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体系

2024-08-28

推广体系(共12篇)

推广体系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科技兴农、科技富农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如何因势利导, 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队伍, 是农机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笔者根据吉林省关于《开展全省农机推广机构队伍统计调查》的通知要求, 从吉林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队伍现状入手,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 并对进一步完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体系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1 吉林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队伍现状

吉林市现有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9个, 乡级农机技术推广站70个 (其中66个为独立站、4个为综合站) , 有44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有7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乡镇政府管理, 有19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乡双重管理, 其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级农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87人, 现在岗人员82人, 41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占在岗人员的50%;高级职称有15人, 占在岗人数的18.3%;中级职称为24人, 占在岗人数的29.3%;35岁以下的有12人, 35~50岁的有42人, 50岁以上的有27人。乡级农机推广站编制为372人, 在岗人员为389人, 平均每个站为4~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9人, 占在岗人员的30.6%;专业技术人员272人, 占在岗人员的70%;高级职称有5人, 占在岗人数的1.3%;中级职称为113人, 占在岗人数的29%;年龄35岁以下的有44人, 占在岗人数的11.3%。乡镇农机推广站有6个独立站的办公室属于自有固定资产, 共有专用电话机12部, 计算机20台, 打印机、复印机14台, 电视机2台。其他的办公设备及试验、示范推广设备几乎没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凭的只有160人, 助理工程师以上只占在岗人数的27%, 高级工程师占4.2%,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31.8%。二是知识陈旧、老化, 后备力量不足。调查显示, 2003年以来, 大多数站点几乎都没有新进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令人担忧的是, 近3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的人员比重不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2) 管理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一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 既有县管, 又有乡管, 还有县乡双重管理, 管理体制上不统一。有的乡镇农机推广站人事管理权归县农业局管理, 但财物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 管理体制杂乱, 导致管理权限不明确。另外, 农机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人才相互流动受阻, 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二是村级机制不健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广应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农民接受起来困难。若通过推广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推广示范田的示范作用, 就能很快得到推广。可是村级无固定的推广员和示范样板田, 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 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

(3) 农机推广专项经费缺乏, 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开展。目前, 地方政府没有农机化专项资金, 对农机推广工作不够重视, 投入不足。农机推广机构的经费在保证人员工资之外, 几乎就没有别的投入。据调查, 我国有的地区每年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促进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站一直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专项经费, 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开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等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及各种新型农机具现场演示会的召开, 严重制约了吉林市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及应用。

(4) 农机推广机构办公设施差, 推广手段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机推广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没有适当的培训设备以及网络办公自动化所需的计算机等办公设备, 尤其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用于测试农机技术数据的仪器设备, 只能按经验估算。另外用于农机作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的摄像设备非常少, 不能及时准确地把适时情况宣传报道出去, 严重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宣传、推广的力度。

(5) 县乡农机推广站的试验示范基地与形势发展不适应。多年来政府很少对县乡农机推广机构进行投入,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法已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要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 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但是吉林市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没有建立自己的试验基地和相应的设备, 导致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能进行试验、示范, 严重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6) 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开展不够普遍。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是农机推广工作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机构, 在事业单位改革后, 新人做推广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推广基础知识掌握的少;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知识结构陈旧, 缺乏现代高新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实际操作经验。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由于缺乏培训宣传经费, 科技推广人员没有机会参加省、市农机推广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 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缺少经费订购农机推广方面的报纸、刊物以及用于信息宣传推广的新技术资料。导致大部分科技推广人员得不到专业技术培训, 不能站在科技推广的前沿引领吉林市的农机化事业向高层次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加强农机推广机构队伍建设, 农机树形象, 关键在推广。随着中央、省、市、县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 农机推广部门要把自身推广机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职能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推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增加投入,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农机化事业。要巩固加强乡镇农机推广阵地建设, 保持乡镇农机服务推广机构队伍稳定, 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感,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 积极探索村级在不增加干部人数的前提下, 设立农机信息员, 逐步形成县、乡镇、村农机服务网络。

(2) 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组织建设。国家成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只承担社会公益性职能, 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也将由国家财政保证。县、乡两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全部单独设立, 不再是与农机监理、畜牧、种植业等其他行业合在一起的综合站,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得到加强。在一个省内形成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四级一户” (四级:省、市、县、乡4级农机推广机构, 一户:农机科技示范户) 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优化农机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中, 特别要整合区域内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资源, 通过裁、并等方式优化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资源配置, 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推广机构, 优化农机推广队伍, 做到职责清晰、工作明确, 使直接面对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更具活力。

(3) 争取项目和资金, 促进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了资金的投放力度, 绝大部分是通过项目来投入的。因此, 吉林市各县农机推广站要抓住这一机遇,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做好调研、论证和项目的申报工作。一方面为当地农机化发展注入资金, 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项目的投入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办公、宣传、培训和推广条件的改善及推广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 既发挥了农机推广机构的优势, 也能体现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价值。

(4) 抓好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素质。农机化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用户的素质非常重要, 要科学的、长期的把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每年都要根据省市农机工作会议的要求, 结合各县乡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做出培训计划, 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农机具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系统地讲解。在重点地区以县为单位利用农闲时间, 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进行短期或专题培训, 同时鼓励支持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参加省市农机主管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等活动, 从而加快农机技术推广进程。

(5) 加强农机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要想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实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要建立示范点、示范区, 不断总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 同时要建立协调机制, 国家、省市农机推广机构与其他农机组织要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进一步抓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创新是农机推广机构体系建设的动力, 是农机推广事业发展的生命, 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才能建设好农机推广机构体系;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更好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推广体系 篇2

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近年来,文登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实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市、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一、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在市级,加强农技推广站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在镇级,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农业、水利、渔业等部门职能有效整合,建起了精干高效的镇级农技推广队伍;在村级,依托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设立农技推广服务站,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全面覆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以实施文登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为契机,成立了市、镇两级领导小组,在各村设立科技推广负责人,选定了1000名科技示范户,形成了 “四位一体、上下联动”的格局,为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搭建载体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文登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搭

建新品种研发推广平台。以项目工程为抓手,加快示范基地建设,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搭建示范带动推广平台。2010年,先后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苹果提质扩量增效等工程,新建17处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17个、新技术18项。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搭建农户交流推广平台。汇通果品合作社与河南益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高档有机SOD苹果生产技术,在200多户社员中推广种植,有效增强了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强化科技培训。积极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每年选送100名技术人员到省农业厅认定的培训机构异地培训5天以上;先后举办了沼气、果业等10多个大型培训班,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授课,培训业务骨干5000人次以上。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赶科技大集等“情系三农”系列服务活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讲座400多期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5万余份、绿色证书1000个,建立了文登农业信息网建设,开通了科技110服务热线、“农民信箱”,免费培训农民10万余人。

二、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威海市级22家,发展了无公害蔬菜、粮油、中药材等集种、加、销于一体的十大农业产业链条,成为全国最大西洋参主产区之一。

二是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全市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达到138个、认证面积33万亩,农产品出口量年均增长10%以上。

三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果业为例,通过实施苹果提质扩量增效工程,优质果率提高30%以上,每公斤均价提高0.6元,亩平均增收2580元,全市果业可年增加产值3.35亿元。近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三、基本经验

一是理顺体制,健全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既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也离不开编制、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群众的配合。因此,我们出台了《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市级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镇村联动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这是建设农技推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强化管理,激发工作活力。建设农技推广体系,关键在人员队伍。我们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健全农技推广队伍,确保有人办事、能办好事,并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大考核督导,细化奖惩措施,充分调动起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加大投入,确保工作开展。我们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列

推广体系 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08

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尤为重要。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则需要依赖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探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着明显进步,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初见雏形,发展态势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不成熟

