亏”。商业化浪潮尽管缓解了经费紧张的矛盾,但副作用也极其明显,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演变为农药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推广,导致农民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黄季焜,2001);同时,地方政府认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能够通过经营自负盈亏,从而给农技部门“断奶”,导致农技部门受到较大冲击。对此,国家出台各种法律法规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体系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明确提出“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
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现行农技推广体系是以公益性为基础,从最为关键的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选取那些能够反映公益性活动和经营性活动的指标,继而研究这些指标如何影响推广行为和绩效,这是本文判断两者是否可分的基本思路。
2.1 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界定
国发[2006]30号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做出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同时认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属于经营性服务,应积极稳妥地从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本文对农技员发挥的公益性职能和开发性职能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从推广形式来看,农技员对农户的指导时间反映了农技员的基本推广活动,入户指导次数大致反映公益性的指导行为;二是从指导内容上看,农技员对农户进行推荐品种、施肥技术、病虫防治三项内容或多或少地受开发经营利益的驱使,从而与“农资供应”有关;而育秧技术、栽插技术和田间管理则是非物质的纯技术,更多地与公益性职能相关。
2.2 数据来源
对此,2009年本课题组专门对农技员的收入、工作状态和考核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区域包括福建漳浦;广东博罗和高要;广西田东;湖北武穴;湖南鼎城、东安、赫山、醴陵和湘阴;江苏洪泽、金坛、如东;江西都昌、贵溪、宁都、兴国、余干;辽宁大洼、东港、开原;四川泸县、射洪、中江等9省24个县共计339位农技员,然后从农户电话调查中提取对应的2948位农户,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3 变量选择
区别是否存在开发经营活动的指标主要包括两个:一是从农技员收入角度来看是存在开发经营收入及其占总收入的比例;二是从农技员工作时间角度来看是否从事开发经营活动及其占总时间的比例。
2.3.1 开发经营收入变量。
农技员的收入状况是最能反映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指标,受访的339位农技员中,有开发经营收入的农技员仅为62人,占样本总数的18.29%。
2.3.2 开发经营时间变量。
工作时间的分配比例反映农技员是否从事开发经营活动,调查显示,从事开发经营活动的农技员为103位,占受访样本总数的30.38%,另有69.62%的农技员没有从事开发经营活动。
2.3.3 推广行为变量选择。
本研究将农技员的推广行为划分为外在的农技推广形式和内在的农技推广内容两个方面。其中,推广形式包括沟通行为、指导次数、指导时期、指导方式、工作态度等5个方面;推广内容包括推荐品种、育秧技术、移栽技术、田间管理、施肥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6项内容。为了准确描述农技员的推广行为,每位农技员的推广行为得分为其对应指导农户评价的平均得分。
2.3.4 推广绩效变量选择。
反映农技员推广绩效的数据从2948个农户电话调查中获得。在充分尊重农民对于农技员评价的参与权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农户可述性角度选择了“增产效果”、“农户满意度”、“指导作用”和“农民素质提升”四个指标来评价农技员的技术推广行为所产生的推广绩效。
3 开发经营活动对推广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3.1 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概况
3.1.1 有无编制对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有较大影响,但三权管理对农技员从事公益性活动的时间有明显影响。
有无编制对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有较大影响。无编制的人员中,三分之一的农技员需要通过开发经营活动增加收入,开发创收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达76.9%;在编农技员也有17%的样本有开发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1.7%。同样,40%的无编制农技员将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于开发经营活动,而在编人员仅30%的农技员偶尔从事开发活动,开发时间平均比例为16.4%,可见开发经营活动是无编制农技员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三权管理来看,部分县管和乡管农技员存在开发经营收入,开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47%左右,而县乡共管的农技员中约四分之一的农技员可以从开发经营中获得一定收入,开发创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超过40%。从病虫害预测预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农民培训及农民应急等公益性业务时间比例来看,有无编制对农技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时间影响不大,公益性活动时间比例均为66%左右;三权管理对农技员从事公益性活动的时间则有明显影响,县管农技员76%的时间用于从事公益性业务工作,而乡管农技员和县乡共管的农技员的同类比重分别为60.85%和61.33%。
3.1.2 农技员从业年数越长,从事开发经营活动的比例越高。
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农技员仅有8%左右的农技员有开发经营收入,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开发创收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46.8%;随着年龄的增长,超过55岁的农技员中27%的人员将四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于开发经营活动,开发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达74.8%。农技员的从业年数也显示出同样的规律,从业年数在十年以下的农技员仅有18%左右的人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而从业年数超过30年以上的农技员该比例则增加到29%,开发创收比例也超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可见工作经验对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也有一定影响,而随着年龄和从业年数增加,农技员用于公益性业务工作的时间也逐渐增加,尤其是55岁以上和工作年限超过30年的农技员,业务工作时间比例超过70%,公益性职能得以有效发挥。
3.1.3 学历和职称越高,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的活动的比例越小。
从学历来看,本科以上学历的农技员中仅有6位有开发经营收入,且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32%,而高中及大专学历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技员分别有33位和23位有开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45%和50%;开发经营时间分布也呈现相同趋势。可见学历越低的农技员,对开发经营活动的追求动力越大。职称结构也大致相同,高级职称农技员中约有30%的人员将13%左右的工作时间用于开发经营活动,获得的开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40%左右。从公益性业务时间比例来看,职称和学历结构的差异并不明显,均超过65%,公益性职能明显。
3.1.4 各省均有部分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公益性业务活动仍是基层农技员的主体工作。
从省份分布来看,江西、湖南、辽宁三省有部分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获得收入,开发创收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5.74%、51.39%和60.96%,开发创收比例较高的多为无编制人员,而广东省有3位农技员从事的开发创收比例超过90%,均为无编制农技员,开发经营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另外,江西、江苏、湖南、四川等地的部分农技员将20%以内的工作时间用于开发经营活动,公益性业务时间比例大部分在60%以上,病虫害预报预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农民培训等公益性业务活动仍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工作,开发经营活动成为一种有益补充。
