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借鉴

2024-05-28

国内借鉴(共11篇)

国内借鉴 篇1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内陆地区开放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内陆地区有必要学习借鉴国内相似地区的先进经验, 为己所用。为此, 本文分别选择山东菏泽与陕西铜川作为发展经验典型, 分析其创新发展路径, 以期对广大内陆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山东菏泽的发展路径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与河南、安徽和江苏接壤, 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文化底蕴深厚, 平原广阔, 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菏泽历史上是经济文化繁荣地区, 但现在已经是山东境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实行“突破菏泽”之前的近十年间, 全市GDP年均增长只有6.8%,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六个百分点, 其下辖的8个县均排在全省后十位。到2003年,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90.1亿元, 在全省排在后面, 人均GDP仅为3, 337元,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造成菏泽经济落后的原因有诸多方面, 在开放创新各领域的落后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菏泽当地很多干部群众缺乏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 也缺乏相应的行动措施, 经济开放水平相对较低, 使得地方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仅为3.12亿美元, 其中出口2.9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9亿美元。2004年初, 为缩小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山东省委提出了“突破菏泽”的战略决策, 经过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2010年, 菏泽全市GDP突破千亿大关, 达1, 145亿元, 与实施“突破莱芜”之前的2003年相比, 翻了将近三番, 排在日照和莱芜的前面。菏泽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 与其在开放创新方面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一) 在开放方面, 菏泽坚持将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 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 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1. 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

菏泽自身经济容量较小, 因此需要扩大对外开放, 引进域外资本来助推发展。在提高区域开放水平过程中, 菏泽以项目为导向, 以各项政策优惠为依托, 借鉴外地经验,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菏泽把招商引资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考核指标, 严格管理, 兑现到位, 而且一方面市里每年都要搞两次大的招商活动, 另一方面鼓励发动各级干部走出去, 通过团队招商等方式积极引进资金和项目。同时把招商与亲商、安商、富商相结合, 抓服务、抓环境优化, 树立口碑, 以商招商。在初期的时候, 由于缺乏相关经验, 造成了其招商引资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例如在2004年, 当地曝光了引进的“钢厂”实际上是个劣质的地条钢生产窝点, 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恶劣影响。此后, 菏泽痛定思痛, 吸取教训, 加大了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例如, 在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后通过试行的关于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中, 菏泽一方面强调将专利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纳入奖励范围, 另一方面也通过提高奖励的标准来引导提高对资金和项目的引进门槛。同时, 严把项目准入的环保和节能等方面的关口。仅郓城县2009年就因环保和节能原因否决了总投资17亿元的20个项目。

2. 建设区域开放龙头。

由于菏泽经济总量较小, 资源要素有限, 因此有必要引导境内资本适度集聚以便发挥集聚效应, 形成规模经济。为此, 菏泽将境内的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开放的龙头来抓。菏泽经济开发区是当地唯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市政府赋予其市级管理权限, 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 以外向型经济的工业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为目标, 举全市之力支持开放区的发展。菏泽将开发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 市直机关各部门亲自上阵, 帮助开发区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名牌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 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培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另外, 菏泽还积极发挥位于鲁豫皖苏四省交界处的地缘优势, 依托开发区, 大力建设苏豫皖交界处最大的商贸流通基地, 从而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其开放水平。

3.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 民营经济及其主要载体———中小企业, 是活跃地方经济, 调整需求结构, 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推动力量。自从“突破菏泽”战略提出以来, 菏泽积极推动对内开放,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创新能力差和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等问题, 采取多项措施以发展民营经济。一是改善政策环境。坚持“非禁即入”、“非禁即可”等原则, 放宽投资主体限制、登记审批权限和年检验照条件等。二是改善服务环境, 简化审批程序, 实行一站服务、上门服务、配套服务、预约服务和跟踪服务等, 还把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三是改善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倾斜和注入, 推进民间资本创建小额贷款公司,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开展融资贷款帮扶活动。四是改善市场环境。培育专业化市场, 鼓励规模化经营, 并通过在沿海民资发达地区设立民资招商办事处、实行定点对口招商等手段积极引进域外民间资本, 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

4. 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提高区域经济开放水平的根本在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菏泽在推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在积极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走出去招商引资从而引进域外资本和企业的同时, 还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在这一过程中, 菏泽依托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 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 做好投资考察, 加强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工作力度, 推动境外投资便利化, 引导企业制订内销外贸并举的营销战略, 形成“抱团取暖”的营销格局, 发展营销网络, 培育营销队伍, 探索在重点新兴市场设立研发、仓储、分拨和售后服务中心等自主营销渠道, 通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种营销方式开拓国内外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

(二) 在创新方面, 菏泽从科技和制度两方面创新入手,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1. 创新帮扶机制, 适时逐渐由“输血”变为“造血”。

为贯彻实施“突破菏泽”战略, 山东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的同时, 还实行东部八强市、八强县和八大企业共同参与的官民合作多层次帮扶体系。省里加大帮扶力度, 将其列入帮扶方领导干部的政策考核目标当中。随着“造血”功能的增强, 菏泽主动提出不再由省里举行帮扶现场会, 不再向东部伸手要钱, 而是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 为菏泽多批项目, 多给环境容量和土地等约束性的指标, 形成新的“造血”导向的帮扶制度安排。

2. 创新工作机制, 走菏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为了加快经济增长, 菏泽提出以工业化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但是, 全市三十多个厅级干部中只有三个抓工业, 与其所面临的繁重任务并不相称。为此, 菏泽实行任务分工和项目分包机制。菏泽把工业化任务分成了建设四大基地、五大产业, 然后把四个班子的主要负责人, 再加上一个副书记, 共五个人, 实行了一个主要领导包一个基地或者一个产业, 建立领导小组, 将三十多个市级干部统统推到第一线, 代表市委、市政府去推进从谋划、筛选项目, 到立项审批、办手续, 到落地、投产等一系列工作, 并且向社会公布承诺, 市里还要检查验收。同时还将工业化任务中的两百多个项目分包给三十多个厅级干部, 挂牌督办, 多重协调, 并向社会公布项目进展情况及责任人。此外, 菏泽还通过群选、现场观摩打分和领导负责制等手段创新干部选拔、提拔和用人机制, 并在人大开展“建功立业”活动, 在政协开展“双献”活动, 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从而服务任务分工和项目分包。

3. 推动科技创新,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

菏泽在推动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 以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发展特征, 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机电等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 为“打造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科学发展高地”积聚竞争优势, 提升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为进一步开放创新提供载体和平台。菏泽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 在重点领域,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并且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协调产业布局, 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培育新的增长点, 实施集群带动战略, 推动产业聚集发展。例如, 郓城县以低碳经济作为提升产业质量的重点, 依托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陕西铜川的创新发展经验

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 地处关中城市群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结合部, 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成员城市。当地有着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农业名优土特产品繁多;拥有煤炭、油页岩、陶瓷粘土、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 已经发现四十八处煤炭矿产地, 含煤面积近1, 300平方公里, 探明储量为29.04亿吨, 无法开采量14.96亿吨, 实际动用储量15.34亿吨, 煤炭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历史上“先有矿山, 后有铜川”, 铜川是一个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老工业基地, 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同时, 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发展缓慢和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此外, 长期的不当开发一方面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形成了大片采空沉陷区, 诱发地质灾害, 危及群众生命安全。近年来, 铜川面临着煤矿资源枯竭的威胁, 按2011年全市采煤2, 360万吨计算, 再有30年, 铜川将无煤可采, 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的高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低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将难以持续, 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2001年阜新获批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后, 铜川也开始着手推进本地经济转型, 探索转型发展路径。2002年, 《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出台, 铜川成立了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领导小组, 并于次年启动了实施方案。2009年, 铜川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中, 铜川的转型工作得到了陕西省的大力支持。2010年, 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铜川经济转型提供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2011年, 铜川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为铜川未来5年经济转型发展定方向:“围绕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这条主线,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3大战略, 建设能源、果业、现代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休闲养生6大产业基地, 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新铜川。”经过努力, 到2011年, 全市生产总值达220亿元, 年均增长15.8%, 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1亿多元增加到2011年的38.89亿元, 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2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 铜川因转型发展成效显著而在提升最快的城市中排名第七。铜川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 与其在开放创新两方面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一) 创新经济转型发展路径。

