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背景(精选9篇)
国内背景 篇1
跨境电子商务催生的“海淘热”现象, 为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内快递企业开始竞相布局这一新兴的领域, 并以此为契机完成各自国际化战略的延伸。面对海外市场四大国际快递巨头的垄断, 国内快递企业的海外扩张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1“海淘热”兴起的背景
海淘, 即海外/境外购物, 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国外商品信息, 并通过电子订单发出购买请求, 然后填写私人信用卡号码, 由海外购物网站通过国际快递发货, 或是由转运公司代收货物再转寄回国。
海淘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空姐或其他经常出国的人, 利用工作之便, 帮别人捎带物品, 赚取差额;第二阶段, 在2009~2010年间, 以海淘为代购职业的个人迅猛增加, 每年以5~10倍的人数在增长;第三阶段, 即2011年至今, 各种专业性的海淘网站和论坛等大量涌现, 同时, 各大综合性电商网站开始开展此项业务;第四阶段, 海淘发展将逐渐透明化, 大的电商网站在领域内竞争日益加剧, 行业将重新洗牌。
央行上海总部2014年2月18日宣布, 在上海自贸区启动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试点。银联支付、快钱、通联等5家支付机构与合作银行对接签约。这意味着以后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 消费者就能直接用人民币“海淘”, 这就意味着跨境网购的消费者将越来越多。
2“海淘热”给国内快递业带来的商机
事实上, 在海外电商网站上享受国外高品质商品购物的同时, 不得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物流问题。此前, 海淘的物流解决方案多是借助中小规模的转运公司。但是, 从2013年起, 这些转运公司的价格也有所上调, 预计未来这类转运公司的价格优势将逐渐丧失。因此, 国内快递企业借机纷纷“出海”抢占海淘市场。
国内快递企业在国内市场快递业务日渐被网购卖家所控制, 快递面单的价格已逼近成本、毛利率不断被压缩,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众多快递企业的新出路。显然由跨境网购所带来的商机将会是巨大的。
从2012年开始, 外贸出口类跨境电商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国海外代购交易规模更是连年翻番。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2012年海外代购交易规模达483亿元。2013年, 跨境网购持续升温, 交易规模突破700亿元, 国内消费者支付宝“海淘”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17%, 远高于国内网购64.7%的增长速度。有预测分析, 跨境电商的规模每年还将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普通的国内快件, 一单的价格通常也就在十几元, 而国际快件则在上百元。价格和利润都相差十倍。海外市场和国际快件开始成为国内很多快递企业所瞄准的下一个盈利方向。
据网络调查, 现阶段很多网购进口商品多来自于代购、走私等非正规渠道, 走正常渠道市场的有限。因此, 相比于国内的快递市场, 由跨境电商所催生的快递业务量还比较小。目前跨境电商的市场仍在初步的培育阶段, 动力主要基于进口。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试点, 如果政府在关税税率, 清关效率等方面给以支持, 国内快递企业自身的品质也相应提高的话, 未来这块新兴市场的物流规模也是相当可观的。
3 国内快递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现状
2013年9月, 顺丰就开始低调布局海外转运平台海购丰运, 但只面向顺丰员工开启内测。2013年11月, 申通快递也成立了美国公司, 并逐步向用户开启内测。2014年4月10日, 顺丰海购丰运平台正式对用户开放注册。用户在官网申请获得邀请码, 将免费获取由一个海外地址以及专有储物箱号, 并使用顺丰提供的海外地址, 在诸如e Bay、Groupon、Amazon等电商网站进行直接购物。资费标准为两磅以内 (约0.9公斤) 物品运费12美元, 之后续重为6美元/磅, 运送时间均在7~10 d。目前, 转运仓库的地点设立在美国纽约州和艾奥瓦州。
同样觊觎美国市场的还有申通。2014年2月, 申通美国官网正式上线。相比于行业先行者顺丰, 申通选择海外加盟、控股的模式, 通过收购美国优晟速递公司来实现经营。而且推出比顺丰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 美国至国内网购转运快递费用为首磅8美元, 运送时间同样为7 d左右, 大有赶超顺丰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圆通目前还未推出海淘转运业务, 但据速递企业管理师了解, 圆通、中通等快递公司都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布局, 与跨境电商平台合作, 提供配送。圆通方面称, 公司已经开始布局海淘转运业务。据介绍, 圆通已与CJ大韩通运达成合作, 推出中国内地至韩国全境统一收费的快件服务, 可以实现72小时内的门到门服务。中通也将把“向外”进行到底, 并在跨境物流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服务操作规范和流程, 多渠道灵活拓展国际市场, 走国际化发展的路。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已申领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包括顺丰、中通、圆通、韵达、百世网络、宅急送, 以及在今年初刚刚入局的苏宁云商等。这些企业或明或暗地都在布局海外市场。很明显的一点, 就是内地很多快递企业已经在香港开通了网点和中转站。因为香港必然是最大的中转中心, 各企业这样做目的就是以香港为踏板进军海外。
4 国内快递业在海淘业务市场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国内快递公司进军海外快递市场的道路并不顺利, 主要面临的瓶颈有以下几点。
4.1 国际快递市场上, 四家快递巨头的垄断问题
Fed Ex、UPS、DHL、TNT四家快递巨头的业务量占据全球国际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高达80%。Fed Ex、UPS和美国邮政更是占据美国国内快递业务近90%的市场份额。这些国际快递巨头, 借助其先发优势, 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国际枢纽快递模式, 抓住了经济转型的先机, 建立起了具有规模优势和网络优势的业务模式, 并保持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相比之下, 国内的快递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战略虽已酝酿多年, 但却迟到了许多。而且, 开拓国际市场显然并非易事, DHL收购美国本土航空公司, 企图进入美国市场, 最终却铩羽而归便是例证。
4.2 国内快递企业在运营方面缺乏规模优势, 成本难控制
众所周知, 国内快递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迅速壮大凭借的是低价竞争, 而低价竞争的前提则是国内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因此, 即使服务质量不高, 但是以低价仍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 这种方式在国外是完全行不通的。无论是人力, 还是技术设备, 国外快递市场都很成熟, 不能再仅仅依靠人与电动车来开展业务, 汽车等相关设备要普及, 这些无疑都会增加经营成本。
4.3 面临品牌认同的风险
国内的快递企业在国际市场还没有树立品牌, 信誉度不高, 这在极其注重信誉的国外客户企业来讲, 很难取得合作。另外就目前国内快递员工的素质而言, 想在国外开拓市场也几乎是行不通的。因此国内物流企业粗放的经营模式在国外很难生存。
5 国内快递业进军海淘市场的几点建议
5.1 明确目标客户, 进行战略合作, 资源整合, 避开四大巨头
四大快递巨头虽然在品牌、信誉、物流服务与速度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物流费用相对国内快递对于个体消费者的海淘客户而言, 确实是高了很多。另外国内快递业在国外的发展需要与当地的快递公司以加盟、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战略性的合作, 强强联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进行资源整合。圆通与CJ大韩通运合作就是针对中韩跨境电子商务线上和线下的客户。申通也将在日本冲绳建立第一家物流枢纽中心, 之后将进军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针对的就是海淘市场。
5.2 国内快递应加强信息化建设, 对接跨境电商企业和海关的信息流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快递企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程度。如果国内快递想打开国外市场, 必然要与国外的商家进行合作, 并实现商家信息与物流信息的整合与对接。2014年8月份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在上海自贸区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开展在中国的跨境电商业务, 也就意味着亚马逊要在中国拓展自己的物流渠道, 这也是对国内快递业的一个机遇和考验。国内快递企业更应抓住这个机会, 发挥自己网点布局广泛密集的优势, 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积极争取与国际电商企业的合作机会。另外随着自贸区的成立, 海淘市场将逐渐透明化, 既然是做正规的转运公司, 就要主动报关, 因此还必须和海关的信息实时对接。
5.3 国内快递企业应加强自身人员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国际品牌形象
快递人员要直接面对面的与客户打交道, 快递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开发新客户及巩固老客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快递企业目前员工素质还是参差不齐, 这对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要想开拓海淘快递业务, 打开国际市场, 国内快递公司应招聘高素质的员工, 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快递流程和操作应标准化, 品德仪表言谈等都要规范化, 树立起国际化品牌的形象。
6 结语
从国际快递巨头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的经验来看, 国际快递企业不仅重视在中国的快递网络建设, 通过通信技术将其纳入全球网络管理范围之内, 并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 将物流资源集聚, 将自身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网点、服务和品牌三方面。因此, 国内速递企业要想在海外站住脚跟, 必须在信息化程度、技术应用、自动化作业系统、集约化经营、从业人员素质及人才培训体系等方方面面做好扎实工作, 才能真正成为国际速递公司。
参考文献
[1]2014国内速递企业抢占海淘市场分析[EB/OL].http://www.cettic.org.cn/news/n-detail10053/2014-5-12.
