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2024-10-20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通用8篇)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篇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各种制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通过分析制度并将其作为一个变量加以处理,从而来理解和把握人类行为并且提出政策性建议.在长株潭构建两型社会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制度体制,只有对这些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保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作 者:姚雷 YAO Lei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年,卷(期):23(3)分类号:G127关键词:制度经济学 长株潭 两型社会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篇2

一、生态税收驱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分析

1. 生态税的调节目标与两型社会目标指向统一

(1) 保护“公共产品”, 缓解“经济负外部性”。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公共性”而导致消费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时在使用它们时可以不缴费, 从而非常容易产生“经济负外部性”, 使得个别主体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成本不断增加并呈现在社会公共成本上。为了缓解这种情况, 政府必须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合理定价环境和资源公共产品, 让接受资源和环境服务者付费, 进而使得这种成本“内部化”。这是生态税收产生的根本原因。生态税主要调节目标是通过适当对公共产品的定价, 调整经济主体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浪费的程度, 基于税收成本和削减环境污染成本对比考虑, 经济主体也将选择规范自己的行为, 尽量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这与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高度一致。

(2) 基于“可持续发展”, 力维“生态资本”。自然环境和资源是包容、供应和支持整个经济的一个外壳, 是生态资本, 具有稀缺性和生态服务价值, 要发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生态潜力, 就必须使得生态资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得以持续发生作用, 为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两型社会的最初提出也是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约束矛盾。两型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符合生态规律, 向着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生态税收和两型社会最终都追求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税收收入给予两型社会建设资金支撑

资源、环境, 以及生态保护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无偿提供需要补偿成本, 税收是政府采用诸多手段中的最佳手段, 因为它具有“双重红利”性质, 在将社会成本内部化的同时, 也实现了税收的基本职能:为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补偿了成本。生态税收收入的获得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各类环境治理;环境生态建设直接投入;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利用;环境检测技术与系统的引入;环保产业的扶持、环保专项基金的设立提供了一定的资金, 政府通过对收入的再次分配, 积极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投入及优惠程度, 为两型社会建设创造更好的财源。

二、生态税收驱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分析

1. 世界生态税收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

自20世纪70年代起, 不少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相继采取了各种法律和政策手段。其中一些发达国家将建立生态税制或将税收生态化, 创新税收的生态职能, 并使之在环保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最为突出的是欧盟由单个生态税种到税收制度生态化的税制改革, 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1) 欧盟国家建立的“开采-生产-消费”多源端调控的生态税收制度, 促进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利用”的生态经济发展。欧盟国家通过增设新税种和调整原有税收制度, 征收资源税类、投入品税 (主要包括能源税, 还包括化肥、农药税) 、排放税 (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机动车税) 、固体废弃物税 (塑料袋税、电池税) 、噪音税, 包括了各个环节各种类型的多元化生态税种。经过几十年的生态税改革, 欧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新增长。从税收效应来看, 随着生态税的征收, 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都在减少, 并转移为对政府的税收贡献;政府通过征税获得了一定的财政收入, 为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财力, 同时还通过降低其他税种税率达到“中性”税收, 取得了双重红利效应;污染产出及其导致的损失减少, 也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从而实现了生态税矫正经济负外部性的职能。从经济效应来看, 税收由单纯关注经济数量高速增长转变为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增加高污染、高投入、高排放行为的税负, 鼓励清洁生产, 诱导生态消费。生态税收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生态效应来看, 随着各种生态税开征, 使污染者将环境污染的成本纳入生产或消费过程中, 通过价格杠杆影响商品的生产和使用。污染者只能一方面转用清洁能源, 降低能耗, 优化能源结构, 使得污染物排放量明显降低;另一方面,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改进技术, 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减少排污, 为减少污染物排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长久的发展态势,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效果。

(2) 美国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 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国目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 主要征收消费税、汽油税、汽车销售税、开采税、固体废弃物税、环境许可费及系列减少污染的财产退税政策。实践证明, 生态税收制度对美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OCE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 随着生态税的征收, 在产品投产时大大减少了有害环境的材料的使用, 鼓励了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 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排放, 减少了石油总产量等, 使得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税收在平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 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效微谈生态税效应

从2007年以来, 长株潭借着两型社会建设契机, 不断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价格、用地、产业、技术等各种政策和手段, 改变经济发展方向, 同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截止到2012年长株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在下降, 水质整体在改善,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 累计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108个, “十二五”将启动十大环保工程。具体实行了火电、水泥的脱硝工程 (废气排放减少) 、湘江流域铅、砷等五种金属污染物 (湘江重金属) 污染治理、扶持和培育环保产业创新经济增长点、相关污染项目检测设备安装。这些绿色技术的引入、节能环保设备的更新、环保产业的兴起、环保检测系统的建立在税收上都享受了优惠政策, 并且通过对非环境友好行为征收的税收和排污费对生态友好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生态补偿。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公共资金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国目前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各类生态税费。在生态税收的正确引导下, 许多企业和消费者出于成本及社会效益角度走上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道路。

总之, 生态税收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后应该侧重做好生态税收制度完善、生态补偿的有效机制, 同时还要协调好长株潭各级地方政府对生态税收的分配协调机制, 为两型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晓红.西方国家生态税收实践与我国生态税制建设构想[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4, (10) .

