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背景

2024-07-13

应用背景(精选12篇)

应用背景 篇1

现代新闻采访事实上就是一种交际活动,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可将采访分为两个部分,即“采”与“访”, 前者比较侧重新闻工作者认识新闻事实的过程和规律,后者则比较侧重新闻工作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根据角色理论可知,在新闻采访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和被采访对象的角色是相对应的,其中记者是记者群体角色的体现,而被采访对象不仅仅代表的是个人,还是某个群体,新闻采访活动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角色的互动是否成功。

新闻采访中的角色冲突

一个人在如果在某项活动中扮演了不同角色,这些角色之间和角色内容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冲突和对立,进而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比如发生在我国的某个案例,某都市报上刊登了一组非常醒目的照片,直击了某地点一群扒手作案的过程,躲在暗处的记者将扒手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窃成功后扬长而去的行为记录了下来,更夸张的是,第二天某些网站上竟然刊发了小偷拿着报纸对着照片做自我欣赏的图片,新闻网上未署名的记者抓拍了之前刊登报纸上曝光的小偷对着照片自我欣赏的镜头,并再次目睹小偷扬长而去,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们承认该记者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他没有成功扮演好他的角色。上面所述的就是角色之间的冲突,作为一名记者,应时刻有清醒的头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客观的立场,随时演好自己的角色。采访对象由于交织着不同利益,会存在作为一个常人或一定的社会身份与作为一名被采访者之间的角色冲突,比如有的采访对象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在忙碌之余还被添加一个被采访对象的角色,必然会引起角色冲突。同一角色内也存在冲突,比如,同为企业领导者,经营好的企业希望多被报道,而存在问题的领导则大多数害怕曝光,有的被采访对象希望记者能将自己的呼声反映出来,但同时又害怕暴露后受到非议或伤害而不希望让记者公开自己的身份,或是对某些内容有一定保留。为此,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利用和消除角色冲突,以顺利完成采访活动。

解决新闻采访中角色冲突的有效手段

1.新闻工作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角色知觉,正确理解社会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期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 记者要学会自我反省,学会从与被采访对象的信息交流中认识到自己在对方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自觉进行心理上、话语上和行为上的调节,以达到最佳合作状态。其次,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自信,不管是在内心,还是在外表,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以获得对方好感,学会灵活应对采访中面临的困境。再次,要具有坚持到底、锲而不舍的精神,比如很多企业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不肯正面宣传企业内部的经济情报,或者有其他的考虑,不方便向记者透漏一些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记者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向社会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记者需要通过不懈努力去达到被采访对象的角色期望,去理解和支持被采访对象,顺利实现采访目标。再次,一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够调动被采访对象的积极心理,但同时自身又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比如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和抵制,记者应具有承受压力的能力,这样才能化解重重矛盾,突破屏障。

2.新闻工作者要学会与被采访对象 进行角色互动

新闻工作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换对于认知、体验另一种角色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他们自觉履行自身角色的职能。角色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新闻工作者充当被采访对象,站在被采访对象的位置和角度感受那些与采访有关的事件或活动;隐瞒自己的身份进行采访,这个时候被采访对象会消除戒心,对于记者深入事件背后、获取第一手新闻材料具有重要作用,而记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言行,避免被牵着鼻子走,确保报道的公正和客观,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批评性和揭露性的新闻报道中;实地跟随采访,此时记者的身份是透明的,在采访过程中会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交往,了解他们的工作或生活,进而获得新闻材料。

结语

在新闻采访背景下,采访活动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需要增进对角色多元化的理性认识,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妥善处理好工作与社会责任、社会环境控制之间的关系,恪守职业本分,寻找平衡支点,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深入了解被采访对象对自己的期望,通过最为恰当的方式获取新闻素材,顺利完成采访活动。

摘要: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与社会各个行业和群体都有着较多的互动,所以,他们角色扮演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而被采访对象代表着个人或群体,交织着不同的群体利益。为了确保采访活动的成功,运用角色理论对新闻工作者和被采访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就结合实践经验对新闻采访背景下角色理论的实际应用做出探究。

应用背景 篇2

摘要:国际商法是在国际商业社会领域内、调整平等的国际商事主体在从事各种国际商业活动中所形成的国际商事关系的统一实体规范的总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深化, 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 跨国民商事关系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地发生着。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际商法在21世纪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文章通过阐述和深入分析国际商法的定义、起源与发展等基础理论问题, 并紧密结合国际商业社会的现实深入探寻国际商法之精神, 以期为国际商法在21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国际商法; 统一法; 精神; 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最主要也是最具动感的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商事交易活动空前活跃。商业活动本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扩张性、同一性与世界性以及国际商事关系的发展要求减少或消除各国法律的歧异, 避免法律冲突, 以便利交易的进行。因为, 法律规则的不统一, 不仅将增加国际商事往来的不确定性, 使商人在交易中缺乏预见性和安全感, 而且还会造成交易成本大为增加和效率显着降低。从事国际商事的商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像从事国内商业一样,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套统一的规则, 从而摆脱因适用不同国家的民商法而给国际商业带来的障碍。[1]国际商业社会的需要对规制国际商事领域内的法律提出了迫切和特殊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商法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将通过阐述和深入分析国际商法的定义、起源与发展等基础理论问题, 并紧密结合国际商业社会的现实深入探寻国际商法之精神, 以期为国际商法在21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国际商法的定义

“国际商法”又被称为“新商人法” (New Lex Mercatoria) 或“现代商人法” (Modern Lex Mercatoria) , 指的是在国际商业社会领域内、调整平等的国际商事主体在从事各种国际商业活动中所形成的国际商事关系的统一实体规范的总称。

目前, 对于国际商业领域内的规范的归属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 对于国际商法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 各国学者和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 (1) 但是笔者赞成左海聪教授在此问题上提出的“国际法四部门”说, 即广义国际经济法学可以再进一步分为国际经济法学和国际商法学两个部门, 在国际法的部门划分上则分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以及国际商法四个部门。由此, 国际商法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际法部门, 其以跨国私人商事交易关系为调整对象, 直接规定国际商事主体在国际商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 是一种采取直接调整方法直接适用于国际商事关系的实体法。而调整国家间经济管制关系的法律则归为国际经济法。采用“国际法四部门”说的理由不仅在于这种划分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划分方法而导致的法律部门重叠的问题, 还能够解决由于国际商事交易活动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规范的归属问题, 最重要的是“国际法四部门”说将以跨国私人商事交易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国际商法学从广义国际经济法学中独立了出来, 最能够适应国际商业社会的特质以及国际商业社会的迫切需要。

此外, 在“国际商法”一词的英文上, 目前存在着多种提法, 如“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International Trade Law”等, 目前在国内和国外学界这些不同的提法均被用来指代“国际商法”一词。笔者认为, 从国际商法本身发展的角度而言, 这种多种提法并存的现状必须予以纠正与统一。因为在英文中, “commercial”、“business”、“trade”这几个单词的含义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侧重点的:如“commercial”侧重于与商业有关的各种商务;“business”侧重于商事职业和责任;而“trade”侧重于指一国宏观层面的贸易。从国际商法作用的对象---国际商业社会这样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领域出发, “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Law”一词相对准确一些, 因为在英文中“mercantile”一词才侧重于指的是“商人的”或“贸易的”之意。而鉴于国际商法具有的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笔者认为, 国际商法一词应该统一采用“New Lex Mercatoria”或“Modern Lex Mercatoria”来指代, 以彰显其历史发展历程及其渊源, 因为这里的“Lex Mercatoria”一词源自于拉丁语“jus mercatorum”, 即“商人的法律”之义。[2]指的是由商人们自己创造的用以调整商人们之间商事关系的习惯和惯例的总称。它作为一个比较确定的法律概念或术语, 早在1290年英国的一本名为“Fleta”的惯例集中就已经出现, 在国际商法发展的初期---中世纪商人法时期就被用来指代调整商人们之间商事关系的规则, 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二、国际商法的起源与发展

国际商法何时产生, 目前尚无定论。著名的国际贸易法专家施米托夫教授认为国际商法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中世纪商人法时期 (11-17世纪) ;商人法被纳入国内法时期 (18-19世纪) ;新商人法时期 (当代) .[3]依据施米托夫教授的这一划分, 国际商法的产生时间应该在11世纪。

中世纪的商人自治法, 即商人们在商业实践中形成的习惯性规则或做法, 最早出现于威尼斯, 后来随着航海贸易的发展逐步扩及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商人自治法的内容主要包括:货物买卖合同的标准条款、两合公司、海上运输及保险、汇票、破产程序等方面的习惯性规则。[4]中世纪的商人自治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具有自生性, 它是在商人间自发地形成的, 独立于当时封建王朝的地方性法律之外。第二, 具有普遍性, 适用于欧洲大陆内部以及东、西方之间贸易, 具有一种朴素意义上的“世界性”.第三, 具有自治性, 它是规范商事交易的自治性习惯规则, 在商人间自发地形成, 其适用和解释由商人自己组织的法院进行, 并不依靠国家的法院。中世纪的商人自治法具有的这些特征使得其成为了几个世纪里西方世界商事交往的基础, 并成为了调整跨国性商事交易关系的支柱力量, 直至18世纪被各国的商法所吸收。

到中世纪末, 由于民族主权国家的大量兴起和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 商人法逐渐被民族主权国家采取不同的方式纳入到自己的法律体系之中。法国和德国主要的是采取法典编纂的方式: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 1673年颁布了《商事条例》 (Ordonance le commerce) , 1681年颁布了《海商条例》 (Ordonance sur le marine) , 18拿破仑时期则颁布了《商法典》 (Code de Commerce) .德国于1861年公布第一部《商法典》, 在18又通过了新的《商法典》。在英国, 大法官曼斯菲尔特则通过案件的审理把中世纪的商人自治法吸收到普通法中, 使其成为普通法的一部分。然而, 各国将商人法纳入国内法的做法实际上使得商人法在性质上所具有的“世界性”、“统一性”以及内容上的“公平”、“灵活”和“便捷”的特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并不能适应商业活动本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扩张性、同一性与世界性, 商人法开始出现了衰落。

