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2024-11-07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精选12篇)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干预社区中老年亚健康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广州市同和社区的88例中老年亚健康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分别给予医院层面+社区层面+家庭层面的综合干预措施和单一的干预措施和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综合疗效和症状评分。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3.18%比56.8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症状积分水平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32±0.63)分比(10.23±3.10)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单一的干预措施相比较,采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干预措施和方法可有效改善社区中老年人亚健康状态,是实践过程中的理想选择方式。

关键词:联合干预,亚健康,干预效果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理论观点也随之更新和进步。在“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医学理论模式的指导下,亚健康状态的相关问题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1]。 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群亚健康状态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2,3,4,5,6,7],亚健康状态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人员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研究和调查资料发现,社会、心理及生物等多方面因素可导致人体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整体失衡[2]。 在这样的状态下,可导致身体相关功能处于较低水平的中老年人群出现亚健康状态。 针对亚健康状态采用相关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方法,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身体的各项功能,同时能够调整人体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并进一步平衡各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社区中老年亚健康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相关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社区中老年人亚健康状态的有效干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采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干预措施和方法,通过相关病例的验证和比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均为广州市同和社区在2010年12月亚健康状态流行调查过程中被确定为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全部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亚健康诊断标准。 入选本次研究的病例对象共计88例,采用随机表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为44例,其一般资料如下:1性别分布:男43例, 女45例;2年龄情况:年龄60~77岁,平均(59.88± 7.44)岁;3体重情况:平均体重(77.99±6.44)kg。

1.2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医院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在医院层面,由专业的医生和健康专家采用集中宣教的方式,对研究对象实施保健宣导和健康教育讲座,针对研究对象的个体健康问题给予专业的答疑解惑, 并制订系统化的 “亚健康干预手册” 对研究对象个体日常的注意事项和干预要点进行指导[3,4]。

1.2.2社区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在社区层面积极利用社区医院的设施和资源对研究对象实施普查、筛检和定期的健康检查。 针对体检结果存在健康问题或是理化指标正常但身体确有不适感觉的亚健康人群和理化指标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对其可能的不良后果提出警告,给与相关建议。

1.2.3家庭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由本研究组成员针对研究对象个体差异情况制订个体化和集体的保健计划及其干预措施。 并在研究对象的个体努力及其家属的帮助配合下, 完成各项保健计划及其干预措。 针对经常出现症状的研究对象,给予其针对性的健康调养指导,并采用定期家访的方式对家庭层面干预措施和方法的开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研究对象个体及其家属的疑虑进行及时答疑。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医院层面+社区层面+家庭层面的综合干预措施和方法。 而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上述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单一干预措施和方法。

1.3观察指标

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疗效, 其临床判断标准如下:1痊愈:患者症状或者体征消失,临床证候积分降低超过90%;2显效:患者症状或者体征消失大幅改善,临床证候积分降低超过70%,低于90%;3有效患者症状或者体征消失有所改善,临床证候积分降低超过30%,低于70%;4无效:患者症状或者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临床证候积分降低低于30%或升高;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亚健康症状积分,采用亚健康状态评定量表[4]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亚健康症状积分水平越高说明患者的健康等情况越糟。

亚健康症状积分判定标准采用亚健康状态评定量表[4]中所确定的标准进行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2。

2.2两组干预前后的亚健康症状积分比较结果

实施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症状积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症状积分水平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3。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5,6],亚健康患者在社会交往、心理以及躯体等方面均会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既往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目前针对亚健康的干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观点,针对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体系和措施并不完善。 导致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针对亚健康相关理论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中西医相关理论和实践均为发现亚健康的最佳治疗方式。

本研究在积极探索实践的基础上, 以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理论模式为指导,按照“治未病”的思想从多个措施提出了医院、社区、家庭的联合干预措施方案。 按照“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理论模式分析患者身体上的疾病或虚弱将会促使其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力感与挫败感,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丧失信心、情绪抑郁等精神类疾病;心理上的挫败感以及身体上的疾病与虚弱,均会降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失去朋友、单位同事以及家庭成员的支持,促使社交关系变得紧张,社交障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并引起身体上的疾病[7,8,9,10,11,12,13,14]。

按照上述理论逻辑,本研究提出了应重视调节患者的情绪。 通过亚健康状态过程中医院层面的干预措施,开展知识讲座和自我保健意识等会议,提高民众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保健意识,加强诊断知识。 但是,仅给予患者单纯的医院层面干预措施后,研究发现,患者症状并未有明显改善。 他们需要进一步地咨询专业医师,实施定期健康检查、身体筛查或普查,并结合亚健康状态评估量表,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加以判断,再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最佳治疗或保健方案,这也就是所提出的“社区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而对于 “家庭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而言,主要是在医院和社区层面的基础上,对专业的、系统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的落实和实施,从患者个体的社交能力、饮食、运动以及心理上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促使其身体、心理快速康复。

从本研究的比较数据上分析,实施联合干预的患者其临床整体效果更佳, 患者的症状改善也更加明显。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和启示,与单一的干预措施相比,采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干预措施和方法可有效改善社区中老年人亚健康状态,是实践过程中理想的选择方式。

鉴于本研究所涉及人群的规模和范围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针对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干预措施和方式的有效性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验证,从而证实其临床实际效果[15]。

此外,结合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建议:一是,全社会各领域应加强对亚健康状态的整体认识,不断提升广大人群的健康意识和观点,做到疾病的积极预防和监控,以亚健康问题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16];二是,各企业、事业单位在组织开展健康体检的过程中, 要针对亚健康问题引起高度重视,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对职工的亚健康体检结果进行详细解读,从而积极帮助其改善亚健康状态,提升整体健康水平;三是,把社区老人健康教育纳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规划[17,18];纳入社区主要领导任期责任。 制订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时间表,确保社区健康教育,健康考核评估正常运作。大型综合医院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帮护教育,确保健康教育质量[19,20,21]四是,综合医院积极培训社区医护人员,提高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做好社区老人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习惯等教育。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2

零缝隙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我院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创新构建了“零缝隙”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这是一种完善完备充分的.全面教育机制,涵盖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间每一个个体心理生活侧面.其实质就是及早识别、发现危机并给予当事人及时、有效的干预与救助;其目标是实现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保障校园重大心理危机事故的零发生.本文是围绕此教育机制的构建、实践过程及相关理论所展开的探讨.