3.2 开发经营活动与农技员推广行为和绩效的对应分析
3.2.1 搞开发经营创收的农技员对推广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62位存在开发经营收入的农技员平均推广绩效为77.19,比277位没有开发经营收入的农技员高4.59分,且差异在10%的水平下显著;在推广绩效的各单项指标中,两组样本除了增产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外,满意度、指导作用和农民种稻技术提升三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有开发经营收入的农技员的三项指标值都相对较高。当开发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0%~75%范围时,农技员推广绩效最高,增产效果和农户满意度均达到最优水平。
开发经营时间呈现出同样的规律,日常工作中从事开发经营活动的农技员平均推广绩效综合得分为76.84,比没有从事开发经营活动的农技员显著较好,当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的时间占工作量的比例为25%以内时,农技员工作绩效达到较高水平,可见适度从事开发经营活动并没有影响农技员的推广绩效。
3.2.2 搞开发经营创收活动的农技员对推广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有无开发经营收入和是否从事开发经营活动对推广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推广形式上,有开发收入的农技员对农户的熟悉程度更高,指导次数也相对较多。当农技员的开发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水平的比例为50%~75%时,开发经营收入成为农技员的主要收入来源,此时农技员与其对应指导的农户非常熟悉,平均入户次数可达10次以上,在4~5个水稻关键生长季节均有指导,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也得到农户的认可。同样,开发经营时间的比例超过50%以上时农技员与农户的熟悉度增强,指导时期更为及时,指导方式更为多样。
从推广内容来看,有开发经营收入的农技员在育秧技术、栽插技术的平均得分上略高于没有开发收入的农技员;日常工作中从事开发经营活动的农技员在育秧技术、栽插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的得分上具有较优表现(如表3所示)。开发经营收入比例在25%以下时,农技员在栽插技术、田间管理等非物化技术指导上的到位率较高,而随着开发收入比例的增加,当该比例达到50-75%时,农技员在推荐品种、病虫防治、施肥技术等与农资经营相关的技术到位率较高。调查显示,从事开发经营活动并未减少农技员从事公益性推广活动,在入户次数、育秧技术指导、移栽技术指导等典型的公益性指标仍上有显著较优的表现;而且,在受访的9省24个科技入户示范县中,农技员也只有在开发经营收入比例和开发经营时间比超过50%以上时才在诸如施肥管理、病虫防治等有可能与农资经营挂钩的行为指标上有特别显著的较优表现,而在适度存在开发经营活动的50%比例以内则差异并不明显。
3.2.3 不同管理体制下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对推广绩效和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有编制且能从开发经营活动中获得一定收入的农技员与没有开发收入的农技员相比,在推广绩效和行为上有显著较优的表现,可见对于有编制的农技员而言,适当从事开发经营活动可以作为公益性职能的有益补充。而无编制的农技员是否具有开发经营收入则对推广形式和推广行为的影响较大,开发经营收入诱导无编制人员在推广的形式和行为上有显著改进,而推广内容和推广绩效的差异并未显著改进,可见对于无编制人员而言,从事开发经营活动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与公益性职能发挥的目的无关。
从三权管理来看,县管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获得开发收入的人员有较高的推广绩效和行为,在推广内容方面差异并不明显;而三权管理下放至乡镇一级的地区,能够从日常开发经营活动中获得一定收入的农技员无论在推广形式和内容等行为方面,还是在农户满意和增产增收效果方面都较那些没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农技员更优,可见开发经营收入对乡镇农技员的刺激更大,有助于推广行为的改进和公益性职能的发挥;而在县乡共管的样本中,农技员从事开发经营活动尽管并没有削弱推广绩效,但一定程度上对推广形式、推广内容等行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农技员的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一方面,经营性活动与公益性推广在农技员的工作时间安排中此消彼减,另一方面,经营性活动与公益性服务可以实现对接,允许农技员开展“技物结合”等合理的经营性活动,通过为农户有偿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物品,既可以为农资把关,提高良种覆盖率,促进良法到位率,同时农技员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提高为农户服务的积极性。由于农技推广服务存在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等不同属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农技服务性质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根据推广服务的物品属性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各自的职能领域,积极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的多种实现形式。
(1)推广站点,公共服务。对于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推广站点和组织,应明确其公益性职能,确保能够及时为农民排忧解难。从事这些活动的农技员,应结合当地农作物种类、种植面积、村庄大小和农户数量、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落实机构的人员编制,三权管理收归县农技推广部门,予以财政全额拨款,给予编制、经费的保障,使其有明确的工作职能、优良的推广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其公共服务质量。
(2)专业社队,特色服务。放活经营性职能,重视技物结合,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于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根据需要组织专业社队,为农户提供特色服务。
(3)供销企业,连锁服务。着力打造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建立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手段、由政府来推动的服务三农的新型农资经营体制,规范农资市场的无序竞争、分布不均、市场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等问题,改变农村农资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的现状,同时通过资产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确保农民购买到优质放心、价格实惠的农资商品,减少农资经营中间环节,降低经营费用,节约经营成本,监督农资市场价格,遏制假冒伪劣农资坑农现象发生。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农户为评价主体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研究:以水稻为例”(项目编号:70973142)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编号:2012RG006-4)的资助。
参考文献
[1]Feder,G.,Willett,A.and Zijp,W.Agricultural Extension:Generic Challenges and the Ingredients for Solutions.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Technical Change: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Kluwer,Boston,2001:313-56.
[2]Charles Ameur.Agricultural Extension,A Step Beyond the Next Step.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Number247,1994.
[3]Andrew P.Davidson.Effectivenes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Agric ultural Extension:Implications for Privatization in Pakistan[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2002(10):117-126.
