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

2024-08-13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精选10篇)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 篇1

讲稿

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信息。1、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3、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二、其次,理解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 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必要性: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重要性:第一,是我们国家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由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第三,是构建和谐社会,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第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第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然后,用现实的数据作比较,分析目前中国所处的艰难困境。列举几张生态破坏的图片,让同学们清醒的意识到周围环境的恶化程度。

我国资源存在开发不规范性和浪费严重问题,虽然环境在不断改善,但是仍有很多地方不乐观。

四、最后,反思与总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能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做点什么。

自备购物袋尽量不用塑料袋;储存足够的衣物才开洗衣机,既省水省电又省时间;少用面巾纸,多用手绢,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出门尽量坐公交车,少用私家车;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电,随手关闭电灯,提倡使用节能灯等。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 篇2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 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 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 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我国要真正走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将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客观性

1.1 中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众所周知, 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现它们的永续利用, 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 我国的资源现状很不乐观。从水资源来看, 我国人均水量按1997年人口计算仅2200m3/人,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 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 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从土地资源看,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并且每年还在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减少。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最近7年间, 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 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从矿产资源看, 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1/2[1]。在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 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能源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为了发展经济, 大量消耗资源, 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

(1) 水环境每况愈下。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 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饮用水的安全受到威胁, 生态用水匮乏, 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其中4 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 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 (水库) 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 7 5%以上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2) 大气环境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 居世界第一位, 大大超过环境容量, 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

(3) 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 0 0 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 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理,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次污染严重。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 集中处理率为54%, 仍有6200万吨未经任何处理。监测结果表明,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 0%。

(4)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5) 生态环境恶化, 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警示我们, 资源短缺和局部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 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因此, 必须尽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 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际环境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解决资源供需缺口, 积极寻求国际资源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这将导致我国资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增加, 也要求有坚挺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 再加上争夺国际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供给方加价不可避免。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改进技术, 更新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是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之一。利用国际资源的成本增加,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 这要求我们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出现了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新特点。我国与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各种战略伙伴关系, 但遇到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经济因素时, 这种关系又将是何等的脆弱。日本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俄罗斯远东的石油资源, 大力开展“金元外交”, 最终石油管道由“安大线”、“安纳线”改为有利于日本的“泰纳线”, 虽然此方案也有俄罗斯基于环保因素的考虑, 但俄罗斯将开发远东地区作为其复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方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避免为争夺国际资源而产生不必要的外交摩擦才是上策。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 西方一些国家不再以经济制裁来封锁中国的发展, 但意识形态和价值形态领域的渗透会不断增强, 国家间政治力量的对比会有增无减, 这会增加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变数。有报道显示[4], 我国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 外汇储备已突破7000亿美元,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国际社会舆论不一, “中国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甚嚣尘上。虽然我国及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反复强调中国发展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 不会对任何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构成威胁, 但“中国威胁论”还是对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小的难度。2005年初我国第三大石油集团公司——中国海洋总公司, 在收购美国优尼克石油公司的过程中, 最终因商业以外的原因——美国会议院的反对而夭折, 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价值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政治利益集团间角力不容忽视, 基于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也要求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

1.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上世纪90年代初,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我国随即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并制订了《中国2 1世纪议程》, 这既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反思之后做出的正确选择。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 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其存量相对人类发展的需求, 相对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言, 总是稀缺的, 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继续下去的话, 总有一天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 对后代人发展的能力构成了威胁。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构成威胁——是相悖的, 即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六强之列, 在未来20年里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但这种增长还是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前提的, 从能源角度看, 消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几乎是目前所有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的总和。这就难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牢固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方面是缓解当前资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我国经济和国家战略安全、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2、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根本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 重视和发展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即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

目前学术界将循环经济归结为3 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 (Reduce) , 要求用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 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二是再使用原则 (Reuse) , 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 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三是再循环原则 (Recycle) , 要求生产出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 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