[2]速递企业忙“出海”纷纷瞄准海淘业务[EB/OL].http://www.cettic.org.cn/news/n-detail9904/.
[3]海淘交易规模扩张速递公司借“海淘”布局国际市场[N].新金融观察报, 2014-04-17.
国内背景 篇2
1.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
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指的是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事件。该团伙共有8人(6男2女),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名、击伤抓获1名(女),其余3名落网。截至2014年3月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
2014年9月12日,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一审宣判,被告人伊斯坎达尔·艾海提、吐尔洪·托合尼亚孜、玉山·买买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帕提古丽·托合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4年10月31日,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二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
2.徐才厚落马(共党反腐)2014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依照党的纪律条例,决定对徐才厚涉嫌违纪问题进行组织调查。经审查,徐才厚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晋升职务提供帮助,直接和通过家人收受贿赂;利用职务影响为他人谋利,其家人收受他人财物,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并涉嫌受贿犯罪,情节严重,影响恶劣。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对徐才厚严重违纪案的审查报告》,并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决定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及问题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2014年6月30日、7月1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分别对徐才厚严重违纪案发表评论文章《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铲除腐败绝不手软》。
***落马
2014年7月29日,鉴于***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
2014年11月1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明确透露,***案还没有没有进入司法程序,该案一旦由公诉机关起诉到人民法院,法院必将依法经过法定程序审理。
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3.山东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
014年5月28日21时许,山东省招远市一“麦当劳”快餐店内发生一起命案。案发后,招远市公安局出警民警快速反应,四分钟内到达案发现场,将张某等六人抓获到案。经初步审查,张某等六人对殴打吴某致死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该案正在进一步侦查当中。事发当天,张某等六人在招远市“麦当劳”快餐店内就餐,向吴某要电话被对方拒绝。后张某等六人将吴某殴打致死。
2014年10月11日上午9时,山东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在烟台中院第一审判庭公开宣判。张帆、张立冬等2人被判死刑,吕迎春被判无期徒刑,张航有期徒刑10年,张巧联有期徒刑7年。
2014年11月28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上诉人张帆、张立冬、吕迎春等涉邪教杀人案 二审宣判,裁定驳回张帆、张立冬、吕迎春、张航、张巧联的上诉,维持原判;对维持张帆、张立冬死刑判决的裁定,4.阿里巴巴上市
2014年9月19日晚,阿里巴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BABA,价格确定为每股68美元,其股票当天开盘价为92.7美元,阿里在交易中总共筹集到了250亿美元资金,创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桩IPO交易。
5.9.21新疆轮台暴恐案
2014年9月21日17时许,轮台县阳霞镇一少数民族群众为主的农贸市场、阳霞镇派出所、铁热克巴扎乡派出所、轮台县城一商铺门口等处相继遭到爆炸装置袭击。案件造成6名群众死亡,54名群众受伤(维吾尔族32名、汉族22名,其中3名重伤人员均无生命危险)。公安机关果断处置,击毙和自爆身亡暴徒40 名,抓获2名。2名公安民警和2名协警牺牲。
6.2014年APEC峰会
2014年11月5日至11日,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今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各项活动,其间11月5日至6日举行最后一次高官会、11月7 日至8日举行APEC第26届部长级会议,11月10日至11日举行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周期间还将举行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APEC领导人与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等工商界活动和领导人配偶活动。
7.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陈毅广场,人流对冲,踩踏事件。
截止2015年1月23日11点,36人死亡,49人受伤,已有47人经诊治后出院,2名重伤员继续在院治疗,1人情况不稳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事件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2015年1月21日,遇难者家属将获80万抚慰金。
2014年国际重大新闻
一 中国外交创新发展开局
中国成功举办第22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尽显中国特色和风范。会议通过了领导人北京宣言和声明,开启了亚太自贸区进程,并承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在会上强调“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中国战略诉求以及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实际上,这是中国外交创新发展开局之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亚信会议,提出了新安全观;释放善意,努力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国际组织;全面启动“一带一路”战略设计,推动互联互通;倡议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成立丝路基金等。这一切,展现了中国外交的“亲和力”。
二 印度刮起“莫迪旋风”
6月,印度大选,人民党以压倒多数获胜,莫迪当选印度新总理。印度国内几乎 是一片欢呼,因为他誓言要实现巨大变革和社会发展。中国衷心祝贺莫迪履新,强调中印是“天然合作伙伴”;日美右翼则说他“酷似”日本的安倍,像“美国的里根”,渲染美日印亲切关系。预计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将全方位积极开展外交,争取“入常”。莫迪时代的“新政”,有助于“开启亚洲新的辉煌时代”。
三 美俄关系陷入僵局
今年10月,奧巴马将埃博拉疫情、俄罗斯和伊斯兰国列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定的“三大威胁”。普京指责西方国家企图以“新铁幕”围堵俄罗斯,希望看到俄罗斯像南斯拉夫一样解体。美俄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直以来,美都在挤压俄战略空间,触及俄利益底线。普京强力反制,以攻为守,2008年出兵格鲁吉亚和现在处理乌克兰危机皆缘于此。面对美制裁,俄虽陷入严重困难,但外交活跃,东进南下,游刃有余。美俄僵局看来将维持一个较长时期。
四 乌克兰危机影响世界局势
乌克兰东西两部分人民一向存在严重分歧。西部比较亲欧,东部更愿意接近俄罗斯。去年11月危机爆发始于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签署欧盟联系国协议,引发基辅亲西方力量示威抗议活动,美国趁机加以利用和煽动。2月22日,乌克兰亲美反对派推翻了亚努科维奇政权。3月,克里米亚申请和并入俄罗斯。美、欧、俄、乌四方关系随之陷入僵局。造成乌克兰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欧盟争取乌克兰签署建立联系国协议,而俄力争乌克兰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米尔斯海默认为,乌克兰危机主要是美国和北约东扩错误造成的。国际舆论比较公正地认为,乌克兰出路在于选择独立自主和“不选边站”的中立和不结盟道路。
五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暴跌
6月中旬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从每桶140美元跌到60美元左右,为5年来新低,对世界金融市场、经济增长、政治格局和大国博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因错综复杂,但石油供需不平衡是主因。今年,世界对石油需求普遍减少,而美国石油产能剧增,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伊拉克等产油国恢复出产,并且突破了欧佩克规定的生产配额,这必然造成石油供大于求。同时,长期的石油持续高价运行,也刺激了各种节能产品的迅速发展。石油价格下跌,深受其害的首先是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美俄交恶,美委不和,沙特不满俄支持叙利亚,担心伊朗在中东坐大。美国和沙特如果不是蓄意推动油价下跌,至少是乐见其成,以打击这三个国家的经济。
六 “伊斯兰国”异军突起 6月,“伊斯兰国”攻占伊拉克摩苏尔、提克里特,直逼巴格达,震惊世界。西方媒体惊呼这是继“9·11”、本·拉登后的恐怖主义新标志。目前,它已占据伊拉克北方大片领土和叙利亚西部地区,连成一片。它宣称,其目标是要消除战后中东国家边界,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5年内要占领西亚、北非和中亚以及南亚一些国家。“伊斯兰国”的出现固然有地区教派和地缘政治博弈因素,但美国也难辞其咎。美国对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等国和教派问题一系列错误政策,显然是“催生剂”。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对“伊斯兰国”武装分子进行空袭,但收效几何?奥巴马也承认非短期内可解决。
七 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
2月,埃博拉病毒疫情开始爆发于西非,引起全世界恐慌。到12月初,世界卫生组织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马里等国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近两万。目前,疫情正在趋于稳定和减弱,但塞拉利昂的疫情仍在加重。埃博拉病毒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病毒,死亡率在56%到90%之间,1967年首先发现于德国马尔堡,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再次出现,由此将这一病毒命名为埃博拉。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7月31日称,目前在西非地区以外地区出现埃博拉疫情可能性不大。
八 弗格森事件搅乱美国
8月9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18岁黑人学生迈克尔·布朗被警察击毙,引发当地抗议活动,并演变成骚乱。11月24日,美国圣路易市当地陪审团做出对枪杀布朗的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不予起诉”的裁决,引发了全国170个城市民众抗议活动。美国警方动用武力压制,引起国际社会对美政府侵犯人权的指责。弗格森事件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种族歧视、族裔冲突和警察执法不公以及违法乱纪。奥巴马自己也承认,美国存在“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遗产”。
九 中拉“第二次握手”
7月下旬,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巴西举行第六次会晤,习近平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进行国事访问,并与“拉共体”“四驾马车”国家领导人会晤。全过程亮点多多,但最耀眼的一是中国、巴西和秘鲁三国就开展连接大西洋(600558,股吧)和太平洋(601099,股吧)的“两洋铁路合作”发表了共同声明,并决定成立三方工作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和影响整个拉美乃至世界的战略合作项目,它将成为“陆上巴拿马运河”,惠及拉美各国;二是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并将很快在中国举行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中国梦”、“亚洲梦”和“拉美梦”将因此而息息相通。
十 马航空业中“空难魔咒” 3月8日,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踪,机上载有239人,包括154名中国乘客。马来西亚、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国展开大规模搜寻,飞机迄今下落不明。7月17日,马航MH17航班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途中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坠毁,机上298人全部遇难,初步调查称客机被“能量巨大的物体”击穿。12月28日,总部设在马来西亚的亚洲航空公司QZ8501客机在从印度尼西亚泗水飞往新加坡途中失踪,机上载有162人。
香港非法占中 昆明恐怖袭击
国内背景 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
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区域内产业集群颇具规模,产业基础格局较为稳固
西部地区主要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区域内各地区产业发展条件、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在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雄厚的区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初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自然集聚形成的“成都—重庆—贵阳制药业走廊”发展势头迅猛;川贵滇等省区依托自然和人文特色形成了旅游产品企业聚集;云南昆明及周边所形成的花卉产业集群等逐步壮大,所构建的良好的产业基础为西部地区经济集群成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二)产业配置竞争优势弱,创新匮乏,对周边地区带动能力不足
