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共12篇)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篇1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恩格斯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 是一种社会品质。”这种说法突出地揭示了文明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文明通常是与原始、自然、蒙昧、野蛮等状态相对立的概念。从时代的发展来说,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上的一些特征。所谓文明, 简单地说就是, 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 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 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状态, 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主要领域的进步, 体现其发展水平。从文明的含义出发不难理解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 它是人类在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 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是在人类社会政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它的程度也将不断提高。从发展阶段看, 政治文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从根本上来说, 都是处在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社会, 带有深刻的狭隘性。这些政治文明都带有严重的阶级歧视和赤裸裸的阶级压迫, 只是少数统治阶级享有民主, 广大人民却只有有限的民主权利, 国家只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即使是在自我标榜“最完善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 人民的权利往往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私有制所造成的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也就决定了普通百姓在政治上的不平等。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劳动群众的政治文明, 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民主, 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一次质的飞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政治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积极的政治成果的总和,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领域的进步形态。从静态的角度看, 它指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明成果, 比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一国两制”等。从动态的角度看, 它指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实现文明成果的过程。比如,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两大治国战略方针实施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是封闭的、停滞的,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 与时俱进是它的优秀品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进步状态, 它不是政治现象杂乱无章的堆积, 而是一个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协调、有序、有机的政治文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政治文明的不可分割、有机相联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政治文明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系统。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精神指导;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是政治意识的规则化和条文化, 是政治行为的具体规范;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 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作用于环境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 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历史上依次更迭的各社会阶级, 都以各种形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以争取或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本文所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政治优势, 作为社会治理基本手段和人格塑造基本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是一种有诸多相关因素及其运动所构成的, 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为无产阶级推翻剥削阶级, 实现自我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本质上是指, “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 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 解决各类思想问题, 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 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在范畴体系上不仅包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包括整个社会、社区和工作单位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是党和政府提高社会整合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协调人际关系、调节社会心理、平衡利益冲突的重要方法。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文明的政治意识的基本途径
政治意识指的是特定社会的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 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的一种普遍的政治心理倾向与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政治意识文明是指进步的政治意识, 是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成果和状态。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神状态。政治意识文明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政治意识,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意识系统。政治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并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现实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驱动和指导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 影响社会的政治面貌, 促进或制约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头脑, 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理想和信念。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 政治意识并非清一色, 而是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从纵向的角度看, 既有与自然经济和极权专制相适应的政治意识, 也有与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相吻合的政治意识, 还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要求的政治意识, 前现代的政治意识、现代的政治意识乃至后现代的政治意识“同处一室”。从横向的角度看, 政治意识表现出十分显著的不平衡性:城乡二元社会的客观结构导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政治意识之间存在差异;阶层分化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对政治的情感、态度和取向不同, 并集中表现为政治意识上的差异性;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带来了利益群体的分化和组合, 社会日益利益群体化, 获得利益多寡、先后不同的利益团体对各种政治活动的态度、情感和评价标准大相径庭。尤为突出的是,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意识系统中, 既存在着中西政治意识 (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与资本主义的政治意识) 的冲突, 又存在着新旧政治意识 (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政治意识) 的矛盾, 这两个冲突和矛盾造成政治意识系统内部的不协调性。政治意识的复杂性给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文明带来了巨大阻力和制约, 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又不能“绕道而行”;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思想观念层面,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具有文明的政治意识, 没有文明的政治意识就不可能建设出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意识既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 它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 通过多种形式的“内化”和“教化”而形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培养文明的政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讲,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就个体而言, 是社会成员学习和接受主流政治文化并且影响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讲, 是政治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使其社会成员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感的政治人。在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教化机制, 它不仅具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 还有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上层到基层的实体化的组织系统, 以及一支“专兼结合, 以专为主”的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 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人生观教育,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劳动态度和主人翁思想教育, 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使广大党员和群众了解政治信息, 增加政治知识, 坚定政治信念, 确立政治理想, 树立科学的政治观点, 具备正确的政治态度, 培养理性的政治情感, 具有高尚的政治道德。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重要保障
政治制度是特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为维护和增进统治阶级的利益及其社会公共利益而限制、调节、疏导各阶级集团或个人的政治活动的规范和规则体系。政治制度文明是指政治制度方面的进步状态, 具体表现为进步的政治制度形式、进步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进步的政治运行机制。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没有政治制度, 政治意识便没有载体, 政治行为就会迷失方向, 政治文明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 有的政治制度是野蛮的、落后的或者说是不文明的, 有的政治制度则是进步的、开化的或者说是文明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也只能建立文明的政治制度, 而不是野蛮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从理论上讲, 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政治制度, 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最为文明的政治制度。但在实践中, 这些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局限, 文明的政治理念尚未在制度中得以充分的贯彻和体现, 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仍然任重道远。政治制度的产生是“自发秩序”和“理性设计”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 “自发秩序”的成分越来越少, “理性设计”的比重越来越大。设计政治制度的目的在于调控人们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的政治行动, 保证人们的政治行为逐步实现规范化、秩序化, 最终达到文明化。但是, 按照文明理念设计出来的政治制度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框架”, 如果落不到实处, 文明的政治制度将永远是美好的“空中楼阁”。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仅仅依靠大大小小的权力占有者和使用者的能耐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它的力量源泉深深植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要充分调动社会大众建设政治制度文明的积极性, 合理发挥广大群众建设政治制度文明的作用, 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大优势。在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两大作用:一是宣传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 运用各种宣传方法和手段, 向广大党员和群众宣传我国的政治制度, 使他们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先进性和优越性, 消除因渠道不畅而导致的各种不了解和误解, 从而产生认可、接受、维护和支持等政治心理, 进而主动地参与到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的实践中。二是组织作用。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不是个别人的“事”, 也不是少数人的“戏”, 而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剧”;广大人民群众不是“旁观者”, 而是“剧中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员机制, 可以有效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 把“心往一处想”变为“劲往一处使”, 依靠“合力机制”推进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三) 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和形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重要条件
政治行为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意识的支配下, 为实现政治目的, 表达政治意愿而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行为。政治行为文明是指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被约束而达到的合理程度。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最为艰难的任务, 没有文明的政治行为, 再美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 再完善的政治制度设计, 都难以落到实处。