作 者:葛宝岳 GE Bao-yue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刊 名:南阳理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1(2)分类号:G44关键词:零缝隙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危机干预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3

【关键词】整体状态 危机 发展趋势 干预 引导 心理危机

一、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现状与特征

1.1整体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处在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渡时期。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心理特征,群体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青少年的理性精神、独立意识增强。强调个性、自主、自强文化,对前途充满自信心态。然而,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盲目的追求个性,过度自信,人生前进途中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措手不及,一蹶不振,甚而至于沉沦,对生活失去希望,从而产生轻生念头。

1.2出现的危机

部分青少年易受社会转型时期不良文化、风气等的影响,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错误,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独在异乡,自谋发展的青少年,一旦遇上挫折,很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厌世。2010年5月11日浙江台州三个90后打工者网络相约自杀两人身亡,这只是一个例子。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青少年因为情感受挫,工作不顺,一时冲动就产生轻生的念头,缺乏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1.3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容易分化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大部分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对生活积极乐观,对社会及个人发展充满信心;然而也有少部分人极度悲观厌世,沉沦,迷茫,觉得生活于他们已毫无意义。但是,只要社会各界能够给予这类人群以密切关注,积极采取措施,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极端情况理论上是可以避免的。

二、相关部门如何做好干预青年少年心理危机的工作

当前,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学校,也有不少辍学在家或者已外出独自谋生。在校学生应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加活动,拓展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于已辍学外出谋生的青少年,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措施,给予他们照顾,对于青少年犯罪从严管教。适时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1做好在校学生的心理引导和心理干预工作

在校學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干扰。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薄弱,容易成为对社会产生积怨的人的发泄情绪的对象。例如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发生重大凶杀案。郑民生手持砍刀,连续砍死砍伤13名等待入校的小学生,受审讯时称其作案动机是报复社会。其杀人动机是认为周边的人看不起他,恋爱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结婚;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其后杀害学生的惨剧时有发生,这才引起公安部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关措施,学校也才加强了安保措施。无论怎么样,这类事件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的监管措施,完善学校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系统。给在校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增加社会工作岗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缓解这类人群的就业压力。

2.2切实做好社会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

对于已立身社会的青少年,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应有的保护政策。适当鼓励,引导青少年向好的方向健康发展。坚决打击怂恿利用青少年犯罪的不法分子,对于这些人的惩罚应起到威慑其他蠢蠢欲动的相关人员。对于青少年犯罪应给予重新改过自新的机会,积极疏通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

青少年的身心都极其脆弱,波动起伏大,易走向极端。因此,青少年不宜承受过大的压力。前面提到的90后相约自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会各界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切实做好青少年的工作,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旧的衡量标准还没有完全失效,而新的标准又还没有建立好。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存在多元特征。新旧标准导致青少年产生某中不确定性,极易产生困惑。因此,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社会工作。

2.3制定并完善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政策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继续完善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政策,鼓励,监督,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德智教育同等重要。德是做人之本,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只有二者结合才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向前发展。

第二 社会各界同心协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决抵制,打击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入侵,完善青少年发展相关政策。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第三 加强留守青少年儿童的监管保护措施,坚决打击侵害留守青少年权益的犯罪行为。

第四 增加社会青少年培训机构,完善培训机制,争取让每个青少年都有一技之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减少社会闲杂人员的流窜,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加强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动态掌握当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以此为根据,找出其中的症结所在,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照海(1988—),男,汉族,重庆籍,本科,土木工程专业

第二作者:张勇(1990—),男,汉族,安徽籍,本科,土木工程专业

学生体质健康的差异与干预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干预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2010年浙江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状况白皮书》得出的结论, 温州籍高校新生体质健康状况全省最差, 数据显示, 温州籍高校新生在诸多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 包括学生体质测试总成绩在内的多项指标甚至位列全省倒数第一。从2007年开始, 每年都会对部分高等学校大一新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2010年采集的样本是来自省内73所高校的13.2万名学生, 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长跑、立定跳远、握力、坐位体前屈等指标。以2 0 1 0年的测试结果为例, 温州在学生体质测试总成绩、耐力类项目、力量柔韧类项目、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得分平均值上均位列全省最后一名或并列最后一名, 其各项指标的及格率排名也相对落后。

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 二者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 体质是人体维持良好健康状况的能力[1]。健康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对个人而言, 健康是一个智力、体力和心理发展的基础, 是劳动生产力的基础。对社会而言, 良好的国民健康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那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温州地区学生体质状况如何, 是否存在地域性差异、性别差异等,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又是什么, 如何运用体育、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积极的干预, 提高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都是我们急需去研究的。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以温州市全境包括三区、二市 (县级市) 和六县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主要指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样本的选择, 11个县 (市、区) 各学段选择2所学校, 即66所协作研究 (实验) 学校, 从不同学段抽样3个年龄组, 分别是儿童组, 即11岁组, 相当于小学五年级;少年乙组, 即14岁组, 相当于初中二年级;少年甲组, 即17岁组, 相当于高中二年级。

2.2 研究的方法

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收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等调查手段, 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实验对比等实践研究。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3.1.1 身体形态

身高的性别差异:温州市男女生身高平均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11~17岁) , 变化范围男生为 (142.2±7.2) cm- (172.0±5.7) cm, 女生为 (1 42.5±7.3) c m- (1 60.3±5.2) cm。在11岁时男女生身高无统计学意义, 11~14岁男生身高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高于女生, 14~17岁男生身高明显高于女生 (P<0.01) , 并且差距逐渐加大。

身高的城乡差异:在地域上有较明显的城乡差异, 但在不同年龄表现各不相同。表1显示:温州市男女生城区平均身高都高于乡村;这跟遗传、饮食、体育锻炼等有较大的关系, 但是学生的个体遗传因素非常复杂, 工作量很大, 而且不具备因素的控制。另外学生的成长环境也不尽相同, 该因素也很复杂。所以, 本研究仅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开展研究。从温州市与全国中小学生身高指标的比较分析, 温州市男生与全国14岁、17岁组男生身高明显偏低。

体重的城乡差异:在地域上有较明显的城乡差异, 但在不同年龄组表现各不相同。城乡的男女生体重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且城区学生体重一直高于乡村学生, 但数值差距不大, 这跟城区学生体育锻炼、饮食习惯和学习负担有关。表2显示:温州市男女生体重均值整体较偏轻, 偏轻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3以上, 甚至在高中阶段偏轻人数超过了一半以上, 与全国存在一定的差距。

