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应用背景

2024-06-19

推广应用背景(通用9篇)

推广应用背景 篇1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外墙涂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并通过外墙涂料与装饰石材、玻璃幕墙、外墙饰面砖、铝塑复合板的比较阐述了外墙涂料的推广应用背景, 指出了外墙涂料发展的总趋势, 以期促进涂料的开发和应用。

关键词:建筑外墙涂料,推广应用背景,现状,发展趋势

建筑涂料作为涂料工业中一大门类, 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建筑涂料在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建筑涂料产业有着令人鼓舞的前景, 并为建筑涂料的研究开发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1 外墙涂料的推广应用背景[1]

目前, 在国内外应用于外墙装饰的材料主要有:装饰石材、玻璃幕墙、外墙饰面砖、铝塑板、外墙涂料等, 前四种饰面材料在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1) 装饰石材:如花岗岩、大理石等, 虽然具有耐酸碱、耐日晒雨淋、耐冻等优点, 但其易受外界振动形成明纹, 易断裂;吸水性、吸油性强;耐火性差, 遇火后石板易爆裂等, 而且施工困难、造价较高、有辐射等。除此之外, 更为严重的就是装饰石材存在不同程度的色差和反射性污染两大问题。2) 玻璃幕墙:玻璃幕墙造型简洁、豪华、现代感强, 能反映周围的景色, 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但是由于幕墙材料本身的特点, 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反射的强烈光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它映射的周围环境造成变幻的影像, 给行人、司机造成了视觉疲劳, 容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这些现象被称为“光污染”。近年来, 国内外均已对幕墙建筑 (特别是玻璃幕墙) 的“光污染”加以重视, 有些国家已有限制玻璃幕墙使用的法规或提议。3) 外墙饰面砖: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硬度和化学稳定性, 色彩持久稳定, 表面亮丽光洁, 易于自洁和清洗。然而由于其生产能耗大、消耗土地资源及易空鼓脱落造成的使用不安全, 因此很多地区颁布规范提出要限制, 甚至淘汰这种饰面材料。4) 铝塑复合板:是一种新型的高档外墙装饰材料, 具有质轻、隔音、防火、防水、耐候、高强度、易安装施工等实用性, 还具有美观、豪华的装饰性。但其价格相对昂贵, 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2]。

外墙涂料与其他外墙饰面材料相比存在以下优点[3]:1) 在经济上, 外墙装饰采用涂料远比采用玻璃幕墙、装饰石材、铝塑板等便宜得多;2) 涂料品种多, 施工简便, 可满足外墙装饰不同档次的要求;3) 装饰效果好, 色彩丰富、明快;可更换色彩, 保持建筑物的新鲜感;能够表达更丰富的设计风格;4) 质轻, 安全, 利于抗震;5) 安全环保:不会引起“光污染”、无辐射, 无坠落安全隐患;6) 能耗低。

针对我国外墙装饰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陆续颁布了相关规定, 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涂料生产与应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科[2002]209号规定:采取措施逐步限制使用能耗大、安全性差和污染环境的外墙装饰材料, 优先使用高性能外墙涂料。提倡在住宅、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及构筑物等装修工程中应用建筑涂料, 多层住宅及一般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外墙装饰宜使用寿命期5年以上的建筑涂料, 高层建筑宜使用寿命期10年以上的建筑涂料。国家化学建材产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外墙装饰材料的改革发展目标是, 2005年建筑涂料在外墙装饰的应用占45%左右;2010年, 建筑涂料在外墙装饰的应用占60%以上。很多省市也陆续发布了外墙涂料技术政策和建筑涂料的应用发展目标。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使建筑业得到空前发展, 城市的住宅小区、工业园区以及大学城的兴起, 为外墙涂料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建筑节能的大力实施, 采用轻质墙体材料以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已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体系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须采用外墙涂料等低面密度的饰面材料。另外, 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认识加深,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建材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外墙涂料资源消耗低、易于施工更新、无安全隐患、色彩及品种丰富, 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墙将会采用涂料装饰。建筑外墙乳胶涂料是近几年建筑涂料研究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方向。

2 国外建筑外墙涂料应用现状[5]

在国外, 建筑涂料被认为是涂料工业的两大支柱之一 (另一支柱是轿车制造业) , 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 建筑涂料在涂料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美国是涂料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是世界上建筑涂料占涂料总量比例最大的国家。其中1996年的外墙装饰材料中涂料占45%。日本是世界涂料生产大国之一, 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西欧位居第三。西欧、日、美等国家在1994年外墙涂料的使用中已占饰面材料的50%~60%, 近几年已占到了90%。日本高层建筑用高级外墙涂料占80%, 可见建筑涂料在美、日、西欧等国的外墙装饰中获得广泛应用。目前, 全世界建筑涂料产量正以3.4%的年增长率增长, 大量使用建筑涂料来装饰建筑物, 已成为国外建筑装饰的潮流, 建筑涂料的发展明显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5,6]。

3 国内建筑外墙涂料应用现状[7]

我国建筑涂料工业起步较晚, 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较快发展, 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建筑涂料从低档产品到高档产品、由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的配套技术、从传统的平状薄型向复层厚质等高装饰性、高性能型过渡, 形成了具有高、中、低档建筑涂料品种的结构局面[8], 近年来, 我国建筑涂料行业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2年全国建筑涂料产量超过150万t, 2003年产量已超过170万t, 2004年产量为180万t, 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9]。全国化学建材协调组已将外墙涂料列为继塑料管、塑料门窗和建筑防水之后的又一重点推广的产品。总体上来说, 我国建筑外墙涂料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即遵守“四E” (Energy Sources, Environment, Efficiency, Economy) 发展的基本原则。由于我国各地企管部门先后就应用外墙涂料的文件已经出台或正在拟订有关政策, 再加上我国在今后的几年里都有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建规模和维修工程, 以及人们对外墙涂料在外墙装饰中的优势的认识不断加深等诸多原因, 我国外墙涂料的用量在以后的几年里将会大大增加。

目前我国涂料人均消费为1.2 kg/年, 勉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 建筑涂料人均消费量为0.42 kg/年, 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可见, 我国建筑涂料有非常广阔的发展潜力和推广市场[10]。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型涂料公司均已在中国登陆, 我国面临着更好的机遇与挑战, 相信外墙涂料在这大好的形势下, 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4 外墙涂料的研究发展趋势[11]

1) 外墙涂料向低VOC方向发展[12]。

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的事业, 各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建筑涂料的生产、使用过程中排放的有机挥发物 (VOC) 是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在英国, 不列颠涂料联合会 (British Coatings Federation, BCF) 已经提出在建筑装饰涂料中逐渐减少溶剂量的标准方案, 欧洲涂料联合会也提出了类似的倡议。因此, 如何减少VOC的含量, 满足环保法规的要求是外墙涂料发展的总趋势。所以, 外墙涂料将朝着高固体粉涂料、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的方向发展。

2) 外墙涂料向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12]。

随着高分子科学等其他与涂料相关的基础学科的重大突破和高新技术的进步, 功能性外墙涂料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会有新的发展。研究开发的主要技术方向是装饰与功能性相结合的外墙涂料以及使涂料具有特殊功能的树脂和助剂。