19世纪初, 随着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普遍完成, 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活动迅速活跃, 国际商事法律关系日益复杂。以各国国内法制为主来调控跨国性商事交易的做法, 愈来愈感到捉襟见肘。客观上要求一种具有“便捷”、“灵活”和“普遍”特性的统一规则去保障从事国际商事交易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维护国际商事关系的正常运转。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国际商事团体和机构为了使其所从事的国际商事活动摆脱国内法的桎梏, 开始呼吁、提倡并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商事实践来推动国际商法的国际主义回归。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从19到1965年, 国际商会 (ICC) 、联合国等组织以及欧洲大陆法系国家为各国民商法的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 使各国商事法逐步走向国际化;二是从196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UNCTAD) 的成立开始, UNCTAD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统一全球民商法的工作, 通过采取国际多边公约、示范法等方式, 使得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商法领域内对立的部分逐渐趋于统一。

当前, 国际商法已经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新商人法时期 (当代)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第一, 国际商法发展迅速, 蔚为大观。国际商法在20世纪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以国际海事委员会 (CMI) 、国际法协会 (ILA) 、国际商会 (ICC)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 (UNIDROIT) 、国际法研究院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为代表的众多国际商法立法机构相继设立;制定出包括INCOTERMS、UCP、CISG、PICC等影响深远的众多的国际公约、示范法和国际惯例;同时, 国际商事仲裁备受欢迎, 业已成为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主要途径;各国法院在审理国际商事案件时也越来越多地适用着国际商法。[1]

第二, 国际商法学的研究活动日益勃兴。随着国际商法在实践中取得巨大发展, 国际商法学的研究活动也日益蓬勃起来。首先, 自从斯密托夫教授最早对国际商法开始系统研究后, (1) 在20世纪60年代, 西方国家就基本确立了国际商法学的独立法学部门地位。 (2) 其次, 国际商法学的内容不断更新, 体系不断完善。目前, 国际商法学已经广泛涉及到国际商事代理法、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支付法、国际借贷法、国际融资租赁法、国际投资合同法、国际担保法、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及国际商事仲裁法等领域, 并随着新的国际商事交易方式的不断出现以及迅速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商业社会的需要而不断扩宽和加深。

正如施米托夫教授指出的那样:“我们正在开始重新发现商法的国际性, 国际法-国内法-国际法这个发展圈子已经完成。各地商法的发展总趋势是摆脱国内法的限制, 朝着国际贸易法这个普遍性和国际性的概念发展。”当前, 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向深度和宽度上不断发展, 这为国际商事领域内规则的统一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际商法在21世纪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国际商法的精神

当今, 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正在不断地加速和深化, 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 跨国民商事关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地发生着。“商业之活动非局部的活动, 不受地方或区域之限制, 而系不分畛域, 超越国际界限之活动”.[5]从根本上来说, 商业活动本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扩张性、同一性与世界性客观上要求有关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能够与之相适应, 即“商业永远在努力于普遍规则之完全, 其理想之目标, 乃一种全世界普遍通行之法律”.[5]法律规则的不统一, 不仅将增加国际商事往来的不确定性, 使商人在交易中缺乏预见性和安全感, 而且还会造成交易成本大为增加和效率显着降低。因此, 从事国际商事的商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像从事国内商业一样,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套统一的规则, 从而摆脱因适用不同国家的民商法而给国际商业带来的障碍。[1]

而从现实中的.情况来看, 由于在政治、经济、法律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各国在调整贸易关系的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实质性的差异, 这直接阻碍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发展。例如,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 货物所有权从何时起发生转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英、美等国均认为依据买卖合同中的具体约定便可以确定所有权何时转移, 但《德国民法典》却认为货物所有权转移属于物权法范围, 作为债权法范围的买卖合同解决不了物之所有权转移问题。需要买卖双方另就货物所有权转移达成合意。[6]更重要的是, 尽管“经济全球化将最终导致国际社会各国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上的趋同化或全球化”, [7]但是从根本上来说,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主权国家还将长期并存, 它们各自都还得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文化特质出发, 在很大程度和范围上保存乃至保护自己法律的自主权和特殊需要。[8]

由此, 上述国际商业社会的需要以及国际社会的现实客观上对规制国际商事领域的法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商法 (New Lex Mercatoria) 必须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本质精神:

第一, 应承认各国调整贸易关系的法律制度的多样性。各国法律制度的多样性要求在实践中有不同的解决方案。[9]国际商法不是要在各民族国家调整贸易关系的法律之上强加一个完全一致、毫无差别的“世界商法”, 而是在承认法律的民族特色、国情差异的基础上, 推动国际社会法律之间的冲突减少, 从而求同存异、协调发展。具体来说, 国际商法应该在承认各国法律制度多样性的前提下, 通过比较研究, 总结出各国有关商事法律规则、法律制度的相同之处, 或采取包括制订公约、编纂惯例、制定示范法以及颁布指南等各种统一法方法, 或通过学说和法理来影响各国国内立法而使其法律得到改善, 从而使各国有关调整贸易关系的法律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

第二, 应公平地确认和保护各国不同的利益要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相伴随的则是经济、文化、法律、生活等方面的多样化。譬如, 市场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现象, 但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却不尽相同, 其差异并不见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德国的市场经济被称为是社会市场经济, 极不同于英美的自由放任经济;东亚的市场经济则由于较强的政府干预而又有别于其它的市场经济, 这些差异性必然要在法律上反映出来。[8]另外, 受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国情的制约, 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对于法律统一化的要求程度也不一致。因此, 作为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商法应能够公平地确认和保护世界各国不同的利益要求。

第三, 应以治理主体 (1) 之间的平等协商为基本原则来制定与实现有关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则与原则。国际社会是由各个具有至上主权的国家组成的, 每个国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各国商人们之间更是地位平等的, 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管制或隶属关系。一国在商事领域的哪些方面制定、实施, 或者吸收、移植他国法律, 主要取决于该国政府的意愿, 主要是考虑其本国的利益和需要以及该领域的具体发展情况。在全球范围内, 依靠经济霸权主义由一个或少数国家 (地区) 或组织制定与实现国际商业领域内的法律规则与原则的做法不会有效, 不会催生全球法律秩序, 而只会滋生对抗与混乱。因为, 从根本上来说, 国际法是以各国意志的协调作为其效力来源的, 国际法正是在各国意志之间相互矛盾与妥协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产生效力的。[10]因此, 在国际商法的制定与实现上, 应以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协商为基本原则。

第四, 应以最好地反映和适应国际商业社会的独有特质为最终目标。国际商业社会是一个具有诸多与众不同特质的领域, 而这些特质也从根本上决定着国际商法的本质特征:商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决定了国际商法应具有世界性, 国际商法要能够适应商业活动本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扩张性、同一性与世界性;商人对交易行为可预见性和安全感的需要决定了国际商法应具有实体性, 国际商法要能够成为解决国际商事争议时法院和仲裁机构所适用的法律;商人之间的平等性决定了国际商法应具有私人性, 国际商法要能够相对摆脱国家公权的干预从而相对自治;专注于商业领域决定了国际商法应具有技术性, 国际商法要能够适应由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而带来的现代商事关系技术性、专业性愈加增强的趋势;国际商业社会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决定了国际商法应具有自治性;发展变化较快的国际商业社会客观现实决定了国际商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发展性。因此, 国际商法应以最好地适应国际商业社会的这些独有特质为其最终目标。

以上四个本质精神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深刻的建立在国际商业社会的需要以及国际社会的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可以这样说, 任何一个缺乏以上所述的四个本质精神之一而制定出来的国际商法均将会不可避免地由于遭到国际商人社会的弃用而失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固定的发展轨迹, 其生命力的源泉根植于商人之间的国际商事实践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而产生的实践需要。从本质上来说, 国际商法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它是国际商事团体或机构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调整彼此间关系、解决彼此间争议的法律手段。国际商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确立一套专门适用于国际商事交易的规则, 并统一适用于全球范围内, 从而消除因各国民商法的差异而给国际商业造成的障碍, 其内在上要求通过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适用性。我们必须从实证的角度出发, 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国际商法, 深刻把握建立在国际商业社会的需要以及国际社会的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的国际商法的本质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使国际商法在制定以及调整国际商业交易的过程中, 全面地反映国际商业社会的现实需要, 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来。

参考文献

[1]左海聪。国际商法的产生、发展和未来--兼谈和平崛起中的中国的对策[A].曾令良, 肖永平。武大国际法讲演集 (第一卷) [C].武汉大学出版社, .154.

[2]郑远民。现代商人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 .24.

[3] (英) 施米托夫, 赵秀文。国际贸易法文选[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4.

[4]冯大同。国际商法[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1991.2.

[5] (美) 孟罗。斯密, 姚梅镇。欧陆法律发达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34.

[6]余劲松, 吴志攀。国际经济法 (第二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90.

[7]郭玉军。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协调化、统一化[J].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4 (2) :156.

[8]李双元, 李赞。全球化进程中的法律发展理论评析--“法律全球化”和“法律趋同化”理论的比较[J].法商研究, 2005, (5) :155.

[9]ARMIN SCH‵ER.Resolving Deadlock:Wh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troduce Soft Law[J].European Law Journal, 2006, 12 (2) :196.

