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社会文明

2024-10-15

如何建设社会文明(精选8篇)

如何建设社会文明 篇1

试题:如何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如何建设社会文明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不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对推进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科学把握和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

作为一个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就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对此, 人们的理解并不统一,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其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这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 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 重视资源和生态有限的支撑力, 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其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 生态文明即生态环境文明, 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括较强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态制度。

其三, 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是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所谓生态文明, 就是人类在某一地理区域中建立起以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为基础的高度信息化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物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条件, 心态平衡是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现。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物态、生态平衡, 社会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人们心态健康、和谐、平衡的文明社会。

其四,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 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文明, 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 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之中, 强调一个“合”字, 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种环境与经济的真正融合才是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弘扬生态文明是重建中国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 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笔者认为,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角度来看,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 强调人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达到的文明程度, 是指人类要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并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为高级的新型文明形态, 囊括了物质、精神、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不仅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还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是全方位的和谐。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把“人———社会———自然”看做一个辩证、发展、整体的生态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的, 它把人与社会看做自然的一部分, 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

1. 加强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生态农村

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是农村全面发展的持续维持, 生态文明建设切合了农村发展的全面性要求, 对农村发展也有着全面的要求, 其中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求,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而构建生态农村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要求。农村的基础条件差, 这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也极大地限制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长期以来在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 导致农村地区环境设施欠缺和基础设施破旧老化, 既影响农村地区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使农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 也限制生态文明建设, 使生态文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使农民从根本上摆脱生活的被动处境, 实现全面小康。也就是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改变农村发展的落后基础条件和环境状况,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实现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生态已施加了沉重的环境压力, 使农村地区的生态状况受到极大的破坏, 这与农村落后的发展方式对环境生态的不当利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 只有实现农村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型, 才能使发展的生态压力和环境压力得到释放, 使其稳定运行, 进而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序的支持。

生态农村是随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而出现的概念, 其实质是在村域范围内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集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创建农林牧渔复合生态系统, 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建立一个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其内涵局限于农业生态系统内部, 侧重于农业生产。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生态农村是环境优美的农村, 其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 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新农村。

2. 确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走循环经济之路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就要转变旧的观念, 树立起“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新观念, 确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新理念, 这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前提。

我国多数乡镇企业的设备都比较落后, 产品技术层次不高,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 发展乡镇企业就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 走循环经济之路, 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布局, 综合考虑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 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农业循环经济以经济活动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利用方式, 在遏制农业污染、促进和谐农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 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之路。

3.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精神

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工作, 倡导“绿色消费”

首先, 基层政府要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 办农业知识补习班, 让农技所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生产进行科技指导。还要着力培养和建立“三支队伍”, 即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 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其次, 在农村地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遏制近年来在农村愈演愈烈的畸形消费, 提倡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最后, 搞好环保宣传工作。基层政府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向农民宣传环保知识, 在农村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环境。

4. 改革发展体制, 健全生态文明的发展机制, 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健全的发展机制的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也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特定要求, 它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文明, 更是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的普适性文明。只有健全了社会发展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就是在制度文明中对生态文明作出有效的肯定。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加速期, 发展机制还不健全, 还没有专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构成, 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还不完备, 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 体现农村和谐发展的积极效应。

1. 突出整合效应

“所谓整合, 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使各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农村的“四个多样化”趋势在增强。同时, 随着城乡交流频繁和城乡互动增多, 农村生活的“异质化”也在增强。建构生态文明就需要提高农村建设的环境意识, 把不同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基础的农民协调统一起来共同建设新农村。也只有借助于社会整合, 协调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之间的关系, 才能增强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也才能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社会联系网络, 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

2. 突出创新效应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在现代科技的推进下, 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但是, 透过“人的心理学”我们可以看到, 这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文明并不是完美的文明, 而是一种“畸形”的文明, 突出的表现是:这种文明模式不能摆脱文明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 也不能摆脱“城市优于农村”的思想假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把农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积极利用生态资源, 努力促进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新的思路, 需要通过创新, 需要通过农村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激发广大农民的创新精神, 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进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环保、文化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推进农村逐步摆脱落后、向着文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岳.弘扬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J].求是, 2004, (3) .

[2]杨国昕.生态文明应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并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 (9) .

[3]朱孔来.论建设生态文明[J].中国环保产业, 2006, (8) .

[4]王素娟.生态文明——人类的必然选择[J].理论探讨, 2004, (3) .

