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路径

2024-09-06

健康体检路径(共12篇)

健康体检路径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开始选择到医院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潜在的疾病对于人们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 所以许多单位也为员工提供健康体检的机会。在意识提高的同时, 人们对于体检工作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1], 各大型医院相继成立体检中心。传统的体检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高效、准确的体检要求, 因此需要研究新的体检模式[2]。缩短体检等待时间, 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促进护理优质服务, 提高体检人群的满意度, 是体检中心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本研究将健康体检路径应用于我院的体检护理服务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资料8842例, 将其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每组4421例。其中观察组体检者男2356例, 女2065例, 年龄17~65岁, 平均 (36.3±2.3) 岁;对照组体检者男2412例, 女2009例, 年龄18~66岁, 平均 (37.4±2.7) 岁。两组体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体检者采取传统护理, 体检者领取表格后每人发一个流程牌, 在护理人员的简单叮嘱后自行完成相关项目。观察组体检者采用健康体检路径进行护理, 具体如下。

1.2.1 健康体检路径表格制订

科室组织护理人员讨论各层次体检者的具体要求, 以往体检流程出现的问题, 征求院内专家意见, 制订有层次的护理路径,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对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理解学习, 结合本院体检中心的工作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订特殊的临床体检表 (表1) 。

1.2.2 护理人员服务培训

体检中心医务人员在制订好表格后,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礼仪、个性化服务理念、健康知识教育以及体检服务的相关培训, 使每名医护人员了解体检路径。

1.2.3 体检方法

根据体检表格内容实施的体检项目分化学、超声影像、物理检查等几站, 为合理安排顺序, 维护好各环节的工作秩序, 每项体检环节都有1~2名护理人员进行服务。

1.3 观察指标

在体检完毕后,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组体检者的体检时间、效率、可信度以及受检者满意度, 对护理人员服务礼仪、沟通交流、主动服务以及健康宣教方面进行评价。以上项目满分均为10分, 得分越高, 评价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检效果比较

观察组体检者受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体检效率、体检可信度、体检者满意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护理人员健康体检评价得分比较

观察组体检者对护理人员在护理礼仪、沟通交流、主动服务以及健康宣教方面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 讨论

健康体检路径是在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 结合了具体体检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对体检流程进行优化的一种措施, 可以满足体检者要求更加优化的流程服务。通过健康体检路径的实施, 体检者可以了解自身情况以及所需接受的检查。近年来随着我国健康视野的不断发展, 体检者对于更优质的健康体检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5], 医护人员根据健康体检路径表格的具体内容完成护理工作, 使体检者对于健康体检的相关项目和意义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体检者采用路径护理后, 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得分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升高趋势。

健康体检路径结合优质护理,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体检者在体检过程中的等待时间, 使体检流程更加科学、有序, 体检者可以更好地安排各体检项目, 促使体检满意度也将因此提高[6]。主要是因为通过健康体检路径既能加强不同科室的合作, 又能合理分流, 在保证体检连续性的同时减少体检者的等待时间, 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体检者采用路径护理后, 受检时间、体检效率、体检可信度以及其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这是由于健康体检路径有以优势: (1) 可以保证体检工作的连续性。在专人的指引下, 可以减少在体检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确保连续性[7]。 (2) 分工协作。通过路径实施规范体检流程, 加强各环节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 (3) 体现护理人员自身价值:通过专业的健康知识培训, 护理人员对于相关健康知识有了更深地掌握, 护理人员之间不断相互学习, 在提高自身护理技术水平的同时, 保证健康体检路径的顺利实施[8]。

综上所述, 科学有效的健康体检路径可以提高体检质量以及工作效率, 合理规划体检的时间安排、加强医护合作、科室之间的协调合作, 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 使护理服务更加优质, 同时提高体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青.健康体检人群健康状况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43-44.

[2]崔京玉, 金英子.护理告知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5) :78-79.

[3]马建英.健康体检3起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8) :721-722.

[4]王玉兰.人性化护理服务对健康体检人员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21 (z1) :211-212.

[5]杨志芳.护理质量管理在健康体检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7) :106-107.

[6]张玉荣, 张鉴.团体健康体检者心理行为分析及干预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12B) :2743-2744.

[7]魏芙蓉.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1) :13-15.

[8]管丽红, 谭洁, 黄郁, 等.临床路径在团体人群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19) :56-58.

健康体检路径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产业纷纷出现,很多都是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的产业,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下的主要趋势了。自媒体的出现更是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自媒体的应用逐渐走进高校教育中,高校教育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是重要的部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自己和高校教育都有重要意义,自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路径

自媒体是一种交流技术平台,信息传播者可以通过自媒体途径来传递和发布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发布的信息可以和大众分享。有些使用者的内心你真实想法是不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在自媒体平台上可以充分地发泄出来,数据显示,使用自媒体最多的就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业余生活的丰富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实现。但是,网络的使用必然是利弊相伴的,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高效必须要构建自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自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个性十足,人格彰显。

在心理学上,把人格类型进行分类,认为人类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层面,其中,本我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我,在行为实践中遵循快乐原则,追求个体生物性需要;

自我个性是在社会行为处事中遵循现实的原则,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注重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

超我的个性是一种理想状态,在自我个性和社会行为中表现出偏向理想性的趋势,与他人的交往和对于自己从事的活动追求尽善尽美,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的性格也是不同的。当代大学生的很多群体都是拥有多种的人格,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其特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特征,使得大学生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在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平时同学眼中的那个他,在自媒体平台上所展现出来的可能是有很大差别的,在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把很多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有时候更是肆意妄为的表达,这不是好的发展趋势,反而会起到助推个性发展的负面作用。同时,也削弱了部分大学生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高度依赖网络,缺少现实人际交往。

在我国的现在的社会中,尤其是高校校园中,走在路上,几乎都是满屏的低头族,一人一部手机,就是最现实的大学生生活现状,在自媒体平台上,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可以完全不受自

身家庭和能力、周围环境的干扰,即使是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优越,他们仍然可以自由、自信的发表言论,与人交流,大大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求。所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了,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了。缺少现实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性格培养的明显短板了,自媒体的使用的却可以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还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快速获取信息资源。虽然网络人际交往的优势很有多,也符合大学生所需,但是,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会降低大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和欲望,很多的学生完全沉迷网络世界,最后就是失去社交能力,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大学生该有的人格。

(三)受网络影响大,缺乏独立思考意识。

自媒体的优势是自由,任何的人都可以对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不受束缚,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各种新闻资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家都可以平等、开放的获取,很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其生活的重心不再是对学业的学习,而是用更多的业余生活来丰富自己的状态。其中,自媒体信息传播可以大大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参与舆论的心理需要,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可以说是体现在每个方面,在网络世界,学生们逐渐地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事件几乎没有自己的看法,完全受到网络评语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一)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传统的媒体中,例如,报纸、电视、电台等,人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新闻信息,但是并不能自由的平等的发表言论,参与到媒体事件中,自媒体的出现完全弥补了这些不足,自媒体传播行为具有显著的个体化、自主性、圈群化等特征。在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于不和他人进行现实交流的想法都可以发表出来,在自媒体平台,他们可以是一个新的、自主的个体,分享个人生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媒体的特点,明确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学生可以将烦恼、困惑、难言之隐等自如地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大大的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学时期,是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由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所以,高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是非常关键的,好的人格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在进行专业提升的同时用更加健康的心理来为自己的生活增加色彩。如果学生拥有不健康的人格,那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表

现出一些过激的、不同寻常的行为,其结果不仅仅是伤害学生自己,可能还会影响他人,所以,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行为是进行其他学习行为的重要基础。在当今的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进行资源共享,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对于自己人际交往的需要,在自媒体平台上都可以实现,逐渐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认知,面对网络的不良诱惑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这样的现状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开展起来有难度,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内容面临着巨大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才能提高教学的有趣性与有效性。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自媒体平台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了,其专业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培养都是被网络方式影响的。但是,大学生自己通过自媒体所获得的信息和养成的行为习惯、认知能力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网络的诱惑,大学上的心理健康发展可能会存在偏差,所以,健康心里的形成仍然依赖于高校教师的教育。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针对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例如,高校中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测评,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学生消