应用背景 篇3

一、背景材料的定义

新闻背景材料从广义上来说,是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而从狭义上来说,新闻背景就是与该新闻事件有直接关联的历史和环境的材料,又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现在我们通常说的新闻背景大多是指其狭义方面。

新闻不但要叙述已经发生的事实,还需要适当穿插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在很多新闻里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利用好新闻背景,不仅能使新闻主题得到深化,同时交代好新闻背景也是对受众负责的表现,体现出新闻的服务性,使新闻质量得到提升。例如:湟中县优秀无手教师马复兴,虽然是残疾人,却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记者在写新闻稿时,首先要交代他童年被烧伤的经历,要写出他面对磨难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受众。

二、新闻背景对深度报道的意义及作用

在普通新闻报道里,适量使用新闻背景可以突出主题,有助于说明事实,还可以给读者更多的知识,充实新闻的内容。背景材料有烘托性的,有解释性的,有对比性的。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可以起烘托的作用,有助于新闻主题思想的阐述和发挥。重要新闻的背景纵如经线,横如纬线,纵横交错,增强新闻的客观效果。

在深度报道里,有学者指出: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应该包括新闻背景、事件、前景、过程、新闻分析、新闻预测、主管感性、建议以及图片说明等具体指标的部分或者全部。在西方国家,美国报纸专栏作家罗斯科·德拉蒙德更详细地指出:“深度报道,就是以今日的事件对照昨日的背景,从而明白明日的意义。”在中国,它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的形式解释和分析来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一种报道方式。可以看出,背景资料对深度报道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新闻事实上面,凡是与新闻有关的细节还有情节都要收集好,在原因和经过方面,不仅要说清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还要分析出新闻事件的意义以及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及其影响。

新闻背景材料就像是衬托新闻事件的绿叶,虽然不是每条新闻消息、通讯都要运用背景材料,但是作为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者环境,交代好新闻背景能让新闻更加通俗易懂,更能唤起社会的关注,让受众知道事情发展的过程,更加了解新闻事件,同时有的新闻背景材料是种“科普”,让读者在读新闻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更具趣味性,在增加新闻可读性的同时还表达出了一些不便表达的“言外之意”。由此可见,新闻背景材料对新闻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深度报道是离不开新闻背景的,只有使用背景材料,深度报道才会完整。其作用有:

(一)介绍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背景材料使受众深入了解新闻价值;

(三)发人深省,让受众起连锁反应,对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体现出此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之处;

(五)体现作者情感倾向;

(六)对专有名词、术语起解释作用。

三、深度报道中背景材料运用的问题

(一)哪些材料可以充当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2、地理背景;

3、人物背景;

4、社会背景;

5、知识水平背景。

(二)深度报道里怎样选好背景材料

在新闻背景材料里面,除了一些专用名词,例如“期货”等,大多都是事实,所以供给大家选择的大多也是事实。这些事实和新闻事件息息相关,但是什么样的事件是我们该选择的呢?

1、了解读者想知道什么,找出重点

新闻背景材料有补充说明新闻事实的作用,但是我们要了解哪些东西、哪些事实是受众想要了解的,是受众兴趣所在。只有充分揣摩出受众所传递出来的意思,才能明确背景材料解释说明的重点在哪里。只有那些读者感兴趣而不加上背景材料又难以解释清楚的事件或者是专有名词等,才是新闻背景材料的内容,才能使得深度报道丰满,才是真正的深度报道。背景材料的运用本来是为表达新闻事实服务,要能证明消息是真实可靠、有理有据的,使消息变得容易理解和面目清晰,以突出消息主题。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便是累赘。引用背景意在显示新闻价值,这是交代背景的宗旨,不应为交代背景而交代背景。

2、不拘一格写出背景材料

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既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也不会受到事物类别的束缚。只要是对新闻事实有用的,新闻事实需要的,即使是古今中外,都可以用。在写作方式上可以是五花八门,可以是歌词、诗歌、顺口溜、打油诗、文献资料、数字、史籍典故……都可以用。这些多姿多彩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既增添了新闻事件的深度,同时也使新闻事件更有趣味性、可读性。

3、从新闻价值标准选出背景材料

在深度报道里,新闻背景不是新闻事实,但却是新闻事件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新闻背景就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因为没有来龙去脉的报道是没有价值的。所以,针对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做背景的材料。

(三)记者在工作过程中运用背景资料应该怎样做

新闻背景材料在新闻事件尤其是深度报道的新闻事件里位置很重要,这就要求记者加大采访,无论是哪种采访方式,其采访量都是很大的。记者想在深度报道里有所建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勤于积累

作为一个好记者应该是个通才,尤其是一个做深度报道的记者。记者面对的不是一个受众,也不只是一件新闻事件,形形色色的人、纷繁复杂的事都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地去接触新鲜的事物,所以,记者应该勤于积累。只有生活阅历达到一定的高度,你才能有丰富的生活认知,才能去“开启”受众的眼界,解答受众心里的疑惑,才能写出深的、好的新闻报道。

2、重视专长

上一条说记者应该是通才,实际上,记者不仅是通才,还要是专才。受众需求的如果是一棵树,记者该给受众看见一片森林,甚至森林后的世界。也就是说,记者不但要满足受众的需求,还应该让受众了解更多,把更深层次的东西展示给受众。如果记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那么他所报道的事件就更具有说服力。

3、重视交流

记者的每一次采访都是人和人的交流,记者的沟通能力是其工作的重要条件,如果要写出一篇好的深度报道,采访任务就很重,很多线索、很多压力甚至阻碍就在你的面前,所以一个不会沟通、交流的记者是不可能写出好报道来的。只有充分和采访对象或者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沟通,才能找到突破口、新闻点,从而得到好素材、信息,写出好的报道,报道也才能深刻。

4、重视运用

事件有主次之分,深度报道也有主次之分,在运用新闻素材的时候,记者要知道新闻的主次。新闻背景不会是新闻事件的主要方面,所以一定别让这绿叶掩盖了红花的艳丽,颠倒了主次。

(四)新闻背景材料该如何置入

新闻背景的写作没有固定格式,因人因事而异。有学者认为,“天女散花”式的穿插是其基本特点。在消息中,背景材料多是跳跃式的,往往是哪里需要出现在哪里,不受事件先后顺序制约。新闻背景的置入有以下几点:

1、导语插入式

开门见山,既可以吸引读者为新闻事实“说话”,如果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里出现的人或者事件,可以给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而且还能在导语中形成对比,激起读者兴趣。

例如:[美国《洛杉矶时报》1984年5月1日报道]35年前,沈阳最后一位领事被中国共产党俘虏。35年后,美国昨天重新开设了它在满洲的总领事馆,这是朝着加强北京同华盛顿的关系迈出的又一步。

(《美国在沈阳开设领事馆》)

这条消息,一开始就设立了两个鲜明的对比,受众被立刻吸引住,对新闻起了很大的帮助。

2、第二段的插入

大多数第二段都是导语后的背景段,很多记者都会在这里穿插背景段,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思路在可以创新的情况下还是避免。背景材料最好是散落到文章之中,既不会乏味也不会因为背景段过长而喧宾夺主。但是既然有很多人运用,那就有其道理。有的因为导语引出的信息需要及时补充,有的因为文章过渡的需要。因为很多导语都会设悬念,既然读者想要知道答案,于是就在导语之后给以解答。

3、“天女散花式”落入主体中

在深度报道里落入主体里的背景资料,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独立段,或者几个段连续在一起;另一种就是“揉”在新闻事件里去了的,有的甚至不好区分。作为独立背景段,作为主角的新闻事实和配角的新闻背景资料分工明确,相辅相成,阅读的时候脉络清晰,读者容易把握;至于“揉”在新闻主体中去了的那些背景材料,就像精灵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它们突出了新闻事实本身,让新闻的现场感更为逼真。但是,新闻写作的句子不易于太长,太长的话,受众容易读不懂或是误解,所以这种一句子的成分穿插背景的方式,能免还是免,不宜滥用。

新闻的背景材料是深度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背景材料的新闻称不上完整的新闻报道,更别说是深度报道。合理地选择新闻背景材料能增添报道的深度,同时对新闻事实起解释说明、增加新闻的价值、表达作者不便表达的情感倾向等作用,在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的同时,更能影响人们将来的生活方式或者态度。

[1]于靖权.现代应用写作丛书新闻[M].吉林教育出版社.

[2]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3]施大鹏.新闻写作浅谈[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1997年.

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应用探析 篇4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在新会计准则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存货等多项准则中均涉及了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加准确地体现计量对象的财务状况, 进一步提升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 也更加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目前, 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方面配比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 但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量。很显然这样并不能体现出真实的利润。此外, 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时至今日, 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将公允价值作为一项重要的计量属性加以采用, 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也吸纳了这一标准。

不可否认, 公允价值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难点:一是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数额。理论上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在存在资产活跃市场情况下, 由该资产的市价确定;在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比照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在该资产和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按照资产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通过折现率贴现后的现值计算。由此可见, 市场价格是确定资产公允价值的一个重要参照。而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目前在很多领域缺少类似西方国家的活跃的竞争交易市场, 因此公允价值的取得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在无法准确确定公允价值数额的情况下, 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如何排除关联方交易对交易价格公允性的影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 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层出不穷, 更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表, 转移或虚增利润。特别在债务重组等交易情形下, 交易价格严重偏离真实价格的情况屡屡发生。这些现实问题, 都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提出了挑战。三是如何排除可能导致的利润不实问题, 从而避免公允价值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被称为“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 即潜在的投资损益或尚未实现的投资损益。只有当该项金融资产被处置时, 才能进行会计确认。这些未真正实现利得与损失, 会使利润虚增或虚减。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

虽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率很高, 但不乏相关人士认为我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机并未成熟。他们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很大的关系。这种观点将金融市场上的顺周期效应归咎于公允价值计量, 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金融产品的价值容易在市场上涨时出现高估, 在市场下跌时出现低估。并举例说美国会计准则中对金融产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的蔓延起到了助推作用——市场大跌之下, 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资产大幅减计, 进一步引发市场恐慌和抛售——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金融危机的迅速恶化。如果金融机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能够不按照市值计量其资产, 金融危机的恶化无疑会得到控制甚至消退。

这种说法貌似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的进行分析就会发现, 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虽然是过度的金融创新, 过度的自由化、市场化, 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 评级机构的不负责任等, 但是问题的源头确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他们政治上极端的民主自由, 完全的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 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等原因。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它只是跟随市场, 并非领导市场。因此, 在这场影响空前巨大的金融危机中, 正是因为采取了公允计量方法, 才使得危机之下市场的真实情况得以迅速暴露, 为各方的应对提供了准确的市场信息。

三、对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尽管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出了初步定义及使用方法。对理论研究的缺失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其次, 进一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会计从业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能否坚守职业操守是影响公允价值计量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应当注意到, 当前仍有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在利益驱动之下, 偏离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准则要求, 有意不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甚至披露虚假信息, 使得会计信息出现严重失真。

