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应用体系

2024-09-12

推广应用体系(共12篇)

推广应用体系 篇1

1 引言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面临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 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牧业生产单元小 (一家一户为主) , 农牧业生产的比较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逐年下降;自然灾害频发, 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使农牧业生产风险增加等, 这些严重制约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涉及的内容广而多, 如体制、机制、保障等。现就如何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 结合荣县实际作一个简要探索。

2 科学合理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及编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和编制要科学合理设置。即:种植业主要职责为承担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开展植物病虫害等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组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实施监管和配套服务;开展农业资源管理;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开展农业公共信息发布和农民培训、教育。养殖业主要职责为依法承担行政区域内动物防疫和强制免疫的组织与实施;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与报告;兽药和饲料等养殖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畜牧业生产中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畜禽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草原管理、生产统计等。荣县的县乡 (镇) 两级共设68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其中县级14个、乡 (镇) 级54个。县、乡 (镇) 两级定编人数524人, 其中县级160人、乡镇级364人。

3 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管理机制

3.1 竞争聘用制

全员实行竞聘制,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由县农业主管部门聘任, 一般工作人员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聘任, 聘期3年。新招聘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经县人事部门考试合格后择优录用, 原则上新招聘的农技人员必须到乡镇或村从事基层工作1年以上。

3.2 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

一是包村联户制度。每个专业站所每年至少联系服务1个行政村, 重点开展特色服务, 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每个专业技术推广人员至少联系服务10个以上农牧业科技示范户或种养大户, 服务对象满意率达到100%。二是公开制度。县、乡均建立制度上墙、职务公开制度, 向社会公示农技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服务内容承诺、工作职责等。三是目标制度。根据不同技术职称、岗位和专业性质, 进行明确分工, 确定年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任务、工作职责, 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

3.3 考核考评机制

建立由县农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参与的共同考评机制, 特别要尊重科技示范户和重点农户代表的考评意见。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提拔、奖励和表彰的重要依据, 考核重点是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及全年规定任务的完成情况。

3.4 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

协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等经营性主体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为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引导其围绕政府推广规划和重点, 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探索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推广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3.5 实行农技人员岗位证书管理制

一是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事业单位实行上岗资格准入管理, 具有准入资格乡镇农技人员才能从事农技推广岗位工作;二是根据推广工作需要和编制情况, 每年招聘2名以上的大学生进入推广队伍。三是创新用人机制, 结合“大学生村官工程”和“大学生创业工程”, 引导鼓励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注入新生力量。

4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4.1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根据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 着力培养农机、蔬菜、茶叶、水果、肉猪、肉禽、蛋禽、山羊、肉兔等产业发展所需农业技术人才。鼓励农技推广组织、农牧业产业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支持农牧业产业企业建立涉农高校、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科研基地, 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4.2 加速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更新步伐

制定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 分期分批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选送到培训中心、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省级以上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进行培训, 每两年完成一轮对县乡在岗公益性农牧业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每次培训不少于15天, 建设高素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提高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4.3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 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依托“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田间学校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荣县要力争每年培训农民26万人次, 印发农业技术明白纸26万份以上, 开展送农牧业科技下乡活动30场 (次) 以上。与有关院校合作, 开展学历教育。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加强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头企业经营人员、专业大户培训。大力培育病虫害防治员、畜禽防疫员、营销员、果桑茶园艺工、农村经纪人等, 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拥有现代生产管理知识、在农村各领域中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5 强化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5.1 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围绕茶叶、水果、畜牧、果蔬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以实施重大项目为载体, 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 建设一批市级和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园区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充分发挥园区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大力提升主导产业技术水平, 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切实抓好部、省、市三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共建联建养殖小区模式、订单养殖等有利于“两个带动”的发展机制。发挥好现有市级以上示范场作用, 组织养殖户到小区 (场) 观摩培训。开展创建国家、省市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活动, 实现畜禽养殖规范化、标准化。

5.2 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以科技特派员为主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服务基地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带动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健康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连接千万农民、企业和市场的纽带, 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广大农村聚集。

5.3 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围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和其他社会组织, 兴办种苗繁育公司、植保服务队、农机服务组织、信息服务组织、农资连锁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标准化养殖场等经营性农业服务实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 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完善村集体服务功能, 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 (站) 建设,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等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6 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6.1 着力抓好种养业科技创新

密切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 支撑创新能力。加大动植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和自主培育力度, 引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高抗的良种和专用特色新品种, 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强对荣县黑山羊、优质肉兔、生猪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定向培育, 在选育与开发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通过黑山羊品种选育, 建立核心群, 逐步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川南黑山羊良繁品系”。加快畜禽良种工程建设, 建立健全种畜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完善以县、乡为主的人工授精改良网络, 鼓励围绕生产基地就近建设村级自繁自育商品仔畜养殖场。

6.2 提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切实改善基层农业推广工作条件, 保障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 提高服务能力。采取调整一批、培训一批、新进一批人员的办法, 配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的技术推广服务人员。采取招聘事业单位人员、招考特岗人员, 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办法, 解决目前乡镇技术推广人员不足、年龄老化问题。发挥县乡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 确保技术推广、农资市场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职能有效履行。改进推广服务方式, 实施信息进村惠农工程,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开设专栏、安排专题讲座等, 实施远程农牧业技术指导服务, 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

6.3 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

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地等技术。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设备, 继续实施旱作农业工程。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水果丰产栽培和留树保鲜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加强设施农业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农业机械技术改造, 提高产品适用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

6.4 大力开展农牧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服务行动

持续深入开展“双百”农牧业科技人员助农丰产增收行动, 在县乡两级农牧业系统内择优选定科技人员200名, 采取召开现场会、科技赶场、进村入院入舍和田间试验示范等形式, 通过发放技术手册、技术明白纸、现场操作示范等手段, 开展以防旱减灾、撂荒地复耕、推广“四新六良”和畜禽“五化”新技术、新品种为主的助农丰产增收行动。开展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建立种植业示范基地;指导帮助建立标准化养殖场,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育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 带动农牧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7 努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7.1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建立集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分析测试、技术转移、工程化应用、创新孵化、区域服务、融资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网上定期发布制度, 及时反映农业产业化的科技需求。加强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加快发展农业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产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7.2 实施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围绕荣县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需求, 全面实施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现代畜牧业等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强化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要抓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完成1.94万hm2椪柑、枇杷、蔬菜和茶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结合荣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启动“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 全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

7.3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主体运行、产学研联盟合作、多元化投入、组织推进、展示交易促进、奖励评价等机制,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长效动力。大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收入的比重, 使企业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主体。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在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省创新型企业上取得突破。

8 加强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

8.1 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加强对商标、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推动全县农业企业产品统一标注特色农产品标识, 统一特色农产品包装, 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完善“基地+龙头企业+农户+品牌+市场”模式,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计量检测和企业质量信用体系,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提升荣县农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8.2 大力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加大对涉农品牌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已被确认为县级以上名牌、列入县规划发展的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 在科技项目立项、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大力支持涉农名牌产品企业引进和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 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和质量保证手段,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

8.3 完善农产品品牌保护机制

严格执行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涉农企业及时申请对自主科研成果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及其它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 有效杜绝龙头企业商标、域名被恶意抢注等现象。建立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 防止特色农产品品牌被恶意收购。支持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的荣县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进行保护性注册, 依法维护涉农品牌企业合法权益。

9 保障措施

9.1 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从实现中国梦出发, 切实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列入农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荣县农牧业局成立由局长、党委书记任组长, 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畜牧兽医站站长、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全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9.2 加强财政保障, 落实科技投入

首先,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 由县级财政统一保障, 并随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设立“荣县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专项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幅度, 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新机制。加强对科技投入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 明确监督主体和监管责任, 推行科技投入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有效使用。其次, 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9.3 强化监督管理

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作为衡量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局属各单位农业年度工作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 纳入重点目标考核。各单位要明确任务, 细化责任, 狠抓落实。在各类科技项目管理上, 要建立起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 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要加强项目的动态管理, 并逐步建立起项目单位和科技人员信用考核制度, 促进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尽快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9.4 抓好宣传教育

