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

2024-11-06

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共12篇)

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 篇1

通识教育是英文 “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人将其翻译为 “一般教育” “通才教育”等。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1]。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满足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健全心智、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促进学生科学基础和人文素养的融合,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内容应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思路和方法,能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交叉,掌握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学习能力和素质养成[2]。为了适应素质教育以及我校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内蒙古大学开设通识选修课 《化学与健康》,共有理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120 人选修了这门课。笔者根据开课以来的实际教学情况,从开课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开设该课程的意义、内容设置、教学管理模式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

1 开设 《化学与健康》 通识课的意义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化学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例如: 化学家在100 年的时间里合成或分离了2300 多万种新物质,为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没有化学,世界将变得难以想象。在合成纤维领域里,属于高聚物的六大纶结束了人类依赖天然纤维做衣服的时代,世界合成纤维年产量远远超过天然纤维的产量。抗菌药物磺胺的问世开创了合成药物的时代。奠定现代化农业基础的合成氨使人类告别了完全依赖天然肥料的时代。但是,人类在享受化学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在承受污染等化学的负面影响。当前,人们提到化学化工往往联想到的是环境污染或化学毒物,而不是化学化工为人类带来的种种便利,这一方面与人们对化学缺乏认识或存在误解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化学在某种程度上被滥用、误用有关。事实上化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巨大,在为人类健康所做的努力中,化学做过重大贡献,未来化学还将在很多方面起到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开设 《化学与健康》通识课,有助于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人们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与人类健康的紧密联系,从而能更好地消除公众对化学化工已有的某些误解,更深刻地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性[3]。

2 注重学生需求,设置章节内容

《化学与健康》是面向全校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大部分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都对课程本身怀有一定的兴趣,然而他们很多人的化学知识水平不高,化学知识相对更少。笔者在授课时尽量做到既要把相关知识内容讲清、讲透彻,又不会使学生感觉专业化太强,难以接受。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与人们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事物往往与化学有关,了解和认识这些事物背后隐藏的化学知识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明白了这些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此,笔者在课程的实际讲授内容安排上将所讲内容分为人体中的化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营养与健康的化学、饮食与疾病、茶和酒与健康、烹饪中的健康化学、居室环境与健康化学等7 个专题。课程设置方面,努力做到集知识性、实用性、逻辑性、趣味性、客观性于一体,尽量做到不会使学生感到专业性太强,也不要使学生感觉是一般的科普性内容,力求做到贴近生活、深入浅出、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一些机理展开阐述。同时,结合当下人们对食品安全、饮食与疾病方面以及室内环境健康方面比较注重的现实,在这几大方面内容安排了较多课时的分配,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 创新的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与微信交流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化学与健康这门课程具有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知识性强、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点,较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当配合板书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教学中笔者在最常用的PPT制作中尽可能多得配以各种生动图片,另外还经常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小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日常饮食与食品安全主题时,笔者播放了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视频: 如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事件、面粉中添加吊白块事件以及曾经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事件等案例。笔者结合这些热点案例,深入浅出地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事件发生的起因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合格与否做出简单的判断。

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方式是提前布置讨论课的题目,并且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成35 人的小组,课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准备讨论素材、制作PPT以及小视频等,下次课上每个小组都以先展示PPT或小视频后进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讨论课上学生们把自己精心准备的PPT或小视频进行了展示,之后同学们对小组展示的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笔者进行了当场点评并给每个小组一个成绩作为他们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实践证明,这样的讨论课是十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搜集资料、分析挑选资料、组织资料以及语言组织的实际能力。

在通识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院系,这样日常的教学管理很不方便。笔者在第一次授课时就将自己的手机号、E-mail等联系方式公布给学生,希望学生有什么问题及时沟通,并且有什么关于课程的建议或意见都可以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另外鉴于该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化学与健康相关知识不可能全部在课上讲授完的特点,笔者考虑到可以利用当前热门的网络微信平台,制作了一个专门的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微信平台,学生们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笔者将该微信平台分为与课程热点内容相关的几个板块,及时更新里面的内容、图片,视频等,这样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为现在几乎人人都有微信,学生可以随时关注与课程内容或与课程的其它方面相关的信息。笔者亦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上课、考试、讨论课等的信息。这种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师生交流方式无疑对该门课程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紧密结合热点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学问必需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4,5]。笔者在 《化学与健康》授课中主要通过运用如下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如食品安全方面的瘦肉精、地沟油、苏丹红等事件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同时,对其中的相关化学知识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如居室环境健康方面,笔者结合当前人们普遍对室内环境健康的关注日益加强的现实,详细的讲解了影响居室健康的三大要素以及室内存在的污染源、可能的污染物以及尽可能避免这些污染的方法,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且明白了一些以前不明白的道理; 再比如人们普遍关心的水质问题,笔者在课上详细讲解了水的软硬度方面的知识; 合理的饮水习惯; 饮用凉开水、冰化水、磁化水、白开水对人体的益处; 纯净水、蒸馏水、矿物质水、矿泉水、直饮水等几种水的区别。笔者还另外增加了一部分关于市售各种果汁、饮料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方面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们了解了水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健康饮水的重要性,使学生受益匪浅。