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 我国在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方面的特殊国情, 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劣势, 发挥后发优势, 实行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 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条件都十分充裕, 他们用了近200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但这样的历史条件, 对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已不复存在。中国人口多, 重要资源紧缺,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脆弱, 经济基础薄弱, 增长方式粗放。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为我国经济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二,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是继承已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 是对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适合我国国情, 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3、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当采取的措施

3.1 转变传统观念, 进行制度创新

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首先, 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我们从GDP中, 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 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有多大呢?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 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 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 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20多年来,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

其次, 在政策层次上, 要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志制度, 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二是要在政府采购中, 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 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三是要通过政策调整, 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 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 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 (污染排放) 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 重点支持废旧物品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3.2 抓好生产和消费体系中重点环节的工作

3.2.1 在资源开采环节, 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 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 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 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 降低采矿贫化率, 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3.2.2 在资源消耗环节, 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电动车、汽车、计算机、家电等机械制造企业, 要从产品设计入手, 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 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 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

3.2.3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 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 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 积极发展再生能源, 推广沼气工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2.4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3.2.5 在社会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 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于法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福建信息纸业.2006年第4期

[2] 方治伟.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集团经济研究.2006.01下半月刊

[3] 杜宜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 篇3

解振华副主任指出,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作力度明显加大,立法取得显著进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0%,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今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78%;1—9月,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解振华强调,2005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启动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节能减排也作出了积极贡献。北京、上海、重庆、山东、辽宁、江苏六个试点省市,2006年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重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经验表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领导重视是关键,科学规划是前提,科学技术是支撑,必要投入是保障,完善政策是基础。

解振华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新要求,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要抓好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二要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三要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四要抓好两批178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五要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六要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4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的传统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例如高质量的铁矿石,我们需要从澳大利亚进口,而原油更是不用说,每年从中东地区以及安哥拉,委内瑞拉进口的石油就有几亿吨。所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截止2012年末,中国人口已达135404万人。由于人口原因,我们不得不保留一部分的耕地面积来确保充足的粮食;另一方面,众多的人口又导致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房价造成的大片空置房以及全国各地不计成本的造房,浪费了许多土地,由于集中化程度太高,还可能造成泡沫经济。除了人口之外,我国对于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为了产量,资源消耗十分高,而且造成的污染更是需要长时间来修复。在一些地区,商人为了攫取利益,公然用硫酸泼洒整个山头来寻找矿石,使整座山几乎生态失衡。全国近段时间雾霾天气非常严重,而杭州更是自来水传来异味,钱塘江被污染。至于白色污染,更是需要数十年的过程才能消除。公民缺少环保意识,为了小利而损害环境,最后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会更大的。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迫在眉睫。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现在,国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也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青藏铁路的建造,还有浙江第一条水底高速公路,“桥改隧”,多花30亿为环保。种种迹象说明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我们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我认为首要就是科技创新,“科技第一生产力”。在20世纪,科技对于社会的影响已经十分重要,到了现在,科技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方面。通过科技手段,能提高粮食年产量,改善空气污染,使资源的利用率更高。除此之外,还应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通过充分认识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每个中国公民能节约一点,整个国家就能省下很多资源。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 篇5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势在必行。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力从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方式、法律保障制度、决策体系、科学技术及文化氛围这六个方面入手,把加快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落到实处,理论到实践,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顽强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积极、认真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伟大实践。

关键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紧迫性,科学内涵,节约,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正文:

2005年10月11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践行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

向。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

我国虽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丰饶的国家,然而,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环境质量逐步恶化。目前,我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世界10大城市中,中国占3座城市,1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

世界银行计算,2020年以后,中国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占GDP的13%。“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使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环境容量达到极限,造成了灾难性问题。

“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说,“当前,环境恶化已经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指明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

目前,我国高能耗、高物耗产业集中发展,高污染问题无法回避。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绝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却处于世界前列。这些都决定我国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也就是必须选择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际发展大趋势的要求。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都同样经历过单位GDP能耗上升的阶段。近年来,节约资源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德、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概念。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已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而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源之争、科技之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之度外的国际性压力。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从理论到行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如何使其从理论到行动,是我国今后必须研究解决的课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此,要着力从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方式、法律保障制度、决策体系、科学技术及文化氛围这六个方面入手。

