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制度

2024-08-21

健康体检制度(通用11篇)

健康体检制度 篇1

健康体检操作查对制度

前台查对制度:

1.根据体检顾客提供个人自然信息,及时将其录入体检系统,录入后认真进行核对,无误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2.按体检套餐检查项目进行系统录入:在相应检查项目前予以确定,完成项目录入后,按照套餐内容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点击“保存”。

3.按照系统录入内容,填写体检单顾客个人信息,并在相应体检项目前划勾,填写完成后进行核对,确保填写准确。

4.顾客增加检查项目,接到申请单与顾客进行核对姓名,无误后将增加项目录入体检系统该顾客账号内,核对无误点击“保存”,引领顾客到收银处缴费。

5.客人体检完成后,收回体检单,再次核对,确认体检项目全部完成后,将体检单交与收银处。

检验科查对制度:

1.依体检单个人信息进行采血前核对,根据检验项目准备试管。2.血常规试管及尿标本容器,填写体检号后,与体检单再次进行核对。3.采血前,再次核对顾客姓名,无误方可采血。4.采血后,与体检单核对体检号无误方可放入试管架。

5.将检验结果输入体检系统前,核对顾客信息是否与检验标本一致,无误后方可输入。

6.输入的检验结果应与所测报告值进行核对,核对无误检查者签名,点击保存。

7.检验报告必须有上级主管审核,确认无误后进行电子签名,报告方可发出。影像科检查查对制度:

1.接到陪检人员递交的体检单,核对体检单是否与本科检查项目相符。2.按照体检单呼唤并核对顾客姓名,同时询问年龄,是否与申请单一致。3.核对顾客是否按照检查要求进行准备,满足检查要求后,方可进行项目检查。4.如果单侧肢体检查,按照要求摆正体位后,再次与体检单进行体位核对,同时与顾客共同核对体位,无误后,方可进行检查。

5.将检查结果录入体检系统前,持体检单体检号与系统进行核对,无误后输入检查结果,再次将报告结果与输入内容进行核对,无误后输入操作者电子签名,点击保存。

6.上级医生必须对检查结果进行再次核对,无误后签署审核者电子签名,方可发出检查报告。

专科专项(血压、身高体重、内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体格检查查对制度:

1.持体检单进行反向查对(询问顾客姓名、年龄),核对无误,将顾客体检号及姓名填写在检测表上,嘱顾客做好检查准备。

2.测得数据及时填写在检测表该顾客栏内,并再次与仪器所测数据核对,确保准备无误。

3.持检测表与系统内顾客信息进行核对,无误后将该顾客检测数据输入体检系统,核对无误点击“保存”。

4.体格检查医生持体检单与顾客核对姓名信息,无误后点开体检系统顾客界面,再次核对。检查结束后,将检查结果输入系统,核对无误点击“保存”。

健康体检制度 篇2

关键词:公平,效益,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与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对于统筹城乡和社会经济发展, 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促进社会公平,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

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因地制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回顾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可把其发展过程总结为四个重要阶段, 即萌芽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迂回阶段和新型阶段。我国农民的健康保障制度最早起源于陕甘宁边区1938年创办的保健药社和1939年的卫生合作社, 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后期社办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低潮[1], 这是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起步阶段。1965年6月, 毛泽东同志做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地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 同年9月21日, 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 1968年, 毛泽东同志亲自批发了湖北省长阳县乐阳人民公社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 称赞“合作医疗好”。从此, 合作医疗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且达到高潮。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迂回阶段大致从1982年到2002年, 在这期间, 由于合作医疗被看作是“左”的产物, 从而大家对合作医疗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农村合作医疗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而纷纷瓦解,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 农村合作医疗又有回暖之势。2002年10月, 中央政府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逐步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并要求到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我国农村居民, 同时提出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包括明确农村公共卫生责任、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些措施标志着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步入新型阶段。

2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问题思考

2.1 公平性问题

消除贫困, 实现社会公平是当今国际性的话题。WHO认为, 卫生健康领域中的公平意味着生存机会的分配应该以需要为导向, 而不是取决于社会特权或收入差异;应该是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而不是分摊不可避免的不幸和健康权利的损失。具体而言, 卫生健康公平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健康公平, 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果公平, 即公平最终应表现为人群健康状况的基本相似。二是卫生服务可及性公平, 即保障所有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三是实际服务利用公平, 即公平表现为具有相同医疗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医疗服务。四是筹资公平, 指按照支付能力的大小支付医疗费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卫生服务业绩进行了评估, 并发表各国排序结果, 中国在卫生资源提供的公平性上, 排在第188位, 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中排列倒数第4名。从这以后, 对中国卫生资源的公平性方面的探讨就从未停止。

