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精选11篇)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1
0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并进一步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之一, 在建设“两型”社会中处于基础地位。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煤炭是耗竭型资源, 具有不可再生性, 并且煤炭开采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以下简称“两型”) 煤炭企业建设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型”企业的核心是要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所谓“两型”煤炭企业, 我们认为是指在能够一定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之上,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而遵循自然规律、采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煤炭开采方式的煤炭企业, 这种煤炭企业强调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或者维护生态环境, 追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以实现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生态环境得到可靠安全保障的经济发展模式。
1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1.1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以《煤炭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煤炭准入管理制度, 严格煤炭地质勘查、开办煤矿及煤炭经营准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 制定和完善与之配套的产业政策、制度和标准。
完善经济政策。切实落实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煤炭税费制度改革步伐, 把煤矿企业税负降到合理水平;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 将资源、环境、安全、劳动力、转产发展等费用足额纳入生产成本;推进电煤价格与市场价格并轨。
加强行业管理。加强煤炭行业管理机构建设, 科学确定职能, 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 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 优化政策环境, 加强对煤矿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强化规划调控。强化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的作用, 规范煤炭勘查开发秩序, 加强煤矿基本建设管理, 调控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和建设规模, 防止煤炭产能过剩, 适时对规划进行滚动调整。
1.2 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调控煤炭总用量,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煤炭企业整合。在煤炭生产方面, 按照保障煤炭有效供给的原则, 主要增加优质动力用煤和优质高炉喷吹用煤生产, 适度增加优质炼焦用煤和无烟块煤生产, 控制高硫高灰煤炭生产;新增煤炭产量以大型煤矿为主, 中型煤矿为辅;压减小型煤矿产量, 严格限制煤矿超能力生产。在煤矿建设方面, 坚持“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 全面整合、改造小型煤矿, 全面调控煤矿建设年度开工规模:以建设大中型煤矿为主, 优先建设煤电联营和煤转化一体化项目, 严格控制小型煤矿建设。在煤炭资源勘查方面, 重点围绕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开展区域煤炭预查、普查基础地质勘查, 提高勘查程度, 择优开展煤炭详查, 满足矿区总体规划需要。
2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的企业对策
建设“两型”煤炭企业, 除国家进行相关的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等宏观调控以外, 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自身要进行各项改革。
2.1 活跃煤炭企业各种宣传媒介, 创建“两型”制度和文化软环境
拥有与“两型”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是创建“两型”煤炭企业的软环境必须。杰克·韦尔奇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但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确保企业各系统的良好运作, 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力。对于中国来说, 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 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 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 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 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 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继续做好环保节能宣传工作, 除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深入宣传环保节能法律法规, 宣传环保节能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 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节支降耗”活动, 营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浓厚氛围, 增强节能意识。同时还应建立节约效益与职工切身利益相连的机制, 促进职工群众参与环保节能工作的自觉性。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我国环保与环保服务产业发展较快,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与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之快, 效益之显著, 无疑是环保技术人员的研究与开发的结果。但目前我国环保, 尤其是环保服务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 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煤炭企业还应注意培养环保服务人才。
2.2 发展煤炭企业人力软环境, 创建“两型”绿色HRM模式
人是企业之根本, 因此, 煤炭企业应首先创建一种适合“两型”目标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大多数煤炭企业所在地地域偏僻, 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医疗环境等相对较差, 再加上工作条件艰苦, 存在水、火、瓦斯、煤尘、冒顶等五大灾害, 安全性、舒适性程度较差等原因造成我国煤炭企业人才紧缺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的个人成长, 员工心态上的和谐和整个煤炭企业人力系统的和谐。煤炭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绿色”理念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所形成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是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的软环境前提。发展煤炭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工作潜能, 既能实现企业集约型经济增长, 又能实现企业生态型、科技型经济发展, 从而构成企业经济、科技、文化、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煤炭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应主要从加强员工工作分析、建立绿色激励机制和多层次沟通渠道等几方面着手。首先, 加强员工工作分析。在工作分析时, 应充分考虑动态的因素, 及时做出调整、补充。最终使煤炭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目标同步, 走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其次, 建立绿色的激励机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追求企业和员工利益的统一性, 员工共享企业信息, 鼓励决策分权化, 扩大员工参与, 向员工授权;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主张以人为本, 依据员工个性特征的不同和员工多样性的需求进行管理。
2.3 创新煤炭企业科技手段, 实现“两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做好了人的管理, 其次就是要通过科技手段的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2]。
2.3.1 发展循环经济[3,4,5]
煤炭企业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消费-污染排放-末端污染治理”的单向线性流程, 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 煤炭企业需要寻求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 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是“减量、再用、循环”。
首先, 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表现为单个煤炭企业的行为, 它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煤炭开采、加工转化、运输和服务之中,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煤炭生产中废物的产生和有害物质的排放, 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开展清洁生产, 要大力推广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 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 积极开展液化、气化工程。要加大洗选煤的力度, 要不断提高煤炭的洗选率, 要开展动力配煤和进行开展型煤生产。
其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 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 延伸煤炭产业链条,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力。坚持产业循环式组合, 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 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 使上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 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第三, 加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是矿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煤炭企业要通过建立“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和生态景观重建”的生态模式来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工程, 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 使沉陷区生态恢复建设与生产发展协调一致,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煤炭企业应根据塌陷区土地的实际形态, 在“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指导下综合开发利用。
2.3.2 发展低碳经济
金融危机是短期冲击, 气候变暖是长期威胁。近年来世界气候灾害性地变暖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 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共识, 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低碳经济”, 即Low-Carbon Economy (LCE) 或者Low-Fossil-Fuel Economy (LFFE) , 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
我国化石能源“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 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 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 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 a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 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 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 加速发展天然气, 适当发展核电, 积极发展水电, 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摘要: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煤炭综合企业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煤炭企业自身进行合理的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等各个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根基, 因此应首先做好煤炭企业自身的相关制度建设, 从根本理念上创建煤炭企业“两型”文化。个人是企业的动力之源, 因此要通过加强员工工作分析、建立绿色激励机制和多层次沟通渠道等实现“两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技术是企业创新必备工具, 煤炭企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实现“两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政策,绿色HMR,循环经济,成本绿色GDP
参考文献
[1]王竹玲.浅谈煤炭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 2007 (10)
[2]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9 (6)
[3]李雅琼, 龙如银.结合煤炭企业完全成本的绿色GDP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 2009 (8)
[4]张颖.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5]陈巍巍.构建节约型煤炭企业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企业管理, 2006 (3)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2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 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 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总体性的目 标,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 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 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 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 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 患。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看,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 态势,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但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趋势还在加剧,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生 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在加重。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反映了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之 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 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 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 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 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6.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