最后, 应建立完善的交易市场环境。正如前文所述, 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完善、活跃的交易市场环境。在我国目前交易市场仍不完善的背景下,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贵金属市场和生产要素交易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其中, 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和专业评估市场应是发展的重点。开放民营资本参与到交易市场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中,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也是建立有活力交易市场的重要方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和不足, 并结合此次美国金融危机, 提出了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应用,探析

参考文献

[1]王金芝.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当代经济, 2008;10

[2]黄敏华.浅析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0

应用背景 篇5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

摘要: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在天津已经试行3年多了,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有较大改变,一些原属于重难点的知识被压缩了,教材的解释也没有老教材那样详细,清晰。可见,新教材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共同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新理念。这一切无疑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要求地理教师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案例往往贴切实际,是源于生活中的地理,也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地理教学的主导教学方式之一。以下笔者就自己在人文地理教学和自然地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做了论述,并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及有待探讨改进的问题。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在天津已经试行3年多了,新教材的特点是文字内容越来越少,图片和活动越来越多。并且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有较大改变,一些原属于重难点的知识被压缩了,教材的解释也没有老教材那样详细,清晰。可见,新教材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实际性,更贴近了生活,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共同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新理念。但文字的减少,图片的增多,结构的改变,给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实施过程带来了难题,因为,虽然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若不能有效的加以利用和穿插在教学环节中,就不能使学生有效地理解重难点,无法完成知识的衔接,当然更无法提及体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了。这一切无疑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要求地理教师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地理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提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形成学习的主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高中地理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案例往往贴切实际,是源于生活中的地理,也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地理教学的主导教学方式之一。

一、人文地理教学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地理学科亦文亦理,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高中地理课本中的必修二以人文部分为主,包括人口地理、城市(聚落)地理、工业地理、农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环境地理等几大版块的知识点,而人文地理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而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理念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所以教师照本宣科是万万不能的,这样不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案例教学在必修二这本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

人文地理教学中,一些重难点都在于地理的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应用,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如工业区位一课,“什么是工业区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如何判断?一个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和合理布局工业部门”是学生应掌握的,没有生动和贴切实际的案例,学生不会把工业区位很透彻的理解,下面笔者以原料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为例阐述一下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原料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的选择的依据就是产品运费和原料运费多少的比较,所以我设计了以原料和产品体积、运费等做对比的案例:

案例1----制糖厂——甘蔗和甜菜是我国制糖业的主要原料。成熟的甘蔗水分为70~77%,蔗糖12~18%,纤分9.5~12.0%,无机物0.5~1.4%,非糖分0.7~1.0%。甘蔗不能贮存,应尽快送糖厂加工,以收获后不超过2天即加工为宜。甜菜块根一般水分占75%,干固物占25%,其中糖分占17.5%,非糖分占 7.5%。保存较为困难,要防止失水萎蔫和品质变坏。一般 8 吨甜菜才能制出 1 吨糖,约7.5吨甘蔗能制出1吨糖。

案例2-----瓶装饮料厂——碳酸饮料、纯净水饮料、酒类制造等均属于饮料制造工业。其产品重量绝大部分来自原料之一水的重量以及瓶装容器的重量。中国的啤酒市场以低端的主流酒即可退瓶啤酒为主,占了整个啤酒消费的85%。而这类啤酒的运输范围必须控制在150-200公里内,成本才可控制。

情境的引入是前提,案例教学的关键是对问题的提出要精心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利于重点问题的解决和突破,问题提出如下:

1.对比分析制糖厂、瓶装饮料厂的原材料和产品运费的什么差异。

2.分别列举与制糖厂和瓶装饮料厂类似的工厂还有哪些?

3.归纳总结以上两类工厂选址应该主要考虑什么区位因素,区位选择的理由。

情境和问题铺垫后,要有学生探究和合作环节,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研讨,交流思想,而教师充当的角色则是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这样设计实现了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揭示了案例与区位法原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案例的学习,学生就会独立分析掌握其他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达到案例教学由“个”到“类”掌握知识结构和形成规律性认识的目标。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

力,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

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课,对于鲁尔区出现衰落的原因的解决,课本只给出条框性的原因,而没有分析的过程,并且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己分析,不能从表象的知识上升到本质的理解,所以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实现问题的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上升。因此我设计了相关案例资料资料中包括经济萧条数据、环境污染图片等,媒体辅助自主学习“刺激”学生感官,加深了学生对背景的理解,最终得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危机,钢铁危机,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通过案例的解读,讨论,图片的警示作用,教师设问:“假如你是决策者,为了鲁尔区的继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呢?”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案例资料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和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通过改变角色可使学生增强自身责任感的同时,切实地提出可行措施,这样即上升了学生情感态度,又有利于理解重点知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快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视野并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合作互助环节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

二、案例教学法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的三个必修模块中,可以这么说必修一即自然地理,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难度都是比较大。如何把握教学的难度,降低难度,其中的要领和关键,一是要联系生活实际,二是有数据和图表型案例的应用。

(一)自然地理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才是讲授“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我们自然地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认识自然地理现象,掌握自然地理规律,最终就是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在某些需要的内容当中,引入一些生活的实例。比如说在讲授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结合一些生活的实际,包括物影长短的变化,包括楼间距,太阳能集热板的角度调放等。在讲授热力作用可引用“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绿灯红灯停的原理”“太阳没有直接照射教室,但教室还是明亮的”“晴朗的夜晚多有霜冻”等案例,通过联系实际中的自然现象,能让学生把自然原理和规律由抽象到具体,有理论升华到本质,真正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所谓的地理教学中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数据和图表型案例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有的老师认为自然地理中的原理就是原理, 没有必要应用案例讨论探究.但高考重在借助各种地图考查学生原理和规律的应用,所以在涉及原理规律的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图表数据案例,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对于重难点的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给出多媒体课件,并穿插一些题设的问题来分析锋面系统(包括冷锋和暖锋)的形成以及不同部位的天气情况,最后得出冷锋和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及过境后不同的天气情况,并填写预设的表格。结果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环境下跟着教师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虽然课堂上同学也在积极回答问题,但总是在书中找现成的答案,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自己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学习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使得知识更具有系统化。所以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改的理念方法是相违背的。我采用了案例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适度的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本课重难点。其中两个知识点应用到了案例教学:

1.为了引出锋面系统,所以我题设了过渡性问题“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情况如何?那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预习后的学生会说出答案,但不是通过自主探究得来的。所以这里我并没有急于肯定学生的答案,而是给出一组资料数据和题设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并找三个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我结合上课期间一周内的天气变化,设计了关于天气阴晴状况,气压状况,气温状况的数据对比表格如下:

天津地区天气预报(09年9月17日~23日)

日期 气温状况 阴晴状况 气压28-170C 晴 895百帕27-160C 晴有雾 900百帕16-90C 多云转阴 910百帕15-80C 小雨 915百帕14-60C 阴转多云 920百帕13-60C 雾转晴 925百帕14-40C 晴 920百帕

(1)7-18天气:阴晴状况 气温,推测此时我市受 气团控制。

(2)23日本市天气:阴晴状况是,气温较,推测此时本市正受 气团控制。

(3)20日我市天气:阴晴状况是,气温较。

最终得出结论:“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稳定晴好,冷暖气团相遇会有天气变化,多云雨天气。”这样通过数据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本课重点冷暖锋天气变化过程的特点,我们依旧应用刚才的案例,相信通过情境的引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解决这个重点。学生探讨,根据材料数据变化分析17-23日之间我市主要是哪种类型的锋过境?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及资料分析共同探讨该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我市的天气出现了哪些变化包括(气压、气温、阴晴)?并将答案探讨后写在学案上,并派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案例自己发现、获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案例教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解决了重难点。

三、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涉猎知识

案例教学源于生活中的一切知识,教师只有处处留心,时时留意,积累知识,才能适时恰当地将案例应用于课堂实践中去,生活中很多常识,社会上众多社会文化信息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中的案例。

(二)案例教学需要老师善于表达,感情充沛

只有善于表达的老师,才能将案例情境很好地引入,题设问题才能贴切主题和重点,课程才能有感染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程进程和进度有很好的把握

大部分的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都把握不好一节课的时间,案例教学中一般存在探究合作环节,如若把握不当,则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这还需教师对探究问题的题设有针对性,目的性,案例的选择恰到好处。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教师填鸭式教学,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案例教学法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增强和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是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命力的奥妙所在。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教师素质》王丽宫欣怡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应用 篇6

【关键词】 大数据 经济 金融 应用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浩瀚的信息海洋包围着,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电,新的数据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以致于我们个人根本来不及消化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诸如我们每天面对的社交信息、媒体信息、知识文本信息等,于是我们只选取我们所感兴趣的信息,而这种个人偏好对于商业而言则具备极大的商业价值。个人偏好的获取又需要从庞大的、杂乱无章的用户数据中分析挖掘,因时而生的大数据及其应用便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这时代下企业的新宠儿。

一、大数据时代

1.1大数据概述与特点

大数据的具体概念可以追溯到2001年IT领域的著名机构Gartner。大数据通常用来形容庞大的数据集合,且包含着大量的需要更多的实时分析的非结构化数据,即是说,大数据是无法在合理时间内通过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管理的大量数据的集合。广义上的大数据特点通常总结为“4V”(Volume、Variety、Velocity和Value),即大数据具有规模大、种类多、生成速度快、价值巨大但密度低的特点。

Facebook的副总工程师杰伊·帕瑞克曾言:“如果不利用所收集的数据,那么你所拥有的只是一堆数据,而不是大数据”。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大数据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从规模巨大、种类繁多、生成快速的数据集中挖掘出其潜在的价值。

1.2大数据的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下,各个学科领域所产生的数据量相比于过去的20年里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增长,这也就意味着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都必将基于更大的数据量来进行开拓。例如,科研机构将借助现有的大数据业务协助进行探索研究,为其提供数据支持;制药企业将可以通过其自身构建的大数据平台来统计药品实验和分析结果,为药品的改良和制造降低成本。当然,大数据的价值完全是由对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决定的,任何数据不经过分析的话都无法将数据背后的价值切实地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