除心理困扰,提高心理维护能力。

(二)利用自媒体,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每个学上的心理动态都可以被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自媒体平台中的微信、qq空间、微博等平台是使用量做多的,在这些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现自己的个人兴趣、思想、情感等。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就是学生心理的表现,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更好地了解学生、走近学生,针对学生心理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班级心理委员要定期通过同学的社交平台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对于潜在的不健康心理或者有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疏导,严重者报告给老师,避免酿成大祸。

(三)充分运用自媒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自媒体的优势源于网络的使用,网络的便捷可以为高校创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的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工作。例如,可以建立校园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每天定期发送推文;

学校可以以专业为单位组织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心理话题讨论,充分利用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论中学健康教育的审美路径 篇3

[关键词]中学健康教育审美路径健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53

健康和审美在学生素质与能力结构中起着基础和导向作用,是一种交叉融合不可分割的客观存在。结合人的成长规律,立足一个更高的层次,从审美的视角对我国健康教育进行审视,深刻认识健康教育的特征和规律,为中学健康教育更好地开展确立科学的起点、方向和路径,也是中学生青春期成长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生活的不断丰富,健康和审美之间的关系将日益紧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值得探索的问题。中学健康教育的审美路径也是审美能力的实现路径,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将健康和审美融合共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健康教育过程本身的科学化、审美化和艺术化,又要实现健康教育效果的长效化,使学生自觉地将审美观念应用到终身健身中去,和健康结合起来,自觉地以审美为导向,促进健康的获得与保持。

一、立足宏观视野,多维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通常可以认为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作出正确的与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是衡量健康教育的重要指标,应从青少年抓起[1]。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很低,2008年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仅为6.48%[2]。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文化精髓至今仍被认为是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多方面参悟之后的科学论断,身心合一,经常保持快乐充实的美丽心情,并且动静结合、营养适当很有利于健康。譬如很多农村的长寿老人一生没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运动,但他们依然健康到老,他们的健康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应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能力,使之尽可能遵循意识、知识和能力逐步提升的顺序,并将健康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发挥审美的能动作用。美对健康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此前提下促进学生寻找自己的方式促进身体健康和道德适应,也应是未来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结合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健康教育归为体育的范围,至少在目前体制下是不合适的。因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的干扰和诱惑非常广泛。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健康教育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离不开体育,可单靠体育教师很难独立完成,应该和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健康教育甚至可以成为智育的主要题材和内容之一。目前把体育和美育结合起来,并且以美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具有更强的可行性,我们甚至可以把健康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样就还能以健康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

二、重视多因协动,逐步唤起学生审美健康

健康教育终究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应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以教学改革为基础实现多学科联动和多因协动。健康内容的广域性和健康素质的基础性在中学各科的教材设计中已有所体现,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课程较为明显,也基本实现了学科联动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为健康教育的多维性打下了基础。可是在重视学科本位的中学教育中,各学科虽都有意或无意地涉及健康内容,但由于都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不可否认,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责任和社会适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因性健康失调。若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身为审美对象培养他们的健康审美意识与能力,学生健康的内因就能得到有效调动,而且还能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及“危机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学校可以适时适宜地安排一些健康教育的专题讨论、活动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评判,加强行为引导。这样在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内因驱使下,主要负责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就有了更多的助力,审美理想、道德责任和未来使命会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运动。当然,随着教学媒体的日益发达,在健康教育中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视频等,让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流行的运动项目形式,唤起他们体味运动的气质美。譬如,有专题研究表明,健身气功教学能很好地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3]。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方式,审美要求先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可以从对自我的身体审视开始,客观理性地认识和接受自身的不足,积极通过运动和营养去改善它,而非进行所谓整容、节食减肥之类的破坏性重建,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提升自身健康审美能力。

三、重视审美素养,教育学生走向优雅生存

教育的过程就是使自然的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中国人传统的“权力化生存”和“能力化生存”也将因为所受的教育

【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项目号:Z13005。

而走向“优雅生存”。一个能走向优雅生存的人一定是一个健康的、快乐的、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丰富人文知识的人,这些都应该而且必须从教育中获得。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要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个人价值理性的构建,也几乎决定了学生自己生活的幸福程度和对未来社会的贡献。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无疑会导致很多难以弥补的问题,而科学的人文教育离不开审美的融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审美素养的提升应该贯彻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也应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价值评判尺度。审美是多元的,真正能成为个人素养的审美应该是健康的,应以健康为价值尺度和主要目标进行评判。因此,在审美教育中应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健康为目标,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科学地融入学生的人文教育中,并使二者合理结合相得益彰,符合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也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教授认为,应排除不良社会文化的干扰,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关乎学生未来健康和幸福的大问题来解决[4],因此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也为中学健康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学生是一群属于生命特殊阶段的特殊人群,中学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文化活动,不能没有审美活动的融入。对我国中学健康教育的审美路径探索是在素质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下对健康教育的一种美学的审视和指引,其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健康问题上尽早形成科学的审美方式,促进自身健康的获得与维持,时刻警惕健康失调现象的出现。健康内容具有多样性,审美表现是多元化的,在学习任务异常繁重的中学时代对二者进行充分的课堂教学在很多学校显得不够现实,但结合课程特殊性和学生青春期身心发育特征对学生进行健康意识和审美素养的“内化”教育都是可行的,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相关知识和能力,也能实现真正反观内视具有修慧色彩的审美观照,为终身健身和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皓宇,王刚,袁媛媛.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8):616-618.

[2]邹思梅,方小衡,林德南,庄润森.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37-540.

[3]司红玉.健身气功教学与审美教育[D].山西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

[4]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2013,28(1):1-7.

健康体检路径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来体检中心体检者3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80例。对照组男98例,女82例,年龄20~67岁,平均(41.3±2.8)岁。试验组男97例,女83例,年龄21~69岁,平均(42.4±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体检,严格按照正常的流程为体检者进行体检,体检者领取体检表之后,护理人员向其介绍注意事项,并对其进行常规指导,体检者自持体检项目单进行体检。试验组患者采用健康体检路径模式进行体检,其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制定健康体检路径表:在制定健康体检路径表的时候,需要对体检者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以便满足隔层体检者的需求,并结合体检中心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健康体检表,其具体内容为:①体检前,前台护士根据个体要求制定不同的体检套餐,并向体检者介绍各项体检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对体检流程、环境以及体检科室位置进行讲解。同时,向体检者发放体检指引单,指导相关注意事项。②体检过程中,需要导检护士对意见项目进行引导,需要优先进行化学检验与超声影像检验,并及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早餐之后,进行放射影像检查与物理、特殊检验,对检验的要求和目的进行宣传。同时,需要进行个性化指导,对体检者的饮食、情绪、运动等进行指导。并且需要对体检人员进行分流,指导体检者合理体检,维持好秩序。③体检后,护理人员需要对体检表进行及时收回,检查体检者体检项目的完成情况,如发现漏洞,需要督促体检者尽量完成,并告知领取体检报告的日期。如有异常情况,应指导体检者进一步检查。(2)提高护理人员的优质服务: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来适当地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重点加强护理人员礼仪、人性化管理服务理念以及健康知识等配套培训,并将其落实到健康体检路径中。(3)体检方法:根据制定好的健康体检路径表进行体检,为体检者合理安排体检顺序,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衔接。各体检站需要由1~2名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

1.3评价标准:体检后,需要向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检效率、可信度、受检时间、护理满意度、护士服务质量等。各项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服务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两组体检者体检效果比较:试验组的受检时间、体检效率、可信度与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比较:试验组体检者对护理人员的礼仪、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健康宣教等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的重点在于为护理对象提供优质、安全、舒适、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4]。将其引入到健康体检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效果。而健康体检路径是最近兴起的护理模式,其是对健康体检规范进行有效的创新,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体现。通过将健康体检路径运用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效果和体检效率,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的作用,提高护理满意度[5]。本研究对体检中心360名体检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受检时间、体检效率、可信度与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体检者对护理人员的礼仪、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健康宣教等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健康体检路径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体检效率与质量。

综上所述,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健康体检路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体检服务质量与体检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缩短体检时间。同时,有利于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落实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来体检中心体检者3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检流程进行体检,试验组采用健康意见路径模式进行体检,观察两组体检方式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受检时间、体检效率、可信度与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体检者对护理人员的礼仪、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健康宣教等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健康体检路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体检服务质量与体检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缩短体检时间。同时,有利于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落实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健康体检路径,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梅,孙亚丽.护理健康宣教指导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3,28(12):903-904.