5 结语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对化学以及化学工业的认识存在误解,认为化学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负面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通识课 《化学与健康》有助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较深入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一些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注重学生需求设置课程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创新的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结合微信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增进师生沟通交流,促进课程发展。

摘要:《化学与健康》是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面向全校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作者根据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讨论了开设该课程的意义,如何设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利用多媒体、课堂讨论以及微信平台的教学管理模式,联系实际结合热会热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如何更好地优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通识课,化学与健康,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建佳.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9):152-153.

[2]甄宏君.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学报,2005,40(4):89-90.

[3]李志勇轩小朋.公选课《化学与健康》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2(34):453.

[4]杜春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195-196.

[5]赵彦宏王晓晶.浅谈在《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中的体会[J].广州化工,2011,39(10):190-191.

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 篇2

摘 要:通过多年化学教学的实践和探究,针对目前学生面临实际问题,结合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心理现状,综合论述了化学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措施。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     成就动机     情感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转型时期。面对严峻的升学、就业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化学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1   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1  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

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如果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治疗 ,心理障碍的疏导,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医学化的倾向,就会忽略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误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首先,学校这方面工作者大多为半路出家,专业性不是很强,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身体验的方式才能实现,而且心理课程只能解决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问题,很难能解决个性的或特殊性的问题。常常因措施不当以致公开结果,人为分类,结果无意中伤害了学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疾病。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篇3

一、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的最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讲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合理的饮食习惯,应针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吃零食、不按时就餐、不吃早餐、偏食、挑食等问题,通过举例子,讲道理,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不良习惯对身体的危害,从而自觉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不要盲从追求时尚而节食减肥,因为人体对脂肪的需求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长期不摄入脂类物质,人体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将无法合成,对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在“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中也可以进行健康教育。我们知道癌症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现在癌症的发病率很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有密切关系的。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在今天已是常识,烟中的有毒物质(煤焦油、尼古丁)对人体的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比不吸烟者患肺癌、喉癌、食道癌等癌症高处很多倍。又如我们很爱吃的烧烤类食物,由于肉直接在高温下进行烧烤,就会产生一种叫苯并芘的致癌物质。人们如果经常食用被苯并芘污染的烧烤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同时,烧烤食物中还存在另一种致癌物质——亚硝胺。亚硝胺的产生源于肉串烤制前的腌制环节,如果腌制时间过长,就容易产生亚硝胺。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穿插了这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的日常生活习惯。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兴趣广泛,坦率热情,尊敬师长,富于想象力,肯于动手,勇于实践,知识涉猎面广,自信勇敢。但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嫉妒、报复心理强,任性、固执、自私、狭隘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一)承受挫折能力的教育

现代的家庭结构,一般都是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一家人以孩子为中心,围着孩子转,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哪怕有时是不合理的要求。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成天生活在表扬、恭维声中,生理需求、心理需求都得到满足,从不知道什么是不称心、不如意,更不知什么叫挫折。在学校只能听进表扬的话,听不得半个“不”字,如果在学校成绩考不好或做了错事,或与同学发生矛盾,受到教师的教育时,与在家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心理就承受不了,就会对同学、老师产生怨恨,或一蹶不振,或离家出走,或产生轻生、自杀的念头。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加强承受挫折能力的教育,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生活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中,受到挫折是难免的,甚至可说是必然的。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具有挫折意识,教会学生从挫折中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把挫折当作一种人生的精神财富,越挫起坚,从挫折中创造辉煌的人生,即“不经历风雨,不成大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一些科学家,用其从事创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如拉马克、巴甫洛夫,我国现代的袁隆平,明代的李时珍等。通过对这些科学家范例的学习,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强化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二)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

良好的社会公德也是健康的范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如学习呼吸系统时,呼吸道对人体具有清洁空气的作用,进入呼吸道的灰尘、病菌以“痰”的形式排出,教育学生讲究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注意个人修养,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在学习“健康的生活习惯”时,给学生讲解吃零食的坏处,既不利于身体健康,又会养成乱扔食品袋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