着重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中树立典型、发现典型、宣传典型, 依靠典型引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要及时总结经验, 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 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农技推广的良好氛围, 调动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运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

9.5 建立促进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全面落实农牧业科技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 做好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励工作。对在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二是要建立全县农牧业专家库, 并从县级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 用于开展和加强农牧业专家库建设。三是要落实农牧业科技干部与生产实践、产业发展挂钩的绩效考评制度, 以及支持、激励农牧业科技人才带薪、带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兴办有关实体以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政策措施。

推广应用体系 篇2

千米级斜拉桥结构特性及体系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

以世界首座跨径超过千米的斜拉桥--苏通大桥为依托工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现场测试及反演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千米级斜拉桥结构特性、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与关键参数影响、千米级斜拉桥设计理论与方法、千米级斜拉桥核心设计分析软件、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指南等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整体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多座特大桥梁工程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动和引领我国现代桥梁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作 者:张喜刚  作者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8 刊 名:中国科技成果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年,卷(期): 11(1) 分类号:U4 关键词:千米级斜拉桥   结构特性   结构体系   设计理论和方法   设计分析软件   设计指南  

推广应用体系 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S3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8

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农技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技术的科研与推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分别负责农业技术的创造、传授与应用,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所属的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导致三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农业计划与任务的完成、粮食的安全与增产作为主要内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之间缺乏综合功能;农业科研机构依据政府的意图进行农业项目的研究,缺乏对农民及农业市场需求的了解。

1.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为农业人口。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将农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知与接受存在直接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农业技术推广对象能够接受相关的推广内容。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农村中部分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开始转移到城市,剩余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在科学精神、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推广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

1.3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与运行体制方面的问题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业技术推广是具有公益性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与运行体制是农业技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与运行体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政府主导农业技术推广规划的制定与经费的投入等,缺乏对农民实际情况与市场的了解与掌握;其次,缺乏对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缺乏知识、经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共享。

2加强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2.1注重农民的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强化

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与支撑作用。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的强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民相关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促进农民新技术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农业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强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接受与采用新技术,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2.2注重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与运行体制的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内部应该对公益性的推广职能与市场化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具有市场化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注重自身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强化,依据市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推广工作,同时要与其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工作,允许外地科技人员在本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提高,强化对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绩效的考核工作,将产中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与产后服务并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度。

2.3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实现政府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注重农业龙头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推广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要将为农业生产服务作为推广目标,逐渐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现多维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投建与完善,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与农机推广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3结语

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建设与管理,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定先.关于加快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2,05(54):10-12.

[2]杨长兴,黄金霞,罗琳.关于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4,01(04):20-21.

[3]高启杰,谢建华,申建为,高霞.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调研世界,2015,12(47):10-13.

推广应用体系 篇4

一、当前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现状

从目前情况看, 农村信用社是现今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的主体, 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 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的不足。传统的现金支付工具在某一层面上虽说方便, 但用时携带大量现金交易是既不方便又加大自身风险, 而银行卡、票据等现代化非现金支付工具, 农村居民对其认识度不够, 发展缓慢,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非现金支付方式在农村城区的推广使用。

以浙江嘉兴为例, 据统计调查, 农村居民中现金使用频率仍较高, 一些现代化的支付结算工具在实际应用中供需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矛盾。

1、从网点分布结构来看, 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

城市地区经济发达, 多数金融机构争先在市区较繁华地段建立营业网点, 规模不断延伸, 服务宣传力度较大, 使用覆盖面广。而分布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大多设在较为繁华的乡镇, 较偏远地区则成为金融服务盲区, 农村居民即使有银行卡, 也无法在本村正常使用。

2011年末, 嘉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设置主要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 二者数量占比达90%以上, 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办理支付结算主体, 邮政储蓄为办理个人支付结算业务重要补充的格局。

2、非现金支付服务工具配备偏少。

市区经济环境相对发达, 各种信息渠道通畅, ATM、POS等电子服务工具配备相对高, 非现金支付利用率也高, 而在农村城区ATM、POS等电子服务工具的布点较少, 即使农村居民手中即使有卡, 使用也是不太方便。

3、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低。

调查发现, 有的农村居民从没有听说过本票、汇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业务, 对这方面的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相对偏低, 对非现金支付工具接受兴趣不高。一些票据的要式性和文义性较强, 填写签章稍有不慎, 便会导致票据无效或票据权利丧失;而现金交易简单直观, 最容易被广大农村居民认知和接受。

4、非现金支付工具相关收费制度, 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接受程度。

目前, 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支付结算普遍实行收取手续费制度, 农村居民一般都很勤俭, 出于节省费用的考虑, 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调查中, 90%的客户认为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银行卡异地取款、电子汇款等结算方式收费较高, 希望进一步降低费用。

二、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推广应用的探讨

从目前状况看, 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推广工作还需要在摸索中前进, 下面对促进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提出几点探讨建议:

1、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金融机构在乡村的覆盖面。

各金融机构在机构延伸发展时, 应考虑到农村地区网点建设布点的设置, 加大在支付结算上的投入力度, 加快夯实基础设施, 改善乡镇网点办公环境和业务系统用设备和网络。

2、改善银行卡用卡环境, 提高银行卡使用效率。

加快乡镇、村ATM机和POS机的布点建设, 在条件不成熟的乡、镇、村, 可考虑在人流较大的商店安装特约商户POS机, 在网点柜台开通银行卡跨行交易, 积极为农村客户日常交易和各种财政补贴的发放提供便捷的交易渠道, 充分发挥银行卡存、取、转账的功能, 让银行卡能够在农村地区实现无障碍结算。

3、做好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工作, 不断提高农户对支付结算工具的认知度。

在集市、车站、金融机构网点、医疗机构等人口流量大、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周围布设固定的宣传栏, 提高群众的阅读兴趣, 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站这一大众传媒工具, 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短片, 将金融服务与文化宣传相结合, 做到寓教于乐, 在潜移默化中缩短群众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距离。

4、加大农村金融业务创新, 推广使用适合农村居民使用的多种支付结算工具。

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富有特色、深受农村居民欢迎、又具发展潜力的金融服务;积极创造条件, 在加强安全管理,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基础上, 积极稳妥地推行支付密码和个人支票业务, 鼓励农村地区个体工商户、个人使用支付结算工具办理转账结算;积极开办代收水、电费、代发工资及各类财政补贴等中间业务;为农村客户提供金融理财、企业委托等服务;尽快开办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等票据业务, 提升办理票据业务的能力, 使其更好地为农村地区企业提供多种结算服务。

5、适当降低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服务的收费标准。

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对农村地区的电子汇划费用进行降低或减免, 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政府财政可考虑在农村地区办理非现金支付服务达到一定业务量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补贴, 以及在服务收费上的税费优惠政策, 从而调动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推广运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积极性。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的风险防范

随着农村金融活动和支付服务环境的逐步改善, 农村居民的交易量也事必增加, 伴之风险也突显出来。农村支付服务风险普遍存在于支付服务的各个环节, 支付结算工具使用相对广泛、操作简单, 社会公众对银行票据知识又缺乏全面认识, 由于农村居民偏好现金, 对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程度不高, 农村居民结算知识普及率低, 因此现金结算机具是诈骗作案的重要目标, 极易诱发风险。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的前提下, 未雨绸缪, 防范风险于未然。

1、从制度上逐步健全支付清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

对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该废止的及时废止, 对过渡时期地方性重要的业务如同城票据清算更要加强管理, 制度统一的管理制度;完善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规则, 以法律的完备性来防范和化解支付风险。

2、营造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的监督环境。

进一步加强和培育支付体系风险防范文化, 要使支付体系上各环节参与人员树立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主动意识, 不断增强自律和他律意识, 克服以往“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不良思维习惯的影响。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使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因此, 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提供和创造出更为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配套的金融条件和环境, 让广大的农村居民朋友也享受到非现金支付带来的安全与快捷, “给力”农村经济腾飞!