[2]杨少玲,朱小琴,罗惠英.健康教育路径在体检工作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3(8):238-239.

[3]魏芙蓉.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821-822.

[4]朱小园.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2014,18(7):317-318.

健康体检路径 篇5

一、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及和使用,他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将在第三次浪潮中“谱写华彩乐章”,并预言“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最早正式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MGI),其在一份名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下的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世界,分析大数据是支撑新的生产力增长的基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日俱增、影响日益深远。数据俨然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更多数据,谁就拥有未来”。[1]大数据,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数据,对于“大数据”的定义而言,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权威IT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大数据是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超出传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极端信息管理和处理问题;[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大数据是“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频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3]麦肯锡(MGI)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4]总体而言,大数据是指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以裂变式增长的速度不断呈现出信息的集合。因而表现出大规模、多类型、高速度、精确性等特征。

二、大数据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大数据作为新时期的战略资源,有效抓住其优势和机遇,提升信息和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我们深入探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治理和改善,构建农村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和思维观念,促使农村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数据的海量性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多样性相契合

信息的裂变式增长,以信息为集合的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以其多样的信息来源渠道、繁多的种类、及时的变更性、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多元化的思潮遍布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展现给人们超强的海量信息,人们可以在瞬间掌握各种各样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学是学生们的人生重要转型期,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中接受高等知识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定型时期,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相当于鲤鱼跳龙门一样,跳过那个知识的“龙门”,才能拥有广阔的人生世界。然而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比较贫寒。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的大学生迥然不同。从农村考入大学,因其成长环境而会面临众多的问题,如社交关系、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等,导致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面临众多的挑战。因此大数据的海量信息、精准的数据能够为探析和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规避风险、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让农村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从而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大数据的飞速性和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及时性相契合

大数据建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高速运转诞生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如今,互联网技术在逐渐的提高,以大数据为中轴的数据产生的速度更快、信息来源渠道更多样、传播的范围更广阔。这些高效的、精准的信息源为信息的收集、统计、归纳、总结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与保障。农村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思维、意识观念的渐趋成熟期,思想形态正处于波动期,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手机等工具应运而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人员鱼龙混杂,信息的真伪性难以得到确认,同时多元文化思潮的不断涌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世价值学说等思潮严重影响着农村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和情感态度。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应巧妙地借助大数据的飞速性,进行及时、有效的防御和治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构建良好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三)大数据的精准性与农村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准确性相契合

大数据本身是基于海量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可以整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资讯。可以及时、迅速的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大数据时代下,以数字媒体为中心的信息,精准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世界中的方方面面。将人们抽象、非结构化的信息以视频、文字、数据、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对抽象事物、非结构化的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探索出更多复合规律的事物,遵循规律,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促进其不断地前进。思想是受一定事物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动摇与改变,进而言之,农村大学生因其独特的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他们的心理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思想容易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成长环境、活动范围,社交活动、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极大的隔阂感,致使部分农村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逐渐产生了自卑、失落的落差感,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结合大数据的强大精准性,及时地掌握农村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变化等情况,对出现心理问题或行动异常的农村大学生及时的进行开导和疏解,防患于未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防患于未然,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农村大学生积极的应对大学生活,培植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绘制好精彩的大学生活。

三、农村大学生心理环境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几乎一直处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比如受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经济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以经济水平为主,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缓慢,大多数农村地区的GDP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经济的发展环境一直处于恶性的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跟得上人们的实际需求,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群体纷纷“离家出走”,奔走异乡,纷纷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去打拼,以此获得劳动收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群的外出打工,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出现,大多数农村家庭只剩下年迈的老人来照看留守儿女,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监护,在监护人一职上取之甚少。长期缺乏感情的滋润和德育的培植,大多数农村子女的心理健康防线就容易被摧毁。一有敏感事件的发生,内心的堤坝就容易决堤。日积月累,子女的心理健康环境就容易变成情感、意识的异质区。容易诱发各种各样的道德失态、行为失宜的现状,不利于农村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农村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健康培植。甚至对将来的生活、工作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时代统占着我们整个世界。大数据日益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超速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大数据的汇集增大了敏感数据暴露的可能性,对数据的无序使用也增加了要害信息泄露的风险。[5]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信息的涌现,武侠风气、暴力倾向、淫秽色情信息的腐朽言论、思想的出现,以及普世价值学说,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侵蚀,严重影响了和谐、愉悦的社会风气。农村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思维、观念的渐趋成熟区,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跟风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猎奇性比较高的群体———农村大学生而言,他们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农村,对信息和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比较滞后,相比城市大学生而言,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对他们而言是十分新奇的事物,面对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必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因此盲目寻求改变的他们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表现出背道而驰的状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就读,周围的环境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明显不同,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农村的固有生活习惯,在衣服穿着、生活习惯、个人偏好、社交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明显不同,因此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与挤兑,长此以往,对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再者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总体而言表现为贫穷、困苦。在困苦的生长环境下也培养出了良好的品质,淳朴、务实、单纯、善良、踏实的良好道德品质。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不总是朝着有利的一面去发展,存在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农村大学生意志脆弱,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嫉恶如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迷惑、也容易被困难所打败,更有甚者走上人生的歧途。学生管理者也存在缺乏对农村大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多数情况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人身是否安全,而缺乏对学生心灵上的关心与呵护。也缺乏系统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甚至过于形式化。缺乏预警机制,往往等到事故的发生才开始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学生自身的脆弱

农村大学生多处于17~25岁阶段,思维意识形态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其价值观念的塑造正处于养成期,作为90后的农村大学生,思维比较敏感,自由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对大多数事情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有的农村大学生从小受农村生活的影响,意志力比较坚定,但同时也存在意志不坚定的农村大学生,局限于表面现象和短期利益,比如受比自己学历低的人却能够获得较高收入的同辈群体的影响,容易被诱导,容易盲目从众,最后后悔不已。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又缺乏有效的疏导和调节方法,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难以接受,进而自暴自弃,采取逃避的消极方式来面对一切,最后得不偿失,雪上加霜。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比较单调,参加的社交活动比较少,行为习惯表现为一种自然状态,内心渴望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渴望拥有和谐的朋友圈,但大多农村大学生缺乏主动性与交往方法,因为不自信的自卑心理经常表现出木讷、呆板的行为与举止。同时看到与城市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相似,极易陷入消极、盲目的行为状态中,本来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却因为放弃学业而陷入了自己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的困顿生涯。