铜川基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确定了复合转型发展道路, 即初期延伸传统优势产业链,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从而逐步演进为多元化产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 铜川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 综合治理采空区等“六大重点”;加快建设包括铝电煤联产, 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走上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综合来看, 铜川从三大方面着手推动经济转型:第一,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质量, 改造升级资源型产业, 挖潜增效, 充分利用潜在资源。围绕“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煤渣用作水泥生产原料, 实现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的思路, 铜川以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 以循环经济为格局, 以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为主线, 探索转型发展路径。铜川把“铝电煤联产工程”列为“九大工程”之首, 着力促进铝电煤联产通过新建华能铜川电厂, 带动煤炭生产规模扩大, 并扩建产铝装备车间, 提升铝锭生产能力, 产量超过23万吨, 形成新的重工业发展格局, 进而以煤电铝联产为基础, 促进铝产品深加工, 进一步巩固这种经营模式, 推动铜川打造全国大型铝电煤联产基地。同时还发挥资源优势, 延长煤炭、水泥等传统优势资源和产品的生产链条, 从而促进深加工煤炭, 并扩大转化利用规模, 着力开发特种水泥和新型水泥, 从而发展低能耗, 高附加值后续产业。同时在煤炭、水泥等污染高发易发行业, 一方面对内研发并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装备, 推动矿产开发低碳化发展, 一方面对外积极引进矿产共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以及矿山矿区废水、废渣和废气再生利用技术等, 并大力推广,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经过一系列转型工作, 铜川在全国范围内的水泥行业转型中成就突出, 保障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二, 培育发展非资源型新兴产业, 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 推进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增强发展后劲。铜川按照“不求规模最大, 只求特色鲜明”的思路, 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建设果品加工基地, 扩大在全国乃至世界果业的影响;以医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发展, 从而推动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此外, 还鼓励传统企业从以煤炭为主的单一能源资源投入产出结构, 转向装备制造业领域。例如, 铜川矿务局在铜川新区产业园开发聚氯乙烯项目, 投资额度达14亿元, 预计到2015年项目建成投产后, 全年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 并可以提供一千多个就业岗位。第三, 推动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 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是加快对过去煤炭开发中形成采空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 启动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2008年以来, 铜川累计投入40亿元, 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价廉租房141万平方米, 有1.76万户、6.2万人迁入新居。经过努力, 铜川于2011年在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评比中排在首位。铜川还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规范化卫生室, 在陕西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全覆盖工作。铜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生育保险还列入全国试点。二是依托“药王”孙思邈这个当地特有的品牌资源, 大力宣传“药王”文化, 力争把绿色休闲养生城作为铜川的城市品牌;三是着力推动两个旅游板块的形成:以照金香山为中心的集红色旅游、宗教文化、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南部旅游板块, 以玉华宫为中心的集佛教文化、休闲避暑、滑雪狩猎为一体的北部旅游板块;积极推动大唐国瓷文化旅游创意园的建设工作, 综合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双管齐下, 使铜川成为旅游精品区。四是持续开展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整治, 连年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森林覆盖率已达44.8%, 到2010年, 铜川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0天, 比“十五”末增加101天。

(二) 以扩大开放促发展。

一是积极招商引资, 推动项目建设。为引导产业转型, 铜川按照“集约化布局、专业化服务、清洁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思路, 配套完善的产业环境承载平台, 优化投资服务体系, 出台促进产业转型鼓励政策。一方面对外积极扩大宣传力度, 另一方面夯实基础, 为企业量身订做专业标准厂房, 以供先期租赁使用, 如果企业满意还可以整体回购。经过努力, 到2010年上半年, 铜川境内的四个市级园区大力引进项目, 整体投资额度已经达230亿元, 项目建设集聚在园区, 以培育发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目前, 传统产业方面, 一系列工程建设项目纷纷在铜川落地开花, 例如陕西煤化、陕西有色两大集团在铜川合作, 推动煤电铝一体化, 投资规模达150亿元;华能电厂在铜川投资100亿元, 以进行二期扩建。而在新兴产业方面, 兰芝电池、丰禾制药、建大新材料、旺旺食品等新兴产业领域的迅速壮大, 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有力地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形成开放式竞争格局。铜川为努力推动税收征管公平、透明和规范, 使民营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 平等竞争, 不被歧视。有关方面还针对不同类型和行业的民营企业开展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大力促进高科技成果向民营企业转化力度, 结合小城镇建设, 投资建设印台周陵、耀州区董河镇等民营经济园区, 注意提升园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带动能力, 推动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链的发育。铜川还结合城市规划而建设曙光市场等商贸流通市场, 投资额度超过两千万元, 为民营经济市场流动提供发展平台;组织民营企业主参加东西部贸易洽谈会, 帮助他们寻求发展机会。经过努力, 民营经济对铜川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所提升, 已经达到41%, 并产生一批经济效益好、品牌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 成为区域产业增长的龙头或翘楚。三是鼓励发展中小企业, 形成开放多元的企业发展格局。结合《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 铜川在政府采购方面向中小企业适度倾斜, 还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 向他们宣讲了政府采购政策和程序, 并为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结合《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工作方案》, 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基础和融资环境, 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融资难问题;出台“中小企业发展目标考核实施细则”, 以此为杠杆推动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人员培训体系建设、中小企业法律维权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 推动园区中小企业发展。经过努力, 铜川中小企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铜川还荣获陕西省政府表彰的2011年度“陕西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单位”, 印台区荣获“陕西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单位”, 耀州区荣获2011年度“陕西省发展中小企业贡献奖”, 耀州区惠塬工业集中区荣获2011年度“陕西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

摘要:山东菏泽与陕西铜川都位居内陆, 历史上都曾一度辉煌, 但后来却都沦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 并由此产生转型发展的需要, 而且随后都通过开放创新而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两地开发创新的发展经验, 对广大内陆地区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陆地区,开放创新,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菏泽市人民政府.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 [R].20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国内借鉴 篇2

摘要 : 观光农业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自然迅速的发展起来,但是毕竟由于起步晚的原因,很多方面尚未成熟,所以必须从国外观光农业去借鉴.并探索出一条适合的观光农业发展之路.关键词: 国内外观光农业 差异性 海南 借鉴

引言:近年来观光农业这个新兴词汇屡见不鲜,这说明它已经发展成一种现代的人的需求旅游,传统的大众旅游已经不再具有那么强的吸引力。现在的人们由于长期居住于城市所以对大自然的向往也更加深,憧憬那种田园生活,想要去体验那种陶渊明式的放松模式。而海南岛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发展多模式旅游才使得更具生机,而观光农业正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节。国内外观光农业的现状

观光农业(Agritourism)又称休闲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是以农业活动为綦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农业;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巾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旧归自然为目的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1.1国外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20世纪60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主把自家的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来观光度假,这被认为是观光农业的起源。

法国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城市居民兴建“第二住宅”,开辟工人菜园的活动。各地农民纷纷适应这一需求,推进农庄旅游,并组建全同性的联合经营组织。近年,法国人推出新兴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户建立起家庭旅馆。3000多家农民还组成r一个联合经营组织,取名为“欢迎您到农庄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这种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方兴未艾,每年可以给 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在美国的农庄,当苹果、梨、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成熟的时候,各家农场就在报刊上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产摘水果,城里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示意地图开车前往。美国参加观光农业旅游的人数尽然达到2000万人次,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亚洲,日本的观光农业旅游是开展较早的。日本各地观光农业经营者们成立协会,各地农场结合地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景观和各种特色服务设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旅行社也开发了丰富多彩的观光农业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捞鱼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等活动。

1.2 国内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观光农业旅游研究时间不长,真正意义的观光农业旅游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国内旅游走向兴旺之后。开展观光农业旅游比较早的城市也相对是比较发达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乡村。比如四川的农家乐、北京的民俗接待户等。经过20多年的时间,国内观光农业的发展从总体来看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一些大城市的观光农业旅游不符合标准,基础设施匮乏,服务功能欠缺直接影响到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国内外观光农业的比较

2.1研究内容的比较

由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而观光农业的发展处于起始 阶段,其经济收益自然成为最感兴趣的焦点。因此观光农业的经济收益必然会放在首要位置,旅游的开发意义、发展条件和发展模式也是研究的重点,另外还涉及概念的阐述、规划与设计和发展策略。而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由于起步比较早,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研究问题更宽侧重点也不同。除了重视观光农业开发研究之外还侧重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动力机制研究、态度研究和管理研究等。

2.2园区的主题比较

国内外观光农业园区虽然大体上都是为了放松休闲主要宗旨,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外观光农业园区更注重的是让人们认识了解大自然提倡一个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时候还会带些宗教元素,而国内的观光农业园区主题较为单一,大部分都以给旅客带来休闲放松可能有一些会作为科普教研基地。简而言之就是国外园区比较注重的是改变提升“人的思想”而国内则更注重的是舒适“思想的人”这就是主题上的差异。

2.3产品档次的比较

国外的观光农业园区由于其技术水平与国内相比相对比较高,他们的产品依附高的技术水平,所以他们的产品质量相比会更优质。农园里面的水果瓜菜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从色泽到口感都会更好,这样无疑增强对旅客的吸引力,而国内由于缺少相关的技术水平,农园里面的瓜果蔬菜与市场上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样让顾客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自然对农园的兴趣大打折扣。

2.4交通环境的比较

由于国外的基础建设设施比较完善,公路,铁路网络发达。所以虽然国内外的观光农业园都位于郊区或农村,但是在交通方面国外会更加便利而国内观光农业园则会显得比较滞后。对海南的借鉴

通过以上国内外观光农业的现状了解和比较,海南在观光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以适合自身发展为基础通过学习国内外观光农业建设并寻求一条持续性、生态性之路。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3.1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观光农业的支持:在法律法规上,应确定观光农业的地位,并规定标准以保证质量。要在经济政策上予以倾斜,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补贴、低息投资贷款等政策发展观光农业。在科技文化方面,通过政府向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和技术上的培训,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帮助进行整体形象宣传,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全国性的网站进行促销。

3.2注重特色发展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点进行开发利用。这些做法由于切实可行因而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各地情况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

3.2.1 延长农园开放时间,力求提高农园利用率

3.2.2 通过向客户提供饭食与产地直销土特产品和商品指南等手

段来增加附加值;

3.2.3 建立共同宣传与共同洽谈的体制;

3.2.4 与周边地区的观光胜地和住宿业等旅游行业开展合作;