以上述讨论为基础, 对照检查我国现有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其不公平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健康不公平性, 对健康公平性的研究和探讨是卫生和医疗保障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国际上, 一些研究已经摆脱纯粹理论分析的局限, 利用基尼系数、集中系数、Atkinson指标等不平等度量指标对一些国家健康公平性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2]。我国的健康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健康不公平性,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 而城乡医疗筹资和供给的不公平则导致了城乡健康的不公平。

二是卫生筹资的不公平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不公平性主要因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很难确定, 并且由于当前农民的就业形式以及收入渠道是多样化的, 因此对其测算也相当复杂, 可操作性差。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要按照不同收入状况实行不同的筹资标准和补贴, 很可能会给某些人带来较多的寻租空间, 从而造成新的不公平。而且,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自愿参加, 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 高收入者不愿参加, 而低收入者大量涌入, 易导致收不抵支。

三是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后, 不同经济阶层中农民受益的程度不同。经济收入水平高的家庭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高于经济收入水平低的家庭。对此, 要确保贫困农民的受益, 不仅要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给不同经济收入人群的医疗费用的减免受益程度, 还要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费负担情况。如果共付率过高, 导致贫困的参保者仍然由于高昂的共付医疗费用而无法利用医疗服务, 最终导致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

四是医疗费用补偿的不公平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 而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涉及更多的社会成员, 一些大病所涉及的人员数量则较少, 致使受益面窄, 部分农民患的虽然是常见病、慢性病等可仍旧花费很大, 却可能因为不属大病范围, 无法得到高额报销, 所以虽然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报销, 但由于花费巨额医药费, 家庭仍十分贫困。这对不同的参保个体是不公平的。

2.2 效益问题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效益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益问题方面。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合作医疗实施方案, 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和农民反映对实施方案及时调整。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得到改善, 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尽管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就医经济压力, 但同时也存在着效益性不高的问题。有学者对江苏、吉林、湖北和云南4省的7个县的14个乡的1 648户 (5 618人) 农户开展的家庭卫生服务调查显示:278个住院病人中有76%的家庭因支付住院费用导致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 但经过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后, 只有大约10%的家庭防止了因病致贫。说明在当时的筹资水平下, 新农合制度防止因病致贫的作用是很有限的[3]。在医疗救助制度方面, 由于目前大多数地区医疗救助方式沿用了民政救济工作方式, 即根据可用救助金额和需救助的人数来确定发放救助金额, 这样使得医疗救助的及时性不够。即使制定了救助比例, 也是受救助的对象就医后凭发票报销, 最后能享受到救助金的多数是那些经济状况好的家庭。这样的救助方式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原则是有矛盾的。

3 对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议

3.1 鼓励预防与早期发现疾病

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升农民健康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实行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疾病, 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大多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改进生活方式, 80%的心脏病、中风、Ⅱ型糖尿病, 40%以上的癌症都能预防[4]。加强疾病的预防与早期发现工作, 能大大降低新农合资金利用率, 使其在保大病方面发挥更积极地作用。很多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国家, 都将医疗保险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健康为中心”, 将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纳入了医疗保险范畴。所以在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时, 应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和治疗, 将其费用划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畴里。

3.2 形成良性成本控制机制

在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时, 鼓励良性成本控制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从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 就存在着诱导需求的问题。在医疗提供者方面, 供方为使自身利益最大限度的实现, 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存在变相涨价、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和过度提供服务等诱导需求行为, 截留病人以及诸如虚开发票、记空帐、不符合标准的病人收住院、人证不符、冒名顶替等违规行为。在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时, 这些行为都是不和谐的因素。加强良性成本控制机制重中之重在于对基金和医疗供需方的监管。

3.3 提升保障服务的反应性

反应性强调的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和不被剥夺。世界卫生组织测量的反应性分为两个部分:人的尊严和以顾客为中心, 这正是人本思想在卫生领域的运用。农村卫生服务要以人本思想来指导实践, 从机构的位置、布局和建筑设计都要体现这种思想, 对病人的救治, 不是简单的用药就能解决的, 他们更多的需要是一种人文关怀, 情感照顾。坚持尊重患者尊严和以顾客为中心是强调保障服务反应性的重点。服务的反应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信心, 因此提升保障服务的反应性也是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3.4 引入群体购买与预付机制