从第一产业角度看,部分西部地区虽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客观条件,但只是形成了在自然禀赋基础上“靠天地吃饭”的相对集中的产业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也正是因为自然所限,现有条件下第一产业在西部地区难以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第二产业角度看,西部地区由于自身所处地理条件及历史遗留原因,工业发展大多集中在重工业、采掘业和原材料进出口等产业链前端,自身加工衍生产品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在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并没有显著提升竞争力。
(三)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领先于其他地域
2015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6.1%,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从全国四大地域板块来看,2015年1—11月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9%,虽不及去年同期,但涨幅依然在全国各地域板块中领先。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带一路”等全球化战略影响日益加深
2015年1—11月全国进出口总额220703.3亿元,同比下降7.8%。从四大板块来看,西部地区外贸增速回落最为明显。在国家“一带一路”等利好政策不断推出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外贸增速回落意味着“走出去”来到了转型期。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经济产业革命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对产业结构的冲击不断增强,知识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国家经济结构向知识(知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家正大力度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不仅是西部地区内生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也起着积极作用。
(三)传统行业面临转型,新的工业增长点尚未形成,工业企业压力较大
从总体上讲,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期中阶段,一些工业领域或地区又达到了处于这一阶段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发达水平,而西部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西部地区一方面在自身环境、民生等压力下迫切需要转型,另一方面还需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谓夹缝中求生存。各地区内部需求的不断下降已经导致全国总体经济需求的不断下行,高倍杠杆、过载库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阻力,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转为相对过剩经济。
三、西部地区应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策与建议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要增强包容性与外放性
地区产业结构是长期以来依托本地区独特条件逐渐形成的各细分区域间分工发展的结果,与全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相比,地区产业结构应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专业性特点。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内陆地区经济也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全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影响,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将其产业置于全球大局着眼进行调整与改造,这种发展趋势也必然影响到国内各区域产业分工,相应也要求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在找准本身定位的前提下考虑包容性和外放性的要求。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要注重整体规划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地区性发展战略,应积极倡导一体化协同发展,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各行政单位打破壁垒,站在全局的角度统一规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信道等交通干线及中心城市,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形成,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是在西部地区整体规划方面国家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提升西部地区整体竞争力,引导协调西部地区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源头调整倒逼改革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但这样一味追求高速度的增长模式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也凸显了一系列问题,中国市场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如近来频发的“弃风电”问题,已经凸显出电力供给侧结构性过剩问题。此外,在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型项目建设的依据往往是根据对过往几年增长趋势的判断,从而预估出今后几年的需求,但在经济新常态下,需求逐步下调,一味根据过去的指标进行建设容易导致供给侧资源的堆积浪费,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项目规划与评估过程中建立一套相对客观完整的需求评价体系,确保供需处在相对平衡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卢阳春.“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30-36.
国内背景 篇4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园艺产业被多数人知晓并重。园艺产业的大好前景, 不仅对农村的经济有所改善和提升, 同时对改善农业产业的布局起到主要作用;更能增强农业产业的经济水平, 使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 园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1.1 园艺产业的规模经济还不够
因为农业技术的施行和扩充还不全面, 老百姓的学识尚浅, 因此其对科学技术理解的不够全面。只有运用科学技术, 才能使社会更好的发展, 同时, 将其运用到日常中的生产, 才能够赚取盈利才能使老百姓获利。从前, 人们觉得满足日常温饱问题, 就是小康, 还不了解生产效率的重要性。目前, 农民在意的是是否盈利。但是在市场经济运营的条件下, 他们没有全面地了解农业的生产法则, 按照本身的长久以来积累的经历和熟练度, 亦或是跟随别人的步伐去耕种, 没有合理的布局和引导, 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 从而引发种的东西卖不出去, 对利益造成大的损害。在园艺产业兴起之后, 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能够按照当前的所需种类, 选择种植的品种, 从而使产业达成。只是, 因为当前社会的农业方面发展还不够好,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障碍, 牵制着园艺产业领域的范围。农业生产思想和技巧上还不足, 导致所种植物的方法缺乏多样性, 致使生产的能力不高, 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引发出产业的资本过于分散, 没有足够面对困难和风险的把握, 也不能在产业方面产生良好的竞争实例。进而滞后了开发良好的技术浪费更多的金钱和人力。
1.2 园艺的产业链不够全面完整
园艺产业长久以来发展的稳步提升, 使农民了解到了诸多的益处, 相当多的大部分人希望参与到园艺产业当中。由于积累的经验, 农民们开始注重周围的自然状况耕种适宜的植物, 其种类会随着市场需要来调整。从选择优良的繁殖品质一直到如何更好的种植, 农民可以熟练有效的做到。只是因为植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 也许将碰到病虫害等的障碍, 遇到这些难题使得缺乏科学理论知识的农民来讲是件难事。虽然种植以前的各种筹备是重中之重, 但是日后的护理浇灌更需要正确合理的进行。即使是现如今国内的研究机构着重基层方面的服务, 但因为部分研究者没有实际劳作的经验, 应对各种实际的问题还停留在理论实践, 没有真正的理解到植物生产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没有真切的体会到农民耕种的不易之处, 致使很多油亮的科学技术没能引申到真切的园艺产业里。农民在耕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辛劳, 但却忽略了收割后的销售问题, 这也引发了产品价格过低和销量不多的疾患。
园艺的建设和环境的构造是可以完善和调整的, 但是能力却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温室有些单一, 尤其是对于温度方面, 保温的程度还不达标。同时, 生产的方面上, 缺乏机械化工作的效率, 过于注重动手劳作, 花费太多的无用功;设施种植进行的时间长了之后, 在连作方面可能会遇到阻塞, 应该更加努力的研讨分析, 怎样去加强工作效率的同时, 降低劳动成本。
1.3 园艺产业的文化修养不足
文化能够体现一个产业的精髓, 文化能够使产业的发展日益壮大。现如今, 国内的园艺产业还没有对文化投入过多的研究, 在观赏方面才能表现出对园艺文化的需要。园艺产业若要日益进步, 一定要有稳步上升的力量。根据过去的方式去开展园艺产业, 是会受到一定拘束的就像我们日常用品一样, 我们由于对其具有需求想法才去购买;如果没有需求, 它便失去了其所谓的价值体现, 从而限制了园艺产业的未来, 影响了产业运作, 更严重的将导致恶性循环的窘境。
2 关于使园艺产业加速进步的方法策略
2.1 明确发展方向, 使产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前进
若要使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的脚步, 确立的前进方向必不可少, 它不仅可以使将来的任务得到更好的推进与拓展, 也为将来的目标制定了路线, 减少时间浪费。并且, 这种方式可以增进相关公司或个体对企业未来规划的了解, 扩大公司知名度。通过对市场规律及顾客期望的研究, 今后的产业应当以高档商品为主, 研发高品质、无公害的绿色商品。要生产出绿色商品, 则需要有绿色技术配合。所谓的绿色技术要有以下几个要素:节能减排、改善环境、防治污染, 相应的、绿色技术包含改善环境, 无害化生产, 防治污染三个部分。现如今, 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因此, 未来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路线为重点, 结合其天生的优势, 为提高环境质量出一份力。这几年, 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不动摇。这是未来发展的大环境, 与之契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加、环境资源的过量消耗, 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不可只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 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我们要做的是稳扎稳打, 提升品质, 稳重求进。遵循市场的发展方向, 提高质量来获取更高的利润。[6]园艺的进步要以稳字为主, 踏实前进, 稳中创新。只看重眼前, 不久必然会被如今的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做的是依据现今的发展明确前进的方向, 以此来共创园艺产业光明的未来。
对于发展的方向要理清重点, 发展具有很多不同的方向, 虽然可以同时向不同方向发展, 但一定要与目前特色产业相结合, 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全国同行业内的发展重点及不同地区特色都要掌握全面。着力培育自身特色项目作为明星产业。这样可以体现出独具一格的优势, 吸纳优秀人才, 创新求进, 突破传统的枷锁, 实现更加完善管理理念, 形成良性循环, 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2.2 优化园艺产业前进策略, 推进产业前进
园艺产业前进策略方面, 需要依托现实情形, 明确产业方向, 涵盖设施农业政策。总体规划为以特色行策略、以科技创效益。以前一味的追求速度快、规模大现今已不适用, 应既注重规模又关注质量与效率, 关注前进策略。国家应当为园艺产业在合理的情况下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以服务者的眼光给予方便, 使有关部门帮助其进行布局规划。并且, 要在发展的过程中, 协助处理相关的问题, 在经济上提供一些实惠。园艺产业虽然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但因其占地面积广, 导致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这是一般小企业根本无法承担的。因此, 政府最好可以审批一些园艺发展专用地。有了单独的产业区域, 产业必定会产生凝聚力并快速发展。这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国家需要给予企业实惠的政策去引领其响应园艺产业的构建与发展, 像退还出口税、减收或免收税费等等优惠方式。
为了保障园艺产业稳健发展, 避免挫折, 维护企业与个体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将产业环境规范化, 使更多的企业及个人愿意加入到园艺产业中来。国家需要利用自身优势, 提前制定好法律法规, 产生法律上的约束。避免在发展中, 产生更多的问题。
与此同时, 政府除了制定法律法规外, 还需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 要将科技与园艺结合起来, 从观念上引导。要实现高利润, 就要将产量、效益、品质三者并重, 产出质量好、品质优的产品, 才可能卖到高价格。为了维持一些园艺产品的质量与优势, 需要对其所种植的规模、地域、范围等采取限制。
2.3 开展佳品园艺博览会, 提升产业内在文化