四、大数据时代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路径

(一)加强教育与呵护,构筑温馨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定基础。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及时的关注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列问题。在留守子女家庭中,父母不仅不应该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推诿责任、放弃行动,而且还应该积极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弥补家庭拆分给子女带来的伤害。[6]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不应该采取一味的说教,这样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获得令人失望与痛心的结果。因此应该根据子女的心理特性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可以多向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家长学习育人经验和方法,同时多争取时间来关心和关爱自己的子女,多进行言语的沟通和实际行动的表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子女培植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行使责任与义务,培植和谐社会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方方面面都被数据这张大网包裹着严严实实,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在信息裂变式增长的生活空间里,每一个人都已经成为“数据人”,人们的身份特征、性格特点、理论动态一一被数据所体现、所包裹。身为数据人的管理者———社会各组织、部门,维护信息的运行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构成一定的群体,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每一个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应以身作则,拒绝腐朽、落后的思想言论的传播,文明使用信息、正确上网,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在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信息的监督与防控,禁止西方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传播,教导农村大学生合理的上网,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三)创新教育与管理,营造融洽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大数据的重要承载者,借助大数据的强大魅力引导其自身更好地发展。“在教育变革的大数据时代,谁占据了教育大数据,谁就把握了教育的未来。”[8]建立健全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和服务机构,吸纳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队伍,将心理咨询工作落实、落细、落小,做到切实为农村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大数据基础上的心理状况档案数据库,高校心理咨询管理工作者做好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数据和资料做好整理和分类,做到重点突出,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与处理。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同时开发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及时了解农村大学生的活动状态,进而分析他们的心理情况,进行引导和纾解,促使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规范言行与举止,创造积极健康人生

健康体检路径 篇6

关键词:中职校;职业安全;职业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55-02

中职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将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目前很多企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在当前我国职场环境中,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隐患,生产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可能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劳动权利。如果劳动者不了解相关知识,就会对其本人、家庭、企业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此,对这部分即将进入职场的新生代产业工人——中职生开展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模块化思想起源于工业生产领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技术领域。在课程改革中,模块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模块化教学法以现场教学为主,以能力培训为核心,主要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职业安全健康课程中推行模块化教学,可更好地融理论知识和体验行动于一体,适合中职学生,更便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教育时,设置了一些知识模块。

(一)法律法规安全健康模块

一般企业不会对职工进行系统的法律法规培训,更不会特别强调维权法规,相比较而言,学校法律教育会更加全面完善。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模块内容:从涉及校园安全健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到涉及职业安全健康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具体而实用。

(二)心理健康模块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许多学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缺乏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常表现出感情脆弱、心态不稳的不健康状态,有的甚至走向过于自信或过于自卑的两种极端。他们面临着适应学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一部分心理素质欠佳的人,容易在精神上产生变异,心理上发生扭曲,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刚走上工作岗位就精神失常的学生、跳楼的员工、猝死的白领等许多因心理不健康而产生的不正常行为,往往会引发安全事故。心理健康模块也是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块。

(三)运动安全健康模块

随着中职生年龄的增加、好奇心的增强,有些学生喜欢参加一些冒险、激烈的体育运动,但在竞争性强甚至带有对抗性的体育活动中,往往会不慎引发校园伤害事故。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加强运动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样才能有好的身体素质,这是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职业规范安全健康模块

职业规范是职场必备要求和行为导向,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现代化生产中绝大多数的人身事故都是由于不规范操作造成的。因此,规范操作是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的必要条件,必须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就需要培养。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作为一名职业人,需要为自己、为企业,也为国家、为社会认真学习职业规范,为遵守职业规范而努力。另外还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健康、逃生与急救等模块知识也是适合所有专业学习的职业安全健康知识。

另外,笔者所在学校还根据不同专业需要,特别设计了电力安全健康模块、药品安全健康模块、机械安全健康模块等等,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

二、教师配置团队化

为更好完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专门成立了包括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基础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内的“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教育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参与了《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教材的编写,团队教师分别承担《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安全健康基础知识模块适合所有专业,由基础文化课教师完成,如德育教师、法律教师、心理教师等等;专业安全健康模块知识模块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由专业课教师分别承担教学任务,使学校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更适应学校专业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教育方式多样化

中职校教育方法应适合中职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有多种方式,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法律网站都可辅助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实施教学改革,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验证性研究,如逃生演习、安全隐患大检查等非常适合在中职校园进行。

中职校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套用,也没有多少相关的教学案例可供参考,一切都还在不断摸索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开辟出一条新的研究和实践道路,总结出新鲜经验,凝结成师生的集体智慧。

健康体检路径 篇7

1农民工职业健康与职业健康教育的现状

农民工群体就业具有工作换动频繁、受教育程度低、就业非正规化等特点,且主要以从事的是重体力、高污染、高危险、高化学职业为主,其职业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趋势并因此受到重点关注。

1.1农民工职业健康现状

农民工职业疾病具有发病期长、务工周期短、患病率高的特点,其职业病以尘肺病、过劳疾、呼吸道感染为主,这些职业疾病已经成为损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主要职业病。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工大多流动性强,同时缺乏预防职业病的防护知识,且自我职业污染防护意识淡薄,再加之没有跟企业签订正规合同,更不用说医疗保险,许多农民工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病,怎么会患职业病。且由于职业病发病潜伏期长,大部分农民工只是在生病后丧失工作能力的情况下才会回到家乡养病,或回到家乡以后才发现患病。正是由于上述农民工职业特点和职业病特性,导致农民工职业健康在总体呈现健康危险性较高、职业保护措施低、罹患病比例增加、健康保障缺失等现状,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1)当前农民工对职业病防治意识薄弱,对相关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有限;2)个别工厂和用人单位,巧钻法规“漏洞”,不提供健康保护措施、不提供健康体检等侵害农民工合法健康权益。譬如部分企业中技术相对落后、工艺粗犷简单,同时缺乏必要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甚至一些企业没有对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进行尘毒监测,没有告知也不敢告知从业农民工职业危害因素和后果,更不用说组织健康体检和配备职业病防护用品等;3)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较差,有病不舍得医治,在“小病不愿治,大病不敢治”思想影响下导致病患加重;4)农民工主体职业健康自我保护意识匮乏。

而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更深层的主体原因在于农民工缺乏职业健康常识,时常在一些无健康保护情况下做一些高污染工作,深究下去的根源在于社会对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匮乏,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1.2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现代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工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是企业管理制度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工作场内职工受到职业健康危害,建立“健康的工作场所”。对于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来说,是构筑农民工抵御职业健康风险的预防体系的基础,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综合进步、持续发展”的目标,保障农民工的身心健康,能够有效促进城乡社会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协调、全面发展[4]。由于技能相对较低,同时缺乏在城市里的关系网络,农民工进城之后以从事脏、苦、险的工作为主。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多在恶劣的生产环境中工作,所以遭受职业病危害的现象尤为突出。根据卫生部组织进行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我国近1亿新生代农民工中,约60%就业于职业健康风险高的行业。在全国接触粉尘作业的农民工调查中,发现从事煤炭、建材、金属矿山、隧道施工等尘肺病高发行业的农民工人数超过了80%。尤其是近年来,农民工职业病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80%以上,且群体发病事件不断出现,“农民工已成为职业病主要高发群体。”

开展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要安全生产政策,也是地方政府城乡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农民工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同时,却出现了职业健康教育的真空,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成为行政管理体系中被遗忘的角落[5]。因此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总体呈现“现实紧迫需求,但是开展难度较高”的现状[6],一是主体受教育意识淡薄,二是教育组织单位缺失,三是教育体系不健全。因此可见,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促进下,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

2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现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职业健康教育体系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姊妹篇”,但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2.1树立安全职业健康观念较晚

我国农民工大多分布在工矿、建筑等一产业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等,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无法满足起码的安全生产条件,其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自改革开放“民工潮”产生的农民工健康问题,到提出农民工健康卫生保护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经历长久的发展过程,至此我国农民工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逐渐确立。也只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用工单位才为加强生产场所职业健康的宣传教育,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组织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法规、知识、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2侧重健康安全管理,忽视健康预防教育

虽然我国颁发众多关于职业健康的法律法规,但是均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开展和实施,建立了众多职业健康安全保证制度、管理体系等。再加上,用工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往往仅在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安全管理,采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安全管理[7],尤其是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并未开展具有预防作用的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方式。因此,从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保障总体来看,仍未从危害预防的角度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教育体系,这也最终导致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堪忧的现状。