从中央到地方的五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计划经济为背景之下建立的,这种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此种依托行政管理,以计划模式运行的体制,会造成部门及地区的分割,推广工作的协调配合度不足,出现各部门地区各自争取资金及推广项目的局面,导致推广责任混乱。

1.2 职能不明确

无论是哪一个职能部门,都应当遵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基本原则,避免出现与其他部门机构职能交错的情况。行政执法、中介服务、经营创收、技术推广等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应承担的4类职能。但是由于地方机构对机构职能含义模糊不清,不仅同时承担多种职能,还经常出现与其他机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这些现象都严重阻碍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

1.3 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有误

提高农业人员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质,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应建立在农民能够接受、应用的基础上,立足于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而不是盲目推广。然而,多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都是采用上达下行的模式,多由政府决定推广形式,没有实际考察各地方具体情况,推广效果不佳。

1.4 机制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灵活性不足,对技术人员的工作效果及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出现机构内部一滩死水的局面。在待遇方面也出现不平等的情况,这样就严重打击了机构人员积极性。另外,经调查研究表明,国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低下,具备专业学历、专业技能的少之又少,加之缺乏实践经验与培训机会,知识技术得不到更新,造成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举步维艰。

1.5 经费投入有限

一直以来,各地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下,紧缺的经费,加之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浪费资金的现象不在少数,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2]。

2 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

2.1 健全体制建设

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该打破政府为主体的模式,变成以政府为主导,组建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组织对象可以涉及到农业科研所、农业院校及私人优秀农业企业等,扩大参与人员的层次性,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2.2 梳理职能

为打破原有的部门冗繁体系,应改变原有的管理机制,重新制定出一套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法,将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明细切实落实到各乡(镇),并且采取一级管理一级的模式,推广工作效果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上级颁发的新政策及市场信息也要及时传输到下级,加强各级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探究推广办法[3]。

2.3 视具体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明显,南北农业种植项目也大相径庭,因此,所需的农业技术也截然不同。如江西丘陵地带,受地理环境限制,机械化大生产技术难以在江西应用到,传统的精耕细作值得推崇。如果盲目的按照政府政策推行机械化大生产技术,只会打乱生产计划,浪费人力物力,并且达不到应有的推广效果。

2.4 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只有引进竞争机制,对工作能力差,长期不能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淘汰,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要作积极性,能够促使他们自主更新知识,积极主动的为农业技术推广做贡献。另外,国家也应给予再教育培训的机会,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传授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才能跟上时代脚步,从而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5 资金扶持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疏通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渠道,削减冗繁机构,将每一分钱都切实用在农业科技研发上。此外,大力宣传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资金有能力的人士,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资金上的扶持。

3 结语

必须立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从本质上发现当前面临的问题,采取实际有效的对策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周青.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政府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0).

[2]张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思路[J].天津农业科学,2008,(02).

[3]邱小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04).

扎实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篇4

近年来, 甘肃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 全省农技推广机构逐步健全, 管理体制更加流畅, 服务方式创新发展, 为粮食生产“十一连丰”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甘肃省共建设785个区域 (乡镇) 站, 其中区域站201个, 乡镇站584个。在提升农技推广条件的同时, 着力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使省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达到1427个, 人员达到1.3万余人。通过开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 将甘肃省服务网络延伸到村一级, 目前全省试点县达49个, 建成了3180个村级服务站, 选聘村农技员5058名, 解决了村级“有人办事, 有钱办事”的问题。此外,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还发挥其职能优势, 整合国家与省上相关部门安排的项目、资金, 集中力量, 统一建设。为适应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需要,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注重与农机部门的联合, 研发出一批新机具, 提升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同时, 服务模式也由传统推广模式向数据化、信息化和精准化发展。

世界葡萄酒推广体系 篇5

骆秀雯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我国葡萄酒业目前处在机会与威胁同在的时代。在此基础上,从葡萄酒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分析了葡萄酒企业应该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的企业发展战略。寻求更好的推广体系。

葡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它的历史超过一万年。葡萄酒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很好的普及与推广。中国的葡萄酒从西汉开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葡萄酒在中国一直没有普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的葡萄酒产业迅速发展,饮用葡萄酒的益处已越来越得到国人的认可,葡萄酒在中国的消费越来越大众化,这也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葡萄酒市场,在过去几年世界葡萄酒销量的年增长率为1%左右,而中国的平均增长率超过10%。加入WTO后,我国的葡萄酒业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面临国际化的新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外葡萄酒发展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近几年在新、旧葡萄酒生产国进行的行业改革,就中国葡萄酒业的推广应采取的战略和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弘扬改革创新意识,为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导论部分说明了论题的选择和意义,回顾当前葡萄酒研究动态,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部分分析国内外葡萄酒发展现状,国内葡萄酒市场需求稳步提高,消费者消费心理趋于理性,大批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葡萄酒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国际上新旧葡萄酒生产国提出改革举措,如法国的酿酒和酒标改革,澳大利亚的品牌打造策略,日本和西班牙的新葡萄酒营销策略等。第二部分分析我国葡萄酒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品质量不容乐观,葡萄酒生产标准还不健全,营销策略比较单一等。第三部分是结合国外葡萄酒发展的经验和中国葡萄酒发展现状,提出中国葡萄酒产业推广策略,包括人才储备,政府支持,产业管理标准化,新营销思路和品牌策略,特别是葡萄酒专业人才的培养。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葡萄酒业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积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加强自身管理,拓展营销思路,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葡萄酒企业会从容应对金融危机,保证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葡萄酒业发展现状

我国葡萄酒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到唐朝时已有 “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诗句。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只有几个葡萄酒厂,全国葡萄酒产量仅为200吨。新中国成立后,葡萄酒业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到614万吨。80年代后,我国葡萄酒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198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到30180万吨,虽然之后的几年葡萄酒产量有所减少,但是这几年随着人们对葡萄酒认识的深入,葡萄酒产量又呈现了回升趋势。

总体来说,我国葡萄酒业目前正处在机会与威胁同存的时代:

1.我国葡萄酒企业面临着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对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葡萄酒销售收入首次超过百亿达1023286.6万元,葡萄酒产量达到43.43 万吨,实现利润总额12558435万元,为国家上缴税金120749.4万元。根据世界葡萄、葡萄酒组织OIV2004年的统计,中国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已占世界第五位。

2.我国葡萄酒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威胁

随着中国的加入世贸,我国葡萄酒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威

胁:关税降低的威胁。按照中国的加入世贸承诺,2005年1 月1日起,葡萄酒关税将从原来的34.4%降至14%,如此一来,国外著名品牌葡萄酒势必会降低价格,增强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国外品牌的本土化威胁。目前,我国葡萄酒的市场空间仍然较为有限,加入MNI 以后,国际葡萄酒企业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渗透策略,这无疑于加大了对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冲击。市场放开的威胁。加入MNI 后,要求我国进一步降低关税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降低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而国外葡萄酒巨头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营销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二、制约葡萄酒业发展的因素

1.葡萄原料产量与质量不稳定

气候条件及变化对葡萄酒企业赖以生存的葡萄原料的产量

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到葡萄酒的产量,而且对葡萄酒的质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气候的影响,全国葡萄原料!2005年普遍减产,尤其以山东地区的葡萄减产最为严重。山东地区的红、白葡萄品种分别减产!20%至30%,由此导致了葡萄原料收购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红葡萄品种的收购价从!2004年的1.0元/kg~1.2元/kg上涨到2005 年的2.3元/kg,白葡萄品种的收购价从0.7元/kg~0.9元/kg上涨到1.4元/kg~2.0元/kg,由此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