当前, 政治行为的各种失范现象的存在, 特别是政治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日益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毒瘤, 给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带来诸多危害。比如, 实现政治的公开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但现实存在的政治腐败现象公然破坏政治规范和秩序, 搞背后交易和暗箱操作, 肆无忌惮地践踏党纪国法, 这就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产生怀疑, 从而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再如, 在广大干部中树立“公仆”意识, 实现政治的廉洁化, 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质内容, 但政治腐败行为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已主义, 就对人们上述正确的政治理念造成不良的冲击, 使人们认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宣传和民主政治的实际不一致, 从而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影响其政治合法性认同;又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从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形成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民主决策机制, 但在现实生活中, 政治腐败的主体凭借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压制和打击民意, 抵制民主的决策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使得民主的发展受到阻碍。人民群众的民主意愿得不到伸张, 政治参与的热情就会相对淡漠。此外, 某些地方政府行政行为扭曲, 一些干部不能依法行政, 官僚主义严重, 无视群众的正当利益和各种现实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群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从而对政治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造成危害。另外, 除政府的政治行为失范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群众中也存在着方式不当甚至较为极端的政治行为, 如在政治生活中存在无政府主义与自由化倾向, 无视法纪法规的“大民主”现象。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无论是阶级、政党、社会集团还是公民个人在从事政治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政治文明的规范, 是对政治活动和从事政治活动的主体的特定的社会要求。是否恪守政治文明规范, 标志着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从事政治活动所达到文明的程度。文明的政治行为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养成的, 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的“化育”。我国心理学家章先光曾指出:“规范没有达到内化程度的个人, 在外部控制放松或取消的情况下, 他们的遵从行为就会消失”。在促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让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充分认识到政治行为文明的重要性, 明确政治活动的过程中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而且知道做了不应该做的政治行为将会受到何种处罚, 而做了应该做的政治行为将会带来何种好的结果。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导向功能就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通过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塑造正面的“参照群体”并予以褒扬, 另一方面通过树立消极的“反面典型”并对越轨行为以予惩处。这种一褒一贬、一正一反的行为导向机制给参与政治活动的群体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以巨大的压力, 从而把各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 最终走上规范化和文明化的轨道。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文明的政治意识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和形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政治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虞崇胜.浅析政治文明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 2000.
[3]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篇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们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十分重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六大把这方面的内容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十六大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委都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和政协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和政协的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大家普遍反映,十六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提得好,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按照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来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党和国家的事业一定能够更好地向前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如何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切实推向前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并为之进行了长期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就是要推翻人压迫人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创造政治前提。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讲话时强调,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才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这段话集中阐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目的,也表明了我们党追求人民民主的一贯主张。我们党领导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政权,都实行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在革命胜利后建
立人民民主的全国政权积累了重要经验。大家都知道,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在访问延安同毛泽东同志谈话时说到,希望将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能够跳出旧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进行了广泛的民主实践,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政治由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由于经验不够和制度不健全,在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摆到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高度。邓小平同志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还提出,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三大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法制,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之一,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旗帜。他还强调,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21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十四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同时,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发展。十五大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些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果,充分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活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我之所以要作这样一个历史回顾,就是要说明,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对自己一贯坚持和实行的发展人民民主的方针的新总结、新概括。全党同志都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文明都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牢牢把握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
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推动政治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削弱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不可能建设好。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二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十六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这是一句含义十分深刻的话,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党和人民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而开辟出来的,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政治发展道路,也是一条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走下去。三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大力推进法治,既能够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使政治生活充满活力,又能够保持全国的集中统一,提高工作效率,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为警戒。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加以推进。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坚持用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引和思想保证。要大力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推行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再理解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明;政治文明;深层背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应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丰富内涵,充分理解党作出这一重大部署的深刻意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营造良好的理论氛围。
一、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古代尚书《舜典》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是:“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可以说这一解释最能揭示文明的真谛。中国古代先民创造文明一词本是借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人类社会的理想与追求。文者纹也,就是纹理印痕;明者日月也,就是辉耀光明。在人类未出现之前,自然界本来就是有文也有明的;地上高山大川就是经天纬地之文,天上红日皓月就是照临四方之明。诚然,我们今天所讲的文明指的不是自然文明,但是人类的文明一词显然是受到自然文明的启发借鉴而来的,并在此基础上使文明具有创造性、变化性、进步性的特点。
然而有一点在两种文化中共同的,即文明一般是指人类社会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类创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政治层面,是人类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文明体系中的“骨架性”内容。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系统的主導和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国家的总体文明水准。政治、法律、民主制度的协调发展,构成现代政治文明之统一体。其中国家政治制度及其相应理念,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检视一地一国的文明程度,不得不检视其政治文明的质量状况。
马克思对政治文明早作过阐述,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他认为社会文明的结构应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他指出所谓政治文明,就是人类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物质文明的同时,同时不断生产出适合物质生产国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代替资本主义民主,标志着政治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推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大多数民众。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抓住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其一,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作出回应。一个民族自外于世界文明的主流,这是非常可怕的事。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从心底里对一切文明和进步的主潮抱有足够的敬意,那种“唯我独尊”的思维方式就难以根除,我们应当树立好东西在那里都好的信念,不能以自己的特殊处境为理由,再拒绝汇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中去。
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文明将会上升。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态势下,文明的相融比起文明的冲突来,前者更为主要,更是人类未来文明发展的主体景观。我们必须首先从基础着手,然后再往高处发展,而不是先高后低。人类社会相互之间要想更多的互补,我们就必须理解各自文明的共同特征,因为这可以作为我们的共同基础。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明的对话、相融和相互影响,将是文明演绎发展的主旋律。”
其二,从现代意义上看,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到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到“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一整套政治理念、学说、价值和方法。这套政治文化系统,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积淀融和激荡,正在溶铸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新型政治文明,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的政治文化主导,这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种贡献。我们党在新世纪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不仅是我们党自身执政经验的考验,也是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符合党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逐步开创了一条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道路,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的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治文明建设,不但比物质文明建设落后,就是同精神文明建设相比,也显得相对滞后。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政治文明建设就会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障碍。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篇4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里表示,必须“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国家之所以长久以来始终致力于完善三个文明的建设工作,因为这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开拓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的本质任务,也是全中华民族以及我党的长远目标。
1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的成立至今,我们国家在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上主要度过了以下几段关键的时期。分别是我国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贡献
在人类社会中,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之前,人类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一直都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统治被剥削阶级。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中政治制度的变化都是向着更高状态发展,可是这样的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依然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明。直到在人类社会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作为本质的政治文明才被颠覆,人类历史上才第一次推翻了剥削阶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洪流之中,于1949年在世界东方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的振聋发聩般的呼喊声中,为全世界全人类在政治文明历程中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从此和祖国共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站起来”的人民,让世界看到了五千多年来中国美好璀璨的政治文明成果。而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国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次探索中,就在政治文明方面得到了可喜可贺的阶段性成果。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我国人民大众取代了从前的剥削阶级而成为了国家的统治阶级和国家的主人,这一变化动摇了原本政治文明中的本质内容。同时,对于政治文明主体概念的界定,认为中国共和国的广大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这同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也实现了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于极少部分人的统治。实现了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可以享受民主的现实。