3.1.2 身体机能

肺活量的差异:温州市男生肺活量平均数岁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11~17岁) , 变化范围男生为 (2007.6±565.4) ml- (3708.2±7 8 9.2) ml。女生肺活量在1 1~1 4岁随年龄的增大明显, 1 4~1 7岁随年龄增大放缓。女生的肺活量变化范围为 (1991.2±551.9) ml- (2674.1±611.8) ml。11岁组, 乡村男女生均高于城区, 但高于数值不大。11~17岁之间, 城区男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高于乡村。温州市中小学生与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水平相比, 有着微弱的优势, 没有明显差异。

3.1.3 身体素质

爆发力素质 (立定跳远) 的差异:变化范围男生为 (1.64±0.19) m- (2.33±0.2) m, 女生为 (1.56±0.17) m- (1.77±0.1 8 m) 。1 4岁组, 乡村男女生立定跳远略微高于城区, 11岁组与17岁组的城乡均值一样。表3显示:温州市女生立定跳远成绩明显好于全国3个年龄组立定跳远成绩均值。

柔韧性 (坐位体前屈) 的差异:温州市中学生与全国11~17岁中小学生坐位体前屈均值没有明显差距。

耐力素质的差异:1000m跑反映13~18岁男生的耐力素质。温州市男生较全国男生耐力素质没有明显差距, 但女生800m速度较全国女生明显偏低。

3.1.4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 生活方式的变化:电视、电脑、电子游戏、网络等进入普通家庭, 使得大部分学生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过长, 占用了活动时间;现代人出门坐汽车、上楼乘电梯, 大大减少了活动量;缺乏营养知识教育, 膳食结构不合理, 营养摄入太多;城市化小区生活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2]。

(2) 家庭和学生个人原因: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畸形“呵护”, 家长怕子女受伤, 不愿意让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独生子女自身意志薄弱、不愿运动、害怕吃苦。

(3) 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不良的传统教育观念导致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得不到重视; (2) 应试教育影响中国学生的体质健康; (3)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也存在缺陷, 它们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

3.2 干预的实施与分析

干预的具体方案:积极思考导致问题的原因, 对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薄弱指标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要逐步完善中小学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体系, 建立相应的标准测试的数据库, 建立学生评价的常模、标模和网上自评系统。 (2) 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共性的突出问题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目前我市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是:肥胖、免疫底下、体力活动减少造成的身体素质退化等。因此需要从问题原因入手,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群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营养补充、心理调适和健康生活行为习惯的教育, 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和手段。 (3) 要注意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如运动生化、运动营养、运动医学等学科的支持和交叉渗透。只有在理论基础上具有科学的理论构建和支撑, 才能在健康体适能评定方法上获得一些快捷、准确、科学的检测方法[3]。 (4) 体能测试方法中在方法学上更新的同时, 还要发扬我国传统方法与经典方法的结合, 力求在继承这些方法的同时有所突破和创新。 (5) 干预后的测试数据及时上报, 力求做到准确, 以备后续跟进的评估以及再干预的进行。

干预的具体措施:鉴于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 学校应该建立适合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机制, 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此, 提出以下体质健康干预的措施: (1) 加强体质测试。体质测试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体质状况, 并且通过预警机制对不同层次的目标群体发出信号, 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青少年体质的措施提供依据。 (2) 身体运动干预。根据中小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 并以生命科学和健身理论知识为依据, 结合其心理和生理特点, 设计健身运动处方, 应用于体育课教学中。健身运动处方课的内容是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耐力水平、心血管系统机能) 为主要目标, 使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的机能以及基本活动能力和各种身体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4]。 (3) 生活习惯干预。肥胖、视力不良现象以及很多心理问题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为此, 学校应加强辅导员对学生生活的监管作用,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的措施有: (1) 保证充足的睡眠, 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2) 避免营养过剩, 拒绝暴饮暴食。 (3) 认真做眼保健操, 预防视力下降。 (4) 避免青少年养成吸烟的不良习惯。 (4) 加强营养干预。在避免营养过剩的前提下, 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能量摄入、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体质的物质基础[5]。学校应定期对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检查和监测。 (5) 心理卫生干预。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各个阶段具有不稳定、易受外在干扰、易走极端的特性, 所以容易患上各种心理问题[6]。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特征和青春期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4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我们得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初步结论: (1) 我市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大部分身体素质、营养不良检出率及龋齿发生率等均得到显著改善, 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偏低, 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2)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差异普遍存在, 特别是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3) 部分协作校的积极干预成效显著。

4.2 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传统观念, 使“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2) 加强组织管理, 确保各项机制有效推进, 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3) 整合资源, 进一步开展好中学生课外校外体育活动; (4) 各方行动, 积极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5)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推进体育选修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益; (6) 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确保体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7) 着力夯实学校体育工作; (8) 建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安全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2]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陈智寿.对体育中几个概念的讨论[J].体育学刊, 2007, 14 (2) .

[4]李鸿江.体育教学[J].首都体育学院, 2000.

[5]耿振华.坐位体前屈的训练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 2008 (5) :63.

居民健康档案干预方案 篇5

为了提高本村村民的健康水平,健康知识及危险因素的认知,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特制订本方案。

一.以0—36月龄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病人以及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特点,优先进行健康体检,给予定期随访以及提供健康指导。

二.慢性病严重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本村首发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它是引起其它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必须开展以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对慢性病人管理的同时,影响周围人群,让慢性病工作家喻户晓。首先对慢性病病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工作重点是以运动,限盐,控烟,控酒为主,同时注意饮食平衡,合理营养。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对慢性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进一步慢性病病人的服药率和控制率。

三.进一步改善卫生室设施,配备卫生人力资源,更好的服务与群众。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6

【关键词】孕期保健;出生异常;新生儿

Study on the relevance of prenatal care interventions and neonatal health

Wang Man-li

The Second Division of Obstetrics, 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Center of Luoyang City, Luoyang 471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renatal care on neonatal health. Methods: The study group members were pregnant and had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while control group did nor do so.. The birth abnormalities of neonatus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eonatal health status of study group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neonatus undergoes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Health interventions on pregnant women during pregnanc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ate of neonatal birth abnormaliti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neonatal health.

