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借鉴(精选12篇)
中国借鉴 篇1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具有美学价值的著作, 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 被视为“中国美学的开山祖”。它在批判总结先秦各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 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其系统、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 对后世一直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迄今对我们仍具有启发意义。
本文结合我对《乐记》中“感于物而动”“德与艺”以及乐教理论的理解, 反观中国现今流行音乐的趋势及走向, 提出个人的几点见解。
一、“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
作为《乐记》的全文开首之言, 这段话以极为简洁简练的语言来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它承认音乐产生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 这已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声是指万物之响, 包括潺潺流水、林中鸟鸣、风雨雷霆等一切宇宙之声, 甚至包括噪声。音是五声, 即宫商角徵羽按一定的规律相间排列, 包括有词的歌和无词的曲。乐是依照歌曲的曲调演唱, 并配以舞蹈和乐器。声、音、乐是音乐的三个不同概念, 都是由人心而生, 都是从人类心灵淌出涓涓细流。
人心是音乐的源泉, 用真心抒唱的音乐才具有至圣至美至强的感染力, 才能广为传播。当今大多数的流行歌曲, 无不如此。如西域刀郎, 唱出了一个新疆青年对人生、对爱的深深挚情。还有张宇, 唱出了种种复杂而独特的情感感受。他们的音乐的流行都是心诚使然。但是, 也有某些音乐却出于演唱者的名气和古怪的形式被追星一族追捧而流行。比如现在的一些影星, 他们表演艺术的高超令人叹服, 但他们中的某些人盲目地插足乐坛所表现出来的对音乐肤浅的演绎则令人不敢苟同。电影和音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 电影着重于表演的张力, 而音乐更着重于内心性灵的真实抒唱。因此, 那些让音乐在名声的铜臭和古怪夸张的形式中日趋萎靡扭曲, 丧失本身特有的美感和个性的做法, 实在是对音乐的一种中伤。
记得前几年的一次春节联欢晚会, 一个普通家庭暖意融融地合唱了一首《相亲相爱一家人》。他们没有磁性的嗓音, 没有复杂的节奏, 有个别地方甚至还谈不上音符的标准, 但是他们以真实心声唱出的歌声却感动了全国几亿观众。那歌声里所蕴涵的款款深情, 一种对家庭幸福的渴望和家人平安的期盼, 至今仍萦绕耳边, 令人感动不已。结果, 在那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的评比中, 它获得了一等奖。这正印证了《乐记》中说的音乐是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 它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 即“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的内涵只要有真实的情感流露便具有值得肯定的美学意义, 真正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音乐需要人心的至诚至善至美。
二、“宫为君, 商为臣, 角为民, 徵为事, 羽为物, 五者不乱, 则无怡占滞之音矣。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礼与天地同节, 明于天地然后兴礼乐也。”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的五声, 五声中宫属土, 声至浊, 于五声独尊, 故为君象;商属金, 声次浊, 故次于君而为臣象;角属木, 半清半浊, 居五声之中, 次于臣而为民象;徵属火, 其声清, 有民而后有事, 故为事象;羽属水, 声至清, 有事而后用物, 故为物象。音乐五声是宇宙万物的象征, 是金木水火土、白青黑赤黄的对应物, 预示着大自然的瞬息变幻规律和乾坤天地的运转之理。大乐和谐就是与天地同和, 与乾坤同转, 与社会并行。这就是音乐之中所蕴涵的辩证变化的哲理, 如同周易, 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昭示着芸芸众生、万事万物的莫测变化。
五声之中宫乱则知君骄恣, 商乱则知臣子堕落, 角乱则知人民愁愤, 徵乱则知劳役繁苦, 羽乱则知财物匮乏, 五声皆乱则知国将亡矣。冥冥之中, 音乐在默默地预示着社会人心的发展态势。
新民主革命时期, 革命歌曲盛行, 其铿锵有力、慷慨激昂, 振奋人心, 高扬着人民的不屈斗志。建国后, 对党和祖国的颂歌流行, 唱出了人民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刮起流行歌曲之风, 特别是爱情歌曲, 昭示着那一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赞美。而今, 雪村、周杰伦等另类声音突起, 也正是日益发展的社会之下人心对自由性灵和个性张扬的疯狂追求, 他们所表现的是一种唱功上的新奇和听觉上的刺激。还有摇滚音乐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也是另类特色的促使, 那听的就是一种心跳。中国新一代的青年生活在平稳而无忧的社会, 这种安逸使得他们产生一种腻烦的抵触, 他们更渴望一种心灵的刺激来充实自己人生的别样价值。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正是满足了当代青年的这一心理需求, 才广为发行。还有登山、溜冰、超极限运动等体育项目的盛行更是这一心理需求下的时代产物。这诸多的式样正以极快的速度遍布社会, 受到青年们的青睐。邓丽君、徐小凤等的爱情歌曲曾缠绵了几十年, 现在也渐成昔日的记忆, 这完全是历史使然, 社会的发展使然。
音乐与天地相和, 应社会而生, 堪称社会人心的晴雨表。在新的世纪, 新的年代, 我们的音乐又将通向何方呢?但愿音乐不要被安逸奢靡的思想和拜金主义的观念所腐蚀而变成毫无任何积极意义的无病呻吟, 丧失内容上的健康和乐律上的美感的音乐不会成为改革开放的现代中国的音乐主流。
三、“致乐以治心, 则易、直、子、谅之心, 油然生矣。乐者, 动于内者也。乐主其盈, 乐盈而反, 以反为之, 乐盈而不反则放。”
研究音乐可以提高内心精神修养, 能生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音乐是极其高尚的艺术, 它主要抒发人心丰富的性情, 彰显人的本性, 皈依大自然的朴真和善良的心灵。音乐是陶冶情操, 回归本性的良方灵药。
音乐也是人心的外化, 什么样的人就唱什么样的歌。音乐是由心灵雕出的艺术之花, 要塑造美丽而动听的音乐, 必先塑造完美而健康的心灵。听阿炳的《二泉映月》, 我们感叹生活的艰辛;听《渔舟唱晚》, 我们浸染于渔民丰收的喜悦之中;听《梁祝》, 我们为那纯洁无瑕的珍贵爱情而如醉如痴……什么样的音乐, 就让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音乐以其曲折而流畅的节奏, 繁杂而简单的乐章, 蕴意深刻而回味无穷的歌词, 清脆圆润的声音细腻真实地触动我们的心弦, 净化我们的心灵, 抚慰我们的心绪, 升华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每一个爱好音乐的人都是幸福的, 一种来自精神深层的无比幸福。
四、“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乐者, 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 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懂得声响而不懂得歌曲的是禽兽, 只懂得歌曲而不懂得乐律的就是普通人, 既懂得声响和歌曲, 又懂得乐律的就是君子。君子懂乐律, 并从乐律中领悟到音乐的真谛。时下的大多数人都还只是普通人的角色, 他们听音乐, 只顾及声响和歌曲, 而不懂内在的乐律变化, 往往容易从众于社会潮流, 对社会上流行的, 音乐榜上靠前的歌曲, 不加分析就片面地接受, 这是现在大众音乐的一种普遍现象。比如周杰伦, 他有很多优秀的歌曲, 其含糊不清的唱功更是别具一格, 但是他也有差劲的歌曲, 许多人是难以分出其中的优劣。“音乐的君子”就要善于通过思考, 理性地鉴赏, 高扬其好的音乐, 而针砭其差的音乐,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更多的人透过表面的听觉感受上升到真心领悟的深层, 充分调动积极的思考让他们的情操在音乐的陶冶中走向更高层次的圣美之境, 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我国的通俗音乐却因为特殊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政治背景、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没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习惯于对欧美以及我国港台地区通俗音乐的“模仿”, 缺乏具有较高审美品格的“原创性”和“艺术感”。而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其中《乐记》就是我们祖辈在音乐艺术领域辛勤探索而留下的瑰宝, 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优秀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 拨沙捡金, 融汇精华, 在发展和充实今天的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上, 进而冷静又理性地观照与思索现今通俗音乐的流行趋势及其审美价值取向, 我相信这对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文化是会有积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2]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中国借鉴 篇2
班级:10人力资源管理学号:1003131035姓名:杨诚
摘要: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公共关系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虽然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但是像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雏形一样,具有公关意识的思想、活动在古代社会中便出现了。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因此西方古代公关思想存在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活动中。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现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言论是较为活跃,那是便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更是成为统治阶级对民宣扬的核心思想。我国古代存在的不完整,没有体系的公关意识或者公关活动所体现的公关理论对当今中国的公关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公关意识产生影响与借鉴
正文: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文化历史传承没有断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文化至今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文化思想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逐渐表现出其当代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由来已久,它的发展演变深刻的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公关思想的发展,对当今的公关活动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虽然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没有形成具体理论体系,但是中国古代关公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上概括了当今公关的内容以及公关的范畴。
一.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
(一).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的真正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东周灭亡后,在各地的诸侯王实力增强,按照实力的强弱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一开始最弱小的秦国却可以最后一统六国,这和秦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分不开的。战国初期秦国弱小的,因此秦王为了保住国家的稳定发展,四处向大国示好,并且表现出很弱小的形象,使各国国对秦国放松警惕。但是,当秦经过商鞅变法快速强大起来的时候,秦王便主动邀请各国国君聚在秦国,展现秦国的实力,使各国对秦国都很忌惮。
秦国强大后对外实行“远交近攻”战略,这也是秦国为了不至于多面受敌而实行的外交战略,让对手误判,这一阶段秦国使节游说各国,公关发挥了巨大了作用。因此,从公共关系角度也能看出秦国的国家公关对它统一六国有着很大帮助。从公关分析,秦国的是公关的主体,客体是战国六国,国家公关的内容随着自身的发展而改变,公关的目标是让其他国家放松警惕,发展自身。秦国国家公关手段主要是树立自身的形象和传播自己的主张。
(二).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的发展是在中国古代大一统时期。汉朝时期巩固了国家大一统,为了彻底消除匈奴威胁,汉朝廷派张骞出使西域,以汉朝国家身份对其他国家进行游说,希望其他国家协助汉朝对匈奴开战。
唐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繁盛,强大的时间段,大唐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很高的程度,是封建经济制度下嘴繁荣的朝代。唐朝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唐朝和周边国家进行友好往来,一些邻国甘愿成为唐朝的附属国。唐朝为了和他国建立的稳定的关系联盟,唐朝经常采用政治联姻的方式,比如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出嫁,加强与藩国的联系。让藩国信任唐王朝,依赖唐王朝,同时唐朝人员去异域也能传播唐朝的文化,宣传唐朝的思想主张。唐朝还和日本、朝鲜等周围其他邻国加强交流,尤其是日本。日本多次派使节、官员来唐朝学习,唐朝也是尽可能向日本展示国力,给日本帮助,像日本宣传大唐文化。明朝时期,著名的是郑和七下西洋,和远洋各国进行交流,主要是向各国宣扬明朝的强大,明朝的皇威。
古代大统一时期,封建王朝的国家公关主要是为了睦邻友好,向外界宣传自己,通过对自己文化的宣传,让他国了解自身,在小国面前树立强大盟主的形象。国家公关的主体是封建王朝,公关的客体是邻国,以及一些相对东方国度了解的国家。国家公关的目标是为国家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公关的手段是通过人员的来往,把自身的文化、主张传递给他国,进而让邻国了解本国。
(三).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和借鉴。我们以中国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经过我国政府的努力,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前中国在国外人看来是非常落后,甚至是野蛮,中国没有现代化。自从中国积极引进外资,迎进国外来客,在世界各国宣传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比如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也是国家公关事件。近些年中国实力的得到快速发展,受到了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抵制,恶意宣传“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受损。我国一方面向外宣称“和平崛起”,向世界各国表明我国爱好和平的决心;另一方面我国积极从事国际维和活动,反对恐怖主义,反对战争,对受到战争危害的地方进行援助。我国实力的发展不会威胁他国,只为世界各国发展做贡献。在非洲等需要援助的地区,我国都是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世界展示了
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二.中国古代政府公关意识
(一).中国古代政府公关意识产生的很早。据说在尧舜时期,政府在宫廷门外树立“诽谤木”,鼓励世人像政府进谏,这可能是我国古代政府征求民意的设施。中国最著名的、最成功的政府的公关活动一定是“徙木立信”了。战国时期,商鞅助秦孝公变革国家制度,史称商鞅变法。商鞅担心秦国人对自己不信任,产生非议。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这样商鞅在百姓心中树立的守信的政府形象,这样改革措施才得以很有效的实施。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城的时候,就和城内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及盗抵罪”这样就使城内百姓信任了刘邦领导的政府团体,赢得了人心。“孟尝君焚券市义”、“新帝大赦天下”、“纳言如不弃涓流,君民同心可致江山永固”之类,都是古代政府的公关意识体现。
中国古代大一统时期,政府公关意识逐渐体现出领导、团结百姓以及避免内乱的作用上。汉朝时期,实行举孝廉制,政府提倡孝道,一方面表现出政府是仁政的政府,注重仁义;另一方面,也让百姓有为政府工作的意向,使国家稳定。唐朝时期,国家昌盛,人民幸福。这是人民就需要更多的权利,以及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因此,唐朝政府就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让人民的权利得到认可,这样的公关意识使人民更加安定,更加和谐。