目前我国的葡萄酒生产模式基本上停滞在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生产分离的尴尬境地。大多数葡萄酒酿造企业与果农是买卖关系,而果农种植葡萄追求的是高产,收购价格的高低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而不注重葡萄的质量。由此便导致了葡萄原料的质量不高,影响了下游葡萄酒的品质。缺少高端品牌

我国还没有真正的高档葡萄酒。高档的国外葡萄酒一般在几百元或更高的价位,而国内葡萄酒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每瓶80

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其中3大品牌(张裕、长城、王朝)与一些新崛起的地方品牌集中在20-80元的中档市场,而低端市场主要以山葡萄酒为主。这些国产品牌的销售终端主要集中在超级市场,而一些中高档饭店酒楼则主要销售国外进口品牌。在高端细分市场上,本土葡萄酒品牌的占有率基本为零,随着中国的加入世贸,更多的外国葡萄酒会进入中国市场,而这些国外品牌将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

3.专业技术力量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在葡萄酒酿造方面,面临着科研水平低、可转化成果少的局面,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专业人才匮乏。企业虽然购买了进口的设备,但是酿酒技术与世界领先国家相比仍然落后不少;即使参考了国外的先进工艺,耗材也是严重依赖进口。

三.葡萄酒业发展战略探讨

1.纵向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纵向一体化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或者将生产和销售阶段结合到一个共同的所有权支配下的动。按照企业投入、产出的产业链方向,纵向一体化战略有两种形式:一是企业沿着生产经营链向产品销售方向扩展,如组建自行销售或服务的网络,或者将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即企业向其下游产品方向进行扩展,此种形式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又称为企业的前向一体化战略;二是企业沿着生产经营链向材料供应方向扩展,如自行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能源或矿产等,也即是企业向其上游产品方向扩展,称之为企业的后向一体化战略。

2.葡萄酒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选择

(1)葡萄酒生产企业采取后向一体化战略可以获得以下利益:通过市场交易的企业内部化缩短供应联的管理,减少了

采购环节的费用支出,从而节约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我国只有极少数葡萄酒酿造企业拥有自己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其余大部分企业都依靠向果农收购葡萄以获得葡萄原料。因此,一到了葡萄收获季节,我国葡萄酒企业就会派出大量人员前往葡萄产区收购葡萄原料,由此导致大笔的费用支出也是不言而喻的。

(2)通过纵向一体化稳定了上下游业务关系,有利于控制与协调,使得个个环节更为紧密配合,确保了供给和需求,增强了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大大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葡萄酒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改变目前葡萄原料采购方式的弊端:首先,可以保障葡萄原料的稳定供给。目前,我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葡萄酒企业拥有自己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大多数企业还是依靠向果农采购的方式获取葡萄原料,在这样的情况就不能够保证葡萄原料保质保量的供给,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果建立了自己的葡萄种植基地,就可以改变过去田间作业的方式,采用科学、现代化的种植方式,提高葡萄的质量,同时保障企业自身生产的需要;其次,有利于提高葡萄酒品质。在葡萄酒业推崇“七分葡萄三分工艺”之说,与通过采购方式获得的原料相比较,葡萄酒企业自行种植的葡萄

更加容易在质量上进行严格控制。以法国波尔多为例,该地区共有11万h㎡葡萄园,却拥有112万家酒厂。法国酒庄实行的是自己种植、酿造和销售,讲究从葡萄的种植、管理、葡萄酒的酿造、销售一条龙作业,把葡萄酒的质量控制提前到种植环节,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力图在每个环节上保证酒的品质,以最大可能地体现各自的酿造风格。

(3)通过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有利于企业塑造高端葡萄酒品牌。庄园酒本身就是高端葡萄酒的象征;同时通过在企业的酒庄内举行一系列的体验营销活动,让消费者体验产区所处地域文化、葡萄酒消费文化、产区之内的葡萄酒品牌等,由此可以让他们将短时间的旅游体验带走,而且扩大口碑传播效果。诸如此类,都可以帮助葡萄酒企业塑造高端品牌。

推广体系 篇6

关键词:农机推广工作;机遇;挑战;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78-1

1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国家和地方大力支持农机化发展

自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了三个“一號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快改革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明确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2004年6月又出台了《农业机械促进法》,吉林省相继颁布了《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关键的政策、法律保障。

1.2 出现了新的购机、用机热潮

近年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对农业生产不断实施倾斜政策,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农机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德惠市自2005年以来,全市新增大中型旱田农业机械1500多台(套),水田机械1000多台。并朝着规模经营和合作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市已有农机大户200多户,农机专业合作社50余户。全市的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1.3 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

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使农机化的作用愈加明显。企业、科研机构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满足农业和农民多样化的需要,农民也充分认识到农机化在省工、省时、省种、省肥、作业质量高及提高抗灾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购买使用的积极性非常高,再加上这几年农产品价格持续升高,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的劳动生产观念也大大转变。外出打工,发展畜牧业,各个生产环节逐渐机械化,使农机化水平逐年提高。

2 当前农机化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化技术推广组织陈旧

现行的农机体系,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这种体系在过去健全的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农民收入还不高,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大田作物的情况下,农民对农机新技术的推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有权决定土地资源的使用权时,他们追求的是经济收入最大化,如果不见效益,他们是不会接受新技术的。

2.2 农机化项目建设投资少,规模小

配套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少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很多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和应用,不能及时传授到农民手中,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2.3 农机推广人员分布不合理

我市有部分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条件差,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少,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随时需要农机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服务,而乡镇推广人员力量薄弱,推广设备简陋,严重的影响新技术的推广。

3 创新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开拓工作新局面

3.1 转变观念,勇于开拓

新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形势给予我们新的要求和任务,我们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大农业、大市场、大科技”的观念,不断学习与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围绕市场需求选择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和课题,加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走良性发展之路。而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拓展更大的服务领域,可以与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维修部门以及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相互沟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既能提高工作效益,还能提高工作质量,也能增加工作效益。这样才能发展壮大实力,有实力才能有后劲,才能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向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拓展服务领域。

3.2 提高素质,掌握主动

农机推广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机械科技含量的提高,给农机推广人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是不断学习科技理论知识,可从书籍上、报刊上、电视上学习,也可在接受培训、听讲座等过程中学习。二是不断地学习实践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应积极参加各种由行政部门、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组织举办的实践技能培训班,了解掌握各种先进机具的原理、构造性能、使用操作方法、维修保养等知识。三是应该向广大农民学习。新机具、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应与农民互相沟通,研究、学习,听取建议和意见,排除故障解决问题。

3.3 立足现实,眼光长远

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农机与农业的关系。统筹谋化,梯度推进,协调发展。”推广人更是应面对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及市场经济中的热点,有选择地推广示范新机具、新技术,因水稻价格持续攀升,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几年来,我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就在水稻全程机械化上大做文章,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栽植、收获技术,并充分利用国家的购机补贴政策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协会等组织,使我市农机化装备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亟待加强 篇7

过去, 乡镇农技推广站一直归农业部门垂直管理, 队伍比较稳定、人心比较安定。但近年来, 乡镇农技推广站改革过于频繁、主管部门一再变更。先是由农业局主管, 后又下放到各乡镇管理, 由县、乡双重管理, 以乡镇管理为主。如此改来改去, 发现了一些问题:体制管理不顺, 管人的缺少技术, 管技术的管不了人, 职责不清, 推诿扯皮现象严重, 形不成工作合力;农民需要的是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信息, 而绝大多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知识, 服务无从谈起;缺乏政府资金投入, 相关硬件设施简陋;各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不规范, 待遇较低, 造成许多专业人员改行、跳槽, 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严重不足。使一些乡镇农技干部人心惶惶, 感到前途难以预料、命运难以把握, 乡镇农技推广站综合实力有所下降, 给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1 乡镇农技推广站实力下降