1、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国务院参事叶汝求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要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环保部门在推广“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中做了很多工作,生态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全国优美乡镇和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创建活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强政府引导,推进绿色GDP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试行

工作,优先开展对资源环境的核算,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

2、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这一工作的主体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而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在四个领域大力推进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市场价格不敏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非营利部门;因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存在大量制度性浪费的领域;“炫耀性浪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领域;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资源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王维平说,要充分利用市场规律,以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推进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3、建立科学完备的环保法律保障制度。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其制度创新和完善涉及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要规范环保相关的市场准入和政策扶持,建立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常纪文如是说。加快制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对应的环境标准,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切实为环保执法扫清体制障碍。

4、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

王金南总工程师说,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要创造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特别是要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5、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金涌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不转变生产方式,资源环境将难以为继。科学技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意义重大。要努力建立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为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6、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引导公众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角度认识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环境文化,培养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主流的社会舆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水平高的标志,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十五”期间,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各地不断有喜讯传来:一些企业大力开发和应用节约新技术;一些省区市大力推进节约工程,建设节约型城市有了重大进展;许多市民自觉节约点滴资源,节约的意识不断增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总之,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友好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中央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加快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吴树青、陈占安等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2007年10月11日发表于《经济日报》;

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2005年11月2日新华社记者王敬中发表;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6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有几点政策措施的建议。第一,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 篇7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于资源的消耗, 过度的消耗资源不但会引起资源的短缺, 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为了发展经济, 消耗了大量资源, 对煤炭、钢铁、石油等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 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我们也切身的感受到, 水污染, 大气污染等给我们每一个人所带来的伤害。中国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与对资源的消耗, 造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 高消耗带来了高收益, 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这些情况的出现对于我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必须即使加以解决。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国家就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 同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然是最重要的内容, 这充分说明了, 党和国家对于建设两型社会的高度重视, 也反映了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 建设两型社会势在必行。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法律保障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 其中将全面依法治国例如其中, 充分说明了法律在保障社会发展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建设两型社会同样需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作为保障, 脱离了这一点, 在政策的执行上往往会出现阳奉阴违, 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会大大影响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资源消耗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模式, 短时间内很难改观, 同时, 传统的工业模式, 粗放的发展方式都在制约着两型社会的改革进程, 单单依靠倡导是不能实现的, 必须通过法律的约束性、强制性和权威性来制约才能有效保证两型社会的建设, 因此,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法律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且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加以健全和完善。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保障的相关举措

( 一)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 政府部门在保证两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建设两型社会是国家的重要部署, 政府部门首当其冲, 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公权力, 加大对资源消耗巨大, 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监管和治理, 要清楚的认识到, 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这一道理, 对于传统的以资源消化为主的企业要下大力气进行治理, 对于新进产能的投入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理, 重点扶持环保的新型产业的发展, 而对于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要加以控制,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而保证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 二) 规范企业管理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离不开企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 企业的生产经营多半依赖于对资源的严重消耗, 许多省份的发展都是依靠煤炭、石油等高污染的企业来推动, 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给环境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巨大伤害。因此, 企业对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作用十分明显, 企业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可现实情况确实, 我国虽然制定很多关于土地、水、大气的法律法规, 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违规行为的治理的约束力还不够大, 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治理和监管还不够严格, 违规成本低, 获得利益空间大等问题, 致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必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治理处罚力度, 才能有效保证两型社会的建设。

( 三) 倡导全民参与两型社会建设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忧虑, 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获取舒适健康的生活上面, 但是, 由于我国公民普遍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 法律观念淡薄, 严重阻碍着我国的法律发展进程, 制约着两型社会的建设, 所以, 要把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增强公民环保观念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营造全民环保的热烈氛围。同时, 保障公民参与两型社会建设, 当前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到来, 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行为也都有自己立场,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站出来对一些不良的现象进行批评和指责。所以, 要充分利用好公众监督的积极作用, 以全民监管的形式, 让一些违规行为和污染行为无所遁形。