摘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不足、现有支付结算渠道的利用不充分, 如何从制度环境、人员素质、内控监管、技术含量和宣传普及上加大力度, 延伸和完善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方式推广应用体系, 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

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篇5

一、基本情况

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分为县级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和乡级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县级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由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工作站、林果科技服务中心和种子管理站4个单位组成,同时13个农村乡镇分别设置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县乡两级密切配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开展科教兴农工作,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的培养,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目前全县县级专业技术人员共47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7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7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4%、36.2%和57.4%。同时全面推行重点产业科技承包制度、岗位责任制、工效挂钩制度等多项激励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我县围绕蜜瓜、蔬菜、枸杞、葡萄、草食畜等重点产业建设,细化完善培训内容,广泛开展科技宣讲,全面普及立体种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及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设施精养、饲草料秸秆加工利用等实用技术,全面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蜜瓜、甘草、枸杞、蔬菜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6.4万亩,并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4个,其中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县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乡级农技推广队伍专业人员比重低、学历层次低、技术职称层次低、业务素质低、专业工作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

2、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首先现有的技术人员掌握常规技术的多,了解新技术、高科技的少,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其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整合完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从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农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现实需要出发,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择优聘用高新技术和知识的优秀人才,逐步减少县乡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中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改善人员组成结构;二是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根据发展实际,及时制定完善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办事有章可循,达到用制度管好人、用好人的目的;三是逐步建立布局科学、合理、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推广应用体系 篇6

多种形式共存 有效整合欠缺

近年来,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京郊涌现出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增收和郊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整体上看,京郊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服务资源整合不够

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包括农村科技创造者与内容、农村科技推广者、农村科技推广渠道,以及农村科技受传者。

从农村科技创造者与内容方面来看,农村科技创造的主体仍然是高校和院所。在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轻应用,在操作能力上强研发弱推广,造成提供的农村科技成果技术集成度差,与现实生产有距离,有效供给不足;另外,农村科技创新与农村科技应用之间存在非一体化格局。研究人员缺乏深入实践开展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农村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扩散。

原有推广渠道不畅传统系统功能失效

目前,北京农村科技创新组织和农村科技应用组织(群体)之间的中介组织发育不够,农村科技创新组织和农村科技应用组织(群体)之间的供求机制还未完善地建立起来;推广服务形式单一。

从事农村科技推广的主体,不是农村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经营者,而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这导致政府行为联结农村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科技扩散的基本规律,也限制了良好机制的建立与有效功能的发挥。政府虽然也引导各类专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各类学会及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推广,但由于没有“系统机制”,导致系统功能失效。

京郊现有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是在国家、集体投资兴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在郊区农村建立了单纯由政府部门兴办的科技推广部门组成的、与当时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四级农科网”。它集中了市、县(区)、乡、村的主要科技力量,目前有市、区(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29个,其中市级7个,县级171个,乡级651个。这些机构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县乡两级推广人员年龄偏高,技术职称偏低。近几年,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面临推广经费不足,硬件设施配置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等难题。

因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京郊农村科技推广系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进一步以系统机制整合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建设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并明确各行为主体的功能方向,构筑利益机制是形成稳定、有效运转系统的重要条件。

新兴农民组织尚弱农民直接接受不易

首先,作为个体的农民接受技术能力弱。一家一户,生产能力弱、分散,缺乏再生产能力。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进行传播,收效难以保障。

其次,具有专业性、吸纳技术积极性较高的新型团体——农民经济合作服务组织规模小、技术辐射覆盖面小、服务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技术源头,利益性推广行为较重,发展缓慢。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领域,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体制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在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涌现出的多种类型的技术经济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和农村科技园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有比较规范、已纳入区县登记备案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95个,入社农户34.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8%,资产总额达40亿元。

这些组织的出现,与各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产业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成为龙头企业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车间。同时,这些组织还对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产生新的影响。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有利于形成服务体系,有利于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但这些机构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以下一些成长中的苦恼。

一是这些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性的组织类别,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发展可以说是良莠不齐。

二是这些组织的稳定性较弱,由于大多是搞技术服务活动,随着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合作组织的形式就会发生变化,一部分组织的活动就易于流于形式,甚至停顿。

三是由于他们与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之间缺少多种信息交流的渠道,从新技术研发到新技术进入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综观全局,一个新老交织、多层次、多功能、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由于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至今还没有产生整体优势,仍在孕育发展之中。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的新内涵

目前,北京原有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三农”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新形势,其单一格局也已突破,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不断兴起。因此,构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新内涵,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紧迫任务。

转换农业科技研发新机制

转换科技研发新机制,就是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研究有效用的成果,增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由院所高校的技术主导型向以农民、农民组织和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转变,鼓励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

北京市科委正是本着这样的工作模式,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选择和扶持产学研合作的大项目,把解决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和培养企业研究开发力量结合,逐步形成“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研发”的格局。

转换农业科研机制,这还要求积极探索多种以农业科技企业为龙头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体的政策包括:

——把推动转制机构发展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相结合。大力推动在京转制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转制机构的工程中心、高技术实验室、中试基地与重点企业形成技术联盟;条件成熟的,可由企业购买。

——积极开展科技资源招商。推动在京转制机构用多年积累的优良科技资产(包括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吸引京外资金入京,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企业实体,建设产业项目,实现科技资源与产业化资源的配套。

另外,还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的形式,直接将大量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入市郊进行产业化开发。

建设农村科技推广新渠道

建设科技推广新渠道是在搞好农村科技创新推广中公益性的工作的同时,加强农村科技推广的产业化建设。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农村科技推广资源为资本,以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农村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活动,以企业的赢利活动面向市场需求,用市场化运作有效连接农村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关系,使农村科技推广活动成为一种市场行为。这是以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中的一个最薄弱环节,也是继续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一项主要任务。

推广应用体系 篇7

关键词:固井,漏失,延长气田,高强低密度水泥浆

前言

目前, 延长气田已完成对陕北地区的大面积勘探, 在山西组、石盒子组及本溪组试气获得了高产天然气流。随着延长气田勘探开发步伐的加快, 一些固井技术难题也逐渐显现。其和尚沟组、刘家沟组、石千峰组岩性均以泥岩为主, 泥岩易水化膨胀的化学性造成地层的不稳定性, 是井壁不稳定的内在因素。井筒内会出现剥落、坍塌。而砂砾岩孔隙相当发育, 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容易出现渗漏或有进无出的大漏。

1 现状调查

不仅会造成水泥浆低返, 影响固井质量, 而且, 水泥浆在产层大量的渗漏, 严重污染了油气藏, 更重要的是由于井下压力系统的差别, 在施工过程中, 井漏很容易诱发井涌或井喷, 从而发生重大事故。

统计以往已完井的大漏情况, 发现大部分井在以上层位存在较为明显的漏失现象 (见表1) 。

从统计结果反映出, 刘家沟组渗漏和有进无出的大漏, 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和尚沟组和石千峰组也存在一定的井漏现象, 与区域地层特点基本吻合, 分析认为井漏的主要原因是砂砾岩层孔隙发育, 地层渗透性好, 其次是起下压力激动、泥包、砂桥、坍塌条件下开泵过猛等操作不当的人为因素。

2 固井难点

(1) 地层破裂压力系数低。中古生界以上地层的破裂压力低, 特别是刘家沟组, 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仅为1.20g/cm3--1.30g/cm3, 延长组为1.30g/cm3--1.40g/cm3, 即使采用双级固井, 也常常发生漏失, 难以实现平衡压力固井。

(2) 气层段长。从上古生界石盒子、山西组、太原组到下古生界奥陶系均含气层, 总含气井段长约600米。由于含气层段段长, 易气侵、窜槽。

(3) 裸眼段长, 岩性复杂。中古生界的延长组易缩径, 直罗组、延安组和上古生界的石千峰、石盒子易垮塌, 全井井径扩大率达到10%-25%, 并且井径不规则, 顶替效率难以保证。