3) 外墙涂料向高性能高档次方向发展[13]。

丙烯酸酯聚合物涂料和聚氨酯涂料作为中高档次的外墙涂料在美日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 亚太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这两类涂料也得到了开发应用,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兴起, 对外墙涂料的耐候性、抗污染性要求也逐渐提高, 因而高耐候、抗污染外墙涂料的研究成为研究的活跃领域[14]。

推广应用背景 篇2

摘要:“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有三,即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和学习方式有所变化;问题有二,“三农”问题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低都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对策有三,从“立足现实、遵循规律、依法治教”三大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三农  新课程  推广

我国从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之新、力度之大,为前所未有。按教育部的要求,20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进入推广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在全国范围内,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秋季,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由于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至20秋季,全国(不含港台澳)所有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基本上进入新课程,比教育部计划提前一年。20进入和年要进入新课程的,大多是不同程度存在“三农”问题的农业县。总结“三农”背景下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对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效

(一)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

以来,教育部门自身的宣传,媒体的宣传,绝大多数教师对新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等,都说得上口。;

(二)教学行为有所变化

课堂上,教师对同学的态度比以前好了;讲的比以前少了;照搬教案的少了,能有意识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多了。

(三)学习行为有所转变

学生被动识记少了,能自主学习的比以前多了。厌学的少了,乐学的多了,课堂比以前有生气了。

以上变化,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使新课程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被自觉地接受。

二、问题

(一)    “三农”问题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我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4%。指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低收入的“两个世界”大多是在农村。一位乡党委书记在上书朱F基总理时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引起高层高度重视,足以说明三农问题之严重。三农问题的形成已久,解决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三农”背景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家庭收入少造成的负面影响

19以来,农村在前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的出现负增长,而各种费用却在持续上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育资源多元,如课外阅读量的扩大而要求学生必须订阅报刊和购买课外书,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购买学具,因评价改革需要学生购买成长记录袋等,家庭经济的拮据而使多数家庭做不到。

2、“学习无用论”有所抬头

大学扩招前,农民子弟会因为上大学甚至只是上中专而改变人生命运,送儿女上学对农民家庭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三农”背景下的大学扩招很快就带来了就业困难,以及回乡后的致富无术,使原本负债上大学的农民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其负面影响也决不是少数家庭的问题,它会使同村的农民望而却步,少了送儿女上学的积极性,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就较少在关注之内。

3、教师缺乏推广新课程的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绝不是只是农民。农村教师待遇的低下,以及还有下岗的`压力,还有成人道德教育的混乱,使教师缺乏忠于职守的动力,对新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新课程的高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对新课程的极端热忱和倾注全部的心血,是新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近十年来,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框架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现在的政策,虽是义务教育由县来办,但由于“三农”问题突出,政府除了工资的发放,已无多少财力投入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都因财力有限而无法落实。至于电脑室,更为遥远。有的学校,连配备一台都有困难。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1、在理念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一是片面化,新课程理念充满辨证思维,但在理解时,不少人只是抓住一点,而忽略其余,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因为有过工具性的泛化,有过对工具性的批判,而不敢理直气壮的谈训练;二是绝对化,一看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可以自由选择”受尊崇,每堂课都是“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用什么方式学就用什么方式学”, 全然不顾学习内容是否可以打乱顺序来学,全然不顾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和适应性;三是形式化,如,一听说学生自己可以自由找学习伙伴,就让学生满堂跑。

2、新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缺乏方法,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怎样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还缺少有效的办法。新理念不能转变为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势必会大打折扣。

三、建议

(一)立足现实,追求理想的课程

务真求实是党中央的要求。要务真,认识必须真切,要立足现实。首先,要认识现实中促进新课程推广的积极因素。

1、经济的发展。2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不少乡镇也办起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使有财力把义务教育由乡管划归县管。

2、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带回的不仅仅是打工的钱,还有见识,以及城市实施新课程对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媒体的传播。几年来,媒体对新课程的宣传是很到位的,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家庭也经常在感受新课程。

4、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三农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号召要“更加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5、教师学历的提高

由于“两基”达标的需要,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至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也达到了86、5% 。认识积极因素,才能增强信心,有所作为。

其次,要认识现实对新课程的制约因素。如, 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不足,环境恶化,国家财力有限,亟须用钱的地方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个复杂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对新课程推广的制约也将是长期的;  文化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教育、文化背景存在诸多差异,对新课程的认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区域差异,严重制约新课程的均衡发展 ;教师专业水平低 ,制约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学历的含金量却有问题,如民办教师转正后参加“专业合格考试”合格即为合格学历,因两基达标验收的需要,大量考不上高中或中专而去代课的人被招入师范学校,这两拨人的比例不在少数。就是接受师范正规训练的老师,面对新课程,专业能力也是显得力不从心。认识现实中的制约因素,不是为“不作为”找借口,而是要增强紧迫感,责任心,要奋发起来,有所作为。

(二)遵循规律,追求理想的课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好事情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有理想,有热情,有冲劲。但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态度要积极,思考要冷静,行动要稳妥。新课程的实施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无所作为和盲动、蛮干,都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1、基本目标与目标多元

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要把课程目标作为努力方向。多元目标是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对具体目标的增、删、降低或提高要求。使用国家教材,要瞄准基本目标;使用地方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要目标多元,根据当地的实际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2、基本策略与方法多元

有效教学应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策略。运用有效教学,应允许方法的多元。如,老师的作用多一点,或学生的自主多一点都是允许的;合作学习多一点,或自主探究多一点,也是正常的。从老师按教案教,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实行动态化的教学,要允许有个过程。对新课程的教法切忌定于一尊,单纯的接受学习是不好的,一味的探究也未必可取。在对如何引导探究尚无本土化的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切忌一轰而上,渐进式的指导应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对于是预设教学或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要因人而异,教学技能熟练的课堂动态生成的成分可多些,否则开始时宁可预设充分些,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成分少些,积累了经验,按预设教学的成分就可渐渐减少。

3、继承传统与教育创新

教育经验是个累积的过程,从孔子到朱熹,以至到解放以来的几次课程改革,都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特别是近20多年的三次课程改革,从重视双基,到发展智力,到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硕果累累,是可贵的教育文化。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我们要以继承与创新的态度对待新课程。广大农村,新的教育文化传播较慢,原有的教育文化积淀较深,传统教育的精华积淀充分。如,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的教学行为中,“老师的讲要清楚明白”列在第一条,而这一条,恰恰是乡村教师的优势,在缺乏其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只能是老师讲的明白。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讲得明白”这一优势不能丢。对“有效教学”中的“多样化教学”和“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对农村教师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需要老师进行教育创新,而不能故步自封。

4、学习经验与汲取教训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边实验边推广,有许多新理念新精神的落实,仅有初步的还不够成熟的经验,从国外借鉴的理论,能否本土化,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对后进入新课程的农村学校和老师,既要关注国家和省级课改实验区的经验,又必须关注他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吸取教训。学生不是小白鼠,后期进入课改的学校要坚决避免出现同样的挫折。如,在三维目标中,重视了情感因素,忽略了知识与能力的因素,是不可取的,先行课改的走了弯路,付了学费,后行的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5、校本教研与教研多元