参考文献

[1]吕迎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辽宁大学, 201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篇8

一是在战略指导上,应从传统发展观转向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新发展观表明,我们的发展目标包括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应从狭义的GDP增长扩展到广义的HDI(人类发展指数)的提高。按照HDI的标准,城市的发展不仅应当表现为经济的增长,而且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特别是与人自身相关的“民生性”指标(就业、收入增长、消费提高、生命质量提高)应当得到全面增进。2003年底,有关方面“盘点”我们的发展,结果表明,与物质财富增长相关的指标增长较快,而民生性指标则增长很慢,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城市就会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在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制定了同HDI一致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分成“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等4栏。现在,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国家规定的这一系列新的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用以规划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在总体设计上,应从建设生产型城市转向建设生态型城市。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尚未完成它作为工业生产基地的历史使命,因此,城市抓生产是必需的。但是,按当代思维,产业的发展,必须放在生态平衡的大格局中来规划与实施。按照不同的情况,或者不建设消耗资源多、环境影响大的工业企业,或者控制这类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对这类企业加大降耗治污的改造力度,强化整治措施。因此,建设生态型城市不是不要发展生产,而是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建设生态型城市,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建设绿色环境,构造城市绿肺;二是“治”,治理已有的不合生态型城市要求的设施和环境;三是“拓”,拓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引导资源的循环式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在发展部署上,应从畸轻畸重的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协调的发展。毫无疑问,城市的发展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许多城市在确定发展部署时,都强调“经济市场化”、“区域协作化”、“经济外向化”,这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忽视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即使搞文化建设,也是倡导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文化本身也是产业,文化的发展可以给全局的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由于片面发展,追求经济指标的“争先进位”,有一些城市就不惜浪费资源、恶化环境,破坏继续发展的条件,吃祖宗饭,断子孙粮。这方面的片面性问题,在一些城市中相当严重。今年,国务院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这样的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是有一些省、市在制定今年预期目标时却不理会能耗降低的目标要求,这是必须严肃对待和坚决纠正的一个问题。

四是在产业选择上。从传统产业为主转向新兴产业为主。传统产业多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产业,而新兴产业多为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产业。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两型”城市的建设要求。我们的城市应该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努力改变城市工业发展中的高能耗、高污染现象。发达国家一直对新兴产业非常重视,以美国为例,1998年其生物技术领域上市公司总市值不超过970亿美元,2000年猛增到4000亿美元。中国的城市也在重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如上海,1995年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只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000年增加到12%,生物技术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0年已达到30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大城市应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五是在城镇化推进上,应从旧工业化思路转向新现代化思路。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使城郊农村逐步城镇化。而农村城镇化是同农村的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农村饥不择食,为了早日变富,建设了一些资源消耗多、环境负性作用大的企业。“先建设,后治理”,这是旧工业化的思路。21世纪农村的城镇化不能走这条老路,必须按照新现代化的要求,走新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之路。一是农业自身要以产业化经营推进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二是郊县工业须以园区建设促进集约发展。在引进工业项目时,发挥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选择合乎生态要求的企业。在由主城区向郊区转移工业企业时,选择合格项目,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防止把污染带到农村去。三是在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中,着重倡导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餐饮业、各种服务业。这样做,就能使农村城镇化同“两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相一致。