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 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 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 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必须加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因为它也是国家安全 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生态环境开始急剧恶化,尤其是自然灾害,造成人民的生命 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 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友好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的生 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 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 作:? 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一批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 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着力提高国家和企业选择研发主攻方向、配置研发资源的能 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现有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 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 创新的基础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抓 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 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评估和风险投资中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 介机构,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五是整合科技资源,实施重点突破。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全面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资金、技术和人 才,但如果选准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在某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就能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以转换机制为动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换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社会经济体制。当前建立和完 善促进循环经济需要着重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第一,抓好规划编制和宏观指导,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总 体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明确战略目标、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各阶段分步实施的计划。规划先行,政策和制度配套,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机制。? 第二,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建立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支持 循环经济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 策体系,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如,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包括利用 “三废’ ’等取得的收人,给予适当的减免税优惠,等等。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和陆续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地 方政府要积极落实,并制定配套政策、制度和措施。? 第三,实行宏观和微观控制,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浪费、流失。能源、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占有 体制和不科学的使用方式有关。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明晰资源占有、开发、使用的权限。同时,建立健全资 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 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建立严格的资源使用效率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奖惩手
段,让当事人承担使用成本 来集约合理地使用资源。? 3.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 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污 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企业,用高新技术和 生态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以生态链为纽 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建设循环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能源等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能源等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十一五”时期,我国要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应该成为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的基本 思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探讨我国的能 源安全战略,“十一五”时期主要思考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坚持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节约放在首位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将 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我们要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 要求,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工程,推广使用先进、高效 的节能设备和器具,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 2.努力使用多种能源,有效开发替代能源? 开发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 一席之地。新的替代能源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 3.坚持把立足国内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基本方针? 中国既是资源消费大国,也是资源生产大国。从能源看,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未来 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从重要矿产资源看,中国资源比较丰富,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 基础储量分别居世界第 4 位与第 12 位之间。因此,我们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来保障资源供给。我们采取综合措 施,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不断增加资源有效供给,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 4.坚持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从能源看,中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仅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就达 4 亿千瓦,我们将在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水电。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宝库,可开发利用的风 能约 10 亿千瓦,我们要加快发展风电。中国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2/3 的国土面积每年日照时间超过 2000 小时,我们要加快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步伐。中国是世界沼气生产和利用大国,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农村沼气建设。总之,“十一五”时期努力为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逐步提高优质清 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生态环保力度?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生态环保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 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 宏伟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1.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 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 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长远规划和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
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 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要做好综 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在国家确定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监管区域的基础上,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 际,确定本辖区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监管区域,形成上下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西部地区各级政府 和有关部门要把搞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确保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 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 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 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3
解振华副主任指出,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作力度明显加大,立法取得显著进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0%,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今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78%;1—9月,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解振华强调,2005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启动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节能减排也作出了积极贡献。北京、上海、重庆、山东、辽宁、江苏六个试点省市,2006年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重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经验表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领导重视是关键,科学规划是前提,科学技术是支撑,必要投入是保障,完善政策是基础。
解振华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新要求,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要抓好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二要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三要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四要抓好两批178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五要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六要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4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1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特征
现今社会, 经济在飞速发展, 人们愈加追求更舒适更适合居住的生态环境, 其中通过制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再利用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根据我国制定的治国方针和发展计划, 人类的长远发展需要依靠自然的长期供给, 而非一时的利用。我们需要配合环境的发展态势和资源的再生形式, 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无论是广大学者还是人民群众都尤为关注该问题, 而我国政府认为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务之急。
其中, 资源节约型社会尤为强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生产消费活动中, 加强提升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率和绿色消费理念, 提升污染物的治理率, 减缓损耗率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该种形态社会下, 人类利用资源将达到高效、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的目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则根据人类生存所依附的自然条件各方面表现情况为依据, 努力配合现阶段生态情况及资源的态势, 配合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经济活动,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 将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内在影响因素, 将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发展历程中需要保持的因素之一, 人类的经济活动将配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 与自然统一和谐发展。
2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2.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治国的核心内容,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达到长远的发展目标, 而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能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社会群众也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所以要贯彻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 真正做到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就必须关注生态的发展, 并且配合落实建立“两型社会”的建立。
2.2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重要任务, 其中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以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的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与自然应该争取达到最协调的双赢状态, 人们在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的同时, 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尽可能保障社会资源的再利用, 并且严格把控污染以及过度资源索取的现象发生。
2.3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环境是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的, 两型社会的构建能够直接促进我国经济。人类在追求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时候, 目光不仅需要聚焦到传统观念的发展影响因素上, 还要关注保护自然情况是否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以及效率。据调查统计, 人类想要保持现今经济的发展态势, 需要利用比之前翻一倍的生态资源, 所以我们必须坚守保护环境、降低消耗的理念。
3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措施
两型社会的构建目的在于要将现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投入、高产出模式, 保障社会发展的模式是高效、低排放、资源利用率高的态势。建立两型社会的最终目的在于将飞速发展的经济、 加速推进的城市化建设以及迅速提升的消费速度所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损耗率降到最低。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两型社会”的构建。
3.1推进企业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
两型社会的建立主要依靠现代生产体系转变, 我国企业也需要竭力迈向“两型企业”的转变过程。企业不仅需要适应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还需要尽快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大力开展以资源节约和环保为前提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已达到企业和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尤其是一些高损耗、 高排放的企业应该着力于研究出节能、低碳、低排放的模式, 坚守淘汰对环境有强烈危害的产品和技术, 竭力推动企业转型。
3.2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
“两型社会”的构建能够顺利实施, 首要任务是需要一个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实施。我国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以及资源节约的奖惩制度上海不够完善, 导致大部分企业并不能重视该问题, 导致严重阻碍“两型社会”构建的步伐。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普遍表现出公众参与缺失的情况, 可操作性和功能性还有待加强, 所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 当前我们必须致力于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 才能依法为今后的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保障。有效杜绝政府和企业之间互相的责任推诿等影响生态破坏问题无处追责的现象发生。
3.3营造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
目前, 我国企业及社会大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相对狭隘, 不够全面。我们应当培养人民群众建立绿色的消费观念, 而不仅仅在于浅显的保护环境方面, 比如主动消费绿色产品、参与循环式的消费模式;还需要大力开展各项关于两型社会的构建宣传, 逐步引导社会公众迈向一个文明、节约的消费体系。政府部门应该倡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两型社会的建立中, 树立正确的尊重自然, 节约消费的理念, 逐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 加快两型社会建立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创新体系建设, 2009 (13) .