[2]孙晓娜.生态税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价值[J].生产力研究, 2012, (12) .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篇3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旅游产品开发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不仅能够加快二地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转变,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而且对于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株潭要成功构建两型社会,必须增加第二产业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二个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9年二市以占全省13.3%的面积、19.2%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2.6%的GDP。湖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长株潭地区则构成了湖南旅游的“金二角”,是湖南旅游业的中心。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以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为切入点,整合各种旅游要素和创新资源,可以促使长株潭城市群的旅游业借助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体制优势,率先形成发展活力,带动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

一、长株潭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

(一)生态效益原则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切的发展都应当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一理念。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更应该将生态、环保等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中,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防止建设性破坏。在经营管理中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精神,大力加强绿化、美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要受市场欢迎,要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感受大都市的繁华。而现在,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人们反而对一些古朴的、原始的古村镇产生了浓厚兴趣。过去,人们外出旅游,往往都是直奔名胜古迹而去,现在,因为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剧增,休闲类的旅游产品有了很大的市场。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

(二)整体开发原则

长株潭二市正在加快一体化的步伐,理所当然,长株潭的旅游业更不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而应当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各地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重复开发。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优势旅游产品

(一)大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湖南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要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业旅游,这也是在长株潭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特色内容。具体说来,农业旅游产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同、菜同、茶同、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同乐趣。这种旅游方式能够使都市人远离钢筋水泥的丛林,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感受返璞归真的情趣。近年来在长株潭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比如像长沙市望城县境内的百果园,环境美,面积大,且同内有草莓、葡萄、杨梅、枇杷、樱桃、梨子、板栗、橘子、猕猴桃等不同种类的水果,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这种传统观光型的农业旅游,既可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挖掘农村民俗风情,又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旅游业的繁荣,同时也符合“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应当大力开发。

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

这类旅游产品是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可用“饥渴”二字来形容。抓住满足人们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契机,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旅游。目前,全国已有多个成功典范,如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北京的锦绣大地、苏州的大地同、广西的八桂田同等。长株潭地区要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通过打造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高科技研究推广基地、资源循环利用的示范基地、新型农民的培养基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基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建设等等,来促进农业科技旅游同区的发展。比如,始建于2005年的宁乡县夏铎铺镇超大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几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现在,该基地不仅拥有2000多亩钢架或连栋大棚为核心、以生产绿色食品特别是有机蔬果为产品的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而且还建成了500亩的都市观光精品园以及蔬菜深加工厂,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在当地率先走出了一条科技型农业旅游的新路子。

三、强力打造工业旅游产品

长株潭地区传统的化工、冶炼、机械、电力和建材等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居多,如何改造升级,把其建成“两型产业”,有许多关键技术和高技术问题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把“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内化为企业的目标,建立起“两型产业”的工业旅游体系。

1、构建工业旅游同区模式

工业同区已经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平台。以株洲为例,目前,株洲共有工业同区11个,建成面积24.2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开发区4个,入同企业达442家。而在构建工业旅游园区模式方面,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一个成功的典型。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一个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入驻工业企业达200多家的同区,同区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形成“同中有林,林中有厂”的格局,走入其中,有进入风景旅游度假区的感觉。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制定了养生保健线、绿色食品线、医药科普线、生态环保线等4条精品游览线路。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同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可参观这些工业产品制作、生产的工艺流程。所以在2009年年底,这里被评为“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成为长沙市首家工业旅游示范点。

这种旅游模式的特点就是以园区内工厂、企业、公司的经营场所、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工厂风貌,统一规划和管理、

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道路,独特的工业建筑、工人生活场景要素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设计包装为旅游业所用,来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奇等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

2、创建工业旅游企业模式

工业旅游的企业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发展得成熟,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一大批充分体现“两型”特征的企业在不断成长。像远大空调、比亚迪汽车、猎豹汽车等都是开展工业企业旅游的基础。又如浏阳烟花产业已有1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以其工艺独特、品种多样、装潢美观、花色艳丽、声响清脆、色香齐全和燃放安全而享誉世界。目前全市有花炮厂近千家,从业者达14万多人,产品畅销全国和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一个出口量占国内出口份额的60%、产值达30多亿元、利税占全市一半左右的浏阳烟花产业集群成为了浏阳县域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推进器,这也是浏阳开发工业企业旅游产品的绝佳资源。参观工业企业,对旅游者而言增长了见识,体验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乐趣;对企业而言,敞开大门让消费者了解自己,对产品产生信赖感,其效果是产品广告无法比拟的。开发此类旅游产品,对企业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四、巧妙构建水景旅游产品