二、大数据的典型商业应用

2.1 电子商务领域

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的逐步推进,大数据技术必定能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推进力。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领域恰巧是大数据应用的典型代表。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为例,每天成千上万个交易信息都被淘宝的数据平台记录,将这些大量的交易信息与用户个人信息结合分析即可得出淘宝购物平台上各行业的宏观情况、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消费者行为偏好等,淘宝上的各商家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决定产量和库存,避免产能过剩,进而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具体而言,在市场方面,利用大数据关联分析,结合消费者偏好可以挖掘出新的商业模式;运营方面,可以优化劳动力投入,准确预测人员配置要求,降低人力成本;供应链方面,通过大数据进行库存优化、物流优化,可以缓和供需之间的矛盾,减少资源的浪费[1]。此外,淘宝也通过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将顾客细分,更加精准地分析出顾客的需求并预测顾客的消费行为,于是许多大众用户往往会在网上购物时准确地购买到其心仪的商品,甚至,有些用户也会购买额外的推荐商品。而正是由于这种基于大数据而得出的便利性,会使得用户对于企业产生依赖,因而也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2.2 金融领域

金融业务非常依赖于数据的收集来计算其成本、风险。大数据的应用能使金融业对中小企业的日常交易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进而得出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判断出中小企业的财务健康度,为金融业投资提供预测,优化。再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阿里信用贷款是通过阿里巴巴集团所掌握的企业交易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并判定出是否应对申请贷款的企业发放贷款。截至2014年,阿里信用贷款累计投放纯信用贷款超2100亿元,坏账率不足1%,远低于商业银行。同时,在互联网金融中应用大数据,能够有效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投资、融资双方的信息发布、交流、匹配,而不需要银行、证券等中间部门参与[2]。例如Google公司通过在线荷兰式的方法进行拍卖而不需要传统的投行路演、询问报价的方式。经过优化配置的资源将能更快速、更便捷地到达企业手里,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有非常大的提高。

三、结语

大数据技术对于商业应用的价值从目前世界上各大公司对其的投资比重就可窥见一斑,而且,随着奥巴马于2012年3月发布的《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国际上也逐步启动了大数据计划,由此可以预见大数据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应用也会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会更有利于当前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参 考 文 献

[1] 张引,陈敏,廖小飞. 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216-233.

应用背景 篇7

关键词:电力大数据,典型场景,数据挖掘,SG-ERP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量也呈爆炸性增长态势。在人类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资讯、方便和快捷时,也使得全球的数字信息资源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据IDC统计,2011年全球数据量已达到1.8 ZB,相当于全世界人均产生200 GB以上的数据,并且还将以每年50%的速度继续增长。在这汹涌来袭的数据浪潮下,社会各个领域也将开始其数据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都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基础能源支撑体系,中国电力工业概莫能外。

中国的电力工业经过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随着下一代智能化电力系统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国的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关系国计民生的专业物联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张遍及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生产关系网,构筑起了中国最大规模的“云计算”平台,为从时间和空间等多个维度进行大范围的能源资源调配奠定了基础。对于电力行业而言,电力大数据将贯穿未来电力工业生产及管理等各个环节,起到独特而巨大的作用,是中国电力工业在打造下一代电力工业系统过程中有效应对资源有限、环境压力等问题,实现厚积厚发、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电力行业信息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从初始电力生产自动化到80年代以财务电算化为代表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再到近年大规模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伴随着下一代智能化电网的全面建设,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IT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电力数据资源开始急剧增长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长远来看,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电力数据以其与经济发展紧密而广泛的联系,将会呈现出无以伦比的正外部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至人类社会进步也将形成更为强大的推动力。

本文基于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三集五大与两中心业务发展需求以及电力行业大数据特点,根据文献[1-8]研究成果,提取大数据背景下三集五大、两中心(运监监测(控制)中心、客服服务中心)典型业务数据分析应用场景,并对具体业务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大数据概述

1.1 电力大数据由来与定义

“大数据”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最初只是对一些在一定时间内无法用传统方法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的统称。“大数据”这个术语最早期的引用可追溯到apache.org的开源项目Nutch。当时,大数据用来描述为更新网络搜索索引需要同时进行批量处理或分析的大量数据集。

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大数据起初成熟应用多在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增长50%,每两年翻一番,全球互联网企业都意识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对于企业有着重要意义。

2011年5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题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的报告。报告发布后,“大数据”迅速成为计算机行业的热门概念。

2012年3月22日,奥巴马政府宣布2亿美元投资大数据领域,并对数据的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在2012年3月29日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组建“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此举标志着,美国把应对大数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全体动员格局。

大数据是具有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Velocity(处理速度快)和Value(价值密度低)四个特征的数据集合。对此业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维基百科认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Gartner认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通过对大数据内涵和外延的深入理解,结合公司数据现状和业务需求,研究并提出了“电力大数据”的概念。电力大数据是以业务趋势预测、数据价值挖掘为目标,利用数据集成管理、数据存储、数据计算、分析挖掘等方面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面向典型业务场景的模式创新及应用提升。电力大数据的应用将推动公司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有效支撑公司三集五大两中心深入建设。

1.2 电力大数据特征

电力大数据的特征可以概括为3“V”、3“E”。其中3“V”分别是体量大(Volume)、类型多(Variety)和速度快(Velocity);3“E”分别是数据即能量(Energy)、数据即交互(Exchange)、数据即共情(Empathy)。如仅从体量特征和技术范畴来讲,电力大数据是大数据在电力行业的聚焦和子集。但电力大数据更重要的是其广义的范畴,其超越大数据普适概念中的泛在性,有着其他行业数据所无法比拟的丰富的内涵。

体量大(Volume):体量大是电力大数据的重要特征。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快速建设和智能电力系统的全面建成,电力数据的增长速度将远远超出电力企业的预期。

类型多(Variety):电力大数据涉及多种类型的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随着电力行业中视频应用的不断增多,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在电力数据中的占比进一步加大。此外,电力大数据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对行业内外能源数据、天气数据等多类型数据的大量关联分析需求,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电力大数据的复杂度。

速度快(Velocity):主要指对电力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速度。鉴于电力系统中业务对处理时限的要求较高,以“1秒”为目标的实时处理是电力大数据的重要特征,这也是电力大数据与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的商业智能、数据挖掘间的最大区别。

数据即能量(Energy):电力大数据具有无磨损、无消耗、无污染、易传输的特性,并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精炼而增值,可以在保障电力用户利益的前提下,在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低耗能、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数据即交互(Exchange):电力大数据以其与国民经济社会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具有无可伦比的正外部性。其价值不只局限在电力工业内部,更能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社会进步以及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等方方面面,而其发挥更大价值的前提和关键是电力数据同行业外数据的交互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全方位的挖掘、分析和展现。

数据即共情(Empathy):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客户,创造需求。电力大数据天然联系千家万户、厂矿企业,推动中国电力工业由“以电力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这其中的本质就是对电力用户的终极关怀,通过对电力用户需求的充分挖掘和满足,建立情感联系,为广大电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安全、可靠的电力服务。

2 电力大数据应用分析研究综述

2.1 电力大数据应用分析综述

公司为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重大举措。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传统电网设施的升级和改造,还是更全面、更深入的电网运行模式和业务模式的革新。首先,三集五大体系使信息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电网生产、企业管理快速融合,三集五大等业务协同性更强,业务流、信息流趋于一致;电网业务数据将从时效性层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次,充分利用这些基于电网实际的数据,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更深层次的数据价值,便可以提供大量的高附加值服务。这些增值服务将有利于电力企业精细化运营管理,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并可以产生很多创新性业务。

2.2 大数据在大规划应用分析

随着配网规划业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将逐渐积累TB级数据,对于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届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升如下业务应用的价值:

(1)用电量预测。基于海量历史电量数据,规划区域面积、历史人口、历史国民经济数据、三产比例等变化情况,对区域用电量进行预测,作为进一步规划设计依据。

(2)空间负荷预测。基于全网中各小区的占地面积、用地类型、容积率,行业的建筑面积负荷密度、占地面积负荷密度,小区目标年占地面积、小区目标年建筑面积,总负荷值、行业负荷值等数值,对远景年负荷进行预测。

(3)多指标关联分析。从多个外部系统(如GIS,PMS,OMS等)抓取所需数据的时间一致性切片,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从而支持规划设计。

2.3 大数据在大建设应用分析

在大建设应用方面,系统目前每年管理的项目可以达到2 000~3 000,但由于自身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有限,在管理项目时只能保留少量的建设现场信息(仅图片,无视频),这导致管理人员无法全面地了解项目工作细节,且由于缺乏自动化的分析与决策应用支持,这些数据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大建设”基建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可在如下几个方面提升:提高系统非结构化数据存储能力,扩大现场信息收集范围和频率,提升建设项目管理全面性和准确性;通过大数据技术,逐步形成并提高对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基于此能力之上,采用自动对比,模式识别等挖掘技术,对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提供良好的、自动化的智能分析和监控功能。

2.4 大数据在大检修应用分析

设备状态信息的获取手段有很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或定期获取设备状态信息。视频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感器,可以作为设备状态信息获取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随着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实时准确识别变电站多种表计、刀闸、开关与隔离开关的位置、状态或读数。通过对视频数据的智能分析,还可以起到其他类型传感器无法实现的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主要可在如下几个方面提升:

(1)状态评价。综合设备各种基础及运行监测数据,加上视频数据智能识别技术识别出的设备状态量等,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设备总体健康状态。

(2)趋势分析。研究基于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算法,建立反映设备健康状态的数学模型,对设备故障进行趋势分析,掌控设备风险。

(3)实时报警。基于视频监控的设备自动巡检技术和安防技术,发现外观变化、表计变化、发热缺陷、非法入侵、物体靠近、现场烟火等设备健康危害因素,进行实时报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4)检修、技改、大修决策支持。根据设备评价结果,优化检修策略,为技改、大修计划制定、筛选评审提供决策依据。

2.5 大数据在大运行应用分析

设备状态管理是公司“大运行”重要业务模块,设备状态管理可对计划类应用进行校验并提供完善的建议,为电网调度提供辅助决策,提升电网安全性与可靠性。设备状态管理目前只根据其他调度业务进行当前设备状态断面的记录,没有对历史设备断面的查询及未来状态的预测分析。随着调度业务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对设备状态模块的提升需求日趋迫切。设备状态管理基于电网设备台帐信息、设备拓扑信息、设备遥信遥测信息等相关信息。可以进行设备状态的以下三类大数据应用:

(1)历史时刻查询。实现设备数据的海量存储,直接快速查询到某时刻的设备状态及设备的操作历程。

(2)设备数据质量分析。综合设备信息得出当前设备状态断面,进行系统间设备状态的互检比对,提醒其他系统或功能进行检查与核对。

(3)未来时刻断面预测。基于海量存储历史状态数据,自动总结电网调度规则,在任意时刻断面的基础上,自动收集涉及设备状态变化的计划类信息,进行智能编排,演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调度操作历程,最终预测电网在某一时刻的设备断面。

2.6 大数据在大营销应用分析

大营销重点是优化现有营销组织模式,拓展面向智能化、互动化的服务能力,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科学配置计量、收费和服务资源,实现计量检定配送、95598服务等业务向省级集中,构建营销稽查监控体系,推行统一的业务模式、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目前公司大营销业务相关的支撑系统主要有SG186工程核心之一的营销业务系统,以及负责用户侧电能量自动采集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支撑营销数据日常统计工作的辅助决策系统等。其中营销业务系统负责业扩报装、电费核算收缴等日常业务的流程管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负责用户电量信息采集为营销业务系统电费核算提供数据,辅助决策系统用于完成统计报表制作等功能。另外,为了满足营销业务新的需求,相关网省公司建设了诸如智能客户档案管理系统,用于将供电合同、用户身份证明等纸质资料扫描存档,方便检索和查找。

大营销相关系统数据量的急剧增加,给数据存储、分析处理、统计计算带来极大挑战。根据大营销业务、信息系统及其数据的现状和需求,大数据可以在以下方面促进大营销的进一步提升:营销海量数据的高效分布式存取和并行计算。深度挖掘营销数据价值,从管理、客户服务、业务拓展等不同的方向促进营销业务提升。其中管理方向主要有线损分析、用电异常分析、计量和采集设备的智能化运维等;客户服务方向主要为用电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用电优化建议,促进用户节约用电;业务拓展方向积极策划数据类产品,引导和促进公司由“只卖电”向“也卖电”发展。

2.7 大数据在运监中心应用分析

国家电网两级运营监控中心以服务公司战略为目标,以核心资源和主要经营活动管控为重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综合管理运营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运监中心中的应用主要可在如下几个方面提升:

(1)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在线监测、在线分析和在线计算工作台,满足日常监测、协调控制与综合管理需要。建设总部和省公司两级运营监测(控)中心,实现对公司经营管理24小时即时在线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并自动预警。

(2)跨业务多专业关联分析。为了满足运监跨业务跨专业分析和挖掘需要,在大数据环境下,迫切需要构建多种业务模型和分析挖掘算法,形成大数据模型库和算法库,利用聚类和模式识别技术,实现运营监测多业务关联分析,如对营销和财务收支情况建模进行关联分析。

(3)运监数据及监测对象的质量诊断体系。通过在“大数据”环境下,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在数据处理全过程中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持续改进数据可用率,为拓展传统的决策分析提供保证。

2.8 大数据在客服中心应用分析

客户服务中心是公司优化整合服务资源,打造“全业务、全天候,服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发展多元化”的供电服务平台。客服中心核心业务系统分为95598智能互动网站、95598业务支持系统、基础支撑平台三个独立系统。95598业务支持系统采用全国一级部署模式。按数据的种类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档案、交易和GIS等结构化数据,全国约有3 TB,日增约1 GB;还有是语音音频类非结构化数据,以文件形式保存,全国约有近10 TB,年增7 TB,并有加速增长趋势。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客户服务中心应用可在如下几个方面提升:

(1)服务质量实时监控。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服务通话的准实时/实时监控和分析,通过对客服过程的实时质检,最大程度保障通话服务质量。

(2)热点问题集中处理。采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一段时间内的用户关注热点,并及时答复和处理,提高客户满意率。

(3)座席答案智能推送。人工搜索答案及时性很难满足要求,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答案的智能匹配并自动推送给座席。

3 结语

基于公司现有一体化平台、业务现状及电力数据特点,提取公司三集五大和两中心中电力行业大数据分析典型应用场景,运用大数据核心业务应用分析技术,提升现有平台对电力大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和管控能力,结合三集五大两中心核心业务需求,构建以业务趋势预测、数据价值挖掘为主的大数据服务体系,试点并推广大数据应用,提高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皎.大数据时代到来对电力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J].华北电业,2012(4):82-83.

[2]Anon.Big data[J].Nature,2008,455:1-13.

[3]Gartner.2012年10大战略技术与趋势[J].新闻纵览,2011(11):18-19.

[4]李翠平,王敏峰.大数据的挑战与机遇[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3(1):12-18.

[5]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49.

[6]Anon.Big data[EB/OL][.2012-10-02].http://www.nature.com/news/special/bigdata/index.

[7]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大数据时代[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1):27-29.

应用背景 篇8

一、文化背景差异影响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词汇方面, 很多词语会有这样的现象, 同一词语在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内涵中会出现不同的含义, 所以外语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某些词汇所隐藏的文化内涵, 并且还包括谚语的色彩感情与联想起来的意义, 这些都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 “W hite” (白色) 这个词汇代表的是“圣洁、天使”, 西方的新娘子在结婚时会着装白色的婚纱礼服以表示纯洁婚礼, 而中国结婚的风俗礼仪众所周知, 都是新娘子以红色礼服来接待亲朋好友, 表示喜庆吉祥。

二、文化背景差异对风俗习惯的影响

衣食住行、过节、娱乐与朋友交往是人们在生活和交往中的种种习俗, 即风俗习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课文资料来引导学生对西方国家礼貌礼仪、文化习俗背景的了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中, 谦虚是我们一直以来崇尚的美德。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 一贯作风是表面上是不肯接受的, 虽然心里非常高兴, 但是嘴上却会说“哪里哪里, 不行不行”, 甚至有的人谦虚地表示方式是“自嘲”;而西方国家对于别人的夸奖, 会欣然接受并很痛快地回答:“Thank you”。

三、文化背景差异对语法的影响

各国各地语言的表达方式都因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英国语言中为了达到句子逻辑上的完美和结构上的平衡, 比较注重运用的是各种连接词汇。例如:要表达“她是我的一个朋友”, 我们是不可以这样表达的:“She's m y a friend.”而正确的语法应该是“She's a friend ofm ine.”“她”与“我的朋友”之间的部分关系, 在双重所有格的形式下得到了准确的体现。早在1904年, 语言学家jespersem就曾经说过:“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t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 (学习他国的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 。在学习语言时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背景差异的敏感性, 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迫切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欲望,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文化背景差异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实际应用意义上的语言, 同时可以结合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及风俗进行准确得体的沟通交流。当前提升英语学习水平的四大技能之首是听力,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听力理解上会造成理解偏颇。英语中的动宾结构短语表达意义不同, 会导致翻译成汉语时动宾结构语句中的动词出现“多义词”现象。如:“That's a well-m ade toy.” (那是一个制作精美的玩具) , “The wine is m ade from grapes.” (这酒是葡萄酿制的) , “O bviously jack and jillwere m ade for each other.” (捷克和吉尔非常明显是天生的一对) , “A m ade m an.” (肯定会成功的人) 。“m ade”是个多义词, 这样的听力训练是英语学习中应该注重培养的跨文化意识。

五、文化背景差异对阅读的影响

在英语阅读学习中, 要求在树立整体篇章概念和速度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获取知识信息。中英文两种语言由于在文字、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使得读者在阅读加工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心理策略和思维方式, 运用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来理解、印证相关的语言信息。例如, 在读到“The eagle always flew on Friday.”这样的语句时, 联系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eagle”是美国钱币上“鹰”的图案, 象征着美国, 因此可以确定“eagle”是比喻美国钱币的, 从而得出这个句子是“Paym ents were always given on Friday.” (上周五付款的) 的句意, 这样的逻辑印证才可以达到真正的理解。

六、文化背景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写作是认知活动和思维的具体体现, 思维在其中是写作的基础。不同国家的人形成不同风格的思维模式, 反映到学生的作文中非常清晰, 一目了然。有时候学生的作文读起来让人觉得汉语气息浓厚, 外教读起来更是费解。美国学者K aplan曾经对学习英语语言的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和纯粹的英语文章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是人的思维习惯影响着篇章的语言组织方式。英语是直截了当切入并加以陈述主题, 而汉语的表现手法惯以围绕主题迂回盘旋, 再慢慢进入主题。

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在1999年11月已经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 确定为娴熟运用英语的关键。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并感悟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 如:每周“English Corner”英文演讲比赛、英文短剧表演活动、贴近生活的英语电视短片等形式多样的方式。

在当代外语教学中, 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实际影响是公认的教学“难点”之一, 吴国华认为这比不理解更可怕。在教学中, 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的文化制约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意识, 拓宽文化导入渠道, 为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和词汇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 提高学生优秀的英语表达能力。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力度,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能同时使用实际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 不断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雪梅, 宋敏生, 张平.语言交际文化信息探索[J].西安外国语学报, 2003, 11 (9) :16-18.

[2]陈安定.英语比较与翻译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1998.