[2]赵文.简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构[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9 (7) .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5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遭受着危害。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各方面的发展。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要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只有在资源方面进行了优化和节约,才能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发展节能降耗产品和节能省地型建筑。在各方面的节约都能积少成多。从长期来看,这些低耗能的产品和建筑能够保护环境,并为我们的未来提供更多的资源。三要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那些在生活和社会中消耗大量能量和资源的产品和设备,应及时更换,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社会的发展。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回收和旧物利用是很好的资源再生政策。在更多地区的推行,能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更加普及。五要全面加强管理,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从今年开始,每年都要公布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情况。让信息的公开公正能够更好地保证节能理念的渗透,让大众一起监督企业的节能举措。六要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深入人心,蔚成风气。只有人人都竖立了节能理念,才能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快的发展起来。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要
(一)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在大学里是数见不鲜。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学习环保和节约知识,让环保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举手之劳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事的发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随手关灯、关机,宁紧水龙头,尽量用自已的饭盒,购买东西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洗漱时顺手关上水龙头。做举手之劳之事,不仅节约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
大学生崇尚时尚前卫,盲目追求名牌与款式,存在攀比现象。手机、MP3等电子产品频繁更换,服装穿一次便“束之高阁”等浪费现象。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歪曲的价值观,提倡理性消费,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建设绿色校园。应该积极、持续创新,开展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大众,引导大家树立环保观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培育环境友好的氛围。
(四)是建立大学生参与机制。
应该把个人节约和环保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分的重要部分,把节约也纳入寤室美化大赛评选内容,设立节约和环保奖项等多种灵活机制来使大众共同参与环保行动,营造良好节约氛围,构建良好社区文化。通过下乡活动、参观活动等形式活动,把环保知识带到校外,引导全民参与环保。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6
关键词:景洪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一、引言
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十分低下。加快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提出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的一项重大决策,同时也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是人类在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
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即无论是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还是消费领域等,以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并且能够通过最小化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化的收益,进而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切实保障的社会。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
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即全社会通过采用一些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生产、生活以及消费的方式,去构建一个人和环境之间能够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应该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之上,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绿色科技,提倡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出一个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使可持续发展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三、景洪市构建“两型社会”的现状及问题
(一)景洪市构建“两型社会”的现状
“十五”期间,景洪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在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城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环境形势保持基本稳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水污染问题有所缓解,空气环境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为景洪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环境问题。
(二)景洪市“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景洪市目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1、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
景洪市目前依靠资源消耗和毁掉天然林种植经济林来发展经济的局面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三废”排放量有可能大幅度的增加,总量控制和全面达标排放任务会更加艰巨,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还将继续加大。
2、生态环保依然是薄弱环节
环境管理决策的科技支撑薄弱。缺乏生态与环境基础数据保障,数据来源过于依赖统计报表及现有的统计资料;缺乏对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综合研究;缺乏对污染防治技术及推广应用技术的系统性研究。缺乏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生态与经济过程的系统研究。
3、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缺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上层设计。没有明确“两型社会”的战略部署,主管部门责权不明确,无法强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开展。存在制度缺陷,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还存在大量空白。
4、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薄弱
“两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应该使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断完善中。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任重道远。二是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价格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三是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有待加强。
四、构建景洪市“两型社会”的对策建议
(一)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对集群化、产业链条化、集约化等发展进行大力推进,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出这样一个现代产业体系,有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以及附加值高等特点,能够转变发展方式,并且带动着景洪市“两型社会”的构建。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的推进工作。在经济增长以及结构调整的每一项活动中,应该把减少排放和节约资源整合进去,并且做到坚持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以及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进一步对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弘扬,使绿色产业、绿色消费能够得到发展,“绿色景洪”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人都能够树立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三)加快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是“两型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应该努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景洪市“两型社会”的构建。一要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二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三要加强科技载体建设。
(四)加快建设政策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政策保障体系,使景洪市“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保障能够得到完善。建立一个价格形成机制,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对一些工作机制、市场机制以及政策上的措施进行相关的完善,使其能更加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对于能够促进节能减排的奖惩制度以及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使一些有关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以及执行。完善地方立法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领导体制、工作格局。
结语
保护环境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就能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新平.“两型社会”全国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建设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图书馆,辽宁大学,2011
[2]吴剑平,董晓燕.“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政策俘获危害性及对策[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 肖建华.两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1)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7
众所周知,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两个因素, 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要求也很好, 经济发展要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使得为其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所需的能源, 然而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科学不合理, 使得资源日益枯竭, 同时,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环境, 使得环境逐渐恶化, 从而导致了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 依靠资源和环境所换来的经济快速发展, 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 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表现
我国是资源大国, 同时也是人口大国, 这就导致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飞速进步, 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取得的, 依靠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发展模式, 对资源过度开采, 不计环境代价, 从而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
据资料显示, 在对资源的开采方面, 2010年我国消耗的钢材资源、铁矿石资源、水泥资源以及煤炭资源等占各种类型资源的世界产量的30%以上, 此外, 所消耗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近8%, 而与此对应的是, 我国所实现的GDP的产值只占世界总量的6.8%,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 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效率很低下,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很粗放, 不够科学。现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重要阶段, 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 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加之我国总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 管理机制跟不上实际发展要求, , 同时, 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由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对我国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各种水污染、空气污染。比如我国七大水系中有大概有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半以上的城镇水源达不到居民饮用水的相关标准, 此外, 空气污染、河流、湖泊污染也较为严重, 我国每年有大约65%的大中城市面临缺水的问题。此外, 由于工业的发展, 工业“三废”不断争夺, 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断排放、酸雨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 我国约有30%的国土受到酸雨不同程度的污染, 土壤、河流酸化, 严重影响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
(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创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制度机制, 切实夯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 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 必须积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体制机制创新, 同时, 加快制定和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法规、政策, 为“两型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此外,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 发挥市场价格的杠杠作用,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良性循环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严格要求企业对资源环境有足够的认识, 积极加强企业的监管, 严格要求企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承担相应的责任,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高效地控制企业的市场经济行为,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二)
依靠科技创新, 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 加快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当把实施资源节约、加强节能环保、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引入政府发展规划以及议事日程, 加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力度, 积极突破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瓶颈, 积极转传统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内涵型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分工中要逐步实现价值链升级, 改变长期单纯依靠低成本制造优势的状况, 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 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级, 提供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 尤其是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对化工、造纸、冶金、电力等重污染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步伐, 注重以信息化带动这些传统产业的改造, 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并由此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应加强替代资源、替代产品的开发利用。对于稀缺或者开发成本高、污染较重的资源, 应积极寻找替代资源, 也可以考虑以进口或合作开发国外资源来代替国内生产, 并注重搞好替代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同时, 要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相关要求,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在财税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积极给予政策优惠和鼓励政策支持, 并逐步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和营造良好的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此外, 还必须加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结合市场需求, 联合产学研相统筹的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改进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以及射虎的需求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使得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从量变到质变, 从而走上一条依靠自主创新以及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三) 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得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法律保障, 是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 认真分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形势, 积极开展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 加强立法工作, 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同时, 切实规范企业的相关生产经营行为, 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管理, 在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激励的同时, 还应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同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健全和完善一整套的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考核机制和标准体系,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 充分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以及法律手段, 积极协调企业的生产活动与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关系, 使得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能规范化开展实施。
(四) 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采取积极措施, 切实强化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一方面是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相关制度, 积极明确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职工的责任, 做到职能分明, 分工明确;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对于企业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社会以及环境的相关责任。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 企业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同时, 不断加大对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 积极开展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发积极采用行业的先进的节能环保的技术, 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能耗,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做出贡献, 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贾高建.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其国.解决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刻不容缓[J].土壤, 2010 (3) .