湘江纵贯长株潭,是二市的母亲河。将湘江作为长株潭建设的生态主轴线,把二市有机联系起来,把许多风景名胜区和产业集群串联起来,以此为基础建设湘江风光带、湘江两岸产业带和江中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带。这是二市共享的重要资源。

长株潭湘江岸段长128公里,北起长沙月亮岛大桥,南至株洲空洲岛,是湘江的黄金水域。湘江主要支流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涟水、涓水、渌水、白石港、龙五港、折沙河、梅溪河、圭塘河等大小支流呈树枝状分布,自东、西两岸汇入湘江,支流水域总面积达到5445.2公顷。长株潭的老城沿江而筑,历史文脉相间其中,滨水文化与地域历史文脉相融合,构建临水生态楼盘,创建滨水型生态宜居城市群,为市民提供亲水近水空间,创建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环境。长株潭城市群的理想结构,应当是二市主城区二足鼎立,辅以卫星城镇,间隔足够绿地、中部空心化,湘江作为景观廊道的生态型大都市区。在二市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城市历史,注重营造文化氛围,新城与老城之间、城市与周围的环境景观之间,要注重协调呼应,充分展现名江、名洲、名山、名城、名人的特色。株洲滨江地带、湘潭易家湾、昭山、长沙岳麓山、橘子洲、二叉矶、月亮岛、铜官以及浏阳河、捞刀河等,可共同开发为山水景致秀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江风光带。长株潭要利用现有的资源,着力打造特色,巧妙构建湘江水景旅游产品。

五、精心培育红色旅游产品

1、开发彰显湖湘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

湖湘文化是湖南红色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精神品质资源,湖南红色旅游彰显湖湘文化特色,就能提升其独有的旅游魅力。宣传湖湘文化精神,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兼容并蓄,持续开发和保护与优秀人物相联系的历史事迹及其所留下的遗址、遗物、特色的纪念地、纪念物等红色旅游。宣传湖湘文化人格魅力,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贺龙、罗荣桓、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粟裕、黄克减等)坚忍不拔,一身浩然正气,谋求国家生存与百姓安宁,勇于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充分发挥了知识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一代代卓有历史贡献的人才。红色旅游与湖湘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良性互动,不可分离。体现湖湘文化的红色旅游极大地吸引了游客参观游览、缅怀先烈的革命精神,达到既放松身心、提升精神境界又享受湖湘特色风情的功效。

2、发展突出民俗风情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

湖湘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在物质形态上反映在建筑文化景观上,反映在潇湘大地的民风、民俗、民食之中。在红色旅游区建好名人故里,湘潭韶山毛泽东故居、乌石彭德怀故居;长沙宁乡刘少奇纪念馆、望城雷锋纪念馆、浏阳秋收起义旧址;株洲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纪念地、红军标语楼等,拟从整体设计、空间分隔、照明设计、色彩设计、装饰材料选用等方面充分展现其特色,从而激起游客的情感共鸣。在红色旅游区利用诸如中外美食文化节、厨师节、联谊节、重阳节、中秋节、圣诞节、情人节各种节日,通过文艺表演、礼仪迎宾表演、餐饮技能大赛等民俗风情活动的开展,塑造良好的红色旅游形象。在红色旅游区利用美食、购物旅游资源,结合红色旅游的特点,推出南瓜饼、红薯米、荞麦粑等红军粮系列红色旅游商品,推出臭豆腐、红烧肉、毛家菜、毛家酒等一系列湖南红色旅游饮食。这些产品迎合当今源于自然的健康生态产品要求,丰富了湖南红色旅游的内容。

3、打造红绿结合旅游产品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篇4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潜能。这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从设想、规划到大步实施,再到作为试验区向前迈进,10年间质的飞跃和突破。我们在高兴与欣慰,更在思考,如何优势先行,强势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笔者肤浅地认为,至少有三个关键值得把握。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转变和创新,关键在于领导思维的不断提升。只有长株潭三市政府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跳出局部利益的思维模式,将

思想统一到“两型”社会的决策和整体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作。相关行业和企业尤其是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企业的领导,更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努

力走节约型、环保型发展道路,避免陷入到争夺能源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中去。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如果长株潭城市群能够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那么对全省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国的发展将提供崭新的样板和参考。

二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目前,长株潭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量的扩张还有待充分释放。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是长株潭优势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城市群要致力于改造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对重化工业进行传统技术改造和升级。聚集了全省65%的大中型企业的长株潭城市群,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文化传媒等产业是省内支柱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等产业已颇具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合理分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九华工业物流园、湘潭高新区,环保科技产业园,在产业发展上无不高起点