2.3职业健康组织主体不明确,尚未建立职业健康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健康一直侧重于“政府管理,企业管控”的行政思路[8],而职业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甚少。以行政管理为职责的政府机构和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相结合来加强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显然是一种紊乱的职业健康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下的主体职责并未明确,且存在推诿、拖延的行为,不利于构建职业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构建包括教育组织、教育内容和教育考评监督等路径在内的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体系的动机。

3 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首先要构建一个健全的职业健康教育体系[9]。结合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及职业健康教育现状,可以从职业健康教育的组织、内容和考评监督等路径展开探索。

3.1 建立以“政府主体-企业辅助-社会组织补充”的三重组织路径

教育活动被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影响人们的思想、认知及品德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简单言之,教育活动即是“谁”通过某种活动传播了某些知识、思想及认知给“谁”,其一是组织者,其二是途径和内容,其三是教育对象。对于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而言,显然首先要理清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组织活动,这是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中缺失的主要成分。因此,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首先要确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教育体系的组织路径。从教育组织角度来看,职业健康教育可以划分为初次职业健康教育和继续职业健康教育两个层次。初次职业健康教育针对进入职业领域前的学习者,为社会培养新生劳动力,大多数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依托,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由政府组织实施。继续职业健康教育针对进入职业领域工作的职工,为其提供更广泛的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的内容,有市场化特点和经济属性,则由企业为主体展开。如此形成以初次职业健康教育的政府主体和以继续职业健康教育为辅助的企业主体。政府为职业健康教育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而企业对继续职业健康教育负有辅助责任,社会组织则可以补充职业健康教育的疏漏之处,从而形成“政府主体—企业辅助—社会组织补充”的三级职业健康教育组织路径。

3.1.1 以政府组织初次教育为主体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寄希望于企业提供职业健康教育是违背资本的逐利性的,俨然是不现实的。政府作为教育主体组织机构,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组织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从而保障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强制性,改善当前职业健康教育主体缺失的现状,保障农民工职业健康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1.2 以企业组织继续教育为辅助

用工企业开展针对农民工的企业岗位职业健康教育是其本质工作,又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组织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一方面能保证农民工职业健康安全,保持企业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又能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安全进行,创造更大的企业效益。

3.1.3 以社会组织教育为补充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群体,譬如学校、医院、社会专业团体、工会以及一些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等。基于政府主体与企业辅助的双重职业健康教育组织,社会组织作为大众服务性团体,能够有效起到补充教育的作用。职业培训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高等教育院校均可为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师资、课程、场地等资源,社会公益及慈善组织可以为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及职业健康治疗提供物质帮助。

3.2 确立以目的、对象及方法途径为主体的内容路径

教育内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要素之一,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及教育方法途径是构成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3.2.1 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功能

所谓教育目标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10]。结合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内涵,可以得知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得每位农民工均接受职业健康的初次教育和继续教育,熟知和了解职业活动中健康知识和健康保护措施。所谓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通常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那么,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指促进农民工树立职业健康观念,认识从业环境,了解职业危害程度,最终使他们能够判断从业的身体代价,起到有效预防职业病的作用,在从业过程中保护身体健康。

3.2.2 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

教育必须紧紧把握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从渐变过程中抓住突变机遇,充分利用发展的“最佳期”,适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在进行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中,其对象显而易见即是农民工群体,而且应包含所有的农民工成员。开展教育活动首先要界定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内容是支撑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那么,在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中,教育内容也是最重要、最丰富的知识,结合我国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及职业素养道德规范等,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应包含以下内容:职业健康常识、高危职业岗位性质、岗位健康危害程度、职业健康防护措施、职业病预防与治疗以及职业病维权法规等等。

3.2.3 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设计和选择教育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要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特点及农民工群体主体特性开展切合实际需求的多样化教育,譬如在初次职业健康中实施启蒙性教育、理论灌输教育等知识教育,在企业组织的辅助教育活动中开展直接警示性教育、现场教学等教育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开展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健康教育活动等。同时,通过教育方法强化高危行业一线从业农民工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并将将其纳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内容之中。

教育途径是保证教育目的得以实现、教育内容得以传授的基本渠道,因此如果缺少或没有选择恰当的教育途径,再好的教育蓝图也无法实现。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教育途径是指教育实施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同活动的渠道。将其与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相融合,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多种途径。首先在技能培训课程中增设职业健康课程内容,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习职业健康知识;其次,在政府为主体所组织健康培训学校内开设职业健康教育班,轮训区域范围内的所用农民工;再次,通过企业组织内部的职业健康继续教育课程,更贴近实际和生产领域;同时,要注重社会组织的职业健康教育宣传功能。

3.3 健全以企业反馈、社会监督为保障的考评路径

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还需要信息反馈制度的归纳聚拢,在考评机制下进行评判和校正[11]。教育考评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信息甄别和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考评依据的过程。因此,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考评,需要建立以企业主体的信息反馈制度和以社会为主体的监督机制。

3.3.1 建立企业信息反馈制度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及时做好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反馈工作,督促企业对从事具有职业危害性岗位的农民工开展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同时,企业要做好农民工职业疾病信息反馈工作,为雇佣的农民工群体建立重点职业健康监测表,通过定期体检等方式完善职业健康的诊断、鉴定和治疗,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疾病的防治和帮扶工作,尤其是对粉尘与高毒物品岗位及环境的危害治理。

3.3.2 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

首先,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媒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具有开放性与广泛性特征,能够为农民工职业健康监督和帮扶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活动的同时,能够有效遏制企业在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方面出现“不作为”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鼓励农民工进行信息反馈。虽然企业开展职业健康教育会影响到农民工个体经济收入,但是应该让农民工懂得,所获取微薄经济利益比起身体伤害相差甚远,鼓励农民工对企业隐藏职业健康教育和职业健康保护措施不当进行监督举报;最后,还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发挥出企业工会、职业健康保护组织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监督企业建立保护农民工职业健康的措施,积极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公益组织为符合条件且无法追溯用工单位的患职业病农民工提供相应的生活和医疗保障。

4 结语

总体而言,我国农民工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积累,但是职业健康教育体系尚处于起始阶段,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教育体系尚需时日。本文虽然从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对象与内容、方法与途径、评价与考核等基本要素出发,尝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体系,但仍需在今后的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完善。

参考文献

[1]尚春霞.工会与农民工职业健康权益维护[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3):22-25.

[2]周菲.城市农民工收入与健康:职业地位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9(22):49-52.

[3]唱斗,王生,窦培谦,等.建筑行业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32-135.

[4]李水根.维护农民健康是重视“三农”的重中之重.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3(10):8-9.

[5]王海青,白杰,苏华林,等.农民工职业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2):112-116.

[6]何华明,吴思静,姚超群,等.农民健康档案管理与认知度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3):187-189.

[7]王琦,胡志.对农民健康保障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29(5):302-304.

[8]赵新龙.论农民健康权及其权利体系的构建.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4(8):541-544.

[9]郭玲.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现状及其构建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4-6.

[10]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

“健身路径”是我们的健康之路 篇8

“健身路径”目前主要成为老年人和孩子们的乐园, 偶尔见到中青年在里面出现, 这种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指导思想在作怪, 好像只有去健身房才是锻炼, 才是时髦。其实搞清楚某种器械的锻炼可以分别提高人体的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等不同素质, 利用不同器械组合形成较系统的锻炼方法以全面提高人体综合素质, 所谓“路径”实际就是“组合”的代名词,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年龄、性别、体质、健康条件等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合”或“路径”进行锻炼, 闲暇时间全家老少一同健身, 既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既经济又实惠, 何乐而不为?