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领导干部观念的转变。相对于过去注重量的扩张的城市建设套路,“两型”城市建设对城市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改变对GDP“争先进位”的盲目追求,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规划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的领导干部关注GDP增长率,对高增长率孜孜以求,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出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民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单纯地追求GDP增长,则会忽视城市的民主法制、思想道德、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因为这些建设的效应一般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会被急功近利者所慢待。第二,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追求GDP的增长率有时是靠牺牲资源、环境取得的,这会丧失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危及人们的长远生存,是对人民的极不负责。第三,一个城市GDP的增长率须有客观条件支撑,经过努力,实现可以达到的增长率,这是可取的。“争先进位”如果是实事求是的,也应当鼓励。但是超越客观可能性,去争那个客观上争不到的“先”,那是不可取的。争不到还要争,就会采取一些违背规律、脱离实际、带来其它问题的措施。这与建设“两型”城市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所以,城市的发展规划,应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克服热衷于“形象工程”的偏向,扎实推进城市的内涵建设。脱离城市的内涵发展而追求“形象”的气派与华美,这一问题在不少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譬如:一方面,为建过分宽大的厂场、马路,为建第一高楼而劳民伤财;另一方面,地下各种管道设施陈旧破烂,水电供应等生活保障严重不足,等等。这同“两型”城市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追求“形象工程”的另一结果是一俊遮百丑,在“形象工程”的掩盖下,脏乱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百姓居住的小街小巷,环境恶劣,秩序混乱,每当上级检查考核之时,临时“抱佛脚”整理一番,检查一过脏乱依旧。城市建设是在量与质、内涵与形象相统一中发展起来的,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促进城市的内涵建设与素质提高,使城市展现出素质高与内涵美。

纠正靠达标、评比推动建设的片面做法,把“两型”城市建设导入法制化正轨。城市建设近年来的“创建”活动煞是热闹,一搞“创建”,就要检查、评比、考核、表彰。有报道说,全国有8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5个省市搞了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达到47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有16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达到79个,等等。我们并不怀疑确有搞得好的地方,但不赞成把“两型”城市建设搞成一种“运动”。这项建设有很高的难度,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不是“运动”一阵子就能成功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用现代化统计手段反映建设的推进情况,对违法违规事件给以严厉查处、惩戒。务必控制奖项设置,严禁虚假评比。要靠科学发展观统领、靠科学手段与办法促进“两型”城市的建设。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 篇9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资源已经开始紧缺,加上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环境与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社会实践小队制定了调查问卷以学生,教师,和市民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并对其结果做了充分的思考和研究。

二.调查目的:掌握周围人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与做法,了解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调查时间 :2013年1月1日—10日

四.调查地点: 农村.街道.社区.学校等

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周围人群对构建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关方面的认知与实施度,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有违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行为与处理方式等。

六.当前问题: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频繁、长时间的使用,私家车日益增多,耗费大量的资源,何来“节能减排”?据统计,汽车发动机每燃烧1千克汽油,要消耗15千克新鲜空气,同时排出150-200克的一氧化碳(CO)、4-8克的碳氢化合物、4-20克的氧化氮等污染物。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2、城市大街小巷都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可大多数人只是见垃圾筒就扔,落实垃圾分类归放的有又多少?目前北京的垃圾日产量为1.84万吨,每年垃圾的增长比例是8%。“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目前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为1.04万吨,远低于1.84万吨,超负荷率达到67%。

3、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尤为严重。

4、每逢农民收获季节,农村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刺鼻、呛人,秸秆资源仍被浪费、不合理排放,更造成环境的污染。

七.调查问卷:

1.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吗?()

A.知道B.不知道

2.您平常洗漱时的习惯是

A、一直开着水龙头B、按需要开关水龙头

C、将水放入脸盆中洗D、其他

3.您是否做到人走水关?

A、完全做到B、有时做到C、没做到

4.请问您每周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频率是多少啊?

A、几乎没有B、1~2次C、3~4次D、5次以上

5.你认为自己的环境意识

A.不强B.一般C.较强

6.对于绿色消费,您有什么认识?()

A.了解绿色消费的概念,自己也正在改变消费习惯,向其靠拢

B.大概知道什么是绿色消费

C.听说过而已D.没听过

7.您认为白天教室的电灯应该如何开

A、全开B、开一半C、不开

8.您在学校每顿饭都吃光吗?

A、每次都吃光B、有时剩一点饭菜

9.您是否参加过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活动?