1.1 基层推广机构不健全

1.1.1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中, 把所有农业行业站取消, 成立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隶属于乡镇政府管理,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没有设专门人员, 没有自己的试验场所、示范基地, 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在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成本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1.2 有编制, 无岗推广难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虽有编制, 但没有定员、定岗, 农业各行业没有固定专职负责人员, 有的乡镇甚至连兼职人员都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县 (区) 、市级工作无法往下布置, 工作无法顺利完成, 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1.1.3 侵占、挪用可有可无

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管理权下放乡镇后, 一些乡镇政府的负责人随心所欲, 将推广站拍卖、平调、挤占、出租;不少乡镇推广机构被侵占后, 技术人员失去了工作场所和栖身之地, 工作瘫痪, 人员流失, 机构名存实亡;不少用于农技推广的专项经费和配套设备被乡镇政府挪用或截留。据介绍, 乡镇政府的负责人最关心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财政包干的税收, 二是“一票否决”的计划生育。至于农技推广, 在一些人眼里可有可无。

1.2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从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 农技的推广、宣传、培训, 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 土壤肥力定点观测, 植物疫情的封锁和除治, 农区灭鼠工作都是直接的公益性社会服务, 形成的是社会效益。

1.2.1 经费不足严重地影响着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在推广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农技推广经费的严重不足使社会公益性事业服务的推广工作很难开展, 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由于配套资金缺乏常常被迫中断, 更不能做大、做强。

过去, 乡镇农技推广站还配备有必要的试验设施、技术装备 (如天平、放大镜、显微镜等) 、技术书籍, 好一点的乡镇农技推广站甚至配备有贵重的电子显微镜。但乡镇农技推广站几次改革后, 原有的设施、装备或因年久失修、或者遗失, 目前基本损失殆尽, 而新的装备基本未添置过。如今已进入信息农业时代, 有的农户家庭已购买电脑, 上网收集、发布农业信息, 但乡镇农技推广站有的至今连办公场所都没有, 更不用说配备电脑等贵重设备了。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搞推广靠的就是“一张嘴”与“一把钢卷尺”, 如此落后的装备与农民相比强不了多少, 有时遇到问题也确实无法解决。

1.2.2 经费不足无暇顾及业务

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一般属于乡镇管理, 没有纳入正常的编制范围, 这些人编制、工资情况各异, 思想极不稳定。经费不足, 主要表现在:各乡镇推广经费主要依靠自己创收来解决, 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缺少日常的活动资金, 包括日常的人员开支和办公经费, 更无钱用于推广工作。除此之外, 乡镇农技推广站还有创收任务, 每年还要向乡里上缴很大一部分资金, 不但没有时间搞技术推广, 还给推广人员造成很大的压力。“端人饭碗受人管”, 过重的创收任务和乡镇“中心工作”的频繁拉用, 使许多农技人员无暇顾及业务。据调查, 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一年中, 仅有20%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推广工作。

1.3 推广机构队伍有待加强

1.3.1 技术力量是基层农技推广的生命

由于工资收入水平低, 乡镇农技推广的问题多年积累严重, 加上县、乡镇财政普遍紧张, 致使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待遇差、工资无保障等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 不少专业人员调离岗位;而每遇机构改革或财政紧张, 又对其“减粮”、“断奶”或“推向市场”, 加速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流失;不少乡镇站的“三定” (定性、定编、定员) 工作没落实, 造成乡镇站事业性质未被确认, 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无法充实进来;“三权”下放到乡镇后, 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入。更为值得关注的是, 按照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身份与待遇, 很少有农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加入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从事农技推广这样一个专业性较强、部门职能较弱、工作条件与待遇却较差的事业。为鼓励农业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基层推广事业出台了非常优厚的政策, 但很多毕业生宁愿到乡镇支教, 也不愿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原有人员陆续流失, 在岗人员技术老化, 新鲜血液难以补充, 致使乡镇农技推广站技术力量不仅没有随时代进步逐步加强, 反而呈下降趋势。

1.3.2 农业推广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

年轻的技术人员很少, 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加剧;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足, 知识结构老化, 由于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原有的知识已不适应当今需求, 科技人员每年继续教育虽然也在进行, 但是缺乏针对性, 没有专业技术的培训, 技术人员继续再教育只是流于形式, 无法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近年来部分农技人员 (其中不少是年富力强的人员) 已离岗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在岗的农技人员, 近年来除部分为晋升职称升级学历外, 很少有机会参加上级组织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知识老化问题十分突出, 与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极不适应。

1.3.3 工作热情与工作责任心是搞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基本保证

过去, 乡镇农技推广站是县农业局派出机构, 乡镇农技人员是名副其实的“农技干部”, 尽管工作条件较差, 但大部分乡镇农技干部对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荣誉感与责任心, 因而工作有理想、有热情、有目标、有长远打算, 塌实、认真、负责。但近年来反反复复的改革, 使很多乡镇农技人员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属“弱势群体”, 即使努力工作, 命运也难以自己把握。生存的压力, 命运的捉摸不定, 使不少乡镇农技人员原有的工作荣誉感与工作热情逐渐消失殆尽、人心涣散, 工作责任心也随之下降。

1.4 基层推广示范能力下降

1.4.1 示范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

在粮食紧缺、不少农户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期, 各级领导对农业示范工作高度重视, 并在组织、人员、物资、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乡镇农技人员工资有保障, 不少乡镇农技推广站还通过集体经营掌握有一定的活动经费, 因而开展示范有积极性, 不感到特别困难。近几年来, 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抓经济、跑项目上, 乡镇领导年轻化后, 部分领导综合素质虽有所提高, 但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 对农业的关心、重视、支持不够。农技干部搞示范, 没有领导的组织与支持, 在农业比较效益较低, 农民综合素质较低情况下, 示范效果非常有限。更糟糕的是, 近年来经过几番改革, 很多农技中心已经没有资金再去从事新技术研究、补贴“公益性”示范推广, 致使乡镇农技推广站从事农业示范的积极性与示范能力都大打折扣。

1.4.2 在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离不开当地农民的信任

过去老百姓都知道, 乡镇农技推广站是政府机构, 乡镇农技人员是推广农业科技、帮助农民搞好生产的“技术干部”, 因而对乡镇农技推广站与乡镇农技人员非常信任、非常热情, 这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但经过近几年的改革, 过去乡镇农技推广站“公有制”经营已全部退出, 不少乡镇农技人员迫于生活压力, 都开起了“私营”农资经营店, 既“开方”又“卖药”, 不少农民对乡镇农技人员“开方”的公正性与目的性产生怀疑。推行“以钱养事”后, 原有乡镇农技推广站转变为民办非营利性中介服务组织, 原有乡镇农技人员干部退出事业编制, 身份发生了变化, 已不再是“公家人”了, 农民对其信任程度进一步下降, 这给开展正常的公益性示范推广工作带来新的困难。性质改变, 无暇推广。本是国家在基层事业单位的农业技术推广站, 在有些乡镇被当作企业看待, 甚至被承包给职工或他人。规定了创收上缴的指标, 或征收或摊派不合理费用, 使之雪上加霜, 致使一些基层站成了“夫妻站”、“亲属站”。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如今的乡镇农技推广站, 综合实力、地位、奉献精神大不如以前, 只要长期与乡镇农技推广站打交道的基层干部、群众, 对此都深有体会。过去的乡镇农技推广站是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脚”, 很多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都要在乡镇农技推广站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完成。如今乡镇农技推广站缺乏综合实力, 直接影响到上级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陷入困境。因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把农业科学新技术、科研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前沿阵地”, 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没有强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科技兴农战略是很难实施的。