推广行为 篇4
1品种来源与推广
使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紧凑型玉米中单808,四川省属龙种业生产的资玉1号,采用信息传播、发散品种介绍、做品种比较试验和示范的方法,开展推广工作。示范结果如下。
2增产效果与农民反映
在品比试验中,中单808每667 m2产量可达617.8 kg,比中单二号增产215.2%,资玉1号667 m2产量495.6 kg,比中单二号增产152.85%,干部、农民认定中单808是一个品质兼产量型的高产品种、资玉1号是一个品质兼产量的一般品种,这2个品种都具有推广价值的杂交良种。
在玉米示范中,以根据典型调查和不完全统计,比普通品种增产六成以上,普遍要求扩大此类型的品种供应。示范村、社经过技术员、农户现场考查,选择验收,均较推广品种明显增产,其增产幅度都在30%~100%,基本上消除了农户的疑虑。此品种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3主要收获体会
参加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很多,从农业推广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明确了影响山区农民采用行为的因素。以杂交玉米的运用推广为例,过去认为山区农民不积极采用杂交玉米良种,主要是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认识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除农民的素质不高外,还与山区玉米育种成果、推广方法和山区科技人员的行为改变有关。根据本人实践及大量资料表明:第一,推广方法较落后;第二,山区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不完全取决于农民,与科技人员和干部的行为关系很大。
4对提高山区玉米科技含量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投入,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选育山区杂交玉米良种,不断向山区农民输送科技星火,改变山区玉米生产稳而不高,不稳不高的局面。
二是影响山区农民大量采用玉米杂交良种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山区生态环境复杂,地域气候多。老品种是当地农民祖祖辈辈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一经选育成功便对山区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否则便很难被山区农民接受。人为因素与山区农业科技人员多次引种遭遇失败而产生的思维定势有关。他们认为,现有的杂交良种都是为北方农民选育的,在他们尚未看到杂交良种在当地的使用价值时,既不会轻易推荐,更不会推广。此外,山区干部的疑虑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在他们没有看到杂交良种的增产效果时,要他们下决心推广杂交良种也是很困难的。由于山区农技人员既是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引路人,也是科技推广者,他们的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农民,还间接影响山区的村干部。因此,要想改变山区农民的习惯行为,必须首先改变山区科技人和干部的行为。
三是加大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的宣传力度。具体办法:除要求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试验示范外,还应采用信息传播、品种介绍和大搞示范推广等方法,造成一种大力推广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的氛围。让山区的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都能常在信息传播,对比观察中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
四是以选准对路品种为突破口,提倡多品种布局、集团当家。在现有栽培条件下,品种不对路是山区玉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品种生育期偏长,躲不过高温伏旱。二是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农户的各种需求。山区生态条件复杂,土壤肥力不同,生产能力各异。需求不同,有的是种植玉米出售,需求产量型品种,有的农户是种植玉米自给自足,需求品质型玉米。因此在对路品种的选用上,应分类型、分层次合理布局,肥力较好的土壤选用中熟、中穗、抗逆性强,丰产性好且带有山区血缘、熟期的优良品种。中、低等肥力选用带有山区血缘、熟期偏早的优良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扩大山区紧凑半紧凑玉米新品种面积。
推广行为 篇5
裕川置业集团进入干粉砂浆行业始于2006年, 当时我们的主业是房地产开发、新型墙体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等, 是滨海地区规模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建材产业基地。在与建筑施工单位长期接触当中, 我们发现, 在建筑工地中由于大量存放袋装水泥、建筑砂、石等建筑材料, 工地上尘土飞扬, 尤其在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过程中, 砂、石、水泥产生了严重的粉尘污染, 工地的空气浑浊弥漫。不仅如此, 工人在运送和使用砂浆的环节中产生了大量的浪费, 一道墙砌下来, 落地灰厚达20厘米。工程竣工后, 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均成了建筑垃圾被清运出去,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于是, 我们从2006年开始思考发展干粉砂浆项目的计划, 并为这个计划制定了时间表:第一阶段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国内、外干粉砂浆发展现状;第二阶段了解国内当时少量的干粉砂浆试点地区的推广应用情况;第三阶段考察了解干粉砂浆设备厂家工艺技术现状。经过2006年一年的前期论证, 我们得出结论:
一是国家法规性政策自1997年以来, 专门针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砂浆行业的就先后出台了6个文件, 尤其是国家六部委于2007年6月6日出台的“禁现”通知, 使我们在政策上心里有了底。
二是通过实地考察和了解, 我们发现干粉砂浆的推广应用是可以被开发商、建筑商所接受的。通过与开发商和建筑商直接对话了解, 感到他们接受干粉砂浆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在逐步加快,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也在同步发生变革, 更说明干粉砂浆的推广应用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已开始被人们重视, 我国干粉砂浆市场的大幕将随之快速拉开。
三是通过对国、内外干粉砂浆设备的考察和了解, 感到干粉砂浆设备的工艺技术是成熟的, 性能是可靠的。尤其在欧洲发达国家, 干粉砂浆的应用已达到普及化。在德国, 平均每40万人就有一家干粉砂浆生产企业, 进入21世纪以来, 欧洲地区的干粉砂浆设备工艺已达到高度的自动化水平。
我国干粉砂浆设备制造业发展虽然起步晚, 但是越过了漫长的原始研发阶段, 在核心技术、工艺布局等方面, 大量地、直接地吸收和借鉴了欧洲先进的技术工艺。
经过一年时间的周密考察和详细论证, 我们认为:中国发展干粉砂浆的春天已经来临, 政策、技术、意识、市场四个先决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于是, 我们于2007年初果断立项, 决定投资3000万元, 建设年产40万吨规模的干粉砂浆生产线。一些好心的朋友劝我们别冒险, 先上个小的, 试试看。但是我们坚信干粉砂浆推广应用的时代已经来临, 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并决定当年规划、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根据对设备厂家的综合考察, 按照“价格合理、工艺先进、当年投产、售服可靠”的四项考察指标, 对设备厂家进行了选定。为了加快项目的建设进程, 早日为滨海新区提供干粉砂浆产品, 在项目的计划安排上采取多向交叉、同时运行的筹建方法, 并克服安装阶段中突遇的连续十天罕见的雨雾气候影响, 领导亲自在一线指挥, 干部与工人在现场同吃同住。全体员工坚持一个目标, 必保12月份按期投产。从2007年6月中旬项目启动, 到12月15日按预定计划顺利试车投产, 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 一次性联动试车成功。
二、发展干粉砂浆不可避免遇到的问题
在发展干粉砂浆的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有观念方面的, 有意识方面的, 还有政策缺陷方面的。
应该说, 裕川干粉砂浆自2008年投产以来, 在整个天津地区, 尤其在滨海新区已成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产品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提起裕川的干粉砂浆, 人们的第一个印象是质量过硬、服务可靠。在多次的现场突击抽查中, 裕川干粉砂浆的各项技术指标、质量均排在第一位, 这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工程质量不是儿戏, 建筑产品终身保质, 是对人们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的一个承诺。离开这个理念, 就会给社会和百姓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因此, 裕川干粉砂浆从投产的第一天起, 就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两年来, 产品的销售量已占到了滨海新区干粉砂浆用量的98%。有人说我们垄断了滨海新区的干粉砂浆市场,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应该说我们是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感动了滨海新区的建筑市场。据统计, 在我们每年所签的80多家销售合同中, 有55%的合同是用户找上门的。在这55%的客户中, 又有90%是“回头客”。用天津三建一名工人的话说:“价格都一样, 为什么不选择质量好的”。因此, 裕川干粉砂浆在客户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下, 自投产以来, 在滨海新区始终保持绝对的市场占有率, 销售量与品牌效应与日俱增, 仅2009年4~11月就销售普通干粉砂浆18万吨, 为滨海新区构建“两型社会”作出了我们应尽的努力。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推广, 都需要逐步的完善, 干粉砂浆的推广应用也是如此。根据两年来的感受, 我们认为, 在推广应用干粉砂浆工作中, 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急待同时跟进。