3.2.5 以近距离旅游市场的“一日游”客人为主要客源,向他们提供能使其快乐度过半天至一天的空问和必要设施。

3.3 强调随意休闲

这种旅游方式随意、亲切,游客甚至可以骑马前往农家度假,同时还可以带上自己的宠物,农场负责帮助照顾马和宠物,并为它们提供住宿和服务。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各农园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与手段。

3.4 提高产品的档次

提高产品档次观光农业不能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要提高观光农业产品的层次,一是要提高观光农业的可参与性,参与性强是观光农业的一大特点,让游客下地做农活,上树摘果蔬,下海捕鱼虾,放牧牛羊;二是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昧”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是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产品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客流,延长其停留时问,提高其消费水平。

3.5 优化旅游环境

观光农业项目大多位于农村或城郊,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而应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厕所等础设施建设,改善传统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广大农业旅游从业行必须认识到,游客大多数是城镇居民,必须确保在食、住、行方面适应城镇居民要求,并在此基础 突出购、娱、游等要素的“农味.”.6 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区域, 树立观光农业特色

海南热带高效农业资源在我国不仅是独特的, 也是立体的。纵观海

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 在内容与形式上基本雷同, 各个项目在开发上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 表现出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的怪圈, 究其原因是在项目开发论证之

前未能客观认识各区域的资源特性, 更未能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

要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 一哄而上”的窘境, 应充分利用资源的独特性,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 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 使之互相搭配, 互相补充, 避免相互竞

争;要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 提高软件服务素质, 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 又能形成旅游产品,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这样不但能使旅游产品特性上具有“区域性、非同质性和可持续性”, 而且还能满足游客在观 光、游览、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购买欲, 加快农产品进入流通领

域的速度。.7 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 全方位、多形式展现地方特色

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 从台湾休闲农业的经验可知, 观光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农产品、农业栽培,应更纵深地探究到农村、农民、农业的各个不同层次和角落。在观光游览过程中, 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 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具有文化品位专门化活动的需求,只有在内容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与民族色彩,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3.8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创造优美农村景观

观光农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依赖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

产品, 因此, 在推广农村旅游、农业观光的过程中应增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意识, 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将农村设施城市化,也应避免旅游客源增长导致的农村生活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只有将农业资源保护置于首位, 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农 村景观, 提升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 满足市场需求。小结

海南观光农业的建设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特色、功能作用开发多种适合本区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做到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 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民众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和商业服务, 以保障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国内借鉴 篇3

国内外高校文化建设经验借鉴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历史沿革、师资队伍来源、管理制度模式及生源的局限性,加强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只有积极吸纳和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成果,才能开创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现试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例,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做分析:

一、国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一)美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大学与政府合作密切;第二,与企业之间密切联系;第三,不断进行文化建设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第四,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向环境渗透。

2.启示

(1)注重文化建设的认同性。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强化文化认同基础,使广大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文化修养,进而促进学生学有所成,承担社会责任。

(2)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社会性。对我国高职教育而言,要利用企业文化的浸润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培养,将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3)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做到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我国高职教育不仅要通过公共课的开展进行有意识的中国特色文化建设,而且要开展文化、人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4)注重文化建设的直观性。通过校内硬件建设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渗透,进而推动学生认同校园文化及其深厚内涵。

(二)英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第二,重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第三,专业淡化,强调基础,注重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写作等方式培養学生的广博知识和应变能力;第四,重视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

2.启示

(1)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多元性。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要注重多种学科交叉训练,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高职院校要在实践操作中让广大学生掌握实际能力和技巧。

(3)坚持文化教育的连续性。通过教育在时间上的延续和持恒,影响学生对世界加以体验,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

(4)加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加大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和保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日本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重视从文化角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第二,重视在体育运动中发挥文化教育作用;第三,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2.启示

(1)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渗透性。发挥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进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在素质教育中推动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文化建设方面的有益尝试,拓展教育渠道。

(3)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等固定机构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对保障广大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认识自我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四)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模式;第二,加拿大采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第三,澳大利亚推行“TAFE”模式。

2.启示

(1)通过继续教育实行学校对学生文化教育终身制。继续教育有利于学生持续保持知识更新和先进文化的传承。

(2)坚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文化建设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保证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及经验借鉴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达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统一。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必须相互作用,才能建立环境优美、特点鲜明、学术自由、民主治校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氛围。高职教育硬件建设如使其专业教学、科研活动和学院内在的精神内涵相一致,才能真正具有价值意义与生命特色。

(二)高等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统一。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很多高职院校过渡偏向于“职业性”而忽视了其本身的高等性。我们要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同时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办的银领学院就是高等文化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实体。银领学院是企业订单培养的产物,学生在上学期间必须穿职业装、带工牌,专业技能由企业人员培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银领学院实施双导师制,本校派出导师,处处要求自己做合格大学生。

(三)“以人为本”理念与科学精神的统一。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才有利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推进。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对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管理。同时,还计划导入CIS战略理念,对拓宽职业学院发展空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与社会进步的创新性相统一。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在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尝试,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开设的明理学院,以“明德理、事理、情理、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开设的淑女学院以培养“娴熟、温婉、大方、端庄”的知性女性为目标,其中淑女教育载体以书画、秀红、礼仪、声乐、弹拨乐、舞蹈、瑜伽等为主,对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五)娱乐性文化与学术性文化的统一。对于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在课余活动的娱乐性中融合学术意义,提升学生对学术的热忱和信念,坚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而非简单的愉悦身心,是现代高职教育应该积极探索的文化建设途径。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教育为主题,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相关的歌咏、诗歌朗诵、绘画、书法比赛,并组织学生向干旱、地震灾区捐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等。

总之,我们应该在本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从外国吸收借鉴适宜在中国本土的经验,达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洋为中用,自成一家的目的,才能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馨.国外高等院校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的现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篇4

一、国外养老模式

根据各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等不同, 国外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独立型-欧美模式、 高福利-新加坡模式、同居型-日本模式、自助养老社区-丹麦模式以及异地、跨国养老模式。

(一) 独立型-欧美模式

欧美在养老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欧美国家的老人能够真实的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利益。欧美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子女必须供养父母, 家庭养老在欧美社会只存在一小部分, 但足以满足老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欧美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在养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故其养老模式定义为独立型。

完全由老人构成的家庭在欧美家庭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欧美人士年轻时喜欢独立居住, 老年化之后依旧热爱, 他们强调个人应该在尽量少地依赖别人的情况下独立生存的价值观.因此, 老年人选择独立生活, 但有时也会将子女、亲戚、邻居以及朋友偶尔的帮助当做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源泉。

(二) 高福利-新加坡模式

1、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 一直强调人们应当尊老爱幼、赡养老人这一概念。新加坡政府认为, 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 上可使社会得以延续, 下可稳定国家政权。吴作栋总理在阐述新加坡21世纪五大理想时指出, 照顾老人必要要求就是拥有稳固的家庭, 必须不惜任何代价保证三代同堂家庭结构的稳固。

2、法律保障。1994年,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赡养父母法”, 1995年11月予以颁布, 成为首个拥有赡养父母法律的国家。同时, 对于被告未赡养父母的子女, 法院可判处一万新加坡元的罚款或一年有期徒刑。1996年6月, 新加坡建立了由律师、社会工作者和公民构成的赡养父母仲裁法庭, 地方法官担任主审, 若调解不行可提交由仲裁法庭审理和仲裁。

3、津贴补贴计划。政府推出的一些津贴补贴计划, 旨在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住。自1993年以来, 新加坡政府推出了4个专门的“敬老保健金计划”, 每次拨款均达到5000多万新加坡元, 受惠人数超过18万。此外, 政府又推出了“三代同堂花红”, 即与老年人同住的纳税人享受相应的利益, 尤其是病重或残疾人。对于病危或严重残疾人士, 政府每月发放一定额度的资金援助, 这与中国的低保政策相似。正因为这些惠及老人的计划的实行, 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 同居型-日本模式

日本, 是一个强调“同居”的国家, 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几率非常高, 我们谓之同居型。从日本的家庭观念与养老观念来看, 日本人民依旧认为父母与已婚孩子同住才是正常安宁的生活状态。

1、父母与长子同住的家庭养老型模式。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 父母将养老的希望完全寄托于长子, 而对较小的孩子则完全不抱以希望。同时, 长子可继承父母家产, 分家出去的孩子则无继承的权利。近年来亦有学者呼吁应该差额分配父母财产, 实现差额分财、共同养老。

2、政府支持并鼓励家庭养老。日本政府推出了一项家庭养老保障措施, 如:若子女照顾低收入的70以上的老人, 可享受免税;若老年人的照顾需要特殊设备, 政府予以提供。此外, 政府也利用舆论呼吁提倡三代同堂, 子女应赡养老人的观念。

3、建立了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即设施服务 (在养老机构接受全方位的服务) 和在宅服务 (以家庭养老为主) 。日本政府为在宅服务提供全面的帮助, 如对上门服务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供车接送老年人往返于养老院或“日托护理中心”与家之间。正因为这一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使得家庭养老得以健康发展与顺利进行。

(四) 自助养老社区-丹麦模式

在那里, 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以约上老友, 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 一块儿钓钓鱼、养养花, 共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独享的公寓, 共享的餐饮、花园, 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 老人们只要想到的, 在这儿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 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 这种社区在哥本哈根郊区每月要1000欧元。