2 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增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实力

2.1 理顺管理体制

确立县级农业部门主管的地位, 解决了“管人”与“管事”分离的问题, 完善了农技推广模式。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实行由县农业局进行垂直管理的隶属关系,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全部由县财政承担, 其业务的开展要充分听取所在乡镇的意见, 人员的调配、使用、考评和职称晋升等全部由县农业局进行统一管理。以发展现代农业, 服务“三农”,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2 明确公益性定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 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 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 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县、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均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工作经费等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基层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动植物疫情和农情监控等所需经费列入财政专项。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性、定编、定员, 建立一支稳定的科技推广队伍, 保证足够的经费, 让在岗人员生活有保障, 安心工作, 消除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达到与职能相符的服务效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建设新型的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需引进和培养一批复合型的科技人才。

2.3 科学核定编制

根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 本着精干、高效、合理的原则, 结合当地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村屯和农户数量、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因素, 科学测算、合理核定并落实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 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

乡镇农技推广站要制定本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和农业技术培训方案, 并组织实施;为当地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依托, 并当好参谋和助手;负责本乡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发展和扶持农技推广示范户、种植业专业组织;负责抓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防治及技术咨询、宣传服务工作;负责本辖区土壤地力、墒情的监测, 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围绕农业标准化,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 提供有效的农业公共信息服务。

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县农业局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忠于职守, 廉洁自律。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坚持高效、敬业的服务精神, 切实做好各项农技推广工作, 为“三农”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要建立健全人员培训、业务考核、岗位规范、职称评定等制度, 有效地保证并逐步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强与乡镇农业办的联系, 协助做好有关农业、农村工作。

2.4 合理设置机构

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提高效能”的原则, 遵循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原则, 结合本地实际, 科学设置机构。乡镇农技推广站机构设置及职能:各乡镇农技推广站结合本地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重点研究推广瓜菜, 及特色种植等经济作物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负责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研究推广玉米、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

完善村屯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各村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协会, 会长从各屯科技示范户中选举产生, 经乡镇农技站考核后, 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审批确定, 并由有关单位发放聘任证书, 年终对真正能起带头作用的会长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给予一定的奖励;各屯设科技示范户, 每个屯根据屯型大小设5~10户科技示范户, 由本人申报、村民举荐、村委员会把关、乡镇农技站考核确定, 作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2.5 改善装备条件

目前乡镇农技推广站起码应当有办公用房, 有基本生存条件 (能就地解决吃、住) , 并设法配备电脑、打印机、数码照相机、测土配肥仪、天平、显微镜、放大镜等开展业务必须的仪器、设备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交通工具等, 增强服务手段与能力。为增强乡镇农技术中心实力, 同时节约建设成本, 随着农村交通、信息条件的不断改善, 可考虑将部分人员较少的乡镇农技推广站适当合并, 建设跨乡镇区域站。

2.6 建立健全制度

制订《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和《学习制度》等各项制度, 加强了对县直和乡镇单位的工作目标量化考核, 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不断加强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与技能培训。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觉悟高、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现代农民, 而培养现代农民, 离不开掌握现代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乡镇农技人员。针对当前乡镇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能退化, 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等现状, 各地要根据现代农业形势与地方产业发展实际, 下大力气、拿出专项资金, 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与技能培训。乡镇农技人员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接受新挑战, 提高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 使自己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乡镇农技人员才会不被淘汰, 才会永远都有“出路”。

摘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 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 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本文重点分析了现在我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进一步阐述了基层农技推广站实力下降的具体表现,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了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办法。

日本的语言推广体系及启示 篇8

关键词:日本,语言推广政策,语言推广体系,日本语教育,启示

语言的国际化程度(或称可接受程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语言对国际经济贸易、政治对话、文化传播以及维护自身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许多国家为了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都非常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工作,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张西平等(2006)对英语、法语、西语、德语等语言的对外推广历程进行了分析[1,9],这些国家的做法对我国的汉语国际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日本的语言政策介绍方面可资借鉴的资料还比较缺乏,信息也相对比较陈旧[2,10],日本有朝鲜人约66万人以上,但仅有约15万人使用朝鲜语,另外还有目前几乎不被使用的爱努语[3,11],因此日本没有多民族国家那样复杂的语言规划,国内的语言文字政策基本是围绕日语规范化而进行的。

张西平等(2006)认为,推动语言传播的两条根本性措施是专门的语言推广机构和专门的基金。日本在语言推广方面也正采取着这样的措施。日本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国际影响力,加上政府将推广日语作为国策,许多举措得以充分实施,保证了日本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日本将对母语为非日语的人所进行的日语教学称为“日本语教育”,2006年,日本海外有133个国家和地区、计2979820人在13639个学习机构中学习日语,教师人数为44312人。通过广播电视或自学等其他方式的学习者尚未计入其中,估计应达数倍[4,12]。而日本国内学习日本语的人数也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05年11月,日本国内学习日语的人数为135514人,进行日本语教育的机构有2047所,其中大学有625所,学习者为44858人,其余则在其他教育机构学习[5,13]。

二日本的语言推广实施政策

日本语教育很早就展开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1895~1945年之间,日本语被作为服务于帝国主义战争以及殖民统治的工具,日本甚至将日本语定位为大东亚的通用语言,禁止使用除德语、意大利语之外所有印欧语系语言和本地语[2,10],而强迫人们将日本语作为母语学习。他们开设学校、派遣专职教师、设立专门的推广机构、出版刊物,组织比较严密。当时日本国内也接受了一些来自殖民地的留学生、研修生,但主要为政治服务,这一时期的日本语教育不能算作真正的第二语言教学。

战后的日本语教学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政治、经济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必将给语言推广政策带来影响。战后的日本语教育可以分作三个阶段[6,14]:战后至1975年;1975年至1990年《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简称“入管法”)实施;1990年“入管法”实施以后。日本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提供信息,如国际交流基金会每年都调查海外日本语教育的总体情况,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别、不同教育阶段及学习目的、教师情况、教学情况等多个方面;而日本文化厅文化部国语科每年都会对国内的日本语教学总体情况进行更新。这些调查和统计情况对日本调整日本语推广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很多措施都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可以说日本汇聚了官方与民间、团体与个人等多方面力量,在长期的推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日本语推广体系。

本文拟从教学对象、研究机构、师资培养、信息渠道以及日本语教育支持机构等方面的政策和状况分别进行探讨。

(一)针对定居者的政策

20世纪后期,日本增加了不少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长期居住者。

1.难民及家族

1976年越南战争结束后,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印度支那难民纷纷涌入他国,由于其他先进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接收政策,迫于国际压力,日本于1979年在亚洲福利教育财团下设置难民事业总部,在姬路、大和成立定居促进中心,在东京品川区成立国际救援中心,为难民进行日本语教育,并培训其适应日本社会的能力。1981年联合国制定《难民条约》后,日本政府遵循要求,继续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这批难民人数达1万人,其家族及二代也陆续前往,形成一个较大的特殊群体。

2.战争遗留孤儿及家族

二战结束时期日本遗留在中国一批孤儿及少数妇女,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们陆续归国。1984年厚生省成立“中国残留孤儿援护基金会中国归国孤儿安居促进中心”,负责处理相关事务。因归国者并不完全都是孤儿,后改名为“中国归国者安居促进中心”。这一工作直到现在仍在持续,根据厚生劳动省[17],大学院、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以及社会上的团体和设施都可以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标准开设培训课程,多样化的培养机构使得人们比较容易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教师素质因此大大提高。

