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共9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1
郎党字„2013‟20号
中共郎岱镇委员会 郎岱镇人民政府 关于郎岱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宣传方案
为更加有效地展现我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全镇上下营造“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郎岱”的浓烈氛围,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郎岱开发的热情。为此,根据县委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围绕我镇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为更加有力地营造“家家感受小康变化,人人知晓小康知识”的浓烈氛围,发挥宣传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通过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板报橱窗、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我镇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指标体系和达标要求,使全镇上下及时知晓我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工作的进程和丰硕成果,提高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小康、认可小康、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上来,为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而努力奋斗。
二、组织领导 组 长:杨 刚
副组长:李恒付 王 鹏 唐传达
成 员:谢兴明 勾 军 周永珍 王礼珍 彭 刚
付少华 邓 鹏 赵友明 艾国康 周 亚
陈 虹 谢廷彪
三、宣传内容
(一)宣传我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和巨大成就。重点宣传我镇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发展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决策部署、重大举措及阶段成果;重点宣传我镇近年来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助困、安居、环保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现实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理解和支持镇委、镇政府的决策和部署,积极投身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热潮中。
(二)宣传我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和进展情况。重点解读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围绕四大类指标做好解读:一 2
是重点解读经济发展指标;二是重点解读人民生活水平指标;三是重点解读社会发展指标;四是重点解读生态环境指标。通过对《贵州省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目标值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对暂未达标的指标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及时公布最新监测数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了解镇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举措,认识存在的差距和达标难点,明确下一步工作推进的主攻方向和有效措施。
(三)宣传我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经验和典型事迹。宣传各村(社区)在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带领干部群众改革发展的务实举措、生动实践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引导全镇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万众一心、奋力拼搏,为我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努力工作。
四、宣传形式
(一)深入开展媒体宣传。一是大力开展新闻宣传。在镇政府网站上开辟全面小康建设专栏,通过访谈、通讯、言论、述评、系列报道等形式全面宣传我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充分运用有线电视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通过整版字幕、流动字幕等形式,全面宣传小康知识,动态反映我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展示我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及时报道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生动实践和先进典型;二是深入谋划对外宣传。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主题,集聚各部门的精干力量成立通讯报道组,集中力 3
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动员宣传报道员对外发稿,力求在中央、省市媒体充分展示我镇全面小康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工作的新亮点、创造的新特色,提高郎岱的知名度;三是筹划拍摄宣传短片。利用媒体对郎岱建设的新成就、夜郎文化进行大力宣导,拍一些极富古镇特色的短片,扩大郎岱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深入开展理论宣传。一是组织专题学习。积极组织各单位集中学xxx省市的文件精神,重点学习《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解读》;二是组建宣讲小分队。在学习基础上,组织宣讲小分队到各单位进行宣讲,各单位负责人为本部门的主讲人,力求使党的理论、小康知识深入千家万户,为建设全面小康奠定理论基础。
(三)深入开展社会宣传。一是发放宣传资料。向全镇所有居民寄一张明信片,发一本宣传册,确保全面小康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开展公益宣传。集镇主干道或交通要道,设置大型宣传牌,在村庄、超市、饭店、集贸张贴宣传标语,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标语等各种载体和形式,开展全面小康社会知识宣讲、指标体系解读、进程分析、举措宣传等,普及全面小康知识;三是组织问卷调查。设计郎岱百姓小康生活问卷调查表,对全镇群众进行小康抽样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根据省全面小康民意调查指标体系,开展电话模拟调查,了解群众对小康的认可度。
(四)深入开展文化宣传。一是各村组织一支文娱宣传队。编排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把小康知识编排到群众喜欢参加的活动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宣讲,把宣讲融入到表 4
演之中;二是利用逢集机会举办宣传活动。利用逢集举办全面小康图片展,散发全面小康宣传单,借放电影、演戏的机会加大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宣传力度;三是举办小康宣传系列文化活动。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郎岱”主题,开展小康知识问答,举办“看小康、写小康、拍小康、画小康”活动,组织一场“歌唱祖国、祝福家乡”歌咏活动,进行一次“小康在我家”专题书画、摄影作品展。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宣传形式。各单位要成立宣传组,由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各村原则上安排大学生村官为报道员,每周向政府信息办报送2-3条全面小康建设信息。小康宣传重在效果,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不必受常规框框所限,以群众喜闻乐见、看得懂、听得懂、乐听、乐看的形式进行编排组织宣讲内容,全方位、多角度落实宣传工作,确保宣传内容入眼、入脑、入心,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信息畅通。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宣传工作,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统筹安排,明确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确保宣传落实富有成效,不断促进和推动我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镇宣传部门要与与村镇各单位加强协调沟通,村镇各单位要及时上报工作信息。镇宣传部门要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协同媒体对上报信息进行编排策划,在镇网站和六枝电视台进行宣传报道。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开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宣传活动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单位要明白没有与小康宣 5