[5]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6]安东尼·奥勒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7]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9]杨学峰.生态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理想载体[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

[10]朱芳琴.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 (6) .

如何建设社会文明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心理;两难问题

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所谓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就在于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外延及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改变破坏环境的行为等诸多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决不仅仅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使命,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如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属于典型的社会性两难问题。所谓社会性两难问题,即当多数人为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了一些行为,结果却使每个人都遭殃。一种和生态环境特别有关的社会性两难,叫做公共资源两难困境,意思是说,一项公共资源如果使用有所节制,该资源就会自行补充;但如果使用过度,该资源就会消耗殆尽。水或能源等有限资源的使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对个人来说,如果这些资源使用得越多,他所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但是如果人人都这样做,最终将导致这些资源短缺。面对这样的生态资源性社会性两难问题,我们该

一、加强信息沟通

心理学家曾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室研究指出,当遇到社会性两难问题时,在不知道他人意图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倾向于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当前可见的利益,而不愿意短时期让渡自己的部分利益于集体以求未来更大的利益。在这种“囚徒困境”中,如何说服人们去相信他人,采取互惠的合作呢?研究发现,通过让被试交谈一段时间后,愿意放弃个人利益的人显著增加了。

二、为自我监督提供条件

在多数情况下,社会性两难问题之所以存在,是人们不容易了解自己行为带来的影响,如,水或者电。在干旱期间,要求人们节约用水,要监督自己一个月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似乎并不是很容易。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机关应当有预见性地主动为人们实现自我监督提供便利的条件,使人们更容易地监督自己的消费量,积极指导帮助广大人民群众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付诸行动,这也是解决社会性两难问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三、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拥有同伴对于人的幸福快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人们常常会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而自觉或不自觉地顺从他人的影响,发生从众行为。这种从众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以是否真心接受他人的信息为转移,更多的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者遭到排斥。这就是规范性社会影响,它会使人们公开顺从团体的哪怕是自认为错误的信念和行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为了得到对自己重要的团体以及个人的接纳和喜爱而从众是不难理解的,但是研究还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冒险失去社会认同,即使这种压力仅来自陌生人。让我们再回到A社区面临的问题上来。因为在短时期内不可能保证居民特别是新近移居此地的居民无一例外内化节约用水的理念,而且只要个别单位或个别人拒绝采取受鼓励的行动,负面榜样作用就可能大大挫伤其他人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整个环保活动的效果,所以推动这项活动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专门制定并公布一个节水公约,定时公布该部的每个宿舍或公寓的水表读数,进而把人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迫使人人按照社会期望行事以免受社会压力。

四、提倡自我说服

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政府的一纸行政命令,通常无法造成恒久和长期的态度改变。特别是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之下,要真正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主动放弃旧有的“高速度、高消耗”的发展模式,甚至牺牲部分既得利益,各级政府就不能仅仅从外部强制要求人们必须怎样做,而要努力营造社会氛围使广大群众“自我说服”,即人人说服自己接受一种信念,以使自己因为全社会共同利益而放弃自身利益这个事实具有合理性。自我说服比直接说服的尝试更有持久性,其原因在于,通过自我说服,说服在个体内部发生,而不是源于外部的劝说和压力。那么怎样才能促使人们自我说服呢?社会心理学家里安 • 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做了一件和习惯的自我概念(通常是正面的)不符合的事情就会产生不舒服感。研究发现认知失调最强烈而且最令人不舒服的情况,使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要减少认知失调,方法之一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一致,这也正是自我说服所追求的效果。因此,当我们希望A社区少数坚持不肯执行或偷工减料地执行节水计划的人真正转变观念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也请他们帮助宣传节约用水的好处。为什么呢?这样的安排会使他们察觉到自己的伪善: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向他人宣讲正确的行为,但他们自己平时却没有这样做。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他们就必须开始落实自己所宣传的正确的行为。推而广之,在人们着手实施其他全社会认可的环保行为的时候,他们头脑中不合时宜的观念也同时得到纠正,最终产生了恒久和长期的态度改变,生态文明的观念也同时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1] [美]E.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文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2]卢盛忠等著:《管理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3]时蓉华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篇4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P100课堂探究:你认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有什么意义?。

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使青年志愿者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素质;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讲到精神文明,我们还会想到什么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只强调一方面,忽视其他方面是错误的。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也指出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P100课堂探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事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它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文明建设将会一事无成。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知识拓展】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每一项都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内容。有理想,是指在全党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有道德,是指在全社会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