(五) 异地、跨国养老

异地养老、跨国发展养老产业在欧洲渐成潮流。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贝鲁姆等市已经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了大型养老公寓, 那里低廉的地产价格, 充足的阳光,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老年人。北欧其它国家的老人到西班牙养老, 看中的不仅是那里自然环境, 还有功能齐全的养老设施、良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与此同时, 西班牙的实业家们也盯紧了那些希望来西班牙养老的北欧人的“钱口袋”, 异地养老实在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好事情,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人所认可。

二、国内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

(一) 家庭养老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 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 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 他们生活在家庭中, 感到“熟悉”和“自由”, 经济上也比较划算, 从社会的角度考虑, 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 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负担加重, 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 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 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二)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 (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 将老人集中起来, 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正规的养老机构, 其日常管理均要严格。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 但不能满足众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以北京为例, 北京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 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这些养老机构可以分为三类:国家创办的国营养老机构, 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养老机构, 以及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所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这些机构中, 进入公立养老院的难度也是人所共知, 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养老院的入住率常年为100%, 目前有1600多人在排队等候入住, 城八区的公立养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左右。而民办养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张, 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3。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老人趋向于公立养老院, 是出于对“国字头”的传统信任感, 但在其他城市, 状况有所不同, 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养老机构, 入住率较高。

(三) 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 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 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 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所以, 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 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 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三、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 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

与国外养老模式相比, 国内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家庭养老模式中子女是老人照顾的重要基础。其不仅仅包括经济支持、日常照料, 还有更深层的精神慰藉。精神慰藉是家庭养老的一个重点。由于有从小带大的子女来照顾他们, 可以消除交流方面的障碍, 这种现代社会需求的精神慰藉也能够得到更高的满足。

2、机构养老模式中以国家政策法规为支撑, 可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由养老院等机构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养老服务,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的负担, 还可以避免因生活习惯等问题而引发老人与子女的冲突。

3、社区养老模式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被同龄人认同, 一种“双赢”策略。另外, 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 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 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另外, 这种模式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缺点:

1、家庭养老安全性缺乏, 同时也增加了子女的负担, 尤其在现在这种421模式下, 子女不仅要照顾双方的老人, 还有照顾自己的小孩, 还要忙于工作。这种模式很难被普遍家庭所接受。

2、机构养老模式的缺点是资金数量较少, 仅能满足基本生活;老年人存在感和自我价值的消失;养老院封闭式管理会给老年人带来心理上的封闭感等。另外,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 敬老院基本上普及不了, 即使普及了,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老人也很少会选择入住。

3、社区居家养老费用比较高, 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适合于收入比较高的家庭, 一般收入的家庭不能够负担如此昂贵的费用。

(二) 国外的养老模式经验借鉴

跨文化的考察表明, 无论我国还是美国、日本等国外社会, 家庭养老方式经历千百年, 在社会养老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养老方式不仅在目前而且在今后, 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其他国家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虽然外国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但也存在家庭养老的共同特点, 因此它们的家庭养老方式及其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们存在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借鉴。

1、政策方面:欧美国家为配合独立型家庭养老模式的顺利实施,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强调社区支持老人的家庭, 即以社区为基础提供的正式服务, 特别是上门服务来增强老人在家庭里的生活能力。

2、法律方面:新加坡政府制定“奉养父母法律”, 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使子女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 老人的基本权益得到基本的法律保护, 这是我国政府在维护老人权益方面比较薄弱的环节。

3、文化方面:日本的养老模式强调的也是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体, 弘扬孝道文化, 使尊老敬老成为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 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宣扬孝道的不足之处。

上述的这些经验, 都是值得我国政府和人们借鉴的, 在正视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应适当地运用这些措施。当然, 由于各国的政策是在其国情基础上制定的, 并不完全适应我国的状况, 因此, 我们应有选择地借鉴, 通过中外文化融合的途径, 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养老方式。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传统孝道与当代养老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7 (2) :98-102.

[2]郭敬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1:29-39.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国内借鉴 篇5

一、中国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异同

国外生态标志型农产品以有机食品为典型代表,欧洲国家在近百年来的现代有机农业生产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已经完成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政策、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市场营销、科学研究等体系的建设。政策上,欧洲等国家一直对有机农业实行补贴或优惠发展的政策,技术标准上欧盟、日本和美国都完成了有机农业标准的制定,管理体系上形成了以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认可机构、海关等其他部门配合的组织形式,市场营销方面形成了超市、专卖店、批发商、进出口商等互为补充的销售系统,而在科学研究等方面欧洲国家更是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

在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一直得到了消费者和政府的支持,而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市场驱动的。在有机食品发展的初期,政府的资助程度较小,主要是出口公司在有机食品贸易的驱动下,建立自己的有机食品基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中国与欧洲国家相比,具有悠久的传统农业的经验。在土壤培肥、病虫害防治、多样性生产等方面具有适合区域农业发展特点的技术和措施;相对密集的人口和相对短缺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在本地区采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有机农业有先天优势和后天需求。

二、国内外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法规和技术标准

国际上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法规、标准和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基本成形。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已经制定完毕,在参考欧盟法规基础上制定完成的联合国有机农业和农产品标准也已经出台。目前,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标准建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国家级标准,如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各自建立了有机农业标准;二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第三个层次联合国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目前尚属于建议性标准,并且只涉及了植物生产,标准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等基本上参考了欧盟有机农业标准EU2092/91以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有机农业基本标准》。

中国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当时的“绿色食品”工程为代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包括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在内的三大类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环境、生产操作规程和产品标准以及生产技术规范已经建立。目前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有机食品标准,预计年内颁布实施。

三、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组织管理机构

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组织管理已经十分完善。根据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相关的组织机构包括1.检查和认证机构,2.认可监管机构,3.行业主管机构,4.教育培训机构,5.技术咨询机构等。

中国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检查和认证机构也已基本建立,但是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目前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国内的认证机构完成,另一种认证情况是国外的认证机构。

认可体系是生态标志组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有机农产品认证纳入政府认可体系以前,中国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本上是由政府指派,其行政领导和业务监督也是由行业主管机构完成的。从2001年开始,随着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协调和统一,国务院已经组建完成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有机农产品认证业务的监管也统一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来执行。

与其他生态标志认证体系(ISO14000)相比较,中国生态标志农产品的咨询体系大多附属于国内的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

四、国内外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趋势

生态标志型农产品主要包括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的关注,生态标志型农产品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有机农业以禁止使用化学品、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调控思想为基本指导原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

中国生态标志农产品的产生到现在只有10多年的时间,是在经济飞速发展与社会体制与法规建设不断完善的环境中发展的。生态标志农产品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另外一个是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不但有益于人体健康,而且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产者主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和耕地,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形成良性循环,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中国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建议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改善。

(一)加大和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对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认识

目前,很多企业、地方政府领导对什么是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于相关的运作程序和方式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国外当前本领域的发展不熟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教育、培训,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方式来提高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者的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推广工作中。

(二)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在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目前,国内对于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特别是有机农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一种认识认为有机农业不适合于中国国情,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必然造成产量降低,对于中国的食物安全供应会产生威胁;另外一种认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完全解决出口农产品竞争力低和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这两种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首先,讨论有机农业适不适合于中国国情,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10年多来,绿色食品的发展,国内消费者对于安全健康产品的需求,以及有机农产品出口的强势增长,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作用;而且,现代有机农业绝不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回归,而是将质量管理、养分管理、生态控制等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有机农业在黑龙江、云南等省的示范成功已经被当地企业和广大农民所重视;再之,有机农产品作为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形式,也不会完全代替常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贸易。

因此,在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是解决食品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的方式,它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有需求的阶段应该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不能通过搞运动等简单化,否则只能破坏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大环境,有机农产品将会丧失其发展的优势。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中国有机农业和农产品的在未来10年的发展规模应该在5%左右。

(三)加强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现代有机农业的理论和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上发展起来的,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机农业的理论和技术还需要不断进步,包括营养、病虫害控制、使用材料等。质量管理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机农产品强调其可追踪性,以便对引起问题的人和环节进行追踪。如何保持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的养分供应和循环,如何利用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控制植物和动物生产中的病、虫和草害,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会从更大程度上促进有机农业乃至农业的发展,这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方向是一致的。

(四)建立和健全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组织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政府的组织管理对于有机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将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中国当前迫切需要完善和协调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的管理,确保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贸易、认证、认可、监测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部门负责。

(五)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目前,除了发达国家外,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完成了有机农业的标准制定,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等非政府组织也完成了基本标准的制定。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制定一个国家级水平的有机农业标准没有大的困难。制定标准的更大意义在于,它可以为认证、进出口以及国际互认铺平道路,中国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六)制定和实行鼓励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的产业政策

到目前为止,以生态标识出口到国外的农产品大部分是由国外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只能在国内承认,这样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有机农产品的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由于没有“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虽然出口赚取了外汇,开拓了地方农业发展的渠道,但仍然不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或优惠。相反,在有机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政府从财政上把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同等对待,对有机农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甚微,而且这种政策一直没有在国家的产业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或者说明,大大限制了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尽快落实全面扶持生态型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