要使新课程健康地发展,必须立足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要以实践研究为主,首先是研究教材教法,“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永远不会过时,要超越文本,必须立足文本,深入文本,“深入”才能“浅出”。其次是研讨新理念的落实,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可以结合“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或“临床诊断教学”的教研方法。多数农村小学、初中规模不大,教师不多,可以学区为单位或按片区组织研讨,并形成制度,持之以恒。此外,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新课程作为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依法治教,追求理想的课程

农村义务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除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外,《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小学管理规程》等文件都是新课程的推广必须遵循的重要的法律法规。

以法推广新课程,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制定符合新课程特点的教学常规

根据新课程特点,制定教学常规,是用创新的教学秩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避免因旧的教学常规的惯性力量而使新课程穿新鞋走老路。教学常规包括学生学习常规要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生学习常规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相辅相成。教师教学常规,要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激发教师教育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促使教师队伍保持活力

使教师队伍保持活力的主要措施,一是实行聘任制,使教师队伍能进能出,好的进的来,差的出的去;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老师的职业意识;三是加强老师的专业培训,提高老师的专业化水平,使他们在实施新课程时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四是要改善老师的待遇,使他们衣食无愁、安居乐业。

推广应用背景 篇3

一、公允价值准则推广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公允价值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基于(Beaver,1989)会计目标决策有用的框架,国外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估值有用性,分析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估值有用性和契约有用性。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集中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资产重估等领域公允价值计量的存在价值。

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多维度,围绕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者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维度,分化为两个阵营:

一是以价值相关性为对象的研究阵营。研究成果肯定公允价值的对会计质量的积极作用,如Bernard和Ruland(1987)证明,现行成本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更有信息含量。Barth,Beaver&Undsman(1990)从股价的相关性着手,分析了价值和信息的相关性,证实公允价值的应用显著的增强了股价的相关性和解释能力。Barth(1994)证明了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Eccher、Ramesh和Thiagarajan(1996)甚至证明,公允价值对历史成本也具有增量解释力。此外,Richard等(2000)研究了英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发现尽管评估师低估了公允价值,但同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还是显得更精确和无偏。在行业研究扩展上,Danbolt和Rees(2007)以英国的房地产和投资基金两个行业作为实验的基础,比较了历史成本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发现公允价值收益比历史成本收益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胜。

这类实证研究成果套用FASB在133号准则的表述,即:“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信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二是围绕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的研究阵营。研究者关注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计价带来会计政策更多的选择,这意味着会计信息的“不确定”大大提高。不确定性意味这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下降吗?围绕着这类问题的答案,Mengle(1990)研究了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成本。他认为公允价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成本为代价的。Khurana(2003)研究进一步证实,公允价值以当前价格为基础,可能需要估计,从而可能导致可靠性问题,这是因为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必须进行估计,而估计的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这些实证研究基于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差,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强的探索,对公允价值推广的普遍实用性报以怀疑。

相较国外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会计界长期以来基于历史成本计价的现实基础,对公允价值的探索十分谨慎。研究范式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集中在新会计准则推广以后(黄学敏,2004;路晓燕,2006)。

其中,对公允价值的理论探索,国内的规范研究集中在:基础理论(黄世忠,1997;葛家樹,2001,2006;谢诗芬,2001;常勋,2004等)、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裘宗舜,2003;王建成,胡振国,2007;吴水澎,2003;黄桂杰,2004;黄学敏,2004;于永生,2006;徐培红,2006;王乐锦,2006等)、如何运用公允价值(葛家澎,2001;孙芳城,2002;陆建桥,2005;刘焦忠,2006等)、公允价值利弊(刘玉廷,2001;饶磊,2001;冯淑萍,2002;谢诗芬,2004,2005;张连起,2006;葛家澍,2007等)等四个主要领域。

受到研究范式的约束,国内准则实证研究成果基本建立在档案研究经验证据上,研究成果受限于新会计准则在我国推广的短暂的时间区间,分布于2006年前后。代表性的研究包括:邓传洲(2005)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证实;张烨、胡倩(2007)证实公允价值对股价变动的显著影响,以及徐虹(2008)对公允价值表内计量比表外披露更具信息含量的验证等成果。

归纳起来,对公允价值的积极效应的肯定,是学术界对新会计准则推广公允价值的主流研究认识。这类研究还包括朱凯,李琴,潘金凤(2008)对公允价值在股票定价作用存在显著的影响;薛爽,徐浩萍,施海娜(2009)证明实施公允价值能够增强应计利润确认经济收益功能,并降低现金流噪音功能;谭洪涛;蔡春(2009)证明公允价值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价值相关性。

不过,依旧有学者提出对公允价值推广要持谨慎态度。特别是2008年北美金融危机影响下,对公允价值准则信息可靠性的研究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部分学者质疑公允价值推广给信息安全系统带来的不确定性银行。如路晓燕等(2008)研究发现,在投资者成熟度和理性不足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可能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提高决策有用性的结果,准则制定者在公允价值运用问题上应持谨慎态度;朱凯,赵旭颖,孙红(2009)通过分析会计准则改革前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认为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并没有显著提高,继而提出,会计准则改革的暂时性成本效应,评价会计准则改革的经济后果,需要更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即我国公允价值准则的推广应该在长期考察后稳健推广。

可以看出,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多维度以及相关性、可靠性的平衡考量,对公允价值推广的复杂市场效应及其不确定性带来的市场推广疑虑依旧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二、基于ST退市机制与有限理性环境下的公允价值推广

投资者理性的辨析信息集并在约束信息集内作出最优决策(贝叶斯法则),是研究会计准则市场传导体系的基本假定。然而,完美理性的投资者假设在真实市场上的种种“异象”行为,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本项目的研究视角由此切入,探索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有限理性”投资者如何面对准则的变更及其市场传导效应。

在投资者的不完美理性认识上,我国学者边泓(2007)曾通过研究证实,“对于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具体模式的推测上,一定要考虑认知心理学作为基础”。出于认知研究的广泛性和交叉性,为了对本文的研究问题进行更好的诠释,本项目的研究视角聚焦于有限理性下的“认知偏差”。在启发思维的认知偏差带来的决策偏见研究中,很多研究证实这类偏差客观存在,如RoberPinsker(2007)运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了披露类型对非职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修正效应。Shefrin和Statman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大多数投资者坚信“好公司”会的股票就是“好股票”,投资者把“好公司”混同于“好股票”等等。这些研究为投资决策的非理性过程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

在我国市场的独特制度设计中,上市公司退出制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有限理性条件下的新会计准则市场效应传导机制是什么,不同与世界其它地区的资本市场直接退出机制,我国资本市场独特的退出机制设计可以归纳为:“预警-退市”两个阶段,其核心是以会计盈利为基础,结合审计报告结论和其它特殊情形,对连续(近2年)会计亏损的企业,通过变更简称,标识ST标志,实现预警退市风险的功能。由于上市公司一旦变更简称(ST标识),向投资者传达的信息往往不仅仅包含盈利能力不佳,高管诚信问题等风险,更主要的是警示其可能步入市场退市机制一个阶段,蕴含退市风险,因此,“ST预警”被视为是我国资本市场退市机制中的核心措施,本项目以此着手,研究ST机制对投资者理性决策的偏误及其与公允价值准则推广的制度契合过程。