1.2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期
邓小平同志通过不断总结、吸收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需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当时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正像邓小平在答复外国新闻记者的问题时那样,我们国家需要从制度层次思考,应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法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二,这一时期的领导人不但继续保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根本,同时还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从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发展重点逐渐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这也主要是为了保证我国人民和群众自身的根本利益能在本质上得到保护。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坚定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感受摆在建设的第一位。
1.3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添动力
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时期,世界迎来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江泽民同志的英明正确的领导下,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又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短语是由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的概念。虽然前面两位领导人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都有浓墨重彩的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个政治文明的概念规范化和系统化。江泽民同志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道,上升到人类文明的概念之中,他也同前几位领导人一样,在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前任领导人关于我国建设政治文明方面的优秀理念,首次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治国方略、发展党内民主等等科学理念。
1.4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
胡锦涛同志非常看重在我国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多次在不同会议场合发表有关要加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相关讲话。同时,胡锦涛同志还在继承前几任国家领导人的优良成果的同时,经过研究探讨,创新发展新时期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新颖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5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发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提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习近平同志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2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2.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党政治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关键表现中的一个。在中国,国家的基本国情,即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他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2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站数量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在国家占统治地位,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宪法中也有规定,在中国一切权利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协调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中国除汉族以外还拥有56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广大的多民族国家,将各个民族的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我国为了体现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就在依法贯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责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来。
2.3以法律为保障
我国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就是依法治国,他的含是我国的人民与群众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之下,按照宪法与法律的相关规定,经由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经济和文化还有社会相关事务,确保我们国家的每项事务都能够依照法律法规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保证此种国家制度与国家的法律不会由于某一人的思想意志而有所变化。同时,在依据法律治理我们国家的基础上,实现规划中的中国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才能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因为以上提到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在我国当家作主都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法律作为根本保障,离开了强有力的国家法律法规,我们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有序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喜人局面就很难实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3.1关键成就
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我党和政府主要取得的关于政治理念方面的成就。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希望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精神保证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全面推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变,通过对发展抱有的坚定信念,让党和国家有力量冲破各种在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和困难,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更持续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过程中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为社会和生活带来的优良成果。
其次,让社会更加和谐。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面,我们党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逐步具体化,也切实地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诉求出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亟需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为了群众,同时也依靠群众,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配合,共享和谐社会发展成果。
最后,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摆正全社会的价值观,努力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基本经验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行动进行基本经验的总结,是希望能够通过大体的归纳和总结看到我党和政府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良好发展势头,手握当下,展望未来。
首先需要不断贯彻建立一个法制的社会和国家的理念,这是我国建设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可靠的根本保障;其次,仍然不能停下深化政府改革的步伐,要努力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一个有能力、有魄力、能服务的人民政府;最后,党中央需要深化在思想范围内的相关政治文明建设,要坚决保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通过强化思想意识领域的政治文明建设来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
4结语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我国民主法治的现代化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我党和政府一直坚持改革开放、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并不断完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坚定信念,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中,渗透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和思路,在不断进取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前进。
摘要:政治文明是政治文化在本质上和层次上的升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历代领导人的精心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不断进步和完善,且成果显著。本文通过对历代领导人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进行一般梳理,从中分析归纳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成果,由此助力于我国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开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参考文献
[1]张明军,陈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时间前提与创新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4(5).
[2]何显明.政府转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60年来政府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3(6).
[3]刘文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条件[D].浙江财经大学,2015.01.01.
[4]童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演进逻辑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05.01.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5
一
关于“文明”的概念,西方大多数进步思想家和学者是从“进步的文化”这个意义上 来理解和使用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摩尔根认为“文明”是特指与蒙昧社会 和野蛮相区别的历史阶段,是反映历史(文化)进步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 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 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恩格斯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 阶段上,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 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显然,政治文明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伴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国家的产生和民族的形成而产生的,是与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权 利、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文化和理念、政治运行规则和政治行为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彼此沟通和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政治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政治智慧的运用 艺术,是人们改造世界所获得政治成果和政治发展和进步状态的总和,是人类解放的实 现程度的体现。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各有特色且发展水平不 同,所以政治文明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和不 断演进的。
事实上,人类开始他们的政治生活以来,就不断探求政治生活的奥秘及其本质,思索 人类和政治共同体的关系,设计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生活模式,追求和谐、美好的政治 生活。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是与人类政治文 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越发展,社会越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就越高。人类 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是在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过程,它依据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又依据一定的条件 而发生改变,旧的文明衰落了,新的文明又产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 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由此推动政治文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这是不以 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任何政治文明都不是抽象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人 类政治文明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文 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 程,穿越了悠久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古代文明,经由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进入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
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 进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从政治文明的国家制 度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使工人阶 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使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实现了历史性 的飞跃,推进到了更高层次。政治制度是政治生活有序运作的构架机制,体现为各种政 治要素的内容及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及其原则的法定性、制度性规定。高度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府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组织和 活动。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表机关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是“新的真 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 5页。)“使全体居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注:《列宁 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因此,对 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高 度民主。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重要优势。党的有效领导保证了人民民主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人民民主体现了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本质;依法治国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 会为主体的民主政体,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人权和民主权利的根本手段。这三者有机 结合和辩证统一,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外在表现和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具体化。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具体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 和有效运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