(4) 延长组以上地层的砂层孔隙发育, 地层水活跃, 水泥浆到位后容易水侵, 影响封固质量。

3 技术研究出发点

气层固井的特点和要求, 从改善水泥浆体系防漏失、放气窜和保护气层方面着手, 重点研究水泥浆的防漏失、放气窜和保护气层性能之间的良好协调, 目的是在保护气层的前提下, 提供综合性能协调的水泥浆体系, 达到不漏失的安全防气窜固井, 提高固井质量, 以有利于发现气藏并提高天然气井的正常开采寿命。通过近8个月的室内和现场施工的研究总结, 天然气井固井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已开发出满足延长气田天然气固井要求密度为1.45-1.50g/cm3低密度早强水泥浆配方, 及防漏失的密度为1.35g/cm3的低密度早强水泥浆配方和密度为1.85-1.90 g/cm3高密度防气窜水泥浆配方, 并形成了平衡压力防漏失固井工艺技术、提高固井质量的施工工艺技术。

4 优选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备注:三峡G级水泥, PZ为减轻剂空心微珠, FMH为粉煤灰, M83S为降失水剂, USZ为分散剂, M51S为早强剂, QJ625为膨胀剂, WG为微硅

4.1 一级低密度水泥浆体系设计 (密度1.35 g/cm3)

配方:300g G级水泥+105g PZ+105g FMH+4.2g M83S+7.2g USZ+24g WG+320g水+0.2%消泡剂 (见表2)

4.2 一级低密度水泥浆体系设计 (密度1.50g/cm3)

配方:300g G级水泥+FMH100%+M-83S1.0%+U S Z0.3%+M51S3%+M61L1.2% (见表3)

4.3 二级低密度水泥浆 (密度1.35 g/cm3)

配方:300g G级水泥+105g PZ+90g FMH+3g M83S+4.5g USZ+9g M59S+275g水+0.2%消泡剂 (见表4)

4.4 一级高密度水泥浆体系 (1.90 g/cm3)

配方:800 g G级水泥+8.4g M83S+7.2g USZ+2.8g QJ625+352g水+0.2%消泡剂 (见表5)

5 固井施工工艺

针对气侵、气窜严重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新方法和新技术, 其内容主要有:

(1) 为提高钻井液顶替效率, 对于井径扩大率大15%的井, 精确计算顶替排量, 提高顶替效率。

(2) 采取双级固井工艺技术, 优选各级水泥浆体系。

(3) 对于地层承压能力过低, 钻井过程中严重漏失的特殊天然气井固井, 我们采用正注返挤固井技术, 实现全井封固。

6 小结

(1) 优选水泥浆体系流变性能良好, 初稠低易混配;

(2) 水泥浆具有良好的触变性能, 并且沉降稳定性好, 无自由水析出, 满足低压易漏井的固井要求。

(3) 高强低密度水泥浆有效地解决了因井漏而引发的井口窜气的问题。

(4) 高强低密度水泥浆大大降低固井井漏率, 减少了油层污染, 同时减少了因挤井口产生巨大经济损失。

(5) 高强低密度水泥浆具有很强的预堵漏能力与较强的防气水窜能力,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强度, 封固质量得到保证。其较高的表观粘度与密实稳定浆体提高了驱替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崇建, 黄柏宗, 徐同台等.油气井注水泥理论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2]李克向, 解浚昌, 李丕训等。钻井手册 (甲方)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0

推广应用体系 篇8

一、统一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对于农业科技的管理,以色列自下而上建立起了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由农业和农村发展部牵头组建全国农业科技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协调各方利益,其主要成员涵盖农业和农村发展部、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农民组织等,其主要职责就是制定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政策、明确农业科学研究的优先发展方向、审批全国农业科技项目计划。农业和农村发展部设立农业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下设花卉、经济、市场等七个专业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就是起草农业科技发展政策草案,制定项目申请、管理及评估的规范和制度,发布农业科研项目计划指南,跟踪、管理、监督、评估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全国农业科技管理委员会是农业科技管理的决策机构,农业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是农业科技管理的执行机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在以色列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中,农业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承上启下,发挥了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每年在项目申请指南发布后,以色列农业科研机构向首席科学家办公室递交项目申请,首席科学家将这些申请向全国农业科技管理委员会报告,由全国农业科技管理委员来审批。项目立项后,各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每年要向农业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提交年度报告,评估工作由全国农业科技管理委员会完成并决定是否继续资助。对于已完成的项目,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评估。除农业部资助的研究项目外,对于其他部门所涉及到的农业科研项目,必须要经过农业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的推荐方能有效。如科技部和教育部资助的基础研究项目和行业协会、私营企业或其他部门资助的项目等。这种统一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是以色列现代农业得以高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二、多元化的农业科研主体

依据农业科研的侧重点不同,以色列形成了由独立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大学和公司类社会研究机构组成的多元化的农业科研主体。公益性研究机构和大学重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民间科研机构重点从事开发性研究。它们之间互不隶属,各自独立,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以色列的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由农业研究组织(ARO)、魏斯曼科学研究院,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研究所、实验站和推广中心所组成。以色列最负盛名的政府农业研究组织ARO,隶属于农业和农村发展部,是一个全国性的政府研究机构,设在拜特·达干的沃尔坎尼研究中心内,相当于以色列的农业科学院,主导了以色列50%~60%的农业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十分具有权威性。其行政办公经费的50%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其余部分来源于农业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国际合作基金和技术成果转让和农业生产企业,等等。ARO下设7个直属研究所和1个直属系(观赏园艺系),4个区域性研究站,1个种子基因库。分别从事园艺、大田作物、畜牧、土壤、水和环境科学、植物保护、贮藏加工和农业工程等方面生产实践的研究。(图1)

魏斯曼科学研究院作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院,汇集了以色列2,500名各领域一流的科学家,其中农业专家800名,主要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其下设与农业紧密相关的5个研究机构,分别是:营养与植物研究中心、小麦科学研究中心、农业与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农业与应用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学部植物遗传系。(图2)

以色列大学的农业科研机构主要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农学院、以色列技术学院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农学院共有7个系和2个研究中心,即农业生物化学系、动物科学系、农业植物学系、昆虫学系、大田作物、蔬菜与遗传学系、园艺与观赏园艺系、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和综合治虫研究中心、土壤水分研究中心。以色列技术学院涉及农业方面的有2个系和4个研究中心,即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系、农业工程系和水与土壤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研究中心、环境与水资源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此外,以色列有很多企业投资进行农业科研,以获取相关的知识产权。这些公司类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农药、化肥、种子、灌溉设备等方面。例如,以色列耐特费姆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首创滴灌法,近年又研制了世界上最精确的压力补偿滴灌管线———拉姆压水补偿及梯朗多季节使用滴灌管线(内镶式滴灌管道系统)。

三、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以色列不仅重视农业科研开发,还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早在1949年,以色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就设立国家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局,其功能:一是指导农民种植高效农作物,为农民经营管理农场提供建议;二是收集分析各种农业新技术及技巧,开发并传播农业新技术,为农民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三是同农业科研单位保持密切的伙伴关系;四是同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充分的合作;五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专业技术及推广方法上的水平。

以色列国家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局下设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区域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于区域推广服务中心负有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下设13个国家级专业委员,范围涵盖奶制品及肉牛生产、养羊、养蜂、家禽、农作物、植物保护、花卉、蔬菜、果树和亚热带水果、柑橘、农业机械、农场管理及园艺。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职能:一是负责收集、检查和分析各种不同渠道来源的农业科研成果,并把这些成果传播到各区域推广服务中心;二是确定国家农业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制定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为地方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及后勤服务,如编辑印刷各种农业刊物、技术资料等;三是组织技术开发及试验项目的管理,为农业部门的各个单位提供有关建议,决定吸收新的田间顾问及人员培训;四是协调各专业委员会业务交流活动。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每年抽调资深的地方专家作为全国范围某一专业队的总顾问到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每周工作1~2天以调动地方专家的积极性。与地方推广专家及研究单位专家共同组成各种国家专业队,每年召开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和研讨会8~12次,会上每个成员提交所获得的最新信息及提出解决问题的草案供会上讨论和交流。(图3)