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仇视社会、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主动地调整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他们对社会既要有所索取,更要有所奉献。

(三)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被宠、被溺爱,家人怕孩子吃苦,什么事都是大人包办,由大人做,从不让孩子做事,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各种学习机会。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衣服脏了不会洗,自己的学习用具、学习资料不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不会收拾,菜不会买,饭不会做,有的甚至连地也不会扫,离开父母就不能生活。现在有的学生上了大学了还离不开父母的照料,需要父母陪读。大学中的“保姆村”“陪读村”应运而生。这样的学生,只知道读书,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他的事一概不知,一概不晓,读成了“书呆子”,对社会缺乏适应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在实验课、活动课、课外科技活动课等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这些活动可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锻炼以及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不但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健康教育。然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不等于机械的加法,应当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健康辅导的内容和方法,将学生的健康教育视作生物教师教学中的职责,将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全面发展。

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 篇4

一、初中生物教材特点适合渗入健康情商教育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体系是以生物圈为核心, 围绕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展开教学, 让学生系统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及环境中的生物, 以及自己该怎样认识生命?怎样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心理康复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而在初中生物教纲培养要求的这些能力要素恰恰是健康情商教育所要求一个成功的人的情商要素, 基于此观点,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把健康情商教育的要素融合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 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完成自己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的情商又得到提高, 同样还更进一步实现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目标, 这样的教学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是成功的教学。

二、努力把健康情商教育具体渗入到初中生物教学中

中学生健康情商教育中, 对学生生存适应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 而在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进化论观点一直贯穿着教学, 这正好适合健康情商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生存适应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人的适应能力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弱有关, 这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章中重点阐述;其次让学生相信人的适应能力本身存在, 同时还需要接受学习锻炼和生活经历去加深。比如在学习到消化系统一节中, 举例说明人所吃的食物有硬软、粗细、冷热等之分, 但通过我们的消化系统, 它能按自己的程序进行消化和吸收, 不需要我们去担心是否会消化不良;人在剧烈运动后, 呼吸和血液循环都会加快速度以供氧和能量之需;同时我们人又在不断地生长发育, 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和进步, 以此教育学生多接受学习锻炼, 以便提高自己今后的生存适应能力。

健康情商教育要求对学生的耐受力和控制力的培养。人生之路困难和挫折总是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不同的人由于耐受力和控制力的不同, 对困难和挫折的反应不同, 如亲人遭到不幸、高考落榜、股票下跌、天灾人祸等, 有的人可能痛不欲生或精神分裂;有的人虽然也痛苦, 但会沉着应对, 他们认为困难和挫折就如人生之路上的绊脚石, 要么跃过去, 要么饶过去, 只要自己泰然处之, 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步入正轨的。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耐受力和控制力的培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耐受力和控制力的培养可以安排在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一节教学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他们都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无论什么事情发生, 太阳依然会从东方升起, 春暖花自开, 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心扉打开, 阳光和温暖同样会进入我们的心田, 通过举例或故事或道理, 让学生明白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就是组成我们生活的元素, 主要的是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 一切都会自然改变, 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耐受力和控制力。

健康情商教育所要求的学生的意识水平主要体现在注意力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注意力不能集中, 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 由此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而对学生的注意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显得尤为主要。

对于学生的注意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体现在生物的探究、观察实验方面。如探究光对老鼠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草履虫以及饲养和观察蚯蚓等等, 在这些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全面调动自己的系统知识, 激励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实验过程, 主动探索和思考, 从而发挥自己潜能, 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由此还会影响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加强和提高。

健康情商教育所要求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中的重要要素。中学生好奇心强, 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年龄特征, 对于交友随意性强, 如果不引导可能就会出现“跟好人学好人, 跟巫婆跳鬼神”的随意性局面。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大树下面的小树, 他们总是努力地把自己的枝叶往外伸长, 好让自己与阳光交朋友, 接受阳光沐浴, 从而促进自我生长;沙漠中的作物为了生存, 不断地把根渗入大地有水之处, 去与水交朋友, 从而获得生存之需;蜜蜂为了生存, 不断地与鲜花接吻, 以获得花蜜而造王浆……, 那么我们人类同样不能没有朋友, 因为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需要别人的帮忙, 我们需要交友, 但同时我们不能滥交友, 能够引导我们积极上进、锐意进取的朋友我们就去交, 而那些不学无术、不思上进甚至还有恶习的人我们一定不能去与他们交朋友, 同时让学生正确处理朋友的关系, 正确对待早恋现象, 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亲情、友情和爱情关系, 由此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健康情商教育所要求的学生心理康复能力的培养, 在自己的教学中首先让他们相信自己本身就有心理康复能力。自然中植物的树枝被折断, 它会从旁边重新发芽长枝;我们动物身上的许多器官都有再生能力, 如手术后伤口的愈合、毛发的再生等, 组成我们今天的你和你昨天可以说是不一样的, 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述让学生相信自己心理上所受的创伤一定会康复。其次让学生知道, 自己的康复能力需要不断地进行培养, 通过自己在学习自然知识的过程不断去领悟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康复能力, 让自己更好地健康快乐地成长。