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长株潭城市群要借个机遇,积极谋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的和谐统一,才能为全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出样板。

三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激情和动力,关键在于惠民宗旨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主题词:生态、节约和惠民,“两型”社会建设同样如此。能源、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而这一切归结为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现实告诉我们,以大量消耗有限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人民群众所不愿意看到的,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让长株潭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三市人民甚至全省人民,才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追求。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正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推进,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继续大力支持,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绿目前,绿色科技,发展环境经济

绿色科技是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科学技术体系。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人类非人道地误用技术或无节制地利用技术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但是不能将环境污染归罪于技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依靠科技无法摆脱环境危机。科技具有双刃剑效应,绿色科技进步会使环境成本降低,应该成为控制与治理污染的主要动力。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绿色科技产业引导资金,重点加大对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技术等绿色科技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开发,推动建立“产学研”平台,促进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二是强化重大工程。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布局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并积极扩大实施范围,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三是优化政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着眼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以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原则,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资源环境利益的调整,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例如,生态补偿方面的财政政策、资源税与排污税方面的税收政策和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方面的金融政策,以及森林权、排污权交易等产权方面的产业政策。

二、调整财税制度,推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两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从各地实施情况看,要完成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还有不少难度。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情况是,央企和大型国企节能改造的动力比较足、力度比较大,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节能减排专项转移支付,采取科学、规范、透明的方法将资金主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调动地方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本次金融危机提供的倒逼机制为契机,继续加大对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二是调整完善税制结构。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增加土地、矿产、大气、水等再生和非再生资源的各个领域的税目,科学制定税额标准,不仅要将资源级差纳入税额中,同时要将资源开采产生的环境成本考虑进去。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

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企业的部分外部成本内在化,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的积极性。适当调整增值税、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税种,提高企业购置除尘、污水处理和提高利用效率等环保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标准。对于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研发投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在税前全额扣除的情况下,其各项费用增长幅度超过10%以上的部分,可以适当扩大实际发生额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比例。同时,课征消费税以限制污染、浪费的生产行为。

三、完善环境立法,强化制度约束

环境立法在建设两型社会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顺利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力保证。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环境立法现状,并对环境立法中不适合建设两型社会要求的方面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建议: 一是提升《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无论从借鉴西方国家的环境立法实践出发,还是从环境与资源保护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出发,我国都有必要制定一部高位阶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来指导和统领单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20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0余部环境、资源、生态保护方面的单项立法,唯独缺少一部体现国家环保基本方针政策的环境基本法。因此,建议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提升为基本法,作为环境基本法。侧重于确立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明确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环保职责,确定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等涉及整个环保领域的共性问题。重新修订后《环境保护法》,应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并重的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理念;增加适应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制度,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并使之具体化;通过提高效力位阶以确立其环境基本法的主体地位。

二是修订单行性专门环境立法。在环境污染防治法方面,实现从“未端控制”到“源头控制”的转变,加强环境污染的总体防治,制定并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重要的法律法规。在自然资源能源保护法方面,体现对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增加对资源能源保护、改

善和治理的内容,修改《节约能源法》、《水法》、《森林法》等,加快制定《能源法》、《湿地保护法》等。在生态环境保护法方面,应制定《有毒化学用品管理法》、《荒漠化防治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三是加快循环经济立法。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实行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效率高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可以借鉴《清洁生产促进法》,建立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同时可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制定《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多重利用、持续产出法》、《废弃物限制处理法》等。

四、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试验区建设

去年12月,国务院批复《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进一步提升了长株潭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目前,长株潭尚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要推进产业转型、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新型城市化等,任务十分艰巨。长株潭作为国家试验区先行先试,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一是在产业转型方面。建议对于长株潭开展产业布局调整和“两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淘汰退出给予必要的资金援助,对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重大产业项目,尤其是新能源、环保产业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湖南已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务院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建议国家在今明两年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并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继续予以支持。同时,在长株潭开展环保税试点。

三是在资源节约方面。对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两型”技术研发推广给予财政支持。建议国家增加对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两型”产业发展基金。

四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湖南提出以轨道交通为主轴、水运为重点、其他交通形式为补充,构建“3+5”城市群“两型”交通体系。建议请求国家在“3+5”城市城际轨道等项目的立项、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两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全新发展理念的蜕变,是一种科学生产方式的建立,是一种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唤醒全民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高度重视“两型”社会建设知识的宣传、教育。考虑在中小学专门增设“两型”知识课堂,在大学增设环境保护、环境研究专业。开设“两型”社会电视频道,提高全民环境保护素质。结合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定期开展全民环境保护行动,注重从细节引导公民自觉行动,充分利用一些废弃工厂,建设“两型”博物馆,促进终生学习,实践真实的环境关怀。

国贸1002班

长株潭城铁春节调图方案 篇5

一、加开车次情况:

1.C6985 长沙――湘潭 7:10分发

2.C6987 长沙――湘潭 12:53分发

3.C6986 湘潭――长沙 8:35分发

4.C6988 湘潭――长沙 14:00分发

5.C6927 长沙――株洲南10:10分发

6.C6928 株洲南――长沙 11:20分发

二、具体开行时间:

以上车次开行日期为1月19日―26日,1月29日,2月3日―5日,2月10日―12日,2月17日―19日。春节期间加开的具体车次、开行日期以车站公告为准。

长株潭城铁加列车

车次:早晚高峰将开行一对直达列车

关于市民反映的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的问题,为满足方便旅客出行要求,做到随时乘车、随到随走,在目前动车不足条件下,通过与广铁集团积极协调,将采取多种方式加班加点,赶在28日(大年初一)之前,对原有列车运行图进行调整优化,实行新运营图(暂定一个月),具体调整为早晚高峰时段各开行一对直达列车(长沙至湘潭经停板塘站,长沙至株洲经停大丰站;湘潭、株洲至长沙经停先锋站),解决三市上下班通勤问题,

除早晚高峰时段各开行一对直达列车外,其他时段考虑到商务、公务、探亲访友、购物旅游等客流,城际铁路其他时段运营列车将停靠各站点,方便旅客到达市区后与地铁和其他公共交通换乘。

长株潭城铁加列车

车票:延误错过车次可换乘当日其他车次

有市民反映城际铁路购票需实名制,手续繁琐。对此,会议认为,实名制购票是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为了保障铁路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旅客利益和客运秩序,请旅客理解。

为解决旅客延误错过车次问题,会议建议广铁集团对票面作适当调整,将限乘当日当次车,改为当日一次有效(即当日内乘车,不限车次)。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篇6

摘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行政区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分析长株潭地区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建议,使行政区划更好地适应长株潭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关键词:长株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行政区划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株潭城市群处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但事实证明,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没能摆脱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促进长株潭城市群更快更好地发展乃当务之急。

一、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在我国特有的政治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以行政区为界而展开的。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变更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必然受到行政区内行政机关的各种行政权力、发展战略和政策等影响。行政区划作为国家划分和配置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基础,从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方面影响和制约着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资源开发、工业布局、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战略选择和规划制定,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趋势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当行政区划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时,就会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否则,就会产生所谓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即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现象将导致行政分割的矛盾很大,进而导致区域经济无法实现一盘棋式的共同发展。

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行政建制的撤设、行政区的规模等级、行政区范围的合理性及行政中心的设置等影响着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与配置、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纵向权力结构确定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集权或分权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与调控能力,影响着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政府产业、财税、金融、投融资等政策,反映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意图,体现政府基本政策倾向,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并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干预,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区域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很强的导向乃至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地方政府为履行政府职能,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计划、组织、管理、调控区域经济的具体政府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区域经济活动,作用于区域资源配置,对区域优势发挥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更为直接、突出、独特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在中央与地方分权体制下,受制于施政范围限制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地方政府,在对涉及到跨行政区,涉及区际利益关系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处理上,能否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采取相互合作、因势利导的理性行为方式,将会对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成长、发育、发展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此外,行政区划等级不同,地方政府在行政体制中地位不同,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的职能大小,对区域经济发挥的影响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长株潭地区现行行政区划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 300万,经济总量2 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发展目标被定为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目前,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经济虽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但大量事实表明,长株潭区域经济仍然在按行政区经济规律运行。行政区经济界限如同一堵看不见的墙对长株潭区域经济的横向联系产生着刚性制约。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跨区域的需求就越来越多,而长株潭地区的行政区划却越来越无法满足其需求。

1.现有的市管县体制与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妨碍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现行市管县体制却越来越成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市管县体制是在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对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等诸多方面都有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市与县经济差距的缩小,该体制下的市县矛盾、区县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市视县为附属行政单位,要求县的经济发展从属于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了这两个利益主体的经济发展冲突,使市管县演变成为市压县或市刮县。在市管县体制背景下,市的发展偏向于中心城市而轻视所管辖的县(市),不仅没有带动县(市)经济发展,反而使其发展受到压抑。例如,株洲市所辖南部的茶陵县、炎陵县距离株洲市实在太远,不仅没有带动其发展,推动城乡耦合,反而要为其中心城市株洲发展提供资源,限制了自身发展。