以色列区域推广服务中心共9个,分布于全国各地,负责本区域的技术推广工作和与农业科研相互衔接,在行政上和业务上接受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领导和指导,直接为当地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参加新技术的开发示范。区域推广服务中心职责:一是负责将总部确定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农民,并及时向总部反馈效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以色列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到农场、田间、果园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如果有特殊问题,专业推广服务人员则会利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系统或电话咨询解决问题;设立区域推广服务中心法定接待日,举办技术示范说明会并组织农民参观;为农民举办技术培训和讲座;季节性的总结会、印发季节性的农业生产建议及定期出版和发布一些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小册子、录像、光盘等;出版作物生产和植物保护指南手册;为农民拍摄农业技术推广录像带。

以色列每一个区域推广服务中心有10~30名农技推广人员,他们都是农业各领域的专家,绝大多数工作时间是在田间地头。他们除了解决农业科技应用的实际问题外,还直接参与农业技术科研与开发。一方面推广机构将最新科技成果传播到田间地头;另一方面也将来自田间的问题传递到科研单位,同相关研究者的接触非常深入。这样,就保证了农业科技的有效传播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此外,以色列农技推广人员还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其工资费用全部都由国家财政负担。除工资之外,以色列农技推广人员还可以通过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获得额外报酬,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提供基本农技服务之外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推广人员可以从农业合作组织那里取得额外报酬;二是被农业生产者特别聘用为农业技术专家,定向为该农业生产者服务,则可以收取专家费;三是在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提供农业专业技术咨询和指导的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额外报酬。(图4)

从以色列的经验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农业和农村发展部的农技推广服务部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农技推广服务部门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了解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的一座桥梁,为以色列农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色列却实现了农业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得益于以色列先进的农业科技。全面考察和研究以色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以色列现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奥秘,有助于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从以色列的经验来看,统一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多元化的农业科研主体、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以色列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奥秘所在。

关键词:以色列,农业科技开发,应用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以色列中央统计局.以色列2010年统计数据[R].以色列中央统计局.http://www.cbs.gov.il/publications/isr_in_n10e.pdf.

[2]李强,冯中朝.以色列农业科研发展特征与运作条件[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8.6.

[3]王鸣.以色列的国家农业研究组织——ARO[J].农业信息探索,1997.1.

[4]李干琼,许世卫.以色列农业科技、农民培训及科技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10.

[5]吴志鹏,薛永祥.德国、以色列现代农业考察报告[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9.1.

[6]童玉娥.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J].世界农业,1998.5.

[7]艾海.以色列的农业推广服务体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4.9.

推广应用体系 篇9

近年来, 为了把安全生产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都在积极地推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下称“安风体系”) 的建设和应用。但是许多第一次接触安风体系员工都有这样的想法, 安风体系究竟是什么, 对我们工作有帮助吗?会额外增加工作量吗?安风体系有什么先进的管理手段?这些疑问, 直接导致了安风体系推进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阻力且效果甚微。

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浅述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究竟是什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深奥一点来说, 就是一个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工程, 通俗的说就是安全管理模式转变的一种做法。

过去我们安全管理重视的是预防, 采取的手段就是通过管理制度和安全检查。这方法尽管有效, 但未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是由于, 安全检查只是发现已出现的问题, 加上许多的安全检查往往都流于形式和应付, 所以安全隐患往往被隐藏。因此, 为了使安全生产管理发生根本的转变, 大型的电力企业纷纷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的方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的最重要和根本依据就是冰山理论。冰山理论, 就是我们看到海面上的冰山其实仅仅只是这冰山的一部分, 冰山的7/8是在海面下的。同样, 安风体系的创始人之一的海德里希认为:在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样的不安全行为中, 300起没有造成伤害, 29起引起轻微伤害, 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 (就好像施工作业中不带安全帽一样, 330次没带, 29次会有轻微擦伤, 最终有一次会引致严重伤害) 。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模式与传统电力安全管理模式比较图

一切事故都是不安全行为累积的结果, 认为轻微的不安全行为很难酿成事故是错误的, 只是次数未足够多而已。安风体系的理念就是要减少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不安全行为, 避免累积。根据这个理论看到, 每次的电力生产事故都不是偶然的, 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由于安全生产根基不牢造成的。

因此, 安风体系把所有的工作的步骤分解, 对所有的工序都进行评估打分, 对风险值较高的制定措施控制不安全行为。安风体系就是一个识别、研究和纠正与轻微事件、疾病和财产损害事件及未遂事件相关系统问题的过程, 它可以预防严重事件和主要事件的发生。

2 安区生产风险体系推进方法浅述

2.1 正确理解安风体系建设, 提高推进效率

为何大家都觉得安风体系建设推进艰难呢?这是我们没有把体系建设与日常工作结合。部分管理者认为这是一项额外的工作, 由专人负责就行了。这样一来, 势必造成上级领导要求, 专门负责安风体系建设的班组成员拼命应付, 但中间管理者不管的“两头热, 中间冷”现象。其实, 体系必须面向日常工作, 支撑日常工作, 提升日常工作。管理者一定要理解什么是安风体系, 大致知道安风建设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才能够形成统一的安全生产思路, 形成有效的、规范的控制措施。体系建设要深入具体工作, 深入具体流程, 才能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思想的真正落地。

安风体系建设是触及企业上下所有人的工作, 也是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才能做好的事。体系建设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班组时, 各个部门、班组就是工作的责任主体。

2.2 科学安排安风体系建设工作, 提高实施成效

安风体系会额外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吗?其实, 有这样的想法一点都不奇怪, 初次接触安风体系理论的人都被这体系的9个单元51项工作所吓到。但要是能慢慢地分析理解后, 就会知道, 那些工作只是我们之前所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内容, 不过是使安全管理更系统化和科学化而已。安风体系确实有增加我们的工作量, 主要包括“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业环境”两个单元, 但是这2个单元的主要工作都在建立体系的初期, “风险评估与控制”就是把企业中大大小小的工作的每个步骤分解, 对每个步骤所面对的所有风险进行辨析和打分, 对关键任务和关注任务分列和制定保障措施;“作业环境”单元就是对生产场所的标识、空气质量、能见度进行识别、控制和改善。

3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先进管理手段浅述

安风体系有什么先进的管理手段?安风体系主要从风险控制出发, 提出一套安全生产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解决安全生产“管什么、怎样管、做什么、怎样作”的问题, 从管理理念、内容和方法上确保安全生产风险可控、在控。主要的、先进的做法包括:

1) 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规范, 建立纠正与预防系统。安风体系首先是确定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 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统一的方向。重新梳理企业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有正确的依从。

2) 建立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 把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规范、动态系统地识别电网、设备、作业和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 这是安风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与我们之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根本区别。它使安全工作真正做到防范关口前移, 真正实现动态、主动和超前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3) 对作业现场引入标识、划线、环境因素及人机功效的管理。安风体系更注重了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 通过规范的标识传达安健环的信息, 通过划线建立秩序, 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减少环境对作业人员的危害, 通过优化人、机器及工作环境之间的界面, 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4) 规范安全工器具、手工具、特种设备、测试设备及用电设备的管理, 确保工具、设备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最终达到减低风险。安风体系在这单元中引入了工具和设备的定置管理, 并着重使用、检查、维护和存放四个环节, 达到了有效减低风险的目的。

5) 通过检查与审核环节, 识别可能导致人员危害、财产损失的行为与条件, 评估体系运作的效力。安风体系在检查中重点关注了对法律发规的依从性, 并重视对检查结果进行定期的统计和分析,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处理, 改变了以往的检查工作只是阶段性的现状。

推广应用体系 篇10

关键词:上海会计信用评价体系,演进,信息技术

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会计信用缺失的体现, 会计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的基础。正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完备的社会诚信体系, 尤其是会计信用体系, 许多会计人员违背职业操守, 造假账, 出具虚假财务报告, 导致了大量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质量急剧下降。因此, 建立合理、完善的会计信用体系, 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会计行为, 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信用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行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规范会计秩序、提高行业公信力。