最初的古代政府公关意识的产生主要是国家环境不稳定,政府需要来自百姓的支持,这样政府的才能更好的领导百姓,国家才能更稳定。大一统时期,政府要的是国内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会给百姓塑造一个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让人民有意识的参与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去。政府公关的主体是政府本身,政府公关的客体是百姓,政府公关的目标是获得百姓的支持,这样能使国家稳定,统治阶级可以更好的统治国家。政府公关的手段是通过百姓自身已经政府法令传播政府的思想,取得民众的信任。
(二).中国古代政府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和借鉴。我们依旧以中国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总体来说是有所下滑,但政府又展现了一些新变化、新发展。我国政府面对腐败绝不手软,一次次的重拳出击,给人民展现了一个值得信赖政府的形象。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刻,政府的种种应对措施,展现了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政府。政府的行为虽然为了国计民生,但是政府的行为也表现出政府对国民公关的形
象。政府使人民信任政府的方式,只要是依靠传媒的报道,使民众信任和支持政府的工作。一年一度政府工作报告发表,一方面是政府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想民众展现了一个有作为政府的形象。政府以团结全国人民为祖国发展而奋斗为目标,注重各种场合的行为,正确处理政府危机。
三.中国古代个人公关意识。
(一).战国时期是一个**时期,时事造英雄,自然有很多的名人出现在这一阶段。士为悦己者死,当时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投奔到当官的门下,为国家效力,但是真正成为一时英雄的人数少之又少。很多人采用各种方法让自己得到朝廷的任用,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毛遂了。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毛遂主动向平原君自荐说自己可以一起楚国求救兵,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但是没见你很出类拔萃啊!”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最后到了楚国,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拜毛遂为上宾。
毛遂自荐是自我推销的公关策略,为自己做宣传,为自己树立形象和口碑。毛遂自荐过程中,公关主体是毛遂本人,公关客体是平原君,公关的目标是让平原君相信会和认可自己的能力。古代个人公关意识中,自我推荐是经常见的。比如像“终南捷径”这一类,就是自己为自己公关,希望自身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以及受到任用。
(二).《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巨作,同时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写到了公关方面的作法。这里谈谈书中关于诸葛亮个人公关的故事的描述。众所周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未出山前,自号卧龙。因此才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从水晶先生处得闻“卧龙凤雏,得一者可以安天下”的宣传口号。诸葛亮交友广泛,才华尽显,使得隆中这一带都知道卧龙的才。刘备前两次来访,均为见到诸葛亮,但是却知道诸葛亮非一般的人物,更是爱才。
三国演义中介绍可能与历史有悖,但是却体现了古代公关意识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自我介绍、自我推销了。中国古代公关意识中已经形成,靠舆论引导,利用第三方传播的公关方法了。按照书中介绍,诸葛亮是公关主体,公关客体是当时所有的有实力、有能力的朝廷、地方官员,公关的目标是为自己寻找到一位可以实现抱负的主公,最后实现自身的功成名就。
(三).中国古代个人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与借鉴。在当下白热化的社会竞争中,要有自我推荐的能力,要敢于在他人面前推荐自己,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求发展。还有就是自己要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特色,让别人对自己进行宣传才是更高层次的。不要把自己的才学隐藏起来,更不要让自己的对外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这样在当今社会竞争中,才能更好的把握先机,把握自己的前途的方向。
总结: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源远流长,表现在各个方面,对我们有很多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抛弃中国古代原有的公关思想,要吸取其中精华的部分,为我国自己的公共关系学说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梦的历史借鉴 篇3
中华五千年,涌现出无数志士仁人、良臣名将,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这群星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我们这代人接触范仲淹这个名字,大多是初中时读《岳阳楼记》而印入脑海的,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虽不能完全践行,但我们经常说、经常用,并一直激励我们前行。范仲淹的一生,勤政爱民,刚正廉洁,三起三落,矢志不渝。为臣敢于直言,当官为民做主。沙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文章世代传诵,光耀千秋。范仲淹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为民请命,上书修堤,时刻关注涉及国家和民生的大事
范仲淹自幼苦读,1015年27岁时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便步入政坛。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海,镇上荒芜情景毕竟与内地不同,范仲淹不免惆怅。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对于这项浩大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范仲淹的这份上书,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一份重要提案。在北宋时,泰州以东濒临黄海、苍苍茫茫,至今仍可登上泰州望海楼去追思远古沧桑。范仲淹不局限本职,不是自扫门前雪,而是把民众和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调查研究,“眼里有活”,从黎民百姓的受苦受难中,发现有很多事要做,并把修海堤作为大事,上书谏言。范仲淹的这种可贵精神启迪我们,当官做事就要为民谋福,不能得过且过,无所用心。要看民众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要解决,看有哪些利国利民的事需要去办。
临危不惧,坚守护堰,关键时刻立得稳、顶得住
范仲淹担任兴化县令后,1024年秋,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工,在他的率领下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风暴,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名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面对大风卷着浪涛的冲击,一些人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摇。大家发现范仲淹等主要领导泰然自若,情绪也安定下来。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最近笔者还在《中国酒》杂志上看到,在时近隆冬季节,雪雨连旬,加上筑堤疲劳,不少民工染上风寒。范仲淹就对东台滔厂的“陈焙酒”进行重新调制,发给民工饮用,民工体力恢复,重上工地。几年后,绵延数百里的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农户,又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人们怀念。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办大事上的决心和毅力。他不信闲言,只信民众,凡是对人民有好处的事就坚持办下去;他身先士卒,亲临一线,临危不乱,镇定从容,稳定了人心,动员了民众;他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亲自研究调制为民工驱寒疗疾的“陈焙酒”并取名为“固基酒”,确保了数万民工的健康和筑堤大军的实力。在他的正确领导下,治堰官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筑起了捍海长堰,上对得起朝廷,下造福于民众,成为千秋传颂的壮举。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在改革开放的诸多事项中,更会遇到挫折、失败,正确的态度是,只要对国家和人民有利,就坚持下去,知难而进,不怨天尤人,克服困难,勇于承担,不空谈、重实干,立志构筑起一条条造福当代和后人的“范公堤”。
先忧后乐,志存高远,为国为民奉献一生
范仲淹一生做过许多大事,捍海修堰只是其中之一。综观其一生,他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始终践行其爱国忧民的远大理想。他刚直不阿,锐意改革,虽一次次受到挫折打击,晚年甚至屡遭贬官,但为国为民的忠心不渝,最后病死在赴任途中。他与历代民族英豪所共同具有的爱国家爱民众的思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支柱。今天的时代与一千多年前已是天壤之别,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美德,已代代相传。范仲淹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我们应当纪念和追思的历史先贤,也是悠久辉煌的中华文化精神的杰出代表。
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是先辈们生生不息的勤劳与智慧,凝聚成了我们今天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要学习和继承先辈们创造的文明,一些杰出历史人物的伟大历史创造更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犹如至今的书法作品都没有超过晋朝书圣王羲之那样,中华历史长河中还存在着深厚的文明宝藏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开掘,去学习、传承和宣扬。宣传一个当代的典型,就树立了一面旗帜,引领人们学先进、弘正气;颂扬一代杰出英豪,让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再放光彩,也会激励当代人振奋民族精神,报效国家和人民。努力挖掘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并进行宣扬,教育人们爱国爱家,利国利民,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会促进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梦想成真。
中国借鉴 篇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绘画发生了大的变革, 克利姆特、梵高、高更、米罗、马蒂斯等人接触到东方的艺术, 以及他们积极的吸取原始文明的元素。凡高的画作就有不少临摹东方版画的作品, 在他的众多画作中, 夸张的笔触, 跳动的纯朴的颜色, 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东方版画神韵。克利姆特对中国的传统版画的迷恋直接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 许多绘画的背景采用的是中国戏剧人物版画的背景, 极大丰富了他的创作语言。因此, 东方的版画以它特有的平面性、装饰性、主观性影响着西方绘画史。
在当今, 保持艺术的自我和民族性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版画以其独特的面貌在东方艺术中占据重要的角色。中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诞生可以追溯到汉朝, 从《金刚经》的印制就可得出这个结论。清朝后期, 版画艺术渐见衰落。近代的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 传统的雕版印刷术, 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版画也开始遭受冷落了。
中国传统的版画有着自己一套理论, 如形象简单夸张、色彩浓烈鲜明、寓意广泛, 是一种意向造型艺术, 师法自然, 有着内在中国传统的精神。而中国的油画从一开始进入中国以来, 就处于一种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之中, 一直都在寻求着自己的民族根源。因此, 找到自己独特话语权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 而中国的传统木刻年画传统美学的观念相当明显。中国木刻版画有着其不可估量的独特性, 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的传统审美文化极为丰富, 认真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 必然可以为油画艺术带来一定的启示。从传统板画的色彩看, 单纯、浓烈, 这应该是因为中国的版画主要集中在年画题材, 所以用于节庆的时候就更偏重于单纯、热闹、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多是平面的色彩, 没有出现均匀过渡的色彩, 也没有明暗的差别, 对比很强烈。同样由于材料的限制, 传统的木刻版画以其爽快, 利落能多次复制的特点在各门类艺术中就很明显, 刀痕的爽快, 稚拙。油画上的笔触就可以模仿, 如梵高, 蒙克。中国传统的版画, 具有平面的装饰性, 极强的形体的样式化。克利姆特的绘画创作中就有很多装饰图案充实画面, 形成了他很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油画从一开始诞生, 他的民族化的问题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在对如何把中国传统的语言样式融入油画这一问题上, 我们也作了很多努力。顾黎明的门神系列就是对中国传统语言形式进行探索的典型代表作品, 用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去深入体悟和诠释民间木版年画的语言样式, 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纯文化的诠释, 从深刻的民族精神上来融合现代主义, 用传统的艺术精神丰富当代油画语言, 再创性的显示出中国文化在现代油画中所阐发的作用, 是对木版年画语言样式的成功借鉴。[1]他认为艺术作品民族精神的匮乏主要在于此。李天元在自己的作品中利用“单刀赴会”这一传统形象, 创造了传统和现实的连接, “既然现象出现了, 启示作用必然产生”。
各门类艺术之间是相通的, 把版画中的这些因素加入创作中可以丰富油画的语言样式, 同样, 从传统的中国版画中找到的中国的意趣, 让其中的中国东西能够分离出来, 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 形成自己的语言。但对于传统学习, 不可以照搬, 应该从文化内涵上去深刻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 我们独特的审美, 从艺术的本质去理解人们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不然就会不伦不类, 必须自己在吸收的同时重构自己的艺术语言, 这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艺术。
“一个在文化上不能强大的国家, 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油画是一种外来文化, 我们只有为我所用, 才能成为自己的特色。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就是在吸收了中国的版画的基础上, 融入本民族的传统才形成自己的特色。潘天寿说过:“中西绘画要拉来距离”主张也为我们如何来开中国油画的语言样式起到了启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艺术的创新决定了艺术之间的不断的挖掘, 融合。因此, 油画从中国的传统版画中吸取能量也是必然的。也只有吸取了新的语言, 中国油画才能以一种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艺术舞台之上。
参考文献
[1]石虎《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中国女排精神演讲稿供借鉴 篇5
8月20日,在20xx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女排在颁奖仪式后庆祝。
在位于北京东城交道口街道的一处普通居民小区里,每逢周末,院子里总是聚集着三五成群的退休老人共议退休前的峥嵘岁月。而在这个周六,居民小区的院落却安静得出奇。当中国女排拿下决赛的最后一分勇夺冠军时,从许多户人家的窗户中传出阵阵欢呼。这些年逾七旬的老人在共同见证这伟大时刻。
在清华大学,开学后即将升入大二的韩储银与留校同学一起收看了激动人心的女排决战。他们尽情呼喊:“我们为女排队员千锤百炼的实力骄傲!为她们穿越铜墙铁壁、不断创造奇迹的精神而自豪!”