2.城镇型政区数量小,规模不大,集聚辐射功能较弱,影响区域经济的资源整合城镇型政区是一个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及文化活动的最基本单元。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型行政区划建制在整个行政区划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而城镇型行政区划空间的不足正严重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 这就迫切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政区设置做出适当的调整。城镇作为经济的中心,集聚了比较高的能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四周放射其能量,这也是由城镇经济活动的本质决定的:城镇发展必须以周边外围地区为腹地,为其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市场;周边外围地区需要借助城镇核心区的经济辐射,带动和影响当地产业的发展,实现与城镇对接,从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株潭城镇体系受自然、历史、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在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1)城镇型政区数量偏小,规模不大。长株潭地区现有大城市仅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个,且三市市区人口、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对区域城镇的影响是以“极化效应”为主,辐射和带动力不强。长株潭地区现设乡镇数量为293个,远低于国内发达地区水平。(2)市辖区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新区(郊区)和县城偏小。市中心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造成诸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等一系列问题;而新区(郊区)和县城发展缓慢,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规模,尤其缺少中等城镇这一重要环节作为地域辐射中心,城镇体系尚待完善。(3)各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较弱,各城镇职能结构趋同,城镇之间的联系松散,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较差,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力较弱,市域内各城镇职能雷同,外向型经济不发达,缺少互补性。(4)城镇化水平低,地域差异较大。株洲所辖四县一市中除株洲县城镇化水平较高外,炎陵、茶陵、醴陵和攸县的城镇化水平都很低。全市城镇密度和城镇化水平在地域分布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靠近市中心区的城镇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边缘地带。(5)有些市辖区范围狭小,管理幅度较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产业的快速集聚,中心城市城区的发展空间基本饱和,人口过密的状况逐渐严重,经济建设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缺乏布局空间,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导致长株潭地区行政分割现象比较突出,生产要素很难在区内自由流动、配置和整合,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3.乡镇行政区划不合理,行政管理成本大,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长株潭地区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规模虽小,可公务员动辄上百人,可谓“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成为行政重负。这样的状况不便于管理,而且机构繁多,严重影响了办事的效率,对经济发展也很不利。乡镇政府职能过宽、机构臃肿、支出膨胀,是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长株潭地区共有乡镇数量293个,乡镇平均人口数量约为16 587人。一方面,这样的基层行政建制规模在现今“行政区经济”作用下,受到了行政区划体制的限制,农村生产要素难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效配置,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在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时,往往各搞一套,无法统筹规划、集中建设,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推进,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镇的班子委员会一个也不能少,导致官民比例偏高,造成基层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

三、长株潭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建议

为了适应长株潭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必须在遵循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一般规律与原则的前提下,结合长株潭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长株潭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措施。

1.逐步取消市管县体制,实施省直辖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区域特点和区划结构,对我国行政区划层次与管理幅度有科学的认识,应该以逐步取消市管县体制作为突破口,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出于实际考虑,长株潭城市群实施省直辖县的具体步骤为:首先,认真总结并推广浙江和湖北等地“扩权强县”、“留利农村”的经验,结合行政审批制度、从扩大县财权、事权、人事权入手,逐步弱化地级市干预县级政府公共事务的行政能力。其次,认真总结海南省“小政府,大社会”以及省直辖县市和设置重庆直辖市的经验,并根据自然地形与周围省级政区调整,逐步形成省——县——乡三级制。最后,根据宪法规定,长株潭地区的12个县(市)除长沙县、望城县、株洲县、醴陵市、湘潭县、湘乡市外的6个县(市)归湖南省管,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不辖县(市)。

2.调整不合理的城镇型政区设置及其布局,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长株潭地区的城镇型政区设置及其布局,应当逐步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性城镇布局,以三纵两横(即一主两次两辅)的“冉”字型结构支撑起整个区域的城镇发展空间。长株潭地区城镇将形成省域中心城市组群——区域中心城市组群——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级结构。根据这个设想,特提出以下具体建议:(1)根据自身特点,以区域资源开发最优化为前提,依据地域分工原则,积极扶持主城区(含新区、镇)的发展,培育小城镇,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逐步由“点”开发向“轴”开发过渡,最终向网络化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最终达到区域均衡发展,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优势产业群和城市群,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支撑点和依托地。(2)以市域主城区(含新区)为核心,以县城(含县级市)为次级中心,以市域城镇为片区乡镇地区中心,形成主城区(含新区)——县城(含县级市——建制镇三级结构,带动广大乡镇,加速城乡一体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在实行省直辖县、县脱离地级市管辖之后,必须预留中心城市发展空间,适当扩大市辖区范围,调整原有市辖区格局,使其能够满足城市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人

居环境建设等对空间的需求,吸纳更多的外部要素,增强城市发展的能量;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优化内部功能分区、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中心城市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3.合理扩大乡镇规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乡镇撤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由于科技的进步、交通通讯的发达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行政区域的管辖幅度可以增大一些,管辖下一级行政区的数量可以增加一些,管理机构则可以精简一些。“撤并乡镇”有利于精简机构,减少乡镇行政人员和财政开支,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乡镇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小城镇体系,促进小城镇建设,从而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可以尽可能地减轻国家负担并让农民富裕起来。设立乡镇的标准应较1984年民政部的设镇标准有所改变,具体来说合并后的乡镇总人口应在5—8万为宜,面积应在100平方公里以上。长株潭地区乡镇调整完全能够达到该标准或者适当超过该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乡镇的历史沿革和当地居民多年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不能搞一刀切。乡镇撤并以后,要严肃编制管理,按一类乡镇39名、二类乡镇37名、三类乡镇32名定编,实行“一人一编一卡”,同时为了增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减少社会动荡,应采取相关措施,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