一、练习健身路径的目的:现有的健身路径中各类器械练习目的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锻炼全身各部位肌肉力量, 增强跳跃能力、攀爬能力的练习;锻炼平衡能力及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练习;有氧运动, 心血管耐力。

二、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器材:不同年龄段的人由于器官构造生理功能的不同, 练习重点不一样。健身路径中的器材面向各年龄段的人群, 但应有选择性地进行锻炼。少年儿童不适宜练习力量, 只辅助少量力量练习, 主要发展有氧运动、协调性、柔韧性练习;青年以力量、耐力、协调、柔韧、速度练习为主;中年人以保持心血管耐力、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 保持和发展柔韧、协调、平衡能力, 适当增加一些力量和速度性练习;老年人以低强度的有氧耐力为主, 保持柔韧、协调性。

三、学会控制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有益于身心的运动是要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 不同年龄的人群以及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应选择适宜自身条件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老年人适宜中小强度的练习, 心率控制在100次/分钟以下;中年人适宜中等强度练习, 心率控制在130以下;青年人适宜中上强度和大强度练习;少年则适宜中等及以下强度练习。保证20分钟以上的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要作3~4次才会有效果。

四、既注重点还要做点面结合的综合练习。首先要了解各种健身器械的用途, 其次是了解你自己的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 最后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 制定出适宜的锻炼计划。举例如下:

1.老年人 (60~70岁) 健身方案

太空漫步机:

功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平衡能力和有氧能力。

方法:扶杠太空漫步:手握扶手, 脚踏踏板, 两脚前后走动。

强度:扶杠漫步3~8分钟, 中速, 心率100以下。

注意事项:速度不宜于过快, 脚必须用力踏紧。最好不要脱手。

压腿训练器:

功能:锻炼腰、腿部的柔韧性, 消除腿和腰部疲劳。

方法:根据自身的身高选择合适的杠高, 单腿伸直放在杠上, 一手扶柱子, 身体向前弯。

强度:每腿作10-15次, 动作幅度适中。

注意事项:如果患有椎间盘凸出症或腰肌拉伤等下腰疼痛综合症, 不宜于作此动作。

转体训练器:

功能:提高腰腹肌肉的柔韧性。

方法:手握上把手或侧把手, 向左右反复做转体运动。

强度:先缓慢转体, 让腰腹肌肉逐渐活动起来, 避免扭伤, 每侧10~15次。

注意事项:不宜于过快过猛。

下腰训练器:

功能:锻炼腰腹肌肉, 增强腰部柔韧性。

方法:身体平躺在下腰训练器平台上, 身体向后做伸展运动, 使腰背部与下腰训练器凸起曲板吻合, 在其上亦可做仰卧起坐运动。

强度:做伸展运动及收腹起坐运动动作要缓和, 5~10次。

注意事项:颈椎病头部不宜于过伸 (过仰) 。下腰疼痛综合症禁忌使用本训练器。高血压患者不宜于躺下坐起过快。

2.中年人 (35~60岁) 健身方案

在老年人健身方案的基础上, 加大强度, 并增加1~2个项目。太空漫步机5~10分钟, 中速;压腿训练器15~20次;转体训练器每侧15~20次;下腰训练器10~20次。

肋木架:

功能:锻炼全身肌肉和灵活性。

方法:扶助木侧摆腿, 扶助木前后摆腿。

强度:两种姿势, 每侧10~15次。

注意事项: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可以利用身体的重量进行牵引, 不要抬腿增加腹压。个人要感觉牵拉后舒服为度。

梅花桩:

功能:锻炼全身柔韧性、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方法: (1) 以左脚踩A开始, 左右脚按字母顺序行走一圈为1次。 (2) 以右脚踩A开始, 左右脚按字母顺序行走一圈为1次。

强度:4~6次

注意事项:患高血压和有头晕症的患者不宜于作, 以免跌下。

3.青年人锻炼时适当增加强度及练习的组数, 并增加锻炼力量和耐力练习, 如单、双杠、平行梯可增加上肢力量和耐力, 连环跳、跳跃横梁等可增强腿部力量, 仰卧起坐平台可锻炼腰腹部肌肉力量。

4.少年不适宜进行过多的力量练习, 可进行趣味性较强的运动, 如秋千、太空球、旋风轮、弹力桥等练习, 既有趣又可锻炼平衡能力、协调性及勇气。

五、基本注意事项:练习前要进行5~10分钟的热身, 尤其是天气寒冷时, 活动各关节, 拉长肌肉和韧带, 使全身温暖起来。使用健身路径练习时要结合自身条件, 量力而行, 有些器械对于儿童或老年人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避免单独练习或干脆不做。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路径研究 篇9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青少年

是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已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1]。

1.2 健康促进

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促使人们尽一切可能将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本研究中的体质健康促进,泛指实现体质健康的过程和手段。

2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和反馈,缺乏进一步的干预与改善;(2)基层的执行力差,没有很好的组织与实施国家政策所分布的任务;(3)公共体育设施不足,资源比较匮乏;(4)高科技的使用投入情况较少;(5)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亚健康状态;(6)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差;(7)现代生活方式的弊端。

3 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路径

3.1 政策路径

政策制定计划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关专家在借鉴国外政策的基础上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并将理论付诸实践,得到良好反馈之后考虑到分布实施;实施时根据参与情况进行跟踪反馈,对后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政策没有百分之百完美,要在不断实践之中得到完善修正。

3.2 组织与实施路径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单靠某一个部门是不行的。

在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组织与实施路径中,学校被看做最优的选择,是核心力量。第一,要强化政策法规在学校体育中的指导作用,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开展教学内容;第二,成立以校长、各部门领导、骨干教师、班主任、体育教师以及医务室为单位的小组,将责任和义务归咎个人,这样才能营造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保障性支持。第三,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可以是校内交流,也可以是校外交流,这样既能增长见识,又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第四,不定期举办运动会,小型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社区体育因接近公众生活也被看成是健康促进的另一个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而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通常是自发的、零散的、不连续的,且以老年人居多;青少年学生放学回家,电子产品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体育锻炼;这一现象缺乏社区相关领导部门的重视。社区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栏、拉横幅、传单或走访的形式,呼吁青少年走出家门,锻炼身体。对于场地设备不足等问题,当前实施的社区体育与学校资源共享对推动体育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相关部门要给与一定的经费、政策优惠(例如,相关场馆双休日免费对学生开放;专业社会指导员对学生进行义务培训等等),给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性保障。

家庭体育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不可或缺。青少年的心智还处于成长发育期,对健康观念意识淡薄,这就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才能更好的树立青少年科学正确的健康观。家庭中的体育氛围、健康观念、经济状况等等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长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越来越好,对健康的意识和参与度也越来越高。所以,总体来说,家庭体育的趋势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场地、运动设备的限制,家庭体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社区、家庭参与互动互补,这样既节省了资源,也加强了各部门的交流,更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3.3 制度路径

制度即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3]。国家发布的政策,规章制度涵盖了学生体质健康的方方面面,例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等,然而每年的体质测试结果却令人失望。其原因;执行力差,基层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些政策,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

政府政策是针对本国实际情况而部署的,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第一,对指令的下达要有强制性。成立专门的小组,上级监督下级,层层部署,从根本上重视起来;第二,对于执行力较差的政府、领导部门、学校校长等实行问责制;政府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例如运动会,展览,比赛等等,要求同类型的学校参加,在比赛中获奖的学校颁发证书,并与学校的评优挂钩,这不仅提升了政府形象,也提高了各学校参赛的兴趣和热情。

学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校长、各行政部门、班主任、体育教师等组成小组,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霸占体育课,每天锻炼没有一小时等等问题,校长可以设立匿名投诉专道,电话、短信、信箱等等均可,收到信息立刻查明真相,对于确实违反校规的班级或个人视情节严重给予一定的惩罚。

3.4 技术路径

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不足,兴趣不浓厚等等,需要具体技术方法来解决。除了墙报宣传栏等传统方式,更要突出高科技与体育之间的契合。高科技中尤其是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体上是将公共权力的制衡纳入到信息技术的框架内,使体育工作的开展寓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平台上,强化信息技术的监督与指导作用。