无论是农村医疗保障、医疗救助还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都是通过政府集中购买卫生服务来实现的。由于医疗需方与供方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 通过引入群体购买机制能满足对较大风险的分担机制, 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实行预付机制, 不仅能减轻患病农民的就医垫资压力, 而且定点医疗机构将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效率。

3.5 保证信息畅通, 强调公开、反馈与参与

强调公开、反馈与参与, 必须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医疗救助基金和农村公共卫生基金的监管工作, 保证参加农民的知情、反馈和监督权利, 保证基金公开、公平、公正、合理使用。同时把纪检监察的专业监督、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基金的安全健康运行。其中, 保证信息的畅通是强调公开、反馈和参与的基础, 加强农村卫生信息建设将是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朝峰, 胡兵, 赵海强.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20 (1) :26.

[2]杨红燕.我国城乡居民健康公平性研究[J].财经科学, 2007, (3) :70.

[3]胡善联.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与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8, 2 (27) :26-27.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130-04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仍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之下,本文从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现实问题出发,尝试论述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完善问题。

一、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的健康状况如何,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存在很大问题。使农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甚至下降,健康公平问题突出,它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问题,已经演变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严重缺失

健康保障制度是指通过个人、集体(包括单位、集团、行业)和政府多渠道筹集基金,按约定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该基金,用于保护和增进健康支出的规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指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共同筹集基金,对其成员在防治疾病上出现的费用风险,实行互助共济、共同分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农村卫生制度以健康保障制度为核心,而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以合作医疗制度为重点。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合作医疗曾惠及多数农村居民,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农村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政府投入及补贴与农民自愿参加相结合的方式,农民按规定缴纳费用。其实质还是把医疗保障问题定位为私人消费品。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最贫困的农民是弱势群体,事实上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必然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保。这不仅与健康保障制度需要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一般性原则相矛盾,而且违背了健康保障制度设计需要突出的对贫困者进行转移支付以缓解不平等的原则,导致农民的健康特别是贫困农民的健康保障处于“断层带”。政府支持的不足使其难以根本解决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健康保障问题。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缺失,实际上等于提高了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疾病负担和风险,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

(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严重缺位

2006年,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06年使全国试点县(市、区)数量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左右;2007年扩大到60%左右;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而且从理论上讲,在农村健康保障领域中,公共卫生服务所具备的以预防为主降低公共健康风险的功能,由此在整个领域中占据最优先的位置。因此,政府必须行使维护公共健康安全使命这一基本职能。事实上,在现行的分级财政体制下,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行主要依靠的是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力不从心,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地方政府财政吃紧问题日益严重,有些地方政府维持基本的机构运作都出现困难,根本没有财力投入农村健康保障,在农村几乎是市场化的运作。这种缺乏政府支持的市场化使全国大部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不仅供给不足,有限的卫生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还伴随着高龄化现象。在现实中,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就医和护理压力日益严重,而且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医疗服务的不规范性以及道德风险导致卫生资源过度使用等问题,严重影响新型合作医疗的质量和公共政策信誉。

(三)健康保障存在很大差距

健康保障主要存在两大差距即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与卫生资源的差距,一方面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另一方面是卫生资源的差距:由于政府在较长时期内比较偏重于对城市卫生机构的投入,中国城乡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加剧。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卫生资源却仅占30%左右,而70%的国家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乡卫生资源处于“倒三角”格局。上述分析表明:农民个人疾病经济负担的比重明显高于城市人口。2.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差距。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2007年36.6/10万下降到2008年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7年15.3%。下降到2008年14.9%。2007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25.2/10万,农村41.3/10万;城市婴儿死亡率7.7%。农村18.6%。上述数据表明:从宏观上看2008年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与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城乡之间仍呈较大差距。

地区差距主要是由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相应地农村健康保障形式、范围、层次、水平差异很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地区收入的差距决定了不同地区农村健康保障的差距。东部沿海属于高收入地区,这一地区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不仅个人筹资水平比较高,而且集体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尤其注重住院保险报销比例高,城市和农村健康保障制度逐步并轨。中部地区属于中等收入地区,这些地区农村健康保障的筹资和管理模式在地区间差别较大,但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家庭筹资。与高收入地区的健康保障相比,中等收入地区的风险分担能力要小得多。西部地区属于低收入地区,尽管这些地区农村的医疗需求量大,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因而处于中国农村健康保障中最为困难的境地。相应地,西部农村基本医疗保健的可及性、安全卫生饮用水等公共卫生指标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而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公共卫生指标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而且由于资金和组织资源有限,低收入地区的居民其自身发起和维持健康保障的能力最差。