健康情商本是一个新概念, 同时也是社会教育发展逐渐提倡的新知识和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德育水平提高的新要求, 到目前为止, 健康情商教育没有一个规定的模式和可以借鉴的现成模式, 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式教育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讨论其中的奥秘, 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明显感到自己的健康情商方面。

初中化学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5

贺碧琳

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的转型使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升学等多种压力,加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挖掘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情绪情感教育

充分利用初中化学教材相关内容陶冶学生的爱憎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把内隐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愉快、乐观、同情等良好的情感激发出来。如:充满热情、自豪、激昂地介绍我国化学发展史上有过的冶金、陶瓷、火药、造纸、酿造等辉煌业绩。义正词严、激愤地抨击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以工业酒精兑水做成假酒,牟取暴利却同时使人们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有些小企业、小工厂、作坊偷排“三废”给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等激发学生对不法之徒、缺乏社会公德的行径的憎恶、愤恨情绪。

二、利用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化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不畏实验过程的危险、实验条件的恶劣、多次实验失败后的打击,不畏“权威”、“智者”的嘲笑、蔑视,坚信自己的能力及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在元素一节的教学中,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对铀的发现,她对约有四百吨铀沥青、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地分离、一点一点地测量,才最终提取出一克铀。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简陋的棚房里,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的,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以上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实验时逐渐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

三、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学中逐步改进评价方法,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提倡生生、师生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教学从教室走向实验室,多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师必须放下“权威者”的架子,起“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关注课堂内尽可能多的学生,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坚持、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在主动探究未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摸索、创新、研究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后必作具体指导,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调动教材、资料、实验、相互讨论等多种手段进行探索和尝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还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问题障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化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疑难。如对学业不良的同学,要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对其取得的成功予以适时的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问题提得很简单,也要认真对待,从不流露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懂”这样的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的情感,即使回答得不完全、甚至不对,也不责怪,反而要肯定学生的勇气,使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好习惯,始终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下主动思考问题。

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6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在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学科特点来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珍爱生命,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利用生物學知识,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从自然生命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有机结合。生命科学本身就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它更多关注的是自然的、肉体的生命,这些“显而易见”的结构及生理特点已让很多学生不足为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不了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从自然的生命现象中挖掘出能引发学生心灵震动的内涵。在讲转录翻译一节时,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由信使RNA合成蛋白质时,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转换要遵循密码子表,并教会学生使用密码子表,那么这部分的处理只是解决了自然生命的部分,它的精神性和社会性却没有体现出来。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多列出一些其它生物也遵循此表的例子,让学生推论出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通用这张密码子表,并由此得出所有生物之间是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结论,那么尊重和爱护其它生命,保护生命多样性就不需要教师讲出来,学生完全就能自己悟出。这样的处理既避免了教师的说教,也让生命教育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二、结合生理学知识,重视青春期教育

十五六岁,是孩子们身体、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测的,有些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暴风骤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们迫切地寻找答案。我们成年人都曾经历过那个时期,而事后却不一定体会那时的心情和变化的急剧。生殖与发育这部分内容,正好符合学生发育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讲到这儿时,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安排较多的资料,如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等,通过正面启发和引导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两性身心差异,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使学生由好奇、害羞、恐惧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自身的各种变化,并能够正确爱护、保护自己。

青春期又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时间过长会使大脑产生疲劳、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再讲到神经系统时,通过学习,孩子们认识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用脑。注意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还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此外,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条件反射。(2)勤于用脑。注意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这样才能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人的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把学习、工作、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的时间合理安排,尽量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以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对学习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益处。

三、突出学科特色,强化生命的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功能

生命科学的基本观点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以及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的统一等,这些均可作为课堂生命教育的主旋律。其中,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生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自我调适,逐渐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体小到细胞大到器官、个体无不体现出此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这一生物学观点,这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结构和生命功能的神奇,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在教学《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体验、回答问题等形式了解各个感受器的功能,然后认识完成此功能的结构,感悟到生物体有什么样的功能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构与之对应,从而从情感上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这一生物学观点。

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生命的意义

生命科学与人类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生命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最能让学生体会出生命的意义。如,在教授《蛋白质》一课时,将前几年的“大头娃娃”事件和轰动全国的“三聚氢胺”事件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前者是由于奶粉中缺乏蛋白质所造成的,而后者是为了在奶制品中“假冒”蛋白质。通过这些事例说明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性,让学生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用知识和智慧来丰富生命,使生命在内涵上丰富,在层次上净化,最终富有意义。

然而,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当面对学生“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时,却又常常感受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要善于学习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更加充分地挖掘生物学科中包蕴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利用最佳时机和运用最佳的教育方法进一步研究、论证、完善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7):70.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28—29.