传不相关的部门,没有与小康宣传不相关的工作,没有与小康宣传不相关的人,自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积极投身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宣传热潮中,宣传部门尤其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充分反映全镇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切实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镇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明确要求,迅速推进,抓紧组织实施,确保宣传工作落实到位、切实有效。
2013年8月10日
郎岱镇党政办公室 2013年8月10日印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2
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前提是振兴教育, 发展科技,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先进的文化, 标志着先进的科技;科技尖端人才的培养, 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国防建设, 科技强军, 保家卫国;大力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人士有着健康的身体。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各项基本任务, 开拓创新、团结一致, 奔向小康社会。
提高科学技术的创造力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尖端优秀人才。经济发展决定我国的综合实力, 并提高我国在国防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面对人口多, 底子薄等问题, 科教兴国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然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市场繁荣, 商品供应充足。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巨大提高和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积极行动起来, 深刻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发展经济, 加强国防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依托, 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 经济发展了国防建设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国防现代化建设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巩固国防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解放思想, 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 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灵魂。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必须毫不松懈地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党的思想, 组织和作风建设的新进步, 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 保障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我们党政建设和领导水平的重大考验, 也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总之, 加强党政建设, 改进党的领导, 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努力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枪林弹雨的年代给 (下转第183页) (上接第182页) 人类带来了苦难和悲剧。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可忘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炎黄子孙为人类的和平经过几千年的流血牺牲, 驱散了黑暗, 换来了光明, 统一了国家, 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家园。人类社会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曲折变革, 摆脱了贫穷落后, 守旧的局面。今天的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文明里程,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得以升华。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总结, 文化、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标志, 人类要幸福生存, 必须彻底消灭战争。人类只有消灭战争, 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 安居乐业, 建立美好的家园, 整个社会才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类才能幸福地生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我们的信心, 我们的力量, 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丰硕成果, 在不远的十年之后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美好的明天一定属于我们, 属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
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广大农村,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不仅包括物质指标,而且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
到2020年实现翻两番,每年GDP增长应保持在7.2%左右。虽然还面临许多困难,但我们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是可能的。
党的十六大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了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热门词汇之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我们的国家将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
“总体”与“全面”有何不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在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就是因为我们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有温饱解决的,但是遇到天灾人祸,温饱就有可能成问题,这样的人加起来有一亿多;还有的人温饱解决了但没有达到小康,加起来是2亿人口,这就是“不全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全面的小康。十六大提出来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解决全国十几亿人口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在哪里?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胡鞍钢特别强调三个定义。第一个称之为人均收入,第二个称之为恩格尔系数,第三个称之为人类发展指标。
第一个定义,从人均收入来看,我们1980年的起点基本属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2000年以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第二个含义是恩格尔系数,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如果吃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的系数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60%~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50%~40%就认为是小康。40%~20%,就认为是富裕。