二、健全和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意义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农民而言,和谐社会应该是没有歧视的社会,是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体面地生活并得到发展的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从农村健康保障方面看,突出地表现在农民健康保障的公平性。

(一)建立和健全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农村脱贫的根本保障

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农村、农业和农民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农民这个中国最大的群体,现在正在成为健康中最大的弱势群体。贫困人口是农村中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卫生服务支付能力弱、卫生服务利用低的人群,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最需要保护的人群。

在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收入的差距决定健康水平的差距,并由此决定了收入的差距,形成一种循环。由于不良健康状态与贫困状态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互为因果的关系,两种状态互动的后果则很有可能形成不良健康状态与家庭贫困,呈现一种恶性循环。因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恶化不仅导致贫困,也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障碍。

贫困的消除,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生产力。然而没有良好的健康状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疾病会导致家庭更加贫困,而家庭愈加贫困的状态将导致这种不良健康状态的持续时期更长、更加恶化。要更有成效地消除贫困,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合国情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健康保障属于公共政策领域,并体现为一系列具有维护健康安全作用的制度安排。健康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健康投资,其作用不仅仅在于防范全体国民可能遭遇的公共健康风险,实现基本健康公平,而且还在于保护和提高全社会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度与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健康公平、收入分配公平乃至农村脱贫的根本保障

(二)完善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健康需求的能力;在满足本区域人群健康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人群健康需求的能力。在可持续发展系统内,人类健康是判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与否的标尺。

如前所述,人的健康与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良健康状态是贫困的内容,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一方面,贫困造成了人们健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人们的健康状况恶化加速了贫困化的进程,而疾病又直接导致了贫困的升级。农村贫困人口则很容易陷入健康贫困状态或者重新返回到贫困状态,即常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的大面积存在及消极影响是广大农村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原因,或者说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障碍。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只有通过广泛的经济发展,才能最终消除贫困。但发展经济只是消除贫困的前提条件,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必须通过改善贫困人口的医疗保健,重新调整对贫困人口的资源配置,大力完善使广大农民得以满足健康需求从而降低健康风险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探索真正能够预防疾病、减轻疾病带来的损失,应对灾难性后果的脱贫健康保障制度,并在扶贫中把完善农村健康保障体系作为降低健康风险的新机制。因此,完善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健全和完善的农村健康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各方面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协调的公平公正的社会。按照公平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救困机制,贫困人口、落后地区能够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享受国家与社会的温暖。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标志。

从我国目前的条件和现状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调整重大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从健康保障看,公平社会应当是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国民健康待遇,不因民族、性别、职业等等的差异而受到歧视和限制。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逐年拉大,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突出,“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出发,建立健全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缩小利益差距,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社会稳定,不仅是保证城乡居民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和最基本条件,更是和谐社会的真实体现。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是调整重大利益关系,如果把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范围外,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健康权利都不能得到保障的话,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一个针对广大农民的公平的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就会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或者说,离开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就无法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健全和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对策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尤其是在农村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切合实际的健康保障制度,以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保障农民健康。

(一)转变政府政策理念,增强农民健康意识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以防病为本、健康为目标的安全制度。完善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减少社会动荡的“稳定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要重建农村健康保障,必须转变健康理念,即由“疾病治疗”转为“预防为主”。

一方面转变政府的政策理念是关键。政府应积极探索和落实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设计与财政支持;有效地将投资前移为预防,更多地关心农民的亚健康问题,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农民提供最广泛的基本健康保障。另一方面增强农民健康意识是前提。建立以预防为核心的农村健康保障机制,还有赖于农民健康意识

的增强和自身保健能力的提高。地方政府和组织部门要强化宣传,全面增强农民健康保障意识;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农村健康教育和指导的规划,开办多种形式的保健教育讲座,普及保健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运动和膳食指导,逐步培养起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一系列使农民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有益于健康发展的策略,降低农民风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的侵害。把农村健康保障事业列入当地社会规划,优化配置健康保障资源,并将建立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列入政府工作的考核范围,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府公共责任,充分体现制度公平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其基本特征是社会性、福利性、公平性和法制规范性等。而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只有政府积极介入到社会保障事务中才能确保社会保障基本目标的顺利实现。