第二,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不仅需要从国家形态加以分析,还应从公民形态来进行考察。这是因为人类的存在,一 是作为个人的人存在,二是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类的存在。人类政治生活可以分为国家形 态和公民形态两个层面。从公民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垄 断和享有政治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真正享有政治权 利,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政治权利意(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味着社会成员政治自由,表明的 是公民作为政治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了大多 数社会成员,依法治国并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与基本自由的实现。
最广大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政治 生活的基本准则,以及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承担政治义务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政治生 活以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完善为最终目标。人类社会政治权利是随着社会经济、利益 关系和政治权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享有自由权、平等 权和民主权,直接参加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来参 与分配利益的权利和决定资源增益的权利,可以通过政治生活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社 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通过选举权来选择公共权力行使者;通过代议制等形式来行使制 宪权、修宪权和普通法律创制权;通过被选举权、任命等形式行使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限于对公共事务的决定,还直接参与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对公共 事务的处理,以及获得政治生活信息的权利等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确认最广大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而且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 确保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实现,保障人权的充分实现。日 益完善的政治利益的表达机制、政治信息的传递机制、政治决策的参与机制、政治权利 的实现与保护机制、政治利益整合机制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态。
人类政治权利的不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是政治文明内容不断拓展从而政治文明程度 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早期人们参加议事等简单权利,扩展到今天以公共事务决定权、担 任国家公职权、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制约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体系。在社会 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上的增加,而且体现在功能上的深化,使社会 成员对政治生活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成员在政治中的自 主程度的提高。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实效性也越 来越提高。
第三,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需要从国 家制度形态和公民权利的法律形态来考察,而且还需要从文化价值形态加以透视和考察,这是因为任何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都是与文化价值不可分割的。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视野需要超越制度和法律范畴的局限,向其背后更深的文化价值层次拓展。从政治 文明的文化价值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 分化的政治理念,主张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倾向,使人类政治文 明的价值选择,趋向了表现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道路。先进的政治文化集一切优秀历 史文化之大成,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反映了人类政治生活方式 演进的趋势。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或“主观心理因素的聚合”,“它包括一国居民 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注:[美]加而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 页。)如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的政治心理、人民的基本价值观等。政治文化是政 治体系中的主观领域,它规范政治制度,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是内化了政治行为规 范,是一种无形的政治力量。政治文化包括认识性成份、政治情感性成份、政治价值性 成份和政治理想性成份,由它们聚成一个整体,构成政治文明的底蕴。政治文化,又表 现为显性的思想形态,即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想,是一个长期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政治思 维传统的继承性。其中的优秀成果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从马克思恩 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到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到邓小平的《 邓小平文选》、江泽民的《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理论 成果和精髓。
政治文化体现的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是特定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 民族在不同时期都会分别形成各自独特的政治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任务。在当代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渊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 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政 治的基本特征,是凝聚和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
先进的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 在统一,蕴含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现代观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的基本理念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民主集中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主张社会公正、共同富裕;以人民为本位,保障 最广大人民的政治权利的实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培育“四有公民”,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 统一;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提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开拓、创新、变革、竞争、正义、和谐、效益等 现代观念;在国际社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张共赢共存,推进人 类政治生活朝着和平与发展轨道前进;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 权;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和人类的彻底解放等。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明的底蕴、灵魂和精神内核,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重要构成,也是我国社会政治深层次现代化走向的根基。
第四,和谐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政治生活作为社会生活 的一部分,必然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并且 同政治生活之外的系统进行着物质的、信息的、能量的交换,政治生活与其环境达到动 态的平衡。和谐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 展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来达到政治与其环境的互相作用中的动 态平衡,从而使社会主义政治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的政治生态意味着政 治过程不再局限于政治系统内部,而是朝着把社会、自然乃至宇宙吸纳于其广阔视域的 现代政治发展。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 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 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注:转引自龚建华:《论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概念》,《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3期。)随着信息化、市 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政治体系在运作过程及其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军事乃至自然环境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注重全球化进程中本国政治 与世界政治的生态关系,而且还需要关注政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建立一套处理公共事 务的规则和程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以生态化的观念,自觉地站在人——社会— —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处理政治与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把政治——社 会——自然看作紧密联系的系统,把政治放到一个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广阔 的大背景中,对其进行多重的、宏观的考察,寻求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最佳效 果,从而使社会主义政治日趋规则化、信息化、技术化和科学化。
和谐的政治生态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向着协调人与社会、自然关系 的方向发展,向着与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向着人的全面 发展的方向深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以有利于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准则,注重对社会政治生态的维护,从而使社会政治发展所需的内在资源不被破坏,使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获得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政党 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体现时代进步的政党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政治文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先进的、强大的政党能够以其有效的执政,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并提供和创造政治文明的发展所需要 的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处于执政地位。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 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和 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 着人类前进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代表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党通过其强有力的领导 及其有效的执政,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 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执政党,承担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其本质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它并没有抛 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 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 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注:江泽民:《十 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用科 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代表了先进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的领导为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主导性动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社会前进 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高度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宗旨所决定的,它 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注:江泽民:《十五大以来 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为了要保证广 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需要其先锋队进 行概括和表达,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 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而保证了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党的 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
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核 心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主导性力量和根本保证。
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中的革命性变革,在我国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 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与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依次 更迭相适应,政治文明也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实现了政治文明演进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的质的飞跃,进入了现代政治文明的 高级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以往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以 新型民主为核心,第一次否定了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否定了少数社 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形式,把人民当作历史和社会的主体,保障了占人 口绝大多数人的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及其政治权利,实现了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 共同富裕的价值主导格局,具有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然而,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政治文 明的高级形态,从自身发展程度来看,仍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随着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现代文明的属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吸收和继承人 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代表科学精神、时代精髓的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体现了人类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和互联网迅 猛发展的社会,力图改善政治生活并通过良好的政治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政治进步和发展 的成果。社会主(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义政治文明张扬人民民主、以民为本、法治、平等、自由、正义的价值 观念,意味着政治理性的进步,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政治权利的 拓展,政治资源的分配趋于平等和公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追求人——社会——自然的 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随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开放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必须借鉴和吸收一 切政治文明的精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 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 会上的讲话》,《文汇报》2001年7月2日。)无论是体现我们民族政治智慧、民族瑰宝 的中华政治文明,还是西方异质文化的外来政治文明,都包含着许多真知灼见,凝结着 人类的政治智慧,不同政治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渗透,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先进的文明形态,作为 处于现时代世界大文明环境中正在发展着的一种文明形态,既立足于本国国情,对本民 族优秀的传统文明进行传承和创新,又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和最 新现代因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而更具开放性。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篇6