日本语教育能力考试是一个衡量教师质量的客观标准之一,自1988年起每年进行一次,由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负责实施。根据其公布的数字[18],2006年应试者5317人,合格者1126人。20年间的应试人数和合格人数都比较稳定,这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该项考试的权威性。

(五)多方位的信息交流及传播渠道

1980年后,作为国际交流,各地都展开了针对来日外国人的支援活动,以“日本语教室”的形式进行日本语培训、辅导,运营者个人或团体同仁之间建立起广泛的网络联系。日本语教育方面的专书和刊物也纷纷面世。1982年出版的《日本语教育事典》多次重印,被誉为日本语教育的百科书。近年来日本语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2005年《新版日本语教育事典》出版[7,15],内容上进行了更新,突出了实用价值。

1986年,Aruku(アルク)出版社出版月刊《日本语ジャ一ナル》(2003年停刊),介绍日本语及日本语教育信息,1988年出版《月刊日本语》,面向日本语教师,在日本语教学方面及相关考试方面提供建议,刊登最新的日本语教育信息。1991年,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语国际中心创刊《日本语教育论丛?世界的日本语教育》。

除了教学机构外,还有更多的人是通过其他渠道学习的。1991年,NHK教育电视台播放《标准日本语讲座》,针对的是无法集中时间学习的人群;“入管法”修订以后,随家族赴日的儿童大量增加,1992年便针对这个群体创办了刊物《学日语》。

日本的信息网络非常发达,日本语教育方面也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1993年,文部省制定了日本语教育推进政策,文化厅官方网站上辟有日本语教育栏目,对日本语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指导。这些活动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即更好地推广日本语教育,使日本语教育国际化。2000年,文化厅建立了日本语教育的综合性网站栏目[8,16]。日本的语言推广经验在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借鉴。

(一)在推广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理论准备

语言推广方面要在组织建设上予以保证,财力方面予以支持。各项政策出台能够有较为充分的研究论证,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二)建立较为完备的国内外教学信息库

要对国内外整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已有的各项资源进行盘点,数据准确,经得起检验和分析,分类要科学,条目要细致,国内和海外的教学作为不同类别进行研究。基础工作越扎实,制定政策时才能越客观、越有针对性,同时还能够为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设置职能化、小型化的推广辅助机构

与语言推广相关的工作内容多、范围大,应有多个组织机构去分担,职能的细化保证了各项工作能够落实,职能的深化则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完善。研究和制定政策,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举办各类研讨会,提供研修和培训,利用IT进行教学,与大学交流合作,提供基金资助,援助海外教学,等等,这些工作如果有相对独立的机构承担,工作将会更有成效。有的机构必须由官方管理,有的机构则可以依靠民间力量运作。

(四)增加培训机构,扩大志愿者服务渠道

学习者类型和目的多元化,就要相应扩展教学场所,建立适应不同目标的学习机构,在政策上对民间办学予以鼓励和支持,培养国民对语言推广工作的关心意识,鼓励更多的民间力量投身其中。

(五)对海外教学予以多方位的支持

日本对海外的日语学习机构提供人力、物力、经费上的支持,并协助对方编写合适的教材。除了派出一般的语言教师,还非常注意对师资力量的培养。一方面将学者、教师派出去从事培训工作,一方面将对方的教师、学者请进来研修,针对不同对象和目的设置课程,供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关于农机推广体系现状的调查 篇9

一、农机推广体系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兰西县现有县级农机推广站1个, 推广人员8人, 全县15个乡镇, 共有农机推广人员15人, 分别在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工作, 都是兼职, 多数人都没有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经验。当前, 我县农机推广工作都是由县农机推广站完成, 由于人员少, 资金缺乏, 农机推广工作完成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农机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

机构改革后,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 农机推广人员合并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并且身兼多职, 由乡镇领导统一调配, 不能专心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严重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 导致基层农机推广服务能力严重弱化, 农机推广工作发展缓慢。另外, 县农机局对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只能业务指导, 没有任何管理权限, 也是造成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目前, 县、乡、村三级农机推广网络, 村级已经断层, 乡镇虽有兼职的推广人员, 但也基本上不从事推广工作。

2. 推广人员素质低, 专业性人才少

县农机推广站农机专业毕业的只有3人, 其余5人都不是农机专业毕业;乡镇农机推广员农机专业毕业的只有3人, 其余的都不是农机专业毕业的。县乡农机推广员每年参加的各类技术培训非常有限, 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很少;乡镇农机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 知识断层、老化现象严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新技术和新机具不断涌现并投入使用, 这些都给专业技术人员少、知识结构老化的农机推广队伍带来严峻的挑战, 农机推广队伍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3. 事业经费短缺, 基础设施薄弱

现有农机事业经费非常少, 用于农机推广工作的经费几乎没有, 导致推广培训、科技项目攻关难。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 没有试验示范基地, 开展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只能通过和农户协商并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得以实施, 而且使用年限不确定;没有常规性使用的检测设备, 试验数据监测有误差;没有交通工具, 技术服务和指导不到位, 延误农时,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4. 政府重视不够, 推广工作发展慢

当前, 在各地全年重点工作中, 很少有把农机推广工作纳入本地政府农机化重点工作来抓。推广农机化新技术需要一个过程, 成效缓慢, 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而政府部门对于推广资金的投入很少。加上乡镇领导对农机推广工作意识淡薄, 积极性不高, 对村级农机推广员没有任何报酬, 影响了村级推广员的作用发挥, 导致农机推广工作发展缓慢。

三、对农机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1. 要完善推广体系建设

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尽快建立独立的乡镇农机推广站或区域农机推广站, 归口县级主管部门管理。选拔一批文化素质好, 技术水平高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到推广队伍中来, 提高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村一级选择责任心强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担任村级推广员, 并把他们作为科技示范户, 发挥其推广示范带动作用。

2. 要争取政府支持, 搞好部门协作

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并将农机化推广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全年重要工作来抓, 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推广经费, 以保证推广工作正常进行。推广一项农机新技术, 只有与农艺有机结合, 才能显示其优越性。因此, 我们推广部门要和农业、土肥、植保等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相互配合, 同步推广农机农艺技术, 使农机与农艺衔接起来, 真正发挥新技术高效增产的作用。

3. 要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示范基地是推广部门和企业、科研、院校搞好联合推广的技术平台, 是机械标准化作业的样板, 是引导农民观摩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窗口。利用示范基地试验示范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 既减少了企业、科研、院校等部门推广新技术的途径, 也起到了互利互惠, 优势互补的作用, 还能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在示范基地建设上最好建设一块有自主连续多年使用权的示范基地, 不要一年一换地块, 那样会严重影响试验示范效果。

4. 要注重农民、农机大户在推广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技术新机具的最终使用者, 也是农机推广者。在农机技术推广初期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往往抱着怀疑态度, 只有他们亲眼看到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作用, 才会自觉使用并宣传新技术新机具。我们还要借助农机大户的经济实力和对新技术新机具需求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做好选型、技术服务工作, 发挥其示范推广带动作用。农民、农机大户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程度, 是决定农机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重发挥他们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主体作用。

黑井古镇农业推广体系改革探索 篇10

黑井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西北部, 距昆明200公里, 距州府楚雄市76公里, 距禄丰县城98公里, 成昆铁路、龙川江穿境而过, 全镇国土面积133.6平方公里, 境内地形复杂, 呈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 最高海拔2498米、最低海拔1323米, 镇区海拔1560米, 平均海拔1738米, 镇区年平均气温16.9℃, 最高气温为34℃, 最低气温3℃, 年均降雨量为860毫米, 年均降雨81天, 年均日照1848小时, 积温7774.8℃。辖9个村委会, 126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18383人。全镇耕地面积15286亩, 其中水田5214亩, 旱地10072亩;粮食总产5339吨, 人均有粮281公斤。