[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 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应用背景 篇9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应该为专业课服务, 而作为中职教育文化课之一的语文课, 必须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的根本教学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如何强化职校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实现中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让中职语文课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服务, 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最新的中职语文教材体现了时代性, 体现了课改精神,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和选择性, 以利于分层教学, 同时增添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 能够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开拓、发现与创新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具体落实到中职语文教学中,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语文基础相结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然这种能力必须能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离不开其人文性特点的, 在不损害其人文性的前提下, 中职语文将工具性和应用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所以, 如何在专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性学习能力, 笔者进行了些许探索。

一、提升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训练、创设情境对话训练和自我介绍训练等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分组开展模拟情景的对话练习, 如打电话练习、沟通性交谈等练习等;开展主持、演讲、辩论等活动,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聘与自荐”的口语及写作训练, 指定一部分学生模拟企业招聘人员, 一部分学生充当应聘角色, 进行模拟面试, 为今后走向职场“热身”。而应用文写作包含了硬笔书法训练, 阅读理解、信息收集训练以及计划与总结等写作训练, 常见应用文写作主要开展的是请假条、领条、欠条和申请书的写作训练。通过让学生反复练习写作应用文, 熟悉应用文写作格式和要求,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夯实基础。

二、提升中职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

字如其人, 一手漂亮的字往往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针对学生书写能力较差, 书写不端正等现象, 结合学校对学生书法水平等级考试的要求, 学校可以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 任课老师对学生的书写加以指导。笔者坚持让学生每周练习一张钢笔字, 而且必须是楷体, 从描红到临帖, 循序渐进, 逐渐提高书写水平。同时,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钢笔字竞赛, 推荐书写优秀的学生加入书法协会。长期下来, 学生的书写能力有所提高并形成了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中职学生阅读面也非常狭窄, 对于写作更是感到头疼。对于老师布置的作文, 也常常是草草几句应付一下或是直接照搬。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主动参与下水作文, 并于每次评讲作文时, 将自己写的文章跟其他优秀学生习作不具名印在纸上下发给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猜测老师的作文是哪篇,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 笔者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作品, 在每学期开学时都给学生开出一个书单, 上面罗列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读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把每班学生分为若干组, 每小组五、六个人。每个星期组内交流一次阅读心得, 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交流会, 看谁读得多, 看谁读得透, 评出优秀读者。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 或记录当天看到的文章中的名词雅句, 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 或进行文学练笔, 或评述班级发生琐事, 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必将得到提高。

四、整合教学资源, 改变教学模式, 在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整合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与专业课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协调关系。树立“大语文”意识, 通过专业技能与语文知识的整合,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 实现由信息向知识、由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笔者多次尝试让语文走出课堂, 走入生活, 加强语文内容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活动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以活动带动阅读兴趣, 以活动促进写作, 切实落实语文学习领域中的听、说、读、写, 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素养、专业技能三者结合。在活动的过程中, 既提高了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又提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应用背景 篇10

一高中教育数学应用的发展分析

1.传统数学教学与应用

长期以来, 传统数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在某些人看来, 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 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点, 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国的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特别是运算和推理) 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 在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方面, 却始终是我国数学的薄弱环节, 这同样是事实。

2.数学应用在试验课本中

这些年, 教材一直在实施改革。经过数年的试验和修改, 高中数学教材中相继编排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问题。不仅在每章的引言处, 在引入课题时, 在例题、练习、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生活实例, 更增加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等多种形式。

有人做过统计, 数据显示, 试验版教材的十章内容中共有41个例题是涉及数学应用的, 占例题总数的14.6%;练习题有45题, 占总数的12.4%;习题有105题, 占总数的18.15%;复习题有50题, 占总数的14.91%。可以说, 比例大大超过从前。可以说, 这些引入、例题、阅读都非常经典, 既丰富了学生阅历, 又体现了应用。

3.数学应用与新课标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进一步打好数学基础, 提高应用意识, 有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 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

对高中数学应用的要求则为: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 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 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同时将“讲背景, 讲数学, 讲应用”定为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新课改为什么更为重视数学的应用

1.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改革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 是使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为解决类似于数学教学的应用问题, 我国正加大力度进行课程改革。

2.20世纪中叶以来, 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 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3.重视数学的应用, 可以弥补国内数学教学的缺陷。这也正是国外教育提倡的、国外孩子擅长的动手操作实践意识和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4.重视所学数学的应用, 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关心国家大事, 了解社会生活, 先进科技发展;可以直接间接增长学生数学阅历和生活阅历;从历史上数学的发现和应用, 还会发现很多的数学其实就来源于生产生活, 之后数学的发展反过来在影响和促进生产生活发展, 无形中可以产生某种德育效应;

三新课改实施后, 高中数学的应用现状

1.新课改教科书更为关注数学情境的建立, 重视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课改教科书在整体上关注数学情境的建立, 充分挖掘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中有关数学实例, 力求问题的引入能够反映一定的生活背景,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解三角形”中, 引言就从一个测量问题引入:“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明月高悬, 我们仰望夜空, 会有无限遐想, 不禁会问, 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不断与一些实际测量问题相联系, 包括怎样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等等。

“数列”创造性地发掘了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 比如三角形数、正方形数、存款利息、出租车收费、校园网问题、希尔宾斯基三角形、斐波那契数列、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诺贝尔奖金发放金额问题、商场计算机销售问题、“阅读与思考”中九连环的智力游戏、“探究与发现”中购房中的数学等等。

“不等式”,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上网问题及倍感关注的计时收费问题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从银行贷款中的资金分配问题中引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数学模型, 从现实生产、生活中, 经常遇到的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问题中引入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2.来自一线的反馈

1) 超过半数学生对应用题不感兴趣。少有学生去练习和解答应用题, 去阅读这些材料, 去建模。许多学生对书上阅读材料、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无阅读, 不实践, 少探究。

2) 学生的应用意识很弱。他们中大部分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上。

3) 多数孩子并没有认识到学数学的实际用途, 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实际问题其实是属于数学问题, 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很少人在生活中想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即便是喜欢数学的同学。当问及关于数学的作用时, 他们的回答有诸如“锻炼脑子呢”“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现在的我们只知道不学就过不了关, 也不知真有什么用……”。

4) 学生害怕做应用题, 害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读题, 提取信息, 建模, 计算, 同时还来自于缺少生活阅历, 如:不懂测量工具, 不知贷款存款等。

5) 学生应用能力差, 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识性技巧, 例如提取数学信息, 估算, 检验, 排除, 使用先进计算工具等。

6) 老师们认为, 应用题不好教, 对应用题的教学, 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和对策分析

1.涉及应用的习题例题所占比例仍旧过小

教科书上例题、尤其是练习和习题的数量, 仍十分不够, 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应用意识, 仅仅依靠书上的几道典型题是不可能做到的。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必须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建议增加应用题数量。

课标指出: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一次数学建模活动。但从实际来看, 没有平时的简单的、经常的建模练习, 是不可能一口吃掉个大胖子的。一次活动, 从数量上来看, 远远不够。

那么, 多大比例较为合适呢, 这方面, 我们不妨研究和借鉴一下国外的高中数学教材。我对澳洲维多利亚省高中使用的Further Math (注2) 做了粗略的统计。在它的第一模块统计基础中, 涉及应用的例题48道, 占此部分所有例题的78.7%, 习题117道, 占65.9%。在它的数列模块中, 涉及应用的例题11道, 占20.4%, 习题70道, 占28.4%。另外的模块如几何与三角, 图形和关系中, 涉及应用的例题和习题比例都介于25%-35%之间。由此可见, 不同的内容涉及应用的比例是很不一样的, 但总体涉及应用的比例应该说还是远远超过国内数学教科书。

2.应用题安排缺少层次

新教科书在练习和习题中给出的应用题非常经典,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讨兴趣, 但实际上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望而生畏。通过对比中外教科书的例题习题, 我发现, 教科书的应用型习题例题倒不是真地过于复杂, 而是学生缺少解这些题的台阶, 应用题的安排缺少层次。教科书还需要增加更多的简单一些的应用题, 容易上手的应用题。

3.缺少直接的支持

一方面, 书上的应用题给出的数据大多数缺少生活真实数据来源, 多数是编造出来, 造成一种虚假感。故这类应用, 充其量只能叫“书面应用”, 理论性过强, 而缺少生活的一点点真实性。也就是说, 这样的应用题缺少生活的情境, 缺少应用的意境。反之, 多采用真实数据, 才能营造真实社会意境, 并可以大大提高其在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提高分析能力, 从而避免了“为数学而数学”, 何乐而不为呢?当然, 不是所有应用题都这样, 但完全可以再提高些比例。另一方面, 缺少技术支持, 如计算器使用, 应用题往往意味着不同于书面计算的计算, 必然需要使用计算器的多种功能。

4.一些应用题的选材偏难

许多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问题, 若是过于简单, 就毫无应用所学理论的价值, 学生们会不屑一顾。出于典型性, 代表性考虑, 教科书在用尽量少的篇幅来包含尽可能多的应用, 故许多例题和习题难度偏大, 理论性强。一些题甚至对很多大学毕业生和成年人未必能理解好, 使用好, 对于思维水平和阅历都还由欠缺的高中生来说, 不免有些为难。

5.数学应用教学有明显的断层

小学数学教育, 生动, 有趣, 与生活联系紧密;初中应用很弱, 许多初中校都只抓升学率, 应试教育、死记硬背成了初中教育的法宝;高中重新重视, 但是, 学生经历初中的应试教育后, 死记硬背, 过分依赖老师等不良习惯一时不容易改过来。建议加强中考中应用的比例, 否则将错失三-四年的关键期, 造成应用教育的断档。

6.考试与课时的矛盾

新课改教学实施中, 基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教师对于阅读材料、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等应用问题视若不见。只要是高考考不到的地方, 教师就多半不会去讲, 不会引导学生去学, 甚至于不安排教学课时。高考指挥棒迫使教师为应付考试随便增加课时, 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 致使新课改教学未能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

新课改和高考指挥棒的矛盾, “教”和“考”的矛盾体现无遗。高考改革, 势在必行。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适度加大在高考中应用题的考试力度, 增大考核比例。在小题中融入应用题, 而不仅仅为一个大题。加入更多的统计学应用, 而不仅仅是概率。甚至可以实施分卷考, 例如将应用考核列入卷三, 并在卷三中允许使用计算器, 从而将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在考核目标和考核形式上的差异实现有效统一。

另外, 新课改教师的培训工作也还需继续加强, 教师也应加强应用教学的研究如审题技巧, 注重关键字词句等, 并引导学生加强生活背景知识积累。

五结语

总体而言, 课改需要更深层次提高人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典型应用问题案例的甄别、优选、配套的教材建设。称得上是问题解决的“问题”, 只要不冲击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论体系, 就可以说多多益善。我们应当选择和挖掘适合教学的、难易适度的典型案例, 对它们进行教学法的全面加工, 生产出“精品案例系列”, 贴近基础知识、贴近数学发展主流、核心的实际应用。以期早日实现柯朗“使数学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美好愿望。