监督:初中体育升学考试的实施稳固了体育课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其中也存在问题,例如测试结果的公平性。既然是考试,过程的透明度,结果的公平性对于学生来讲很重要。因为体育加试测试是人为操作,修改编写数据的主动权掌握在测试的实施者手上,且测试地区缺少监控系统,所以体育加试中徇私舞弊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由本校教师进行测试,有的学校为了声誉,会不同程度提高学生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要人为输入电脑,测试量大,输入数据时难免会出现错误,从而导致输入结果与测试结果出现偏差。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提高测试实施者的道德素养与敬业精神;最主要的是将高科技引入到比赛测试中,测试点派人巡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安装监控系统;测试的工具最好采取全智能化,尽量减少人为操作,使运行过程更加网络化和自动化。这样就避免了人情之间的面子问题,让事件的处理更加明朗化和简单化,也让那些权力滥用现象无用武之地。

3.5 后勤保障路径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才能胜利开展。第一,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离不开体育教师和专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栽培。然而,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待遇并不公平,缺乏编制、工资收入与投入反差大,导致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只在专业的岗位上上班,学生学不到专业的内容,对体育兴趣不大,更没有养成自主锻炼的行为习惯。第二,学校场地、教学设施匮乏,不能满足日常课程的教学。第三,安全隐患较大。由于猝死、摔伤案例的发生,学校体育课内容变得很“袖珍”,没有长跑、没有跳山羊,更重要的是承担不起学生出事故的责任。

论中学健康教育的审美路径 篇10

一、立足宏观视野,多维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通常可以认为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作出正确的与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是衡量健康教育的重要指标,应从青少年抓起[1]。 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很低,2008年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仅为6.48%[2]。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文化精髓至今仍被认为是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多方面参悟之后的科学论断,身心合一,经常保持快乐充实的美丽心情,并且动静结合、营养适当很有利于健康。譬如很多农村的长寿老人一生没参加过真 正意义上 的体育运 动,但他们依 然健康到 老,他们的健康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应从心理 上培养学生的健康能力,使之尽可能遵循意识、知识和能力逐步提升的顺序,并将健康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发挥审美的能动作 用。 美对健康 的教育具 有积极的 意义。 在此前提下促进学生寻找自己的方式促进身体健康和道德适应,也应是未来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结合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健康教育归为体育的范围,至少在目前体制下是不合适的。因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的干扰和诱惑非常广泛。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健康教育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离不开体育,可单靠体育教师很难独立完成, 应该和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健康教育甚至可以成为智育的主要题材和内容之一。目前把体育和美育结合起来,并且以美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具有更强的可行性,我们甚至可以把健康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样就还能以健康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

二、重视多因协动,逐步唤起学生审美健康

健康教育终究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应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以教学改革为基础实现多学科联动和多因协动。健康内容的广域性和健康素质的基础性在中学各科的教材设计中已有所体现,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课程较为明显,也基本实现了学科联动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为健康教育的多维性打下了基础。可是在重视学科本位的中学教育中,各学科虽都有意或无意地涉及健康内容,但由于都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不可否认,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责任和社会适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因性健康失调。若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身为审美对象培养他们的健康审美意识与能力, 学生健康的内因就能得到有效调动,而且还能为学校的 “安全教育”及“危机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学校可以适时适宜地安排一些健康教育的专题讨论、活动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评判,加强行为引导。这样在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内因驱使下,主要负责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就有了更多的助力,审美理想、道德责任和未来使命会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运动。当然,随着教学媒体的日益发达,在健康教育中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视频等,让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流行的运动项目形式,唤起他们体味运动的气质美。譬如,有专题研究表明,健身气功教学能很好地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3]。 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方式,审美要求先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可以从对自我的身体审视开始,客观理性地认识和接受自身的不足,积极通过运动和营养去改善它, 而非进行所谓整容、节食减肥之类的破坏性重建,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提升自身健康审美能力。

三、重视审美素养,教育学生走向优雅生存

教育的过程就是使自然的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中国人传统的“权力化生存”和“能力化生存”也将因为所受的教育而走向“优雅生存”。一个能走 向优雅生 存的人一 定是一个健康的、快乐的、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丰富人文知识的人,这些都应该而且必须从教育中获得。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因此,必要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个人价值理性的构建,也几乎决定了学生自己生活的幸福程度和对未来社会的贡献。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无疑会导致很多难以弥补的问题,而科学的人文教育离不开审美的融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审美素养的提升应该贯彻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也应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价值评判尺度。审美是多元的,真正能成为个人素养的审美应该是健康的,应以健康为价值尺度和主要目标进行评判。因此,在审美教育中应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健康为目标,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科学地融入学生的人文教育中,并使二者合理结合相得益彰,符合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也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教授认为,应排除不良社会文化的干扰,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关乎学生未来健康和幸福的大问题来解决[4],因此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也为中学健康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健康体检路径 篇11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量”与“质”的飞跃,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发展都将发生重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急速变化,加之父母、老师缺乏有效的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考试、升学、情感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据调查,我国近2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如焦虑、自卑、轻生、孤独、神经质等),必然对青少年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青少年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对于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身心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中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据刘恒、张建新通过对全国2209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约有21.7%的中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2]另一项调查显示,有22.6%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具有轻度症状的学生占18.0%,具有中度症状的学生占4.4%,具有重度症状的学生占0.2%。[3]

总体来说,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较严重,而且中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其中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5%。[4]而金燕、魏雪等人对34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占38.33%、中度心理问题的占44.77%、重度心理问题的占15.36%。[5]因此,加强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有重度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中学生遇到的都是一般性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倘若这些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不及时疏导和解决,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会出现暴力、犯罪、轻生等现象。目前我国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情感与情绪、网络成瘾等方面。

1.学习问题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压力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因素是困扰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张晶通过调查发现,有38%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学习缺乏计划性、考试焦虑。[6]如果中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学习方面的困扰与挫折,就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不能适应各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与考试焦虑、厌学逃学、升学失败等等。

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已经成为困扰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据高亚席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日渐严重,其中,不同程度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占总体的31.7%;人际关系问题比较严重的占总体的11.7%。[7]心理学研究发现,倘若人际关系紧张、不协调或人际沟通不畅通,可能会产生逃避、孤立、孤单、寂寞甚至有被抛弃的感觉,在行为上出现偏激、抑郁、自闭、消沉等现象,进而影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总之,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交往恐惧,与异性、教师、家长、同学关系不和谐等等。

3.情感与情绪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日趋发展,在情感上较为敏感,在情绪上易冲动,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还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在青春期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情感方面的困扰,如早恋、失恋、单恋、性无知、性恐惧、性压抑、性变态等等。同样,心理学研究发现,消极的情绪反应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随意性、情境性较大,自我控制力也不强,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出现焦虑、压抑、忧郁、恐惧等情绪障碍。据调查30%的中学生情绪不稳定,情感丰富而脆弱[8]。

4.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成瘾是指人们由于过度或重复使用网络,造成较为明显的心理损害或周期性的迷恋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部分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客观存在,已经成为学校、家长较为棘手的问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技术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等。许多“网络中学生”痴迷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形成网络依赖或陷入“网恋”不能自拔而引发的种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甚至出现网络心理疾病,比如:“网恋”、逃学厌学、犯罪、人格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神经质等。目前,网络成瘾的人群当中,中学生占14.8%[9]。

三、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面对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扰、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家庭心理教育是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家庭是个人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民主、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家长,不仅要关注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要尽最大可能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与心理辅导。endprint

首先,父母尊重、理解、关心、相信孩子,加强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对话”,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也是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其次,构建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父母应与孩子建立亲切、温暖的情感关系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应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父母的一言一行始终充满了爱、充满了关心,孩子在家庭当中就会产生温暖感、亲切感,以及带来身心的愉悦、安全自信。也就是说,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第三,父母应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学习、掌握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积极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2.学校心理教育是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学校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不断研究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中学生积极、乐观、坚强、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形式[1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将心理教育纳入中学生培养的教学计划,并引进或培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有效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介绍中学生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理论,诊断中学生在学习、人际、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提高中学生自我心理维护的能力。其次,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为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是面向全体学生、年级或班级,也可以是针对中学生某一突显的心理问题而进行的讲座,通过讲座使中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或讲座,教师、专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利用生动活泼的对话、心理剧、角色游戏、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向中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学习心理辅导等方面知识,使中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开发和发展。