[Key words] Prenatal care; Birth abnormalities; Neonatus

妊娠与生育从妇女妊娠开始,经历分娩、产褥等全过程。孕期妇女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状况[1-4]。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与婴儿死亡率和儿童发病率有着重要的关联性[4]。本文以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收诊的孕妇为对象,通过研究组和参照组新生儿的健康状况的对比,来探讨孕期保健与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关联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孕妇共354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32例,其中初产妇201例,经产妇31例,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20岁和40岁,平均年龄(26.8±0.6)岁;对照组122例,初产妇98例,经产妇24例。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19岁和42岁,平均年龄(28.9±0.5)岁;两组孕妇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为未经系统的孕期保健干预的分娩者,而研究组经过系统的孕期保健教育(包括定期产前检查、系统孕期保健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教育培训以及孕期营养指导等)。产后的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及新生儿保健措施2组情况相同,不对2组对象和调查人员进行暗示或进行特定目的之说明。

依据孕期妇女妊娠的特点,孕期保健干预相应地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1.3 研究指标

对所有孕妇的新生儿出生异常及患病情况进行如实记录。非健康情况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腹泻、高胆红素血症、头颅血肿、先天畸形、新生儿脐炎、肺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和t检验。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指标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均以P<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出生时异常者共7例(3.02%),新生儿患有各类疾病者11例(4.74%);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表现异常者共10例(8.20%),新生儿患有各类疾病者14例(11.47%)。详细数据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出生时异常以新生儿窒息为主,新生儿疾病以新生儿腹泻为主,其次为新生儿肺炎;研究组新生儿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异常及疾病数据均经过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影响生殖健康的各阶段中,妊娠与分娩是极其关键的两个过程。本研究表明,对孕期孕妇进行保健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新生儿出生时的异常情况以及新生儿患病率,有效提高新生儿健康状况。但孕期保健需要来自多方面的通力协作,通过采取措施以大力推进、推广孕期保健工作的开展,比如建设妇幼保健网、完善孕产妇转诊机制及流程以及加大对流动人员管理等。唯有此,才能使我国在生殖健康尤其是孕期保健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朱兰芳.孕期保健干预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1,8(27):91

[2] 孟文娟.做好孕期保健 保证分娩质量[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2):5011-5012

[3] 孟杰婵.浅析孕期保健对分娩方式及围生儿的影响[J]. 基础医学论坛,2013,17(14):1801-1803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青岛市某三大医院经内窥镜及病理诊断确诊的首发结直肠癌患者100例,包括直肠癌48例,结肠癌44例,直肠结肠混合癌7例,回盲部癌症1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3~70岁,平均(58.46±8.6)岁。对照选自同期在体检中心的无肠道疾病症状或病史的查体志愿者100例,按与病例组年龄相差 ≤5岁、相同性别进行1∶1匹配,年龄33~70岁,平均 (57.74±8.1)岁。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量表,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后, 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并填写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体质指数、吸烟、饮酒和喝茶、清晨空腹饮水、体力劳动强度、体育锻炼频率、每日静坐时长及饮食习惯等。

1.3 质量控制

本研究量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系统的培训, 并进行了预实验,反复修改以完善问卷内容。在调查过程中,及时核查完成的量表,数据采用双录入的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将量表数据录入,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情况采用统计描述、χ2检验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生存分析中的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病的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病例组和对照组共100对,均为汉族,其中男性57对,女性43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均衡可比。 病例组中农村人口占3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结直肠癌单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是否饮酒、清晨空腹饮水、有无定时大便的习惯及排便频率、进食腌渍、油炸、烟熏、 剩饭菜、体力劳动强度及体育锻炼频率、每日静坐时长、 各种蔬菜摄入频率、豆类及其制品摄入频率、水果摄入频率以及红肉摄入频率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关联(P< 0.05),见表1。

2.3 多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中,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定时大便的习惯、业余时间体育锻炼频率≥3次/周、十字花科类蔬菜摄入频率≥1次/周、其他绿色蔬菜摄入频率≥1次/周以及瓜果蔬菜类摄入频率>3次/周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见表2。

3 讨论

水果、蔬菜及豆类中富含纤维素及多种抑癌物质,这些物质均对免疫系统有积极的作用[3]。本次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增加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豆类及其制品摄入频率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十字花科类蔬菜≥1次/周、绿叶蔬菜摄入频率≥1次/周、瓜果类蔬菜摄入频率>3次/周均为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十字花科类蔬菜(如西兰花、青萝卜)中含有高含量的硫苷类化合物,在内源或外源黑芥子酶作用下可生成异硫氰酸酯,它可降低致癌物的致癌作用,从而延缓肿瘤扩散和进展[4],绿色蔬菜(如芹菜、油菜)以及瓜果类蔬菜(如黄瓜、冬瓜)中丰富的叶酸以及类黄酮类化合物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有较强的抗癌功效。

有研究指出,红肉摄入频率过高者将增加患肠癌的风险,而增加白肉摄入频率可以降低肠癌的发病风险,延长寿命[5]。本次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红肉摄入频率≥3次/周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未发现白肉与结直肠癌有关联。贝壳类海产品中含有多种抗癌物质,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6],但本次研究未发现贝壳类海产品与结直肠癌有关联,可能是由于青岛市为海滨城市,居民食用海产品较多,未发现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

由于高蛋白食物经高温油炸、烧烤后可能产生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热裂解产物——杂环胺类[7],以及腌制食品中含有较高含量的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因此,摄入较多的油炸、煎、烤及腌制食品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8]。本次研究在单因素分析中经常摄入腌渍、油炸烟熏食品以及剩饭菜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分析均未发现与结直肠癌发病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定时排便的习惯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定时排便及时清除了肠道内的有毒物质,保证了肠道的正常功能。此外,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清晨空腹饮水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清晨空腹饮水可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润滑性,从而软化大便,促进大便排泄。本次研究未对清晨空腹饮水进行量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于体力活动强度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关系,周伦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轻度体力劳动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本次研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轻度体力劳动强度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OR=0.18,95%CI:0.07~0.47),但在多因素分析中未发现此结果;此外,有研究指出,经常运动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10],本次研究也发现体育运动频率≥3次/周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而每日静坐时长≥4 h是其危险因素,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提倡平衡分配工作与运动的时间。

目前,国内外关于饮酒、吸烟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尚无一致结论。大多数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然而,国内陈坤等[11]的队列研究显示饮酒不是肠癌高发的危险因素,邢茜宜等[12]的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饮酒与直肠癌的发病之间没有关联。研究认为, 吸烟可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吸烟者或者曾经有吸烟史者与不吸烟者相比结肠癌危险性增加[13]。但是,Luke等[14]的研究以及印度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15]结果显示,吸烟并未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本次研究经过统计, 在单因素分析中,饮酒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但多因素分析并未纳入模型,未发现吸烟与结直肠癌发病有关联,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样本量不足、病例选择时存在选择偏倚等,致使研究出现阴性结果。吸烟饮酒对于人体的危害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关于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及抗肿瘤等多种作用[16],其对于结直肠癌的抗肿瘤作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认为, 经常饮茶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10],但本次研究结果未显示饮茶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联,这可能与本地居民饮茶频率普遍较高有关,因此病例组与对照组在饮茶因素方面未见明显差别。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8