这里,ST机制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存在是本研究的基础出发点之一。这一逻辑出发点基于大量行为研究的成果(Kahneman,slovic&tversky,1982)证实,例如,人们在决策时,习惯于关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以实现对第二个事物的认知;甚至以过去的印象做判断,以表面相似性替代深层相似性,进而缺少对“既定思维标签”下的信息进一步分析(Shefin,2000)。即人们在思维上无意识的存在“偷懒”现象,出于事物表面相识性而潜意识附加更多的相识特征,而不会理性的对待不同的事物的诸多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从而得到非最优信息集(完美)决策。研究者把这类简化思维的标签笼统的定义为“锚”。“锚定现象”的研究成为放宽经典金融学中完美投资者的假定的有力证据之一。事实上,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脱锚定决策等偏误决策(Northraft&Neale,1987),这些研究让我们相猜测,ST退市机制是否也会由于构成投资决策的偏误性“锚”?造成非效率决策过程。从而偏离准则执行的市场预期,这依旧有本项目在随后研究证实。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相对历史成本计量而言,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更大,因此,会计信息质量不确定性大大增强。由于不确定性的信息环境进一步加剧了认知偏差的幅度,使得我们继续推测,公允价值是否加剧了市场上不同公司(ST簇公司/非ST簇类)的“锚定”偏差,即锚定效应在公允价值环境下会出现放大效应,投资者面对冠以“ST简称”的投资对象时,决策发生更大的“锚”定偏误现象会更加突出。在有色眼镜的视角下,放大“公允价值”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较差的缺点,忽视了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效用。如果这一假说成立,无疑意味着现行ST制度对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推广效应的扭曲,对于理解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对于公允价值推广的疑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事实上,锚定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解释资本市场中一些“异象”(许年行、吴世农,2007))。如La Porta(1997)等人曾用此偏差解释了分析师在对公司盈余增长时的误判现象。Nofsinger(2002)的实验也说明了投资者存在锚定心理。Hirshleifer和Siew Hong Teoh(2009)进一步发现,会计准则和披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到大量心理偏差的影响。国内的研究同样证实锚定思维在投资决策中的普遍存在。如孙培源、施东晖(2002)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的存在;张勇(2003)验证了我国股市大量的噪音交易者;陈骥甚至证明我国大多数投资者有认知偏差;李心丹等(2002)更是明确证实了锚定效应在我国投资者决策行为中的存在。

由于ST机制催生上市公司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诱使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姜国华、王汉生,2005)。结合陆建桥(2003)对净资产收益率小于1%的公司存在复杂的盈余管理的证实以及薛爽(2003)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普遍显著的研究。我们认为,投资者对于ST公司的管理层信任度低,可能会成为投资者解读ST公司信息的另一个潜在的“有色眼镜”。这个问题成为本项目探索公允价值推广与ST退市机制契合路径的另一个分析重点。

归纳起来,我们认为现行退市机制对上市公司退市阶段的警示性简称变更,会造成投资者形成决策的一个“锚”。在这个“锚”的影响下,“ST”标识在“警示历史会计亏损“和”业绩不佳“的同时,与“管理层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垃圾股”等一系列负面判断相锚定,进而促使投资者在解读ST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层判断时带上“有色眼镜”。

三、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选择:锚定效应下的制度契合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迄今为止对于新会计准则变更的市场机制变更效应研究依旧存在以下研究局限:(1)对于公允价值的影响,依旧集中于会计信息质量多维度的验证,缺乏从“公允价值使用”到“投资决策效率”的整个传导路径的系统探索,因此,对会计准则变更的市场效应缺乏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停留在市场综合评价上,无法甄别市场“噪音”,也存在诸多研究结论上的冲突;(2)既然会计信息系统搭建了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的桥梁,那么会计准则的计价变更作为会计信息系统根本变革,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会计系统本身,它必然与现有是市场诸多制度相互影响、契合,形成复杂的市场效应,投资决策作为制度契合的结果,经验数据的研究结果存在滞后性和杂音大的弱点,难以对多制度交互效应做更深入的探查;(3)新会计准则的推广作为一个制度扩展过程,基于档案式研究手段的结论滞后于实际的经济反馈,不利于政策的修订和推广,因此有必要在研究范式上引入其它手段,借助实验研究手段取得大量先验研究支持和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新会计准则在推广公允价值受到投资者认知规律的限制和有限理性的决策规律影响,其必将受到多元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的干扰和限制,从而放大公允价值计价的弱势,当遭遇市场动荡时,难免成为危机下的一个替罪羊,从这点来说,否定公允价值不啻于因噎废食。

参考文献

[1]陈胜蓝、魏明海.2006.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6.10

[2]邓传洲,2005.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2005.10

[3]葛家澍,2007.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会计研究.2007.11

[4]姜国华、张然,2007.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票价格反应的规范性分析.会计研究.2007.6

[5]李心丹、王冀宁、傅浩.2002.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2.11

[6]刘浩、孙铮.2008.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财经研究.2008.1

[7]刘泉军、张政伟.2006.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6.3

[8]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2007.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2

[9]彭星辉、汪晓红.1995.上海股民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研究.心理科学.1995.02

东方物探公司推广应用 篇4

中国石油网消息在地震勘探开发的专业领域,利用现代技术搭建平台,实现亲临现场般“手把手”远程专家支持,是东方物探公司充分发挥专家资源、更好履行找油找气使命的一项重要举措。东方物探研究院突破传统远程专家支持的概念,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成功在专业图形工作站与云终端或平板电脑之间实现对Geoeast、Landmark等多种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软件的多方同步展示和互操作。

云办公、云终端的应用模式为盘活并加速淘汰高性能计算集群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研究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利用淘汰的计算集群作为服务器,在本部磁带库、计算机服务中心等单位进行云办公试点。经过半年多的用户体验,技术上基本完善、运行稳定,已具备大范围推广的基础。利用这一技术,可节省投资30%以上,降低能耗50%以上。目前,以上两项技术已在东方物探步入大规模推广阶段。(易良坤 刘长军)

兰州石化承建的档案管理系统项目获好评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何平)1月10日,在集团公司档案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情况汇报会上,由兰州石化承担的集团公司档案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工作获得好评。

档案管理系统项目是集团公司统一规划建设的重点信息化项目。2008年12月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兰州石化已经完成试点和推广两个阶段的工作任务。这套系统已在19个试点单位和124个推广单位全面建成应用,实现2011年在集团公司所有企事业单位上线应用的目标。

兰州石化承建的档案管理系统启用后,改善了档案存放效果,优化了馆藏结构,节约了设备管理成本,实现了档案实体“轻松找、方便用”的管理目标,使档案工作初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川东气田数字化建设加速

中国石油网消息(通讯员 陈子玮)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潜心研究与开发,重庆气矿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于6月13日上线投入试运行,标志着川东气田数字化建设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2010年1月,以“五型班组”建设为基本架构,采用气矿、作业区、井站班组三级管理模式的重庆气矿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研发项目立项启动。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气矿始终坚持将其与专业管理、HSE管理、精细管理紧密结合,旨在建立气矿井站班组管理的统一信息网络平台,以强化基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井站班组规范化、流程化和标准化管理。

在系统研发期间,重庆气矿先后完成了现场调研、需求分析、数据采集,以及系统初步设计、总体方案设计、开发技术设计和数据库平台、开发平台、软件技术选型、预研应用设计、部分数据初始化与操作系统应用培训等工作,初步建立起系统动态数据采集、审核、修改、质量控制和报表发布等机制。

推广应用背景 篇5

(1) 当k=0时, 分别求C在点M和N处的切线方程;

(2) y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当k变动时, 总有∠OPM=∠OPN?说明理由.