身在美国的留学生刘美洋也一直在关注着女排决赛。女排夺冠让像刘美洋一样的海外游子的爱国热情尤为高涨。“女排姑娘们太厉害了!我爱中国女排!她们颜值高高的!技术牛牛的!”
在这一刻,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年龄长幼,无论身份职业,都因为中国女排的荣耀喜极而泣。“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我在院子里徘徊紧张得不敢看,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的砰砰跳动声,”在中铝集团担任高管的蒲晓鸥说,“这时听到有房间传来尖叫声,我的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
中国女排夺冠的消息传来,也让从事排球工作的国家级裁判员吴戈激动不已。“接连战胜连续两届奥运冠军巴西队,以及曾在小组赛战胜过我们的荷兰队和塞尔维亚队,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薪火相传
自从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在日本东京世界杯上首夺世界冠军,到20xx年再次梦圆里约奥运,35年间,中国女排9夺世界冠军,其中3次站上奥运之巅。一支球队的赛场风云成为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中华儿女对中国女排总有着特殊的情感。当中国女排站在里约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时,曾经见证过老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人们,眼前似乎重现了火红的八十年代。在四川大学中文系79级微信群中,同学们打出了“再喊一回当年的口号:向中国女排学习!向中国女排致敬!”
中国女排跨越30余年的冠军路,陪伴北京科技大学退休教师陈捷度过了为国效力的'职业生涯。“那时,我们的国家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正待起飞,女排精神带给全民族是奋发、攀登、腾飞的前进动力。如今,我们又一次站在了重优选发、二次改革的新起点,需要顽强和坚持的精神,”陈捷说,从如今的女排身上又看到了老女排身影,也听到了时代的呼唤。”
时光总是令人感叹。早在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时,首钢总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的郭庆刚刚成为一名光荣的首钢工人。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正经历着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女排精神’激励着刚刚实行承包制的首钢人,”郭庆说,“如今,正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首钢,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激励下,首钢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继续发挥引领者,示范者和先锋队作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时代先锋
在中国女排再夺奥运冠军后,一段话在网络中盛行:“有人曾经问,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就像一万个读者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身处不同行业,所处不同年龄的人们对于‘女排精神’也有各自的理解和感想。记者在采访中,提到再度夺冠,提起‘女排精神’,近乎所有采访对象都难掩激动之情,有的甚至声音几度哽咽。
从清华大学走出的中国第一个国际大赛百米冠军胡凯,如今已经是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在采访中,记者依然能感受到曾经作为体育人的胡凯内心的激动和感慨。“这是我第二次在清华大学见证中国女排夺冠。从雅典到里约,12年来气质不变,从80年代一路走来,30余年精神永存!”
“什么是女排精神?就是淘汰赛以来你有主场气势,我把你球迷打哭;你在心理占优,我把你气势打掉;你本心态放松,我把你打到紧张!”胡凯说,“回顾历次夺冠,中国女排没有一次是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获得胜利的。我们的国家正走在民族复兴和重塑自信的路上,这条路上的道艰难险阻,都需要女排精神来提振士气,坚定信念!”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说:“‘女排精神’可以概括为:团结、拼搏、爱国。在清华大学,我们学习女排精神,要让她成为新时期体育教育的主旋律,让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不仅仅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成为培养完善人格的最佳手段。”
首钢总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郭庆说:“在企业,我们提倡‘传承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发扬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这跟女排精神高度契合。在新时期,我们强调传承和发扬,就是要不忘初心,敢于作为。”
“今天我们面临的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就像奥运赛场的激烈角逐,所处的改革进程就像中国女排此次里约之行的跌宕起伏。”在采访中,每个采访对象都情不自禁地把“女排精神”融入今天的时代,融入自己的生活,“女排精神”将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每一代人。
中国女排精神演讲稿
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队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万名现场观众和亿万电视观众共同见证了属于中国的荣耀时刻。让我们向中国女排致敬!向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致敬!
逆境之中最能彰显精神的力量。在小组赛输给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队的巨大困难面前,中国女排不畏强手、敢于拼搏、奋勇前行,在淘汰赛中逆袭两届卫冕冠军巴西队、击败欧洲新贵荷兰队,最终战胜世界杯亚军塞尔维亚队,12年后终于重返奥运之巅。在女排姑娘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高超的运动技能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更看到了对中国女排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有一种骄傲,叫中国女排;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在里约奥运赛场,中国女排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完美诠释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体现。
诚如郎平所言,“女排精神”一直在,不是因为胜利才谈。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起,这种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个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尽管队员换了一代又一代,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女排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她们越战越勇、愈挫愈奋,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从未停步。这高度契合习总书记对中国运动员的殷切期望:“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
胜自我、超越自我。”正是因为女排精神的“魂”一直都在,所以我们能看到中国女排的一次次奋起、一次次荣耀回归、一次次让国人心潮澎湃。这是一支真正的英雄之师、胜利之师。
在中国女排漫长的奋斗历程中,女排精神激励着女排姑娘们向着胜利挺进,而女排姑娘们也用自己的行动为女排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女排精神的感召下,伦敦奥运会陷入低谷周期的中国女排在郎平的率领下奇迹般地迅速复苏,短短三年之内,连夺世锦赛亚军、世界杯冠军和奥运会金牌,在中国女排荣誉簿上写下新的辉煌篇章。
而我们在看到她们继承和发扬老女排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还看到郎平“国家需要我,我就回来了”的爱国主义情怀,看到女排队员在卧薪尝胆中走出低谷的坚守精神,看到科学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先进训练理念。这些都将成为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国女排新的宝贵财富。今天,新一代中国女排正以新的姿态、新的成绩展示和丰富着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
习总书记曾指出,在一些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项目上,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并特别提到足篮排“三大球”。“三大球”已成为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不折不扣的短板,成为中国体育向纵深发展的制约因素。面对如此严峻局面,“三大球”中的其他项目是否应该向女排学习取经?中国女排精神不应该只在女排身上体现,理应得到进一步的弘扬,成为其他大球项目摆脱落后局面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女排运动员收入、女排联赛关注度等方面的不足,要让真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大球项目”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收入和
关注度,而不是像某些大球项目一样,收入高、关注度高、自我感觉厉害,实际水平一塌糊涂。
伟大的精神历时光而不朽,中国女排精神永不过时。当年,女排精神不仅成了中国体育精神的一个代名词,而且超越体育成为激励全国各行各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胼手胝足,筚路蓝缕,投入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之中。如今,在里约奥运赛场上,女排精神再次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极大增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正在成为激励海内外亿万中国人拼搏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们更加需要继承和弘扬女排精神,团结起来、顽强拼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去谱写一曲曲壮怀激情、不懈奋斗的新的华彩乐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象征着顽强、拼搏、不服输、集体主义的“女排精神”永不退色,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和衷共济、砥砺前行,早日抵达胜利的彼岸。
中国女排精神演讲稿
中国女排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以三场生死一线又荡气回肠的胜利,表现出这支队伍具备的扎实的技术功底、团结无间的团队意志、奋力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和扎扎实实打好每一个球的敬业精神。今天人们感慨的“女排精神”,正是这一切的集成和组合。
经过三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之后,中国女排终于再次站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有统计称,昨天上午女排决赛时段,几乎一半以上的电视机都锁定在直播频道,创造了电视转播的收视奇迹。一度淡出观众关注焦点的中国女排,以一种旋风式的姿态,重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在奥运会诸多项目中,女排在技术性、观赏性、竞争性、戏剧性等诸多方面,都不是最顶尖的项目。对中国代表团而言,26块金牌虽然为最近几届最低,但似乎也不独缺女排这一块。
那么,与“老女排”的辉煌时隔30多年之后,中国女排重新得到万众瞩目,究竟凭的是什么?举国上下争说女排,又究竟在感慨什么?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就是“女排精神”。
几乎伴随着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四分之一决赛战胜巴西的同时,报纸、电视、微信朋友圈及各路自媒体上,一个久违了的词汇重新刷屏。“女排精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舆论场上出现频次最高的热词。而当人们惊喜地再次感受到“女排精神”带来的蓬勃气势和自信时,最终的金牌似乎早已被中国观众早早地计算进中国的金牌账簿之中。随后与荷兰、塞尔维亚的两场生死之战,似乎只是有惊无险的艰难过程而已。
观念多元时代,对于“女排精神”自然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认知。譬如有人在感慨“女排精神”的同时,亦在小心地回避其曾经的政治含义。另一些人则试图说明,帮助中国女排获胜的不是抽象的“精神”,而是科学的训练、国际化的视野、专业化的团队,乃至郎平的独特威望带来的制度变通等等。
一切都对。郎平自己也曾说过:单靠精神赢不了球,还必须技术过硬。但是,其实没有谁在感慨或敬佩“女排精神”时,是将其视为没有实力依托的空洞说教或心灵鸡汤。赢球必须依靠实力,但有团结一心、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就可能把现有的实力调整、发挥到极致,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取得最大的收获。而这次我们所看到的,恰恰是一支实力并不被人看好的中国女排,却在郎平教练的指导和激发之下,拼出了最好的状态,直至登上最高领奖台。人们不盲,人们感受得到精神力量对女排姑娘们的激励和支撑。
人们之所以对“女排精神”格外感动,或许也产生于某种对照。部分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低迷状态,甚至足以让观众感受到其懈怠、松弛,甚至漫不经心。从事超常艰苦的竞技体育训练,需要极其强大的动力才足以支撑。为国争光的决心,出于超常禀赋带来的热爱,或作为职业出发的敬业精神,甚至单纯的争名求利的欲望,都可能成为支撑运动员坚持下去的动力。但一旦徘徊于诸多目的之间而无所坚守,就可能导致运动员的彷徨和松懈。而同处顶级运动水平,稍有松懈便可能一溃千里。这次的奥运会上,我们不幸就看到了这样的结果。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的检讨和总结,却无法用“不唯金牌论”而能遮盖和解释。
恰在本届奥运会的收官时刻,中国女排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以三场生死一线又荡气回肠的胜利,表现出这支队伍具备的扎实的技术功底、团结无间的团队意志、奋力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和扎扎实实打好每一个球的敬业精神。今天人们感慨的“女排精神”,正是这一切的集成和组合。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点,中国女排可能都无法创造我们所看到的奇迹。
至于这一新的“女排精神”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听听每家每户窗口传出的欢呼声,看看从昨天到今天微信朋友圈的刷屏内容,自然不难体会。这样的真诚反应不容作假,更值得尊重和珍视。
中国女排精神演讲稿
当朱婷最后一个重扣打手出界,中国女排奇迹般地战胜了对手,东道主、卫冕冠军、第一夺冠热门巴西女排,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重新唤醒了国人的热血和情感。刹那间,女排精神再次横扫各大媒体,成为了今日体坛的头版头条。但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
当中国女篮荣光不再,中国女足深陷困境,中国男排未能称霸亚洲,中国男篮和男足成为无法言说的悲哀,在三大球项目里,全部的希望都面临着崩溃。也许我们在国乒中自我满足,在体操跳水里欢呼雀跃,但在世界的眼中,我们仍然是黯淡无光的弱者,至少在体育上是这样的。可是今天,中国女排在面对东道主巴西时奋力搏杀,赢下了这场荡气回肠的胜利,让多少人湿了眼眶!在世界认可的三大球项目上,中国女排依然昂首挺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一度在世界范围内战无不胜。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离不开女排精神,是她们用“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鼓舞了整整一代人。我们的父辈们,曾经在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面前守候,看着一记记重扣欢呼雀跃、感动不已。
如今,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梦幻已然不再,我们可以在四五十寸的电脑显示器面前观看着世界各地的体育比赛。但我们很难再去为一直球队疯狂、感动,我们失去了梦想和信仰,我们习惯了在三大球项目中的失败。当中国女排再一次用拼搏和顽强战胜对手时,曾经的荣光和信仰突然焕发,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女排精神是刻苦奋斗、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国人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充满了彷徨和失落。中国女排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正式这个时候,为了迅速提升中国女排的实力,时任女排主教练的袁教练对女排进行了魔鬼训练。由于当时的训练条件十分简陋,女排姑娘们在地上摸爬打滚,被摔得遍体鳞伤。没有球网,就用竹竿代替
;没有臂力器,就和对手比力气;没有创可贴,就有胶布粘贴。
在经历了严格而又残酷的训练以后,中国女排终于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夺得了第一个世界杯冠军,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在国际赛场上取得好成绩,开创了女排五连冠的伟业。中国人民通过女排征服了世界,他们重新唤起了民族骄傲,在媒体发酵和渲染下,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努力向中国女排学习,树立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
中国改革须研究借鉴德国模式 篇6
中国经济起飞最宝贵的经验是持续的制度变迁,即改革,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把制度、把改革搞对,让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演变。今天的中国又走到了改革的岔路口,经济体制下一阶段如何改革,这是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崛起的重大战略课题。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特色,分析其利弊,转换成中国经济体制持续改革的营养。
当今世界,特别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是德国经济体制,即德国自称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其特征是强调政府有限干预市场经济,追求市场效率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平衡。
德国的经济体制应该说是历经考验。过去20年以来,德国不断刻苦改革,完善经济制度,当前席卷全欧的金融危机非但没有给德国带来颠覆性的打击,相反,德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与中国经济一道,切切实实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最为坚实的支柱。德国经济增长速度在2010年达到3.6%,2011年达到3%,出口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出口占GDP比重达到33.6%以上,甚至超过中国的25%。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失业率带来哀鸿遍野的背景下,德国失业率却创下了历史新低,达到5.6%的低水平。那么,德国的经济体制到底有什么特点,在哪些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呢?