通过佳品园艺博览会这个平台窗口, 可以邀请到许多国内外知名专业人士学者及队伍, 对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指导, 帮助处理技术难点及更多相关问题。能够到园艺博览会参加展览的产品都是独具一格的, 表现出了各个区域的特点, 博览会是一场集合了设计方案、景观表现、植物配置的展览盛会。人们可以在博览会上面了解到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 当下最潮流的方案, 大家通过博览会交流学习提高。展会中每个展出的地方都是经过参展人细心琢磨, 耐心布置的区域, 目的都是为了展台能够表现出自己产品的亮点, 可以将参会人的目光吸引过来。根据积极的配合参加, 才可以更进一步的增强不同方位园艺产业的沟通配合, 分析园艺未来发展中出现的障碍和所面临的风险, 让国内的园艺产业可以在正确的轨道上稳健上升。通过园艺博览会等活动, 让不同方位的园艺产业都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 能够更积极地发展园艺旅游产业。园艺观光在现如今社会的旅游方向受到瞩目的重视, 使园艺同旅游观赏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是现如今最受欢迎的使人身心娱乐的休闲方式。所以精品博览会推动了园艺产业的大力发展, 充分的结合运用是重点。同时要讲科学技术大力运用, 提升产业的质量。无论是前期耕种, 还是到产品的生产, 其最后目的都是服务于人。应该从运用科学技术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始, 把园艺产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划分, 推动产品的提高, 提高其自身的价值, 让人们能拥有更良好的氛围。促进良好产品的发展, 可以促进园艺产业向更高层次的方向晋升, 使园艺博览会更加绚烂更有内涵,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身心愉悦, 体会更高质量的服务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刘二亮, 陈飚.浅谈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01) .
[2]张宇.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分析[J].现代园艺, 2012 (16) .
国内背景 篇5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全面开放,跨国公司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网络、低成本 本土化方面的缺陷,在中国获得较快的发展,中国物流企业面临激烈竞争。文章从分析跨国竞争背景下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出发,对跨国竞争条件下我国物流企业的战略应对,进行了理论研究。
1跨国竞争背景下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快速转移,特别是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跨国物流企业不断扩大在华业务。在投资方式上,他们会更多地选择独资的形式或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合资仅是我国入世后过渡期内外资物流进入我国市场的特定形式;在服务对象上,将不再局限于国外企业。会逐步向本土企业渗透:在投资地域上,逐步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这些地区物流起步比经济发达地区晚,一般企业的规模不大、服务功能单
一、缺乏专业人才、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较弱,又长期处于地方政策的保护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下。少有与外资合作、合资、竞争的经历,其面临和经受的压力与冲击,将会比经济发达地区激烈得多,物流行业国际竞争的趋势愈演愈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持续偏高,经济运行中物流含量偏低、物流管理水平低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不完善,使得很多跨国企业倾向于自建物流系统。如麦当劳,面对中国缺乏铁路和公路的冷藏运输能力,着手建立自己的运输企业,以确保稳定的产品供应。可口可乐通过企业自身物流系统完成的运输和实体配送已达总量的50%。借助其可靠的服务保障,强大的信息流、牢固的物流网络及物流联盟,跨国大型物流公司运用先进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综合物流服务,给我内物流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
2我国物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是从原来的储运业转型而来,多数企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竞争对手之间的模仿相对容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公认的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之间是一种粗放式为主的竞争格局。国内物流企业要想避免被吞并的命运,就必须建设全面、完善、有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具有必要性。供应链管理战略就是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3物流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构建
供应链管理竞争战略制定是供应链的战略或设计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供应链战略执行的成败与以下两个关键要素密切相关:首先是竞争战略与所有职能战略必须相互匹配,以构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总战略,每一项职能战略必须支持其他职能战略并帮助公司实现竞争战略目标,竞争战略设计用来满足的顾客优先目标与供应链战略旨在建立的供应链能力目标之间相互协调一致,否则会导致供应链采取一些与顾客需求不一致的行动,导致供应链剩余减少,供应链利润下降;其次是不同职能部门必须恰当组织其流程与资源,形成支持预期战略匹配的能力,以便成功实施这些战略。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所有职能部门应瞄准一个共同目标,这个目标最终与顾客需求协调一致。必须理解每一个目标顾客群的顾客需要,它能帮助公司确定产品成本和服务要求。不同顾客段的顾客需求会随下面几个属性而变:每批所需的产品数量,顾客能接受的响应时间,需求的产品品种,需求的服务水平,产品的价格等。如果供应链战略与期望的顾客需求之间存在不吻合,应重构供应链来支持其竞争战略,或是重新调整竞争战略。
作为供应链管理战略内容之一,就是要选择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运作方式。一般来说,较高的响应能力会为高度的响应能力所消耗的资源付出额外的成本。如对响应需求的数量变化范围要求很大,即当顾客订单的数量变化规律是不确定的,变化范围很大,就会要求供应链中要为应付这种不确定的需求准备足够多的库存,也就是说供应链中的库存成本会很高。因此,供应链战略的选择就是要在响应能力和低成本之间做出抉择。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制造商为核心,根据自己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安排从供应商处购买原材料,生产出产品,并将产品经过各种渠道,如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一直推至客户端,分销商和零售商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各个企业之间的集成度较低,通常采取提高安全库存量的办法应付需求变动,因此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量较高,反应速度慢,在缺乏对客户需求了解的情况下生产出的产品和驱动供应链运作的方向往往是无法匹配和满足客户需求。拉式供应链的驱动力产生于最终用户,整个供应链的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换迅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能够更快地跟踪、甚至是超前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来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产品和资金流通的效率,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适应力,特别是对下游的流通和零售行业,这种运作方式对供应链上的成员问有更强的信息共享、协同、响应和适应能力要求很严格。
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供应链的信息化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精细的分别针对分销、零售、仓储、运输等环节的软件产品,而是要旗帜鲜明地贯彻供应链一体化的思想。构建B2B电子平台成为供应链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它采用了以客户为中心、面向过程的管理方法,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提高了对客户和市场的响应速度,注重整个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消除了企业内部环节的重复、无效的劳动,让资源在每个过程中流动时都实现增值,增强对供应链的全程监控,提高供应链的应变能力,消除系统运作的中断。B2B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的有效构建,关键在于企业内外供应链是否能够有效衔接以及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系统是否与企业内部的业务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有机结合,通过为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提供一个通用的平台,使信息得到共享和更快的传递。从而加速供应链应变的能力,使得用信息代替库存成为可能,大大减少供应链的库存成本,简化对账、送货、报关等环节,加强了与供应商的协同配合,提高供需双方的作业效率,提升供应商的反应速度,降低供应链的存货成本,从而有效地建立与供应商紧密协同的伙伴关系,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衔接不当,企业就无法及时掌握自己各类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情况以及采购到货情况,网上订单将得不到自动确认,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客户是供应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将供应链管理同客户关系管理整合,在企业系统与外部客户之间树立一个智能过滤网,通过电话、互联网、传真等手段的融合,沟通便捷,根据顾客的实际选择,按订单制造、交货,库存与仓库减少,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一对一的直接联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和忠诚程度利润贡献率,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供应链由传统的推式向拉式的转变,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这有助于供应链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构建基
于客户的核心竞争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衔接不当,客户要求和个性化服务无法有效及时处理,影响企业对最终用户的响应速度,从而影响企业内外的供应链有效衔接。
4结论
国内背景 篇6
“后大学英语教学”这一概念由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蔡基刚 (2010) 首次提出, 主要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从纯语言教学向多学科性、专业英语教学转向的过程, 强调高校应从通用英语教学向专业英语教学转移, 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工作能力。因此, 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来临给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带来严峻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 英语专业在不断的改革进程中已逐渐拥有较为稳定和完善的模式, 但同时也显示出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的比重上, 也体现在学校差异上。我国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行业特色类大学和外语类大学这四类大学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出于不同性质的需要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在本文中, 笔者试图将各类大学课程设置进行全方位比较, 从中发现异同, 进而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有所借鉴与启示。
二、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 应社会经济以及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英语专业。在英语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它本身也经历了深刻的改革。纵观这30年, 英语教学改革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从1978年到80年代中期, 教学改革以整顿恢复为其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改革以探索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其主要内容;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延续至今, 主要特征是狠抓本科教学质量, 进行精品课和精品教材建设, 并对前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刻反思, 为英语专业学科重新定位, 从而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1 (胡文仲2008) 。复合型人才培养始于第二阶段, 发端于部分外语院校。例如, 上海外国语大学从1983年起陆续开设了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对外汉语、教育技术、会计学、金融学、法学、广告学9个复合型专业 (戴炜栋2000) 。