[3]张承芬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251.

[4]关文信等.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60—62.

[5]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篇7

如何获得营养健康知识, 笔者认为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主要研究的是各种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与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如何帮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饮食和锻炼习惯, 如何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 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将笔者的体会总结如下。

1 积极寻找营养健康教育与生物教学的结合点

生物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找到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在“维生素与酶”一节知识的学习中, 首先让学生明确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而且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因此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如果机体缺乏维生素, 就会引起代谢过程发生障碍, 导致某些疾病。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营养知识的渗透教学, 告知学生缺乏不同种类的维生素, 都将出现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 比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缺乏维生素B1会出现脚气病等等。同时还向学生介绍各种维生素的来源, 以便于合理调配。学习酶的相关知识时, 帮助学生认识到“酶是活细胞体内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 因此当人发热时, 体温升高, 酶的催化活性就将降低, 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发热会出现茶不思饭不想的现象。像这样的例子很容易在生物教学中找到, 只要教师勤加思考, 便可在教学过程中找到知识结合点, 进行营养健康渗透教育,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营养健康知识, 培养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 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新观念的注意事项

不少研究都反映, 青年学生饮食习惯和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 不仅营养健康知识缺乏, 不知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何合理获取, 而且存在偏食、厌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通过大量调查, 笔者发现, 大部分学生都认同营养健康知识的重要性, 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希望能通过学习改掉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因此, 我们应紧扣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在膳食行为上的较大可塑性, 普及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等知识, 提高青年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2]。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以下三点。

2.1 向学生宣传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

不少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营养与健康课程, 因此应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积极向学生宣传正确的营养健康知识。营养是一种作用, 而不宜简单地理解为营养物质, 通常我们把营养当作食物里的营养素含量多少和质量的好坏来使用。健康, 也不只是身体无病无痛, 而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一种完全安宁幸福的状态。因此, 及时纠正学生心中不完整甚至错误的概念, 可以为营养健康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2 向学生宣传正确合理的膳食结构

所谓合理的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 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 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能保持平衡。在生物教学中, 应适时地宣传合理的膳食结构, 比如在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这节课中, 通过介绍生物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及其功能, 教育学生不要挑食、偏食, 不要暴饮暴食等等。

2.3 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 加强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理解

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 为了加强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深层理解, 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师生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营养健康知识;或者组织健康知识竞赛, 让学生在竞赛中检查自己营养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成果思考

通过营养健康的渗透教育, 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得以提高, 在方方面面开始有了改变:学生开始慢慢有了吃早餐的习惯, 开始关心自身及家人健康状况, 开始向老师求教疾病的预防及解决方法, 开始独立对健康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等等。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不仅帮助学生获得新的营养健康观念, 而且使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大幅提高[3]。

但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 营养健康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 其是改变人们不良生活习惯和认知的艰辛过程。仅通过生物教学进行营养健康的渗透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形成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 才是营养健康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营养健康渗透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教育, 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获得营养健康知识, 培养学生形成营养健康新观念。

查[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 :42-44. (收稿日期:2012-09-29)

参考文献

[1]熊文辉, 黄粤.深圳市龙岗区部分中专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21) :2328-2329.

[2]李青文, 刘雅玲, 杨军.沈阳医学院护理专业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8) :1149-1150.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8

生物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等歧视性的语言。

二、科学处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分层递进,创设目标情境感受成功的喜悦。

认知成功喜悦,就是当个体达到预定目标时,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以帮助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为核心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争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这就是以大多数学生努力一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地参加大量的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在下一个目标层次中,快速反馈,在积累成功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时,可提问学生:同学们谁是双眼皮、谁是单眼皮?耳朵有没有耳垂?大拇指能否向后背侧弯曲?这些性状与父亲、母亲是否相同?等等。有谁能解释这些现象?学生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学生由此产生的惊异、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节奏张弛有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良性循环中得以体现。较高的要求,复杂的问题,留待学生处于成功喜悦的亢奋心理状态时再现,这就能激励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力量时,有信心有毅力去实现使自己在心理上能得到更大满足的成功。