有纪律,是指要遵守以维护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规范。

“四有”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四有”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理想是人们的主要精神支柱。有了革命理想,才能自觉运用道德和纪律约束自己,才能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强大动力。道德与理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理想与有道德是一致的,理想的破灭也常常伴随着道德的沦丧。纪律是理想和道德的表现,也是实现理想、遵循道德的保证。科学文化知识是坚定理想、遵守道德和纪律的重要基础。

作为新时期培养人的目标,“四有”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全面发展的要求。

“相关链接”引用邓小平的光辉论断说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强调了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那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呢?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是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执行,其中第五条即为教育方针,具体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应当注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1年教育部发文,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发展科学事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科技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还在制约着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难题。

发展科学事业,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要大力发展繁荣自然科学,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P102课堂探究: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在你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观点一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是其可取之处;但否认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是片面的。观点二既承认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又承认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是正确的。

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是毋须置言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际上说的就是自然科学的作用。但不能因为其重要,就否认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比如自然科学能够克隆人,通过基因重组能够创造出病毒和病菌,然而是否允许制造和批量生产,则不是自然科学可以解决的,必须通过社会科学给予文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引导和规范,否则就会走偏方向,甚至危害社会。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探索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管理规律为己任。因而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巨大精神力量。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要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因为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比如说,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支柱产业。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日本娱乐业的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就消费来说,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起着显著的拉动作用。

发展文化事业,要和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

拓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

文化事业是指弘扬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产品,例如公益性宣传,教育的产品、公共的科研、卫生、体育等,应当作为公共的大文化事业来建设。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推行的群众健身、义务教育和体育等。

文化产业是指属于群众个性喜好,愿意花钱享受,有市场,能盈利的项目。例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卡拉ok歌舞厅、网吧等成人消费的项目,以及非治疗性的保健服务等。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2.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

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P103课堂探究:你参加过哪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上述观点进行说明?

(如做社工,照顾身边的孤寡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争做文明学生、创文明宿舍、告别不文明行为。)通过参加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标语 篇5

2、外修生态建美丽乡村,内修人文化育文明乡风

3、建设优美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践行优雅言行

4、过好“我们的节日”,长中国人的根。聚中国人的`心。铸中国人的魂

5、守望相助一家亲,大爱房县一家人

6、向往文明。追求文明。践行文明。守望文明,共建文明家园,共享物质富有。精神富足的高品质生活

7、房县精神:风雅忠孝。开明开放。善谋实干。奋发图强

8、从文明餐桌。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丧葬。文明祭奠。文明过节做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9、文明创建就是创建群众的幸福生活,文明是最美的风景

10、讲道德。存善心。做好事。当好人,争当道德模范。争当最美房县人

11、诗经文化。忠孝文化。乡贤文化。儒家文化。耕读文化是房县人的血脉

12、巩固思想道德基础。激发团结奋进力量。弘扬社会新风正气,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

13、说话莫吵。遇事莫恼,待人接物。注意礼貌,衣饰得体。保持微笑,文明生活。快乐美好

14、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创文明城。建文明县,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规则

15、房县好人榜,学习宣传争当礼偶身边好人的光荣榜

16、全县一条心,共创文明城,或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

17、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挂厅堂家训

18、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做新时代的活雷锋

19、保护古村落。古建筑,传承民间工艺。民俗风情,延续历史文脉,安放心灵乡愁。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三个文明的关系;了解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知道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知道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体会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体会发展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履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教学难点】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教学方法】

谈话法、例举法、讨论法。【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出示图片: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2)资料:外国人看中国游客

美国人:反感中国游客随地吐痰

美国人每每谈起中国人,除了钦佩中国人手头阔绰,动不动就买三四块劳力士以外,最惊讶中国人的嘴上功夫。这嘴上功夫第一是乱吐痰,第二就是大嗓门。一个饭店或者一个会议场所,只要来了一群中国人,那里必定会热闹得像集贸市场一样。一些中国游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餐馆里乱扔鸡骨头,穿着睡衣在旅馆大厅里乱走,已经给外国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现在,在美国许多著名的景区和酒店,随处可见中文的“请勿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请排队”“请保持安静”“便后请冲水”等告示,这说明这是专门提醒中国人的,令人汗颜。

法国人:中国人动静真大

“中国人动静真大!”不止一位法国朋友这样告诉笔者。中国游客的脚步目前已经遍布全世界。在法国著名景点的参观人群中,人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中国旅游团。为什么呢?还是那句话──“中国人动静真大!”