进入新世纪以来,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英美知名大学推行的通识教育要求本科学生无论属于什么专业都必须选修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一定数量的课程, 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此外, 学生在主修一个完整专业的同时, 辅修另一个专业的部分课程, 或者通过双学位机制修读另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这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在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应积极鼓励英语专业学生去商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等修读真正有学科含量的系统课程。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某一其他相关学科较为系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孙有中、金利民2010:305) 。也有学者 (刘燕等2011:10) 从市场需要的角度出发, 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 调查了80家用人单位, 包括IT、金融、证券、保险、商业、旅游、教育等不同行业, 涉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不同性质单位, 规模从200人以下到1万人以上不等。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看, 市场最需要的高水平外语人才依次是商务类 (50%) 、管理类 (36.6%) 、翻译类 (27.5%) 、法律类 (11.3%) 、文学类 (8.8%) 等, 这进一步印证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因此, 我们需要在坚守专业性、宽路径的基础上加强打造市场需求类课程, “应该开设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史、亚洲史、西方文化、西方文明史、哲学等课程, 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差异化发展方向, 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专业” (刘燕等2011:13) 。然而, 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贯彻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 基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对市场需求的不同阐释, 其课程设置也各有特点, 但鲜有文献对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与对比。鉴于此, 本文拟系统调研综合类、理工类、行业特色类和外语类四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总结对比异同, 从而为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三、四类高校课程内容与结构设置比较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2 (以下简称《大纲》) , 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三大类, 前两类分别占总学时的67%和15%。本文在此基础上将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这三类课程在四类大学中进行比较。三类课程为, 第一,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 在初阶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 即1~2年级) , 主要有基础英语、基础听力、泛读、基础写作、翻译概论、语音、语法、专业导论等课程;在进阶 (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 即3~4年级) , 主要有高级英语、高级听力、高级写作、口译以及翻译等课程。第二,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课程, 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第三,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 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一) 英语专业技能课
基于综合类、外语类、特色类和理工类四类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笔者对比分析了其异同之处, 以期管窥目前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进而提出几点启示。以上每类大学共选择了3所代表性大学。综合类学校名称分别标记为A1, A2和A3;外语类分别标记为B1, B2和B3;特色类分别标记为C1, C2和C3;理工类分别标记为D1, D2和D3。有些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分为不同的方向, 本研究除了特别说明外, 调研的数据均指向英语专业 (2012年) , 不含“英语 (商务英语) ”或者“英语 (金融与投资) ”等标注的专业方向, 也不包括今年新增的单列专业, 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
这四类高校虽然办学特色各不相同, 但是专业基础课程都集中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 这说明在初阶阶段, 各大高校的重点仍放在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上, 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但是, 另一方面, 学生在初阶阶段学习内容过于关注技能培养, 而忽视了语言、文化、文学方面的课程, 导致学习天平向技能一方倒, 不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可见, 这四类大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上难以兼顾人文素质教育, 而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也印证了胡文仲和孙有中 (2006) 、黄源深 (2010) 等所指的重技能、轻人文、轻专业的课程设置弊端。另外, 特色类大学在进阶阶段技能课程开设的数目较少, 这需要引起该类大学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D2在初阶即开设大量的科技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写作和科技英语翻译类课程, 切实体现了其办学特色。
(二) 英语专业知识课
从表2可以看出, 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语言学、英美文学、西方国家社会与文化等专业必修课程。重点大学的英语专业, 尤其是部分国家重点学科点 (如A1, A3和B1, B2以及B3的英语专业) 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大纲》要求。根据《大纲》的界定,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三方面的课程, 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尽管如此, 《大纲》似乎并未对英语专业自身的学科内涵做出充分描述, 所列举的三个方面的具体课程也未能完全体现培养目标和学科深度, 系统性上也显不足。其次, 偏重人文, 缺少社科, 专业宽度不够 (孙有中、金利民2010) 。另外, 《大纲》把英语专业知识课程限定在语言、文学和文化范围内, 缺少社会科学范畴的课程, 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才。除了综合性大学和外语类大学外, 其他大部分高校在这三类课程中开设数目有限, 因此需要加强人文类的学业修读, 提高人文素养和学科深度。戴炜栋和王雪梅 (2012) 撰文指出, 在我们从数量向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升过程中, 有必要针对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 结合外语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专业规范, 进一步修订英语以及其他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从目前的课程开设来看, 综合类和外语类等高校在初阶开设国别文化类课程, 高阶开设思想史和西方文化类课程, 一方面体现了加强内容教学的趋势, 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思想深度。这或许代表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三) 相关专业知识课
从表3可以看出, 综合型高校以及外语类 (主要是B1) 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开设主要涵盖大文科课程, 目的在于拓宽与外语相关的文史哲方面的知识, 在提升专业宽度的基础上加深专业厚度, 但并未延伸到其他专业领域。再者, 相关高校虽然设有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等课程, 但开课时间短, 只讨论相关概论知识。在科技领域方面, 大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网页设计等课程 (或在通识类课程中开设) , 课时较少, 只在低年级阶段开设概论性课程, 而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这说明现在的英语相关专业知识方向过于传统狭窄, 缺乏与本校优势应用型专业的结合, 使得在宏观上发展不平衡。特色类大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课门类开设更少, C1和C2仅开设一门;C3的英语专业采取专业方向的方式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特点, 但是其四个方向 (跨文化交际、英日双语、商务英语、翻译) 似乎并不能体现其矿业的行业特色, 而是单纯以市场为导向。这方面, D2行业类特色较为明显, 除了传统的英语专业外, 体现在其国际贸易和金融与投资两个专业方向的开设上。
文秋芳等 (2011) 指出, 我国外语专业教学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语言学和文学上面, 忽视了专业知识的拓展。蔡基刚 (2012) 认为, 在一个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位的学生的成绩单上, 专业课程寥寥无几, 多为听说读写课程。可以说, 在我国, 本科英语专业真正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没有专业的专业”或“没有学科内容的专业”。因此, 为推动英语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大力开展ESP/EAP教学, 促进学科的交叉教学以及结合学校特色开设专业知识类课程势在必行。
第10期
四、启示
(一) 融合语言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 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知识课适当下移
为适应社会发展, 低年级阶段需要开设更多专业知识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并增加社会科学范畴的课程, 以扩展专业宽度, 帮助学生了解和确认自己的专业方向, 培养全面发展、有思辨能力的人才。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夯实语言基本功, 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专业知识的授课过程中, 让专业技能课更好地为专业知识课服务, 反之, 让专业知识课检验专业技能课。随着时代的发展, 英语专业学生不再满足于目前这种只学习一些基础课程的现状, 应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应用型和实践型课程, 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这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新世纪高校课程改革就是要一改以往由初高中沿袭下来的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不思考、不批判的教学模式。近30年来,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 一场“批判性思维运动”已经蔚为壮观。其宗旨是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学活动, 纠正学生消极、保守、多错、低效的不良思维习惯, 培养批判性地阅读、聆听、观察、演讲和写作能力, 使学生从容应对社会的种种严峻挑战 (黄朝阳2010) 。课程改革应将英语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上, 如精心准备各种课堂活动, 对学生进行悉心启发与引导, 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让其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索、批判、实践。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更新以及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10月
(三) 加强学科交叉
各类高校, 尤其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参与竞争, 靠的不是“大而全”的学科布局, 而是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竞争力。当前, 英语专业方向大多集中在翻译、商务、文学以及语言学方面, 而且随着“商务英语”和“翻译”本科专业的发展, 要想在这些传统学科方面标新立异将举步维艰。鉴于此, 行业特色类大学可以将自己的行业优势专业与英语专业相结合, 培养特色英语人才。这种竞争力, 要体现为学科布局的内在统一, 着力于集成创新。行业特色型大学须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一般而言, 传统学科具有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划定了一片领域作为本学科学者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同时, 过于偏狭的学科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使其孤立地看待事物。因此, 打破学科壁垒, 以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去探索另一学科的研究对象, 将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 是大学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重要契机。
五、结语
本研究调研了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特色类大学和外语类大学共12所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包括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大类。调研结果显示, 各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在深化专业深度的同时, 需要加强专业宽度建设, 不同类型的高校英语专业需要错位发展、结合高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在坚守专业性的同时, 将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知识课下移, 加强学科交叉和特色专业建设。在国际化浪潮的背景下, 还需要大批语言研究者和工作者共同探索专业外语教学和特殊用途外语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蔡基刚.2010.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J].外语研究 (5) :57-64.