小康社会的标准是多种指标,其中包括技术进步指标,就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去年提出来的叫技术成就指标。中国现在还是相当落后的。还有一些像可持续发展指标,这也是世界银行提出来的。中国现在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不平衡的。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近9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翻两番,就是36万亿元人民币。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排名是第6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到2020年假定维持现在的发展态势,并且假定汇率不变,那么中国将会排名在第3位。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当然,我们现在人口还在增加,但是人口增长率在放缓。因此,人均的收入增长会低于4倍,但是会高于3倍。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预测,我国在2020年的人口肯定会在15亿以内,因此人均收入会相当于2000年的三倍以上。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0%。到2020年,中国将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世界中等水平。过去20年,我们主要是讲先富论,使一部分地区、人群、城市先富起来,这个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后20年,既然是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它的难点不在东部,主要难点在中西部地区。难点也不在于城市,而主要在农村。难点主要是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
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共同富裕,当然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要使得所有的人口都能够分享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个分享就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比如税收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基本的公众服务。
安徽省代省长王金山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对此感受尤为深刻。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如果不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青海省西宁市委书记张裔炯说,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我国西部12个省份,占全国面积的71%,人口的1/4,GDP仅仅占全国的18%。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重点在西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农村、农民都富裕了,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今后我们将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全面进一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全面小康社会内涵丰富
总体上的小康,主要是从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来讲的,如群众中所流行的小康生活、小康之家等。而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指标,还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等,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现在观察社会生活,比如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健全,都属于政治文明,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制度文明。制度文明体现了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制度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现代化追求的是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可能的
王梦奎说,现在中国经济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现代化建设在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调整、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贸易的扩大,消费领域、生产领域的扩大,都会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解决温饱,初步进入小康社会以后,跃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临界点,进入经济迅速扩张的时期。但应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要实现现代化,绝不会没有困难,一帆风顺。我们的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客观上也确实存在很多矛盾、困难、问题。有些是旧体制下的问题没有解决,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而有些问题是我们在改革发展过程当中,现代化推进过程当中产生的新问题。现代化建设也好,过去的革命事业也好,总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困难当中前进。面对问题要保持清醒。
胡鞍钢说,到2020年翻两番,每年GDP增长应该是在7.2%左右。前10年可能略高一些,大体可能在7%~8%,后10年可能是6%~7%之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4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践证明,能否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否尊重发展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为此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途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就是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就是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
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下几个的解决尤为关键。一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的城市化、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二是不断扩大就业,缓解体制转轨、城市化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矛盾;三是切实保护产权,发挥产权的长期激励作用,为新一轮改革培育驱动力;四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五是培育国际竞争力,使对外贸易和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发动机,等等。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而且是其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政治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表明,离开了政治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难以顺利进行。