2、我镇农业推广现状问题

经过近年的农业推广实践表明, 我镇的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与使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 与全县其他乡镇相比, 我镇的农业科技水平仍然十分落后, 全镇农业推广水平发展参差不一, 推广力度不一。我镇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难以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关系不清、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一系列阻碍我镇农业推广工作的制约因素。主要存在问题有:

1) 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

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0人, 现有在编职工9人, 在职在岗职工3人, 政府借调脱岗2人, 兼职4人, 职工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年龄结构比例失调, 拥有学历结构层次相差较大, 9人之中本科学历4名、大专学历3名、中专学历2名, 并且存在专业与学历不相符现象, 因此在实际农业推广工作中难以适应发展需要。而且由于经费不足而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外出考察培训机会几乎为零, 致使技术人员的知识老化, 难于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偏低, 已成为我镇农业技术推广新的制约瓶颈。

2) 乡镇农业推广职责不明, 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以及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指导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但是在我镇基层推广部门只能紧紧围绕镇党委、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 必需服从镇党委政府工作安排, 有时甚至承担与推广机构无关的一系列工作。这种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的现状, 致使农业推广工作与政府中心工作存在时间季节性冲突, 最终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职能难以完全正常发挥。

3) 明显出现两头管、两头管不好的现象

存在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农业局两个部门纵横管理, 虽然管理权限在上级文件里已经划分明确, 事实上, 乡镇农业推广却存在双重管理, 体制不顺。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造成谁都管, 谁都不管, 谁也管不好的局面。加之近年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年终考核权限依然下放到乡镇管理考核, 绩效工资考核流于形式, 干本职的职工与外调或兼职的职工绩效工资无法按实际情况而定, 没有绩效而言, 而乡镇年终考核对相关部门人员存在徧见情况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推广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部分干部难于安心、难于自觉自愿蹲守农业推广前线。

4) 村级干部科技意识薄弱, 对农业推广工作缺乏信心

我镇9个村委会自1999年后就撤除村级农科员, 致使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发生严重断线状况, 个别村委会的领导对农业推广发展重视不够, 存在坐、等、靠、要思想, 不思进取, 只热衷于面子工程,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业务不熟悉, 宁愿花时间干别样事务, 也不愿意加强对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认为农业技术推广是镇级农技部门的事。

5) 推广经费不足, 科技队伍不稳定

我镇地处我县边远偏僻乡镇, 财政严重赤字, 没有推广经费投入到农业生产工作中, 干部职工基本没有享受过任何福利待遇。中心自2009年至2011年存在缺编2人、2012年至今缺编1人的现象, 其它乡镇人员不愿到黑井工作, 导致中心干部工作任务加重。

6) 村级农科员报酬待遇偏低且素质差异大

2011年2月, 经过镇人代会人民代表把设置村级农科员提入议案后, 于同年5月配设9名村级农科人员。由于镇级资金投入不足, 培训经费短缺, 村级农科员报酬待遇偏低, 兼职农科员每月报酬150元、专职农科员每月报酬250元, 加之个别村委会干部对农业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没有及时把村级农科员安排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致各村委会农业推广出现巨大差异。

7) 地理环境特殊、工作业务范围广

由于我镇存在自然地理、环境、海拔、气候等自然差异, 形成沿河低热河谷、山区半山区、高山冷凉寒冷地区三种不同气候。所以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给农业推广带来了困难, 也给农业推广工作者提出了一道难解的课题, 近年来乡镇农技中心不仅要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还要承担农业执法、渔业生产、渔业安全、农村能源建设、农产品抽样送检、测土配方、数字乡村、“三农保险”、农机、石榴小枣发展管理等相关工作, 上级农业部门多所股室业务工作都涉及到乡镇农技中心, 乡镇农技人员一人都得承担多项工作, 工作量大、任务重、待遇低成了乡镇农技人员生活的真实写照。

8) 由于乡镇工作职能职责不清, 关系不顺

有些由上级部门发文明确划分的工作职责职能无法按文件要求交还政府。例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农民减负、食品安全、农村卫生改厕等工作仍然由农业推广部门承担, 政府可以不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就直接抽调农业推广技术人员担任其它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经常发生临时抽调现象。致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不务正业”现象存在, 造成推广人员难于及时就位、难于深入农业推广第一线。

9) 上级优惠项目难落地黑井

由于我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 地无三分平, 按照上级农业推广项目补助条件要求, 难于找到百亩以上连片的好田好地, 导致新试验、示范推广项难落地黑井。

10) 农村缺乏劳动力, 留守人员参与推广意识不强

我镇外出务工强劳力较多, 年轻而有文化的人员基本外出打工, 有的村社形成了老、弱、病、残、少、幼村落。这几类人员接受新技术、新意识能力较弱、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积极性不高, 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现象, 导致科技推广无法落到实处。

3、对我镇农业推广发展前景的思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 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迫在眉睫。

1) 乡镇领导必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推广工作

乡镇领导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 必须灵活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推广工作全局, 乡镇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提高我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把农技推广科技人员纳入我镇经济发展队伍中, 使其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

2) 认真落实“三定”方案, 稳定农业推广队伍建设

要认真落实“三定”方案, 按照编制足、人员满、素质高、业务精的要求, 做到编制、人员、经费三落实。要求科技要面向农村、结合实际、紧扣业务、依托体系、发挥优势、注重实效。鼓励和支持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技术推广, 增强农技推广服务活力。通过改革, 建设层次分明、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农技推广创新体系。逐步提高农业推广干部职工福利待遇, 稳定推广队伍, 形成镇、村两级都有科技人员真正坚守农业生产第一线, 构织坚固的农业推广工作网络。

3) 增加农推广资金投入, 强化农业科技培训, 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关键是人才。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农业科技推广法》关于“农业推广行政部门和县以上农业推广机构, 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 使其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业务”, 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同时, 要通过考核上岗、竞争上岗, 改善队伍结构, 造就一支高素质、懂业务、能管理、会推广的科技人才队伍。

拓宽创新资金投入渠道, 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推广的份额。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有效地整合各方资金, 合理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比重, 把部分农产品补贴资金有效地转变为农业科技推广补贴;加强“三农保险”工作力度, 尽量把农业自然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助摧农业摧广工作

抓实山区、半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实施, 加强坡耕地治理工作、保护基本农田建设, 合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盘活闲置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情况下, 逐步在有条件的村社推广小型农机具耕作条件, 减轻农业强劳动力耕作状况, 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有利条件。

5) 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

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贯彻实施。明确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职责, 按文件划清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职责、职能, 还政府工作职责、职能于政府, 政府不能随意抽调农业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非农业推广工作。农业推广工作是项季节性、时间性特别强的特殊工作, 在此期间要合理安排时间让科技人员积极、主动深入生产第一线,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潜能, 给科技人员创造一个发展平台。

6)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农业推广管理配套措施, 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考核制度, 做到农业推广人员人人有职责、人人有任务, 增强责任心、使命感, 激发干部职工对我镇农业推广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 把村级干部和村级农科员纳入年终考核范围, 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管理考核制度进行考核奖惩。把镇村两级链接成稳固的农业技术推广网链, 防止“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发生。

7) 重视农民培, 普及科技知识、转化科技应用能力

推广体系 篇11

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的不断壮大,白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水平逐年提高,2001年以来累计获得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52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科教兴农竞赛186项。

近年来,白城市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大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力度,使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大力实施主导品种主推制度。全市确定9个品种作为玉米生产的主推品种,确定2个品种作为水稻生产的主推品种。玉米、水稻品种的引进应用取得了新进展;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在全市广泛实施,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对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培训等,培养有文化、懂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较好的人才基础。