上海是我国会计信用评级管理工作做得最早的城市, 有着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 作为会计核算软件技术标准的发源地,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上海会计信用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 是目前唯一将会计信息化备案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的, 也是为数不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企业会计信用等级的城市之一。上海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其他省市的会计信用等级建设起着借鉴作用, 这将对全国会计信用体系的不断升级、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上海会计信用评价体系的演进

1. 上海会计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发展对信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信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经济信用的建设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是目前推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加快和健全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已成为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计信用是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有关资料显示, 经济决策中80%的信息来自于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 加强会计信用建设已然成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和突破点。

上海市会计信用评价制度是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发展建立起来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 2001年开始, 国际上一些信用程度相当发达的国家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会计丑闻事件。在国内, 从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上也出现了多起会计舞弊, 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会计丑闻的曝光, 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资本市场赖以生存的信用基础渐渐地瓦解。看报表选股票成了一句空话, 短线投机、消息炒作猖獗一时, 会计造假空前高涨, 让投资者失去了信心, 资本市场的经济秩序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会计陷入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因此, 树立会计诚信、建立会计信用评价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此, 1999年, 上海市财税局经过认真研究和慎重考虑, 率先启动了纳税信用等级管理, 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后, 上海市财政局于2001年探索地建立了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下发了《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 并于2002年开始试行, 成为我国首个建立会计信用评级管理的城市, 试行办法包括评定机构、评价内容、评定标准、评价程序、公告查询制度、后续管理等方面 (具体内容参见《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沪财会[2005]129号) 。

在《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的指导下, 各区也结合本区企业的特点, 对试行办法进行了补充和改进, 例如长宁区财政局提出“9个结合”的工作方式, 即把财会信用等级评定与预算信用等级评定相结合, 与《会计法》执法检查工作相结合, 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验收活动相结合, 与财政监管工作和各项专项检查相结合, 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工作相结合, 与私营企业建章建制工作相结合, 与外商投资企业报表核查工作相结合, 与小企业贷款担保跟踪管理工作相结合, 与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审核工作相结合。

随着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会计信用形象。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在这个追求信用的市场经济里, 能评为A类信用不再是企业的一项被动检查, 更像是企业的一种荣誉、一个品牌。在2002年时评定的7 281户企事业单位中评为A类的单位只有489家, 评为B类的单位6 054家, 评为C类的单位696家, 评为D类的单位42家, 到了2007年, 上海市会计信用等级评为A类的企业已经有1 537家。

2. 评价体系的两次修订

从2001年开始实施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以来, 上海市财政局不断地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和其他部门的建议对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条例进行修正和完善, 在这7年中, 先后于2004年和2005年对该管理办法进行了两次修改, 我们可以从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条例的实施和制度演进中看到, 为了使评价体系能够更规范、更客观、更科学, 上海市财政局做了很多的努力, 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 评估的范围在扩大。因为经济环境的特殊性, 上海成为了我国首个开展会计信用等级管理的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城市, 为了迅速与国际接轨, 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上海市确定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框架, 提出了“建立面向个人和企业, 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诚信体系,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 上海财政局拉开了会计信用等级管理的序幕。但由于上海的企事业单位众多, 交易主体复杂多样, 为了能顺利开展信用等级的管理工作, 在2001年颁布的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 (简称管理办法) 中, 适用范围为本市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到了2004年, 上海市在办法修订中扩大了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 第一次将国家机关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来, 评估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自此会计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覆盖上海市所有的单位。

第二, 评定方式转变。在最初的等级评定办法中, 主要由主管财政机关根据财政管理职责, 设立相应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小组进行评定。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由于信用等级审核评定工作量大、要求高、时间紧, 评定小组的人员数量又非常有限, 这就大大降低了评定工作的速度和效率。以长宁区为例, 截止到2004年, 全区共有上万家企业, 1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 但3年以来只评定了1 303家单位, 占总数的1/10。为了改善这一局面, 2005年的管理办法里增加了探索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单位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参与单位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据2007年调查, 目前上海市各区财政已经基本采用政府购买信用等级评定服务、事务所上门评定、财政局跟踪检查的办法, 这不仅提高了评定的速度, 同时也增强了财务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客观性、专业性。

第三, 信息技术的应用。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电脑开始在公司和家庭中普及, 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信息的快速传递缓解了经济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会计信用等级的评定结果, 早在2001年上海市的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办法中就要求“评定结果报市财政局有关部门备案。市财政局建立全市单位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信息库, 开展查询、评价等工作”, 但由于种种原因, 信用等级管理信息库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各区的评定结果只能在本区的财政网站上以通知的形式发布, 企业和个人即使通过搜索引擎也很难查到所关注单位的信用等级, 评定结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这就违反了信用评定的初衷。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的结果, 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鉴定, 这需要社会各界给予监督和关注, 如果信息不能够被及时发现, 那么相关的信息也无法进行反馈, 另外从信用等级的使用角度来说, 信用等级评价结果是一项公共产品, 而不单单是政府的一项行政事务, 会计信息是一项特殊产品, 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反映, 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在阅读会计信息时, 很难知道信息是否真实、企业的会计信用如何, 政府每年对企业会计信用等级的鉴定就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通过互联网建立信用等级的查询可以让更多想与企业进行交易往来或是投资放贷的单位和个人了解企业, 也是信用等级评定的最终成果的体现。为了更有效地对企业会计信用进行评价和管理, 收集更多相关部门的有用信息, 建立公共开放的信用查询平台, 发挥会计信用的监督效应, 2005年上海市财政局在管理办法的修订中, 将该条款具体化, 规定主管财政机关必须使用“上海市财政局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将所有评定单位纳入系统管理, 并在上海财税网的首页上建立了一个财务会计信用等级查询的链接,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直接点击进入, 查询企业会计信用等级的信息。鉴于评价之初, 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网站上只公布了信用等级为A类的企业名单。

第四, 质量指标的量化。信用评价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工作, 在评价中, 为了体现公正、客观、科学, 会计信用等级评定中尽量使用客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是指用一系列量化的指标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状态, 通过数学模型的运算, 得到最终评价结果的评价方法。为此, 2005年上海市财政局对考核项目的权重进行了修改, 四大类考核项目中, “单位领导人重视支持会计工作情况”的分值由原来15~20分的标准均下调为10分, 并删除了其所属的5个项目的内容, 分别是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上签章, 并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财务会计机构、财务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会计资料不相符而无权处理的报告, 及时作出查处决定;如实向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会计资料, 不以任何方式要求或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不当的审计报告;组织本单位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的依法监督, 如实提供会计资料和有关情况, 无拒绝、隐匿和谎报的情况。同时上调了评定表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情况, 由原来的55~60分调整为60~70分。从调整和删掉的项目来看,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较“单位领导人重视支持了会计工作”更能量化和细化, 量化的评价指标能消除评价者主观的判断造成的误差, 这有利于会计信用等级的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指导会计工作开展, 它制定和规范了会计信息生产流程, 是会计信用的关键因素, 随着近年来会计信用缺失的日益严重,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规范会计工作, 成为了会计信用建设的核心,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的评分标准也正是体现会计信用建设的与时俱进和科学管理。

二、指标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 会计信用评价指标概述

上海市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办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在会计信用等级评定中, 无论评定内容还是评定标准都严格地遵循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考核项目分为四大类:分别为单位领导重视支持会计工作情况;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情况;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情况;财税法规、财经纪律专项检查情况。每一大类又进行细分, 在可操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展开、细化, 以保证评价体系的完整。例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评定的核心内容, 因为项目较多, 所以单独设置考核底稿, 依据《上海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 考核内容细分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3个部分, 共109个指标。评定实行百分制, 考核标准分值根据各考核项目在会计工作中权重, 以及对信息质量的影响所赋予的, 同时鉴于被评价主体会计工作的不同, 设置了两个评分标准, 公司、企业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使用“公司、企业标准分值”,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适用“其他单位标准分值”。比如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情况的考核项目中,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有关规定, 只有公司和企业的财务报表才要经过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事业单位、社团及其他组织不需要进行审计, 因此公司、企业的标准分值是10分, 而未对其他单位设置标准分值。