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中学生物中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 篇9

西方心理学家把中学时期叫做“严重危机时期”或“困难期”。因为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 会引起心理上的种种问题。所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二者之间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本人就以上两方面利用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课堂渗透

例如, 在“皮肤”的教学中, 日光浴对身体的好处, 冻伤、烫伤、皲裂如何防治。在学习“运动”时, 坐、立、行的姿势对体形及健康的影响, 扭伤、跌伤应如何处理, “抽筋”的原因及预防。在“体内物质的运输”、“呼吸”教学中, 介绍喝酒、吸烟、吸毒及随地吐痰的危害性。在“消化和吸收”的教学中, 介绍刷牙的正确方法, 了解我国“爱牙日”及其意义, 了解狼吞虎咽的危害, 了解俗语“早吃好, 午吃饱, 晚吃少”的道理……

二、课外引导

由于中学生青春期的提前到来, 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女孩的初潮和男孩的遗精, 伴随而来的就是心理、感情和性格上的变化, 对于生理和心理上的许多变化感到困惑。面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以下四种引导方式。

1. 举办专题讲座。

对女生重点讲什么是月经, 月经的形成, 月经期的卫生, 月经期常见病的预防。对男生重点讲什么是遗精, 如何防止频繁遗精, 为何要杜绝手淫恶习, 同时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友谊与爱情的区别, 早恋的危害性, 怎样建立正常的男女关系。

2. 开展宣传教育。

例如, 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教育, 学生虽然对艾滋病有一定了解, 但主要侧重于艾滋病的危害, 而对其他知识了解较少, 因此, 对学生应加强三方面的教育。

(1) 加强青春期教育, 在青春期, 他们对性机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从情感上愿意接近异性, 而行为控制能力较弱, 一旦处于较为适合环境中容易发生性行为。由于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性行为, 这时候加强青春期教育非常重要。

(2) 进行吸毒有害的教育,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一是吸毒, 尤其是静脉注射毒品为主。有关资料反映, 因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毒的占50%以上, 对学生进行吸毒有害的教育势在必行。

(3) 在“世界艾滋病日”进行宣传教育, 每年的12月10日“世界艾滋病日”, 利用这一天大力宣传教育, 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3. 进行各种竞赛活动。

征文比赛, 如“让健康伴我成长”;健康知识比赛, 如“吸烟危害知多少”。

4. 指导参加公益性活动, 抓住与健康内容有关的各种纪念日开展健康教育。

如在“世界卫生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禁烟日”组织与引导学生在校园甚至到社会上参与宣传活动。

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 篇10

一、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 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所谓人的发展, 首先是人的健康水平的发展, 而健康的生命首先取决于自己。其中,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改变不良行为和保持平和心态等。

1. 引导学生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有良好的膳食习惯。它包括定时定量进餐、少吃零食、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等。结合“人体的营养学”知识, 教育学生做到合理膳食。在青少年时期,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利用相关知识引导学生, 使他们主动改变不良习惯, 这样他们才会乐于接受。如, 在学习“合理膳食”一节时, 教师要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挑食、偏食、迷恋洋快餐等不良饮食习惯, 让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 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 设计出符合营养标准的一日食谱, 引导学生合理膳食。再如, 精细米面食物中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及食物纤维素大量丢失, 长期食用必将造成机体营养不良, 导致机体各种功能下降。

2. 结合学生特点, 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 要求学生一日三餐, 按时进餐, 纠正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富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醒学生不能盲目减肥。有些女孩受广告等媒体的影响, 盲目减肥, 追求苗条身材, 强制自己节食瘦身, 使营养摄入减少, 身体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内分泌、新陈代谢失衡, 导致体力不足, 抵抗力下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 是同学们了解经常吃零食对身体发育的影响, 不吃早餐、睡前饱食等不良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利用生物教学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结合“健康地生活”的教学内容, 督促学生改变吸烟、酗酒、吸毒、生活无规律、长时间上网玩游戏、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行为。具体做法如下。

1. 在学习“细胞的癌变”的教学内容时, 先对学生中吸烟、酗酒现象发放问卷调查,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吸烟与肺癌发病率的关系”, 并播放多媒体课件, 请学生来说明吸烟、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危害。

2. 在“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中, 先调查同学们每天的睡眠时间, 然后用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来说明, 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 不但能消除疲劳, 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每天注意用眼卫生, 近视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 并结合典型事例加以说明, 如, 有一名初一男生, 上网玩游戏, 三天三夜不休息, 结果因视网膜剥离而失明。总之, 教师在本章节的教学活动中, 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不能空调说教, 要通过探究、讨论、游戏等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利用生物教学督促学生加强体育运动