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要求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事务,主要表现在保障对象的社会性、保障资金筹集方式的社会性以及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性等方面。政府作为农村健康保障的主导者,要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农村健康保障过程中的巨大功能,以保证农村健康保障资金筹集的稳定性、管理的高效性和服务的公平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性要求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事务,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事业通常都是非营利或微营利的,是以造福全体社会成员为宗旨的。政府作为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设者,应成为农村健康保障的筹资主体,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应成为健康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保障贫困人口的健康权和医疗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要求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事务,主要体现社会成员享有保障资源的公平性。政府作为农村健康保障产品的供给者,要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公平供给,让广大农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和平等的医疗权利。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规范性要求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事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具有一定的强制力;二是政府的强制力也是由法律来规范的。政府作为农村健康保障的规范者,要健全、完善、规范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发挥整体效益;要加大法制化力度,完善农村健康保障相关法规体系。

(三)加大预防保健投入,重建医疗卫生体系

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健康保障,使其达到最好的健康水平,并使卫生资源在广大农民中公平分配,是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在我国,农民的卫生状况对国家稳定、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健全和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类的健康保障顺序首先应是预防保健,其次是基本医疗服务,最后才是住院和大病服务。后者属于人类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经济成本最高的保障防线,积极预防才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主导方式。为此,政府首先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体系和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和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尤其是加大对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村两级预防保健体系和医疗机构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健康服务的基础条件,真正使其承担起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免疫的职责。其次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在大力培养农村适用卫生技术人才的同时,引导、鼓励医科院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增强农村卫生服务力量,并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到农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技术指导,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预防保健医疗的需求。最后,要加快农村卫生改革步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在整合县级卫生机构资源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调整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布局,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实惠的卫生服务。

总之,关注农民健康,保障广大农民享有平等获得预防保健和医疗卫生的权利,健全和完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造福农民的一项重要工程。这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健康体检制度 篇4

为了规范公司员工健康检查工作,加强健康档案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本制度主要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公司须每年组织从事食品加工及相关工作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公司不得支配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二、公司应当组织接触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现职业禁忌或者由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员工,应及时原工作岗位。

三、公司须建立员工健康档案,保证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记录,并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四、公司须按规定妥善保存员工健康档案,由专人进行保存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五、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流通经营活动,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六、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化脓性或溢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从业人员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个人的衣服、药品、化妆品等不得存放在食品经营区内。

八、公司定期健康检查的周期一般为一年。

九、公司应当及时将健康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员工。

北京紫嘉如一商贸有限公司

公司员工健康体检制度 篇5

第一条:总则

根据公司生产性质及为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在岗员工。

第三条:体检组织机构及类别

3.1组织机构: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员工体检。

3.2体检的类别

3.2.1入职体检:新员工经面试合格后,由人力资源部通知并由专人陪同到公司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3.2.2体检:公司在岗员工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3.2.3特殊情况体检:根据岗位的特殊要求或员工接触过传染病原,按公司规定,应立即进行专项体检。

第四条:体检项目

4.1入职体检:肝功、胸透、内科、外科、尿;

4.2体检:血糖、血脂、肝功、内科、外科、耳、眼、胸透、B超、妇科等;

4.3特殊体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第五条:体检管理

5.1入职体检:体检合格员工体检报告与员工入职材料等并入员工个人档案,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管理。不合格员工,通知本人体检结果,不予录用。

5.2体检:由人力资源部建立员工体检电子档案,体检报告备案保存。体检合格员工,告知本人;不合格员工,通知本人复查,复查如有问题,告知本人进行治疗,属于传染病的要离岗治疗,与其接触人员进行专项检查,待完全康复后方可工作。

5.3特殊体检:体检合格的继续工作,不合格的进行离岗治疗。

第六条:体检要求

6.1入职体检由人力资源部或本部门指定人员陪同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6.2体检:员工按公司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6.3特殊体检:按要求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第七条:本制度解释权属于公司人力资源部。

职工健康体检管理制度 篇6

职工健康体检管理制度

一、体检时间

1、每年安排一次体检。

2、每年体检时间安排在二月份,具体时间由单位工会与承检医院落实后书面通知到工会。

二、体检对象

全院在职员工(包含合同制临聘人员)

三、体检项目

1、普检:血糖、血脂、肝功、乙肝两对半、甲肝抗体、胸透、心电图、B超(肝胆、双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35岁以上男性)。