关键词:疑似尘肺病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疑似尘肺病患者又称“观察对象”, 它不是法定职业病。如何延缓患者疾病的进展, 健康教育干预很重要。我中心自2010-2014 年对251 例尘肺观察对象动态观察期间进行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延缓了观察对象疾病的进展, 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 -2014 年抽取我中心职业健康体检的25例疑似尘肺病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26~69 岁, 平均57.50 岁, 分别有8~32 年粉尘接触史。通过连续5 年的职业健康体检观察, 无特异的临床表现, 多数存在胸闷、胸痛、咳嗽冬春季节或阴天时加重, 有的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爬山时感到气短, 稍微休息一会儿, 就能好转。在连续5 年动态观察期间, 经我中心专家会诊, 有22 人诊断为Ⅰ期尘肺, 2 人诊断为Ⅱ期尘肺。

2 健康教育需求

2.1 信息需求患者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对个人防护知识多数不了解, 对动态医学观察项目、时间、提请职业病诊断等信息不了解, 对职业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 因而对信息需求充满渴望, 急需得到这些方面的信息。

2.2 心理需求患者在动态观察期间, 心理变化较大, 表现有焦虑、恐惧、悲观、绝望心理问题。这些患者迫切想了解自己的疾病进展及能否确诊情况, 有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等心理需求[1]。

3 护理健康干预

3.1 信息需求的护理干预

3.1.1 定期复查是最大的保护体检的周期需要按照工作场所粉尘的种类、浓度的高低来确定。一般来说, 工作场所粉尘浓度较低的, 如果是接触矽尘, 2 年1 次, 如果是接触煤尘, 3 年1 次, 粉尘浓度较高的, 接触矽尘, 1 年1 次, 接触煤尘, 2 年1 次。

3.1.2如何申请职业病诊断经职业健康检查发现为疑似尘肺病, 或劳动者怀疑所患疾病与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时, 当事人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提出职业病诊断申请。申请职业病诊断要提交以下资料: (1) 居民身份证或户口证明、居住证明等;必须是本人提出申请, 资料经核对无误后提交复印件。 (2) 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3)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5) 其他与诊断有关的资料。

3.1.3做好尘肺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患者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是防止有害物和有害因素直接损害人体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防止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防尘口罩、防毒口罩 (纱布口罩不能用作防尘、防毒) ;防止毒物经皮肤进入或直接损伤皮肤的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靴、防护油膏等;防噪声的耳塞、耳罩;保护眼睛的防护眼镜;还有头盔、安全带等。用人单位也应该加强防范, 遵循三级预防原则。

3.1.4 法律知识宣传向患者宣传职业病政策及法规, 疑似尘肺病患者不能称为法定职业病, 不享受法定职业病的待遇, 需要动态观察才能确诊, 在动态观察期间享受职业病待遇, 因为职业病发病慢, 区别于肺结核等疾病, 在动态观察中加以确诊, 或者诊断为I期或更高期的职业病, 或者诊断为无尘肺0, 如果还不能确诊的, 应当继续观察, 观察对象一般为5 年, 超过5 年不再视为观察对象, 改为一般观察, 一般观察不享受职业病待遇。

3.2 心理需求的护理干预

3.2.1 对有焦虑、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干预这类患者, 往往忧心忡忡, 害怕自己患尘肺病, 应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 鼓励他们听听音乐、打打太极拳, 放松心情, 分散注意力, 消除焦虑造成的心理压力。积极治疗与尘肺无关的疾病, 为尘肺病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旦确诊为尘肺病, 也不要害怕, 通过医院的积极治疗和有效合理的生活安排能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2]。

3.2.2 对有悲观、绝望情绪患者的护理干预诊断尘肺病的过程比较复杂, 患者既希望确诊, 又害怕, 一旦确诊, 就认为跟得了癌症一样, 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 对治疗失去信心。对这类患者, 应用诚恳的态度, 亲切的谈话, 认真负责的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做好患者亲人的思想工作, 取得他们的配合, 耐心的为患者服务, 并经常鼓励和支持他们以坦然、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效果

经过对疑似尘肺病患者在动态观察期间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使患者了解了职业病的相关法规及政策、职业安全及职业卫生、尘肺病预防等相关知识, 提高了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消除或减少了烦躁、焦虑、悲观心理, 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延缓了疾病的进展, 减少了新发病例, 有助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农晓露.尘肺病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需求与干预措施[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8) :872-873.

[2]贺娟.疑似尘肺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2) :210-211.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9

危险行为将潜在或直接地影响青少年现在或未来的身心健康[2], 所以应当针对现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为了解澳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 笔者对澳门青少年危险行为各方面的研究以及干预进展进行了总结。

1 澳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现状

1.1 日常饮食及活动行为

在饮食、营养情况方面, 少于20%的受访者饮食符合均衡原则。约50%中学生没有每天吃早餐的习惯, 调查前7 d内最少有3 d没有进食早餐的中学生比例为24.3%[3]。

运动方面, 受访前1周没有运动的高中生比例占19%[3], 受访前6个月没有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占24.95%[4]。每周一般运动时间等于或多于3 d的高中生比例为34.5%[3], 31.1%的青少年进行运动的频率处于中度[5]。

看电视方面, 在过去1个月平均日看电视2 h及以上的比例为36.4%[3], 46%的青少年经常看电视或听收音机[5]。超过60%的受访学生在平常上课日每天看2 h或以上的电视[6]。

在上网时间方面, 澳门13~20岁青少年日平均上网时数为4 h或以上, 男性受访青年较女性连续上网时间长。在问题“连续上网19 h以上”的受访年龄组中, 比例最高的是17~20岁组, 占8.9%;其次是13~16岁组, 占7.9%[4]。平均日上网2 h及以上的高中生占50.9%[3], 大约24.5%的青少年经常上网[5]。

在课外书阅读方面, 46.8%的受访高中学生在过去1月内平均日阅读课外书时数在0.5 h以下[3]。

1.2 情绪和自杀行为

92.05%的青少年感到有压力, 最主要的来源是学业、其次是家庭。最常选用的减压方法主要是听音乐、玩网络游戏、看电视、找人倾诉[4]。调查显示在高中生中, 过去1个月内有6 d及以上感到悲伤无助的受访者有13.5%, 感到愤怒无助的比例为8.4%。9.7%表示在过去1 a内认真考虑过会尝试自杀, 4.5%的学生表示在过去1 a中曾确实尝试过自杀。该数据显示, 从由“想”到“做”的比率较高, 提示在心理干预及援助方面的工作不足, 应引起关注[3]。