[3]张之林.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9 (3) .
[4]胡锦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5]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年6月.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8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每一个增长点都离不开水的支撑。当今世界,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持续高涨,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日显突出。
厦门是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和中心城市,在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的厦门正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号召,“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其中,厦门市的节约用水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为努力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永续协调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 节约用水在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厦门市淡水资源的现状
厦门是一个当地淡水资源贫乏、人口稠密的沿海港口城市。尽管降水量丰沛,但是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又由于当地河流集水面积小、汇流时间短、水量集中在汛期,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据统计,厦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871 m3,若考虑暂住人口,则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76 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5,福建省平均数的1/4。[1]厦门城市供水系统80%的原水依赖外区配置,市区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主要通过外调客水来解决。尤其是厦门岛内自来水厂所需原水全部依靠过海大堤的渠(管)道输入。这样一旦出现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水污染、地震、战争),将导致本岛出现严重的水危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未来厦门对水资源的需求呈加速增长之势,水资源的供给将要成为制约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专家预测,到2010年,厦门市的用水需求将超过目前的供水能力极限,因此必须通过节约用水或开辟第二水源才能够满足要求。
2.2 厦门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厦门市在水资源的利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厦门市的城镇每日供水能力达到110.3万m3,供水能力尚有一定富余。[2]这使得一部分人对节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节水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性,妨碍了节水工作的开展。以城镇居民用水为例,2004年厦门市城镇人均家庭生活用水每日为160L,接近香港的176L和法国的161L,并且高于德国的135L和比利时的116L,而上述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均高于厦门市。[3]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居民家庭中节水器具、设施少,用水效率偏低。这些都说明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用水效率急待提高。此外,各单位用户的用水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用水大户节水意识薄弱,部分行业企业滥用水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种种对水资源的不当使用,造成了宝贵的淡水资源被浪费。
2.3 提倡绿色理念,促进厦门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当前我国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正在着力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力争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绿色理念不仅仅是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生产和消费安全、环保的绿色产品。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树立绿色的观念,加强节约的消费意识和使用习惯。对于自然界不能是无休止地索取,对于物资资源不能是无节制地消耗,以致浪费,而应该是适度和恰当地使用和消费。突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低消耗、低排放的基本特征。这样才构成了一个有完整内涵的绿色理念。
厦门属于“缺水型”城市。以绿色理念为指导,合理配置使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经济,建设节水型城市,对于厦门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常认为“开源节流”是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然而“开源”相对于人们需求的无限终究是有限,地球上的水资源也不可能满足人们无限制的索取。尤其是开发新水源地往往需要较大的人、财、物的投入。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我国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年),而节水仅需要3元(m3/年)。我们既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又要给子孙后代的发展留有余地。“节流”就成为了一个最佳的选择。节约用水不但投入小见效快,无需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多数情况下仅仅是意识的强化和习惯的改变就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可见“节流”才能真正引导我们走出“缺水”的困境,这也正是绿色理念精髓的体现。如果说“节水”是解决“缺水”这一现实难题的好方法,那么绿色理念为这一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厦门市节约用水工作的探索与成效
3.1 加强节水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完善节水规划、目标
节约用水的法规和制度是开展节水工作的必要保障。厦门市除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使节水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还根据特区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现已颁布实施了《厦门市城市供水节水条例》、《厦门市水资源管理规定》;制定施行了《厦门市用水单位水平衡测试暂行办法》和《厦门市水平衡测试实施细则》;公布了首批《厦门节水型用水器具目录》,以及《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厦门市城市生活用水定额》两部规范标准。厦门市根据国家、福建省提出的编制节水中长期大纲的深度要求,还积极组织编制了《厦门市十一.五节水发展规划》,这将更好地指导厦门市近期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开展和各区、各部门相应节水规划的制定。
“厦门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公室”专职负责城市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节水工作,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专门开办了节水网站(www.xmwater.cn),开辟了节水咨询热线电话:0592-2231385。随时为广大市民、企业、单位提供满意的服务。并且分期、分批对广大市民、单位、企业的节约用水进行督促检查,以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强化政府对节水工作的管理,推进全社会依法用水、节水。
3.2 转变观念有效投入,发展科技节水
节水是尽可能用最少的使用量,以最高的使用效率,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目的。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用水技术和管理。厦门单位(企业)的节水工作,重点围绕提高用水效率这一中心,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实现科学节水。
(1)积极推动水平衡测试工作,节水效果显著
对用水单位进行水平衡测试考核,是强化用水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水平衡测试是通过对用户的用水系统(包括其子系统)实际测试确定其各用水参数的水量值,根据其平衡关系分析用水合理程度。开展测试工作可以全面了解用水单位的用水情况,挖掘用水单位的节水潜力,找到节水空间,制定节水方案,以提高用水效率。尽管厦门市全面推行水平衡测试的时间并不长(仅10个月),但是所取得的成绩显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据统计,厦门市每月用水量在3000t以上应当开展水平衡测试的计划用水单位共816家。截至到2007年11月,全市开展水平衡测试并通过验收的计划用水单位共102家225个水表,按用水量测试率达35%,其中有30%的用水单位节水量达到30%以上,通过水平衡测试后每日节水3030t,并且有10家用水单位每月节水在10000t以上,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本文编制了《厦门市部分用水户水平衡测试分析表》见表1。
(2)大力开展废水处理回用,节水成绩斐然
通常用水单位(企业)的污水处理方式主要是直接对外排放或者对废水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厦门市众多用水企业在节水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摸索创新,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废水处理回用节水生产模式。不但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较大地改变了多数企业只看到节水所需的短期投入,而不注重投入后长期产出的短视做法。
东纶集团公司是一家用水大户,曾被评为“厦门市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单位”和“厦门市节水型企业”。通过科技投入,成功完成了对2000台喷水织机废水回收利用的改造。以往每月每千台喷水织机的用水量约为8万t,夏季高温时最高达9万t。改造后每月每千台织机用水量降到约4万t,节水效率高达50%。据统计,技术改造前平均每万元产值耗水量约为27t,完成改造后的第一季度平均每万元产值耗水量约为20t。