2、妇科体检:B超(子宫)、乳腺彩超、常规妇检、白带10项、防癌涂片。

3、特殊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四、体检安排组织

由医院工会安排组织。

五、体检经费

体检费用由单位解决,复查费用由本人负责,本人放弃体检机会的,单位不予任何补助。

六、体检报告

1、体检报告包括体检表原件,体检综合意见及建议。受检者可根据体检综合意见进行健康咨询及疾病诊疗。

2、医院工会收到体检报告后,由医院根扰体检情况进行登陆、分类,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制订单位职工健康档案管理与使用制度。

3、对体检内容进行登陆、分类后通知本人。在体检登录、通知本人过程中,承检医院与单位工会应尊重并保护职工个人隐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4、体检报告属单位所有,由单位公卫科备案保存,需要体检档案就诊或咨询的,须向公卫科办理借还手续或复印。

七、有关要求

1、单位职工体检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限人数(B超)检查的项目,应服从单位的统一安排,因生病、住院、出差、产假等特殊情况的职工可适当延期进行(体检结束之日起,20天内休检完毕)。

2、职工进行检查时应利用业余时间,职工进行检查时应向部门负责人请假,不得影响工作。

健康体检制度 篇7

道路运输经理人是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 经考试或考核认定取得道路运输经理人证书, 在道路客货运输企业、国际道路运输企业、出租车企业、机动车维修企业、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道路客货运输站 (场)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等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在道路运输行业推行运输经理人制度, 这是当前道路运输行业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中市场最为开放、社会参与度最高、从业人员最多、离老百姓最近的服务型行业和基础产业。因此, 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 是加强和创新道路运输领域的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就是做群众工作, 因此, 必须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 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鉴于目前社会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事故频发的道路运输业现状, 更有必要加强道路运输经理人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推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道路运输经理人是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领头羊”, 只有做好运输经理人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并实施经理人制度, 才能切实提升道路运输领域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为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道路运输经理人工作在道路运输生产一线和前沿,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心骨, 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体现着企业的竞争力, 代表着行业的发展水平。

人力资源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才建设是实现行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 作为道路运输经理人, 必须是高素质高知识高能力的专家型人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权力变移》一书中充分论述了知识对于权力的作用。他认为, 将来高质量的权力来自于知识的应用, 知识是用途最广的社会控制的根本来源。知识实际上是一切事务的放大器, 是未来权力变移的核心。知识素质是道路运输经理人人格性影响力的能源。

在实际工作中, 一个道路运输经理人除了具备丰富的情感以及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员工关怀备至等强大的人格魅力外, 还必须同时具备多种能力, 才有可能指挥下属, 胜任工作。尤其是知识渊博、业务素质高, 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人, 自然会形成一种凝聚力, 加重其工作分量。这样, 员工就会自然地信服, 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人格影响力。企业的发展也就相对加速。因此, 继续教育、不断学习进取, 创新管理模式, 从而加强道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和科学的选拔机制, 有利于提升道路运输经理人的素质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带动行业的科学发展。

黄山长运作为全国道路龙头型企业—江西长运的子公司, 带头响应交通运输部的指令, 认真落实道路运输经理人制度, 高度重视高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考核申报工作, 召开了相关工作会议, 充分了解道路运输经理人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积极参加高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资格考核认定申报工作。明确道路运输经理人从业资格管理是国家对道路经理人实施职业资格管理的重要措施, 也是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客观需要。通过制度的执行和建立, 黄山长运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经理人制度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经理人制度在安全监管机制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经理人制度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道路运输, 使企业通过运输经理人制度的健康实施获得更好的发展。

健康体检制度 篇8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制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就其具体制度建设来说,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科研成果与工作成效显著。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心理辅导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不同,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差别较大,违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事件时有发生。有鉴于此,要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抓紧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

二、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地位和功能

学校心理辅导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它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顺利开展,依照法规、政策而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则、规程或行动准则,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具体来说,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颁布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和条例制度,也可称之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法规性制度;具体制度则包括心理辅导管理制度、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精神疾病筛查及转介制度、心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心理辅导的伦理制度、心理辅导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心理辅导队伍的培养及督导制度等,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岗位性制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也迅速得到发展。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来说,为了加强和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部指导性文件。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部委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对学校的精神卫生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特别是2013年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更是从法律层面上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十年之后,2012年底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旨在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上述各种政策、文件,可以说就是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随着这些文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学校都开始出现领导认识、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心理辅导室的设置与使用、环境育人等心理辅导工作新局面。当然,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仍有一定距离。

三、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制度,这里以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加以说明。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如《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对心理辅导室的基本配置和各项仪器的配置标准都有明确规定。然而,除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标准之外,还需要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便于评估和管理。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应包括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伦理规范等三个方面。