一、社会文明的历史考察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一种怎样的文明形态?其现代化转向究竟包含着怎样的历史内涵?这些问题的有效解答有赖于我们对社会文明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科学的诠释。从辞源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文明是由两个词语“社会”和“文明”构成的,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社会”。就“社会”一词而言,在中国文化中,“社”指的是祭神的地方,“会”指的是聚会,合起来即“因为祭神而举行的村民集会”或“村民集会是为了祭神”;在西方文化中,习惯上将civil(市民的,文明的civilization)与“society”连用,构成为civil?摇society,译为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是因为经济的或其他物质性交往关系而构成的伙伴关系。在中西方的文化语境中“社会”有着不同的理论祈向,中方文化中的“社会”更多注意的是一种非物化或非功利的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中的“社会”则更多地关注理性、物化和功利的人际关系,即追求利益最大化。但不管怎样,社会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总和”,那是确切无疑的,不管这种人际关系是一种物质性的功利关系,还是一种非物质性的互动关系。
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文明是伴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的,所谓现代市民社会(Civil?摇Society)指的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日益独立出来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紧密相联并协同作用的私人活动领域与非官方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系统。”①而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社会自主性地位的提高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日益强大的市民阶级推动下,通过发动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而实现的。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把它在封建主义统治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掌握起来。一切旧的经济形式,一切与之相适应的市民关系以及作为旧日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政治制度都被粉碎了。”②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打碎了专制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束缚和羁绊,政治国家将本来属于市民社会的社会权利重新交还给了社会,社会因有了足够的自主权而变得文明化。由此可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就社会文明形成的前提基础即获得社会自主权而论,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文明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
二、政治生态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历史定位
从社会文明生成的历史发生学视野可以看出,社会文明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博弈的必然结果,是市民社会发展壮大而政治国家权威性不断削弱的历史产物。日益脱离政治国家专制统治的市民社会,能不能完全摆脱政治国家的影响而独自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并不意味着市民社会可以完全摆脱政治国家而自谋发展。事实上,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其发展所需,决定了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量的权利;此外,市民社会还需要依靠国家政权来整合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现代化的有序进行。”③一方面,市民社会离不开政治国家的宏观治理,另一方面,政治国家也不可能继续传统的专制统治,只能实施有利于市民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善治,因为市民社会毕竟是政治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市民社会的支撑,政治国家就会陷入政治合法性危机。由此可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是一种生态关系,是政治国家社会化与市民社会政治化的逻辑互动。
如果说我们在谈论社会文明的概念范畴之时必须考虑到政治国家或政治生态的理论视野,那么,我们在论及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概念范畴之时,就更应该关注政治生态的理论视野。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生成或形塑,不是建立在强大的市民社会或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而恰恰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并不发达或市民社会畸形发展基础之上。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满清封建王朝专制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以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文明和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革命方式毕竟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一个手段而已。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表明,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而是建设强有力的现代化领导权威,不是削弱政治国家的权力以还政于社会,而是形塑新的政治国家权威以取代传统的专制统治,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问题。事实上,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以革命手段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建设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领导权威,加强政治国家的领导权威;第二步才是推行或实施积极有效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以实现社会现代化。
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形塑不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并不发达以及市民社会发育并不健全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首先不能从削弱政治国家权威增强社会自主权的角度来考察,而是恰恰应该从增强政治国家政治权威以及解决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前提的角度来考察,也就是说,必须关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政治生态视野。所谓政治生态指的就是政治要素同其他各种要素之间构成的生态关系。总的来说,政治生态可以分为政治内生态和政治外生态两种类型,政治内生态指的是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联动;政治外生态指的是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的最大障碍就是呈现出一种政治内生态危机,即满清王朝的“半衰败化”以及中外勾结致使社会现代化的实现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领导权威,为此,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为目标的试图影响政治外生态以最终促进政治内生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知,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在中国的出现或形塑,首先不是市民社会培育或市场经济自然而然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因为政治内生态危机而引起并由政治力量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等的推动下而实现的,而且这种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其本身不是扬弃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结果,尽管其在理论上和地位上本来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但就其完善程度而言,我们所形塑的或将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在某些具体制度上很有可能不如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那样完善。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市民社会的积极培育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目前尚处在“补市场经济或市民社会之课”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生产力极不发达、经济文化水平极为低下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实现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政治权威,因为只有足够的政治权威,才能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才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真正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毋庸讳言,从政治生态的力量视野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在历史定位上是一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补市场经济或市民社会之课”的文明形态。
三、政治生态视野中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现代化
如果我们着眼于政治生态的理论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不是一种尽善尽美的文明形态,不是文明的终结,而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文明形式,需要我们站在政治生态的理论高度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现代化。
(一)政治内生态:政治国家的合法性形塑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政治现代化。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提出,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健全,都是在社会主义政治国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推进的。当然,我们说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健全离不开强有力的政治国家的宏观调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国家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无法无天地进行专制统治,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国家,毫无疑问绝对不是一种传统的政治统治形式,不是封建的专制统治,也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统治,而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政治治理形式。这种政治治理形式有其合法性基础,当然这种合法性基础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内生态方面的合法性基础,也有政治外生态方面的合法性基础。就政治内生态而言,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国家要逐步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另一方面,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做到“以德治国”,即“德法兼治”。历史表明,只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算建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真正实现政治内生态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以促进政治国家的合法性形塑,才能真正地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政治现代化。
(二)政治—经济生态:市民社会培育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经济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和健全离不开特定经济基础的支撑,离不开政治—经济生态的实现和稳态发展。历史早就表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因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社会自然就构成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经济基础,这是因为市民社会本身具有较强的经济指涉性,构成了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经济发展基础。黑格尔说:“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务冲突的舞台。”④马克思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⑤“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⑥可以看出,市民社会所具有的经济底蕴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为此,要夯实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经济基础,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以实现政治—经济生态的稳态发展。
(三)政治—社会生态: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社会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社会”文明,或者说是一种以“社会”为核心的文明形态。在社会学看来,“社会”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指作为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和一个活的有机体的社会形态,而狭义的社会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包括社会主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等在内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文明,所谓狭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指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体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社会制度文明、社会行为文明等方面的总和。而社会主体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社会制度文明、社会行为文明实质上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状态,其本质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过这种和谐社会不是自发的社会和谐,而是在社会主义政治国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予以实施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政治—社会生态的健全和稳态发展。由此可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社会现代化,其实质上就是促进政治—社会生态的稳态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着眼于政治生态的理论视野,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而不可能是全部;要真正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政治国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促进政治内生态、政治—经济生态以及政治—社会生态等的稳态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
注释:
①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49-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4页。
③王继、王浩斌:《马克思主义社会现代化思想探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87-98页。
④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82页。
作者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篇7
一、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
制度是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中心词汇, 无论是以凡布伦、康芒斯为代表的旧制度主义, 还是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 都十分重视制度的价值。现代化理论也一致主张将制度化能力和程度的高低, 作为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政治生活中的制度, 更是事关天下兴旺、国运兴衰。
各个社会、各个国家在各个不同的时期, 都有着特定的制度, 其表现形态, 千差万别。但是, 有制度的社会, 并不等于本文所说的制度社会, 我们所说的制度社会, 是小康社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内涵。这要从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去理解。小康社会, 不同于传统的皇权社会、宗族社会, 而是现代社会, 具有现代性这一最根本的特质, 它不同与传统的人治社会, 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无国家无阶级的“自由人联合体”式的社会, 它是法治社会, 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精神。现在我们所奋斗的小康社会, 其政治前提, 正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 这就是说, 政治权威的制度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社会政治结构层面的关键所在。政治权威制度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 依靠的是历来适用的传统, 而“理性型”统治依靠的则是“非个人的制度”。所谓的“理性型”统治权威, 实际上也就是宪政中的政治权威。因为只有在宪政制度下, 统治者的行为和权力才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 统治者才能克服随意性, 按规章行事。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英明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句话是至理名言, 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体会。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第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号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同时又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这实际上也是小康社会、现代社会与制度社会的内在一致性的体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更是直接而明确地指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提到了大量的具体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对制度建设的重视, 可以说是十六大报告的精彩之处之一。
当然, 对制度的理解应当是多层次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制度纵横交错, 构成一个社会的经纬, 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一个社会的构成要素, 大致要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制度, 政治上要有一个权威得以维持的制度, 在现代社会就是宪政国家;经济上要有一个资源配置和交换的制度, 在现代社会就是市场;文化上则要有共同的信仰系统。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 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要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给我们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这就是说,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然则,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 还会发现, 现代市场制度的建立, 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于国家和道德提供制度基础。这一见解早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设计师亚当·斯密那里, 就有充分的论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制度化的过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必定同时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社会”。
二、小康社会的道德建设
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其特定的道德建设, 道德发出指令和召唤, 提醒人们应当如何为人处事, 道德的约束是柔性的, 其力量却不可小觑。小康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 同样必须先弄清小康社会的特性。而我们今日所说的“小康社会”, 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私有制社会, 有私有制存在, 并不等于是私有制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私”的合理存在, 承认个人的合理私利的存在, 但决不是全盘私有化。当代中国小康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小康社会要在尊重私利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社会主义功利道德。所以, 小康社会的道德预设, 在于它是一个功利社会。
适应市场社会的道德, 必定是一种等利交换的道德。市场社会之核心要义, 就是等利交换。这种等利交换在道德上体现为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理性的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人, 自私自利的行为是合理的, 是可以理解却无法作出预期的, 利己是无可非议的, 但却未必是理性的, 因为自私自利行为可能恰恰损害社会的功利, 最终也危及自身的功利。缺乏功利考量的社会, 并不一定是完美的道德社会, 恰恰相反, 极有可能是一个混乱无序的社会, 一个道德虚无的可怕的社会, 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便是如此, 那时的人们忙着斗私批修, 狠斗“私”字一闪念, 以对共产主义的憧憬和幻想, 代替实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 不计后果, 不计成本, 鲜有功利的考量, 其后果则是十年浩劫, 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个见解十分英明深刻。它说明我们追寻的道德, 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这种道德, 在笔者看来就是一种谋求公平正义的等利交换的功利道德。只有这种道德, 才能与市场制度的契约精神、平等精神、交换意识相一致。十六大报告也提醒国人, 我们在进行这种道德建设时, 不仅要借鉴西方的功利主义道德中的有价值的成分, 同时要注意吸收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资源, 用一种作为公平的“义”来统摄人们对“利”的合法追求, 从而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道德、新文化。
三、制度社会与功利社会的内在联系
小康社会是制度社会, 也是功利社会。制度社会和功利社会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制度社会”和“功利社会”相辅相成, 其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二者都统一于“小康社会”这一概念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党的十六大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因为, 仅有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没有制度和道德的发展, 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首先必须全面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考虑, 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 道德预设在于它是一个功利社会。制度社会与功利社会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共同统一于小康社会。
摘要: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发展的社会,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展的社会,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本文浅谈了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建设。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篇8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的普遍价值追求, 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在目前的中国社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则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含和强烈的现实关照。
政治学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在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之下, 按照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 运用法治和德治方式来协调社会关系, 从而维护和达致公共秩序的机制、过程和状态。简言之, 和谐社会就是建立在公正基础上的公共秩序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至少包括如下内涵: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对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调整, 而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调整, 必须以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公共决策过程的影响和参与为基础, 这就要求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承认公民权利的一律平等, 并为公民参与和影响公共政治生活提供制度化的渠道。民主政治不仅是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政治制度安排, 而且它也合乎逻辑地回答了由谁进行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的问题。
二、政治文明: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站在今天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 我们可以看出, 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 以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为核心的政治价值观念, 以民主政治为基本制度安排, 以公民文化为基本社会心理支撑的政治生活, 就是实现人类政治解放的基本政治形式, 因而也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政治学视域中的现代和谐社会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当代形态之间呈现了一种同质共生的关系, 即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互为基础,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1、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基础
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制度决定着基本社会价值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 政治则涉及到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如果社会制度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 政治不能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来进行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那么, 社会价值的分配势必会向社会强势群体倾斜, 社会弱势群体的被掠夺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以及强权政治, 之所以应当被历史所淘汰, 就是因为它们的运行逻辑是非公平的、非正义的。因此, 重视制度设计与实施中的价值伦理准则, 是实现分配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根本基础。
2、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基础
现代政治文明的成果主要体现为社会的民主政治。从价值层面看, 民主政治主要体现为自由、平等、正义等现代政治价值, 但从制度层面看, 民主政治又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体现这些基本政治价值的制度安排。民主政治之所以是和谐社会赖以建构的政治制度基础, 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首先, 民主政治是一种确保公民享有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权利的制度安排, 而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平等参与, 有利于反映公民的利益诉求, 有利于达致不同利益的相对均衡。民主政治是与特权政治、强权政治相对立的, 它的基本精神就是承认公民享有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并为这种权利的实现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可能。在利益不平等分配的背后, 往往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 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家内,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具体的制度上公民都难以平等地行使。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治文明建设新的生态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政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政治的性质决定于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 政治的基本面貌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型塑的。尽管在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 政治也可能发挥了决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这一点在政治革命时期显得尤为明显) , 但就从社会发展的长期内在逻辑看, 政治无疑是被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决定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意味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整与优化, 必然反映到政治生活中, 从而对现阶段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文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构建和谐社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而言, 我们主要关注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两方面的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治意识文明
政治意识是政治生活的观念形态和反应, 归根到底是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社会的政治文明首先应表现为政治意识的文明。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 就是这种先进性的集中体现。由于和谐社会是一个承认差异和多元的社会, 因此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意识文明必然是一个在主流政治意识基础上的, 以共和、平等、包容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意识文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治制度文明
许多学者都指出, 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人类政治制度文明的高度发达形态, 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其具体表现形式上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限制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充分展开。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实践过程, 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环节与此相适应。
总之,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命题, 都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造的最新成果, 它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领域, 二者各有侧重, 互不统属, 不能相互替代, 但二者都从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总体目标, 因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双向建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3) .