2. 指标评价中的问题

(1) 评价主观性强。目前各主管财政机关都采取单位自评、主管机关初审和复审的方式进行评定, 其中初审是评定的关键和核心, 在初审过程中, 绝大多数主管财政机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聘请中介机构, 进行实地评定。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 评价工作中多数是依靠评价者的经验来进行评定的, 人为因素较大, 在一些指标的评判上,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 尤其是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考核中, 因为类目较多又采取的是倒扣分的方式, 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评判尺度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 评价信息手段差。目前会计信用的评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实地评定中全部工作都是手工检查, 评定人员根据企业提供的纸质文件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考评, 检查依然是延续手工做账下的老模式, 即使是各项目分数的汇总和统计加工及最后类型的确定也是手工进行的。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使用了会计核算软件, 尤其是上海, 因为较早参与国际竞争, 加上经济环境的特殊性, 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 特别是财务数据的处理, 然而会计信用等级评价中仍然完全沿用手工操作的方式, 这和我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企业信息化普及的现状极不相称。抛开D类企业, 2007年度上海市就有1 537家A类单位, 全部实行了电算化做账, 面对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会计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如果继续依靠人工进行检查、评定的老方法来对会计信用等级进行鉴定, 那么评定工作既无法有效率地开展下去, 评定人员在不断重复劳动中, 也会因为评定疲劳而草草了事, 极大地影响评定的质量。

三、建立一个信息化的会计信用评价体系

1. 利用信息技术设定质量指标

今天的信息技术已经铺天盖地地渗透到各个领域, 随着企业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 会计信息数字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 会计信息的数量呈迅速增加之势, 这给会计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带来了困难。海量的会计信息, 让原有人工为主的评定过程显得捉襟见肘, 会计信用等级评价的方法已经跟不上信息快速增长的需要。目前亟需改善评定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来设定质量指标, 让计算机代替部分指标的评定, 用人工辅助完成会计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 这既能保证信息评定的客观、快捷, 也有助于评价结果的完整、可靠, 这将是会计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利用信息技术设定质量指标, 是指在每项考核项目当中, 计算机根据企业评分内容的实施情况, 依据系统给定的评分标准, 自动打分, 判断企业会计信用等级。评价指标的设定, 根据评价系统信息化程度的不同, 分为自动和半自动两种。自动化评价指标体系, 是指电脑可以根据部分评分内容, 自动判断企业考核情况, 并打分。半自动化, 是指需要人工判断企业考核内容的实施情况, 通过设置相关的判断选项, 如是或否, 系统根据每个选项的标准分来自动打分, 最后进行汇总, 评定会计信用等级。无论是哪种指标设定体系, 系统都无法对全部指标进行自动化处理, 有些指标仍然是需要人工进行检验的, 之所以要运用信息技术设定质量指标, 是希望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评价体系的效率, 减少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尽可能多地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信息处理能力。目前在我国的会计信用等级评定中, 各项指标的检查还处于人工水平, 借助计算机来逐步推动指标检查的信息化, 将指标体系的设定从半自动化开始向自动化推进, 使得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由人工为主, 向人工为主、计算机辅助, 到计算机为主、人工为辅的方向发展, 这将会推动会计信息质量的逐步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半自动化指标设定是目前会计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走向信息化的第一步, 这主要基于两种原因:第一, 有些检查项目只能通过人工完成进行, 无法利用电脑判断, 比如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中规定, 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会计法》第三十八条任职资格的, 扣5分。根据《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检查上, 除了要保证证书的真实, 还要确保证书上的人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 做到证实相符, 这就需要到现场进行验证, 计算机无法代替人工, 所以在半自动化质量指标评估下, 系统会自动提示出检查的内容, 评分人只需判断是或否, 系统就能自动进行打分。第二, 目前评价体系信息化程度较低, 部分项目自动检测无法完成。提高评价体系的信息化程度, 是需要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进的, 完成评价体系中部分项目的自动检测, 就需要企业的会计数据能够导入到评价系统当中来, 这除了技术标准的建立外, 还需要企业普遍采用会计核算软件, 会计信用等级信息化的建设是以会计信息技术发展和企业信息化程度为依托的, 在目前两者尚未完善的今天, 实现自动化评价可能还只是个愿望, 但随着会计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应用, 在不远的将来, 自动化评价一定是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的发展趋势。

2. 确保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质量评价

采集评价体系所需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用等级评价的首要因素。目前, 上海市在会计信用等级评价实施过程中, 绝大多数主管财政机关是采用聘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到现场实地进行评定的, 企业将各种评定需要的材料以纸质的形式提供给评定人员进行检查, 即使单位已经使用了会计核算软件, 由于缺乏信息采集的工具, 评定人员也只能从书面材料上来开展评定工作。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以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信息为基础的, 是会计信用等级评定中分值最大、工作量最多的部分, 对于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 评定需要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来自企业的会计核算软件, 电子化的会计数据为信息的检索、计算、比较带来了方便, 如果能够直接利用企业的电子会计数据, 根据设定质量指标体系来评估信用等级, 确保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质量评价, 这将能高效地完成会计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

在完善的会计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当中, 质量的评价是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的。不同单位的信息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采集、评价、打分、评级的全过程, 实现质量指标自动评价的功能, 达到评价体系公正、公平的目的, 这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为基础, 首先要保证信息能够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采集任务, 把不同的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采集到这个平台上来, 让数据能够达到共享。因此软件的数据结构、数据格式成为了导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问题。目前上海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地方标准的发源地, 也是政府部门最早应用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的城市。因为电算化备案制度的改革, 会计软件数据接口正在向各个单位推广, 各软件公司在为客户定制软件时, 也将数据接口进行了统一的设置和规范。会计核算软件可以按照文本格式和xml格式将会计数据导出, 变为标准格式的会计数据, 这为政府建立电子政务平台, 财政部门进行会计信用等级评定奠定了基础。

3. 建立一个信息化的会计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已经跃居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之首, 社会的经济形态逐步形成以信息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时代。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经济决策中最重要的要素, 它对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用是会计行业的安身之本,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是会计行业振兴的根本, 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会计信用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评价体系当中, 已经成为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建立一个信息化的会计信用评级体系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信用等级评定包括信息的采集、评价、打分、定级、发布5个阶段, 要想完善评定体系, 提高评定的整体效率, 就要加强评价过程中每一步骤的信息化建设, 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3部分:采集评价阶段、打分定级阶段、信息发布阶段。

(1) 信息采集评价阶段。资料采集评价是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的第一步, 信息采集的形式、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评定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根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考核的内容总分为四大类, 包括单位领导人重视支持会计工作情况、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情况、财税法规财经纪律专项检查情况。可以看出除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外, 其他3方面的信息是独立于会计核算软件的, 信息的收集主要是借助观察其他文件资料如审计报告、判决书等来完成的, 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有些项目几乎直接可以量化为评价的标准, 如审计报告的类型。因此在信息采集评价阶段, 信息量最大、评估指标最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考核项目分为3大类, 即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每一类项目下设很多细目, 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中, 多数项目是能够从企业会计核算的数据和信息中进行反映, 可以通过设置逻辑判断来进行评定。因此信息的采集, 数据的导出成为这一步骤的关键。会计核算软件接口定义了输出数据文件和格式文件。格式定义文件包括会计核算软件输出数据的说明信息;数据文件是会计核算软件输出的真实数据。所有的格式文件和数据文件均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文本文件格式, 计算机可以根据格式文件的内容按照定义来提取数据文件, 分辨出会计科目、凭证、年初余额、报表等。在对会计凭证识别中, 能够判断科目的代码、借贷方、凭证类型、摘要、借贷金额等, 这就能够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一些考核内容进行评价, 比如会计记录文字未使用中文, 不按照国际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不完整, 会计年度未使用公历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等。

(2) 打分定级阶段。无论评价信息的采集是人工输入还是系统判定, 在打分定级阶段都可以利用软件来对各项目进行打分、汇总, 最后定级。

(3) 信息发布阶段。信用等级的建立是为了消除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企业会计信用等级的评定结果自然要对外进行公布, 上海市2005年正式启动并创建了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用等级评定查询系统, 系统可以对上海市各会计信用等级为A类的企业进行查询, 这种形式非常值得提倡, 但是我们也看到评价体系中其他信用等级的鉴定结果却无法获知, 即使在各主管财政机关内部, 会计信用等级信息也是不公开的, 任何区的财政机关无法获得别的区会计信用等级为B、C、D类企业的名单, 这种半公开的形式间接起到保护信用等级差的企业。信用公布不光是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的一种嘉奖和宣传, 更重要的是要规范企业的会计信息工作,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让会计信用不高的企业能够在大众的监督下,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信用水平, 如果会计信用等级结果继续偃旗息鼓下去, 那么辛苦7年的会计信用等级评价成果将会付之一炬。

参考文献

[1]单雪文, 胡仁昱, 李占国.浅谈会计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以上海会计信用体系为例[C]//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 2008.