国内借鉴 篇6

一、我院藏品保护现状

我院现用文物库房是对以前的旧库房进行房顶及门窗改造、室内重新刮泥及安装电视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烟感系统等防火、防盗保护措施之后的文物库房。改造后的文物库房虽然不漏雨了,有了结实的门窗及防火、防盗系统,但还存在文物库房现用设施设备简陋、库房面积小、不够摆放,并馆藏文物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等等问题。下面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保管设备设施老化。文物库房现用的保管设备都是八、九十年代文物商店时所用的简陋铁架(有些铁架生锈,并焊接过的,随时有断架可能)搭木条板(木条板薄厚不一样、凹凸不平)的文物架及几个松木文物柜,完全达不到安全、坚固、防震、防虫、防潮、防干和防尘等的要求,并没有其他防护措施,万一稍有点震荡就有文物架倒塌的可能性。

2、藏品保护设备严重缺乏。有些藏品就用报纸或塑料袋一包摞在一起或直接装纸箱堆一起,谈不上使用文物囊匣保护,仅有有些纸箱及木板盒。

3、现用文物库房是利用旧房改造库房,潮湿,通风条件差,面积严重缺少,藏品拥挤,且有些文物还是在地上随意摆放,远远的达不到藏品保护的要求。

4、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跟不上。经过几次的搬迁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搬迁过程中的损坏不少,而加之我院现代化保护技术跟不上,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停留在看看数量、查查温度的工作层面,对馆藏文物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特别是搬迁过程中受到损坏的文物,想修复但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同时,文物保管岗位人员老龄化,并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导致岗位人员业务不太熟悉,专业技术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5、馆藏文物数据库尚未建立。我院以前是个自收自支的自治区级的事业单位,因缺乏资金及人员、没有自己文物库房(借用博物院库房)等各种原因一直尚未建立馆藏文物数据库,从 2010至2012年三年又是把我院划归市政府管理的交接时间,因交接时间文物藏品不能动,而这三年也未进行馆藏文物数据库工作,到2013年初正式划归市政府管理之后,才对本院旧库房进行维修,今年刚刚完成从博物院文物库房搬回本院文物藏品工作。因此上述各种原因我院一直未建立成馆藏文物数据库。

6、缺少藏品保护资金。我院原来属于非营利性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无经营收入,财政支持力度不大,导致文物保护资金缺少。由于没有资金投入馆藏文物的保护问题,更谈不上花更多的资金来投入文物的征集。但2013年开始划归市政府管理之后,市政府对我院的财政支持不少,将来市政府的支持下我院的文物保护及文物征集工作逐步会更加完善的。

二、加强我院藏品保护管理及其对策

1、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博物馆最首要的功能就是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因此博物馆藏品库房是关系到藏品是否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考虑了地方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是否合理妥当,将直接影响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同时,要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文物库房应严格按照“十防(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要求进行设计。

2、要尽快完善藏品存放及保护设施设备。要加快对文物保护设施设备的更新或添置,即现代化保护设备,例如文物柜(包括密集柜)、文物囊匣及恒温恒湿机等加大投入。以后要建新库房的话,在空气质量的控制方面也要有考虑,要对库房的空气进行粗过滤。同时,对藏品照明设施的使用和控制方面也不可忽视。

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与保护的设施设备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存放文物藏品的设备,二是保护文物藏品的设施。

存放设备:在藏品保存设备选材上,主要是木材和金属两种。木材是制作藏品保存设备的首选材料。木材具有绝缘性能好;热胀冷缩不显著;易机械加工和装饰着色;材质轻但抗压轻度大;有的木材具有驱虫避蛀功能;有吸收释放水分的功能,可自动调节库内空气湿度。其弊端是易受虫鼠霉菌等生物危害;为吸湿性物质,受环境湿度波动影响,导致干缩湿胀变形开裂;易燃不利安全。金属材料具有硬度高、弹性强、坚固耐久、机械成型、整齐规范、抗震防盗、不怕生物危害、不易燃烧、不挥发污染物等优点,故被逐渐用于制作藏品库房设备的材料,以金属代替木材是发展方向。金属材料制作藏品保存设备的不足之处是:不能调节环境湿度;质地硬易碰伤藏品;普通钢材易腐蚀生锈;加工质量低的金属柜不密封等。现在国内大多数先进的博物馆库房都是用环保材质的金属及有驱虫避蛀功能和吸收释放水分的功能木板(经高温防虫、防霉、除酸、定型处理的樟木、袖木等)配合制作的文物柜。我院可直接引进利用国内先进博物馆所用的先进设备。

保护设施:(1)、照明设施。在非工作时间内库房应该是无光照的。工作时所用人工照明,光源最好采用无紫外线的三基色荧光灯或防爆灯。(2)、通风设施。库房应该有通风道和排风设备,在文物库房和陈列室应该安装空气过滤设备。另外,库房内最好使用吸尘器来清洁,用于橱柜内外和地面的除尘,最好不用扫帚和鸡毛掸等,以免尘土飞扬。(3)、冷暖设施。主要是为了调节库房的温湿度。各类藏品由于质地不同,它们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和反映也不同。因此,藏品要分门别类存放,对于书画、木质等易损坏藏品,应配置去湿机,成本低,可自由操作,具有灵活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配备恒温恒湿机组(简称空调机)是非常必要的。(4)、安全设施。主要是防雷、防盗、防火消防设施等方面我院目前做的不错。(5)、有条件了可以具备一些文物修复的基本设备和物资,经批准自行进行一般文物的简单修复。

3、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就必须要加强藏品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藏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每一个藏品管理工作者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藏品的管理。二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基本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每项具体保护保管的操作规程,例如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修复、复制制度和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守则、设备设施的检修制度等。同时保管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责任,责任落实,分工明确,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的建设,不断整改提高。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其四,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例如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藏品保护管理作为一种“产品”进行严格的监控,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其五,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电脑科学的管理藏品,尤其是要借这次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馆来摸清自己“家底”,利用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来建立健全馆藏文物数据库。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新时期,我们要积极的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的实践促进技术的提高。但如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首先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要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树立热爱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情感,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其次,要留住现有的人才。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教育、工资福利等方面要大开绿灯,改革其工资制度,可以建立博物馆专项津贴。其三,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技术是一个区域化、国际化的技术,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内、国外的许多同行的技术。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

5、明确责任,提高保护意识。各个环节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建立文物保护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藏品的保护保管情况,同时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赏罚分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6、各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其二要保证专项经费专用。其三,借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予以支持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可以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要广泛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政府及团体,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可以设立我院“保护基金”。其四,博物馆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把博物馆推向市场,吸引观众,或多方面的加大产业的开发,获取经济收入,缓解资金压力。

总之,从我院的的实际出发,最大程度的配置保护文物的设施设备,将逐步使藏品管理制度系统化、维护管理方法现代化、保养修复技术科学化,充分发挥博物馆保护、管理文物的功能,使我院的文物保护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徐正大著《藏品管理与保护》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 1982年1月.

[2]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版.

[3]冯亚武《试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黑河学刊》2010年01期.

[4]关红《浅谈藏品管理的规范化及要求》《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9年.

[5]刘静贤《浅谈博物馆藏品管理与养护》《才智》2009年12期.

[6]高和《博物馆藏品管理新模式、新视角》《继承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2010年.

[7]杨海峰《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2010年.

借鉴国内外用药经验促进合理用药 篇7

一、世界各国药物不恰当使用状况及潜在问题

(一) 国外不恰当使用药物状况。

据美国医学研究表明, 由于不正当使用药物造成的医疗事故会超过车祸、乳腺癌、艾滋病和工伤事故。研究美国几百年的药物使用情况, 临床结果显示0.45%的医嘱是不正确的, 社会的医疗服务中的药物发放不当率为3.8%~10%;每年约有301~1, 368亿美元的费用亏损是由药源性疾病及死亡引起;据估计每年约4.4万~9.8万死于药物不恰当使用, 其总体带来费用亏损120亿美元 (1996) 。《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报道称, 对于美国1996~2006年间四个重要电子数据库中153份报告, 按Meta分析标准, 对住院病人ADR (药物不良反应) 发生率进行计算, 得到39份科学前沿性的研究报告;严重ADR和导致死亡的ADR发生率分别为6.7%和0.32%。例如2004年, 住院病人中有2, 216, 000例出现严重ADR, 导致死亡的有106, 000例, 按10.6万例的均值计算, 其仅排在癌症、心脏病与中风之后, 排在美国人口死亡原因第四名, 约为美国人口的1/2200。最新研究估算美国约有7, 000例~140, 000例死于ADR, 在住院病人中发病率为0%~2.3%。美国对住院病人的药物使用状况进行调查, 其结果表明, 5次使用药物就有1次是不正确的。根据2005年英国资料显示, 之前的十年期间, 每年ADR导致的死亡率都在持续增长。

(二) 现阶段我国不合理使用药物的情况。

药物滥用在我国形势也非常严峻, 12%~32%的人滥用药物, 美国曾发表评估每个国家约有1/2200社会人口因药物滥用而死亡。若依上所述, 我国将有50多万的人死于药物滥用。卫生部门证据表明, 70%的国民死于脑血管病、癌症、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为其主要病因, 但长久看来, 却只有5%的人能达到标准治疗, 使血压有效控制, 其他大部分均不能达标, 得不到长期有效的治疗。在武汉的9所医院的200名去世患者的药物使用资料调查显示, 住院患者的0.22%以及住院去世人数的11%与药物有关, 而误诊、漏诊、违背禁忌症、慎用症、过快的注射和监测有误也是药物滥用的主要方面。