[2]李小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5 (02) .
[3]郝铁川.构建和谐本位的法治社会[J].学习与探索, 2005 (01) .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篇9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十七大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它能够紧紧抓住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自己的利益,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二、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贯彻十七大精神, 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和主题, 宣传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 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 普及小康知识, 营造小康氛围, 丰富小康内涵。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保证。贯彻十七大精神, 高举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改革开放, 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主题提出新的要求。贯彻十七大精神, 高举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改革开放, 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 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 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题, 宣传和谐理念, 普及和谐知识, 营造和谐氛围, 丰富和谐内涵, 推广和谐理念, 普及和谐精神, 创建和谐生活, 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 增强人们的和谐精神力量, 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 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思想保证、价值观念、文化条件。
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 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提高士气、振奋精神, 保护公平, 弘扬正义, 鼓励创新, 激发活力, 深化教育, 建设诚信, 提倡关爱, 和谐相处。
对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方法提出了新要求。经过长期努力,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 保证各个历史时期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取得了很好实效, 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但也必须看到, 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应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 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使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增强亲和力、渗透力。
针对多元化精神需求, 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 要按照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要求, 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创造性。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特征, 就在于能以科学理论武装群众、掌握群众, 使之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规律, 内涵要求、方针、举措。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人民群众, 用真理、真知教育人民群众。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做法中解脱出来, 以科学理论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同时要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服务群众, 以鲜明事例感染人民群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性。户, 进企业班组, 进学校课堂、入耳入脑, 进而形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性。要针对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做到既统一思想, 又注重差异;即引导群众, 又服务群众。要把理论逻辑力量与事实力量结合起来, 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 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 使理论为群众掌握。在运用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
试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10
一、政治文明:当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所谓文明,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指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有益成果与进步状态。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状态即为社会文明,而人类改造社会和完善自身所获得的积极有益的政治成果和政治进步状态便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政治意识、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传统、政治秩序,等等。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民主,是政治民主的有益成果与进步状态的反映和体现。
关于政治文明的涵义和内容及其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文献中就已经提出并被论证过了。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种提法,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或在我们党的领导人的讲话中,都是从未有过的;而过去20多年来在讲到关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问题时,我们也一直是只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并没有将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文明类型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一道进行阐发。
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文明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有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能被随意删除或被刻意回避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为在新世纪中叶领导各族人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所规划的一幅宏伟蓝图,是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所要实现的一个总的宏伟的发展目标,它包括了经济、政治、精神、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子目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者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全面”的,都不能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的宏伟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没有政治文明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首先,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任何一种社会的文明结构都必然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构成和协调发展。相应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和整体推进的进程。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各自所体现的内容不同。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化与发展过程,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和完善自身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有益的政治成果和政治进步状态,它在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其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是进行经济建设,还是进行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因为政治环境会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巨大的制约和影响。当代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而与这个变化相伴随的则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复杂化、利益要求的多样化,这些现象的出现必然要求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良好的政治环境。因此,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法律保障,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
再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都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
三、改革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向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入系统地论述了通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为我们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向。概括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通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系统论述,主要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本质要求、战略目标、基本内容、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之后,紧接着就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问题。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下进行。这是因为,我们所建设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因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而另一方面,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和全部目的,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本质要求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是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法治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如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两个方面,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广泛涉及到了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与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司法改革的许多内容,包括: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不断完善公开办事程序、加强法制建设和保证公正执法、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各级决策机关的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等等。因此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或者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任务,就是要着重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也即是说,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法制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就在于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核心,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既非常全面而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内容,共包括九个方面,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九个方面的内容涉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是对邓小平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我们在新世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明了行动方向和具体思路,必将极大地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去为之勇于实践,努力奋斗,从而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五)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就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是领导也是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全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工程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在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既要充分发挥其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也要努力发挥先进示范作用,即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因此,就必须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执政,依法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具体地讲,就是党要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通过为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党的执政地位。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篇11
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阶段与新世纪的重要理论创新,其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人类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把握,还需要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基础以及执政使命等进行进行有效的了解。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使思政工作具备的重要意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要推动思政工作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一、提供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保障