软件建设。包括心理测评和档案管理软件、心理辅导教师资质要求及心理辅导室的岗位规章制度等。第一,心理辅导室须配备符合我国学校实际且能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扰的、科学的心理测评系统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开展进一步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系列档案资料,如心理咨询面谈记录、热线咨询记录、网络咨询记录、心理危机信息库及危机干预记录、与家长沟通记录、与教师沟通记录、团体心理辅导记录等,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规定按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经历应有要求,并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对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统一的归口,并规定统一的业绩考核标准等,保证每年接受规定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学术会议,定期接受专业督导。第三,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制度建设,明确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的预约、咨询、反馈、追踪调查等规则,明确规定心理辅导室的服务群体、开放时间,以及心理辅导教师每周需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数。

硬件建设。包括场地建设、环境要求、基础设施等。第一,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有专用场地,选址适当,本着安静又方便寻找的原则,尽量避开集体活动区等热闹场所。心理辅导室的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个体心理辅导区、团体心理辅导区、心理辅导教师办公区、来访者接待室和心理测评区、心理档案管理区、心理阅览区等,有些区域可以互相兼容。第二,心理辅导室的周围环境应比较整洁、幽雅和清静,室外张贴宣传展板、欢迎图标等;内部环境应温馨、舒适,让来访者有足够的安全感,特别是个别辅导等区域要保障私密性要求。第三,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分为基础设备和心理学硬件设备。常用的基础设备包括电脑、录音笔、电话机、摄像设备、隔音设备等,心理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避免使用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设备。如有的心理辅导室配备“宣泄人”工具,让学生采用殴打宣泄人的方式调节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会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方法,应避免使用。

伦理规范。按照心理辅导行业的一般伦理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伦理规范包括:心理辅导教师应尊重来访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有责任保护来访学生的隐私权,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有责任向来访学生说明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应用的限度;辅导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心理测量与评估过程中应考虑被测量学生的理解水平,并使用恰当的教育、心理测量工具了解来访学生的情况;鼓励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专业研究以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所贡献,在研究时应尊重参与者的尊严,防止研究对象的权益受到损害;要事先告知或征求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四、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

诚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一样,各地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先后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如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同样地,从国家层面推广各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加以规范。

组织管理。包括学校领导的认识、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第一,学校领导需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督导检查,确保认识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把各项具体制度落到实处,努力为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第二,建立学校心理辅导领导小组和工作责任小组,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规划与具体指导,并由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责任明确;第三,建设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有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具体的组织实施、指导督导、检查评估等管理制度,如岗位职责制度、心理辅导人员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心理辅导室管理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个体心理辅导制度、团体心理辅导制度等,并由学校领导定期检查、督促执行,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基础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建设、环境育人成效和专项经费投入等。第一,加强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需按编制标准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任职资格有所要求;重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定期安排心理辅导教师接受专业督导,支持他们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工作的职业发展及激励机制,落实心理辅导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障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学工作量或报酬,并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第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程实施系统建设,将心理健康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第三,优化符合心理辅导工作要求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发挥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小报和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向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第四,建立心理辅导工作专项经费,规定学生人均经费的最低限额,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更新,加大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投入和工作补贴,提高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效果。包括科研与成果、工作成效等方面。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省、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并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要有公开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或著作,并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研究工作,效果显著。特别是,心理辅导工作一定要突出学生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强调工作特色,注重工作成效,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辅导工作新亮点。

健康体检制度 篇9

米村矿区学校

一、从业人员应持有有效健康证明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方能上岗从事服务工作,健康证明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有效期为一年。

二、个人卫生应做到“四勤”:勤理发、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

三、用人单位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卫生知识培训。

四、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应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健康体检信息统计管理制度95 篇10

为促进中心健康体检信息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充分发挥信息统计在学术研究、业务管理与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涉及体检统计信息是中心通过各种业务渠道产生的业务人员、财务、资产信息。

二、体检信息统计数据作为中心的重要资产,所有权归中心所有,中心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监管和授权使用。

三、信息科作为体检体检信息统计职能部门,负责健康体检信息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支持、监督检查和指导。信息科设置专门体检统计岗位、负责体检信息统计数据的处理、维护、提供等具体工作。

四、信息科应按照中心赋予的相关权限对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利用行政技术等多种手段,保障中心信息统计数据的安全。