(2)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辅导机制(辅导站),全面或有针对性地、预防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1]这是当前我国中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部分中学开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建有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而对于没有建立心理咨询的中学应尽快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引进或培养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学校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咨询热线、校园网络聊天室、团体辅导、知心信箱或学生活动(如演讲、游戏、心理剧、讨论会)等形式,及时有效地解决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情感、性格、人际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为中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同时,学校应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为中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援助。各个班级可以建立心理委员,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课程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课程当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3.社会心理教育是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社会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级政府部门、各医疗机构、各社会团体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关心、帮助、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全社会应该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开办青少年心理健康专栏,推荐优秀青少年心理健康读物,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介绍,让中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投入,协同有关中学或高校举办有关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各种类型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第三,各社会团体、心理咨询中心、各高校应加强与中学的合作,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支持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遇到特殊心理疾病、严重心理问题或突发心理危机时,各医疗机构、咨询中心、社会资源团体应积极协助学校做好中学生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工作。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只有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入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避免或消除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

参考文献

[1] 许孔玲.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大河健康报,2012-08-21.

[2]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09(1).

[3] 司秀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校园心理,2012(3).

[4] 吴晓娟.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 金燕,魏雪,孙一萍.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教育探索,2010(1).

[6] 张晶.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分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7]魏文,张向阳.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日渐严重.海峡导报,2009-03-09.

[8] 刘素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威宁学院学报,2012(9).

[10] 杨雪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1] 肖兴政,陈于后,刘燕等.中小学生“恋网”心理与调适.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谢华(1976-),男,四川井研人,四川理工学院副教授。]

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探讨 篇12

关键词:健康养生,电视节目,路径创新

随着我国老百姓物质环境的提升,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公众,老百姓都想少花钱、少生病、身体好,社会涌现了重视健康的热潮,对健康类节目的需求明显增长,健康类电视节目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1 健康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1.1 受众群体面过窄

目前,各类健康节目主要以养生咨询、医疗保健、专家问诊、药品推销为主。根据调查显示,健康类电视节目的目标受众群体主要是身体处于各种慢性病、亚健康中老年人,虽然其他观众也能获取一定的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中老年人群人生阅历日渐丰富,生活品质逐步提升,对健康类节目的收视需求较为突出。健康类节目的受众不能只限于中老年这一特定群体。受社会压力、饮食习惯、生活状态等因素综合影响,中青年群体中的亚健康现象也日益凸显,中青年人和各年龄层对健康类电视节目的收视需求都在增加,节目也应更加关注中青年人感兴趣的话题,拓展中青年观众这一庞大的受众群。然而,健康类节目是给患者收看的这一固有的思维模式仍存在于部分观众的脑海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发展。

1.2 广告化倾向明显

目前,健康类节目广告化倾向较为严重,未能站在受众角度,以切实服务受众为目标,宣扬健康养生知识。但这类电视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节目中的广告植入过多,甚至不少健康节目直接命名为所售产品名称,直白地进行广告宣传。有些节目问诊、讲授疾病预防与治疗、养生保健的内容相对较少,专家们演讲时所涉及到的食品或者药品,介绍相关药品的功能、疗效,介绍吃药后效果的显著性,询问要不要继续吃,还要吃多久等,更有甚者,专家直接告诉经销地址、销售热线,并以促销即将结束作为幌子催促听众赶紧购买,尤其是地方台节目,有明显的广告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受众。

1.3 内容同质化严重

由于健康类节目短时间内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模式雷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没能体现出地方台的特色。节目大部分话题仍局限于各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范围比较狭窄,基本围绕“广告+嘉宾访谈+热线问答”模式,很难长时间地持续吸引观众收看。节目内容则基本围绕中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几病种,听众容易产生疲劳感,逐渐失去兴趣,导致节目品位不高,可视性差,难以形成品牌节目。因此,健康节目的现有播出形式亟待改变,节目内容需同中求异。

1.4 主持人作用欠缺

目前,在健康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很小,基本上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忽略,主持人作用明显偏弱,节目基本是围绕专家进行。通常主持人在节目之初会介绍一下本期节目内容、本期讲解专家,然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整期节目听到的都是专家的声音,有的节目结束时也不见主持人现身。更有甚者,有的节目根本就没有主持人,专家主持贯穿整档节目。有些专家的口齿不清晰,很难吸引观众。主持人应当作为专业人员,对节目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能够为观众答疑解惑,在大部分节目中主持人这一重要角色却被淡化。多数健康节目主持人基本不具备医疗保健等医学知识,对于听众的提问以及嘉宾专业术语无从回答与解释,而成为了一个旁观者。

2 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路径

健康类养生电视节目的出现,无疑给老百姓求医问药带来了方便。但健康类电视节目要想吸引观众,长久生存,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必须在节目内容上培养人们的健康意识、贴近百姓生活、满足群众的需求,确实起到为百姓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的作用。节目除了要规范,要有特色,还要适应时代发展,向人们宣传增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2.1 避免过度娱乐化

近年来,受电视节目娱乐化影响,健康养生类节目风格也呈现出了娱乐化倾向。节目通过年轻人的无知来卖弄笑点,而某些嘉宾故作惊人之语用来博取眼球,应该坚决抵制这些低俗化的节目制作。健康养生类节目是应该传播科学健康理念。健康类电视节目不能过分追求娱乐化,软广告宣传适可而止,还要重视专家的权威性,提高传播内容的科学性。此外,对健康类电视节目管理要规范化。只要涉及到疾病与治疗的方面,采访的对象必须具备中医或西医医师资格,杜绝“炒作养生”,防止电视节目内容失控,电视台策划和制作医药类电视节目须请医学专家进行把关,以确保健康类节目质量,真正达到宣传科学养生的目的。

2.2 增强节目权威性

科学性、真实性是健康类节目的生命。在制作上要客观公正地传达健康信息,把客观公正视为节目制作的首要原则,避免片面、不科学、不严谨地传播健康信息,更不能出于私利传播虚假信息,如对某种疗法、药品的效果夸大其词,引起误导延误患者病情。名医专家上电视也会很好地聚集收视人群,名医专家效应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权威性,就如老百姓上医院看病,往往喜欢找大医院,看专家门诊一样。

2.3 提升节目实用性

一档节目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其实用性。根据《中国健康传播研究2013-2014》调查数据,近70%的公众选择健康媒体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实用性,是否有效实用。受众收看健康节目时,通常不会像收听娱乐节目那样以放松身心为目的,而是想从节目中获取某种知识。节目的实用性越强,其受关注度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因此,增强节目的实用性就能能吸引更多的受众。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吃什么、用什么,而是怎么吃才健康、怎么生活既时尚又健康的问题。健康类节目在制作上要与时俱进,加入当前时尚元素,如医疗药品知识,食疗、美容、养生、膳食营养、瘦身减肥等,这样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2.4 提升品牌知名度

健康类栏目作为传播健康知识的平台和沟通医患关系的桥梁。健康节目由于其专业性原因,必然需要与医疗、科研机构的医生、研究人员,以及部分药品商家进行合作,邀请有知名度不同的专家为受众提供各方面的健康、养生知识。同时,筛选好选题,当地观众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是首选。此外,健康节目可与商家、医院等联手开展宣传活动,提升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健康类节目要树品牌、有特色。只有符合本地的特色,才能引起观众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杨乘虎.电视节目创新的路径与模式—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三[J].现代传播,2012,(6).

[2]范树平.电视节目创新路径刍议[J].新闻传播,2010,(6).

[3]刘峰.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创新路径分析[J].电视研究,2013,(2).

上一篇:市场经济下的成本管理下一篇:机械加工精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