2 農业技术推广对策及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适应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

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重点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2.2保证经费投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强化课题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满足履行公益性职能的需要。

2.3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系,建设和完善省、市级农民远程科技培训资源服务中心、县级农民远程科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民远程科技培训站,增强媒体资源制作,数字化储存、服务管理、资源传播和远程培训的能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4 加强领导,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政策落到实处

能源体系认证的程序和推广 篇12

中国科学院2013年2月22日发布《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研究报告, 提出了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为促进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建立;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 引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

能源体系认证为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执行标准。当前能源体系认证的应用并不广泛, 也不为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所熟悉。通过能源体系认证的推广, 企业可以提高能源的管理水平, 减少成本和能源消耗, 并可以系统性地支持企业发展的长期策略。因此, 广泛推广能源体系认证对我国的用能水平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指导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为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 进一步衡量企业的推广水平则需要使用能源体系认证这个工具, 从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判断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

能源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能源体系的必要性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当前我国宏观环境状况来看, 空气质量每况日下。由能源过度消耗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空气污染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等重度空气污染天数与全年天数的比例逐年升高。

从各个用能单位的微观分析, 通过开展能源体系管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可以系统地提高能源管理效率、持续改进能源绩效;提高对节能机会的识别、综合实施节能机会;通过科学合理的能源管理模式避免过度投入或者一味的节约能源;充分应用节能技术、平衡投资和收益;在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实现用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能源体系认证的相关程序

首先, 能源体系认证与其它体系认证的根本方法是一致的, 即PDCA的方法。P即Plan (策划) , D即Do (实施) , C即Check (检查) , A即Action (改进) 。

在普遍适用的体系建立方法基础上, 企业需要利用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 借鉴其它管理体系的自身经验, 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及安全管理体系, 在统一管理架构的平台上, 对能源绩效提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可执行、可衡量、可记录的目标, 并最终执行、不断提高。

能源体系认证的过程通常分为自身评估阶段、体系筹划阶段、资源准备阶段、体系建立阶段、实施与提高阶段、申请认证阶段、认证维护阶段, 一共七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开展原则将在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1 自身评估阶段

组织内的各个部门需要对各自的工作内容和业绩目标进行总结, 善于归纳自身的现状。总结内容主要有现有的能源绩效、能源目标、是否具备能源基准、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及标准操作规程。

2 体系筹划阶段

在自身评估的基础上, 初步确定组织的能源方针政策和能源规划。

同时建立能源体系认证的执行计划, 该计划的详细程度和复杂程度会根据组织的规模不同而不同。但下述内容是最基本的内容:

*定义各个阶段的节点

*任务及相应的交付成果

*每一项任务的负责人及职责

*规定每项任务的完成日期

*是否需要其它外部资源

管理层需要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审批资源和计划, 确保能够在组织上对实施进度提供足够的监督。

3 资源准备阶段

管理层必须理解能源体系认证的目的和收益, 了解在体系建立和正常运行过程中需要哪些资源, 并承诺提供这些资源, 例如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时间。

管理代表的指定也需要由管理层决定, 其主要责任是建立并维护组织内的沟通, 确保体系能够建立、执行、维护并持续改进。同时计划并指导团队开展能源体系认证的各项工作。

能源团队的建立需要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 成员需要对各项运行工作熟悉, 承诺积极参与认证工作, 了解按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由管理代表统一领导。团队内的职责和权力需要充分沟通, 并在组织范围内广泛传达。

为了实现能源目标, 组织需要从资金方面提供一定支持, 包括: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的资金;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的资金;体系建立和推广所需要的资金, 培训的开销, 办公场所等等。

4 体系建立阶段

体系文件的建立需要根据不同管理层级定义出不同层级的管理文件, 范围从组织管理层到只能部门的具体操作程序文件, 具体包括培训、文件、运行控制、沟通、设计、采购等若干方面。

组织内部文件的格式要统一, 文件的生效与执行、废止与存档要有统一的管理控制。

法律法规的应用对体系的建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宪法中的能源法针对各种能源类型定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同时对 (下转第11页) (上接第1页) 能源的节约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该节约能源法在节约规划、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节能监测、节能统计、节能鼓励政策、节能产品推广方面都做出了定义。组织必须在了解各自行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确定组织能源体系的建立方向。

与能源节约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和地方法律法规也有专门的规定, 如:

*GB/T15587:1995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13234:1991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3484:1993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T3794:1993企业能量平衡技术考核验收标准

在体系的建立阶段, 高层级的体系文件需要使用数据帮助做决定, 通过识别关键内部影响因素, 从而了解各自企业的业务驱动力, 为企业的能源体系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5 实施与提高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对能源系统运行的关键特性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对照能源方针和目标确定能源绩效, 并报告结果, 从而不断改进体系提高能源绩效。

运行的关键数据需要通过检测监控和内部审计获得, 过程当中发现的不合规的做法需统一进行整改, 并跟踪整改效果。组织成员的参与可以通过员工激励计划进一步提高执行力, 比如将员工的年度目标、年终奖金、年度绩效评估与体系建设挂钩。每经过一个阶段, 必须进行定期的回顾和总结, 总结的内容包括:

*计划的进展是否满足项目时间计划

*资源是否充足

*任务完成后的交付成果是否达到要求

*收集组织成员的定期报告

*通过定期开会, 及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若干问题和障碍, 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力或时间不够、权利有限或不明确、经理或主管未参与执行过程、“与我无关”的想法, 等等。但是这些问题可以在筹划阶段, 通过制定计划在活动的一开始就解决。

6 申请认证阶段

能源体系认证的方法和原则将完全依靠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为认证依据。组织可以自行开展对标活动, 根据标准对比自己组织的不足和缺陷, 从而制定提高计划进一步完善体系。

组织也可以邀请具有相关能源体系审计资质的单位评估自己的能源管理体系, 并针对专家意见制定整改完善计划。

建立并认证能源体系需要1年半至2年的时间, 认证的申请一般通过具有认证资质的单位进行, 一旦组织通过认证单位的审计并按时完成整改任务, 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就会获得认证证书。

7 认证维护阶段

通过认证的组织, 需要本着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宗旨, 定期进行管理评审, 定期开展内部审计, 不断传达能源领域的新政策和法规, 从而最大程度的发现节能机会, 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实现组织的能源绩效、节约能源支出, 为国家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贡献组织的一份力量。

8 能源体系认证的推广

能源体系认证的推广关键是让用能组织看到能源建设前景, 通过使用节能方法感受到节能的收益。我市的相关能源管理部门可以树立若干能源体系建设模范, 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能源体系建设的好经验、好方法广泛传播。研讨会可以由有资质的体系认证单位组织, 既可以让更多的用能组织学到经验, 也可以与认证单位的专家见面, 建立初步的沟通, 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 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培训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培训也能够让用能组织获得更多能源合理使用及管理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 能源体系的认证是一项需要不断坚持的工作, 既需要相关能源管理部门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 指导体系认证的推广方向, 又需要每一个用能组织在自身的能源体系的基础上, 踏踏实实发现自身的问题, 不断学习先进的节能经验和技术, 建立不断提高的管理机制。用能组织的能源体系在“能源体系认证”这个工具的帮助下, 一定能够实现能源使用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而给我国建立可持续性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摘要:通过对贯彻国家建立可持续性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 论述推广能源体系认证工作的必要性、建立能源体系的相关程序和推广能源体系认证的主要方法。旨在指导广大用能单位发现自身能源体系的不足, 在开展能源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实现循序提高、可持续性的自身完善。

关键词:能源体系,体系认证,认证程序,推广方法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50001, 2011-06-15

上一篇:高中历史思想情感教育下一篇:塑料产品CAE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