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以加强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推动社会民主的扩大;要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等各种有效手段,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制度经济学的表明,文化、道德作为一种持久的力量,对于减少社会交易费用,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顺利推进其实现的强大动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切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大力发展和科学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5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和本质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求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和道路、结果和过程、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具体体现出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作 者:张友谊 Zhang Youyi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000 刊 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5(1) 分类号:B089.3 关键词: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6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习“十六大”论小康与廉政——xx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委员曾卫民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是:高兴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首先谈到: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什么是小康社会呢?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儒家学派就指出:小康社会是一种比“大同”理想社会低一级的社会。而辞海中则指出:小康社会是一种在一个国家中每个家庭都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的社会。“十六”大则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其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成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各类商品供应充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衣、食、住、行都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开发的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艰苦奋斗的结果。从1979——2000年中国经济年增长9.5,是全世界最快的,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价值即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了原订计划的二十年翻两翻的目标。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了重大调整,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者占就业的比重越来越小,高科技产业和许多服务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总量的扩张伴随着增长质量的提高,以此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之,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带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使中国九亿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富裕起来,出现了政通人和,民族大团结的安全局面。
但是,“十六”大也同时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习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在经济建设也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我党一些高级干部不珍惜手中的权力,出现以权换钱,以权压人,自以为是,天是王大他就是王二,霸据一方,为名利各说各有理,出现了“哪个官大哪个官说的时间准,逆耳忠言,专听好话,只听喜报,不听愁报”,有的领导不务正业,热衷于应酬,奉行拿来主义,把人民交给他的权利用作金钱交易,钱权交易的有利武器,违者诛之,抗之下之,出现了顺者升之,逆者抛之。生活腐化、精神被肮脏垃圾占有,放弃学习,思想自由散慢,经不住美色、金钱诱惑,出现了胡长清、许运鸿、徐炳桦等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国家高级干部一步一步沦为人民的罪人,其犯罪根源因素为:
(一)丧失理想和信念是党员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堕落的根源所在。
(二)错误的权力观,是党员领导干部人生错位主因。
(三)复杂的人情关系,对配偶、子女管教不严,是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因素。
(四)放任小节是党员干部犯错误的通例。以上四方面是反映胡长清等曾经担任过领导职务后沦为犯罪分子人生的写照,他们的深沉的教训深刻,发人深省,给人以许多警示。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加强自我修养,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向前发展,也是扫清改革开放畔脚石,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下一步怎么做,党中央一定还
会有更好的措施,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及我国的国情,觉得今后还要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坚持长期实行更加严格的各项从政行为规范的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出台诸多“条例”、“规定”和“通知”,已出现了有令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维护一方经济,放任小节,出现成绩而前无罪过。致使一系列规定难也贯彻执行,为此要严格规
范领导干部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坚持综合治理,健全法制
各级党委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部门和行业部门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廉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教育,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与地方各种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对各种腐败分子都必须一查到底,严惩不贷。
只有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清除了队伍建设中蛀虫,全党同志才会永保共产党人的本色,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建设小康社会步子才会越建越快,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7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1 对象
中国全民体育有代表性的区域和群体。
1. 2 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
2 国外发达国家全民体育文化状况审视
2 . 1 国外竞技体育
目前,国外竞技体育水平较高的国家与本国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属于第一集团。一些经济状况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开展和竞技水平明显偏低。
美国近20年,在奥运会上始终在金牌和奖牌总数上名列第一。美国有其完善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美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有其较完善的训练体制,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中学竞技体育开展也较好。学校形成一种崇尚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并对优胜者给予较高的奖励。美国大多数大学愿意接受体育特长生,并提供优厚的奖学金,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美国强化了教育与体育的结合。