粗略的统计一下, 我国有不少于500万人因为ADR来医院就医, 其中死于ADR的人数约为19.2万人。20世纪, 市场已将100多个药物下架, 都是由于其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而近20年废除的药品约占其中的70%。

在北京、武汉、重庆、广州的20家医院中, 检测了治疗儿童水样腹泻的药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表明, 只有5.4%的人的用药符合药品使用规定。

抗生素的品种最多也是滥用最普遍的药, 我国6, 000万的残疾人中, 2, 000万为听力残疾, 而由链霉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用药不良而引起的约为60%~80%, 肺部感染是导致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但只有不到50%的人得到了合理的用药, 由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对社会造成了达百亿元的经济亏损。

根据中国慎用抗生素联盟的报告表明, 细菌耐药在我国已极其严重。已有细菌的耐药性居于世界的首位, 但人们对这些危害还没有深刻意识, 抗生素广泛不良使用造成全国每年1万人死亡。镇静剂、皮质激素、止痛剂的不正当利用引起药物依赖的人数逐日上升。

二、用药失误的原因

我国常见的药物不规范使用问题有:适应症不清晰、药物禁忌、用量多少、疗程长短、用药的复方和类型过多;用药不考虑成本;随访与按照医嘱不良;抗感染药合理应用率没有达到50%;解热镇痛药适应症不符, 疗程过久, 有的病人低热或退热后仍继续用药的现象广泛存在;激素适应症过广, 不合理应用于抗感染、类风湿、肾炎, 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癌药物的也很少;不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不合理输液及应用注射剂和用配伍禁忌者多 (10%~30%) ;开中药处方者对中医了解少, 中西药合用不恰当, 药物类型杂乱。 (表1)

三、国外药物使用前沿经验

国外在用药使用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国: (1) 构建有效机制达到利益制约。重点处理过分利用和不正确利用的问题; (2) 构建适宜的用药标准系统, 以考察估量, 并向大众公示。为大众供应充足的质量方面的资料, 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3) 建立《标准治疗指南》, 专家依照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 结合研究报告, 对健康问题给予治疗指导; (4) 信息的数字化、自动化。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 美国就引进了计算机技术, 研发了针对药方或医嘱判断的有效药物使用系统, 可以迅速地观察用药剂量和医生用药情况的有效性, 并迅速地将观察结果反馈给医生。研究报告表明, 医疗机构使用了这种系统后, 药物不正确使用 (剂量不正确除外) 的概率比之前下降了81%, 住院的人均天数减少0.89天, 经费减少了12.7%, 现在像美国之类的发达国家超过90%的医院投入了对此类系统的应用。

四、为我国带来的启发

前提:加强用药规范。创建一套为促进、宣扬、应用和修订国家 (或专科医院) 的方案来规范治疗;以选择治疗为基础, 创建更全面的基本用药目录 (或临床用药目录) 方案;医院有必要创建有特征性的药物和治疗学委员会, 并严格规范监察增强正当用药责任。

重点:改善运行机制。按照标准化诊疗规范, 我国采取将问题作为基础进行药物治疗训练的方法对本科生进行医学和相关技术的训练;支持职业社会团体、大学、卫生部一起确立一个有确定的目标、以问题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方法, 并不断地对有经营权的从事卫生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周期性教育;通过加强使用者和提供者的相互作用, 评估和恰当用药;为了使医生和药商更好地给予消费者和使用者合理意见, 要对其进行再教育, 使其成为卫生保健团体里的积极分子。

保障:建立政策机制。提议政府加大人力、物力用于普及有关药品方面的教育, 并支持消费者团体踊跃参与;为优化私立医院医疗工作者的处方行为确立有效的程序及多方协作方案;创建有效的监管重要药物的标准体系以达到明确卫生部门革新及优化规章制度引发的问题。

摘要:分析我国医院用药失误现状, 借鉴国外用药经验, 提出我国监测和减少用药失误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用药经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4.

[2]史国兵, 黄泰康.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的文献分析.中国药房, 2009.11.

国内借鉴 篇8

众所周知,水果蔬菜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无机盐及植物纤维,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以及健康的重要营养来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应急保障功能,大中城市要坚持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能力;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因此,如何有效推动我国蔬菜物流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国外发达国家蔬菜物流特点

1.1 美国蔬菜物流的特点

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美国拥有相当完备的交通运输网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渠道四通八达。

二是冷链技术发达。蔬菜从田间采摘以后,经过预冷~冷库~冷藏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的运输链条,到达消费者手中,使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l%-2%。

三是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高。美国的果蔬营销主要是农场主与生产合作社、产地中间商和大型超市或批发企业签约进行销售,占销售量的98%。

四是批发经营规模化。如,美国东部最大的马里兰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只有21家批发商,却能为马里兰及周围5个州提供蔬菜;西部的洛杉矶水果蔬菜批发市场,25家批发商经营着500多种蔬菜,能满足美国及世界各地的需求。

五是高学历的物流管理人才。美国物流管理层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学士以上学历占92%,硕士学历占4l%,拥有配送工程师、仓储工程师等资格证书的人员达22%。

六是农业电子商务趋势强。据统计,美国约有300个信息服务系统可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各种信息咨询公司、农业网站也成为农民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重要途径;根据农业网站的数据,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l6%的农民从事网上交易,农业电子商务占比8%,在各行业中列第五位。

1.2 日本蔬菜物流特点主要有

(1)政府主导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日本政府十分重视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把它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福利事业来建设与管理,大阪中央批发市场标榜是“大阪市民的厨房”,东京都中央批发市场则号称是“1200万市民的饮食生活的流通据点”。

(2)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农产品交易品种、拍卖定价、交易时间和提货地点以及该类产品主产地相关信息、市场流通费用、市场内出入车辆和入市人员情况等,信息通过网络、自动应答电话、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

(3)“农协”是物流主导力量,有97%的农户加入“农协”,90%的农产品由农协销售。

1.3 韩国的蔬菜物流则进行“一杆插到底”的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

如,建设可乐洞市场与严弓洞市场,政府从确定市场规划开始,组织方案论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资金,等市场建成后,政府公职人员组成管理与服务整个市场的市场管理公司。

2 国内发达地区蔬菜物流特点

山东寿光是我国蔬菜中转集散中心、我国价格形成中心和蔬菜信息交流中心,并融入涵盖有蔬菜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流通加工、包装、分拣、集配、分销等功能;2004年全面推广使用IC卡,蔬菜交易实现了全程电子化,交易流程实行“一卡通”结算方式,使市场交易便捷化、低成本化及智能化,在国内首创并尝试电子拍卖方式;寿光蔬菜基地诞生了一批专业化的农业企业,它们大多是以蔬菜种植、加工、科研开发、销售于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及省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蔬菜加工车间、冷藏库、包装机械设备、分拣和拣选设备,初步形成了“生产、供应、销售、物流一体化,种植加工一条龙”的综合经营格局。

江苏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专业合作社为营销主体与城市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联合或合作,采取加盟的方式,如,与南京蔬菜公司合作,由一个蔬菜基地发展到几十个生产基地,年销售超过千万,是供销社连锁经营改造的成功典范。根据2010年3月份权威机构公布的排名,苏果在我国连锁企业当中已连续10年位列前十强,我国快速消费品零售企业前四强。

3 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目前,我国蔬菜物流从总体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信息不通畅、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蔬菜物流专业人才短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鉴上述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蔬菜物流经验,以加快发展我国相对滞后的蔬菜物流产业。

第一,加强蔬菜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是蔬菜物流发展的前提。建议政府加强交通运输、货运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公路、高速铁路网络的布局,改变目前蔬菜产地交通闭塞、运输条件落后的局面;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废止各地方不合理的道路交通费用,减轻物流企业负担。

第二,通过蔬菜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我国应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改造蔬菜销地批发市场,发展蔬菜产品连锁经营,同时大力培育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改进技术、提供服务的蔬菜行业协会,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根本上保护菜农的利益。

第三,发展蔬菜冷链技术。“新鲜”是蔬菜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我国蔬菜生产和销售经营者应加强保鲜意识,引进国外先进冷藏设备,蔬菜产地应积极建设冷库和气调库,使蔬菜及时入库,减少浪费。

第四,加强蔬菜物流人才培养。蔬菜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一方面鼓励发展多层次的蔬菜物流教育和培训,实行蔬菜物流人才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另一方面设置高等教育的农产品物流专业学科,培养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蔬菜物流人才。

第五,建立蔬菜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美国蔬菜物流的高效运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先进的农业信息系统,蔬菜生产者、销售者、中间商都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实现蔬菜产品的有序流通。我国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蔬菜产品规模经营比重较小,小规模生产与大流通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加之人口众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紧张状况难以彻底解决,若通过对全国各市场计算机的联网形成全国统一的拍卖市场,则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向。所以,我国可引进先进的农业物流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逐步实现蔬菜物流的网络化,通过信息系统连接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尤其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蔬菜批发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让蔬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第六,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我国政府可学习韩国的“一杆插到底”方式,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等政策上大力扶植蔬菜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议政府(1)加大财政支持。设立像“菜篮子”等都市农产品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建设“菜篮子”等都市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市场体系、产销对接、良种繁育、应急储备、质量检测、疫病防控、信息体系等项目;建立都市农产品直控基地开发建设基金、价调基金、风险互助基金;整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都市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社、超市等经营主体建立的生产基地,加大对生产基地土壤改良、修建排灌水渠、购置保温大棚和耕作机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加大信贷支持。从简化贷款程序、降低担保门坎、优惠贷款利率、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等方面,对都市农产品项目给予信贷倾斜扶持;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都市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3)保证用地需求。提高都市农产品生产用地征占补偿水平,满足城市郊区现有菜田和符合规划的养殖场的用地需求;对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新建都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所需的农用地给予优先考虑,在土地承包方自愿的前提下,可依法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获得;支持环保节能和放心食品绿色市场建设,对都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按工业用地政策对待,优先保障供应。

(4)实施税费优惠。对都市农产品初加工和流通企业,简化增值税抵扣手续,取消不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对都市农产品出口,按照有关规定减免出入境检验检疫费,继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清理批发市场收费项目,严禁乱收费、重复收费;切实落实国家的“农水、农电、农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陕西省政府关于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畅通水陆空三路,惠及所有都市农产品。

(5)试行保险政策。参照其他农业政策性保险做法,开展都市农产品生产保险试点,加快建立都市农产品生产保险制度,扩大重要都市农产品保险在城市郊区和主产区的覆盖面,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全覆盖。

参考文献

[1]武云亮.我国蔬菜物流链的现状及其优化措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04).