厦门古龙集团是一家以生产食品罐头为主业的国有大型企业。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投资改造中水回用系统。中水回收利用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100%,达到污水“零排放”。日用自来水量由5855t减少到1500t,年节约自来水约95万t(全年平均用水量按60%计算)。
3.3 积极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
发展绿色经济,创建节水型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部门和各行业,需要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建设节水型城市不是哪个部门或哪部分人的事情,需要全民的积极主动参与。
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节水型城市”作为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加强监督、监管力度,发动市民人人动手、全民参与,掀起争当“节水市民”的热潮。政府节水职能部门积极组织编制节水手册,绘制节水宣传画以及免费为市民发放生活节水器具,还通过每年的“世界水日”、“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活动,借助《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开展节水专题宣传。同时在全社会广泛进行节水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活动,让市民牢固树立“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信念,让节水意识进千家、入万户,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厦门市作为经济特区对外来务工人员需求旺盛,暂住人口数量庞大。外来务工人员为厦门特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也成为厦门市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市节水部门加强工作力度,通过各家雇主企业、单位有针对性的对外来务工人员展开宣传教育,并结合推广生活节水器具。由于节水措施得力,生活用水基本杜绝了“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节约了水资源。[4]
4 结语
培养绿色理念,加强用水节水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今后厦门市节水工作的重点主要有:(1)完善节水法规,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厦门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立法优势,进一步将节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根据各行政职能部门所负担的节水职责,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运作规程和工作机制,加大节水管理力度。(2)由于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节水工作的开展仅仅依赖政府的主导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既要加强政府监管,又要充分依靠市场推动,实现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协同合作,抓好节水。(3)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加大节水的科技含量。厦门市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科技节水的要求,积极搭建节水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现有节水科研成果的转化,扶持各类型节水企业发展,为厦门市节水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厦门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本文从厦门淡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探讨了绿色理念的内涵,系统地介绍了厦门在节约用水工作的成效和探索,以期全力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厦门,水资源,绿色理念,节水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厦门市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对策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8页。
[2]杜明聪,循环经济厦门在行动[M],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2005年,第130页。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9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紧密结合中国国情, 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 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决策的提出, 是对中国历史现代社会发展状况的实事求是的考虑, 符合中国现实的紧迫状况。这种紧迫的资源匮乏的状况, 不仅是制约中国现代社会继续发展的枷锁, 而且为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忧虑的种子。所以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地球家园未来美好的设计, 体现出国家治国强国的根本战略和一般艺术家从未有过的设计高度。
我国目前资源的现状及其担忧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 资源种类齐全, 但资源质量不高, 自然生产力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 资源之间不匹配, 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急剧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矿产资源为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将成倍的增加, 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后备资源供给不足, 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如果不能在地质勘探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石油、天然气、关健矿产资源将严重衰竭。人口持续增长, 耕地不断减少, 供水能力紧张, 能源紧缺愈加深重, 矿产资源不足, 后备资源基础薄弱, 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 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 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 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将是制约我国今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关键。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 或者缺少实质性的措施, 那么, 迎接我们的不光是缺少资源的困境, 还有因此带来的社会其他各种相关问题和矛盾。届时, 我们所要解决的难题, 将是一个历史与现实捆绑后数倍甚至十几倍的负担。资源匮乏与中国青年的惯性思维保护节约资源, 是我们每个当代青年应尽的义务。
但是目前在大多数青年头脑中存在的惯性思维是
一、大家都不节约, 我个人这点节约行动微乎其微, 不做也可以。三国时期刘备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岂不知, 就是个人的点滴行为才能汇成浩瀚的全民节约资源的海洋, 如果你不做, 我不做, 他也不做, 哪里还谈得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呢?所以说, 资源匮乏的结果缘于我们的年轻人的惯性思维, 一点都不夸张。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离我们尚远, 不用“小题大做”。持这种观点的青年其实不在少数, 他们总以为自己是学生, 没有走上社会工作岗位, 真正参与社会建设, 做得再好也于事无补, 还不如把自己的学业搞好, 不挂科不留级就可以。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不是工业设计和园艺设计, 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也不是太紧密, 可以“忽略不计”。恰恰相反, 我们艺术设计的目的应该围绕着节约资
提体育课由于教学自身的特殊性, 决定了体育课的教学要多在室外进行,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问的影响。另外定了体育课教, 由于一些学校的场地小、器材少学难免会受到课外突如其来的外、班界式级多等客观陈上体育课, 这也在一定因素的存在, 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被互使得几个班级常常同时教相干扰和影响玲堂上的注意力。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就经常会表现出注意, 力不集中的现学生在体育课学象。如果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教学, 将会在仓不能够全面地、熟练地掌握并了解 (太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动作技能以, 对教学就产生及讲解示范都体市实在以往的了不良的影响。教学中, 对于学生注意力被分散的现育中验象, 教师往往采取的是停止讲解、示范, 或者是点名课, 江种带有强制性的学批评学生的方法, 以此来提高注意力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然, 对而, 于提高由于这堂苏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强制地转移回来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 然而并没有虽然在起初上太从根本上仓不恰当, 有时还会引起学生对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的抵触情绪如果方法运用, 从得的2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计划的完成教学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地实践, 我。发现在体育经过多年的有1540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注意力, 效) 以下几个方面。0避免思想不集中的现象有良好的效果, 主要表现在利一谐氛围、提问式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 形成和用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
师的教起着主导性作用, 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