其一, 干粉砂浆的推广应用必须从建筑设计入手。到目前为止, 虽然宣传上号召从建筑设计入手, 将干粉砂浆设计到施工技术规范中, 但由于国家没有强制性的措施, 设计单位往往忽略了干粉砂浆的推广应用, 加之利益驱动, 他们也不愿意违背开发商的意愿。因此, 从设计入手的力度还显得十分疲软。其结果是设计上只是建议使用干粉砂浆, 而建议是不具备法规性的。不具备法规性, 当然就可以现场搅拌。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应法规化规定:在建筑设计上必须将干粉砂浆纳入技术规范, 并将干粉砂浆的技术指标在设计行业内以技术规范进行采用。
其二, 干粉砂浆的推广应用必须定额化管理。到目前为止, 国家尚无“全国统一的干粉砂浆应用定额”, 没有定额为依据, 开发商和建筑商在招投标的预算报价中很难体现推广干粉砂浆的应用, 他们没有法定依据可以执行。虽然有的地区出台了地区性的干粉砂浆参考补充定额, 但由于是“参考”性的, 所以完全可以忽略, 于是仍然现场搅拌。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或指导各省、市主管部门出台“干粉砂浆使用定额”, 并将原定额中的现场搅拌砂浆部分的定额宣布废止, 用法规保证推广应用干粉砂浆的可操作性。
其三, 应编制干粉砂浆与现场搅拌成本对比。传统观念作怪, 开发商与建筑商在干粉砂浆与现场搅拌砂浆的成本上有顽固的价差观念, 他们只看表面的成本, 对现场搅拌与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工程质量通病、资源的严重浪费视而不见;对密集的高价人工费用视而不见;对使用干粉砂浆所提高的工效视而不见。很显然, 我们的宣传引导、成本对比解释工作还很滞后。建议国家或各省、市、自治区组织业内专家编制干粉砂浆与现场搅拌综合成本对比资料, 用大量的隐性成本因素和数据说话, 改变人们对干粉砂浆价格的误解。
其四, 用阶段性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干粉砂浆领域。干粉砂浆投资较大, 当人们没有对其深入了解和准确的市场评价之前, 很难有人投资这个项目。一个年均竣工面积为1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城市, 按理论砂浆使用量计算, 约需200万吨干粉砂浆。按每条生产线理论产量40万吨 (实际产量:减掉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 冬季停建时间, 最大产量为32万吨) , 那么, 这个城市需要有至少七条40万吨规模的生产线, 否则, 很难在这个城市“一刀切禁现”。不能全面彻底“禁现”的结果是干粉难推, “禁现”难禁, 开发商与建筑商会以干粉砂浆供应不足的理由, 实现其顽固的现场搅拌行为。建议国家应有阶段性的投资鼓励政策和合理的优惠政策, 支持引导部分社会资金向这个领域进入, 至少应在省会级以上的城市形成干粉砂浆产业的骨干网络, 这个骨干网络的功能必须是满足本区域砂浆市场用量的, 然后向下一级城市拓延。
其五, 扶持现有的干粉砂浆生产企业全力达产。正是由于干粉砂浆实际供应能力不能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 导致先期投资干粉砂浆领域的企业面临尴尬的局面。开发商、建筑商联合抵触干粉砂浆, 部分主、监管人员为了照顾前者的关系, 采取默认的态度;因为没有干粉砂浆使用量的定额管理, 部分使用干粉砂浆的工地只是做样子使用一点点应付检查;更为严重的是, 部分工地将买来的干粉砂浆当水泥用, 二次大量地掺沙子, 给建筑产品质量留下隐患。为此, 建议在当前各地区不能全面“禁现”的情况下, 应首先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在有干粉砂浆生产企业的区域, 按其实际产量功能划分彻底“禁现”区域。二是在有干粉砂浆供应能力的区域内的建筑产品竣工验收, 必须有干粉砂浆定额使用量的发票复印件作为工程验收资料之一。
当社会资金力量看到干粉砂浆销售渠道畅通、有保障时, 他们才会向这个领域注入资金, 这就产生了引导投资干粉砂浆领域的积极效果, 只有加大行业投资力度, 推广应用干粉砂浆的步伐才会加快。
三、综合利废是发展干粉砂浆的一项技术突破
综合利废方面, 裕川置业集团早在2004年就开始研发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工艺。在长达四年的研发中先后注入了1200万元科研经费, 在建筑垃圾处理与应用领域实现了两个突破。
其一, 经过四年的研发、利用、数据累计、专家技术鉴定, 由裕川集团发起, 国内知名专家技术支持, 编制了《建筑用再生骨料企业产品标准》 (标准号:Q/12TG4148———2009) , 经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已于2009年4月23日发布实施, 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领域无执行标准的空白。
实践证明, 建筑垃圾经过专用工艺设备处理后, 其产生的50mm以上的粗骨料、0.5mm~4.75mm的一级细骨料、0.07mm~4.75mm的二级细骨料, 分别是再生混凝土、墙体切块、干粉砂浆优质骨料, 其各类性能、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家颁发的相关标准。我们将0.07㎜~4.75㎜的再生细骨料按30%、50%、70%的含量掺加到干粉砂浆产品中后, 经国家法定质量技术监督机构严格检测, 均达到天然石材质量的相应标准。
从2004年起截止到2009年10月份, 裕川集团总计向社会回收购买了近180万吨建筑垃圾, 经过专用处理设备加工后, 分别应用于墙体承重、非承重砌块和干粉砂浆产品之中。在建筑砌块中的掺加量为65%, 在干粉砂浆中掺加量目前稳定在30%当中, 我们正在向50%、70%的高掺量进行过渡。之所以这么做, 一是跟进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的构建“两型社会、节能减排、环保利废”的号召, 体现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二是体现企业科技研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能力。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 裕川集团在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和应用领域走出了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其二, 在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应用的研发过程中, 我们先后投入1200万元人民币, 研发出了具有国家专利 (专利号:2007200996376) 的建筑垃圾处理专业设备———《YCJZGF600———1200Ⅱ型固弃砖砼全自动粉碎处理生产线》。本设备核心技术体现的是:脉冲自动收尘;噪音封闭达标;进料干湿兼容;骨料一投七出;产量高低可控;电力耗能节约。
用该套设备加工处理的粗骨料、细骨料、机制砂颗粒均匀, 质量符合国家颁发的相关标准。是推进干粉砂浆项目发展、综合利废、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又一崭新的原材料供应渠道, 使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这项新技术将在未来的干粉砂浆推广应用中起到不可低估的、具有节能环保重大意义的作用, 是社会、企业双赢的新工艺。
四、裕川集团干粉砂浆项目的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我们对国内外干粉砂浆市场现状的调研和了解, 得出如下预测:我国的干粉砂浆行业将在2010年~2012年的三年当中产生巨大的突破。因为干粉砂浆作为继预拌混凝土之后的又一新型绿色环保建材, 极鲜明地突出了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建筑产品质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亮点, 已引起建筑行业的高度重视, 其供求链亦将产生巨大的增变。
随着中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我们预料, 在今后的15年, 我国的城市基本建设、房地产投资规模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根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 我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将达到28平方米左右, 农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3平方米左右, 这样就需要在未来的时间中新建住宅200多亿平方米, 砂浆需求总量将达到36亿吨左右, 年均干粉砂浆需求量将在2.5亿吨左右。2.5亿吨干粉砂浆需求量的概念是全国应有年生产规模40万吨干粉砂浆企业625家, 而我们的现有供应能量是远远小于这个供求值的。
推广行为 篇6
一、调查对象及抽样的基本情况
由于调查总体数量庞大和调查小组没有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原因, 本次调查采取多段抽样、分层抽样和等距抽样的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76份, 回收率为87.6%。其中, 大一占41.0%, 大二占29.0%, 大三占19.7%, 大四占10.3%;男性有51.5%, 女性有48.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武汉市大学生爱好旅游, 但出游率却不是很高。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 有75.0%的大学生曾参加过旅游, 但一年旅游一次的只占了53.0%, 旅游两次的占了15.0%, 旅游三次的占了10.0%, 旅游三次以上的占了14.0%, 从来没出去旅游的还占了8.0%, 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外出旅游有很大的热情, 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等原因, 导致出游率并不是很高。
2. 火车和汽车是武汉市大学生外出旅游主要的交通工具。
调查结果表明, 火车、汽车、公交车、飞机和私家车是武汉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 其中有36.0%的学生选择火车, 有35%的学生选择汽车, 有28.0%的学生选择公交车, 还有1.0%的学生选择飞机和私家车, 这说明还是经济实惠的火车和汽车深受学生的喜爱。
3. 暑假和平时的空闲时间是武汉市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黄金时间。