德国经济制度的社会禀赋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植根于该国基本的社会禀赋之上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有什么样具体的社会条件,它才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根据笔者在《有限权威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改革》(详见2012年1月本专栏)中的分析,这种社会禀赋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民众的市场经济理性度,二是民众在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之间取舍的偏好,三是政府(官僚体系)的能力。在这三方面,德国经济制度的社会禀赋非常突出,在讨论“德国模式”之前必须要非常明确地理解。
其一,德国民众的市场经济理性度即便在发达国家中也是非常高的,市场经济制度在德国早已深入人心。远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前,当地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十分发达,这一点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至今为止,在中国很多地方,小农意识、非市场经济的人情交易等观念和行为仍大有市场。
其次,德国民众在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偏好,也与其他欧美国家有明显的不同。德国不是移民国家,只有少量的移民来自土耳其,所以,德国在语言和种族上比较单一。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民众的集体意识更为强烈,这与英国、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是移民国家,而且早年的移民有许多是为了逃离原居住国政治迫害而移居过来的,公民有极其强烈的维护个人自由的偏好;而英国作为岛国,民众长期以来乐于海外探险、在海外殖民,其个人自由意识相对于德国这个海岸线相对较短、海外商业扩张历史较短的国家而言更为浓重。
谈到德国民众的主流性偏好,不能不提的是德国统一前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李斯特(1789-1846年)一生不断批判亚当·斯密所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宣扬国家利益,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对德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德国政府的行政能力即便是在各发达国家中也极为突出。从普鲁士王国建立之初的国王腓特烈二世到后来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时期,以普鲁士精神为基础,德国形成了一套高效率的官僚制度,这种制度传承的影响极为强大,德国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在全球各政府中也许是超一流的。
以上三条是“德国模式”的基础,是德国经济制度的社会禀赋。如果不理解这三点的话,就无法理解德国的经济模式。
解读德国模式的三大维度
根据笔者《有限权威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改革》一文的分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察:第一个维度是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制度安排;第二个是维系市场平稳运行的制度安排,包括社会福利和宏观稳定;第三个是利益冲突解决和权利分配的机制。在这些方面,德国模式具有明显的特点。
先看看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制度安排。在这方面,德国的经济制度强调利益相关者,强调可持续性,而不像英美模式那样一味地强调市场经济交换的自由以及企业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化。
在企业层面,德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集体,各方的利益必须协调。这里所指的利益相关者,既包括出资者,如创始人家族、其他股东、债权人等投资者,也包括职工、高级管理人员、供应链上下游的商家以及地方政府。因此,德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完全不同。众所周知,除董事会外,德国的企业还有监事会。这个机制保证了德国的企业在运行中比较强调可持续发展,比较强调长远决策,照顾相关方的利益—因为当企业能够兼顾各方面利益的时候,其长期发展才能有保证。
相反,美国的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极其强调企业的利润,即底线。一旦企业运行不力,利润下降,马上解雇员工,而当市场景气,企业需要扩张的时候,马上又去市场招聘。这种劳动力大上大下的调整,毫无疑问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美国的上市公司,也是极其重视短期的利润,其经营策略的调整都是以提高短期利润为目标的。短期利润上去了,企业主管的奖金也跟着上去了,企业也能够扩张以及并购其他企业。许多应运而生的PE等投资机构,目标就是提高企业的短期利润,从而提高其市值,并从中获得收益。
德国显然不是这种模式,企业往往能够坚持一个理念,坚持长期投资,坚持研发,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宝马公司(BMW)。宝马是家族控制的公司,尽管上市,但并不是特别关心短期的股票价格和市值,因此,它能够长期坚持自己的理念、品牌和企业文化,既不盲目地拼规模,搞大跃进,也不搞无谓的多元化操作,坚持做好高端的汽车和摩托车。这种决策既能够帮助宝马公司抓住市场的长期趋势,比如说在中国进行扩张—这一点要比日本的企业更加明智,同时也避免了美国企业式的大起大落,比如像通用汽车(GM)般过分多元化、追求规模的弊病。
nlc202309031458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德国的很多企业事实上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的,比如说大众汽车(Volkswagen)有相当一部分的控制权属于它所在的下萨克森州的政府,根据延续52年之久的“大众法律”,该州政府对大众汽车的内部重大事务决策具有一票否决权,这一票的重要性在大众汽车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充分体现。州政府比企业管理层以及出资人更加关注社区的稳定,关注就业,关注企业长期的稳定运行,这对于德国经济的影响不见得是坏事,对德国企业的发展也未必是坏事。
德国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特别强调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对于那些容易带来短期波动的部门给予严格的管制。
德国对金融业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其金融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若干稳健运营的大银行,商业银行在德国金融体制中的地位是绝对稳固的,运行也非常独立,而德国对它们的监管也非常严格。
最重要的是,德国对于房地产行业所能带来的投机的运行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政府鼓励房地产公司长期投资,持有物业,出租经营。对于居民购房,德国出台了若干限制,比如购房首贷比例是非常高的,而贷款转按揭、再融资则几乎不可能。租房市场也受到严格的管制(这依赖于政府的高效运行),房东不能够随意涨价,也不能够随意地解除租约,因此,德国的房价长期稳定,甚至于最近一个世纪以来有所下降。德国没有炒房的风气,许多企业高层,包括国会议员都是长期租房。正因为房地产固守本位,恪尽本职,才会成为德国经济中一个稳定的支柱,而不是一个波动的放大器。
据统计,过去10年来,德国房价年均涨幅仅为1%,低于年均通胀的2%,即,住房的实际价格年均下降1%。1977年到2007年,德国房价仅上升60%,同期工资则上涨了约3倍。
德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还体现在对租房市场的干预上。首先是强制出租。德国法律规定,所有由合作社建造的住房必须用于出租,而不能出售,而合作社住房占全国总数量的1/3!第二,开发商在建造住房时,必须预留一定比例的住房,专门卖给或者租予低收入群体。第三,房租管制。各地方市政部门协同商业协会,根据房屋类型公布“房租合理价格表”。法律规定,如果房东的房租超过该价格的20%,就构成违法行为;如果超过50%,就构成犯罪,有可能被判刑入狱。从旁观者看,这第三条可能有点极端。有了头两条,基本就能稳定房地产市场了。
德国在货币政策方面也以长期稳定而著称。当然,德国的货币政策以及中央银行体制对应于其自身的整体经济运行,强调稳定,而这种做法对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整体欧洲而言,不完全适合。因此,客观地讲,在德国人过重的影响下,欧洲央行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头三年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
德国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也相当谨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社会福利保障,以保持整个经济的稳定性,而不让大规模的失业带来经济的波动,但这种福利却是有限的。在过去20年内,德国的福利制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失业者从改革前可以领取32个月的失业金改为只能领12个月,而且对失业者提出了不能够挑肥拣瘦、必须接受就业部门所提供的任何工作等要求。这种改革使得德国维系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福利制度更加有效。如今德国5.6%的超低失业率就是改革成果之一。
第三,在利益冲突的解决和权利分配方面,德国的制度也有其基本的特色。
在德国模式下,解决利益的冲突并不像美国那样过分依赖法律体系。在美国,众所周知的一个问题是大量无谓的法律纠纷,以至于在许多场合,正常的市场经济无法运行。而在德国,各种解决市场纠纷的方式往往是通过行政手段,通过政府的运作来进行的。比如说,在德国,对市场经济的若干方面有行政监管,而且这种监管相当有效。更不用讲,德国的法律体制是一种拿破仑式、大陆法式的体系,是基于行政主导的立法体制。这种制度比较能够反映公众意志。比如,德国在土地征用方面有严格的程序,如果一个公司要征用土地的话,要通过严格的听证;一旦听证通过,就必须严格执行。而听证的过程并不是要满足每一个个体的要求,而是综合集体利益和权益的结果。因此,在德国,既不至于出现像中国这样的土地开发过程仅有少数人受益的情形,也不可能出现“钉子户”这样的独特现象。毫无疑问,这种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色彩的利益冲突解决机制,是基于德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禀赋之上的,即高效率的、普鲁士式的行政效率再加上百姓在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之间比较偏向于社会秩序的选择结果,其他国家不一定适用。
政府出面协调利益冲突的一个案例是2006年空中客车汉堡工厂关闭事件。当时,由于A380延迟交货,空客陷入危机,德国汉堡的空客生产厂可能不保,空客的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有意关闭汉堡工厂,5000至8000个职位不保,工会反对。德国总理默克尔随即表示有意参股EADS,以增加对其的影响力。德国经济部长则警告说,如果该公司计划将在德国的空客生产线转移至法国,德国政府将重新评估有关向该公司购买军事装备的订货合同。在德国政府的干预下,汉堡工厂涉险过关。
德国模式之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德国模式对于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到底在哪些方面有借鉴意义呢?我想,至少三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在企业层面,要研究“德国模式”的特点,那就是企业不过分强调短期利润,而是关注企业相关方的长期利益,这样才能把研发、品牌放到重要地位。
第二,特别值得中国关注的是,德国在房地产及金融方面的监管政策。它基本的思路是:地产和金融说到底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为大多数民众的福祉而存在的。金融不应该成为前苏联模式下的重工业自我循环,为了自身利润而不断发展。这也是美国的惨痛教训。房地产更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成为财富升值的赌场。在中国的制度改革中,如果房地产和金融的问题能基本搞对的话,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
第三个值得借鉴的是,在政府能力建设方面要不断加强,即要公开政府的信息和运作,直至透明和公平,更重要的是,也要提高政府的运营效率,紧紧抓住政府在市场监管上的基本职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而不断完善。
中国当代油画对民间美术的借鉴 篇7
关键词:当代油画,民间美术,借鉴
一、中国当代油画与民间美术的关系
中国的油画发展历经百年, 时至今日以成为中国最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伴随着世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 大量的西方艺术思潮涌入中国, 当前的中国油画表现可谓是形式多样, 西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随处可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使得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形式的认识上要深刻思考。怎样才能在世界文化艺术多元化的今天, 确立我们自己的位置, 是艺术家们不断努力与研究的课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一些艺术家就开始提出油画民族化的观念, 他们指出油画的创作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艺术, 而是借鉴西方艺术中的先进部分, 进而取长补短, 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艺术思想下进行新创造。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多了解我们的百姓生活, 从人民群众中挖掘艺术素材, 创作出具有自己民族特征及时代特色的绘画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 保留了很多精华的部分, 其中民间美术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集中形象反映,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传承和发展着他们自己的视觉艺术, 创造了无数不同品类的美术形式。
二、中国当代油画对民间美术的借鉴
(一) 色彩因素的借鉴
民间美术色彩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色彩, 通常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这些色彩具有特定的象征性, 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一句老百姓的口头禅“红红绿绿, 图个吉利”, 道出了整个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大多数民间美术家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训练, 但是经过长期的探讨和实践从中积累了丰富的色彩样式。在色彩表现上往往夸张艳丽、色彩斑斓、大红大绿、轻松明快等。民间美术色彩极富象征性与艺术表现力, 越来越多的受到当代艺术家们的重视, 许多画家开始借鉴民间美术典型的用色特征, 在油画创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借鉴了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 在用色上富丽堂皇, 把气势宏伟的敦煌壁画色彩风格运用到其中, 成为中国大型历史画的经典力作;在如王沂东的作品《雪落无声》, 画中运用了民间剪纸、织染图案等元素, 大量红色表现人物与场景, 使得画面喜气洋溢, 让人感到欢庆、吉祥。
(二) 内容与形式的借鉴
中国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如民间年画、皮影、泥塑, 刺绣等, 这些民间美术形式都非常的有地方特色, 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传承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精神与智慧, 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的喜怒哀乐与生活的美好向往。如民间剪纸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通过剪纸所特有的夸张造型, 反映了人们最为普通的生活和劳动的场景。
(三) 创作观念的借鉴
艺术来源于生活, 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 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为满足自身生活与审美需要而创造的 , 民间美术是大众生活和各种风土人情的集中体现, 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 , 它构筑着劳动者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民间剪纸、皮影还是年画等艺术形式无不体现了人民大众朴素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民间百姓通过对生活的热爱创造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在当代人们面对快节奏的社会环境, 各种文化潮流的侵袭, 我们正在逐渐的丧失传统文化, 当代艺术家们面对这些社会问题, 不断的进行探索, 改变这种局面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重新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和民间艺术中寻找绘画元素, 加以利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度西化的艺术误区, 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油画寻找到一些新的艺术资源。如王沂东的作品《吉日》来源与社会生活, 表现了传统的婚嫁场面, 通过当代的油画语言, 创造了唯美的画面效果, 使人观后印象深刻。
二、结论
中国的民间美术历史久远灿烂辉煌, 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本土特色, 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和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当代油画对民间美术的借鉴, 一方面体现了民间美术强大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艺术思潮冲击下的反省。民间美术特有的审美形式与语言表达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 这将是当代中国油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 当代艺术家合理巧妙的利用民间美术资源, 将有助于中国当代油画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国借鉴 篇8