[2]舒惠好, 王宏.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上海、山东开展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价情况的调查报告[J].会计研究, 2004 (2) .

[3]湖北省财政厅赴上海考察组.上海推行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湖北财税, 2002 (10) .

[4]上海市财政局.关于修订《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Z].沪财会[2001]139号, 2001.

[5]上海市财政局.关于修订《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Z].沪财会[2004]27号, 2004.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80-01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由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成。主要分为六大类。一是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这一类型的农技推广体系以日本最为典型,其他国家包括荷兰、

意大利、泰国、菲律宾等国。二是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菲律宾、印度等也部分地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三是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都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四是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五是私人农业推广体系。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一)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000年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时说:“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个创举,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2003年4月,科技部和农业部在宝鸡联合召开了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对专家大院这一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就是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域特点、潜力和优势,按照“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技术推广新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研究体,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的原则和“聘一位专家,办一所培训学校,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的“五个一”要求,建立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使农业高新技术直接嫁接到田间地头,整合了政府、科技、市场、企业和农户五大要素,实现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的有机结合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这一来源于实践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宝鸡模式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两种形式。

(二)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三)农业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四)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五)陕西杨凌的乾兴模式。杨凌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专家云集,这里是出成果、出人才的地方。民营企业陕西杨凌乾兴农林新科技有限公司在发现急需农业科技的广大农民在寻找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上存在相关问题,因此顺应社会的需求,成立了乾兴专家咨询公司。公司聘请专家教授作为公司顾问,为农民、涉农企业和政府服务,他的基本架构为:流动专家+公司+客户。“乾兴模式”开创了民营企业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先河。

(六)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比如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和“双百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宝鸡农业专家大院和杨凌专家科技示范园,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

三、结论与展望

政策、科技、投入是农业获得发展重要依据。科技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来说,能够发挥十分巨大的作用。我国应该在借鉴和学习了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前提下,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再加以创新,促使农村经济和农业获得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朝着以公益性推广为主、促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在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应本着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稳步推进的原则,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豪森.世界农业推广体制变革对中国的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

[2]张俊.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原理与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2):91-94.

推广应用体系 篇12

1 吉林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队伍现状

吉林市现有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9个, 乡级农机技术推广站70个 (其中66个为独立站、4个为综合站) , 有44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有7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乡镇政府管理, 有19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乡双重管理, 其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级农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87人, 现在岗人员82人, 41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占在岗人员的50%;高级职称有15人, 占在岗人数的18.3%;中级职称为24人, 占在岗人数的29.3%;35岁以下的有12人, 35~50岁的有42人, 50岁以上的有27人。乡级农机推广站编制为372人, 在岗人员为389人, 平均每个站为4~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9人, 占在岗人员的30.6%;专业技术人员272人, 占在岗人员的70%;高级职称有5人, 占在岗人数的1.3%;中级职称为113人, 占在岗人数的29%;年龄35岁以下的有44人, 占在岗人数的11.3%。乡镇农机推广站有6个独立站的办公室属于自有固定资产, 共有专用电话机12部, 计算机20台, 打印机、复印机14台, 电视机2台。其他的办公设备及试验、示范推广设备几乎没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凭的只有160人, 助理工程师以上只占在岗人数的27%, 高级工程师占4.2%,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31.8%。二是知识陈旧、老化, 后备力量不足。调查显示, 2003年以来, 大多数站点几乎都没有新进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令人担忧的是, 近3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的人员比重不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2) 管理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一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 既有县管, 又有乡管, 还有县乡双重管理, 管理体制上不统一。有的乡镇农机推广站人事管理权归县农业局管理, 但财物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 管理体制杂乱, 导致管理权限不明确。另外, 农机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人才相互流动受阻, 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二是村级机制不健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广应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农民接受起来困难。若通过推广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推广示范田的示范作用, 就能很快得到推广。可是村级无固定的推广员和示范样板田, 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 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

(3) 农机推广专项经费缺乏, 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开展。目前, 地方政府没有农机化专项资金, 对农机推广工作不够重视, 投入不足。农机推广机构的经费在保证人员工资之外, 几乎就没有别的投入。据调查, 我国有的地区每年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促进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站一直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专项经费, 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开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等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及各种新型农机具现场演示会的召开, 严重制约了吉林市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及应用。

(4) 农机推广机构办公设施差, 推广手段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机推广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没有适当的培训设备以及网络办公自动化所需的计算机等办公设备, 尤其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用于测试农机技术数据的仪器设备, 只能按经验估算。另外用于农机作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的摄像设备非常少, 不能及时准确地把适时情况宣传报道出去, 严重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宣传、推广的力度。

(5) 县乡农机推广站的试验示范基地与形势发展不适应。多年来政府很少对县乡农机推广机构进行投入,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法已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要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 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但是吉林市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没有建立自己的试验基地和相应的设备, 导致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能进行试验、示范, 严重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6) 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开展不够普遍。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是农机推广工作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机构, 在事业单位改革后, 新人做推广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推广基础知识掌握的少;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知识结构陈旧, 缺乏现代高新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实际操作经验。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由于缺乏培训宣传经费, 科技推广人员没有机会参加省、市农机推广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 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缺少经费订购农机推广方面的报纸、刊物以及用于信息宣传推广的新技术资料。导致大部分科技推广人员得不到专业技术培训, 不能站在科技推广的前沿引领吉林市的农机化事业向高层次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加强农机推广机构队伍建设, 农机树形象, 关键在推广。随着中央、省、市、县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 农机推广部门要把自身推广机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职能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推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增加投入,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农机化事业。要巩固加强乡镇农机推广阵地建设, 保持乡镇农机服务推广机构队伍稳定, 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感,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 积极探索村级在不增加干部人数的前提下, 设立农机信息员, 逐步形成县、乡镇、村农机服务网络。

(2) 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组织建设。国家成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只承担社会公益性职能, 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也将由国家财政保证。县、乡两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全部单独设立, 不再是与农机监理、畜牧、种植业等其他行业合在一起的综合站,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得到加强。在一个省内形成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四级一户” (四级:省、市、县、乡4级农机推广机构, 一户:农机科技示范户) 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优化农机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中, 特别要整合区域内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资源, 通过裁、并等方式优化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资源配置, 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推广机构, 优化农机推广队伍, 做到职责清晰、工作明确, 使直接面对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更具活力。

(3) 争取项目和资金, 促进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了资金的投放力度, 绝大部分是通过项目来投入的。因此, 吉林市各县农机推广站要抓住这一机遇,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做好调研、论证和项目的申报工作。一方面为当地农机化发展注入资金, 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项目的投入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办公、宣传、培训和推广条件的改善及推广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 既发挥了农机推广机构的优势, 也能体现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价值。

(4) 抓好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素质。农机化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用户的素质非常重要, 要科学的、长期的把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每年都要根据省市农机工作会议的要求, 结合各县乡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做出培训计划, 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农机具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系统地讲解。在重点地区以县为单位利用农闲时间, 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进行短期或专题培训, 同时鼓励支持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参加省市农机主管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等活动, 从而加快农机技术推广进程。

(5) 加强农机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要想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实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要建立示范点、示范区, 不断总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 同时要建立协调机制, 国家、省市农机推广机构与其他农机组织要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进一步抓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维修附件可靠性管理下一篇:覆盖义齿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