1.3 吸烟、饮酒与易成瘾药物使用行为

1.3.1 吸烟行为

2000, 2002, 2005和2007年的调查显示, 青少年曾经有吸烟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7.80%, 66.00%, 31.20%和19.20%[3,7,8,9], 大专组的曾经吸烟人数高于中学组, 男性吸烟的比例高于女性[7]。首次吸烟年龄在13岁及以下者占提供该问题答案者的41.81%。2005年调查显示与之前调查相比, 大专组和中学组的未曾吸烟率都有所上升, 但仍有20%左右青少年曾有吸烟行为[7]。在表示曾经吸烟的高中生中, 59.3%的学生在过去1个月内仍然有吸烟行为。在曾吸烟高中生提供过去1个月吸烟的主要原因中, 其中35.8%是心情不好, 29.6%表示已有烟瘾, 25.9%是因为与有吸烟习惯的朋友一起吸。提供烟草主要来源的高中生中, 81.5%表示是自己亲自购买, 13.6%是由朋友提供[3]。2005年调查显示, 中学生对他人吸烟持赞成、无意见态度较2000年略有下降[7]。

1.3.2 饮酒行为

2000, 2002, 2004和2007年曾经饮酒的青少年分别为69.30%, 78.00%, 32.60%和62.80%[3,5,9,10]。青少年中男性饮酒的比例高于女性[7], 首次饮酒年龄在13岁及以下者占提供该问题答案者的36.23%。在曾经饮酒的受访高中生中, 56.5%在过去1个月内仍然饮酒, 5.8%有6 d或以上饮酒;过去1个月内饮酒主要来源, 45.7%的高中生表示来自于朋友, 36.4%为自己购买。高中生在过去1个月饮酒主要原因, 72.2%是因为参与朋友聚会 (这可能与该调查在节日后进行有关, 也反映了学生饮酒的特点) [3], 中学生组饮酒的主要原因为解闷愁, 大专生组饮酒主要原因是朋友影响。历年研究均显示, 青少年主要饮酒类型为啤酒。2005年调查显示, 中学生对他人饮酒持赞成、无意见态度较2000年上升[7]。

1.3.3 成瘾药物使用行为

表示曾经使用成瘾药物的受访者中, 街头青少年的比例高于在校青少年, 2000年和2005年在校青少年曾经吸毒率分别为3.90%和2.70%[7,10], 2002年和2005年校外青少年曾经吸毒率分别为18.10%和23.60%[9,11], 无论在校青少年或是街头青少年的使用比例都呈递增趋势。在澳门2008年的青年指标调查中也反映出这一趋势逐年递增[4]。在调查前1个月仍然有使用成瘾药物者占曾经吸毒高中生的1/3, 且有7.8%的人6 d以上吸毒[3]。大专组的吸食丸仔、大麻 (2.6%) 或海洛因 (1%) 的比例均高于中学组 (2.3%, 0.8%) 和高小组 (0.6%, 0.6%) [7]。对街头青少年药物滥用者的调查显示, 丸仔、K仔和大麻是流行程度最广的易成瘾药物, 且多数滥药青少年混合服用2种或以上药物[11]。在服用原因方面, 在校青少年中学组 (55.7%) 和大专组 (10%) 最多反映为好奇[7], 而街头青少年 (48.5%) 最多反映为受派对环境气氛影响[11], 2007年调查显示的主要原因是参与朋友聚会[3]。在服用地点方面, 中学组和街头青少年都以的士高为主, 大学组选择其他地点者居多[7,11]。高中生毒品主要来源为通过别人购买和朋友提供[3]。在对曾服用药物者询问是否容易得到成瘾药物的问题中, 中学组回答较容易的比例最高, 为39.4%;而大专组回答不知道者最多, 比例为36.2%[7]。大部分滥用药物者想过戒除药物, 方式以自己戒为主[11]。

1.3.4 认知情况

在历年对在校和街头青少年吸烟、饮酒和服用易成瘾药物行为问题的认知情况调查中, 大部分问题的不正确认知情况呈上升趋势, 街头青少年的不正确认知率高于在校青少年[7,9,10,11]。见表1。

1.4 赌博行为

2005年研究显示, 48.2%的青少年曾玩有赌博性质的游戏[5];2006年调查中有45.1%青年有赌博经历[12];2007年研究中高中生中有35.7%曾参与赌博[3]。48.6%的高中生表示在过去1个月仍有赌博, 且10.4%有6 d以上赌博。受访高中生提供的主要赌博方式中, 52.8%是自己亲自购买, 28.3%是通过朋友购买。年龄越大的学生越倾向于自己购买。赌博的主要种类为角子机 (58.3%) , 也有部分学生进入赌场赌博 (4.7%) 。有35.5%的高中生表示反对禁止18岁以下人士赌博[3]。在病态及问题赌徒方面, 多数曾出现病态症状的受访者只出现一个症状 (25.0%) , 约0.58%的青年可能已经成为病态赌徒, 约2.35%青年可能已成为问题赌徒。78.6%赌博时出现症状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症状只出现在一个赌博游戏上[12]。

1.5 性行为

研究显示, 2005年5.9%的青少年有婚前性行为, 2008年上升至11.19%[13]。超过60%的受访者接受婚前性行为, 超过80%的受访者接受同居[14]。在针对澳门中学生及大学生的调查中, 首次恋爱年龄为14.28岁, 40%的受访者有恋爱经验;首次性行为年龄为16.10岁, 接近10%的受访者有性行为经历;接近30%受访者在进行性行为时没有使用安全套;近15%受访者表示如果意外怀孕会选择堕胎[13]。澳门青少年的性态度日趋开放, 但是受访学生普遍认为性教育并不足够。青少年从朋友、同学及漫画、电视等媒体获得性知识的比例分别为65.3%, 59.2%和56.7%;另有25.95%和24.6%的中学生从影碟和网络获得性知识;从老师和家长处获得性知识的比例为44.9%和24.4%。也有部分通过媒体等渠道获得性知识的学生曾向家长获取性知识[5]。

1.6 易导致非故意伤害和暴力的行为

澳门8.4%的青少年曾在街上挑衅人、侮辱人或打架, 3.9%的青少年曾携带武器以备打架时使用, 有5%的青少年有无牌驾驶车辆的经历[5], 13~16岁青少年醉酒驾驶的比例为0.4%, 17~20岁组的比例为2.8%[4]。这一领域的专题研究或相关资料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反映, 但从上述情况来看, 澳门青少年存在易导致非故意伤害和暴力的行为, 在未来可加强关于澳门青少年在此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以明确现状和严重程度。