关键词:当代绘画,图像普及,图像借鉴,绘画语言
引言
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许多作者以图像借鉴为手段,将图像融入自己的绘画艺术中,创作出了颇具艺术特色的绘画作品。本文就此现象进行专题研究。所及“图像”概念是指各类摄影图片资料。
自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发明光学仪器以来,图像和绘画的关系一直是画家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一部分人认为照相机的发明取代了绘画,如法国画家特拉罗修就曾无可奈何地感叹:“绘画从此完蛋了!”[1]而一部分画家则利用了照相机的问世,借鉴图像用于绘画创作。事实证明,绘画并没有消亡,照相机作为一种新科技的产物,它方便艺术家随身携带,便于抓拍,其大量的图像可以有效地帮助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
“图像”不但大大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也促进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一些画家将图像作为绘画的辅助资料,丰富了绘画艺术的素材;还有一些画家对图像作了深化处理,将其有机地融入到绘画创作之中,从而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语言。
在西方,沃霍尔(Andy Warhol)、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卢卡·托马斯(Luc Tuymans)等曾利用图像辅助绘画创作;在中国,人们更能从张晓刚、刘小东等一批活跃在中国当代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明显地发现借助图像的痕迹。借鉴图像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素材,使中国当代油画更具多元化。
一、中国当代油画中图像借鉴的现象
随着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以及电脑的普及,拍摄图像和传播图像越来越便捷了。这极大地方便了绘画创作,现在,许多艺术家借鉴图像来进行艺术创作。其中,部分艺术作品借鉴了图像的形式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图像的精密写实。对于图像的借鉴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许多油画作品中都有所显现。
(一)部分作品借鉴了图像的形式构成
一些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借鉴了图像的形式构成,如张晓刚、喻红、刘晓东……。我们来看张晓刚的《大家庭》(图1),这张画用较为单一的黑白色调、模糊的人物形象、简单的背景,突显老照片的感觉。脸颊上的粗糙光斑以及领巾的鲜红,仿佛是对照片进行了特殊处理,增加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姑且把其作品背后的观念搁置一旁,单从绘画本身的视觉角度去探讨,在作品中巧妙地借用“老照片”作为自己的创作语汇,单色调的画面减少了繁多复杂的色彩对画面的视觉心理干扰,引导观众关注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光照效果,使观看者仿佛置身于时光档案馆中,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喻红的作品《目击成长》(图2、图3)中,她将自己的旧照片与女儿现在的照片相互对比,形成自己和女儿不同生活环境的比较。在图2中,小时候的喻红(左起第一)穿着鲜艳漂亮的裙子和小朋友们在礼堂前微笑合影。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她的女儿在与其年岁相仿的时候不但可以穿着漂亮的花裙子,而且已经可以去金字塔旅游了。这些作品的并置对比,让观众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有交错时空的感觉,并引发观众的思考。这个时期,她的作品大多数是以现成的摄影图像为参考素材,这些带有纪实意味的绘画作品,给观者提供了清晰可见的历史线索,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变迁。此外,在许多纪念性的生活照片中,人们很喜爱直面镜头,而画家也把这样一个属于照片的,带有一定趣味的特征在画布上有意保留下来,让观众在观看绘画作品时也能产生一种类似影象叙事的感觉。
刘小东也经常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照片作画,其绘画对象往往是一些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普通百姓,他喜欢用粗犷的表现手法描绘人们的生活状态,把生活中新鲜与真实直接延伸到作品中,如《仲夏》(图4)、《晚餐》、《张元向宁岱求婚》等。刘小东的作品有一种镜头感,能使观者融入画面中的情节,正是这种专属于照相机的瞬间定格的特点使刘小东作品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气息。正如贾微、蓝皮编著的《缤铁:1979一2005最有价值先锋艺术评论》一书中所说:“他的人物造型具有模特儿摆不出来的生动感,色彩也突破了油画传统色调,而具有图像的真实感”。
还有一些画家利用了摄影图像中镜头模糊的特点。在摄影过程中,快门速度过慢时,拍摄运动的物体(或拍摄时相机晃动),图像会产生边缘模糊的效果。德国画家里希特说:“我对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摄影感到震惊。忽然间,我以一种新的视角领悟它……它为我提供了崭新的观点。”[2]他在借鉴图像时就运用了图像模糊的效果,如《下楼梯的女人》(图5)中人物和楼梯被他有意的模糊处理。比利时画家卢卡·托马斯则将图象经过简化转变成绘画形象,他用电影剧照或照片中提取的素材进行创作,从他的许多油画中(图6),我们可以发现原有的图像细节被画家隐去,留下简单的轮廓或模糊的影像,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
或许是受到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亦或是东西方当代油画创作者思考过程的暗合,一些中国当代画家在绘画作品中也对图像中模糊感觉对画面产生出的特殊效果有所表现。如徐唯辛《劳动者之歌》(图7)、祁志龙《无题一号》(图8)就体现出此类的摄影语境。徐唯辛画了几十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头象,组成《劳动者之歌》系列,他用模糊人物边缘轮廓来丰富画面的效果,劳动者的肖像和服饰具有很明显的行业特征,在形式上就像一组放大了的标准照片。祁志龙画的一系列的女军人形象也把边缘进行了模糊处理。除此之外,在绘画作品中借鉴这一图像特点的艺术家还有许多。
摄影和绘画同属于视觉艺术范畴的不同领域,两者并不是绝对的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是可以相互启发和沟通的。正如我们经常发觉在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借鉴了油画的颜色、构图一样,在油画创作中合理地借鉴摄影图像的效果也是可行的。
(二)部分艺术家追求图像的精密真实
中国一些古典油画风格的画家,热衷于对精密真实效果的探讨,画面呈现出比照片“更真实”、“更清晰”的效果,同时显示出这些画家的写实功力。
在靳尚谊先生的《塔吉克姑娘》、《青年歌手》之后,杨飞云、王沂东、罗中立等画家在题材上选取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物、景物,用古典写实技法进行描绘,推进了赋有中国特色的写实主义油画风格。他们把照片作为辅助资料进行创作,力图达到一种精密真实。杨飞云在1989年时期创作出《唤起记忆的歌》(图9),表现手法细腻,画面效果真实。画家描绘得十分细致:如画中植物的茎脉、凳子的纹理以及被微风轻轻掀起的窗帘都被画家刻画得非常精致,烘托出画中女青年安静自然的青春气质,她的嘴角微微张开,似乎正在呤唱着。《深山里的太阳》(图10)是王沂东的绘画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刻画人物时不但注意对人物衣纹的处理,而且强调自然环境状态,如这幅画中对背景中的黑色石头、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的积雪的处理,都是画家巧妙得结合了摄影图片。
摄影的镜头就像个忠实的记录者,它将事物的真实状态再现在观者面前。但是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艺术不是完全的再现,这并不是说艺术和再现是不相容的,艺术和再现在此类型作品中是叠和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油画受到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影响,涌现出了像石冲、冷军这样的画家,他们对写实技法进行深入探索,在他们的画面中对象有如微距镜头下的高清晰写真,这是借鉴了西方的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在石冲的一系列油画人体作品中,他先将人体置于环境装置中,然后拍摄成照片,再对照片进行“复制”。1996年石冲的《今日景观》(图11)是此类型的代表作品。作品尺寸与真实场景的完全相同,刻画得很逼真,具有可触的震撼感,女青年提着鸽子笼在静止的水面中站立,被硕大的窗格型玻璃缸隔离,使画面散发出时空凝固般的窒息感。画面中的水面、报纸、玻璃、人的皮肤等不同的质感被表现得非常充分,观众在观看原作时几乎可以产生一种以假乱真的错觉。而冷军的许多静物题材的作品中,会选取木纹做旧、生锈铁皮、各种模拟物质的表面质地等来作为他的绘制对象,这都是为了追求图像的精密真实。他们的作品有着“比照片更精密”的逼真效果,更充分展示出有别于他人的写实功力。需要补充的是,如果没有借助图像,画家完成这样一幅油画会碰到很多困难,比如,在画特定的人物题材时,模特就无需一直待着给画家画,而且,在表现画中的各类材质时,借助于图像就要简单轻松一些。此时,图像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三)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图像借鉴现象
以上我们谈到了部分画家在作品中借鉴了图像的形式和构成,部分画家追求图像精密写实的表现。其实,在绘画中进行图像借鉴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有时在进行主题性或历史性题材创作时必需借鉴图像。董希文在1952年时授命创作油画《开国大典》(图12),他需要还原开国典礼时的历史场景和出现的领袖人物。在这幅画中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史领袖,画家必须借助图像资料才能把人物画“像”。陈坚的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当时的环境场景,其中也必须借助到图像,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许多。
有时,我们写生时受到一些条件限制而无法当场完成绘画,那么,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带回去画就很方便了。如果我们平时在外出时就注意图像素材的收集积累,有需要时就可以挑选出其中一些图像来作画。有的画家甚至没有去过某地,但是借助图像也可以画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来。
画家可以借助图像画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画来。除了一些写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借鉴了图像,在一些其他风格流派的绘画中也有借鉴图像的情况,如表现主义绘画、超现实主义绘画、波普绘画等。
艺术家除了可以根据创作构思收集图像资料以外,有时,一幅好的图像也可以反过来启发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图像因为具有快捷、方便、直观等特点,所以,许多画家在作画时都会借鉴图像。
二、油画创作中图像借鉴现象的分析
前面所讨论的作品类型,具有比较明显的图像特点,但这些作品只是借鉴了图像,我们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的个人风格和绘画语言。
正如照相写实主义的代表画家克娄斯所说:“人们通常觉得根据图像画画,会使不同的对象在画面处理上效果大同小异。我认为,其实根据图像来作画,和当场写生一样,都会画出各不相同的效果。一些人注重实际对象给予的感受,另一些人更相信图像提供的信息。”[3]
图像不仅可以客观还原对象,也可以捕获到人们瞬间感受到的奇妙印象。画家利用了照相机的功能来截取画面,把大自然的景象从整个空间里剥离出来,再对图片进行选择,汲取灵感作画。不同的画家,因为他们对图像选取的兴趣点的不同,也因为他们的技法、手段、材料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虽然从如今各类型的绘画展览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绘画作品虽然借助了图像来进行创作,作品的风格和形式也更多元化,但是就作品本身而言却有优秀和拙劣之分,恰如其分地利用照片会使作品显得更具真情实感,而仅仅生搬硬套却让作品失去生动性,我们对待照片的方法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如果对照片不加改动直接照搬,作画者缺乏思考和主动处理,作品就只是一种复制。因此在本章节,我先根据事例分析一下作为创作素材的图像借鉴,以及作为艺术家自身审美取向的图像借鉴。
(一)作为创作素材的图像借鉴
过去,大部分画家普遍利用速写作为创作的素材。19世纪,列宾画《伏尔加河上纤夫》总共花了三年时间,其中,仅前期大量的人物速写和单独的人物肖像写生就占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画家王式廓为创作《血衣》,从1953年到1959年一直坚持深入生活,用速写的形式搜集了大量的农民形象,1959年画了素描稿,之后他便是根据草稿完成了这幅油画作品。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利用图片素材来进行创作。借鉴图像简化了画家复杂的绘画程序。在一般情况下,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在生活中拍摄照片;在画一些特殊题材无法到现场拍摄照片的时候,比如题材涉及历史题材、异乡景物和一些新闻事件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二手图像来进行油画创作。
1、一些画家到生活中去,拍摄照片并有选择地进行创作。
摄影可以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定格人物动态,这种拍摄自己身边的人或是周围发生的事的收集方式因为是自身经历,所以可以比较主动地调整画面和调动创作感受。
我们来分析一下英国新具象派画家霍克尼(Hockney·David)的绘画作品。他平时拍摄了许多亲密朋友的照片,并且经常借助这些照片来作画,他重视具体形象的刻画,如生活起居的室内摆设、家族亲戚与朋友的样貌。《克拉克先生和夫人珀西》(图14)就是根据他自己所拍摄的摄影图片(图13)所画。照片中克拉克随意地靠着椅子,扭头斜视,珀西右手叉腰,阳光从阳台上打开的门里照进屋内,逆光中人的面部显得较暗,双方抿着嘴,眼神迷离,一只猫在克拉克的腿上静止不动。单从图片上来看,房间的东西略显杂乱,左侧墙角的对角线使图片更繁琐,这其实就是一张普通的生活照。但是在霍克尼的绘画中,这张简单的照片就派上了大用场。在根据照片所创作的这幅画当中,左侧墙面被简略,从而拓宽了空间,画面因此具有对称的形式感。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画家保留的或重新设置在画面中的物件似乎有特殊意味,比如电话、花瓶。这有点类似于电影中的道具,在照片和绘画作品中,克拉克夫妇既没有语言沟通,也没有眼神交流,电话似乎是他们唯一可以沟通的道具了。而处在逆光中的花卉颜色透明,不但衬托出房间的整洁,彰显女主人的生活品质,更打破了画面过于安静和沉闷的一种状态。
我们再来分析1917年毕加索(Pablo Picasso)根据照片(图15)绘制的一幅看起来还未完成的画(图16),画中人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先看构图,他选取了照片中的人物局部,顶部高度未做更改,画面下方切至脚踝处,不露出原本在照片中因拍摄透视而显得过大的脚部。这样构图上不但更饱满,人的动态没有因为裁切而不完整,反而更舒展更整体。再看细节,颈部被有意识地拉长,项链的弧度因此更饱满;服饰上的花纹面积稍微放大,颜色更鲜艳立体;手中的扇面的三角形几何形状特征更明显,这些细节处的处理让绘画作品摆脱了照片的自然主义特征。画家的“有意而为之”,可以被说是他长期绘画的经验流露,更可以被理解成是经过思考和主动处理的效果。
无需赘言,上述两幅作品已经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亲自拍摄照片与后期绘画作品的关联与区别。
2、有时在画一些历史题材、异乡景物和新闻事件时,无法去现场拍摄图像,因此,画家会利用现有的或二手照片素材进行创作。
当我们创作特定题材的时候,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油画创作,需要表现特定的人物形象,特定的事件主题,有时就必须在旧报纸、杂志甚至网络上收集历史照片。如喻红的《目击成长》,她正是借助了家庭拍摄的照片,而本人无法亲自拍摄。而在创作历史题材时,旧报纸杂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画家严培明1987年开始画以毛泽东为题材的巨幅油画头像,在此之后,他又画了李小龙(图17)系列,把一位中西方都引以为傲的功夫明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画尺幅巨大,多以单色为主,近看笔触锋利,远观一气呵成。严培明在借助二手资料的基础上,发挥自己艺术个性才创造出了独特的个人语汇与风格。周伟华的《逍遥游》(图18)系列也是根据二手照片来画的,他把毛泽东、周恩来、梦露、邓丽君等名人形象在画面中重新组合,使画面产生一种诙谐的气氛,他在画面的内容和颜色上进行了简化处理,具有一定当代性。
在进行创作时,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借助相同图片的情况,但为何艺术家们所呈现给观众的作品又是大相径庭的呢?因为艺术家绘画风格,构思想法是充满个性的,经艺术家的手笔加入了个人绘画语言,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作品和最初使用的图像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涉及版权等问题,在借鉴二手图像时不能完全照抄图片,否则就不能算作是画家独立创作的作品。
法国的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一1867)在1859年的《现实的大众与摄影》一文中提到:“摄影仅仅当作画家的帮手,才有存在的价值。”[4]这个观点似乎有点极端,不过也提示我们,只有合理地运用摄影图片、主动处理、才能搞好油画创作。
由此可见,不管是自己拍摄照片或是借鉴二手照片,都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搬,要学会取舍,借助图像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和环节,借助图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画面的最终效果服务。
(二)作为艺术家审美取向的图像借鉴
在不同的时期,绘画都有属于某个年代的艺术特点,它是当时人们审美取向的真实反映。从古典绘画中真实、细腻的表现手法到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中强烈的个人绘画语言都折射出人们当时的审美取向。自从照相机被发明以来,绘画的再现功能一定程度地被摄影替代了,然而摄影所制造出的图像却给了艺术家启发。有时图像捕捉到的画面是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有时图像中的色彩和我们实际观看景物的颜色也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图像还会出现变形、扭曲、夸张的强烈透视现像,这些图象特点开拓了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他们把图像特点揉合到绘画风格中,找到自己的艺术审美取向。在我们观看当代的各类展览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许多艺术家在形式语言上对图像有所借鉴,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代特征。