体育俱乐部是德国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德国在立法上允许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在组织上的高度自治。政府通过立法管理社会各类体育组织与体育活动。在德国,学校有各类俱乐部,社会上也有各类体育单项或综合性俱乐部,还有一些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高级体育俱乐部。德国的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紧密结合,为竞技体育最大限度提供支持。美国和德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各有特色,其共同之处在于:有较健全的法规,良好的运行机制,具体运作遵循市场变化规律,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2 . 2 国外大众体育
2.2.1 国外大众体育发展历程
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应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站以后,大致经历3个发展阶段。战后初期萌芽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2.2.2 国外大众体育管理组织与机构
(1)美国大众体育管理组织。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府没有专业的体育主管部门,由多个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在体育运动发展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美国联邦政府在全民体育的管理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职能,美国成立了“体育与健身总统委员会”这是美国全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政府咨询机构。50个洲都设有“洲总统健康与体育委员会”,美国由206个全国性的体育协会,102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美国的天主教青年会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开展体育活动,他拥有2600多个体育馆,使得100万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美国全民体育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形式的俱乐部制,美国不仅有社区、学校、军队俱乐部,而且还有大量的旅管俱乐部,社区健身中心,大学休闲中心,医院体育康复中心,据统计,美国注册的俱乐部共有2.1万个。
(2)意大利大众体育管理组织机构。意大利设有专业负责管理体育的政府部门,因此,意大利体育的管理权限由四个政府机构共同负责。分别为旅游部、公共教育与科学研究部、国防部、公共健康部和公共劳动部。
旅游部,对意大利奥委会行使监督;公共教育与科学研究部,负责学校体育运动;国防部,负责军事国防体育;公共健康部和公共劳动部,负责监督卫生组织和工会组织管理。意大利全民体育组织是各种社会机构承担。
2.2.3 国外大众体育经费的来源
国外大众体育经费来源主要由两种,一种是国家财政拨款;另一种是社会团体自筹。
2.2.4 国外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
国外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大体包括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和体育探险。
2.2.5 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向全方位综合开发其功能的方向发展;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向提高国民素质共同性方向发展;向法制化方向发展;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向户外化方向发展;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向中等程度方向发展。
3 中国体育文化状况分析
3 . 1 目前中国竞技体育状况
20年来,中国的竞技体育运动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竞技运用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运动员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截止2004年10月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共获得1600多个世界冠军,1000多次创造世界记录,连续5届夺得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名,在第二十三届、二十五届、二十六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位居第4位,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提升到第3位,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第2名,获32枚金牌,中国已列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奥运会第一集团。
2008年中国将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中国竞技体育正在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国家队、各体育强省如辽宁、黑龙江、上海、湖南等省,正在研究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使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区域竞技运动水平发展不平衡,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田径、游泳、足球等项目还有差距。在体育道德上,出现过“黑哨”、“假球”,运动员流动和竞赛中把金钱看得过重。兴奋剂屡禁不止,破坏了竞赛原则和秩序。
3 . 2 目前中国大众体育状况
全国性群众体育状况。有关资料介绍2000年中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美国的体育人口15%。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
中国工人体育人口减少,据有关资料介绍: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12.6%增长到2000年34.3%。工人中的体育人口相对于1996年减少6.2%,职工体育是中国群众体育一个主体,现在出现薄弱环节。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企业不景气,普通工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在减少,目前很多职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新的体育管理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形成。
目前,大众体育健身也需要兴趣性。有关资料显示,羽毛球、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娱乐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是体育人口日常健身的首选活动,这需要引起注意。体育社团需要壮大。据有关资料介绍一半以上的煅炼者是自发组成的,占总数的63%,由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由1996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6.6%,所占比重依然很小。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一般情况是在早晨、晚上、煅炼站点、体育中心、体育辅导站、体育协会活动站点。参加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为主,女性比重较大。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依次为:健美操、武术、秧歌、交谊舞、广播操、羽毛球、气功、门球、网球。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场所一般在公园、街头巷尾、湖畔等地点。单位、学校等体育设施相对封闭,有的开放并带有盈利性。
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指导员情况。有关人员调查348个活动点中,有151个活动点有体育指导员,占43.4%。影响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原因是:缺少兴趣、没有必要、自己身体弱不能参加体育活动、天生就不喜欢体育活动、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言行。影响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原因:缺少时间、缺少场地、精力不足、缺少经费、不懂煅炼方法。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情况,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以非所经营性体育场所为主。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的人曾到经营性体育场所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能力较低。