2 澳门青少年危险行为干预现状

在青少年危险行为研究领域提供理论依据的是“问题行为理论”和“危险和保护性理论”[15]。在“问题行为理论”的指导下, 美国从2001年起把生活技能训练作为预防干预青少年危险行为的主要手段[15]。该理论认为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故生活技能训练也是致力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能力, 从而预防危险行为的一种干预方法。澳门在干预方面针对不同问题领域提出了专题计划和活动, 如针对青少年药物滥用开展的健康生活教育课程;健康促进学校为干预平台的学校健康促进计划等。

2.1 健康生活教育课程

于2000年9月开始由澳门社会工作局防治药物依赖厅隶属机构健康教育中心负责推行, 课程内容结合生活技能训练, 对青少年在药物认知、技能水平和行为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 服务对象主要是5~12岁的学生, 旨在提高学生对健康生活益处和滥用药物危险性的认识, 从而达到预防药物滥用的目的[16]。

2007年由澳门社工局委托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开展了对该课程的评估工作,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1) 以学校为单位的个案分析; (2) 和师生的深度访谈; (3) 对相关政策的文本分析; (4) 对相关教材的文本分析; (5) 参与课程观察。评估结果显示, 该课程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认为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成长 (尤其是预防药物滥用方面) 起到了良好的正面导向作用;学生对吸烟、饮酒和药物的认识程度增加;多数学生表示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其纠正正餐厌食和偏食的实践能力方面;教师则表示课程主要普及了健康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但对其实践能力的影响不大。该评估报告除了描述深度访谈结果以外, 还对学校教育现况和健康教育课程做出描述和建议, 如: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宣传身心健康, 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仍重视不足;应拓展课程内容, 对低年级学生加强卫生饮食教育, 对高年级学生应结合生命教育并加强在情绪和心理等方面的引导[16], 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能力。

2.2 学校健康促进计划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在2007年推行的学校健康促进计划由WHO于1995年起积极推行, 是健康促进学校理念在澳门的推广运用。学校健康促进是指在学校里的所有成员都能通力合作, 致力让学生享受愉快的经历, 而学校的架构亦可协助推动及保障学生的健康[16]。这些措施包括透过正式及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建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健康服务、与家庭及社区共同协作[17]。学校健康促进计划被认为不仅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而且以学校为中心, 考虑多种因素对学生健康的综合, 完全具备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工作平台的条件[15]。该计划包含6个范畴: (1) 学校卫生政策; (2) 学校物质环境; (3) 学校社会环境; (4) 健康服务; (5) 个人健康生活技能; (6) 社区关系[17]。

澳门的学校健康促进计划为期3 a, 每年设定一个主题作为重点开展项目。迄今已经开展了“校园安全与卫生”“学生体适能提升”等项目。教青局为学校编写了《澳门学校健康促进计划指引》, 其中指出了8种评估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 分别是: (1) 自我评估法; (2) 问卷法; (3) 调查法; (4) 报告法; (5) 观察法; (6) 检核法; (7) 记录; (8) 照片法[17]。此学校健康促进计划的相关情况与评估研究尚未见报告。

3 总结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10

关键词:子宫肌瘤,健康指导,心理干预,生活质量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雌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 30岁~50岁妇女发病率为20%~40%,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在30年临床工作中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了长期的跟踪随访, 并针对患者的情况给予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 结果有45名患者不用手术治疗, 而安全度过更年期, 5名患者因异常情况行手术切除子宫, 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1 患者的心理反应

子宫肌瘤多因患者月经改变, 腹痛、腰酸、下腹坠胀进行健康检查时发现, 多数患者突然听说自己长了“瘤子”而恐慌、悲伤、精神紧张、寝食难安, 突出的心理表现为怀疑、焦虑、恐惧、忧郁、孤独五种类型[1]。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 给予心理干预来改变患者的情绪, 消除各种不良刺激, 让患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2 切除子宫的七大危害

2.1 更年期提前。

子宫切除不但破坏了绝经前子宫与卵巢间的内分泌动态平衡, 而且可使卵巢发生衰退的现象。由于卵巢血液供应大部分来自子宫, 因此子宫切除术由于临近血管的结扎, 仍会影响卵巢的血液供应, 从而降低卵巢功能, 使血清雌激素水平下降[2], 故更年期提前。

2.2 性欲下降。

主要表现为性欲缺乏, 性生活次数减少, 性高潮困难。这样就造成了夫妻性生活的不和谐, 不仅影响健康的性生活, 还会牵涉到婚姻与家庭的稳定, 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3

因切除子宫造成内分泌失去平衡, 身体内环境发生改变, 增加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的风险。

2.4 形体改变。

宫切除时会切掉子宫的4条韧带, 这样妇女的骨盆内会因骨骼和器官的非正常移动, 从而影响到臀部背部的骨骼结构至形体改变。

2.5 腹腔脏器功能改变。

子宫切除后, 因盆腔内少了一个支撑体, 而削弱了骨盆底的支撑功能;另外, 由于骨盆神经的切除, 带来感觉丧失, 可能会导致大小便功能紊乱, 多年后还可出现腹腔脏器松弛下垂。

2.6 疼痛。

许多女性的神经路径产生了一种永久性的剧烈疼痛, 从腰部经臀部向腘窝部往下扩散性疼痛, 这应该是因盆腔内支撑力下降, 脊柱的腰椎压缩变形, 压迫坐骨神经的症状。

2.7 心理改变。

有的女性切除子宫后, 认为自己失去做女人的资格, 产生自卑心理, 担心丧失性功能, 丈夫对她的兴趣改变, 影响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和谐。从而产生抑郁焦虑、失眠多梦等心理方面的改变。

3 健康指导与心理干预的实施

3.1 首先我们教育患者要珍惜生命, 珍惜我们身上的每个器官, 不要轻易放弃子宫。

3.2 提高患者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提供相关书籍, 让患者了解子宫肌瘤的性质, 消除恐惧心理, 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 给以安慰、解释、鼓励、说服等, 让患者信任我们而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3]。

3.3 教育患者调节情绪, 学会自娱自乐, 保持心情舒畅, 多参加集体活动, 如唱歌、跳舞、健身运动等, 转移注意力, 减少孤独感。

3.4 建立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 消除抑郁心理, 特别是丈夫要多关心体贴患者, 多给以安慰的话语, 多听患者的倾诉, 让患者把郁闷的情绪发泄出来, 减轻心理压力, 使其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增加自信心。