参加体育锻炼影响着骨、关节、肌肉的发育, 有利于增高、健美, 体育锻炼还能使心脏工作起来更有潜力, 增加肺活量, 使大脑充分得到休息, 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如, 教师在讲述“细胞呼吸”这节内容时, 可以使学生懂得人和动物一样, 在运动时也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自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 营养较好而又缺乏运动的人, 多余的营养物质即转变成脂肪贮存起来而发胖。有调查显示, 我国城乡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达到7%, 究其原因, 是营养过剩而又缺乏体育运动引起的。

四、利用生物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平和心态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激励机制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关注和积极的评价, 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 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要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铺设适度的问题, 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在学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复杂过程, 让学生明白, 生命是经历千难万险诞生的, 没有理由漠视生命的存在。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指出, 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人类也是这样, 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要让自己的思想跟上客观环境的变化, 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社会,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辟生物园地, 举办讲座, 列举中外生物学家如孟德尔、袁隆平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典型事例,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 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社会的依存关系, 在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 要主动地调整自己, 保持平和心态。

五、结论

生物学教学中的健康安全教育 篇11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传统生物教学过多地重视生物的“双基”教学,对生物学科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认识不足。在新教材生命健康教育是八大主题之一。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思想意识,生物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利用生物学科的自身优势,把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之中。

1.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健康安全教育

课堂教学,作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因而,可以把生命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1.1结合教材进行生命健康教育

如:在学习“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一节课后的“科学技术社会——脱缰之马癌细胞”时,结合教材所阐述的概念原理,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癌症的发病情况: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癌症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目前,我国癌症每年要花掉数百亿元,每死亡5人中就有一个是死于癌症。讲到这,引起同学们的高度注意进而很关注致病原因和预防措施:(1)教育同学们不要吸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控烟是预防和控制癌症的主要策略,因为控烟可以消除大约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总癌死亡。(2)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达到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10%,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所以每一位同学要注意饮食卫生,公共碗筷要消毒。预防还应该从新生儿接种乙肝病毒疫苗开始,切断母婴传播。(3)饮食不合理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重要,而且是可避免的癌症发生原因。癌症约有1/3的膳食不当有关系。比如超重和肥胖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有关,而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不足又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及食管癌等切相关。我们平时饮食要注意多吃蔬菜水果,食物尽量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和食盐。(4)尽量避免接触物理的(电脑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各种致癌因子,防止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知识,是同学们认识癌症,并与之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在学习“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中,新教材不仅介绍了“营养膳食宝塔”,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而且还要学生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这个活动学生十分感兴趣。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的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的不合理状况,中超重和肥胖正在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首要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胖子那么多呢?尝试让学生结合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肥胖的原理:一个人多食少动,消耗的少很多营养物质就转变成脂肪储存于体内,导致了肥胖。所以要预防,要注意几个方面:(1)合理搭配饮食,不要吃高脂脑、高糖膳食,减少能量的输入。(2)加强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增加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体内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3)少年儿童由于生长的需要一定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4)平时要注意摄取富含纤维素的薯类等食物。

1.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生命健康教育

1.2.1教师可提出一些联系生活实际方面的例子,并加以拓展和分析,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也有立竿见影的益处,又富有生活情趣。

例如,平时我们发现有些同学爱喝一些饮料,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往往是添加了人工合成的色素,现在吃下去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毕竟不是自然的东西,应该是自然的食品比较好,比较环保,至少也应该是植物色素才比较让人放心,色素本身又没有什么营养,还不如喝白开水对身体好!还有现在市场上烧烤的食品对学生也很有诱惑力,烧焦的食品含有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比较多。炒菜时不要放加碘盐太快,以免碘升华而使人缺碘,易导致大脖子病。又如,酶的催化效率是受到温度影响的,让学生知识在37℃左右人体内的酶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温度过高时就影响酶发挥作用。生病时出现发热现象,认为这是坏事,很多人就想到要马上退烧。其实,一定程序的发热,是身体代谢加强,杀菌能力增强的表现,应该是好事,。因此要正确认识发热现象,一点点发热就惊慌失措是没有必要的。如果长期的高烧不退,则要引起高度重视。领会和运用这些保健知识对自己身体健康终生有益。

1.2.2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避免意外伤害和遇险急救的方法,更是生物学教师应尽的职责

新教材中已经在关注这方面的教育,把《用药和急救》作为生物教材中第八个主题下的一章进行学习。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这些知识、弄清原理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急救技能,我们专门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利用模型让学生练习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处理危机的方法。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才能使学生在紧急时刻有救助他人的技能。