(2015年全国Ⅰ卷)

2.解法探究

分析1因为∠OPM=∠OPN等价于kPM+kPN=0, 不妨从斜率的角度着手.

解法1存在符合题意的点, 证明如下:

设P (0, b) 为符合题意的点, M (x1, y1) , N (x2, y2) , 直线PM、PN的斜率分别为k1, k2.将直线y=kx+a代入C的方程得

x2-4kx-4a=0.

当b=-a时, 有k1+k2=0,

则直线PM和直线PN的倾斜角互补,

故∠OPM=∠OPN,

所以点P (0, -a) 符合题意.

分析2∠OPM=∠OPN等价于OP平分∠MPN, 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解.

解法2存在符合题意的点, 证明如下:

设MN于y轴交于点A, 设

将直线y=kx+a代入C的方程得

x2-4kx-4a=0,

故x1+x2=4k, x1x2=-4a.

假设存在点P (0, b) , 使得当k变动时, 总有∠OPM=∠OPN,

则由角平分线定理得

当b=a时, 唯有k=0时成立,

所以b=-a,

故y轴上存在点P (0, -a) , 使得当k变动时,

总有∠OPM=∠OPN.

分析3∠OPM=∠OPN等价于cos∠OPM=cos∠OPN, 从向量的角度, 利用夹角公式来解.

解法3设P (0, b) 为符合题意的点,

将直线y=kx+a代入C的方程得

x2-4kx-4a=0,

故x1+x2=4k, x1x2=-4a.

下同解法2.

分析4 (1) 中的两条切线的位置关系刚好满足题意, 可根据 (1) 中的特例, 猜想存在P (0, -a) 满足题意, 再去证明.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也是解决存在性问题的好思想.

解法4由 (1) 知, C在点M和N处的切线的斜率互为相反数, 且两切线的交点为P (0, -a) , 此时满足∠OPM=∠OPN.猜想存在P (0, -a) , 使得当k变动时, 总有∠OPM=∠OPN, 这等价于kPM+kPN=0, 证明如下:将直线y=kx+a代入C的方程得

x2-4kx-4a=0.

设M (x1, y1) , N (x2, y2) , 故

x1+x2=4k, x1x2=-4a.

故存在P (0, -a) , 使得当k变动时, 总有

∠OPM=∠OPN.

分析5由∠OPM=∠OPN, 根据对称性知, 点M关于y轴对称的点M1在直线NP上, 利用点斜式求得直线NM1的方程, 从而可得P点的纵坐标.

直线MN的方程为

由∠OPM=∠OPN, 知

直线NM1的方程为

所以存在点P (0, -a) , 使得

∠OPM=∠OPN.

3.试题推广

以焦点在x轴为例, 探究其逆命题以及推广到椭圆和双曲线.

命题1已知点B (t, 0) (t<0) , 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抛物线y2=2px (p>0) 交于不同的两点P, Q, 若x轴是∠PBQ的角平分线, 则直线l过定点 (-t, 0) .

命题2已知点B (t, 0) (t<0) , 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抛物线y2=2px (p>0) 交于不同的两点P, Q, 若直线l过定点 (-t, 0) , 则x轴是∠PBQ的角平分线.

命题5设过点P (t, 0) (t>0) 交抛物线y2=2px (p>0) 于不同的两点A, B, 点E (-t, 0) 是极线x=-t上任一点, 则直线EA, EP, EB的斜率成等差数列.

4.高等数学背景

定理如图, 在直角坐标平面内, 设P是不在圆锥曲线Γ上的一点, 直线l是点P的极线, E是直线l上的任一点, 过点P的直线交Γ于A, B, 设直线EA, EB, EP和直线l的斜率依次为k1, k2, k3和k4, 则有

在定理中, 若极线l垂直于x轴, 则

此时交比为

即有2k3=k1+k2, 则直线EA, EP, EB的斜率成等差数列.

这就是命题5, 命题6和命题7.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广电子鞭炮 篇6

所谓电子鞭炮, 即一种能够代替传统鞭炮, 具有环保、安全、无火药、可反复“燃放”的特征, 并且声音和闪光度与传统鞭炮极为相似的电子产品。

1电子鞭炮的优点

电子鞭炮不仅能发出与普通鞭炮点燃时相类似的声音, 且能随着响声迸发出闪光, 模拟传统鞭炮在点燃时发出的火光。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电子鞭炮可以真正成为节日燃放时的“鞭炮”。其优点如下:

1.1电子鞭炮无污染, 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电子鞭炮能够替代传统鞭炮的最主要优点。从环境污染方面来讲, 鞭炮是其主要的节日污染源之一, 而降低鞭炮对环境的污染, 在环境改善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了解电子鞭炮的特征与安全性的基础上, 应对其进行推广, 让电子鞭炮在庆祝节日活动时发挥自身的功效, 这样一来, 不仅能维持节日的热闹气氛, 还可让环境保持一定的洁净度。

1.2电子鞭炮安全系数较高, 不易发生事故。相比之下传统鞭炮的危险性较高, 尤其对于儿童群体来讲, 极易发生危险, 甚至造成伤残。而电子鞭炮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伤残与火灾事故出现的比例。电子鞭炮安全性高, 不易发生危险的特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鞭炮伤人事件的出现, 让民众在有安全性保障的基础上庆祝节日, 尽情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

1.3电子鞭炮可重复进行使用, 降低经济支出。电子鞭炮使用的是纯电能, 可发出噼噼啪啪声, 逼真度高, 声音响亮, 在音量大小与炮声节奏等方面均能够与传统鞭炮媲美。鞭炮声与礼炮声方面, 若仅凭听力对其进行辨别的话, 其与传统鞭炮是无差别的。

但是在对河北省多家电子鞭炮厂商与经销商进行走访时发现, 电子鞭炮虽然具有种种优势, 但是其在进行生产与销售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参考《烟花爆竹质量与安全》等相关资料及分析总结2000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发现电子鞭炮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进。

2电子鞭炮在进行推广时遇到的问题

2.1质量标准尚无统一规定。生产当中, 企业依据的均是《烟花爆竹质量与安全》, 然而其中并未涉及电子鞭炮, 也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 所以市场上销售的电子鞭炮并未进行统一规范, 其中部分产品属于“三无产品”, 因此在进行销售时会受到质量方面的质疑, 一旦出现漏电、短路等情况, 就可能引发触电事故, 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 然而在此种状况下, 是没有办法对“三无产品”进行责任的追究的。