基础的。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 当人的大脑皮层在处于一种适宜的兴奋状态的情况下, 即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最佳时机, 而不适宜的兴奋状态是无法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的, 甚至有时候会破坏这种条件发射的建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这种兴奋状态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改善课堂氛围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某位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 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 从而引导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 也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没有正确听课的行为。这样, 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这种提问的方式, 而且也保持了自身对于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如果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 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低落, 使得课堂气氛出现沉闷的现象, 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更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源、保护环境这个世界性的主题来完成, 如果脱离这个主题而孤立谈什么“艺术”那是很可悲的愚蠢做法。
以上三种惯性思维是现实存在的, 只要我们意识到了, 就可以改变理念, 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艺术设计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首先, 确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是我们所有艺术设计学子的首要课题。只有头脑中融入了这个观念, 才能学好知识, 只有带着这个观念学习, 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提出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主题相符的新奇而有推动作用的方案。其次, 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主题相符的最佳方案需要在学习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改进修正, 非一朝一暮可速成, 是一个长期远大的目标和过程。所以, 今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和行动将伴随我们一生。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涉及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全球性大事, 关乎我们每一个地球人生活质量和后代子孙的繁衍生息, 如果把当代人的责任推卸给前人或者把包袱和恶果遗留给儿女, 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和卑鄙的念头、可耻的行为。如果说浪费水、浪费电、浪费纸张等直观可见的物质资源, 能够引起
一般情况下, 当学生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时候, 学生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上, 因此, 当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提问时, 学生对于教师所提的问题也无从回答。此时, 教师的提问是对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起到了暗示作用。另外, 其他没有被提问到的学生也会在心理上产生注意听讲的反应和想法, 想到被教师提问该如何去回答, 这样的一个心理活动即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三、提问式教学有助于动作技能的教学
在体育课上的动作技能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出现同样的错误和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 教师必须要做到指导帮助教学。此时, 教师可以让几名学生共同对一个动作做示范演示, 如果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力也可以在让学生做示范动作之前, 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在示范动作的过程中对于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进行提问, 其他没有做示范动作的学生要做好被提问的准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影响学生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是多方面的, 比如师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指导方法, 教学环境的改变, 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利用等因素, 为了达到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目标, 教师可以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 结合提问式教学, 提高学生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度。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和教学发现, 提问式教学对于纠正学生在课堂上思想不集中, 注意力受干扰的现象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 提问式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可以赋予变化的, 比如, 在教学中提高提问的艺术性, 让课堂提问变得有“磁性”, 让学生喜欢上教师的提问, 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变化式提问, 古语说,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也可以变化着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 让学生对于提问式教学变得有兴趣:将猜谜语、讲故事等方法引入体育课堂, 然后在对谜语的猜想中进行提问, 引导学生的注意力等。
近几年, 由于大部分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指导下, 使得各科目的教学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厌学的态度, 甚至对于体育课这种富有娱乐性的课堂, 也不能够让学生提起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本应该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堂课, 而学生之所以也出现厌学的现象, 只是因为一些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枯燥, 教学内容、方式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式教学的引进, 是在不断地实践与摸索中得出来的, 然而如何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学习动力应是值得每一位体育教师应继续反思的问题。
我们的注意, 那么, 艺术设计与保护节约资源有什么关系呢?
例如, 为了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让这个意识在国民中很好地树立起来, 有关部门组织并举办了“全国大中小学公益广告设计比赛”。所有参与者通过这个比赛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更加坚实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一种意识、思想, 是一种点点滴滴积累的做法, 不是生硬冰冷的口号和说教, 所以, 无论宣传还是执行, 都应该讲究艺术性, 从这个角度讲,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承担着更加光荣的任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仅应该大力倡导, 广而告之, 更应该灵活多样、潜移默化、细雨润无声地深入人心。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10
《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 即通过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 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 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根据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增长方式, 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煤炭工业的目标。即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煤炭工业。
正是在这一国家政策指引下, 各煤炭企业开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高潮。
下面就以准东露天煤矿工业场地布置为例, 来说明露天煤矿设计中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理念的体现与应用。
2、水环境污染防治
为了防止水环境污染, 保护水资源, 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出发点是节约用水, 减少污水产生量, 对污水进行达标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提高处理后中水回用率, 减少新鲜用水量。
(1) 节约用水
在用水建筑物入口处设置水表, 建筑物内卫生器具选用节水型器具, 并设随时关断阀门, 卫生器具及管道随时检查和防漏。
热水采暖系统为循环系统, 补水采用带稳压的变频给水。供热设备及管道随时检查和防漏。
各泵房内供水设备均采用变频调速供水设备, 及时自动调节供水量。
(2) 节约用电
工业场地污水处理站在场地布置时, 除有环境保护因素外, 还有节省污水收集费用的考虑, 即沿工业场地地形, 将其布置于工业场地较低处, 工业场地污水可以沿污水收集管道靠重力流汇入污水处理站, 省去了部分污水提升设备及提升所需的电能。
根据工业场地内部布置情况, 结合各用水点对水质、水压的不同要求, 供水系统采用分质、分压供水:生活用水对水质要求较高, 供水水压较低, 而生产用水对水质要求不高, 供水水压较高。
单独设置生活给水系统, 既可以有效防止非饮用水倒流污染生活给水, 又降低了供水压力, 节省电能。
各供水设备采用变频供水设备, 根据用水量的大小及时调整水泵的运行, 可最大限度地节省电耗。
(3) 污废水回用
a、坑内排水
坑内排水污染物成分简单, 一般只是悬浮物、细菌学指数超标, 经净化消毒处理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要求后, 出水用于露天矿生产用水、降尘洒水、冲洗用水、场区内外绿化、防护林、生态林用水等。
b、选煤废水
为节约用水, 减少选煤厂清水补加量, 本矿选煤厂洗水实现闭路循环:选煤厂生产废水汇集于煤泥水浓缩车间, 经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
c、生活生产污水