在对于旅游时间段的安排上, 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时间段是暑假和平时的空闲时间, 分别占总人数的32.0%和31.0%, 说明了大学生都喜欢把外出旅游的时间放在自己休息时间较多且旅游市场不是很旺的时节, 非常便于出行和游玩。而选择寒假和节假日出游的人很少, 分别占总人数的6.0%和11.0%。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寒假是回家跟亲人团聚的最佳时间,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回家陪伴父母;二是节假日是旅游高峰且时间较短, 不仅出行很不方便, 而且玩得不痛快。
4. 自然风景区是武汉市大学生旅游主要的去向。
调查结果表明, 有80.0%的大学生选择去自然风景区旅游, 非常愿意与大自然亲近, 另有37.0%和26.0%的大学生选择参观人文历史古迹和民族风情区, 而繁华城市区、海滨城市区和红色旅游革命区则不受大学生的欢迎。
5. 与同学结伴出游是武汉市大学生旅游的主要方式。
关于出游方式, 问卷中共设计了与同学结伴出游、与班级或集体出游、与家人一起出游、独自一人出游和随旅游团出游几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 有54.0%的大学生选择了与同学结伴出游, 有1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与班级或集体出游, 而只有9.0%、4.0%和7.0%的大学生选择了与家人一起出游、独自一人出游和随旅游团出游, 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觉得与同学结伴出游能够完全释放自己。
6. 网上搜寻是武汉市大学生收集旅游信息的主要信息渠道。
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当今大学生收集旅游信息的主要信息渠道较多, 主要有网上搜寻、亲朋好友的介绍和报纸广播等几种。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网上搜寻可信度比较高 (占57.0%) , 其次是亲朋好友的介绍 (占38.0%) , 而报纸广播 (占2.0%) 和其他渠道 (占3.0%) 的比例则很少, 这说明网络由于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而深受学生喜爱。
7. 低端消费是武汉市大学生主要的旅游消费构成。
在本次调查中, 主要从日均消费额和花费最高的项目两个方面来了解大学生旅游消费的构成情况。在日均消费额方面, 有38.0%的大学生日均消费额在100元以下, 有42.0%的大学生日均消费额在101~200元之间, 有13.0%的大学生日均消费额在201~300元之间, 还有7.0%的大学生日均消费额超过300元。在花费项目最高方面, 大学生外出旅游花费最高的项目是游览, 占35.0%;其次是住宿和交通, 分别占23.0%和19.0%;最后才是餐饮、娱乐和购物, 共占23.0%。这说明大学生因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不得不选择低端旅游消费。
三、调查小结
通过以上对武汉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分析, 可以总结归纳出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武汉市大学生对旅游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 其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散心。火车和汽车由于快捷、方便及价格便宜, 是武汉市大学生外出旅游主要的交通工具。
2. 武汉市大学生偏好于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古迹和民族风情等类型的旅游景点, 对繁华城市、海滨城市和红色旅游革命等类型的旅游景点兴趣不大。
3.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利用手机或电脑网上搜寻是武汉市大学生收集旅游信息的主要信息渠道。
4. 大多数武汉市大学生出游时间一般选择暑假和平时的空闲时间, 不大喜欢受约束, 乐意与同学一起游玩, 并且在旅游的吃、住、行、购物、游玩中, 相当多的武汉市大学生都非常乐意把钱用在游玩上。
5. 经济支出方面, 武汉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满足中低端旅游产品的消费。
因为家长的供给依然是大学生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大学生可支配的经济支出有限, 不可能支付得起大酒店高昂的住宿费用。
四、旅游企业开发武汉市大学生旅游市场营销建议
不同于普通大众旅游, 企业在开发武汉市大学生这一细分旅游市场时应根据这一群体特有的行为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1. 旅游产品策略。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最大中心城市, 其旅游资源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独具一格, 并以“一江、二山 (龟山、蛇山) 、三湖 (东湖、月湖、木兰湖) 、四区 (龙阳湖、木兰山、天星岛, 汉正街) ”作为景区开发的重点。基于武汉大学生偏好自然风景区的特点, 旅游企业可开发一系列有新鲜感、娱乐性和参与性较强的以“山、水、情”为主题的中低端生态旅游产品, 使学生们在享受美丽风光、放松身心的同时, 也能感受武汉独特的文化。
2. 旅游促销策略。
由于武汉市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 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及时转变营销策略, 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 把宣传推广的媒介向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介上转变。同时, 要把过去常用的灌输式宣传方式转变为互动式交流。在动态交流的过程中, 及时根据大学生特定的旅游需求推广新的旅游产品。
3. 旅游价格策略。
根据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武汉市大学生受限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 他们的旅游消费大都停留在中低端消费, 且花销开支最多的就是交通、住宿和景点门票项目。针对此特征, 旅游企业应用长远眼光来看待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 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满足他们的旅游需求, 将来他们不仅成为企业稳定的主力消费群体, 而且他们还会帮企业扩大消费群体。另外, 企业还可针对大学生出游时间, 主要是暑假和平时空闲时间等的特征, 实行分时价格, 推出“反季”旅游, 以更优惠的方式吸引课余时间灵活的大学生前来旅游。
4. 旅游渠道策略。
针对大学生对于朋友、同学的信任程度较高的特征, 旅游企业可采取与学生社团合作的渠道推广旅游产品。现在各高校内社团组织十分活跃, 许多学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协会。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学生社团在校内推广旅游产品, 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可以更深入动态地了解大学生对旅游的需求信息。另外, 培养学生直销点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销售渠道。现在的武汉市大学生大都积极寻求打工兼职的机会, 锻炼自己。旅游企业可聘用他们, 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 作为固定的旅游直销人员, 利用其信息广、朋友多的优势, 长期宣传、销售旅游产品, 达到深入扎根武汉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王倩倩.武汉市旅游营销策略探究[J].宿州学院学报, 2014 (2) :52-54
[3]黄鑫.都市旅游:武汉旅游产品市场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4) :86-87
推广行为 篇7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更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业技术的推广依靠农技推广人员的力量,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环节,使科技成果有效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联系紧密,所以在环节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003年、2006年中央分别下发了《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对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作了部署与指导,并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总体目标。湖北省自2005年开始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了以“养事不养人”为原则的改革,通过一次性买断工龄和为其购买在改革前的社会保险等方式使这些农技推广人员退出事业单位编制。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改革后不同体制下农技推广绩效的差异性,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管理学理论知识为改革的深化、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2 文献综述
近年学者对农技推广的关注加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问题; (2) 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方式; (3) 农技推广行为与推广绩效的关系。
2.1 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问题
回顾农技体系的发展沿革,自上世纪90年代起商业化浪潮给农技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周曙东、吴沛良、赵西华,2003),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受到财政等因素制约已经难以开展农技推广工作,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胡瑞法(2004)、李立秋、张真和(2005)等学者通过在全国范围选取省市进行农技推广机构调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管理体制不畅、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技员素质偏低(许冬梅、吴义鸿,2002)等。