3 . 3 学校体育现况分析
国家对青少年体质的监测与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呈增长趋势,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学生保健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不容忽视,学生体能、身体素质指标有下降的趋势,肥胖学生比例增加较快。造成这种现象,学校体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学生的生活方式、锻炼方式也是重要原因,如不认真解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积极推动了体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清醒的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和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教育性质要搞清楚。学校体育的学科性质是“自然性”、“社会性”、“情意性”兼备的。要搞清楚健康教育的科学内涵,按体育教育的科学规律开展工作。
在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还需认真研究和很好的落实。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还任重道远。
4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体育文化标准
4 . 1 竞技体育文化标准
中国已具备良好的竞技体育环境,符合承办世界大型体育赛会的条件,北京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基本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要使各个项目平衡发展,中国正在实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建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竞技体育发展体系,实现竞技育人的现代体育理念。根据中国国情,充分发挥一些区域体育优势,并协调不发达区域的体育工作,因地制宜,使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一个法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全民竞技体育意识。
4 . 2 大众体育文化标准
使全民健身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社区、乡镇、每个人,并形成全民自觉参与锻炼的意识。要建设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场地、器材等落到实处,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体育锻炼、体质监测、体育指导全方位的、完善的体育制度。为流动的农民工创造一个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使大众体育全面平衡发展。大众体育要以人为本,健身育人,使人的身体、心理、行为品德全面协调发展,塑造完美的人。要加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体育工作,要加快发展传统体育。形成大众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建立一个完善、法治的大众体育管理体制。
4 . 3 学校体育文化标准
东西方体育思想不断融合,世界先进的体育文化理念正在中国形成和完善。建立身体锻炼与育人相结合的先进理念,创立从身、心、群三方位健身育人的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价标准正在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转移。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正在相互渗透,逐渐形成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 篇8
摘要:辽宁省森林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森林生态系统还不能完全起到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的作用。主要是还没有建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 林业产业建设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形势不容乐观
辽宁省现有林的特点:一是资源分布不均,现有林的一半集中在丹东、抚顺、本溪三个市;二是中幼龄林多,现有林的85%以上是中幼龄林;三是人工针叶纯林多,占人工林面积的60%;四是低质林多,天然林中林分质量差的占50%。这些特点决定了辽宁现有林的生态功能还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差距甚大。
1.1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旱灾全省总的发生趋势是周期在缩短,不仅造成了农业的大幅度减产,还严重的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辽东山区历史上很少发生旱灾,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旱灾频繁发生。1980年以来全省累计受灾农田1600多万公顷。全省水灾发生频率也在增加,辽东山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灾的频率为10多年一遇,而进入80年代以来,为3年一遇。1980年以来全省累计受水灾农田560多万公顷,粮食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2 水土流失冲毁良田,淤积河道和水利工程。辽宁省有水土流失面积463万公顷,植被较好的东部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占30%。由于水土流失,水冲沙压良田,造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全省耕地面积341万公顷,较1949年减少了133万公顷,占原耕地面积的28%,其中一多半是水冲沙压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流入河川、水库,淤积河道,造成水库寿命缩短。每年辽河河床淤高10厘米。全省大中型水库因泥沙淤积每年损失库容等于报废一座大型水库。
1.3 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我省已划定生态公益林373.8万公顷,禁止商业性采伐,进行保护,理应得到经济效益补偿,而目前只得到国家每亩5元管护补助和省每亩3.5元补助的占58%,更谈不上经济效益补偿,严重的影响了林业生态的建设和保护。
2 林业产业建设的任务繁重
近年来,随着林业改革的发展和天然林禁伐决定的实施,辽宁省的林业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林业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自我发展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某些政策滞后等原因,制约了和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2.1 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强有力的指导。从上到下林业产业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均跟不上。特别是缺少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即使有规划有些规划也不够准确,可操作性不强;加之消息闭塞,信息不灵。使一些地方林业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2.2 森林资源流转不规范,产生诸多弊端。森林资源的流转,目前尚无具有法律效力的统一规定或办法,又无森林资源评估机构,各地的森林资源流转极不规范,不少地方出让价格偏低,造成集体森林资源资产流失,群众不满义,也影响了森林资源市场的正常发育。
2.3 林业税费负担沉重,制约了林业的发展。采伐销售木材要缴纳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的两道8%(即16%)的农林特产税,总税额在木材销售价的50%左右。以桓仁为例,生产木材要交纳16%的农林特产税、15—21%育林基金、6%的增值税、按净利润33%的所得税、2%的工商管理费、每立方米蓄积5元的设计费、每立方米木材3元的检印费、每立方米木材1元的检疫费,加上造林营林以及林木采伐成本,林木经营者采伐销售木材几乎无利或微利,严重挫伤了森林经营者营造林的积极性。
2.4 现有的林业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低。多年来,建立了不少林业产业发展基地,如经济林(板栗园、大扁杏园、大枣园)基地、中草药材(人参、细参、龙胆草)基地、林蛙基地、木材加工基地等等。但多是重数量、轻管理,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朝阳市山杏的单产只有1.5--2千克,大枣单产只有25--40千克,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林的产品加工也跟不上,以朝阳市为例经济林产品加工的不到50%,多是出卖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下。