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C、从来没有

10.您认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A、政府的政策B、加强素质教育

C、完善法律体系D、加大惩罚力度

12.你认为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A.爱惜每一个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B.与动植物和睦相处

C.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D.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调查结果: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教学楼在放学后,教室基本上没人了,但是灯还亮着,风扇也在转着。发现很多同学在洗衣服时,通常一大桶水进行洗涤,而且,废水也未能够充分利用。在食堂每天吃完饭后,只要去看一下餐厅的剩饭桶,总会看到桶里倒满了白花花的米饭,还有肉片、蔬菜„„这种现象真是让我们惊心啊,我们刚来学校报到时!一次性木筷的使用量更是很庞大,有时看到许多同学一个人就要用很多双,说是要备用。很少同学对相关国家政策有所了解,并且认为国家政策就是一种鼓励,做与不做还是要看个人!

根据调查结果得到了以下一些建议:

1、教室明确专人负责,无人时做到关灯、关电扇,杜绝能耗空放现象。

2、日常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

3、不乱丢垃圾,以免污染环境。

4、不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5、就餐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饭菜,防止过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6、不定时进行植树护绿活动,以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努力建设花草美、树木美、人更美的和谐校园。

7.多了解相关国家政策和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知识

总结:

为了更好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我们应该养成以下五种意识:

1、人均意识;

2、节约意识;

3、可持续发展意识;

4、资源法制意识;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 篇10

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经济发展效益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十一五”规划将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提出来,既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也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的。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50%的人口的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而且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耗依然保持在高水平上,这使得国际市场资源价格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中国的工业化必然要在高资源成本条件下进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主要核心资源储备不足,对核心资源的利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必然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中国必须把节约使用资源与从源头预防环境污 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大量制度性浪费,少数利益集团从浪费中获利。由于对市场价格不敏感,导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尤其是与政府相关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本身和大量的公用事业单位等非营利部门,资源效率低下,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如,在政府和公用工程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立足国情、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决策。

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与世界同时起步,但由于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按照中国的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中国要用50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150年的工业化历程,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在中国在时间尺度上要被压缩掉2/3。这决定了中国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较高的强度,单位国土面积上在短时间内比发达国家要消耗掉更多的资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现在,中 国所面临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污染类型复合重叠、治理难度极大。同时,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也很低。因此,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证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相关的治理技术及产品、经济与环保政策的支撑,更需要重新建立社会道德规范,形成公民自我约束的社会风尚。尽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但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普遍存在“炫耀性消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等浪费资源的现象。改革开放后,人们在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过程中,也有部分先富阶层和青年人受西方影响,崇尚奢侈消费及其文化,鄙视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有人提出,要批判中国传统的节俭道德观,声称它不利于推动社会消费、拉动市场内需。鉴于中国的自然资源,无论是土地、矿产、水资源等,人均水平都非常有限,少数人浪费自然资源,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丧失平等享有自然资源的权利。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把握的关键环节

“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要实现XX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越来越大。当前,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中国人均石油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1世纪头20年,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没能得到根本改观。同时,政策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其一,要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落在实处,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最为关键,要提高公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使公众参与进来。因为,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广泛参与对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最为重要,要使民众了解环境问题,参与监督,参与决策和立法。同时,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其二,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传统的环境保护主要采取末端治理的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要转变传统的治理模式,首先必须从转变一些地区、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上开始,因为领导者决策的科学与否往往对环境保护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建立健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在此基础上,确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 志、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其三,要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国家通过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企业有能力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进行技术升级和换代,从而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中,还需要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技术方法,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构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构筑法律保障机制十分重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进展较快,除了出台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基本法律外,还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资源法等自然保护类法律,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类法律,此外还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报废汽车回收管理 办法等环保行政法规,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中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存在可操作性、功能性不强的问题,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需要借助很多具体的环保法律制度,既要完善现有的立法体系,还要对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进行创新。

首先是强化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伦理价值和环境文化的培养,解决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虽然出台了《全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等环境教育文件,明确中国环境保护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战略目标,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环境法律法规支持,强制实施力差,仍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和环境文化意识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持续性,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政府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职能定位十分重要,不可否认,适当的政府干预能够解决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消极影响,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官员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上一篇:如何面对面试下一篇:兴业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