2.2 农技管理体制改革
对于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学者的意见之间也存在较大分歧,但主要有两种观点: (1) 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在农技推广运行中的权利干预,引入市场机制(李艳军、康国光,2002)。 (2) 认为政府应该在农技推广中发挥主要作用,建立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公益性国家农技推广,是由我国农村现实情况、农业技术特征、农技推广特征决定的,国际发展经验也充分证明其正确性(李立秋、张真和,2006)。
纵观过去30年农技机构改革历程,我们发现改革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受粮食生产冲击和政府重视时,实行“三权上收”和稳定扩大农技推广队伍,部门依靠开发创收维持农技推广机构运作。 (2) 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受到来自市场和财政等各种冲击时,政府以“商业化”、“三权下放”、精简机构人员的方式维持推广体系生存(胡瑞法、黄季焜、智华勇,2009)。随着新一轮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将重点放在理顺条块关系、压缩机构建制、大力精简财政供给人员(李芝兰、吴理财,2005),基层农技推广再次面临断粮。
财政投入不足,推广经费短缺是造成农业技术推广率低的最主要的因素(樊启洲和郭犹焕1999;高启杰2002);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低因而推广队伍不稳定(胡瑞法,2001);基层经费不足, 使推广使用的设施、仪器、设备难以满足现代需要(周宣东,2002);不同体制下政府投入减少会造成基层农技员推广工作的天数减少(智华勇2007)。
2.3 推广行为研究
农技员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学者选取农户视角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人员的推广行为如推广内容、指导次数、下田次数与农业技术推广绩效存在正相关(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2008)。对农技推广行为本身的研究加深发现,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行为中推广形式比推广内容更能影响推广绩效(王磊、王志刚、李建、廖西元,2009)。推广行为研究普遍认为经费投入少、农技员工资水平低是影响农技员推广行为的最主要原因(胡瑞法,2004)。
综合现有文献研究发现,学者研究集中在收入、经费对农技推广行为的影响上,而忽略了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对于农技员的影响。本文在承认收入水平对农技推广行为有主要影响的基础上,对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对农技推广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3 指标选取与实证分析结果
3.1 指标选取
(1) 管理体制指标说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变革,但主要改革方式集中在基层农技员的三权管理上收下放与编制有无等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农技推广体系中三权所属、编制所属、推广经费和管理制度中招聘、培训、考核、晋升、退出、收入、社保制度几个指标,以农技员认同感知为指标。
(2) 农技推广行为指标说明:根据农技员针对农户的工作内容,把日常工作时间分配与农技员下田次数作为推广行为的主要指标。日常工作时间分配主要分为政治学习、中心行政工作、开发经营、农技推广业务工作四大类,各自时间分配以百分比表示,总和为100%。下田次数以农户对农技员一个农作物生长周期内的下田次数为标准。
3.2 调查对象选取
本文选取湖北省武穴、孝昌、江夏三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三地抽取20名农技员调查管理体制现状,获得推广工作内容、时间安排数据;此外,在三地乡镇对267户普通农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获得农户对农技推广下乡次数的评价。
样本说明:受调查农技员共60名,按性别有男性51人(武穴15、孝昌20、江夏16),女性为9人;按从事农技推广年限,10年以下有23人,10~20年有33人。
3.3 实证研究结果
(1) 管理体制及农技员认同感知。武穴、孝昌、江夏三地接受调查的60位农技员的编制、三权、单位性质总体情况中三权属县管的为39位,占总数65%;在编制情况中,有36名农技员无编制占总数60%,单位性质为差额拨款的为53位,占88.3%。
三地区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如下差异:编制方面武穴20名农技员均为县编制,而孝昌和江夏无编制人员占多数,分别为16人和20人;三权管理方面武穴县管19人,江夏15人,孝昌仅5人。从农技员对管理体制的评价方面看,根据参数检验值发现农技员对推广组织稳定性和管理制度的评价都存在较大差异。
(2) 推广行为及多元回归分析。根据调查所得,三个地区农技员不同工作内容的时间安排在开发经营、农推业务工作安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如表2:
武穴农技员用于业务工作的时间明显高于孝昌,而孝昌农技员用于经营开发的时间远远高于武穴和江夏两地。
下田指导次数方面三个地区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武穴农技员平均下乡次数比孝昌多1.6次、比江夏多1.1次。假设农技员下田次数与农技员对管理体制满意感知有线性关系, 通过对农技员下田的次数进行回归分析。根据Anova检验结果,调整后R2值为0.778表明回归的拟合度高,能解释变量的大部分原因。
得到农技员田次数回归方程:F (X)=3.327+0.11X1+0.314X2+0.096X3+0.137X4
X1、X2、X3、X4分别代表三权合理度、经费充足度、培训合理度、分配合理度四个指标, 经费充足程度与分配合理度与下田次数成正向线性关系, 并且影响因子最大。以上结果表明农技推广公益性强, 其工作的开展对经费的依赖程度高;农技员对于管理制度中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要求最高。这一结论与当前农技员需求层次是一致的, 验证了胡瑞法提出的经费是影响推广绩效的最重要因素的观点。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1) 明确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 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研究支持学者对经费不足是引起农技推广工作无法展开的最主要原因的观点, 农技推广要明确其公益性质, 充分提供财政支持、经费保障。目前管理体制下, 无编制农技员参与以经营农资产品为主的开发创收现象较多, 反而忽视了正常的农推业务工作, 会造成农技推广绩效下降。
(2) 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根据调查结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设置、人员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缺失,该问题在三权由乡镇管理的农推机构中更为严重;而县级三权管理更科学。究其原因在于县级管理在机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组织管理制度更为规范,同时对农技员的监督管理更到位。应该理顺人员、经费、财物的隶属关系,以科学的管理有效促进工作效率提高,激发工作热情并进行工作改进的指导。
(3) 以人为本,关注农技员的心理诉求,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技员对农技推广体制认知是敏锐的,推广体制的变动对农技员的心理契约造成深刻的影响。根据期望理论与心理契约理论,农技员对组织工作付出努力的同时也评估组织给予的相应回报,当期望未获满足会相应调整其工作行为以获得平衡。农技体制改革中带来的组织不稳定性,会打击工作积极性、降低组织认同度与忠诚度,严重破坏农推人员的心理契约。因此,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到农技员的心理感知,仔细考虑并预测政策改变造成的结果。
(4)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运用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发现农技员收入水平低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造成部分农技员将更多时间投入经营创收活动而忽略了业务推广的本职工作。另外,组织提供培训机会却能使其增加下田指导农户的次数,由此发现组织管理中还应该正确运用培训、晋升、考核等非物质性激励的策略组合。
摘要:近年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历了多次以“三权”上收下放、编制有无、单位性质为主要方式的改革, 对体制内的农技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选取湖北省武穴、孝昌、江夏三地共60名农技员进行调查, 研究农技员对管理体制不同感知对其农技推广过程中的行为存在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技员对管理体制的感知与其工作内容时间安排、下田次数有显著线性关系。
关键词:管理体制,农技员,推广行为
参考文献
[1]黄季焜、胡瑞法, 农业科研体制的国际比较[J].
[2]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 2009年第1期.
[3]李冬梅、陈超、刘智、吴海春, 乡镇农技人员推广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水稻主产区238户农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 2009年第4期.
[4]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申红芳、胡慧英、王磊,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7.
[5]智华勇、黄季焜、张德亮, 不同管理体制下政府投入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07年第7期.
推广行为 篇8