2.5 林业产业投入不足,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与其他行业产业比较,起步晚、投资回收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自我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差。有的地方即使有比较好的项目,也因缺少投入,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比如,本溪市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因资金不足,有40%以上的景区得不到开发,全省森林公园有500多个景区或景点没有开发,大量的森林旅游资源在闲置。
3 加强林业建设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林业建设,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科学营林,深化改革,强化科技,依法治林,加速传统的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建立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不久前我国通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中,明确了我国新世纪上半叶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思想,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确立以植被建设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生态建设”为主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主导需求的变化,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保护和发展、培育和利用的关系,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多目标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生态文明、经济繁荣的社会,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3.1.1 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生态建设责任制。搞好生态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和生态建设主管部门,要破除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长远思想。制定长远的生态建设规划,发扬愚公精神,一任接一任的抓下去。要把生态建设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肩上,将生态建设完成的情况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的政绩进行考核。
3.1.2 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本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负其费”的原则,落实生态建设的责任,抓好生态建设。要分别搞好河流两岸、铁路公路两侧、厂矿区、校园、部队营区的绿化,特别是要搞好蚕场、参场、牧场、采石采矿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3.1.3 建立生态建设补偿制度。森林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是巨大的,并为社会共享。辽宁省现有森林仅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两项生态效益就达500亿元。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省实施了天然林禁伐,生态公益林建设经营者作出了巨大的付出,得不到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必须实行生态建设补偿制度。
3.1.4 搞好生态建设工程。辽宁省现有宜林荒山100多万公顷,要搞好现有天然林的保护,搞好辽东水源涵养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海防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环沈阳生态圈工程等的建设,对生态建设工程要实行招投标制度,提高工程造林质量,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尽快提高森林覆盖率,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2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调整结构发展林业产业,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强指导、搞好服务,为其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3.2.1 加强宏观指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要加强对调整结构发展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明确其只能,确定专门力量负责林业产业工作。组织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层层把关筛选,形成林业产业发展项目库,分步落实实施。各级负责林业产业工作的部门,要经常收集发展林业产业的信息,为调整结构发展林业产业提供指导服务。
3.2.2 落实林业产业发展政策。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商品林和非公有制林业的通知》(辽政发[2002]59号)规定: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批准的定向培育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自主确定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实行采伐限额单列,采伐前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适时发给采伐许可证;在农田营造的商品林,采伐单独报批,不受采伐限额限制;林地使用权可延至100年等等。一定要落实好、使用好这些政策。
3.2.3 要减轻发展林业产业的税费负担。生产木材交纳的两道8%的农林特产税,应减掉一道,至少应参照国有林区只交纳10%的标准交纳,减轻发展林业产业的税费负担。同时要认真落实辽政发(2002)59号文中的规定:私营者投资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减征70%的育林基金;在非林业用地上营造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免征育林基金。
3.2.4 要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和规范森林资源市场。要尽快出台林权制度规格的意见或具有法定效力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森林资源的流转,推动林权制度的改革。以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林农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3.2.5 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经济林、发展多种经营,一定要改变广种薄收的旧模式,实行集约经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基层急需的新技术,要及时组织培训,急基层之所急。
高举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9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当中央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小康目标的发展历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案】推荐阅读: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10-24
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实施方案06-01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0-06
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8-30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5-21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7-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读论文07-0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10-14
从劳动与技术的替代选择谈全面建设小康10-14