摘要: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 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数学应用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 从传统教育一路走来, 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本文从理论上论述, 从调查中反馈, 从国外数学借鉴, 通过对数学应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努力发现问题, 并提出多项建议和解决方案, 以图更好地促进新课改在数学应用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应用,新课改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2006

[2]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高中数学教材《Further Math》

应用背景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教学    策略

一、引言

物理学科知识深奥复杂,教师必须注重教育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出精彩灵动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优化教育教学三维目标,以改变物理教育中的厌学现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

二、精心设计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直观、动感的事物更能够抓住学生的情感中枢,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顺应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新颖生动且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得原本枯燥、呆板的物理教学素材呈现灵动的感官反射性,触动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以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液体的压强》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如下情境:美丽的带鱼在海洋中自由穿梭、潜水员穿着潜水服海中探险、宏伟的三峡大坝水流湍急;而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带鱼的体型为什么是扁平状的?”“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为什么水坝形状是上窄下宽?”实践证明,将视频与问题结合所创设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再导入新课《液体的压强》的学习,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三、善于借助物理实验,诱发学生好奇心理

以笔者总结的教学经验,物理学科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完成对知识的深层巩固。通常,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影响物理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劣。以《摩擦力》相关知识为例,这一章节通常都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然而在此部分内容讲授时引入实验教学,其效果将优于普通讲授。以笔者执教班级为例,课上,笔者让学生对同一个物体分别进行拖拉和搬起的操作,以此让学生直接感受物体拖拉和搬起时不同的摩擦力,从而体会到拖拉时的摩擦力远小于搬起时的摩擦力;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分别在光滑平面和粗糙平面对同一物体进行拖拉,让学生通过自行感受而得出“光滑平面拖拉物体阻力小于粗糙平面拖拉物体阻力”的结论。如此简单易行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开展方便,还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亦有助于推动物理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四、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进课堂互动交流

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是课堂得以持续进行的关键元素。此次课改的突出亮点之一,即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并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列入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基于这一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师应转变传统“以师为本”“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从学生需求、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民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平台,有效组织课堂。例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相关知识点时,为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与物的位”“大小关系有何特点”等问题,笔者围绕上述特征提出了如下设问:“平面镜对物体所成像的大小会比原物体大还是比原物体小,或者有其他的什么规律?”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平面镜距物体越远,对物体所成的像就越小。”此时,可适当做出引导:“当一位高个子同学站在你眼前时,你会觉得他很高大,而他在距离你一两百米以外时看他,你还觉得他有那么高大吗?而且,在远处时他是真的变小了吗?”学生再次展开探讨。最终,学生在逐层设问的启迪与引导下,有所领悟,并在合作讨论中找寻到正确答案,成就感油然而生,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五、结合学情分层施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受成长环境、认知水平、生活背景等的影响,个体间的差异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必须尊重这一既定的差异性,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切忌出现“一刀切”的教学现象。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布置物理作业时,笔者将物理作业设计为“满意”关卡、“优秀”关卡、“好厉害”关卡三种难度梯度,让学生课后“攻关”。其中,“满意”关卡为基础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压迫感,只要上课认真,一般都能够做出来,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已知ρ铝=2.7×103kg/m3)将重为19.6N的铝球慢慢地浸没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从容器中溢出了9.8N的水,铝球受到的浮力是___N;由此可判断,这个铝球是“空心”或“实心”的。“优秀”关卡为提高性题,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设计,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能够往优等生的方向迈进。如:现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个金属球,请利用上述器材测量出这个金属球的密度;写出测量步骤并写出计算金属球密度的表达式。“好厉害”关卡为创新或难度较大的题,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现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物块、一杯水、一杯盐水(ρ水<ρ物,ρ液<ρ物),请利用上述器材测量出盐水的密度,并写出测量步骤和计算盐水密度的表达式。实践证明,如此设计的分层式作业,能够兼顾各种能力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六、传授灵活解题技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很多物理问题都会涉及一定的抽象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无法用语言清楚地描述和演示出来。此时,可以列举一些具象的、常见的事物与这些抽象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的方法完成讲解,这种方法则被称之为类比法。传授学生掌握灵活的解题技巧,对其思维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对此,笔者曾就“水的液化”现象相关知识点做出如下设计:“夏天,人们家中往往会使用空调进行降温,但是空调运行过程中会有水流出,而这些‘水是什么水?为什么会有水流出来呢?请从如下答案中选择:第一,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致;第二,接上的水管流入机器,给工作时间太长的机器降温用的水;第三,空调器内水箱中流出的水;第四,空调器内机器工作太热,蒸发出来的水。”这是一道较为简单的物理题,但也面临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学生对于空调的工作原理并不太了解,对于空调内部的构造也不是很熟悉。尽管第一个是正确答案,但是学生却容易由于理解和认知上的不足而误选其他选项。而通过类比的方法,则能够快速排除错误答案,从问题所要考察的知识出发获取正确答案:将空调机与刚从冰箱拿出的饮料做类比,抛开空调的工作原理不讲,空调所排出的水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凝结之后在蒸发器表面形成的水,而饮料外壁同样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所致,两者的类型相似。如此对比,学生便能够快速选择出正确答案。

七、总结与建议

当下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和应用。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和学习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深化对教学过程的潜心探索和科学预设,不断总结、反思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初中物理教学呈现时代的活力,强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认同,在学生在主动认知、积极思维和踊跃实践中深化其物理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焦爱华,景奉勇.如何使用初中物理新教材[J].新课程(中学版),2008(Z1).

[2]李春密.初中物理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08).

[3]徐德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教学如何适应新教材[J].考试周刊,2008(31).

浅谈电视背景墙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篇12

1 木材在电视背景墙材料中的应用

木材是现代家庭装修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材料, 被用作电视背景墙的材料也很常见。它质量轻, 有很好的弹性和柔韧度, 而且纹理变化较多, 美观大方, 或给人以厚重感或给人以温润感。如果用户的环保观念较强, 可以选择原木或天然木, 这些木质材料没有污染, 只要按装修的要求设计加工就可以达到美观, 环保的效果;如果用户希望装饰得更有特色, 可以在木纹的纹理和喷涂的油漆上下功夫, 现在很多如立邦、三棵树等环保漆, 使用起来效果也很好, 安全可靠。木质的家装效果是清晰自然, 更给人以温馨踏实的感觉。木质的背景墙唯一的缺点就是木质木材受气温、温度的影响较大, 容易受潮、干裂或变形, 但就现代的科技发展来看, 这不利因素对家庭装饰的影响正在逐步削弱。

2 玻璃、金属在电视背景墙材料中的应用

相比之下, 玻璃材质或金属质地的装修材料都不易变形, 它们可以防潮、防霉, 且美观大方, 清洁擦洗起来非常方便, 能够打造出晶莹、高洁的气质, 也可以营造热烈、耀眼的浓郁气氛。借助空间光线和其它材质的衬托, 可以呈现多元化令人异想不到的修饰效果。近几年来彩绘玻璃、烤漆玻璃等系列装饰玻璃的应用逐渐被人们所青睐。

如果用户想要一股古朴、原始的气息, 天然人造石料就是首选, 可以营造出立体化的墙面, 这种千变万化的天然纹理与色彩既给人以沧桑厚重的即视感, 又可以设计加工达成现代感强烈的效果。该种材料隔音效果好, 还耐侵蚀、耐污染, 打理起来方便, 装饰效果高端大气, 目前在装饰界的应用日益广泛。

3 墙纸在电视背景墙材料中的应用

普通家庭选用墙纸或壁布来作为电视背景的装饰材料。目前装修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墙纸和壁布, 材质不一, 价格不等, 有胶面纸的, 有纺织物的, 也有莹光材料的。它们花纹众多, 图案各异富贵堂皇, 可以是简洁大方的几个线条, 也可以是富贵大气的牡丹, 既可以给人以抽象的美感, 也可以给人厚重的质感, 重要的是它们造价低廉且有防潮耐热等多种功效, 是一种大众性的电视墙背景材料, 应用极其广阔。

4 油漆在电视背景墙材料中的应用

目前, 还有很多用户都喜欢在制作电视背景墙时使用油漆涂料或者是艺术喷涂。因为这种装饰的手段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任何颜色, 与客厅其它地方的色调协调一致, 绝不会产生突兀感, 与整个家装色彩非常的协调。艺术涂料突破了乳胶漆在色彩上的单调性, 让整个电视背景墙极有层次, 并且不会产生墙纸因粘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色、褪色、翘起和脱落的问题。它可以像乳胶漆那样施工条件宽泛、简单, 而且经过精确设计可以获取到美观的图案, 视觉效果非常好。其使用寿命较壁纸要长的多, 缺点就是不如壁纸墙布更换方便。

如果客厅的电视墙已然装修完毕, 但是稍显色泽单调或呆板的话, 还可以用其它的材料填补电视墙中的空缺的区域, 增添一些灵动的元素, 来弥补这样的缺憾。这些元素的添加因用户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不同, 风格、材质也千差万别。挑捡一些古朴大方体现主人品味的字画, 哪怕是一组简单的瓷器或别出心裁的小手工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寄托作用, 这些艺术挂件或工艺品可以根据主人的心情品味而随时更换, 有时一些简单的根雕, 浮雕甚至造型独特的酒器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 电视背景墙已经在装修中得到了普及, 且材料多种多样,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如果要求价格低图案丰富, 色彩多样可选, 墙纸和壁布最很好的选择。要想高端大气, 可以选择各种人造石材, 其立体感和即视感都非常好。玻璃金属材质对于客厅氛围的衬托效果最好。环保漆由于性能的不断改进, 其安全性能已被人们所接受, 成为今天装修的常见选择之一, 而木材也同样占据一定的装修市场。笔者认为, 人们在进行家庭装修的时候应根据不同材质的特性来选择电视背景墙的装饰材料, 充分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邱小婧.构图学理论中多样与统一在家居电视背景墙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 (11)

[2]左玉洁.构图学中节奏与韵律在家居电视背景墙中的设计应用[J].现代装饰 (理论) .2015 (08)

[3]陈天池.构图学理论中对比与和谐在家居电视背景墙中的运用[J].鸭绿江 (下半月版) .2015 (10)

上一篇:自主阅读教学例说下一篇:原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