然而, 农户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不积极, 直接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最终实施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在技术采纳层面, 农户对该技术认识不足;二是在技术推广方面, 现有的推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 如何破解当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采纳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促使这项技术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鉴于此, 本文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从技术的基本属性、技术推广、技术采纳及其效果三个方面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采纳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 解析现有研究的启示及其不足之处, 以期为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进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基本特征
准确把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本特征, 是厘清所涉及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作用机制的基础, 也是把握该项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根据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 本文总结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 外部性特征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具有正的外部性。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测土”环节的外部性。“测土”是对土壤有效养分进行测评, 包括土壤采样和田间试验等环节, 不仅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的前提条件, 也是准确检验当前我国土壤土质整体状况的重要手段, 具有典型的公益性技术的特征 (李俊利, 2011) 。二是“施肥”环节的外部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助于提高化肥综合利用效率, 降低过量施用化肥所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
2.“绿箱”补贴特征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补贴由中央财政每年划拨专项经费, 省级财政予以配套保障, 支持县级土肥站开展相关基础性的土壤检测研究, 旨在改善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农业协定》中将环境保护补贴列为“绿箱”支持措施 (程国强, 2011) 。由此可见,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对其进行补贴属于“绿箱”补贴政策的范畴。
3. 农户自愿参与特征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邱君 (2007) 指出各县级土肥站在完成测土和配方之后, 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在农户资源参与或服从的原则下, 通过鼓励和支持农户采纳该技术, 以达到合理施肥的目的, 最终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4. 技术精准特征
Khanna et al. (2000) 和Isik et al. (2001) 认为农作物精准管理 (Site-Specific Crop Management, SSCM) 是通过针对区域内土壤的氮素、磷素和钾素实施养分平衡管理, 提高化肥被农作物的吸收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切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源和磷源, 从而减少化肥残留量。从这个角度来看,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种精准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
综上所述,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技术精准型、环境友好型等特征, 且政府可以在“绿箱”政策框架下予以财政补贴, 是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推动其被广大农户采纳和实施意义重大。
二、技术推广体系及困境
1. 技术推广体系
在理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体系的基础上, 明晰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于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大有裨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和环节众多, 按照其中各要素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可将其划分为核心要素、辅助要素以及外围要素 (表1) 。
首先, 核心要素是直接影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关键参与主体。参与主体按照经济性质可以区分为政府主体 (各级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土肥站等) 、市场主体 (化肥生产企业及经销商) 、生产主体 (农户及其专业合作组织等) 以及科研主体 (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 。各主体之间相互配合, 互相影响, 直接决定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效果。
其次, 辅助要素是指为核心要素提供辅助支撑作用的要素, 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其中, 硬件基础设施主要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过程提供技术支撑和设备支持。软件基础设施则主要是指民间服务机构和政府服务机构等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过程中提供服务的相关组织。
最后, 外围要素是指需要通过核心要素和辅助要素来影响技术推广的间接要素, 主要包括技术推广所在地区的外部资源、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等。其中, 外部资源主要是指技术推广所在地区的市场发育状况、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资源禀赋等方面;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环节的操作办法;非正式制度则是指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
2. 存在困难
在理顺上述推广体系的基础上, 围绕测土、配方、配肥、推广以及施肥五个环节 (高祥照等, 2005) , 本文将国内学者关于该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困境归纳为以下五点矛盾。
(1) 测土过程中土样代表性与农技推广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
尚海英 (2009) 认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重点是确保土样的代表性, 主要体现在采样的代表性、样品采集的标准性、土样处理的严谨性以及检测的合理性四个方面。然而, 李大文 (2006) 指出我国农技推广力量十分薄弱, 相关基础设施落后、专业农技人员缺乏以及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都客观上限制了土样抽取的随机性, 导致在实际测土操作过程中土样的代表性不强, 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突出表现为土样检测结果无法真实反映所代表土地的真实营养成分, 从根本上丧失了测土配方施肥的科学性 (刘雪梅, 2007;肖静芳, 2009) 。
(2) 配方过程中技术复杂性与相关技术标准滞后之间的矛盾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杜森, 2009) 。从土壤采集、养分化验、田间肥效试验等基础工作, 到试验结果分析、地理评价、施肥建议等, 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严谨、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标准规范。但是, 目前我国在测土配方施肥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以土壤养分含量丰缺指标为例, 肖静芳 (2009) 指出我国依然沿用1982年测定的土壤养分含量丰缺指标体系和推荐施肥指标体系, 难以适应当前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大田作物对肥料的需求。
(3) 配方施肥过程中生产规模化与“小调整”之间的矛盾
由于种植习惯千差万别, 农户施肥水平参差不齐, 致使土壤养分含量不尽相同, 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要求在区域“大配方”的基础上, 针对具体区域和田块进行相应调整, 进行与之相适宜的“小调整”, 以实现精准的养分管理。这也就意味着, 配肥企业需要提供具有区域针对性的肥料。但是, 配肥企业作为营利性机构,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会造成生产成本高启, 促使其提高化肥销售的价格, 这样就会导致农户的购买积极性降低, 阻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纳和推广。因此, 如何克服企业生产规模化与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矛盾也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关键。
(4) 推广过程中主体多样性与农技推广模式单一化之间矛盾