蔡基刚.2012.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的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中国外语 (1) :10-15.
戴炜栋.2000.总结经验, 发扬传统, 以改革精神建设新型外国语大学——在上外校庆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外国语 (1) :3-6.
戴炜栋, 王雪梅.2012.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战略规划的思考[J].外语界 (3) :2-9.
黄朝阳.2010.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 (5) :69-74.
黄源深.2010.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1) :11-16.
胡文仲, 孙有中.2006.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 (5) :243-247.
孙有中.2008.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38-146.
刘燕, 华维芬, 束定芳.2011.外语专业改革与发展战略——上海市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人才培养情况调查研究[J].外语研究 (4) :8-14.
孙有中, 金利民.2010.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 (4) :303-305.
国内背景 篇7
一、美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1. 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和州政府改变由学区主要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通过拨款补助即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对学区义务教育的经费支持,义务教育经费由联邦、州和学区三方共同承担。联邦政府教育经费主要是为处于弱势的群体和无正常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帮助,每年基本占总教育经费的6%左右。州政府承担学区将近一半的义务教育经费,采用政府间补助的形式对各学区教育经费需求的支持。在补助形式上,美国各州采用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基本补助模式(专项一次性补助),即根据学区的学生数,按一定的人均补助额支付到各学区。此种补助模式不考虑各学区财政水平的差异,只是将教育经费均等地补助到各学区,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区教育资源,保证每个学生最低的教育支出水平。难以实现学区教育资源和教育支出的均等。二是保证税基模式(专项配套补助),保证税基补助又称能力均等化计划,即为每个学区设定一个相同的学生基本税基,州政府根据各学区的财政状况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额度,对于相对富裕的学区,可以少补或不补,对那些靠学区自身财力无法保证学生基本税基的,则由州政府给予补助,以达到标准额度。这个模式可以有效地缩小学区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是目前美国各州主要的教育财政补助模式。三是基本补助和保证税基相结合的模式。此种补助模式把专项一次性补助和专项配套补助模式的优点有机结合,确保各学区既能满足最低教育支出的需求,又可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补助的有效性。
另外,针对各学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美国联邦政府设立“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对州和学区进行差别性专项教育经费资助,帮助经济薄弱农村学区更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联邦教育资金,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联邦政府还提供了招募教师专项资金,用于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帮助学校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针对农村边远地区,许多州政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边远地区教育补贴、寄宿补贴、家长陪读补贴等各类财政补贴,以保障农村学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施行资金辅助计划。联邦政府通过综合学校改革论证计划、阅读优异法案计划等计划和基金来辅助薄弱学校。州政府则是通过州立法机构的拨款和设立的基金项目、专门的扶助计划来扶持薄弱学校。
2. 灵活的择校制度和薄弱学校帮扶政策
各州各地的不均衡是美国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灵活的择校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一是磁石学校。磁石学校又称特色学校,它以独特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高效的教育质量吸引各地不同学区和不同种族的学生前来就读,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可以通过择校保证教育的均衡。二是特许学校。州政府通过立法将某些公办学校的主办权交给团体、个人或私营企业管理,实行公办私营,为学生提供不同教育特点的学校教育。特许学校既具有公办学校低学费等诸多优点,又有私立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和服务等优点,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特许学校为那些希望享受私立学校高质量的教育但负担不起教育费用的贫困家庭儿童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促进了教育公平。三是实行教育券制度。政府按照公立学校生均教育经费的额度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由家长和儿童自由选择自己认可的学校,用教育券支付部分或全部学费,这种方式,增加了儿童进入高质量的私立学校的机会。另外,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针对处于困境的弱势群体和薄弱学校,实施了著名的“补偿教育计划”,把联邦教育经费中的一部分用于薄弱学校改造。
3. 加强对特殊群体教育的补偿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义务教育补偿力度。一是重视少数民族教育。长期以来,美国少数民族学生与非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来缩小这种差距。1994年,克林顿签署《美国教育改革法》,提出要采取具体措施来消灭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和非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的差距。二是重视残疾儿童的教育。200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残疾人教育促进法》,规定所有公立学校都要向残疾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各学区有义务对每一名残疾孩子进行鉴定,并为其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尽量让他们与健全儿童一起上课。三是重视困难儿童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实施了“补偿教育计划”,对贫困家庭儿童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通过实施黑人儿童补偿计划、免费午餐计划等多种个性化的措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四是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针对那些随父母工作变动,家庭住所频繁变动的流动儿童。1966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流动儿童计划”,为流动儿童提供高质量的资助和服务,确保学生不会因跨区或跨州迁移受到课程设置、学习标准等方面的困扰,由联邦政府与学校合作,让这些流动儿童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浦东新区人口流动十分活跃,2010年,浦东新区流动人口达到202.43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40.1%。人口的流动打破了浦东新区义务教育资源原有配置的平衡,给原来的义务教育财政保障体系、招生政策、学校网点布局、学校办学理念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推动人口流动背景下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海市浦东新区做了一些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建立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上海市实行市县两级共同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上海市本级财政根据各公办学校实际招生的流动儿童数来划拨教育经费,2008年按每生1000元的标准,随后三年分别提高至1500元、1800元、2000元。同时要求各区县要按市级财政实际补助资金按1∶1的比例出配套资金,全部用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浦东新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10到2012年三年来,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30多亿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3000元,初中达至3200元,明显高于上海市的标准。另外,2011年和2012年新区政府在“三增长”基数之外又安排2.29亿元教育基建项目经费,用于郊区薄弱地区教育新建、改建项目顺利实施。2012年,浦东新区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目标。
2. 制定高标准建设规划
2006年以来,浦东新区共新建、改扩建学校39所,净增面积177815平方米,退租还教16887平方米,合计新增校舍1281275平方米,通过优化、新建、调整等举措,有效应对区域内不断增长的各学段教育资源需求,基本形成了公平普惠、优质均衡基础教育新格局。目前,新区义务教育阶段16所民办学校在内的122所初中(含18所完中、30所一贯制),达到04标准有74所,90标准有37所,达标率90.1%;124小学(含4所民办学校),达到04标准有42所,90标准有72所,达标率91.94%。
3. 多渠道、多形式购买教育服务
浦东新区加强了对流动儿童学校的管理和整治。制定了流动儿童学校办学标准,要求各流动儿童学校按照标准进行办学,对存在安全隐患、办学条件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实行关停。对按标准成功改造的学校,由上海市政府和区政府给予学校一定的补助经费,并对其按民办学校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其招生学生数按成本给予基本补贴,2012年,生均补贴每学年达5000元。三年来,浦东新区共审批设立41所以招收流动儿童为主的民办小学,上海市、区两级财政为流动儿童学校共投入2.5亿多元;2010年新区教育局先后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实施了食堂改造、厕所改造、教室照明改造等,投入580余万元实施“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配置标准图书室及增配体育运动器材”实事工程。
三、国内外经验的启示和思考
1. 建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省、县共同分担的财政保障体系
无论是美国的联邦、州和学区共同承担,以州政府为主的财政保障体系,还是上海的市、区(县)共同分担的财政保障体系,都能有效解决因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流动儿童过多导致县域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是我国许多地区的普遍现象,导致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流动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难以落实。缓解县级义务教育财政压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可以建立省、县两级政府共同分担的财政保障体系。一方面,县级政府要承担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另一方面,省级政府可以根据公办学校实际招收的流动儿童数拨付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并要求县级政府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通过建立省县共同分担的教育财政体系,不但可以缓解县级义务教育财政的压力,更能提高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流动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县域内各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以有较好社会声誉和家长口碑的优质学校为主要对象,创新多样化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名校、强校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扩张优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对口帮扶、委托办学、引进办学等形式,逐步缩小校际、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让所有儿童都能公平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
(2)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千校一面不是均衡,为不同儿童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均衡教育。流动儿童来自五湖四海,个性差异较大,较难适应乐清目前比较单一的教育模式。因此,要大力实施“学校特色发展战略”,鼓励引导基础相对薄弱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城乡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发展提升,努力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保障不同群体教育机会的公平。
3. 保障流动儿童同城入学权利,破解入学难问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到本地教育整体规划中来,要把保障流动儿童的公平教育作为政府的法定责任,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实行同城待遇。地方政府要严格规范各学校的招生行为,不得以任何原因损害流动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已实行国家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国家要尽快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把向学生户籍所在地拨款转变为直接向学生学籍所在地拨款,或者以教育券的方式发放给流动儿童,以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
摘要:人口流动是当今世界的新常态。人口流动打破了地区教育的平衡,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海地区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口流动,教育均衡,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国内背景 篇8
移动互联网 (Mobile Internet) 是通过把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结合, 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可以访问互联网, 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2]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了解未知的知识。现在, 人们已经不仅满足于这种基于知识点的学习, 网上公开课的出现使人们可以系统学习某个课程的知识, 这种网上课程既是免费的, 又是世界知名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 这种近年出现的在线学习方式形成了对传统大学教学方式的挑战。另外, 人们还希望这种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够不受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随时随地进行, 因此, 利用移动互联网来传播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一、在线开放课程——幕课和SPOC