[2]王振锋,徐广印,张文龙,马鹏.我国蔬菜物流的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06(08).

[3]田桂瑛.对我国蔬菜物流系统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2).

[4]赵剑.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蔬菜物流发展模式研究——以四川彭州为例[J].农村经济,2010(07).

[5]田桂瑛.对我国蔬菜物流系统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2).

[6]薄斌.市场细分视角下南京连锁超市蔬菜物流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1(12).

[7]张秀芳,常昕,刘兆玺.中国蔬菜物流体系研究:回顾与前瞻[J].经济研究导刊,2009.

国内借鉴 篇9

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工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激发了创新动力

2010年底国务院批复实施“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是指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指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税收、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年10月国务院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由原来的10个扩编为16个,中关村示范区面积从233平方公里调整为488平方公里,调整后,北京的16个区县都将各有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约70%的产业用地可享受示范区的相关政策支持。

高层推进机制在聚集科技资源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12月底中关村成立创新平台,19个国家部委及北京市相关部门参与平台工作,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的集中统筹工作机制和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使得国家支持政策与国家战略、区域特色结合紧密。

(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改革、股权激励等创新试点工作

制订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政策,将东湖高新区30年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家赋予高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赋予法律保障,保护改革者和创新者;全面清理高新区产业政策,形成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知识产权、对外开放等六大类产业政策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制定实施“光谷创业十条”等系列政策,支持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推进,华中科技大学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等一大批单项价值过千万的科技成果得到产业化。股权激励方面,在2015年,推动10家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为4家企业提供6336.4万元股权代持资金支持,示范区已有70多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科技管理改革方面,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在2015年,新增风险、股权投资类机构233家,总数达529家(资本总量达373亿元);新增1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总数达到75家);新增四板市场挂牌企业292家(总数达到615家),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750亿元。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在2015年成立政务服务局,负责全区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管委会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事项统一归口一个局,26枚印章变成一个章,优化政府服务环境。

(三)张江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与突破

2011年8月,浦东新区政府根据国务院和上海市对建设张江示范区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核心园区)的建设,在汲取北京中关村和武汉东湖创新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张江示范区的特点,制定了《关于推进张江核心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配套政策》(简称“张江创新十条”)。“张江创新十条”是对上海市示范区政策的有效叠加和补充,也是张江核心园区政策创新的亮点和突破口。围绕“张江创新十条”,张江核心园区在股权激励机制、人才建设、科技金融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先行先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

二、大力聚集高端人才

(一)张江示范区推动“聚才计划”,建设人才高地

1. 实施“双1000”工程

2011年12月,张江示范式地启功了“张江聚才计划”,实施“双1000”工程,并通过“张江人才公寓”和“张江创业工坊”,为示范区内员工及创业人才提供月租1000元的人才公寓(每间30~35平方米)和月租1000元的创业工坊(每间50~75平方米),降低人才的生活成本和创业成本,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2. 以市场为导向公开评选人才

出台《张江核心园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奖励试行办法》,设立“张江创新人才奖励资金”(1500万元)。不但是园区企业直接参与的评选活动,而且在评选方式、评选标准和激励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不再仅仅以学历、论文、资历、海外经历等作为评选方式上的标准,强调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奖励办法,在购房、购车、医疗、子女入学、户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照顾政策。通过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骨干人才。

3. 提升人才归属感和认同感

现行的户籍制度仍制约着人才“落户”问题。但张江示范区在“引才”方面有新的突破,为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优先照顾子女入园、入学等。同时,为增强园区企业人才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民主评议园区优秀人才、企业,举办各种文化类、专业性活动等。

(二)东湖示范区加快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在激励政策上有新突破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试点方面,加快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力争在激励政策上有新突破。全方位拓宽引才渠道,组团到美国等地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开展“海外学人光谷行”等活动,建立完善了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东湖示范区加快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加速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人才特区”效能正在加速呈现。2015年,东湖示范区设立11亿元规模的光谷人才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实现人才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焦;启动“3551”青年创业大赛,面向全球招募“城市合伙人”。目前,示范区聚集了3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高端人才的“洼地”。

(三)中关村基本建成人才特区

中关村建立并完善人才机制和环境,其高端人才集聚5万名左右,同时也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

三、大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一)东湖示范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2015年,东湖示范区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生物、光电、地质资源环境等8个工研院建设,逐步完善了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等服务功能,正在显现培育新兴产业和孵化的作用。

东湖示范区获批以来,专利申请量保持年均36%以上增速,2015年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58万件,占武汉市的50%。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0多项。在光通信、生物质能源、3D打印、激光、数控、地球空间信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互联网内容识别和业务感知首个国际标准、国内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全球首个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数字PET)、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国际领先的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装备等在东湖示范区诞生或研制成功。

(二)中关村示范区形成了较为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中关村示范区条例》为示范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登记办法》推动工商管理改革试点;《中关村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商标工作实施意见》推动实施商标战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推动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试点。

为加快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孵化和成长的创业环境,中关村搭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立了由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小微企业创业服务楼、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组成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为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活动,支持成立了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数十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挂牌开放实验室83家。

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东湖示范区持续开展新兴产业培育

东湖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加强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基地等建设,持续开展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新芯3D NAND Flash芯片项目、武汉华星光电和武汉天马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三川德青环保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奇宏光电(武汉)凤凰山产业基地等5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加快推动信息安全、光电子信息、汽车电子、地球空间信息、激光等16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实施领先战略,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VR/AR、3D打印、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示范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激光、光纤光缆、光器件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二。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二)张江示范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张江示范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继续领先;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位于全国先进行列。张江示范区获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授牌,经济总量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张江示范区支持企业或相关单位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功能总部;支持以龙头企业和骨干创新型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联盟,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符合张江示范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健全产业链的需要,为引进重要企业或机构实施开展配套服务;支持针对企业承担专项工程和重大平台建设任务的需求开展的特色服务;资助产学研部门共建产业创新研究机构、联合实施技术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等协同创新项目;资助新兴产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团体为产业建设提供专业服务。

五、积极采用“一区多园”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扩大经济带动与辐射范围,高新区必然走上扩张发展的道路,而“一区多园”运行模式是最佳形式。

2012年底北京中关村创新示范区从“一区十园”调整到“一区十六园”,全市约70%的产业用地可享受中关村示范区的相关政策。在“一区多园”模式下,实行“双重领导、以区为主”的领导体制。

上海张江通过“聚焦张江”战略,形成了“一区多园”模式,2011年初扩至“一区十二园”。张江创造性地打造了“区镇联动”管理模式,实行“一个品牌、统一招商、联合开发,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

摘要:国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自获批以来,实施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聚集高端人才等措施,激发了创新动力,显著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这些做法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福.“一区多园”模式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J].科技法制与政策,2014,(01).

[2]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都做了哪些工作?[EB/OL].http://www.vccoo.com/v/a4b8af.

[3]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它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b90530102v7oy.html.

[4]http://www.zgc.gov.cn/.