2.2电子鞭炮的自身。人们燃放鞭炮、烟花是为了给节日增加喜庆的氛围, 但是调查显示, 电子鞭炮与现实中的鞭炮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电子鞭炮在整个“燃放”过程中, 除了鞭炮上安装的效果灯闪烁几下外, 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静止的状态, 是没有办法感受鞭炮在点燃后四处迸散所产生的冲击震撼的, 这样一来, 不仅没有带来喜庆氛围反而显得十分冷清毫无节日气息。而对于众多批发厂家与民众来讲, 正是出于此种原因, 才不会发生购买行为的。

2.3销售方式存在缺陷。进行销售时, 销售方式的不当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电子鞭炮的销售数量。走访过程中发现, 新华区当下在电子鞭炮方面的销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即网上销售, 市场销售与地摊销售等。网上营销, 没有正规的发票, 网上销售渠道众多, 难以进行统筹, 售后无人管理, 市场与地摊销售, 虽然让民众在购买时, 会认为电子鞭炮更具“亲民色彩”, 但是此种营销方式, 同样是众多小厂家主要的营销之地, 是非正规方式, 同样售后没有保证, 易发生电伤事故。此三种营销方式均没有统一的部门对其进行规划销售, 具有随意性与危险性, 一旦危险发生, 责任无处可寻。

2.4售后服务无人受理。不论是网上营销, 市场营销还是地摊营销, 因为中国当下实施的《烟花爆竹质量与安全》当中并未对电子鞭炮进行相应的规定, 因此当电伤事故以及其它一系列由于燃放或存放电子鞭炮而导致的事故出现时, 公安部门难以受理, 在进行事故责任追究时, 由于无法可依, 也不能最大程度上维护受害人的权益, 从而使受害人蒙受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消费者的积极性。

如何解决电子鞭炮目前的困境呢?以上述内容为基础, 为了更好地推广电子鞭炮, 本篇提出了几条相应的解决方案。

3如何解决困难, 推动电子鞭炮发展

3.1制定并推广相关法律法规。在广阔的市场当中, 如何对电子鞭炮这类产品进行质量规范, 推动其相关的生产与销售链条走上正轨, 是当下的重点。国家政府是社会当中最为权威的机构, 正是由于其制定了法律法规, 真正的让厂家做到有法可依。才能让社会安稳的向前运行。这就需要各大商家与政府进行协商, 在政府的统一规划管理下, 进行宣传, 从而让民众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关注到政策的变化, 并将政策相关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当中, 拥有更高的辨识力, 以消费要求的提升促进生产水平的发展, 推动电子鞭炮生产商在生产水平方面的提升。

3.2电子鞭炮自身。当下来看, 电子鞭炮处于生长阶段, 还没有真正的进入民众的生活当中, 因此在外部因素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 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质量, 推动电子鞭炮走向更加规范的道路。因此需关注电子鞭炮的技术性, 因为只有在提高电子鞭炮技术的基础上, 才能使电子鞭炮替代现实中的鞭炮。

3.3提升监督力度, 优化生产质量。监督是推动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方式, 在“三无产品”泛滥的电子鞭炮行业, 进行监督是十分重要的方式, 监督一方面能够提升电子鞭炮的生产质量, 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企业的口碑, 进而增强企业形象, 推动电子鞭炮生产行业逐步走上正轨。

监督当中, 依据的是法律法规, 所以当下来讲, 应推动国家立法部门对电子鞭炮进行关注, 将其纳入到正常的法律法规内是最好的方式。

结束语

燃放鞭炮作为中华民族庆祝节日的一种传统, 是不应该被摒弃的。面对传统, 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批判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电子鞭炮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必然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 我们应该对新事物充满信心。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 还有电子鞭炮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电子鞭炮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 摸索前进, 电子鞭炮在将来一定会进入千家万户。

摘要:燃放鞭炮、烟花一直是中国庆祝重要节日的方式, 在长期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但是我们必须认清鞭炮、烟花在燃放的过程中确实会给人们带来喜庆氛围, 但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对环境来讲, 加重了本就严峻的空气污染, 而对燃放者来讲, 不仅有严重的健康威胁, 还可能会导致火灾的发生等等。这与新时代背景下所倡导的健康、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 让鞭炮更适合时代的发展是当下需关注的问题。此种背景下, 电子鞭炮应运而生, 而如何更好地使用电子鞭炮并对其进行推广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

推广应用背景 篇7

1 加强农机基层管理

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是农机技术推广的基础。目前, 农机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一, 对新技术、新机具不了解, 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尤其不利于新农机的推广工作;服务面不够广, 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缺乏政府政策、资金扶持。这些问题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因此, 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农机服务工作[6,7,8]。

1.1 加强对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尤其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是农机管理服务的主力军, 因此要建立科学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高素质、复合型的管理服务人员是不可或缺的, 其是做好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伴随着国家和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新技术、新制度的层出不穷, 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管理服务, 以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所带来的麻烦。在以后的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招聘中, 要任人唯贤, 选择那些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人才;同时在农机管理服务部门也要不断组织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 以增强专业知识, 从而逐渐提高农机管理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1.2 农机推广与农机培训相结合

目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相继对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进行了颁布并实施, 尤其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 极大地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进行了提高, 促使农机装备水平的改善, 加快了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不仅让农民不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还解放了一些劳动力, 促使其向其他行业转移, 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于农民购买农机具趋势的增强, 亟需进行农机培训工作, 且对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实行农机推广与农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9];同时, 还可以建设起诸如水稻、小麦、马铃薯等一系列的农产品机械化示范基地, 大力引进先进的农机具以及使用技术, 将水稻、小麦、马铃薯等机械化示范基地演变成农民学习农机技术的课堂, 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用的交流农机运用技术的场所, 促使他们学习农机技术的热情得到进一步发挥。

2 优化农机发展布局规划

农户在对农机具的类型进行选购时,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应综合考虑当地现有的各类农机具的存量及数量种类结构来对其进行引导, 不可盲目地购买, 以免造成农机具因为闲置而产生的浪费。通过对农机发展布局进行优化, 可促进农机服务工作的开展, 将能够更加合理地对财政补助资金进行管理及使用, 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金的用途, 促使农民真正地从中得到实惠, 从而提高其参与农机发展的积极性, 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3 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农机补贴政策

3.1 考虑农村当地实际情况及对农机推广工作的具体需求

不同的地区都有着自身不同的产业支柱以及鲜明的特色, 因此在实行农机补贴政策的时候就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考虑到实际情况,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 并且完善地进行落实[10]。

3.2 农机补贴政策应考虑到与时俱进

考虑到不同的规划所呈现出来的重点有所不同, 因此在新的农机补贴当中, 需要考虑到先进的、适用的农机技术与农机产品, 这样才符合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3.3 农机补贴标准的制定

对于政府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的补贴资金需要适当考虑, 需要考虑到农民能够接受的最大程度的农机产品、技术。对于农民容易接受的农机产品与技术, 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地将补贴的标准降低[11]。无论哪一项新技术的运用或者是新农机的使用, 农民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受。随着农机推广的不断深入推广, 农民也会逐渐地接受新的技术与农机, 而农机的补助标准也应当随着推广而做到该升的升, 该降的降。

4 提升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4.1 宣传发动是技术推广工作的先导

任何一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方法的推广, 最终的接受者、应用者是农民。要使农民接受应用新技术, 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动。向农民宣传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新方法的优点、特性、增产机理、应用后带来的效益和其他地区推广应用的典范实例及成功经验。只有宣传到位了, 农民发动起来了, 技术推广才成为可能。

4.2 实施行政手段

在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 农民对其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尤其是在农机的推广过程中, 其面对的对象是广大农民, 因此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 加强推广农机的力度, 对一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机具, 其推广应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 通过大力宣传,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控手段, 实现政技结合, 加快新技术的推广。

5 结语

农机推广工作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索的问题之一。只有了解农村市场, 抓住农村市场发展的规律, 不断地探索, 才能够将农机推广工作做得更好, 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维持农业的持续性增长。

参考文献

[1]庄乃良.新形势下在农机推广中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关键作用的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2) :352.

