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别人的素材

2024-09-14

借鉴别人的素材(共2篇)

借鉴别人的素材 篇1

摘要: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教学应当适当引入少数民族语言素材, 引起学生兴趣, 促进交叉科学发展, 激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情和动力, 这与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和发展趋势相一致, 也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体现。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少数民族语言,兴趣,文化遗产保护

新闻传播学对全人类全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近些年来对少数民族题材也加以报道, 但一般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生育、交通运输、生产和生活、科技工作、风俗习惯等方面。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教育主要集中在对汉族文化传播与研究、对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题材上。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现状的关注和使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及其使用尚未引起应有的兴趣和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偏见和语言不通而造成的隔阂, 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随着针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风俗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的较好较快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必将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必须紧跟这一势头。

一、实现交叉科学的整合功能与综合价值

从少数民族语言的特殊性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交叉科学的发展和运用, 寻找其综合性的实用价值。少数民族语言有特殊的本质和审美功能, 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题材揉合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和教育中,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新鲜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促进新闻传播学教学与教育, 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与教育, 能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少数民族语言各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百花齐放, 多姿多彩, 与汉语异同并存, 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本文笔者长期在渝东南、湘西北、黔东北、鄂西南、黔西北、渝南、黔北等地区田野调查研究, 结合别的学者对其它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文献研读加以对比可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土家语支 (湘西北, 渝东南, 鄂西南, 川北) 、羌语支等以“主语+宾语+谓语”结构为特色, 而现代汉语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 这是很多非语言学专业的现代大学生不知道的特殊语法现象, 这甚至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使用。如果在报道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或汉语现状时不注意到这些特殊地方, 就会闹笑话, 犯错误, 使人哭笑不得, 甚至造成损失。很多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不同还在于词序位置不同, 例如优诺语中是Kjau13 (朵) pn13 (花) no22 (这) tshun35 (红) , 直译成现代汉语是“朵花这红”。又如在湘西北、渝东南土家语“生地、荒地”为li55xo55, 直译为“地生”;“长舌, 多嘴”为ji33la55γщe21, 直译为“舌长, 嘴多”;“小气”为mщe21suan53, 直译为“肚量小, 气量小”;“好吃”为ka35tsha35, 直译为“吃好”;“好看”为pa53tsha35, 直译为“看好”。笔者在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调查的材料与此相同。又如湘鄂渝黔川土家语称呼“奶奶”为“阿妈”、“把把”、“婆婆”, 称“弟弟”为“佬佬”, 称“吃肉”为“肉吃”、“吃嘎嘎”, 称“眼睛花”为“罗布花”, 称“溢水孔”为“冒水孔”, 吃“失去知觉失去感知”为“木打木煞”, 木, 是土家语, 含义为“呆子”, 秀山县“宋农”含义为“鱼 (类) 养 (殖) ”……苗族语言称“感谢”为“拿威”等, 主要是历史因素、文化传统及多民族语言影响造成, 是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复杂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化形象。新闻传播学专业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方言题材, 让他们看到不同民族语言从各个独特角度展示出语言和文化的多姿多彩, 这是新闻传播学应该涉及到的领域, 否则就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态度和做法。

二、方法的相通与借鉴

少数民族语言田野调查研究法、文献研读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学科系统研究法等方法很有用, 新闻传播学研究、教学与教育可进行借鉴和利用。消极被动的新闻传播话语特点是把材料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 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和写作框架, 缺乏审美优势。补救的方法是把语言学诸多方法加以利用, 形成科学优势互补的机制, 产生交叉科学的强大调适作用, 实现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双赢。一些新闻工作者近年来深入基层, 深入文物考古现场采访, 运用民族学和语言学方法, 获得珍贵的新闻素材, 运用统计学方法作科学处理, 平时研读大量文献, 借鉴前人观点、材料和论证方法, 运用学科系统的研究法, 结合实验结论, 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评述, 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权威人士。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如能采取民族语言学诸多方法, 作为参与者和观察者介入社会实践, 必将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新闻素材, 产生强大的知识效应, 从巨大的民族语言文化矿山中铸成巨大的智慧能量。不同学科间本来就有相通处, 在新闻传播学教学和教育中运用民俗学和语言学诸多原理与方法, 实现它们间的返璞归真和时空大融合。笔者十几年来长期在渝湘鄂黔调查研究, 获得很多素材, 验证了苗族三大方言间的较大差异, 发现了三大方言之间的历史联系。笔者在重庆市綦江区苗族村寨实地调查研究, 系统地调查记录了大量苗语和风俗习惯材料, 与湘西北、黔东北、鄂西南、渝东南有很多相同点, 笔者在黔西北调查研究苗族语言文化, 发现它与綦江苗族的相同点更多, 我在指导新闻传播学本科生学年论文中运用了相关材料和观点, 效果较显著。新闻传播学要求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新颖性, 这也是当代少数民族语言学的要求, 在新闻传播学和语言学教学中必须予以强调。

三、语言规范化的共同标准与要求

新闻传播要求媒体语言和新闻语言都必须遵守《中国语言文字法》, 符合现代汉语 (或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 规范语法的要求, 以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实现大众传媒终极目标, 在法律、传播效果、新闻功能等方面构成有益的共同轨道, 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保护语言资源, 使新闻传播媒体受众数量增多, 媒体影响力加大,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这与语言学要求紧密扣合。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间有差异, 但在遵守语言规范上相同, 新闻传播隐性规范和显性规范都是语言学努力实现的目标。但“目前新闻媒体语言使用错误太多, 尤其是网络普及以来, 人们对规范语言文字的印象越来越模糊, 一些语言学家和国家有关机构不得不一再强调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必要性。”现在高等院校不少学生流连于网络交流, 很多人写错别字, 生造网络语言文字, 标点符号不规范, 书面文字无标点符号, 手写文字丑陋, 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使用大倒退, 这是语言文字教学教育的失误, 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与教育必须引起重视, 下大力气加以挽救, 学生必须下大力改正错误, 否则就是失职。

参考文献

[1]毛宗武、李云兵《优诺语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 P113

[2]陈康《土家语研究》, 中央民族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P33

[3]汪增阳《黔江方言初探》,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4]尹沅沅《论新闻语言规范的现实意义》2008年5月4日, 郑州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导师董广安教授

借鉴别人的素材 篇2

曾经的日本经济极其依赖世界市场,虽然在一段时间内繁华无限,然而索罗斯掀起的一场金融风暴就将东京股市摧残得面目全非,原因就是日本经济对外界的过度依赖。

老人常说“信谁都不如信自己”。外物固然可以凭借,但谁也说不清支撑你的拐杖什么时候会折断,你所站的平台什么时候会倒塌。在此种情况下,主要凭借主观努力,适当辅以外界帮助,才是正道。

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选准借力,就像选择最合适的撑竿一样。公安局在网络上发布搜寻被拐卖儿童的启事,却回应极少。究其原因是拐卖儿童多数被卖到山区,而山区恰恰是网络普及率最低的地区,网络这个最便捷的工具反而不能发挥作用;反之,李连杰巧妙借用参加各种大型公开活动的时机宣传“壹基金”,明星身份加上活动的吸引力,让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这个基金的存在。可见,只有全面考虑,选择了恰当的借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朋辈教学模式下一篇:准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