露天矿在工业场地建污水处理站, 工业场地办公楼、浴室公厕排放的粪便污水, 经化粪池简单处理;食堂、机修车间的排水经隔油池隔油;锅炉排污水经降温池降温, 全部汇集后由室外排水管网排入工业场地的污水处理站。
污水经处理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标准后, 用于生产用水、降尘洒水、冲洗用水、场区内外绿化、防护林、生态林用水等。
3、声环境污染防治
煤矿声污染源主要是:采掘、破碎设备、运输 (胶带机、卡车) 设备噪声、爆破噪声、锅炉房鼓引风机、各类水泵等设备噪声, 车间维修、煤炭筛分、破碎加工等噪声。
a、设计时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基础上, 尽量采用具有良好声学特征的产品、噪声源较小的生产工艺, 从根本上减轻噪声污染的强度。如:在机修车间尽量采用焊、液压动装置。
b、利用绿化的隔噪、降噪功能, 增加绿化面积, 通过绿化带的隔离、吸收, 使环境噪声达到标准要求。
c、在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室内布置, 振动强烈的固定式设备基础作减振设计。如:鼓风机、引风机布置于隔声室内, 基础作减振处理。
d、个体防护措施:当对某些声源采取上述措施后, 噪声仍未达到规定标准时, 设操作人员隔声值班室 (如:在锅炉房设隔声值班室) , 操作人员可实行轮换工作制, 以减少与噪声的接触时间, 同时给操作人员配发劳保用品, 如耳塞、护耳器等, 以降低噪声对人耳的损伤。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一般情况下, 露天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洗选煤矸石、燃煤灰渣、生活垃圾、水处理污泥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措施的主要出发点是综合利用、合理处置、加强管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固体废物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1) 煤矸石
《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目标:到“十一五”末, 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43%提高到70%。
本露天矿煤矸石为煤矿运营期二采区洗选加工矸石, 工业场地建煤矸石仓。
利用前对矸石成分进行分析, 按《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政策要点》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利用。
(2) 锅炉灰渣
露天矿锅炉灰渣主要是生产期供热锅炉燃燃灰渣。
锅炉设计时, 鼓引风机与锅炉主体配套选择, 保证了炉内燃烧需要的新鲜空气量, 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 减少了锅炉灰渣产生量, 同时也节约了煤炭资源。
本矿对锅炉灰渣提出了综合利用的途径, 如:做铺路平场的材料、混凝土的掺和材料、建筑材料、惰性防水材料等。本煤矿灰渣年产生量约6000t, 开展综合利用项目有可靠的来源。
此外, 用于绿化堆肥、矿区道路边坡维护、土地改良、生态恢复也是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
(3) 生活垃圾
露天矿在工业场地、行政福利区设置垃圾收集箱, 垃圾收集后由垃圾车统一运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生活垃圾绝不允许随便乱倒, 危害人群健康。
垃圾卫生填埋是一种较为有效地控制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4) 水处理污泥
水处理污泥主要是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和坑内排水处理污泥。
坑内排水处理污泥主要成分为粒度较细的煤, 这部分污泥回收利用比较容易, 可全部回收。即减少了资源浪费, 又减少了废物产生量, 保护了环境。
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性质相似, 具有成分复杂, 不易回收利用, 易形成二次污染等特点, 但又有别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 其有害物质含量较低, 一般可以作为煤矿工业场地绿化、防护林、生态林等肥料使用。
本矿污水处理主要设备选用MBR膜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 (MBR) 工艺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它利用膜分离设备将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质截留住, 省掉二沉池。活性污泥浓度因此大大提高, 水力停留时间 (HRT) 和污泥停留时间 (SRT) 可以分别控制, 而难降解的物质在反应器中不断反应、降解。该处理工艺处理出水水质较好, 污泥产生量较少。
5、建筑节能
根据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 以及建设部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 矿区内各建 (构) 筑物在建筑设计和采暖设计中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技术措施。主要节能措施如下:
(1) 在建筑物朝向上, 尽量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 主要房间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2) 围护结构除一小部分为砖混外, 采用新节能材料聚苯保温彩板或陶粒砼砌块。
(3) 屋面均采用了聚苯板保温材料。
(4) 设计中采用了气密性良好的塑钢窗, 其气密性等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Ⅲ级水平。
6、供热系统 (节约煤炭资源)
(3) 各建筑物采暖均采用热水集中供暖, 并能根据室外气温变化自动调节集中供暖温度, 以减少集中供暖系统不必要的热量消耗。
(4) 集中供暖热力管道采用导热率低保温性能好的岩棉材料, 使该系统运行散热能耗降低。
(5) 在管道的选取方面, 无论是室外热力管道还是室内热力管道, 结合具体的使用条件, 使流速在其经济流速范围内, 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相关要求。
(6) 锅炉房内水泵均选择节能型, 并使其在最佳工况点运行 (水泵运行效率:83%) 。
一、露天煤矿项目概况
露天矿区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 地势平坦、开阔, 为卡拉麦里西南山前戈壁荒漠地带, 地表植被稀少, 水系不发育。
露天矿区属于大陆干旱荒漠气候区, 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变化很大。5-8月为夏季, 高温炎热, 白天气温常在40℃以上, 绝对最高气温41.2℃;11月-次年2月为冬季, 气候严寒, 绝对最低气温-49.8℃ (1969.1.26) 。年平均降水量106mm, 年蒸发量1202~2382mm。区内常年多风, 风力一般4-5级, 经常有7-8级大风, 最大可达10级, 多为西北风。
露天矿区及附近地区位于卡拉麦里野生有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边缘, 区内没有农业、畜牧业, 区内地表植被稀疏, 只有耐旱的红柳、骆驼刺等低矮灌木可以成活。
二、工业场地场址选择
工业场地包括项目构成中的地面生产系统、大型设备组装场地、机修区、仓库区、采暖供热、给排水工程、油品供应、供配电及通信工程、行政福利区 (含单身宿舍) 、区队办公区、地面运输系统。
(1) 工业场地选址原则
a、工业场地宜靠近首采区或二采区, 并根据采区的服务年限、地面运输及地形条件等因素, 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b、工业场地应避开污染源和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开采后工程地质条件变坏等不良工程地质地段。
c、工业场地应布置在不受洪水和内涝水患威胁的地段。
d、工业场地布置时, 应尽量避免布置于露天煤矿采掘场、排土场的下风向。
e、尽量利用有利地形, 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f、尽量有利于煤炭外运道路—铁路的选线、建设。
(2) 工业场地场址选择
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后, 最终将工业场地场址选择在南、北外排土场之间的开阔地带。此处首先是场地开阔、地形平缓, 便于场地布置, 且土石方量较少, 同时可以满足后续发展场地扩建时的需要;其次是较靠近一、二采区和排土场 (在满足采掘场、排土场安全距离, 且便于生产的前提下, 工业场地应靠近采掘场和排土场布置) , 便于运煤系统线路的布置, 有效缩短采掘场、排土场与工业场地之间的道路, 节约占地, 减少基建期道路、线路建设费用, 减少运营期往返工业场地和排土场、采掘场之间的车辆的油耗, 有利于达到资源节约的目的;最后是将工业场地布置于此可以使工业场与采掘场、排土场基本沿本区主导风向平行布置, 有利于防治采掘场、排土场产生的污染物对工业场地的影响。
(3) 行政福利区 (含单身宿舍)
露天矿工业场地距离采掘场、排土场较近, 易受其粉尘、噪声污染, 另外工业场地内工业设施运行过程中亦产生噪声、粉尘等污染, 不利于在工业场地内部布置环境优美、安静舒适的以办公、生活、休息、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小区, 另外, 本矿区及附近地区属于荒漠区, 植被稀疏, 生态环境脆弱, 环境一旦遭到破坏, 不利于恢复, 故将行政福利区与工业场地 (主要是指以生产为主要功能的场区) 分开布置。
分开布置能明显减少其生产区产生的污染对其的影响, 便于形成一个以办公、生活、休息、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环境友好的功能区,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
三、工业场地布置
根据环境敏感区域尽量避免布置在产生污染严重区域的下风向, 利用不敏感区将高污染区与敏感区分开, 利于生产, 便于平面布置等原则。
另外, 在工业场地周边、各功能分区之间、道路两旁、均营造有防风隔离绿化带, 这样既有利于形成一个优美的工作环境, 又有利于防止某一区域的污染对其他功能区的影响, 还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 改善生态环境。
四、本露天矿其他方面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理念的体现
1、环境空气污染防治
(1) 锅炉烟气
a、锅炉、除尘器选型
工业场地应按照本煤矿及附近区域产煤煤质、成本, 经济合理地确定所用锅炉类别、型号, 并按锅炉烟气中污染物浓度、地方环境保护要求合理选择除尘、脱硫设备, 以保证锅炉排放污染物满足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要求。
本矿各煤层煤质均为中-高水分、特低-中灰分、低硫、中高-高挥发分、高热值的不粘煤 (局部为长焰煤) 。据此选择适于于该煤种的锅炉-链条炉 (层燃炉) 。
锅炉烟气中初始污染物浓度均超标, 故选择同时具有脱硫和除尘功能的水浴除尘器对烟气进行净化处理, 以满足相应排放标准, 既避免了分别选择脱硫和除尘功能的除尘器对资源的浪费, 又能很好地防治环境污染, 做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并重。
b、锅炉烟囱高度
锅炉房烟囱高度按锅炉房装机总容量, 且当锅炉房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 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以上的要求, 最终确定烟囱高度为45m。锅炉烟气经除尘器净化处理达标后, 再通过高烟囱进行高空稀释排放, 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会进一步降低。
(2) 粉尘
煤矿粉尘主要来源于煤炭生产、运输、加工、储存、装车等过程产生的粉尘、道路扬尘及外部区域风起扬尘。
在煤炭生产、运输、加工、储存、装车等全过程采取抑尘措施, 主要是采取洒水、通风、绿化、隔离、场地布置等措施。