[2]马永生, 张庆宇.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装备, 2010 (7) :53-54.

[3]秦和平.浅论当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的现状[J].科技资讯, 2010 (20) :234.

[4]朱建峰.大中农场农机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 :255.

[5]谈志斌, 妥文.彭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2) :88-89.

[6]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9) :39-40.

[7]曹晓林, 万江华, 陈绪红.江西农机信息网络化现状与发展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1) :157-158.

[8]张福俊, 虎治礼.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50) :16-17.

[9]杨绪利.农业机械化专业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 :877-878.

[10]李燕, 王栋.绿色制造理念为指导的废旧农机具修复再利用[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6) :84-86.

推广应用背景 篇8

一、排舞校本推广的背景分析

1. 排舞的源由与发展

排舞,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乡村舞曲, 是一种用吉他和拍手进行的舞蹈, 当地人称为“牛仔舞”。后来, “牛仔舞”融入欧洲宫廷和拉丁式的舞步, 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排舞。2004年, 作为一种大型休闲健身运动项目引入我国, 由于它具有“简单易学、无需舞蹈基础和不受场地限制”的优势, 很快被大中城市的人们所接受, 并快速向三四线城市蔓延。随着我校排舞活动的深入开展, 排舞已经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健身平台、生活时尚、学校文化被越来越多的我市高中学生所接受。

2. 排舞的风格与特点

当下的排舞,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已融入多种舞蹈的风格, 光舞步不仅吸取了国标所包括的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以及华尔兹、狐步舞、快步舞、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等舞蹈元素外, 而且还吸取了如Ballroom (舞厅舞) 、Jive (爵士舞) 、Irish (爱尔兰舞蹈) 、Funk (街舞) 等多种舞蹈元素。其风格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标准的统一性、编排的随意性与风格的包容性

世界各地不同风格排舞的新舞曲编制, 都是经过国际排舞协会审查认证之后才在全球进行推广发行的, 每一支舞曲的跳法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虽然排舞每一支乐曲的舞步动作要求全世界统一, 但是对于舞蹈者的身体以及手臂的动作并无统一要求, 舞蹈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意自编具有自身特点的动作风格。排舞在发展过程中, 一些世界上较为流行的歌曲, 通过排舞专家的编排, 都可以作为排舞的舞曲。目前, 排舞已拥有3000多支舞曲, 且每一支舞曲都有自己独特的舞步风格。排舞还具有风格多样的包容性, 任何一个具有创编能力的排舞爱好者, 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进行排舞动作的编导。

(2) 舞者的基础性、相对的独立性与人际的互动性

首先, 与国标舞相比, 排舞健身舞蹈对学生基础性要求不高, 即对舞蹈者的身体姿势要求不高, 无需任何舞蹈基础。在进行舞蹈时可以先从舞步学起, 在舞蹈中可以随意将手臂进行摆动, 待舞蹈者掌握了舞步基本变化之后, 再将胸、腰、髋潇洒自如地摆动起来。其次, 排舞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无需舞伴, 同时也没有年龄上的限制, 学生排成一排, 随着一首首旋律优美的乐曲, 大家都可以进行轻松活泼、潇洒自如的健身运动。最后, 跳排舞可培养良好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际互动关系。学校在进行健身排舞时, 可以营造一种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

3. 排舞推广的动因与基础

我校排舞的推广, 是基于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重点推广我国未来大众健身项目的需要, 是基于学生健身与新课改的需要, 是基于提高校本品质与学生幸福指数的需要, 是基于排舞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应当说, 我校排舞理念已深入人心, 全体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它不再是宣传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了, 这些都为排舞的深化普及夯实了基础。

二、排舞校本推广的价值审视

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 努力探究排舞校本推广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健身价值、人文价值与推广普及意义。

1. 排舞校本推广的理论价值

(1) 为我校学生健身、文化兴校提供分析、判断、凝练与提升的框架

(2) 为我校幼师专业学生走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之路厘清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策略选择

(3) 为我市文化、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借鉴的范式

2. 排舞校本推广的健身价值

(1) 强身健体, 塑造体形

现代排舞是一种集街舞、拉丁舞、爵士舞等舞蹈的“大集成”在进行健身排舞的锻炼时, 腰腹部及髋部的动作较多, 对于青春期爱美学生来说, 可以通过排舞的健身运动来塑造优美的形体。实践证明, 通过一段时间的排舞健身锻炼, 不但能改变人体肌肉的协调性, 同时还能提升身体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 把身体一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有效地进行激活使心肺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过程,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健身作用。

(2) 反复练习, 有利健脑

排舞健身运动的锻炼, 可以通过时而强劲、时而悠扬的舞曲来对大脑神经进行不断的刺激, 同时还可以运用形象记忆、概念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 促进学习效能。

(3) 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排舞, 看似随意却又充满活力的舞蹈动作, 让参与者和观赏者都有一种身心放松的享受与快感, 是现代高中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进行强身健体、放松心情的一种高尚娱乐形式。

3. 排舞校本推广的人文价值

排舞校本推广可使广大学生对自己生命周期及生命成长历程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定位, 营造善好的生命生活生存环境, 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可提升广大学生理智的洞察力、信仰的合力、信念的张力, 促进广大学生达到和保持国家提倡的终身体育锻炼与健身目的,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排舞校本推广的策略探究

学生不仅要成为排舞文化的享受者, 更要成为排舞文化的创造者。我校的排舞校本推广, 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 高效组织, 定员培训排舞“领头雁”

我校为了更好地将排舞进行校本推广, 建立了排舞校本领导小组, 将健身排舞的口号:“会走路就会跳排舞, 全校建设排舞运动”, 通过《校园之声》与黑板报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同时邀请专家讲座, 会同市体操协会专门开设排舞专业培训班, 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班级排舞“领头雁”, 以此加大排舞的校本推广力度。

2. 部门联动, 扎实开展排舞团队建设

在进行健身排舞的校本推广时, 我校排舞每年都列入了学校年度计划并有相应的经费投入, 保障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 我校在培训各班“领头雁”的基础上, 又以班级为单位组建了排舞“文体团队”, 各文体团队活动将健身排舞作为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各文体团队成立、活动、发展由各班的文体委员进行自主管理, 班主任担当引导角色。

3. 搭建平台, 全面展示排舞推广成果

“我快乐, 故我展示”。我校以班级为依托, 以“比赛、巡演”为平台, 每季度都会组织各种类型的排舞比赛、巡演活动, 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比赛,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在浙江省中职系列学生技能比较中6名学生全部获奖, 其中一等奖3人, 是绍兴市、浙江省获一等奖人数最多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孙万莉.浅谈健身排舞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价值[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 (8) .