1. 幕课“海啸”
2011年底, 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Andrew和Daphne发现两人放在网上的开放的课程上线不久竟然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十余万人的报名参与时都被震惊了。因为对于平均每年面授400人的Andrew教授来说, 要想在斯坦福的课程拥有这么多的学生, 意味着他要连上250年的课。于是, 两位教授出走斯坦福, 成立了Coursera (https://www.coursera.org/) , 致力于创办一个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的免费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Coursera成立之初便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合作, 很快便获得了来自全球各地的68万名学生注册了43门课程, 上线4个月后, 学生人数突破100万。至于当下, 他们已经获得了数千万美金的投资, 百余所世界级名校的课程合作, 来自全世界六百多万的注册用户, 而且这个数字正以每秒2到3个的增速变化着。
2012年5月, 美国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联手发布了一个名为ed X (https://www.edx.org/) 的网络在线教学计划。同coursera一样, ed X同样免费向大众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截止2013年10月, ed X已经与29所教育机构达成合作, 其中包括4所中国院校, 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在美国Udacity、Coursera和ed X三大MOOC平台运行不久, 英国也迅速推出了自己的幕课平台——Future Learn“未来学习” (https://www.futurelearn.com/) 。Future Learn创建于2012年底, 由英国开放大学的下属公司运营和管理, 2013年9月18日正式启动, 首批联络了12所英国一流大学以及英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协会等, 向全世界提供公开、免费的在线课程。第一批课程共12门。截止到2014年2月, Future Learn提供的课程已达到35门, 注册学习的用户覆盖全世界160多个国家。英国在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和产业化都领世界潮流之先, 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望更是享誉全球。Future Learn的创建又使英国在高等教育网络化和国际化方面与美国一道步入了世界第一阵营。
2013年4月, 澳大利亚公开大学 (Open Universities Australia) 主持创立了免费的MOOC平台open2study。主要通过与澳洲的大学机构合作 (也有非澳洲学校, 如华南理工大学) 上线开放式课程。目前涵盖了包括艺术, 人文, 社科, 科技, 培训, 金融, 商业, 管理, 市场, 营销等多个学科方面的课程。同coursera、futurelearn等其他MOOC平台一样, open2study同样也为提供了一个讨论交流的社区, 被称之为教室 (classroom) 。你可以在一门课程还没有开课的时候加入这门课程相应的教室, 完善自己的资料, 同全世界其他地方同样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同学分享、交流, 还可能一起去参与一些线下的见面会。
2012年至今, 中国高校建设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课程的使用情况与课程的建设规模并不相称, 如何使优质课程资源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起到开放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中国国家开放大学袁松鹤博士撰写的《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 (2014) 中提到中国大学自2013年初开始加入到MOOC建设实践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4所大学加盟ed X。 (ed X, 2014)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立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6所大学加盟Coursera。 (Coursera, 2014) 其中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同时加盟了ed X和Coursera。2014年6月,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Future Learn在伦敦就MOOC建设签署合作备忘录, 将在该平台开设优质课程。 (董川峰等, 2014) 加盟合作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引进国外的幕课, 二是推出中国本土的幕课。在课程引进方面, 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与ed X签署合作协议, 获得ed X课程在大陆地区的唯一授权, 目前“学堂在线”共有120多门由ed X联盟高校提供的幕课。在课程开设方面, 目前8所加盟高校一共在国外幕课平台上开设有50多门课程, 涉及计算机、社会、历史、医学、文学、民俗、艺术、经济、法学、建筑、电子电路、传播、地理、数理化和烹饪等多个专业门类。从学科大类来看, 文科和理科课程居多, 工科课程较少。
2. SPOC的兴起
2012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阿曼多·福克斯 (Armando Fox) 和戴维·帕特森 (David Patterson) , 推出了世界第一门软件工程幕课 (Coursera的第二门幕课,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第一门幕课) , 首次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 概念。该概念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幕课与校园教学的结合, 并在世界各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阿曼多·福克斯 (Armando Fox) 教授指出:我们提出SPOC是为了将幕课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让幕课资源可以应用于单一学校甚至是班级这样的小规模用户群。简单来说, 它是将幕课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人群的教学解决方案, 其基本形式是, 在传统校园课堂采用幕课的讲座视频或在线评价等功能辅助课堂教学。SPOC的目标是实现幕课与校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例如, 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使用麻省理工学院授权的阿纳特·阿加瓦尔教授 (Anant Agarwal) 的电路原理课程进行教学。在这个SPOC中, 教师利用幕课获得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自动评分系统给予学生快速的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与本地教师和助教一起进行实验和设计等活动。这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授课教师的时间, 而时间正是教学中最稀缺的资源。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学生在这个SPOC中, 相比于曾经一直使用的教学材料, 第一次考试成绩高出了5%, 第二次考试成绩高出10分。更引人注目的是, 该课程的通过率 (取得“C”或更高) 从之前的59%提高到91%。可见, 通过SPOC, 校园教育质量确实提升了, 教育成本也降低了。[3]
与此同时, 国内高校同样也开始了对SPOC的探索和实践。“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是清华大学首批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试点课程之一, 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核心课程, 面向30名顶尖学生开设。清华大学专门为这门课程安排了翻转课堂教室在每节SPOC前, 学生首先需要通过“学堂在线”平台观看英文原版课程的视频。课堂中, 第一学时 (每次课3学时) 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和第三学时学生采取结对编程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课堂讨论的形式并不固定, 包括幻灯片展示、关键概念阐释、问答形式以及代码分析等。课程作业与分成概念自测题和编程作业两部分。自测题和编程作业全部通过“学堂在线”网上提交, 系统自动实时批改并反馈。编程作业在截止日期前可以反复提交, 自测题则只能提交一次。在课程项目中, 要求学生组成4-6人的团队 (这一规模符合敏捷开发团队的大小) , 使用敏捷开发流程, 为一个真实的客户开发一套应用程序。在开发过程中, 要求团队进行5次迭代, 逐步完善所开发的功能。每隔一周学生会有一次展示其项目最新进展的机会, 要求每次展示由不同学生进行。听众 (包括用户) 可以给学生团队反馈, 对于提出有益反馈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经过SPOC教学后, 近70%的学生对于其团队工作持积极的态度。在当期选课学生中, 有一个团队在课程结束之后仍然继续为客户完善项目软件, 另一个团队则已经计划以课程项目为基础开展相应的创业。可见, SPOC教学模式改善了软件工程教学效果。另外, SPOC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增加学生课程投入时间。调研发现, 在“云计算与软件工程”SPOC中, 学生平均每周花费时间 (包含观看视频、讨论、做项目等) 为9-10小时, 高于他们在其他课程上所花费的时间。[4]
综上所述, 通过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讨论, 翻转学生的学习习惯, 增加讨论、实践的环节, 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等综合能力, 激发学术兴趣, 增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 SPOC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3. 针对幕课的教学研究
从2012年开始, 国内关于幕课的研究中出现了对教与学的关注, 特别在2013年, 围绕教与学的研究成为幕课相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樊文强 (2012) 从学习支持的角度剖析了幕课的优势与不足, 并提出幕课中学习支持的关键点在于保持学习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的平衡。李明华 (2013) 比较了三种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完全网络授课模式, 网络课程+学生自助式面对面互动模式, 网络课程+本地大学教授面对面深度参与教学模式) , 并认为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基于幕课的教学模式。刘禹、陈玲 (2013) 认为, 幕课当中发生的学习属于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协作学习, 进而分析了其优势。王萍 (2013) 比较了基于幕课的不同教学模式, 并从学习支持、学习分析、学习生态等角度关注了幕课中的学习。张振虹等 (2013) 认为幕课的兴起体现了从课堂到学堂、从教到学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并指出未来幕课将在学习交互、学习评价、支持特殊学习环节三个方面有新的发展。邓宏钟等 (2013) 探讨了幕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知识体系网络的构建。潘雪峰等 (2013) 从学习者体验的角度研究了包括幕课在内的在线教育产品的设计。对幕课教与学的层面的关注从总体上来看数量还远远不够, 已有研究的深度也还有待挖掘。
目前, 国外对幕课中的教与学相关课题研究较多, 尤其关于幕课中学习者和教师的体验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相对国内关于幕课中的教与学的研究, 国外这部分研究选题更细、更集中。如:Sui Fai John Mak等 (2010) 关注了幕课中的社会性交互工具 (博客和论坛) ;Kop等 (2012) 认为应当把注意力从资源转向“人”本身, 认为应当多关注幕课中的学习者, 要鼓励在学习者与后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之间建立联系, 从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Stephen P.Balfour (2013) 研究了在幕课当中使用基于机器的自动作文评分和基于真人的标准同行评议会有何差异;Duke大学 (Yvonne Belanger和Jessica Thornton, 2013) 研究了该大学基于Coursera开设的幕课“Bioelec tricity”, 关注了学生的行为和成果、学生注册课程的动机、期望和体验、学生完成课程的促进因素和障碍, 以及教师的体验, 认为阻碍学生完成幕课的障碍有缺乏时间、缺乏课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技能、不能完成从概念到实践的跳转;Cathy Sandeen (2013) 研究了幕课中的学习评价, 认为幕课中的学习评价需要面对各种挑战, 评价的过程和结果的获得都是个难题, 各种评价方式都值得尝试 (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 郝丹, 2013) 。
二、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
和幕课一样, 翻转课堂同样起源于美国。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 一般被称作“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课下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等,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起源也颇具戏剧性。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帮助缺课的学生, 将化学课程录制成教学视频, 让学生回家观看, 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解答, 意想不到的“学生回家自学, 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 两位化学老师开始思考如何在班级里面开展这种翻转式教学。[5]
2011年, 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 一时间诸多学校纷纷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课堂内容由知识讲解传授变为问题讨论研究;技术应用由内容展示变为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的工具;评价方式由传统的纸质测试变为多角度、多方式的多元评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 美国的大学教育在诸多方面展现了其先进之处。“自由的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理念之一,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给出的界定是“一种能够增强并培养个体应对复杂性、多样性和变革的能力。它既强调更宽广范围的渊博知识, 例如包括科学、文化、社会在内的知识, 又强调在某一特殊领域内取得的专业成就。许多高校教师发现, 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正服务于“自由的教育”理念下的具有表达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自由人的培养。因此, 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将翻转课堂移入大学教育, 将适合于翻转的知识点采取学生课前自学, 课上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 不适合翻转的知识点采取学生课上学习为主的案例教学等方式, 从而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移动学习