参考文献: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篇7

2007年12月, 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简称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长株潭城市群以及整个湖南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是带动湖南发展的增长极。深化长株潭两型社会也是湖南尽快实现“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省”发展战略的希望所在。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资金基础。如何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 促进金融体系升级从而强化金融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持, 既是“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新形势下事关金融体系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建设适应中部区域发展的金融中心吸引投资, 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良好的资金运行机制, 实现资源在区域内外的优化配置, 带动长株潭地区及周边地区投资的繁荣, 形成产业的扩张和交易的集聚, 成为两型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长株潭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现状

至2007年, 长株潭三市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基本上实现通存通兑。2009年湖南省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快速增长, 而长株潭“两型社会”资金不断集聚, 全年新增贷款1662.5亿元, 比2008年多增955.5亿元, 占据全省新增贷款的六成以上。同时, 长株潭城市群拥有A股上市公司35家, H股上市公司4家, 占全省上市公司数量的69.6%。2009年末长株潭地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466.5亿元, 其中股票融资37.32亿元, 累计直接融资在全省的占比为94.7%。

2010年长株潭三市银行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 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邮政、城商行、农信、信托、财务、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其中, 除四大国有银行、农发行和农信社外, 三市集中了90%以上的其他类型的银行业机构。一方面大型银行机构改革继续深化, 另一方面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的大力扶持使长株潭的经济发展有了雄厚的基础。

三、长株潭城市群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组织体系相对薄弱

一是金融机构体系不够健全, 不利于充分竞争。目前长株潭还只有一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 金融控股公司、租赁公司、消费信用机构等尚属空白。二是金融机构组织层次低, 不利于资源聚集。三是金融机构内部分类等级较低, 易导致区域金融资源流失。从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各自总行划分的等级看, 湖南省机构多为三、四类地区, 株洲市、湘潭市的机构在省内的分类等级也不高, 导致金融资源分配中丧失比较优势。四是金融机构体系地区差异较大, 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长沙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 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机构资源, 株洲、湘潭的机构数量相对较低。

(二) 融资渠道单一, 融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 期货、股权类融资规模偏小, 保险市场欠发达, 融资风险集中, 风险增大。根据2007-2009年湖南证券市场融资情况调查的数据显示, 湖南省融资以境内为主, 境外2009年末贷款余额9536.62亿元, 创历史新高, 比2008年多增1242.24亿元。直接融资额度同全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额度不断上升, 尤其是自建设“两型社会”以来, 这一比例快速上升, 2009年达12.1%。但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也有待改进, 从资本市场看, 企业直接融资相对全省金融机构贷款额而言比例明显偏低, 2007年仅为3.1%;2008年略有上升, 为3.8%;至2009年年末, 资本市场融资额同湖南省的贷款余额比为4.6%。其次, 企业上市数目较少, 这也从总体上反映了湖南的产业有待升级, 需进一步发展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企业,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 金融工具比较单一

金融工具是资金融通的工具, 一是具有完全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包括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二是具有有限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包括存款凭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目前“长株潭”地区的金融机构 (尤其是银行机构) 主要业务还是传统业务, 中间业务品种较少, 可选择的融资工具范围狭窄。

(四) 融资缺口大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个长期、巨大的工程, 对资金需求大, 长株潭的资金供给状况存在矛盾。据统计, 从“3+5”城市群整体考虑, 突出各市优势产业项目和以“两型”为主导的“两高一低”项目共132个, 总投资约2746亿元;基础设施工程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民生等方面, 规划重点项目91个, 总投资约4653亿元。仅全省立体交通规划实施、“3+5”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湘江治理、一划三基推进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至2015年, 这些项目资金需求量将超过2亿元。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2009年湖南全省财政总收入1504.58亿元, 其中,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44.96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50.88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 政府财政收入显得杯水车薪。

(五) 信贷资源分布不合理

1. 信贷投放垒大户,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从信贷资源最直观的价格指标来看, 银行往往将市场前景良好的大中型企业或规模产业作为信贷客户的首选, 而处于发展期、亟须资金的中小企业, 银行往往计较于它的单笔贷款边际成本较高而将其拒之门外。这种信贷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状态, 违背了“两型”社会统筹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要求,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 信贷投放非农化, 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2009年全国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7161.4亿元, 农村金融合作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7万亿元, 很大比例上农业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农村金融合作机构, 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度小, “三农”融资形式单一。从湖南县域贷款投放情况来看, 信贷投入的非农化倾向依然明显。