[2]陈燕.排舞的健身价值与学校推广的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8 (4) .

[3]焦敬伟, 郑丹蘅.对新兴休闲运动“排舞”及其推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

[4]杨宁.在普通高校推广排舞运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14) .

[5]单亚萍.关于体育舞蹈美学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 .

推广应用背景 篇9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与实施,不仅成为了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在融入到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打好经济牌,还应当出好文化牌。通过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进一步深化沈阳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本文旨在对“沈阳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从多角度提出对外传播沈阳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策略。当前,沈阳城市文化建设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沈阳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打造当代沈阳城市形象对沈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深化开放、振兴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沈阳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城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缔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这使得一座城市自身形成的城市文化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类文化中最积极、极具创造力的成分。所谓城市文化,它是指一座城市的市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该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对外表达和展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实力、活力、魅力和前景的具体感知。可以说,“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突出代表。”

沈阳,现作为辽宁省省会,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同时,沈阳还是我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沈阳的城市文化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工业文化以及艺术文化等方面。

2.1 沈阳的历史文化

沈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在历史上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3万年前,沈阳地区已有人类活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上古人类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设立方城算起,距今沈阳已有2600余年的建城历史。努尔哈赤在这里建都后,沈阳逐渐有了“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日俄奉天会战、九一八事变等记录着近代沈阳饱经的种种磨难。新中国成立后,沈阳以“共和国长子”的身份,承担起共和国工业建设的重任。实事求是讲,在一定意义上,没有沈阳的工业发展,就没有新中国的工业化。

2.2 沈阳的工业文化

中国重工业城市沈阳,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城市特质,曾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素有“东方鲁尔”美誉的沈阳,工业文化是其最具魅力的特质。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成功建设的今天,面对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机遇,重新打造“东方鲁尔”的城市主题文化,开好工业的“火车头”,当好工业的“排头兵”,拉动沈阳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稳步地向新型工业城市迈进。

沈阳的工业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沈阳在大东门建立了盛京机器局,这是沈阳历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标志着沈阳近代工业的出现。

沈阳现代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时沈阳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从此工业文化与这座城市一起留下了无法割舍的联系。如今,工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沈阳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众多在原先工业厂区、设备等基础上重新设计、改造的工业文化主题博物馆、文化园不断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例如中国工业博物馆、重型文化广场、1905创意园等。

现代社会中,城市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无形资产,能为城市的发展增值。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东方鲁尔”这一独一无二的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将散发出更大的城市魅力,推动沈阳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

2.3 沈阳的民间艺术文化

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一座城市的格调,总是以它的某些标志性建筑的外在个性去张扬和呈现。在沈阳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沈阳城市的建筑俨然成为了展现这座城市独特文化魅力的一个重要符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像沈阳的“一宫两陵”(故宫、清昭陵、清福陵)就散发着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

其他例如,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热烈、豪放、粗犷,令人振奋。传统二人转艺术,传说已有300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唱调以七言、十言为主,说口风趣幽默,做功讲究表演,其是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文学之精华。

从以上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了解和挖掘到沈阳城市人文精神、发展资源、发展潜力。文化交流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如今,文化的影响力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越国界,相互交流和影响。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让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往来不仅有助于为沿线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发展。

3 沈阳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3.1 文化基础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原动力

近代历史上的殖民统治,使得沈阳较早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碰撞,加之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使得沈阳拥有着多维的城市文化基础。在沈阳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在以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民间艺术等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特色。这些文化基础成为了沈阳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原动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又使得沈阳在文化建设中更具实力。

3.2 经济基础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加速器

工业门类齐全的沈阳,当时在东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今“四区一中心”(即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引领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生态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开放创新先导区、东北亚地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由工业发展积累的城市经济实力,成为沈阳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加速器。

3.3 区位优势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的润滑剂

沈阳南接辽东半岛,北连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环渤海地区与东北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处于东北亚的核心位置。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持续时间短;春季多风,秋季晴朗。众多的河流造就了沈阳在东北独特的水文环境。区位优势形成了沈阳城市形象的特色,也成了沈阳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的润滑剂。

4 沈阳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4.1 灵活运用好外宣品牌,让“最沈阳”品牌文化活动“走出去”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城市文化与形象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无形资本。从目前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沈阳市的文化产业链高端原创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走出去”的能力较弱。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民间力量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就为向海外推出更多具有鲜明沈阳城市特色的文化产品创造了众多良好的机会。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强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还需要灵活运用好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让“最沈阳”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走出去”,推动沈阳城市的文化产业深入发展。

4.2 激活文化的体验符号,让“美沈阳”城市名片享誉海外

发挥沈阳工业文化的优势,精心打造“美沈阳”内外文化交流品牌。根据沈阳城市的历史文化来量身打造极具沈阳特色的文化符号,从而折射出沈阳城市文明的延续和文化积淀与底蕴。坚持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环境,培育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突出城市的主题文化内涵,弘扬城市的主旋律。逐步形成一片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体验设施,激活沈阳的文化符号,做靓、做响、做美沈阳城市文化与形象名片。

4.3 调动和发挥民间力量,用“和沈阳”的方式互动交流中外

积极发挥市场主体性作用,注重整合文化发展的资源,借助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沈阳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加深彼此的感情。调动和发挥民间力量,鼓励和推动沈阳的文化企业“走出去”,以“和”为基点,在文化层次、品牌、内涵等方面倾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企业“走出去”,加强交流,形成城市文化与形象的内外联动传播。

4.4 立足传播媒介和平台,用“新沈阳”的宣传方式接轨国际

立足互联网平台,以数字化的形式打造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沈阳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在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的同时,将沈阳地方文化内涵与国际化元素完美融合,传承和传播沈阳城市的工业文化精神,提升沈阳城市文化影响力。接轨国际,给世界展现一座全新而不失内涵的“新沈阳”,为沈阳城市的形象塑造注入新的活力。

5 结语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实力、魅力、活力的体现。沈阳拥有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在继承原有优秀的沈阳城市文化基础上,系统地对城市文化进行对内对外传播。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恰逢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大背景下,站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城市文化对外传播,搭建以文化合作交流的桥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往来的基础上,推动沈阳城市文化不断“走出去”,发展好文化贸易。

参考文献

[1]杨泳.如何塑造城市形象[J].人民论坛,2015(8).

[2]姚宜.城市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策略创新[J].新闻知识,2013(7).

[3]倪建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2).

[4]任致远.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5).

[5]于洋.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以大连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4).

[6]杨雪.新媒体时代城市文化对外宣传的战略选择[J].传媒,2014(1).

上一篇: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一篇:驱动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