3.5 帮助患者加强自身修养, 情感调控能力, 提高个人品位, 学会换位思考, 养成宽容大度的心态, 保持情绪稳定。

3.6 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宜清淡, 忌辛辣, 少生冷, 少油腻, 多吃水果蔬菜及海带类食物, 定时定量, 避免暴饮暴食。

3.7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澡, 勤换内衣内裤,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3.8 定期复查, 一般3个月~6个月做1次检查, 发现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治疗。

4 体会

多数子宫肌瘤患者并无特殊不适的症状, 只因心理因素导致子宫切除。通过对50例患者的心理疏导, 提高了患者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使手术比例明显下降, 免除子宫切除对患者的身心伤害,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了治疗费用, 对患者及家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严艳莲.子宫肌瘤的围术期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9) :242, 252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12-213.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1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干预

一、背景

夸美纽斯(J?A?Comenius)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高年级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如处于思维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品质逐步完善,社会交往范围更为广阔,学习责任感进一步增加,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等等。随着竞争的加剧,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以及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加,他们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些压力如果超过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则会引起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认真调查和了解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父母、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对策的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笔者对连云港市赣榆县随机抽取5所小学,在所抽取的学校中,5—6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15个班级810名学生参加了测评。被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1.2岁。其中男生420人(51.8%);女生390人(48.2%)。

(二)调查研究方法及相关结论

我们将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作为评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工具。调查以问卷为主,辅以个别交谈的形式进行。操作过程,实际向学生发放问卷810份,收回805份,有效应答率为99.3%。本文的相关结论都以此调查为依据。

根据目前学术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本研究从情绪、人际关系、自我、人格、学习适应性几个维度考察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1.大部分赣榆县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是学习焦虑。

2.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差异方面,除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两个因子外,其他因子和总分无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六年级学生。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亲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SCL-90总均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SCL-90总均分、消极情感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4.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教师的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SCL-90总均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5.教师的强迫、躯体化、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对策

针对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使父母和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我认为这需要父母、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

1.父母方面

众所周知,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无法估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既是一种启蒙教育,又是一种终生教育。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个教育的进行。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每一位家长,都有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父母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逐步完善自身性格,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保持良好心态,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家庭氛围,确立积极的人格导向。另一方面,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行为方式,进而养成良好习惯,从而造就他们健康的人格。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心理健康对自己和学生的重要性,主动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寻求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策略,提高自身的心理保健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在了解、信任、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真诚热情地关心每一位学生,创设尊重和自由的教育气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善于运用支持、指导、鼓励等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第三,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为基础,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各种困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学校方面

健康体检与健康干预 篇12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很多心理问题开始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调查表明, 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有:自卑、自控力差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 如不及时调整, 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农村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因素。

(一) 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了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具体来说, 学生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与遗传因素有直接的联系。此外, 还有的心理问题的形成与生理疾病或者是身体发育有关。也有一些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冲突有关, 如心理挫折以及不良的个性等。

(二) 家庭因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家庭环境也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甚至有些负面的因素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长。通常来说,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家长的素质以及家庭氛围等。

(三) 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 其实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学校的校风、班风、师生关系以及学校环境等, 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校风与班风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 高素质的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导。

(四) 社会因素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社会环境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治安、休闲娱乐等方面。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及社区环境等, 都会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一) 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与技能。针对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情况, 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 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并扶持高等学校设置相应的专业, 培养专业人才。[1]同时, 还可建立心理健康教师的评审制度, 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由此扩大教师队伍。第二,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培养, 鼓励教师参与各高等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与进修活动, 由此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能。第三, 学校还需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分析和考核, 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保证教师能在良好心态的引导下, 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借助科学知识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使自身处于平和稳定的状态, 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

(二) 抓好课堂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 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一些农村小学虽然开设了心理辅导课, 但是还不够成熟。想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就需要将其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小学教师应当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 恰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这也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最佳途径。在现有的课程中, 融入一些心理辅导活动,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与挫折, 学会控制情绪, 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消极情绪,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生活习惯进行恰当的指导。

2.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 如“热爱生活”联谊活动, 或者以“热爱生活”为主题, 让学生讲述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或寻找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歌, 在课堂上进行朗诵等, 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交换意见, 通过师生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 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使学生充分地展现自身的优势, 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

3. 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外, 教师还要根据农村学生性格内向、有些话不好意思当着面说给老师听等特点, 开设“悄悄话”咨询信箱, 对于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性辅导。通过不同的方式, 如书面交流或当面谈话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 消除负面心理, 排除心理障碍,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1.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辅导

长久以来, 德育工作都强调了教师应当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 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逐渐成为符合社会道德需求的人, 但是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 几乎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作为教师, 在学生出现问题时, 不能急着批评, 也不要随意地下结论, 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 看清楚事情的因果, 通过现象来理解学生的心理, 找到问题所在, 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有些学生意志消沉, 始终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而且经常不交作业。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 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家庭原因等方面入手了解, 教师要耐心与学生交谈, 看看是否是家庭原因导致。比如学生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的, 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开导, 使学生了解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 但是仍然关心他们。教师需要多关心学生, 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走出心理阴影, 改变自己的状态。教学中, 教师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入手, 因材施教, 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2. 开设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是有效的团体辅导。如在课堂上, 有些学生非常急躁, 稍有不如意就很容易暴躁生气。此时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心理辅导课《当愤怒接近我们时》, 让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 学会调节心理, 由此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使学生将愤怒转变为快乐。假如有些学生很自卑, 并且厌学, 教师就可设计《生活的色彩是责任》,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了解到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责任。还可带领全体学生大声朗诵《自我确认歌》:“我是最棒的!我要对自己负责……”心理辅导课的氛围非常轻松, 能够让学生尽情倾诉, 对于学生的自我调节非常有帮助。

(四) 利用家庭教育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言谈举止以及处事方式, 都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当联合家长,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可以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当代学生家长基本都受过教育, 也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家庭指导小组, 向家长推荐并订阅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杂志, 在家长中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 在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此外, 在农闲时期, 很多家长都愿意走进学校来了解学生的表现, 学校可以把握这一机会,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为家长提供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开展家访工作, 将学生的健康情况作为家访的其中一项内容,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 小学教育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 学校与家长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不同的形式, 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共同推动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英良, 吴秀娟, 张训保.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5) .

上一篇:赵孟頫妻下一篇:线路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