五、各业务部门应配备兼职信息统计人员。负责根据中心要求,向信息科提供非信息系统产生的统计数据。

六、信息科统计岗位应及时、定期和不定期提供统计分析数据、图形、表格等形式报告,为制定决策、实现科学管理、对外信息发布等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七、信息科统计人员应依据《统计法》要求及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统计任务。信息统计内容须依据“北京市体检信息平台―体检统计信息系统”各类统计报表内容及格式要求依法上报,依据北京市卫生统计体检相关表格备案频次提供统计数据。

八、需上报的统计数据,应由信息统计人员和体检业务负责人签名后方可上报,对外公布的数据需经机构健康体检业务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后方可对外公布。体检业务负责人对统计数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负责。

九、信息科统计人员负责完成体检业务范围内的各项统计工作,及时准确提供健康体检业务支持及业务管理所需的各项数据信息,负责管理本机构的健康体检统计资料,建立原始统计记录和统计台账,确保统计信息数据来源准确,有据可查。

十、信息统计员必须严格遵守机构有关保密规定,不得随意将统计信息外泄,对因工作失误给机构造成影响和损害者,将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十一、统计信息使用人如需使用统计数据进行科研、对外发布、或外部合作,应向信息科提出申请,并填写 体检信息数据使用申请表 说明体检信息数据的用途、具体内容、公布对象范围、使用方式等,由信息使用人主管领导核准后交信息科备案。

十二、信息使用人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中心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授权信息科收回信息数据和有关资料,并予以口头警告;情节严重的,可处以行政处罚;对中心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触犯相关法律的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一)使用体检统计信息过程中,触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等相关法律的。

(二)擅自向第三方出售、提供或者转让体检统计信息数据的。

(三)未经授权使用体检统计信息数据。

(四)对获得的体检信息数据保管不当,造成数据全部或者部分丢失、被窃,又不及时向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报告的;

(五)在未经许可情况下,改变体检信息数据用途,使用范围,发布对象范围的。

健康体检业亟需健康之路 篇11

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上,有专家对过度体检乱象提出批评。在他们看来,被视为朝阳产业的健康体检要真正享受一缕阳光,还有不少短板亟待补齐。

“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这句来自《技术元素》并曾被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多次引用的话,用来描述当前的体检业发展也许再合适不过。

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中国健康体检机构从几百家迅速增加到近万家,真正成为新兴产业。据2012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健康体检人数达到3.68亿人次。

“一流的环境、二流的人员、三流的服务”常被用于形容当下的一些健康体检机构,其具体表现为体检前缺乏科学的讲解和个体化体检套餐设计建议,体检中缺乏统一规范的专业化服务流程及路径,体检后缺乏健康评估和跟踪管理,使得健康体检的“健康产出”大打折扣,也给当下火爆的健康体检市场带来了严峻挑战。

从2007年来,每年投诉人数超过200人,并与客户发生多起重大服务纠纷,以及一起医疗事故——这是号称亚洲规模最大、体检量世界第一的专业化健康体检连锁机构慈铭体检,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内容。“国内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机构尚且如此,中小体检机构面临的情况更尴尬。”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体检行业标准缺失、消费者信任存疑,已成为悬在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消费者于先生所在的单位每年组织到医院进行体检,在2012年的体检中,牙科医生告诉他有两个蛀牙。

“我从来没有蛀牙,但医生这么说了,我重视了起来。”于先生表示,在体检过程中,几乎每个同事都被体检医生发现了一些“问题”,牙科是发现问题最多的之一。

“医生说现场就能补,话语中带有诱导性质,称如果蛀牙不补上会产生严重后果。我问了下,他告诉我补两个蛀牙共500块钱,我想了想就同意了。”于先生直接就在检查台上让负责体检的医生补了两个“蛀牙”。

补牙看似简单,但也属于牙内科手术,应由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当时于先生并不知晓这一切。3个月后,他突然发现两块补料掉了出来,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去专业医院进行了检查。

检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于先生称:“医院的医生告诉我,我根本没有蛀牙,当时补的只是两个牙缝。而且所用补料材料很差,所以才会掉出来。”他向慈铭体检投诉这一误诊后,慈铭方面表示将负责重补。

慈铭体检,目前正是国内最大的体检机构,拥有60多家门店。在2012年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慈铭体检透露,单个体检机构毛利率普遍高达50%以上。

就在于先生陷于这个误诊的低级错误之时,包括慈铭在内的体检业却正笼罩在“医疗健康领域新贵”的光环之中。

上一篇:邮政工作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公司管理制度大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