记者第一次被告知这句话是在卢浮宫。当时一对法国朋友陪着记者参观。正在大家屏息凝视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绘画时,笔者突然听到一句乡音:“蒙娜丽莎就在前面那个厅!快走啊!”顺着声音望去,是一个20多人的中国旅游团。名画近在咫尺,这无疑是一个 “振奋人心”的消息。于是,这个团瞬间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心欢喜,迈着“急行军”的脚步冲向挂着这幅名画的展厅。笔者的那对法国朋友惊讶地看着那堆人,对我惊叹道:“中国人动静真大!”笔者当时的尴尬是不言而喻的。当他们发现笔者遗憾的表情时,赶紧安慰道:“你是个例外!你很安静。”等我们也走到“蒙娜丽莎”所在的展厅,发现这堆中国人把画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别的游客根本甭想靠近这幅名画。他们相互招呼着,轮流与蒙娜丽莎合影。由于他们招呼的声音太大,博物馆的管理员走过去,提醒他们不要喧哗。

提问:看了以上的图片和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发展起来了。但是,上面的种种丑陋的现象,让我们感到心情沉重,使我们看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同步发展。为了使我国真正成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导入新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新课教学】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板书)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板书)学生回顾并讨论:第六课、第七课分别学习哪一方面的内容?第八课要讲的文化方面的内容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

那么,三个文明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1.三个文明的关系 活动一:分类、理关系

认真阅读了解下列重大活动,并思考它们分别属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1)每年春天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国家大力实施的“三下乡”活动。

(3)中共中央于2001年10月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于2001年12月在北京全部通过专家审查。(5)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200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黄昆颁发证书和奖金。

(6)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归纳:

物质文明:(4)、(6)政治文明:(1)

精神文明:(2)、(3)、(5)

每年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会制定或修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制度、法规,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国家大力实施的“三下乡”活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国家奖励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将有利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激发公民科技创新的热情,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2.三个文明的关系

教师归纳:优秀的文化成果能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归纳:

因此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先进文化的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活动二:考考你

①在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侵略中国后,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中国人民苦苦探索救国之路,在血与泪中一次又一次失败,是什么理论传入中国,指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的道路,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马列主义)

②在中国革命处于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又一个艰难选择的时候,又是什么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走出困境,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毛泽东思想)

③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又是谁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科学地指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果断地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邓小平)

④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什么思想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明确自己的根本任务,带领人民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的思想)教师:从中国近现代的曲折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明确一个道理: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所以,发展先进文化也应该确立正确的方向。

(3)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

①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②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板书)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体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师:“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1)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思想道德体系?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我们应该怎样做?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2.发展教育和科学

(1)地位: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巩固新课】 师生归纳: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先进文化的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

(1)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2)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到:

1.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如何建设社会文明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并以独立篇章系统的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 又进一步的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1.1 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 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来,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这是我党对我国当前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作出的科学判断, 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1.2 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 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 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 原则是“消耗最小化”, “合乎本性”, 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 通过劳动, 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 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 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 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 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 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 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2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热衷于追逐经济效益和对金钱的盲目崇拜, 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依次被打破, 以破坏环境来换取所谓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处处可见。在中国, 这一现象更加突出。我国的环境形势并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虽然土地广袤、幅员辽阔, 国土总面积达到约960万平方千米, 但是可耕地资源却十分有限。当前,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 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虽然自从实施《土地管理法》以来, 耕地减少速度趋缓, 但总体上仍然表现为减少趋势。

有多种原因导致了耕地面积减少, 其中尤以建筑占地最为严重, 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 由于整村迁移导致出现了荒村现象, 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中荒”现象, 看似村子面积扩大了, 但村中间的老宅都荒置了。以上这些现象也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与不合理。其次基础建设占地, 如铁路、高速公路等。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 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2.2 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 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 占国土面积的5.9%。尤为严重的是, 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 虽然政府积极实施了相关政策, 但实际效果却是微乎其微。

在我国西北地区, 土地沙漠化现象甚为突出, 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 自然环境的恶劣, 如缺水, 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同时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 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继而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 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过度的人类活动时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之一。