例如在本文第一章节中提到的张晓刚、喻红等人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图像并不是简单的绘画创作的参考素材,而是借鉴图像,深入地挖掘图像语汇。我们来分析一下张晓刚的这个系列的作品。在这两张画中,(图19)画家并没有完全对着照片作画,在人物刻画上也不是完全写实。画家对于图像的借鉴,在这里更多的是指借鉴一种图像的某种视觉语言,比如黑白照片的效果、标准照片的尺寸,在拍标准照时我们人的脸是正面对称的,并且会注意衣领和服装等细节部分。张晓刚把图像的这些特点融进绘画创作,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艺术风格取向。
艺术家在不仅在摄影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审美取向,计算机制造出的数字图像也给了画家许多启发。如今,photoshop等图像软件已经是相当脍炙人口了。这些软件给图像的生成和修改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它可以把图像加以艺术处理,除了有复制、剪切图像等功能以外,还能锐化、模糊、改变色彩等。数字图像把三维立体转换成二维图像,产生具有平面效果的数字图像,经过电脑处理后的数字图像有可能比原来的照片色彩更艳丽,造型更醒目。伴随着家用电脑的迅速普及,数字图像产生出的强烈的视觉刺激和趣味效果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一些艺术家由此发展出一种审美取向,如岳敏君(图20)、钟飑等。这种绘画风格从20世纪末至今在一部分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
摄影图像、数字图像和绘画同属于视觉范畴,但它们之间是互通的。一张图片可能引发艺术家关于某张作品的创作思路,一种图像风格也可能启发艺术家的绘画取向。在绘画向多元化发展的当代,艺术家借鉴图像作为自己的绘画取向,从而丰富了中国当代绘画的风格。
三、油画创作中图像借鉴的利与弊
“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械的时代,我们有机械的方式来再现物象,如电影、摄影。对于我来说,现在艺术家是在表现内心世界——换句话说,是在表达力量本身,表达情感和另外的内在能力。”[5]
——波洛克
达盖尔对于自己的发明,只不过是想“对大自然本身的再现”而已,并没有想到会造成绘画与摄影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今天的图像时代,艺术家既利用了图像所能提供的有利条件,也暴露出在绘画中进行图像借鉴的弊端。
(一)图像借鉴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
毋庸质疑,图像给油画创作带来了各种便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创作一幅人物群像油画需要收集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各类人物速写和素描写生、油画写生。由于照相机的原理与油画观察写生的原理非常相似,因此照相机一经发明就立刻成为绘画的得力助手。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随身带着的不是速写本而是数码相机。图像还可以帮助画家快速记录下更加具体更加精确的视觉形象,这是画家肉眼无法一下子捕捉到的,这大大简化画家的作画过程。
照相机所拍出来的图像,节省了作画者把三维空间的事物搬进平面画布上所花费的时间。使画家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和思考绘画的技法和表现力。有研究者认为,早在17世纪,维米尔已经在创作时利用了和照相机呈像差不多的暗箱,他有可能是将摄影图像投射到了画布上,然后再按照影像勾画轮廓与上色,因此,他的作品有时与摄影作品感觉类似。
现在,照相机的运用更加广泛,如陈安健2003年创作的《茶馆》(图21)系列,这一题材描绘的是茶馆中来来往往出现的各式人群,在画面中人物的大小悬殊较大,在取景上有时人物与物体被特意切出画面,这种构图上的与以往一些四平八稳、人物大小分布的平衡构图是有区别的。这种独特的构图形式正是画家受到了图像的启发,画面的透视关系类似于照相机的广角镜头在近距离拍摄时产生的效果。而要捕捉人物瞬间变化的自然动态,照相机更可以协助画家出色地完成任务。在钟飙的作品中,我们会经常地看到一些跳跃、跑动等幅度比较大的姿势,如作品《假如你可以,抓住我》(图22)中人物高高跃起的动作,捕捉这种瞬间动态时,如果不借助照相机,只是通过默写进行,难度较大。因此,照相机的瞬间捕捉对象、定格对象的功能方便了艺术家的创作。
图像在绘画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广泛,图像的特殊视觉效果启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我们既可以从里希特、卢卡·托马斯的作品语汇中看到图像带给画家风格样式的启发,也能从许多中国当代的油画作品中感觉到图像为其注入的勃勃生机。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就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当19世纪的人们为绘画担忧之时,万万没有想到图像推动了当代绘画的多元化进程。
(二)图像借鉴在油画创作中的弊端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虽然图像借鉴的便捷、直观给艺术家的工作带来了帮助,也给艺术家创作带来困扰。借助图像进行创作给艺术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许多艺术家产生了依赖。我们知道,在图像并未普及的过去,速写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速写的训练是培养造型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在用速写的方式准备创作草稿的时候,艺术家就已经开始主动处理画面了,到进入正稿阶段时,画面构图以及物体的分布、动态经过其主动的处理已经很充分和值得推敲了。而如今,我们可以发现,部分画家的速写技能正在退化,虽然可以照抄图像,但是不会画速写和默写,对造型缺少主动的把握能力。照相机成相与人眼所观察的方法上是有一定区别的,照相机是通过物理操作以照片的形式呈现,是没有经过主动处理的。而我们在绘画时眼睛是运动的,不可能像相机那样盯着某一点不动。在《新艺术的震撼》一书中,罗伯特·休斯这样叙述:“让我们来看一件物品,你的眼睛永远不是静止的。它闪烁不定,无意地、不停地左右动换。你的头与物体的关系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每一瞬间都引起一小部分位置上的改变,结果导致物体表面细微的差别。你动的次数越多,改变和差别就越大。任何看见的景物都是众多不同的‘一瞥’的总合”。[6]因此,用人眼观察最终呈现在画布上的作品是通过人脑主观的反映,它在记实的同时又加以了主观处理。
虽然图像可以提供给人们一种幻觉,但是这种幻觉有时也让人失望——它缺乏实体感,而且图像放得越大越往往显得单薄,而画家则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丰富的绘画手段去弥补这种缺憾[7]。当然这也是建立在画家主观处理的基础上,如果照抄图像,会使作品大而空缺乏震撼。此外,经过器械制造出来的图像是无法和艺术家笔下的丰富色彩相提并论的。人的眼睛经过专业的训练后可以胜过科学设备的敏感特性,如色彩中的鲜与灰,冷和暖,深与浅的微妙变化,艺术家会更敏锐地按照不同的色彩比例调和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画家还可以通过自己对色彩的经验和认识进行主观地处理,创造出富有独特个性的色彩,但如果完全照抄图像就无法达到这种高度。
在构思一张绘画作品时,画家可以主观地加减和改变创作素材,对好的有特点的形状有意保留和强化,对破坏画面的成分减弱或删除。而相机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它对于拍摄物是不管好坏,统统收录。另外画面的笔触,造型,充满了画家的个人风格语言,各个画家都应有其专属的艺术特点,具备鲜明的艺术风格,相对而言,图像的表现形式就显得单一和简单了。摄影提供的图像是从现实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段,而我们了解现实生活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只是机械的照抄照片,被照片所束缚,会使作品千篇一律,失去艺术家的个性,我们画创作时,对待照片的态度不能是一味的不加取舍的照抄,不能把绘画的作品简单的认为是一张照片的照抄与放大。一定要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在油画创作中如果不能合理地借鉴图像,的确是会存在对创作不利的因素的。在我们学习绘画和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和克服图像带来的负面作用。
四、结语
伴随着图像的普及,在中国当代的油画创作中借鉴图像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贾方舟在《读图时代的艺术选择》中说“21世纪,多媒体工具的发展和变革大大超出了人们想象。而图像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更是无法预计的,人类社会已经迎来了‘读图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和观众都同样期待着文化社会的新变革。以现成图像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灵感的源泉,显然是这个无所不在的读图时代才会有的选择,而在读图的过程中引发出的绘画激情,产生了以绘画手段将图像升华为艺术的内在要求”。[8]
艺术家对于图像的借鉴使中国油画的表现形式更具多元化,同时,图像借鉴在油画创作中提供了很多便捷的功能。艺术家在图像中受到启发,有的艺术家借用了图像的形式构成;有的在油画形式上借鉴了摄影的视觉语言,如黑白、模糊、聚焦等;有的用高超的油画技法力图达到图像的真实感,还有一部分艺术家通过借鉴图像从而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审美取向。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图像借鉴对于油画创作的弊端:片面地借鉴图像,简单的拼凑、复制,一味地追求图像带给人的强烈感官刺激,不注重绘画的语言和感受,而忽略传统技法的培养,会把艺术的传承生硬地切断。图像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艺术家进行素材的收集。其实,多进行一些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写生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锻炼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绘画技能,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中国借鉴 篇9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形”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 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在艺术和设计领域, 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 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同样, 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会导致设计领域发展的停滞。因此, 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 使设计更加完美是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设计发展中的误区
评价设计的标准在其自然状态下, 随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演化着。我们的设计必须发展, 不断地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形式, 决不只是表面地追求“风格”、“个性”。历史表明, 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 他就会陷入模仿因袭而停止不前, 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 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不是静止。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但是, 在现代设计中存在着太多的模仿和单一性, 并且一味的追求视觉的美观, 而忽略了内在的含义。总结当今的一些设计可以归纳这样两点:
(一) 拿西化当国际化
中国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 当一些西方的设计作品走进中国后, 设计师们就不断的朝西方设计靠拢, 虽然当今社会什么都追求国际化, 但并不是说“照本宣科”, 追求国际化也是要讲求方法和意义的, 简单的把西文的编排方式用在中文的编排设计中, 并不是真的“国际化”设计。中国设计还是要有中国的韵味, 日本的设计有他们的方式、方法, 法国的设计有他们的个性, 中国的设计如果缺少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 那就少了本身的神韵。2008年奥运会平面设计的部分也“传统化”也“国际化”。从形从神上看都有着其独特“中国化”的韵味。
(二) 拿了躯壳丢了灵魂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博大精深的, 有着几千年的沉淀。中国的艺术形成了本身的“韵味”所在。古人在创作时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有了诗人李白、画师郑板桥等名人名家, 现代的设计师们也大量把古人的作品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但是却少了自身的思想。中国传统艺术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蕴涵着宗教、哲学、美学、文学、风俗、礼仪等多方面因素, 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同时体现出来。但要使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获得再生, 不是原封不动搬用就能办到的。
总之, 现代设计不是老树上长出的新枝, 而是新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幼株。在现代设计中, 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 多不重“写实”重“传神”, 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 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 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 又是未定的。
二、中国传统元素的合理运用
(一) 从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 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 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 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 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 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 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 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 或简约或精致, 或工整或粗放, 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潇洒随意的国画笔墨还是循规简洁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 这一切无不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对于今天机械工具, 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的理性倾向, 传统民族艺术的表现手法对现代设计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
(二) 从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 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 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 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 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 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 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设计中, 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三) 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 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 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 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 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 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 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 国画中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视觉设计上, 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 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 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 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 它是使“中国视觉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 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融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总之, 运用传统元素并不是把符号重新拼装, 这需要设计师们对传统文化有很好的了解。没有不变的传统, 也没有崭新的现代, 现在提倡运用传统符号, 是为了设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底蕴, 为现代设计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空。德国的、日本的、法国的设计我们认为很好,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懂得运用本国的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师, 我们要运用好传统文化, 就必须先学习传统文化。北京申奥标志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五种颜色组成在一起, 又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国节”的盘绕方式组合在一起, 象征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的精神。整体图形有形成一个打太极拳的人性, 鲜明生动, 通俗易懂又不落俗套,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三、设计理念及感想