国内借鉴 篇10

关键词:国内,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建设。旨在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 培养高精尖人才。从亚洲的两个邻国的实例来看, 从重视教育的日本明治维新, 到印度对于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 所带来的国家快速发展证明了“教育强则国强”的道理。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新世纪的环境下, 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高素质新型人才正在被大量需求。

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后, 教育的主要方向有两种:面向研究的和面向职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的职业教育也随着发展和完善。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建立

新中国建立的初期, 党和政府就在积极的加强职业教育建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职业教育发展史到1965年, 建立了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 在校生54.74万人;技工学校281所, 在校生10.1万人;职业中学61626所, 在校生443.34万人。这个时候, 新中国在各个层次的教育当中都模仿前苏联模式, 对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第二个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后, 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快速传入中国, 而且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当中, 教育作为一个产业也在受着严峻的考验, 新思想不断地注入到中国各层次的教育当中, 使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力。

进入2000年以后, 新世纪的到来带来了新思想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矛盾新问题。金融危机接踵而来, 给企业和商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面临物价、原材料的上涨, 另一方面面临着市场萎缩、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的困境。研究型人才有也压力越来越大, 而同时具有专业技术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甚至是十分的匮乏。这样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会, 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2000年到2006年,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 而就业人数却不断下滑。其原因就是缺乏职业职业技能, 不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社会需求带来了第三次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机遇。

二、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

1、专业技术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首先就是专业性强, 培养的就是在专门领域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 使受训者在走出校门后能够短时间内达到工业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 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技术, 能够独立的处理一些专业技术问题, 可以迅速成为技术骨干。

2、实际应用性。这一特点强调的是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应该满足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经济由粗放式型经济发展到了集约型经济。中国的企业大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同时, 第三产业占社会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需求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专向技能人才的培养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着。

三、外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的职业教育趋势已经变得很明晰:社会的竞争与发展的核心来自于人,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核心因素。不论是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包括巴西, 巴基斯坦, 越南, 智利等国家, 都注重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发达国家, 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 普遍形成了技术工人工资高于脑力劳动工资的局面。这与发展中劳动力价格情况是相反的。国外的高技术人才培养, 在二战后有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政策上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宏观规划。虽然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方面有很大差异, 但是人才的开发上都有大致的相似点, 例如通过高薪吸引全优秀的教师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实践机会;从社会需求的长远角度制定人才开发计划;把人才开发纳为国家战略工程的一部分。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 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2、以人为本, 以人才竞争推动经济竞争。现代企业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美国是全球教育经费投入最多的国家, 不仅注重对基础科学的研究, 而且注重对人才的专向和定向培养。学生在中学开始就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在大学教育前就对学生进行分流和定向培养, 避免了大学教育的重复和浪费, 真正让不愿意做研究工作的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 在德国, 高中以上的学生都要选修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作为必修课, 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成为能工巧匠。二战后德国的快速崛起, 是与德国公民普遍高超的动手能力分不开的。在日本, 即使在90年代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也, 仍然保持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经费, 为日本的加工制造企业源源不断输入高水平技术工人, 使日本的精密加工工业迅速赶超美国。

3、实现高技术人才的优化配置。西方国家对待人才有独特的理念, 注重的是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能动性和创造力。已经经过了盲目追求高学历的错误阶段, 科技以人为本、科技是第一生产的观念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培养高技术人才的目的, 是提高每个被培养者的自身素养, 让求职者自发的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是让社会需求去适应培养出来的劳动者。美国、加拿大是最早把职业向导纳入职业培训的国家, 目前西方国家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规划师也应运而生。在每所学校, 心理咨询师和职业规划都作为标准配备, 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4、高度重视公民的就业问题。在国家的政策部门, 把实现人的就业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拿英国为例, 内政部把居民就业问题放在和经济增长率同样重要的地位;工党和保守党竞选的时候, 选民最关心的就是执政党如何实现让每个公民都获得工作的权利和机会。所以, 学历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 包括工作后再培训, 失业人员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欧美国家的社区学校以法国、芬兰、比利时、英国为例, 由各市、区的政府机关——议会 (Council) 主办的学校, 包含了从计算机到烹饪、园艺、烘焙、水电工等方面的培训课程, 居住在社区的居民, 不分国籍和年龄, 都可以交纳极低的学费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课方式灵活, 比如在公司、医院、酒店完成;上课时间和周期灵活, 大多选择晚间和周末授课, 课程在半年左右, 最多不超过一年。结业后经考核由政府颁发结业证和相关的资格证书。由于此类证书被政府和公司承认, 参加培训者可以花最短的时间就可以对自己进行再就业培训, 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取得资质的人持证上岗, 同时保证了工业生产的安全平稳运行。

四、对比与借鉴

同国外相比, 中国整个职业教育的结构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方面, 虽然数量众多, 但是总体质量却无法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

1、与社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企业可以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就业市场, 而且可以为职业技能学生提供所;学校提供技能人才的各项技能, 同时也要为学生介绍实习机会。这种供需上的组合, 在现实中却显得不对称。一些企业出于节省成本、保证生产的考虑, 并不喜欢大量使用实习生, 而学校却苦于寻找实习基地。这种矛盾给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高要求。技能培训的课程设置应当紧密的结合行业特点, 在充分考察就业市场的前提下, 定项为就业市场培养所需专业技能。拿印度为例, 其在培养电脑操作和软件人才方面, 就是同企业紧密合作, 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参与软件业务的外包订单, 从开始学习就参与应用, 所学技能具有高度的专门性。

2、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学生实训教师, 培养定向人才。

行业专家不仅具有熟练的业务素质, 而且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可以高屋建瓴的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就业方向指导。例如烹饪专业的技能培训, 聘请有经验的专家, 可以向学生传递第一手资料的市场需求, 准确掌握行业中最新的技术方法, 在熟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定向培养。

3、积极举办或参与行业技能比赛。

举办行业技能竞赛, 是提高一个学校专业技能最快捷的途径。在竞争过程中可以和来自全国的同行业部门进行切磋和交流, 进而改进教学和实践。

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加工生产基地, 中国劳动力市场急需懂技术、会生产、能管理的综合性高素质人员。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理念, 中国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应当建立在对就业市场的充分考察基础上, 明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培训和技能培训。近几年发生的用工荒, 特别是从去年开始, 广州、东莞等城市发生的私企业主高薪争抢工人等事件, 说明社会已发出强烈信号:中国将逐渐结束手脑严重倒挂的不合理情况, 人才的使用趋于冷静和理性。高学历与高技术、高素质是不能划等号的。政策部门可以采取更先进的统计和预测方法, 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做出科学预测和判断。同时对社会的用人观念、就业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中国的高技术人才培养一定能够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壮国桢.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条件分析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7)

[2]、王旭.国际组织推进终身学习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9) .

[3]、周耕夫, 李栋学.工学结合:期待制度与法规的哺育——来自德国“职业教育合同”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1)

国内借鉴 篇11

一、国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一) 美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 大学与政府合作密切;第二, 与企业之间密切联系;第三, 不断进行文化建设创新, 坚持一个“中心”, 三个“结合”, 即以学生为中心,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第四, 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向环境渗透。

2.启示

(1) 注重文化建设的认同性。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强化文化认同基础, 使广大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文化修养, 进而促进学生学有所成, 承担社会责任。

(2) 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社会性。对我国高职教育而言, 要利用企业文化的浸润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培养, 将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3) 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做到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我国高职教育不仅要通过公共课的开展进行有意识的中国特色文化建设, 而且要开展文化、人文课程, 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4) 注重文化建设的直观性。通过校内硬件建设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渗透, 进而推动学生认同校园文化及其深厚内涵。

(二) 英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 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第二, 重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 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第三, 专业淡化, 强调基础, 注重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广博知识和应变能力;第四, 重视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

2.启示

(1) 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多元性。

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要注重多种学科交叉训练,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 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

高职院校要在实践操作中让广大学生掌握实际能力和技巧。

(3) 坚持文化教育的连续性。

通过教育在时间上的延续和持恒, 影响学生对世界加以体验, 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

(4) 加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加大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和保障,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 日本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 重视从文化角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第二, 重视在体育运动中发挥文化教育作用;第三, 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2.启示

(1) 注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渗透性。

发挥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 进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注重在素质教育中推动文化建设。

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文化建设方面的有益尝试, 拓展教育渠道。

(3) 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等固定机构进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对保障广大学生心理健康, 进一步认识自我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四) 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及启示:

1.特点

第一,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模式;第二, 加拿大采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第三, 澳大利亚推行“TAFE”模式。

2.启示

(1) 通过继续教育实行学校对学生文化教育终身制。

继续教育有利于学生持续保持知识更新和先进文化的传承。

(2) 坚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文化建设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保证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及经验借鉴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国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达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统一。

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必须相互作用, 才能建立环境优美、特点鲜明、学术自由、民主治校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氛围。高职教育硬件建设如使其专业教学、科研活动和学院内在的精神内涵相一致, 才能真正具有价值意义与生命特色。

(二) 高等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统一。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过渡偏向于“职业性”而忽视了其本身的高等性。我们要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同时加强专业文化建设, 培养技能型人才。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办的银领学院就是高等文化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实体。银领学院是企业订单培养的产物, 学生在上学期间必须穿职业装、带工牌, 专业技能由企业人员培训, 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 银领学院实施双导师制, 本校派出导师, 处处要求自己做合格大学生。

(三) “以人为本”理念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才有利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推进。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对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管理。同时, 还计划导入CIS战略理念, 对拓宽职业学院发展空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 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与社会进步的创新性相统一。

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在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尝试, 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开设的明理学院, 以“明德理、事理、情理、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开设的淑女学院以培养“娴熟、温婉、大方、端庄”的知性女性为目标, 其中淑女教育载体以书画、秀红、礼仪、声乐、弹拨乐、舞蹈、瑜伽等为主, 对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五) 娱乐性文化与学术性文化的统一。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而言, 在课余活动的娱乐性中融合学术意义, 提升学生对学术的热忱和信念, 坚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而非简单的愉悦身心, 是现代高职教育应该积极探索的文化建设途径。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教育为主题,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 开展了相关的歌咏、诗歌朗诵、绘画、书法比赛, 并组织学生向干旱、地震灾区捐款,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等。

总之, 我们应该在本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不断从外国吸收借鉴适宜在中国本土的经验, 达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洋为中用, 自成一家的目的, 才能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 取得新成果。

摘要:加强文化建设对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完善健全人格, 提高文化素养, 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内外,高校,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馨.国外高等院校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的现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上一篇:人才流失的保险公司下一篇:经验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