2.3 森林资源不仅缺乏而且急剧减少

据统计, 我国森林覆盖率在全世界位居第120位, 同时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由此可见, 我国森林资源是极度缺乏的, 这种极度缺乏森林资源的给我们的生产生活一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 另一方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与此同时, 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2.4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淡水资源稀缺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大量的物种面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我国是不仅是一个淡水资源稀缺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淡水资源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 若按人均计, 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造成以上问题突出的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主要是自然的原因与人为的原因, 从地理分布来讲, 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 东部南部占有面积大, 而西部北部占有面积少, 由此导致有些地区洪灾严重, 有些地区干旱半干旱。从人为的原因来看, 我国人民的自我珍惜用水, 借阅用水意识不强, 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而与此同时造成大量物种灭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自然方面是生存环境的恶化, 而人为方面却是人类的过度的开发与非法捕杀等。

2.5 我国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人口素质低, 同时各种污染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 截止2013年底, 中国大陆人口总数达到13亿6000万, 并且每年人口净增长达730多万。中国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2010年, 文盲率 (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为4.08%, 2011年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5%,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种污染层出不穷, 其中, 尤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 大肆发展第二产业, 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 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不仅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之一。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由于国土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同时在我国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 更要珍惜每一寸国土。同时如何合理安排有限的国土空间布局, 也关系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包括:积极打造国家级重点经济带:首先促进国家级重点经济带均衡发展;其次加快多式多通道联动建设;第三, 积极培育经济带上新的增长点;第四, 强化国家级经地带与区域性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城市群:首先, 积极开展城市群发展规划试点;其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三, 努力推进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建设;第四, 支持和鼓励城市群内部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着力构建有影响力的经济区:首先, 构建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其次, 加强经济区发展规划;第三, 把经济区作为区域政策的着力点;第四,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努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首先, 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次,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第三, 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第四, 创新城市管理理念。有重点、有选择的培育增长极:首先, 释放边境城市发展潜力;其次, 培育中西部地区增长极;第三, 鼓励陆海统筹。

第二,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节约资源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同时也是关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要牢固树立全民节约资源理念。二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同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三是加强耕地、水、矿产等资源保护。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不仅是人类同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不仅要加大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综合治理, 政府更应该加快水利建设, 不断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比如地震、火灾。坚持以预防为主同时综合治理。强化群众的健康环保意识。良好的制度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 同时也要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 同时预设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 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保护制度。更要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宣传教育, 以增强全民节约、环保以及生态意识, 营造和谐的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桂海论丛, 2013, (01) .

[3]邓春芝, 仲晓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J].理论与当代, 2013, (01) .

[4]刘克稳, 刘峰江.深刻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构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1) .

[5]邓玲, 严明金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选登[N].光明日报, 2013-01-23.

如何建设社会文明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 社会 和谐 发展 建设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27-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1 生态文明的含义及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观念已经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生态环保运动也早已超越主义之争和国家界限,成为全人类最具号召力凝聚力的“共同语言”。

生态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的关系。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言:“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社会和谐的理想,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1 人口问题严峻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世界人口数量大幅攀升。到了本世纪,尽管人口增长速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基数大,妇幼保健水平提高等因素,世界人口仍将维持较高的数量,并以一定的速率增长。截止2005年12月19日,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5亿;据联合国发布人口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

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我国,人口问题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是导致今天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使之欲演欲烈。

2.2 能源危机,资源短缺

1975年的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人类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消耗了地球资源的1/3。按此速度计算,地球资源还能用多还能用多久呢?也有数据显示,我国多种资源已告急。我国即是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因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开发难度大,人均占有量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加剧我国资源能源紧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资源利用的不够合理不够科学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3 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环境问题必将威胁人类健康,导致生态失衡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锐减,草原退化,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水位下降,河流污染严重治理后又出现反复,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超标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不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3.1 转变理念

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这种古老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过去我们豪迈的宣称人定胜天,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人类毫不顾忌的向自然索取我们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然后任意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结果怎么样?早在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上述一系列的危机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和报复吗。 因此我们对自然要有一种尊重,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和谐,则天下太平。

3.2 转变模式

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3.3 从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的生活方式向适度,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竟然与我们所追求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我们对小汽车的追求使城市不但交通不畅,而且空气质量下降,并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其中很多消费并不是生活所必须而是奢侈品,因此这是过度和盲目的消费方式,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用适度,理智的绿色的消费取而代之。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等。

参考文献

[1]黃爱宝.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意蕴与历史必然[J].探索,2006年01期.

上一篇:世界上最霸气的话下一篇:万能的拿高分的考研英语作文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