设计要有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 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而是要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 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 根植于心中, 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 设计师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 更重要的是抓住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 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视觉设计之中, 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
中国现代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必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然而, 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 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 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 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 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将会导致民族艺术发展的停滞, 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我们的设计师要“善学邯郸, 不失故步。中西结合, 以中为主, 源流结合。以源为主, 形成民族个性”, 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 我们的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李心峰.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M]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抗大教育对于中国成人教育的借鉴 篇10
关键词:抗大,成人教育,借鉴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高的学府,是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摇篮,为抗战的胜利输送了大批的高素质的革命人才,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人民更不会忘记。本文通过探讨抗大时期的教育特色来为今天的成人教育发展进行借鉴。
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原则
抗日军政大学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它的建立为中国的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灵活的方式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原则培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中国共产党高级知识分子,它的教育原则对于今天的成人教育发展仍然有着借鉴意义,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启发式和多样化、发展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原则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抗大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时期,所以其教育原则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发挥知识就是力量的作用,真正达到教育兴国的目的。抗大要求其教学活动做到中国化、通俗化和具体化。也就是强调教育应当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展行之有效地教育活动,通过理论研究来更好的为教育实践服务。讲课者往往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来传授经验,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授课,达到易于接受和贯彻的目的。成人教育也应该注意这个原则,对于现实问题的研究一定要注意依托具体情境,把理论问题具体化,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入手分析问题,有效地避免了片面化分析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原则具有鲜明的特色,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员不断思考和探究,解放了学员的思想,发挥学员的聪明才智。结合具体问题来进行研究,开拓学员的思维,通过情境化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际教学活动来教育学生,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更易于让人接受和领悟知识。有利于激发成人学员想象力,让其通过思考来获得自身的提高和进步,这一过程充满了人性化,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发展性的教育原则
抗大的教育体现了关注学员成长的特点,促进学员在学习中成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促进了抗战的胜利,有利于学员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和生产教育又可以使其更好的进行革命建设,促使成人整体素质提升,以便更好的应对新的环境。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学员不仅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还学习很多实用性内容,不但会打仗还会做群众工作并且会生产和发展,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毛主席的亲临指导令学员们受益匪浅,加深了对于理论的理解,形成了很好的反馈,学员们学习起来游刃有余,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利于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灵活的教学原则
运用灵活的教学原则,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内容紧紧契合实际生活,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学员自身的学习特点采取行之有效地学习方式,注重情景化教学,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真谛,让学员更加形象直观的去理解知识,为后续的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验和研究的方式让学员亲身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在学习中增强对于理论的理解。
二、抗大教育对于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一)成人教育教学应该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成人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追求创新,注重教学方法的变革,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促进教育对象吸收和掌握。将工作经验与理论内容契合,达到教课的最终目的。抗大的教育对于情景式书本知识的传授一定要紧密结合学术最前沿的动向,理论既要来源于实践又要高于实践,采取方式灵活、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方式开展教学,调动成人学习积极性,让成人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学和体验式教学都有启发意义,我们应当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利用起来,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让工作中的成人意识到进修的重要性。
(二)促使成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仍然能静下心来去钻研学习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体现出了对于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应该人人贯彻,这样国家才会富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我们国家才会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在学习中思索,在学习中成长,注重学思行结合方可。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终身学习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前行,真正使成人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育也不再是灌输式教学,让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
(三)成人教育的开展应该一切尊重实际情况
抗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国情开展教学,教学形式多样而灵活,适应了斗争的形势。抗大教育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贯彻成人教育的理论,成人教育的开展应该密切联系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因材施教发挥教育对人能动的反作用,促进成人自身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大正.浅析抗大的教学特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09:177-178
[2]李志民.革命熔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
中国PE业发展的国际借鉴 篇11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et Equity,下称PE)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监管动向。
在关注这些趋势和动态时,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中国PE行业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国际PE行业出现的趋势,发展出的新实践,对中国的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管理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将相关的国际经验进行本土化的创新改造,以适应发展初期的中国PE市场的实际。
中国PE行业把握发展机会,也许可在如下方面借鉴国际经验。
稳固纯人民币基金发展之基
虽然相关的配套规定仍有待完善,但中国国内PE市场现在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据报道,2007年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实施以来,全国已成立了上千家有限合伙制的人民币基金。
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值得重视的是:
一、如何出台鼓励政策,加快培育高质量的本土基金管理机构。从品牌、经验、历史业绩和内控、流程、人员素质等方面综合来看,目前市场中大部分本土基金管理机构还没有经历足够的市场检验,也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品牌。这也是银行、保险、国企等特定机构投资者迟迟不能“解放”的原因之一。中国PE的长远发展,需要培育一大批优秀的、高质量的基金管理机构,这本身是对基金投资者的保护,也是降低行业风险、提高行业效益的需要。
二、如何借鉴国际PE积累的先进经验,保障各参与方的权益。国际PE多年运行的成功,与其动辄数十页细致而严谨的协议安排是分不开的,与管理费条款、利益冲突条款、LP的监督权条款等一系列的法律架构是分不开的。而在中国,很多投资者和管理人恐怕对PE募集和设立的精妙处和复杂性仍缺乏足够了解。
三、如何健全“私募”的基础性规范,促使PE在发展中规范。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起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部分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鼓励PE发展的优惠政策。但随着实践的发展,“私募”基础性规范的缺失导致的不良影响,已经或将会逐步显现。因此,我们建议在鼓励PE发展的同时,对于达到一定条件的PE及PE管理机构逐步规范。
2005年《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订,首次在中国法律层面确立了非公开发行(私募)的原则性规范。但在目前中国法律环境中,有限合伙制PE的合伙企业权益或份额,信托制PE的信托份额都不构成《证券法》下的证券,也不受《证券法》及相关证券发行规则的约束。
因此,中国缺乏“私募”的基础性规范,PE的募集设立须依照其组织性质(如公司制、有限合伙制、信托制)援引各自的法律规定(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没有统一的“私募”发行规范。关于“私募”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在目前的中国法律环境中仍无法找到答案。
注重中外合作互通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三年至五年,外资PE仍然会占据优势地位。但是,本土人民币PE开始兴起,海外募集环境正在恶化,同时,2006年“10号令”以来,“两头在外”运作模式的式微,这些因素已经让海外基金管理人越来越关注如何吸引中国投资者的出资,设立合资基金或纯人民币基金。
3月5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审批事项的通知》,调整了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的审批制度,规定资本总额1亿美元以下的(含1亿美元)创投企业的设立和变更,将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审核管理,并要求相关部门在收到全部上报材料之日起30天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科技部也于3月30日发布配套规定(国科发财[2009]140号),要求科技部门会同商务部门做好对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外商投资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的服务工作,引导其加大对国家、地方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及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力度。
上述审批制度的调整,预计会降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的审批难度,减少审批等待时间和不确定性,为中外合资PE提供更大的操作便利,尤其有利于外资PE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资设立侧重当地项目的基金。
允许部分具有业界公认的较强投资管理能力、拥有丰富投资中国企业经验的外资基金管理机构作为普通合伙人,在华设立面向境内有限合伙人的人民币PE,有利于国内基金管理人市场的竞争,有利于国内基金管理人学习良好的国际经验。同时,国内的投资者也有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余地。外资基金管理机构作为普通合伙人在华开展人民币PE业务,依靠的是其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并不涉及大量外汇的涌入,不会冲击当前的外汇管制政策。
中资海外收购之利器
近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受到广泛关注,中铝收购力拓、五矿收购OZ矿业,华菱收购FMG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国内企业既关注被收购方的监管和审批政策,也在探索海外并购的成功业务模式。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可借力PE,至少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模式:一是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可以作为发起人,联合其他企业或PE组建专项海外收购基金;二是在海外收购中可以寻求PE的支持,这种情况下PE的支持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1)财务支持:减少自有资金出资,降低风险;(2)借助海外PE对当地市场的熟悉,提高投资针对性和可行性(如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尽职调查);(3)借助海外PE的管理经验,加快业务整合;(4)降低政策和监管风险,例如减少在当地劳工政策、外资审批方面遇到的障碍。
同时,商务部境外投资新规将对中国企业联合PE海外投资产生积极影响。2009年3月16日,商务部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从下放核准权限,简化核准程序和企业申报材料,缩短核准时限等三方面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例如商务部仅保留对少数重大的、涉及多国利益的境外投资,以及在未建交国、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投资等,地方企业其他境外投资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该办法将对中国企业与PE合作开展海外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相关投资架构的设计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
监管还是自律?