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具备着对思政工作进行保障的作用,还具备着规章制度以及法律的硬性制约的重要作用。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在对思政工作进行保障的过程中,其具备着可靠性与长效性。由于社会的稳定主要根源于人民群众思想的成熟与政治的坚定。如果想要顺利的实现该目标,做好思政工作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利用思政工作,对和谐社会的融洽氛围进行营造。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主要为人民内部矛盾,此矛盾是否可以顺利解决,则会对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因为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社会阶层之间以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伴随着利益分配方式、经济形式、经济成分以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断的复杂。基于此情况,思政工作则应该充分的使其具有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同时,利用思政工作,有效的对人民内部矛盾进行解决,从而营造出更加和谐与融洽的人际氛围,并使社会环境实现有序可控。
利用思政工作,促使人民群众正确的对当前形势进行认识。我国随着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旧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只是暂时性的,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使其可以顺利的得到解决。
利用思政工作,促使人民群众数量构建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理想,从而实现政治坚定、思想一致以及行动一致。
二、提供思想政治与政治原则保障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想要有效的对党的领导进行改善,其中最关键的则是加强思政工作。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种在社会既有的政治规则以及政治秩序中运行的社会体制,其不能够对社会主义的精神价值与基本原则进行违背,而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基本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政党、阶级、国家与政治的本质和起源等基本理论,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内核与理论渊源。
现阶段,社会正处于就业方式、经济形式、经济成分以及分配方式的转型时期,而各种思想矛盾与社会矛盾突出。在此社会转型的阶段,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基本的理论指导,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促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加强大的政治意义,确保和谐社会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与协调发展。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繁杂與长期的历程,所以应该不断的对相关工作进行完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使中国共产党具有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要对全国人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进行调动,从而形成更为和谐与融洽的政治关系。首先,构建和谐与融洽的政治关系。和谐社会的特征主要是社会政治的有序与稳定,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则是融洽与和谐的政治关系。思政工作是确保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平衡的关键手段,其可以利用思想调节、思想认知以及思想沟通等方式来实现和谐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并对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进行维护。其次,利用思政工作,对全社会与全党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降低改革的阻力,从而为落实与贯彻国家与党的方针政策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文明道德风尚进行培养是一种必然的发展需求。因为市场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们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中,由此则导致黄赌毒、诚信缺失以及假冒伪劣等行为泛滥,从而致使消极腐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滋生蔓延。基于以上的情况,思政工作则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其自身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广泛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教育,并在社会中倡导敬业奉献、团结友善、爱国守法、勤俭自强与明礼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从而有效的对人民群众的文明风尚以及道德品质等进行培养。同时,还可以通过志愿者行动、送温暖工程以及公民道德日等形式,吸引人民群众积极的参加到构建和谐社会中,从而使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大力推广道德教育活动,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对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所要求的道德素养进行培养。同时,组织以八耻八荣为重点的荣辱观教育,从而有效的对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文明素质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思政工作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做好思政工作,不仅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具备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方式,不断的创新,实现与时俱进,还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现代化发展建设的需求,并使其具备更加鲜明的时代感,从而更好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篇12
立法民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必须包含民主的要素, 这是现代法治的本质要求。在立法中, 应将民主作为首要要件, 这一要件应贯穿于法律创制的所有结构之中, 并且要为其它要件奠定基础、提供条件。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人权保护纳入到宪法保护范畴, 标志着我国的立法民主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立法的民主化发展, 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应从多方面推进立法民主建设:一是以民主作为立法的核心和主线, 依次展开整个法律创制工作。具体包括立法的内容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 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 同时保障少数人的权利, 立足全局, 统筹兼顾, 切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立法的过程要贯彻群众路线, 倾听群众的呼声, 既要善于倾听赞扬的声音, 更要高度重视批评的声音。立法的技术要吸收、借鉴中外历史的经验,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进行分析鉴别, 力求为我所用。二是在法律体系内的部门法以及与其配套的程序法中, 也要充分体现民主的内容。如刑事立法中必须体现人民惩治和制裁违法犯罪的民主意志, 民事立法中应当尊重每一个公民个体自由意志的表达, 行政立法中应当体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控制, 经济立法中应当体现企业的民主管理和劳动者的民主权益等。在各种类型的程序法中, 民主应作为其立法的灵魂和主干。一套民主的程序机制是保证人民意志表达的重要途径, 也是立法沿着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运转的保证。
执法民主。
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实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 有利于贯彻党的主张, 体现人民的意愿, 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执法的民主性要求:一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 这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基本要求。党员和党的干部只有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严格依法办事, 才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使之真正成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行的锐利武器。二是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了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 国家制定了多部包含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的行政法, 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 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恪守法无授权皆禁止的现代行政法治理念, 正确履行执法权力, 认真履行执法职责, 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三是执法活动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民情, 体现民意。执法听证程序实际上就是执法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 进一步完善执法听证程序可以进一步化解执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对立情绪, 密切干群关系, 使体现人民意志的国家法律法规得到顺利实施。
司法民主。
司法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专门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实行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分开的司法体制,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质, 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国家司法体制建设的经验。推进司法民主建设, 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对司法机关的猜疑、误解和不满, 增进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 增强对法律的信心。
司法民主的内涵包括司法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司法服务于人民, 人民有权参与司法、监督司法。司法民主的体现:一是司法审判公开、透明。司法的人民性这一特性, 使得司法机关必须执法为民。执法活动必须向民众公开, 公开才能促进公正。要推进司法民主, 应将所有能公开的执法工作都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最大限度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民众获得更多的司法信息。二是逐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 既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 又是一项公众参与诉讼的重要民主制度,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司法的特征和优势, 可以发挥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司法公开、弘扬司法民主的作用。对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案件的内容、范围、权限进行规范, 赋予当事人依法申请人民陪审员审理案件的程序选择权, 是扩大司法民主的重大举措。三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应该理性对待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建立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司法民主建设, 努力通过公正司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民主司法和保障人权紧密联系, 保障人权在刑事司法中应体现为防止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 同时也应当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抓紧建立被害人权利救助制度。
守法民主。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 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到基层的规章制度, 都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都是为维护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制定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道德标准。国无法不治, 民无法不立。人人守法纪, 凡事依法纪, 则社会安宁, 经济发展。
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义务, 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法治社会, 社会主义的民主是有序的民主, 是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的民主。守法民主是对社会上一切守法主体的基本要求。一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要严格、模范守法。公检法司和行政执法部门, 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者、执行者, 自身守法是公正执法的前提, 只有把守法作为执法者职业道德建设来认真对待、自觉做好, 才能减少执法犯法事件的发生, 才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二是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要认真、自觉守法。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 作为社会的一员, 遵纪守法, 是每一个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基本准则。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守规矩、合法度, 将守法作为义务来履行, 积极依靠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并且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守法民主最重要的就是将遵守法律从义务转向权利,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只有提高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守法积极性, 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运行秩序, 实现法治建设的目标。
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法律监督民主。民主监督是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一部分,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法律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监督应贯穿于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 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
200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法》的出台, 及时推动了立法民主监督的法治化, 为国家其他法律监督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国专门承担法律监督职能的是人民检察机关, 检察机关要认真倾听人民呼声, 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 把人民的关注点作为检察工作的着力点, 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加大法律监督力度。还应充分发挥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用人民群众的民主力量实施法律监督, 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推荐阅读:
建设小康社会10-18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0-06
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8-30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5-21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7-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读论文07-06
小康社会建设的着力点08-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10-14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