2.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在实验室里,学生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药品和实验器材。作为老师,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损坏赔偿”而不是“小心使用”,这种警示带给学生的作用常常都是负面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安全急救措施。实验结束时,对环境和人类有危害的一些废弃物或废弃液,要将它们进行回收、集中处理,达到有毒物质的零排放,并且要用香皂把手清洗干净。结合人体解剖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用哪只手开启电器更为安全。心脏位于人胸膛的左侧,距离左手指端较近,用电器泄露的电流易从肢体左侧侵犯人的心脏,因此用右手开启电源较为安全。又因人具有非条件发射的缩手活动,故最好用右手的指端或手背接触用电器。

对学生进行健康安全教育,促进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形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以及自珍自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关注了学科知识,更体现了生物学科关注人体健康,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如意.人文精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和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9年3月;

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 篇12

一、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家庭观念的改变和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的变迁使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离婚率大幅度上升, 离异家庭大量出现, 单亲家庭学生逐年增多。二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得不平衡, 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许多富余劳动者, 陆续外出打工、经商, 平时都不在家。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 由老人或亲戚代养, 使许多家庭成为“空巢家庭”, 出现了很多“留守”学生。他们与父母亲交流少, 缺乏关爱。三是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阶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强。四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很多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 重智育、轻心育, 完全没有正规的心理辅导教师, 也无类似的心理辅导课, 没有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给予心理辅导。五是在学校班级管理中, 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差, 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 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常表现为孤独羞怯, 经过努力后仍得不到改善, 于是责怪、怨恨自己, 最后破罐破摔, 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成因复杂,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上又表现出较大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而, 寻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中学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社会、社区、家庭、学校都有责任。在学校, 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施:一是班主任管理工作, 二是科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 主要应依靠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通过营造课堂环境、挖掘心理教育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人性化的关怀、构建师生沟通平台、培养浓厚学习兴趣、铸炼优质意志品格、重视教师人格作用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体现人性化的关怀

对学生体现人性化的关怀, 是健全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方面, 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教学中应注意把人性化的关怀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对学生的课堂要求, 要注意避免各种“班规级定”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冲突;避免“土办法”与教育教学法规的冲突;避免教师的个人意志, 做到严格有度、合情合理。对学生的各种突发情况特别是身体状况予以关心并及时恰当处理。在讲授有关人体健康与生物的关系时, 提醒学生注意有关营养知识、健康卫生知识、家庭环保意识等, 体现人性化的关怀。

在课中、课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也是体现人性化关怀的一种有效形式。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 (困难、疑惑、恐惧、不安等) , 教师应及时予以化解。对学生的长处和优点, 要予以肯定鼓励, 及时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 要及时表扬;对生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多鼓励、多关心、多指导;对生物学习优秀学生的独立性思维, 要充分肯定, 并引导其继续创新。

2. 构建师生沟通平台

学生往往有依靠与科任教师的感情来学习的倾向, 所以教师要与学生沟通, 要尊重他们、热爱他们, 让他们有一份亲切感, 让他们喜欢生物课。学生对任课教师态度的不同原因有多种。教师要尽量避免课堂上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 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消极对抗情绪, 对教师产生不良印象, 对学科逐渐失去兴趣, 甚至厌学。

与学生沟通是多方面的, 如教与学的沟通、情感沟通、班级管理沟通、课堂信息沟通。必要时, 可以考虑师生角色换位, 让学生在课堂讲授、演示、组织管理等各种教学活动, 展现个人风采与实际能力。只要我们善于构建师生沟通平台, 适当运用幽默的魅力, 紧紧抓住师生沟通的有利时机, 运用师生沟通的有效方法, 教与学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3. 培养浓厚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成败与学生学习兴趣关系密切, 某种意义上说, 性格决定命运, 兴趣决定成就。因此,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冷漠、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 寓教于乐, 通过一系列活动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生物学习兴趣, 使其热爱生物学科。通过生物趣味实验、生物知识歌诀、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跃他们的学习思维。

4. 铸炼优秀意志品格

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性、道德品质、行为品格、团结协作、尊敬师长、自学互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习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重要因素。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提高, 良好道德品质的展现, 是维护和发展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教师的心理环境是影响学生的认识发展和品行形成的决定因素。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 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素质, 不断提高个人综合修养, 通过生物教育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展现个人坚强意志和人生观,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使学生在生物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优秀的意志品格。

参考文献

[1].林慧莲,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与操作策略》[J], 《教育探索》, 2004

[2].叶一舵,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 《教育学刊》, 2004

[3].何晓梅,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生物课堂》[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上一篇: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下一篇:语文课堂中的细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