在人类社会中, 学习手段是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其桥梁和纽带, 也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怎样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促进学生快速、有效、个性化、愉悦地学习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 是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y) 的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Mobile Education”项目以来兴起, 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6]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 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境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新技术融入到教育与培训领域, 它又区别于一般给予优先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电脑等电子设备是必须的硬件设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各种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市场营销速度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就移动终端设备而言, 现在人们拥有的手机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设备, 而更应该算得上一个小型电脑, 而且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智能移动终端, 以至于很多新出现的设备人们在其研发推出时还不知该怎么具体称呼它, 如Google眼镜等可穿戴的移动终端。在以前的依赖于台式电脑的“固定化网络”时代, 学生不可能将台式电脑带入所有课堂, 涉及计算机与网络的课程也只能在特定的配置有可以上网台式电脑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而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学生可以方便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便携移动终端设备带进课堂, 相对于课堂上老师进行的填鸭式教学, 学生只需要简单的滑动手指即可以搞懂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四、结语
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在改变人类教育的方式方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无论是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 技术的确很重要, 但技术只是手段而非本质。技术的现代化不等同于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本质是“人”,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 给他 (她) 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善他的人格。”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将这种潜能发掘出来, 促进个人的成长, 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变革之中,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所做的研究只是浅尝辄止, 还有很多内容未能涉及, 如教育大数据、教育云、创客教育等, 这些内容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Curtis J.Bonk.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大力, 杨成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教学方式变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1.
[3]张麒.哈佛慕课深度谈[J].开放教育研究, 2014.
[4]孙茂.松雏凤清声桐花路——清华大学的MOOC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
[5]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国内背景 篇9
关键词:“十三五”,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形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居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第四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占有重要地位。国务院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中指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内容。可以预见“,十三五”时期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新关键期,如何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把握“十三五”时期重大发展机遇,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学界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国际形势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革命正在推进,世界需求结构和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换挡提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将成为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契机,也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复苏加快,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前景稳定,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全球经济复苏仍将持续,经济增速有望加快。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趋于好转,以印度、印尼、古巴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同向联动的趋势。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预测,我国“十三五”前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15年全年增长速度将达3.2%。全球经济整体回暖,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调整中,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这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2、产业升级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革命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不断加码,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形势将更复杂严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在世界转型大浪潮中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无疑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联合国《2014年工业统计国际年鉴》显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过去四年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仍然持续高于他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说明,制造业仍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展经济体总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据显示,2013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增加到35.5%。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日益加快,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持续提高,高技术工业产业成长非常迅速,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据估计,中高级和高级技术行业现在占到工业化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的75%,但传统的农工行业至今仍然主导着最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联合国预测,今后10年,工业化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鸿沟将会继续加大。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产业升级必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推动产业集聚化成为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达国家纷纷把产业集群作为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少国家将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一种重大政策付诸实施。日本为克服产业空洞化、提高全球竞争力,推行产业集群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行动计划上:一个是由经济产业省制定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涉及IT、生物技术、能源等领域;另一个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和推动的“知识集群计划”。法国为防止企业外迁,斥资15亿欧元在法国各地扶持67个不同产业的“竞争力集群”,成为法国“全新的产业策略”。这67个“竞争力集群”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等级是六大具有全球领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第二梯队是9个“全球使命计划”,第三梯队是52个“国家使命计划”。韩国通过产业集群政策促进地区产业分工和提升创新能力,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国家均衡发展5年计划》,指定了8个革新示范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制定了《韩国2015年产业创新战略》,提出产业创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集群创新上,将大力培养新的成长产业群作为产业创新的重点。如今,发达国家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几乎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美国著名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加州葡萄酒酿造业集群;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陶器产业集群、白金汉郡的椅子制造、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剑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德国南部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索林根刀具业集群、巴登-符兹堡机械业集群。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产业集群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要素有效集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这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形势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推进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和大力推动产业转移等重大部署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1、全面深化改革,产业升级将成新常态
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提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未来可能长期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自2012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9个季度稳定在7%~8%之间,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经济增长进入到中高速阶段,下行压力较大,增长条件和动力已发生深刻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产能过剩呈现出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外需超常增长的“风光”不再,社会人口、收入结构正经历转折性变化,在经济合理运行区间内,微刺激政策正在加码,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主旋律,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提速必将成新常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产业升级势在必行。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转入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基本告别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增长速度“下台阶”;更意味着经济结构出现趋势性新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质量“上台阶”。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近年来,我国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这也为产业升级进入新常态提供了重要基础。
2、区域战略的密集推出将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在产业转移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正积极实施从沿海起步先行、逐层向内河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东部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推进西部开发,将中西部打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最大回旋余地,同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振兴茶马古道、打造长江经济带、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一批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各类区域战略相继实施,京津冀、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等诸多区域集聚发展,区域集聚发展为产业集群培育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和支撑载体。
3、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推动产业集聚与升级
【国内背景】推荐阅读:
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论文09-25
国内背景调查之面面观与问题探讨11-06
国内外小企业信息化背景、目的、意义10-21
国内的05-25
国内借鉴05-28
国内监管05-29
国内销售06-11
国内城市07-04
国内应用07-08
国内要闻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