美国和欧洲PE监管的新动向,特别是加强监管的呼声,让中国的监管机构有了对PE更多“不放心”的理由。美国现在监管提案中一些加强监管的提议,可能恰恰反映了中国监管机构原本的监管态度。尽管PE行业应当监管,有些对基金管理人注册监管的要求确实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PE存在的本质属性在于:它面向有能力识别控制风险及承担损失的合格投资者,这些合格投资者相对于公募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有更强的风险识别控制能力和承担损失的能力,并不是监管机构保护的重点。因此,在美国法律环境中,面向特定投资者的基金可以获得监管豁免,这样既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又促进了融资的效率。
例如,出台PE行业的监管办法(下称《办法》),可以设置一定的“监管豁免”条件,将不符合监管豁免条件的PE和PE管理机构纳入《办法》监管的范围,要求其符合规定的设立条件、设立程序、治理结构等,并对其实行备案式管理;对于符合监管豁免条件的PE和PE管理机构,不纳入《办法》监管的范围,仍可依照其他法律法规设立,由其他基本的民商事法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规范。参照欧美等国家的成熟立法例,监管豁免的标准可以是:(1)对基金而言,“基金投资者不超过#个”“基金资本规模在#亿元以下”等条件;(2)对基金管理人而言,“在一定期限内客户数目少于#个”“未以基金管理机构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等条件。
此外,对于基金与基金管理人的监管是分开的,对二者应采取不同的监管态度和标准,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管才是监管的重心所在。监管机构需要考虑每个监管规则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能否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对于基金管理人的信息披露和报告要求,是为了使监管机构掌握足够的信息,以监测和评估私募基金行业的风险,增强其风险控制和危机处理能力。如果将同样的规则用于基金本身,就需要考虑是否也能实现同样的目的,否则可能矫枉过正,“为了监管而监管”。
因此,“私募”属性决定了PE行业是一个国家有限监管的行业,应更多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国家在出台各类鼓励PE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自律组织、逐步形成自律文化、积累中国PE行业的良好经验并逐渐总结出中国特色的最佳实践做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借鉴 篇12
关键词:土壤修复,现状,融资,机制
一、引言
近20年来,伴随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土壤污染日益凸显。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1]。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表明: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土壤镉超标率7.0%,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土壤超标点位36.3%,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土壤超标点位21.3%。这引起了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和《污染场地术语》等5项污染场地系列环保标准,《土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即将实施。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于2013年4月成立,作为沟通土壤修复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将推动土壤污染治理走上快车道。土壤修复市场巨大,据初步估算,若要修复全部已调查出的受污染土壤,保守估计需达万亿资金,但是如此庞大资金由谁来提供,资金筹措机制不解决,必然会阻碍我国土壤修复进程。国外土壤修复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土壤修复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资金筹措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本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从国内土壤修复资金融资现状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我国国情的土壤修复资金融资模式,以期在创新思路、创新机制上有所改善,从而为我国土壤修复政策制定、资金融资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二、国外土壤修复资金融资机制
1、美国
美国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的资金主要由污染的责任方承担;在无法确定责任人的情况下,修复资金由“超级基金”来承担。另外,由于污染场地及设施所有者需要负担土壤修复的连带责任,这就造成人们回避可能带有污染问题的土地开发的情况。为了应对这种现象,美国提出了“棕地开发”的土壤污染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将受到污染而没能得到有效开发的土地出售给企业,并提供各种补贴和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进行土壤修复和土地开发。这种方法增加了企业参与土壤污染修复的积极性[2,3]。
美国超级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一般财政拨款;针对石油和化学产品征收的专门税;针对年收入在2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征收的环境税;向违反《超级基金法》的相关环境责任公司及个人征收的罚款和惩罚性赔偿金;从污染责任方收回的场地修复成本以及基金的利息收益。但是1995年12月31日以后,美国对石油和化学产品征收的专门税和对年收入在200万美元以上公司所征收的环境税一直没有得到再授权,因此一般财政拨款成为支撑基金的主要来源。另外,美国也提供政府赠款和贷款、税收优惠以及环境保险等其他资金来源对基金进行补充。
2、英国
英国在《环境保护法案》中针对土壤污染修复的责任认定和资金机制做出如下规定:地方授权机构负责调查和识别污染场地,并根据一定的程序确定污染场地,污染场地调查和识别的费用由纳税人承担;污染场地修复费用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污染者承担,在污染者无法找到的情况下,修复费用由纳税人负担。除政府用税收承担污染场地修复的成本外,地方授权机构和英国环境署也可以获得其他资助来调查和修复污染。如在英格兰,英格兰地方授权机构可以通过提交标书的形式向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DEFRA)的“污染场地资助计划”申请经费用于污染场地的调查和修复;在威尔士,威尔士议会政府(WAG)管理一项独立的基金程序用于调查和修复威尔士的污染场地,地方授权机构和威尔士环境署可以向其申请资金。另外,DEFRA为英国环境署提供资金支持每年一次的特殊污染场地修复计划[2]。
3、日本
日本在土壤污染管理方面分为农用地和城市工业场地土壤污染两种情况。农业用地的污染修复由政府组织实施,费用由污染者承担。对于城市用地污染,采取“以污染者负担”原则,规定土地的所有者以及污染者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如果污染是由土地所有者之外的其他人造成的,土地所有者在实施污染治理等措施后,有权要求污染者承担费用。若无污染造成者或无法确定污染造成者,土地所有者等则被要求修复污染土壤,但地方政府会根据《土壤污染对策法》的规定为其申请土壤污染对策修复基金。另外,如果土壤污染治理等措施需要资金数额较大时,政府组织还会对土地所有者或实体施行税制优惠政策[2]。
2002年,日本环境省根据《土壤污染对策法》建立了土壤污染对策修复基金,指定公益财团法人日本环境协会为指定支援法人。指定支援法人于2003年制定了土壤污染对策基金业务方法,通过政府补贴和民间出资(捐赠)设立基金,由日本环境协会管理基金的运营收入及支取,执行扶持款项拨付。民间出资(捐赠)采取以下四个方式:通过购买污染土壤运出管理联单出资;通过实施土壤环境修复工程出资;通过由认定调查机构实施调查出资;赞成基金事业宗旨的捐赠。该基金的资助对象需满足三个条件:依据法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要划定为“需要修复的区域”且被要求采取污染治理等措施;污染行为者不明或不存在;符合费用负担能力方面的标准。
三、国内土壤修复资金融资现状
我国土壤修复起步较晚,自2004年北京市宋家庄地铁工程施工工人的中毒事件后,我国工业污染场地的环境修复才有实质性进展。2005年上海为筹备2010年世博会,专门成立了土壤修复中心对世博会规划区域内的原工业用地污染土壤进行处理处置,加速了我国土壤修复步伐。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行情专区)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全国启动42个土壤修复示范项目,其中政府项目19个,企业项目23个。据资料统计,从目前已披露的16个项目总设计资金量约为6亿元,资金来源几乎全为政府专项补贴资金,这暴露出我国土壤修复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对土壤污染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责任主体不清;二是土壤修复市场盈利模式单一;三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融资制度及其配套方案。
四、中国土壤修复资金融资机制对策建议
1、确立污染场地管理原则
国际经验表明,全面彻底的场地修复资金是十分巨大的,对于我国大量污染场地亟待修复的情况,首先应确定基于“风险管理的修复目标原则”,而非对一个场地进行彻底完全的修复。
另外,大量城市污染场地是国家产业布局、城市战略转型进程中企业搬离城区产生的,大部分是历史久远的国营或国有企业,也有少量的小型私营企业。这些企业现在要么已经破产或资不抵债,要么几经转手,要实现责任界定和追责历史污染者,困难可想而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城市污染场地往往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具有巨大增值空间。因此,可以考虑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清理责任主体不清的场地。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责任主体不清的场地实施“谁受益谁付费原则”;第二步建立土壤管理档案。对经修复后再开发的场地或新开发场地建立土壤污染物档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污染者付费原则”。
2、建立土壤修复基金及程序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立土壤污染对策修复基金,成立执行机构,对土壤污染对策修复基金进行管理,制定基金资金来源和支付条件。
资金来源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拨款;污染企业征收的排污费;向责任人追回的治理费用;逃避承担相关环境责任的公司及个人的罚款;当地社区和居民的集资;公益捐助和基金利息。基金使用条件:污染场地调查和识别的费用;原始污染者无法确定,或其污染者没有能力支付修复费用时的污染场地。
3、市场化筹资资金
探索BOT模式(Bulid-Operate-Transfer)[4],即“建造—运营—移交”方式,在土壤修复中应用这一模式,有助于解决政府财政投入的有限,提高土壤修复效率。土壤修复BOT模式可以采用以下步骤:成立项目公司;为项目融资;项目实施建设;项目投入经营,获得收益;项目出让转移。采用BOT模式可以解决资金来源的难题,以未来收益作保,便于项目融资,土壤修复成本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分摊,土壤修复企业可以从项目运营中获得盈利,积极性会提高。
另外,对于农村土地修复,可以借鉴重庆市将农村污染场地修复纳入地票交易制度体系,运用地票交易制度解决一部分农村污染土地修复的融资问题。
4、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责任保险就是以被保险人造成环境污染,依法对造成的污染后果承担赔偿责任为对象的一种责任保险[5]。环境责任保险有助于扩大污染治理参与主体,为落实环境责任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同时可以分散企业环境风险,减少政府污染治理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因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建立以“强制责任保险为主、自愿责任保险为辅”的制度,对产生重金属、有机污染(石油、化工、焦化)、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电子废弃物等行业可能造成的土壤污染实行强制保险,对其他行业实施自愿责任保险。
参考文献
[1]王兴润、颜湘华等:美国超级基金制度与国内污染场地评估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2]龚宇阳:国际经验综述:污染场地管理政策与法规框架[R].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研究报告,2010.
[3]Mark Reisch,David Michael Bearden.Supofund fact book[R].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1997.
[4]鲍海君:土地开发整理的BOT项目融资研究[D].浙江大学,2005.
【中国借鉴】推荐阅读:
中国的借鉴08-17
中国反腐能从世界借鉴什么08-21
中国企业可以借鉴韩国企业的经验10-11
比较借鉴10-20
保护借鉴05-24
国内借鉴05-28
技术借鉴06-09
研究借鉴06-10
风格借鉴06-19
借鉴历史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