四、深化长株潭金融体系的改革

(一)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增强长株潭城市圈的金融资源聚集辐射能力, 支持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长沙开设分支机构, 建设和发展金融产业基地, 建设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二是引进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扩大金融服务市场, 实现有效活跃的竞争市场, 壮大金融资本。至2008年, 湖南省仅一家外资银行 (汇丰银行) , 两家外资保险公司, 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比较少, 规模也有限。因此, 湖南省尤其是长株潭需要加大力度,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时可考虑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 创新灵活多样的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模式。

三是支持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 推动长沙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 使其在城市圈内商业银行中形成核心力量, 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辐射省内甚至全国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巩固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县级法人的稳定性, 大力发展村镇银行, 提高区域存款资金的自我使用率。组建长沙先导银行, 加大对两型产业金融支持和服务。

四是推动圈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高度重视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 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期货业, 设立生猪、稻米、有色金属等大宗优势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或交割库。建设长沙金融后援基地和长沙金融城。探索开展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五是引导民间资金走向正规金融。扩大放贷人范围, 重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规范典当行、担保公司的投融资行为。

(二) 构建融资平台, 实现融资多元化

一是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村地区金融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偿转让;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机制的发展。发挥农发行的政策性作用, 研究开发符合农村产业产品特点的信贷产品, 推进农村新增长点的发展。

二是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对于省内优质的中小企业, 积极支持其在创业板、三板市场上市融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解决中小企业临时资金需求瓶颈;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 积极探索权益质押以及可动资产抵押等担保方式, 鼓励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对其关联企业进行担保, 提倡联合担保机制。

三是开辟多元化在建工程项目的融资模式, 使项目融资渠道实现市场化。“两型社会”建设项目工程资金需求量大, 而信贷规模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约束, 大额资金缺口, 在银行贷款之外, 更需要创新融资方式, 将融资平台与资本市场联接, 满足资金需求。对于市场性质的项目可以综合运用BOT、BOO、TOT等方式引进资金, 或进行资产证券化, 吸引风险投资商, 发行企业债、股票。开展银租合作, 以租赁机构为平台载体, 以银行机构为资金支持, 扩大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 并降低融资租赁项目的成本,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农村金融体系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生态文明;长株潭;两型社会

当前,在能源、粮食、气候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等多重危机形势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并将这种意识体现到经济危机重建的相关经济政策中;通过绿色投资等推动世界产业革命,推动国家经济的“绿色化”,创造新的绿色工作机会,从而升级世界经济。为了顺应两型社会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特别对于实现中国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绿色经济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全面“绿色化”、生态化为重点内容。新时期倡导的绿色经济,不仅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还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改造。这一点对于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加大力度对传统“两高一资”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提高环境保护的准入门槛,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全面“绿色化”。

(二)绿色经济以绿色投资为核心、以绿色产业为新的增长点。新阶段下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准确把握绿色经济的核心和增长点,必须加大绿色投资的力度。包括传统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也包括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最终促进人类社会迈向绿色繁荣。

(三)绿色经济强调可持续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绿色经济重点强调可持续性,必须把经济规模控制在资源再生和环境可承受的界限之内,既要考虑当代的可开发利用,又要考虑后代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经济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原生资源投入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最终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发展以绿色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绿色经济对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性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促进经济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份额,提高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份额,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在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中实现清洁生产,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还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其次要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经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因此,从发展途径以及实现的目标看,发展绿色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绿色经济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

要求。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绿色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我国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战略目标是一致的,符合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制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策略,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

选择。发展绿色经济需要不断增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关键在于加快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三、加快发展长株潭“两型社会”绿色经济的策略选择

(一)将绿色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济刺激方案以及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执行过程中,长株潭的绿色经济发展要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要利用我国正在开展“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的有利时机,多部门紧密协作,加快制订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长株潭三市政府需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引导。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经济激励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促进产业部门的“绿色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技术的更新进步。除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投资外,还要着眼于绿色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等为切入点,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经济及早转型,努力抢占未来全国以及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和完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1)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促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环境税等。(2)积极研究绿色投资政策,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化”生产,加强对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和对境外投资的引导。

(四)加强对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等,全面系统地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五)积极加强绿色经济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实现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环境保护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对外交流,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二要与发达国家建立先进绿色技术的转让机制;三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将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经验与有关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共享。

总之,长株潭的“两型社会”绿色经济建设应以全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基础为基础,实行中国特色绿色新政,摒弃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加强绿色经济制度创新,形成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运行机制,推进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长株潭一体化在全国的发展中占据一个有力位置,提高其综合竞争力,打造一个中部“两型社会”的先进城市群。

参考文献:

[1] 张春霞.绿色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6).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下一篇:五年级读后感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