地面生产系统采用密闭的运输方式, 运输胶带、转载点、输煤栈桥、加工 (破碎) 室内设置除尘装置和喷雾洒水装置, 皮带走廊设通风除尘系统。
为减轻煤尘扬起污染环境, 煤矿工业场地不设露天储煤场, 煤炭储存于圆筒仓、穹顶仓, 同时在仓上、仓内设洒水设施, 提高堆煤表面含水率, 减少扬尘污染。地面生产系统区四周种植防风隔离绿化带, 栽种隔离式乔木、灌木林, 以减少本功能区粉尘对其他区域的污染, 降低场地风速, 减轻风起扬尘污染。
地面生产系统区地面进行硬化处理, 并经常清扫作业场地地面杂物, 以保持场地清洁, 另外, 为减轻煤尘扬起污染环境, 配置多功能洒水车, 对作业场地进行洒水降尘。
工业场地内部运输道路采用沥青或混凝土路面进行硬化, 对运输车辆限速、限载、加盖挡布, 对车流量大的路段要经常清扫减少路面积尘负荷, 并洒水降尘, 以减轻煤尘的飞扬。
(3) 臭气
工业场地臭气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站, 设计中除采用场地合理布置来防治臭气对环境空气和人员的影响外, 还采取了封闭隔离措施:即污水收集管路采用暗管而非明渠, 污水处理设备、构筑物埋入地下, 地表覆土, 然后进行绿化。本矿污水处理站选用MBR型 (膜生物反应器) 处理设备, 整套设备埋地敷设, 覆土厚度为1000mm。
五、建议
露天矿位于新疆地区, 属于大陆干旱荒漠气候区, 夏季高温炎热, 日照时间较长, 为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了先天优势, 因此, 可以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浴室用热水等, 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不仅节约煤炭资源, 而且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摘要:文章以神华准东露天煤矿工业场地场址选择、布置, 污染防治措施及部分设备选型、工艺选择为例, 介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理念在露天矿中体现与应用, 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篇11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涵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在地包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两个方面。所谓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谓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简单地讲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友好”这个理念, 最早正式提出, 是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 我们党今天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吸收借鉴了这个理念, 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来的。用“友好”来形容环境, 表达了人类对环境的一种情感, 对构建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的一种美好向往。2005年我国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核心内容是,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遵循自然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并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当前, 我国社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 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经济发展效益不高, 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 导致我国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环境污染的新阶段, 生态与环境问题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和长期性特征;另一方面,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持续增长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未来农村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 我国生态和环境将面临着新一轮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发达国家在一两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期产生、分期解决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近20年的短暂发展中集中“爆发”了出来。
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 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 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 在全世界144个国家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序中都比较靠后, 其中土地、耕地、森林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排在第100位以后, 淡水资源量也排在第55位以后。但是我国资源消耗大, 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 是日本的7.1倍, 美国的5.7倍, 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而且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 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 德国的26.4倍, 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
可见,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而未来15年, 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 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 这些都需要以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为支撑。若环保问题解决不好, 将会极大地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并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因此, 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瓶颈”, 根治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正是基于这些现实,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战略选择。
三、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这为建设“两型”社会指明了方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诸多方面, 但重点是观念问题, 特别是大力提高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首先, 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律监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 全民一起动手才能取得成效。为此, 开展对全民的宣传, 树立节约观念, 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 全面介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 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案例。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 增强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其次, 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各级机关要带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社会做出表率;各类企业都要自觉遵守环境法规,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我做起,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坐起, 自觉参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
总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 每个人浪费一点, 拿十三亿一乘, 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 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 拿十三亿一乘, 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 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从每时每刻做起, 从点点滴滴做起。把节约资源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形成“人人爱节约, 个个懂节能”的社会风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基于我国国情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因此, 要大力倡导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关键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参考文献
[1]王宾、刘盍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浅议》,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6 (4) 。
[2]阳中良、周雪敏:《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4) 。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2。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推荐阅读: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06-15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导练)10-13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08-13
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作文07-01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小学二年级作文300字09-27
资源节约倡议05-14
节约资源范文09-29
爱护公物节约资源08-30
节约人力资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