舒利敏 (2004) 认为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对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高祥照等 (2005) 认为确保配方落实到田间地头是提供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关键环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 如何充分调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化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民等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积极性, 加强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信息反馈, 从而促进该技术的有效推广是推广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农业技术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进行推广, 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农技推广机构、化肥生产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三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导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陷于被动 (丁振京, 2000) 。
(5) 施肥过程中施肥精准性与农户认识不足之间的矛盾
当前, 农户“施肥量越多, 产量越高”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 加之农资补贴、年轻劳动力外流等因素的影响, 过量施肥现象十分严重, 由此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突出 (Guo et al., 2010)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则可通过精确施肥来缓解上述问题。但是, 如何有效转变农户的错误施肥观念, 进而选择测土配方施肥, 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摆在农技推广部门面前的难题。
三、技术采纳与效果评价
1. 技术采纳
近年来, 国内学者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户的认知、意愿以及采纳行为三个层次展开, 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农户个人禀赋、家庭禀赋、生产特征以及技术特征四个方面。
(1) 农户个人禀赋方面
农户的年龄、性别、教育、培训等因素是核心变量。学者们关于户主年龄对新技术的采纳影响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有些学者认为, 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信息, 更倾向采纳新技术 (葛继红等, 2010;张成玉, 2010;罗小娟等, 2013) ;但高辉灵 (2011) 的观点与之相反, 认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越丰富, 对传统施肥的弊端了解越清楚, 反而越有可能运用新技术。此外, 李莎莎等 (2015) 认为受教育水平越高, 参加相关技术培训, 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可能性越大。罗小娟等 (2013) 还指出非农就业存在机会成本, 因此教育的作用可能是非线性的。
(2) 家庭禀赋方面
家庭收入、农业和非农收入是关键指标。农户的家庭收入对其认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重要影响 (李莎莎等, 2015) 。原因有二, 一是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二是家庭收入直接决定了农户采纳新技术的支付能力。在此基础上, 有学者将家庭收入细分为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 更加深入地考察了收入对技术采纳的作用机制。其中, 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高, 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可能性越大 (张成玉, 2010) ;反之, 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高, 则农户采纳的可能性越低 (高辉灵等, 2011) 。同时, 关于农户家庭资产状况与其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关系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此外, 罗小娟等 (2013) 认为家庭规模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纳具有负面影响, 这可能与家庭生产生活压力相关。
(3) 生产特征方面
主要涉及耕地面积与细碎化程度、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变量。由于存在规模效应, 李莎莎等 (2015) 指出耕地规模对农户认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正面影响。反之, 地块越分散, 农户施肥的运输成本越高, 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可能性就越低。此外, 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促进了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用 (褚彩虹等, 2012) 。
(4) 技术特征方面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可得性等因素。李莎莎等 (2015) 认为农业技术信息是影响农户采纳新技术的重要信息渠道, 有助于提高农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地位。因此, 农技信息与技术的可得性是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 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而且农户参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以及拿到配方卡, 对提高其配方肥使用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 (褚彩虹等, 2012;李莎莎等, 2015) 。
2. 效果评价
国内学者围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评价主要是在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分析该技术对减少化肥施用、增加产量、提高收益以及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作用。根据生产函数估计方法的差异, 大体可以区分为两种。一是参数的方法。具体来说, 就是设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以是否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虚拟变量, 通过估计生产函数的系数变动, 比较采纳与不采纳该技术所导致产量、化肥施用量、收益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系数的变化, 以此来判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否具有显著的效果 (罗小娟等, 2013;张成玉等, 2009) 。其中, 根据生产函数设定形式的不同, 所研究的内容又会有所差异。例如, 通过将生产函数设定为随机前沿的形式, 不仅能对上述效果进行评价, 还能延伸出对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葛继红等, 2012) 。二是非参数的方法。在不考虑生产函数具体形式的基础上, 运用数学规划的方法 (主要是指DEA的方法) , 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所导致产量、化肥使用量等方面的变化。现有的实证研究都支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减少化肥施用量 (邓祥宏, 2011) , 而且对经济和环境具有显著影响 (张成玉等, 2009) 。综上所述, 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户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农作物补充营养元素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避免化肥过度投入和浪费, 提高农业种植的技术效率。
四、总结与讨论
1. 总结
目前, 学界关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 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研究较少 (李莎莎, 2015) 。现有的研究呈现以下两个特点。首先, 以描述性分析为主, 理论探究为辅。学者们主要关注于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现状、推广模式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而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济学解释的理论研究较为缺乏。杨增旭和韩洪云 (2011) 尝试在相关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性和环境友好性等特点来构建理论模型。其次, 定性研究为主, 定量研究存在偏误。现有文献主要围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增产、增收以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 相关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效果评价和采纳意愿等方面。从研究结论来看, 实证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 除了与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方法的差异相关外, 更多的是由于大多数学者忽略了内生性问题所引起的 (罗小娟等, 2013) 。
2. 讨论与展望
【推广行为】推荐阅读:
网站推广方案推广方案08-12
易水:网络推广之新闻(软文推广)10-11
推广策划07-14
山区推广07-19
良种推广10-14
推广成果10-15
推广队伍10-20
引进推广05-10
集成推广05-13
推广角度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